最新中西医结合导论第五章医学与医学模式幻灯片课件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导论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浙江中医药大学
第一章测试1.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导论是对中西医结合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归纳。
()A:错B:对答案:B2.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导论介绍了中西医结合的()。
A:任务与目标B:形成与发展C:性质特点D:内容与范畴答案:ABCD3.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导论,始终贯穿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思路为指导讨论各种问题。
()A:对B:错答案:B4.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导论是以什么为背景()。
A:所处的时代环境B:已有的研究成果C:所累积的临床经验D:科学技术答案:A5.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导论的任务()。
A:提高对中西医结合规律性、普遍性、正确性和创造性等的认识B:概括中西医结合的本质特质和总体发展规律C:研究和揭示中西医结合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D:引导和加强中西医结合专业思想的建设答案:BCD第二章测试1.中西医结合的主要形式是中西医兼容、补充、渗透、融合。
()A:对B:错答案:A2.中西医结合学科形成的主要标志()。
A:具有独立的执业资格和专业职称B:建立了大规模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基地、临床基地和科研基地C:设置为一级学科,招收中西医研究生D:形成了成熟独立的学术团体答案:ABD3.《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的基本观点是()。
A:重中崇古,取长补短B:但求概率中医C:师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D:相济为用答案:A4.1980年,卫生部召开全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三支力量“的提出,标志着中西医结合已成为我国医学现代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A:对B:错答案:A5.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科学意义包括()。
A: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需要B:中西医结合是一项伟大而持久的科学实践C:中西医结合是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D:中西医结合是人民卫生的需要答案:ABCD第三章测试1.在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下,对于疾病的治疗,只依靠祈求神灵的巫术。
()A:错B:对答案:A2.古希腊医学用“四元素(木、水、火、土)论“来解释生命现象,认为组成人体主要成分的液体也分为四种(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当四种液体处于平衡状态时,人处于健康状态,失去平衡则发生疾病。
中西医结合讲座 ppt课件
“广泛固定,完全休息”对肢
体是一种生理性损伤,应用坚 强的内固定用具将骨折断端绝 对固定,剥夺骨组织的生物性 能,会导致骨质萎缩。
4、活血化瘀方药既可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 也可用于治疗出血性脑血管病 近年进一步 证实可用于出血性脑血管病,有助于血肿吸收。 凡辨证属有血瘀证候者,如经皮冠状动脉腔内 成形术后再狭窄,也可应用。从整体到分子水 平探讨了其作用机理。
二、基础理论研究的成就
1 、阴阳学说与内分泌激素、 环核苷酸代谢、物质能量代谢 及免疫状态辨证联系的部分探 明。 2 、气血学说与内脏功能, 微循环,血液流变性及血栓栓 塞间的联系的部分探明。
3、藏象学说中,心本质与心血管功能; 肺本质与肺功能;脾本质与消化功能、 消化酶水平、电解质代谢、肌细胞代 谢状态以及植物神经功能;肝本质与 植物神经功能,以及疏泄胆汁有排邪 解毒功能;肾本质与下丘脑—垂体— 肾上腺皮质系统、性腺、甲状腺的联 系,以及与骨代谢、微量元素代谢等 的联系的部分阐明。
9、宏观微观结合辨证,辨病辨证结合论治的 发展 全国大量实践,从各个系统疾病的现 代医学检查所见与中医宏观辨证所见互参, 丰富了对疾病的全面认识,进而作到中医辨 证与西医辨病的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治疗 的针对性。
10、免疫性不孕症经微观辨证确多属肾阳虚。但微观所见体内产生抗 精子抗体及抗透明带抗体,示免疫功能异常为 肾阴虚火旺,用知柏地黄丸可有81%获上述 抗体转阴,25%可获妊娠。
7、新型抗疟药对习用抗疟药的冲击 青蒿 素为一具有过氧基团的新型倍半萜内酯,为 新型抗疟药,改构的蒿甲醚对部分氯喹耐药 者仍有效,为抗疟史上的新发展。
8、菌毒并治概念的提出和严重感染、败血症 病死率的下降结合西药抗生素的杀菌抑菌作用 和中药清热解毒药抗毒解毒,进一步提高了严 重感染性疾病包括感染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的疗 效;这类中药抗内毒素对机体的损害在临床及 实验研究中均得到佐证。
中西医结合学导论
中西医结合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19世纪末,中国医学家开始尝试将中医与西医相结合 发展:20世纪初,中国政府开始支持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实践 突破: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成立了专门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机构 推广:20世纪80年代,中西医结合疗法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
中西医结合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研究对象:中西医结合学 主要研究人体生理、病理、 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基本
中西医结合 教育:研究 如何将中西 医结合教育 融入医学教 育体系,培 养具有中西 医结合知识 和技能的医 学人才。
中西医结合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交流:中西 医结合学在国际 上的传播和影响
合作研究:与其 他国家在医学领 域的合作研究项 目
国际会议:参加 国际医学会议, 分享中西医结合 学的研究成果
章节副标题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阴阳五行:中医 学的基本理论框 架,用于解释人 体生理、病理和 治疗
脏腑经络:中医 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用于解释人 体生理、病理和 治疗
气血津液:中医 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用于解释人 体生理、病理和 治疗
辨证论治:中医 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用于指导临 床治疗
现代医学的基本理论
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学的临床实践方法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制定 治疗方案。
整体观念:注重患者的整体状况,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进行综 合治疗。
同病异治: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 疗效果。
异病同治:对于不同的疾病,如果病机相同,可以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 以提高治疗效果。
理论和方法。
研究内容:包括中医基础 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 学、方剂学、针灸学、推 拿学等,以及西医基础理 论、西医诊断学、药理学、
中西医结合导论-第二章--差异PPT课件
第二章 中西医学差异
.
1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中西医文化背景差异 认知方法差异
理解内容
生理、病理学差异
诊断、治疗学差异 了解内容
医学模式差异
.
2
第一节 中西医文化背景差异
一、西医学文化背景 二、中医学文化背景
.
3
第一节 中西医文化背景差异
一、西医学文化背景 (一)西医文化植根于开放的海洋型地
.
22
第四节 诊断、治疗学差异
• 二、中西医治疗学差异 • (一)西医治疗学 • 1、强调“辨病论治”思想 • 2、体现以对抗为主的治疗观:重视局部具体病
理 • 3、治疗技术明显的物化特征
.
23
第四节 诊断、治疗学差异
• 二、中西医治疗学差异 • (二)中医治疗学 • 1、强调“辨证论治”思想 • 2、体现治病求本的治疗观:针对疾病根本原因 • 3、治疗技术有古朴天然的特征
西医学:开放性特征创新意识强,容易接受先 进技术和成果,促进了西医学近百年的迅猛发展。
.
5
一、西医学文化背景 (二)西方思想文化与西方医学
1、宇宙本原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水火土气等物质 2、原子论哲学——原子和虚空是万物的本原 3、灵气学说——火与气混合为灵气进而创造世界 4、基督教哲学——崇尚经典、权威、神灵 5、人文主义复兴——科学发展、知识进步 6、经验主义哲学——经验-观念-知识、实验医学基础 7、实证主义哲学——知识综合统一、逻辑实证主义哲学 8、科学主义哲学——科学本质合理认识方法逻辑发展规律
• 思维方式比操作方式更为重要:大方法与小方法
• 一、西医学认知方法 • 二、中医学认知方法
第三章中西医结合导论研究方法PPT培训课件
(2)印迹技术用于基因组DNA的定性定量分析 ①DNA印迹术,检测DNA结构及其差异的技术。 ②RNA印迹术,检测某一组织或细胞中已知的特异mRNA
的表达技术。 ③蛋白质印迹术,用于特异蛋白质的存在、半定量等。 ④斑点及夹缝印迹杂交,用于基因组中特定基因及其表
2、层析技术离子交换层析技术
二、细胞生物学与组织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研究方法
(2)蛋白质芯片技术 (三)细胞工程技术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方法
是一种高通量的蛋白质给你分析
技术。 (2)蛋白质组学技术
(三)呼吸系统功能研究方法
2、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四)中药化合物的活性评价分子、细胞和动物水平
优选第三章中西医结合导论研究方法
• (六)神经与运动系统功能学检测
补益开窍类中药 针灸骨伤疗法
• 1、检测内容
• (1)痛觉研究(热、电、机械、化学刺激法)
• (2)镇静催眠作用研究
• (3)抗癫痫研究
• (4)学习记忆功能
• (5)脑电生理研究脑电图、脑立体定位术、大脑皮 质诱发电位
• (6)骨骼肌功能生物电和机械收缩特性
• (7)神经反射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性
• 免疫分子包括 • 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MHC分子、CD分子、
黏附分子、模式识别受体(Toll样受体)等。 • 由于免疫分子是免疫细胞免疫反应、免疫信息的主要
执行者,而免疫调节是中医药防治疾病的重要机制之 一,因而,对免疫分子的检测是中医药研究中的中医 指标。 • 免疫球蛋白存在于血液、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可与 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挥中和毒素、阻断病原入侵、 清楚病原微生物或导致免疫病理损伤;同时可协助补 体、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等清楚免疫复合物、杀 伤肿瘤细胞等,是机体发挥体液免疫功能的主要成分 之一。
《中西医结合导论》教学大纲
《中西医结合导论》课程教学大纲(Introduc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d Western Medicine)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中西医临床专业学分:1总学时:24 其中理论学时:24, 实验学时:0先修课程:专业基础课后续课程:其它专业选修课选用教材:陈士奎.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必读书目:[1] 季钟朴.十论中医生理学与中西医结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9;[2] 季钟朴.现代中医生理学基础.学苑出版社,1991;[3] 张文康.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4] 陈士奎.发展中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 陈可冀.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理性思考.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选读书目:[1]甘师俊.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2]李志平.中西医学史.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 冯永泽.中西医比较.科学出版社,2001;[4] 陈如泉.中西医结合方法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杜,1997;[5] 于尔辛.中西医结合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杜,1996;[6] 祝世讷.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 朱文峰.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二、课程教学目标本教材通过对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史及各门中西医结合学科研究知识的咀嚼和消化,力图从整体上反映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进展、最新成就及其特点和规律,记录人们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及其未来发展的思考,展现我国首创的发展中的中西医结合医学面貌等,使学生能从整个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中理解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来龙去脉,科学地认识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趋势,理解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优势及其对人类医学发展的意义,从而激发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的热爱、向往和责任感。
中西医结合讲座 PPT课件
中西医结合的历史沿革
严格地讲,中西医结合 是从西医传入中国的那一天 开始的。
从16世纪到20世纪末,中西 医结合之路可以简约地划分 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个别影响阶段(16、 17、18、19世纪中叶)
• 明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
《西国记法》(意大利人,利玛窦著) 是第一部传入我国的医学书籍。此后, 十七世纪初,日尔曼人邓玉函 的《泰西 人身说概》,意大利人罗 雅谷的《人身 图说》,法国人皮理 的《人体解剖学》 等相继传入中 国。尤其对我国的医家 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933年前后任中央国医馆学术整理委员 会委员。建国后历任全国人代会代表、 上海市中医门诊所所长、上海市卫生局 顾问、上海市中医学会首届主任委员、 上海市卫生工作者协会副主任等职。 1955年任上海中医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 委员,次年因病谢世。主要著作有《伤 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陆 氏论医集》、《常见诸病中药治法》、 《经验中药方》等。
• ——张锡纯主张中西药不应相
抵触,应相济为用。中药治本, 西药治标。
• 恽铁樵(1878~1935),
名树珏。江苏省武进县孟 河人。1903~1906年入上 海南洋公学专修英文,毕 业后任教,1909年抵上海, 任浦东中学教职,曾抽暇 翻译欧美小说,发表之后 风行一时。后受知于张菊 生,入商务印书局任编译, 1912年主编《小说月报》 (由商务发行)。
•恽铁樵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贡献:
•其一,捍卫中医。余云岫著《灵
素商兑》诋毁中医。恽氏通过亲 身医疗实践,深切地认识到“中 国医学为极有用之学术”。“与 西国医学比较,委实互有短长”, 因而挺身而出,提笔与之论战。
其二, 主张“必能吸取西医之长与之 合化以新生中医”,疾呼中医务须改 进。恽氏在其著述《伤寒论研究》 (1923年)等书中,阐述了如何宏扬祖 国医学的见解以及改进中医的主张。 指出中医学进步演进。恽氏学术思想, 在中医界“别树一帜,为革新家所 宗”。
中西医结合PPT课件
诊断要点
1.临床特征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 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可伴有恶心呕吐,眼 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2.病史 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3.辅助检查 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压、心 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震电图、颈X线摄 片、经颅多普勒等项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有条件 者可做CT等检查、注意排除颅内肿瘤、血液病等 。
预防与调护
平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 保持心情愉悦,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多吃蔬菜、水果,忌烟酒、 油腻、辛辣之品,少食海腥发物。虚证眩晕者应适当增 加营养。 发作时应卧床休息,闭目养神,少作或不作旋转、 弯腰等动作,以免诱发或加重病情。 室内保持安静、舒适,避免噪声,室内光线以柔和 为宜,不要太强。 对重症病人要密切注意血压、呼吸、神志、脉搏等 情况,发现异常,要及时处理。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2.肾精不足 证候:头晕目眩日久不愈,耳鸣如蝉,精 神萎靡,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腰膝酸 软,咽干口燥,少寐多梦,舌质红,苔少或无, 脉细数。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治法:补肾填精。 方药:左归丸加减。 方解:方中熟地、山茱萸、山药滋补肾阴;枸杞、莵丝 子、:益肾生精补髓;牛膝强肾益精,引药入肾;龟板胶滋阴 降火,补肾壮骨。 若阴虚内热甚者,可加炙鳖甲、知母、黄柏等滋阴清热; 心肾不交,失眠、多梦、健忘者,加阿胶、酸枣仁、柏子 仁等交通心肾,养心安神。 若阴损及阳,肾阳虚者,症见四肢不温,形寒怕冷,舌质 淡白,脉沉细者,改用右归丸温肾助阳,填精补髓。
小结
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病证。 本病的病因主要有情志失调,病后体虚,年高体弱,饮食不节, 跌仆损伤等。 主要病机为风、火、痰、虚、瘀引起清空被扰或清窍失养。 其病位在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临床发病以虚证居多。如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清窍失养,肾 精亏虚、脑髓失充。治宜填精生髓,滋补肾阴,益气养血,调补脾 肾。眩晕实证多由痰浊阻遏,升降失常,或痰火气逆,瘀血阻窍所 致。治宜燥湿祛痰,活血化察,清肝泻火,镇肝熄风。临床上病久 常见本虚标实的证候,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 为标。应分清标本虚实,采用相应的治法。
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
治疗技术明显的物化特征
治疗技术有古朴天然的特征
中医与西医 各自理论临床体系上的优势与局限性
西医学优势
注重微观、部分、结构、实体 医学立论以实验结果为主要依据,理论严谨,概 念明确 诊断规范,疗效确切,可重复性强 体系开放,与现代自然科学同步发展 其科学形式和思维方法易为现代人接受
中医与西医 各自理论临床体系上的优势与局限性
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
毛兵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 中医教研室/中西医结合科
前言
中国现有三种医学
现代医学:现代医学发源于西方(古希腊),约于公元 16世纪中叶开始传入中国,所以也称为西方医学(西医)。 传统医学:是中国各个民族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 中, 创造的中国固有的各民族医药的总称,包括中医药学(汉医)、 藏医药学、蒙医药学、维医药学、傣医药学、彝医药学、壮 医药学、朝鲜族医药学等等,其中中医药学占主导地位。
中 医
• 系统分析方法 • 哲学思辨法 • 取象比类法 • 司外揣内法
生理、病理学差异
西医 中医
• 研究手段基于临床检验 • 病因认识基于“客观实体” • 病机认识基于“细胞损伤”
• 研究手段基于四诊 • 病因认识基于“证” • 病机认识重视“基本病机”
诊断学差异
西 医
• 采用还原论线性的思维模式
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形成了中国医学史上的中西医汇通派, 开创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先河
唐宗海,字容川(1846-1897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四川省彭县人。 因父多病,自少年时即立志学医,遍览方书, 访求明师,后终成一代名医。
西方医学“制造之巧,格致之精,实为中国所
不及”,主张中西医之间取长补短,以中国古 代医学理论为基础,吸取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知 识, 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二卷,为“中西汇通” 先驱者,
中西医结合幻灯片课件
8.2 1.6 6.7 1.3 4.2 0.8 3.8 0.7
92.3
恶性肿瘤的高发倾向
❖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 ❖ 全球年新发病例约1200万,我国约250万 ❖ 整体有效率低:只有60%-70% ❖ 需探求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案、途径
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如何?
中医药与化疗结合
胃肠道毒副反应
❖ 常见恶心、呕吐、腹泻、口腔溃疡或肝功能损害等。 ❖ 此时中医药的应用应注意顾护胃气。以理气健脾、降逆止呕为主, ❖ 同时,在化疗中也不排斥西药对症支持治疗,认为此时应增加补液,
加快排毒,积极应用止吐药物以保护脾胃,有助于患者体质恢复。
中医药与化疗结合
血液系统毒性反应
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汇报内容提纲
1 癌症的流行病学 2 中医药在癌症诊治的地位 3 中医药在癌症诊治中的应用
肿瘤的中医病因病机
❖ 肿瘤的发生与中医正邪理论一致,其发生首先是自 身正气不足,免疫力低下,再加上饮食不节、劳逸 失调、环境恶化等原因。
❖ 肿瘤早期体质虽然尚属强健,正气尚存,但临床上 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属中晚期,正气已伤,邪气尚存 者。
❖ 若脾虚湿盛, 可加猪苓、泽泻、车前子等利水渗湿;若湿聚久酿成 热而见舌质红、边见齿痕,舌苔黄腻,可去山药,加川连、沙参等清 热去湿 养阴。
肿瘤的辩证施治
阴虚为主型:
❖ 表现为消瘦、口干、咽燥、便秘,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 ❖ 方以沙参麦冬汤为基础,药用南沙参、北沙参、天冬、麦冬、玉竹、
天花粉、太子参、炒米仁、白芍、白术、百合等。 ❖ 若以阴虚而湿热重,可加蒲公英、鸭跖草等;若阴虚及肾,见舌质嫩
❖ 围手术期通过理气健脾中药的调理,可提高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促进 术后恢复,调节免疫功能,为后继治疗做好铺垫;
中西医结合导论
文档素材文档素材1.中药西用: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用中药,它的特征是在 使用中药时,不需要中医的辨证论治和中药的性味归经,而只是按照中药中所含某些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或复方的西医医治成效来使用中药。
2.中药西用: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用中药,它的特征是在使用中药时,不需要中医的辨证论治和中药的性味归经,而只是按照中药中所含某些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或复方的西医医治成效来使用中药。
3. 菌毒并治:即选用针对性强的抗生素,同时配合应用清热解毒中药,杀菌和去除毒素双管齐下,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
4. 微观辨证:是指中医根底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医学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检查等先进技术,旨在从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公平较深层次上辨“证〞。
5. 中西医双重诊断:中医与西医在诊断上各有特长,中医长于辨证,西医长于辨病,再临床诊断时把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双重诊断〞。
6. 阶段医治:即依据疾病过程中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病机变化特点,进行论治的形式。
7. 生物医学模式:是在近代生物医学根底上形成的医学观和相应的医疗卫生观。
8. 司外揣内:又称为“以表知里法〞,是指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和推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认知和研究方法。
9.隐潜性证:是指在疾病的某一过程中,无宏观辨证的表现,而微观辨证却有相关指标异常的一种病理状态10. 印迹技术:是指将待测核酸分子结合到肯定固相支持物上的方法11. 原位杂交是指将特定标记的已知顺序核酸为探针与细胞或组织切片中核酸进行杂交,从而对特定核酸顺序进行精确定量定位的过程。
12. 哲学一医学模式:强调人病之“失调〞形神合一,注重心理与意识的统一1.简述中医学的几种主要认知系统分析法、哲学思辨法、取象比类法、司外踹内法 2、请比拟中西医病理学在研究手段、病因认识基点、病机认识重视点等方面的差异。
西医:研究手段基于临床检验/病因认识基于“客观实体〞/病机认识基于“细胞损伤〞中医:研究手段基于四诊/病因认识基于“证〞/病机认识基于“根本病机〞3、简述西医学的三种主要认知方法。
中西医结合导论 第五章 临床模式
(三)中药西用模式
• 专病专药,自古就有常山截疟、黄连治痢茵陈退黄等,只是现在被赋 予了现代药理作用,方便了临床运用。除此之外还有如下模式。 • 1、协同增效:中西药联用提高疗效,张锡纯的“石膏阿司匹林汤”、生脉 •
散丹参注射液与东莨菪碱配伍治疗窦房结综合征既可提高心率,又可改善血 液循环,达到标本兼治,相辅相成的功效。 2、减量增效:中西药联用能够减少药物剂量,缩短疗程,如珍菊降压片, 其中盐酸乐宁比单用盐酸乐宁的剂量减少60%。 3、西药中用:用中医理论对西药的性味功效进行归纳之后,按照中医理论 运用,如阿托品之人面红目赤,口干舌燥,兴奋烦躁,性属阳热,抢救有机 磷中毒时运用,阳盛体质之人易引起中毒,而阴盛体质之人则用量很大也不 易中毒。
第五章
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模式
中西医临床医学系 韩丽萍
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模式
• 第一节 •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模式 中西医结合的辨证模式
•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
本章要点导航
• 掌握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模式、辨证模式和治疗模 式。
• 了解“病症结合”中孵化出的治疗模式、中西药 结合模式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模式
一、从“病证结合”中孵化出的治疗模 式
• (三)方证相对论治
• 方证对应,有是证用是方,如小柴胡汤的应用 • (四)固定方加减论治 • 以固定方为基础据病情变化加减通治一病,如冠心病血瘀 证及其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的应用。二Fra bibliotek中西药有机结合模式
• (一)“减毒增效”模式
• 问题:公认西药对于某病疗效,但其毒副作用严重影响了 疗程的进行。 • 解决:中医辨证论治不但能有效拮抗西药毒副作用-减毒 ,而且能增强西药的药理作用-增效,从而保障了西药的 疗程和顺利撤退。 • 例如:中药在抗肿瘤放、化疗和肾病综合征大剂量激素治 疗中的配合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
1.医学的产生与发展 2.医学模式及其演变和进化
教学要求
1.了解中医学、西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产生与 发展
2.掌握医学模式定义,西医学模式的演变,中医学 模式及其特点,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的研究内容。
2
例:医源于动物本能
所谓医源于动物本能, 是说药物和治疗技术都是起源 于人类(或者动物)生来就具有的某种“本能”。
12
《希波克拉底文集》是自然科学几乎没有 萌芽的时代,在医术上具有先进性的最宝贵的 代表文献。希波克拉底学派的医学虽然在解剖 学、生理学、病理学的知识上有缺陷,虽然只 是很少而粗略地研究过动物,但是它主要是建 立在临床经验和哲学推理的基础上,终能使医 学提高到难以超过的高度。这是历史上最有意 义的现象之一,并可能是最重要的,因为它说 明通过经验,实际观察和正确推理,可以得到 极有价值的宝贵材料;但是由于没有解剖学和 生理学等基础知识,所以它只能有一定限度而 且不免笼统。”
10
余谨直誓,医药诸圣及上下神只实鉴证之,余 必就余之能力 与判断,履行誓约。 余当尊业师如 父母;与之同甘苦通有无,视其家属如昆季。 倘彼 等愿学医,余当传之以业而不取酬。 对于吾子,与 吾师之子及凡宣此誓之生徒,余当尽心训导之,对 于未尝宣誓之人,余将弗教。 余必依吾能力与判断, 以治病人,永不存损害妄为之念,人有求毒药者, 余绝不予之,亦决不自提期议。 余永不施术堕胎。 余必保持行为与学术之圣洁。 余将不施刀割,即使 对于真患胱石者亦然,余只让当地之匠人为之。 凡 入人家,皆为治病,余决不作任何谬妄损害之企图, 尤不冒渎人身,不论其为自由男女或奴隶。 医学处 世,凡所见闻有不应宣泄者,余当永守秘密。 余信 守不渝,神其许我声名永著,事业常昌;如背誓言, 愿得其反。
13
卡斯蒂格略尼评价: “ 希波克拉底虽然并不像那些错误的说法那
样,是医学科学中的完人,但是,他的确 解决了医学历史上具有决定性倾向的开 端。”
这个决定性倾向就是科学和理性。也正 是基于此,我们说希波克拉底开创了西方 医学。
14
2.古罗马医学
盖伦:是继希波克拉底之后最伟大 的古代医学家。其知识之渊博,著述之丰 富,实属少有。现存的83部亲笔著作内容:
17
(三)文艺复兴后的西方医学(16-17世纪)
1.人体解剖学的发展 维萨里(比利时)——《人体之构造》
是第一部完整的人体解剖学教科书,标志着实 验医学的开始。 2.生理学的确立哈维(英国)——血循环
恩格斯的评价:“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 而把生理学确立为一门科学”
18
(四)18世纪后的西方医学
1.18世纪——莫尔干尼病理解剖学的建立, 改变了西方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开始了以寻找病 灶为目的的历史。(临床解剖学)
学为人师,诲人不倦。一盏明灯,三尺讲台,焚膏继晷,伏 案面壁。孜孜苦求,精勤于业,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坚持科 学,求真务实,吐辞为经,举足为法,含英咀华,学高为师。 传道解惑,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生命不息,诲人不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兴国大计、教育为本,身处讲台,
胸怀天下。变革创新,开拓奉献,严谨笃学,与时俱进。
2 实验生理学的奠基人。证明动脉含血;证明尿液是 由肾脏形成的,与膀胱无关。首次证明脊髓的节段 性功能。 错误:垂体是个过滤器,动脉和静脉不互相沟通等。
16
(二)中世纪的西方医学(5-15世纪)
1.医学校的建立 意大利——萨勒诺医学院
2.流行病学的成就 建立卫生法规,兴办医院和隔离场
所,改善医学教育。
二女儿巴那塞亚——药物治疗之神 神灵医学阶段
9
(2)希波克拉底及其医学——《希波克拉底文集》
学术思想: 生理:人是一个整体,有机体与外环境相适应。 病理:四体液学说。
四体液学说的主要思想列表如下:
粘液
血液
黄胆汁 黑胆汁
性质
冷湿咸 热湿甜 热干苦 干冷酸
器官位置 头
心
肝
脾(胃)
季节
冬
春
夏
秋
医生道德修养:《誓言》、《论医生》、《医理》
因此,可以说动物本性的自疗救护行为是人类 医疗活动之原型。
7
一 西方医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 古代的西方医学
(公元前450年-公元4世纪)
作为古希腊、古罗马文明重要组成 部分的古希腊、古罗马医学,其成就辉 煌,对于后世西方医学以及世界医学的 发展影响深远,医史学界公认其为西方 医学的重要渊源之一。
8
1.古希腊医学
(1)《荷马史诗》与神话医学(神灵医学阶段)
《荷马史诗》是记载早期希腊医学思想发展和医疗情 况的重要资料。(战伤141例,涉及解剖、镇痛、包扎等医疗 知识,有专职医师和护士) 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诸神与医学相关: 太阳神——阿波罗 阿波罗的儿子——阿斯克雷庇亚,是希腊最受崇敬的医神。 阿斯克雷庇亚还有两子两女:大女儿海吉亚——卫生之神。
解剖学、生理学、脉学理论、卫生 学、饮食学、病理学、治疗学、药物学、 《希波克拉底文集》研究、临床各科、以 及哲学、语言学、逻辑学、数学、历史、 法律、自传材料等,堪称系统的医学百科 全书。
15
盖伦对医学最重要的贡献
1 解剖学,证明胃壁、肠壁、子宫壁等不是均匀同质 的,而是分为几层;肌肉有结缔纤维和神经分支; 将人体骨骼分为长骨和扁骨,将骶骨以上的24块椎 骨分为下之治在于人才,成天下之才在于教化,行教化之业在 于教师,为不辱传承文明、培育新人之神圣使命,为不负人类 灵魂工程师之光荣称号,我们庄严承诺:
修身厚德,行为世范。正心修身,厚德施教。虚怀若谷,诚 实谦下,师生平等,民主和谐。有真意,不粉饰,为人师表, 行为世范。不媚权贵,固守情操,尚德明志,宁静致远。半生 不羡麒麟阁,愿作春蚕永吐丝,献身教育,鞠躬尽瘁,终身不 悔。
如:鼠类中毒要饮泥水;狗受伤会舐其伤口,生病则吃 稻草;埃及红鹤大便秘结时会用嘴呷水插入肛门以导便;非 洲熊知道用菖蒲治疗胃病;老虎中毒箭后食青泥以解毒;黑 猩狸不仅会用树枝剔牙、抠鼻,还会在伤口流血时寻觅树叶 敷贴以止血。
美国灵长类研究所, 甚至拍摄了一组令人惊奇的镜头-当一只初生的黑猩猩停止呼吸时, 它的母亲居然采用了与人 类“口对口人工呼吸”相似的方法, 救活了这只幼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