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医考研(中内)总结
[重点]考研中医内科学精华总结
[ 重点] 考研中医内科学精华总结感冒沿革: 北宋《仁斋直指方》,首见“感冒”之名清《类证治裁》,首见“时行感冒” 将感冒与伤风互称,始于明清《丹溪心法》明确病位在肺病因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而为病感冒诱发或传变的病证——肺痈、肺胀(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轻证)或荆防败毒散(夹湿)羌活胜湿汤(表湿较重)(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六一散(小便短赤)、黄连香薷饮(暑热偏盛)、鸡苏散(疏风解暑)、藿香正气散(4)气虚感冒证——益气解表——参苏饮玉屏风散(表虚自汗)、再造散(阳虚外感——助阳解表)(5)阴虚感冒证——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咳嗽——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沿革: 咳嗽之名始见于《内经》。
《素问》指出咳嗽病位在肺,确立脏腑分类法。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十咳首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张介宾《景岳全书》清,喻昌《医门法律》,创立温润、凉润治咳之法,及六条治咳之禁《医学心悟》: “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搏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
”提示咳嗽是内、外病邪犯肺。
病因病机: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内伤咳嗽——养肺、清肝、健脾、补肾。
(一)外感咳嗽——不宜过早使用苦寒药和收涩镇咳药(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六一散(夹暑)】(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渴——桑杏汤(温燥)杏苏散(凉燥——轻宣凉燥,温润止咳【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二)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六君子丸(调理)、杏苏二陈丸(标本兼顾)(2)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3)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⑷肺阴亏耗证一一滋阴润肺,化痰止咳一一沙参麦冬汤补:P268-269哮——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沿革: 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丹溪心法》:“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
考研《中医内科学》考点精华总结
考研《中医内科学》考点精华总结《中医内科学》作为考研的一门重要科目,内容广泛,涉及的知识点繁多。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和备考,我将对《中医内科学》的考点进行精华总结,包括常见疾病和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重点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方面。
一、常见疾病与中医治疗方法1.高血压:病因主要为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痰火壅盛等。
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平肝降压、祛风除湿、清热利湿等。
2.冠心病:病因主要为心气亏虚、血瘀阻络等。
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等。
3.糖尿病:病因主要为脾肾两亏、胃火亢盛等。
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益气养阴、清热利湿等。
4.消化性溃疡:病因主要为肝郁胃热、肝胃失和等。
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疏肝解郁、清热泻火等。
5.慢性肾炎:病因主要为肝肾不足、湿热内蕴等。
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益肾填精、化湿利水等。
6.慢性支气管炎:病因主要为肺气虚弱、外邪侵袭等。
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益气化痰、祛风散寒等。
7.慢性肝炎:病因主要为肝气郁结、湿热内蕴等。
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疏肝清热、健脾化湿等。
二、病因病机与辨证治疗1.肝阳上亢: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目眩等。
辨证要点主要为肝阳上亢证,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降肝阳、平肝气。
2.肝风内动:主要表现为眩晕、手足颤动等。
辨证要点主要为肝风内动证,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平肝潜阳、镇肝止风。
3.脾肾两亏:主要表现为多饮多尿、气短懒言等。
辨证要点主要为脾肾两亏证,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健脾益肾、补肾养阴。
4.肝郁胃热:主要表现为胸胁胀满、口苦口干等。
辨证要点主要为肝郁胃热证,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疏肝泻火、清肝胃火。
5.肺气虚弱:主要表现为气短、咳嗽等。
辨证要点主要为肺气虚弱证,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益肺补气、温肺散寒。
6.肝气郁结:主要表现为胸胁胀满、烦躁易怒等。
辨证要点主要为肝气郁结证,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疏肝解郁、活血行气。
以上是《中医内科学》的考点精华总结,可以帮助考生快速备考。
考生需要熟悉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了解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并能准确辨证施治。
2019年中医考研--针灸穴位总结(精化基础复习版本)
---------------------------------------------------------------最新资料推荐------------------------------------------------------2019年中医考研--针灸穴位总结(精化基础复习版本)十二正经手太阴肺经中府少商主治概要: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和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
腧穴(共 11 穴,左右 22 穴)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 1.尺泽合穴 [定位]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 肺系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操作] 直刺 0.8~1.2 寸,或点刺出血。
2.孔最郄穴 [定位] 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 7 寸处。
[主治] 肺系病;肘臂挛痛。
[操作] 直刺 0.5~1.2 寸。
3.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 1.5 寸。
简易取穴法: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食指尖端所压处是穴。
简易取穴法: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食指尖端所压处是穴。
[主治] 肺系病;半身不遂,口眼涡科,头痛,项强痛,牙痛等1 / 3头部病。
[操作] 向上斜刺 0.5~0.8 寸。
9.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定位]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搏动处。
[主治] 肺系病;无脉症;腕臂痛。
[操作] 避开桡动脉直刺 0.3~0.5 寸。
10.鱼际荥穴 [定位] 在第 1 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 肺系热病;小儿疳疾。
[操作] 直刺 0.5~0.8 寸。
11.少商井穴 [定位] 在拇指桡侧端,指甲角旁约 0.1 寸处。
[主治] 肺系热病;癫狂。
[操作] 直刺 0.1 寸,或点刺出血。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迎香主治概要:头面五官、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
腧穴(共 20 穴,左右 40 穴)合谷曲池肩髃迎香 4.合谷原穴 [定位] 在手背,第 1、2 掌骨间,当第 2 掌骨中点桡侧。
中医考研知识点总结
中医考研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基础理论1.1 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精气神等。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强调阴阳平衡和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经络气血理论是中医诊疗的理论基础,提出了“经络”是人体内的通路,“气血”是人体内的物质基础。
精气神理论强调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人体的精、气、神有密切的关系。
1.2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技术。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等来诊断疾病的方法;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来诊断疾病的方法;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等来诊断疾病的方法;切诊是通过按压患者的腧穴、经络等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1.3 中医治疗学中医治疗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包括针灸、推拿、中药治疗等方法。
针灸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在人体特定部位使用针刺来治疗疾病;推拿是通过按摩、捏压等手法来治疗疾病;中药治疗是通过中药的内服、外敷等方法来治疗疾病。
1.4 中医预防学中医预防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包括养生、预防、保健等内容。
中医强调“先病后治”的理念,提倡预防为主,保健为辅的治疗原则。
养生是中医预防学的重要内容,包括饮食调养、情志调摄、起居调整、运动锻炼等方法。
二、中医病证学2.1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包括内经六经、内经十四经、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内容。
内经六经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内容;内经十四经是基于六经而概括起来的内容,包括《金匮要略》、《内经》等;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讲述了热病论、伤寒论等内容。
2.2 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包括外经伤寒杂病论、外科金匮要略等。
外经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讲述了伤寒杂病论、外感热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外科金匮要略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讲述了热病痧论、金匮要略等内容。
考研中医综合 九版 中内重点小结归纳精编版
九版《中医内科学》重点小姐肺系病证一、感冒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治则:解表达邪忌用补敛之品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表湿较重,肢体酸痛、头重头胀身热不扬—羌活胜湿汤病机:风寒束表,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白,脉浮或浮紧。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病机: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口渴欲饮,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病机: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心烦口渴,或口黏腻,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便或溏,小便短赤,苔薄黄腻,脉濡数。
附:体虚感冒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表虚自汗—————玉屏风散病机:气虚卫弱,风寒袭表,气虚无力达邪短,苔白脉浮。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病机: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病机:力。
二、咳嗽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
《医学心语》论病理。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病机:风寒袭肺,宣肺止咳证见:咳,肢体头痛,咽痒,痰稀薄白,常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脉浮或浮紧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病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浮滑。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证见:连声作呛咳,咽痒干痛,鼻唇干燥,舌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
脉浮数或小数附:杏苏散证见:恶寒发热,心烦口渴,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苔薄白而干内伤咳嗽4.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或合杏苏二陈丸)症状平稳后——————————六君子丸病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证见:因痰反复咳黏块白灰痰,痰出平,晨起食后,食甘厚加重,胸闷脘疲,呕恶食少,苔白腻,脉濡滑5.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病机:痰热壅肺,肺失肃降证见:咳黏黄痰,胸胁胀满,面赤,口干而黏欲饮水,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中医学考研知识点归纳
中医学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医学考研知识点归纳是针对中医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复习指南,涵盖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以及临床应用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对中医学考研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基础理论篇1.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五行则用来解释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病理的相互关系。
2. 脏腑学说:包括心、肝、脾、肺、肾等五脏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3. 经络学说: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
4. 气血津液: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津液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液体。
诊断方法篇1. 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等外在表现来判断病情。
2. 闻诊:通过闻病人的气味、呼吸声等来了解病情。
3. 问诊: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等来收集病情信息。
4. 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和身体部位来诊断病情。
治疗原则篇1. 辨证论治: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治未病:强调预防为主,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3. 整体观念:治疗时考虑病人的整体状况,不仅仅局限于局部病变。
4. 八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八种基本治疗方法。
临床应用篇1. 中药学: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功效、配伍禁忌等。
2. 针灸学:针灸的原理、操作方法、适应症和禁忌症等。
3. 推拿按摩:推拿的基本手法、作用机制、适应症等。
4. 食疗养生:食疗的原理、食物的性味归经、食疗方案等。
结束语中医学考研知识点的归纳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过程,需要考生对中医学的各个方面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考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精髓,为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以上的归纳能够帮助考生在考研复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中医考研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考研必考知识点总结中医考研是一个涵盖面广,难度较大的考试,需要考生掌握大量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
以下是中医考研必考知识点的总结:一、基础理论知识1.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基本概念。
考生需要熟悉这些概念的内涵和相互关系,理解中医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理论框架。
2.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诊法,以及脉诊等诊断手段。
考生需要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还需要熟悉舌诊、面诊等望闻问切的具体操作技巧。
3. 中药学中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药性、归经、功效、用药准则等方面的知识。
考生需要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理论,了解中药的分类、药性、功能、药材加工等知识。
4. 经络学经络学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经络的走向、络穴的分布、络穴的特性以及经络与脏腑的关系等知识。
考生需要熟悉经络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够掌握主要络穴的位置和功能。
5. 中医文化中医文化是中医理论的重要背景,它包括中医的历史、发展、特色、理论体系等方面的知识。
考生需要了解中医文化的基本内容,熟悉中医的发展历程和传统医学的理论体系,理解中医学的核心价值观和临床实践经验。
二、临床实践知识1. 中医诊疗技术中医诊疗技术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艾灸等治疗方法,以及各种临床技能。
考生需要掌握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了解治疗方法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掌握临床实践技能。
2. 中医诊疗思路中医诊疗思路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包括辨证施治、辨病辨证、辨证治病等方面的知识。
考生需要掌握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了解中医诊疗的思维方式和操作程序,能够熟练运用中医的诊疗技术进行临床实践。
3. 中医临床经验中医临床经验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名医经验、临床案例、诊疗思路等方面的知识。
考生需要了解中医名家的诊疗经验,研究经典文献和治疗案例,积累临床实践经验,提高临床诊疗能力。
2019年-全国考研《中药学》考点精华(精华版).doc
第一章解表药第一节发散风寒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麻黄辛、微苦,温肺、膀胱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桂枝辛、甘,温心、肺、膀胱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紫苏辛,温肺、脾解表散寒,行气宽中生姜辛,温肺、脾、胃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香薷辛,微温肺、脾、胃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荆芥辛,微温肺、肝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防风辛、甘,微温膀胱、肝、脾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羌活辛、苦,温膀胱、肾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白芷辛,温肺、胃、大肠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细辛辛,温;有小毒肺、肾、心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藁本辛,温膀胱祛风散寒,除湿止痛苍耳子辛、苦,温;有毒肺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辛夷辛,温肺、胃发散风寒,通鼻窍葱白辛,温肺、胃发汗解表,散寒通阳第二节发散风热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薄荷辛,凉肺、肝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牛蒡子辛、苦,寒肺、胃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蝉蜕甘,寒肺、肝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桑叶甘、苦,寒肺、肝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菊花辛、甘、苦,微寒肺、肝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平抑肝阳,清肝明目蔓荆子辛、苦,微寒膀胱、肝、胃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柴胡苦、辛,微寒肝、胆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升麻辛、微甘,微寒肺、脾、胃、大肠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葛根甘、辛,凉脾、胃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淡豆豉苦、辛,凉肺、胃解表,除烦,宣发郁热浮萍辛,寒肺、膀胱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第二章清热药第一节清热泻火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石膏甘、辛,大寒肺、胃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供外用)知母苦、甘,寒肺、胃、肾清热泻火,滋阴润燥芦根甘,寒肺、胃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天花粉甘、微苦,微寒肺、胃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淡竹叶甘、淡,寒心、胃、小肠清热泻火,除烦,利尿栀子苦,寒心、肺、三焦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夏枯草辛、苦,寒肝、胆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决明子甘、苦、咸,微寒肝、大肠清热明目,润肠通便密蒙花甘,微寒肝、胆清热泻火,养肝明目,退翳第二节清热燥湿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黄芩苦,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黄连苦,寒心、脾、胃、胆、大肠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柏苦,寒肾、膀胱、大肠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龙胆苦,寒肝、胆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秦皮苦、涩,寒肝、胆、大肠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苦参苦,寒心、肝、胃、大肠、膀胱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白鲜皮苦,寒脾、胃、膀胱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第三节清热解毒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金银花甘,寒肺、心、胃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连翘苦,微寒肺、心、小肠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肿散结穿心莲苦,寒心、肺、大肠、膀胱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大青叶苦,寒心、胃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板蓝根苦,寒心、胃清热解毒,凉血,利咽青黛咸,寒肝、肺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贯众苦,微寒;有小毒肝、脾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蒲公英苦、甘,寒肝、胃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紫花地丁苦、辛,寒心、肝清热解毒,凉血消肿野菊花苦、辛,微寒肝、心清热解毒重楼(蚤休)苦,微寒;有小毒肝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漏芦苦,寒胃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通经下乳,舒筋通脉土茯苓甘、淡,平肝、胃解毒,除湿,通利关节鱼腥草辛,微寒肺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大血藤(红藤)苦,平大肠、肝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败酱草辛、苦,微寒胃、大肠、肝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射干苦,寒肺清热解毒,利咽,消痰山豆根苦,寒;有毒肺、胃清热解毒,利咽消肿马勃辛,平肺清热解毒,利咽,止血白头翁苦,寒胃、大肠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马齿苋酸,寒胃、大肠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鸦胆子苦,寒;有小毒大肠、肝清热解毒,止痢,截疟,腐蚀赘疣半边莲辛,平心、小肠、肺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白花蛇舌草微苦、甘,寒胃、大肠、小肠清热解毒,利湿通淋山慈菇甘、微辛,凉肝、脾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熊胆苦,寒肝、胆、心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第四节清热凉血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生地黄甘、苦,寒心、肝、肾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玄参甘、苦、咸,微寒肺、胃、肾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牡丹皮苦、辛,微寒心、肝、肾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赤芍苦,微寒肝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紫草甘、咸,寒心、肝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水牛角苦,寒心、肝清热凉血,解毒,定惊第五节清虚热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青蒿苦、辛,寒肝、胆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白薇苦、咸,寒胃、肝、肾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地骨皮甘,寒肺、肝、肾凉血除蒸,清肺降火银柴胡甘,微寒肝、胃清虚热,除疳热胡黄连苦,寒肝、胃、大肠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第三章泻下药第一节攻下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大黄苦,寒脾、胃、大肠、肝、心包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芒硝咸、苦,寒胃、大肠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番泻叶甘、苦,寒大肠泻下通便芦荟苦,寒肝、胃、大肠泻下通便,清肝,杀虫第二节润下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火麻仁甘,平脾、胃、大肠润肠通便郁李仁辛、苦、甘,平脾、大肠、小肠润肠通便,利水消肿第三节峻下逐水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甘遂苦,寒;有毒肺、肾、大肠泻水逐饮,消肿散结京大戟苦,寒;有毒肺、脾、肾泻水逐饮,消肿散结芫花苦、辛,温;有毒肺、脾、肾泻水逐饮,祛痰止咳,杀虫疗疮商陆苦,寒;有毒肺、脾、肾、大肠泻下逐水,消肿散结牵牛子苦,寒;有毒肺、肾、大肠泻下逐水,去积杀虫巴豆辛,热;有大毒胃、大肠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用蚀疮第一节祛风寒湿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独活辛、苦,微温肾、膀胱祛风湿,止痛,解表威灵仙辛、咸,寒膀胱祛风湿,通络止痛,消骨鲠川乌辛、苦,热;有大毒心、肝、肾、脾祛风湿,温经止痛草乌辛、苦,热;有大毒心、肝、肾、脾祛风湿,温经止痛蕲蛇甘、咸,温;有毒肝祛风,通络,止痉乌梢蛇甘,平肝祛风,通络,止痉木瓜酸,温肝、脾舒筋活络,和胃化湿海风藤辛、苦,微温肝祛风湿,通络止痛昆明山海棠苦、辛,温;有大毒肝、脾、肾祛风湿,祛瘀通络,续筋接骨第二节祛风湿热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秦艽辛、苦,平胃、肝、胆祛风湿,通络止痛,退虚热,清湿热防己苦、辛,寒膀胱、肺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桑枝微苦,平肝祛风湿,利关节豨莶草辛、苦,寒肝、肾祛风湿,利关节,解毒臭梧桐辛、苦、甘,凉肝祛风湿,通经络,平肝海桐皮苦、辛,平肝祛风湿,通络止痛,杀虫止痒络石藤苦,微寒心、肝、肾祛风通络,凉血消肿雷公藤苦、辛,寒;有大毒肝、肾祛风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第三节祛风湿强筋骨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五加皮辛、苦,温肝、肾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桑寄生苦、甘,平肝、肾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狗脊苦、甘,温肝、肾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第五章化湿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藿香辛,微温脾、肾、肺化湿,止呕,解暑佩兰辛,平脾、胃、肺化湿,解暑苍术辛、苦,温脾、胃、肝燥湿健脾,祛风散寒厚朴苦、辛,温脾、胃、肺、大肠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砂仁辛,温脾、胃、肾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豆蔻辛,温肺、脾、胃化湿行气,温中止呕草豆蔻辛,温脾、胃燥湿行气,温中止呕草果辛,温脾、胃燥湿温中,除痰截疟第一节利水消肿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茯苓甘、淡,平心、脾、肾利水渗湿,健脾,宁心薏苡仁甘、淡,凉脾、胃、肺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猪苓甘、淡,平肾、膀胱利水渗湿泽泻甘,寒肾、膀胱利水渗湿,泄热香加皮辛、苦,温;有毒肝、肾、心利水消肿,祛风湿,强筋骨第二节利尿通淋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车前子甘,微寒肝、肾、肺、小肠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滑石甘、淡,寒膀胱、肺、胃利尿通淋,清热解暑,收湿敛疮木通苦,寒;有毒心、小肠、膀胱利尿通淋,清心火,通经下乳通草甘、淡,微寒肺、胃利尿通淋,通气下乳瞿麦苦,寒心、小肠利尿通淋,破血痛经萹蓄苦,微寒膀胱利尿通淋,杀虫止痒地肤子辛、苦,寒肾、膀胱利尿通淋,清热利湿,止痒海金沙甘、咸,寒膀胱、小肠利尿通淋,止痛石韦甘、苦,微寒肺、膀胱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冬葵子甘、涩,凉大肠、小肠、膀胱利尿通淋,下乳,润肠灯心草甘、淡,微寒心、肺、小肠利尿通淋,清心降火萆薢苦,平肾、胃利湿去浊,祛风除痹第三节利湿退黄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茵陈苦、辛,微寒脾、胃、肝、胆清利湿热,利胆退黄金钱草甘、咸,微寒肝、胆、肾、膀胱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虎杖微苦,微寒肝、胆、肺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珍珠草甘、苦,凉肝、肺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明目,消积第七章温里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附子辛、甘,大热;有毒心、肾、脾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干姜辛,热脾、胃、肾、心、肺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肉桂辛、甘,大热肾、脾、心、肝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原吴茱萸辛、苦,热;有小毒肝、脾、胃、肾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小茴香辛,温肝、肾、脾、胃散寒止痛,理气和胃丁香辛,温脾、胃、肺、肾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高良姜辛,热脾、胃散寒止痛,温中止呕胡椒辛,热胃、大肠温中散寒,下气消痰花椒辛,温脾、胃、肾温中止痛,杀虫止痒荜茇辛,热胃、大肠温中散寒,下气止痛荜澄茄辛,温脾、胃、肾、膀胱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第八章理气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陈皮辛、苦,温脾、肺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降逆止呕青皮苦、辛,温肝、胆、胃疏肝破气,消积化滞枳实苦、辛、酸,温脾、胃、大肠破气消积,化痰除痞枳壳苦、辛、酸,温脾、胃、大肠破气消积,化痰除痞行气止痛,健脾消食木香辛、苦,温脾、胃、大肠、胆、三焦沉香辛、苦,微温脾、胃、肾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檀香辛,温脾、胃、心、肺行气止痛,散寒调中川楝子苦,寒;有小毒肝、胃、小肠、膀胱行气止痛,杀虫乌药辛,温肺、脾、肾、膀胱行气止痛,温肾散寒青木香辛、苦,寒肝、胃行气止痛,解毒消肿荔枝核辛、微苦,温肝、胃行气散结,散寒止痛香附辛、微苦、微甘,平肝、脾、三焦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佛手辛、苦,温肝、脾、胃、肺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香橼辛、微苦、酸,温肝、脾、胃、肺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玫瑰花甘、微苦,温肝、脾疏肝解郁,活血止痛绿萼梅微酸、涩,平肝、胃、肺疏肝解郁,和中,化痰薤白辛、苦,温肺、胃、大肠通阳散结,行气导滞大腹皮辛,微温脾、胃、大肠、小肠行气宽中,利水消肿刀豆甘,温胃、肾降气止呃,温肾助阳柿蒂苦、涩,平胃降气止呃第九章消食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山楂酸、甘,微温脾、胃、肝消食化积,行气散瘀神曲甘、辛,温脾、胃消食和胃麦芽甘,平脾、胃、肝消食健脾,回乳消胀稻芽甘,温脾、胃消食和中,健脾开胃莱菔子辛、甘,平肺、脾、胃消食除胀,降气化痰鸡内金甘,平脾、胃、小肠、膀胱消食健胃,涩精止遗第十章驱虫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使君子甘,温脾、胃杀虫消积苦楝皮苦,寒;有毒肝、脾、胃杀虫,疗癣槟榔苦、辛,温胃、大肠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南瓜子甘,平胃、大肠杀虫鹤草芽苦、涩,凉肝、小肠、大肠杀虫雷丸微苦,寒;有小毒胃、大肠杀虫消积榧子甘,平肺、胃、大肠杀虫消积,润肠通便,润肺止咳第十一章止血药第一节凉血止血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小蓟甘、苦,凉心、肝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利尿通淋大蓟甘、苦,凉心、肝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地榆苦、酸、涩,微寒肝、大肠凉血止血,解毒敛疮槐花苦,微寒肝、大肠凉血止血,清肝泻火侧柏叶苦、涩,寒肺、肝、脾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白茅根甘,寒肺、胃、膀胱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苎麻根甘,寒心、肝凉血止血,安胎,清热解毒第二节化瘀止血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三七甘、微苦,温肝、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茜草苦,寒肝凉血化瘀止血,通经蒲黄甘,平肝、心包止血,化瘀,利尿花蕊石酸、涩,平肝化瘀止血降香辛,温肝、脾化瘀止血,理气止痛第三节收敛止血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白及苦、甘、涩,寒肺、胃、肝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仙鹤草苦、涩,平心、肝收敛止血,止痢,截疟,补虚,解毒杀虫紫珠苦、涩,凉肝、肺、胃凉血收敛止血,清热解毒棕榈炭苦、涩,平肺、肝、大肠收敛止血,止泻止带血余炭苦,平肝、胃收敛止血,化瘀利尿第四节温经止血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艾叶辛、苦,温;有小毒肝、脾、肾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炮姜苦、涩,温脾、肝温经止血,温中止痛灶心土辛,温脾、胃温中止血,止呕,止泻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第一节活血止痛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川芎辛,温肝、胆、心包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延胡索辛、苦,温心、肝、脾活血,行气,止痛郁金辛、苦,寒肝、胆、心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姜黄辛、苦,温肝、脾活血行气,通经止痛乳香辛、苦,温心、肝、脾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没药辛、苦,平心、肝、脾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五灵脂苦、咸、甘,温肝活血止痛,化瘀止血夏天无苦、微辛,温肝活血通络,行气止痛,祛风除湿第二节活血调经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丹参苦,微寒心、心包、肝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红花辛,温心、肝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桃仁苦、甘,平;有小毒心、肝、大肠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益母草辛、苦,微寒心、肝、膀胱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泽兰苦、辛,微温肝、脾活血调经,利水消肿牛膝苦、甘、酸,平肝、肾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鸡血藤苦、微甘,温肝、肾行血补血,调经,舒筋活络王不留行苦,平肝、胃活血通经,下乳消痈,利尿通淋第三节活血疗伤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土鳖虫咸,寒;有小毒肝破血逐瘀,续筋接骨马钱子苦,寒;有大毒肝、脾散结消肿,通络止痛自然铜辛,平肝散瘀止痛,接骨疗伤苏木甘、咸、辛,平心、肝活血疗伤,祛淤通经骨碎补苦,温肝、肾活血续伤,补肾强骨血竭甘、咸,平肝活血定痛,化瘀止血,敛疮生肌儿茶苦、涩,凉心、肺活血疗伤,止血生肌,收湿敛疮,清肺化痰刘寄奴苦,温心、肝、脾散瘀止痛,疗伤出血,破血通经,消食化积第四节破血消癥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莪术辛、苦,温肝、脾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三棱辛、苦,平肝、脾破血行气,消积止痛水蛭咸、苦,平;有小毒肝破血通经,逐瘀消癥虻虫苦,微寒;有小毒肝破血逐瘀,散积消癥斑蝥辛,热;有大毒肝、肾、胃破血逐瘀,散结消癥,攻毒蚀疮穿山甲咸,微寒肝、胃活血消癥,通经,下乳,消肿排脓第十三章化痰止咳平喘药第一节温化寒痰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半夏辛,温;有毒脾、胃、肺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天南星苦、辛,温;有毒肺、肝、脾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外用散结消肿胆南星苦、微辛,凉肝、胆清热化痰,息风定惊禹白附辛、甘,温;有毒胃、肝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止痛,解毒散结白芥子辛,温肺、胃温肺化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皂荚辛、咸,温;有小毒肺、大肠祛顽痰,通窍开闭,祛风杀虫旋覆花苦、辛、咸,微温肺、胃降气化痰,降逆止呕白前辛、苦,微温肺降气化痰第二节清化热痰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川贝母苦、甘,微寒肺、心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浙贝母苦,寒肺、心清热化痰,散结消痈瓜蒌甘、微苦,寒肺、胃、大肠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竹茹甘,微寒肺、胃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竹沥甘,寒心、肺、肝清热豁痰,定惊利窍天竺黄甘,寒心、肝清热化痰,清心定惊前胡苦、辛,微寒肺降气化痰,疏散风热桔梗苦、辛,平肺宣肺,祛痰,利咽,排脓胖大海甘,寒肺、大肠清肺化痰,利咽开音,润肠通便海藻咸,寒肝、肾消痰软坚,利水消肿昆布咸,寒肝、肾消痰软坚,利水消肿黄药子苦,寒;有毒肺、肝化痰散结消瘿,清热解毒海蛤壳咸,寒肺、胃清肺化痰,软坚散结海浮石咸,寒肺、肾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利尿通淋礞石咸,平肺、肝坠痰下气,平肝镇惊第三节止咳平喘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苦杏仁苦,微温;有小毒肺、大肠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紫苏子辛,温肺、大肠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百部甘、苦,微温肺润肺止咳,杀虫灭虱紫菀苦、辛、甘,微温肺润肺化痰止咳款冬花辛、微苦,温肺润肺下气,止咳化痰马兜铃苦、微辛,寒肺、大肠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清肠消痔枇杷叶苦,微寒肺、胃清肺止咳,降逆止呕桑白皮甘,寒肺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葶苈子苦、辛,大寒肺、膀胱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白果甘、苦、涩,平;有毒肺敛肺化痰定喘,止带缩尿洋金花辛,温;有毒肺、肝平喘止咳,麻醉镇痛,止痉第十四章安神药第一节重镇安神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朱砂甘,微寒;有毒心清心镇惊,安神解毒磁石咸,寒心、肝、肾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龙骨甘、涩,平心、肝、肾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琥珀甘,平心、肝、膀胱镇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第二节养心安神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酸枣仁甘、酸,平心、肝、胆养心益肝,安神,敛汗,生津柏子仁甘,平心、肾、大肠养心安神,润肠通便灵芝甘,平心、肺、肝、肾补气安神,止咳平喘首乌藤(夜交藤)甘,平心、肝养血安神,祛风通络合欢皮甘,平心、肝、肺解郁安神,活血消肿远志苦、辛,温心、肾、肺安神益智,祛痰开窍,消散痈肿第十五章平肝熄风药第一节平抑肝阳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石决明咸,寒肝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珍珠母咸,寒肝、心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镇惊安神牡蛎咸,微寒肝、胆、肾重镇安神,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代赭石苦,寒肝、心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刺蒺藜辛、苦,微温;有小毒肝平肝疏肝,祛风明目罗布麻叶甘、苦,凉肝平抑肝阳,清热利尿第二节息风止痉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羚羊角咸,寒肝、心平肝熄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牛黄苦,凉心、肝化痰开窍,凉肝息风,清热解毒珍珠甘、咸,寒心、肝安神定惊,明目消翳,解毒生肌钩藤甘,凉肝、心包清热平肝,息风止痉天麻甘,平肝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地龙咸,寒肝、脾、膀胱清热熄风,通络,平喘,利尿全蝎辛,平;有毒肝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蜈蚣辛,温;有毒肝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僵蚕咸、辛,平肝、肺、胃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第十六章开窍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麝香辛,温心、脾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冰片辛、苦,微寒心、脾、肺开窍醒神,清热止痛苏合香辛,温心、脾开窍醒神,辟秽,止痛石菖蒲辛、苦,温心、胃开窍醒神,化湿和胃,宁神益志第十七章补虚药第一节补气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人参甘、微苦,微温肺、脾、心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西洋参甘、微苦,凉肺、心、肾、脾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党参甘,平脾、肺补脾肺气,补血、生津太子参甘、微苦,平脾、肺补气健脾,生津润肺黄芪甘,微温脾、肺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气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白术甘、苦,温脾、胃益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山药甘,平脾、肺、肾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白扁豆甘,微温脾、胃补脾和中,化湿甘草甘,平心、肺、脾、胃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大枣甘,温脾、胃、心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刺五加甘、微苦,温脾、肺、心、肾益气健脾,补肾安神绞股蓝甘、苦,寒脾、肺益气健脾,化痰止咳,清热解毒红景天甘,寒脾、肺健脾益气,清肺止咳,活血化瘀沙棘甘、酸,温脾、胃、肺、心健脾消食,止咳祛痰,活血祛瘀第二节补阳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鹿茸甘、咸,温肾、肝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紫河车甘、咸,温肺、肝、肾补肾益精,养血益气淫羊藿辛、甘,温肾、肝补肾壮阳,祛风除湿巴戟天辛、甘,微温肾、肝补肾助阳,祛风除湿仙茅辛,热;有毒肾、肝温肾壮阳,祛寒除湿杜仲甘,温肝、肾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续断苦、辛,微温肝、肾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止血安胎,疗伤续折肉苁蓉甘、咸,温肾、大肠补肾助阳,润肠通便锁阳甘,温肝、肾、大肠补肾助阳,润肠通便补骨脂苦、辛,温肾、脾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益智仁辛,温肾、脾暖肾固精缩尿,温脾开胃摄唾菟丝子辛、甘,平肾、肝、脾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沙苑子甘,温肝、肾补肾固精,养肝明目蛤蚧咸,平肺、肾补肺益肾,纳气平喘,助阳益精核桃仁甘,温肾、肺、大肠补肾温肺,润肠通便冬虫夏草甘,温肾、肺补肾益肺,止血化痰第三节补血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当归甘、辛,温肝、心、脾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熟地黄甘,微温肝、肾补血养阴,填精益髓白芍苦、酸,微寒肝、脾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阿胶甘,平肺、肝、肾补血,滋阴,润肺,止血何首乌苦、甘、涩,微温肝、肾制用:补益精血;生用:解毒,截疟,润肠通便龙眼肉甘,温心、脾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第四节补阴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北沙参甘、微苦,微寒肺、胃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南沙参甘、微寒肺、胃养阴清肺,益胃生津,补气,化痰百合甘、微寒肺、心、胃养阴润肺,清心安神麦冬甘、微苦、微寒胃、肺、心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天冬甘、苦,寒肺、肾、胃养阴润燥,清肺生津石斛甘,微寒胃、肾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玉竹甘,微寒肺、胃养阴润燥,生津止渴黄精甘,平脾、肺、肾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枸杞子甘,平肝、肾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墨旱莲甘、酸,寒肝、肾滋补肝肾,凉血止血女贞子甘、苦,凉肝、肾滋补肝肾,乌须明目桑葚甘、酸,寒肝、肾滋阴补血,生津润燥龟甲甘,寒肾、肝、心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鳖甲甘、咸,寒肝、肾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第十八章收涩药第一节固表止汗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麻黄根甘、微涩,平肺固表止汗第二节敛肺涩肠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五味子酸、甘,温肺、心、肾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乌梅酸、涩,平肝、脾、肺、大肠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安蛔止痛,生津止渴五倍子酸、涩,寒肺、大肠、肾敛肺降火,止咳止汗,涩肠止泻,固精止遗,收敛止血,收湿敛疮罂粟壳酸、涩,平;有毒肺、大肠、肾涩肠止泻,敛肺止咳,止痛诃子苦、酸、涩,平肺、大肠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利咽开音石榴皮酸、涩,温大肠涩肠止泻,杀虫,收敛止血肉豆蔻辛,温脾、胃、大肠涩肠止泻,温中行气。
考研中医内科学仅总结
考研中医内科学仅总结.docx考研中医内科学总结引言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涵盖了对内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考研中医内科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中医理论知识,还需要对临床实践有深入的了解。
第一部分:中医内科学基础知识1.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理论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理论2. 病因病机病因分类:外感、内伤、不内外因病机分析:正邪相争、阴阳失衡3. 诊断方法望闻问切四诊舌诊与脉诊第二部分:中医内科常见疾病1. 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咳嗽哮喘2. 消化系统疾病胃痛泄泻便秘3. 循环系统疾病心悸胸痹(心绞痛)水肿4. 泌尿系统疾病淋证癃闭遗精5. 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失眠眩晕6.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消渴(糖尿病)肥胖甲状腺疾病第三部分:中医内科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经典方剂的应用药物配伍与禁忌2. 针灸治疗常用穴位针灸治疗原则3. 推拿按摩推拿手法适应症与禁忌症4. 食疗与生活调养食疗原则生活调养方法第四部分:中医内科临床实践1. 临床诊断技巧病史采集体格检查2. 治疗方案制定个体化治疗原则综合治疗方案3. 临床疗效评估疗效评估标准疗效跟踪与调整4. 临床案例分析典型病例分析疑难病例讨论第五部分:考研中医内科学复习策略1. 理论学习重点知识梳理难点问题解析2. 临床技能训练模拟临床操作实践技能考核3. 真题演练历年真题分析模拟考试训练4. 知识拓展阅读专业书籍参加学术讲座5. 时间管理与心理调适制定复习计划应对考试压力结语考研中医内科学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临床实践能力。
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临床技能训练、真题演练以及知识拓展,考生可以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考研做好充分准备。
打印-2019-主治医师考试-中医内科总结精品文档12页
第一章肺系疾病一、感冒1. 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表湿—羌活胜湿汤2. 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风寒外束,入里化热—麻杏石甘汤3. 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阳虚外感—再造散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外感咳嗽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凉燥证—杏苏散内伤咳嗽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平稳后—六君子丸5.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三、哮病1. 发作期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6)喘脱危证: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2. 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四、喘证1.实喘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寒饮伏肺,复感客邪—小青龙汤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2.虚喘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中气虚弱—补中益气汤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蛤蚧粉五、肺痈1. 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3. 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4.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六、肺痨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阴阳虚损: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七、肺胀1)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饮郁化热—小青龙加石膏汤痰浊夹瘀—涤痰汤加丹参、地龙、桃仁2)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4)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第二章心系病证一、心悸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3)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4)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5)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心功能不全致浮肿、尿少、端坐呼吸—真武汤6)瘀阻心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二、胸痹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若气虚血瘀—人参养营汤合桃红四物汤2)气滞心胸证: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3)痰浊闭阻:通阳泻浊、豁痰宣痹-瓜萎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4)寒凝心脉证: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6)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兼见头晕目眩、遗精盗汗—左归饮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真心痛1)气虚血瘀:益气活血,通脉止痛—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2)寒凝心脉:温补心阳,散寒通脉—当归四逆汤3)正虚阳脱: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四逆加人参汤三、不寐1)肝火扰心: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燥怒,便秘—当归龙荟丸心火炽盛:清心泻火、安神宁心-朱砂安神丸2)痰热扰心: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3)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4)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5)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四、癫狂1.癫证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不寐易惊,烦躁不安—温胆汤加黄连合白金丸2)心脾两虚: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2.狂证1)痰火扰神:清心泻火,涤痰醒神-生铁落饮痰火壅盛—礞石滚痰丸,安宫牛黄丸阳明腑实—小承气汤心烦不寐—温胆汤合朱砂安神丸2)痰热瘀结:豁痰化瘀,调畅气血—癫狂梦醒汤蓄血内结—大黄蛰虫丸不饥不食—白金丸3)火盛伤阴:育阴潜阳,交通心肾-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心火亢盛—朱砂安神丸睡不安稳—孔圣枕中丹五、痫病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2)痰火扰神: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3)瘀阻脑络:活血化瘀,熄风通络—通窍活血汤4)心脾两虚: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5)心肾亏虚: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六、痴呆1.髓海不足:补肾益髓,填精养神—七福饮肾阴不足—知柏地黄丸+菖蒲2.脾肾两虚:补肾健脾,益气生精—还少丹肝肾阴虚、阴虚火旺—知柏地黄丸脾肾阳虚—金匮肾气丸3.痰浊蒙窍:豁痰开窍,健脾化浊—涤痰汤肝郁化火—转呆汤风痰瘀阻—半夏白术天麻汤4.瘀血内阻:活血化瘀,开窍醒脑—通窍活血汤气虚血瘀—补阳还五汤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七、厥证1.气厥实证:开窍,顺气,解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2.气厥虚证:补气,回阳,醒神-急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后四味回阳饮平时服用香砂六君子丸、归脾丸3.血厥实证:平肝潜阳,理气化瘀-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加减4.血厥虚证:补养气血-急用独参汤灌服,继服人参养营汤5. 痰厥:行气豁痰-导痰汤加减第三章脾胃病证一、胃痛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寒热错杂—半夏泻心汤2)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胃脘胀痛而便闭—合用小承气汤或改用枳实导滞丸食积化热成燥—大承气3)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肝胃郁热—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加黄连、吴茱萸4)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加减5)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6)胃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嘈杂反酸—左金丸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加减胃脘冷痛—加理中丸形寒肢冷—附子理中汤二、痞满1、实痞1)饮食内停:消食和胃,行气消痞-保和丸加减脾虚便溏—枳实消痞丸2)痰湿中阻:除湿化痰,理气和中-二陈平胃散加减痰湿盛、胀满甚—合用半夏厚朴汤痰湿郁久化热—黄连温胆汤3)湿热阻胃:清热化湿,和胃消痞-泻心汤合连朴饮寒热错杂—半夏泻心汤4)肝胃不和:疏肝解郁,和胃消痞-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2、虚痞1)脾胃虚弱: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加减阳虚明显:合理中丸湿浊内蕴:香砂六君子汤2)胃阴不足:养阴益胃,调中消痞-益胃汤加减三、呕吐1、实证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2)食滞内停: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3)痰饮内阻: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4)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呕吐酸水—加左金丸2、虚证1)脾胃气虚证: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加减2)脾胃阳虚证: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加减3)胃阴不足证: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加减四、噎膈1)痰气交阻证:开郁化痰、润燥降气-启膈散加减2)瘀血内结证:滋阴养血、破血行瘀-通幽汤加减3)津亏热结证:滋阴养血、润燥生津-沙参麦冬汤吐物酸热—竹叶石膏汤4)气虚阳微证:温补脾肾-补气运脾汤加减五、呃逆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丁香散2)胃火上逆:清胃泄热、降逆止呃-竹叶石膏汤腑气不通—合小承气汤胸膈烦热、便秘—凉膈散3)气机郁滞:顺气解郁、和胃降逆-五磨饮子气逆痰阻—旋覆代赭汤瘀血内结—血府逐瘀汤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止呃-理中汤5)胃阴不足:养胃生津、降逆止呃-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六、腹痛1)寒邪内阻: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大便不通—大黄附子汤腹中切痛雷鸣—附子粳米汤内外皆寒--乌头桂枝汤肝脉寒滞--暖肝煎2)湿热壅滞:泄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寒热往来—大柴胡汤3)饮食积滞: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较轻—保和丸4)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气滞腹泻—痛泻要方阴囊寒疝—天台乌药散5)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兼寒象—膈下逐淤汤下焦蓄血—桃核承气汤6)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大寒,肢冷—大建中汤脾肾阳虚—附子理中汤大肠虚寒—温脾汤中气大虚—补中益气汤、当归四逆汤、黄芪建中汤七、泄泻1.暴泻1)寒湿内盛: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外感寒湿—纯阳正气丸湿邪偏重—胃苓汤2) 湿热伤中:清热燥湿,分利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夏暑—新加香薷饮六一散3)食滞肠胃:消食导滞,和中止泻-保和丸食积重—枳实导滞丸2、久泻1)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阴寒内盛—理中丸中气下陷—补中益气汤2)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脐腹冷痛—附子理中丸滑脱不禁,虚坐努责—真人养脏汤寒热错杂—乌梅丸3)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八、痢疾1)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食积化热—枳实导滞丸兼表证—荆防败毒散表邪未解,里热已盛—葛根芩连汤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热毒入营血—犀角地黄汤、紫雪丹暴痢致脱—独参汤、参附汤、参麦注射液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暑天—藿香正气散4)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黄连+理中汤)脾阳虚极—温脾汤肾阳虚衰—四神丸脾胃虚弱—补中益气汤寒热错杂—乌梅丸九、便秘实秘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郁怒伤肝—更衣丸燥热不甚—青麟丸痞满燥实坚—大承气汤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3)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丸2、虚秘1)气虚:益气润肠-黄芪汤气息低微—生脉散肢倦腰酸—大补元煎2)血虚:养血润燥-润肠丸阴血已复,便仍干燥—五仁丸3)阴虚:滋阴通便—增液汤胃阴不足—益胃汤肾阴不足—六味地黄丸阴亏燥结—增液承气汤4)阳虚:温阳通便—济川煎第四章肝胆病证一、胁痛1)肝郁气滞: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3)瘀血阻络: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正气未衰—鳖甲煎丸4)肝络失养:养阴柔肝-一贯煎二、黄疸1.阳黄1)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3)胆腑郁热: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4)疫毒炽盛(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加减动风抽搐—羚羊角粉或紫雪丹2. 阴黄1)寒湿阻遏: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胁下瘕结—硝石矾石散2)脾虚湿滞: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3.黄疸消退后的调治1)湿热留恋: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2)肝脾不调: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3)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三、积聚积笑柴疏膈六化八聚木逍磨1.聚证1)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逍遥散、木香顺气散(木逍)2)食滞痰阻证:理气化痰,导滞散结-六磨汤(磨)2.积证1)气滞血阻:理气消积,活血散瘀-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笑柴疏)2)瘀血内结: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隔六)3)正虚瘀结: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八珍汤合化积丸(化八)四、鼓胀1)气滞湿阻:疏肝理气,运脾利湿-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胃柴)2)水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实)3)水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中满茵)腹部胀急殊甚—舟车丸4)瘀结水留: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调)5)阳虚水盛:温补脾肾,化气利水-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济生附理)6)阴虚水停:滋肾柔肝,养阴利水-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六一)7)变证:大出血:清热凉血,活血止血-犀角地黄汤昏迷:清热豁痰,开窍息风-安宫牛黄丸合龙胆泻肝汤五、头痛头川芎羌麻加半元通1.外感1)风寒头痛:疏散风寒止痛-川芎茶调散(川)巅顶头痛—吴茱萸汤去人参加蒿本少阴经—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白芷川芎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芎)便秘—黄连上清丸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羌)2.内伤1)肝阳头痛:平肝潜阳熄风-天麻钩藤饮(麻)2)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加)3)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半)4)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元)5)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通)六、眩晕晕归天左半窍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天)2)气血亏虚: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归)清阳不升—补中益气汤3)肾精不足: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左)阳虚:补肾助阳-右归丸4)痰浊中阻: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半)痰郁化热—黄连温胆汤5)瘀血阻窍: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七、中风中真天镇闭羚痰附脉遂补镇天言解地涡牵1.中经络1)风痰入络证: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真)2)风阳上扰证: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天)3)阴虚风动证: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镇)2.中脏腑(一)闭证1)痰热腑实:通腑泻热,息风化痰-桃仁承气汤2)阳闭:痰火瘀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羚角钩藤汤(羚)至宝丹,安宫牛黄丸,清开灵,醒脑静3)阴闭:痰浊瘀闭:化痰熄风,宣郁开窍-涤痰汤(痰)可另用苏合香丸戴阳证—参附汤,白通加猪胆汁汤(二)脱证: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附脉)3.恢复期1)风痰瘀阻: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2)气虚络瘀: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3)肝肾亏虚:滋养肝肾-左归丸和地黄饮子(八、瘿病瘿四海海藻栀消天一1)气郁痰阻:理气舒郁,化痰消瘿-四海舒郁丸2)痰结血瘀:理气活血,化痰消瘀-海藻玉壶汤3)肝火旺盛:清肝泻火,消瘿散结-栀子清肝汤合消瘰丸阴虚火旺—二冬汤合消瘰丸4)心肝阴虚:滋阴降火,宁心柔肝-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第五章肾系病证一、水肿肿越术麻连五味五皮胃苓凿实济武桃五1.阳水1)风水相搏: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越术)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3)水湿浸渍证:运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五皮胃苓)4)湿热壅盛证:分利湿热-疏凿饮子(凿)腹满不减—己椒苈黄丸2.阴水1)脾阳虚衰证: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实)脾气虚弱—参苓白术散2)肾阳衰微证: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济武)形寒肢冷—右归丸肾阴虚—左归丸正气日衰,复感外邪—越婢汤3)瘀水互结证:活血祛瘀,化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桃五)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济生肾气丸二、淋证淋正韦小蓟沉萆薢无比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热毒弥漫三焦—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2)石淋: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苇散(苇)神疲乏力—补中益气汤3)血淋: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肾阴不足—知柏地黄丸脾虚气不摄血—归脾汤4)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沉)5)膏淋: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薢分清饮(萆薢)脾肾两虚—膏淋汤中气下陷—补中益气汤肾阴虚—七味都气丸肾阳虚—金匮肾气丸6)劳淋: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中气下陷—补中益气汤肾阴虚-知柏地黄汤三、癃闭癃膏正清肺沉抵中春济1)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正)口舌生疮—导赤散湿热久恋下焦—滋肾通关丸湿热蕴结三焦—黄连温胆汤2)肺热壅盛:清泄肺热、通利水道-清肺饮(清肺)尿赤灼热—八正散3)肝郁气滞:疏利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沉)严重者-合用六磨汤4)浊瘀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抵)5)脾气不升:升清降浊、化气利尿-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中春)气虚及阴—参苓白术散脾虚及肾—济生肾气丸6)肾阳衰惫:温补肾阳、化气利尿-济生肾气丸(济)精血俱亏—香茸丸肾阳衰惫--《千金》温脾汤合吴茱萸汤附:关格1脾肾阳虚湿浊内蕴:温补脾肾,化湿降浊-温脾汤合吴茱萸汤水气凌心—己椒苈黄丸尿少—滋肾通关丸2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滋补肝肾,平肝息风-杞菊地黄丸合羚角钩藤汤3肾气衰微邪陷心包:温阳固脱,豁痰开窍-急用参附汤合苏合香丸,继用涤痰汤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一、郁证郁柴逍厚甘归天六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柴)2)气郁化火: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逍)肝火犯胃—左金丸3)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厚)4)心神失养: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甘)喘促气逆—五磨饮子5)心脾两虚: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归脾汤(归)6)心肾阴虚: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天六)心肾不交—交泰丸二、血证(一)鼻衄1)热邪犯肺: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3)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4)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二)齿衄1)胃火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三)咳血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杏)2)肝火犯肺: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血量多—犀角地黄汤加三七粉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汤(百)(四)吐血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泻心十)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龙)3)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气损及阳—柏叶汤(五)便血1)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槐榆)便血日久,营阴已亏—清脏汤或脏连丸2)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归)3)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黄土)(六)尿血1)下焦热盛: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小蓟)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知)3)脾不统血: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归)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无比)(七)紫斑(衄血)1)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十)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茜)腰膝酸软—六味地黄丸3)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归)三、痰饮痰苓小甘半悬柴枳椒枣香附沙泻溢支龙匮苓1.痰饮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2)饮留胃肠:攻下逐瘀-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2.悬饮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2)饮停胸胁:泻肺祛饮-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或控涎丹3)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复花汤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3.溢饮表寒里饮:发表化饮-小青龙汤4.支饮1)寒饮伏肺:宣肺化饮-小青龙汤肺气虚—苓甘五味姜辛汤饮多寒少,无表证—葶苈大枣泻肺汤2)脾肾阳虚:温脾补肾,已化水饮-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脐下悸,吐涎沫—五苓散四、消渴渴消玉七味六匮(一)上消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消)肺热津亏,气阴两伤—玉泉丸或二冬汤(二)中消1)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玉)或白虎加人参汤大便秘结—增液承气汤2)气阴亏虚: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七味)(三)下消1)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六)烦渴,头痛—生脉散阴竭阳旺—参附龙牡汤2)阴阳两虚:滋阴温阳,补肾固涩-金匮肾气丸(匮)(四)伴有瘀血降糖活血方(五)并发症1)白内障、雀盲、耳聋—杞菊地黄丸或明目地黄丸2)疮毒痈疽—五味消毒饮五、自汗、盗汗汗桂芪屏归脾归六龙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半身或局部—甘麦大枣汤2)心血不足:养血补心-归脾汤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火热不甚—麦味地黄丸4)邪热郁蒸:清肝泻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热势不盛—四妙丸六、内伤发热内热骨归补匮丹逍连和府1)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骨)2)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归)3)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补)4)阳虚发热:温补阳气,引火归原-金匮肾气丸(匮)5)气郁发热:疏肝理气,解郁泄热-丹栀逍遥散(丹逍)6)痰湿郁热:燥湿化痰,清热和中-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连和)7)血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府)七、虚劳1.气虚1)肺气虚:补益肺气-补肺汤2)心气虚:益气养心-七福饮3)脾气虚: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中气不足—补中益气汤4)肾气虚:益气补肾-大补元煎2.血虚1)心血虚:养血安神-养心汤心脾两虚-归脾汤2)肝血虚:补血养肝-四物汤3.阴虚1)肺阴虚:养阴润肺-沙参麦门冬汤2)心阴虚: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3)脾胃阴虚:养阴和胃-益胃汤4)肝阴虚:滋养肝阴-补肝汤5)肾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4.阳虚1)心阳虚:益气温阳-拯阳理劳汤2)脾阳虚:温中健脾-附子理中丸3)肾阳虚:温补肾阳,兼养精血-右归丸遗精—金锁固精丸命门火衰—四神丸阳虚水泛—五苓散八、癌病脑瘤痰瘀阻窍:息风化痰,祛瘀通窍-通窍活血汤风毒上扰:平肝潜阳,清热解毒-天麻钩藤饮合黄连解毒汤阴虚风动:滋阴潜阳息风-大定风珠肺癌瘀阻肺络:行气活血,散瘀消结-血府逐瘀汤痰湿蕴肺:健脾燥湿,行气祛痰-二陈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胸闷,喘咳甚—葶苈大枣泻肺汤阴虚毒热:养阴清热,解毒散结-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气阴两虚:益气养阴-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肺肾同病—右归丸大肠癌湿热郁毒:清热利湿,化瘀解毒-槐角丸瘀毒内阻: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膈下逐淤汤脾肾两亏:温阳益精-大补元煎下利清谷,腰酸膝冷—四神丸肝肾阴虚:滋肾养肝-知柏地黄丸肾癌、膀胱癌湿热蕴毒:清热利湿,解毒通淋-八正散或龙胆泻肝汤瘀血内阻:活血化瘀、理气散结-桃红四物汤。
中医内科学考研总结
病证辩证分型临床表现治法代表方感冒风寒束表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风热犯表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面赤,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暑湿伤表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鸡苏散、藿香正气散气虚感冒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咳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益气解表参苏饮/玉屏风散(表虚自汗,易受风邪)阴虚感冒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咳嗽外感咳嗽风寒袭肺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合止嗽散风热犯肺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桑菊饮黄,脉浮数或浮滑。
风燥伤肺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桑杏汤(温燥)或杏苏散(凉燥)内伤咳嗽痰湿蕴肺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中医内科学》考研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研重点总结
1.基本理论
2.诊断
诊断是中医内科学的核心内容,考生需要掌握中医的四诊合参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以及脉诊的内容。
要了解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疾病的分类和鉴别诊断方法,并能够根据病人的症状进行综合诊断。
3.病证辩证
病证辩证是中医内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要掌握中医的基本辨证方法,包括辩证思维和辩证方法,以及中医的辨治要领。
同时还要了解不同病证的病机、证候特点和辨治方法。
4.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治疗手段,考生需要了解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禁忌等知识点。
要掌握中药的用药原则、剂量和用药方法,并能够根据不同的病证进行方剂的选择和调配。
5.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也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治疗方法,考生需要了解针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要学习常用的针灸穴位,了解不同穴位的主治功能和操作技巧。
还应该了解针灸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6.其他辅助治疗
中医内科学还包括推拿按摩、气功、饮食疗法等辅助治疗方法。
考生需要了解这些辅助治疗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以及具体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7.常见疾病
考生需要掌握中医内科学中常见的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
要了解这些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辨证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以上是《中医内科学》考研的重点内容总结,希望对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需要多做题、多总结,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从而顺利通过考试。
2019年中医考研中药学笔记(知识要点+考点精要)
第一部分总论考点一: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考点二:中药的产地与采集1、道地药材: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
2、常用道地药材产地:甘肃(当归)、宁夏(枸杞)、青海(大黄)、内蒙(黄芪)、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党参)、河南(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云南(三七、茯苓)、四川(黄连、川芎、贝母、乌头-川乌/附子)、山东(阿胶)、浙江(贝母)、江苏(薄荷、苍术)、广东(陈皮、砂仁)。
3、中药的采集(1)药用部位:【全草】益母草、木贼草;【地上部分】益母草、稀莶草、灯芯草、泽兰、荆芥、紫苏;【花粉】蒲黄;【果实】马兜铃、瓜蒌、槟榔;【种子】决明子、白果;【带花的果穗】夏枯草;【根】大黄、生地黄、黄苓、紫草、茜草、龙胆草、天花粉(瓜蒌根);【茎】天麻、薤白(2)采收季节①全草类药材,如益母草、荆芥等,宜在植株成长充分或者开花时采收。
②叶类药材,如大青叶、艾叶等,宜在花蕾将放或者正开时采收。
③果实类药材,一般在果实成熟时采收,但有些种子成熟时易脱落,或果壳易裂开,种子散失,如茴香、牵牛子、豆蔻、凤仙子,则应在刚成熟时采收。
④根和根茎类药材,如天麻、大黄等,宜在早春或晚秋(二、八月)采收。
⑤树皮类药材,如黄柏等,宜在春夏(清明至夏至间)植物生长时采收。
考点三:中药的炮制1、炮制目的(1)盐制:可引药下行、增强疗效、缓和药物辛燥之性。
★常用药物:知母、黄柏;杜仲、补骨脂、沙苑子;泽泻、车前子;荔枝核、橘核、小茴香。
【盐制知母、黄柏,可增强滋阴降火、清热凉血的作用;盐制杜仲、补骨脂、沙苑子,可增强补肝肾的作用;盐制泽泻、车前子,可增强泻热利尿的作用;盐制荔枝核、橘核、小茴香,可增强疗疝止痛的功效。
(2)醋制:可引药入肝经,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
★常用药物:大戟、芫花、甘遂、商陆;柴胡、香附、青皮;五灵脂、延胡索、自然铜;三棱、莪术、穿山甲、皂矶。
【醋制大戟、芫花、甘遂、商陆,可降低毒性;醋制柴胡、香附、青皮、延胡索、自然铜,可增强活血的功效;醋制三棱、莪术,可增强祛瘀止痛的功效;醋制五灵脂,可矫味矫臭。
完整word版2019年中医考研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总结
2002-3《景岳全书·新方八略》所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的治疗法则,是指:【阳中求阴,阴气得复】
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
“东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在变动为握(抽搐,为筋的病象)。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在变动为忧(言语吞吐,反复不定)。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在变动为哕(干呕)。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在变动为咳(肺气上逆)。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在变动为栗(战栗)。”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肺为:【相傅之官】2009-82之官,变化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素问·厥论》说:“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说明饮食中的营《素问·厥论》所说“脾主为胃行2005-106养物质的吸收,全赖脾的转输与散其津液者也”的含义是:【①脾能将水谷化为精精作用。《素问·经脉别论》说:微;②脾能转输水谷精微;③脾气散精,上归于“饮食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肺】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是脾为胃行其津液的过程。
2007-2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是指阴阳何种关系失常:【互根互用】2005-14在治疗虚衰病证,为求阴阳相济,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此为:【阳中求阴】
于外,阴阳相互为用,不可分离。“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中医内科学考研重点整理
中医内科学考研重点整理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涉及到中医对内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考研时,掌握中医内科学的重点内容对于备考非常重要。
下面将针对中医内科学考研的重点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
一、病因病机1. 病因病机是中医诊断治疗的核心,考生需要掌握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多方面因素。
2. 需要重点掌握病因病机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了解疾病发生的机制和规律。
二、诊断方法1. 包括望、闻、问、切四诊,重点是望诊和切诊。
2. 考生需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准确判断病情。
三、辨证论治1. 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需要根据病情表现,辨别病情的病机和证候。
2. 论治是根据辨证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包括药物、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四、常见疾病1. 考生需要熟悉各种内科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症和治疗方法,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2. 需要了解这些疾病在中医内科学中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五、重点经络与腧穴1. 经络与腧穴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考生需要掌握各腧穴的定位、主治功能和配伍规律。
2. 需要了解经络与腧穴与内脏、疾病的关系,能够灵活运用经络穴位治疗疾病。
六、药物治疗1. 中药治疗是中医内科的重要治疗手段,考生需要熟悉各种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等信息。
2. 需要了解中药的配伍禁忌和剂量规范,避免药物不当使用。
七、预防保健1. 中医强调预防为主,考生需要了解中医预防保健的原理和方法。
2. 需要掌握中医饮食调养、起居调摄、情志调理等方面的知识,保持身心健康。
中医内科学考研的重点内容涵盖了病因病机、诊断方法、辨证论治、常见疾病、经络与腧穴、药物治疗和预防保健等方面。
考生需要全面掌握这些知识,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希望考生能够认真学习,充分准备,顺利通过考研,成为优秀的中医内科医生。
19中医考研真题答案(回忆版)
19中医考研真题答案(回忆版)解析见文末一、A型题:1-36小题,每小题1.5分;37-81小题,每小题2分;共1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依据是A.病程的变化B.病机的变化C.症状的变化D.体征的变化答案:B2.《素闻·五脏生成》说“肾…其主脾也”其“主”是指A.生我B.我生C.克我D.我克答案:C3.“阳中求阴”适用于A.补阴时佐以补阳B.补阳时佐以补阴C.补阳制阴D.补阴制阳答案:A4.下列选项中,对尿液生成、排泄过程起主宰作用的是A.肺气的通调水道B.膀胱的开阖气化C.三焦的决犊D.肾气升腾气化答案:D5.昼不精夜不寐指的是什么的功能A.中气B.元气C.卫气D.宗气答案:C6.入上齿的经络是A.手阳明大肠经B.足阳明胃经C.手太阳小肠经D.足太阳膀胱经答案:B7.湿邪与寒邪致病的共同点是A.阻遏气机B.易伤阳气C.收引凝滞D.重浊黏腻答案:B8.易发生血虚病变的脏腑是A.脾、胃B.肝、肾C.心、肾D.心、肝答案:D9.腕痞脹闷时胀时减,减如常人,喜按,治法A.标本兼治B.塞因塞用C.以通为用D.攻补兼施答案:A10.大便先干后溏者,多见于A.脾胃气虚证B.脾肾阳虚证C.肝脾不调证D.大肠湿热证答案:A11.肺为水之上源的主要依据是(可能不是原题)A.通调水道B.布散水液C.输精皮毛D.肃降水液答案:A12.风寒和风湿并见(可能不是原题)A.口眼歪斜B.肢体疼痛C.肢体麻木D.胸闷脘痞答案:B13.以下不属于痰饮证表现的是A.脘腹痞闷,恶心纳呆B.头目眩晕C.肋间饱满,支撑胀痛D.舌苔黄腻答案:C1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瘀血的表现的是A.皮肤斑疹,压之不褪色B.月经淋漓,经色紫暗C.小腹刺痛,夜间痛甚D.腹部肿块,推之不移答案:A15.症见心悸怔仲,朦胧欲睡,尿少浮肿,腰膝怕冷,舌淡紫苔白滑,脉沉细动者,宜诊断为A.心阳虚证B.脾肾阳虚证C.心肾阳虚证D.肾虚水泛证答案:D16.气机升降之枢是(可能不是原题)A.肺主呼气,肾主纳气B.脾气主升,胃气主降C.肝生于左,肺降于右D.心火下降,肾水上升答案:B17.症见久泻不止,甚至滑脱失禁,腹部隐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弱者,证属A.肾气不固证B.脾阳虚证C.大肠虚寒证D.脾肾阳虚证答案:D18.太阳经未罢,又出现少阳经症状属于A.合并B.并病C.越经传D.直中答案:B19.根据药性理论,治疗体虚多汗的药物大多具有的药性A.苦味B.辛味C.涩味D.淡味答案:C20.津血亏虚的肠燥便秘A.郁李仁B.苦杏仁C.瓜蒌仁D.火麻仁答案:D21.荜茇与荜澄茄的共同功效是A.温肺化饮B.温中散寒C.暖肝散寒D.温肾助阳答案:B22.下列驱虫药中,性味苦寒有毒的是A.苦楝皮B.使君子C.榧子D.鹤草芽答案:A23.琥珀入丸散剂A.0.1-0.3B.0.6-0.9C.1.5-3D.5-10答案:C24.既具有涩肠止泻,又具有收敛止血功效的药物A.肉豆蔻B.山茱萸C.诃子D.石榴皮答案:D25.具有燥湿温中,除痰截疟功效的药物是A.陈皮B.常山C.草果D.槟榔答案:C26.属于莱菔子主治病症的是A.瘀阻腹痛B.痰盛咳喘C.脾虚食少D.肝郁乳房胀痛答案:B27.南沙参有北沙参没有的功效是A.养阴清肺B.益胃生津C.化痰益气D.清心除烦答案:C28.《医方集解》所载清胃散较《脾胃论》原方多了什么药A.生地B.大黄C.知母D.石膏答案:D29.《妇人大全良方》温经汤含有而《金匮要略》中不含的有的A.阿胶当归B.丹皮,麦冬C.莪术,牛膝D.生姜,吴茱萸答案:C30.止嗽散的功用A.发散风寒,降气化痰B.止咳化痰,疏表宣肺C.宣降肺气,祛痰止咳D.敛肺止咳,益气养阴答案:B31.育阴以潜阳的代表方A.右归丸B.左归丸C.地黄饮子D.六味黄丸答案:B32.原方石膏煅用,寓清肺热而不伤胃气之意的方剂A.清燥救肺汤B.桂枝茯苓丸C.玉女煎D.竹叶石膏汤答案:A33.小便余沥不尽多属(可能不是原题)A.膀胱湿热B.肾气不固C.肾阴亏损D.小肠实热答案:B34.虚里按之,其动微弱者,多属(可能不是原题)A.宗气外泄B.宗气内虚C.心肺气绝D.心气衰绝答案:B35.主治阴虚肺萎,又可治疗胃阴不足的呕吐,呃逆的方剂A.生脉散B.清燥救肺汤C.橘皮竹茹汤D.麦门冬汤答案:D36.临床应用回阳救急汤治疗寒邪直中三阴,常常加入少量A.猪胆汁B.酽醋C.麝香D.姜汁答案:C37.男性,81岁,高脂血症病史23年,高尿酸血症病史17年,平素控制饮食。
中医内科学复习总结
中医内科学复习总结中医内科学复习总结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在中医内科学的学习中,需要了解中医内科学的理论基础、诊断方法、疾病分类及治疗原则等内容。
以下是对中医内科学的复习总结。
一、中医内科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内科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的基本理论,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望、闻、问、切等基本方法论。
此外,还需要掌握中医内科学的特殊理论,如脏腑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等。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强调事物的互相对立、互相转化。
在内科学中,通过阴阳的变化来分析疾病的变化及治疗原则。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内科学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强调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关系。
在内科学中,通过五行学说来分析脏腑的相互关系,判断疾病的病机。
3.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内科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将人体的器官划分为五脏和六腑,分别为心、肝、脾、肺、肾和胆、胃、大肠、小肠、膀胱。
掌握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是中医内科学的基础。
4.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内科学中关于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强调经络的运行规律及诊疗方法。
通过经络学说,可以判断疾病的分布区域及经络的病变。
二、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这些方法都是通过观察、询问和检查病人来确定病症及病机,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
1. 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面色、舌苔、舌质等来判断病症。
比如,面色苍白可能是气虚,面色红润可能是火旺等。
2. 闻诊:闻诊是通过闻病人的气味来判断病症。
例如,口臭可能是胃火旺盛,呼出气味恶臭可能是湿热,出汗味重可能是气虚等。
3. 问诊: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病情、症状和病史来判断病症。
需要了解病人的饮食、排便、睡眠、体温等方面的情况。
4. 切诊:切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腧穴、经络、脉搏等来判断病症。
需要掌握脉搏的切面和常见的脉象变化。
考研《中医内科学》考点精华总结_图文(精)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脉络瘀阻实证虚证辩证外感腰痛风阳内动痰热风动气血亏虚髓海不足阳气虚衰分型寒湿腰痛湿热腰痛遗尿,或妇女月经不调。
舌红少苔,脉细数。
清热。
损及阳,阴阳两虚),六味地黄丸(热甚),右归丸(阳虚畏寒)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圣久病体虚,四肢痿弱,肌肉瘦削,手足麻木不益气愈汤送服大仁,四肢青筋显露,可伴有肌肉活动时隐痛不养营,黄蛰虫丸(肌适。
舌痿不能伸缩,舌质暗淡或有瘀点、瘀斑,活血肤甲错,形体脉细涩。
行瘀。
消瘦,手足痿弱)肢体颤动粗大,程度较重,不能自制,眩晕耳镇肝天麻钩藤饮鸣,面赤烦躁,易激动,心情紧张时颤动加重,息风,合镇肝息风伴有肢体麻木,口苦而干,语言迟缓不清,流舒筋汤涎,尿赤,大便干。
舌质红,苔黄,脉弦。
止颤。
头摇不止,肢麻震颤,重则手不能持物,头晕清热目眩,胸脘痞闷,口苦口黏,甚则口吐痰涎。
化痰,导痰汤合羚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平肝角钩藤汤滑数。
息风。
益气头摇肢颤,面色晄白,表情淡漠,神疲乏力,养血,动则气短,心悸健忘,眩晕,纳呆。
舌体胖大,人参养荣汤濡养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滑,脉沉濡无力或沉细弱。
筋脉。
头摇肢颤,持物不稳,腰膝酸软,失眠心烦,填精头晕,耳鸣,善忘,老年患者常兼有神呆、痴补髓,龟鹿二仙膏傻。
舌质红,舌苔薄白,或红绛无苔,脉象细育阴合大定风珠数。
息风。
补肾头摇肢颤,筋脉拘挛,畏寒肢冷,四肢麻木,助阳,心悸懒言,动则气短,自汗,小便清长或自遗,地黄饮子温煦大便溏。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筋脉。
临床表现治法代表方散寒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病甘姜苓术汤行湿,痛不减,寒冷合阴雨天则加重。
舌质淡,苔白(又名:肾着温经腻,脉沉而迟缓。
汤)通络。
清热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暑湿阴雨天气症状加重,利湿,活动后或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
苔黄四妙丸舒筋腻,脉濡数或弦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考研(中内)总结肺系病症一,感冒: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证:益气解表------参苏饮5.阴虚感冒证: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6阳虚感冒证:助阳解表——再造散二,咳嗽: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2.风热犯表证: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4.痰湿蕴肺证: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证: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7.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三,哮证:1.发作期1)寒哮证: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2)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2.缓解期1)虚哮证:补肺纳气,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2)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3)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4)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四,喘证:1、实喘1)风寒袭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里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加味3)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2、虚喘1)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2)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五,肺胀1.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2.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3.痰蒙神窍证: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加减,另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4.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5.肺肾气虚证: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六,肺痈:1.初期证: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加减2.成痈期证: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3.溃脓期证: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4.恢复期证: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七,肺痨:1)肺阴亏损证:滋阴润肺------月华丸2)虚火灼肺证: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证: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阴阳两虚证: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八,肺痿1.虚热:滋阴清热,润肺益气------麦门冬汤或清燥救肺汤2.虚寒:温肺益气------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心系病症九,心悸1)心虚胆怯证: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2)心血不足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3)心阳不振证: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甘龙牡汤合参附汤4)水饮凌心证:振奋心阳,化气利水------苓桂术甘汤5)阴虚火旺证: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6)瘀阻心脉证: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7)痰火扰心证: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8)邪毒扰心证:清热解毒,益气养阴------银翘散合生脉散十,胸痹1.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2.气滞心胸证: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3.痰浊闭阻证: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4.寒凝心脉证: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5.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6.心肾阴虚证: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7.心肾阳虚证: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十一,心衰1.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化瘀------保元汤合桃红饮2.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3.阳虚水泛证:温阳活血利水------真武汤4.痰饮阻肺证:温化痰饮,泄肺利水------苓桂术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5.阴竭阳脱证:益气回阳固脱------参附注射液,四逆加人参汤十二,不寐1.肝火扰心证: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2.痰热扰心证: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3.心脾两虚证: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4.心肾不交证: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5.心胆气虚证: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血虚阳浮:酸枣仁汤;血虚肝亢:琥珀多寐丸;阴虚火旺:黄连阿胶汤合朱砂安神丸)十三,癫狂1.癫证:痰气郁结证: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心脾两虚证: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2.狂证:痰火扰神证:清心泻火,涤痰醒神------生铁落饮火盛阴伤证:育阴潜阳,交通心肾------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痰热瘀结证:豁痰化瘀,调畅气血------癫狂梦醒汤十四,痫病1.风痰闭阻证: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2.痰火内盛证: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3.瘀阻脑络证:活血化瘀,熄风通络------通窍活血汤4.心脾两虚证:不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5.心肾亏虚证: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十五,痴呆1.髓海不足:补肾益髓,填精养神------七福饮2.脾肾两虚:补肾健脾,益气生精------还少丹3.痰浊蒙窍:豁痰开窍,健脾化浊------涤痰汤4.瘀血内阻:活血化瘀,开窍醒脑------通窍活血汤5.心肝火旺:清热泻火,安神定志------黄连解毒汤十六,厥证1、气厥1)实证:开窍顺气开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2)虚证:补气回阳醒神------生脉散、参附汤、四味回阳饮2、血厥1)实证:平肝潜阳,理气通瘀------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2)虚证:补养气血------急用独参汤灌服,继用人参养营汤3、痰厥证:行气豁痰------导痰汤4、食厥证:和中消导------探吐,后服神术散合保和丸脾胃系疾病十七,胃痛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2.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3.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4.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5.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6.胃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十八,痞满1.饮食内停证:消食和胃,行气消痞------保和丸2.痰湿中阻证:除湿化痰,理气和中------二陈平胃汤3.湿热阻胃证:清热化湿,和胃消痞------泻心汤合连朴饮4.肝胃不和证:疏肝解郁,和胃消痞------越鞠丸合枳术丸5.脾胃虚弱证: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6.胃阴不足证:养阴益胃,调中消痞------益胃汤十九,呕吐1)外邪犯胃证: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2)食滞内停证: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3)痰饮内阻证: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4)肝气犯胃证: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5)脾胃气虚证: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6)脾胃阳虚证: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7)胃阴不足证: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二十,呃逆1)胃中寒冷证: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丁香散2)胃火上逆证:清胃泄热,降逆止呃------竹叶石膏汤3)气机郁滞证:顺气解郁,降逆止呃------五磨饮子4)脾胃阳虚证:温补脾胃,和中降逆------理中汤5)胃阴不足证:益气养阴,和胃止呃------益胃汤和橘皮竹茹汤二十一,噎膈1)痰气交阻证:开郁化痰,润燥降气------启膈散2)津亏热结证:滋阴养血,润燥生津------沙参麦冬汤3)瘀血内结证:滋阴养血,破血行瘀------通幽汤4)气虚阳微证:温补脾肾------补气运脾汤二十二,腹痛1)寒邪内阻证: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2)湿热壅滞证:泄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3)饮食积滞证: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4)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5)瘀血内停证: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6)中虚脏寒证: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二十三,泄泻1)寒湿内盛证:散寒化湿------藿香正气散2)湿热伤中证: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3)食滞肠胃证:消食导滞------保和丸4)肝气乘脾证:抑肝扶脾------痛泻要方5)脾胃虚弱证: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6)肾阳虚衰证: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二十四,痢疾1)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4)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或合真人养脏汤6)休息痢:发作期: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缓解期:脾气虚弱:补中益气,健脾升阳------补中益气汤瘀血内阻: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少腹逐瘀汤寒热错杂:温中补虚,清热化湿------乌梅丸二十五,便秘实秘: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3)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丸虚秘:1)气虚秘:益气润肠------黄芪汤2)血虚秘:养血润燥------润肠丸3)阴虚秘:滋阴通便------增液汤4)阳虚秘:温阳通便------济川煎肝胆病症二十六,胁痛1)肝郁气滞证: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2)肝胆湿热证: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3)瘀血阻络证: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4)肝络失养证:养阴柔肝------一贯煎二十七,黄疸阳黄:1)热重于湿证: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2)湿重于热证: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3)胆腑郁热证: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4)疫毒炽盛证(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阴黄:1)寒湿阻遏证: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2)脾虚湿滞证: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消退后:1)湿热留恋证: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2)肝脾不调证: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3)气滞血瘀证: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二十八,积聚聚证1)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行气消聚------逍遥散、木香顺气散2)食滞痰阻证:理气化痰,导滞散结------六磨汤积证1)气滞血阻证:理气消积,活血散瘀------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2)瘀血内结证: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3)正虚瘀结证: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八珍汤合化积丸二十九,鼓胀1)气滞湿阻证:疏理肝气,运脾利湿------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2)寒湿困脾证: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3)水热蕴结证: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4)瘀结水留证: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5)阳虚水盛证: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6)阴虚水停证:滋养肝肾,养阴利水------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三十,眩晕1)肝阳上亢证: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2)气血亏虚证: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3)肾精不足证: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4)痰湿中阻证: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5) 瘀血阻窍证: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三十一,头痛外感头痛:1)风寒头痛证:疏散风寒止痛------川芎茶调散2)风热头痛证: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3)风湿头痛证: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内伤头痛:1)肝阳头痛证:平肝潜阳熄风------天麻钩藤饮2)血虚头痛证: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3)肾虚头痛证: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4)痰浊头痛证: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5)瘀血头痛证: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6)气虚头痛证:健脾益气升清------益气聪明汤三十二,中风中经络证:1)风痰入络证: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2)风阳上扰证: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汤3)阴虚风动证: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中脏腑证:闭证:1)阳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羚角钩藤汤2)阴闭:化痰熄风,宣郁开窍------苏合香丸,涤痰汤脱证(阴竭阳亡):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恢复期证:1)风痰瘀阻证: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2)气虚络瘀证: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3)肝肾亏虚证: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三十三,瘿病1.气郁痰阻:理气舒郁,化痰消瘿------四海舒郁丸2.痰结血瘀:理气活血,化痰消瘿------海藻玉壶汤3.肝火旺盛:清肝泄火,消瘿散结------栀子清肝汤合消瘿丸4.心肝阴虚:滋阴降火,宁心柔肝------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三十四,疟疾1)正疟证: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2)温疟证: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或白虎加人参汤3)寒疟证: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宝饮4)瘴疟:1热瘴:解毒除瘴,清热保津------清瘴汤2冷瘴:解毒除瘴,芳化湿浊------加味不换金正气散5)劳疟证: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肾系病症三十五,水肿1)风水相搏证: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2)湿毒浸淫证: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3)水湿浸渍证: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4)湿热壅盛证:分利湿热------疏凿饮子5)脾阳虚衰证: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6)肾气衰微证: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7)瘀水互结证:活血化瘀,化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三十六,淋证1)热淋证: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2)血淋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3)石淋证: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石韦散4)气淋证: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5)膏淋证: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薢分清饮6)劳淋证: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三十七,癃闭1)膀胱湿热证: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2)肺热壅盛证:清泻肺热,通利水道------清肺饮3)肝郁气滞证:疏利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4)浊瘀阻塞证: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5)脾气不升证:升清降浊,化气行水------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6)肾阳衰惫证:温补肾阳,化气利水------济生肾气丸三十八,关格1.脾肾阳虚,湿浊内蕴:温补脾肾,化湿降浊------温脾汤合吴茱萸汤2.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滋补肝肾,平肝熄风------杞菊地黄丸合羚角钩藤汤3.肾气衰微,邪陷心包:温阳固脱,豁痰开窍------急用参附汤合苏合香丸,继用涤痰汤三十九,遗精1.君相火旺证:清心泄肝------黄连清心饮合三才封髓丹2.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程氏萆薢分清饮3.劳伤心脾证:调补心脾,益气摄精------妙香散4.肾气不固证:补肾固精------金锁固精丸四十,阳痿1)命门火衰证:温肾壮阳------赞育丸2)心脾亏虚证:补益心脾------归脾汤3)肝郁不舒证:疏肝解郁------逍遥散4)惊恐伤肾证:益肾宁神------启阳娱心丹5)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龙胆泻肝汤四十一,耳聋、耳鸣1.肝胆火盛证:淸泄肝火------龙胆泻肝丸2.痰火郁结证:化痰清火,和胃降浊------温胆汤3.风热上扰证:疏风清热------银翘散4.肾精亏虚证:滋肾降火,收摄精气------耳聋左慈丸5.清气不升证:益气升清------益气聪明汤气、血、津液病症四十二,郁证1)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2)气郁化火证: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3)痰气郁结证: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4)心神失养证: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5)心脾两虚证: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6)心肾阴虚证:滋阴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四十三,血证1.鼻衄1)热邪犯肺证:清热泄肺,凉血止血------桑菊饮2)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3)肝火上炎证: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4)气血亏虚证:补气摄血------归脾汤2.齿衄1)胃火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3.咳血1)燥热伤肺证: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2)肝火犯肺证: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3)阴虚肺热证: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4.吐血1)胃热壅盛证: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2)肝火犯胃证: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3)气虚血溢证:益气,健脾,摄血------归脾汤5.便血1)肠道湿热证: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2)气虚不摄证:益气摄血------归脾汤3)脾胃虚寒证: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6.尿血1)下焦热盛证: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2)肾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3)脾不统血证:补脾摄血------归脾汤4)肾气不固证: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7.紫斑1)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3)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四十四,痰饮1.痰饮1)脾阳虚弱证: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2)饮留胃肠证: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2.悬饮1)邪犯胸肺证: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2)饮停胸胁证:泻肺祛饮------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或控涎丹3)络气不和证: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4)阴虚内热证:滋阴清热-----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3.溢饮表寒里饮证:解表化饮-----小青龙汤4.支饮寒饮伏肺证:温肺化饮-----小青龙汤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四十五,消渴1)上消(肺热津伤)证: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2)中消(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气阴亏虚)证: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3)下消证:肾阴亏虚证: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阴阳两虚证:滋阴温阳,补肾固涩------金匮肾气丸四十六,内伤发热1)阴虚发热证:滋阴清热------清骨散2)血虚发热证:益气养血------归脾汤3)气虚发热证: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4)阳虚发热证:温补阳气,引火归原------金匮肾气丸5)气郁发热证:疏肝理气,解郁泻热------丹桅逍遥散6)痰湿郁热证:燥湿化痰,清热和中------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7)血瘀发热证: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四十七,自汗盗汗1)肺卫不固证:益气固表------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2)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3)心血不足证:养血补心------归脾汤4)邪热郁蒸证: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四十八,虚劳1.气虚1)心气虚:益气养心------七福饮2)脾气虚: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3)肺气虚:补益肺气------补肺汤4)肾气虚:益气补肾------大补元煎2.血虚1)肝血虚:补血养肝------四物汤2)心血虚:养血宁心------养心汤3.阴虚1)肝阴虚:滋养肝阴------补肝汤2)心阴虚: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3)脾胃阴虚:养阴和胃------益胃汤4)肺阴虚:养阴润肺------沙参麦门冬汤5)肾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4.阳虚1)心阳虚:益气温阳------保元汤2)脾阳虚:温中健脾------附子理中丸3)肾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四十九,肥胖1.胃热火郁证:清胃泻火,佐以消导------白虎汤合小承气汤2.痰湿内盛证:化痰利湿,理气消脂------导痰汤合四苓散3.气郁血瘀证:理气解郁,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4.脾虚不运证:健脾益气,渗利水湿------参苓白术散合防己黄芪汤5.脾肾阳虚证:补益脾肾,温阳化气------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五十,癌病1脑瘤:1)痰瘀阻窍证:熄风化痰,祛瘀通窍------通窍活血汤2)风毒上扰证:平肝潜阳,清热解毒------天麻钩藤饮合黄连解毒汤3)阴虚风动证:滋阴潜阳熄风------大定风珠2肺癌:1)瘀阻肺络证:行气活血,散瘀消结------血府逐瘀汤2)痰湿蕴肺证:健脾燥湿,行气祛瘀------二陈汤合栝楼薤白半夏汤3)阴虚毒热证:养阴清热,解毒散结------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4)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3大肠癌:1)湿热郁毒证:清热利湿,化瘀解毒------槐角丸2)瘀毒内阻证: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膈下逐瘀汤3)脾肾双亏证:温肾益精------大补元煎4)肝肾阴虚证:滋阴养肝------知柏地黄丸4肾癌,膀胱癌:1)湿热蕴毒证:清热利湿,解毒通淋------八正散或龙胆泻肝汤2)瘀血内阻证:活血化瘀,理气散结------桃红四物汤3)脾肾两虚证:健脾益肾,软坚散结------大补元煎4)阴虚内热证:滋阴清热,化瘀止痛------知柏地黄丸肢体经络病五十一,痹症1.风寒湿痹:1)行痹证(风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2)痛痹证(寒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乌头汤3)着痹证(湿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2.风湿热痹证: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汤合宣痹汤3.痰瘀痹阻证:化痰行瘀,蠋痹通络------双合汤4.肝肾两虚证:培补肝肾,舒筋止痛------独活寄生汤5.寒热错杂证:温经散寒,清热除湿------桂枝芍药知母汤6.气血虚痹证:益气养血,和营通络------黄芪桂枝五物汤五十二,痉证1)邪壅经络证:祛风散寒,和营燥湿------羌活胜湿汤2)肝经热盛证:清肝潜阳,熄风镇痉------羚角钩藤汤3)阳明热盛证:清泄胃热,增液止痉------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4)心营热盛证: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清营汤5)痰浊阻滞证:豁痰开窍,熄风镇痉------导痰汤6)阴血亏虚证:滋阴养血,熄风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五十三,痿证1.肺热津伤证: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清燥救肺汤2.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通利经脉------加味二妙散3.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健脾升清------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4.肝肾亏损证: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5.脉络瘀阻证:益气养营,活血行瘀------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五十四,颤证1.风阳内动:镇肝息风,舒筋止颤------天麻钩藤饮合镇肝息风汤2.痰热风动:清热化痰,平肝息风------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3.气血亏虚:益气养血,濡养筋脉------人参养荣汤4.髓海不足:填精补髓,育阴息风------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3.阳气虚衰:补肾助阳,温煦筋脉------地黄饮子五十五,腰痛1)寒湿腰痛证: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肾着汤)2)湿热腰痛证:清热利湿,舒筋活络------四妙丸3)瘀血腰痛证: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身痛逐瘀汤4)肾虚腰痛证:肾阴虚证:滋补肾阴,濡养筋脉------左归丸肾阳虚证:补肾壮阳,温煦经脉------右归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