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处理中膜污染控制的预处理技术探讨

饮用水处理中膜污染控制的预处理技术探讨
饮用水处理中膜污染控制的预处理技术探讨

饮用水处理中膜污染控制的预处理技术探讨

发表时间:2018-07-02T15:58:46.640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8年4期作者:王轲[导读] 摘要:由于超滤技术对颗粒物和微生物去除效果的优越性和持续性,已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给水处理。然而,膜污染问题影响了超滤膜的应用。本文在介绍了饮用水处理中膜污染机理及污染物组成的基础上,分析了引用水处理中膜污染预处理控制技术,摘要:由于超滤技术对颗粒物和微生物去除效果的优越性和持续性,已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给水处理。然而,膜污染问题影响了超滤膜的应用。本文在介绍了饮用水处理中膜污染机理及污染物组成的基础上,分析了引用水处理中膜污染预处理控制技术,并最后探讨了饮用水处理中膜污染控制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饮用水处理;,膜污染;控制;预处理技术 1引言

超滤膜技术(uF)出水稳定、水质优良、环境友好.在国内外市政供水领域正逐步得到推广应用。同时,水体中胶体、自然有机物(NOMs)等污染物带来的膜污染问题正成为当下最为关注的问题。首先对膜污染机理及污染物组成进行了论述,然后重点介绍了混凝(沉淀)、吸附和预氧化三种预处理工艺。根据研究和工程案例,混凝/沉淀和KMnO预氧化是两为可靠的预处理手段。以粉末活性炭(PAC)为代表的吸附过程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的NOMs,但对膜污染的影响至今未有定论。在饮用水处理工程中,应尽可能避免投加的PAC与膜接触,可以考虑与强化絮凝/高效沉淀工艺联用以降低对膜通量的影响 2饮用水处理中膜污染机理及污染物组成膜污染是水中的微粒、胶体粒子或溶质大分子在膜表而或膜孔内与膜发生物化作用,因吸附和沉积造成了膜孔孔径变小或堵塞,使膜通量呈可逆和不可逆降低的现象。

膜污染机理涉及到污染物与膜之间的物理、化学甚至生物作用,作用关系错综复杂,至今尚未有统一结论。理论上讲,粒径为0.1-10倍膜孔孔径(dp)的水体污染物会造成膜孔堵塞,>10dp的水体污染物主要造成滤饼层污染[1]。滤饼层污染以无机絮体为主,而造成膜孔堵塞的污染物成分较复杂。范青如等[2]对江苏芦泾水厂膜污染的分析表明,膜孔内污染物的主要成分包括Ca、Si等无机元素利芳香类蛋自质、多糖、富里酸等有机物。P.Xiao等通过ATR—FTIR对污染膜的分析发现,1000cm-1处具有明显的吸收峰,这是典型的多糖类污染物特征,1076~l079cm处的吸收峰为c一0键的伸缩振动,也可表明多糖的存往。1740,1650和1543cm-1处吸收峰则暗示了羰基和胺基的存在,可作为蛋白质的指示特征。1430cm-1处的吸收峰则暗示了羧酸的存在。 3饮用水处理中膜污染预处理控制技术有效的膜污染控制手段可分为末端化学清洗(酸洗、碱洗),中端物理清洗(气水反洗)和前端预处理工艺。针对饮用水处理超滤膜的末端化学清洗已有较为成功的商用指导手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特殊污染物的清洗手段及新型清洗剂的开发。有关中端物理清洗的实际上是对膜组件运行条件的优化,包括反洗强度(水洗,2~3倍膜通量;气洗,40~80m3m-2h-1)、持续时间(0.5~3min)、启动间隔(30~90min)等工艺参数,这需要根据进水水质和使用膜的特性来确定,由小中试试验和工程调试来具体确定。秉承污染从源头削减的原则,膜污染预处理工艺受到了研究者更多的关注。

常用的预处理主要有混凝、吸附、预氧化等手段。通过这些手段可以有效削减原水水体中的SS和NOMs,使膜过程中的可逆和不可逆污染得到控制。当然,也有工程案例在原水水质较好时省略了预处理过程,美国加州现运行的25个超滤膜水厂中有7个采用了原水直接进膜的工艺,其中处理量最大的是TwinOaksValley水厂,达37.8*104m3/d。但近年来更多的人强调了预处理的必要性,虽然原水直接进膜工艺在前期投资上略有减少,但好的预处理工艺能使膜的设计通量更大,从而减少膜使用面积,同时在降低清洗成本和延长膜寿命上也处于有利地位。

3.1氧化预处理

氧化预处理是国内外研究中常用的一种预处理方式,常用的氧化剂主要有臭氧、液氯和高锰酸钾等。由于氧化剂可以与水中有机污染物发生反应,破坏有机物分子结构,减少进入膜孔和沉积在膜表面的污染物数量,因此氧化预处理可以降低有机物造成的膜污染。此外,臭氧对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和UV254含量也有很显著的去除效果。臭氧预处理天然有机物原水对陶瓷膜的膜污染影响发现,臭氧可以降低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并且可以显著降低由腐殖酸造成的膜污染。但也有研究得出了不一样的观点。原因是臭氧氧化会杀死水中的微生物并破坏微生物细胞,使得胞内有机物释放到水中,导致超滤膜跨膜压差升高,加剧了膜污染。但是必须注意的一点是,投加臭氧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并不能完全反应,水中残留的臭氧会与有机高分子材料的膜发生反应,破坏超滤膜结构。因此,选用臭氧作为氧化剂进行膜前预处理的方法时,只能选用非有机材料的陶瓷膜作为后续处理工艺联用。除了臭氧氧化预处理,国内外研究中也常将高锰酸钾作为氧化剂用于膜前预处理。综上所述,氧化预处理可以降低水中大分子有机物含量,并对缓解超滤膜污染有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是选用有机高分子膜处理城市污水或天然水源水时,应尽量减少使用臭氧作为氧化剂进行膜前预处理,而应该考虑其他氧化剂(例如高锰酸钾)对水样进行氧化预处理。

3.2吸附预处理

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是造成超滤膜污染的重要因素,吸附剂可以吸附水中有机污染物,有效降低污染物的含量,从而减少进入膜孔和沉积在膜表面的有机污染物质量,减缓膜污染。粉末活性炭是一种具有大比表面积、强吸附能力等优点的常用吸附剂,被广泛应用于与膜技术联用的膜前预处理。粉末活性炭与超滤或微滤联合工艺可以有效去除天然有机物和人工合成有机物,维持较高的膜通量,提高了出水水质。投加粉末活性炭使得进水中的有机物种类减少,并降低了色谱峰的总面积,表明联合工艺对于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未投加粉末活性炭的条件。但是一些学者的研究得出了不一致的结果。无论是否对进水进行臭氧氧化预处理,投加粉末活性炭均会导致再生纤维超滤膜的通量升高,加重膜污染。微滤膜在处理含有胶体有机物的进水时,粉末活性炭的投加并不能去除水中胶体物质,而投加的粉末活性炭会与胶体物质相互作用,形成更加密实的滤饼层,导致膜污染加重。此外,粉末活性炭对减少膜污染的效果还取决于超滤膜的材质,尤其是膜的亲疏水性。粉末活性炭并不能加重或减轻疏水性超滤膜的比通量下降情况,但是却可以缓解亲水性超滤膜的比通量下降情况。

3.3混凝

反渗透膜损坏的原因及复合膜的常见污染物和其清洗方法

反渗透膜损坏的原因及复合膜的常见污染物和其清洗方法 反渗透膜损坏的原因即反渗透膜元件的污染物在正常运行一段时间后,反渗透膜元件会受到在给水中可能存在的悬浮物质或难溶物质的污染,这些污染物中最常见的为碳酸钙垢、硫酸钙垢、金属氧化物垢、硅沉积物及有机或生物沉积物。污染物的性质及污染速度与给水条件有关,污染是慢慢发展的,如果不在早期采取措施,污染将会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损坏膜元件的性能。只要懂得反渗透膜损坏的原因就可定期检测系统整体性能,它是确认膜元件发生污染的一个好方法,不同的污染物会对膜元件性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注1:在任何情况下不要让带有游离氯的水与复合膜元件接触,如果发生这种接触,将会造成膜元件性能下降,而且再也无法恢复其性能,在管路或设备杀菌之后,应确保送往反渗透膜元件的给水中无游离氯存在。在无法确定是否有游离氯时,应通过化验来确证。应使用活性炭过滤器来吸附水中游离氯。 注2:在反渗透膜元件担保期内,建议每次反渗透膜清洗应在与我厂协商后进行,至少在第一次清洗时,我公司的现场服务人员应在现场。 注3:在清洗溶液中应避免使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因为如果使用可能会造成膜元件的不可逆转的污染。反渗透膜元件的污染物在正常运行一段时间后,反渗透膜元件会受到在给水中可能存在的悬浮物质或难溶物质的污染,这些污染物中最常见的为碳酸钙垢、硫酸钙垢、金属氧化物垢、硅沉积物及有机或生物沉积物。污染物的性质及污染速度与给水条件有关,污染是慢慢发展的,如果不在早期采取措施,污染将会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损坏膜元件的性能。定期检测系统整体性能是确认膜元件发生污染的一个好方法,不同的污染物会对膜元件性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表1列出了常见污染物对膜性能的影响。 污染物的去除污染物的去除可通过化学清洗和物理冲洗来实现,有时亦可通过改变运行条件来实现,作为一般的原则,当下列情形之一发生时应进行清洗。 1.标准化之后的产品水流量降至正常值的10~15%。 2.为了维持正常的产品水流量,经温度校正后的给水压力增加了10~15%。 3.产品水水质降低10~15%;盐透过率增加10~15%。 4.总进水压力增加10~15%。 5.RO各段间的压差增加明显(也许没有仪表来监测这一迹象)。 反渗透膜损坏的原因及清洗方法常见污染物和其去除方法: 碳酸钙垢在阻垢剂添加系统出现故障时或加酸系统出现故障而导致给水PH值升高,那么碳酸钙就有可能沉积出来,应尽早发现碳酸钙垢沉淀的发生,以防止生长的晶体对膜表面产生损伤,如早期发现碳酸钙垢,可以用降低给水PH至3.0~5.0之间运行1~2小时的方法去除。对沉淀时间更长的碳酸钙垢,则应采用柠檬酸清洗液进行循环清洗或浸泡过夜。 注:应确保任何清洗液的PH不要低于2.0,否则可能会对RO膜元件造成损害,特别是在温度较高时更应注意。碱洗时最高的PH不应高于11.0(短时间可达到12)。可使用氨水来提高PH,使用硫酸或盐酸来降低PH值。 硫酸钙垢清洗液2(见表2)是将硫酸钙垢从RO膜表面去除的最佳方法。 金属氧化物垢可以使用上面所述的去除碳酸钙垢的方法,很容易地去除沉积下来的氢氧化物(例如氢氧化铁)。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后习题答案高廷耀版

水污染控制工程作业标准答案 第一章 1.简述水质指标在水体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作用。 答:水质污染指标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反映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 2.分析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性固体及挥发性固体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答: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包括溶解性固体(DS)和悬浮性固体(SS)。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干后即是悬浮固体(SS)。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和固定性固体(FS)。将固体在600℃的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即市是挥发性固体(VS),灼烧残渣则是固定性固体(FS)。溶解性固体一般表示盐类的含量,悬浮固体表示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物质含量,挥发性固体反映固体的有机成分含量。 3.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指标的含义是什么?分析这些指标之间 的联系与区别。 答: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 化学需氧量(COD):在酸性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将有机物氧化为CO2、H2O所消耗的氧量。 总有机碳(TOC):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 总需氧量(TOD):有机物除碳外,还含有氢、氮、硫等元素,当有机物全都被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氢、氮及硫则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二氧化

硫等,此时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这些指标都是用来评价水样中有机污染物的参数。生化需氧量间接反映了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化学需氧量不能表示可被微生物氧化的有机物量,此外废水中的还原性无机物也能消耗部分氧。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的测定都是燃烧化学法,前者测定以碳表示,后者以氧表示。TOC、TOD的耗氧过程与BOD 的耗氧过程有本质不同,而且由于各种水样中有机物质的成分不同,生化过程差别也大。各种水质之间TOC或TOD与BOD不存在固定关系。在水质条件基本相同的条件下,BOD与TOD或TOC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4.水体自净有哪几种类型?氧垂曲线的特点和使用范围是什么? 答:水体自净从净化机制来看,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 氧垂曲线适用于一维河流和不考虑扩散的情况。 5.试论排放标准、水环境质量指标、环境容量之间的联系。 答:环境容量是水环境质量标准指定的基本依据,水环境质量标准则是排放标准指定的依据。 6.我国现行的排放标准有哪几种?各标准的使用范围及相互关系是什么?答:我国现行的排放标准有浓度标准和总量控制标准。根据地域管理权限又可分为国家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行业排放标准。 我国现有的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基本上都是浓度标准。 国家标准按照污水排放去向,规定了水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适用于排污单位水污染物的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验收及其投产后的排放管理。 行业标准:根据部分行业排放废水的特点和治理技术发展水平,国家对部分行业制定了国家行业标准。

MBR膜污染形成机理及控制

2006年2月 Feb.2006 ?110? 文章编号:1673-1212(2006)01-0110-03 膜生物反应器( Membrane Bio-reactor―MBR)是将膜分离技术与生物反应原理相结合而开发的一种新型污水处理工艺。与传统工艺相比具有固液分离效果好、生物反应器内生物量高、污泥产量低、出水水质好、占地面积小等优点。但是在膜分离过程中出现的膜污染严重的影响了膜的通透性能,增加了工艺的运行成本,已成为影响该技术推广使用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有必要对MBR膜污染的形成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研究相关控制方法,以期为推广该项新技术的工业化应用创造条件。 1 MBR膜污染的形成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 1.1 形成机理 所谓膜污染是指处理物料中的微粒、胶体颗粒以及溶质大分子由于与膜存在物理、化学作用或机械作用而引起的在膜表面或膜孔内吸附和沉积造成膜孔径变小或 堵塞,使膜通量及膜的分离特性产生变化的现象。[1] 造成 MBR膜污染的直接物质来源是生物反应器中的污泥混合液,成分包括微生物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废水中的大小有机分子、溶解性物质和固体颗粒等。通常,在MBR膜过滤过程中,膜污染的形成机理主要有以下几种:1.1.1 小于膜孔径的颗粒物质在膜孔中吸附,通过浓缩、结晶、沉淀及生长等作用使膜孔产生不同程度的堵塞,造 成膜污染。 [5]1.1.2 料液中的悬浮物、胶体物质及微生物被膜拦截,物质间通过吸附、架桥、网捕等作用结合在一起,在膜表面沉积形成沉积层,降低膜通量,造成膜污染。1.1.3 膜穿透压力及膜孔的堵塞造成膜表面出现浓差极 化现象,当达到极限浓度后,溶解性难降解小分子有机物析出并与污泥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结合在膜表面形 成凝胶层,造成膜污染。 [5] 第二种机理形成的沉积层与膜表面的结合力较弱,控制膜出水通量在合理的范围内可减少污泥絮体在膜表面的沉积。此外,在膜过滤过程中,曝气或膜面错流等操作形成的剪切力和扰动作用基本可以将沉积层去除,它对膜的通透性能影响不大。造成膜通透性能降低的主要污染因素是膜孔的堵塞和凝胶层的形成。在膜过滤过程中水力作用很难将这两种污染去除,必须通过专门的膜清洗才能恢复膜的通透性,这也是导致工艺运行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控制膜污染的主要目的是确保膜的通透性,降低运行成本。因而,膜孔的堵塞和抑制凝胶层的形成是MBR膜污染控制的重点。1.2 影响因素 影响膜孔堵塞的主要因素是料液中的生物相尺寸和膜自身的特性。一般生物相尺寸越小越容易堵塞膜孔且孔内微生物在营养物充足时会出现滋生现象,加重膜孔 堵塞程度。[10]膜的特性主要有膜材质、膜孔径大小、空隙 率、亲疏性、电荷性质和粗糙度等。不同特性的膜吸附料液颗粒物的程度不同,所以污染的程度也不同。影响凝胶层析出的因素为料液生物相尺寸和反应器中的溶解性难降解有机物浓度。溶解性难降解有机物这里主要是指胞外聚合物(EPS)会导致溶液粘度的增加,堵塞污泥絮体颗粒之间的空隙,改变膜面形成的空隙率的结构,是凝胶 层形成的主要因素。[5]生物相尺寸越小在过滤过程中越容 易达到膜表面,形成比阻更高的致密层,加速凝胶层的形成。此外,膜的出水通量在膜过滤过程中控制着浓差极化 收稿日期: 2005-09-23 作者简介:蒋波(1979-),男,江苏徐州人,中国矿业大学环测学院工程系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污水处理技术。 MBR膜污染形成机理及控制 蒋波1,王丽萍2,华素兰3,张传义4 (1.2.3.4中国矿业大学 环测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8) 摘 要: 膜污染问题是影响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推广使用的一大障碍。本文通过对MBR膜污染的形成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认为造成膜通透性能降低及工艺运行成本增加的主要污染因素是膜孔的堵塞和凝胶层的形成,在膜过滤过程中,采用优化选择膜组件及运行操作条件、改善污泥混合液的生化特性、确定临界污泥浓度、膜清洗等方法可减少膜孔的堵塞,抑制凝胶层的形成,有效的控制膜污染。关键词: MBR 膜污染 凝胶层 胞外聚合物(EPS)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B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整理水污染控制工程课后答案

1.简述水质指标在水体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作用。 答:水质污染指标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反映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 4.水体自净有哪几种类型?氧垂曲线的特点和使用范围是什么? 答:污染物随污水排入水体后,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与生物化学的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 或总量减少,受污染的水体部分地或完全地恢复原状,这种现象称为水体自净或水体净化。 包括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物理净化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或挥发等作用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化学净化指污染物质由于氧化、还原、分解等作用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生物净化指由于水中生物活动,尤其是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而引起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有机物排入河流后,经微生物降解而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河水亏氧;另一方面,空气中的氧通过河流水面不断地溶入水中,使溶解氧逐步得到恢复。耗氧与亏氧是同时存在的, DO曲线呈悬索状下垂,称为氧垂直曲线。适用于一维河流和不考虑扩散的情况下。 第十章 2.设置沉砂池的目的是什么?曝气沉砂池的工作原理与平流式沉砂池有何区别? 答:沉砂池的设置目的是去除污水中泥砂、煤渣等相对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以免影响后续 处理构筑物的正常运行。 沉砂池的工作原理是以重力分离或离心力分离为基础,即控制进入沉砂池的污水流速或旋流 速度,使相对密度大的无机颗粒下沉,而有机颗粒则随水流带走。 平流式沉砂池是通过控制进入的污水流速,以重力分离无机颗粒;而曝气沉砂池是由于曝气作用,在池的横断面上产生旋转流动,整个池内水流产生螺旋状前进的流动形式,无机砂粒由于离心力作用而沉入集砂槽中。 7、微气泡与悬浮颗粒相黏附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影响因素?如何改善微气泡与颗粒的黏附性能? 答:微气泡与悬浮颗粒相粘附的基本条件是水中颗粒的润湿接触角大于 90度,即为疏水表面,易于为气泡粘附或者水的表面张力较大, 接触即角较大,也有利于气粒结合。 影响微气泡与悬浮颗粒相粘附的因素有:界面张力、接触角和体系界面自由能,气-粒气浮体的亲水吸附和疏水吸附,泡沫的稳定性等。 在含表面活性物质很少的废水中加入起泡剂,可以保证气浮操作中泡沫的稳定性,从而增强微气泡和颗粒的粘附性能。

生活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膜分离技术论文

生活饮用水的深度处理技术-膜分离技术摘要:膜处理技术在国外已经发展成为饮用水深度处理的核心技术。本文指出了饮用水的处理要求,介绍了几种典型的膜分离技术: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最后介绍了膜分离技术的优缺点。 关键字: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 abstract: the processing technology in foreign film has become the core technology of the deep treatment of drinking water.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requirements, introduces several kinds of typical 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y: micro filter, ultrafiltration, nanofiltration, reverse osmosis. at last,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y. key word: micro filter, ultrafiltration, nanofiltration, reverse osmosis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为保证饮用水质量,世界各国不仅及时修订了本国的水质标准,而且制定了控制水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对策。随着这些调查和研究工作的不断深人,人们逐步认识到,在很多情况下,常规的净化工艺已不能完全有效地去除水中的病原菌、病毒等。因此,以去除饮用水中有机污染及有毒有害物质为目标的饮用水深度净化技术得到 日益广泛的应用。

反渗透膜污染及解决办法

反渗透膜污染及解决办法 反渗透是最精密的膜法液体分离技术。反渗透装置,在脱盐工艺中已成功运行十二年。本人总结出以下反渗透膜污染的几点原因,并提出几点主要的解决办法。 反渗透膜污染 使用反渗透膜为卷式复合结构,它由三层组成,如下图所示: (一)、反渗透膜膜性能的损坏,而造成膜污染。 1、聚酯材料增强无纺布,约120μm厚; 2、聚砜材料多孔中间支撑层,约40μm厚; 3、聚酰胺材料超薄分离层,约0.2μm厚。 根据其性能结构,如渗透膜膜性能损坏有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1、新反渗透膜的保养不规范;2、保养符合要求下,贮存时间超出1年;3、停运状态下,反渗透膜保养不规范;4、环境温度在5℃以下;5、系统在高压状态下运行;6、关机时的操作不当。 (二)、水质变化频繁而造成膜污染。

原水水质同设计时的水质有变化,使预处理负荷加大,由于进水中含无机物、有机物、微生物、粒状物和胶体等杂质增多,因此膜污染机率增大。 (三)、清洗不及时与清洗方法不正确而造成膜污染。 在使用过程中,膜除了性能的正常衰减外,清洗不及时与清洗方法不正确也是导致膜污染严重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1、没有正确投加药剂。 复合聚酰胺膜在使用中,因为聚酰胺膜耐余氯性差,在使用中没有正确投加氯等消毒剂,加上用户对微生物的预防重视不够,容易导致微生物的污染。 (五)、膜表面磨损。 膜元件被异物堵塞或膜表面受到磨损(如沙粒等) ,此种情况要用探测法探测系统内元件,找到已经损坏元件,改造预处理,更换膜元件 反渗透膜污染的现象 在反渗透操作过程中,由于膜的选择透过性,使得某些溶质在膜面附近发生积聚,从而发生膜污堵现象。常见的污堵征兆有以下几种:一种是生物污堵(症状逐渐出现)有机沉积物主要是活

水污染控制工程(完整版)

第九章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 一、污水分类: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初期污染雨水及城镇污水(综合污水)。(P1) 二、水质指标 三、滤膜:反渗透膜(﹤1nm)→纳滤膜(﹤2nm)→超滤膜(﹤2~50nm)→微滤膜(200nm) 四、化学指标:BOD5(在规定条件下微生物氧化分解污水或受污染的天然水样中有机物所需要的氧量,以mg/L为单位,(20℃,5d))、BOD Cr、I Mn,TOC。 五、水体的自净作用(河流的自净作用是指河水中的污染物质在河水向下游流动中浓度自然降低的现象。)的机制:①、物理净化(稀释、扩散、沉淀或挥发);②、化学净化(氧化、还原和分解);③、生物净化(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 六、污染源类型(点源与面源)及其特征/区别 七、氧垂曲线定义: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的变化过程,称氧垂曲线。 八、天然水体的水质参数(无COD)及其成分 九、(选择题/填空题)水循环 十、(名词解释/填空题)水污染控制工程的主要内容及其任务 十一、城市处理(三阶段) 十二、(了解及记忆)地表水水质分类:参考《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分为五类(Ⅰ、Ⅱ、Ⅲ、Ⅳ、Ⅴ类),记忆相关的项目的指标。 第十章污水的物理处理 一、格栅的作用及种类 (1)、作用:去除可能堵塞和缠绕水泵机组、曝气器及管道阀门的较粗大悬浮物,并保证后续处理设施能正常运行。 (2)、种类: A.按格栅形状:平面格栅+曲面格栅; B.按栅条净间距:①、粗格栅(50~100mm);②、中格栅(10~40mm);③、细格栅(1.5~10mm);C.按栅条断面形状:圆形、矩形与方形。 (3)、格栅渠道的宽度的选择标准:应使水流保持适当流速→一方面泥沙不至于沉积在沟渠底部,另一方面截留的污泥不至于冲过格栅。 二、格栅、筛网截留的污染物的处置方法:①、填埋;②、焚烧(820℃以上);③、堆肥; ④、把栅渣粉碎后再返回废水中,作为可沉固体进入初沉池。 三、沉淀法是利用水中悬浮颗粒物的可沉降性能,在重力的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已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过程。沉淀处理工艺的四种用法: (1)、沉砂池:作为预处理手段去除无机易沉物; (2)、初沉池:去除水中悬浮物,包含部分呈悬浮态有机物,减轻后续处理的有机负荷。(3)、二沉池:分离前方生物处理中产生的污泥/生物膜,使水澄清(浊度下降)。 (4)、污泥浓缩池:把初沉池与二沉池的污泥进一步浓缩,以减小体积,降低后续构筑物尺寸、处理负荷及成本等。 四、(填空题)沉淀类型(四种):①、自由沉降;②、絮凝沉降;③、成层沉降;④、压缩沉降。(悬浮颗粒浓度由低到高) 五、沉淀池的工作原理(以理想沉淀池解释)。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四版(下册)试题及答案.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四版(下册)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3分): 1.水的社会循环:人类社会从各种天然水体中取用大量 水,使用后成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它们最终流入 天然水体,这样,水在人类社会中构成了一个循环体 系,称为~。 2.生化需氧量:表示在有氧的情况下,由于微生物的活 动,可降解的有机物稳定化所需的氧量 3.化学需氧量:表示利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有机物所需的 氧量。 4.沉淀::是固液分离或液液分离的过程,在重力作用 下,依靠悬浮颗粒或液滴与水的密度差进行分离。5.沉降比:用量筒从接触凝聚区取100mL水样,静置 5min,沉下的矾花所占mL数用百分比表示,称为沉 降比。 6.滤速调节器:是在过滤周期内维持滤速不变的装置。 7.接触凝聚区:在澄清池中,将沉到池底的污泥提升起 来,并使这处于均匀分布的悬浮状态,在池中形成稳 定的泥渣悬浮层,此层中所含悬浮物的浓度约在3~ 10g/L,称为~。 8.化学沉淀法:是往水中投加某种化学药剂,使与水中 的溶解物质发生互换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盐类,形 成沉渣,从而降低水中溶解物质的含量。 9.分级沉淀:若溶液中有数种离子能与同一种离子生成 沉淀,则可通过溶度积原理来判断生成沉淀的顺序,这叫做分级沉淀。 10.总硬度:水中Ca2+、Mg2+含量的总和,称为总硬度。 11.电解法:是应用电解的基本原理,使废水中有害物质, 通过电解过程,在阳、阴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和还原反 应转化成为无害物质以实现废水净化的方法。 12.滑动面:胶粒在运动时,扩散层中的反离子会脱开 胶粒,这个脱开的界面称为滑动面,一般指吸附层边 界。 13.氧化还原能力:指某种物质失去或取得电子的难易程 度,可以统一用氧化还原电位作为指标。 14.吸附:是一种物质附着在另一种物质表面上的过程, 它可发生在气-液、气-固、液-固两相之间。15.物理吸附:是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的分子引力产生的 吸附。 16.化学吸附:是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由于化学键力发生 了化学作用,使得化学性质改变。 17.平衡浓度:当吸附质在吸附剂表面达到动态平衡时, 即吸附速度与解吸速度相同,吸附质在吸附剂及溶液 中的浓度都不再改变,此时吸附质在溶液中的浓度就 称为~。 18.半透膜:在溶液中凡是一种或几种成分不能透过,而 其它成分能透过的膜,都叫做半透膜。19.膜分离法:是把一种特殊的半透膜将溶液隔开,使溶 液中的某种溶质或者溶剂渗透出来,从而达到分离溶质的目的。 20.电渗析:是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利用阴。阳离子交 换膜对溶液中阴阳离子的选择透过性,而使溶液中的溶质与水分离的一种物理化学过程。 21.生物处理:是主利用微生物能很强的分解氧化有机物 的功能,并采取一定的人工措施,创造一种可控制的环境,使微生物大量生长、繁殖,以提高其分解有机物效率的一种废水处理方法。 22.生物呼吸线:表示耗氧随时间累积的曲线。 23.污泥龄:是指每日新增的污泥平均停留在曝气池中的 天数,也就是曝气池全部活性污泥平均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或工作着的活性污泥总量同每日排放的剩余污泥量的比值。 24.氧化沟:是一个具有封闭沟渠的活性污泥曝气池。 25.总充氧量:稳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转移到曝气池的 总氧量。 26.悬浮生长:在活性污泥法中,微生物形成絮状,悬浮 在混合液中不停地与废水混合和接触。 27.生物膜反应器:利用生物膜净化废水的装置。 28.面积负荷率法:即单位面积每日能去除废水中的有机 物等量。 29.自然生物处理法:是利用天然的水体和土壤中的微生 物来净化废水的方法。 30.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来净化废水的生物处理方 法。 31.活性污泥:充满微生物的絮状泥粒。 32.污泥负荷率:指的是单位活性污泥(微生物)量在单 位时间内所能承受的有机物量。 33.污泥浓度:指曝气池中单位体积混合液所含悬浮固体 的重量,常用MLSS表示。 34.污泥沉降比:指曝气池中混合液沉淀30min后,沉淀 污泥体积占混合液总体积的百分数。 35.污泥体积指数:简称污泥指数,是曝气池混合液经 30min沉淀后1g干污泥所占的湿污泥体积(以mL 计)。 36.土地处理系统:是利用土壤及其中微生物和植物对污 染物的综合净化能力来处理城市和某些工业废水,同时利用废水中的水和来合促进农作物、牧草或树木的生长,并使其增产的一种工程设施。 37.两级生物滤池:当废水处理程度要求高时,一级高负 荷生物滤池不能满足要求时,可以将两个高负荷滤池串联起来,称为~。 38.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一个介于活性污泥法和生物滤池 之间的处理方法,它兼具有这两种方法的优点。39.厌氧流化床:当床内载体的膨胀率达到40~50%以 上,载体处于流化状态。

反渗透膜分离制高纯水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反渗透法制备超纯水的工艺流程; (2)掌握反渗透膜分离原理及操作技能; (3)了解测定反渗透膜分离的主要工艺参数; (4)掌握利用电导法确定盐浓度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工业化应用的膜分离包括微滤(Microfiltration,MF)、超滤(Ultrafiltration, UF)、纳滤(Nanofiltration, NF)、反渗透(RO)、渗透汽化(Pervaporation, PV)和气体分离(Gas Separation, GS)等。根据分离对象和要求,选用不同的膜过程。 图1 膜截留示意图 反渗透膜通常认为是表面致密的无孔膜,可截留1-10?小分子物质,反渗透膜能截留水体中绝大多数的溶质。反渗透净水就是以压力为推动力,利用反渗透膜只能透过水而不能透过溶质的选择透过性,从含有多种无机物、有机物和微生物的水体中,提取纯净水的物质分离过程。其原理如图1。 图2 反渗透与渗透现象 如图(a)所示,用半透膜将纯水与咸水分开,则水分子将从纯水一侧通过膜向咸

水一侧透过,结果使咸水一侧的液位上升,直到某一高度,此所谓渗透过程。如图(b)所示,当渗透达到动态平衡状态时,半透膜两侧存在一定的水位差或压力差,此为指定温度下溶液的渗透压N。如图(c)所示,当咸水一侧施加的压力P大于该溶液的渗透压N,可迫使渗透反向,实现反渗透过程。此时,在高于渗透压的压力作用下,咸水中水的化学位升高,超过纯水的化学位,水分子从咸水一侧反向地通过膜透过到纯水一侧,使咸水得到淡化,这就是反渗透脱盐的基本原理。 通常,膜的性能是指膜的物化稳定性和膜的分离透过性。膜的物化稳定性的主要指标是:膜材料、膜允许使用的最高压力、温度范围、适用的PH范围,以及对有机溶剂等化学药品的抵抗性等。膜的分离透过性指在特定的溶液系统和操作条件下,脱盐率、产水流量和流量衰减指数。根据膜分离原理,温度、操作压力、给水水质、给水流量等因素将影响膜的分离性能。 三、实验内容 反渗透膜是实现反渗透的过程的关键,要求具有较好的分离透过性和物化稳定性。反渗透膜的分离透过性可用以下几个参数来描述: 1.溶质分离率(脱盐率)R 式中, 2.溶剂透过速率(水通量)J w 式中,

水污染控制技术每章课后习题

水污染控制技术每章课后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地球上约有m3的水,能够利用的淡水只占%, 人类实际上能够利用的只占地球上总水量的占%。 2、水的循环分为和。 3、水中的各种杂质按其存在的状态通常分为、、 三类。 4、水体污染物按照其种类和性质,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即、 、、。 5、无机有毒物主要有非金属的、及重金属、 、、。 6、水体的自净过程按其机理可分为、、。 7、控制工业污染源污染排放的途径是和。 8、现代污水处理技术,按原理可分为、、 三类。 9、按处理程度划分,城市污水处理可分为、和。 10、污水的一级处理常用的方法有、、、。 11、采用生物化学法作为二级处理的工艺,主要有和。 12、三级处理的主要的主要任务是 和。 二、名词解释 1、自然循环 2、社会循环 3、COD 4、BOD 5、水体污染 6、水体自净 7、重金属的迁移 8、生物化学处理法 9、污水的二级处理 三、问答题 1、污水按其来源分为哪几类? 2、常用的水污染指标有哪些? 3、污水处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4、什么是污水的一级、二级、三级处理?他们的主要任务各是什么?

第二章水质的预处理 一、填空 1、水质的预处理常用的技术有、、、。 2、细格栅的间距为mm, 中格栅的间距为mm, 粗格栅的间距为mm。 3、按清渣方式,可分为和。 4、筛网的形式有、、、。 5、举出两种调节池的名称、。 6、调节池的有效水深采取m,纵向隔板间距为m。 7、调节池的中废水的平均浓度C= ,所需调节池的体积R= 。 二、名词解释 1、格栅 2、水力回转筛网 3、调节池 三、问答题 1、格栅的作用及分类。 2、筛网的形式有哪些? 3、调节池的作用是什么? 4、已知某化工厂的酸性废水的日平均流量为1000m3/d,废水流量和盐酸浓度如下表所示,求6h的平均浓度和调节池的容积。

MBR膜污染机理及其控制

M BR 膜污染机理及其控制 杨红群 周艳玲 (九江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江西九江 332005) 摘 要:本文论述了膜生物反应器中膜的污染机理及其控制。关键词:膜生物反应器 膜污染 机理 控制 1 用于水处理的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简介 活性污泥法将生物反应器与二沉池结合起来,是最常用的废水处理方法。常规活性污泥法(C ASP :con 2 ventional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 )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依靠 重力进行分离的二沉池的运行效果,但在实际应用中,污泥的沉降性不易控制,处理效果不稳定。膜生物反应器技术(M BR :membrane bioreactor )将活性污泥法水处理技术和膜分离技术结合起来,可以避免C ASP 中污泥沉降性难以控制的问题并且可以替代二沉池。最初报 道的应用于活性污泥法水处理的膜为超滤膜[1]。由于膜能够将生物反应器中的泥水完全分离,可以根据废水特征和其它设计参数将污泥浓度增高至任何适当的浓度。高的活性污泥浓度可以保证在各种进水条件下均能取得较好的出水水质,并且可以减小水处理厂占地空间。M BR 使用的膜有着较小的孔径(对微滤膜来讲通常为0.1μm ),这意味着出水中的悬浮固体(SS:sus 2 pended s olids )很少,微生物量也比常规活性污泥法出水 中的含量低很多 。 图1 循环式(分置式)膜生物反应器示意图 第一代膜生物反应器使用管状膜,膜分离装置置于生物反应器之外并用泵进行水循环,称之为循环式 (分置式)M BR ,如图1所示。反应之后的泥水混合物经 泵送入膜组件,透过液作为处理出水,浓缩液再返回反应器进一步降解。循环流导致了较高的能耗,典型值为3kWhm -3出水[2]。膜组件能耗的高低还取决于膜组件的构造[1]。液体在膜组件中的高速剪切流和循环泵的剪切力可以破坏微生物并直接导致生物反应器中的 微生物失去活性。 浸没式(一体式)M BR 首先在日本被开发并大量安装使用。它可以克服循环式M BR 的缺点。在浸没式 M BR 中,膜组件直接浸没在泥水混合物中,透过液在抽 吸泵的作用下流出膜组件,如图2所示。膜组件的下方有曝气装置,将空气压缩机送来的空气形成上浮的微气泡;在曝气的同时,紊动的液流在膜表面产生剪切力,有利于去除膜表面的污染物。浸没式M BR 能耗的

饮用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饮用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魏云霞1,李彦锋2#,刘晓丽2,叶正芳3 (1.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2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3.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871) 摘要简要介绍了饮用水的常规处理技术,指出了常规处理技术中的局限性,综述了目前几种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包括活性炭吸附、臭氧氧化、生物活性炭、膜技术等,同时介绍了吸附和氧化两种预处理技术,最后对饮用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微污染水源水水处理技术 Treatment technology of micro-polluted drink water Wei Yunxia 1, Li Yanfeng2, Liu Xiaoli2, Ye Zhengfang 3.(1.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00; 2.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730000; 3.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actuality of mankind drink water treatment methods from three sides. Firstly,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are point out, and then some depth treatment technology such as active carbon adsorption, oxidation, and member technology are summarized, some pretreatment technology are introduced. Finally,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new research technology and methods are prospected. Keywords: micro-polluted;drink water;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一般来说,水源水所含的污染物种类较多、性质较复杂但浓度比较低微时,通常被称为微污染水。针对不同的污染类型,人们在饮用水常规处理工艺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了很多新的工艺和技术,归结起来主要有常规水处理工艺;深度处理技术;源水预处理技术。 1 常规处理工艺及其局限性 1.1 饮用水常规处理工艺 饮用水常规处理技术是指传统的混凝—沉淀—过滤—消毒技术。这种常规处理工艺至今仍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成为目前饮用水处理的主要工艺。饮用水常规处理工艺的主要去除对象是水源中的悬浮物、胶体杂质和细菌。混凝是向原水中投加混凝剂,使水中难以自然沉淀分离的悬浮物和胶体颗粒相互聚合,形成大颗粒絮体;沉淀是将絮凝后形成的大颗粒絮体通过重力分离;过滤则是利用颗粒状滤料截留经沉淀后出水中残留的颗粒物,进一步去除水中杂质,降低水的浑浊度。过滤之后采用消毒方法来灭活水中致病微生物,从而保证饮用水卫生安全。 1.2 常规处理的局限性 目前,世界上一些国家对受有机物污染的饮用水进行致突变试验,发现许多饮用水呈现阳性结果。我国的上海、武汉、哈尔滨、新疆的塔什库尔干、伽师等地的饮用水,在致 第一作者:魏云霞,女,1980年生,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污染修复与化学生物。 ?国家“十一五”计划支撑项目(No.2006BRD01B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人才培养基金资助项目(No.J0730425);甘肃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资助项目(No.2GS064-A52-036-02)。

纳滤反渗透膜分离

纳滤反渗透膜分离实验指导书

纳滤反渗透膜分离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膜的结构和影响膜分离效果的因素,包括膜材质、压力和流量等。 2.了解膜分离的主要工艺参数,掌握膜组件性能的表征方法。 二、基本原理 2.1膜分离简介 膜分离是以对组分具有选择性透过功能的膜为分离介质,通过在膜两侧施加(或存在)一种或多种推动力,使原料中的某组分选择性地优先透过膜,从而达到混合物的分离,并实现产物的提取、浓缩、纯化等目的的一种新型分离过程。其推动力可以为压力差(也称跨膜压差)、浓度差、电位差、温度差等。膜分离过程有多种,不同的过程所采用的膜及施加的推动力不同,通常称进料液流侧为膜上游、透过液流侧为膜下游。 微滤(MF)、超滤(UF)、纳滤(NF)与反渗透(RO)都是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当膜两侧施加一定的压差时,可使一部分溶剂及小于膜孔径的组分透过膜,而微粒、大分子、盐等被膜截留下来,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四个过程的主要区别在于被分离物粒子或分子的大小和所采用膜的结构与性能。微滤膜的孔径范围为0.05~10μm,所施加的压力差为0.015~0.2MPa;超滤分离的组分是大分子或直径不大于0.1μm 的微粒,其压差范围约为0.1~0.5MPa;反渗透常被用于截留溶液中的盐或其他小分子物质,所施加的压差与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及浓度有关,通常的压差在2MPa左右,也有高达10MPa的;介于反渗透与超滤之间的为纳滤过程,膜的脱盐率及操作压力通常比反渗透低,一般用于分离溶液中相对分子质量为几百至几千的物质。 2.2纳滤和反渗透机理 对于纳滤,筛分理论被广泛用来分析其分离机理。该理论认为,膜表面具有无数个微孔,这些实际存在的不同孔径的孔眼像筛子一样,截留住分子直径大于孔径的溶质和颗粒,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应当指出的是,在有些情况下,孔径大小是物料分离的决定因数;但对另一些情况,膜材料表面的化学特性却起到了决定性的截留作用。如有些膜的孔径既比溶剂分子大,又比溶质分子大,本不应具有截留功能,但令人意外的是,它却仍具有明显的分离效果。由此可见,膜的孔径大小和膜表面的化学

反渗透膜清洗方案

反渗透膜清洗方案 1 反渗透膜元件的污染与清洗 在正常运行一段时间后,反渗透膜元件会受到给水中可能存在的悬浮物或难溶盐的污染,这些污染中最常见的是碳酸钙沉淀、硫酸钙沉淀、金属(铁、锰、铜、镍、铝等)氧化物沉淀、硅沉积物、无机或有机沉积混合物、NOM天然有机物质、合成有机物(如:阻垢剂/分散剂,阳离子聚合电解质)、微生物 (藻类、霉菌、真菌)等污染。 污染性质和污染速度取决于各种因素,如给水水质和系统回收率。通常污染是渐进发展的,如不尽早控制,污染将会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损坏膜元件。当膜元件确证已被污染,或是在长期停机之前,或是作为定期日常维护,建议对膜元件进行清洗。 当反渗透系统(或装置)出现以下症状时,需要进行化学清洗或物理冲洗: 在正常给水压力下,产水量较正常值下降10~15%; 为维持正常的产水量,经温度校正后的给水压力增加10~15%; 产水水质降低10~15%,透盐率增加10~15%; 给水压力增加10~15%; 系统各段之间压差明显增加。 保持稳定的运行参数主要是指产水流量、产水背压、回收率、温度及TDS。如果这些运行参数起伏不定,海德能公司建议检查是否有污染发生,或者在关键运行参数有变化的前提下,反渗透的实际运行是否正常。 定时监测系统整体性能是确认膜元件是否已发生污染的基本方法。污染对膜元件的影响是渐进的,并且影响的程度取决于污染的性质。表1“反渗透膜污染特征及处理方法”列出了常见的污染现象和相应处理方法。 已受污染的反渗透膜的清洗周期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而定。海德能公司建议,正常的清洗周期是每3-12个月一次。 当膜元件仅仅是发生了轻度污染时,重要的是清洗膜元件。重度污染会因阻碍化学药剂深入渗透至污染层,影响清洗效果。 清洗何种污染物以及如何清洗要根据现场污染情况而进行。对于几种污染同时存在的复杂情况,清洗方法是采用低PH和高PH的清洗液交替清洗(应先低PH后高PH值清洗)。 表1 反渗透膜污染特征及处理方法

水污染控制工程答案

习题 高廷耀,顾国维,周琪.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一、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总论) 1.简述水质指标在水体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作用。 答:水质污染指标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反映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 2.分析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性固体及挥发性固体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画出这些指标的关系图。 答: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包括溶解性固体(DS)和悬浮性固体(SS)。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干后即是悬浮固体(SS)。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和固定性固体(FS)。将固体在600℃的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即市是挥发性固体(VS),灼烧残渣则是固定性固体(FS)。溶解性固体一般表示盐类的含量,悬浮固体表示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物质含量,挥发性固体反映固体的有机成分含量。 关系图 3.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指标的含义是什么?分析这些指标之间 的联系与区别。

答: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 化学需氧量(COD):在酸性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将有机物氧化为CO2、H2O所消耗的氧量。 总有机碳(TOC):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 总需氧量(TOD):有机物除碳外,还含有氢、氮、硫等元素,当有机物全都被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氢、氮及硫则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时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这些指标都是用来评价水样中有机污染物的参数。生化需氧量间接反映了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化学需氧量不能表示可被微生物氧化的有机物量,此外废水中的还原性无机物也能消耗部分氧。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的测定都是燃烧化学法,前者测定以碳表示,后者以氧表示。TOC、TOD的耗氧过程与BOD 的耗氧过程有本质不同,而且由于各种水样中有机物质的成分不同,生化过程差别也大。各种水质之间TOC或TOD与BOD不存在固定关系。在水质条件基本相同的条件下,BOD与TOD或TOC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4.水体自净有哪几种类型?氧垂曲线的特点和使用范围是什么? 答:水体自净从净化机制来看,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 氧垂曲线适用于一维河流和不考虑扩散的情况。特点 5.试论排放标准、水环境质量指标、环境容量之间的联系。 答:环境容量是水环境质量标准指定的基本依据,而水环境质量标准则是排放标准指定的依据。 6.我国现行的排放标准有哪几种?各标准的使用范围及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我国现行的排放标准有浓度标准和总量控制标准。根据地域管理权限又可分为国家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行业排放标准。

造成RO膜污染的原因及解决方式

造成R O膜污染的原因 及解决方式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1.造成RO膜污染的原因有哪些 反渗透运行时,进水中含有的悬浮物质、溶解物质以及微生物繁殖等原因都会造成膜元件污染。反渗透系统的预处理应尽可能的除去这些污染物质,尽量降低膜元件污染的可能性。造成膜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新装置管道中含有油类物质和焊接管道时的残留物,以及灰尘且在装膜前未清洗干净; ●预处理装置设计不合理; ●添加化学药品的量发生错误或设备发生故障; ●人为操作失误; ●停止运行时未作低压冲洗或冲洗条件控制得不正确; ●给水水源或水质发生变化。 ●污染物的种类、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请参见下表。 反渗透膜污染的和种类、原因及处理方法 2.反渗透和纳滤系统的清洗方式有哪些 反渗透和纳滤系统的清洗可分物理清洗和化学清洗。 物理清洗也可叫物理冲洗,冲洗是采用低压大流量的进水冲洗膜元件,冲洗掉附着在膜表面的污染物或堆积物。 冲洗的要点: a.冲洗的流速 装置运行时,颗粒污染物逐渐堆积在膜的表面。如果冲洗时的流速和制水时的流速相等或略低,则很难把污染物从膜元件中冲出来。因此,冲洗时要使用比正常运行时更高的流速。通常,单支压力容器内的冲洗流速为: ●8英寸膜元件:h; ●4英寸膜元件:。 b.冲洗的压力 正常高压运行时,污染物被压向膜表面造成污染。所以在冲洗时,如果采用同样的高压,污染物仍会被压在膜表面上,清洗的效果不会理想。因此在冲洗时,应尽可能的通过低压、高流速的方式,增加水平方向的剪切力,把污染物冲出膜元件。压力通常控制在以下。如果在以下,很难达到一定的流量时,应尽可能控制进水压力,以不出产水或少出产水为标准。一般进水压力不能大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