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律过速 短PR综合症 (1)

合集下载

室上性心动过速1

室上性心动过速1
– is blocked in pathway refractory period)
Premature Beat
(long .
– while conducting in pathway

Conduction in pathway
pathway has time to recover, allowing the impulse to conduct retrogradely.
定 义

心律失常 (Cardiac Arrhythmia)
指心脏跳动的节律(rhythm)或/和频 率(rate) 异常,由冲动形成或/和传导 异常所致。
4
(一)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
冲动形成异常 冲动传导异常
5
冲动形成异常

自律性升高(enhanced automaticity) 本来有自律性的组织自律性增高;
室上性心动过速指南 与临床实践
窦性心律: 12-Lead ECG


窦性心律激动起止窦房结,沿正常的传导通路顺序传导, 并顺序激动心房以及心室
The atrial depolarization wavefront, represented by the P-wave on the ECG, spreads initially downward in the right atrium, and ends as a primarily leftward vector in the left atrium.
阵发性心律失常患者就诊时经常无症状,
“阵发性心悸” 是重要的诊断线索。
窦性心动过速?
AVRT或AVNRT?
有“温醒”和“冷却”现象 反复出现,突发突止 刺激迷走神经可终止

晚期妊娠62例心电图短PR间期的临床分析

晚期妊娠62例心电图短PR间期的临床分析

晚期妊娠62例心电图短PR间期的临床分析目的通过对晚期妊娠妇女常规体检心电图出现的短PR间期的发生率,分析其出现的机制与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377例(观察组)接受常规心电图检查的晚期妊娠妇女及同年龄段的健康非妊娠期妇女300例(对照组),分析两组短PR间期的发生率。

结果妊娠组心电图短PR间期者62例(16.4% 62/377),健康非妊娠组心电图短PR间期者8例(2.7% 8/3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晚期妊娠妇女心电图短PR间期发生率较健康非妊娠女性明显增高。

标签:妊娠;心电图;短PR间期妊娠晚期女性常规心电图体检中发现,不伴有临床症状的短PR间期缩短增加,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一心电现象与妊娠相关性,并讨论其产生的机制和临床意义,我们选取了677例晚期妊娠和非妊娠健康女性进行对照观察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我院门诊行产前常规检查和在产科住院的待产妇女377例,年龄在18~37岁,平均年龄在28岁,孕周32~40w,既往健康,并经妊娠早期体检排除心脏等器质性疾病,作为观察组。

选择在我院同期体检的18~37岁的非妊娠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

两组在年龄、既往病史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检查方法全部受检者均取仰卧位,平静呼吸,安静状态,采用北京麦迪克斯心电工作站12导同步描记心电图,纸速25mm/s,增益10mm/mV,要求选择的图像清晰,各导联基线平稳,采取仪器自动分析与人工测量分析结合选择P波明显的导联判定结果。

对检出有短PR间期者于分娩后4个月复查一次心电图。

1.3判定标准短PR间期判定标准为:窦性心律,心率60~100次/min,PR 间期<120ms,QRS时间正常,起始部无预激波,排除窦性心动过速、交接区心律、游走性心律、预激综合症等引起的PR间期缩短。

1.4统计学方法计算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有极显著性差异。

中晚妊女性心电图短PR间期的临床分析

中晚妊女性心电图短PR间期的临床分析

中晚妊女性心电图短PR间期的临床分析目的观察中晚期妊女性短PR间期的发生率,旨在探索其变化可能的原因及意义。

方法健康组、早妊组和中晚妊组,每组各250例,分别测量PR间期。

结果三者发生短PR间期分别是健康组2例(0.8%)、早妊组4例(1.6%)、中晚妊组38例(15.2%)。

中晚妊组短PR间期者产后2个月37例恢复正常。

结论中晚妊女性心电图短PR间期发生率相对较高,为一过性生理改变,对孕妇和胎儿无不良影响。

无需特殊的处理。

标签:中晚妊;心电图;短PR间期妊娠过程中,受胎儿、胎盘、甾体激素等的影响,各种激素分泌量增加,内分泌系统显著改变,使孕妇心血管系统发生显著的适应性变化以滿足妊娠的要求,以血容量变化最为显著。

而血容量增加使妊妇心电图出现相应改变,心电图PR间期的变化乃是其中之一。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来自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

对照组(门诊体检健康者)、早妊组(妊周≤12w)、中晚妊组(妊周≥13w),三组年龄均为17~29岁,每组各250例。

既往无器质性心脏病与阵发性心悸史,孕期内均无服用药物史,无妊娠高血压。

查体:无器质性杂音,血、尿常规、血压及心脏彩超肝肾功能等均正常。

1.2判断标准心电图短PR间期的诊断标准:①窦性心律,心率60~100bpm;②PR间期<0.12s;③QRS形态与时限正常;④排除游走性心律;无房室传导阻滞、房室分离、房室交界性心律;无典型预激综合征、窦性心动过速等原因引起PR间期变短的可能。

1.3诊断方法使用北京美高仪软件公司生产的心电工作站12导同步心电图机,检查时受检者处于安静状态,做常规静息心电图,基线稳定。

对心电图结果同时由专人进行仪器自动分析和人工校正分析两种方法测量PR间期。

同步记录的12导联中选择P波起点最清晰而又有q波的导联测量,如P波电压较低时将增益改为20mm/mV进行测量。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理论频数为0或有T<5时采用连续校正χ2检验。

窦性心律过速急救措施

窦性心律过速急救措施

窦性心律过速急救措施
窦性心律过速是指心脏窦房结发放冲动频率过快而导致的心律失常。

一般来说,人体正常的窦房结跳动频率为60-100次每分钟。

当窦房结跳动频率超过100次每
分钟时,就会出现窦性心律过速。

窦性心律过速突发时需要及时进行急救,以下是窦性心律过速急救措施。

1. 让患者静卧休息
窦性心律过速会让患者心跳过快,导致心脏负荷加重。

因此,在窦性心律过速
发生的情况下,应让患者平躺在床上或地面上,保持安静,避免肢体剧烈运动和交流,使患者心率趋于平稳。

2. 注意呼吸
在窦性心律过速发生时,患者会出现呼吸急促、气短等症状。

此时,应向患者
传授正确的呼吸方法,让其进行深呼吸并持续呼气数秒钟,这样可以缓解患者的呼吸症状。

3. 水分补充
窦性心律过速会导致患者出汗增多,因此,为了避免患者身体出现脱水,应让
患者饮用大量的水和电解质水,这可以起到补水的作用。

4. 着松宽松衣物
窦性心律过速发生时,患者会感到身体不适、心慌气短等症状。

为了让患者感
到舒适,应尽量让患者的衣服松散,避免束缚患者的胸部和腹部。

5. 及时寻求医疗救助
窦性心律过速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如果患者情况严重,家属应及时拨打120或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同时,也要确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得到足够的休息和照顾。

以上就是窦性心律过速急救措施的内容,在窦性心律过速发生时,我们需要注
意让患者静卧休息,正确呼吸、补充水分、着松宽松衣物,并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对于患者家属和周围的人来说,应该学会窦性心律过速的基本急救知识,并及时拨打急救电话,保护患者健康。

妊娠中晚期短PR间期130例报告

妊娠中晚期短PR间期130例报告

妊娠中晚期短PR间期130例报告马淑丽;李久民;许志效【摘要】目的观察妊娠中晚期孕妇心电图PR间期的表现.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2006年916例健康待产妇女的心电图资料,并以同期健康体检的900例非妊娠妇女作为对照,观察记录短PR间期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短PR间期者130例(14.19%),均出现于妊娠中晚期,观察组短PR间期发生率高于对照组(0.89%),P<0.01.短PR间期孕妇于分娩后6个月复查心电图,仍有9例(0.98%)心电图表现为短PR间期,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妊娠中晚期易出现短PR间期.【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0(050)020【总页数】2页(P71-72)【关键词】妊娠;心电图;短PR间期【作者】马淑丽;李久民;许志效【作者单位】承德县医院,河北承德,067400;承德县医院,河北承德,067400;承德县医院,河北承德,067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0.41;R714.1妊娠中晚期妇女常规心电图检查短 PR间期发生率较非妊娠妇女明显增高[1]。

现将我院 130例入院待产心电图表现为短 PR间期的孕妇的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以我院 2004~2006年入院待产的916例孕妇为观察组,年龄 21~38岁,既往健康,并经妊娠早期体检排除心脏等器质性疾病。

以同期我院门诊体检的健康非妊娠妇女 900例作为对照组,年龄 20~39岁。

两组妇女在年龄及既往疾病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心电图记录方法观察组孕妇在妊娠 5~6月和待产前采用日本光电 8110心电图记录仪各描记1次心电图,纸速 25 mm/s,增益 10 mm/mV,要求各导联基线平稳,图形清晰,以Ⅱ导为标准,由专人进行测量。

短 PR间期者于分娩后 6个月复查 1次心电图。

对照组妇女于体检时采用相同的心电图记录仪、以相同的条件和人员描记心电图 1次。

正常窦性心律的心电图特征

正常窦性心律的心电图特征
时是否有显著的心动过缓, 有助于诊 断。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电生理及其他检查
• 固有心率测定。 • 窦房结恢复时间与窦房传导时间测定。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治疗
• 无心动过缓症状者,无需治疗,但应定 期随访观察。
• 有症状者,应植入心脏起搏器: • 房室结传导良好者,可选用AAI起搏; • 双结病变者宜选用DDD。 • BTS患者予起搏治疗后,仍有心动过速
或奎尼丁中毒、高血钾等。
窦房传导阻滞心电图特征
• 一度窦房传导阻滞心电图无法诊断。 • 三度窦房传导阻滞与窦性停搏在体表心电图
上鉴别困难。 • 二度窦房传导阻滞分两型: • Mobitz Ⅰ型: 即文氏 (Wenckebach)阻滞:
表现为PP间期进行性缩短,直至出现一次长 PP间期,该长PP间期短于基本PP间期的两 倍; • Mobitz Ⅱ型: 长PP间期为基本PP间期的两 倍。 • 窦房传导阻滞后可出现逸搏或逸搏心律。
发作,应同时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发热、甲亢、贫血、休
克、心衰、心肌缺血、及应
用阿托品、肾上腺素等药物。
治疗
• 治疗原发病, 去除诱因。 • 给予β受体阻滞剂。
窦性心动过缓心电图特征
1. 符合窦 性心律的心电图特征; 2. 成人窦性频率低于60次/分; 3. 常伴有窦 性心律不齐。
窦性心动过缓心电图表现
临床意义
• 生理性 青年人、运动员、睡眠状态;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临床表现
出现与心动过缓有关的心、脑等 器官供血不足的症状, 类似与窦性停 搏或有心动过速发作, 出现心悸、心 绞痛等。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电图特征
• 持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50 次/分以下);
• 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 • 窦房阻滞与房室传导阻滞并存; • 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 • 出现房室交界处逸搏或逸搏心律。

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失常

预后
如果窦性心律失常(特别在高血压、冠心病或老年人)以窦性 心动过缓为主时,要警惕病窦综合综合征的可能性,要详尽观 察,以防疏漏。
预防
1.积极防治原发病,及时消除原发病因和诱因是预防本病发 生的关键。
2.如窦性心律失常以窦性心动过缓为主,要警惕病态窦房结 综合综合征的发生,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3.注意生活和情志调理,应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发病机制
1.呼吸性窦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窦性心律失常时,心率的 变化与呼吸周期有密切关系。在呼吸过程中,交感神经与迷走 神经的兴奋性发生变化,窦房结的自律性也因此发生与其相适 应的周期性改变。吸气时,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器 受到刺激,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儿茶酚胺增多,使 窦性P-P周期逐渐缩短、心率加快;呼气时,反射性地引起迷走 神经张力增高产生乙酰胆碱,引起窦房结过度极化,窦房结舒 张期自动除极的坡度降低,使窦性P-P间期逐渐延长、心率减慢。
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位于窦房结内或窦房结与其周围组织之间的折返激动,如连 续出现3次以上,即为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发病机制
引起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机制是折返激动。窦房结内的P 细胞是慢反应细胞,除极速度慢、幅度低,激动传导缓慢,在 细胞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除极不同步,使窦房结在功能上形成 几条传导径路而有利于折返形成。另外,在窦房结周围尚有一 个生理上介于窦房结(慢反应)和心房肌(快反应)之间的区域即窦 房结结周区。结周区的结周纤维存在着功能性纵向分离的双径 路,呈现传导性和不应期的不均一性,从而构成折返发生的解 剖和病理生理基础。
窦性心动过缓
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患者或无症状患者一般无需治疗。病理性 心动过缓,如心率低于40次/分且出现与心动过缓相关症状者, 可用提高心率药物(如阿托品、麻黄素或异丙肾上腺素)。显 著窦性心动过缓伴窦性停搏、出现晕厥且药物疗效不佳者可考 虑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

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失常
病窦综合征的其他心电图改变为:①在没有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下,心房颤动的心室
率缓慢、或其发作前后有窦性心动过缓和(或)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②房室交界区性逸
搏心律等(图3—3—6)。
根据心电图的典型表现,以及l临床症状与心电图改变存在明确的相关性,便可确定诊
断。为确定症状与心电图改变的关系,可作单次或多次动态心电图或事件记录器检查,如
致功能减退,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患者可在不同时间出现一种以上的心律失
常。病窦综合征经常同时合并心房自律性异常。部分患者同时有房室传导功能障碍。
【病因】
众多病变过程,如淀粉样变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某些感染(布氏杆菌病、伤寒)、纤
维化与脂肪浸润、硬化与退行性变等,均可损害窦房结,导致窦房结起搏与窦房传导功能障
病理状态,如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休克、心肌缺血、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应用
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亦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应针对病因和去除诱发因素,如治疗心力衰竭、纠正贫血、控制
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必要时』3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草)可
用于减慢心率。
间长达9.2s,其间无明确P波(第8个QRS波群内可能埋藏窦性P波),出
现房室交界区性逸搏心律,频率35次/分,第4与第5个P波之间亦有长达
3.44s的间歇,其间可见一次房室交界区性逸搏
【临床意义】
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健康的青年人、运动员与睡眠状态。其他原因包括颅内疾患、严
重缺氧、低温、甲状腺功能减退、阻塞性黄疸,以及应用拟胆碱药物、胺碘酮、p受体阻
图3—3—8第二度Ⅱ型窦房传导阻滞
监护导联第3与第4个窦性P波之间出现长间歇(2.24s),大致为

窦性心律过速短PR综合症(1)

窦性心律过速短PR综合症(1)

心律失常转自37度医学网【概述】正常心律起源于窦房结,频率60次~100次/min(成人),比较规则。

窦房结冲动经正常房室传导系统顺序激动心房和心室,传导时间恒定(成人0.12~1.21秒);冲动经束支及其分支以及浦肯野纤维到达心室肌的传导时间也恒定(<0.10秒)。

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

“心律紊乱”或“心律不齐”等词的含义偏重于表示节律的失常,心律失常既包括节律又包括频率的异常,更为确切和恰当。

【诊断】[心律失常的分类]心律失常可按发生原理,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快慢,以及心律失常时循环障碍严重程度和预后分类。

按发生原理,心律失常分为冲动发生异常、传导异常以及冲动发生与传导联合异常。

这种分类方法主要根据实验研究结果,在临床诊断技术目前尚难确定心律失常电生理机制的状况下,实用价值不高。

此外,某些快速心律失常起始和持续的机制可能不同,如由异常自律性引起的室性早搏,可由折返机制而形成持续型室性心动过速。

按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快慢,心律失常可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

近年来有些学者还提出按心律失常时循环障碍严重程度和预后,将心律失常分为致命性、潜在致命性和良性三类。

这两种分类方法简易可行,结合临床实际,对心律失常的诊断和防治有一定帮助。

心律失常性质的确诊大多要靠心电图,但相当一部分病人可根据病史和体征作出初步诊断。

详细追问发作时心率、节律(规则与否、漏搏感等),发作起止与持续时间。

发作时有无低血压、昏厥或近乎昏厥、抽搐、心绞痛或心力衰竭等表现,以及既往发作的诱因、频率和治疗经过,有助于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

发作时体检应着重于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及心律失常对血流动力状态的影响。

听诊心音了解心室搏动率的快、慢和规则与否,结合颈静脉搏动所反映的心房活动情况,有助于作出心律失常的初步鉴别诊断。

心率缓慢(<60次/min)而规则的以窦性心动过缓、2∶1或3∶1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房阻滞、房室交接处心律为多见。

窦性心律

窦性心律

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在体检检查心电图时,常常会得到“窦性心律不齐”的诊断。

多数人都知道心跳应该是规律整齐的,所以一听说“心律不齐”,不少人便认为这是不正常的现象。

虽然没有任何症状,但也要四处求医,找专家,想赶快治好“病”。

但医生往往又说:“不用治。

”这些人心里又打鼓了,是不是什么疑难杂症,治不好了。

其实,“窦性心律不齐”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是病。

“窦性心律不齐”以儿童、青少年最常见,成年人也不少见。

正常人的心脏跳动是由一个称为“窦房结”的高级司令部指挥。

窦房结发出信号刺激心脏跳动,这种来自窦房结信号引起的心脏跳动,就称为正常的“窦性心律”,频率每分钟约为60—100次。

每分钟心跳的次数,即心率就是由此而来。

但这个频率可能受很多因素影响,甚至呼吸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心跳节律是规律整齐的,如果心脏跳动不整齐,我们称其为心律失常。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窦性心律不齐”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是由于来自窦房结的信号并不完全规整所致。

但是,这种“心律失常”大多数属于“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这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它的特点是随呼吸的变化而变换,吸气时心率可增加数跳,呼气时又可减慢数跳,其快慢周期恰好等于一个呼吸周期,屏气时心律转为规则。

这种随呼吸变化的“窦性心律不齐”是完全正常的,不必担心,也不用治疗。

因此,被诊断为“窦性心律不齐”的人,可以注意一下自己心率的加速和减速跟呼吸之间有没有关系。

只要没有任何其他症状,就不需要治疗,完全可以从事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现在不少医生也注意到“窦性心律不齐”给人带来的恐慌,于是在诊断时会写作“窦性心律”。

此外,精神紧张等因素也可能造成“窦性心律不齐”,这种情况也不需要治疗。

窦性心律不齐窦房结发出的激动不规则,心动周期显著快慢不均,称为窦性心律不齐。

临床上,窦性心律不齐分以下几种类型:(1)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是窦性心律不齐中最常见的一种。

多发生于儿童、青年及老年人,中年人较少见。

临床医学概要-心律失常

临床医学概要-心律失常

常见心律失常
一、窦性心律失常 (三)窦性停搏 3.临床意义 (1)病理情况 迷走神经张力增高、颈动脉窦过敏、急性心肌梗死、 窦房结变性与纤维化、脑血管意外。 (2)某些药物 洋地黄、奎尼丁、钾盐、乙酰胆碱等药物
常见心律失常
一、窦性心律失常 (三)窦性停搏 4.治疗 参照窦性心动过缓
常见心律失常
常见心律失常
二、期前收缩 期前收缩又称过早搏动,是指异位起搏点在窦性搏动 之前提早发出冲动,使心脏提前搏动。按起搏点部位 不同分为:房性期前收缩、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 (一)房性期前收缩 1.病因 ①正常人吸烟、饮酒、饮咖啡,发生率大约60%。 ②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常见心律失常
二、期前收缩 (一)房性期前收缩 2.心电图检查 1)提前发生的P'波,与窦性P波形态各异。
常见心律失常
三、阵发性心动过速 (一)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3.心电图检查 1)心室率为150~250次/min,节律规则。 2)QRS波通常无增宽变形。 3)P波逆行,不易辨认。 4)起始突然。
常见心律失常
三、阵发性心动过速 (一)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4.治疗 1)病因治疗 去除诱因,积极之劳原发病 2)发作时治疗 ①剌激迷走神经:颈动脉窦按摩、Valsalva动作等 ②药物:首选腺苷。无效改用静脉维拉帕米或地尔硫
常见心律失常
一、窦性心律失常 (四)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4.临床表现 发作性心悸、乏力、眩晕。 甚至心绞痛发作等心、脑供血不足的表现。
常见心律失常
一、窦性心律失常 (四)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4.治疗 ①病因治疗 ②无心动过缓有关的症状,不必接受治疗,仅定期随 诊观察。 ③有症状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应接受起博器治 疗。 ④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患者应用起搏器治疗后 仍有心动过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

2016年下半年甘肃省心电技术主管上岗考试题

2016年下半年甘肃省心电技术主管上岗考试题

2016年下半年甘肃省心电技术主管上岗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9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1、关于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心动过速可被程序刺激诱发B.RR间距规整,心率常为150~250次/分C.RP&#39;间期常>70ms D.逆传P&#39;波与QRS波群部分重叠E.QRS波群时限正常或伴有功能性束支阻滞2、可引起QRS波群振幅降低的原因是A.皮下气肿B.肺气肿C.胸腔积液D.全身明显水肿E.以上都是3、冠状动脉新鲜血栓的主要造影征象不包括A.管腔呈边缘不规则的狭窄——完全梗阻,呈杵状B.梗阻近心端管腔中可见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充盈缺损,又称轮廓征C.管腔内血栓被造影剂染色,而呈造影剂滞留征D.完全梗阻的冠状动脉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导丝,或注入造影剂后梗阻的管腔有部分开放E.可见侧支循环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反流与二尖瓣血流同为舒张期流向左心室的血流,区别两者的最佳超声技术为A.M型B.二维超声C.脉冲多普勒D.连续多普勒E.彩色多普勒5、心肌缺血很少影响到A.ST段改变B.T波改变C.U波改变D.P波改变E.QT间期延长6、关于HRV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HRV是判断自主神经活性的定量指标B.HRV降低可作为预测心肌梗死患者死亡危险性增加的指标C.HRV时域分析以24小时为宜D.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判断,可以取任意时间段分析E.只有相同时程、相同类型的HRV指标可以进行比较7、有关感知灵敏度的阐述,不正确的是A.感知灵敏度是指电极导线的负极和正极在所放置的心腔感知干扰波的能力B.任何超过程控的感知灵敏度的信号都被认为是心脏的自身电活动C.感知灵敏度数值越小,起搏器的感知能力越高D.为获得良好的感知,起搏器植入术中A波幅度一般不应<2.0mV E.为获得良好的感知,起搏器植入术中V波幅度一般不应<5.0mV8、目前动态心电图仪对心律失常的分析一般不包括A.P波的分类及识别B.QRS波群的分类及识别C.根据QRS波群的宽度来确定室性或室上性QRS波群D.根据RR间距的提前量来确定期前收缩E.由期前收缩事件的组合来确定成串的异位搏动9、梯形图如图4-5-2所示,该梯形图显示的心律失常为A.窦性心律不齐B.二度Ⅰ型窦房阻滞C.窦性心律不齐伴交界性逸搏D.窦性停搏伴交界性逸搏E.二度Ⅰ型窦房阻滞伴交界性逸搏10、期前收缩心电图中的联律间期是指A.窦性PP间距B.RR间距C.期前收缩与其前主导心搏之间的间距D.期前收缩与其后主导心搏之间的间距E.异位心搏之间的间距11、患者女性,56岁,风湿性心脏病史30余年。

孕妇心电图中短PR间期现象探讨

孕妇心电图中短PR间期现象探讨

孕妇心电图中短PR间期现象探讨摘要:目的:本文探讨了孕妇心电图中短PR间期的现象。

方法:根据某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入院待产的413例孕妇进行了心电图短PR间期发生率比对,将这413例待产的孕妇作为观察组,然后选取该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非妊娠妇女346例作为对照组,这些患者均无心脏病史,而且没有不良嗜好。

将对照组的孕妇按照孕期分为3组,然后对短PR间期发生率进行对比。

结果:观察组的413例患者中,共有57例出现了短PR间期现象,发生率为13.8%。

对照组的346例患者中,共有5例出现了短PR间期现象,发生率为1.45%,两组数据差异比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孕妇,早期妊娠组有103例,中期妊娠组有134例,晚期妊娠组患者有176例,其中出现短PR间期现象分别有4例、16例、37例,这三组数据也具有显著的差异,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中晚期妊娠者出现短PR间期现象比较明显,这主要是因为患者血容量增加了,而且需氧量也增大了,所以导致心电图出现了变化,会导致心律失常情况的出现,患者需要尽早入院诊断、治疗,这样才不会对心脏造成损害。

关键词:孕妇心电图短PR间期妊娠诊断孕妇在接受心电图诊断时,有时会出现短PR间期现象,尤其是中晚期妊娠患者,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在出现这一情况后,需要尽早治疗,短PR间期现象会导致心率失常疾病的产生,会对孕妇的心脏造成损害,而且也不利于胎儿正常发育,为了保证孕妇孕期的安全性,必须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做好诊断,为患者提供治疗与护理服务。

本文根据某医院孕妇心电图短PR间期情况,分析了短PR间期的发生率,希望对孕妇孕期护理提供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某医院在2013年1月到2014年12月共接收了413例待产的孕妇,将这413例孕妇作为观察组,对其短PR间期现象进行分析,患者的年龄在21-3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岁,孕妇的身体都非常健康,而且没有心脏病史,孕妇在入院期间均接受了早期妊娠检查。

宁夏省心电技术主管上岗考试试题

宁夏省心电技术主管上岗考试试题

宁夏省心电技术主管上岗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6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1、典型心绞痛的心电图表现通常不包括A.ST段压低B.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C.U波倒置D.ST段抬高E.原有ST-T异常,心绞痛发作时ST-T正常2、患者女性,24岁,因反复发作心慌行食管电生理检查。

在图2-7-1中诱发出心动过速的刺激方法是A.S1S1刺激B.S1S2刺激C.S1S2S3刺激D.S1S2S3S4刺激E.RS2刺激3、室性心动过速特征性的心电图表现不包括A.胸前导联QRS波群呈同向性B.可见心室夺获C.可见室性融合波D.可见房室分离且心室率快于心房率E.心动过速频率>200次/分4、以下为判断动态心电图ST段偏移的“3个1”标准,其中不正确的是A.ST下移≥1mm B.ST抬高≥1mm C.ST段偏移持续时间≥1分钟D.ST段的平均偏移持续时间≥10分钟E.两次ST段事件之间间隔≥1分钟5、流行病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心电图编码是A.Washington code B.Minnesoda code C.CIIS code D.Novacode E.NBG code6、采集心电图时发现其他各导联记录良好,仅V2导联记录有很大的干扰波,仔细检查发现导联线与患者连接良好,V2导联有干扰波的最可能原因是A.交流电干扰B.肌肉震颤干扰C.导联线折断导致接触不良D.磁场干扰E.心电图机频响异常7、起搏器的感知功能是指A.起搏器对起搏后QRS波群的识别能力B.起搏器对干扰波的识别能力C.起搏器对自身T波的识别能力D.起搏器对起搏后P波的识别能力E.起搏器能识别自身的P波或QRS波群,并能做出相应反应的能力8、完善的心电信息管理系统应具有的功能是A.可实现不同医疗单位间心电信息数据的交换B.可实现不同品牌心电图机间心电信息数据的传输C.可支持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相关传输协议D.可支持国际互联网络的传输协议E.以上都是9、以下不属于心电图正常变异的情况是A.运动时出现一过性肺性P波B.早期复极C.运动时J点型ST段下移D.短阵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E.夜间出现一过性一度房室传导阻滞10、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最常见于A.长QT间期综合征B.Brugada综合征C.慢性肺源性心脏病D.洋地黄中毒E.二尖瓣狭窄11、正常人V1~V6导联R波的移行规律是A.逐渐降低B.逐渐升高C.一样高D.V1~V3导联逐渐升高,V4~V6导联逐渐降低E.以上均不是12、患者女性,61岁,反复发生晕厥,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中山大学心电图精美PPT

中山大学心电图精美PPT

正常心电图: 符合窦性心律 ( aVR导联P 波倒置,I、II、 aVF、V4-V6 导联P波直 立),心率在 60~100次/分之 间,P波时限、 电压正常,PR间期、QRS 时限、电压、 Q-T间期正常, 无明显ST-T等 异常改变。
窦性心律 不齐:符 合窦性心 律,相邻 P-P间期差 >0.12s,不 相邻的最 大P-P间期 差≥ 0.16s. 本图心率 64次/分, 相邻P-P差 0.147s,不 相邻P-P间 期差为
1.021-
0.823 =0.198s。
窦性心动过速 :符 合窦性心律,心房 率>100次/分,称 窦性心动过速。本 图aVR导联P波倒 置,I、II、aVF、 V4-V6导联P波直 立,符合窦性心律, 心房率152次/分, 大于100次/分,无 明显ST-T等其它异 常改变,故诊断窦 性心动过速。注意 右房上部异位节律 点致房速与窦速难 区分。
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及 各种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房扑动: P波消失,代以节律整齐、形态大小一致的F波,F波频 率约250~450/分,QRS为室上性。心室律是否规则因F波下传比例不 同而不同,常见2:1~4:1规则或不规则下传。本图F波频率300次/ 分, 呈1:1~2:1下传,F-R也不整,使 R-R不规则,心室率145次/分。
心房纤颤伴室 内差异传导: 本图符合心房 纤颤诊断标准, 第8-10个QRS 波呈连续宽大 畸形(阐联现 象) ,无类 代偿间歇,形 态呈典型的右 束支传导阻滞 图形,V1、 V2导联ST段 呈下斜型压低, T波倒置。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 过速:(诊断标准) 全图P波不清,RR整齐,心室率 >160次/分,QRS 为室上性。偶见伴 室内差异传导。 本图心室率171次/ 分,符合上述条件。 (P波不清原因: 可能心房心室同时 除极,或P波可能 落在T波正中、 QRS起始或终末部, 无法分辨)

心电图结果:P-R间期略缩短 (2)

心电图结果:P-R间期略缩短 (2)

心电图结果:P-R间期略缩短一、什么是P-R间期?P-R间期是指心电图中P波的起点至Q波起始点所表示的时间段。

在正常的心电图中,P-R间期通常在0.12秒至0.20秒之间,其主要作用是让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电信号传导良好,使心脏有规律地收缩。

二、P-R间期略缩短的原因P-R间期略缩短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房室结病变:如房室传导阻滞、房室结内出现缺血、压力增加等。

2.药物影响:如洋地黄类药物等。

3.低血钾症:血钾低可能导致心肌细胞膜的去极化过程受阻,影响传导信号,导致P-R间期缩短。

三、P-R间期略缩短的治疗方法P-R间期略缩短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通常需要治疗的是导致其出现的相关原因。

具体治疗方案因病因而异,以下列出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如果容易出现传导阻滞、房室结内缺血等情况,可能需要药物治疗,控制心率。

2.补液矫正低血钾症:如果患者是由于低血钾症导致P-R间期缩短,可通过给予相应的钾盐补液来纠正。

3.手术治疗:如房室结阻滞或其他房室传导障碍造成的P-R间期缩短严重,可能需要进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等手术。

四、注意事项1.规律监测:如有P-R间期缩短的病人,应当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观察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避免引起P-R间期缩短的因素:例如,尽量避免使用影响心脏传导的药物,避免过度的体力活动等。

3.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对病情的治疗是控制P-R间期缩短的重要方面,必要时可以进行手术治疗。

4.生活习惯调整: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调整饮食习惯,保证营养充足,避免过度饮酒等。

总之,针对不同的病因,积极寻求相应的治疗方法,调整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同时,也要及时就医,定期进行体检,保护好心脏健康。

心电图是怎么一会事呀一、心电图概述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利用记录心肌的电生理活动的一种无创检查方法,也是临床心血管病医学的重要诊断手段之一。

病窦综合症【共34张PPT】

病窦综合症【共34张PPT】
①无症状的窦房结功能障碍者;
失常与症状的关系。 ②无诱因出现二度或二度以上房室阻滞;
对于疑似患者,可借助辅助诊断方法测定窦房结功能。 5、心房颤动的心室率缓慢,或其发作前后有窦性心动过缓和(或)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1、窦房结功能测定:对于病窦综合症的疑似患者,下列实验将有助诊断。 3)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与窦房传导时间(SACT):起搏心房,频次逐级加速致使窦房结完全被抑制,然后突然中止起搏,窦房结经过一段“温醒”过程后恢复窦性心律。 2)Ⅱb类:清醒状态下心率长期低于40次/分,但症状轻微 心电图诊断要点: 窦房传导阻滞与窦性停搏相似,也以一段时间的P-QRS-T波脱落为特征。
心动过缓引起;
③非必须应用的药物引起的症状性心动过缓。
4、抗凝治疗
在快-慢综合征这组人群中,栓塞的发生率较高, 可能导致脑卒中等严重后果,因而必须考虑抗凝 治疗。
谢谢!
法诊断单纯的一度窦房阻滞。
2、二度窦房阻滞 窦性激动传导至心房的过程部分受阻, 造成P波脱落。可分为 两型。
(1)二度Ⅰ型窦房阻滞 心电图诊断要点:
①P-P间期逐渐缩短,直至一次P波脱落;
②P波脱落前的P-P间期最短; ③较长的P-P间期短于最短的P-P间期2倍;
④P波脱落后P-P间期长于脱落前的P-P间期; ⑤此型窦房传导阻滞应与窦性心律不齐相鉴别。
测定最后一次起搏的心房激动到第一次自发的窦性恢复引起心房激动的间期称为SNRT。
②P波脱落前的P-P间期最短;
脑血供不足引起的症状为主。 3)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与窦房传导时间(SACT):起搏心房,频次逐级加速致使窦房结完全被抑制,然后突然中止起搏,窦房结经过一段“温醒”过程后恢复
窦性心律。 ①PR间期>0.

窦性心动过速 病情说明指导书

窦性心动过速 病情说明指导书

窦性心动过速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窦性心动过速概述窦性心动过速(sinus tachycardia)是指由于外界刺激或病理因素导致的窦性心律频率超过100次/分,临床上十分常见,包括生理性窦性心动过速和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

主要临床表现为心率增快、心悸、气短等。

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英文名称:sinus tachycardia。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心悸。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一般不会遗传。

发病部位:心脏。

常见症状:心悸、乏力、胸痛、头晕、气短。

主要病因: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由生理或病理因素所致。

检查项目:血常规、血生化、心肌酶、激素检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心脏电生理检查。

重要提醒:窦性心动过速患者应该尽量避免诱发因素,减少疾病发作,否则有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临床分类:根据发病机制将窦性心动过速分为生理性窦性心动过速和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两种。

二、窦性心动过速的发病特点三、窦性心动过速的病因病因总述:窦性心动过速的病因多为功能性的,也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和心外因素。

其产生主要与交感神经兴奋和迷走神经张力降低有关。

情绪激动、感染、发热、服用药物等都易引起窦性心动过速。

基本病因:1、生理性窦性心动过速是一种人体对适当的生理刺激或病理刺激的正常反应,是常见的窦性心动过速。

通常认为是由于心脏收缩过程加速或起搏细胞位置上移导致了心跳频率增加。

2、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是指静息状态下窦性心率持续增快,或窦性心率的增快与生理、情绪、病理状态或药物作用水平无关或不一致,是少见的一种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也称特发性窦性心动过速。

其发生可能与窦房结本身的自律性增强,或自主神经对窦房结的调节异常有关。

危险因素:1、病理状态感染、发热、贫血、失血、低血压、血容量不足、休克、缺氧、甲状腺功能亢进、呼吸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心肌炎和心肌缺血等均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Ⅰc↓↑=恩卡尼(encainide)
氟卡尼(flecainide)
劳卡尼(lorcainide)
普罗帕酮(propafenone)
乙吗噻嗪(ethmozin)
Ⅱ(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其他β阻滞剂
Ⅲ(动作电位时限延长)↓=↑↑胺碘酮索他洛尔(sotabl)
Ⅳ钙内流阻滞剂↓↑维拉帕米苄普地尔(bepridil)
安他唑啉
antazoline++++静注一次100~200mg
口服0.1~0.2g,4次/d口服0.1~0.2g,4次/d嗜睡、恶心、呕吐
吡美诺
pirmenol++++静脉给药2.5mg/kg,在1h内注完
口服100~200mg,每d2次静脉滴注0.25mg/min
口服100~200mg,每2次/d咽干、头痛、眩晕、失眠、尿潴留、便秘、严重快速异位心律失常
发作时体检应着重于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及心律失常对血流动力状态的影响。听诊心音了解心室搏动率的快、慢和规则与否,结合颈静脉搏动所反映的心房活动情况,有助于作出心律失常的初步鉴别诊断。心率缓慢(<60次/min)而规则的以窦性心动过缓、2∶1或3∶1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房阻滞、房室交接处心律为多见。心率快速(>100次/min)而规则的常为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房性心动过速伴2∶1房室传导,或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较少超过160次/min,心房扑动伴2∶1房室传导时心室率常固定在150次/min左右。不规则的心律中以过早搏动为最常见,快而不规则者以心房颤动或扑动、房性心动过速伴不规则房室传导阻滞为多;慢而不规则者以心房颤动(洋地黄治疗后)、窦性心动过缓伴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律合并不规则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为多见。心律规则而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大炮音),尤其是伴颈静脉搏动间断不规则增强(大炮波)的,提示房室分离,多见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室性心动过速。
发作间歇期体检应着重于有无高血压、冠心病、瓣膜病、心肌病、心肌炎等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放射性核素显影、心血管造影等无创和有创性检查有助于确诊或排除器质性心脏病。
动态心电图通过24小时连续心电图记录可能记录到心律失常的发作,自主神经系统对自发心律失常的影响,自觉症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并评估治疗效果。然而难以记录到不经常发作的心律失常。
运动试验可能在心律失常发作间歇时诱发心律失常,因而有助于间歇发作心律失常的诊断。抗心律失常药物(尤其是致心室内传导减慢的药物)治疗后出现运动试验诱发的室性心动过速,可能是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表现。
【治疗措施】
心律失常的治疗应包括发作时治疗与预防发作。除病因治疗外,尚可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方面。
劳卡尼
lorcainide++++静滴每min2mg,或以100mg1h滴完
口服100mg,2次/d,可逐渐增至200mg,2次/d口服100mg,2次/d失眠、多梦、焦虑、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感觉异常,严重心律失常
普罗帕;+静注70mg/次,3~5min内注完
口服150mg,3~4次/d口服300~600mg/d恶心、呕吐、头痛、晕眩、立位低血压、房室与室内传导阻滞
乙吗噻嗪
ethmozin++++静注1.8mg/kg, 10min以内注完
目前临床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已有50种以上,常按药物对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作用来分类(Vaugham Williams法)(表3)。Ⅰ类药抑制0相除极,曾被称为膜抑制剂,按抑制程度强弱及对不应期和传导速度的不同影响,再分为Ⅰa、Ⅰb和Ⅰc亚类,分别以奎尼丁、利多卡因和恩卡尼作为代表性药物。Ⅱ类为肾上腺素能β受体阻滞剂;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限和不应期,以胺碘酮为代表性药物;Ⅳ类为钙内流阻滞剂,以维拉帕米为代表性药物。近年又Sicilian Gambie分类法。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不破坏致心律失常的病理组织,仅使病变区内心肌细胞电生理性能如传导速度和(或)不应期长短有所改变,长期服用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副作用,严重的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或心脏传导阻滞而致命。因而临床应用时宜严格掌握适应证,并熟悉几种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包括半衰期、吸收、分解、排泄、活性代谢产物、剂量和副作用(表4,5)。
表3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类别亚类电生理效应代表制剂新制剂
传导速度不应期Ap时限
Ⅰ(钠通道阻滞剂)
Ⅰa↓↑大多↑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丙吡胺阿义马林(ajmaline)
吡美诺(pirmenol)
安搏律定(aprindine)
Ⅰb↓或↑↓↓利多卡因
苯妥英美西律(mexiletine)
妥卡尼(tocainide)
【诊断】
[心律失常的分类]
心律失常可按发生原理,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快慢,以及心律失常时循环障碍严重程度和预后分类。
按发生原理,心律失常分为冲动发生异常、传导异常以及冲动发生与传导联合异常。这种分类方法主要根据实验研究结果,在临床诊断技术目前尚难确定心律失常电生理机制的状况下,实用价值不高。此外,某些快速心律失常起始和持续的机制可能不同,如由异常自律性引起的室性早搏,可由折返机制而形成持续型室性心动过速。
地尔硫卓
表4常用的抗快速心律失常药用法
类型药名适应证剂量和用法主要不良反应


性室
性治疗量维持量
Ⅰa奎尼丁
quinidine++++口服0.2~0.4g,每2h1次,共5次/d,复律
口服0.2g,3~4次/d,治疗过早搏动口服0.2~0.3g,3~4次/d,长效制剂0.3g,每8~12h1次低血压、抑制心肌收缩、室内传导阻滞、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胃肠道反应
病因治疗包括纠正心脏病理改变、调整异常病理生理功能(如冠脉动态狭窄、泵功能不全、自主神经张力改变等),以及去除导致心律失常发作的其它诱因(如电解质失调、药物不良副作用等)。
药物治疗缓慢心律失常一般选用增强心肌自律性和(或)加速传导的药物,如拟交感神经药(异丙肾上腺素等)、迷走神经抑制药物(阿托品)或碱化剂(克分子乳酸钠或碳酸氢钠)。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则选用减慢传导和延长不应期的药物,如迷走神经兴奋剂(新斯的明、洋地黄制剂)、拟交感神经药间接兴奋迷走神经(甲氧明、苯福林)或抗心律失常药物。
普鲁卡因胺
procainamide++++静注每5min100mg,共1.0~1.2g,静滴0.5%每min5~10mg,共1~2g
口服0.5~1.0g,5次/d口服0.25~0.5g,每4~6h1次低血压、心室内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长期服用发生红斑狼疮样或类风湿样表现
N-乙酰普鲁卡因胺
N-acetylpro-
颈动脉窦按摩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有助于鉴别诊断心律失常的性质。为避免发生低血压、心脏停搏等意外,应使患者在平卧位有心电图监测下进行,老年人慎用,有脑血管病变者禁用。每次按摩一侧颈动脉窦,一次按摩持续时间不超过5秒,可使心房扑动的室率成倍下降,还可使室上性心动过速立即转为窦性心律。
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心电图记录是确诊心律失常的重要依据。应包括较长的Ⅱ或V1导联记录。注意P和QRS波形态、P-QRS关系、PP、PR与RR间期,判断基本心律是窦性还是异位。房室独立活动时,找出P波与QRS波群的起源(选择Ⅱ、aVF、aVR、V1和V5、V6导联)。P波不明显时,可试加大电压或加快纸速,作P波较明显的导联的长记录。必要时还可以用食管导联或右房内电图显示P波。经上述方法有意识地在QRS、ST和T波中寻找但仍未见P波时,考虑有心房颤动、扑动,房室交接处心律或心房停顿等可能。通过逐个分析提早或延迟心搏的性质和来源,最后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
有创性电生理检查除能确诊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快速心律失常的性质外,还能在心律失常发作间歇应用程序电刺激方法判断窦房结和房室传导系统功能,诱发室上性和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确定心律失常起源部位,评价药物与非药物治疗效果,以及为手术、起搏或消融治疗提供必要的信息。
信号平均心电图(signal averaged ECG)又称高分辨体表心电图(high resolution body surface ECG),可能在体表记录到标志心室肌传导延缓所致局部心肌延迟除极的心室晚电位。心室晚电位的存在为折返形成提供了有利基础,因而记录到心室晚电位的病人,其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和猝死发生的危险性相应增高。
cainemide++++口服500~2500mg,每6h1次口服500~1000mg,每6h1次同上,不引起红斑狼疮样等表现
丙吡胺
disopyramide++++静注开始5~15min内100mg,随后静滴每h20~30mg
口服100~200mg,4次/d口服100~200mg,每6~8h1次抑制心脏传导和心肌收缩、胃肠道反应、口干、尿潴留
按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快慢,心律失常可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近年来有些学者还提出按心律失常时循环障碍严重程度和预后,将心律失常分为致命性、潜在致命性和良性三类。这两种分类方法简易可行,结合临床实际,对心律失常的诊断和防治有一定帮助。
心律失常性质的确诊大多要靠心电图,但相当一部分病人可根据病史和体征作出初步诊断。详细追问发作时心率、节律(规则与否、漏搏感等),发作起止与持续时间。发作时有无低血压、昏厥或近乎昏厥、抽搐、心绞痛或心力衰竭等表现,以及既往发作的诱因、频率和治疗经过,有助于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
常咯啉
pyrozoline++++静注一次1.5mg/kg
口服0.2~0.3g,3~4次/d口服0.2g,2~3次/d恶心、呕吐、皮肤变色、肝肾功能损害、白细胞减少
阿义马林
ajmaline++++静注50mg(5~10min注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