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第3期
四川省情
四川省地下水资源概况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以及进行生产、生活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四川是水资源大省,境内江河纵横,水资源条件得天独厚,有长江及其支流金沙江、岷江、嘉陵江、渠江、沱江等大小江河千余条。全省人均水资源量3100立方米,略高于全国人均2325立方米的水平,居全国第10位。
地下水资源量是指降水、地表水体(含河道、湖库、渠系和渠灌田间)入渗补给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全省仅成都平原采用补给量法计算,包括降水入渗补给量,地
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其余各地按山丘区采用排泄量法计算。2002年全省地下水资源量538.63亿立方米,其中成都平原评价面积0.67万平方公里,地下水资源量43.12亿立方米;山丘区评价面积47.87万平方公里,地下水资源量504.15亿立方米;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重复计算量5.81亿立方米。
多年观测资料统计,成都地下水枯水期埋深一般在3 ̄5米之间,丰水期埋深一般在1 ̄3米之间,最小埋深为0.2米。按这一标准,成都市地下水水量较为丰富。但是目前四川省地下水资源流失及污染日益严重,若不及时采取有
效措施,仅成都平原部分地区20年后将出现“无处找水的现象”。
四川省地下水资源具有以下天然属性:(1)水土资源配置不平衡。四川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高坡陡,各地区之间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导致各地区水资源丰富度出现显著差异,造成四川水资源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极不协调。四川省92%的人口和90%的用水集中在东部盆地,而东部盆地面积仅占全省的38.4%、水资源量占全省的45.1%,水
资源的空间分布与省内经济、生活布局不一致,造成较严重的区域性缺水现象;(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年际变化大,径流量的逐年变化存在明显的丰平枯水年交替出现及连续数年为丰水年或枯水年的现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造成较严重的季节性缺水现象。
成都周边区县及盆地内其他大多数城市的用水主要依靠地下水的开采。目前,成都平原部分地方地下水超采严重。因地下水超采,部分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引发地面沉降,造成了建筑物开裂、毁坏、堤防防洪标准降低等灾害。
因此,尽管四川的水资源丰富,但也应属缺水地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水的需求量逐年大幅度增加,从1989年到2002年四川总用水量以每年6亿立方米的规模递增。这种水资源需求的增长与四川省有限的水资源之间形成尖锐的矛盾,使水资源成为制约四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据统计,目前四川缺水120.83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缺水103.49亿立方米,工业和城镇生活缺水17.34亿立方米。工农业用水和生活
用水的巨大需求压力,将会使四川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水危机将成为所有资源问题中最为严重的问题。
成都平原地下水污染现状
一般说来,地下水是经过土壤自然净化的,水质好、分布广、不易被污染、调蓄能力强、供水保证程度高,而被人们广泛地开发利用。随着人们对地下水的不断开发利用,成都平原地下水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污染。
成都平原地下水污染形势严峻。有多个大中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中国水资源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成都平原地下水资源,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浅层水或深层水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局部地区(主要是城市周围、排污河两侧及污水灌区)和部分城市的地下水污染严重,且呈上升趋势。
地下水的污染物质主要有酚、三氮、氯化物、氰化物、砷、汞、六价铬、铅、镉、有机物质及细菌等。其主要污染源是工业和生活污染,局部是分布在城市近郊区的污灌区及农用化肥、农药的污染。
○傅永胜
成都平原地下水
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专题研究
SpecialReport
・节约型社会・
8
四川省情
2006年第3期
由于污染源和污染途径的不同,地下水的污染具有点、线、面的分布特征。在城区,工业及城市生活废污水排污量大,对地下水污染严重,在城区周围形成了较严重的“点”状污染区。河流是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来源,尤其是地处河流中下游的傍河地下水,由于河水大都污染严重,必然导致地下水遭受污染,而形成了污染水沿河侧方向渗入的线状污染形式。工业污染物的面状排放、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大气降水或灌溉水的渗入所造成的污染,面积大、范围广,形成了对地下水的面状污染。
造成成都平原地下水污染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傍河地下水,因河水的严重污染而使地下水源开采层被污染。地下水与地表水有着密切的水力联系,且河水位均高于浅层地下水位,使得严重污染的河水直接补给浅层水,造成浅层水的污染。污染的浅层水又通过深层含水层的“天窗”或越流,进入深层含水层。深层水的过量开采,加大了浅层与深层的水头差,有的采区两者差值已达15m,这就为深层水的污染提供了水动力条件。
长期超采使降落漏斗不断扩展,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许多城市地下水的实际开采量远高于允许开采量,使原与地下水取水层没有水力联系的污染源进入漏斗区,造成污染。
地下水超采造成的地面沉陷提供了污染水通道,使污水从塌陷处直接灌入含水层,造成污染。
点、线、面污染源的加剧,使地下水的环境问题更为集中和突出。地下水的点、线、面状污染,致使一些元素在局部地段严重超标,主要超标元素有矿化度、总硬度、硫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氯化物、氟化物、pH值、铁、锰等。具有超标率高、三氮污染普遍、矿化度和总硬度污染明显的特点。
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地下水保护和管理的现代理念应该是:地下水的开发和保护绝非两个分离的现象,而是相互结合在环境、技术、经济和社会问题中,必须同时处理地下水的保护和开发问题。地下水污染具有积累性、滞后性、潜在性,并和土地污染相互关联,所以一旦污染则难以治理。地下水污染既有原生和次生污染,又具有过去完成时、进行时、现在时及将来时等各种时态。根据城市地下水污染的现状、特点,综合成都平原现阶段的技术和经济状况,提出以下可持续利用对策。
从长期环境管理的有效性和污染的预防性角度,制定地下水保护战略。地下水的保护不是只在出现污染问题的时候才采取措施,而是以长期的多方面的措施为依据的。一是调查评价、制定规划;二是技术监控、专项立法;三是政府管理、协调和投资;四是对有关技术人员的培训和
公众的教育。保护地下水的实质是含水层的保护,地下水数值模型(量、质)是含水层管理的有力工具,按此来监测保护区污染的初始潜在源和区内污染源,进而实施地下水综合保护战略。
建立健全地下水的技术监控管理系统。地下水管理的目的是确保饮用水和生产用水的水质量、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必须在划定的综合保护区建立地下水质量控制程序(即水质监测系统、水质信息系统和水质管理系统),以获取地下水水质量现状、发展趋势、污染程度等信息,在法规和社会措施的支持下,实施有效的管理。对开采过程中的开采量、水位降深、降落漏斗、水质等进行严格的监测,掌握动态,预报趋势,以便及时调整开采方案。
实施地下水的综合保护。在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的前提下,地下水的综合保护是指在划定的水源保护区实施对地下水的综合管理。保护区的划分应建立在可靠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在划定的区域内禁止和控制潜在的污染活动,保护区域的确定依据,一是由稳定地下水模型确定;二是依据生物污染物腐烂所需时间或污染物降解的腐烂和稀释所需时间而定;三是依据地下水水文地质数据,利用现成软件,水流模拟后,应用反向粒子追踪技术提出最精确的界限圈定。在圈定的综合保护区内,制定相关的“行为规范”,对区内的工业、农业、生活、水体和各种人为活动逐一进行规范,严格实行部门、单位、个人行为责任制,实施”规范”约束机制,达到地下水综合保护的最终目标。
加大治理力度。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其恢复和补救是很困难且昂贵的。但是,在没有获得新的水源以前,还必须加大力度进行治理。治理的步骤:一般先是“收容”,制止污染的进一步扩散和控制水质的继续恶化;然后再根据必要性和可能性,消除污染物质,其具体办法有: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量、人工回灌、设置阻污“水幕”、强化地下水的自净能力等。对已发生地面沉降和塌陷的地下水,要查明其原因、机理和规律,通过采用严格控制水位降深,人工回灌等综合措施,调整和控制地下水位,使之处于人工动平衡状态,达到控制地面沉降的目的。对于地面塌陷,除要实行严格的控制开采量的措施以外,还要对已有塌陷进行回填处理。对于因河水污染而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傍河地下水,应根据其水力联系的实际,分别采用控制地下水水位降深、开展人工回灌或建立人工地下“水幕”等
形式拦阻污染水的侵入或净化污染水。还可采用在河水污染期间停止抽水或加大回灌等措施。为了缓解地下水的供水量压力,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优化区域供水方案,建立分质供水模型,采用分质供水,或地面水地下水联合调用,以确保地下水控制在可持续利用的限度内。
专题研究
SpecialReport
・节约型社会・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