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本、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资本:
基本概念: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畴,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因此,资本并不完全是一个存量的概念。
资本的文献综述
1. 经营工商业的本钱。
宋何薳《春渚纪闻·互谑》:“吾之隣人,有一子稍长,因使之代掌小解。不逾岁,偶误质盗物,资本耗折殆尽。”叶圣《多收了三五斗》:“由各大银行钱庄筹集资本,向各地收买粮米。”
2. 经济学用语。指资本家占有、并用作剥削手段的生产资料和货币。
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十一:“宗马氏的说,入十六世纪初期,才有了资本。因为他所谓资本,含有一种新意义,就是指那些能够生出使用费的东西。”
3. 从事工作的条件。
徐特立《韬奋的事业与精神》:“他在一年中收到读者两万多封信,其反映的社会情况和政治情况给他以最丰富的具体材料,经过分析就成了他指导群众的资本或科学。”
4. 指牟取利益的凭借。
巍《》第四部第十五章:“我看人活一辈子,不能像小家雀似地,给自己造一个小窝窝就算了事;更不是积累点资本,好爬上去出人头地。”
5. 犹言守本分。
《醒世姻缘传》第四一回:“媒婆来往提说,这才因侯小槐为人资本,家事也好,主意定了许他。” 黄肃秋校注:“资本,这里作笃实、朴厚、诚恳解。”
资本的发展:
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商品流通的结果产生了货币,而货币正是资本最初的表现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切新资本都以货币形式出现在商品市场、劳动市场或货币市场上,经过一定的过程,这个货币就转化为资本。但是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必须把资本和资本所采取的形式区别开来,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不同的。在简单商品流通中,小生产者用来购买原料和工具的货币并不是资本。
有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并不是就具备了资本存在的历史条件。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也就是说,只有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时候,资本才会产生。劳动力这一商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力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它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这一商品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因此,能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所
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见劳动力商品)。
劳动力是任何社会生产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劳动力才成为商品。一方面,劳动力所有者必须是自由的人,他才可能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他已经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自由得一无所有。他必须出卖劳动力才能生活。这两个条件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随着商品生产的出现而出现的。在封建社会末期,由于小生产者的两极分化,特别是通过资本原始积累,产生了大批出卖自己劳动力的雇佣工人,才形成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因此,资本是一个历史畴,它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作为前提条件。二、资本主义
基本概念:
资本主义并没有准确定义,不同的经济学家也对资本主义有不同的定义,一般而言资本主义指的是一种经济学或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私人所有,自由选择的劳动力市场及工会组织的普遍存在,并借着雇佣或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在这种制度里,商品和服务借由货币在自由市场里流通。投资活动的决定由私人进行,而非由国家所控制。生产和销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业控制并互相竞争,依照各自的利益采取行动。虽然大多数发达国家都被视为是资本主义制度,但其中一些国家也被称为“混合经济”,因为其政府掌控
了生产的工具,并且对经济实行干涉主义。资本主义也被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
资本主义的文献综述:
1、“capital”一词来源于对动物的买卖及占有,“capital”源于拉丁词语“capitalis”,“capitalis”则源于原始印欧语的“kaput”--意思是“只”,“只”是一种在远古年代的欧洲测量财富的方式:一个人拥有越多“只”牛,那么此人也就越富有。
2、Kapitalist”一词在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发表的《共产党宣言》里第一次出现,不过,宣言里并没有出现后来德语里与“capitalism”同义的“Kapitalismus”一词。第一个使用“capitalism”一词的是英国小说家威廉·梅克匹斯·萨克雷(WilliamMakepeaceThackeray),他以此表示大量资本的所有权,而非一种生产制度。
3、1867年皮埃尔-约瑟夫·普鲁东(Pierre-Joseph Proudhon)使用了“资本家”一词来称呼资本的所有人。不过,第一个使用“资本主义”一词来形容生产制度的是德国经济学家维纳·宋巴特(Werner Sombart),于1902年的著作DieJudenunddasWirtschaftsleben里。宋巴特的密友和同僚马克斯·韦伯也在1904年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DieprotestantischeEthikundderGeistdesKapitalismus)使用这一词。
4、1909年出版的《世纪辞典》(CenturyDictionary)对于资本
正确处理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其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
第一,一般说来,资本主义的一切成功经验都应该并且能够为社会主义制度所借鉴,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开放的社会制度,能够与资本主义
和平共处,二者在前进中竞赛,在竞赛中前进。相互间的较量与斗争,在全世界围将仍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第二,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要长期共处,就要在斗争、合作和竞争中把握好二者关系。社会主义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开放和艰苦努力,在发展生产力上赢得优势,就一定会在与资本主义的和平竞争中取胜。
第三,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这一基本关系又派生出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关系,有对立关系、斗争关系、统一关系和代替关系。其中,“对立”与“统一”不能划等号,斗争关系是对立关系派生出来的,是激化的一种关系表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对立和统一关系中,斗争不是绝对的,而是暂时的、有条件的,要改变斗争是绝对的传统观念。矛盾和对立是绝对的,统一也是绝对的。只有统一,才有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发展也是绝对的。第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两制关系在共处与竞争中呈现出新的特点:1.在两制关系中经济因素的作用在增强,政治意识形态因素的作用在相对削弱;2.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已由过去的相互封闭、封锁、平行存在和发展转向相互开放、交流、交叉存在和发展;3.多领域多层次的非根本制度的相互交织与融合,促使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形成“双赢”利益新格局;4.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较量日益激烈,经济竞争与贸易摩擦趋于表面化;5.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文化渗透与扩更加便利,文化霸权主义威胁日益严重;6.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