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规范

合集下载

二氧化碳危化品标准

二氧化碳危化品标准

二氧化碳危化品标准
二氧化碳属于危险品,其危险品标准根据其形态有所不同。

1. 当二氧化碳为气体状态时,其危险品标准为:在标准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微溶于水,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和空气的组分之一。

在物理性质方面,其熔点为-℃,沸点为-℃。

在化学性质方面,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热稳定性很高,不能燃烧,通常也不支持燃烧,属于酸性氧化物。

2. 当二氧化碳为液态时,其危险品标准为:属于二类危险品,具体属于国际标准的九类危险品规范中的第二类第二项“非易燃无du气体”。

由于气体的扩散性,即使其非易燃、无du,但因其在环境中会冲淡氧的浓度,同样会造成人员的伤害。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二氧化碳危化品标准的信息,建议查阅危化品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获取帮助。

二氧化碳操作规程

二氧化碳操作规程

二氧化碳操作规程一、引言二氧化碳(CO2)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广泛用于工业生产、食品加工、医疗保健等领域。

为了确保二氧化碳的安全操作和使用,制定本操作规程,以规范二氧化碳的操作流程、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

二、适合范围本操作规程适合于所有涉及二氧化碳操作的场所,包括但不限于工厂、实验室、医院、餐饮业等。

三、操作流程1. 准备工作a. 确认操作区域通风良好,确保室内空气流通。

b. 穿戴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护眼镜、手套和防护服。

c. 检查二氧化碳供应设备,确保其完好无损。

2. 操作准备a. 检查二氧化碳储存容器,确保其密封良好。

b. 检查二氧化碳输送管道,确保无泄漏。

c. 确认二氧化碳使用设备的工作状态正常。

3. 二氧化碳操作a. 打开二氧化碳储存容器的阀门,调整出气量。

b. 将二氧化碳输送到目标设备或者场所。

c. 监测二氧化碳的浓度,确保在安全范围内。

4. 操作结束a. 关闭二氧化碳储存容器的阀门。

b. 清理操作区域,清除二氧化碳残留物。

c. 关闭二氧化碳使用设备。

四、安全措施1. 个人防护a. 操作人员应穿戴防护眼镜、手套和防护服,避免直接接触二氧化碳。

b. 避免吸入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确保操作区域通风良好。

2. 泄漏处理a. 发现二氧化碳泄漏时,应即将采取措施住手泄漏源。

b. 避免火源接触二氧化碳,以免引起火灾或者爆炸。

c. 疏散人员至安全区域,并通知相关部门展开泄漏处理。

3. 灭火措施a. 二氧化碳是一种灭火剂,可用于扑灭电器火灾。

b. 在使用二氧化碳进行灭火时,应注意避免高浓度二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

五、应急处理1. 人员伤害a. 如有人员因接触二氧化碳导致身体不适或者伤害,应立即将其转移到通风良好的地方,并进行急救处理。

b. 如症状严重或者持续不缓解,应即将就医。

2. 泄漏事故a. 发生二氧化碳泄漏事故时,应即将启动应急预案,疏散人员至安全区域。

b. 通知相关部门,采取措施进行泄漏处理,并确保事故现场安全。

二氧化碳操作规程

二氧化碳操作规程

二氧化碳操作规程
《二氧化碳操作规程》
为了规范和安全地进行二氧化碳操作,特制订了以下操作规程,以确保操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1. 操作前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二氧化碳操作之前,操作人员应对操作设备和周围环境进行全面检查。

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包括阀门、管路、压力表等各部分都没有损坏或泄漏。

同时,检查周围环境,确保没有明火、静电等可能引起危险的物品。

另外,需要检查二氧化碳气瓶是否安全,阀门和压力表是否正常,连接是否牢固等。

2. 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二氧化碳操作时,操作人员必须佩戴防护眼镜、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以防止二氧化碳对皮肤和眼睛造成伤害。

另外,操作人员需要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操作,避免长时间吸入二氧化碳导致中毒。

还需要注意操作过程中不要对二氧化碳气瓶进行过度撞击或挤压,以免发生泄漏或爆炸等意外。

3. 操作后的安全措施
在进行完二氧化碳操作后,操作人员需要将二氧化碳气瓶上的阀门关闭,并清理操作现场,确保没有任何泄漏,避免二氧化碳积聚在室内。

另外,需要将二氧化碳气瓶妥善存放在通风、干燥、安全的地方,避免遭受撞击或高温。

以上就是关于《二氧化碳操作规程》的相关内容,希望广大操
作人员能够严格遵守规程,做好防护和安全措施,确保二氧化碳操作的安全可靠。

高纯二氧化碳国标

高纯二氧化碳国标

高纯二氧化碳国标高纯二氧化碳国标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二氧化碳作为化学气体的应用日益广泛。

其中,高纯二氧化碳被广泛用于半导体制造、食品饮料生产以及癌症治疗等领域。

这种气体具有高纯度、稳定性和安全的特性,是各行各业的重要材料。

为了更好地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高纯二氧化碳国标应运而生。

高纯二氧化碳国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纯度标准高纯二氧化碳必须符合国家标准GB/T 6181-2017《工业气体高纯二氧化碳技术要求》的要求,纯度应达到99.999%以上。

纯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气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厂家必须进行严格的检测和控制,确保产品的纯度符合标准,保证气体的质量。

二、物理性质标准高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直接关系到气体的使用效果。

国标要求:高纯二氧化碳应具有高压稳定性、低温稳定性、低含水量和低硫含量等特性。

因此,生产厂家需要运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确保气体的性质达标。

三、包装、标识标准高纯二氧化碳的包装和标识必须遵守GB 13690-2018《工业气体包装标志规范》,包括选择合适的包装容器、标明产品名称、使用期限和供应商等信息。

同时,气体包装和运输需要按照有关规定,确保气体的安全和质量。

四、质量管理标准高纯二氧化碳国标规定了厂家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从生产、质检到销售等各个环节,严格监督产品的质量,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安全性和质量一致性。

这可为消费者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有效地规范了市场。

高纯二氧化碳国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提高高纯二氧化碳的质量和安全性,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要求生产厂家遵循标准规范化生产,既保证了生产施工和环保的要求,也符合了消费者和用户的实际需求,切实维护了社会公共利益和市场秩序。

总之,高纯二氧化碳国标的建立,对于保障人们的卫生安全和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社会应密切关注高纯二氧化碳国标的实施和推进,共同营造安全、健康的生产消费环境。

二氧化碳的执行标准

二氧化碳的执行标准

二氧化碳的执行标准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农业、医疗等领域。

为了确保二氧化碳的质量和安全性,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执行标准,以规范二氧化碳的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

本文将就二氧化碳的执行标准进行介绍和分析。

首先,二氧化碳的执行标准主要包括对其纯度、含水量、杂质含量、包装和运输等方面的要求。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二氧化碳的执行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但通常都会对其纯度要求较高,一般要求在99.9%以上。

此外,对二氧化碳中水分和杂质的含量也有严格的限制,以确保其在工业生产和其他应用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其次,针对二氧化碳的包装和运输,执行标准也有详细的规定。

一般来说,二氧化碳会以液态或气态的形式进行包装和运输,对于液态二氧化碳,要求其包装必须符合相应的压力容器标准,以确保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发生泄漏或其他安全问题。

对于气态二氧化碳,也有相关的包装和运输标准,以保证其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此外,二氧化碳的执行标准还会涉及到其在工业生产和其他领域的具体应用要求。

例如,在食品行业中,对二氧化碳的纯度和卫生安全要求会更加严格,以确保其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不会对食品质量造成影响。

在医疗领域,对医用二氧化碳的执行标准也会有专门的规定,以确保其符合医疗器械的相关要求。

总的来说,二氧化碳的执行标准是保证其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各国和地区都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对其进行相应的规定和要求。

只有严格遵守执行标准,才能确保二氧化碳在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和可靠性,为各个领域的应用提供坚实的保障。

在实际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企业和个人都应该严格遵守二氧化碳的执行标准,确保其符合相关的质量和安全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二氧化碳在各个领域的合理利用和应用。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二氧化碳执行标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二氧化碳安全使用的意识和能力,共同维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安全。

二氧化碳浓度国家标准

二氧化碳浓度国家标准

二氧化碳浓度国家标准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它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能源消耗的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上升,引发了全球气候变化的严重问题。

为了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国家标准,以确保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可控范围内。

在中国,国家标准对二氧化碳浓度的控制非常重视。

根据国家标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应超过每百万分之四百的限值。

这一标准的制定,旨在保护大气环境,减缓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为了确保二氧化碳浓度国家标准的执行,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都应加强监测和管理。

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收集。

其次,各相关企业应加强自身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

同时,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加大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执法检查和处罚力度,确保国家标准的有效执行。

此外,加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公众是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参与者,只有人人都意识到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做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因此,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大气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大气环境的良好氛围。

总之,二氧化碳浓度国家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护大气环境、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都应共同努力,加强监测管理,减少排放,提高环保意识,共同维护良好的大气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的家园。

国标室内co2浓度标准

国标室内co2浓度标准

国标室内co2浓度标准国家标准室内CO2浓度标准是指在室内空气中合理的CO2浓度范围,以保障室内空气质量,保护人们健康。

CO2是二氧化碳的化学式,室内空气中CO2浓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舒适度。

因此,制定室内CO2浓度的国家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国家标准室内CO2浓度标准。

一、国家标准室内CO2浓度标准的制定背景制定国家标准室内CO2浓度标准的背景主要是出于对室内空气质量的保护和保障人们健康的考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CO2是室内空气中的一种污染物,过高的CO2浓度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和健康。

因此,制定国家标准室内CO2浓度标准是为了规范室内空气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国家标准室内CO2浓度标准的意义1.保障室内空气质量:CO2是室内空气中的一种污染物,过高的CO2浓度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舒适度。

因此,制定国家标准室内CO2浓度标准可以帮助监测和调控室内空气质量,保障人们的健康。

2.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室内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过高的CO2浓度会导致人们感到头晕、疲劳等不适症状。

因此,制定国家标准室内CO2浓度标准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保障他们的健康和舒适度。

3.规范建筑设计和室内空气调控:国家标准室内CO2浓度标准的制定可以对建筑设计和室内空气调控提出明确的要求,推动建筑行业向着更加环保和健康的方向发展,提高建筑物的室内空气质量。

三、国家标准室内CO2浓度标准的具体内容国家标准室内CO2浓度标准主要包括了对室内CO2浓度范围的要求和相关的监测与调控方法。

1.室内CO2浓度范围的要求:国家标准对室内CO2浓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室内CO2浓度应保持在500ppm以下,特殊场所如会议室、办公室等应保持在1000ppm以下。

2.室内CO2浓度的监测方法:为了保证室内CO2浓度的达标,国家标准规定了室内CO2浓度的监测方法,通常采用CO2浓度检测仪器进行监测。

二氧化碳操作规程

二氧化碳操作规程

二氧化碳操作规程标题:二氧化碳操作规程引言概述:二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在工业生产、医疗救护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二氧化碳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程,确保安全生产。

本文将详细介绍二氧化碳操作规程的相关内容。

一、操作前准备1.1 确认操作人员具备相关资质:操作二氧化碳设备的人员应具备相关的培训和资质,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危险性,熟悉应急处理措施。

1.2 检查设备完好:在操作前,应检查二氧化碳设备是否完好,包括阀门、管道、压力表等,确保没有泄漏和损坏。

1.3 确保通风良好:在操作二氧化碳设备时,应确保操作场所通风良好,避免气体积聚导致安全事故。

二、操作过程中2.1 佩戴个人防护装备:操作人员在接触二氧化碳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呼吸器、手套、护目镜等,确保安全作业。

2.2 控制二氧化碳浓度:在操作过程中,应根据实际需要控制二氧化碳的浓度,避免超标造成危险。

2.3 避免火源和静电:二氧化碳易燃,操作过程中应避免火源和静电,防止引发火灾事故。

三、操作后处理3.1 及时清理操作场地:操作结束后,应及时清理操作场地,清除二氧化碳残留物,保持场地整洁。

3.2 关闭设备:操作结束后,应关闭二氧化碳设备的阀门,切断气源,避免气体泄漏。

3.3 做好记录和报告:操作结束后,应做好相关记录和报告,包括操作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和处理措施,以备日后查阅。

四、应急处理4.1 发生泄漏时的应急处理:一旦发生二氧化碳泄漏,应立即采取措施,包括通风换气、封闭泄漏源、报警等,确保人员安全。

4.2 人员中毒时的应急处理:如果有人员中毒症状,应立即将其转移至通风良好的地方,并进行急救处理,如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等。

4.3 事故调查和处理:一旦发生二氧化碳事故,应及时展开调查,查明事故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五、定期检查维护5.1 定期检查设备:定期对二氧化碳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避免发生故障。

二氧化碳操作规程

二氧化碳操作规程

二氧化碳操作规程一、引言二氧化碳(CO2)是一种常见的化学气体,广泛应用于工业、医疗、农业等领域。

为确保二氧化碳的安全操作,避免潜在的危(wei)险,制定本操作规程,规范二氧化碳的使用、储存和处理。

二、安全要求1.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危(wei)险性和应急处理措施。

2. 操作人员必须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护眼镜、手套和适当的防护服。

3. 严禁在无通风条件下长期接触高浓度的二氧化碳。

4. 禁止将二氧化碳与易燃物质、氧化剂等混合使用。

三、二氧化碳的储存和输送1. 储存条件:a. 二氧化碳应储存在通风良好、干燥、阴凉的地方,远离火源和高温区域。

b. 储罐应定期检查,确保无泄漏和损坏。

c. 储罐周围应保持清洁,防止杂物堆积。

2. 输送注意事项:a. 使用专业的二氧化碳输送设备,确保管道和阀门无泄漏。

b. 确保二氧化碳输送管道处于良好的绝缘状态,防止结露或者冷冻。

四、二氧化碳的使用1. 使用设备:a. 使用二氧化碳的设备必须符合相关安全标准,设备应定期检查和维护。

b. 使用设备时,操作人员应熟悉设备的操作方法和安全要求。

2. 使用场所:a. 使用二氧化碳的场所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确保空气流通。

b. 禁止在密闭空间中使用二氧化碳,以免造成窒息危(wei)险。

3. 应急处理:a. 如发生泄漏,即将撤离人员,远离泄漏源。

b. 关闭泄漏源,并封堵泄漏口,防止进一步泄漏。

c. 如有必要,使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进行泄漏处理。

d. 如泄漏无法控制,即将通知相关部门,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五、二氧化碳的处理和废弃物管理1. 处理方法:a. 二氧化碳废气应通过适当的排气系统排放,确保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b. 废弃的二氧化碳容器应妥善处理,遵循相关规定进行回收或者处理。

2. 废弃物管理:a. 废弃的二氧化碳容器应清洁干净,避免残留物污染环境。

b. 废弃物应分类存放,按照像关法规进行处理。

六、培训和演练1. 操作人员应定期接受二氧化碳安全操作培训,了解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理措施。

二氧化碳操作规程

二氧化碳操作规程

二氧化碳操作规程引言概述:二氧化碳(CO2)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然而,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危(wei)险性,为了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制定了一系列的二氧化碳操作规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二氧化碳操作规程的内容和要点。

一、二氧化碳的安全存储和运输1.1 二氧化碳的存储要求- 存储区域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防止二氧化碳积聚和泄漏。

- 存储区域应远离火源和易燃物,防止引起火灾或者爆炸。

- 存储容器应定期检查,确保其完好无损,防止泄漏和安全事故发生。

1.2 二氧化碳的运输要求- 运输容器应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规定,确保其结构坚固,防止泄漏和事故发生。

- 运输过程中应避免激烈碰撞和磨擦,防止容器受损。

- 运输车辆应配备专用的二氧化碳泄漏报警装置,及时发现泄漏情况。

1.3 二氧化碳泄漏应急处理- 发现二氧化碳泄漏时,应即将采取措施住手泄漏源,如关闭阀门等。

- 疏散人员到安全地点,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 配备适当的防护装备,如呼吸器和防护服等,进行泄漏源的修复和清理。

二、二氧化碳的使用注意事项2.1 二氧化碳的浓度控制- 在封闭环境中使用二氧化碳时,应控制其浓度,避免超过安全标准。

- 使用二氧化碳的设备应配备浓度监测装置,及时监测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2.2 二氧化碳的应用范围- 了解二氧化碳的适合范围,避免在不适合的环境中使用,以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 在使用二氧化碳时,应遵循相关的操作指南和安全规定,确保操作的安全性。

2.3 二氧化碳的防护措施- 使用二氧化碳时,应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等,以保护自身安全。

- 避免直接接触二氧化碳,以免对皮肤和眼睛造成伤害。

三、二氧化碳的灭火应用3.1 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使用- 灭火器应放置在易燃物附近,以备紧急情况下使用。

- 使用灭火器时,应先确保自身安全,站在风向背面进行操作。

3.2 二氧化碳灭火的注意事项- 灭火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过度使用二氧化碳,以免造成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和缺氧的情况。

co2标准气体

co2标准气体

二氧化碳标准气体是一种纯净的气体,其含量和浓度都符合国标GB/T6052—1993《二氧化碳气体质量和分析方法》中Ⅱ类一级气体的规定。

具体来说,二氧化碳标准气体的纯度应不低于99.5%(体积分数),水分的含量不得超过0.005%(质量分数)。

这种标准气体广泛应用于气体工业、环境监测、医疗卫生、电子电力等领域。

在实际应用中,二氧化碳标准气体的使用方法和浓度需要根据具体需求和行业标准进行选择和配置。

例如,在环境监测领域,二氧化碳标准气体可用于校准气体分析仪器,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电子电力领域,二氧化碳标准气体可用于制造高纯度气体和电子元件的清洗。

此外,为了确保二氧化碳标准气体的质量和安全性,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存储和运输时应避免剧烈震动和阳光直射,以防气体泄漏和浓度发生变化。

2.使用前应检查气瓶的压力和浓度,确保其符合要求。

3.使用时应按照规定的方法和浓度进行操作,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4.用后应及时关闭气瓶阀门,并定期检查气瓶是否有泄漏和其他异常情况。

总之,二氧化碳标准气体是一种重要的气体标准,其纯度和浓度都经过严格的规定和控制,能够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安全性和规范性,确保其质量和效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氧化碳正常浓度

二氧化碳正常浓度

二氧化碳正常浓度
二氧化碳正常浓度因环境和对象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自然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正常浓度为0.04%(400ppm),在大城市中有时会达到500ppm。

对于封闭的房间,二氧化碳浓度通常约为500-700 PPM。

对于室内空气,根据不同情况,二氧化碳的浓度规范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办公室中,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应保持在1000ppm以下以确保良好的环境质量。

然而,当二氧化碳浓度达到1%(1000ppm)时,人们会感到烦闷、注意力不集中和心悸。

如果浓度继续升高,达到1500-2000 PPM时,人们会感到哮喘、头痛和眩晕。

因此,保持室内通风良好,经常开窗换气,有利于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对健康造成影响。

瓶装二氧化碳气体技术规范书

瓶装二氧化碳气体技术规范书

瓶装二氧化碳(CO₂)气体技术规范书
一、用途:
1、用于工业行业中的气体保护焊,配套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机使用,焊接管件、板材、长材等结构钢各类型金属件。

2、火花灭火、制冷、热泵等的过程使用。

3、用于医疗行业消毒杀菌。

二、物资名称:
二氧化碳气体
三、气体纯度:
≥99.0%
四、技术参数:
1、外观与性状:无臭无色气体
2、熔点(°C):-56.6
3、沸点(°C):-78.5
4、溶解性:溶于水、烃类等多效有机溶剂
5、稳定性:稳定
6、湿度应不超过0.0015%
7、氧含量应不超过0.02%。

五、技术要求:
1、钢瓶充装并保存运输,二氧化碳气体每瓶重量15-20公斤。

2、二氧化碳气体充装到钢瓶压力为6-8MPa(气体压力根据环境
和气候温湿度变化)。

3、钢瓶必须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耐压性能,气瓶戴好瓶帽和防震圈、防止暴晒和撞击。

4、气瓶瓶身应有符合规定的色标、制造钢印、检测钢印。

5、二氧化碳气瓶应在其表面标明气体重量、纯度等参数,具体样式由供应方提供。

6、钢瓶瓶外观应该干净整洁,无明显损伤和污染。

七、执行标准:
1、执行GB/T6052-2011《工业二氧化碳气体》标准
2、执行GB7144-2016《气瓶颜色标志》标准。

八、供货范围:
按需方要求送货到指定地点,数量以订单为准,每批次产品均必须提供质量证明书、测试报告及合格证等资料。

二氧化碳操作规程

二氧化碳操作规程

二氧化碳操作规程1. 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二氧化碳的操作流程,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和环境的保护。

二氧化碳是一种常用的气体,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实验室研究等领域。

然而,由于二氧化碳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采取正确的安全措施。

2. 操作安全2.1 确保操作区域通风良好,防止二氧化碳积聚达到危险浓度。

2.2 操作人员应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护眼镜、防护手套、防护服等。

2.3 操作人员必须接受相关的安全培训,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危害和应急处理方法。

2.4 禁止在操作区域内吸烟或使用明火。

2.5 操作人员应定期接受体检,确保身体健康。

3. 二氧化碳储存与供应3.1 二氧化碳应存放在专用的储气瓶中,瓶体必须完好无损,阀门密封可靠。

3.2 储存区域应干燥、通风良好,远离火源和易燃物。

3.3 储存区域应设有明显的警示标识,标明“危险品存放区,禁止近距离观察”。

3.4 二氧化碳储气瓶应定期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瓶身、阀门、压力表等,如有问题应及时更换或维修。

3.5 供应二氧化碳时应确保连接管路和阀门密封可靠,避免泄漏。

4. 二氧化碳操作流程4.1 准备工作4.1.1 检查二氧化碳储气瓶的安全状况,确保瓶身完好无损,阀门密封可靠。

4.1.2 检查供气系统的安全状况,确保连接管路和阀门无泄漏。

4.1.3 确定操作区域通风良好,没有易燃物。

4.1.4 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护眼镜、防护手套、防护服等。

4.1.5 确定应急处理措施,如突发泄漏或事故。

4.2 操作步骤4.2.1 打开二氧化碳储气瓶的阀门,缓慢逐渐增加供气量,避免液化二氧化碳迅速气化引起的压力变化过大。

4.2.2 根据实际需要调节二氧化碳的供气量,并通过流量计进行监控。

4.2.3 在操作过程中,定期检查储气瓶的压力表,确保其压力在正常范围之内。

4.2.4 操作结束后,关闭二氧化碳储气瓶的阀门,切断供气通道,并将剩余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安全区域。

二氧化碳焊接规范

二氧化碳焊接规范

二氧化碳焊接规范
二氧化碳焊接(CO2焊接)是目前工业中广泛应用的一种焊接方式,其优点是焊接速度快、焊材成本低、较少气泡等缺陷。

但如果操作不当,也会造成焊接缺陷和质量问题。

因此,制定CO2焊接规范十分必要。

1. 前置条件
在进行CO2焊接之前,首先要进行准备工作。

操作人员应该具备相应的焊接操作证,其实质是技术工人本人的技术能力和教育程度认证证书,具有相应的安全和技术知识,指导企业的生产。

同时,焊接设备也需要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其完好无损。

焊接过程中,应戴上符合安全标准的防护眼镜和面罩,以防止削弱的二氧化碳、火花和热辐射危害人员。

2. 焊接操作
CO2焊接的工件表面必须保持干净和减少油污。

焊接操作时,保持电极头到工件的垂直角在45到90度之间,此角度称为电极锥度角。

焊接速度需要保持稳定,避免过慢或过快。

电压和电流
大小需要根据焊接工件的材质、厚度和焊接位置进行调整。

同时,还需要注重焊接位置的稳定,建议采用翅板支架和刷子压板等辅
助设备。

3. 焊接质量检测
CO2焊接完成后,需要进行焊缝的质量检测。

主要的焊缝缺陷
包括孔洞、裂纹、气孔、夹渣等。

焊缝的检测方法包括目视检查、渗透检测、X射线检测、超声波检测等。

焊缝质量符合要求后,
需要进行力学性能测试。

4. 总结
二氧化碳焊接规范有助于提高焊接质量、减少缺陷和提高安全
生产。

在焊接过程中,需要遵循安全生产标准,规范操作,并进
行相应的检测和维护。

同时,也需要积累更多经验和技术,逐步
掌握焊接技巧,提高焊接质量。

二氧化碳充装操作规程(7篇)

二氧化碳充装操作规程(7篇)

二氧化碳充装操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二氧化碳充装作业,保证充装过程的安全及质量,特制定本操作规程。

第二条本操作规程适用于二氧化碳充装作业过程中的各项操作及管理工作。

第三条二氧化碳充装作业应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严格执行相关法规、标准和操作规程,保障人身安全。

第四条充装操作人员须具备从事二氧化碳充装作业的资质,持有相关证书,并接受系统的培训。

第五条充装设备必须有完整的安全防护装置,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第六条充装现场必须保持整洁、无杂物,安全通道畅通,并配备合适的消防设备。

第七条充装作业应遵循“先空气后二氧化碳”的原则,确保充装容器内无氧气,并坚决杜绝充装错误。

第八条充装操作过程中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杜绝对容器进行过度充装。

第九条充装作业应建立相应的记录,记录充装容器的编号、容积、充装数量等信息。

第十条充装作业结束后,应做好充装容器的封存工作,并按操作规程妥善保管。

第二章充装第十一条充装操作人员应穿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耐酸碱手套、安全鞋等。

第十二条充装前应对充装设备进行外观检查,确保设备无损坏,连接无泄漏。

第十三条充装作业开始前,应检查充装容器的标识、编号及充装量的一致性。

第十四条充装作业应由两人以上操作,其中一人负责控制充装设备,另一人负责监测及记录。

第十五条充装作业中,控制充装设备的操作人员应熟悉设备的使用方法,非专业人士不得擅自操作。

第十六条充装作业中,监测及记录人员应及时记录充装容器的充装量及其他相关信息,并密切关注设备运行情况。

第十七条充装操作过程中应保持容器及设备的清洁,避免污染。

第十八条充装时应严格控制充装速度,防止充装过程中产生静电及高温等危险。

第十九条充装过程中发现设备异常、泄漏等情况应立即停止充装,并报告相关负责人。

第二十条充装作业结束后,应关闭相关设备,清理现场,并核对充装记录的准确性。

第三章安全措施第二十一条充装作业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并严禁抽烟、使用明火。

二氧化碳操作规程

二氧化碳操作规程

二氧化碳操作规程标题:二氧化碳操作规程引言概述:二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在工业生产和实验室中被广泛使用。

然而,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操作时需要遵守一定的规程,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储存与搬运1.1 确保储存场所通风良好,远离明火和高温环境。

1.2 使用专门的气瓶搬运设备,搬运时避免碰撞和摩擦。

1.3 气瓶存放时要固定好,避免倾倒和摔落。

二、连接与操作2.1 使用专用的二氧化碳气体减压器,确保气体流速和压力的稳定。

2.2 连接气瓶和减压器时,先用肥皂水检测气体泄漏,确保连接处密封良好。

2.3 操作时要戴好防护眼镜和手套,避免二氧化碳直接接触皮肤和眼睛。

三、泄漏处理3.1 发现气体泄漏时,立即停止操作,迅速将人员疏散到安全区域。

3.2 使用湿毛巾或湿布捂住口鼻,避免吸入过多二氧化碳。

3.3 尽快关闭气瓶阀门,通风散气,排除泄漏源。

四、废气处理4.1 废气排放时,要确保通风设备正常运转,避免气体在室内滞留。

4.2 废气排放口要远离人员密集区,避免对人员造成危害。

4.3 废气排放后,定期检查通风设备和排放口,确保正常运转。

五、事故处理5.1 发生二氧化碳泄漏或事故时,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进行应急处理。

5.2 保持冷静,避免慌乱和恐慌,确保人员安全撤离。

5.3 事故处理后,要进行事故原因分析和整改,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通过遵守二氧化碳操作规程,可以有效确保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事故的发生概率,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希望各个单位和个人在使用二氧化碳时严格遵守相关规程,共同维护安全生产环境。

二氧化碳操作规程

二氧化碳操作规程

二氧化碳操作规程一、引言二氧化碳(CO2)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实验室研究等领域。

为了确保操作过程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制定本操作规程,规范二氧化碳的使用和操作。

二、适用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所有使用和操作二氧化碳的场所和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工业企业、实验室、医疗机构等。

三、安全措施1. 操作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安全培训,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危害和安全操作规程。

2. 在操作区域内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提醒人员注意二氧化碳的存在。

3. 操作人员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护眼镜、防护手套和防护服等。

4. 确保操作区域通风良好,避免二氧化碳积聚。

5. 确保操作设备和容器的完好无损,避免泄漏和事故发生。

6. 禁止在操作区域内吸烟、使用明火等火源。

四、操作程序1. 准备工作a. 确认所需二氧化碳的规格和用途。

b. 检查二氧化碳容器的压力和密封性。

c. 确保操作区域清洁整齐,无杂物和易燃物。

d. 验证操作设备的正常运行状态。

2. 开始操作a. 操作人员佩戴个人防护装备,进入操作区域。

b. 根据需要,将二氧化碳容器与操作设备连接。

c. 操作人员根据实际需求,控制二氧化碳的流量和压力。

d. 监测二氧化碳的浓度,确保在安全范围内。

e. 在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设备和容器的运行情况,如发现异常及时停止操作并报告。

3. 操作结束a. 停止二氧化碳的供应,关闭操作设备。

b. 断开二氧化碳容器与操作设备的连接。

c. 清理操作区域,确保无残留物和泄漏。

d. 将二氧化碳容器妥善存放,避免受热、撞击等危险。

五、事故应急处理1. 发生二氧化碳泄漏时,立即采取以下措施:a. 迅速撤离泄漏区域,避免吸入过量的二氧化碳。

b. 启动紧急停气装置,切断二氧化碳的供应。

c. 启动通风设备,加速泄漏区域的空气流通。

d. 报告相关人员,并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处理。

2. 发生二氧化碳中毒时,立即采取以下措施:a. 将中毒者迅速转移到通风良好的地方。

二氧化碳操作规程

二氧化碳操作规程

二氧化碳操作规程一、引言二氧化碳(CO2)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实验室操作和其他领域。

为了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以及防止潜在的环境污染,制定本操作规程旨在规范二氧化碳的安全操作和管理。

二、适合范围本操作规程适合于所有使用二氧化碳的工作场所,包括但不限于工业厂房、实验室和其他相关场所。

三、安全要求1. 操作人员必须接受相关的安全培训,并且了解二氧化碳的特性、危(wei)险性以及应急处理措施。

2. 操作人员必须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护眼镜、防护手套和防护服等。

3. 在操作过程中,应保持操作区域通风良好,确保二氧化碳不会积聚到危(wei)险浓度。

4. 禁止在没有适当排气设备的封闭空间中使用二氧化碳。

5. 禁止将二氧化碳接触到易燃物质,以防止火灾和爆炸的发生。

6. 禁止将二氧化碳接触到皮肤和眼睛,如不慎接触,应即将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寻求医疗匡助。

7. 禁止将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应使用适当的排放系统进行处理。

四、操作程序1. 检查设备:在每次使用二氧化碳之前,必须检查相关设备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包括压力表、阀门和管道等。

2. 连接气瓶:将二氧化碳气瓶正确连接到操作设备,并确保连接坚固。

3. 打开气瓶阀门:缓慢打开气瓶阀门,以避免蓦地释放过多的二氧化碳。

4. 调节工作压力:根据实际需求,调节操作设备的工作压力,确保在安全范围内。

5. 操作设备:根据工作要求,进行相应的操作,确保操作过程中二氧化碳的安全使用。

6. 关闭气瓶阀门:在操作完成后,及时关闭气瓶阀门,切断二氧化碳的供应。

7. 排空管道:在关闭气瓶阀门后,打开相关设备的排气阀门,将残留的二氧化碳排空。

8. 安全存储:将未使用的二氧化碳气瓶妥善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场所,远离热源和易燃物。

五、应急处理1. 气体泄漏:如果发生二氧化碳泄漏,应即将撤离操作区域,并通知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2. 火灾和爆炸:在发生火灾或者爆炸的情况下,应即将启动应急预案,采取适当的灭火措施,并通知相关部门。

二氧化碳规范

二氧化碳规范

二氧化碳规范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CO2)是一种常见的无色气体,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

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快速增长,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地球温度上升。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社会开始制定二氧化碳规范,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控制温室气体的增长。

以下是关于二氧化碳规范的一千字简介。

一、背景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化石燃料的使用和排放量也急剧增加。

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影响。

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国际社会开始制定二氧化碳规范。

二、国际合作各个国家和地区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合作机制,共同努力制定和落实二氧化碳规范。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提交并承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具体行动。

同时,各国也积极参与国际碳市场,通过碳排放交易和碳抵消机制来实现减排目标。

三、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需要从能源使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多个角度进行控制。

首先,在能源使用方面,推广清洁能源和高效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

其次,在工业生产方面,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释放。

再次,在交通运输方面,发展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减少尾气排放。

四、碳捕集和碳储存技术除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还可以通过碳捕集和碳储存技术来控制二氧化碳的增长。

碳捕集是指在化石燃料燃烧或工业生产过程中,将二氧化碳分离和集中。

而碳储存则是指将捕集的二氧化碳永久封存于地下或海底等储存地点,以防止其进入大气。

五、国内措施我国也制定了一系列的二氧化碳规范措施。

首先,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减排意识。

其次,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降低碳排放量。

此外,也加强对工业企业的排放监管和控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

六、展望二氧化碳规范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合作应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总则1.0.1 为了合理地设计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及生产和储存装置中设置的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设计。

1.0.3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设计,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4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可用于扑救下列火灾:1.0.4.1灭火前可切断气源的气体火灾。

1.0.4.2液体火灾或石蜡、沥青等可熔化的固体火灾。

1.0.4.3固体表面火灾及棉毛、织物、纸张等部分固体深位火灾。

1.0.4.4电气火灾。

1.0.5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不得用于扑救下列火灾:1.0.5.1硝化纤维、火药等含氧化剂的化学制品火灾。

1.0.5.2钾、钠、镁、钛、锆等活泼金属火灾。

1.0.5.3氢化钾,氢化钠等金属氢化物火灾。

1.0.6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设计,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

2 术语、符号2.1 术语2.1.1全淹没灭火系统 total flooding extinguishing system在规定的时间内,向防护区喷射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并使其均匀地充满整个防护区的灭火系统。

2.1.2局部应用灭火系统 local application extinguishing system向保护对象以设计喷射率直接喷射二氧化碳,并持续一定时间的灭火系统。

2.1.3防护区 protected area能满足二氧化碳全淹没灭火系统要求的有限封闭空间。

2.1.4组合分配系统 combined distribution system用一套二氧化碳储存装置保护两个或两个以上防护区或保护对象的灭火系统。

2.1.5灭火浓度 flame extinguishing concentration在101kPa大气压和规定的温度条件下,扑灭某种火灾所需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最小体积百分比。

2.1.6抑制时间 inhibition time维持设计规定的二氧化碳浓度使固体深位火灾完全熄灭所需的时间。

2.1.7泄压口 pressure relief opening设在防护区外墙或顶部用以泄放防护区内部超压的开口。

2.1.8等效孔口面积 equivalent orifice area与水流量系数为0.98的标准喷头孔口面积进行换算后的喷头孔口面积。

2.1.9充装率 filiting ratio储存容器中二氧化碳的质量与该容器容积之比。

2.1.10物质系数 material factor可燃物的二氧化碳设计浓度对34%的二氧化碳浓度的折算系数。

3 系统设计3.1 一般规定3.1.1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可分为全淹没灭火系统和局部应用灭火系统。

全淹没灭火系统应用于扑救封闭空间内的火灾;局部应用灭火系统应用于扑救不需封闭空间条件的具体保护对象的非深位火灾。

3.1.2采用全淹没灭火系统的防护区,应符合下列规定:3.1.2.1 对气体、液体、电气火灾和固体表面火灾,在喷放二氧化碳前不能自动关闭的开口,其面积不应大于防护区内总表面积的3%,且开口不应设在底面。

3.1.2.2对固体深位火灾,除泄压口以外的开口,在喷放二氧化碳前应自动关闭。

3.1.2.3防护区的围护结构及门、窗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0h,吊顶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25h;围护结构及门窗的允许压强不宜小于1200Pa。

3.1.2.4防护区用的通风机和通风管道中的防火阀,在喷放二氧化碳前应自动关闭。

3.1.3采用局部应用灭火系统的保护对象,应符合下列规定:3.1.3.1保护对象周围的空气流动速度不宜大于3m/s。

必要时,应采取挡风措施。

3.1.3.2在喷头与保护对象之间,喷头喷射角范围内不应有遮挡物。

3.1.3.3当保护对象为可燃液体时,液面至容器缘口的距离不得小于150mm。

3.1.4启动释放二氧化碳之前或同时,必须切断可燃、助燃气体的气源。

3.1.5当组合分配系统保护5个及以上的防护区或保护对象时,二氧化碳应有备用量,备用量不应小于系统设计的储存量。

备用量的储存容器应与系统管网相连,宜能与主储存容器切换使用。

3.2 全淹没灭火系统3.2.1二氧化碳设计浓度不应小于灭火浓度的1.7倍,并不得低于34%。

可燃物的二氧化碳设计浓度可按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采用。

3.2.2当防护区内存有两种及两种以上可燃物时,防护区的二氧化碳设计浓度应采用可燃物中最大的二氧化碳设计浓度。

3.2.3二氧化碳的设计用量应按下式计算:( 3.2.3-1)( 3.2.3-2)( 3.2.3-3)式中—二氧化碳设计用量(kg);—物质系数;—面积系数(kg/m2),取0.2kg/m2;—体积系数(kg/m3),取0.7kg/m3;—折算面积(m2);—防护区的内侧面、底面、顶面(包括其中的开口)的总面积(m2);—开口总面积(m2);—防护区的净容积(m3);—防护区容积(m3);—防护区内非燃烧体和难燃烧体的总体积(m3);3.2.4当防护区的环境温度超过100℃时,二氧化碳的设计用量应在本规范第3.2.3条计算值的基础上每超过5℃增加2%。

3.2.5当防护区的环境温度低于-20℃时,二氧化碳的设计用量应在本规范第3.2.3条计算值的基础上每降低1℃增加2%。

3.2.6防护区应设置泄压口,并宜设在外墙上,其高度应大于防护区净高的2/3。

当防护区设有防爆泄压孔时,可不单独设置泄压口。

3.2.7泄压口的面积可按下式计算:( 3.2.7)式中—泄压口面积(m2);—二氧化碳喷射率(kg/min);—围护结构的允许压强(Pa);3.2.8全淹没灭火系统二氧化碳的喷放时间不应大于1min。

当扑救固体深位火灾时,喷放时间不应大于7min,并应在前2min内使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30%。

3.2.9二氧化碳扑救固体深位火灾的抑制时间应按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采用。

3.2.10二氧化碳的储存量应为设计用量与残余量之和。

残余量可按设计用量的8%计算。

组合分配系统的二氧化碳储存量,不应小于所需储存量最大的一个防护区的储存量。

3.3 局部应用灭火系统3.3.1局部应用灭火系统的设计可采用面积法或体积法。

当保护对象的着火部位是比较平直的表面时,宜采用面积法;当着火对象为不规则物体时,应采用体积法。

3.3.2局部应用灭火系统的二氧化碳喷射时间不应小于0.5min。

对于燃点温度低于沸点温度的液体和可熔化固体的火灾,二氧化碳的喷射时间不应小于1.5min。

3.3.3当采用面积法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3.3.3.1保护对象计算面积应取被保护表面整体的垂直投影面积。

3.3.3.2架空型喷头应以喷头的出口至保护对象表面的距离确定设计流量和相应的正方形保护面积;槽边型喷头保护面积应由设计选定的喷头设计流量确定。

3.3.3.3架空型喷头的布置宜垂直于保护对象的表面,其瞄准点应是喷头保护面积的中心。

当确需非垂直布置时,喷头的安装角不应小于450。

其瞄准点应偏向喷头安装位置的一方(图 3.3.3),喷头偏离保护面积中心的距离可按表 3.3.3确定。

喷头偏离保护面积中心的距离表 3.3.3 喷头安装角喷头偏离保护面积中心的距离(m)450~600 600~750 750~9000.25L b 0.25L b~0.125L b 0.125L b~0注:L b为单个喷头正方形保护面积的边长。

B1、B2—喷头布置位置;E1、E2—喷头瞄准点;S —喷头出口至瞄准点的距离(m);L b—单个喷头正方形保护面积的边长(m);L p—瞄准点偏离喷头保护面积中心的距离(m);—喷头安装角(°)。

3.3.3.4喷头非垂直布置时的设计流量和保护面积应与垂直布置的相同。

3.3.3.5喷头宜等距布置,以喷头正方形保护面积组合排列,并应完全覆盖保护对象。

3.3.3.6二氧化碳的设计用量应按下式计算:( 3.3.3)式中—二氧化碳设计用量(kg);—喷头数量;—单个喷头的设计流量(kg/min);—喷射时间(min)。

3.3.4当采用体积法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3.3.4.1保护对象的计算体积应采用假定的封闭罩的体积。

封闭罩的底应是保护对象的实际底面;封闭罩的侧面及顶部当无实际围封结构时,它们至保护对象外缘的距离不应小于0.6m。

3.3.4.2二氧化碳的单位体积的喷射率应按下式计算:( 3.3.4-1)式中—单位体积的喷射率[kg/(min·m3 )];—假定的封闭罩侧面围封面面积(m2);—在假定的封闭罩中存在的实体墙等实际围封面的面积(m2)。

3.3.4.3二氧化碳设计用量应按下式计算:( 3.3.4-2)式中—保护对象的计算体积(m3)。

3.3.4.4喷头布置与数量应使喷射的二氧化碳分布均匀,并满足单位体积的喷射率和设计用量的要求。

3.3.5二氧化碳储存量,应取设计用量的1.4倍与管道蒸发量之和。

组合分配系统的二氧化碳储存量,不应小于所需储存量最大的一个保护对象的储存量。

3.3.6当管道敷设在环境温度超过45℃的场所且无绝热层保护时,应计算二氧化碳在管道中的蒸发量,蒸发量可按下式计算:( 3.3.6)式中—二氧化碳在管道中的蒸发量(kg);—受热管网的管道质量(kg)—管道金属材料的比热[kJ(kg·℃)],钢管可取0.46kJ/(kg·℃);—二氧化碳喷射前管道的平均温度(℃),可取环境平均温度;—二氧化碳平均温度(℃),可取15.6℃;—二氧化碳蒸发潜热(kJ/kg),可取150.7 kJ/kg。

4 管网计算4.0.1输送二氧化碳管网的管道内径应根据管道设计流量和喷头入口压力通过计算确定。

4.0.2管网中干管的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4.0.2)式中—管道的设计流量(kg/min)。

4.0.3管网中支管的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4.0.3)式中—安装在计算支管流程下游的喷头数量;—单个喷头的设计流量(kg/min)。

4.0.4管段的计算长度应为管道的实际长度与管道附件当量长度之和。

管道附件的当量长度可按本规范附录B采用。

4.0.5管道压力降可按下式换算或按本规范附录C采用。

( 4.0.5)式中 D —管道内径(mm);—管段计算长度(m);—压力系数(MPa·kg/m3),应按本规范附录D采用;—密度系数,应按本规范附录D采用。

4.0.6管道内流程高度所引起的压力校正值,可按本规范附录E采用,并应计入该管段的终点压力。

终点高度低于起点的取正值,终点高度高于起点的取负值。

4.0.7喷头入口压力计算值不应小于1.4MPa(绝对压力)。

4.0.8喷头等效孔口面积应按下式计算:( 4.0.8)式中—喷头等效孔口面积(mm2);—等效孔口单位面积的喷射率[kg/(min·mm2)],按本规范附录F选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