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物理概念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上册物理概念

九年级上册物理概念

第十三章内能一、分子热运动1、分子运动论的内容就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剧烈。

4、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有引力;引力使固体、液体保持一定的体积。

分子间有斥力,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已离得很近的固体、液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

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就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有时表现为引力,有事表现为斥力)二、内能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与叫内能。

(1)、热传递: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低温的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的物体温度降低,这个过程叫热传递。

发生热传递时,高温物体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内能增加。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内能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就是错误的)。

单位:J。

(2)、做功:(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2)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会减少。

3、温室效应:太阳把能量辐射到地表,地表受热也会产生辐射,向外传递热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阻碍这种辐射,地表的温度会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这就就是温室效应。

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砍伐森林,加剧了温室效应。

4三、比热容1、比热容(c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4、热量的计算:①吸就是吸收热量,单位就是J;c 就是物体比热容,单位就是:J/(kg•℃);m就是质量;t0就是初始温度;t 就是后来的温度。

②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一、热机1、利用内能做功的机械.........叫热机。

2 3、内燃机:燃料在气缸内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燃气推动活塞做功。

4、常见内燃机.....:.汽油机与柴油机。

........5、汽油机在吸气冲程中吸入的就是空气与汽油。

柴油机在吸气冲程中吸入的只有空气。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全汇总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全汇总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全汇总在九年级上册物理学习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贯穿了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就让我们来全面总结一下这些重要的物理知识点。

一、物理学的基本概念1. 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元素,具有质量和体积。

2. 质量的定义: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数量,是一个物体固有的属性,通常用千克(kg)来表示。

3. 时间的概念:时间是一种衡量事物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物体在运动和变化过程中的参照物。

二、力和运动1. 力的定义: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原因,通常用牛顿(N)来表示。

2.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张力等。

3. 运动的描述: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物理量。

三、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若有多个力同时作用在物体上,可以通过力的合成求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 力的分解:可以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分力,方便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

四、力的平衡和力的不平衡1. 力的平衡:当多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2. 力的不平衡:当多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合力不为零时,物体将产生运动。

五、机械能1. 势能和动能: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形状而具有的能量,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2. 机械能守恒:在不受非弹性碰撞和外力作用的条件下,机械能守恒,总能量保持不变。

六、压强和浮力1. 压强的概念:压强是单位面积上承受的压力大小,通常用帕斯卡(Pa)表示。

2. 浮力的概念: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七、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一种均质介质中传播时沿直线传播,当遇到界面时发生折射。

2. 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光线的入射角、反射角和法线共面。

八、光的折射和光的色散1. 光的折射:光在从一种介质到另一种介质中传播时,会产生折射现象,光速随着介质的变化而改变。

九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一、机械运动。

1. 运动的描述。

-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例如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飞机在空中飞行等都是机械运动。

- 参照物:- 定义: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 特点: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不能选择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

例如,当我们说汽车在行驶时,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汽车是运动的;如果以汽车里的乘客为参照物,汽车是静止的。

-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例如,坐在行驶汽车中的乘客,以路边的树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汽车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2. 运动的快慢。

- 速度:- 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速度,用公式v = (s)/(t)表示(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符号是km/h,1m/s = 3.6km/h。

-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例如,速度为5m/s表示物体每秒通过的路程是5米。

- 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 特点: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v是一个定值,与路程s和时间t无关。

- 变速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做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发生变化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 平均速度: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来表示物体在变速运动中的平均快慢程度,公式¯v=frac{s_总}{t_总}。

例如,一个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通过的总路程为100m,总时间为20s,则平均速度¯v=(100m)/(20s) = 5m/s。

3. 测量平均速度。

- 实验原理:v=(s)/(t)。

-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等。

- 实验步骤:- 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_1。

- 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_1。

九年级上册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精编)

九年级上册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精编)

九年级上册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精编)一、宇宙和微观世界1、宇宙由物质组成: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3、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固态物质中,分子与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有规则,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将分子凝聚在一起。

分子来回振动,但位置相对稳定。

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

因此,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气态物质中,分子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之间的作用力很小,易被压缩。

因此,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4、原子结构5、纳米科学技术二、质量: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 g mg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一个苹果约 150g一头大象约 6t 一只鸡约2kg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 计算出物体质量。

⑵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二十四个字:水平台上, 游码归零, 横梁平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 横梁平衡.具体如下: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⑥注意事项: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B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⑶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B、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二、密度: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九年级物理上第一章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上第一章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上第一章知识点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科学,通过对物质和能量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的本质和运行方式。

九年级物理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一些基础的物理概念和知识点,让学生对物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一一分析和讨论。

一、基本物理量和国际单位制物理是以测量为基础的科学,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物理学中使用的基本物理量和其对应的国际单位。

基本物理量包括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热量等,而国际单位制则规定了这些物理量的具体计量单位。

例如,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等等。

通过对这些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加精确地描述和测量物理现象。

二、物理量的转化和换算在物理学中,我们经常需要进行物理量的转化和换算。

例如,对于速度这个物理量,我们可以通过速度=位移÷时间来计算其数值。

同时,我们也经常需要将物理量在不同单位之间进行换算,比如将厘米转化为米,将毫克转化为千克等等。

这需要我们掌握一些常用的转化公式和计算方法,以便在实际问题中能够准确地进行计算和分析。

三、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是物理学中一个基本的研究对象。

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位移是指物体由起始位置到终止位置所经过的路径长度,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多少,而加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速度发生变化的大小。

通过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描述和解释物体的运动规律。

四、平抛运动平抛运动是一种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初速度的抛体运动。

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平抛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公式,如水平方向的速度不变、竖直方向受重力的影响等等。

通过对平抛运动的研究,我们可以分析和预测物体在空中飞行的轨迹和落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体的运动规律。

五、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我们可以将力定义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比如力的大小和方向、力的合成和分解等。

2024年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2篇)

2024年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2篇)

2024年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____字)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性质以及物质间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物质、物体、运动、力等。

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相对性原理、相对论、量子力学、热力学定律等。

2. 机械学机械学是研究物体的运动以及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包括力学、动力学等内容。

其中,力学分为静力学和动力学。

动力学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加速运动等。

3. 动能与功动能是物体运动时具有的能量,可分为平动动能和转动动能。

功是力对物体所做的工作,可分为正功和负功。

4. 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在地表附近近似认为是9.8m/s²,即重力加速度。

万有引力还决定了物体在竖直上抛运动中的轨迹。

5. 牛顿定律牛顿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规律的定律。

包括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

6.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将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的操作,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拆分为多个力的操作。

7. 动量和冲量动量是物体运动的量度,决定物体的运动状态。

动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速度。

冲量是力作用时间的乘积,是力对物体动量的改变。

8. 受力分析受力分析是将物体所受的力进行分析,确定物体受力的大小、方向和性质。

常用的受力分析方法包括力的平衡条件和力的合成分解。

9. 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指在力做功、能量转化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机械能守恒定律适用于没有外力做功的系统。

10. 水密度和相对密度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水的质量,单位是千克/立方米。

相对密度是指物体密度与水密度之比,无单位。

11. 真空和大气压力真空是没有物质的区域,大气压力是大气对物体表面单位面积的压力。

大气压力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12. 弹性力和弹性形变弹性力是物体变形时产生的恢复力,弹性形变是物体在作用力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形。

13. 波动和声音波动是能量的传播方式,声音是机械波在空气或其他介质中的传播。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物理知识点重点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物理知识点重点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物理知识点重点物理是一门关于自然界基本规律的科学,是我们了解和探索世界的重要途径。

在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物理课程中,有一些重点的知识点,下面将为大家一一梳理。

一、力的概念和力的计算1. 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运动状态或产生变化的原因,单位是牛顿(N)。

2. 力的计算:力的计算公式为 F = m × a,其中 F 表示力,m 表示物体的质量,a 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二、力的效果和力的合成1. 力的效果:力可以分为平行力和平行力的力效果不同,平行的力可以沿同一直线方向合成或分解。

2. 力的合成:力的合成的方法有几何法和三角法两种。

三、压力与压强1. 压力的概念: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单位是帕斯卡(Pa)。

2. 压强的计算:压强的计算公式为 P = F / A,其中 P 表示压力,F 表示力的大小,A 表示受力面积。

四、浮力和浮力条件1. 浮力的概念: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大小等于所排开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2. 浮力条件:物体在液体中浮起的条件是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物体在气体中浮起的条件是物体的平均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

五、功和机械能1. 功的计算:功的计算公式为W = F × d × cosθ,其中 W 表示功,F 表示力的大小,d 表示力的作用距离,θ 表示力的方向与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2. 机械能:机械能是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和,表示物体进行工作的能力。

六、简单机械1. 杠杆:杠杆是由一个支点和两端的力组成的简单机械,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

2. 轮轴:轮轴是由轮子和轴组成的简单机械,可以改变力的作用方向。

3. 滑轮组:滑轮组是由多个滑轮组成的简单机械,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七、热量与温度1. 热量的传递方式:热量的传递方式有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2. 温度的概念:温度是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使用摄氏度(℃)或开尔文度(K)作为单位。

九年级上册物理课识点

九年级上册物理课识点

九年级上册物理课识点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是学生在九年级阶段学习物理学科的重要内容。

以下是对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的一些总结:一、力学部分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的过程。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公式为v=s/t。

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为G=mg。

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摩擦力既可以作为动力也可以作为阻力。

杠杆:支点在中间的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是省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时是费力杠杆。

二、热学部分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单位符号是℃。

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热传递的条件:只要有温度差就可以发生热传递,热传递方向从高温到低温。

热机:把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统称为热机。

热机的种类很多如:蒸汽机、汽轮机、喷气发动机、内燃机等。

三、电学部分电路: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

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通过。

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符号是R,单位是欧姆。

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

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是I=U/R。

电功: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用W表示,单位是焦耳(J)。

电功率:电流在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叫电功率,用P表示,单位是瓦特(W)。

公式是P=W/t。

家庭电路:家庭电路的电压是220V。

各用电器之间是并联的,用电器与插座之间是并联的,开关与被控电器是串联的。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第十三章内能。

1. 分子热运动。

-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

-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 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2. 内能。

- 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 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等因素有关。

-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

3. 比热容。

- 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 水的比热容较大,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1. 热机。

- 利用内能做功的机械叫热机。

热机的种类包括蒸汽机、内燃机、汽轮机、喷气发动机等。

- 内燃机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

- 内燃机的一个工作循环包括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其中做功冲程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2. 热机的效率。

- 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 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减少各种热量损失;减少摩擦;使燃料充分燃烧等。

3.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 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1. 两种电荷。

-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 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C)。

2. 原子及其结构。

-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 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3. 导体和绝缘体。

-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 常见的导体有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酸碱盐的水溶液等;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塑料、陶瓷等。

4. 电流。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全方位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全方位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全方位理解第一章力和运动
1.1 力的概念
{content}
1.2 重力与摩擦力
{content}
1.3 简单机械
{content}
1.4 杠杆原理
{content}
第二章声音与光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content}
2.2 声音的特征{content}
2.3 光的传播与反射{content}
2.4 透镜与成像{content}
第三章热量与能源
3.1 热量的概念
{content}
3.2 热量传递
{content}
3.3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content}
3.4 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content}
第四章电与磁
4.1 静电现象
{content}
4.2 电流与电路{content}
4.3 磁现象与电磁感应{content}
4.4 电能与磁能的转化{content}
第五章现代通信技术5.1 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content}
5.2 移动通信
{content}
5.3 互联网技术
{content}
5.4 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content}
第六章生活中的物理现象6.1 机械能与日常生活中的应用{content}
6.2 声光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content}
6.3 电与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content}
6.4 现代通信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content}
附录
{content}。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物理是一门充满奥秘和乐趣的学科,九年级上册的物理知识为我们打开了探索自然世界的新大门。

以下是对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一、内能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主要有质量、温度和状态。

质量越大,内能越大;温度越高,内能越大;同一物体,状态不同,内能也不同。

改变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

做功可以是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也可以是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内能减少。

热传递则是由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热量,直到两者温度相等。

比热容是反映物质吸热或放热能力的物理量。

比热容越大,物质吸热或放热能力越强。

二、内能的利用热机是利用内能做功的机械,包括蒸汽机、内燃机、汽轮机等。

内燃机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它们的一个工作循环都包括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和排气冲程。

热机的效率是指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

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主要有减少各种能量损失、使燃料充分燃烧等。

三、电流和电路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组成。

电源提供电能,用电器消耗电能,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导线连接电路元件。

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

四、电压电阻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

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电压表要与被测电路并联,读数时要先看清量程和分度值。

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滑动变阻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大小,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五、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指出,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应用欧姆定律解题时,要注意同一性和同时性,即 I、U、R 必须是同一导体、同一时刻的物理量。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物质、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性和普遍性。

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内容丰富,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物理知识点。

本文将从力学、热学、光学和电学等几个方面介绍九年级上册物理的重要知识点。

一、力学1. 力的概念和力的计算: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单位是牛顿(N)。

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力计进行测量,力的方向由箭头表示。

多个力作用在物体上时,可以进行合力的计算。

2.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的运动状态只有在外力作用下才会发生改变,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其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ma,其中F为合力,m为物体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4.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一对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都是相等的、方向相反的两个力。

二、热学1. 温度和热量:温度是物体内部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反映,用摄氏度(℃)或开氏度(K)表示。

热量是物体间传递的能量,单位是焦耳(J)。

2. 热传递的方式:热传递有三种方式,分别是传导、对流和辐射。

传导是指热量通过物质内部的传递;对流是指热量通过流体的对流运动传递;辐射是指热量通过空气无需介质直接传递。

3. 热膨胀和热收缩:物体受热会膨胀,温度降低会收缩。

热膨胀和热收缩是热学中重要的现象。

三、光学1. 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光的传播是指光以直线传播的现象。

光的反射是指光线遇到物体表面时发生折射、反射或透射的现象。

2. 普适光学公式:光的传播遵循折射定律和反射定律,可以通过普适光学公式来计算光线的折射和反射规律。

3. 光的色散:光的色散是指光经过折射、反射等现象后出现的颜色分离现象,如彩虹的形成。

四、电学1. 电荷和电流:电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带有电荷的物体受到电场力的作用。

电流是电荷的流动,单位是安培(A)。

2. 电阻和电路:电阻是电流通过导体时遇到的阻碍,单位是欧姆(Ω)。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精讲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精讲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精讲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和能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在九年级上册的物理学习中,我们将学习许多重要的知识点,本文将对其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精讲和解析。

一、力和压强1. 力的概念和力的计算公式力是物体的作用效果,通常用F表示,单位是牛顿(N)。

力的计算公式为F = m*a,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2. 压强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压强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计算公式为P = F/A,其中P 表示压强,F表示力,A表示受力面积。

二、运动的描述和力的平衡1. 速度和加速度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程,计算公式为v = 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计算公式为a = (v - u) / t,其中a表示加速度,v表示末速度,u表示初速度,t表示时间。

2. 力的平衡和力的合成力的平衡指物体受力的合力为零的状态。

力的合成是指多个力合成一个力的过程,可以用图示法或分解法进行计算。

三、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1. 光的传播方式光的传播方式有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

光在直线传播时会沿直线路径传播,而光在反射传播时会击中受力面后改变方向。

2. 反射定律和镜面的成像反射定律指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可以用来解释光的反射现象。

镜面可以产生清晰的像,成像规律是物距与像距之比等于焦距与物距之比,可用公式表示为1/v + 1/u = 1/f,其中v为像距,u为物距,f为焦距。

四、电路的基本组成和电阻的特性1. 电路的基本组成电路由电源、导线和元件组成。

电源提供电流,导线传输电流,元件进行电流的利用和控制。

2. 电阻的特性和计算公式电阻是阻碍电流通过的物理量,用R表示,单位是欧姆(Ω)。

电阻的计算公式为R = U/I,其中R表示电阻,U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

五、能量和功率1. 功和功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功是力在物体上产生的作用效果,通常用W表示,单位是焦耳(J)。

功的计算公式为W = F*s*cosθ,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位移,θ表示力与位移的夹角。

九年级物理上册主要知识点概览(最新最全)

九年级物理上册主要知识点概览(最新最全)

九年级物理上册主要知识点概览(最新最全)1. 物理基础知识- 物理量与单位:力、功、能、压强等常用物理量及其单位。

- 物理量的测量:直接与间接测量、准确度与精确度等测量相关概念。

- 物理规律与物理模型:物理规律、物理模型及其关系。

2. 运动- 矢量与标量: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与标量的区别与性质。

- 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等基本运动形式。

- 抛体运动:平抛运动、斜抛运动等抛体运动的特点与规律。

- 圆周运动:半径、周长、弧长等圆周运动相关概念。

3. 力与运动- 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合成与分解。

- 牛顿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等力学的基本规律。

- 惯性与质量:惯性与质量的概念与关系。

- 摩擦力:静摩擦力、动摩擦力等与摩擦力相关的概念与公式。

4. 能量与能量转换- 功与能量:功的定义与计算、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等相关概念。

- 功率与效率:功率的定义与计算、效率的计算与应用等相关概念。

- 机械能与动能:机械能的定义与计算、动能与重力势能的转化等相关概念与公式。

- 弹性势能与弹簧:弹性势能的计算、弹簧的特性与应用等相关知识。

5. 压强与浮力- 压强:压强的定义与计算、压强的应用与实例等相关概念。

- 浮力与浮力原理:浮力的产生与大小、浮力原理的应用等相关概念与实验。

- 原子与分子:原子结构、分子运动等与原子分子相关的基本知识。

以上是九年级物理上册的主要知识点概览,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请根据具体教材的内容进行详细学习和理解,并配合教师的指导进行实践与应用。

享受探索物理世界的乐趣吧!。

九年级物理上册重要概念总结(最新最全)

九年级物理上册重要概念总结(最新最全)

九年级物理上册重要概念总结(最新最全)九年级物理上册重要概念总结一、力和运动1.力的定义:力是使物体产生变化的原因,单位是___(N)。

2.力的分类: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接触力是物体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摩擦力;非接触力是物体之间没有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引力。

3.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运动时,受力合力为零。

4.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合外力作用时,其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公式表达为F = ma。

5.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一个物体受到的外力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与之对应。

二、力和压强1.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的力被称为压强,单位是帕斯卡(Pa)。

2.压强的计算:压强等于垂直于承受力的面的力的大小除以该面的面积。

3.压力与液压原理:在封闭液体中,施加在小面积上的压力会产生与之等大的作用力,并传递到液体中的其他部分。

4.压强在自然界中的应用:如钢钉在木板上的压力、鱼咬钩时的压力等。

三、能量和功1.能量的定义:物体具有产生变化的能力,单位是___(J)。

2.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的运动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

3.功的定义:力沿着物体运动方向产生位移时所做的功,功与力、位移、力的方向均有关。

4.功的计算:功等于力乘以位移的大小。

5.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做功的情况下,一个系统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四、电和磁1.电荷和电流:电荷分正电荷和负电荷,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电流是电荷流动的过程,单位是___(A)。

2.电路的基本元件:电源、导线、电阻和开关是组成电路的基本元件。

3.法拉第定律:电流通过某一导体的大小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4.电磁感应: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或磁场发生变化时,会在导体中感应出电流,这就是电磁感应。

5.右手定则:用右手握住导线,大拇指指向电流的方向,其他四指指向磁场的方向。

以上是九年级物理上册的重要概念总结,希望能帮助你复习和理解这些重要概念。

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教科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教科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教科版
下面是九年级物理上册的知识点概述,根据不同教科书可能会有细微差异:
1. 物理实验与测量
- 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
- 物理量和单位
- 仪器使用和仪器误差
2. 运动的描述
- 物体的位置、位移和路径
-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 加速度和速度-时间图像
- 自由落体运动
3. 力及其作用
- 力的概念和分类
- 力的合成与分解
- 牛顿运动定律
- 惯性与非惯性系
- 摩擦力和滑动、滚动摩擦
4. 力的测量
- 弹簧测力计和测力的基本原理
- 弹簧劲度系数
5. 力的合成与分解
-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几何方法 - 几何矢量的运算
6. 物体的压力
- 压力的概念和计算
- 压强的概念和计算
- 气压和大气压强
7. 浮力和浮力原理
- 浮力的概念和计算
- 浮力原理和浮力的应用
8. 物体的平衡
- 物体平衡的条件
- 平衡和力的合成
- 物体受力分析
9. 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
- 动量的概念和计算
-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0. 功、功率和机械能量
- 功的概念和计算
- 功率的概念和计算
- 机械能量和能量转化
11. 机械波和声
- 机械波的传播和特性
- 声的产生和传播
- 声音的特性和声音的计量
这是大致的知识点概述,具体知识点的深入与扩展可以参考教科书或课堂教学内容。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1热和能一、分子热运动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那么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那么的运动。

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现象。

扩散快慢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3.分子的热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把分子的无规那么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二、内能1.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单位:焦耳(J)2.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无论是高温的铁水,还是寒冷的冰块都具有内能。

3.物体的内能大小与温度的关系: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

4.内能的改变:(1)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2)热量: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A、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①热传递的方向: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局部向低温局部传递。

②热传递的条件:有温度差。

热传递传递的是内能(热量),而不是温度。

③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注意:物体内能改变,温度不一定发生变化。

B、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①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

②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

做功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三、比热容1.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

2.定义式:3.单位:J/(kg·℃)4.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的能力的强弱。

5.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大小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九年级上册物理课程讲解

九年级上册物理课程讲解

九年级上册物理课程讲解一、第十三章内能。

1. 分子热运动。

- 物质的构成: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 扩散现象:- 定义: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例如,将墨水滴入水中,墨水会逐渐扩散开来;打开一盒香皂,很快能闻到香味。

- 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隙。

- 分子热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 内能。

- 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 影响内能的因素:- 温度:同一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大;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小。

例如,一块铁在加热时内能增加。

- 质量:在温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物体内能越大。

- 状态:同一物体,状态改变时,内能改变。

例如,0°C的冰熔化成0°C的水,内能增加。

- 改变内能的两种途径:- 做功:- 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

例如,压缩空气时,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 物体对外做功,自身内能会减少。

例如,气体膨胀对外做功时,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 热传递:- 定义: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

- 条件:存在温度差。

-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单位是焦耳(J)。

3. 比热容。

- 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或降低)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 表示。

- 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C)。

- 水的比热容较大,c_水 = 4.2×10^3J/(kg·^∘C)。

水的这一特性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汽车发动机用水做冷却剂,因为水在升高相同温度时能吸收更多的热量;沿海地区昼夜温差比内陆地区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物理概念
第十三章内能
一、分子热运动
1、分子运动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
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4、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有引力;引力使固体、液体保持一定的体积。

分子
间有斥力,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已离得很近的固体、液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

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分子间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有时表现为引力,有事表现为斥力)
二、内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
..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2
效的。

...
(1)、热传递: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低温的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的物体温度降低,这个过程叫热传递。

发生热传递时,高温物体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内能增加。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内能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单位:J。

(2)、做功:(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2)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会减少。

3、温室效应:太阳把能量辐射到地表,地表受热也会产生辐射,向外传递热
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阻碍这种辐射,地表的温度会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这就是温室效应。

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砍伐森林,加剧了温室效应。

4
三、比热容
1、比热容(c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
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种类和状态相同,比热就相同
.....
...×.10..3.J/(kg .................。

.(.C.水.=.2
2、比热容的单位是:J/(kg•℃),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4、热量的计算:
①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J;c 是物体比热容,单
位是:J/(kg•℃);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 是后来的温度。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一、热机
1、利用内能做功的机械
.........叫热机。

2
3、内燃机:燃料在气缸内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燃气推动活塞做功。

4、常见内燃机:汽油机和柴油机。

..............
5、汽油机在吸气冲程中吸入的是空气和汽油。

柴油机在吸气冲程中吸入的只有
.................................
空气。

汽油机是点燃式。

柴油机是压燃式。

汽油机汽缸上方是火花塞。

柴油机..................................
汽缸上方是喷油嘴。

.........
二、热机的效率
1
2
3、热机的效率:用来做
.................................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
叫热机的效率。

.................(
.......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4
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
三、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例子:在一定的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摩擦生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发电机发电,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动机工作,电能转化为机械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一、两种电荷
1、电荷: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电子的物体因有多余的电子带上负电荷,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上等量的正电荷。

3、两种电荷:A、正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B、负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正电荷。

4.
5、验电器:A、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6、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1、是看它能否吸引轻小物体,如能则带电;2、是利用验电器,用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如果金属箔张开则带电。

7、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单位:库仑,符号:C。

e=1.6
.....×.10..-.19.. C.。


9
等.。

10、导体导电原因:导体中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

(金属中导电的是自由电
...........
子)
..
12、绝缘体绝缘的原因: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

二、电流和电路
1、电流:电荷的定向移
.....。


.........动形成电流
2
跟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
4、电路构成:
A
池。

B
C、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
D、导线:连接电路输送电能。

............
5、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

6
三、串联和并联
1、串联:
...A、连接特点:逐个顺次,首尾相接。

C.、开关作用:能同时控制所有的用电器,开关位置变了控制作用不.............................
变。

..
2、并联
..:A、连接特点:并列连接,首首尾尾。

C.、开关作用:干路:总开关,控制整个电路。

支路:只控制本支............................
路。

..
四、电流的强弱
1、电流表示电流的强弱。

2、单位:安培(A)、毫安(mA)、微安(μA);
1A=1000mA,1mA=1000μA。

3、电流表:A、测量电流。

B、两个量程:0---0.6A(大格0.2A,小格0.02A)0---3A(大格1A,小格0.1A)。

第十六章电压电阻
一、电压
1、电压: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压是使电路中的自由
流一定有电压,有电压不一定有电流)
2、电压物理量的符号:
.........U.。


3.、单位:伏(
.....V.)。

.. 1kV=10
......3.V.;.
...、微伏(μ......V.)、千伏(
....mV)
.....kV)
...、毫伏(
1V=10
..
.........3.μ.V.
.....3.mV;1mV=10
6、量程:0-3V(大格:1V,小格:0.1V)
0-15V(大格:5V,小格:0.5V)。

二、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的规律
1、电池的串联: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节电池的电压之和。

2、电池的并联:并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每节电池的电压。

5、电池的能量转化: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化学电池)
6、防止废电池对环境的危害:A、使用优质电池;B、回收废旧电池;C、不要随意丢弃旧电池。

三、电阻
1
2、物理量符号:
......R.。


3、单位:欧姆
..Ω.=103 K
.....Ω;
..Ω.).。

. 1 M
.......(.Ω.).;常用的单位有:兆欧
...(K
..........(M
..Ω.).、千欧
1 K
..
....Ω。

..Ω.=103
4
(导体的电阻的大小和长度成正比,和横截面积成反比)。

(电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5、控制变量法:物理中对于多个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办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四、变阻器
1、滑动变阻器
.....:结构:(电阻丝、绝缘管、滑片、接线柱等)
2
5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
一、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1、实验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
二、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1
2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
2、实验电路: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3
四、欧姆定律的应用:
时,通过的电流也增大。


.....).............R=U/I
R1,R2串联)
A
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

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则有R总=nR
6
(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的和,即
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