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信息
○高校讲坛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11年第
19期


国内外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研究综述


宋敏珠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广东广州
510990)


【摘要】国内外教育游戏产品中普遍存在教育性与游戏性生硬结合的现象,从根本上反映的是教育游戏在设计理念和开发方法上存在缺
陷。通过分析国内外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研究现状,以期为教育游戏研究者提供参考借鉴,从而提出更加行之有效的教育游戏设计理论和开

发方法。
【关键词】教育游戏;设计与开发研究;综述


0引言

国内外在教育游戏实践领域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但也不可
避免得存在一些问题。
Kiili(2007)指出,目前教育游戏研发往往孤立
地关注游戏因素的设计而没有结合学习。对特定的一些教育游戏进行
测试的结果也显示,很多游戏主要被用作支持教育中信息练习的工
具,类似于数字化练习册,而没有很好地利用游戏作为一种交互式自
由情境媒体的强大功能(Kiili
2005)。
[1]国内的教育游戏更是普遍存在
着游戏性与教育性生硬结合的现象,大量教育游戏仍然以书本知识的
直接迁移为主,把相关知识直接嫁接到游戏内容中,其中以单调的答
题式运用最多,游戏者很容易就能分辨出哪块是游戏内容,哪块是教
育内容。教育游戏中存在着的这些与游戏情节关系不密切的教学
“痕
迹”,既削弱了游戏的娱乐性,也影响了学习效果。此外,我国教育游戏
还存在着游戏类型单一、游戏对象低龄化和知识覆盖面窄的问题。游
戏类型基本以
RPG(角色扮演游戏)游戏和休闲益智游戏为主,游戏对
象大多针对低幼儿童,知识内容多数是语文、数学、英语,针对其它学
科知识、综合知识或者生活常识的游戏较少。

教育游戏在应用中遭受冷遇的尴尬处境,从根本上反映的是教育
游戏在设计理念和开发方法上存在的弊病。因此,分析国内外教育游
戏的设计与开发研究现状,能为教育游戏研究者提供参考借鉴,从而
提出更加行之有效的教育游戏设计理论和开发方法。


1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对教育游戏的研究起步较早,目前国际上所探讨的教育
游戏的研究领域主要分为:教育游戏的基本理论研究、教育游戏的设
计与开发研究、教育游戏的基础技术研究、教育游戏的应用研究。

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研究:这一重要研究领域主要探讨教育游
戏的设计和实现方面的问题,包括教育游戏中的策略、教育游戏开发
流程、教育游戏中的规则制定、教育游戏剧情及关卡设计等等。

学习内容和游戏融合的

方法一直是教育游戏设计开发领域尚待
解决的一个难题。然而只有为数不多的学者对如何将教学理论和游戏
设计方法进行整合做出过尝试,提出了一些方法模型。
Quinn(1994)是
其中的一位先驱,他力图构建一个设计电脑教育游戏的方法论。他提
出了一个呈现教育游戏设计步骤的模型,但该模型未能达到它原本的
目的
——

—整合教学法和游戏设计方法。接着,Amory和
Seagram(2003)
提出了游戏对象模型(GOM),也尝试创建一种结合教学方法和游戏原
理的办法。大致说来,GOM模型由许多不同的与游戏和游戏设计有关
的东西组成,但是创造者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说明如何在实践中使用
GOM模型。此外,和
Quinn(1994)的模型一样,GOM模型中教学理论
和游戏设计方法的结合是远远不够有说服力的。将教学理论与游戏设
计方法进行整合的最新尝试是
Kiili(2005b)进行的,他试图将教学法
原理整合到游戏设计过程中去。
Kiili改进了体验式游戏模型——

—该模
型的目的在于帮助游戏设计师理解游戏中的学习机制,凸显使游戏可
玩性高的因素
——

—力图从不同层面对游戏化学习进行描述。但是,体
验式游戏模型是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的(Kolb,
1984),建构主义
(Phillips,
1995)没有对反思提供清晰的说明,而反思恰恰可以被看作
是基于问题学习的最关键因素。体验式游戏模型对教育游戏设计做出
的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它提出的将教学理论和游戏设计方法相结合的
设计原则(Kiili
&
Lainema,
2006)。
[2]

以上方法模型从普适的角度探讨了设计教育游戏的策略和流程,
而关于教育游戏中的规则制定、教育游戏剧情及关卡设计等的研究往
往是针对某款特定产品的讨论,缺乏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教育游戏的研究刚刚起步,最初人们对于教育游戏的关
注是试图利用游戏与教育的结合解决电子游戏特别是网络游戏带来
的社会问题以及目前教育教学上存在的种种弊端。通过对相关文献的
查阅和整理,发现国内从
2000年开始出现教育游戏的相关文献,从
2004年开始出现较快增长,但整体数量仍然不多,同时也没有相关的
专著。国内关于教育游戏的研究可以概况为认识、设计和应用三个方
面。

在教育游戏的设计研究方面,从
2004年开始出现关于教育游戏
的设计策略研究,之后陆续有学者提出了一些教育游戏开发模式,建
构游戏化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和评价等等,如:

黄小玉,王相东在分析教育教学与网络游戏结合时应考虑的因素
的基础上提出了两者结合的三种模

式:将教育教学的内容自然而然地
融入游戏;联机对战式的批量知识竞答;游戏和教育网站相结合。
[3]

陈国强提出了游戏型网络教育设计的构想,把网络游戏的功能模
块分为学习系统、任务系统、考验系统、评价系统、通讯交流系统、奖惩
系统、答疑系统、导师系统、学伴系统、职业管理系统、防作弊系统。
[4]

马颖峰、贺宝勋提出将网络游戏与教育的结合定位于网络游戏式
活动课程,以使游戏性与教育性达到最佳平衡。网络游戏式活动课程
的设计以主题为驱力分析教育目标,根据目标去构造合理的交互与生
动的情节;并重视道德空间的设计,使其符合游戏文化与现实社会文
化双重标准。
[5]

许黎黎、曾祥霖提出了针对教育游戏特有功能的设计策略,认为
在一般的计算机游戏功能系统的基础上,教育游戏应包含有学习模
块、评价模块、导师模块、通讯模块;强调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
特征、教育理念和游戏内容的本地化以及兼顾游戏的教育性和娱乐
性。
[6]

宋敏珠发现学习动机理论、流体验理论、有效学习环境和教育游
戏环境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由此构建了
“EFM教育游戏设计模型”,提
出以创设有效学习环境为取向,针对有效学习环境的
7个必备条件进
行教育游戏设计,就能让学习者在游戏化的有效学习环境中产生流体
验,从而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习活动。
[7]继而还提出了基于
EFM模型
的教育游戏设计策略和设计模型。
[8]

此外还有尚俊杰等提出
“教育软件
+主流游戏的内在动机=轻游
戏”来实现游戏与教育的完美结合[9];万力勇等提出从体验性游戏学习
模型的视角看教育数字游戏设计[10];杨卉等从设计开发游戏化学习社
区的视角探究网络游戏与教育的融合[11];王陆等针对教育游戏中的教
师角色设计与教师创作工具进行了研究
[12];孙莅文,祝智庭提出体验
学习研究框架
[13]等等。

关于教育游戏设计的研究虽然在总量上不多,但是却呈现出迅速
发展之态势。但大多数关于教育游戏设计方法的研究仍停留在一些局
部的比较零散的理念上,没有形成系统化,可操作性也不强,具有普遍
指导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设计模型或框架极为缺乏。此外,教育游戏设
计研究方面,关于教育游戏的剧本设计、教育游戏环境设计、教育游戏
中的规则研究和情感交互设计等还涉及得比较少,缺乏专门、深入、系
统的研究。

综上,我国在教育游戏研究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仍然面临理论
模型的建立,设计方法的探讨,应用模式的深入研究等诸多问题。


3结论

通过对教育游

戏设计和开发领域的现状分析发(下转第
831页)


595



科技信息
○百家论剑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11年第
19期


(上接第
630页)古希腊著名生物学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
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燃烧的火炬。”前苏联学者赞科夫认
为:“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美国教育家布
鲁纳从认知结构主义观点出发,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直观思维
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工作者,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
可以从开设活动课、选修课、劳技课等课程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活动
课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修课课程设置灵活多
样,内容更新周期较短,有利于因材施教,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能
结构,发展个性特长,提高整体素质。此外,因考试具有教育性,具有促
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功能,所以还可从调整考试的导向性来促进学生的
个性发展。可以说,学校教育方式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的采取,开展研
究性学习活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启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浓厚
的探索精神、独特的求异思维、非常规的想象,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
展。除此,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也十分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实际
的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通过改变教学观,加强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建
设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推行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来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以学生容易接受、
喜欢接受的授课方式为标准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
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第三,提高职教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培养青年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有
效保证。

人文素质是指人在改造大自然的活动中形成的文化修养和品位。
由于长期以来职业学校的一些问题,造成了学生的素质缺陷,毕业生
走上社会以后,没有个性和独立的思想,没有激情,缺乏诗意和想象
力,没有文化上的厚重感,甚至缺乏起码的社会知识和人际交往体验
与能力,只有一点狭窄的专业知识。这种状况引起人们的深思,从而引




(上接第
595页)现,目前国内外教育游戏产品中普遍存在教育性与游
戏性生硬结合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教育游戏研发人员对教育游戏认
识上的偏差,并且缺乏合理可行的设计理论和开发模式的指导。

国际上基于游戏的学习科学研究分为两个领域:一是把游戏看作
是一种学习媒体来进行研究;二是把游戏看作是一种学习系统或者学
习环境来进行研究。游戏虽带有能

够成为学习环境的很多特点,但是
在国内外把游戏当作学习环境来进行研究的案例却不多见。教育游戏
不仅可以作为教学媒体来看待,更应该作为一种游戏化学习环境进行
研究。要实现游戏性与教育性的融合,需要运用游戏策划和设计的方
法与技术来表达学习环境设计。





【参考文献】
[1][
2]Kristian
Kiili.
Foundation
for
problem-based
gaming
[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7,38(3):394-404.

[3]黄小玉,王相东.从市场角度谈教育教学与网络游戏的结合
[J].中小学信息技
术教育,2005(7).
[4]陈国强.也谈网络游戏于网络教育中的作用
[J].电化教育研究,2004(10):
6466.



(上接第
601页)场所,配备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通过改善辅导员
待遇,为他们晋升职称提供便利条件等措施稳定辅导员工作队伍,减
少辅导员的流动,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主动工作。同时要加强对辅导
员队伍的培训和教育,为他们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建设一支爱岗敬
业、乐于奉献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




【参考文献】

[1]常青云
.对做好当代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
[J].中国电力教育,研究
综述与技术论坛专刊,2006:437-439.
[2]陈杰
,周增恒
,曾志嵘
,等.关于高等医学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改革措施
[J].
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讨论,并达成共识,这也是我国高等
教育
21世纪进步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振兴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职教
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状况,直接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甚至影响素质教
育的实施。一是将教育学生做人列为教师的首要职责的传统。二是加
强教师个人道德修养,在青年大学生中倡导人际关系和社会的和谐发
展。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利益主体关系的变化,只有不断加强和提
高教师个人道德修养,才能正确对待社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
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才能有效地帮助青年大学生克服
“浮躁”、“疑
惑”、“颓然
”等心态。不能将道德人格作为追求富贵的工具,更不能为
了追求高贵而牺牲自己的道德人格。

第四,作为名副其实的实践指导教师,做一名合格的职教教师。作
为一名职教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而对于所教专业的生产实际过程
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是无法担当起实践指导教师的重任的。职教培养
的是面向各行各业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材。实际动手能力是他们将来走
向社会,服务社会,创造财富和赖以生存的自我本钱;也是职教中最具
特色和优势的闪光点。因此,在学习期间对学生

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
使学生掌握真刀真枪的操作本领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专业
教师的重要职责。

以上几个方面是转变职教教师教学观,从而改变教学实践,并从
提高自身素质出发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建议,总之,高等职业学校
教育是具有职业技术人才成长的摇篮,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发
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学校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职教教师
就要改变教学观,提高自身素质,就要担负起重任,就要端正教育方
向,正确引导学生个性发展。


[责任编辑:曹明明]

[5]马颖峰,贺宝勋.网络游戏式活动课程:游戏与教育结合的平衡点探微[J].现
代教育技术,2005(6):35-3.
[6]许黎黎,曾祥霖.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游戏设计[J].当代教育论坛,2005(22):
51-52.
[7]Minzhu
Song,
Sujing
Zhang.
EFM:
A
Model
for
Educational
Game
Design.
Edutainment,LNCS
5093,2008:509-517.
[8]Minzhu
Song,
Sujing
Zhang.
A
Process
of
Educational
Game
Design
Based
on
EFM
Model.
GCCCE,2011:158-162.
[9]尚俊杰,李芳乐,李浩文.“轻游戏”:教育游戏的希望和未来[J].电化教育研
究,2005(1):24-26.
[10]万力勇,赵鸣,赵呈领.从体验性游戏学习模型的视角看教育数字游戏设计
[J].中国电化教育,2006(10).
[11]杨卉,王陆,马如霞.网络游戏与教育融合的探究:游戏化学习社区初探
[J].电
化教育研究,2006(4).
[12]王陆,孙洪涛,刘敬光.教育游戏中的教师角色设计与教师创作工具[J].电化
教育研究,2007(1).
[13]孙莅文,祝智庭.体验学习研究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05(9).
[责任编辑:常鹏飞]

教学研究,2008:186-188.

[3]姚红
,李英
,张丽红
,等.高校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育的路径探求[J].继续医学
教育,2010:13-15.
[4]张玉旺
,仇宝山
,等.人文关怀视域下的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
学,2010(23)3:82-83.
作者简介:李照勇(1964—),男,汉族,河南新乡人,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

[责任编辑:曹明明]


8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