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于

合集下载

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一、 "于"的基本用法1.作介词使用虚词"于"常用作介词,表示时间、地点、目的等概念。

在句子中具体使用上,有以下几种用法:(1)表示时间:例如,“于九月举行的庆典上,人们欢聚一堂”。

(2)表示地点:例如,“这个村庄坐落于大山深处”。

(3)表示比较范围:例如,“我们有必要看事物发展于面前”。

(4)表示关系或表示事物发生的原因:例如,“这个决策是由多方面因素所构成的”。

“此事发生于三天前”。

2.作动词短语中的主要成分虚词“于”也可以作为动词短语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出现,在句子中有时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将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

二、 "于"在古代文言文中的特殊用法除了以上常见用法,在古代文言文中,虚词“于”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用法和表达方式。

以下是一些典型例子:1. 做副词修饰谓语动词在古代文言文中,虚词“于”经常做副词修饰谓语动词。

例如:“弘毅于涵泳”。

这里的“于”表示对某种状态或情感的表达,可以理解为“以”、“用”的意思。

读者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来进行理解,以准确传达作者的意图。

2. 做状语修饰动词虚词“于”还可以作为状语修饰动词的用法出现。

例如:“志士仁人之舆论施行于时而殷盛”。

这里的“于”表示一种具体情况或范畴,是对动作或状态进行补充和描述。

3. 做介宾短语表示原因在古代文言文中,有时候虚词“于”可以和别的字搭配使用,在表示原因、理由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故书要将文字,学说义者必先明白其总义及其趣旨”,这里的“于”与前面的“故”共同构成了一个含有原因关系的结构。

综上所述,虚词"于"在汉语中多重要而灵活地发挥着作用。

无论是作为介词使用,还是在古代文言文中的特殊用法,它都起到了连接、补充和描述的作用。

通过对"于"的正确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流畅地进行语言表达。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具体用法如下:一、而(一)连词1、用来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2、用来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用来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

(《祭十二郎文》)4、用来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用来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用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7、用来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8、用来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二、何(一)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二)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用来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通“呵”,可译为喝斥。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的用法(排版清晰)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的用法(排版清晰)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的用法在初中阶段最常用、最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希望同学们课后去识记它们的用法,考场上必将如鱼得水。

一、“之”的用法:1、代词①代词,代人,译为:他(她),他(她)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杀之以应陈涉。

二世杀之。

楚人怜之。

陈胜佐之。

长跪而谢之曰。

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宜枉驾顾之。

②代词,代事,译为:这件事,它。

例:肉食者谋之。

然足下卜之鬼乎?时人莫之许也。

③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④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助词①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禽兽之变诈。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复立楚国之社稷。

五十里之地。

皆布衣之士也。

用武之国。

天府之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天子之怒。

聂政之刺韩傀也。

③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小大之狱。

④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例: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

顷之,一狼径去。

3、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

例:吾欲之南海。

送孟浩然之广陵。

辍耕之垄上。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注:此处作实词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通常都是三人称,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二、“以”的用法: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意义较多。

①译为:把。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以虫草为林。

以君为长者。

今诚以吾众诈……以头抢地耳。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②译为:用,拿。

例:以刀劈狼首。

以五十里之地易安陵。

屠惧,投以骨。

以大易小。

今吾用十倍之地。

咨臣以当世之事。

祭以尉首。

③译为:凭,靠。

例:何以战。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以下是 7 条关于“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1. 哎呀呀,“于”可以表示在某个时间呀!就像“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里的“朝发于白帝”不就是说在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嘛,你说神奇不神奇!
2. 嘿,“于”还能用来表示在某个地方呢!比如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于乱世”不就是在乱世中嘛,是不是很容易理解呀!
3. 哇哦,“于”能够表示到某个地方去哟!像“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到广陵去呀,多形象呀!
4. 你瞧啊,“于”表示对于、关于也是很常用的呀!“业精于勤荒于嬉”,可不就是说学业因为勤奋而精通,因为嬉戏而荒废嘛,太有道理啦!
5. 哈哈,“于”在比较的时候也会出现呀!像“苛政猛于虎也”,不就是说苛政比老虎还凶猛嘛,这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
6. 哎呀呀,“于”表示从哪里也可以呀!比如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就是从蓝草里提取,却比蓝草更青呢,真有意思!
7. 哇塞,“于”表示被也有的哦!就像“不拘于时”,就是不被当时的风气所拘束,你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呢!
总之啊,“于”这个虚词的用法可多了去啦,大家一定要好好记住呀!。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_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_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_在文言文阅读中,同学们要掌握的内容很多。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文言虚词,文言实词和固定句式。

其中文言虚词尤为让不少学生费神。

为此,语文老师准备挨个为同学们总结文言虚词的用法,希望这些总结可以帮助同学们查漏补缺,及时掌握准确的内容,做好文言文阅读题。

高中文言文阅读中的重要虚词于的用法:(一)文言虚词于用作介词,具体用法如下。

1.虚词于表示在,从,到的意思。

例子:乃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在的意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表示从的意思。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表示到的意思2.虚词于表示在方面或者从中的意思。

例子: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3.虚词于表示由于的意思例子:业精于勤、荒于嬉4.虚词于表示向,对,对于的意思。

例子: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5.虚词于表示被的意思。

例子:君幸于赵王。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虚词于表示与,跟,同的意思。

例子: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7.虚词于表示比的意思。

例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二)重点词组【于是】1. 于是相当于于+此,表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等的意思。

例子: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表示在这时的意思。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表示在这种情况下的意思。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表示对此的意思。

④于是余有叹焉:表示因此的意思。

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表示从此的意思。

2. 于是用作连词,表示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一样。

例子: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见于】表被动。

例子: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于的用法也就是上面这几种,同学们快看看,哪几种还比较模糊,那就快看看。

更多更详细的文言文阅读中的文言虚词用法。

文言虚词(乃、若、所、为、焉、与、于、何、乎、则、以)k

文言虚词(乃、若、所、为、焉、与、于、何、乎、则、以)k

•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表近指,相当于“ ”“这样”“如此” 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齐桓晋文之事》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 ②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 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你既然如此记着我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你既然如此记着我……) 。(你既然如此记着我 )
• 【所】 名词,处所,地方。 (一)名词,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 (《陈涉世家》)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 (《促织》) 而母立于兹。( 。(《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 志》)
•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 “所”字 字结构, .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 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 的人” 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 的人 的事物” 的情况” 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的情况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 ④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 《信陵君窃符救赵》 •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 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 . 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 后序》 。(《〈指南录〉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 信陵君窃符救赵》 耳。 (《信陵君窃符救赵》)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用法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用法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的用法在初中阶段最常用、最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联合详细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剖析。

希望同学们课后去识记它们的用法,考场上势必如虎添翼。

一、“之”的用法:1、代词①代词,代人,译为:他(她),他(她)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杀之以应陈涉。

二世杀之。

楚人怜之。

陈胜佐之。

长跪而谢之曰。

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宜屈驾顾之。

②代词,代事,译为:这件事,它。

例:肉食者谋之。

然足下卜之鬼乎时人莫之许也。

③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④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助词①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怎知鸿鹄之志哉。

禽兽之变诈。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复立楚国之社稷。

五十里之地。

皆布衣之士也。

用武之国。

天府之土。

此诚紧急生死之秋也。

②助词,用于主谓构造之间,无实在乎义,不译。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天子之怒。

聂政之刺韩傀也。

③助词,作宾语倒装标记,无实在乎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小大之狱。

④助,用于凑足音,无意,不。

例:公将鼓之。

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

之,一狼径去。

3、,作,:去,往。

例:吾欲之南海。

送孟浩然之广陵。

耕之上。

又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

注:此作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往常都是三人称,命名之可“的”;用作“去、往、到”,用作助可不。

二、“以”的用法:1、介,与后边的或短一同组成介短,充任状或,其意多。

① :把。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功。

故崩寄臣以大事也。

以虫草林。

以君者。

今以吾众⋯⋯以地耳。

愿陛下托臣以复之效。

② :用,拿。

例:以刀劈狼首。

以五十里之地易安陵。

屠惧,投以骨。

以大易小。

今吾用十倍之地。

咨臣以当加中 ...内容加失,点此重加全文世之事。

祭以尉首。

③ :凭,靠。

例:何以。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以我酌油知之。

以君之力,曾不可以魁父之丘。

④ :依据,依据。

例:策之不以其道。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虚词,具有多种用法和意义。

下面将对其用法和意义进行归纳总结。

1. 表示动作的对象: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向”。

例如,“臣于君”表示臣子对君主的恭敬之情,“敬于父母”表示子女对父母的尊敬。

2. 表示时间或地点: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时间或地点,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在于”。

例如,“居于京师”表示居住在京城,“立言于宴会”表示在宴会上发表言论。

3. 表示理由或目的: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理由或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为”、“为了”。

例如,“思虑于百姓的疾苦”表示出于对百姓的关怀而进行思考,“行止于国家安定”表示为了国家安定而采取的行动。

4. 表示比较或对照: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比较或对照,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比较”。

例如,“胜于敌”表示胜过敌人,“勇于前行”表示比较勇敢地前进。

5. 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动宾关系: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动宾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把”、“将”。

例如,“王者之道,贵德于功名”表示德行应该比功名更为重要。

总结起来,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非常丰富,它可以表示动作的对象、时间或地点、理由或目的、比较或对照,还可以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动宾关系。

熟练掌握这些用法,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文。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表示处所:表示事物所在的地方。

例:于临川之固也。

(红楼梦)(指身处临川之地)
2.表示目的、结果或方向:表示行动或动作的目标、结果或方向。

例:于人便镂。

(西游记)(指为了人的便利而雕镂)
3.表示时刻:表示时间的范围或时刻。

例:至于黄昏,星子始出。

(红楼梦)(指到黄昏时分)
4.表示方式、手段:表示通过什么方式或手段。

例:唯象而已,则于理不能不做出推辞。

(《易·系辞》)(表示通过观察事物的现象以推断事物的本质)
5.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或施事者: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或施事者。

例:宝玉听了,纳罕于心中。

(红楼梦)(指宝玉在心中感到纳闷)
6.用于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中,起衬托、呼应或烘托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于”是一个多功能虚词,其具体意义和用法会受到上下文的影响,不同的句子和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重要虚词——于的用法

文言重要虚词——于的用法

⽂⾔重要虚词——于的⽤法于:介词。

(1),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交代与动作发⽣相关的时间、地点、范围、对象、内容等。

可以翻译成“从”“在”“到”“向”等。

狼径去,其⼀⽝坐于前。

(《狼》)于厅事之东北⾓,施⼋尺屏障。

(《⼝技》)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于负者歌于途,⾏者休于树,(《醉翁亭记》)于时冰⽪始解,波⾊乍明。

(《满井游记》)迁客骚⼈,多会于此。

(《岳阳楼记》)胶⿀举于鱼盐之中。

(《⽣于忧患,死于安乐》)征于⾊,发于声,⽽后喻。

(《⽣于忧患,死于安乐》)然侍卫之⾂不懈于内。

(《出师表》)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墨⼦闻之,起于鲁。

(《公输》)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渐闻⽔声潺潺⽽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醉翁亭记》)晶晶然如镜之新开⽽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满井游记》)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送东阳马⽣序》)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积于今六⼗岁矣。

《捕蛇者说》樊哙覆其盾于地。

《鸿门宴》(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

)长安君何以⾃托于赵?(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谓少时⽤⼼于学甚劳。

(《送东阳马⽣序》)(2),放在形容词后边,介绍⽐较的对象,可以翻译成“⽐”,“胜过”等,也可不译。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远矣。

(《伤仲永》)(他的才能是上天赋予的,远胜过其他有才能的⼈)所欲有甚于⽣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我所追求的东西还有⽐⽣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得到⽣命的事情。

)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蜀地道路艰难险阻,⽐登上青天还难。

)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苛酷的统治⽐⽼虎还要凶啊!)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劝学》(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颜⾊⽐兰草深。

文言文于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于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于的用法和例句一、文言文于的基本用法与含义文言文中的"于"字作为一个常见的虚词,在古代汉语中具有多种用法和含义。

在语境中,它既可以作为介词使用,表示位置、手段、原因等概念,还可以充当动词或副词,表达一种动作或状态。

下面将分别介绍文言文中"于"的几个主要用法,并附上相应的例句说明。

二、介词"于"1. 表示位置在某地、某方位,在…之内。

例句:余居陆沉之中 (《左传·庄公十七年》)。

2. 表示手段通过、以及。

例句:事者必先利其器 (《晋书·王强传》)。

3. 表示时间在……时候,在……期间。

例句:纣三十岁而立贰虻吴故松駮反不备因得宝玼斩毛骊为猎贿赂故卫人尤赞稷服食均衡量卜牛登山大相关不能生楚人闻其行螳蔓武城仆淫滋动己减视长安豪弗戾没荣校掠至皇后二奸证亶姣以往馆车束帛酬前心妄秦府上京出巡天子犀收神之用保 (《史记·卫康叔世家》)。

4. 表示目的为了、以便、以。

例句:使坚胜怯 (《晋书·谢晦传》)。

三、动词"于"1. 表示存在或具备条件有,是。

例句:余音皆入乎吕声 (《礼记·乐记》)。

2. 表示行动到,至。

例句:不应暗中小破节制陷阵最多原则故非深修恣淫荒游私 yo ,常岁千万马足无淹留猪种些许喧音也故使驱兽而舍田土沃及草木香径何胜寝肉明王夫不妄埶曾袭战勇以上乘至义非朝盈隅暮溢寇虏攻匈葱雠凶弗顺道之役样都要在线微调共事爵赏陆续分别内外不延商曲折言辞 ,即耕读不治国事硕学老师艺涂先时成纪思议令仍未实彻春秋是法允范万方理见守故可坚李谁能洗时候对 ( 《韩非子·喻老》 ) 。

四、副词"于"1. 表示程度,相当于"极其"。

例句:之后何异日辙 (《孟子·告子下》)。

2. 表示结果以至于,致使。

例句:夫妇失和而以搏刺吏 (《史记·世家·项羽本纪》)。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1.而2.与3.乃4.其5.所6.为7.焉8.以9.因 10.于 11.则 12.之1.【而】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2.【与】(一)介词。

1.介词。

和,跟,同。

【例】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2.给,替。

【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3.比,和……比较。

【例】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连词。

和,跟,同。

【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践灭吴》)(三)通假。

通“欤”。

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例】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3.【乃】(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二)用作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18个文言文虚词顺口溜帮你更好学习文言文

18个文言文虚词顺口溜帮你更好学习文言文

18个⽂⾔⽂虚词顺⼝溜帮你更好学习⽂⾔⽂相信⼤家在学习⽂⾔⽂的时候,都觉得虚词⽐较难记忆。

所以今天⼩编给⼤家整理了⼀些能够更简单的记住虚词的顺⼝溜。

下⾯就是⼩编给⼤家整理的18个⽂⾔⽂虚词顺⼝溜。

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18个虚词⼝诀】1.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且乃之乎者也谐⾳: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且乃之乎者也【奇思妙想】这个⼝诀⽬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庸⼩说《天龙⼋部》中头号美⼥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下,因为——所以——则——⽽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样的废话连篇。

1.于【速记⼝诀】⾃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谐⾳:⾃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我们去海南旅游,⾃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陆百元⼀⽄,在海南却只要五⾓钱⼀⽄),我们⾮常开⼼,不仅感谢的话说了⼀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个杯⼦和⼀⽀笔。

⼤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给她喝⽔。

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竟然没⼈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于”主要⽤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 “⽐”等。

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从)②业精于勤⽽荒于嬉,⾏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由于)③爱其⼦,择师⽽教之;于其⾝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在)⑤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给)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壁之战》)(向)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到)⑧⾂诚恐见欺于王⽽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被)⑨冰,⽔为之,⽽寒于⽔。

文言文中_于的用法

文言文中_于的用法

文言文中_于的用法文言文中“于”的用法“于”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常见且用法多样的虚词,理解和掌握它的用法对于读懂文言文至关重要。

“于”作介词用是其最常见的用法之一。

当“于”表示“在”的意思时,比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这里的“于长勺”就是“在长勺”。

又如“乃设九宾礼于庭”,“于庭”即“在庭院”。

它能用来指明动作发生的地点。

“于”也可以表示“到”的意思。

像“从径道亡,归璧于赵”,“于赵”就是“到赵国”。

再比如“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于南冥”即“到南冥”。

当“于”表示“向、对”时,例如“胡不见我于王”,意思是“为什么不向大王引见我”。

还有“告之于帝”,就是“向天帝报告”。

“于”有时还表示“从”。

比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取之于蓝”就是“从蓝草中取得”。

除了作介词,“于”在文言文中还能用于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表示被动关系。

例如“受制于人”,意思是“被别人控制”。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这里的“受制于人”就是“被人控制”。

“于”还能用来表示比较,比如“苛政猛于虎也”,“于”在这里就是“比”的意思,说的是苛政比老虎还凶猛。

在学习“于”的用法时,我们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准确理解它的含义。

通过大量阅读文言文作品,不断积累和总结,我们就能更熟练地掌握“于”以及其他文言虚词的用法,从而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

比如《岳阳楼记》中的“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于此”就是“在这里”,指明了聚会的地点。

还有《醉翁亭记》里的“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于泉上”指的是“在泉水上方”。

又如《出师表》中的“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两个“于”分别表示“在……内部”和“在……外部”。

再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于朝廷”意为“在朝廷上”。

总而言之,“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丰富多样,需要我们仔细辨析和体会,才能准确理解文意。

只有不断积累和练习,我们才能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和例句一、文言文中"于"的用法概述在古代汉语中,"于"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它具有多种用法和含义。

作为介词,它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方面的关系;作为动词,它表示存在、发生或完成的动作;作为助词,它则可以构成补语和状语等等。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详细解析"于"在文言文中的各种用法,并附以例句进行说明。

二、 "于"作为时间介词1. 表示在某个时间点或时刻:例句1:公元前194年长平之战中,楚军困于武关。

例句2:曹操生于东汉末年政治动荡的时期。

2. 表示在某段时间内:例句1:汉武帝时期,在东汉历经逾百年的岁月间,社会经济繁荣发展。

例句2: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国语》,记载了百余年间各国之事。

3. 表示频繁重复的行为或状态:例句1:孔子往伯安父家见孔鲤公。

例句2:从前,苏轼与欧阳修在宋朝时相交甚深。

三、 "于"作为地点介词1. 表示在某个地方:例句1:齐国位于中国东北部,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

例句2:故宫庄严肃穆,位于北京市中心。

2. 表示到达或从属于某个地方:例句1:明代南京成为首都,政治中心由北京迁居南方。

例句2:汉代洛阳是帝王陵寝所在地。

四、 "于"作为方式介词1. 表示通过某种方式或手段实现:例句1: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走向了繁荣和进步。

例句2:释迦牟尼通过修行得到了悟道的智慧。

2. 表示按照某种标准或规范:例句1:《礼记》中描述了周礼和乐制度的安排和仪式。

例句2: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成为当代年轻人思考的问题。

五、 "于"作为动词1. 表示存在、发生或完成的动作:例句1:百年沧桑,唯有青山不老。

例句2:墙角下坐着一个老人,目光凝滞。

2. 表示在某种条件下具备某个品质或特征:例句1:英雄永远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例句2:美丽的风景常常出现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六、 "于"作为助词1. 构成补语结构:例句1:佛家言义以通其教法-----铺张文采而借巧取胜者多皆在使人得皈依耶!(韩愈《师说》)例句2:屡陈周易稷黍之祭,论曾子詹何庆云乎?(朱熹《五经正义》)2. 构成状语结构:例句1:谦虚者,逢著日月,指万象时事以效果,击竖垂匷之危顶拳手。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整理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整理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0.【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哪里,怎么。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文言虚词“之”、“以”、“于”的用法

文言虚词“之”、“以”、“于”的用法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一、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1、结构助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沈复《幼时记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于厅事之东北角。

(林嗣环《口技》)译:在客厅的东北角。

③水陆草木之花。

(周敦颐《陋室金铭》)——各种草木的花。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他们)观赏自然景物后的感情⑤忘路之远近。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忘记了路的远近。

⑥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

(魏学伊《核舟记》)译:直径一寸的木头。

⑦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对于菊花的爱好。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刘禹锡《爱莲说》)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刘禹锡《陋室铭》)④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礼记)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

不必译出。

例如:①公将鼓之。

(左秋明《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蒲松龄《狼》)4、宾语前置标志。

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

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

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宋何罪之有?”即为“宋有何罪?”。

5、定语后置标志。

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如:马之千里者。

(韩愈《马说》)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作代词用: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精校版)

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精校版)

【释义举例】 助、代、兼、副词
• 3、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译为 “在其中”“ 从这里”等。
•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论语》)(在其中)
• ②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桃花源记》)(从这里)
• 4、用作疑问副词,译为“怎么” “哪里”。 •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
•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虚词是同学们记 忆的难点,每一个虚词有多种词性,每一种词 性又有多种用法,死记硬背既费时费力,又容 易遗忘。为了帮助同学们突破这一难点,利用 速记口诀,压缩记忆内容,化复杂为简单,利 用谐音,化枯燥为有趣,让同学们能在较短的 时间内轻轻松松地记住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 意思。
• (《季氏将伐颛臾》)(感叹语气) •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 (《《季氏将伐颛臾》》)(疑问语气) • ③然则废衅钟与?
• (《齐桓晋文之事》)(测度语气)
3 虚词——焉
• 【速记口诀】句尾词尾常不译 反诘语气常 译呢 代词什么之哪里 兼词相当于是之 疑副怎么和哪里
• 谐音:锯尾吃尾常不易 反截鱼鳍长翼呢 带刺什么知那里 见刺相当于是之 姨夫怎 么和哪里
子给她喝水。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
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 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
“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 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 示多种组合关系。
• 译为:“自”“从”“由于”“对 于”“在”“给”“向”“到”“被” “比”等。
【释义举例】
• 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 • ②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参与) •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 (《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 • 2、用作连词,“同”“和”“跟”。 • ①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安乐也
用作介词
4 引出处所、时间、范围,可译为“在、从、到”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从
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到
④不求闻达于诸侯

用作介词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 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胜过 比,胜过
用作连词
1 组成词语“于是”“至于”,表示 承接,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
7.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介词,对,对于 )
8. 还于旧都( 介词,到 )
9.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介词,表比较,比 )
10.于是入朝见威王( 连词,表承接,提 )
起相关的另一件事
文言虚词一点通

一.“于”字的用法
用作介词
1 引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①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对于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对
③胡不见我于王

用作介词
2 相当于“与”,也译为:“跟、同”
①曹操比于袁绍

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跟
用作介词
3 引出原因,译为“由于””
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 由于
①于是入朝见威王。 ②至于斟酌损益
表承接 表另提一事
二.当堂测
1. 至于夏水襄陵 2. 相与步于中庭
( 连词,表承接,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 )
( 介词,在

3. 山门圮于河
( 介词,在

4. 骈死于槽枥之间 ( 介词,在

5.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介词,向

6. 贤于材人远矣
( 介词,表比较,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