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于”“以”的用法例析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的用法(排版清晰)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的用法(排版清晰)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的用法在初中阶段最常用、最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希望同学们课后去识记它们的用法,考场上必将如鱼得水。

一、“之”的用法:1、代词①代词,代人,译为:他(她),他(她)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杀之以应陈涉。

二世杀之。

楚人怜之。

陈胜佐之。

长跪而谢之曰。

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宜枉驾顾之。

②代词,代事,译为:这件事,它。

例:肉食者谋之。

然足下卜之鬼乎?时人莫之许也。

③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④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助词①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禽兽之变诈。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复立楚国之社稷。

五十里之地。

皆布衣之士也。

用武之国。

天府之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天子之怒。

聂政之刺韩傀也。

③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小大之狱。

④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例: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

顷之,一狼径去。

3、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

例:吾欲之南海。

送孟浩然之广陵。

辍耕之垄上。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注:此处作实词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通常都是三人称,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二、“以”的用法: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意义较多。

①译为:把。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以虫草为林。

以君为长者。

今诚以吾众诈……以头抢地耳。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②译为:用,拿。

例:以刀劈狼首。

以五十里之地易安陵。

屠惧,投以骨。

以大易小。

今吾用十倍之地。

咨臣以当世之事。

祭以尉首。

③译为:凭,靠。

例:何以战。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文言虚词以的用法:1、作为动词(1)认为。

例句: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列子·汤问》译文: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2)有。

例句: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宋代苏轼《书戴嵩画牛》译文: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

(3)用,举用。

例句:陈王征国之豪杰与计,以上蔡人房君蔡赐为上柱国。

——《陈涉世家》译文:陈胜召集国内的豪杰商量对策,举用上蔡(在今河南驻马店市辖区内)人房君蔡赐做上柱国。

2、作为介词(1)表示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译文: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2)介绍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材料。

可译为“用”“拿”。

例句: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先秦韩非子《自相矛盾》译文: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依凭,可译为“依”“按”“凭”“顺”“按照”。

例句: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卖油翁》译文: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4)表示时间和处所,可译为"在""从"。

例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译文: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介绍对象,可译为“把"。

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

3、作为连词(1)连接词与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

例句: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赤壁赋》译文: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

(2)连接分句,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以下是 7 条关于“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1. 哎呀呀,“于”可以表示在某个时间呀!就像“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里的“朝发于白帝”不就是说在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嘛,你说神奇不神奇!
2. 嘿,“于”还能用来表示在某个地方呢!比如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于乱世”不就是在乱世中嘛,是不是很容易理解呀!
3. 哇哦,“于”能够表示到某个地方去哟!像“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到广陵去呀,多形象呀!
4. 你瞧啊,“于”表示对于、关于也是很常用的呀!“业精于勤荒于嬉”,可不就是说学业因为勤奋而精通,因为嬉戏而荒废嘛,太有道理啦!
5. 哈哈,“于”在比较的时候也会出现呀!像“苛政猛于虎也”,不就是说苛政比老虎还凶猛嘛,这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
6. 哎呀呀,“于”表示从哪里也可以呀!比如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就是从蓝草里提取,却比蓝草更青呢,真有意思!
7. 哇塞,“于”表示被也有的哦!就像“不拘于时”,就是不被当时的风气所拘束,你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呢!
总之啊,“于”这个虚词的用法可多了去啦,大家一定要好好记住呀!。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_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_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_在文言文阅读中,同学们要掌握的内容很多。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文言虚词,文言实词和固定句式。

其中文言虚词尤为让不少学生费神。

为此,语文老师准备挨个为同学们总结文言虚词的用法,希望这些总结可以帮助同学们查漏补缺,及时掌握准确的内容,做好文言文阅读题。

高中文言文阅读中的重要虚词于的用法:(一)文言虚词于用作介词,具体用法如下。

1.虚词于表示在,从,到的意思。

例子:乃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在的意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表示从的意思。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表示到的意思2.虚词于表示在方面或者从中的意思。

例子: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3.虚词于表示由于的意思例子:业精于勤、荒于嬉4.虚词于表示向,对,对于的意思。

例子: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5.虚词于表示被的意思。

例子:君幸于赵王。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虚词于表示与,跟,同的意思。

例子: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7.虚词于表示比的意思。

例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二)重点词组【于是】1. 于是相当于于+此,表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等的意思。

例子: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表示在这时的意思。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表示在这种情况下的意思。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表示对此的意思。

④于是余有叹焉:表示因此的意思。

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表示从此的意思。

2. 于是用作连词,表示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一样。

例子: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见于】表被动。

例子: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于的用法也就是上面这几种,同学们快看看,哪几种还比较模糊,那就快看看。

更多更详细的文言文阅读中的文言虚词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虚词以的⽤法⽂⾔虚词"以"的⽤法⼀、⽂⾔虚词"以"在⽤法上,作介词和作连词是有区别的, 在阅读⽂⾔⽂时要注意各⾃的特点,举例如下:(⼀) "以"作介词时,"以"和后⾯的名词或名词词组构成⼀个介词词组(也有叫作"介词结构"或"介宾词组"的).它表⽰动作⾏为所使⽤的⼯具,凭借的条件,所强调的对象,形成的原因;引进动作⾏为发⽣的时间和处所等.翻译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译为:"⽤"、"拿"、"以"、"把"、"按照"、"根据"、"凭借"、"因为"、"由于"等;如表时间、处所,⽤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介词词组在现代汉语中⼀般是放在动词前作"状语";但是在⽂⾔⽂⾥介词词组除了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外,还经常放在动词后作补语(也叫"介词结构后置").凡是放在动词后作"补语"的介词结构,在翻译成现代汉时,要作顺序调整,把后置的介词结构放回动词前⾯去,才通顺.(见例7、15、16、17、18、19)例:1﹐愿以⼗五城请易璧.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以事秦之⼼,礼天下之奇才.3,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4,权以( )⽰⾂下.(介词"以"后的宾语"之"省略)5,余船以次俱进.6,君⼦不以⾔举⼈,不以⼈废⾔.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之利.8,翌⽇,以资政殿学⼠⾏.9,旦以⼀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10,以其乃华⼭之阳名之.11,吾以捕蛇独存.12,成以其⼩,劣之.13,汝不必以⽆侣悲.14,余以乾隆三⼗九年⼗⼆⽉,⾃京师乘风雪……15,验之以事.(介词结构后置)16,饰以篆⽂、⼭龟鸟兽之形.(介词结构后置)17,我⾮爱其财⽽易之以⽺也.18,(项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19,掭以尖草,不出;以筒⽔灌之,始出.(⼀个介词结构在动词后,⼀个介词结构在动词前.)(⼆) "以"作连词"以"所连接的前后两部分,可以是词和词,词组和词组;也可以是句⼦和句⼦."以"作连词,在⽤法上和"⽽"有许多相同点,只是不能⽤于转折关系.下⾯举例说明“以”作连词表⽰的⼏种关系:1,表⽰并列或递进,常⽤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可译为"⽽","⼜","⽽且"等,或不译.例:(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2,表⽰承接,"以"之前的动作、⾏为,往往是后⼀动作、⾏为的⼿段和⽅式,可译为"⽽"或省去不译。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一、文言文虚词以的概述及用法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经典语言体系,其独特的表达方式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学习上的挑战。

而其中最常见且多变的一个部分便是虚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以”。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

在文言文中,“以”既能做介词,表示手段、方式;也能做连词,表示条件、目的等等。

下面会具体介绍这些用法及其例句,并排列成一二级标题便于阅读。

二、作介词时,“以”的用法和例句1. 表示手段在表示手段时,“以”可以与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一起使用,表示通过某种手段、方法达到目的。

例如:(1)黔首以福肪陈。

《史记·平凖书》意思:国家富强是因为良好政策长期实施。

解析:此句中,“以”将“福肪陈”作为手段,通过这个手段来实现“国家富强”。

(2)罩口堂射属黑土民,黜矣彼之百里者于朝廷焉。

《汉书·刑法志》意思:坏人不得在政府中担任职务。

解析:此句中,“以”将“黑土民”作为手段,通过这个手段来实现“黜矣彼之百里者于朝廷焉”。

2. 表示方式在表示方式时,“以”可以与动词或名词一起使用,表示某种方法、方式。

例如:(1)秦月之象以先天朗组织三光略凖。

《汉书·艺文志上》意思:研究月亮的道理是依据观察四季更替和先天的六情。

解析:此句中,“以”将“先天朗组织三光略准”作为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研究“秦月之象”。

(2)是日也登乎行阳適候寒冬之岁也……故葢邪境以居择彘。

《论语季氏篇》意思:那样的日子出行要看时令寒冷与否……所以只能居住在边远地区吃猪肉。

解析:此句中,“以”将“居择彘”作为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因为寒冬无法外出而导致食物短缺的问题。

三、作连词时,“以”的用法和例句1. 表示条件在表示条件时,“以”可以引导条件状语从句,表达某种条件下的前因后果关系。

例如:(1)高世王曰:余有奉太祝之礼,可乎?《公羊传·成公元年》意思:高世王说:“我能够按照太祝的仪式来行事吗?”解析:此句中,“以”引导了一个条件状语从句,表示如果遵循太祝的礼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因、于、与、则、者、之)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因、于、与、则、者、之)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因、于、与、则、者、之)十二、因(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译文:无不是就着材料原来的形状模拟各种事物的形象。

②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译文:所以凡是要做事就一定要遵循法令制度来行动,改革制度的人要根据时势而变通!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译文:善于打战的人会根据形势把战争朝着有利的方向引导。

④我欲因之梦吴越。

《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文: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2.依靠,凭借。

①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译文:又凭借丰厚的钱财贿赂(在怀王手下)当权的大臣靳尚。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

3.表条件,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鸿门宴》)译文:不如趁此机会好好地对待他。

②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译文:顺着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译文:秦国趁着胜利的机会,宰割天下的土地,分裂各国的河山。

4.表方法。

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通过宾客到蔺相如门前谢罪。

(二)连词1.表原因。

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译文:由于(因为)建造玉清宫,砍伐山中的树木,获得建造的材料,砍伐地方(面积),人人都见得到。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书》)译: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罚不当。

(二)副词。

表承接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译文:于是拔刀砍断面前放奏章的桌子。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

③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

(《段太尉逸事状》)译文:(太尉)于是开导他们说:“郭尚书难道亏待你们了吗?④因招樊哙出(《鸿门宴》)译文:于是招樊哙出来。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表示处所:表示事物所在的地方。

例:于临川之固也。

(红楼梦)(指身处临川之地)
2.表示目的、结果或方向:表示行动或动作的目标、结果或方向。

例:于人便镂。

(西游记)(指为了人的便利而雕镂)
3.表示时刻:表示时间的范围或时刻。

例:至于黄昏,星子始出。

(红楼梦)(指到黄昏时分)
4.表示方式、手段:表示通过什么方式或手段。

例:唯象而已,则于理不能不做出推辞。

(《易·系辞》)(表示通过观察事物的现象以推断事物的本质)
5.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或施事者: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或施事者。

例:宝玉听了,纳罕于心中。

(红楼梦)(指宝玉在心中感到纳闷)
6.用于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中,起衬托、呼应或烘托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于”是一个多功能虚词,其具体意义和用法会受到上下文的影响,不同的句子和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例句一级段落标题:引言文言虚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起连接、修辞或者加强语气等作用的一类小字,其中以“以”为代表。

本文将重点探讨“以”的用法及相关例句,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常见的文言虚词。

二级段落标题:表示手段或方法“以”可以表示某种手段或方法。

它常常出现在说明一件事情是如何实现的情况下。

例如,在《孟子·离娄下》中就有这样一句话:“水陆通衢,天下之交也。

”这句话中的“以”表示凭借、依赖手段或方法来实现。

“水陆通衢”表达了道路方便交通畅达,“天下之交也”则说明通过这种便利的交通手段使得天下之间产生更多的贸易往来。

三级段落标题:表示条件或前提此外,“以”还可以表示某种条件或前提。

在《孟子·告子上》中有这样一句:“月则旦旦,日则迈迈。

”其中,“以”就表明了月亮能够光明照耀是基于白天太阳发出光线的前提。

“月则旦旦”表达了月亮白天戴着阳光的面具高照,“日则迈迈”诠释了太阳昂首阔步行进。

四级段落标题:表示对象或内容“以”还可以表示某种对象或内容。

在《左传·襄公十二年》中有这样一句:“以我大邦抗之。

”这句话中,“以我大邦抗之”表示根据自己大国的力量来对抗外敌。

“以我大邦”说明理由,即根据自己是一个大国的身份,“抗之”则说明对抗外敌。

五级段落标题:表示标准或依据此外,经常可以看到“以”的用法是表示一种标准或依据。

例如,在《庄子·齐物论》中有这样一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这句话意思是说如果按照百姓的无知愚昧来制定政策,就会让人民失去明智。

“以其昏昏”说明了制定政策的基准,“使人昭昭”表达了期望人民能够保持清醒、聪明。

六级段落标题:修辞增强语气最后,《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句:“如此而可谓之至愚者矣。

”这句话用到了“以”的修辞用法,表示强调或加强语气。

其中,“以”起着增强语气的作用。

“如此而可谓之至愚者矣”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傻到极点。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1. 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并且”“又”。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例如: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例如:(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例如: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2. 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3. 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二)何1. 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如:①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②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报任安书》)(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前置。

例如: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2. 用作副词。

2020高考文言虚词“以”和“与”的用法

2020高考文言虚词“以”和“与”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和“与”的用法以一、 '以'用作介词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石钟山记》)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以一当十(成语) 夜以继日(成语) 秋以为期(《诗经·氓》)7、“以”后接名词或代词构成介宾短语,常译作“把、用、在、凭借、因为、按照等”例:虽董之以严刑。

(表手段、工具,用)8、“以”后接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例:农人告余以春及。

(“春及”意即春天到来后的农事,是主谓式名词性短语)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谈笑”,动词活用作名词,属名词性短语,谈笑的方式)9、与疑问词“何、奚等”连用,构成倒装式介宾短语例: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即“以何”,表依据,凭什么)奚以知其然也?(“奚以”即“以奚”,表依据,凭什么)10、“以”后省略“之”字,“以”常译作“把”;“之”作代词,共同构成介宾短语例: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之”代上文的“清流激湍”)二、 '以'用作动词1、“以”后接主谓式短语,常译作“认为”例:成以其小,劣之。

文言虚词“之”“其”“而”“于”“以”“为”的用法

文言虚词“之”“其”“而”“于”“以”“为”的用法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 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 (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可省去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二、其 1.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

如: 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璧"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可以归纳总结如下:
1.表示手段、方法,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通过”。

例如:“以言劝人”(用言语劝告人)、“以弋发纸鸢而空”(用弓
弩发射纸鸢却没有打中)。

2.表示理由、根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凭借”、“根据”、“因为”。

例如:“以君之择,何如?”(按照君主的选择,怎么样?)、“以
我观之,天地之间必有道法”(根据我看来,在天地之间必然有道理)。

3.表示程度、范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以”、“由”、“按照”。

例如:“以朝廷之大臣,安敢为小人所狎”(作为朝廷的大臣,怎么
敢与小人交往)、“以年之长幼尊卑,弟兄之分易明也”(按照年长轻老,尊卑有别,弟兄的区分就容易明白)。

4.表示条件、前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若是”、“如果”。

例如:“以诚相待”(如果真诚地相互对待)、“以竭忠勇之力,以
报皇家之恩”(用尽忠勇之力,以报答皇家的恩德)。

5.表示目的、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了”、“以便”。

例如:“以求学之道,生者必观于碑传之上”(为了求学之道,活着
的人必须从碑文中获取知识)。

总之,“以”作为文言虚词,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并能根据上下文的
语境来决定其具体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判断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判断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判断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判断刘金山郭玉梅文言虚词“以”,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经常考查的一个,也是大纲和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8个常考文言虚词之一。

【“以”的意义和用法】一、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

如: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用)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以:用……身份)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5.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胡、奚”等做宾语时,宾语放在“以”前面。

如:“何以战?” (《曹刿论战》)二、连词“以”作为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有时不译。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不译。

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

如: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如: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不译。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以的文言虚词用法

以的文言虚词用法

以的文言虚词用法文言虚词“以”的用法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二、作介词,(一)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二)、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三)、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四)、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五)、相当于“从、由”。

例如: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隆中对》(六)、译为“按照”。

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三、连词,(一)、相当于“用来、以便”。

例句: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陈涉世家》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二)、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

例如: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判断文言虚词“以”,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经常考查的一个,也是大纲和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8个常考文言虚词之一。

【“以”的意义和用法】一、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

如: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用)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以:用……身份)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5.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胡、奚”等做宾语时,宾语放在“以”前面。

如:“何以战?”(《曹刿论战》)二、连词“以”作为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有时不译。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不译。

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

如: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如: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不译。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6.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高中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举例

高中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举例

高中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举例一、介词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石钟山记》)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②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石钟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③各各竦立以听。

(《促织》)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文言文于字的用法及例句及翻译

文言文于字的用法及例句及翻译

文言文于字的用法及例句及翻译一、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及例句在文言文中,“于”字作为一个常用的虚词,有着多种不同的用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用法及例句,并给出相应的翻译。

1. 表示动作或状态所发生的时间例句:(1)于斯父嚐冰心冰道。

翻译:父亲曾经品尝过冰心冰道。

(2)三十年以來,天下大兴乱者,皆与此弊也。

翻译:三十年来,天下大起乱者都与这个弊端有关。

2. 表示比较或对照例句:(1)聖人不仁以白衣之义而蔽畜。

翻译:圣人并非善良之意而遮掩孳息。

(2)今安升堂于章程道德则,斩我席厉先王明英宗之义。

翻译:如今竟然晋升到讲究章程和道德的地方,则背离了剧烈殷勤前王明英宗的原则。

3. 作为介词表示处所、行动发生地点等例句:(1)自送赴灵坛于王室,父之精还。

翻译:亲自将仙身送至来世圣地,在王室中归还了父亲的遗魂。

(2)无故拨乱国家,藏身于远方。

翻译:毫无理由地扰乱国家,逃亡至遥远之处。

二、文言文中“于”字的翻译技巧在进行汉语到文言文的翻译过程中,正确把握“于”字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介绍一些关于“于”字翻译的技巧。

1. 根据上下文确定具体含义在不同句子和上下文中,“于”字所表示的意义可能会有所不同。

通过分析上下文,结合其他相关关键词,可以准确判断出“于”字应该表达哪种含义。

2. 考虑动作或状态发生时间当遇到表示时间涉及“于”的句子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等时间点,并在英文翻译中作出相应调整。

3. 注意比较和对照关系当“于”字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或对照关系时,需要注意理解句子意思中的比较对象,并适当运用比较级和对照句式,在英文翻译中准确表达出这种关系。

4. 考虑语境对意义的影响文言文的意思往往是以整个句子为单位进行理解的,因此要注意将“于”字所表示的含义与整个句子的语境相结合,综合考虑对其进行准确翻译。

总之,“于”字作为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有着丰富多样的用法。

正确理解并恰当使用“于”字,可以更好地阅读和翻译文言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以”等文言虚词的介词用法例析
“于”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的词性比较固定,一般只作介词,可带宾语。

因语境不同,“于”有多种含义和作用。

一、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
(一)、在文言里,“于”经常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放在句末,构成一种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

这也是“于”作为介词的常见用法。

又分为几种情况:
1、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到”“从”等。

例如:
(1)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2)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劝学》)
(4)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5)邑~歧山之下居焉《梁惠王下》
(6)则塞~天地之间《公孙丑上》
(7)吾闻出~幽谷迁-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幽谷者《滕文公上》
(8)裸将~京《离娄上》
(9)舜往~田《万章上》
(10)放太甲~桐《尽心上》
2、引进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

译为“向”“对”“跟”“与”等。

例如:
(1)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译为“向”)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对”)
(3)故燕刑~寡妻《梁惠王上》
(4)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跟”)
3、引进比较对象。

译为“比”。

这种情况中,“于”的前面往往是形容词。

例如:
(1)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比”)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译为“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它往往跟在动词后面,译为“被”。

例如: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被”)
(2)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五人墓碑记》译为“被”)
有时,它还与“见”“受”合在一起表被动,构成一种固定结构的句式。

例如: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见…于…”译为“被”)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受…于…”译为“被”)
(二)、“于”和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不后置的情况。

一般可译为“对于”。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译为“对于”)
2、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译为“对于”)
二、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
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而且这种形式的句子与作状语后置句在结构上非常相似,有人把它作为状语后置来解释,其实,两者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例如: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刻舟求剑》“于水”作补语)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寡人之于国也》“于河东”作补语)
三、有时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例如:
1、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2、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同上)
四、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在现代汉语中,“于是”是一个词语;而在古汉语中,“于是”大多是两个词语。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

(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于是余有叹焉。

(因此)(《游褒禅山记》)
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从此)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例如:
1、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
3、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触龙说赵太后》)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例如:
1、遂墨以葬文公。

晋于是始墨。

”(《崤之战》译为“从这时”作状语)
2、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捕蛇者说》)译为“在这职业上”作补语)
介词“以”的用法主要有六种
介词“以”的用法主要有六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

可译为“率领”。

这种“以”字结构只作状语。

(3)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标准等,“以”字结构通常作状语,可译为“凭着”、“依靠”、“按照”等。

(4)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这种“以”字结构可作状语,也可作补语,“以”字可译为“把”或不译。

(5)引进情况出现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理由,“以”字结构一般作状语,“以”字可译为“因为”、“由于”。

(6)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范围,“以”字结构可作状语,也可作补语。

这种用法的“以”相当于“于(於)”,可译为“在”。

介词“为”的用法主要有五种
介词“为”的用法主要有五种:(1)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替”、“给”等(这种用法今天仍然保留着)。

(2)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

(3)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4)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跟”、“对”、“向”,这是从第一种用法引进服务对象转移而来的。

(5)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在被动句中作状语,或构成“为+名词(或代词)+所+动词”的句式,读作wéi。

介词“因”组成的介宾结构充当句子的状语,主要有两种用法
介词“因”组成的介宾结构充当句子的状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或中介,有“凭着……”、“趁着……”、“通过……”之类的意思。

(2)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理由,有“因为……”、“由于”之类的意思。

这种用法大约在秦汉之后才出现。

介词“与”的用法主要有三种
介词“与”的用法主要有三种:
(1)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为”、“替”、“给”。

(2)引进动作行为的参与者,可译为“跟”、“同”。

(3)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或“跟……相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