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虚词例释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可翻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的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④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这种蛇身子有黑色的身子、白色的花纹。
⑤故其国富而兵强 -—国家富裕,军队强盛⑥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我因此写下了这篇记,是因为感叹郦道元(记叙)的(过分)简单,嘲笑李勃的鄙陋罢了。
⑦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谁能没有疑惑呢?④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庄宗接过了(三支箭)就把它们藏在了宗庙里。
⑤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
——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
3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①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
③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享有高贵的官位却没有功绩,俸禄那么丰厚他却是不劳而获!④小学而大遗。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含详细翻译).
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楚怀王贪婪,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了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回头看日观亭以西的山峰,好象都弯着腰,有些被太阳晒到,有些没有,都呈现出各种班驳的颜色.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5.表示假设关系。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为方便表述起见,本清单将一些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一并解释。
常见文言虚词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翻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而且”。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翻译。
例如:“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却”。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例如:“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翻译。
例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表示因果关系。
例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表示目的关系。
例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表示“你的,你”。
例如:“妪每谓XXX:‘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副词通“如”,相当于“好像,如同”。
例如:“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2.何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例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相当于“哪里,什么”。
例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做定语,相当于“什么,哪”。
例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相当于“为什么,怎么”。
例如:“XXX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疑问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怎么,多么”。
例如:“怎么这样衰啊!”(《伶官传序》)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的共有18个,分别是之、乎、者、也、因、其、所、与、而、且、乃、于、若、为,则、何、以、焉!它们的意义及用法如下:一、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例:(1)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例:(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三)动词,到……去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二、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离骚》)(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虚词
一、副词
1.副词,表示限定范围,一般可以译成 “只”“只是”“只有” 只、止、特、但、徒 、唯、 仅 、直 、啻 2.副词,表示范围,翻译成“都”“全部” “完全”“统统”
如: 皆 、悉、 咸、 举、 具(俱) 3.副词,表示否定一般可以译成“不”“没 有”“不要” 如:否 、未、无、勿、弗、莫、非、毋 1
顺从 及,比得上 像,似
(3)连词 天若有情天亦老
如果
或者
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 和 (4)副词 必有忍也,若能有继也 乃,才 (5)形容词尾 然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9.所(1)所+动词
表……的人(事、物、地方)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为+所 表被动 行将为人所并
三、句首虚词,引起议论或表示感叹, 一般可以不译: 夫、盖、嗟夫、呜呼、噫、若夫。
四、句末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有: 者、也、乎、哉、矣、焉、 邪(耶)、耳、尔、与(欤)。 一般根据文意可译为:吗、呢、了、啊、 吧。
五、兼词,即一个单音词兼有两个词 的意义和用法。 如:诸(之于,之乎)、
耳(而已)、
2、第二人称代词: 对称:汝(女)、若、 乃、 而、尔 、子 (复数加“属、辈、曹”等) 敬称:陛下、大王、公、卿、子、君、夫 子、先生 3、第三人称代词: 彼、 其 、 之 、 厥、 渠、 伊
4、指示代词
表近指:此、是、斯、兹、尔、若、然 (这、这样、这种) 表远指:彼、其、夫(那、那里、那个) 表旁指:他、人(别的、旁的) 表无指:莫、无、毋、罔、靡(没有谁、没有什 么) 表虚指:或、某(有的、有人、有时、有些)
(3)语气助词 夫子何命焉为 何辞为
文言18个虚词(例释与练习)
(3)天下之父母归之,其子焉往 ( 哪里 )
(4)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
( 于之 )
也
1.句末语气助词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
何以能鼓乐也?
疑问或反诘,呢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叹,呀
屈平疾王之不聪也。
陈述
2.句中语气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停顿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 连举停顿
(它的(真相) )
且
1.副词
存者且偷生,死者常已矣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暂且 姑且 将近 将要
且
2.连词 表并列、递进、选择
河水清且直猗 先生且喜且愕 仓促以手搏之,且搏且却 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又 又……又 一面…一面 而且 况且 表让步,尚且
( 如,动词 )
所
1.所+动词 “表……的人(事、物、地方)”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为+所 表被动
行将为人所并
所 3.所以
①表示“……的原因”
②表示“用来……的东西(人、 手段、方式、方法、凭借等)”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用此,用来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原因
递进:并且,而且
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假设:如果,假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因果:因而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修饰:地或不译
而
(2)第二人称代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你,你的)
(3)助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与“已”组合,而已:罢了
高考文言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高考文言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1.【而】(1)作连词①表并列,译为“并且、又”。
例: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②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例: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表递进,译为“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师说》)④表转折,译为“却、但”。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⑤表假设,译为“如果、假使”。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⑥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
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赤壁之战》)⑦表修饰,译为“着、地、的”。
例:吾尝跂而望矣。
(《劝学》)⑧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
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2)作代词表第二人称,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3)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而后】译为“才,方才”。
例: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而况】即“何况”,表反问的语气。
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译为“不久,一会儿”。
例:既而得其尸于井。
(《促织》)【链接高考】(1)(2020·全国卷Ⅰ)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不译(2)(2020·新高考Ⅰ卷)阉人愤而去。
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不译(3)(2020·新高考Ⅱ卷)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边……一边2.【何】(1)作疑问代词①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译为“哪里,什么”。
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②作定语,译为“什么”。
例: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作疑问副词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译为“多么”。
高考文言文虚词知识整理
高考文言文虚词知识整理、《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1 而、2 何、3 乎、4 乃、5 其、6 且、7 若、8 所、9 为、10 焉、11 也、12 以、13 因、14 于、15 与、16、则、17 者、18 之面对18 个文言虚词作例解:1.而1)连词1> 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例释:怒而飞,逍遥游》3> 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4> 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5> 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6> 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下,有学而不问。
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2)音节助词不译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3)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左传•宣公四年》(4)比况词今译为:如、像、似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新序》(5)代词1> 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例释:①吕后复冋其次,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②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2>近指今译为:此、这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6)通“能”今译为:能够、才能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
《庄子•逍遥游》2.何1)疑问代词今译为:1>什么例释: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 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2>谁、哪一个例释:①何事非君,子•万章下》3>何处、哪里 例释:①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阁 序》②丞相祠堂何处寻?《蜀相》2)疑问副词(作状语)今译为: 1>怎么、怎么样例释:徐公何能及君也。
高考常考的文言虚词用法归纳8个
高考常考的文言虚词用法归纳8个(一)何1.疑问代词(1)译为“什么”。
例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例2: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2)译为“为什么”。
例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3)译为“谁”“哪里”。
例1:牛何.之?(何,哪里。
全句译为:把牛牵到哪里去?)(《齐桓晋文之事》)例2:吾实为之,其又何.尤!(何,谁。
全句译为:这实在是我造成的啊,又能责怪谁呢!)2.副词(1)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为什么”,表示反问。
例1: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孔雀东南飞》)例2: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作疑问代词的“何”用在疑问句中,需要做出回答。
作副词用的“何”用在反问句中,不必做出回答。
)(2)副词,译为“多么”,表示感叹。
例1: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例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蜀道难》)3.复音虚词(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2)“何以”,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凭什么”。
例: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二)乎1.句末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
相当于“吗”。
例1: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例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表反问语气。
相当于“吗”“呢”。
例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例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3)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吧”。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4)表感叹语气。
相当于“啊”。
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2.句中助词,用在句中缓和语气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高考文言虚词例释
行将为 行将为人所并
用此, 用此,用来 表原因 凭借, 凭借,……的东西 的东西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的方法 的方法 吾知所以 所以拒子矣 吾知所以拒子矣 4.名词 得无教我猎虫所 4.名词 表处所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为
1.动词 可译作做、成为、认为、是…… 动词 可译作做、成为、认为、 谁为大王为此计? 谁为大王为此计?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吾令人望其气,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如今人方人为刀俎, 如今人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语曰: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语曰: 汝多知乎? “孰为汝多知乎?”
介词 相当于“ 乎 1.介词 相当于“于” 吾又何怨乎 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生乎吾前,吾从而师之 吾前, 其志可以行乎 其志可以行乎天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助词 2.助词 表语气
不亦说乎 不亦说乎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4.助词 助词
夸夸其 夸夸其谈 路漫漫其 路漫漫其修远兮
且
1.副词
存者且偷生, 存者且偷生,死者常已矣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 北山愚公者,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以为且噬己也, 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暂且 姑且 将近 将要
2.连词 连词
河水清且 河水清且直猗 先生且 先生且喜且愕
D为介词 其余为语气词 为介词
乃
1.第二人称代词 1.第二人称代词 家祭无忘告乃翁 家祭无忘告乃 你的
2.连词(副词) 2.连词(副词) 连词 陈涉乃立为王,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断其喉,尽其肉, 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当立者乃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分类例释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分类例释1.而ér(1)连词。
①表并列。
译为“又”“和”“并且”,或不翻译。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②表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秦王》) ③表承接,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④表转折,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⑤表假设,“如果”“假如”。
A.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为政》)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荆轲刺秦王》)⑥表因果,相当于“因而”“所以”。
A.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B.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荆轲刺秦王》)⑦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一般不译。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⑧表目的,相当于“来”,也可不译。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2)代词。
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3)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②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车瓜乎!(《庖丁解牛》)③既而:不久,紧接着。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口技》)(4)名词,才能。
而.征一国者。
(《逍遥游》)2.何hé(1)疑问代词。
①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什么”“为什么”“什么原因”等。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B.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代处所或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高考必背18个文言虚词
高考必背18个文言虚词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虚词是同学们记忆的难点,每一个虚词有多种词性,每一种词性又有多种用法,死记硬背既费时费力,又容易遗忘。
用19个速记口诀,压缩记忆内容,化复杂为简单,利用谐音,化枯燥为有趣,同学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地记住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于”【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
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
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
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自、从)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进学解》)(由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在)⑤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给)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被)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比)“与”【速记口诀】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谐音】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
为了搞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
当时的嫁妆很有意思,两样东西:冰冻带鱼和同根莲藕。
高考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而(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3)表限制,“仅、只”。
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表判断,“是、就是”。
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代词:(1)第二人称代词,常作定语,“你的”;也做主语,“你”。
不作宾语。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
(2)指示代词,“这样”。
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3.固定结构:(1)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例:无乃尔是过与。
(2)乃尔:译为“这样”。
例: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以1.介词(1)表工具,“拿,用”。
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表所处置的对象,“把”。
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3)表凭借,“凭,靠”。
例:久之,能以足音辨认。
(4)表原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表时间或处所,“于、在、从”。
高考文言虚词例释(18个)
2.助词 表语气
不亦说乎 疑问或反诘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感叹 揣测 停顿 形容词词尾
乃
1.第二人称代词
家祭无忘告乃翁 2.动词表判断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语气助词 乃文乃武
你的
是 既……又
4.连词(副词)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今君乃亡赵走燕 表顺承
结 小
书 海 扬 帆 定 自 得 。
文 言 功 夫 当 日 进 ,
且 于 文 中 辨 差 别 。
若 属 先 得 识 规 则 ,
因 为 所 以 与 然 而 。
之 乎 者 也 乃 焉 矣 ,
常 见 虚 词 二 十 个 。
经 史 子 集 何 其 多 ,
高考文言 虚词例释
高考文言虚词20个
而 何 乎 乃 其 且 然 若 所 为 焉 也 以 矣 因 于 与 则 者 之
考纲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而
1.连词
并列:又或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顺承:就,接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转折:但是,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并且,而且 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假设:如果,假如 因果:因而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给 向 被 由于 由于,因为 与
与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
1.动词
结交 亲附 赞成 援助
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胡虏易与耳
对付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 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蹇叔之子与师
《高三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 虚词详解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2.暂且,姑且。 ①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②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 “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七、【若】 (一)用作动词。 1.像,好像。 ①其若是,孰有御之。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2.及,比得上。 ①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二)用作代词。 1.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 “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十、【焉】
(一)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③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2.哪里,怎么。 ①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②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清而不肯, 焉能行之?”
(二)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③则牛羊何择焉?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 学而大遗。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 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 落。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三)动词。
1.译作“给予”“授予”。
①则与一生彘肩。
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2.结交,亲附。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高考文言虚词例释
于是、就
介词
于
在 从 到 比 对于 给 向 被 由于 对于 与
战于长勺 青取之于蓝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然后解而送之于官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业精于勤荒于嬉 于方外养生之说,曾无所闻 莫若遣心腹自结于东
竟然 却 这才 于是 仅、只 尚且
其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汝来省吾,只一岁,请归取其孥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1.代词
我(们)的 你(们)的
他(们)的
它(们)的
他(们)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自己 这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其人视端容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那 其中的
因为
为了
被
如,若
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 3.语气助词 夫子何命焉为 何辞为
则 疑问 反诘
焉
1.代词
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且焉知土石 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 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智)哉 指代,之 疑问,哪里 怎么 什么
2.介词 裔焉大国,灭之将亡
“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于
在这里
3.兼词 兼有介词“于”与代词“之”、
因
依靠,凭借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利势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
依照,根据
趁着,随着
通过 由于
2.动词
蒙故业,因遗策
沿袭
因
3.副词 相如因持璧却立 秦军解(松懈),因大破之 4.连词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因为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完整版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完整版一一、而【本义】像人们面部下垂的胡须——胡须。
【假借义】1.面部的胡须往往连接在一起——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语法单位(词、短语等)之间的各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成语举例】公而忘私——存而不论——避而不谈【成语例释】合而为一:把散乱的事物合在一起。
不一而足:足,充足。
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经典文言】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蟹六跪而二螯——故其国富而兵强——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此人喜嘉善,而乐人攻己短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夫夷以众,则游者众——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才”“就”“接着”“就在这时”“原来已经”。
【成语举例】废书而叹——鸡鸣而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言而喻【成语例释】得而复失:复:又,再。
刚得到又失去了。
尽欢而散:尽情欢乐之后,才分别离开。
多指聚会、宴饮或游乐。
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杀死。
不警告就处死。
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经典文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掠泗、楚而溃——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此两处则用法与而同)——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③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
【成语例释】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经典文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④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高考复习: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
高考复习: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古典诗文05-15 0931高考复习: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1.而〗(1)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例释: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⑤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
例释: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④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⑤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
例释: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劝学》。
②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4)表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呼(《祭十二郎文》)。
④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⑤郦元之所见闻。
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①诸君而有意。
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④秦以城求壁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③玉在山而草木润。
渊生猪而崖不哭。
《劝学》。
④微波入焉。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石钟山记》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①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④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因果:因而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020/10/8
修饰:地或不译
而 2.第二人称代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你,你的)
3.助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与“已”组合,罢了
已而:不久
2020/10/8
练一练
•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弗得 • 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 儿妾食麦而已 •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
• 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主谓之间
• 顷之,上行出中谓桥
助词 时间名词后
•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 定语前置标志
2020/10/8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他 代词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到 动词 )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取独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前标志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定后标志)
2020/10/8
为 1.动词 可译作做、成为、认为、是……
谁为大王为此计?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如今人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语曰: “孰为汝多知乎?”
2020/10/8
为 2.介词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给,替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因为
原来是
解释下列“则”的意义 (1)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于(是 ) (2)芙蕖则不然 ( 却 ) (3)非死则徙耳( 就是) (4)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已(经 ) (5)学而不思则罔( 就 ) (6)《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就 ) (7)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是 ) (8)孔子,千古之则( 榜样)
2020/10/8
所 1.所+动词 表……的人(事、物、地方)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为+所 表被动
行将为人所并
3.所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的原因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表原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凭借,……的东西
吾知所以拒子矣
……的方法
4.名词 表处所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组成名词性短语
……者
主语+者
用实者成实时采 天地之所以养人者 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时间词 + 者
数词 + 者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此数者用兵之患 (相当于“现在”,可不译) 也(个、样)
2020/10/8
小练习 1、写出下列“者”的用法意义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语助 舒缓) (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语助判断 ) (3)此五者,制胜之道也( 代 总括 ) (4)轻辞古之夫子,难去今之县令者,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为了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被
不足为外人道也
表对象:向,对
3.语气助词 何……为;奚……为
夫子何命焉为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2020/10/8
疑问 反诘
解释下列句中的“为”字
(1)贾家庄几为巡缴所陵迫死 ( 被 )
(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替 )
(3)如姬为公子泣
( 对)
2020/10/8
2、下列句中的“则”与“良人出,则必餍酒 肉
而后A 反”的注则释意:表义示和假用设法关相系同的的结果一项那么是
()
A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B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C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D 入则无法家拂士
2020/10/8
者
常与“也”配合表判断
助词
代词
薄厚之实异也( 代---的原)因
2020/10/8
因
1.介词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利势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依靠,凭借
趁着,随着 通过 由于
2.动词
蒙故业,因遗策
2020/10/8
沿袭
因
3.副词
相如因持璧却立 秦军解(松懈),因大破之
◆取消句子独立性 格式——主语+之+谓语,不译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宾语前置标志 何罪之有?
◆语气助词 怅恨久之 顷之
2020/10/8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用在三个字之间, 强于百万之师。 凑足四个字
练一练
• 苏回为郎,二人劫之
代词
• 其母就与之决
代词
• 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
助词 的
•与
则
1.副词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就是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却是
于是至则围王离
立即
⒉连词
无苗时采,则实而沉
表因果,就;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那么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表对比,就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表转折,却;
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免也
而
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表已然,原来已经;
2020/10徐/8 而察之,,则山中皆石穴罅
于是、就
4.连词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因为
夕侍母
承接 并列 修饰 语气词
代词
2020/10/8
之
1.代词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君将哀而生之乎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他(们) 它(们) 我(们) 这这 种
2.动词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020/10/8
往、到
之 3、作助词(结构助词、语气或音节
助词)
◆定语标志 定语+之+中心词,相当于“的”字 永之人争奔走焉 今日之事如何?
(4)为人谋而不忠乎 ?( 给 )
(5)今为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因为 )
(6)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 呢 )
2020/10/8
2、指出“为”字意义和用法 不同于其它三句的是(C ) A 为天下兴利除害 B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 C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既解貂覆生,为掩护
注20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释/10/:8 C表被动,其余是介词 替
高考文言 虚词例释
高考文言虚词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考纲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020/10/8
而
1.连词
蟹六跪而二螯
并列:又或不译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顺承:就,接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转折:但是,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并且,而且
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假设:如果,假如
介词 于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战于长勺 青取之于蓝
• 在……方面 •在 •从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到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比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对于
然后解而送之于官
•给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向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被
业精于勤荒于嬉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莫若遣心腹自结于东
• •
由于 由于,因为
20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