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虚词例释

合集下载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可翻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的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④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这种蛇身子有黑色的身子、白色的花纹。

⑤故其国富而兵强 -—国家富裕,军队强盛⑥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我因此写下了这篇记,是因为感叹郦道元(记叙)的(过分)简单,嘲笑李勃的鄙陋罢了。

⑦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谁能没有疑惑呢?④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庄宗接过了(三支箭)就把它们藏在了宗庙里。

⑤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

——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

3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①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

③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享有高贵的官位却没有功绩,俸禄那么丰厚他却是不劳而获!④小学而大遗。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含详细翻译).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含详细翻译).

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楚怀王贪婪,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了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回头看日观亭以西的山峰,好象都弯着腰,有些被太阳晒到,有些没有,都呈现出各种班驳的颜色.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5.表示假设关系。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为方便表述起见,本清单将一些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一并解释。

常见文言虚词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翻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而且”。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翻译。

例如:“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却”。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例如:“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翻译。

例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表示因果关系。

例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表示目的关系。

例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表示“你的,你”。

例如:“妪每谓XXX:‘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副词通“如”,相当于“好像,如同”。

例如:“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2.何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例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相当于“哪里,什么”。

例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做定语,相当于“什么,哪”。

例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相当于“为什么,怎么”。

例如:“XXX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疑问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怎么,多么”。

例如:“怎么这样衰啊!”(《伶官传序》)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的共有18个,分别是之、乎、者、也、因、其、所、与、而、且、乃、于、若、为,则、何、以、焉!它们的意义及用法如下:一、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例:(1)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例:(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三)动词,到……去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二、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离骚》)(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虚词

虚词
高考文言虚词例释
一、副词
1.副词,表示限定范围,一般可以译成 “只”“只是”“只有” 只、止、特、但、徒 、唯、 仅 、直 、啻 2.副词,表示范围,翻译成“都”“全部” “完全”“统统”
如: 皆 、悉、 咸、 举、 具(俱) 3.副词,表示否定一般可以译成“不”“没 有”“不要” 如:否 、未、无、勿、弗、莫、非、毋 1
顺从 及,比得上 像,似
(3)连词 天若有情天亦老
如果
或者
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 和 (4)副词 必有忍也,若能有继也 乃,才 (5)形容词尾 然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9.所(1)所+动词
表……的人(事、物、地方)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为+所 表被动 行将为人所并
三、句首虚词,引起议论或表示感叹, 一般可以不译: 夫、盖、嗟夫、呜呼、噫、若夫。
四、句末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有: 者、也、乎、哉、矣、焉、 邪(耶)、耳、尔、与(欤)。 一般根据文意可译为:吗、呢、了、啊、 吧。
五、兼词,即一个单音词兼有两个词 的意义和用法。 如:诸(之于,之乎)、
耳(而已)、
2、第二人称代词: 对称:汝(女)、若、 乃、 而、尔 、子 (复数加“属、辈、曹”等) 敬称:陛下、大王、公、卿、子、君、夫 子、先生 3、第三人称代词: 彼、 其 、 之 、 厥、 渠、 伊

4、指示代词
表近指:此、是、斯、兹、尔、若、然 (这、这样、这种) 表远指:彼、其、夫(那、那里、那个) 表旁指:他、人(别的、旁的) 表无指:莫、无、毋、罔、靡(没有谁、没有什 么) 表虚指:或、某(有的、有人、有时、有些)
(3)语气助词 夫子何命焉为 何辞为

文言18个虚词(例释与练习)

文言18个虚词(例释与练习)

(3)天下之父母归之,其子焉往 ( 哪里 )
(4)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
( 于之 )

1.句末语气助词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
何以能鼓乐也?
疑问或反诘,呢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叹,呀
屈平疾王之不聪也。
陈述
2.句中语气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停顿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 连举停顿
(它的(真相) )

1.副词
存者且偷生,死者常已矣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暂且 姑且 将近 将要

2.连词 表并列、递进、选择
河水清且直猗 先生且喜且愕 仓促以手搏之,且搏且却 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又 又……又 一面…一面 而且 况且 表让步,尚且
( 如,动词 )

1.所+动词 “表……的人(事、物、地方)”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为+所 表被动
行将为人所并
所 3.所以
①表示“……的原因”
②表示“用来……的东西(人、 手段、方式、方法、凭借等)”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用此,用来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原因
递进:并且,而且
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假设:如果,假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因果:因而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修饰:地或不译

(2)第二人称代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你,你的)
(3)助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与“已”组合,而已:罢了

高考文言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高考文言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高考文言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1.【而】(1)作连词①表并列,译为“并且、又”。

例: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②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例: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表递进,译为“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师说》)④表转折,译为“却、但”。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⑤表假设,译为“如果、假使”。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⑥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

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赤壁之战》)⑦表修饰,译为“着、地、的”。

例:吾尝跂而望矣。

(《劝学》)⑧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

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2)作代词表第二人称,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3)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而后】译为“才,方才”。

例: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而况】即“何况”,表反问的语气。

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译为“不久,一会儿”。

例:既而得其尸于井。

(《促织》)【链接高考】(1)(2020·全国卷Ⅰ)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不译(2)(2020·新高考Ⅰ卷)阉人愤而去。

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不译(3)(2020·新高考Ⅱ卷)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边……一边2.【何】(1)作疑问代词①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译为“哪里,什么”。

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②作定语,译为“什么”。

例: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作疑问副词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译为“多么”。

高考文言文虚词知识整理

高考文言文虚词知识整理

高考文言文虚词知识整理、《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1 而、2 何、3 乎、4 乃、5 其、6 且、7 若、8 所、9 为、10 焉、11 也、12 以、13 因、14 于、15 与、16、则、17 者、18 之面对18 个文言虚词作例解:1.而1)连词1> 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例释:怒而飞,逍遥游》3> 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4> 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5> 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6> 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下,有学而不问。

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2)音节助词不译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3)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左传•宣公四年》(4)比况词今译为:如、像、似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新序》(5)代词1> 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例释:①吕后复冋其次,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②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2>近指今译为:此、这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6)通“能”今译为:能够、才能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

《庄子•逍遥游》2.何1)疑问代词今译为:1>什么例释: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 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2>谁、哪一个例释:①何事非君,子•万章下》3>何处、哪里 例释:①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阁 序》②丞相祠堂何处寻?《蜀相》2)疑问副词(作状语)今译为: 1>怎么、怎么样例释:徐公何能及君也。

高考常考的文言虚词用法归纳8个

高考常考的文言虚词用法归纳8个

高考常考的文言虚词用法归纳8个(一)何1.疑问代词(1)译为“什么”。

例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例2: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2)译为“为什么”。

例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3)译为“谁”“哪里”。

例1:牛何.之?(何,哪里。

全句译为:把牛牵到哪里去?)(《齐桓晋文之事》)例2:吾实为之,其又何.尤!(何,谁。

全句译为:这实在是我造成的啊,又能责怪谁呢!)2.副词(1)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为什么”,表示反问。

例1: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孔雀东南飞》)例2: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作疑问代词的“何”用在疑问句中,需要做出回答。

作副词用的“何”用在反问句中,不必做出回答。

)(2)副词,译为“多么”,表示感叹。

例1: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例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蜀道难》)3.复音虚词(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2)“何以”,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凭什么”。

例: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二)乎1.句末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

相当于“吗”。

例1: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例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表反问语气。

相当于“吗”“呢”。

例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例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3)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吧”。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4)表感叹语气。

相当于“啊”。

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2.句中助词,用在句中缓和语气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高考文言虚词例释

高考文言虚词例释

行将为 行将为人所并
用此, 用此,用来 表原因 凭借, 凭借,……的东西 的东西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的方法 的方法 吾知所以 所以拒子矣 吾知所以拒子矣 4.名词 得无教我猎虫所 4.名词 表处所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1.动词 可译作做、成为、认为、是…… 动词 可译作做、成为、认为、 谁为大王为此计? 谁为大王为此计?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吾令人望其气,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如今人方人为刀俎, 如今人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语曰: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语曰: 汝多知乎? “孰为汝多知乎?”
介词 相当于“ 乎 1.介词 相当于“于” 吾又何怨乎 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生乎吾前,吾从而师之 吾前, 其志可以行乎 其志可以行乎天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助词 2.助词 表语气
不亦说乎 不亦说乎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4.助词 助词
夸夸其 夸夸其谈 路漫漫其 路漫漫其修远兮

1.副词
存者且偷生, 存者且偷生,死者常已矣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 北山愚公者,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以为且噬己也, 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暂且 姑且 将近 将要
2.连词 连词
河水清且 河水清且直猗 先生且 先生且喜且愕
D为介词 其余为语气词 为介词

1.第二人称代词 1.第二人称代词 家祭无忘告乃翁 家祭无忘告乃 你的
2.连词(副词) 2.连词(副词) 连词 陈涉乃立为王,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断其喉,尽其肉, 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当立者乃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分类例释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分类例释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分类例释1.而ér(1)连词。

①表并列。

译为“又”“和”“并且”,或不翻译。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②表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秦王》) ③表承接,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④表转折,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⑤表假设,“如果”“假如”。

A.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为政》)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荆轲刺秦王》)⑥表因果,相当于“因而”“所以”。

A.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B.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荆轲刺秦王》)⑦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一般不译。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⑧表目的,相当于“来”,也可不译。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2)代词。

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3)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②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车瓜乎!(《庖丁解牛》)③既而:不久,紧接着。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口技》)(4)名词,才能。

而.征一国者。

(《逍遥游》)2.何hé(1)疑问代词。

①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什么”“为什么”“什么原因”等。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B.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代处所或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高考必背18个文言虚词

高考必背18个文言虚词

高考必背18个文言虚词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虚词是同学们记忆的难点,每一个虚词有多种词性,每一种词性又有多种用法,死记硬背既费时费力,又容易遗忘。

用19个速记口诀,压缩记忆内容,化复杂为简单,利用谐音,化枯燥为有趣,同学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地记住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于”【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

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

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

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自、从)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进学解》)(由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在)⑤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给)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被)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比)“与”【速记口诀】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谐音】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

为了搞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

当时的嫁妆很有意思,两样东西:冰冻带鱼和同根莲藕。

高考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高考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而(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3)表限制,“仅、只”。

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表判断,“是、就是”。

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代词:(1)第二人称代词,常作定语,“你的”;也做主语,“你”。

不作宾语。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

(2)指示代词,“这样”。

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3.固定结构:(1)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例:无乃尔是过与。

(2)乃尔:译为“这样”。

例: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以1.介词(1)表工具,“拿,用”。

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表所处置的对象,“把”。

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3)表凭借,“凭,靠”。

例:久之,能以足音辨认。

(4)表原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表时间或处所,“于、在、从”。

高考文言虚词例释(18个)

高考文言虚词例释(18个)

2.助词 表语气
不亦说乎 疑问或反诘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感叹 揣测 停顿 形容词词尾

1.第二人称代词
家祭无忘告乃翁 2.动词表判断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语气助词 乃文乃武
你的
是 既……又
4.连词(副词)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今君乃亡赵走燕 表顺承
结 小
书 海 扬 帆 定 自 得 。
文 言 功 夫 当 日 进 ,
且 于 文 中 辨 差 别 。
若 属 先 得 识 规 则 ,
因 为 所 以 与 然 而 。
之 乎 者 也 乃 焉 矣 ,
常 见 虚 词 二 十 个 。
经 史 子 集 何 其 多 ,
高考文言 虚词例释
高考文言虚词20个
而 何 乎 乃 其 且 然 若 所 为 焉 也 以 矣 因 于 与 则 者 之
考纲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1.连词
并列:又或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顺承:就,接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转折:但是,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并且,而且 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假设:如果,假如 因果:因而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给 向 被 由于 由于,因为 与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
1.动词
结交 亲附 赞成 援助
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胡虏易与耳
对付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 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蹇叔之子与师

《高三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 虚词详解

《高三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 虚词详解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2.暂且,姑且。 ①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②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 “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七、【若】 (一)用作动词。 1.像,好像。 ①其若是,孰有御之。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2.及,比得上。 ①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二)用作代词。 1.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 “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十、【焉】
(一)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③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2.哪里,怎么。 ①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②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清而不肯, 焉能行之?”
(二)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③则牛羊何择焉?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 学而大遗。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 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 落。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三)动词。
1.译作“给予”“授予”。
①则与一生彘肩。
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2.结交,亲附。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高考文言虚词例释

高考文言虚词例释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因此
于是、就
介词

在 从 到 比 对于 给 向 被 由于 对于 与
战于长勺 青取之于蓝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然后解而送之于官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业精于勤荒于嬉 于方外养生之说,曾无所闻 莫若遣心腹自结于东
竟然 却 这才 于是 仅、只 尚且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汝来省吾,只一岁,请归取其孥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1.代词
我(们)的 你(们)的
他(们)的
它(们)的
他(们)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自己 这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其人视端容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那 其中的
因为
为了

如,若
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 3.语气助词 夫子何命焉为 何辞为
则 疑问 反诘

1.代词
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且焉知土石 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 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智)哉 指代,之 疑问,哪里 怎么 什么
2.介词 裔焉大国,灭之将亡
“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在这里
3.兼词 兼有介词“于”与代词“之”、

依靠,凭借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利势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
依照,根据
趁着,随着
通过 由于
2.动词
蒙故业,因遗策
沿袭

3.副词 相如因持璧却立 秦军解(松懈),因大破之 4.连词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因为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完整版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完整版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完整版一一、而【本义】像人们面部下垂的胡须——胡须。

【假借义】1.面部的胡须往往连接在一起——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语法单位(词、短语等)之间的各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成语举例】公而忘私——存而不论——避而不谈【成语例释】合而为一:把散乱的事物合在一起。

不一而足:足,充足。

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经典文言】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蟹六跪而二螯——故其国富而兵强——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此人喜嘉善,而乐人攻己短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夫夷以众,则游者众——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才”“就”“接着”“就在这时”“原来已经”。

【成语举例】废书而叹——鸡鸣而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言而喻【成语例释】得而复失:复:又,再。

刚得到又失去了。

尽欢而散:尽情欢乐之后,才分别离开。

多指聚会、宴饮或游乐。

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杀死。

不警告就处死。

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经典文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掠泗、楚而溃——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此两处则用法与而同)——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③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

【成语例释】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经典文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④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高考复习: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

高考复习: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

高考复习: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古典诗文05-15 0931高考复习: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1.而〗(1)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例释: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⑤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

例释: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④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⑤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

例释: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劝学》。

②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4)表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呼(《祭十二郎文》)。

④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⑤郦元之所见闻。

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①诸君而有意。

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④秦以城求壁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③玉在山而草木润。

渊生猪而崖不哭。

《劝学》。

④微波入焉。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石钟山记》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①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④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因果:因而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020/10/8
修饰:地或不译
而 2.第二人称代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你,你的)
3.助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与“已”组合,罢了
已而:不久
2020/10/8
练一练
•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弗得 • 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 儿妾食麦而已 •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
• 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主谓之间
• 顷之,上行出中谓桥
助词 时间名词后
•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 定语前置标志
2020/10/8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他 代词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到 动词 )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取独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前标志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定后标志)
2020/10/8
为 1.动词 可译作做、成为、认为、是……
谁为大王为此计?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如今人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语曰: “孰为汝多知乎?”
2020/10/8
为 2.介词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给,替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因为
原来是
解释下列“则”的意义 (1)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于(是 ) (2)芙蕖则不然 ( 却 ) (3)非死则徙耳( 就是) (4)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已(经 ) (5)学而不思则罔( 就 ) (6)《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就 ) (7)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是 ) (8)孔子,千古之则( 榜样)
2020/10/8
所 1.所+动词 表……的人(事、物、地方)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为+所 表被动
行将为人所并
3.所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的原因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表原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凭借,……的东西
吾知所以拒子矣
……的方法
4.名词 表处所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组成名词性短语
……者
主语+者
用实者成实时采 天地之所以养人者 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时间词 + 者
数词 + 者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此数者用兵之患 (相当于“现在”,可不译) 也(个、样)
2020/10/8
小练习 1、写出下列“者”的用法意义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语助 舒缓) (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语助判断 ) (3)此五者,制胜之道也( 代 总括 ) (4)轻辞古之夫子,难去今之县令者,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为了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不足为外人道也
表对象:向,对
3.语气助词 何……为;奚……为
夫子何命焉为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2020/10/8
疑问 反诘
解释下列句中的“为”字
(1)贾家庄几为巡缴所陵迫死 ( 被 )
(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替 )
(3)如姬为公子泣
( 对)
2020/10/8
2、下列句中的“则”与“良人出,则必餍酒 肉
而后A 反”的注则释意:表义示和假用设法关相系同的的结果一项那么是
()
A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B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C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D 入则无法家拂士
2020/10/8

常与“也”配合表判断
助词
代词
薄厚之实异也( 代---的原)因
2020/10/8

1.介词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利势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依靠,凭借
趁着,随着 通过 由于
2.动词
蒙故业,因遗策
2020/10/8
沿袭

3.副词
相如因持璧却立 秦军解(松懈),因大破之
◆取消句子独立性 格式——主语+之+谓语,不译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宾语前置标志 何罪之有?
◆语气助词 怅恨久之 顷之
2020/10/8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用在三个字之间, 强于百万之师。 凑足四个字
练一练
• 苏回为郎,二人劫之
代词
• 其母就与之决
代词
• 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
助词 的
•与

1.副词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就是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却是
于是至则围王离
立即
⒉连词
无苗时采,则实而沉
表因果,就;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那么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表对比,就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表转折,却;
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免也

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表已然,原来已经;
2020/10徐/8 而察之,,则山中皆石穴罅
于是、就
4.连词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因为
夕侍母
承接 并列 修饰 语气词
代词
2020/10/8

1.代词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君将哀而生之乎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他(们) 它(们) 我(们) 这这 种
2.动词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020/10/8
往、到
之 3、作助词(结构助词、语气或音节
助词)
◆定语标志 定语+之+中心词,相当于“的”字 永之人争奔走焉 今日之事如何?
(4)为人谋而不忠乎 ?( 给 )
(5)今为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因为 )
(6)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 呢 )
2020/10/8
2、指出“为”字意义和用法 不同于其它三句的是(C ) A 为天下兴利除害 B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 C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既解貂覆生,为掩护
注20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释/10/:8 C表被动,其余是介词 替
高考文言 虚词例释
高考文言虚词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考纲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020/10/8

1.连词
蟹六跪而二螯
并列:又或不译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顺承:就,接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转折:但是,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并且,而且
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假设:如果,假如
介词 于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战于长勺 青取之于蓝
• 在……方面 •在 •从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到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比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对于
然后解而送之于官
•给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向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被
业精于勤荒于嬉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莫若遣心腹自结于东
• •
由于 由于,因为
2020/1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