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燃烧基本原理分解
燃烧的基本原理与灭火的基本的方法
![燃烧的基本原理与灭火的基本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d73a13d3169a4517723a346.png)
这是火灾逐渐冷却的阶段。一般认为,此阶段是从室内平均温度降到其峰值的80%左右时开始的。这是可燃物的挥发组分大量消耗而致使燃烧速率减小的结果。随后明火燃烧无法维持,可燃固体变为赤热的焦炭。这些焦炭按碳燃烧的形式继续燃烧,不过燃烧速率比较缓慢。由于燃烧放出的热量不会很快散失,室内温度仍然较高,在焦炭附近还会存在局部相当高的温度区。
想一想:
1、火怎样才能燃烧?没有酒精的酒精灯能否燃烧?为什么灯帽一盖,火就会熄灭?
答案提示:燃烧的三个条件。
2、根据燃烧的原理,你觉得在日常生活中会有那些引起火灾的不良行为?
答案提示:躺在床上吸烟,乱丢烟头,煤气泄漏,油锅温度太高,家用电器老化,电线短路,燃放烟花不当等。
第一,一定数量的可燃物
首先,要发生燃烧,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可燃物质。如果在空气中的可燃气体或蒸气的浓度不够,燃烧就不会发生。例如:在一般气温下用火柴去点汽油和柴油时,汽油立即燃烧起来,而柴油却不能燃烧。为什么柴油不能燃烧呢?这是因为柴油在一定气温下挥发到空气中的蒸气数量很少,还没有达到燃烧的浓度。也就是说,虽有可燃物质,但其浓度不够,即使有空气(氧)和引火源的接触,也不能发生燃烧。
二、燃烧的基本条件
燃烧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条件,燃烧就不会发生。人们在同火灾长期斗争的实践中发现,任何物质要发生燃烧,必须具备下列三个基本条件(亦称三要素):即可燃物、氧化剂和温度(着火源)
(一)可燃物
凡能在空气、氧气或其它氧化剂中发生燃烧反应的物质,都称为可燃物。如木材、氢气、汽油、煤碳、纸张、硫等等。可燃物如果按其化学组成,可分为无机可燃物和有机可燃物两大类;从数量上讲,绝大部分可燃物为有机物,少部分为无机物。按其所处的状态,又可分为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三大类。对于这三种状态的可燃物来说,其燃烧难易程度是不同的,一般是气体比较容易燃烧,其次是液体,最后是固体。可燃物是燃烧不可缺少的一个首要条件,是燃烧的内因,没有可燃物,燃烧根本不能发生。
燃烧的原理是什么
![燃烧的原理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c7850878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ec.png)
燃烧的原理是什么
燃烧的原理是指物质在氧气存在下,释放化学能量的过程。
燃烧通常涉及三个基本要素:燃料、氧气和燃烧温度。
燃料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它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水和能量。
燃烧的反应可以用简化的化学方程式表示:
燃料 +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
在燃烧过程中,热能和光能被释放出来。
其中,热能是由于化学反应释放出的能量,导致气体和周围物质的温度升高。
光能则表现为火焰的亮度和颜色。
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也称为氧化燃烧。
燃料内部的化学键被氧气断裂,然后形成新的键以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化学反应中,能量被吸收和释放。
在燃烧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燃料的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燃料、氧气和燃烧温度必须同时存在。
缺一不可。
燃烧过程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通过外部提供燃烧物质和氧气来创造、控制。
燃烧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烹饪、取暖、交通工具驱动等。
然而,燃烧也会产生烟雾、废气和温室气体等污染物。
因此,在燃烧过程中要采取控制措施,以减少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e8f688e27284b73f342509c.png)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1、装置图2、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B、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点燃4、原理:化学方程式:4P+5O2点燃2P2O55、注意事项: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1、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答:不能,因为硫、木炭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的气体抵消了消耗的氧气,集气瓶内的的压强基本不变,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2、在实验中如果进入水的体积小于集气瓶总体积的1/5,会有什么原因呢?答:(1)红磷熄灭后未冷却到室温;(2)装置漏气;(3)红磷的量不足;(4)有部分水留在管中未进入集气瓶(5)燃烧一定程度时,瓶内氧气含量小,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6)点燃红磷后燃烧匙未立即伸入集气瓶中3、在实验中如果进入水的体积大于集气瓶总体积的1/5,会有什么原因呢?答:燃烧匙伸入集气瓶后,向瓶口塞入胶塞过慢,导致瓶内气体溢出弹簧夹没有夹紧或没有夹弹簧夹导致红磷燃烧时瓶内部气体溢出4、为什么要在集气瓶里放少量的水?答:防止燃着的红磷溅在集气瓶上,将集气瓶炸裂。
让P2O5溶于水中。
5、为什么点燃的红磷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答:防止白烟污染空气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N2)78%,氧气(O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pdf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pdf](https://img.taocdn.com/s3/m/f7840f41a76e58fafab003de.png)
12018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学习笔记)2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第一节燃烧条件一、燃烧的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3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引火源(温度)。
二、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4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应自由基第二节燃烧类型一、燃烧类型分类: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可分为着火和爆炸。
其中着火分为点燃和自燃,自燃又可分为化学自燃和热自燃。
二、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概念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称为闪点。
闪点是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闪点是判断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以及对可燃性液体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
可燃性液体的闪点越低,其火灾危险性也越大。
例如,汽油的闪点为-50℃,煤油的闪点为38~74℃,显然汽油的火灾危险性就比煤油大。
根据闪点的高低,可以确定生产、加工、储存可燃性液体场所的火灾危险性类别:闪点<28℃的为甲类;闪点≥28℃至<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
第三节燃烧方式与特点一、气体燃烧: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二、液体燃烧:闪燃、沸溢、喷溅。
液态烃类燃烧时,通常具有橘色火焰并散发浓密的黑色烟云。
醇类燃烧时,通常具有透明的蓝色火焰,几乎不产生烟雾。
三、固体燃烧:蒸发燃烧——如蜡烛、松香、硫、钾、磷、沥青和热塑性高分子材料等燃烧分解燃烧——如木材、煤、合成塑料等燃烧。
表面燃烧——如焦炭、木炭、铁、铜等的燃烧。
熏烟燃烧(阴燃)动力燃烧(爆炸)第四节燃烧产物不完全燃烧产物:CO、NH3、醇类、醛类、醚类等。
燃烧产物的危害性: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燃烧产生的两种主要燃烧产物。
其中,二氧化碳虽然无毒,但当达到一定的浓度时,会刺激人的呼吸中枢,导致呼吸急促、烟气吸入量增加,并且还会引起头痛、神志不清等症状。
第二章 燃烧基础知识
![第二章 燃烧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de7069162b160b4e767fcf8e.png)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一、单选题(共66题)1、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______。
A.闪燃B.自燃C.着火D.爆燃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C解析: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着火。
本题答案为C。
2、在建筑之间留足防火间距、筑防火墙等,这样的防火方法称之为()。
(A)控制可燃物(B)隔绝空气(C)消除着火源(D)阻止火势蔓延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防火的基本原理和措施:原理:不使新的燃烧条件形成。
措施:阻止火热蔓延。
如:1、在建筑之间留中防火间距、设置防火分隔设施;2、在气体管道上安装阻火器、安全水封;3、有压力的容器设备,安装防爆膜(片)、安全阀;4、在能形成爆炸介质的场所设置泄压门窗、轻质屋盖等。
3、用水冷却灭火,其原理就是将着火物质的温度降低到( )以下。
(A)燃点(B)闪点(C)自燃点(D)0℃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用水冷却灭火,其原理就是将着火物质的温度降低到(燃点)以下。
4、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叫做( )。
(A)热传播(B)热对流(C)热传导(D)热辐射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叫做(热辐射)。
5、利用消除助燃物的原理,往着火的空间充灌惰性气体、水蒸气等,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 )。
(A)冷却法(B)窒息法(C)隔离法(D)抑制法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利用消除助燃物的原理,往着火的空间充灌惰性气体、水蒸气等,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窒息法)。
6、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都有热传导的性能。
它们的强弱顺序为( )。
(A)固体物质最强,液体物质次之,气体物质较弱。
(B)气体物质最强,液体物质次之,固体物质较弱。
(C)液体物质最强,固体物质次之,气体物质较弱。
防火防爆知识总结
![防火防爆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96c35dcf121dd36a32d82a9.png)
绪论1、燃烧:是可燃物质与助燃物质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燃烧四要点:1)、可燃物质存在2)、助燃物质存在3)、发生氧化反应4)、伴有发光发热。
3、燃烧三要素:(1)可燃物质(2)助燃物质(3)点火源4、燃烧两个本质特征:(1)新的物质产生(2)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5、燃烧3个特点:(1)发光(2)放热(3)生成新物质6、燃烧的危害性:主要是其燃烧产物。
7、火灾的危害性:(1)造成资源浪费(2造成环境破坏(3)造成人身伤亡(4)造成财富毁灭(5)引起社会波动8、爆炸的危害性:(1)直接的爆炸作用(2)冲击波的破坏作用(3)造成火灾9、防火防爆的基本目的:把人生伤亡和财产损失降至最低限度。
10、防火防爆的基本原则: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第一章防火基本原理1、燃烧的学说和理论:(1)燃烧素学说(2)燃烧的氧化学说(3)燃烧的分子碰撞理论(碳氢化合物的氧化在300℃左右就进行了)(4)活化能理论(5)过氧化物理论(6)链式反应理论2、链式反应的过程:(1)链引发。
(2)链传递。
(3)链终止。
3、链式反应的分类:链式反应有分支连锁反应和不分支连锁反应两种。
(氢和氧的反应属于分支连锁反应、氯和氢的反应是不分支连锁反应)5、燃烧形式:扩散燃烧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混合燃烧阴燃6、根据燃烧的起因可分为闪燃、着火和自燃三类。
7、闪燃:可燃液体的蒸气(也包括可升华固体的蒸气)与空气混合后,遇到明火而引起瞬间(延续时间少于5S)燃烧叫闪燃。
8、闪点:液体能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该液体的闪点。
9、着火:存在可燃物和助燃物(充分空气、氧)时,有点火源作用引起的持续燃烧现象叫着火。
10、燃点/着火点:使可燃物发生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或着火点.燃点越低,越容易着火。
11、闪点与燃点的区别:燃点燃烧不仅是蒸气,而且还有液体。
闪点时移去火源后,闪燃即熄灭,而在燃点时则能继续燃烧。
12、自燃:可燃物受热升温而不需明火作用就能自行着火燃烧的现象.13、自燃点:可燃物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第二章 燃烧基础知识
![第二章 燃烧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30b972f176a20029bd642d5e.png)
② 液体可燃物:凡是在空气中能发生燃烧的液体。
液体可燃物大多数是有机化合物,分子中都含有碳、 氢原子,有些还含有氧原子。 如:石油化工产品(燃烧过程产物有一定的毒性) ③ 气体可燃物:凡是在空气中能发生燃烧的气体。 可燃气体在空气中需要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混合,并 还要一定的温度才能燃烧。 ④ 特殊情况:有些物质通常情况下不燃烧,但在一定 条件下可以燃烧。如赤热的铁在纯氧中剧烈燃烧, 赤热的铜在纯氯气中剧烈燃烧。
据。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自燃的危险性就越大。
2018/12/16
第二章 燃烧基础知识
25
3、可燃物自燃的机制
(1)氧化发热:如煤、浸油脂物质、黄磷、烷基铝、金属及橡胶
粉尘、金属硫化物等。 (2)分解放热:如硝化棉、赛璐璐、硝化甘油等。 (3)聚合放热:指低分子单体聚合成高分子聚合物的反应,释放 出热量。 (4)吸附放热:因吸附空气中的氧而发生自燃。如活性碳、还原 镍和还原铁。 (5)发酵放热:如稻草、籽棉、树叶、锯末、甘蔗渣、玉米芯等。 (6)活性物质遇水:金属粉末、金属氢化物、硼氢化物及金属磷 化物、碱金属及碱土金属等。 (7)可燃物与强氧化剂的混合:如醇类与过氧化物或高价氧化物 混合等。
磷成分高的煤炭遇水发生氧化反应释放热量,如果煤 层堆积过厚积热不散,就容易引发自燃;工厂的油抹 布堆积由于氧化并蓄热也会引发自燃。
2018/12/16
第二章 燃烧基础知识
24
2、物质的自燃点
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是该
物质的自燃点。
自燃点是衡量可燃物质受热升温形成自燃危险性的依
16
4、相互作用
燃烧不仅需具备必要和充分条件,而且还必须使燃烧
燃烧与爆炸理论复习提纲
![燃烧与爆炸理论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77ac6259b9d528ea80c779c0.png)
《燃烧与爆炸理论》复习提纲第二章燃烧基本原理1、燃烧的定义、充分条件及极限值。
2、灭火的四种方法。
3、火灾的危险性。
4、闪燃、着火、自燃的定义。
5、自燃的分类,会举例说明。
6、活化能理论、过氧化物理论、链式反应理论。
链式反应理论的历程、分类,会举例说明。
7、气体燃烧的分类。
8、气体燃烧速度(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因素。
浓度、管径、点火位置。
9、原油火灾中的沸溢现象:宽沸程、热波、乳化水。
10、固体燃烧的分类: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阴燃。
11、阴燃的定义第三章爆炸基本原理1、温度对爆炸极限的影响。
2、爆炸危险性的来源。
3、压力对爆炸极限的影响。
4、其他因素对爆炸极限的影响。
5、爆炸极限的计算。
1)根据C0估算爆炸极限;2)多组分可燃混合气的爆炸极限;3)含惰性气体的多组分可燃混合气的爆炸极限。
例题1 已知某混合气中含甲烷5%,含乙烷8%,含空气87%,问该混合气有否爆炸危险性?例题 2 已知某混合气的组成及各气体的爆炸极限见下表,求该混合气的爆炸极限。
炸危险性。
6方式);压力波形状、峰值及持续时间、破坏方式。
7、粉尘爆炸的机理。
与气体可燃物相比的爆炸极限、点火能。
粉尘层和粉尘云。
三次方定律。
二次爆炸的原因。
水对粉尘危险性的影响。
8、BLEVE的形成过程。
9、喷雾的危险性。
10、爆炸最大压力和温度的计算。
第四章可燃物质的危险特性1、闪点测量的影响因素。
2、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数值对比关系。
3、闪点、燃点、自燃点与物质结构的关系。
4、氧指数的定义。
5、最大安全间隙6、预混气体的火焰传播理论:正常火焰传播和爆轰。
7、层流火焰传播理论中对灭火剂的要求:低的导热系数和高热容。
8、谢苗诺夫热自燃理论的适用体系。
9、着火感应期的概念。
10、火焰传播的热理论和扩散理论。
第五章 点火源与引爆能1、动火分析:时间、可燃气体浓度。
2、点火源的种类。
3、事故电热的原因。
4、爆炸性物质的分类:I 类:矿井甲烷;Ⅱ类:工厂爆炸性气体、蒸气、薄雾;Ⅲ类:爆炸性粉尘、易燃纤维。
燃烧基础知识
![燃烧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9a58346c192e45361066f5cb.png)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一、判断题1、燃烧时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2、具备了燃烧必要条件,并不意味着必定会发生燃烧。
()3、燃烧只能在空气(氧)存在时才能发生,在其他氧化剂中不能发生。
()4、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依据。
物质的闪点越高,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5、物质燃烧或热解后产生的气体、固体和烟雾称为燃烧产物。
燃烧产物有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两类。
()6、烟气是物质燃烧和热解的产物。
火灾过程中所产生的气体,剩余空气和悬浮在大气中可见的固体或液体微粒的总和称为烟气。
()7、火焰的颜色与燃烧温度有关,燃烧温度越低,火焰月解禁蓝白色。
()8、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备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引火源。
()9、物质燃烧时氧化反应,二氧化反应不一定是燃烧,能被氧化的物质都是能够燃烧的物质。
()10、燃烧的发生和持续,必须具备必要和充分条件,只要消除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条,燃烧就不会发生或不能持续,这就是防火与灭火的基本原理。
()11、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起燃烧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
()12、凡与可燃物质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
()13、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热源,统称为引火源。
()14、可燃液体之所以会发生一闪即灭的闪燃现象,是因为液体蒸发速度较慢,所蒸发出来的蒸汽仅能维持短时间的燃烧,而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蒸汽补充维持稳定的燃烧,故闪燃以下就熄灭了。
()15、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闪电越高,火灾危险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16、火灾的发生发展,始终伴随着热传播过程。
热传播是影响火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7、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的现象,称为着火。
()18、一切可燃液体的燃点都高于闪点。
()19、控制可燃物质的温度在其燃点以上,就可以防止火灾的发生。
()20、可燃物质由于其滋生所发生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变化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自行燃烧起来的现象,称为自燃。
燃烧基本原理
![燃烧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98dd7e2e84868762cbaed54e.png)
• 可燃固体:
①可燃固体 受热 熔融状态 蒸发
可燃蒸气 氧化 燃烧
如:S固 受热 S熔融 蒸发
S蒸气
S蒸气 +O2
• ② 可燃固体
氧化
受热
如:萘 萘蒸气 +O2
SO2+Q 受热 直接析出可燃蒸汽
燃烧
挥发
萘蒸气
CO2+ H2O+ Q
• ③ 可燃固体 受热 分解析出可燃气体
氧化
燃烧
如:木材 受热 析出 T<295℃:水蒸汽
• 在燃烧反应中,氧分子(O=O)在热能作用下被活化, 双键之一断开,形成过氧基-O-O-,这种过氧基能结 合与可燃物分子上形成过氧化物: • A+O2=A02
• 过氧化物不稳定,是强氧化剂,再次氧化新的可燃物 形成最终的氧化产物: • AO2+A=2AO
6
六、链式反应理论
• 认为物质的燃烧经历以下过程:可燃物或助燃物先吸 收能量而离解为游离基,与其他分子相互作用发生一 系列连锁反应,将燃烧热释放出来。
• ⑴可燃气体:(乙炔)
2C2H2+5O2点燃 4CO2+2H2O+Q
• ⑵ 可燃液体:受热 蒸发 蒸气氧化分解
• 燃烧乙醇
受热蒸发
• (C2H5OH)液
(C2H5OH)蒸气
+3O2=2CO2+3H2O+Q
可燃气体的燃烧形式
• 当可燃气体流入大气中时,在可燃性气 体与助燃性气体的接触面上所发生的燃烧 叫扩散燃烧。 •当可燃性气体和助燃性气体预先混合成一 定浓度范围内的混合气体,然后遇到点火 源而产生的燃烧叫预混燃烧(动力燃烧)。
• 硫、磷、钾、钠等都属于简单的可燃固体,由单质组成。 它们燃烧时,先受热熔化,然后蒸发变成蒸气而燃烧,所以 也属于蒸发燃烧。这类物质只需要较少热量就可变成蒸气, 而且没有分解过程,所以容易着火。
防火防爆技术复习
![防火防爆技术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e8be08e5c1c708a1294a440f.png)
第一章燃烧与防火基本原理燃烧的类型与特征:燃绕是同时放热发光的氧化反应,它可分为闪燃,着火和自燃等类型。
物质的氧化反应现象分为氧化现象和燃烧现象。
剧烈的氧化反应,放出光和热,即是燃饶。
氧化和燃烧都是同一种化学反应,只是反应的速度和发生的物理现象(热和光)不同。
闪燃:当温度不高时,液面上少量的可燃蒸气与空气混合后,遇着火源而发生.一闪即灭(延续时间少于5s)的燃烧现象,称闪燃。
闪点:可燃液体蒸发出的可燃蒸气足以与空气构成一种混合物,并在与火源接触时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该液体的闪点。
闪点越低,则火灾危险性越大。
产生一闪即灭现象的原因因为它在闪点的温度下蒸发速度较慢,所蒸发出来的蒸气仅能维持短时间的燃烧,而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蒸气补充维持稳定的燃烧。
也就是说,在闪点温度时,燃烧的仅是可燃液体所蒸发的那些蒸气,而不是液体自身在燃烧,即没有达到使液体能燃烧的温度,故燃烧表现为一闪即灭的现象同一种物质的开杯闪点要高于闭杯闪点。
除了可燃液体以外,某些能蒸发出蒸气的固体,如石蜡、樟脑、萘等,也能出现闪燃现象。
自燃:可燃物质受热升温而不需明火作用就能自行燃烧的现象称为自燃,通常由于物质的缓慢氧化作用;靠近热源同时物质散热受到阻碍;造成热量积蓄达到一定温度引起的自行燃烧。
自燃点:引起物质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然点。
自热自燃:可燃物质由于本身的化学反应、物理或生物作用等所产生的热量,使温度升高至自燃点而发生自行燃烧的现象,称为自热自燃。
自热自燃与受热自燃的区别在于热的来源不同,受热自燃的热米自外部加热;而自热自燃的热是来自可燃物质水身化学或物理的热效应,所以称自热自燃,在一般情况下,自热自燃的起火特点是从可燃物质的内部向外炭化、延烧;而受热自燃往往是从外部向内延烧。
油脂自燃:油脂是由于本身的氧化和聚合作用而产生热量,在散热不良造成热量积聚的情况下,使得温度升高达到自燃点而发生燃烧的。
因此,油脂中含有能够在常温或低温下氧化的物质越多,其自燃能力就越大:反之,自燃能力就越小。
燃烧的基本原理
![燃烧的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94ba585e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59.png)
燃烧的基本原理
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剧烈的氧化过程,产生火焰、热、光等现象。
燃烧基本原理是基于氧气和燃料之间的化学反应。
燃料通常是有机物,如木材、煤炭、石油等,它们由碳和氢等元素组成。
当燃料与氧气接触并达到一定温度时,燃料中的碳和氢会与氧气结合,形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燃烧反应的基本方程式如下:
燃料 +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蒸气 + 热 energy
例如,当木材燃烧时,木材中的碳和氢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释放出的热能使周围物质温度升高,最终形成火焰。
燃烧所需的三个要素是氧气、可燃物和足够的热量。
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无法发生燃烧。
当燃料接触到氧气后,通过加入足够的热量(点火源),燃料开始燃烧,此过程称为点火。
一旦燃烧点燃,可以自行进行,燃料会持续地与氧气反应,产生火焰和热量。
总之,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通过燃料和氧气的氧化反应来释放能量。
这是一个自持续的反应,只要有足够的燃料和氧气,并提供适当的热量,它就会持续进行下去。
《燃烧学》课程笔记
![《燃烧学》课程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b35c54b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0d.png)
《燃烧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燃料与燃烧概述一、燃烧学发展简史1. 古代时期- 早期人类通过摩擦、打击等方法产生火,火的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
- 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火进行冶炼、烹饪和取暖。
2. 中世纪时期- 炼金术的兴起,炼金术士们试图通过燃烧和其他化学反应来转化金属。
- 罗杰·培根(Roger Bacon)在13世纪对火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火的三要素理论:燃料、空气和热。
3. 17世纪- 法国化学家安托万·洛朗·拉瓦锡(Antoine Lavoisier)通过实验证明了燃烧是物质与氧气的化学反应,推翻了燃素说。
- 拉瓦锡的氧化学说为现代燃烧理论奠定了基础。
4. 18世纪- 约瑟夫·普利斯特里(Joseph Priestley)和卡尔·威廉·舍勒(Carl Wilhelm Scheele)分别独立发现了氧气。
- 拉瓦锡和普利斯特里的实验揭示了氧气在燃烧过程中的作用。
5. 19世纪-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发展,为理解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换提供了理论基础。
- 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开始研究燃烧反应的速率和机理。
6. 20世纪- 燃烧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到发展,研究内容包括火焰结构、燃烧污染物生成与控制等。
- 计算流体力学(CFD)的应用,使得燃烧过程的模拟和优化成为可能。
- 环保意识的提高,促进了清洁燃烧技术和低污染燃烧技术的发展。
二、常见的燃烧设备1. 炉子- 锅炉:用于发电和工业生产中的蒸汽供应。
- 炉灶:家用烹饪设备,使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作为燃料。
- 热水器:利用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加热水。
2. 发动机- 内燃机: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的动力来源。
- 燃气轮机:用于飞机、发电厂等,具有较高的热效率。
3. 焚烧炉- 医疗废物焚烧炉:用于医院废物的无害化处理。
-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用于垃圾减量和资源回收。
消防概论基础知识(PPT 60页)
![消防概论基础知识(PPT 60页)](https://img.taocdn.com/s3/m/d712793279563c1ec5da71e4.png)
-8.0
40.0
86.0
-45.0
13.0
-14.0
19
第三节、燃烧过程及特点
一、可燃物的燃烧过程 当可燃物与其周围相接触的空气达到可燃物的点燃温度
气体可燃物:凡是在空气中能发生燃
烧得气体,都称为可燃气体。可燃气体在 空气中需要与空气的混合比在一定浓度范 围内,并还要一定温度(即着火温度)才 能发生燃烧。
特殊情况:
有些物质在通常情况下不燃烧,但在一定条件下又可 以燃烧。
如:1、赤热的铁在纯氧中能发生剧烈燃烧; 2、赤热的铜能在氯气中发生剧烈燃烧; 3、铁、铝本身不燃,但把铁、铝粉碎成粉末,不但
名称
燃点
黄磷
34-35
三硫化四磷 100
赛璐璐 150-180
赤磷
200-250
松香
240
锌粉
360
丙酮
570
名称 乙醚 溶剂油 煤油 汽油 石油沥青 柴油 重油柴油
燃点 170 235 240-290 280 270-300 350-380 380-420
名称 棉籽油 桐油 芝麻油 花生油 菜籽油 豆油 亚麻仁油
二、燃烧的本质
近代连锁反应理论认为:燃烧是一种游离基的连锁 反应(也称链反应),即游离基在瞬间进行的循环反应。
可燃物质的多数氧化反应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经过 一系列发杂的中间反应阶段,不是氧化整个分子,而是 氧化链反应中间产物——游离基或原子。
可见,燃烧室一种极其复杂的化学反应,游离基的链 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室燃烧过程中的物理现 象。
作中预防的重点。
3、核爆炸 核爆炸是指由于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出核能所
形成的爆炸。如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的爆炸就属于核爆 炸。
燃烧基本原理
![燃烧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f74c5755cfc789eb172dc8c9.png)
31
32
33
全自动开口闪点测定仪
34
全自动闭口闪点测定仪
35
• 开杯闪点:适用于闪点较高的可燃液体
• 闭杯闪点:适用于闪点较低,常温下能
闪燃的液体
• 同一种液体的开杯闪点要高于闭杯闪点。
• 闪点随水溶液浓度的下降而升高——用
水灭火的原理之一。
• ⑴可燃气体:(乙炔)
2C2H2+5O2点燃 4CO2+2H2O+Q
• ⑵ 可燃液体:受热 蒸发 蒸气氧化分解
• 燃烧乙醇
受热蒸发
• (C2H5OH)液
(C2H5OH)蒸气
+3O2=2CO2+3H2O+Q
可燃气体的燃烧形式
• 当可燃气体流入大气中时,在可燃性气 体与助燃性气体的接触面上所发生的燃烧 叫扩散燃烧。 •当可燃性气体和助燃性气体预先混合成一 定浓度范围内的混合气体,然后遇到点火 源而产生的燃烧叫预混燃烧(动力燃烧)。
– 1.燃烧性气体的理化特性
• 1)化学活泼性 • 2)比重
– 2.燃烧性液体的理化特性
• 1)液体的燃烧速度 • 2)燃烧性液体的分类
47
3.4 燃烧特性
燃烧速度
1、 气体燃烧速度:火焰的传播速度。
影响因素: (1) 气体的组成和结构,单一组分大于复杂气体 (2) 可燃气体含量, (3) 初温, (4) 燃烧形式,动力燃烧大于扩散燃烧 (5) 管道直径,管径增大,速度提高,达到一极限值 (6) 压力和流动状态。
•特点:不需要外来热量,因而火灾危险性更大。
40
• 油脂自燃:
• 原理:不饱和脂肪酸自由能较高,室温下能在
消防灭火救援理论
![消防灭火救援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2ad1165b52acfc789ebc9d5.png)
1第一篇消防业务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第一节燃烧的本质与条件一、燃烧的本质燃烧时一种发光的化学反应。
二、燃烧的必然条件任何物质发生燃烧,都有一个由未然烧状态转向燃烧状态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着火源。
(一)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称可燃物。
可燃物按其物理状态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类。
第二节燃烧过程一、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在燃烧反应过程中,如果生成的燃烧产物不能在燃烧,则称为完全燃烧,其燃烧产物为完全燃烧产物,如果生成的燃烧产物还能继续燃烧,则这种燃烧称为不完全燃烧,其燃烧产物为不完全燃烧产物。
二、火焰、燃烧热值与燃烧温度火焰的定义:正在燃烧的可燃气体(蒸汽)所占据的发光放热的空间范围称为火焰,俗称火苗。
它是可燃物产生有焰燃烧的基本特征。
火焰的颜色。
可燃物的化学组成不同,燃烧供氧条件不同,火焰会发出不同的颜色。
含氧量在50%以上的可燃物质燃烧时,发出不显光的(光暗或呈浅蓝色光)火焰;含氧量在50%以下的,发出显光(光亮或发黄光)的火焰;含碳量在60%以上的,则发出显光、并带有大量黑烟的火焰。
第三节燃烧类型一、闪燃在一定温度下,易燃、可燃液体(也包括能蒸发出蒸气的少量固体,如萘、樟脑、石蜡等)表面上产生的蒸气,当与空气混合时,一遇到火源,就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这种现象叫做闪燃。
二、着火可燃物质与空气氧化剂共存,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火源接触即发生燃烧,将火源移去后,仍能继续燃烧,直至可燃物燃尽为止,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做着火。
可燃物质开始持续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燃点。
、三、受热自然、如果物质的温度达到燃点,不用明火去点燃是不会着火的。
若可燃物质在空气中,连续均匀地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能够发生自动燃烧的现象叫做受热自燃。
四、本身自燃有些可燃物质在空气中,有远低于自燃点的温度下自然发热,并且这种热量经长时间的积蓄使物质达到自燃点而燃烧的现象,叫做本身自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闪燃 条件
一是在环境中存在足够的可燃蒸气; 二是具有能够引起闪燃的温度。
闪燃 原因
是因为可燃性液体在闪燃温度下,蒸发速度不快,蒸 发出来的气体仅能维持刹那那的燃烧,而来不及补充 新的蒸气以维持稳定的燃烧,故燃一下就灭。
(2)着火
定义
可燃物质在与空气并存条件下,遇到比其自燃点高的 点火源使开始燃烧,并在点火源移开后仍能继续燃烧 ,这种持续燃烧(不小于5秒)的现象叫着火。
第二章 燃烧基本原理
第2章 燃烧基本原理
2.1 燃烧与燃烧条件 2.2 燃烧形式和燃烧过程 2.3 燃烧理论 2.4 气体燃烧 2.5 液体燃烧 2.6 固体燃烧 2.7 燃烧产物的毒害作用 2.8 热值与燃烧温度
2.1 燃烧及燃烧条件 2.1.1燃烧现象
• 燃烧是伴随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 放热、发光、生成新物质是燃烧现象的三个特征。
特征
爆炸速度快;爆炸点附近压力急剧升高;发出或大或 小的响声;周围介质发生震动或邻近的物质遭到破坏。
2.1.2 燃烧条件
• 燃烧三要素:燃料、助燃剂(氧化剂)、点火源
• 氧化剂 – 空气 – 氧气 –氟 –氯 – 过氧化氢 – 过氯酸盐 – 金属过氧化物 – 硝酸铵 – 。。。。 • 点火源 – 明火/电火花/静电火花
– 高温表面/冲击与摩擦
– 自燃/绝热压缩/雷电
– 其他
• 燃料(可燃物) – 汽油 –苯 – 木材 – 塑料 – 金属 – 氢气 – 一氧化碳 – 。。。。
• 在液体自由下落穿越空气 时,静电荷就可能产生了, 而且可能进一步导致火花 而点燃可燃气体环境。
推荐的做法
• 从底部进行充装,它 可以通过一个浸入到 液体下面的管子来实 现。
• 应该在下浸管被淹没 在液体液面下 150mm之前,充装 速度要控制在1米/秒 或更小。
你能做什么?
• 使用下浸管道或底部充装。 • 当存在液体自由下落的可能时,要使用
2.1.5 火灾分类
A类火灾(固 体物质火灾)
分类
F类火灾( 烹饪器具火灾)
E类火灾(带 电火灾)
B类火灾 (液体或者 可溶化固体 物质火灾)
C类火灾(气体火灾)
D类火灾( 金属火灾)
2.2 燃烧形式及燃烧过程
2.2.1
闪燃
燃烧类型
自燃
着火
爆炸
(1)闪燃
定义
闪燃:在一定温度下,可燃性液体(包括少量可熔化的 固体,如萘、樟脑、硫磺、沥青等)蒸气与空气混合后, 达到一定浓度,遇点火源产生的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 闪点:液体(或少量固体)产生闪燃现象的最低温度。
你知道吗?
• 接地 就是将可导电物体与地连接,以释放 积聚的静电和其它来源的电荷。
你知道吗?
你能做什么?
• 针对易燃材料处理,要确保可导电的管道 和设备的等电位连接和接地,设计正确。 它包括容器、泵,管道,阀门,喷嘴,仪 表探头,充装管和充装嘴,桶和可移动的 容器,以及其它的可导电的设备。
你能做什么?
特征
指可燃物与氧或氧化剂作用发生的释放热量的化学反 应,通常伴有火焰和发烟的现象。
燃点
•可燃物质开始着火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燃点,又称着火 点或火焰点。
•对评价可燃固体和高闪点液体的危险性具有重要义。(3)爆炸定义
可燃性气体、蒸气、液体雾滴及粉尘同空气(氧)的 混合物发生的爆炸,实际上是可带有冲击力的快速燃 烧。
• 因此燃烧三角形应扩大到包括一个说明游离 基参加燃烧反应的附加维,从而形成一个燃 烧四面体。
防火的基本原理
控制可燃物
控制助燃物
阻止火势扩散蔓延 控制和消除点火源
(一)防火方法
1.控制可燃物
• 燃料是燃烧发生最根本的要素,因此消 除或控制燃料是防火的根本措施。
如:通风;涉及氢气时设气楼、天窗;煤矿中 存在瓦斯,需顶部通气;商场中安装防火卷帘 等。
2.隔绝空气
• 将空气、氧气、或其他助燃物质与可燃 性气体、液体或固体隔绝,避免相互接 触,可以避免发生燃烧或爆炸。
化工储罐中会采用氮封,红顶罐
3.消除或控制点火源
• 虽然并不是所有可燃物质的燃烧都需要火源, 但绝大多数火灾是由于火源的存在而引发的, 因此消除或控制火源对防火极其重要。
• 火源的种类很多,实际引发火灾的火源情况更 是千差万别,非常复杂。
• 要确保定期地检查你工厂的接地连接情况, 以保证它们正常地工作。
• 当在向容器充装易燃液体时,要尽量减小 液体自由下落的高度,因为这种方式会在 液体中制造出静电。
分析
• 罐体正通过一个短喷嘴进 行充装,此时易燃的醋酸 乙脂正在穿越空气下落到 罐体中,这无疑会在罐体 空气中形成小液粒和雾状 微粒。
2.1.3 燃烧的充分条件
一定量 可燃物
充分 条件
三者相 互作用
一定量 助燃物
一定能 量点火
源
2.1.4 燃烧条件的应用
• 燃烧不仅需要一定的条件, 而且燃烧条件是一个整体, 无论缺少哪个,燃烧都不 能发生。因此,可以用来 防火和灭火。
燃烧四面体
• 根据燃烧的链琐反应理论,很多燃烧的发生 和持续有游离基(自由基)作“中间体”,
• 静电可能积聚在了这些部件上,并对不 锈钢罐体放电,产生了火花,而点燃了 在充装过程中积聚在充装口附近的气体。
你知道吗?
• 当液体通过管道,阀门和其它设备时,会 产生静电。
• 正确的等电位连接和接地保证了静电不会 积聚并引起火花。
• 静电火花可以点燃许多易燃蒸气和空气的 混合物。
你知道吗?
• 等电位连接 就是电气连接可导电物体,以 使这些物体间电势相等,而防止火花。
合适的低的流速。 • 正确地对所有设备和容器进行接地和等
电位金属连接。 • 使用为处理易燃材料而设计的充装喷嘴
和软管,例如,软管具有一个完整的连 接到管道和接头的金属编织网。
灭火方法
窒息法
隔离法
冷却法
抑制法
主要灭火方法
抑制法
• 使灭火剂参与到燃烧反应中去,它可以 销毁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游离基,形成稳 定分子或低活性游离基,从而使燃烧反 应终止。
• 防爆开关、灯、扇、插座等;杜绝使用过程中 可能带入的不防爆器件,如烧水、降温用电器, 手机、相机等。
某化学品分配站发生系列爆炸
分析
• 在罐体的充装口附近形成过爆炸性蒸气 和空气的混合物。
• 罐体,称重称和泵都是接地的,但是充 装嘴,软管组件(和金属重物)没有做 等电位连接和接地,它们被合成橡胶充 装软管隔绝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