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全国生态环境数据公布

全国生态环境数据公布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针对生态环境问题,中国政府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并不断加大数据公布力度,以推动环境问题的解决。
近日,全国生态环境数据得以公布,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次数据公布主要包括空气质量、水质情况、土壤污染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汇总,向社会公众提供了一张全面了解生态环境状况的“现状图”。
首先,空气质量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空气质量指标主要包括PM2.5、PM10等颗粒物浓度,以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浓度。
这次数据公布显示,全国范围内的空气质量呈现出一定的改善趋势,但仍然存在一些地区的污染问题,如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等。
这些地区的空气质量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
其次,水质情况也是关注的重点。
水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的水质状况总体较好,但仍然存在一些地区的水质污染问题,如一些湖泊、河流等。
这些地区需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推进水污染治理,改善水质状况。
此外,土壤污染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问题。
土壤污染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安全和人民的健康。
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存在一些地区的土壤污染情况相对较严重,主要集中在工业区和农业密集地区。
解决土壤污染问题需要通过加强土壤环境监测、调查和治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修复受污染的土壤。
总的来说,全国生态环境数据的公布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和评估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途径。
通过数据的分析和解读,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制定环境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和依据。
然而,仅仅公布数据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将数据转化为有效的行动。
政府应该加大监督和执法力度,确保环境保护政策的有效执行。
199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199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一、环境状况(一)环境污染状况1.污染物排放(1)废气 1994年,全国废气排放量(不含乡镇工业)11.4万亿立方米(标)。
废气中烟尘排放量1414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 807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825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341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583万吨,比上年下降5.5%。
(2)废水 1994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不含乡镇工业)365.3亿吨,比上年增长2.7%,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15.5亿吨,比上年下降1.8%。
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681万吨,比上年增长9.4%;重金属排放量 1697吨,比上年增长 4.7%;砷排放量 1038吨,比上年增长 14.4%;氰化物排放量2548吨,比上年增长2.8%;挥发酚排放量5442吨,比上年增长8.9%; 石油类排放量55748吨,比上年下降10.l%。
(3)工业固体废物 1994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不含乡镇工业)6.2亿吨,与上年持平;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0.19亿吨,其中排入江河的工业固体废物为0.07亿吨,较上年有所减少。
工业固体废物历年累计堆存量64.6 亿吨,占地55697公顷。
(4)乡镇工业近年来,我国乡镇工业发展迅猛,污染呈加重趋势。
据有关部门测算,1994年,全国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43亿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6.6%;工业粉尘排放量580万吨,占全国工业粉尘排放量的 49.9%;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1.2亿吨,占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 16.2%。
与 1989年全国乡镇工业污染调查结果的可比指标相比,工业废水排放量增长65.4%,工业粉尘排放量增长23.4%,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增长56.9%。
2.环境质量(1)大气全国城市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在89一849微克/立方米之间,北方城市平均407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250微克/立方米,与上年持平。
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目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的说明“九五”期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环境立法和执法取得进展,全民环境意识有较大提高。
结合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取缔、关停了8.4万多家污染严重又没有治理前景的企业。
环境保护投入逐年增长,占同期GDP的0.93%。
以重点流域、地区、城市、海域核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为突破口,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污染治理,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启动了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开始实行退耕还林(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开始实施。
经过五年的努力,全国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九五”环境保护目标基本实现。
2000年,城市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酸雨区范围和频率没有增加;工业废水对地表水的污染得到一定的控制;“三河三湖”水质恶化趋势基本得到控制;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总体上有所改善;全国辐射环境质量良好。
但全国城市空气污染依然严重,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仅占三分之一;地表水污染普遍,特别是流经城市的河段有机污染较重;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地下水受到点状或面状污染,水位下降,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水环境2000年,我国七大重点流域地表水有机污染普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
各流域干流有57.7%的断面满足三类水质要求,21.6%的断面为4类水质,6.9%的断面属5类水质,13.8%的断面属劣5类水质。
长江、珠江水质保持良好,黄河、松花江水质保持稳定,淮河、海河、辽河污染程度有所减轻。
主要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2000年,全国工业和城市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415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94亿吨,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221亿吨。
海洋环境2000年,全国海区中二类、三类、四类和劣四类水质区面积分别为10.2万平方公里、5.4万平方公里、2.1万平方公里、2.9万平方公里。
1989中国环境状况公报1989年

198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现将198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告如下:一、环境污染状况(一)大气环境我国大气环境总体来说是好的,污染主要集中在人中城市。
城市大气污染为煤烟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
据全国统计和监测,1989年烟尘排放量力1398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二氧化硫排放量力1564万吨,较上年略有增加。
城市大气污染冬、春季较重,夏、秋季较轻。
北方城市烟尘污染较重,南方城市二氧化硫污染较重。
据国家大气质量监测网监测,1989年全国城市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的平均值为432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为526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为318微克/立方米。
与上年相比,污染减轻的城市占37%,加重的城市占3%,其余城市变化不大。
全国城市二氧化硫年日均值的平均值为105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为93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为119微克/立方米。
与上年相比,污染减轻的城市占4%,加重的城市占4%,其余城市变化不大。
超标城市数的比重由14%上升到16%,其中,北方城市超标为11%,南方城市超标为21%。
大部分城市冬季二氧化硫污染严重,日均值超标的北方城市为43%,南方城市为29%,同上年相比,出现酸雨的地区无明显变化,但酸雨区面积扩大。
(二)水环境我国大江大河水质基本良好,流经城市的河段污染较重。
水体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水,主要污染物是氨氮,其次是耗氧有机物和挥发酚。
生活污水、工业废渣、矿业开采、农业生产等也对水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据全国统计,1989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力252亿吨,较上年减少16 亿吨,下降6%。
工业废水中重金属(汞、铜、铅、六价铬)的排放量为2089吨,比上年下降5%,砷排放量力1281吨,比上年下降16%,氰化物排放量力4468吨,比上年下降8%,酚排放量力7613吨,比上年下降4%,石油类排放量力71051吨,比上年下降8%。
据国家水质监测网监测,1989年流经城市的河流仍然存在岸边污染带,局部水体污染严重,72%的纳污河段各项污染物的平均值有不同程度的超标。
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08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现予公布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部长二○○九年六月四日目 录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1)淡水环境 (4)海洋环境 (22)大气环境 (30)声环境 (35)固体废物 (38)辐射环境 (41)自然生态 (45)土地与农村环境 (50)森 林 (54)草 原 (57)气候与自然灾害 (59)专栏环境保护部成立 (66)三大基础性战略工程进展顺利 (67)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环境应急 (6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环境质量保障 (69)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环境应急 (70)“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星成功发射 (71)开展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72)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与深化 (73)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74)强化环境准入,坚持科学审批 (75)化学品管理 (76)履行国际环境公约 (77)地方病防治 (78)全国特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79)环境宣传教育 (80)2008年10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提出,到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新华社记者 摄2008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新华社记者 摄2008年是中国发展进程中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也是环境保护史上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一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紧紧围绕抗击自然灾害和北京奥运会环境质量保障,全面加强环境监管和环境应急工作,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各项环境保护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环境保护工作既有效应对了经济高增长、财政高收入、企业高效益的发展局面,也经受了增长速度下行、财政收入下滑、企业效益下降带来的严峻挑战,经济与环境逐步协调发展,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1)

溶 解 氧 、 锰 酸 盐 指 数 、 化 需 氧 量 、 发 酚 和 石 油 高 生 挥 类 。 黄 河 干 流 悬 浮 物 浓 度 很 高 . 高 达 48 最 5l毫 克 / 升 : 与 上年 相 比 , 体 污 染 程 度 加 重 。 水
珠 江水 系 2 个 水 质 监 测 断 面 中 , Ⅱ ~ Ⅲ 类 水 8
20 0 1年 度 七 大 水 系 污 染 由 重 到 轻 的 顺 序 依 次 是 :海 河 、 河 、 河 、 河 、 花 江 、 江 和 珠 江 : 与 上 年 相 辽 淮 黄 松 长
比 , 染轻重顺序未变 , 染程度相近 : 污 污
主 要 水 系
长江 水 系
l 2个 水 质 监 测 断 面 , 其 中 干 流 断 4
3 4 、 4 8 、 0 3 和 2 . % 、 主 要 污 染 指 标 为 .% 4 . % l. % 76
的 情 况 下 “ 河 三 湖 ”水 质 基 本 稳 定 ; 分 城 市 环 境 三 部 质 量 有 所 改 善 ;生 态 建 设 取 得 大 的 进 展 ,生 态 保 护
力 度 加 大 , 生 态 形 势 不 容 乐 观 。 2 01年 度 环 境 保 但 0 护 工作 计划 全面完 成 。 在 经 济 增 长 7% 的 形 势 下 , 0 2 01年 度 全 国 环 境
面 4 个 , Ⅱ 水 质 为 主 .I 2 以 类 、Ⅱ、Ⅲ 、 类 水 的 比 例 Ⅳ 分 别 为 9 5% 、 l 0 、 , % 和 2 4 . 8, % 7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l , % 主 要 一 支 级
流 ( 江 、 江 、 陵江 、 江、 江 、 江 、 江 、 岷 沱 嘉 乌 汉 湘 资 沅 江 、 澧 水 和 赣 江 ) 断 面 l 0 个 , I~ Ⅲ 类 水 质 占 0 6 . % 。 长 江 水 系 的 主 要 污 染 指 标 是 石 油 类 、 氮 80 氮
公报范文:环境状况公报

公报范文:环境状况公报1. 简介环境状况公报是一种公开发布环境状况信息的报告。
它可以让公众了解当地的环境状况,包括各种环境问题的排放情况、治理措施以及治理成效等信息,有助于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2. 报告内容2.1 概述概述部分应简单介绍当地的地理位置、环境状况和环保基本情况。
2.2 环境状况本部分应对当地的环境状况进行介绍,同时要分别指出各个环节造成的污染物排放情况及相关数据,例如工业、交通、农业等领域排放量的情况,以及噪声、光污染等情况。
2.3 环保措施本部分应包括当前的环保治理情况,包括为减少污染物排放所采取的措施以及治理设施、技术等问题的应用状况。
2.4 环保监测本部分应介绍当地环保监测情况,包括监测内容、监测点位、监测频次等信息,同时也应包括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解释。
3. 报告体例及注意事项3.1 报告篇幅公众忙于日常生活,没有时间阅读过于繁琐的报告,因此环境状况公报的内容应精简、清晰明了,篇幅控制在10页以内。
3.2 文字风格本报告应以学术性为主,报道内容应力求准确、客观、中立,避免夸大渲染和语言上的夸张,以维护公众权益和环保造福人民的本质要求。
3.3 监测数据对于环保监测数据,应保证真实、准确、可信,避免人为的误差和其他因素对数据的影响。
3.4 报告审查报告中应当尽量避免出现大量的错别字和其他语意上的不通顺,应使用标准的文学语言,并应尽量避免使用支离破碎、过于专业的领域性语言,以更好的方便公众的阅读。
3.5 修订周期约定时间对报告进行定期发布(如半年度或年度等),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4. 结论本报告是对当地环境状况的全面梳理和分析,向社会公众及相关部门了解有关环境状况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促进公众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为当地环境治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和帮助。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一:土地污染中国首次发布全国土壤污染调查报告据国际在线报道4月17日下午公布的全国首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显示,14%的耕地土壤点位超标。
以18亿亩耕地面积计算,中国约49亿亩耕地被污染。
14%的比例来自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
此次全国土壤污染调查覆盖了除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外的陆地国土中的全部耕地、部分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
根据公报,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1%。
从土地利用类型看,耕地土壤的点位超标率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点超标率为14%,林地和草地土壤的点位超标率分别为10.0%和10.4%。
公报显示,在点位超标的耕地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7%、8%、8%和1%。
耕地土壤的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等。
公报还特别提出,在此次土壤污染调查中涉及的 55 个污水灌溉区中,有39 个存在土壤污染。
在1378 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24%,主要污染物为镉、砷和多环芳烃。
中国许多地区曾有过漫长的污水灌溉历史。
1957年,当时的建工部曾联合农业、卫生部门把污水灌溉列入国家科研计划,全国范围内开始兴建污水灌溉工程。
1972年召开的全国污水灌溉会议将“积极慎重”作为发展方针。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全国污水灌溉面积激增十余倍。
至1998年,全国污水灌溉面积达到368万公顷,占全国灌溉总面积的3%。
中国耕地土壤污染问题一直是各界关注的重点。
在2006年,环保部公布的预估数据大大低于此次公报。
彼时,据不完全调查,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5亿亩,另有污水灌溉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
三者合计85亿亩,占中国耕地总量十分之一以上。
近年来,由土壤污染导致的环境、生态、健康问题已逐步显露,“镉米”危机只是其中一例。
财新记者此前系列报道显示,有学者预计中国约10%的稻米存在镉超标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现予公布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部长二○○九年六月四日目 录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1)淡水环境 (4)海洋环境 (22)大气环境 (30)声环境 (35)固体废物 (38)辐射环境 (41)自然生态 (45)土地与农村环境 (50)森 林 (54)草 原 (57)气候与自然灾害 (59)专栏环境保护部成立 (66)三大基础性战略工程进展顺利 (67)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环境应急 (6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环境质量保障 (69)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环境应急 (70)“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星成功发射 (71)开展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72)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与深化 (73)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74)强化环境准入,坚持科学审批 (75)化学品管理 (76)履行国际环境公约 (77)地方病防治 (78)全国特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79)环境宣传教育 (80)2008年10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提出,到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新华社记者 摄2008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新华社记者 摄2008年是中国发展进程中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也是环境保护史上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一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紧紧围绕抗击自然灾害和北京奥运会环境质量保障,全面加强环境监管和环境应急工作,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各项环境保护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环境保护工作既有效应对了经济高增长、财政高收入、企业高效益的发展局面,也经受了增长速度下行、财政收入下滑、企业效益下降带来的严峻挑战,经济与环境逐步协调发展,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做好新形势下的环境保护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抵御全球金融危机扩内需保增长的十项重要措施之一。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组建环境保护部,强化了统筹协调、宏观调控、监督执法和公共服务等职能,为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及时调整改进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管理工作,完善审批机制,简化审批程序,认真兑现七项承诺,对符合环境保护准入条件的项目开通“绿色通道”,对“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性)项目严格把关。
三是污染减排取得突破性进展。
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分别下降4.42%和5.95%,比2005年分别下降6.61%和8.95%,首次实现了任务完成进度赶上时间进度,为全面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是圆满完成特大自然灾害环境应急处置和北京奥运环境质量保障任务。
五是流域污染防治工作稳步推进。
淮河、海河等七项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复实施。
组织开展了太湖、巢湖、三峡库区生态安全评价,全面启动了生态安全监测工作,为深化湖泊综合治理奠定了基础。
六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全面启动。
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了“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等主要政策措施,中央财政首次设立了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
七是环境执法监察力度进一步加大。
继续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不断加大后督察力度,加强在建核电厂和拟建核电厂项目监管与审评,进一步加强放射源管理,确保了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八是环境法制、政策、科技、宣教和国际合作取得新进展。
修订后的《水污染防治法》正式实施,首次发布了《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环境经济政策继续完善。
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成功发射。
宣传教育工作丰富多彩,国际环境合作更加务实。
九是环境保护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
2008年中央环境保护投资达到340亿元,比上年增长百亿元。
十是三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进展顺利。
污染源普查进入总结发布阶段;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已基本完成;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全面启动。
2008年,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严重,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
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酸雨分布区域保持稳定。
全国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基本目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
到2010年,“十一五”污染减排的两项约束性指标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10%,即全国化学需氧量由2005年的1414.2万吨减少到1272.8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549.4万吨减少到2294.4万吨。
2008年污染减排工作目标主要有:实现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1200万吨/日,形成化学需氧量减排能力60万吨/年;现有的燃煤电厂投运脱硫设施3000万千瓦,完成10台规模1000平方米钢铁烧结机烟气脱硫工程,形成二氧化硫减排能力150万吨/年;加大小火电、炼钢、水泥、炼铁、造纸、酒精、酿造、柠檬酸等行业落后生产能力淘汰力度,实现减排二氧化硫60万吨,减排化学需氧量40万吨。
主要污染物削减情况2008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20.7万吨,比上年下降4.42%;二氧化硫排放量2321.2万吨,比上年下降5.95%。
与2005年相比,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6.61%和8.95%,不仅继续保持了双下降的良好态势,而且首次实现了任务完成进度赶上时间进度。
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率由上年的62%提高到66%;脱硫机组装机容量达到3.63亿千瓦,装备脱硫设施的火电机组占全部火电机组的比例由上年的48%提高到60%。
主要措施2008年,国务院召开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8年节能减排工作安排》。
发布了2007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五大电力集团公司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结果及2008年上半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标公报,对问题突出的部分地区和企业分别做出暂停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责令限期整改或经济处罚决定。
地方各级政府进一步转变观念,变被动减排为主动减排,采取多种责任追究手段,有力地推动了污染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
山东、河北等地对未完成年度目标的市县主管领导给予了行政记过或撤职处理,安徽、福建、江西等地对减排工作进展不力的县区实施了区域限批。
广东和北京等省市通过财政补贴支持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上海、宁夏、陕西等地通过以奖代补激励企业减排。
2008年,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监管减排三大措施稳步发挥效益,两项指标呈现较大幅度下降。
一是工程减排。
全国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1149万吨/日,新增燃煤脱硫机组容量9712万千瓦。
此外,还新建成一批废水深度治理工程、钢铁烧结机烟气脱硫设施等。
通过工程治理措施,全国新增化学需氧量减排量121万吨,二氧化硫减排量135万吨。
二是结构减排。
淘汰和停产整顿污染严重的造纸企业1100多家,关闭小火电机组1669万千瓦,淘汰了一批钢铁、有色、水泥、焦炭、化工、印染、酒精等落后产能。
通过淘汰关停落后产能,全国新增化学需氧量减排量34万吨,二氧化硫减排量81万吨。
三是监管减排。
2008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污染减排三大体系建设和环境保护能力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各地减排统计监测和执法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强,省级环境保护部门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陆续建成,企业达标排放水平稳步提升。
全国燃煤脱硫机组脱硫综合效率由2007年的73.2%提高到78.7%,提高了5.5个百分点。
淡水环境水环境质量状况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严重。
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浙闽区河流水质为轻度污染,西北诸河水质为优,西南诸河水质良好,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河流长江、黄河、珠江、松花Array江、淮河、海河和辽河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与上年持平。
200条河流409个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5.0%、24.2%和20.8%。
其中,珠江、长江水质总体良好,松花江为轻度污染,黄河、淮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
长江水系水质总体良好。
104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85.6%、6.7%、1.9%和5.8%。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石油类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长江干流水质总体为优。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长江支流水质总体良好。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长江十大支流中,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沅江和汉江水质为优;雅砻江、大渡河、湘江和赣江水质良好。
但岷江眉山市段、赣江南昌市段为轻度污染,污染指标为氨氮。
省界河段水质良好。
20个断面中,Ⅰ~Ⅲ类、Ⅳ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85.0%、10.0%和5.0%。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最严重污染断面是位于滁州皖-苏交界的滁河汊河断面,水质为劣Ⅴ类,主要污染指标是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长江水系水质状况黄河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
44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Ⅱ~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68.2%、4.5%、6.8%和20.5%。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石油类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黄河干流水质总体为优。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黄河干流河南三门峡段为轻度污染,其它河段水质优或良好。
黄河支流水质总体为重度污染。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除伊河、灞河、洛河和沁河水质优或良好外,其余支流普遍污染严重。
渭河西安段和渭南段,湟水河西宁下游段,汾河太原段、临汾段和运城段,涑水河运城段污染严重。
省界河段水质为中度污染。
11个断面中,Ⅱ~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54.5%、9.1%、9.1%和27.3%。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石油类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渭河渭南潼关吊桥断面(陕-豫、晋),汾河运城河津大桥断面(晋-陕、晋),涑水河运城张留庄断面(晋-陕、晋)污染严重。
黄河水系水质状况珠江干流水质总体良好,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珠江广州段为轻度污染。
珠江支流水质总体为优。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深圳河为重度污染。
海南岛内河流,万泉河水质优,海甸溪为轻度污染。
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省界河段水质为优。
7个断面中,4个为Ⅱ类水质,3个为Ⅲ类水质。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珠江水系水质状况松花江水系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
42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33.3%、45.2%、7.2%和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