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测试题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性测试题四(必修一第四单元评估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2·山西大学附中)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冲击了“夷夏”观念,形成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C.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道路被迫中断
D.中国的历史进程由此发生了重大转变
[答案] B
[解析]由材料1514年的325年后可推知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
A、C、D三项分别是鸦片战争在经济、政治、综合方面的影响,鸦片战争虽然在思想上也引起了震动,但远没有达到“形成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的程度,这是在甲午战争之后的事情,所以选B项。
2.(2012·南昌)冯友兰教授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中说:“我之所以否定太平天国,因为太平天国要推行神权政治,假如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太平天国的历史将倒退到黑暗时期——中世纪。
”以下说法不能论证冯友兰观点的是()
A.太平天国要建立的是君权神授的封建国家
B.西方基督教思想对太平天国影响巨大
C.太平天国的纲领没有体现反对帝国主义本身
D.太平天国的主张不能超越封建社会,具有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答案] C
[解析]冯友兰教授否定太平天国的依据是太平天国运动推行神权政治,反对帝国主义与神权无关,故选C项。
3.(2012·潍坊)吕思勉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政治上的失败是因文化上的落后”。
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①创立拜上帝教②奉行平均主义
③重建等级礼制④提倡效法西方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答。
提倡效法西方是文化上的进步,故排除④即可确定A项正确。
4.(2012·衡水)下表是一场学术研讨会的活动安排。
据此推测,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应该是()
A.
C.西化思想与洋务运动D.甲午战争及其影响
[答案] D
[解析]材料三块内容,第一是甲午战争的背景、导火索,第二是过程,第三是其影响;A、B、C各项与材料无关,所以选D项。
5.(2012·云浮)上图是清末上海《神州画报》上的漫画《此之谓中国之独立》,其中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
A.《南京条约》之后
B.《北京条约》之后
C.《马关条约》之后
D.《辛丑条约》之后
[答案] C
[解析]漫画名义上是“中国之独立”,实际上体现了中国被列强所共同支配。
联系史实可知,《马关条约》之后,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抢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并形成共同宰割中国之局面。
故选C项。
6.(2012·西安)在清政府决定利用义和团反帝之后,清廷主管外交的大臣许景澄、袁昶联名上书道:“今朝廷方与各国讲信修睦,忽创灭洋之说,是为横挑边衅,以天下为戏。
……团民非义民,不可恃以御敌,无故不可轻与各国开衅。
”对这份上书准确的理解是()
A.义和团运动凸显了民族矛盾的加剧
B.两人反对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
C.清政府内部关于是否开展反侵略斗争矛盾尖锐
D.两人反对清政府支持义和团运动“灭洋”
[答案] 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决定利用义和团……许景澄、袁昶反对”,所以D项最符合题意。
7.(2012·苏北四市)1852年太平天国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1911年湖北军政府发布《奉天讨胡檄》。
这表明()
A.两者均以实现民族独立为革命目标
B.湖北军政府继承太平天国未竟事业
C.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反封建目的相同
D.两者都利用民族矛盾为政治斗争服务
[答案] D
[解析]本题是比较题,此类题目有效的解题方法是代入法。
A项不符合前者,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反封建目的不相同,前者建立封建国家,后者建立资产阶级国家,排除C项。
两者发布的文件都以“讨胡檄”为名,可联系两者的斗争对象是清政府即可判断两者都是在以民族矛盾为方式而达到推翻清政府之目的,所以选D项。
8.(2012·马鞍山)1912年元旦,《申报》一篇名为《新祝词》的文章写道:“我四万万同胞如新婴儿新出于母胎,从今日起为新国民,道德一新、学术一新、冠裳一新,前途种种新事业,胥吾新国民之新责任也。
”这段材料表明()
A.清政府已经被推翻B.中华民国已经成立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民国实现国民当家作主
[答案] B
[解析]结合1912年的提示,根据材料“新国民”可知此时中华民国已经成立,A、C、D三项都未体现,所以选B项。
9.(2012·宁德)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文指出:“(中国)每省对于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赋其统御整理之责;但于各省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联贯矣。
”此语表明孙中山() A.认同自由平等的观念B.放弃民主共和的道路
C.主张三权分立的原则D.汲取分权制衡的思想
[答案] D
[解析]“每省……负其统御整理之责”“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既照顾到了地方积极性又加强了中央权力,所以选D项。
10.(2012·台州)“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堪称是中国历史发展里程碑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有惊人的相似。
这指的是() A.都是民主与封建专制斗争的结果
B.都深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C.都是工业近代化的产物
D.都包含有实行总统制的内容
[答案] B
[解析]本题是比较题,此类题目有效的解题方法是代入法。
美国没经历封建社会,排除A项;C项不符合两者;D项不符合前者,所以排除A、C、D三项。
两者都主张施行三权分立,所以选B项。
11.(2012·襄阳)“中国几千年以来社会上的民情风土习惯,和欧美的大不相同。
中国的社会既然是和欧美的不同,所以管理社会的政治自然也是和欧美不同的,不能完全仿效欧美。
”孙中山的这一思想体现在中华民国的政治构建上就是()
A.实行总统制共和制B.实行三权分立制
C.实行责任内阁制D.实行多党选举制
[答案] C
[解析]孙中山强调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制度,与欧美相比,中华民国在政治构建上实行责任内阁制。
12.(2012·常州)孙中山说:“共和国成立以后,是用谁来做皇帝呢?是用人民来做皇帝,还是用四万万人来做皇帝。
”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平易地解释了要实行民权主义的思想
B.通俗地表明了要建立君主立宪的思想
C.形象地描述了要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
D.无奈地迎合了老百姓心中的帝王思想
[答案] B
[解析]“人民来做皇帝”体现了A、C两项;“谁来做皇帝”体现了D项,所以排除A、C、D三项。
材料未标明实施什么样的政体形式,所以选B项。
13.(2012·山西联考)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
”这表明()
A.相较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C.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答案] A
[解析]考查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的失序,强调了建立新制比推翻旧制还难。
B、C、D各项“没有”、
“更重要”、“没有任何成效”表述皆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A项。
14.(2012·陕西模拟)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
”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
”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A.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B.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答案] A
[解析]材料从社会民众心理、法律两方面说明袁世凯上台的原因,所以A项符合题意。
B、C两项只看到一方面,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B、C、D三项选A项。
15.(2012·丰台)上图为作于1916年名为“水中捞月”的政治漫画,水中月亮上有“帝制”字。
通过分析该画能够获得的认识是()
A.洋务运动未使中国富强
B.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国共合作打败北洋军阀
[答案] C
[解析]材料反映了实施帝制是“水中捞月”,即寓意为最终没有结果一场空。
结合1916年提示,可知选B项。
因为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所以才会出现上述情形。
16.(2012·莆田)下图为某位学生的电脑屏幕截图,该同学查找的资料最有可能用于研究()
A.“五四运动对上海服装演变的影响”
B.“五四运动时北京学生运动”
C.“五四运动时上海底层百姓的生活”
D.“五四运动与上海各阶层关系”
[答案] D
[解析]逐项分析材料信息内容,A、B、C各项分别体现了一个方面的材料内容,只有D项能全面体现各个材料。
17.(2012·潍坊)电影《建党伟业》讲述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
这部电影可能出现的场景有()
①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②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③北京青年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口号上街游行
④中共一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是中共二大,故排除④即可确定A项正确。
18.(2012·聊城)1928年2月,刘少奇针对革命潮流是高涨还是低落的问题说:“依乡村来看是高涨的,依城市看是低落的趋势。
”这一判断() A.正确,大革命失败后,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
B.不正确,乡村、城市的革命都处于高潮
C.正确,当时的城市没有出现工人运动
D.不正确,当时农村还没有建立革命根据地
[答案] A
[解析]注意时间提示“1928”,此时正逢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所以“乡村是高涨的”,而由于20年代的国民大革命及南昌、秋收起义的失败“城市看是低落的趋势”,这正是A项的体现,而且B、C、D三项皆不符合史实,故选A项。
19.(2012·济南) “双双草鞋送给红军穿,红球朵朵像呀么像火焰,照到哪里哪里红,星星之火能燎原。
”1927年到1930年夏,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到十几块,红军达到十万余人。
革命形势发展迅速的原因不包括() A.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拥护
B.土地革命的开展
C.中国共产党学习苏联的革命道路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引
[答案] C
[解析]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20.(2012·济南)2005年1月15日,我国新建成的某陈列馆正式开馆,新馆建筑风格为青砖碧瓦的黔北民居式样。
陈列馆内用了三组群雕手段艺术地渲染了人物和历史,它们分别是《惜别苏区》、《历史转折》、《出奇制胜》。
该陈列馆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中共诞生B.井冈山会师
C.遵义会议D.三大战役胜利
[答案] C
[解析]“惜别苏区”指的是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历史转折”指的是结束了王明等人的错误领导,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出奇制胜”指的是在正确的战略战术指挥下,长征不断取得胜利。
故与三者最接近的事件只能是遵义会议。
21.(2012·嘉兴)以“中国革命”为主题的红色资源,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财富。
其中以三大摇篮——①人民军队的摇篮、②中国革命的摇篮、③共和国的摇篮,为代表的革命“圣地”,更是中国红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
下面对于这三大摇篮,表述最准确的是()
A.①:这支人民军队诞生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
B.②:此地建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C.③: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D.①:延安;②:瑞金;③:遵义
[答案] B
[解析]人民军队诞生在土地革命时期,排除A项;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是遵义会议,排除C 项;人民军队的摇篮是南昌,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井冈山,共和国的摇篮是瑞金,排除D项。
22.(2012·台州)某篇文章写道:“中国历史上偶发事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恐怕莫过于西安事变了。
然而,我们重新检视史实发现,如此关系国家命运前途的西安事变,竟然只是两个男人(注:性格火爆的蒋介石与一向率性的张学良)情绪失控的产物,违背常理,也不禁令人哑然失笑”!。
该观点是()
A.正确的,因为历史的发展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
B.正确的,因为历史人物的社会历史作用最主要是取决于其个性发展的程度
C.错误的,因为夸大了历史偶然性的作用
D.错误的,因为这只是一家之言,不可采信
[答案] C
[解析]西安事变的爆发既具有偶然性也具有必然性,其主要原因是民族矛盾上升,民族危机严重,而材料过多的强调蒋介石和张学良的个人作用,忽视了必然性,所以选C项。
23.(2012·厦门)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中关于某次会战的解说词:“这些人用他们的生命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言,……用他们的鲜血改写了中国军人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他们扭转了日本由北向南的侵华策略。
”这次会战()
①表明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日决心
②体现了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精神
③打乱了日本侵略者的战略部署
④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由材料“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言”可知此战役是淞沪会战,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武汉会战,所以排除④,选A项。
24.(2012·汕头)下图所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来源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
由此可见,当时()
A.蒋介石反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内战开始
D.国共两党既相互合作又舆论斗争
[答案] D
[解析]由民国三十二年可知当时是1943年,进一步结合材料“不许有陕甘宁边区字样登载”等信息可确定D项符合题意。
25.(2012·信阳)2011年3月,“徐州号”导弹护卫舰开赴地中海,为
我国从利比亚撤侨护航。
以“徐州”命名军舰,表达了人民子弟兵对徐州拥军工作的敬意。
徐州在近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拥军支前活动发生在下列战役中的()
A.淮海战役B.平津战役
C.辽沈战役D.渡江战役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江苏省的徐州只能与四项中的淮海战役有关。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6题12分,27题13分,28题16分,29题9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40年4月7日,英国下议院开始讨论对华战争军费案和广州英商损失赔偿案。
经过三天的辩论,会议以271对262的9票微弱多数通过了内阁的侵华决定。
1840年5月10日,英国上议院也一致通过了上述决定。
材料二1840年义律率英舰8艘,于8月进泊天津大沽口外,向清政府递交照会、施加压力。
道光帝接到照会后,得知英国要求赔礼道歉、偿还烟毂、割让岛屿等。
道光听信谗言,以为是林则徐、邓廷桢等人办理禁烟之事不善才引起英军入侵,只要惩办林、邓等人,英国就会退兵。
于是,道光帝任命自夸退敌有功的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继续办理中英交涉,并同时将林则徐、邓廷桢等革职查办。
请回答:
(1)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两国的政体有什么不同?(2分)与道光帝相比,同样作为国家元首的英国国王在行使权力上又有什么不同?(2分)
(2)中英两国关于鸦片战争的一系列决策是如何作出的?二者的根本区别在哪里?(4分)
(3)鸦片战争在经济上对中英两国各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答案](1)中国:君主专制政体;英国:君主立宪政体。
道光帝:独裁专制;英国:国王统而不治。
(2)中国:皇帝没有掌握全面、充分的情况,根据个人判断作出了决策。
英国:议会就正反两种意见进行充分辩论,通过投票根据多数意见做出决策。
区别:人治与法治。
(3)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衰败解体,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扩大了英国海外市场,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7.(2010·泰州一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1 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
……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
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材料二下图是中国1940~1947年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
材料三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
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
——《世界文明史》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这句话?“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是指什么?(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民主”出现频率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
(3)材料三中所说美国的民主政体吸取了英法文明的哪些精华?(3分)
(4)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说说你对民主政治的认识。
(3分)
[答案](1)仿制品:依据《临时约法》,中国确立了美国式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
失败:袁世凯篡权后,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统治时期,民主共和徒有其表。
(2)变化趋势:从总体不高到迅速增加。
原因:抗战时期,以团结抗日为主要任务。
随着抗战胜利的到来,追求和平民主成为人民的主要诉求。
(3)继承了英国民主的议会制传统;实践了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
(4)民主政治之路曲折艰难;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民主政治的保证;民主政治是多元的;民主政治必须符合各国国情;民主政治要不断发展完善、与时俱进。
28.(2012·聊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阅读下列图片
材料二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三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回答:
(1)阅读图一和图二,回答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准备怎样解决土地问题?如何评价?(6分)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2分) 请你结合所学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1919-1949年间的两件大事(4分)
(3)按照材料三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4分)
[答案](1)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评价: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使太平天国运动不断发展;但绝对平均的规定只能是一种空想,不可
能真正实施。
资产阶级:平均地权。
评价:这是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纲领,但未能真正实行。
(2)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例: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辛亥革命评价:
政治上,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思想上,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习;
但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推动现代化方面存在局限性。
29.(2012·潍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井冈山以其“又红又绿”成为闻名天下的红色旅游胜地。
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曾为井冈山题词:“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
”
(1)结合所学,指出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
(2分)
材料二现年80余岁的杨老先生少年时的习作《不要放鞭炮》写道:“新年到,放鞭炮,蹦硼,蹦硼,虽热闹,金钱耗去太无聊!如今国仇还未报,不如省钱买枪炮。
枪炮价格高,只要万众心一条,莫看轻,省下是
丝毫,千门万户数目就不小!救国不靠空口号,抗战工作最紧要!”
(2)据材料二,分析该习作的写作背景,并概括其核心主张。
(2分)
材料三下图是1945年《大公报》登载的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双雄会”,记录的是毛泽东到重庆后同蒋介石相互祝酒的场景。
(3)指出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3分)
材料四参加过一次著名战斗的某部政委宋献章回忆说:“总统府俨然是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宫。
地上、走廊上碎纸乱飞,一片狼借。
走进最里头一幢房子……写字台的日历翻开到‘4月从3日’。
”
(4)材料四反映的事件有何重大意义?(2分)
[答案](1)依据:中国共产党在此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探索出了适合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
(2)背景:日本全面侵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主张:万众一心,全民抗战。
(3)事件:国共重庆谈判。
成果:签订《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建国的方针。
(4)意义: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或国民党在大陆统治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