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工学结合教学体系探讨
3 模具专 业的 企业化 要 确立 适应社 会需 要 的人 才培养质量标准
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具有非常强 的实践性 , 根据
市场 的需求 和 自身 的定 位 , 具 专 业 的人 才培 养 目 模
才, 目 是 前社会较缺乏、 企业最急需 的人才。除了技
术人 才模具 企业 管 理 人才 也 非 常 紧 缺 。新 兴企 业 、 新建模 具城 面临各 类人 才全 面告 急 ,
质量 定位 。
位, 以就业 为导 向 的原 则 , 立 以能 力 培养 为 主线 , 建 凸显 技能 培养 , 岗位 所需要 的知识 、 把 能力 、 能 、 技 素
质有 机整合 , 形成 模 块 式 专业 课 程 体 系。为 最 大 限 度地 强化应 用技术 专 业 课 程设 置 与 岗位 的衔 接 , 我
领导 和工程 技术人 员 进 行 座谈 , 了解企 业 的 真实 想
与劳动保 障和人事部门共 同联手 , 以市场需求为导 向, 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 从模具专业说 , 在企业大规
模推进制 造 、 设计 、 管理 为 一 体 化 的进 程 中 , 提高 了 模 具设计 人员 、 作人 员业 务处理 的能 力 , 操 为进 人企
法, 明确对从业 人员 在知识 、 能力 、 技能 、 素质方 面的 要求 。把企业 用工 标 准 与教 学 培养 标 准相 结合 , 整 合和优 化相应 的课 程 , 制定 以 岗位 为课 程模 块 的人 才培养方 案 , 以满足 岗位对人 才 的需 求 。 根据 专业 培养 目标 和人 才培养模 式 , 知识 、 从 能 力 和素质结 构 的三个 方面 , 置相关 模块 , 设 它们各 自 独 立 , 渗透 , 机 结 合 , 成交 叉 网络 式 的教 学 又互 有 形 体 系 。设置 公共基 础 模 块 、 专业 模 块 和素 质 拓展 模 块 。其 中专 业模块 包括 : 专业 基础模 块 、 技能模 专业 块、 专业技术 应用 模 块 。模 具设 计 与制造 专 业按 照 这样 的课程 结构设 计 相 关课 程 。专 业模 块 为“ 活模 块 ” 根据社 会需 求 还 可 选 用 “ 模块 ” 分 的任 一 , 活 部
基于典型产品的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实践
读图、 模具 结构 学 习 、模具 造型设 计 到综 合训 练后 最终 学生 完 成产
品 ,在实现了典 型模具产 品的全 流程 工作任务 的同时 ,也从理论 到实 践 完成了教 学任务 。 这样 的任务引导式 教学课程 体系 ,明确 了课 程间衔接关 系 ,避免
理论教学和校内实训割裂、 专业课程和课程设计割裂等问题,减少了
明 确 的 核 心课 程 。
学思路 的课程体系 :
模具设计课程 体系 :机 械制 图 、机械零 件设计 、公 差测 量技 术 、 模具材料与热处理 、冲压工艺 与模具 设计 、模 具 C A D / C AM、模 具设 计实训周等 ,以典型 的企业模具设计任 务案例为 引导 ,重点打造 学生 专业基 础 知识 和 模具 造型 、设 计 能力 ,为 模 具 制造 课 程 提 高 理 论
教 学 砷 夯
基 于 典型 产 品 的模 具 专 业课 程体 系建 设 研 究 实践
战淑红 ( 长春汽 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
摘 要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 新重点是课程体 系的建设 ,以模具设计 与制造专业 为例 ,分析探讨任 务导向和典 型产 品课程体 系 培养模式 课 程体 系 典型产 品课程设计 块 、职业技能训练模块框架下 ,重点开发 出以工作任务 导向为专业 教
与 整 体 的 工 作 任 务 整 合 起 来 ,并 与最 终 的产 品联 系 起 来 。
在此得以有机结合 ,最后 通过真正的模 具产 品来体 现两个课 程体系 的
统一。模具专业的课 程设 置、课 程衔接 、教学 内容 等都围绕典 型模具 来展开 ,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方 案中的作用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任务引导式的专业课程设计 。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 整个模具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有两个清 晰的课程体 系脉络 ,一个 是 以模具设计为主导的课程脉络 ,一个是 以模 具制造 为主导的课程 脉 络 ,两个脉络互相作用 ,最后在一个综合 实训项 目上 达到统一 ,两个
大学冲压模具课程设计
大学冲压模具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冲压模具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理解冲压模具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2. 学生能了解并描述冲压模具的设计流程,掌握模具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关键参数。
3. 学生能够运用专业软件进行冲压模具的初步设计和分析。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问题。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冲压模具的拆装、调试及维护的基本技能。
3. 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形成良好的工程实践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增强对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认同感,培养对制造业的热爱。
2. 学生能够认识到冲压模具在现代制造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思维和持续学习的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和制图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课程特点,采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冲压模具概述- 冲压模具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冲压模具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与发展2. 冲压模具结构及工作原理- 冲压模具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冲压模具工作原理及关键参数分析3. 冲压模具设计原则及流程- 模具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冲压模具设计流程及各阶段任务4. 冲压模具设计关键技术- 冲模结构设计及参数选择- 冲模材料的选择与应用- 模具的导向、定位及固定方式5. 冲压模具分析与优化- 运用专业软件进行模具分析与优化- 常见冲压模具故障分析与解决方案6. 冲压模具制造与工艺- 冲压模具的加工方法及工艺流程- 模具制造中的质量控制与检测7. 冲压模具的装配与调试- 模具装配的工艺要求与方法- 模具调试及试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8. 冲压模具的维护与管理- 冲压模具的日常维护与保养- 模具库存管理与使用记录教学大纲安排:本课程共计32学时,按照以上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授课。
模具制造与设计课程设计
模具制造与设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模具制造与设计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在模具制造与设计方面的科学素养。
知识目标:了解模具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掌握模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模具制造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CAD/CAM软件进行模具设计;具备模具制造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数控加工、电火花加工等;能够进行模具的装配和调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模具制造与设计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模具制造与设计在现代工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模具的基本概念与分类、模具设计原理、模具制造工艺、模具CAD/CAM技术以及模具的装配与调试。
1.模具的基本概念与分类:介绍模具的定义、功能、分类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模具设计原理:讲解模具设计的基本原则、步骤和方法,包括模具结构设计、模具零件设计、模具强度计算等。
3.模具制造工艺:介绍模具制造的常用工艺方法,如铸造、锻造、切削加工、电加工等,以及各种工艺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4.模具CAD/CAM技术:讲解CAD/CAM软件在模具设计中的应用,如模具设计参数化、模具零件库的建立、模具制造过程的模拟等。
5.模具的装配与调试:介绍模具的装配过程、方法和要求,以及模具调试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1.讲授法:通过讲解模具制造与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模具设计案例,使学生了解模具设计的实际应用。
3.实验法:学生进行模具制造和调试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讨论法:学生就模具制造与设计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保证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将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
1.教材:选用国内优秀教材,如《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模具制造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课程任务是使学生具备所必需的模具制造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具备处理模具制造中一般工艺技术问题的初步能力 :能适应模具制造技术的发展 ,具备继续学习和继续提高的初步能力。
二、课时、学分72学时、6学分三、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模具零件加工方法及模具装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了解现代模具制造技术的发展动向,初步形成应用现代模具制造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四、课程设计思路1、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该门课程以形成模具制造为基本目标,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学习项目选取的基本依据是该门课程涉及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范围,但在具体设计课程中,还根据几个典型模具的制造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产生了具体的学习项目。
其编排依据是该职业所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而不是知识关系。
3、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的”设计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
4、依据各学习项目内容总量以及在该门课程中的地位分配各学习项目的课时数。
五、课程项目设计(内容与要求)课程模块项目名称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学时模块一模具零件机械加工项目一:模架组成零件的加工1、初步掌握导柱、导套、模座( 板 ) 的加工工艺。
2、了解其他模具结构零件的加工方法。
具备根据模具零件正确选择加工方法、工艺装备并制定其工艺规程的初步能力。
4项目二:冲裁凸模的加工1、了解圆形凸模及非圆形凸模的加工方法。
高职“2+1”培养模式下模具专业培养方案的探索
高职“2+1”培养模式下模具专业培养方案的探索【摘要】高职“2+1”是高职教育培养技能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
本文阐述了在“2+1”培养模式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对专业的教学的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关键词】高职教育;“2+1”;模具;培养方案【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02一、“2+1”教学模式的政策依据及意义“2+1”教学模式的政策依据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教育部并且制定出台了《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
“2+1”教学模式是通过校内两年教学和一年校外顶岗实习实现,这种教学模式更突出了高职教育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原则,更强调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在高职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2+1”模式下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标准及探索培养方案制定标准就是围绕如何培养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
实现培养目标的评判标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素质要求:要求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较强的心理抗挫折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为人诚信;二是知识要求:具备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数控加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机械制造、模具设计、数控加工、模具装配、模具销售等方面的知识;三是能力要求:掌握从事模具专业(行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在“2+1”教学模式下,由于校内教学周期的缩短,根据模具专业培养目标及评判标准,我校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探索并实施新的教学方案:(一)校内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探索1.改革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课程设置以职业需要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打破学科体系,我校将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四块:一是基础知识课程,主要在第一学期开设;二是职业基础课程,包括机械制图、公差、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及职业基础任选课等,为学生专业的学习打好基础;三是职业能力课程,包括冷冲模设计、压铸模设计、塑料模设计、模具cad/cam、模具制造技术和数控加工技术及相关的实习实训课程等,重在培养学生的模具设计能力、模具零件加工制造能力和模具设备的操作及模具的维护能力等;四是顶岗实习,在大三这一年开展,熟悉真实的工厂环境,为就业作准备。
职业院校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思考
职业院校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思考摘要:伴随着现代模具工业的迅猛发展,制造企业中模具领域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当前模具专业的技术人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远远无法满足行业的需求,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模具技师”千金难聘的现象。
尽管就业前景如此广阔,但对于职业院校模具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来说,他们仅仅具有一些理论知识,而实践经验和技能较为欠缺。
因此这些学生需要通过三到六个月的顶岗实习,才能满足企业对用工要求。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合理的设置模具专业的课程课目,积极的探索模具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工作。
才能培养出满足行业企业对模具专业人才技能要求的、有理论知识、有实践技术的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工作过程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241-02在课程体系的建设当中,我们探索以工作过程中的典型任务为载体,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课程进行重构与整合,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标准、课程体系等相关课题研究与制定,使课程结构和内容与学生将来所面临的职业生活紧密融合。
一、课程改革思路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构建1.课程体系改革。
以工作过程中的典型任务为载体,将课程结构按工作结构重新设计,从而改变原有的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
2.教学内容重组。
将以学科知识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传统学科型课程内容,调整设计为以职业活动为主线的,能够满足实际工作任务需要的课程内容。
3.教学模式改革。
摒弃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典型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实施,融教学做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4.教学情境改造。
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让课堂变得生动,让学生变得主动。
将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有机融合,摒弃单一的学习模式、课堂化教学环境。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项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二O一二年十二月目录第一部分专业建设基础 (1)一、专业建设背景 (1)(一)产业发展背景 (1)(二)区位优势 (1)(三)人才需求状况 (2)二、专业建设基础 (2)(一)专业发展快速 (2)(二)校企合作逐步深入 (2)(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成效 (2)(四)“双师队伍”建设初具规模 (3)(五)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成效显著 (3)(六)良好的校内外实训条件 (3)(七)社会服务能力成效显著 (4)三、专业建设存在的不足 (4)(一)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经历需要加强 (4)(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尚需完善 (4)(三)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需要改进 (4)(四)中高职衔接的系统培养研究不足 (4)第二部分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建设目标 (4)一、总体目标 (4)二、具体目标 (5)(一)推进校企对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5)(二)探索系统培养人才,推动中高职协调发展 (5)(三)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5)(四)转变培养方式,实施教学方式改革 (6)(五)优化“双师”结构,建设优秀教学团队 (6)(六)改革考核与评价方式,构建第三方质量评价体系 (6)(七)发挥辐射作用,推动专业群建设与发展 (6)(八)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7)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7)第三部分建设内容 (7)一、推进校企对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7)(一)专业与职业对接,校企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7)(二)课程与技能对接,校企共同建设优质核心课程 (8)(三)教师与师傅对接,构建“双师”双向交流机制 (11)(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推进实施“双证书”制度 (11)二、探索系统培养人才,推动中高职协调发展 (12)(一)适应区域产业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13)(二)强化行业、企业的指导作用 (13)(三)设计系统化的中、高职课程体系 (13)(四)建设中、高职衔接的核心课程和教学资源库 (14)(五)改革招生考试办法 (14)三、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15)(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15)(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17)(三)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17)四、转变培养方式,实施教学方式改革 (18)(一)开发项目化课程 (18)(二)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20)(三)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 (21)五、优化“双师”结构,建设优秀教学团队 (22)(一)专业带头人的培养 (22)(二)专业骨干教师培养 (23)(三)兼职教师聘用 (23)(四)“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24)六、完善评价方式,构建第三方质量评价体系 (24)(一)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委员会 (25)(二)健全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25)(三)搭建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的网络平台 (26)(四)发挥第三方评价的反馈调控作用 (26)(五)发挥辐射作用,推动专业群建设与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1更 改模 具设 计及 制造 专业 教育 体 系的必 要 性
在对企 业及市场 各方面走访 调查 后发现 , 如今模 具行业 有几类 非常 紧缺 型 人才 : 有 相应 产品研 发素质 的3 D造型人 员 ; 有相应 产 品加工 艺术素 质的 C A E 分
析 人员 ; 具 有相 应理论 知识 的模具 技 工 、 技师; 数控 中心 的高 级技术 人 员 ; 熟 练 掌 握模具 制造 工艺 的设 计人 员 ; 另外还 包括 冲压模 、 压 铸模 、 塑料模 、 挤 出模 等 方面 的专业 型人 才。 很 多企 业 的高管人 员喜欢吸 纳更多 的模具设 计人 才及C NC 数 控 人才 。 通过 了解 得 出不仅企 业现 在急缺 , 社会 同样缺 少的 人才类 型包 括会 操作使 用C A D、 P R O / E 等软 件及 图纸加 工并具 有相关 工作 经验 的模 具设 计者 ; 熟练使 用MA S T E RC A M及 U G编写套 路 , 并掌 握一 些加 工艺 术 , 具有一 定 经验
育体 系 。
实践 能力 , 同 时提 高了教 师 的教学 水 平。 2 2 专业课 程体 系进 行相 应的调 整
高等 院校 要采取 理实 一体化 的授课 方 式 , 建立工学 结合 专业课 程体 系 。 实 现数 控加 工与 编程 、 P RO / E 应用 技术 数 控铣 床加 工技 能训 练 、 数控 车床 加 工
业文化 的教 育 , 依据企 业 需求 , 制定 授课 计划 , 在学 校及 企业两 地进 行学 习 , 切 实达 到学 校和企 业 的衔 接 , 使 毕业生 达到 “ 零距离” 上 岗的 目标 。
2 4 打工 实 习项 目实施
因为模 具设计 及数 控加工方 面的设备 使用培 训需要 投入 巨大 的资金 额 , 同 时要 求指导 教师 要具 备 丰富的 实践经 验 , 因而 此方 面的培 训机 构相 对短 缺 。 大 多数高等 院校 由于硬件 设施具 有一定 的局 限性 , 致 使培养 结 合 模 式 下 的 高 职 模 具 设 计 与制 造 专 业
《模具设计与制造》教案
《模具设计与制造》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应用领域。
2. 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熟悉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工艺流程。
4. 了解模具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二、教学内容1. 模具概述1.1 模具的定义与作用1.2 模具的分类1.3 模具的性能与选用2. 模具设计2.1 模具设计原则2.2 模具设计步骤2.3 模具结构设计2.4 模具零件设计3. 模具制造3.1 模具制造工艺3.2 模具制造设备3.3 模具制造过程3.4 模具制造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4. 模具装配与调试4.1 模具装配原则4.2 模具装配过程4.3 模具调试与验收5. 模具的使用与维护5.1 模具的使用注意事项5.2 模具的维护与保养5.3 模具的修复与改造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案例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理解。
3. 组织实地考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模具行业的发展和应用。
四、教学安排1. 课时:45分钟/节,共15节。
2. 授课方式: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3. 实践环节:安排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实操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占总评的30%。
2. 实操成绩:包括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实际操作能力,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包括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占总评的40%。
六、模具的材料与热处理6.1 模具材料的分类与性能6.2 常用模具材料及应用6.3 模具材料的选择原则6.4 模具热处理工艺及性能七、模具CAD/CAM技术7.1 CAD/CAM技术概述7.2 CAD/CAM软件及其应用7.3 模具CAD/CAM设计流程7.4 模具CAD/CAM技术的发展趋势八、塑料模具设计8.1 塑料模具概述8.2 塑料模具设计原则8.3 塑料模具结构设计8.4 塑料模具零件设计九、金属模具设计9.1 金属模具概述9.2 金属模具设计原则9.3 金属模具结构设计9.4 金属模具零件设计十、模具制造工艺与设备10.1 模具制造工艺概述10.2 模具制造工艺流程10.3 模具制造设备及选用10.4 模具制造新技术与发展趋势十一、模具装配与调试11.1 模具装配概述11.2 模具装配过程11.3 模具调试与验收11.4 模具装配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十二、模具的使用与维护12.1 模具的使用注意事项12.2 模具的维护与保养12.3 模具的修复与改造12.4 模具的使用寿命及提高措施十三、模具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13.1 模具行业概述13.2 模具行业现状13.3 模具行业发展趋势13.4 我国模具行业的发展策略十四、模具设计与制造实例分析14.1 塑料制品模具设计实例14.2 金属制品模具设计实例14.3 复杂模具设计实例14.4 模具制造实例十五、课程总结与展望15.1 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总结15.2 模具设计与制造技能的重要性15.3 模具行业发展前景15.4 学生就业方向与职业规划教学安排、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请参考前五个章节的内容。
模具课程设计完整版
模具课程设计完整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模具的基本知识,了解模具的制作流程和应用领域,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理解模具的定义、分类和基本结构。
(2)掌握模具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3)了解模具的制作流程和材料选择。
(4)熟悉模具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领域。
2.技能目标:(1)能够独立完成模具设计的基本操作。
(2)具备模具零件加工和装配的能力。
(3)能够运用模具解决实际生产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模具行业的兴趣和热情。
(2)树立学生团队合作和精益求精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持续学习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模具的基本知识、模具设计、模具制作和模具应用四个方面。
具体内容如下:1.模具的基本知识:介绍模具的定义、分类和基本结构,使学生了解模具的基本概念。
2.模具设计:讲解模具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模具设计的基本技能。
3.模具制作:介绍模具的制作流程和材料选择,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4.模具应用:分析模具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领域,帮助学生了解模具的实际应用价值。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模具的基本知识和设计方法,使学生掌握模具相关概念。
2.讨论法:学生针对模具设计问题和实际应用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沟通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模具案例,让学生了解模具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和优势。
4.实验法: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制作简单的模具零件,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模具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模具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胡宝星职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4.23试卷教案
佛山市顺德区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二00九年三月佛山市顺德区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一、建设背景(一)行业背景与人才社会需求模具制造是一种技术、资金、人才密集型的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模具制造一直就有"一切制造之母”的称号。
模具工业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早在1989年就被国家定为机械工业技术改造序列第一位,在”十五”规划中列为重点扶持产业.鉴于模具作为包括机床工具、汽车制造、食品包装等在内的机械行业中机械基础件产业,以及电工电器、电子及信息行业的支持产业,在发展先进生产力当中,处于非常关键并服务全行业的地位,其发展对产业配套能力的提升和促进产业聚集优势的形成将起到链接和枢纽作用。
顺德是我国名声显赫的家电之都。
到目前为止,顺德拥有初具规模的家电生产企业及配件类企业2000多家,崛起了美的、格兰仕、科龙、万家乐、康宝等众多的优秀家电企业。
建起了全国最大的空调、冰箱、微波炉、电饭煲、风扇、消毒柜、热水器等家电的生产基地。
在各类家电等产品中,60—80%的零部件,都要依靠模具成型,都要求模具工业的发展与之相适应。
况且,产品换代周期十分短,因而,为模具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商机。
而市场调查却显示,人才紧缺矛盾日益突出,高素质、高技能模具人才十分短缺,表现为:一是总量不足,二是素质不高,人才培养方面将大有可为。
为了将学校的发展与顺德的产业定位更好的融合,我校在调查市场对模具行业人才的需求与要求的基础上,于2004年9月开设了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并作为重点专业发展,加大专业建设的力度,先后投入近400万元。
经过几年的发展,本专业办学方向、培养目标明确,对应岗位群清晰,课程设置合理,突出技能培养,职教特色鲜明,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高,办学效益好。
(二)建设基础2004年,我校申办了模具设计与制造,目前该专业经过七年的建设与发展,我校已经拥有一批师德优异、教学经验丰富、勤奋好学的的师资队伍和部分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设施,并建立了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
实施人 才培养 “ 塔式”结构图中的 “2 4 ”是指 “ 个 目 、 13 5 1 标 i 目标——确定模 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 个培 养目标。 个
2条主线——根 据培养 目标,为模 具设 计与制造专业确立
()具有中等复杂零件的数 控加工、 3 数控编程 与操作等能力。 2条主线 、 项典型工作任务’ 3 4项杨 技能强化、 5项基 本建设” 。
理论与实践、“ 教、学、做”一体化的工作任务引领 型课程 。 学 习领域 ) 。 4项 核心 技能强化——对模 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需 求的四项
二 专业课程开发 过程
首先我们深入到相关企业 进行市场调研,了解企业 对于模 核心技 能 ( 用二 维和三 维软件绘制复杂 模具工程 图、相关零件 具专业毕业生专业能力的需求 ,确定了模具设 计与制造专业 的岗 的数 控编程和加工操作、 中等复杂 冲压模具 和塑料模 具的设计 位群 ( 具设 计师、模 具制造 工、模 具装配调试 工、数 控操 作 与制造、 中等复杂模 具装配与调试 等)进行 强化,是 改革后人 模
作者简 介 : 李富波 (9 6 ) 男,河南新 乡 ,郑州电力高等专科 学校机 电工程 系,副教授,主要研 究方向 : 具设计与制造、机 16- , 人 模 械工艺与设备 ; 李立明 (9 5 ) 16 - ,女, 河南郑州人 ,郑州电力高等专科 学校机电工程 系, 副教授 ,工学硕士, 主要研 究方向: 材料加工工程。
,如图 1 示。 所 断 进 步,对人 才 的知 识、 能力 、素质 的要 求也 在 不 断提 高。 结 构图”
通 过走 访多 家模 具 类企 业 以及 对郑 州 电力 高等专 科学 校 ( 以
下简称 “ 校” 我 )模具专业毕业 生的跟 踪调查 发现 ,企 业 对模 具设 计与制 造类专业 毕业 生 的能力 要求更 加 突出地 体现 在三
《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标准
《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标准《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标准⼀、课程性质和任务:(⼀)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的⼀门主⼲专业课程。
它的⽬标是使学⽣具备从事相关专业的⾼素质劳动者和中⾼级专门⼈才所必需的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为提⾼学⽣的全⾯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和继续学习的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掌握模具运⽤领域及模具产品分类,掌握不同模具的典型结构、了解模具零件的加⼯⽅法,模具装配⼯艺以及模具设备的选⽤。
使学⽣掌握模具的结构,加⼯⽅法、装配⼯艺能与本专业的职业要求联系起来,并⽤于实际⼯作和⽣活中,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统⼀。
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教学⽬标:(⼀)知识⽬标1、掌握冲裁、弯曲和拉深⼯艺理论知识,会编制冲压⼯艺规程和设计冷冲压模具。
2、了解胀形、翻边、冷挤压和覆盖仲成形的冲压⼯艺和模具设计理论知识。
3、掌握塑料注射成型⼯艺及注射模设计的理论知识,会设计塑料注射模。
4、了解塑料的压缩成形、压注成形、挤出成形⼯艺及模具设计理论知识。
5、掌握模具成形表⾯的机械加⼯、特种加⼯及模具装配知识。
6、对现代模具制造技术(如快速模具制造技术、逆向⼯程技术)作⼀般性的了解。
(⼆)能⼒⽬标1、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训练综合运⽤模具设计和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结和⽣产实际和解决实际⼯程问题的能⼒,进⾏塑料模具设计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的综合设计能⼒。
2、通过制定设计⽅案,综合运⽤所学知识对冲压⼯艺进⾏分析计算,正确设计冲压模具、确定尺⼨和选择材料,以及较全⾯的考虑制造⼯艺、实⽤和成型⼯艺参数等要求,达到了解和掌握模具的设计过程和⽅法。
3、进⾏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
使学⽣掌握模具设计的基本技能,进⼀步提⾼学⽣利⽤相关的技术资料、运算、绘图能⼒。
例如计算、绘图、熟悉和运⽤设计资料(⼿册、图册、标准和规范等)以及使⽤经验数据、进⾏经验估算和处理数据的能⼒。
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摘要】为了适应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的市场经济对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迫切需求,促使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亟需改革。
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体系的设计与课程内容的开发则成为实现改革的关键。
本文基于黑龙江职业学院为改革主体,围绕着“区域化、职业化、复合化”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方向,结合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简称“模具专业”)的专业建设,就职业教育模式的选择、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内容的开发、教学质量的保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体系;研究高职教育有别于其它教育,主要是因为高职教育主要承担着为地方和企业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责任,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在办学体制、人才培养、课程教学等多个层次有别于其它教育,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课程体系。
一、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实践教学不够突出。
模具专业的主干课程都是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国家教委早就明确地提出高职教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为1∶1。
很多高职院校由于模具实训设备投入不够和专业教师专业知识不足等原因,造成课程体系中明显偏重于理论教学,课程内容也没有为本该占总教学时数50%的实践教学提供支撑。
实践教学往往被安排在每一学期的期末集中几周进行,根本无法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学、做一体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很少。
2.课程安排不符合企业需求。
在高职院校中设置模具专业的学校不少,但毕业生质量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却很少。
原因主要在于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单方面的行为,没有充分、及时地与企业沟通,没有按企业的意愿培养技能人才。
课程内容缺乏对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都不强,甚至有些课程内容已经过时。
3.课程内容与现代化技术不匹配。
由于先进设备的急剧增加和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生产一线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在课程内容中都得不到及时更新。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面向职业岗位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设计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面向职业岗位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设计作者:余健,龚正朋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39期余健,龚正朋(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嘉兴314003)摘要:本文在对模具企业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研究了职业岗位任务、责任和技术要求,结合“课堂工场化,工场课堂化”和理实一体化,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开发出了体现职业岗位群的课程体系,以《模具数控加工》课程为例,设计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实施结果表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的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增强了学生的岗位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职业岗位;课程体系;理实一体化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181-03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对技能型人才的急切需求,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以服务为宗旨,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一定职业岗位群的高素质应用型高技能人才[1]。
为此,在分析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及岗位任务、职责和技能要求的基础上,构建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基于职业岗位群的课程体系。
最后,以《模具数控加工》课程为例,以“课堂工场化,工场课堂化”[2]和理实一体化为模式[3],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设计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职业岗位分析1.技能型人才分类。
随着模具工业的发展和模具技术的进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职业岗位划分也是越来越细,通过教师走访企业、教师下企业顶岗实习和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可将模具企业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分为以下四大类:第一类,能熟练操作各种加工机床对模具零件进行加工、装配、试模和修模的操作人员;第二类,能编制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指导现场生产,能切实解决模具故障的技术人员;第三类,组织模具生产和调度、模具估价和质量控制的技术型管理人员;第四类,能设计冲压成型和注塑成型工艺,设计各种类型模具的设计人员。
基于OBE理念的模具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OBE理念的模具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赵玲玲,苏越,周树银(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300350)摘要:为了服务京津冀地区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培育更多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模具专业群基于成果导向(OBE)理念,面向先进制造企业、相关院校及毕业生展开了关于企业职业岗位与对应核心专业能力要求的调研。
通过调研了解行业最新发展趋势,掌握企业急需岗位与核心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与支撑课程间的关系,构建了与产业链协同发展的高职模具专业群课程体系。
关键词:OBE;模具;专业群;课程体系中图分类号:TG76;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2168(2021)03-0079-04 DOI:10.16787/ki.1001-2168.dmi.2021.03.018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of die&mould specialtygroup based on OBE conceptZHAO Ling-ling,SU Yue,ZHOU Shu-yin(Tianjin Light Industry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Tianjin300350,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serve the upgrading requirement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nd cultivate more talents urgently needed by enterprises,the die&mould spe⁃cialty group conducted a research based on 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concept.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was to find out job needs and corresponding specific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requirements form advance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related institutions and graduates. Through the research,the latest industry development trend was understood,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jobs urgently needed in the enterprise and their requirements of core competencies were mastered.Then,through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competence training and supporting courses,a curriculum system for specialty group of die&mould was established, which in lin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industrial chain development.Key words:OBE;die&mould;specialty group;curriculum system1研究背景和目的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向制造业生产第一线培养管理人才和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的专业教育,与行业紧密相连[1,2]。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方案探索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方案探索摘要本文通过对专业的社会背景和行业背景的阐述分析,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相关措施。
关键词教学改革指导思想措施中图分类号:tg76-4 文献标识码:a1 教学改革的背景和依据1.1教学改革的社会背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人才资源的新要求,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重新审视各自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调整,势必要对现行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管理体制及就业制度等进行改革。
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更新观念,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更好的贯彻教育部16号文件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关精神。
1.2教学改革的行业背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机械制造行业越来越显出其重要性,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先进性决定了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与否。
因此在短时期内,加快机械制造行业一线技术工人的培养成为目前机械行业的重要问题。
再加上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带来了新的革命,设备老化、技术落后,成为制约模具设计与制造业发展的一大阻力。
因此,要振兴我国的机械行业,就必须加速科学技术的改革进程。
作为我院的重点专业,更应该顺应时代发展及形势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批高质量、高素质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2 教学改革的目标及指导思想2.1 教学改革的目标(1)加强和改进职业道德课程及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职业道德水平,进一步更新学生的就业思想及观念。
(2)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
(3)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使学生既能掌握现代模具设计与制造理论,又能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工艺,成为高技能人。
(4)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与主动性的发挥。
(5)实行灵活机动的教学制度,根据课程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行模块式教学、现场教学。
(6)加强专业课程的优化及编写适合当今经济发展需要的配套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课程体系建设主要任务是推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团队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教学思想、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以模具设计制造职业岗位需求为逻辑起点,遵循职业成长规律,结合学院实际条件,突出航空模具产业特色,开发出基于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作过程的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设计基本思路
学院与企业合作,按照“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行业主流工作领域—企业典型代表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素质结构—课程体系设计—可行性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等教学领域结构设计—课程内容设计”的总体思路,依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面向的职业岗位:模具工、工具钳工及模具制造工等三大职业岗位的岗位职责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确定各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功能、地位。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各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各课程工作任务。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构建课程内容、结构和知识序列,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
导的知识与技能训练体系和能力培养体系。
结合生产实际选择和设计教学载体,开发课堂教学内容及实施方案,制定课程的考核评价标准和方法,同时建设、完善课程教学资源。
在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下,以岗位群工作任务为基础,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要求,按照企业工作流程,导入企业产品、标准、案例组织课程教学,同时与企业紧密结合按照“教、学、做”一体的原则,构建面向岗位的技能循环递进式专业课程体系。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1、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实施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与开发的思路是根据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学生为本”,突出“个性、就业、发展”育人思想,注重内涵发展,将工学结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技能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质培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职业素养领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该类课程的实施目的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使学生了解中航工业文化理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3、持续发展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持续发展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岗位迁移与职业迁移提供基础。
三、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施步骤与方法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从2011年3月开始,2013年12月底结束,分三个阶段实施。
1、调研阶段(2011年3月至2011年9月)
主要任务:制定方案,组织动员,开展学习讨论及企业调研。
材料成型教研室结合实际,制定课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召开动员会,部署活动实施工作;围绕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要求,认真学习讨论,转变观念,达成共识。
本阶段成果形式:
1)确定3门核心课程和相关的支撑课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2)企业调研及调研报告;
3)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整理稿);
4)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课程体系建设相关记录。
2、全面实施阶段(2011年10月—2013年9月)
主要任务:完成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完成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优质核心课程与精品课程建设,完成三门工学特色项目化教材编写,完成该专业教学方式改革,完成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以上主要任务的载体即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涵盖的专业核心课程、职业素养课程和可持续发展课程,三类课程中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本次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的重点,完成的主要任务也出自专业核心课程领域。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专业核心课程开发与实施(2011年10月——2013年6月)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从事模具工、工具钳工、模具制造工等工作岗位的岗位技能。
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系统化设计原则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其开发思路如图2所示。
本阶段的成果形式:
1)制定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完整构架;
2)申请校级教育科研立项报告;
3)《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成型设备》精品课程建设的相关材料;
4)校本特色教材《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成型设备》编写完成;
5)制定出完整的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构架;
6)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学环节的课程标准及实验实训标准相关资料;
7)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
图2 专业核心课程开发思路
通过企业调研与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针对学生的岗位技能要求,设置职业素质教育与拓展、岗位能力知识、岗位基本技能、岗位能力拓展、岗位能力提升等5大课程模块,构建符合陕西装备制造、飞机制造、汽车制造等行业配套模具产品设计与制造人才培养的新的课程体系。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架见表1。
表1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架
岗位及岗位
群岗位能力岗位具体能力要求
干什么学什么
缺什么补什
么
要什么给
什么
对应课程支撑课程
对应模块及
课程
对应模块
及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都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习领域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或生产实践性课程,该类课程在实施时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和本课程对应的国家和行业标准,选择实用性模具零件作为载体,按照模具设计与制造流程设置若干个学习情境。
教学内容的选取是依据模具设计及模具生产的要求,将企业认知、设计和制造实训生产实践、模具零件制造和装配等内容有机的融为一体,教学过程中围绕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作的活动过程进行,通过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及顶岗实习等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从而实现模具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的不同,不同课程会分别在企业、实训室、多媒体教室、校内模具实习实训中心及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完成,辅助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现场教学法、演示与讲解法,分组工作、团队合作、讨论法、头脑风暴法、学生评教等方法,课程的全部载体均来源于生活实际,工学结合特色鲜明。
(2)、职业素养领域课程开发与实施(2011年10月——2013年6月)开设《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航工业文化理念》、《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航空概论》等课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使学生了解中航工业文化理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该类课程主要采用研讨、演讲、查阅资料完成论文、写读书报告等形式完成课程的学习和考核,在这个过程汇总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提升,责任感得到加强,学习目的也更加明确。
本阶段的成果形式:
1)学生参加各项文体活动的资料;
2)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相关资料。
(3)、持续发展课程开发与实施(2011年10月——2013年6月)开设《大学英语》、《专业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体育》、《特种加工技术》、《模具材料与表面处理》等课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岗位迁移与职业迁移提供基础。
这类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同时对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
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自我发展要求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他们的学习内容并给与指导,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本阶段的成果形式:
1)《特种加工技术》、《模具材料与表面处理》等课程的课程标准;
2)近几年学生发表论文、竞赛获奖、就业质量情况统计。
3、总结提高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
主要任务:总结方案实施开展情况,形成总结报告和人才培养质量分析报告。
活动载体或成果形式:
1)人才培养阶段性评价报告;
2)完成校级教育科研论文1篇;
3)教学方式改革的评价报告。
四、保障措施
1、项目建设组织机构保障
建立机构,加强领导。
成立课程体系建设领导小组,黄冰任组长,赵华为副组长,材料成型教研室各老师为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材料成型教研室),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督查落实。
2、课程体系建设实行项目责任制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带头人之一黄冰为第一责任人,按照活动项目和内容制定出具体落实方案与措施,项目第一负责人将建设任务细化、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责任到人,使得项目建设任务分工明确,保证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达到预定建设目标。
3、资金支持和技术保障
学校将根据预算对资源项目建设予以资金支持。
建设资金专款专用。
同时万山实验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将提供资源项目建设所需的技术服务。
材料成型教研室
二〇一一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