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复混凝土的现状及发展(原创).doc

合集下载

混凝土自修复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混凝土自修复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混凝土自修复技术及其应用前景一、背景介绍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广泛使用的材料之一,但其自然老化、外界环境、设计结构缺陷等因素会导致混凝土的开裂、腐蚀、剥落等问题,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稳定性和安全性。

因此,混凝土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就成为了建筑工程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发展历程1. 传统修复方法传统的混凝土修缮方法包括手工修缮、砂浆修补、表面涂层等,但这些方法仅能暂时性地解决表面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混凝土内部的结构问题,且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

2. 微生物修复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微生物修复技术被提出并得到应用。

该技术利用细菌、真菌等生物体对混凝土中的有机化合物进行降解和转化,进而促进混凝土的自修复。

该技术不仅具有环保、低成本的特点,且可以延长混凝土的使用寿命。

3. 化学药剂修复技术化学药剂修复技术是指将化学药剂注入混凝土中,使其与混凝土中的水化产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的硬质胶体来填充开裂和损坏的部位,从而实现混凝土的自修复。

该技术具有快速、可控、高效的特点,但需要检测药剂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4. 自愈合混凝土技术自愈合混凝土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混凝土修复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在混凝土中加入微胶囊,当混凝土开裂时,微胶囊内的自愈合剂会在混凝土中自动释放出来,填补开裂部位,从而实现混凝土的自修复。

该技术具有无需外界干预、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且自愈合剂的使用不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污染。

三、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应用前景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工程领域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重要的建筑材料,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桥梁工程领域桥梁作为交通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安全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出行安全。

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提高桥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水利工程领域水利工程中的水坝、堤防等结构体需要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延长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提高其稳定性和安全性。

自修复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自修复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建筑工程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1 自修复混凝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自修复混凝土属于材料学的一个分支,其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开创自修复混凝土先河的是苏联科学家。

当时,苏联科学家采用碳墨作为导电的组分,制作出可导电的水泥基复合材料。

日本在80年代末期开始研究开发智能建筑材料。

美国依靠国家科学基金的资助,开办了智能材料与结构的研究工厂。

国内在自修复混凝土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1.1 自修复混凝土的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在自修复混凝土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如先后被开发出的水泥基导电复合材料、水泥基磁性复合材料、可控制环境温度、湿度的水泥基复合材料、可自动诊断损伤的水泥基复合材料。

1925年,Abram在研究混凝土裂缝的自修复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现象,在混凝土抗拉强度测试下,开裂的混凝土在被丢弃到户外并放置了8年后,混凝土外部的细小裂缝愈合了,并且更令人惊讶的是,其强度是之前的两倍。

在此基础上,挪威科学家Stefan Jacobsen经研究后发现,在冻融循环的恶劣环境中,如果将被损坏的混凝土构件置于水中,在2~3个月后,构件的抗拉强度可以恢复4%~5%左右。

90年代初期,日本东北大学的学者首次试验了玻璃纤维法,具体做法是:将被稀释的水玻璃与环氧树脂混合作为修复性胶黏剂,并采用一定的方法将其注入到空心的微小胶囊或玻璃纤维微管中,加入了微小胶囊或玻璃纤维微管的混凝土在后期使用过程中,一旦受到外力及自身因素影响,就发生破裂,此时,微小胶囊或玻璃微管就会被破坏,其内部的修复性胶黏剂流出,在化学及物理作用的影响下,对裂缝进行修复。

日本学者沼尾达弥主要研究的是,不同尺寸的玻璃纤维及其掺入量,不同的水灰比,对自修复混凝土功能的影响。

经过他的研究发现,直径为3mm~5mm,掺量3%~5%的玻璃纤维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差别不大。

但过大的掺入量反而会影响其自修复性能;不同的水灰比对自修复混凝土自修复性能的影响也比较大,水灰比越大,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就会越低。

混凝土自修复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混凝土自修复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混凝土自修复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一、前言混凝土自修复材料是指在混凝土中添加具有自修复能力的物质,可以在混凝土受到损伤时自动修复,使混凝土的性能得以恢复甚至提高。

自修复技术是一种重要的保护和修复混凝土结构的方法,可以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延长其使用寿命。

本文将对混凝土自修复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二、自修复材料的分类自修复材料主要分为微生物修复材料、化学修复材料、物理修复材料和智能修复材料四类。

1. 微生物修复材料微生物修复材料是指在混凝土中添加具有自修复能力的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可以通过微生物代谢作用实现混凝土的自修复。

微生物修复材料的主要优点是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性和自我繁殖能力,但其自修复速度较慢,需要较长的修复时间。

2. 化学修复材料化学修复材料是指在混凝土中添加具有自修复能力的化学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实现混凝土的自修复。

化学修复材料的主要优点是自修复速度快,但其修复效果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容易受到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3. 物理修复材料物理修复材料是指在混凝土中添加具有自修复能力的物理材料,可以通过物理变化实现混凝土的自修复。

物理修复材料的主要优点是自修复效果较好,但其自修复速度较慢,需要较长的修复时间。

4. 智能修复材料智能修复材料是指具有自感应、自诊断、自修复等智能功能的材料,可以根据外部环境变化自动进行修复。

智能修复材料的主要优点是自修复速度快、效果好,但其制备成本较高。

三、自修复材料的研究现状混凝土自修复材料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已有数十年的历史。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混凝土自修复材料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 微生物修复材料的研究现状微生物修复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生物的筛选、培养和添加量的确定等方面。

目前,已经筛选出了一些具有自修复能力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硫化细菌等。

研究表明,添加适量的微生物可以显著提高混凝土的自修复能力。

2. 化学修复材料的研究现状化学修复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修复材料的种类、添加量和反应机理等方面。

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分析混凝土自修复技术是指在混凝土受损后,通过一定的机制和手段,使混凝土自行完成修复的过程。

自修复技术的出现,不仅解决了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裂缝、渗漏等问题,还提高了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和耐久性。

本文将从自修复技术的原理、分类、应用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

一、自修复技术的原理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在混凝土中引入能够自我修复的物质或机制,以达到混凝土自我修复的目的。

自修复技术的主要机制包括化学反应自修复、物理-化学自修复和生物自修复等。

1. 化学反应自修复化学反应自修复是通过在混凝土中添加一些化学物质,使其在混凝土受损时自动启动反应,填充裂缝,从而实现自我修复的目的。

目前常用的化学反应自修复材料包括微胶囊封装材料、聚合物基材料和水胶基材料等。

微胶囊封装材料是将修复剂封装在微小的胶囊中,当混凝土发生裂缝时,胶囊破裂,修复剂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反应,形成硬化物质填充裂缝。

聚合物基材料是在混凝土中添加一种聚合物,当混凝土发生裂缝时,聚合物会自动膨胀填充裂缝。

水胶基材料是一种由水、硅酸盐和其他添加剂组成的混合物,当混凝土发生裂缝时,水胶基材料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形成硬化物质填充裂缝。

2. 物理-化学自修复物理-化学自修复是通过在混凝土中加入一些物理-化学材料,使其在受损时自动启动反应,填充裂缝,实现自我修复的目的。

目前常用的物理-化学自修复材料包括微纳米颗粒、纳米纤维和纳米管等。

微纳米颗粒是一种由纳米粒子组成的材料,当混凝土发生裂缝时,微纳米颗粒会自动聚集填充裂缝。

纳米纤维是一种由纳米级纤维组成的材料,当混凝土发生裂缝时,纳米纤维会自动聚集填充裂缝。

纳米管是一种由纳米级管状结构组成的材料,当混凝土发生裂缝时,纳米管会自动聚集填充裂缝。

3. 生物自修复生物自修复是通过在混凝土中加入一些能够自我修复的生物材料,如细菌、菌丝等,使其在混凝土受损时自动启动反应,填充裂缝,实现自我修复的目的。

自修复混凝土的现状及发展

自修复混凝土的现状及发展

自修复混凝土的现状及发展原创摘要:自修复是生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自修复的核心是物质补给和能量补给,其过程由生长活性因子来完成5;自修复混凝土是模仿动物的骨组织结构受创伤后的再生,恢复机理,采用修复胶粘剂和混凝土材料相复合的方法,对材料损伤破坏具有自修复和再生的功能,恢复甚至提高材料性能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1 自修复混凝土的基本特征自修复是生物的重要特征之一4;自修复的核心是物质补给和能量补给,其过程由生长活性因子来完成5;自修复混凝土是模仿动物的骨组织结构受创伤后的再生,恢复机理,采用修复胶粘剂和混凝土材料相复合的方法,对材料损伤破坏具有自修复和再生的功能,恢复甚至提高材料性能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据此,学者们设想具有自修复行为的智能材料模型为,在材料的基体中布有许多细小纤维的管道;管中装有可流动的物质——修复剂;在外界环境作用下,一旦材料基体开裂,则纤维随即裂开,其内装的修复剂流淌到开裂处,由化学作用自动实现粘合,从而抑制开裂修复材料;这可以提高开裂部分的强度,增强延性弯曲的能力,从而提高整个结构的性能6;若采用低模量的胶粘剂修复混凝土,则可以改善建筑结构的阻尼特性,以减轻地震的大风对建筑物的破坏;如果胶粘剂弹性模量较大,则可以恢复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不同凝固时间的胶粘剂可以用于对结构的弯曲进行控制;自修复混凝土,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是一种机敏混凝土;机敏混凝土是一种具有感知和修复性能的混凝土,是智能混凝土的初级阶段,是混凝土材料发展的高级阶段7;由这种材料构建的混凝上结构出现裂纹和损伤后,如何利用自身的材料特性达到自修复、自钝化,对混凝土结构起到自防护的作用,是我们关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损伤自诊断混凝土、温度自调节混凝土、仿生自愈合混凝土等一系列机敏混凝土的相继出现为智能混凝土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未来,可在自修复混凝土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信息科学的内容,如感知、识别和驱动控制等;从而达到适应环境、调节环境、材料结构和健康状况的自诊断和自修复等目的;使其具有多种完善的仿生功能,包括骨骼系统基材提供的承载能力,神经系统传感网络提供的检测和感知能力,肌肉系统驱动元件提供的康复能力,真正达到混凝土材料的结构——智能一体化的境界82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与存在的问题智能混凝土是材料学的一个研究分支,其起源可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的苏联科学家采用碳墨为导电组分制备了水泥基导电复合材料;八十年代末期,日本土木工程界的研究人员设想并着手开发构筑高智能结构的所谓“对混进变化具有感知和控制功能”的智能建筑材料;美国在1993年,由于有国家科学基金的资助,开办了与土木建筑有关的智能材料与智能结构的工厂;然而,正如前面所说,智能混凝土材料是具有若干个S行为的材料9,即具有自我诊断功能self-diagnosis、自我调节功能self-tuning、自我恢复功能self-recovery、自我修复功能self-repair等多种功能的综合,缺一不可,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制备完善的智能混凝土材料是相当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国外的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外虽然先后开展了智能仿生混凝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如相继出现的水泥基导电复合材料、水泥基磁性复合材料、具有屏蔽磁场和电磁波的水泥基复合材料、损伤自诊断水泥基复合材料、自动调节环境温度、湿度的水泥基复合材料等;但是如何对混凝土结构的裂纹和损伤进行及时、有效、快速的修复和愈合,还未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和成熟的工艺技术,目前只有美国、日本等少数国家处于实验室探索阶段,尚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研究混凝土裂纹的自防护最早可以追溯到1925年10,Abram发现混凝上试件在抗拉强度测试开裂后,将其放在户外8年,裂纹竟然愈合了,而且强度比先前提高了两倍;后来挪威学者Stefan Jaco bsen的研究也表明,混凝土在冻融循环损伤后,将其放置在水中2~3个月,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有了4~5%的恢复;在混凝土裂纹自防护问题上,国内外的研究者提出了各种方法;研究者受生物界的启示,模仿动物的骨组织结构和受创伤后的再生、恢复机理,采用粘接材料和基材相复合的方法,使材料损伤破坏后具有自行修复和再生功能;在混凝土传统组分中复合特殊组分或者在混凝土内部形成智能型仿生自愈合网络系统,当混凝土材料出现裂纹时,部分胶粘剂流出并深入裂缝,使混凝土裂缝重新愈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日本学者和东京理工大学的Nobu aki Otsuki教授应用电化学技术对钢筋混凝土裂缝实施愈合作了一些研究11,并取得了一定实验性成果;首先,他们在100×100×20 0mm混凝土试件上预制裂纹,可以是表面裂纹也可以是穿透裂纹,然后将带有预制裂纹的试件浸泡在L的MgC12或MgNO32溶液中,施加电流密度为~m2的直流电源;由于裂纹尖端附近存在更高的电流密度,电沉积先在裂纹尖端形成,裂纹尖端的曲率半径逐渐增大,最后可以达到完全钝化;然后,在混凝土表面覆盖约~2mm的电沉积物;在通电的前两个星期内,裂纹闭合速度最快,4~8个星期后,裂缝几乎完全闭合,而且渗透率降低了;还有学者在混凝土中掺入特殊的活性无机料和有机化合物,依靠自身的进一步水化反应和有机物在碱性条件下缓慢硬化的特性,使混凝土裂纹达到自修复、自钝化的目的;九十年代初期,日本东北大学学者三桥博三12教授将内含胶粘剂的空心胶囊或玻璃纤维掺入混凝土材料中,分别用水玻璃、稀释水玻璃和环氧树脂作为修复剂,将其注入空心胶囊或空心玻璃纤维中,一旦混凝土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开裂,部分胶囊或空心纤维破裂,胶粘剂流出深入裂缝,胶粘剂可使混凝土裂缝重新愈合;他们的试验方法是:通过制作龄期为7天和28天的混凝土试件,来测试经不同修复剂修复开裂后,混凝土试件的强度恢复率;日本学者沼尾达弥13还研究了自修复混凝土中的不同的纤维掺量、尺寸和不同的水灰比等因素对混凝土自修复产生的影响,直径为3mm~5mm,掺量 3%~5%的玻璃纤维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差别不大;但是过多的掺入玻璃纤维,将会导致混凝土强度的下降;不同水灰比对修复混凝土抗压强度也有较大的影响,水灰比越大,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越低;1994年,美国Illinois大学的Carolyn Dry教授将缩醛高分子溶液作为胶粘剂注入到玻璃空心纤维或者空心玻璃短管中并埋入到混凝土中,从而形成了智能型仿生自愈合神经网络系统;当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损伤和裂纹时,管内或短管内装的修复剂流出渗入裂缝,由于化学作用使修复胶粘剂固结,从而抑制开裂,修复裂缝;修复后的混凝土试件经过三点弯曲实验发现,其强度比先前还有了较大提高,并且材料的延性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3,6;199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Illinois大学合作,提出了用充满修复胶粘剂的具有传感功能的装置来感知混凝土构件的开裂,并使其愈合的可能性,实现混凝土的自诊断、自修复14;1996年,美国Illinois大学的ATRE实验室在混凝土桥面内预装有低模量的内含修复胶粘剂的修复管,混凝土产生横向收缩时,横向收缩应变使管破裂,修复胶粘剂从管中留出,填充愈合桥面的裂缝15;实验证明,这种方法用来修复桥面横向收缩引起的裂缝是可行的;由于修复胶粘剂弹性模量低,裂缝愈合区比未开裂前有更大的承受变形的能力;在此基础上, Carolyn Dry教授还根据动物骨骼的结构和形成机理,尝试制备仿生混凝土材料16;其基本原理是采用磷酸钙水泥含有单聚物为基体材料并在其中加入多孔的编织纤维网,在水泥水化和硬化过程中,多孔纤维释放出聚合反应引发剂,与单聚物聚合成高聚物,聚合反应留下的水分参与水泥水化;由此,在纤维网的表面形成大量有机及无机物质,它们互相穿插粘接,最终形成的复合材料是与动物骨骼结构相似的无机有机相结合的复合材料,其性能具有优异的强度及延性;而且,在材料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生裂纹或损伤,多孔有机纤维会释放高聚物,愈合裂纹或损伤;日本学者H.Hil alshi17和英国学者S.M.Bleay18分别在1998、2001年采用类似的方法研究了混凝上裂纹的自防护问题;国内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对智能材料结构的研究一般都集中在对它的自诊断、自适应功能的研究上,对于自修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智能材料与结构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在我国的智能复合材料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1997年,他们研究了利用形状记忆合金SMA丝和液芯光纤对复合材料结构中的损伤进行自诊断、自修复的方法;对总体方案进行了分析,采用E44和E 51的环氧树脂,做了初步的试验:在混凝土中埋入形状记忆合金和液芯光纤,光纤的出射光由光敏管接受,当损伤发生时,由液芯光纤组成的自诊断、自修复网络使胶液流入损伤处,同时局部激励损伤处的SMA短纤维,产生局部压应力,使损伤处的液芯光纤断裂,胶液流出,对损伤处进行自修复19,而且当液芯光纤内所含的胶粘剂流到损伤处后,SMA激励时所产生得热量,将大大提高固化的质量,使得自修复完成得更好;2001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杨红20提出了利用空心光纤来实现智能结构的自诊断、自修复;该文首创了用于智能结构的空心光纤研究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应用基础研究;此外,还设计了埋入空心光纤的复合材料诊断与修复系统用于检测复合材料损伤程度与位置以及对损伤处进行自修复等;在复合材料中,还埋入了形状记忆合金SMA丝以提高复合材料的强度、安全和可靠性;研究的对象是纸蜂窝和树脂基两种复合材料,利用空心光纤注胶的方法进行了复合材料自修复的研究;实验表明,修复后的纸蜂窝复合材料完全达到正常材料的使用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在完全破坏的情况下,经修复后,材料的拉伸和压缩性能得到很大的恢复;同济大学混凝土材料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研究的仿生自诊断和自修复智能混凝土是模仿生物对创伤的感知和生物组织对创伤部位愈合的机能,在混凝土传统组分中复合特殊组分即所谓的第六组分,如仿生传感器、含胶粘剂的液芯纤维等,使混凝土内部形成智能型仿生自诊断、自愈合网络系统;当混凝土材料内部出现损伤时,仿生传感器可以及时诊断预警,当内部出现微裂纹时,部分液芯纤维破裂,胶粘剂流出深入裂缝,使混凝土裂缝重新愈合,恢复并提高混凝土材料的性能;该智能复合材料的研究可实现对混凝土材料的能动诊断、实时监测和及时修复,以超前意识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延长混凝土构筑物的使用寿命8;存在的问题从上述研究的内容来看,目前大部分研究集中在空心修复纤维如何在基体中的分布和随后的化学制品的释放,通过这些化学制品密封基体的微裂缝以及使损伤界面重新愈合,达到控制开裂的目的;虽然国外一些专家对自修复混凝上作了一些工作,但是从自修复混凝上的发展来看,目前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结构耐久性、短管及短管空穴对强度的影响、多次可愈合性、胶液的时效、以及愈合的可靠性和可行性等一系列问题,另外有关修复胶粘剂的选择、封入的方法、流出量的调整、释放机理的研究、纤维或短管的选择、分布特性、其与混凝土的断裂匹配的相容性、愈合后混凝土耐久性能的改善等问题,研究尚不完全,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特别是对自修复混凝土在实际生产中的制备和应用上所存在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无疑将对自修复混凝土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修复过程中,以下因素对混凝土材料的修复过程及效果非常重要20:1 纤维管与基体材料的性能匹配是很重要的,如采用塑料纤维管装入修复剂嵌入,可发现基体完全裂开而纤维管并未破损的现象,无法实现自修复功能;2 纤维管的数量也影响材料的修复,太少不能形成完全修复,多了又可能对材料的宏观性能有影响;3 修复后的强度与原始强度的比值是评价修复的重要依据,它与修复剂的粘接强度有很大关系;4 混凝土的裂缝开裂机制;5 粘接质量、胶粘剂的渗透效果、管内压力也对自钝化作用产生很大的影响;6 胶粘剂是有机材料,耐久性能很难保证;受这些因素的影响,目前研究的很多方法还只是一种设想,从实验室中已经展开的研究方法来看,其效果也并不理想;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本文针对自修复混凝土材料主要进行了下述几个方面的工作:1. 根据自修复混凝土的工作原理,确定选取具有单组分特质的氯丁橡胶胶粘剂、聚氨酯胶粘剂以及-氰基丙烯酸脂胶粘剂作为修复胶粘剂;2. 分析了修复胶囊和修复纤维对混凝土自修复的影响因素;由于玻璃管与混凝土之间有良好的协调工作性,化学性质稳定,选择玻璃短管作为内置空心胶囊自修复混凝土的修复胶囊,长空心玻璃管作为内置纤维胶液管裂缝自修复混凝土的修复纤维;3. 用复合材料力学的理论和纤维间距理论建立了描述玻璃修复短管在混凝土中的分布和取向的函数,用以统计各个方向的修复短管数量;并根据修复空心玻璃长管微分单元的平衡状态,从钢筋混凝土裂缝计算的原理出发,研究了修复玻璃管在混凝土中的工作原理,推导出了混凝土一旦开裂,修复空心玻璃长管及时发挥作用的合理尺寸;4. 修复短管的长度、管径和掺量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修复效果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掺入不同长度,不同管径,不同掺量玻璃短管的自密实混凝土标准试块进行力学性能测试,来对比不掺玻璃短管试块的力学性能,从中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得出合宜的玻璃短管几何参数和合理的短管掺量;5. 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模型,对内置于混凝土中的修复玻璃短管进行了有限元数值分析,以确定其合理壁厚;6. 分别采用了氯丁橡胶胶粘剂、聚氨酯胶粘剂以及-氰基丙烯酸脂胶粘剂作为修复胶粘剂进行了自密实混凝土简支梁三分点纯弯试验,验证了这三种胶粘剂的修复效能;本文研究的意义自修复混凝土可以解决用传统方法难以解决和不能解决的技术关键,在重大土木基础设施的及时修复以及减轻台风、地震的冲击等诸多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对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耐久性都极具重要性,也对传统的建筑材料研究、制造、缺陷预防和修复等都提出了强烈的挑战;总之,为了迎合21世纪人类对建筑材料和结构提出的功能——智能一体化要求,对存在潜在损坏危险的混凝土表面进行有效保护、对造成裂纹和损伤的混凝土结构进行自修复,使混凝土结构具备自防护功能,是具有很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事情;自修复混凝土可以解决用传统方法难以解决和不能解决的技术关键,它对确保高层建筑、桥梁、核电站等重大土木基础设施的安全和长期的耐久性,以及减轻台风、地震冲击等诸多破坏因素方面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对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耐久性都极具重要性,也对传统的建筑材料研究、制造、缺陷预防和修复等都提出了强烈的挑战;本文旨在研究混凝土在产生裂纹和局部损伤后如何进行自我修复的问题,防止裂纹继续扩展,以期能对如何提高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提供参考;。

混凝土自我修复技术的革命:重塑建筑的未来

混凝土自我修复技术的革命:重塑建筑的未来

混凝土自我修复技术的革命:重塑建筑的未来在现代建筑领域,混凝土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其耐久性和可持续性一直是工程师和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随着自我修复技术的出现,这一领域迎来了一场革命。

自我修复混凝土通过模拟生物体的自愈能力,能够在受到损伤后自动恢复其结构和功能,这一概念不仅令人着迷,更具有改变游戏规则的潜力。

自我修复技术的核心在于其能够在混凝土结构中嵌入一种特殊的“愈合剂”,这种愈合剂在裂缝形成时被激活,进而填充裂缝并恢复混凝土的原始机械特性。

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类型:自主修复和工程修复。

自主修复依赖于水泥基复合材料固有的机制,而工程修复则是一个经过设计的工程过程。

尽管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大量进展,但自我修复技术的潜力尚未完全实现。

自我修复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对传统建筑材料的一种补充,它更是对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践行。

通过在混凝土中添加如包裹聚合物、矿物质或细菌等愈合剂,可以在特定条件下触发自我修复过程。

例如,当裂缝打开胶囊时,释放的愈合剂就会启动修复机制。

此外,通过添加矿物质添加剂、结晶性掺合料、超吸水剂或其他聚合物,可以刺激自主修复过程。

这种智能的修复方法不仅能够延长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还能减少对环境不友好的修复材料的使用。

在自我修复技术的研究中,环境因素和材料特性的相互作用是关键。

例如,环境友好的细菌如芽孢杆菌可以替代常用的环氧树脂和丙烯酸树脂等修复材料,这些材料不仅对环境不友好,而且可能导致混凝土与修复材料之间的裂缝和剥离。

此外,自我修复的智能方法还包括通过内部或添加化学物质来提供钙离子,这有助于刺激裂缝愈合过程。

自我修复技术的有效性评估通常涉及对恢复的相关机械特性的评估。

在压缩、弯曲和扭转测试中,自我修复混凝土试样的应力-应变关系显示出在损伤后经过愈合处理,其强度恢复率可以达到显著的水平。

这些结果表明,自我修复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结构的耐久性,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材料的性能。

自修复混凝土(两篇)

自修复混凝土(两篇)

引言概述:自修复混凝土(Self-healing Concrete)是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其具有能够自动修复裂缝和损伤的能力。

通过在混凝土中添加自愈合剂或微生物,自修复混凝土可以在受到外力或环境影响后自行修复,延长混凝土的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成本。

本文将从材料原理、自愈合剂类型、微生物应用、性能评价以及应用前景五个方面对自修复混凝土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一、材料原理(1)自修复混凝土的基本原理自修复混凝土的原理是通过在混凝土中添加能够自动修复裂缝的材料或微生物。

当混凝土出现初期裂缝时,自愈合剂会填充到裂缝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愈合剂与混凝土中的溶液发生反应,形成新的凝胶物质,从而修复裂缝。

(2)自愈合剂的种类与原理常见的自愈合剂包括微胶囊、聚合物、纳米颗粒等。

微胶囊自愈合剂是将修复剂封装在微胶囊中,当混凝土发生裂缝时,微胶囊破裂释放出修复剂,发生反应形成新的凝胶物质,填充裂缝。

聚合物自愈合剂则是通过聚合物固化填充裂缝,纳米颗粒自愈合剂则是通过纳米颗粒填充裂缝,并形成新的凝胶物质。

二、自愈合剂的类型(1)微胶囊自愈合剂微胶囊自愈合剂是将修复剂封装在微胶囊中,当混凝土发生裂缝时,微胶囊破裂释放出修复剂,发生反应形成新的凝胶物质,填充裂缝。

微胶囊自愈合剂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稳定性,能够在混凝土中长期存储。

(2)聚合物自愈合剂聚合物自愈合剂是通过聚合物固化填充裂缝。

聚合物自愈合剂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粘附性,可以有效修复细小的裂缝,并且可以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3)纳米颗粒自愈合剂纳米颗粒自愈合剂是通过纳米颗粒填充裂缝,并形成新的凝胶物质。

纳米颗粒自愈合剂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填充性,能够填充细小的裂缝,并且具有较好的耐久性。

三、微生物应用(1)微生物修复裂缝的基本原理微生物修复裂缝的原理是通过添加具有自愈合能力的微生物到混凝土中。

当混凝土发生裂缝时,微生物会利用混凝土中的溶液和氧气生长繁殖,形成新的细菌矿化产物,从而填充裂缝。

混凝土行业现状及前景2024

混凝土行业现状及前景2024

混凝土行业现状及前景20241.引言1.1 概述混凝土行业一直以来都是建筑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混凝土是一种由水泥、沙、石料和适量的水混合而成的人造材料,具有极高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

因此,在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混凝土被广泛应用于楼房、桥梁、道路、港口、水坝等工程项目中。

过去几年,混凝土行业一直保持着稳定而迅速的增长势头。

随着全球城市化的持续推进,以及新兴经济体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增加,混凝土行业的需求不断增加。

另外,混凝土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提升也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例如高性能混凝土、自洁混凝土等新型材料的引入,使得混凝土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然而,混凝土行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传统的混凝土生产方式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例如水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

此外,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也较大,对能源资源的需求较高。

因此,如何改善混凝土生产的环境影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成为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展望未来,混凝土行业仍将保持持续发展的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仍将是混凝土需求的主要驱动力。

另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混凝土行业也将面临更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机遇。

例如,绿色混凝土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智能化施工和自动化设备的引入将提高生产效率。

总体而言,混凝土行业作为建筑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然而,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行业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在技术、环境和能源利用等方面寻求更加协调发展的路径。

只有这样,混凝土行业才能为建筑行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写成如下形式: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即引言、正文和结论。

下面将对每个部分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1. 引言引言部分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概括性的介绍,包括混凝土行业现状及前景的背景和重要性。

自修复混凝土的现状及发展

自修复混凝土的现状及发展

自修复混凝土的现状及发展、自修复混凝土的基本特征自修复是生物的重要特征之一[4]。

自修复的核心是物质补给和能量补给,其过程由生长活性因子来完成[5]。

自修复混凝土是模仿动物的骨组织结构受创伤后的再生,恢复机理,采用修复胶粘剂和混凝土材料相复合的方法,对材料损伤破坏具有自修复和再生的功能,恢复甚至提高材料性能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

据此,学者们设想具有自修复行为的智能材料模型为,在材料的基体中布有许多细小纤维的管道。

管中装有可流动的物质修复剂。

在外界环境作用下,一旦材料基体开裂,则纤维随即裂开,其内装的修复剂流淌到开裂处,由化学作用自动实现粘合,从而抑制开裂修复材料。

这可以提高开裂部分的强度,增强延性弯曲的能力,从而提高整个结构的性能[6]。

若采用低模量的胶粘剂修复混凝土,则可以改善建筑结构的阻尼特性,以减轻地震的大风对建筑物的破坏;如果胶粘剂弹性模量较大,则可以恢复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不同凝固时间的胶粘剂可以用于对结构的弯曲进行控制。

自修复混凝土,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是一种机敏混凝土。

机敏混凝土是一种具有感知和修复性能的混凝土,是智能混凝土的初级阶段,是混凝土材料发展的高级阶段[7]。

由这种材料构建的混凝上结构出现裂纹和损伤后,如何利用自身的材料特性达到自修复、自钝化,对混凝土结构起到自防护的作用,是我们关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损伤自诊断混凝土、温度自调节混凝土、仿生自愈合混凝土等一系列机敏混凝土的相继出现为智能混凝土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可在自修复混凝土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信息科学的内容,如感知、识别和驱动控制等。

从而达到适应环境、调节环境、材料结构和健康状况的自诊断和自修复等目的。

使其具有多种完善的仿生功能,包括骨骼系统(基材)提供的承载能力,神经系统(传感网络)提供的检测和感知能力,肌肉系统(驱动元件)提供的康复能力,真正达到混凝土材料的结构智能一体化的境界[8]2、国内外的研究状况与存在的问题智能混凝土是材料学的一个研究分支,其起源可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的苏联科学家采用碳墨为导电组分制备了水泥基导电复合材料。

新型混凝土自修复技术及应用

新型混凝土自修复技术及应用

新型混凝土自修复技术及应用一、引言随着建筑工程的广泛应用,混凝土作为一种基础建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然而,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其出现裂缝、破损等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建筑物的美观性,更会影响其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因此,研究如何提高混凝土的自愈性能,已成为当前混凝土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

二、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现状1.传统修复方法传统的混凝土修复方法主要包括手工修补、扩槽注浆、高压注浆等,这些方法虽然能够修复混凝土的破损,但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修复后的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也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2.自修复技术与传统修复方法不同的是,自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在混凝土中添加自愈材料,使混凝土在受损后能够自动修复裂缝、破损等问题的技术。

目前,常用的自修复材料主要有微生物、化学药剂、纳米材料等。

三、新型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1.微生物自修复技术微生物自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在混凝土中添加一些特定的细菌或菌丝,使其在受损后能够自动修复裂缝、破损等问题。

研究表明,这种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自愈性能,同时还具有环保、经济等优点。

2.化学药剂自修复技术化学药剂自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在混凝土中添加一些特定的化学药剂,使其在受损后能够自动修复裂缝、破损等问题。

这种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使混凝土恢复到原来的强度和耐久性,但是其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3.纳米材料自修复技术纳米材料自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在混凝土中添加一些特定的纳米材料,使其在受损后能够自动修复裂缝、破损等问题。

这种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自愈性能,并且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其修复效果。

四、新型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应用新型混凝土自修复技术已经逐渐应用于道路、桥梁、地下建筑等领域。

例如,在道路上广泛应用了微生物自修复技术,通过将细菌添加到混凝土中,能够在道路受损时自动修复裂缝和坑洼,从而提高道路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在桥梁和地下建筑中,化学药剂自修复技术和纳米材料自修复技术也被广泛应用,能够有效地延长桥梁和地下建筑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

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一、引言混凝土自修复技术是近年来工程领域中备受瞩目的研究方向之一。

它能够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可靠性,延长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和修复成本。

本文旨在回顾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其优缺点,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二、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发展历程1.传统修复方法传统的混凝土结构修复方法主要包括破坏部位的拆除、重新浇筑混凝土或者使用钢板加固等方法。

这些方法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需要停机维修,耗时耗力,成本高昂。

2.微生物自修复技术微生物自修复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混凝土自修复技术。

研究表明,一些细菌可以在混凝土中生长繁殖,并在混凝土受到破坏时产生胶状物质填补裂缝,从而实现混凝土的自修复。

这种方法具有环保、经济、高效等优点,但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修复效果,且需要复杂的管理和维护。

3.化学自修复技术化学自修复技术是通过在混凝土中添加化学物质,使其在混凝土受到破坏时自动产生胶状物质填补裂缝。

这种方法具有速度快、效果好等优点,但是需要添加化学物质,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且添加的化学物质可能与混凝土发生反应导致混凝土性能下降。

4.热自修复技术热自修复技术是通过在混凝土中添加特殊材料,使其在混凝土受到破坏时产生热量,从而实现混凝土的自修复。

这种方法具有效果好、速度快等优点,但是需要添加特殊材料,成本较高,且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

5.光自修复技术光自修复技术是通过在混凝土中添加光敏材料,当混凝土受到破坏时,光敏材料会受到光刺激产生活性物质填补裂缝,从而实现混凝土的自修复。

这种方法具有环保、高效等优点,但是需要添加光敏材料,成本较高。

6.电化学自修复技术电化学自修复技术是通过在混凝土中添加电极,当混凝土受到破坏时,电极会产生氢气和氧气填补裂缝,从而实现混凝土的自修复。

这种方法具有速度快、效果好等优点,但是需要添加电极,成本较高。

三、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优缺点分析1.优点(1)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可靠性;(2)延长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3)降低维护和修复成本;(4)环保、高效。

自修复混凝土研究现状

自修复混凝土研究现状

自修复混凝土研究现状报告1. 研究目标自修复混凝土是一种具有自愈合能力的新型建筑材料,其主要目标是实现对混凝土裂缝的自动修复,延长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并提高其耐久性和可靠性。

本报告旨在对自修复混凝土的研究现状进行全面、详细、完整和深入地分析和总结。

2. 研究方法本报告采用了文献综述的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章和专利文件,以获取关于自修复混凝土的最新研究进展。

同时,还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和实验数据,对自修复混凝土的应用和效果进行评估。

3. 研究发现3.1 自修复机制自修复混凝土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机制实现对裂缝的修复:•微生物诱导:利用微生物在裂缝中产生碳酸盐沉积物来填充裂缝,并形成新生物胞体,从而实现裂缝的自愈合。

•胶凝物质填充:通过在混凝土中添加胶凝物质,如聚合物微球、水泥胶凝物质等,当裂缝发生时,这些填充材料能够与水发生反应并形成胶状物质,填充裂缝并恢复混凝土的完整性。

•微观损伤修复:通过在混凝土中添加微观尺度的纤维材料,如纳米颗粒、纤维素等,当混凝土发生微观损伤时,这些材料能够与裂缝表面发生化学反应或机械作用,并实现对损伤的修复。

3.2 自修复材料自修复混凝土中常用的自修复材料主要包括:•微生物:常见的微生物有硬化酶菌、碱性蓝藻菌等。

这些微生物能够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碳酸盐沉积物,并实现对裂缝的填充和修复。

•胶凝物质:常见的胶凝物质有聚合物微球、水泥胶凝物质等。

这些胶凝物质能够与水发生反应,形成胶状物质,并填充裂缝。

•纤维材料:常见的纤维材料有纳米颗粒、纤维素等。

这些纤维材料能够与裂缝表面发生化学反应或机械作用,并实现对损伤的修复。

3.3 自修复效果评估通过实验和工程案例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自修复混凝土能够有效地修复小尺寸裂缝,但对于大尺寸或较宽的裂缝,其修复效果有限。

•自修复混凝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可靠性,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自修复混凝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还面临着一些技术和经济上的挑战,如自修复材料的成本、施工难度等。

混凝土自修复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混凝土自修复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混凝土自修复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一、引言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一种建筑材料,其优点是强度高、耐久性好、施工方便等。

然而,由于长期受到外界环境的侵蚀,混凝土可能会出现龟裂、脱落等现象,严重影响其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因此,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成为当前建筑材料领域的热点问题。

二、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混凝土自修复技术主要是通过添加自修复材料来实现混凝土自身的修复。

目前,常用的自修复材料主要包括微生物、纳米材料、微胶囊、纤维材料等。

1. 微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修复混凝土中的龟裂和缺陷。

目前,主要采用的微生物有硝化细菌、硫化细菌等。

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对混凝土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产生氮、硫等化合物,从而填补混凝土中的裂缝和缺陷。

2. 纳米材料修复技术纳米材料修复技术是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来修复混凝土中的龟裂和缺陷。

目前,主要采用的纳米材料有纳米氧化钙、纳米氧化铝等。

这些纳米材料可以通过填补混凝土中的裂缝和缺陷,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强度,从而实现混凝土的自修复。

3. 微胶囊修复技术微胶囊修复技术是利用微胶囊来包裹修复材料,从而实现混凝土的自修复。

目前,主要采用的微胶囊有聚乙烯醇、聚丙烯酸等。

这些微胶囊可以在混凝土中释放修复材料,填补混凝土中的裂缝和缺陷,从而实现混凝土的自修复。

4. 纤维材料修复技术纤维材料修复技术是利用纤维材料来填补混凝土中的裂缝和缺陷,从而实现混凝土的自修复。

目前,主要采用的纤维材料有碳纤维、玻璃纤维等。

这些纤维材料可以通过增加混凝土的韧性和抗拉强度,从而实现混凝土的自修复。

三、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混凝土自修复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下面以微生物修复技术和纳米材料修复技术为例,介绍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情况。

1. 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微生物修复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路桥、隧道、地下管道等领域。

例如,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利用硝化细菌修复了北京地铁1号线地下隧道的龟裂缝隙,取得了较好的修复效果。

自修复混凝土研究现状的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自修复混凝土研究现状的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自修复混凝土研究现状的技术发展趋势分析一、引言自修复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材料,它具有在混凝土受损后自行修复的能力,可以大大延长混凝土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

近年来,自修复混凝土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技术发展趋势的角度出发,分析自修复混凝土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自修复混凝土的定义与分类自修复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混凝土,它可以在受损后自动修复损坏部位,恢复原有的力学性能。

根据自修复机制的不同,自修复混凝土可以分为微观自修复混凝土和宏观自修复混凝土两类。

微观自修复混凝土是指通过在混凝土中加入一定量的微生物、无机盐等物质,使其在混凝土受损后能够自行修复微小的裂缝和孔洞等细小的损伤。

它的自修复效果主要是通过微生物的代谢和生长过程中产生的胶凝物质来实现的。

宏观自修复混凝土是指通过在混凝土中加入一定量的自修复剂,使其在混凝土受损后能够自行修复较大的裂缝和孔洞等大型损伤。

它的自修复效果主要是通过自修复剂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来实现的。

三、自修复混凝土的研究现状1. 自修复混凝土的材料研究自修复混凝土的材料研究是自修复混凝土研究的关键。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目前常用的自修复混凝土材料主要包括微生物、无机盐和自修复剂等。

其中,微生物和无机盐主要应用于微观自修复混凝土的研究,自修复剂主要应用于宏观自修复混凝土的研究。

2. 自修复混凝土的性能研究自修复混凝土的性能研究包括自修复能力、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等方面。

自修复能力是自修复混凝土最重要的性能之一,它直接关系到自修复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和维护成本。

力学性能和耐久性是自修复混凝土的基本性能,它们的改善可以提高自修复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3. 自修复混凝土的应用研究自修复混凝土的应用研究是自修复混凝土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目前,自修复混凝土已经在道路、桥梁、建筑物等工程中得到应用。

自修复混凝土的应用研究可以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实践基础和技术支撑。

四、自修复混凝土的技术发展趋势1. 发展微观自修复混凝土微观自修复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自修复混凝土,它的自修复效果主要是通过微生物的代谢和生长过程中产生的胶凝物质来实现的。

浅论自修复混凝土材料现状

浅论自修复混凝土材料现状

浅论自修复混凝土材料现状混凝土材料出现裂缝的修复问题是如今工程上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如果这些损伤部位不能及时修复,不但会影响混凝土土材料的强度和耐久性,还会缩短寿命,有可能产生严重的灾难性事故。

传统的混凝土材料修复形式主要是定期维护和事后维修,这种被动的方式不仅费用打,而且效果不佳。

智能混凝土目前主要有三种类型:自感应混凝土,自调节混凝土和自修复混凝土。

而自修复混凝土技术就是解决混凝土裂缝修复问题的最好方法。

1.自修复混凝土的自修复机理在生命系统中,骨折后,断裂处血液流出,通过营养物质和能量的补给,完成骨头的自动愈合。

人们从这里得到启示,希望在混凝土结构中加入相同的修复系统,当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或损伤时,能够触发一种自动的修复反应,自动愈合。

2.自修复混凝土技术研究现状2.1内置胶囊自修复混凝土日本东北大学的三桥博三等将内含粘结剂的空心胶囊掺入混凝土材料中,一旦混凝土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开裂,部分空心胶囊破裂,粘结剂流出渗入裂缝,使裂缝重新愈合。

日本茨城大学的沼尾达弥等对自修复混凝土中不同纤维尺寸,掺量和不同水灰比等对混凝土修复后产生的影响做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外径为3mm和5mm,掺3%和5%的玻璃纤维,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不大,增大水灰比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降低。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欧进萍等,建立了描述修复胶囊在混凝土中的分布和取向函数,用以统计分布在混凝土基体中各个方向的胶囊数,分布在0~θ范围内的修复胶囊数占掺入在混凝土中的修复胶囊总数的百分数为。

若结构稍有损伤,修复胶囊就破裂,以至于再次出现较严重的损伤时无法进行修复,根据混凝土的破坏机理,提出了修复胶囊的破坏应力,用以确定修复胶囊的直径和壁厚。

2.2内置纤维管自修复混凝土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Carolyn Dry在1990年研究了一种混凝裂缝主动修复技术。

将外表涂有蜡层,内注有异丁烯酸甲酯胶粘剂的聚丙烯纤维预埋在混凝土中。

测试结果表明,从内部释放胶乳剂修复后的混凝土有更高的抗压强度和更好的抗渗能力。

自修复混凝土研究现状综述

自修复混凝土研究现状综述

自修复混凝土研究现状综述一、介绍自修复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材料,其可以通过自动或人工的方式进行修复,能够有效的提高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和减少维护成本。

目前,自修复混凝土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对自修复混凝土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二、自修复混凝土的定义自修复混凝土是一种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的新型混凝土,其可以通过自动或人工的方式进行修复。

自修复混凝土主要通过添加微观胶粒、纤维、微生物等材料来实现。

三、自修复混凝土的分类根据自修复混凝土修复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自修复混凝土分为两类:人工修复和自动修复。

1. 人工修复人工修复是通过添加修补材料来修复混凝土的裂缝和损伤。

人工修复的方式包括:添加自修复剂、添加胶粒或纤维等。

2. 自动修复自动修复是通过混凝土内部的微生物或物理化学反应自动修复混凝土的裂缝和损伤。

自动修复的方式包括:添加自修复菌、添加自修复胶凝材料等。

四、自修复混凝土的研究现状1. 人工修复人工修复是目前最常见的自修复混凝土方式。

目前,已经有很多研究者对自修复混凝土的人工修复进行了研究。

(1)添加自修复剂自修复剂是一种添加在混凝土中的微观胶粒或纤维,可以在混凝土受到损伤时自动填补裂缝。

自修复剂的添加可以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延长使用寿命。

(2)添加胶粒或纤维胶粒或纤维的添加可以有效的提高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

同时,胶粒或纤维还可以在混凝土受到损伤时填补裂缝,从而实现自修复。

2. 自动修复自动修复是一种新型的自修复混凝土方式。

目前,已经有很多研究者对自动修复混凝土进行了研究。

(1)添加自修复菌自修复菌是一种添加在混凝土中的微生物,可以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来修复混凝土的裂缝和损伤。

自修复菌的添加可以有效的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延长使用寿命。

(2)添加自修复胶凝材料自修复胶凝材料是一种添加在混凝土中的胶凝材料,可以在混凝土受到损伤时自动修复裂缝。

自修复胶凝材料的添加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

自修复混凝土研究现状

自修复混凝土研究现状

自修复混凝土研究现状自修复混凝土是一种具有自愈合功能的新型建筑材料,它能够自行修复微小裂缝,从而延长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

自修复混凝土的研究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文将对其现状进行探讨。

自修复混凝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的目标是通过混凝土内部的微生物活动来修复裂缝。

这种方法被称为生物修复,它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产生的钙碳酸盐沉淀填补裂缝。

然而,生物修复存在一些问题,如微生物的生长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而且修复速度较慢。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寻找其他的修复机制。

自修复混凝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胶囊和纳米材料两个方向。

微胶囊是一种微小的容器,内部包含修复剂。

当混凝土发生裂缝时,微胶囊会破裂释放修复剂,填补裂缝。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快速的修复效果,但微胶囊的添加会改变混凝土的物理性质,影响其力学性能。

纳米材料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材料,可以在微观尺度上修复混凝土裂缝。

常见的纳米材料包括纳米颗粒和纳米纤维。

纳米颗粒可以通过填充裂缝来修复混凝土,而纳米纤维可以增强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这些纳米材料的应用可以改善混凝土的自修复能力和耐久性。

还有一些其他的自修复混凝土研究方向,如自愈合水泥基材料和自愈合沥青混凝土等。

自愈合水泥基材料通过添加特殊的化学成分来实现自修复,而自愈合沥青混凝土则利用沥青的流动性来填补裂缝。

这些研究方向的目标都是提高修复效率和延长结构寿命。

自修复混凝土的研究不仅在实验室中进行,也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应用。

一些自修复混凝土产品已经投入市场,用于修复桥梁、建筑物等混凝土结构。

这些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混凝土结构的维护和修复方式,降低了维修成本。

然而,自修复混凝土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修复效果的持久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其次,自修复混凝土的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大规模工程中的应用。

此外,自修复混凝土的设计和施工也需要更多的规范和标准。

自修复混凝土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型建筑材料。

在不断的研究和改进中,自修复混凝土的性能和应用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一、引言混凝土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其在建筑、桥梁、道路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是,由于混凝土材料本身的缺陷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混凝土结构往往会出现裂缝、缺陷等问题,严重影响其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因此,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当前混凝土材料领域的热点问题。

二、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1.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定义和分类混凝土自修复技术是指在混凝土结构内部或表面引入一定的自修复材料,使其能够在发生裂缝或缺陷时自行修复,从而保证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根据自修复材料的不同,混凝土自修复技术可以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类型。

2.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研究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物理自修复方面,研究者主要关注于使用纤维增强材料、粘结材料和微胶囊等材料来增强混凝土的自修复能力。

在化学自修复方面,研究者主要研究了微生物、聚合物、化学药剂等材料的应用。

在生物自修复方面,研究者主要研究了生物矿化、菌类分泌物等材料的应用。

三、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应用案例1.混凝土自修复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近年来,混凝土自修复技术在桥梁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某大型桥梁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裂缝问题,采用了物理自修复技术,利用微胶囊和聚合物增强材料填充裂缝,成功实现了桥梁的自修复。

2.混凝土自修复技术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混凝土自修复技术在隧道工程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某隧道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混凝土表面的起砂掉渣问题,采用了化学自修复技术,利用化学药剂填充砂孔和渣孔,成功实现了混凝土的自修复。

四、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优缺点分析1.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优点混凝土自修复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降低维护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缺点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应用还面临一些问题。

例如,自修复材料的成本较高,应用范围有限,自修复效果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自修复混凝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自修复混凝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自修复混凝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一、绪论自修复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智能材料,能够在混凝土结构受损时自行修复。

它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可靠性,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自修复混凝土的定义、分类、原理、材料及其性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并对其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二、自修复混凝土的定义与分类自修复混凝土,简称自修复混凝土,是一种在混凝土内部嵌入微观尺度的自修复剂,能够在混凝土破坏时自主活化,形成新的水泥基材料,以达到修复混凝土的目的。

根据自修复剂的不同,自修复混凝土可分为微生物自修复混凝土、化学自修复混凝土和物理自修复混凝土三类。

1.微生物自修复混凝土微生物自修复混凝土是指在混凝土中添加一种或多种特殊的微生物,当混凝土受到破坏时,微生物便能够分解混凝土中的有机物质,产生钙化细菌,进而产生大量的胞外多聚物和胞内钙化剂,将破裂部位填充。

2.化学自修复混凝土化学自修复混凝土是指在混凝土中添加具有化学反应性的物质,当混凝土受到破坏时,这些物质便能够自发地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水泥基材料,使破裂部位得到修复。

3.物理自修复混凝土物理自修复混凝土是指在混凝土中添加具有自修复性能的微观尺度的物质,例如聚合物、纤维、微胶囊等,在混凝土受到破坏时,这些物质能够自主地释放出来,填充破裂部位,并与水泥基材料形成新的结合。

三、自修复混凝土的原理自修复混凝土的原理是基于混凝土内部的微观尺度结构,通过在混凝土内部嵌入微观尺度的自修复剂,使其具有自主修复的能力。

当混凝土结构受到破坏时,自修复剂能够自主地活化,形成新的水泥基材料,以达到修复混凝土的目的。

四、自修复混凝土的材料及其性能1.微生物自修复混凝土的材料及其性能微生物自修复混凝土的自修复剂主要由钙化细菌、有机物质和培养基组成。

其自修复性能主要取决于钙化细菌生长的速度、有机物质的含量以及培养基的适宜性。

目前微生物自修复混凝土的自修复效果已经得到了较好的验证,能够在混凝土破坏时实现自主修复,并且其自修复性能与混凝土的强度和龄期有关。

自修复混凝土发展趋势

自修复混凝土发展趋势

自修复混凝土发展趋势
现在自修复混凝土存在的问题也是未来研究方向
1、与混凝土的断裂匹配的相容性
2、短管及短管空穴对强度的影响
3、多次可愈合性
4、分布特性
5、有关修复粘结剂的选择、封入的方法、流出量的调整、释放机理的研究
6、纤维或胶囊的选择
7、胶液的时效
8、愈合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未来发展趋势
1、局部自愈合
实际应用中可对混疑土局部易开裂处采用自愈合处理,而无须整体实施自愈合方案,在理论上也可以考虑研究梯度型的自愈合混疑土。

2、融合其他智能性能
自愈合混凝土作为一种智能混凝土材料,其未来发展应既是高性能的建筑结构材料,同时又具有优异的智能性能,真正达到混凝土材料结构、智能一体化的境界。

这就需要在自愈合混凝土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信息科学的内容,如感知、识别、和控制驱动等。

从而达到适应环境、调节环境、材料和结构健康状况的自诊断和自修复等目的,实现自感知、自修复、自控制等功能复合型的混凝土材料。

使其具有多种完善的仿生功能,包括骨骼系统(基材)提供的承载能力、神经系统(传感网络)提供的监测和感知能力、肌肉系统(驱动元件)提供的调整响应能力和免疫系统(修复元件)提供的康复能力,
3、多次可愈合
现在的自修复混凝土的愈合都还是一次性的,在第一次开裂时,胶囊等容器内的粘结剂流出实现了裂缝的愈合,但是再次开裂,就无法愈合了。

未来的发展应该朝着能够多次重复自行修复的方向进行。

4、应用新材料,降低成本
现在自修复混凝土未能广泛应用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粘结材料价格太贵,造成使用自修复混凝土的成本很高,未来如果能开发出价廉物美的“容器”和“粘结剂”,相信一定能促进自修复混凝土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修复混凝土的现状及发展(原创)摘要:自修复是生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自修复的核心是物质补给和能量补给,其过程由生长活性因子来完成[5]。

自修复混凝土是模仿动物的骨组织结构受创伤后的再生,恢复机理,采用修复胶粘剂和混凝土材料相复合的方法,对材料损伤破坏具有自修复和再生的功能,恢复甚至提高材料性能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

1 自修复混凝土的基本特征自修复是生物的重要特征之一[4]。

自修复的核心是物质补给和能量补给,其过程由生长活性因子来完成[5]。

自修复混凝土是模仿动物的骨组织结构受创伤后的再生,恢复机理,采用修复胶粘剂和混凝土材料相复合的方法,对材料损伤破坏具有自修复和再生的功能,恢复甚至提高材料性能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

据此,学者们设想具有自修复行为的智能材料模型为,在材料的基体中布有许多细小纤维的管道。

管中装有可流动的物质——修复剂。

在外界环境作用下,一旦材料基体开裂,则纤维随即裂开,其内装的修复剂流淌到开裂处,由化学作用自动实现粘合,从而抑制开裂修复材料。

这可以提高开裂部分的强度,增强延性弯曲的能力,从而提高整个结构的性能[6]。

若采用低模量的胶粘剂修复混凝土,则可以改善建筑结构的阻尼特性,以减轻地震的大风对建筑物的破坏;如果胶粘剂弹性模量较大,则可以恢复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不同凝固时间的胶粘剂可以用于对结构的弯曲进行控制。

自修复混凝土,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是一种机敏混凝土。

机敏混凝土是一种具有感知和修复性能的混凝土,是智能混凝土的初级阶段,是混凝土材料发展的高级阶段[7]。

由这种材料构建的混凝上结构出现裂纹和损伤后,如何利用自身的材料特性达到自修复、自钝化,对混凝土结构起到自防护的作用,是我们关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损伤自诊断混凝土、温度自调节混凝土、仿生自愈合混凝土等一系列机敏混凝土的相继出现为智能混凝土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可在自修复混凝土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信息科学的内容,如感知、识别和驱动控制等。

从而达到适应环境、调节环境、材料结构和健康状况的自诊断和自修复等目的。

使其具有多种完善的仿生功能,包括骨骼系统(基材)提供的承载能力,神经系统(传感网络)提供的检测和感知能力,肌肉系统(驱动元件)提供的康复能力,真正达到混凝土材料的结构——智能一体化的境界[8]2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与存在的问题智能混凝土是材料学的一个研究分支,其起源可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的苏联科学家采用碳墨为导电组分制备了水泥基导电复合材料。

八十年代末期,日本土木工程界的研究人员设想并着手开发构筑高智能结构的所谓“对混进变化具有感知和控制功能”的智能建筑材料。

美国在1993年,由于有国家科学基金的资助,开办了与土木建筑有关的智能材料与智能结构的工厂。

然而,正如前面所说,智能混凝土材料是具有若干个S行为的材料[9],即具有自我诊断功能(self-diagnosis)、自我调节功能(self-tuning)、自我恢复功能(self-recovery)、自我修复功能(self-repair)等多种功能的综合,缺一不可,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制备完善的智能混凝土材料是相当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

2.1 国外的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外虽然先后开展了智能仿生混凝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如相继出现的水泥基导电复合材料、水泥基磁性复合材料、具有屏蔽磁场和电磁波的水泥基复合材料、损伤自诊断水泥基复合材料、自动调节环境温度、湿度的水泥基复合材料等。

但是如何对混凝土结构的裂纹和损伤进行及时、有效、快速的修复和愈合,还未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和成熟的工艺技术,目前只有美国、日本等少数国家处于实验室探索阶段,尚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研究混凝土裂纹的自防护最早可以追溯到1925年[10],A bram发现混凝上试件在抗拉强度测试开裂后,将其放在户外8年,裂纹竟然愈合了,而且强度比先前提高了两倍。

后来挪威学者Stefan Jacobsen的研究也表明,混凝土在冻融循环损伤后,将其放置在水中2~3个月,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有了4~5%的恢复。

在混凝土裂纹自防护问题上,国内外的研究者提出了各种方法。

研究者受生物界的启示,模仿动物的骨组织结构和受创伤后的再生、恢复机理,采用粘接材料和基材相复合的方法,使材料损伤破坏后具有自行修复和再生功能。

在混凝土传统组分中复合特殊组分或者在混凝土内部形成智能型仿生自愈合网络系统,当混凝土材料出现裂纹时,部分胶粘剂流出并深入裂缝,使混凝土裂缝重新愈合。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日本学者J.-S.Ryu 和东京理工大学的Nobuaki Otsuki教授应用电化学技术对钢筋混凝土裂缝实施愈合作了一些研究[11],并取得了一定实验性成果。

首先,他们在100×100×200mm混凝土试件上预制裂纹,可以是表面裂纹也可以是穿透裂纹,然后将带有预制裂纹的试件浸泡在0.1mol/L的MgC12或Mg(NO3)2溶液中,施加电流密度为0.5~1.0A/m2的直流电源。

由于裂纹尖端附近存在更高的电流密度,电沉积先在裂纹尖端形成,裂纹尖端的曲率半径逐渐增大,最后可以达到完全钝化;然后,在混凝土表面覆盖约0.5~2mm的电沉积物。

在通电的前两个星期内,裂纹闭合速度最快,4~8个星期后,裂缝几乎完全闭合,而且渗透率降低了。

还有学者在混凝土中掺入特殊的活性无机料和有机化合物,依靠自身的进一步水化反应和有机物在碱性条件下缓慢硬化的特性,使混凝土裂纹达到自修复、自钝化的目的。

九十年代初期,日本东北大学学者三桥博三[12]教授将内含胶粘剂的空心胶囊或玻璃纤维掺入混凝土材料中,分别用水玻璃、稀释水玻璃和环氧树脂作为修复剂,将其注入空心胶囊或空心玻璃纤维中,一旦混凝土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开裂,部分胶囊或空心纤维破裂,胶粘剂流出深入裂缝,胶粘剂可使混凝土裂缝重新愈合。

他们的试验方法是:通过制作龄期为7天和28天的混凝土试件,来测试经不同修复剂修复开裂后,混凝土试件的强度恢复率。

日本学者沼尾达弥[13]还研究了自修复混凝土中的不同的纤维掺量、尺寸和不同的水灰比等因素对混凝土自修复产生的影响,直径为3mm~5mm,掺量 3%~5%的玻璃纤维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差别不大。

但是过多的掺入玻璃纤维,将会导致混凝土强度的下降。

不同水灰比对修复混凝土抗压强度也有较大的影响,水灰比越大,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越低。

1994年,美国Illinois大学的Carolyn Dry教授将缩醛高分子溶液作为胶粘剂注入到玻璃空心纤维或者空心玻璃短管中并埋入到混凝土中,从而形成了智能型仿生自愈合神经网络系统。

当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损伤和裂纹时,管内或短管内装的修复剂流出渗入裂缝,由于化学作用使修复胶粘剂固结,从而抑制开裂,修复裂缝。

修复后的混凝土试件经过三点弯曲实验发现,其强度比先前还有了较大提高,并且材料的延性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3,6]。

199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Illinois大学合作,提出了用充满修复胶粘剂的具有传感功能的装置来感知混凝土构件的开裂,并使其愈合的可能性,实现混凝土的自诊断、自修复[14]。

1996年,美国Illinois大学的ATRE实验室在混凝土桥面内预装有低模量的内含修复胶粘剂的修复管,混凝土产生横向收缩时,横向收缩应变使管破裂,修复胶粘剂从管中留出,填充愈合桥面的裂缝[15]。

实验证明,这种方法用来修复桥面横向收缩引起的裂缝是可行的。

由于修复胶粘剂弹性模量低,裂缝愈合区比未开裂前有更大的承受变形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 Carolyn Dry教授还根据动物骨骼的结构和形成机理,尝试制备仿生混凝土材料[16]。

其基本原理是采用磷酸钙水泥(含有单聚物)为基体材料并在其中加入多孔的编织纤维网,在水泥水化和硬化过程中,多孔纤维释放出聚合反应引发剂,与单聚物聚合成高聚物,聚合反应留下的水分参与水泥水化。

由此,在纤维网的表面形成大量有机及无机物质,它们互相穿插粘接,最终形成的复合材料是与动物骨骼结构相似的无机有机相结合的复合材料,其性能具有优异的强度及延性。

而且,在材料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生裂纹或损伤,多孔有机纤维会释放高聚物,愈合裂纹或损伤。

日本学者H.Hilalshi[17]和英国学者S.M.Bleay[18]分别在1 998、2001年采用类似的方法研究了混凝上裂纹的自防护问题。

2.2 国内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对智能材料结构的研究一般都集中在对它的自诊断、自适应功能的研究上,对于自修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智能材料与结构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在我国的智能复合材料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在1 997年,他们研究了利用形状记忆合金(SMA丝)和液芯光纤对复合材料结构中的损伤进行自诊断、自修复的方法。

对总体方案进行了分析,采用E44和E51的环氧树脂,做了初步的试验:在混凝土中埋入形状记忆合金和液芯光纤,光纤的出射光由光敏管接受,当损伤发生时,由液芯光纤组成的自诊断、自修复网络使胶液流入损伤处,同时局部激励损伤处的SMA短纤维,产生局部压应力,使损伤处的液芯光纤断裂,胶液流出,对损伤处进行自修复[19],而且当液芯光纤内所含的胶粘剂流到损伤处后,SMA激励时所产生得热量,将大大提高固化的质量,使得自修复完成得更好。

2001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杨红[20]提出了利用空心光纤来实现智能结构的自诊断、自修复。

该文首创了用于智能结构的空心光纤研究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应用基础研究。

此外,还设计了埋入空心光纤的复合材料诊断与修复系统用于检测复合材料损伤程度与位置以及对损伤处进行自修复等。

在复合材料中,还埋入了形状记忆合金(SMA)丝以提高复合材料的强度、安全和可靠性。

研究的对象是纸蜂窝和树脂基两种复合材料,利用空心光纤注胶的方法进行了复合材料自修复的研究。

实验表明,修复后的纸蜂窝复合材料完全达到正常材料的使用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在完全破坏的情况下,经修复后,材料的拉伸和压缩性能得到很大的恢复。

同济大学混凝土材料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研究的仿生自诊断和自修复智能混凝土是模仿生物对创伤的感知和生物组织对创伤部位愈合的机能,在混凝土传统组分中复合特殊组分即所谓的第六组分,如仿生传感器、含胶粘剂的液芯纤维等,使混凝土内部形成智能型仿生自诊断、自愈合网络系统。

当混凝土材料内部出现损伤时,仿生传感器可以及时诊断预警,当内部出现微裂纹时,部分液芯纤维破裂,胶粘剂流出深入裂缝,使混凝土裂缝重新愈合,恢复并提高混凝土材料的性能。

该智能复合材料的研究可实现对混凝土材料的能动诊断、实时监测和及时修复,以超前意识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延长混凝土构筑物的使用寿命[8]。

2.3 存在的问题从上述研究的内容来看,目前大部分研究集中在空心修复纤维如何在基体中的分布和随后的化学制品的释放,通过这些化学制品密封基体的微裂缝以及使损伤界面重新愈合,达到控制开裂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