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奉:三国时期东吴名医,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
三国人物:董奉
三国人物:董奉汉末有三位著名医学家:华佗、张仲景、董奉。
华佗在《后汉书》、《三国志》中有传,裴松之、李贤注补充许多故事,人物形象乃生动突出。
张仲景无传,唐初史学家刘知几《史通》卷八《人物篇》云:“当三国异朝,两晋殊宅,若元化仲景,时才重于许洛,何祯许询,文雅高于扬豫,而陈寿《国志》、王隐《晋史》,广列诸传,而遗此不编,此亦网漏吞舟,过于迂阔者。
”仲景无传,有书存世,可藉其书研究其人。
董奉则不然,史书无传,其书无存,研究其人,实为难矣。
有三篇史料可藉以寻觅董奉踪迹。
一为《三国志·吴志》卷49《士燮传》;二为《晋书》卷72《葛洪传》;三为葛洪《神仙传》。
董奉挽士燮于将死《三国志·士燮传》:“士燮,字威彦,苍梧广信人也。
其先本鲁国汶阳人,至王莽之乱,避地交州,六世至燮。
”广信即今之苍梧。
士燮为人“体器宽厚,谦虚下士,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
耽玩《春秋》,为之注解。
陈国袁徽与尚书令荀彧书曰:交阯士府君,既学问优博,又达于从政,处大乱之中,保全一郡二十余年,疆埸无事,民不失业,羁旅之徒,皆蒙其庆。
”在此段文字下,东晋裴松之加有一段小注:“葛洪《神仙传》曰:燮尝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药与服,以水含之,捧其颐摇稍之食顷,即开目动手,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
遂复常。
奉字君异,侯官人也。
”《士燮传》云:“燮在郡四十余岁,黄武五年,年九十卒。
”黄武五年为公元226年,由此推出士燮生于公元136年,卒于公元226年。
公元222年孙权称帝,国号吴。
因此,士燮大部分时光生活于东汉末期,在吴国生活五年而殁。
士燮早年与仲景共同经历汉末时光。
这里需要关注的是董奉生卒及其何以至苍梧?考证董奉生卒,史料有阙,唯一可以据用的资料是葛洪《神仙传》。
其董奉传云:董奉者,字君异,侯官人也。
吴先主时,有少年为奉本县长,见奉年四十余,不知其道,罢官去。
后五十余年,复为他职行经侯官,诸故吏人皆老,而奉颜貌一如往日。
植树节手抄报文字资料内容大全
植树节手抄报文字资料内容大全植树节手抄报文字资料内容大全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我们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植树节,下面梳理了植树节手抄报文字资料内容大全,希望你能用得上。
3月12日是我国自己的植树,同时这一天也是孙中山逝世纪念日。
孙中山先生生前十分重视林业建立,在他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就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
1914年11月公布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1915年7月,政府又规定将每年的"清明节"定为植树节。
1979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通过了将3月12日定为我国植树节的决议,这项决议的意义在于发动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和各项林业建立的步伐。
将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之日定为我国植树节,也是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实现的.遗愿将在新中国实现并且要实现得更好。
1. 树形,表示全民义务植树3至5棵,人人动手,绿化祖国大地。
2. “中国植树节”和“3.12”,表示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年年植树,坚韧不拔的决心。
3. 五棵树可会意为“森林”,由此引伸连接着外圈,显示着绿化祖国,实现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体系的良性循环。
植树造林在我国源远流长。
前几天,我翻看一些书籍,发现从古到今,尤其是一些古代名人都很重视这一造福于民、惠荫子孙的事业,并躬亲实践,传为美谈。
霸王项羽与桂树:据说项羽自幼就爱树,相传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庄里看到一个老人持斧要砍桂树,项羽忙问缘由,老人说:“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口’字。
这棵树长在院中,就成了‘困’字,不是很不吉利吗?”项羽听后,灵机一动答复说:“照你这么说,院中倒树留人,便成‘囚’字,如此更不吉利。
”老人觉得项羽言之有理,于是放弃了砍树的念头。
诸葛亮与桑树:为建立蜀国立下汗马功绩的诸葛亮,在病危时给后主刘禅的遗书上写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
”他把自己栽种八百株桑树作为子女生活费的,为子女生活作长久安排。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六组 语文园地六 成语故事》精品课教案_20
《杏林春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故事中的两个生字“酬、仓”。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3、理解这个故事的比喻意义赞扬医者医术高明,品德高尚。
4、使学生初步掌握成语故事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体会董奉是个关爱他人、医术高明的人。
难点:明白“杏林春满”的意义,使学生初步掌握成语故事的阅读方法。
三、教学准备:收集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成语和诗句,历史上有名的医生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在这阳光明媚的早晨,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希望课堂上的你们能聚精会神,不会的问题不耻下问,学习课文字斟句酌,这样学过的内容才能融会贯通,学习成绩才能步步高。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老师刚刚说的这句话中运用了很多的(成语),如果说我们祖国的语言是一座富有的精神宝库,成语就是这宝库中璀璨夺目的珍珠。
2、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成语,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吗?(生说成语)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成语故事,不过只找到了它们的图片,你能根据图片猜一猜,它是哪个成语故事吗?(出示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狐假虎威、对牛弹琴、愚公移山、走马观花成语图片,生猜)4、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不少来自口语的成语,有三个字、五个字、六个字的,甚至更多的。
(1)出示三字成语:“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闭门羹”,生读。
(2)出示多字成语:“十年磨一剑”“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人贵有自知之明”“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生读。
5、成语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精粹,能用简单的字词表达出深刻的含义,有的成语故事背后有一个精彩的故事,有的讲述了一段历史,有的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有的充满古人的奇思妙想。
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是不是觉得成语故事更加神奇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杏林春满》这个成语故事。
(板书:杏林春满)二、初读故事,了解大意。
杏林故事中英欣赏
赏
His good will benefited more than 20,000 people every
析
year.
From Biographies of Divine Immortals
许敬生. 中医典故[M]. 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15.
6.仁、和、精、诚
仁
和
精
诚
董奉为人看病不收
庐山杏林中,山中百
将 谷 一 器 置 仓 中 , 即 自 往 取 一 器 杏 去 。
示 时 人 曰 : 欲 买 杏 者 , 不 须 报 奉 , 但
治 也 。 后 杏 子 大 熟 , 于 林 中 作 一 草 仓 ,
百 禽 群 兽 游 戏 其 下 , 卒 不 生 草 , 常 如 芸
年 , 得 十 万 余 株 , 郁 然 成 林 。 乃 使 山 中
赏
Within several years, more than one hundred thousand
析
apricot trees were planted and formed a gigantic and
exuberant orchard, with numerous birds and beasts
赏
members would then return the apricots and kneel down
析
to plea for forgiveness. Dong Feng would bring the deceased people back to life.
deceased:已故的,死者
然,人与社会和谐相
董奉行医不取钱,种
的精神。
处的画面。
杏树以杏换谷救济穷
古代扶贫医生董奉
到 中和 ,疲劳 也不容 易恢复 。 因此 , 动前后至少半小时 内, 运 不要 喝 可 乐 。 由 于 运 动 中人 体 有大 量 电 解 质流 失 ,所 以在 运 动 后 喝含 有 电 解质 的碱 性 饮 料 才是 正 确 的选 择 。
据 《 康 时报 》 健
编 辑 / 秀 阳 张
作而合作。为了能和所有 的人搞好关 系 , 即使 有人对 他做 了不可原 谅 的行为 , 他
也能表示理解并原谅。 因为怕愤 怒、 他 焦
虑 、悲观等负性 情绪 的表达会损 害人 际 关系 , 就尽量把它藏在内心 , 甚至否定它 的存在。无疑 , 这样的人是绝对的好人。
癌 症患者 比一般 人更 加抑郁 , 虽然
你 应 该 了解 一 下 , 动 时 我 们 喝 可 在 今 年 , 界 反 兴 奋 剂 组 织 透 露 , 运 世 任 咖啡因外 , 还含有二氧 化碳 和磷酸 ,
乐是 否 适 宜
何 含 有 咖 啡 因的 药 物 或 饮 料 ,都 将 正是这两种成 分决定 了可 乐不能被
推荐 为运动 时的饮料 。足量的二氧
下 “ 林春 暖 ”的佳 话 杏
附近群众慕名前 来求 医, 董奉对贫 困患者不取分 文 ,
《林黛玉进贾府》
导语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 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 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 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 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红楼梦· 枉凝眉》
•
按照红学家周汝昌的说法,曹 雪芹是个人才,而且是个通才、全 才,《红楼梦》也是一套社会大百 科全书。“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这节课只来学习这样的一些内 容。
(贾府中唯一的继承人)
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 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
从林黛玉进贾府 的言行举止看,你 认为她是一个什么 样的人?
外貌描写
林黛玉
1、众人眼中的黛玉:“众人见黛玉年貌虽 气质好, 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 身体弱 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 他有不足之症。” 2、王熙凤眼中的黛玉:“天下真有这样标 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 漂亮 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 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 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3、宝玉眼中的黛玉:“与众各别:两弯似 “弱柳扶风”的身 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姿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 (脱俗飘逸) 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 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 “风露清愁”的眉 如西子胜三分。”
大 厦 将 倾 前 的 悲 情 恋 歌
林 黛 玉 进 贾 府
学习目标
1、记住作者作品重要知识点,会读重点字音。 2、小说中人物形象分析 3、学习古代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幽梦影名句赏析
《幽梦影》名句赏析原文: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桃以避秦人为知己;杏以董奉为知己;石以米颠为知己;荔枝以太真为知己;茶以卢仝、陆羽为知己;香草以灵均为知己;莼鲈以季鹰为知己;瓜以邵平为知己;鸡以宋宗为知己;鹅以右军为知己;鼓以祢衡为知己;琵琶以明妃为知己。
菊以渊明为知己渊明指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爱菊成癖的文学家,他所爱的菊,名叫九华菊,白瓣黄心,花朵大,有清香。
芳菊开林跃,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梅以和靖为知己北宋隐逸诗人林和靖,一生不娶不仕,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有“梅妻鹤子”之说。
他的诗中有一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被誉为写梅的经典。
故以之为爱梅的代表人物。
竹以子猷为知己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三儿子名叫王徽之,字子猷。
王徽之一生爱竹,曾指竹对友人说:“何可一日无此君!”后世皆以子猷为竹之知己。
莲以濂溪为知己周敦颐,北宋人,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
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
桃以避秦人为知己秦人就是指桃花源中的人,陶渊明记中说,他们是因为避秦战乱,所以才来到桃花源的。
杏以董奉为知己董奉,三国时东汉建安时期名医,字君异,号拔墘,侯官(今福建长乐)人。
少时治医学,医术高明,与南阳张机、谯郡华佗齐名,并称“建安三神区”。
如当时交州刺史吴士燮病危,延董奉诊治,以三丸药纳之口中,以水灌之,并使人捧、摇其头,经抢救而愈。
董氏医德高尚,对所治愈病人轻只要求在其住宅周围种植杏树,以示报答。
日久郁然成林,董氏每于杏熟时于树下作一草仓,如欲得杏者,可用谷易之。
三国十大奇人
三国十大奇人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在这个战乱频仍的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英雄豪杰。
然而,除了那些被广为人知的英勇将领和智勇双全的谋士外,还有许多不太被人所熟知的奇人异士。
他们或是身怀绝技,或是智慧过人,他们的存在为三国时期增添了别样的风采。
在本文中,将为您介绍三国十大奇人。
1. 周瑜(字公瑾):周瑜是东吴重要将领,被誉为“江东之虎”,他既有出众的武艺,又有过人的智谋。
他以其独特的才华和智慧成为了东吴的核心人物之一。
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巧妙地利用火攻战术,成功破坏了曹操的大军,为东吴赢得了宝贵的战略优势。
2. 贾诩(字文和):贾诩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奇人,他虽然没有担任重要的职位,但却是一位智谋过人的谋士。
他曾为董卓效力,并在董卓死后游走于各个势力之间。
贾诩以其聪明才智和冷静的判断力,为他的主公带来了许多胜利。
3. 关羽(字云长):关羽是刘备麾下的重要将领,被尊为“武圣”。
他以勇猛无敌的战斗力和忠诚值得赞美。
关羽在长坂坡、赤壁、夷陵等战斗中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勇气和战略眼光,成为了三国时期的传奇人物。
4. 张角:张角是黄巾起义的领袖之一,被奉为“天公将军”。
他是一位具有宗教色彩的政治家,他的思想深受道教的影响。
张角通过宣传农民起义和废除地主阶级的思想,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的追随者,成为了黄巾起义的灵魂人物。
5. 诸葛亮(字孔明):诸葛亮是刘备的重要谋士,也被尊为“卧龙先生”。
他以其超凡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为刘备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策略。
诸葛亮通过赋予刘备独特的战略眼光,成功地打败了敌对势力,并最终成为了蜀汉的丞相。
6. 袁绍:袁绍是当时北方最有实力的统治者之一,被誉为“天下英雄”。
他凭借着强大的势力和统治能力,成功地掌握了北方地区的大部分势力,成为了三国时期北方的主导者。
7. 陆逊(字伯言):陆逊是孙权的重要将领,以其出众的智谋和冷静的判断力而闻名。
他在赤壁之战中成功协助周瑜以火攻击败曹操,为东吴取得重大战略优势。
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解说词(1)
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解说词观众朋友们,欢迎参观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祖国的中医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医以哲学、宇宙观、生命观为基础,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指导原则,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庇护着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的繁衍生息,并在世界范围内日渐推广和传播,造福人类的健康事业,尤其在当今保健养生回归自然的潮流中,中医药更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中医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不仅体现了中医药的本质与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明的宝贵结晶。
我们医院作为全国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单位及福建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承载着传播健康中医理念、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服务大众健康事业的神圣使命。
希望您能在这里真切地感受中医、认同中医、受益中医、发展中医,并成为推广和宣传祖国医学和文化的使者!首先参观“中医药起源”部分。
请大家看,这幅展板介绍了中医药的起源。
中医药有着悠久历史。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医学。
两千多年前,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
随后中医学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汇集成灿烂芬芳的国粹——中医药。
我想这个铜人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吧!北宋天圣五年,也就是1027年,宋仁宗诏命翰林医官王惟一研制了闻名国内外的针灸“铜人”。
该铜人高度与正常成年人相近,胸背前后两面可以开合,体内雕有脏腑器官,铜人表面刻有穴位。
同时以黄蜡封涂铜人外表的孔穴,其内注水。
针刺时如刺中穴位则水出,没有刺中水则不出。
这是古代精密的医学模型,也是教育史上形象实物教学法的重要发明。
接着再看这幅展板——中医药文化渊源。
中医药学术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出现。
《黄帝内经》成功地将我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引入医学,使之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核心。
阴阳五行学说源于河图洛书。
董奉生平及杏林遗址考证
董奉生平及杏林遗址考证“杏林”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代名词,杏林文化的产生与形成,是通过董奉这一标志性人物及其在庐山所创建的“杏林园”而衍生的。
由于有关董奉和庐山杏林园的记载文献有限,很多的问题只能通过间接的史料,有必要进行考证加以确定。
一董奉生平考杏林文化的产生与形成,是通过董奉这一标志性人物在庐山所创建的“和谐杏林园”而衍生的。
但对董奉的生平,史料记载不详,目前仅能从东晋葛洪《神仙传》和晋代陈寿《三国志·吴志》卷49《士燮传》等文献以寻觅董奉踪迹。
1、董奉生卒考据东晋葛洪《神仙传·董奉》记载:“又士燮为交州刺史,得毒病死,死已三日。
奉时在彼。
乃往与药三丸,内在口中,以水灌之,使人捧举其头,摇而消之。
须臾,手足似动,颜色渐还,半日乃能起坐,后四日乃能语”。
东晋裴松之(372——451)在晋代陈寿(233-297)所著《三国志·士燮传》后引载之作为一段补注,为董奉生卒考提供了依据。
《三国志·士燮传》曰:“士燮,字威彦,苍梧广顺人也。
其先本鲁国汶阳人,至王莽之乱,避地交州,六世至燮……父名赐,桓帝时为日南太守,士燮初任尚书郎,继官交阯太守……燮在郡四十余岁,黄武五年(孙权纪年)年九十卒”。
黄武五年当公元226年,由此上推90年为东汉顺帝阳嘉4年(公元136年),则士燮生卒之年,当作如下表述:生于136年,卒于226年,享年90岁。
《士燮传》称,建安15年(210年)孙权加士燮为左将军,时燮已老迈,年73矣。
建安25年(220年)士燮劝导益州豪门雍闓声明郡民归附孙权,权嘉燮功,晋升为卫将军兼龙编侯,时年八十有三,垂垂老矣。
可见董奉为士燮治病当为建安15年(210年)孙权加士燮为左将军之前。
而且此时董奉应是一代名医,否则他也不可能有机会去治好一个交阯太守的重病。
也就是说,董奉在建安15年(210年)时一般应有40岁,据此推测董奉生年当为公元170年前后。
至于卒年,据《神仙传·董奉》:“奉在人间百余年乃去,颜状如三十时人也。
杏林
文化
“杏林”已成为中华传统医学的代名词,自古医家以位列“杏林中人”为荣,医著以“杏林医案”为藏,医 技以“杏林圣手”为赞,医德以“杏林春暖”为誉,医道以“杏林养生”为崇。
代表着祖国传统医学的杏林文化,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文化现象。杏林文化的传 承与发扬,不是来自官方导向、典籍传世、系统教育或师徒相授,而是来自民众,它的社会根源是历史悠久的中 华民族对真、善、美理想永不停止的追求。
他选择交州一带行医安生,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军阀势力重新瓜分交州,董奉恐遭不测,公元207年左右, 被迫选择庐山为隐居之地。在庐山,董奉施医济世,开创了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荣以及药食同源的杏林园。
遗址
1991年,一支考察组在庐山山南考察,于一墓穴中发现明代和尚、归宗寺主持果清禅师的《重兴归宗田地界 址碑记》和有关图刻。碑记和图刻详细记载了董奉杏林、杏坛庵和庵产的情况,指出杏坛庵在陶渊明醉石以东的 般若峰下,庵产方圆百里。
董奉在庐山几十年,追求的是“奉天地顺五行”,在现实中构建“和谐杏林园”,从而达到其修道从医的最 高境界——无为而为。“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体现了一种超然境界。
“敷浴治疠”、“斩鼍除魅”、“杏茶治癔”等故事无不体现董奉对平民百姓的宽厚善良,以及自然疗法、 环境调适与心理调适的妙用。从“百禽群兽,游戏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芸治也”,山里山外群众往来杏林的恬 淡惬意的画卷,使人们看到杏林文化的内涵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位置
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街道
进出岛设施
集美街道
杏林,位于美丽的海上花园厦门,华侨陈嘉庚的故乡集美。是一个美丽的小镇。杏林渔村是中外游客来往厦 门的必经地。面积24.7平方千米,户籍人口4万人、流动人口1.8万人。辖3个社区:纺织、曾营、宁宝;4个村委 会:西亭、杏林、内林、高浦。杏林比邻漳州市,并建有杏林大桥与厦门岛相连
杏林一词起源于
杏林一词起源于
“杏林春暖”通常用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良医术,“杏林”一词最早来源于三国时期的董奉,董奉这个人一生堪称传奇,今天我为大家分享神医董奉传奇的一生,咱们一起往下看!
据记载,董奉(220年—280年),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候官县董墘村(今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人,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生。
三国时期的人物,少年学医,信奉道教。
年青时,曾任候官县小吏。
传说一:
交州刺史士燮得了暴病死去,已经停尸三天,正好董奉在交州,听说后就前去看望,把三个药丸放在死者嘴里,又给灌了些水,让人把去世者的头捧起来摇动着让药丸溶化,不一会儿,士燮的手脚就像能动,脸上有了活人的颜色,半日就能坐起来,四天后就能说话了。
传说二:董奉回到豫章庐山下住,有一个人得了热病,快结束了,用车拉着来见董奉,叩头哀求董奉救命。
董奉让病人坐在一间屋子里,用五层布单子蒙上他,让他别动。
传说三:
县令有个女儿被鬼缠住,医治无效,就投奔董奉求治,并说如果治好了就把女儿许给董奉为妻。
董奉答应了,就施起法术,召来了一条几丈长的白鳄鱼,鳄鱼自己在地上一直爬到县令家门口。
仙人董奉的故事
仙⼈董奉的故事董奉,字君异,福州候官县⼈⼠。
吴先祖时期,有⼀位年轻⼈担任候官县的县令,董奉当时有三⼗多岁,县令见到他和普通⼈⼀样,没有感到他的奇特之处。
后来县令罢官离开,五⼗年后,⼜担任另外的职务,上任之时,路过候官县,以前的下属都来拜见这位往⽇的县令,董奉也来了。
县令见到故⼈都已⽼去,只有董奉的容貌和五⼗年前⼀样。
他感到很奇异,就在县⾥留宿,结识董奉,并问他:“你是不是得道⾼⼈呢?和你同龄的⼈,如今头发都已经花⽩,但是你的容貌依然年轻。
”董奉含糊地回答了⼀句:“这只是偶然罢了。
”交州刺史杜燮得暴病死去,已经停⼫三天。
正好董奉当时在南⽅,便前去看望,往⼫体嘴⾥塞了三粒药丸,命⼈把⼫体头部举起来,来回晃动,以便药丸融化。
过了⼀会⼉,杜燮睁开双眼,⼿脚能够挪动,脸上逐渐有了活⼈的⽓⾊。
半天之后,就能坐起来了,就这样活了过来。
⼜过了四天,杜燮能开⼝说话了。
杜燮说:“我刚刚死的时候,就好像在做梦⼀样,看到有⼏⼗个⿊⾐⼈把我抓到⼀辆车上,进了⼀个红⾊⼤门,就把我塞进了监狱。
监狱⾥⾯都是单间,⼀个单间只能住⼀⼈。
⿊⾐⼈将杜燮的房间的门窗⽤⼟封上,⼀丝光线都透不进来。
我忽然听到有⼈说话:‘太⼄真⼈派我来召杜燮,还不赶紧开门放⼈。
’随后就听到铁具挖⼟的声⾳,半天才把我弄出来。
从监狱出来,我看到外⾯停着⼀辆马车,车顶是红⾊的,车上坐了三个⼈。
有⼀个⼈⼿持符节,喊杜燮上车。
马车把我送到了家门⼝,我就活了过来。
”复活的杜燮为了报答董奉,便在庭院中修建了⼀座⾼楼侍奉他。
董奉不吃别的东西,只吃⼲⾁和枣,还喜欢喝酒。
杜燮就⼀⽇三餐都为他提供⾁⼲、枣和酒。
董奉平时都待在楼上⾃⼰的房间,只有吃饭时会下楼到杜燮房间吃饭。
他下楼时想鸟⼀样腾空来到座位,吃完后就腾空飞到楼上,别⼈都⽆所察觉。
就这样过了三年,董奉向杜燮告别,想要离去。
杜燮哭着挽留,也没能留住他。
杜燮问:“您要去哪⾥?需要准备⼀艘⼤船吗?”董奉回答:“不⽤船,只要准备⼀副棺⽊就好。
生活典故
生活典故作者:暂无来源:《农家参谋》 2019年第6期为什么称医术高超者为“杏林高手”据传,三国时东吴名医董奉,精通医道,有妙手回春之术。
他晚年居住庐山脚下,为贫民百姓治病不收取任何费用。
但要求病人痊愈后,到其房后山坡上栽种杏树,重病治愈后植三五株,小病治愈后植一株,名为“康乐杏”,不到几年工夫,“康乐杏”遍布岭前岭后,郁郁葱葱。
如今我们称赞医德高尚、医术精良的医家为“誉满杏林”或“杏林高手”,均出于此。
“东窗事发”的由来“东窗事发”这个成语在现今是密谋败露的意思,缘起是基于一个传说。
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卷四记载:相传秦桧杀岳飞时,秦桧和他的妻子王氏在东窗下密谋策划。
后来秦桧死了,在地狱里受尽千般苦。
其妻王氏便给他做道场,叫道士到阴曹探访。
秦桧对道士说:“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元代孔文卿依此传说作杂剧《秦太师东窗事犯》,昆剧《疯僧扫秦》是据其第二折改编的。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为非作歹,必有东窗事发之时。
“目不识丁”的“丁”指什么人们称文盲为“目不识丁”,意为“丁”字都不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目不识丁”缘起于《唐书·张宏靖传》:“背挽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
”在窦苹《唐书音训》中,则云:“丁恐当作个。
”也就是说,“不如识一丁字”中的“丁”,应当是“个”字之误。
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亦认为如此,说明《唐书》所云确为“目不识一个字”。
由于印刷或书写之误,读者又不深究,故而流传为“不如识一个丁字”,后演为“不识一丁”,或曰“目不识丁”。
“无事不登三宝殿”的来历“三宝殿”在佛教寺庙中,被称为“寺中之寺”。
只有较大规模的寺庙才有,像栖霞古寺、普陀寺、少林寺都有藏经楼,里面存放着佛学书籍和释迦牟尼佛像。
每天僧侣除在大雄宝殿诵经拜佛外,还要到“寺中寺”中朝拜佛像,故藏经楼又被称为“三宝殿”,即经书、佛像和僧侣的总称。
后来,人们使用“无事不登三宝殿,有事才到你家来”的俗话,比喻凡是到“三宝殿”的都是有事者。
不留乃留
不留乃留作者:王文昌来源:《检察风云》 2019年第13期晋代葛洪所著《神仙传》载有“杏林”一说。
三国时期有位名医叫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与当时的张仲景、华佗号称“建安三神医”。
董奉少年学医,信奉道教,曾任侯官县小吏,晚年隐居庐山下。
他为当地的老百姓诊病疗疾,从不索取报酬,只有一个要求:每当治好一个重病患者,就让病愈者在山坡上栽杏树五棵;每当治好一个轻病患者,就让病愈者在山坡上栽杏树一棵。
董奉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赠医送药,不取分文,闻讯前来求治的病人越来越多。
光阴荏苒,年复一年,病愈者栽下的杏树也愈来愈多。
十余年后,庐山一带的杏树已郁然成林,多达十万余株。
董奉在这片郁郁葱葱的杏林中建了一座简易仓房。
每逢杏熟之时,董奉以榜示人:凡是到此买杏者,每一器谷易一器杏,自行取去,不必通报。
董奉每年以杏换得粮食,用来帮助生活贫困的老弱贫病及在外旅行没有川资之人。
董奉去世后,人们在庐山上建有董奉馆;在福建长乐有一座山被称为董奉山。
一生行医,一生奉献,身后无它,只有一座十万余株杏花灿烂的山林。
唐王维曾有诗赞曰“董奉杏成林,陶潜菊盈把”。
从此,董奉的名字与杏林联系在一起,名垂青史。
“杏林”从此成为中医界和中华传统医学的代名词。
医家以名列“杏林中人”为荣。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立名者,行之极也。
”立名,无可厚非,也有助于激发“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的高远理想,最终以知促行,在天地间做出一番益人益己益世的事业。
然而,求名心切必作伪,求利心重必趋邪。
名利,人之所欲,长久的名利时间自会分辨出来,无论作伪还是趋邪,终将短命,只会博人一笑。
不留乃留。
董奉行医,不收分文,没有留下万贯家财,十万株杏林却让董奉的名字不朽。
看来,人生于世,留什么是一个大问题。
清刘大櫆在《游万柳堂记》中感叹:“一至,犹稍有亭榭。
再至,则向之飞梁架于水上者,今欹卧于水中矣。
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
”作者最后感慨:“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奉:三国时期东吴名医,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
墘
本文导读:
董奉把3粒药丸放入病人口中,用水灌下。
稍后,病人手足能动,肤色逐渐转活,半日后即能坐起,4日后能说话,不久病愈。
显然这是民间传说,士燮死于公元226年,此时董奉才6、7岁。
由于医术高明,人们把董奉同当时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董奉住士燮府中,后士燮阴谋反叛朝廷,担心董奉泄漏其密谋,欲害之。
董奉利用气功装死,骗过士燮后逃走。
晚年到豫章(今江西)庐山下隐居,继续行医。
吴天纪四年(280年),董奉逝世。
董奉,东汉建安时期名医。
又名董平,字君异(一说字君平,《大越史记全书》说字“昌”),号拔墘,侯官县董墘(一说董厝)村(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人。
少年学医,信奉道教。
年青时,曾任侯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
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
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
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
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
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
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盖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