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讲解 多过程问题解题方法(两篇)
高一物理常用物理解题方法介绍(小结)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物理常用物理解题方法介绍(小结)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常用物理解题方法介绍(小结)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做了不少习题,但总感到拿来物理题无从下手,这是由于对物理解题方法归纳总结不够,头脑中没有清晰的思路,本期总结物理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解题方法。
二. 整体法:整体法是以相关联的物体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整体或全过程去把握物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三. 隔离法:隔离法就是把一个物体从一个系统中独立分析从而确定受力或运动状态,这种方法叫隔离法。
四. 等效法:在一些物理问题中,一个过程的发展,一个状态的确定,往往是由多个因素决定的,若某量的作用与另一些量的作用相同,则它们可以互相替换,经过替换使原来不明显的规律变得明显简单。
这种用一些量代替另一些量的方法叫等效法,如分力与合力可以互相代替。
运用等效法的前提是等效。
【典型例题】[例1] 在粗糙水平面上,有一个三角形木块abc ,在它的两个侧面上分别放两个质量分别为1m 和2m 的木块,21m m 三角形木块和斜面上木块均静止不动,如图专—1所示。
水平面对三角形木块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有摩擦力作用,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B. 有摩擦力作用,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12整体对地既无运动也无运动趋势,不会受到水平地面的摩擦力。
正确答案选D。
a施一ab看作整a 的关系,只有把滑ma Ma M +=。
-a 表示滑块合注:压力大小小于两个重力之和,因为铁环处失重状态。
[例6] 光滑水平面上恒力F 使A 、B 、C 一起运动。
在中间物体B 上放一个物体使与B 一起运动,则AB 间轻绳张力1T ,与BC 间张力2T 的变化情况是( )A. 1T 变小B. 1T 增大C. 2T 不变D. 2T 增大ABCF图专—8解析:B 上未放物块时,ABC 一起加速的加速度a 为)/(C B A m m m F a ++=隔离C :a m T F C =-2F m m m m m m m m Fm F a m F T CB A B AC B A CC +++=++-=-=2当B 上放物块后总体0m m m m Fa C B A +++='F m m m m m m m T C B A B A 02+++++='用数学方法比较22T T >'隔离A :a m T A =1CB A m m m Fa ++=F m m m m T CB A A++=1B 上放物块后0m m m m Fa C B A +++='a m T A '='1F m m m m m C B A A+++=加速度为a 。
高中物理压轴题:用力学三大观点处理多过程问题(解析版)
压轴题用力学三大观点处理多过程问题1.用力学三大观点(动力学观点、能量观点和动量观点)处理多过程问题在高考物理中占据核心地位,是检验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标准。
2.在命题方式上,高考通常会通过设计包含多个物理过程、涉及多个力学观点的复杂问题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些问题可能涉及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能量转换和守恒、动量变化等多个方面,要求考生能够灵活运用力学三大观点进行分析和解答。
3.备考时,学生应首先深入理解力学三大观点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掌握相关的物理公式和定理。
其次,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注重对多过程问题的训练,学会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简单过程进行分析和处理。
考向一:三大观点及相互联系考向二:三大观点的选用原则力学中首先考虑使用两个守恒定律。
从两个守恒定律的表达式看出多项都是状态量(如速度、位置),所以守恒定律能解决状态问题,不能解决过程(如位移x,时间t)问题,不能解决力(F)的问题。
(1)若是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优先考虑使用两个守恒定律。
(2)若物体(或系统)涉及速度和时间,应考虑使用动量定理。
(3)若物体(或系统)涉及位移和时间,且受到恒力作用,应考虑使用牛顿运动定律。
(4)若物体(或系统)涉及位移和速度,应考虑使用动能定理,系统中摩擦力做功时应用摩擦力乘以相对路程,动能定理解决曲线运动和变加速运动特别方便。
考向三:用三大观点的解物理题要掌握的科学思维方法1.多体问题--要正确选取研究对象,善于寻找相互联系选取研究对象和寻找相互联系是求解多体问题的两个关键。
选取研究对象后需根据不同的条件采用隔离法,即把研究对象从其所在的系统中抽离出来进行研究;或采用整体法,即把几个研究对象组成的系统作为整体进行研究;或将隔离法与整体法交叉使用。
通常,符合守恒定律的系统或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系统,宜采用整体法;在需讨论系统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时,宜采用隔离法;对于各部分运动状态不同的系统,应慎用整体法。
高中物理必修一 计算难题 多过程问题解题方法(含练习解析)
多过程问题解题方法【学习目标】能用程序法分析解决多过程问题 【要点梳理】要点一、程序法解题在求解物体系从一种运动过程(或状态)变化到另—种运动过程(或状态)的力学问题(称之为“程序题 ”)时,通常用“程序法”求解。
程序法: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对题目给出的物体运动过程(或不同的状态)进行分析(包括列式计算)的解题方法。
“程序法”解题要求我们从读题开始,就要注意到题中能划分多少个不同的过程或多少个不同的状态,然后对各个过程或各个状态进行分析(称之为“程序分析”),最后逐一列式求解得到结论。
程序法解题的基本思路是:(l )划分出题目中有多少个不同的过程或多少个不同的状态 (2)对各个过程或各个状态进行具体分析,得出正确的结果(3)前一个过程的结束就是后一个过程的开始,两个过程的交接点是问题的关键。
要点二、多过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多过程问题的物理情景往往涉及几个研究对象,或几个运动过程。
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 (1)边读题边粗略分析运动过程分几个运动阶段,把握特殊状态,画草图分析; (2)澄清物体在各个阶段的受力及运动形式,求出各阶段的加速度(或表达式); (3)寻找各特殊状态的物理量及相关过程物理量的联系,根据规律求解。
【典型例题】类型一、弹簧类多过程问题例析例1、(2015 临忻市中期末考) 如图所示,质量相同的两物块A 、B 用劲度系数为K 的轻弹簧连接,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开始时弹簧处于自然状态.t=0时刻,开始用一水平恒力F 拉物块A ,使两者做直线运动,经过时间t ,弹簧第一次被拉至最长(在弹性限度内),此时物块A 的位移为x .则在该过程中( )A . t 时刻A 的动能为FxB . A 、B 的加速度相等时,弹簧的伸长量为2FkC . t 时刻A 、B 的速度相等,加速度不相等D . A 、B 的加速度相等时,速度也一定相等 【答案】BC【解析】A 、对物体A 由动能定理可得,F K =-=E -0W W W 总弹力,所以物体A 的动能应等于合力对它做的功,所以A 错误;B 、由题意可知,当两物体加速度相同时,对A 应有:F ﹣k •△x=ma ,对B 应有:k •△x=ma ,联立解得△x=,所以B 正确;C 、由动态分析可知,物体A 加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物体B 也做加速运动,加速度大小逐渐增大,显然开始过程物体A 的加速度大于物体B 的加速度,所以物体A 的速度大于B 的速度,当它们的加速度相等时,物体A 的速度仍然大于B 的速度;以后过程,由于物体A 的速度大于B 的速度,弹簧继续拉伸,这样,物体A 又做减速运动,物体B 则继续做加速运动,当两者速度相等时,弹簧伸长最长,故t 时刻,A 、B 的速度相等,加速度不相等,所以C 正确;D 、根据上面的方向可知,A 、B 加速度相等时,速度不相等,所以D 错误.【总结升华】遇到物体的动态分析过程,应由牛顿第二定律进行分析: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减速运动.本题注意两物体加速度相同时速度不同,物体A 的速度大于B 的速度;当两物体速度相同时加速度不同,物体B 的加速度大于A 的加速度. 举一反三【变式】如图所示,一弹簧一端系在墙上O 点,自由伸长到B 点,今将一个小物体m 压着弹簧,将弹簧压缩到A 点,然后释放,小物体能运动到C 点静止。
专题05 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教师版)-新高一物理多维度导学与分层专练
高一物理多维度导学与分层专练专题05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导练目标导练内容目标1多过程问题目标2追及相遇问题【知识导学与典例导练】一、多过程问题1.多过程问题的处理方法和技巧:(1)充分借助v-t 图像,从图像中可以反映出物体运动过程经历的不同阶段,可获得的重要信息有加速度(斜率)、位移(面积)和速度;(2)不同过程之间的衔接的关键物理量是不同过程之间的衔接速度;(3)用好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和平均速度公式:v =v 0+at ;x =v 0t +12at 2;v 2-v 02=2ax ;x =v +v 02t 。
2.两种常见的多过程模型(1)多过程v-t 图像“上凸”模型【特点】全程初末速度为零,匀加速直线运动过程和匀减速过程平均速度相等。
【三个比例关系】①由速度公式:v=a 1t 1;v=a 2t 2(逆向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得:2121t t a a =;②由速度位移公式:v 2=2a 1x 1;v 2=2a 2x 2(逆向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得:2121x x a a =;③由平均速度位移公式:211vt x =;222vt x =得:2121x x t t =。
【衔接速度和图线所围面积】①衔接速度是两个不同过程联系的关键,它可能是一个过程的末速度,另外一个过程的初速度。
②图线与t 轴所围面积,可能是某个过程的位移,也可能是全过程的位移。
(2)多过程v-t 图像“下凹”模型【案例】车过ETC 通道耽搁时间问题:耽搁的距离:阴影面积表示的位移x ∆;耽搁的时间:x t v∆∆=【例1】ETC 是高速公路上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的简称。
如图所示,汽车以16m/s 的速度行驶,如果过人工收费通道,需要在收费站中心线处减速至0,经过20s 缴费后,再加速至16m/s 行驶;如果过ETC 通道,需要在中心线前方8m 处减速至4m/s ,匀速到达中心线后,再加速至16m/s 行驶。
设汽车加速和减速的加速度大小均为22m/s 。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讲解 多过程问题解题方法
多过程问题解题方法【学习目标】能用程序法分析解决多过程问题【要点梳理】要点一、程序法解题在求解物体系从一种运动过程(或状态)变化到另—种运动过程(或状态)的力学问题(称之为“程序题 ”)时,通常用“程序法”求解。
程序法: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对题目给出的物体运动过程(或不同的状态)进行分析(包括列式计算)的解题方法。
“程序法”解题要求我们从读题开始,就要注意到题中能划分多少个不同的过程或多少个不同的状态,然后对各个过程或各个状态进行分析(称之为“程序分析”),最后逐一列式求解得到结论。
程序法解题的基本思路是:(l )划分出题目中有多少个不同的过程或多少个不同的状态(2)对各个过程或各个状态进行具体分析,得出正确的结果(3)前一个过程的结束就是后一个过程的开始,两个过程的交接点是问题的关键。
要点二、多过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多过程问题的物理情景往往涉及几个研究对象,或几个运动过程。
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1)边读题边粗略分析运动过程分几个运动阶段,把握特殊状态,画草图分析;(2)澄清物体在各个阶段的受力及运动形式,求出各阶段的加速度(或表达式);(3)寻找各特殊状态的物理量及相关过程物理量的联系,根据规律求解。
【典型例题】类型一、弹簧类多过程问题例析例1、(2016 中原名校联考)如图甲所示,质量m 1=3 kg 的滑块C (可视为质点)放置于光滑的平台上,与一处于自然长度的弹簧接触但不相连,弹簧另一端固定在竖直墙壁上。
平台右侧的水平地面上紧靠平台依次排放着两块木板A 、B 。
已知木板A 、B 的长度均为L=5 m ,质量均为m 2=1.5 kg ,木板A 、B 上表面与平台相平,木板A 与平台和木板B 均接触但不粘连。
滑块C 与木板A 、B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3,木板A 、B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1。
现用一水平向左的力作用于滑块C 上,将弹簧从原长开始缓慢地压缩0.2 m 的距离,然后将滑块C 由静止释放,此过程中弹簧弹力大小F 随压缩量x 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
高一物理一题多解
第一题
在正常情况下,火车以54km/h的速度行驶,匀速开过一个小站,现因需要,必须在这一小站停留。
火车将到小站时以0.5 m/s 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停留2min后,又以0.3 m/s 2的加速度驶出小站一直恢复到原来速度,求因列车停靠小站而延误的时间。
(答案160s)
方法一:解答:解:火车减速过程中初速度v0=54km/h=15m/s,末速度为零,加速度a1=-0.5m/s2,由速度时间关系式:v=v0+a1t1,解得:t1=
=30s,由位移时间公式得:x1=v0t1+a1t12
解得:x1=225m
火车加速过程中,初速度v2零,末速度为v3=15m/s,加速度a2=0.3m/ s2,由速度时间关系式:v3=v2+a2t2
解得:t2=50s,由位移时间公式:x2=a2t22
解得:x2=375m,火车匀速通过车站所用时间:T==40s 火车因停靠小站而延误的时间:△t=t1+t2+t停-T=160s
答:火车因停靠小站而延误的时间160s.
点评:本题关键是分析清楚火车的运动情况,先匀减速直线运动后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然后根据速度时间公式和速度位移公式列式求解.
方法二:。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多过程问题的解题方法.docx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桑水制作多过程问题的解题方法授课内容:例1:如图为蹦极运动的示意图。
弹性绳的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和运动员相连。
运动员从 O点自由下落,至 B点弹性绳自然伸直,经过合力为零的 C点到达最低点 D,然后弹起。
整个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
分析这一过程,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经过B点时,运动员的速率最大②经过C点时,运动员的速率最大③从C点到D点,运动员的加速度增大④从C点到D点,运动员的加速度不变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例2.如图所示,一弹簧一端系在墙上O点,自由伸长到B点,今将一个小物体m压着弹簧,将弹簧压缩到A点,然后释放,小物体能运动到C点静止。
物体与水平地面的摩擦系数恒定,试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从A到B速度越来越大,从B到C速度越来越小B.物体从A到B速度越来越小,加速度不变C.物体从A到B先加速后减速,从B到C一直作减速运动D.物体在B点所受合外力为零例3、钢球在很深的油槽中由静止开始下落,若油对钢球的阻力正比于球的速率,则球的运动是A、先加速后减速,最后静止B、先加速后减速,最后匀速C、先加速后匀速D、反复地加速和减速例4.用平行于斜面的力F拉着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在光滑斜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若拉力逐渐减小,则在此过程中,物体的运动可能是:A.加速度和速度都逐渐减小B.加速度越来越大,速度先变小后变大C.加速度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小D.加速度和速度都越来越大例5、质量为m=2k g的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它们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
现对物体施加如图所示的力F,F=10N,与水平方向成θ=37o夹角经过t=10s后,撤去力F,再经过一段时间,物体又变为静止,求整个过程物体的总位移S。
(g取10m/s2)例6.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θ=370的足够长的固定的斜面底端有一质量为m=1.0kg的物体,物体与斜面间动摩擦因数为μ=0.25,现用轻细绳将物体由静止沿斜面向上拉动,拉力F=10.0N,方向平行斜面向上。
浅析高中物理“多过程”问题的解决策略
浅析高中物理“多过程”问题的解决策略作者:毛敏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年第146期【摘要】近几年物理高考中多过程计算题是考查一个热点,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学生在这类题难度较大得分率较低,下面就这类问题在《动量守恒定律》复习课中进行探究,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多过程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多过程;衔接态;拆分;组合物理高考经过多年的改革之后,高考试题不再是单纯的关注于对知识的掌握与机械应用。
而是更注重知识的形成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涉及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更关注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多物体多过程问题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各个物理规律的掌握和理解,还可以考查学生把实际问题的抽象化的能力,考查学生有序化的严谨思维能力。
所以这类问题得到了命题人的青睐,也成为热点试题之一。
下面就尝试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在教学中如何来突破这类问题,希望能给大家有所启发。
以此题为例:如图1所示,斜面底端与光滑的水平导轨ab平滑连接,放在地面上的小车上表面与ab在同一水平面上,右端紧靠水平滑道的b端,左端紧靠锁定在地面上的档板P。
轻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档板P上,另一端与质量为m2=1kg物块B相接(不拴接),开始时弹簧处于原长,B恰好位于小车的右端,质量为m1=3kg的物块A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进入ab时无机械能损失,并与B碰撞結合成整体压缩弹簧。
已知物块与小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物块与斜面间动摩擦因数为0.5,斜面长度为L=4m倾角θ=37°,重力加速度g=10m/s2,sin37°=0.6 ,cos37°=0.8 ,求:(1)A沿斜面滑到底端所用时间t和此刻速度V1的大小(2)A与B碰撞后瞬间速度V2的大小(3)弹簧达到最大压缩量d=1m时的弹性势能EP通读本题,确定物理情景是以滑块、弹簧为背景的两体多过程问题,过程复杂。
学生一眼看到此类题目十分害怕,下面我们来探讨这类问题应该如何破解它。
高考物理知识讲解 多过程问题解题方法
多过程问题解题方法【学习目标】能用程序法分析解决多过程问题【要点梳理】要点一、程序法解题在求解物体系从一种运动过程(或状态)变化到另—种运动过程(或状态)的力学问题(称之为“程序题 ”)时,通常用“程序法”求解。
程序法: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对题目给出的物体运动过程(或不同的状态)进行分析(包括列式计算)的解题方法。
“程序法”解题要求我们从读题开始,就要注意到题中能划分多少个不同的过程或多少个不同的状态,然后对各个过程或各个状态进行分析(称之为“程序分析”),最后逐一列式求解得到结论。
程序法解题的基本思路是:(l )划分出题目中有多少个不同的过程或多少个不同的状态(2)对各个过程或各个状态进行具体分析,得出正确的结果(3)前一个过程的结束就是后一个过程的开始,两个过程的交接点是问题的关键。
要点二、多过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多过程问题的物理情景往往涉及几个研究对象,或几个运动过程。
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1)边读题边粗略分析运动过程分几个运动阶段,把握特殊状态,画草图分析;(2)澄清物体在各个阶段的受力及运动形式,求出各阶段的加速度(或表达式);(3)寻找各特殊状态的物理量及相关过程物理量的联系,根据规律求解。
【典型例题】类型一、弹簧类多过程问题例析例1、(2016 中原名校联考)如图甲所示,质量m 1=3 kg 的滑块C (可视为质点)放置于光滑的平台上,与一处于自然长度的弹簧接触但不相连,弹簧另一端固定在竖直墙壁上。
平台右侧的水平地面上紧靠平台依次排放着两块木板A 、B 。
已知木板A 、B 的长度均为L=5 m ,质量均为m 2=1.5 kg ,木板A 、B 上表面与平台相平,木板A 与平台和木板B 均接触但不粘连。
滑块C 与木板A 、B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3,木板A 、B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1。
现用一水平向左的力作用于滑块C 上,将弹簧从原长开始缓慢地压缩0.2 m 的距离,然后将滑块C 由静止释放,此过程中弹簧弹力大小F 随压缩量x 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
2023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知识点精讲与2022高考题模考题训练专题05 直线运动综合问题(含详解)
“形异质同”是指遵循的物理规律相同,但情景新颖、信息陌生、物理过程独特的题目,对这类问题同学们往往感觉难度大,无从下手。这类问题看似陌生,实则与我们平时练习的题目同根同源,只不过是命题人巧加“改头换面”而已。这类问题我们称之为“形异质同”。
另外,“形同质异”是指物理情景比较熟悉,物理过程似曾相识的题目,对于这类问题,又往往因审题不严、惯性思维,不注意题中所给条件的细微区别,而解答失误。这类问题我们称之为“形同质异”。
第二部分最新高考题精选
1.(浙江新高考2018年4月选考科目物理试题)如图所示,竖直井中的升降机可将地下深处的矿石快速运送到地面。某一竖井的深度约为104m,升降机运行的最大速度为8m/s,加速度大小不超过1m/s2,假定升降机到井口的速度为零,则将矿石从井底提升到井口的最短时间是
A. 13s B. 16s
A.5 m/s210 mB. 5 m/s211 m
C. 2.5 m/s210 mD. 2.5 m/s210 m
2.(2022福建三明重点高中质检)图所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迄今为止中国自主设计的最复杂的海洋调查装备,具有世界第一的下潜深度,且各项技术指标世界领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某次潜水试验,下潜深度3000m,其下潜过程可简化为由静止开始竖直向下先做加速度大小为a1=0.2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然后做加速度大小为a2=0.1m/s2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速度零,求:
7.假设收费站的前、后都是平直大道,大假期间过站的车速要求不超过v=21.6 km/h,事先小汽车未减速的车速为v0=108 km/h,制动后小汽车的加速度的大小为a1=4 m/s2。试问:
(1)大假期间,驾驶员应在距收费站至少多远处开始制动?
(2)假设车过站后驾驶员立即使车以a2=6 m/s2的加速度加速至原来的速度,则从减速开始至最终恢复到原来速度的过程中,汽车运动的时间至少是多少?
高一物理常用的物理解题方法(二)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
高一物理常用的物理解题方法(二)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常用的物理解题方法(二)二. 知识要点:正交分解法图像、图形分析法等效变换法物理极值法临界分析法估算分析法守恒分析法等三. 要点解析:正交分解法所谓正交分解法,就是把同一矢量系的各个矢量向互相垂直的两个坐标轴(x轴和y轴)方向分解。
其基本原理是矢量的合成与分解的法则,即平行四边形法则。
用正交分解法,所解决的具体问题多数是力、加速度、速度、位移等。
把一个简单矢量正交分解,常常表现出这个矢量在正交方向上的客观效果。
多个共点力正交分解的问题,主要应用于牛顿运动方程,ΣF=ma,则可有互相垂直两个方向的分量式∑F x=ma x,∑F y=ma y为了减小矢量的分解,在建立直角坐标、确定z轴正方向时,一般有两种方法:1. 分解力而不分解加速度,此时应规定加速度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2. 分解加速度而不分解力。
此种方法一般是在以某个力方向为x轴正方向时,其他力都落在两个坐标轴上而不需再分解。
此法的最大特点是解题步骤清楚,程序化。
尤其是对于受三个力以上共点力时,采用此法处理更显得思路条理化。
注意,在选取坐标轴时,为解题方便,应尽量减少矢量的分解。
应用正交分解法,在处理力学和电学等相关问题上都得到很好的效果,是常用的解题方法。
[例1] 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物体和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如沿水平方向加一个力F,使物体沿斜面向上以加速度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F=?解:(1)受力分析:物体受推力F,重力G,弹力N、摩擦力f作用;(2)建立坐标系:以加速度a的方向即沿斜面向上方向为x轴正方向,分解F和G。
(3)建立运动方程:∑F x=F cosθ-mg sinθ-f=ma(1),∑F y=N-mg cosθ-F sinθ=0 (2)f=μN(3)三式联立求得F =m (a +g sin θ+μgcos θ)/(cos θ-μsin θ)小结:此题是分解力而不分解加速度,且以a 的方向为x 轴正方向。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难点总结5篇分享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难点总结5篇分享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11.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基本思路(1)通过认真审题,确定研究对象.(2)采用隔离体法,正确受力分析.(3)建立坐标系,正交分解力.(4)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5)统一单位,求出答案.2.解决连接体问题的基本方法是:(1)选取的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对象时可采取 ''先整体,后隔离"或 ''分别隔离"等方法.一般当各部分加速度大小.方向相同时,可当作整体研究,当各部分的加速度大小.方向不相同时,要分别隔离研究.(2)对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式,求出答案.3.解决临界问题的基本方法是:(1)要详细分析物理过程,根据条件变化或随着过程进行引起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变化,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2)在某些物理过程比较复杂的情况下,用极限分析的方法可以尽快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易错现象:(1)加速系统中,有些同学错误地认为用拉力F直接拉物体与用一重力为F的物体拉该物体所产生的加速度是一样的.(2)在加速系统中,有些同学错误地认为两物体组成的系统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时支持力等于重力.(3)在加速系统中,有些同学错误地认为两物体要产生相对滑动拉力必须克服它们之间的静摩擦力.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2名称:加速度1•定义:速度的变化量Av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At的比值.2.公式:a= A v/ A t3.单位:m/s (米每二次方秒)4.加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乂有方向.加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AV方向始终相同.特别,在直线运动中,如果速度增加,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相同;如果速度减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相反.5.物理意义:表示质点速度变化的快慢的物理量.举例:假如两辆汽车开始静止,均匀地加速后,达到_m/s的速度,A车花了_s,而B车只用了5s.它们的速度都从Om/s变为_m/s,速度改变了_m/s.所以它们的速度变化量是一样的.但是很明显,B车变化得更快一样.我们用加速度来描述这个现象:B车的加速度@二Av/t,其中的△ v是速度变化量)加速度计构造的类型A车的加速度.显然,当速度变化量一样的时候,花时间较少的B车,加速度更大.也就说B车的启动性能相对A车好一些.因此,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的物理量.注意:1.当物体的加速度保持大小和方向不变时,物体就做匀变速运动.如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等.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做直线运动.如竖直上抛运动.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做直线运2.加速度可山速度的变化和时间来计•算,但决定加速度的因素是物体所受合力F和物体的质量M.3.加速度与速度无必然联系,加速度很大时,速度可以很小;速度很大时,加速度也可以很小•例如:炮弹在发射的瞬间,速度为0,加速度非常大;以高速直线匀速行驶的赛车,速度很大,但是山于是匀速行驶,速度的变化量是零,因此它的加速度为零.4.加速度为零时,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相对于同一参考系).任何复杂的运动都可以看作是无数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加速运动的合成.5.加速度因参考系(参照物)选取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取地面为参考系.6.当运动的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90°时,即做加速运动,加速度是正数;反之则为负数.特别地,当运动的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之间的夹角恰好等于90。
高一物理解题方法(二)-word文档
高一物理解题方法(二)1. 力学中要求画完整的受力分析图。
运动学中要有画运动图景的习惯力学问题中必须画出完整的受力分析图。
这是至关重要的。
是正确解决力学问题的关健。
有的同学认为问题很简单,画图不完整,或根本就不画受力图。
正确的结果往往难以得出。
即使一时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但这种不良的习惯慢慢就会养成。
当遇到较为复杂的问题时,就不知道如何下手了。
我有时甚至会宣传一种观点:力学问题当你不理解习题,难以下手时,对物体受力分析,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效果,正所谓柳暗花明。
运动学中画运动图景辅助解题,有时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我想我们在教学中深有体会,我们自己不画运动图景有时解题都不太容易。
2. 字母、符号的规范化书写一些易混的字母从一开始就要求能正确书写。
如u、v、μ、ρ、p,m与M等,认真书写,我在教学中就发现有不少同学m与M不分,那么表达式就变味了。
受力分析图中,力较多时,如要求用大写的F加下标来表示弹力,用小写的f加下标来表示摩擦力,用F与F′来表示一对弹力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力F正交分解时的两个分力Fx、Fy,初末速度V0、Vt等等。
3. 必要的文字说明“必要的文字说明”是对题目完整解答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字表述,它能使解题思路表达得清楚明了,解答有根有据,流畅完美。
比如,有的同学在力学问题中,常不指明研究对象,一上来就是一些表达式,让人很难搞清楚这个表达式到底是指向哪个物体的,有的则是没有根据,即没有原始表达式,一上来就是代入一组数据,让人也不清楚这些数据为什么这样用。
同时有的同学的一些表达式中用到一些题设中没有的字母,如果不指明这些字母的意义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很显然这些都是不符合要求的。
4. 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方程式是主要的得分依据,写出的方程式必须是能反映出所依据的物理规律的基本式,不能以变形式、结果式代替方程式。
同时方程式应该全部用字母、符号来表示,不能字母、符号和数据混合,数据式同样不能代替方程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过程问题解题方法【学习目标】能用程序法分析解决多过程问题【要点梳理】要点一、程序法解题在求解物体系从一种运动过程(或状态)变化到另—种运动过程(或状态)的力学问题(称之为“程序题 ”)时,通常用“程序法”求解。
程序法: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对题目给出的物体运动过程(或不同的状态)进行分析(包括列式计算)的解题方法。
“程序法”解题要求我们从读题开始,就要注意到题中能划分多少个不同的过程或多少个不同的状态,然后对各个过程或各个状态进行分析(称之为“程序分析”),最后逐一列式求解得到结论。
程序法解题的基本思路是:(l )划分出题目中有多少个不同的过程或多少个不同的状态(2)对各个过程或各个状态进行具体分析,得出正确的结果(3)前一个过程的结束就是后一个过程的开始,两个过程的交接点是问题的关键。
要点二、多过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多过程问题的物理情景往往涉及几个研究对象,或几个运动过程。
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1)边读题边粗略分析运动过程分几个运动阶段,把握特殊状态,画草图分析;(2)澄清物体在各个阶段的受力及运动形式,求出各阶段的加速度(或表达式);(3)寻找各特殊状态的物理量及相关过程物理量的联系,根据规律求解。
【典型例题】类型一、弹簧类多过程问题例析例1、(2015 临忻市中期末考) 如图所示,质量相同的两物块A 、B 用劲度系数为K 的轻弹簧连接,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开始时弹簧处于自然状态.t=0时刻,开始用一水平恒力F 拉物块A ,使两者做直线运动,经过时间t ,弹簧第一次被拉至最长(在弹性限度内),此时物块A 的位移为x .则在该过程中( )A . t 时刻A 的动能为FxB . A 、B 的加速度相等时,弹簧的伸长量为2F kC . t 时刻A 、B 的速度相等,加速度不相等D . A 、B 的加速度相等时,速度也一定相等【答案】BC【解析】A 、对物体A 由动能定理可得,F K =-=E -0W W W 总弹力,所以物体A 的动能应等于合力对它做的功,所以A 错误;B 、由题意可知,当两物体加速度相同时,对A 应有:F ﹣k•△x=ma ,对B 应有:k•△x=ma ,联立解得△x=,所以B 正确;C 、由动态分析可知,物体A 加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物体B 也做加速运动,加速度大小逐渐增大,显然开始过程物体A 的加速度大于物体B 的加速度,所以物体A 的速度大于B 的速度,当它们的加速度相等时,物体A 的速度仍然大于B 的速度;以后过程,由于物体A 的速度大于B 的速度,弹簧继续拉伸,这样,物体A 又做减速运动,物体B 则继续做加速运动,当两者速度相等时,弹簧伸长最长,故t 时刻,A 、B 的速度相等,加速度不相等,所以C 正确;D 、根据上面的方向可知,A 、B 加速度相等时,速度不相等,所以D 错误.【总结升华】遇到物体的动态分析过程,应由牛顿第二定律进行分析: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减速运动.本题注意两物体加速度相同时速度不同,物体A 的速度大于B 的速度;当两物体速度相同时加速度不同,物体B 的加速度大于A 的加速度. 举一反三【变式】如图所示,一弹簧一端系在墙上O 点,自由伸长到B 点,今将一个小物体m 压着弹簧,将弹簧压缩到A 点,然后释放,小物体能运动到C 点静止。
物体与水平地面的摩擦系数恒定,试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从A 到B 速度越来越大,从B 到C 速度越来越小B .物体从A 到B 速度越来越小,加速度不变C .物体从A 到B 先加速后减速,从B 到C 一直作减速运动D .物体在B 点所受合外力为零【答案】C【解析】由小物体能运动到C 点静止可知,水平面不光滑,因此,当小物体滑到B 点时尽管不受弹簧弹力,但受到一个向左的滑动摩擦力的作用,也就是说,在到达B 以前,物体已开始减速。
设物体加速度为零的点在AB 之间的某点D ,如图。
物体从A 到D 的过程中,弹力大于摩擦力,在D 点,弹力等于摩擦力,加速度为零,速度最大。
越过D 点后,弹力小于摩擦力,越过B 点后弹力和摩擦力都向左。
物体从A 到B 先加速后减速,从B 到C 一直作减速运动,答案选C 。
类型二、斜面类多过程问题例析【高清课程:多过程问题解题方法 例6】例2.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θ=370的足够长的固定的斜面底端有一质量为m =1.0kg 的物体,物体与斜面间动摩擦因数为μ=0.25,现用轻细绳将物体由静止沿斜面向上拉动,拉力F=10.0N ,方向平行斜面向上。
经时间t =4.0s 绳子突然断裂,求:(1)绳断时物体的速度大小;(2)从绳子断了开始到物体再返回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时间(sin370=0.60,cos370=0.80,g=10m/s 2)【思路点拨】物体先在拉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绳断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答案】(1)8m/s (2) 110s () 【解析】这是一个典型的运动和力多过程结合的问题。
物体的运动分几个阶段:在绳的拉力下沿斜面向上的匀加速运动;绳断后沿斜面向上的减速运动;速度减为零后,沿斜面向下的加速运动。
(1)在绳的拉力下,物体受力如图。
正交分解,由牛顿第二定律:x F -mgsin -f =may N -mgcos =0f =mNθθ::将数据代入,解得:a=2m/s 2由运动学公式,得 v=at=8m/s==⨯⨯=22111x at 2416m 22(2)绳断后物体做匀减速运动,受力如图,其加速度为 21a =gsin gcos =8m/s θμθ+上升的距离:2221v 8x 4m 2a 28===⨯ 上升到最高点的时间: 211==v t s a 到最高点后,物体沿斜面向下做匀加速运动,受力如图,其加速度为:22a gsin -gcos 4m/s θμθ==此时物体已上升了:=+=+=12x x x 16m 4m 20m由=2221x a t 2得,下落到最低点的时间:⨯===222x 220t 10s a 4返回到斜面低端的总时间:+110s()【点评】对几个运动状态要分别画出受力图,求加速度,其中速度是连接这几个状态的物理量。
举一反三【变式】用平行于斜面的力F拉着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在光滑斜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若拉力逐渐减小,则在此过程中,物体的运动可能是:()A.加速度和速度都逐渐减小B.加速度越来越大,速度先变小后变大C.加速度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小D.加速度和速度都越来越大【答案】BD【解析】物体匀速运动,可知物体受合力为零,但物体可能沿斜面向下运动,也可能沿斜面向上运动,如图。
当物体沿斜面向下运动,力F减小,合力沿斜面向下且增大,加速度与速度同向,速度增大,加速度增大;当物体沿斜面向上运动,力F减小,合力沿斜面向下且增大,加速度与速度反向,速度先减小,然后反向增大,加速度增大。
类型三、水平面问题例析例3、质量为m=2k g的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它们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
现对物体施加如图所示的力F,F=10N,与水平方向成θ=37o夹角经过t=10s后,撤去力F,再经过一段时间,物体又变为静止,求整个过程物体的总位移S。
(g取10m/s2)【思路点拨】物体先在拉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撤去拉力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速度为零。
【答案】27.5m【解析】由于cosF Nθμ>,所以物体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可求出物体的加速度a1,经t=10s 的位移S1,以及10s末的速度v.之所以要求出v,是因为撤去力F后,物体受力发生了变化,将改作匀减速运动,直到停下.联系这两个不同运动过程的唯一物理量,就是这一速度v。
以水平面上的物体为研究对象。
在力F作用时,物体受力情况如图,建立坐标系。
370F依牛顿第二定律得sin N F mg θ+= 1cos F f ma θ-= f N μ= 于是,加速度21100805201006052θμ-⨯-⨯-⨯===cos ..(.).m/s F N a m经t =10s 的位移S 1,以及10s 末的速度v 分别为211/225m S a t == 1 5m /s v a t ==撤去力F 后,物体受力如图所示.同理有N 2= mg f 2=ma 2 f 2=μN 2物体的加速度225m /s a g μ== 5⨯222v 25s ===2.5m 2a 2整个过程的(到停下) 总位移 S =S 1+S 2=25m+2.5m=27.5m举一反三【变式】(2015 临忻市期末考)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水平拉力的作用,该力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则该物体在0﹣3s 内的v ﹣t 图象为图中的( )A .B .C .D .【答案】A 【解析】在第1s ,加速度:2F a m m ==,速度增加量:12v a t m∆=∆=;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在第2s ,加速度:'2'F a m m -==,速度增加量:22''v a t m -∆=∆=;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前2s 内速度的增加量为零;之后每经过2s 速度重复一次前面的运动。
【巩固练习】非选择题:1.一质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 1,经时间t 后,开始做加速度大小为a 2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再经t 时间恰好回到出发点,求两次的加速度大小之比。
2. 一高台(离水面10m )上的跳水运动员以6m/s 的速度竖直向上跳出,设起跳时运动员重心在平台以上1m 高处的O 点,求运动员(重心)离开O 点1.6m 的运动时间.(g =10m/s 2)3.将质量为m 的物体以初速度v 0从地面向上抛出.设物体在整个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的大小恒为f F ,求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和落回地面时的速度大小.4. 如图所示,一辆汽车A 拉着装有集装箱的拖车B ,以速度v 1=30 m/s 进入向下倾斜的直车道.车道每100m 下降2m .为使汽车速度在s =200 m 的距离内减到v 2=10m/s ,驾驶员必须刹车.假定刹车时地面的摩擦阻力是恒力,且该力的70%作用于拖车B ,30%作用于汽车A 已知A 的质量m 1=2000 kg ,B 的质量m 2=6000kg .求汽车与拖车的连接处沿运动方向的相互作用力.(重力加速度g 取10m/s 2)5. 如图所示,一水平传送带以2 m/s 的速度做匀速运动,传送带两端的距离s =20 m ,将一物体轻轻地放在传送带一端,物体由这一端运动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为t =11 s .求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g 取10 m/s 2)6. 如图所示,A 、B 两轮间距l =3.25 m ,套有传送带,传送带与水平面成θ=30°角,轮子转动方向如图所示,使传送带始终以2 m/s 的速度运行,将一物体无初速度地放到A 轮处的传送带上,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素35μ=,求物体从A 运动到B 所需的时间.(g 取10m/s 2)7. 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方桌的水平桌面的中央.桌布的一边与桌的AB 边重合,如图所示,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1μ,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2μ,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a 将桌布抽离桌面,加速度的方向是水平的且垂直于AB 边.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则加速度a 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以g表示重力加速度)8. 质量为2kg 的物体在水平推力F 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做直线运动,一段时间后撤去F ,其运动v -t 图象如图所示.g 取10m/s 2,求:(1)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水平推力F 的大小;(3)0~10 s 内物体运动位移的大小.9、(2015 济南市期末考)如图甲所示,一个可视为质点的质量2m kg =的物块,在粗糙水平面上滑行,经过A 点时物块速度为012/v m s =,同时对其施加一与运动方向相反的恒力F ,此后物块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取g=10m/s 2.求:(1)物块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和所施加的恒力F 大小;(2)从施加恒力F 开始,物块再次回到A 点时的速度大小.10、(2015 菏泽市期末考)如图所示,倾角θ=30°的光滑斜面的下端与水平地面平滑连接(可认为物体在连接处速率不变).一个质量为m 的小物体(可视为质点),从距地面h=3.2m 高处由静止沿斜面下滑.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4,重力加速度g=10m/s 2,求:(1)物体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a 的大小;(2)物体下滑到达斜面底端A 时速度v A 的大小;(3)物体在水平地面上滑行的时间t .11、(2015 德州市期末考)如图为孩子游戏比赛过程中的物理模型.倾角为37°的斜面AB 长为1.5m ,距斜面底端B 处6.5m 的C 点右方有一水池.质量为1.0kg 的物体(可视为质点)静置于斜面顶端A ,物体与斜面、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5,现对物体施加一平行斜面向下的拉力F 1=1.0N ,物体到达水平地面后,拉力变为F 2=7.0N ,方向水平向右.(物体由斜面底端转入水平面前后速度大小不变,g 取l0m/s 2,sin37°=0.6,cos37°=0.8)求:(1)物体到达斜面底端B 时的速度大小及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2)为使物体不掉入水池,F 2的最长作用时间是多少?【答案与解析】非选择题:1. 1:3解析:解法一:(图象法)画出质点的运动图象如图所示.设图中A 、B 两点对应的速率分别为v 1和v 2,图中C 点的横坐标为(t+△t ).物体位移为0,有面积关系:OAC CDB S S ∆∆=,则1211()()22v t t v t t +∆=-∆. 又直线斜率关系为12v v t t t=∆-∆. ② 由以上两式可得13t t ∆=, 所以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111213v v a a t t t t==∆=∆∶∶∶∶.解法二:(运动学公式法)设质点匀加速运动的位移为x ,t 秒末的速度为v ,由题意得,在第一个t 时间内有2112xa t =, ① 1v a t =. ②在第二个t 时间内,质点做初速度为v =a 1t 、加速度大小为a 2的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减为零后再反向加速而回到出发点.故有2212x vt a t -=-. 联立上述三式得:a 1:a 2=1:3.2. t 1=0.4s ,t 2=0.8s ,3317s 5+=t 解析:匀变速直线运动中,x 、v 、a 均为矢量,这些物理量的矢量性有时会带来多解问题,本题有三种可能,如图中①②③所示.运动员做初速度竖直向上为6m/s 、加速度竖直向下为10m/s 2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求解. 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v 0=6m/s ,a =-10m/s 2.设经历时间为t ,当经O 点以上1.6m 处时,x 1=+1.6m .由21012x v t at =+, 得211.66102t t =-⨯, 解得t 1=0.4s ,t 2=0.8s .当经O 点以下1.6m 处时,x 2=-1.6m ,得 211.66102t t -=-⨯, 解得34317317s s 55t t ⎛⎫+-== ⎪ ⎪⎝⎭舍去.3. 202()f mv x mg F =+,0-=+f t f mg F v v mg F .解析:本题中物体的运动包括上升过程和下降过程:上升过程:物体受重力mg 和向下的空气阻力f F 作用,设加速度大小为a 上,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 mg F ma +=上.根据运动学公式得(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202v x a =上下降过程:物体受重力mg 和向上的空气阻力f F 作用,同理有:f mg F ma -=下,22t v x a =下联解上述四个方程,得202()f mv x mg F =+,0-=+f t fmg F v v mg F . x 和t v 即为题目所求的上升的最大高度和落回地面时的速度大小.4. 880 N解析:汽车沿倾斜车道做匀减速运动,用a 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有22212v v as -=-. ①用F 表示刹车时的阻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 -(m 1+m 2)g sin α=(m 1+m 2)a , ②式中 22sin 210100α-==⨯. ③ 设刹车过程中地面作用于汽车的阻力为f ,根据题意30100f F =. ④ 方向与汽车前进方向相反:用N f 表示拖车作用于汽车的力,设其方向与汽车前进方向相同.以汽车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有11sin N f f mg m a α--= ⑤ 由②④⑤式得12130()(sin )(sin )100N f m m a g m a g αα=++-+. ⑥ 由以上各式,代入有关数据得N f =880 N .5. 0.1解析:物体轻放于传送带后,是在摩擦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当速度达到传送带速度后,就无摩擦力,则改做匀速运动,设一直加速,则在11 s内能发生的最大位移2111120 22vst m m m==⨯=<,故物体一定是先加速运动后匀速运动.设匀加速运动的时间为t1,则位移11()2vs t v t t=+-,整理得120221122st t s sv⎛⎫⎛⎫=-=⨯-=⎪ ⎪⎝⎭⎝⎭.所以加速度2212/1/2va m s m st===.由牛顿第二定律知μmg=ma,所以动摩擦因数10.110agμ===.6. 1.25s解析:刚将小物体由静止放上传送带时,摩擦力提供动力,如图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在x轴方向mgsin 30°+f=ma1.①在y轴方向cos0NF mgθ-=.②摩擦力公式Nf Fμ=.③由①②③式得2(sin30cos30)8.0m/sa gμ=+=°°.故有:第一加速阶段的时间为110.25vt sa==.第一加速阶段的位移为22112m0.25m228.0vxa===⨯.当小物体在第二阶段中与传送带具有共同速度时,所受摩擦力0f=,又由于mg sin30°>μmg cos30°,故小物体仍会继续加速下滑,而摩擦力方向变为沿斜面向上,受力如图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x 轴方向上:2sin 30mg f ma -=°. ④y 轴方向上:cos300N F mg -=°. ⑤摩擦力公式:N f F μ=. ⑥由以上三式得:22(sin 30cos30) 2.0m /s a g μ=-=°°.因而,在第二阶段小物体以v =2m /s 和a =2.0 m /s 2做匀加速运动,其位移为:21x l x =-=3.25m -0.25m =3.0 m .由位移公式得2222212x vt a t =+,代入数值得:22213222t t =⨯+⨯, 解得t 2=1 s .故所用总时间为t =t 1+t 2=0.25 s+1 s =1.25 s .7. 12122a g μμμμ+≥ 解析:设圆盘的质量为m ,桌长为l ,在桌布从圆盘下抽出的过程中,盘的加速度为a 1,有11mg ma μ=.桌布抽出后,盘在桌面上做匀减速运动,以a 2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有22mg ma μ=.设盘刚离开桌布时的速度为v 1,移动的距离为x 1,离开桌布后在桌面上再运动距离x 2后便停下,有21112v a x =,21222v a x =.盘没有从桌面上掉下的条件是2x ≤112l x -.设桌布从盘下抽出所经历的时间为t ,在这段时间内桌布移动的距离为x ,有212x at =,21112x a t =,而112x l x =+.由以上各式解得12122a g μμμμ+≥.8. 0.2; 6N; 46m解析:(1)设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时间为△t 2、初速度为v 1、末速度为v 2、加速度为a 2,则 221222m /s v v a t -==-△. ① 设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为f F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2f F ma =. ②f F mg μ=-. ③联立②③得20.2a g μ-==. ④ (2)设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时间为△t 1、初速度为v 0、末速度为v 1、加速度为a 1,则 210111m /s v v a t -==△. ⑤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1f F F ma +=. ⑥联立③⑥得16N F mg ma μ=+=.(3)解法一:由匀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得2212011112221146m 22x x x v t a t v t a t =+=+++=△△△△. 解法二:根据v -t 图象围成的面积,得01212146m 22v v x t v t +⎛⎫=⨯+⨯⨯= ⎪⎝⎭△△. 9、(1)80.2F N μ==,;(2)43/ 6.92/A v m s m s ==解析:(1)从图象可知,0~2s 内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16/a m s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1F mg ma μ+= ①2~4s 内物体做反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2 2 /a m s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2Fmg ma μ=﹣ ② 联立①②两式得:80.2F N μ==,(2)由v ﹣t 图象可得匀减速阶段:12x m =反方向匀加速运动阶段:222A v x a =, 解得:43/ 6.92/A v m s m s ==10、(1)25/a m s =;(2)8/A v m s =;(3)2t s =解析:(1)物体由静止沿斜面下滑过程,由牛顿运动定律有:沿斜面方向:mgsin ma θ= ①代入数据解①得:25/a m s =(2)设物体由静止沿斜面下滑经时间t 1至底端A 处,由运动学规律有: 211sin 302h at = ② 1A v at = ③联解②③式并代入数据得:8/A v m s =(3)物体在地面作匀减速运动,设加速度大小为a′,由牛顿运动定律有: mg ma μ=' ④0A v a t ='﹣﹣ ⑤联解④⑤式并代入数据得:2t s =11、(1)物体到达斜面底端B 时的速度大小为3m/s ,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为1s ;(2)为使物体不掉入水池,F 2的最长作用时间是1s解析:(1)在斜面上由牛顿第二定律得:113737F mgsin mgcos ma μ+︒︒=﹣ 解得213/a m s =由21112v a x =得:11123/v a x m s ==下滑所需时间为1111v t s a == (2)在水平地面上加速时22F mg ma μ=﹣,解得222/a m s = 撤去外力后3mg ma μ=,235/a g m s μ==设撤去外力后的速度为2v ,22221222322v v v x a a -=+ 解得25/v m s =,21221v v t s a -== 2F 最长作用时间为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