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楼梦2

合集下载

红楼梦主题浅析

红楼梦主题浅析

自曹雪芹《红楼梦》(石头记)问世以来,各种研究弥天盖地般涌来。

索引派各持己由,考据派推敲择微家史说﹑政治说不期而然。

考来考去,竟荒谬到信其只纸残章,而将高鹗也弄成了后四十回的作者。

以至目前书店各种版本煌然标着“红楼梦曹雪芹﹑高鹗著”。

考据曹氏家史对了解雪翁有很重要的价值,然将这些考据成果推断了红楼梦是曹雪芹家史小说就离作者原肯相差太远了。

而研究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却寥寥无几。

清末国学泰斗王国维断其为哲学﹑宇宙﹑文字且其“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既存乎于此”(见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他认为该书“实示生活此痛苦之由于自造;对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术之者也”(同上)。

王国维以后,中国形式由革命引起军阀混战引起更残酷的“封建”王朝统治过程中,陆续又出现了蔡元培,胡适,俞平伯,甚至毛泽东等对该书的各种评论。

索引派蔡元培一句定音“石头记者,清康熙政治小说也。

”但他将书中人物按大概情节和历史人物对号。

如书中男人都指满人,女人皆指汉人。

怡红院是对明朱王朝对怀念,书的宗旨是吊明之亡。

其中贾宝玉指太子胤礽﹑林黛玉指朱竹垞﹑薛宝钗指高江村﹑探春影徐建庵﹑王熙凤影余国柱等等。

钱静芳于《红楼梦考》中言其书宗旨是写康熙相臣明珠之子纳兰成德的事。

更有甚者认为是书写清世祖(顺治)与秦淮名妓董小宛事。

到了考据派,虽然翻出些材料证明了曹雪芹家史,如袁枚的《隋园诗话》﹑清档案《八族满氏族通谱》以及各种脂批等,都将此书归为“家历小说”了(见胡适《红楼梦靠证》)。

俞平伯先生则认为其书是:1,红楼梦是感叹自己身世;2,红楼梦是情场忏而作;3,红楼梦是将十二金钗作本传的(见俞平伯《红楼梦辩》)。

这些是研究红楼一书的种种见解,但对作者真意的挖掘,则越来越远了。

首先,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数代江宁织造的后裔,他的生活过程是三朝鼎盛时代绝,不可能在悼念明之亡。

书中无论是甄家还是贾家固然有曹府的影子,但宁荣二府国公气势绝不是一个江宁制造府敢比拟的。

(完整版)浅析《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完整版)浅析《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浅析《红楼梦》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的成功与否,决定着一部作品的生命。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集大成之作,《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是极为深广的,然而,它却不是不以惊心动魄的传奇情节和宏大场面引人,不以情节的曲折紧张取胜,而以细节描写的丰富、细腻、生动、深刻见长。

而是通过出色的细节描写,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再现了典型的社会环境,表现了重大的主题思想,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红楼梦》描写的大都是日常生活细节。

这些生活细节,组成了一幅春华秋月、结社吟诗、饱食起居、儿女痴情、婚嫁丧葬、家政经营等生活图景,是那样逼真,未见藻饰,妙若天成,充满着诗情画意,使其成为我国古典小说细节描写的典范。

一、通过人物形象的细节刻画,来表现人物性格细节描写可以单独分支,但一旦与人物描写相结合,就能最大限度地表现人物性格,更加鲜明有力地揭示作品的主题。

可以由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性格形象。

(一)、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在众人眼里,刘姥姥是个“女清客”,是给贾母说笑解闷的对象。

殊不知外表村朴粗俗的刘姥姥其实深谙人情世故,能说会道,且别说此中人所不熟悉的乡野风味,她往往能有用极简单的几句话,就把大家的兴趣转移到自己身上来。

果然她的每次言谈都哄得贾府里老少主子开怀大笑,舒畅之至。

她的故事大概是小说中场面最热闹、气氛最轻松的地方。

不过,从小说艺术的角度看这几回,其作用绝不只是制造欢乐场面,而是要从一些细节的地方,刻画贾府,例如从食物、食具上写出贾府的奢侈无度——“一两银子一个”的鸽子蛋,经过繁复精巧工艺制作的“茄鲞”,以及“雕镂奇绝”的黄杨木套杯,“四楞象牙镶金”和“乌木镶银”筷子,无不显示出贾府在“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际的气象,同时也下正是这种气象,预示了贾府日后的命运——以如此奢侈方式生活,不但在经济上是巨大负担,更必然造成家人子弟的不通事世务、一味享乐,与社会以、世人的完全隔膜。

可以说,贾府主子们在尽情享受人间锦衣美食的同时,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变成了荣华富贵的牺牲品,贾府的衰落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这种种富贵荣华促成的。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巨作,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作品中表现出了浓厚的悲剧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命运不可掌控
在《红楼梦》中,作家对命运的描写几乎贯穿始终。

小说中的人物都承担着使命和责任,然而,他们的命运都是不可预知的、充满了变数的。

比如薛宝钗曾经是高雅、睿智的女子,但是由于父亲的一场丑闻而被强嫁给曹雪芹,最终沦为了病弱、消沉的妇人;贾宝玉虽然是贵族之后,却承受了家族的衰败和贫困,而他对林黛玉的爱情也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实现。

这些例子都表明了作家深刻的命运观。

二、虚幻与现实交错
小说中的世界既是美丽、华丽的虚幻世界,又是严酷、残酷的现实世界。

作品通过虚幻与现实的交错,表现出人生中无法抵御命运巨轮带来的挫折和苦痛。

例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曾经经历过美好的童年和青春期,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开始面对社会艰苦的现实和自己身体和心灵的痛苦。

三、生死与离别
小说中频繁地出现生死和离别的情节,这也是作品深刻的悲剧意识的体现之一。

作家通过人物的死亡和离别,展现出失去和
绝望的悲哀。

例如,贾母、贾琏、林黛玉和薛宝钗等人的死亡,以及园内园外许多亲情友情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无奈和痛苦。

综上所述,悲剧意识是《红楼梦》的一个重要主题,它不仅使小说形成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矛盾和无奈的思考。

浅析《红楼梦》中的爱情观和命运观

浅析《红楼梦》中的爱情观和命运观

2021年第11期文学走廊6《红楼梦》中描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凄绝动人的爱情故事,这段爱情故事亦被称之为“木石前盟”。

在文中,贾宝玉的前世是神瑛侍者,而林黛玉的前世则是灵河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因得了神瑛侍者的悉心灌溉才得以生长。

而这段前世由甘露灌溉引发的因缘际会也成就了林黛玉今生的“还泪”之说。

从前世的木石前盟到宝黛今世的爱情悲剧,在为这段动人的爱情故事唏嘘之余,更值得一探的是这段爱情铸成悲剧的原因,这之中体现出了与西方迥异的爱情观。

中国式爱情观,一是重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在传统的中国古代社会,自由恋爱是绝对禁止的。

男女之间婚配嫁娶,全凭父母家长做主,孩子本身并无自行选择的权利。

但凡有自由恋爱的,如私定终身乃至于私奔等行为,在封建的古代社会会被视为是女子自轻自贱的行为,更是大不孝的罪过。

轻则受人非议,重则有辱门楣,家门无光。

在宝黛的爱情中,作为林黛玉唯一的监护人,贾母拥有对林黛玉婚姻大事绝对的决定权;作为贾宝玉的直系监护人,贾政、王夫人则对贾宝玉的婚配拥有绝对的选择权。

虽然贾宝玉和林黛玉都彼此心有所属,但两人之间是万万不可有半分逾越于兄妹之情的。

这就无怪乎第三十二回中,缘何贾宝玉错将袭人当作黛玉表白时,袭人听了是被吓得“魄消魂散”[1]。

因为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社会无异于大逆不道之举,是完全违背了传统观念的。

没有经过父母许可、媒妁相说的爱情,是无法被认可的。

而宝黛爱情的悲剧,也正是在于他们二人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

即使二人是心心相印,在贾母去世后,王夫人仍一意孤行地将宝钗指给宝玉,硬生生地拆散了宝黛这对眷侣。

而即便是在世风已经十分开明自由的今天,中国社会中仍然不乏因与父母意见相左而生生分手的佳偶壁人。

在一段爱情关系中,父母长辈的意见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影响因素,甚至在许多家庭中直接决定了这对情侣能否走向婚姻的殿堂。

中西方之间的爱情观差异在《红楼梦》这一著作中显露无疑。

在西方文化中,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已经是世俗默认的观念,西方读者对于中国文化中这种保守的恋爱观念常常会感到无法理解,甚至偏激地对中国文化产生负面的刻板印象。

雾里看花终不同——浅析红楼梦两种不同译文比较

雾里看花终不同——浅析红楼梦两种不同译文比较

雾里看花终不同——浅析《红楼梦》的两大译文比较【摘要】“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具有恒久的魅力, 它在中国文化里产生、流传,在异域文化里也得到传播, 这主要是通过它的译文得以实现的。

迄今为止,已有多个译本,其中最为完整、最为成功的两个译本是杨宪益夫妇的 A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 和霍克思(Hawkes)与闵福德(Minford)合作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

这是由于两个译本的作者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本着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所造成的。

本文通过对上述两个《红楼梦》的英文译本的实例进行对比,对两译本中的人名称谓、地名、诗词等的不同译法加以比较,从而分析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对翻译文化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红楼梦翻译比较文化差异翻译策略一、人名翻译在原著中曹雪芹给每个人物取名都可谓是独具匠心的,使其包含丰富的文化蕴涵和意味。

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化差异使得译者很难在译语中全面准确地再现源语意义的情形。

再加上两位译者所处文化背景的不同,势必会引起他们在翻译过程中的再认识与再表达的不同。

例1:“老祖宗”、“贾母”杨译:0ld Ancestress,Lady Dowager霍译:Grannie, Grandmother Jia文中称贾母为“老祖宗”,是为了显示贾母在贾府中的最高地位,奉承这位家族地位最尊者。

杨译抓住了这一特征,突出了中国文化里“祖宗”受尊敬、有权威的至高地位,译得很贴切。

霍译仅仅译出了表层意思,不够忠实,因为这里的贾母并非一般意义上家庭中的老奶奶。

例2:“凤辣子”杨译:Fiery Phoenix霍译:Peppercorn Feng文中用“辣子”形容王熙凤,意在起到一语双关的效果,既表现出她外表火热、泼辣,又暗示她内心阴险、狠毒。

霍译比较贴切,起到了同原文一样的双关效果,而杨译只译出了表面意思,没有对王熙凤的内在性格进行暗示,所以有失忠实。

浅析《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浅析《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摘要:一部《红楼梦》,曹雪芹批阅五载,增删五次,以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中心,曹雪芹塑造了一批钟天地之灵秀的闺阁女儿,并将这些女儿拢聚在大观园内,从各个不同的方面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红楼女儿的觉醒在当时倡导男权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前无古人的强大的震撼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深化。

关键词:《红楼梦》;女性意识;觉醒一、《西厢记》、《牡丹亭》中女性意识(一)《西厢记》中的女性意识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时代的女性始终处于儒家礼教的严格管教中,在婚恋问题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是合乎当时社会的正常途径。

《西厢记》中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便是封建女子的典型代表。

在佛殿上的与张生的一见钟情,使莺莺多年深埋于心的爱情种子萌发,压抑多年的青春的觉醒使其鼓起勇气连续地向封建礼教发起挑战,毅然决然地抛弃传统婚约,选择自主婚姻,这对当时束缚女子入监狱般的封建社会来了当头一棒,无疑具有重要的警醒作用,是女性反抗封建礼法,意识觉醒的重要体现。

(二)《牡丹亭》中的女性意识如果说崔莺莺形象所体现的女性意识的觉醒让我们看到了年轻女子对封建礼教的强烈反抗。

《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对爱情的不懈追求,更对封建礼教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丽娘的死是对禁锢人性的封建礼教的最强烈的控诉,而她的死而复生更是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作为鬼的丽娘勇敢地追求着属于自己的爱情,还魂后的丽娘不免又落入封建传统礼教的观念中,她的觉醒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如昙花一现般。

二、《红楼梦》女性意识的觉醒如果说崔莺莺、杜丽娘女性意识的觉醒还只停留在个人情感方面的狭小范围,那么《红楼梦》中的众多女子则将其达到了更深更广的境界。

《红楼梦》中的众多女性,都在彰显着对男权话语社会的颠覆。

(一)《红楼梦》中女性个性意识的觉醒曹雪芹在赋予这些年轻女子如花般的外貌同时,还展现了这些女儿们任情任性、行动由我的一面,就连贾母房里的丫鬟鸳鸯,面对嫁给大老爷这样一件体面而又尊贵的天大喜事,却一反当时社会的常理,毅然决然地宁死不屈,这样的浩然正气,充分展现了不论尊卑,惟我是主的精神。

浅析《红楼梦》的“意淫”情爱形式

浅析《红楼梦》的“意淫”情爱形式

与怜惜也是

,
宝 玉 对这些女儿的关爱并不
,
是提醒阅者眼 目 中警示之意 注云
:
’`
亦 是 此书 立 意 本 旨


,
可见 其

不 论 是 小 姐 还 是 丫鬃 都 一 视 同 仁
, ’ `
当然 这

,
是 建 立在 一 定 的 利 益 之 上 的 晴 雯 生病 后
,
都 是 单 纯 的付 出
,


脂 批本 在

可 见 宝 玉 对 身 边 丫鬃
;

,

曹 雪 芹 通 过对 情 爱 进

,
分明 一 个人
:
,
,
?
在第
宝 玉 会为丫头们和胭脂
;
,
行描写
, ’ `
对 人生

爱情

女 性 等 问 题 进行 思考 的 解 释 多 种 多样

`
七十七回 中宝 玉 说
只 一 嫁了 汉子

,
奇怪
,
怎么这些人
为 晴 雯 撕 扇 子 作千 金 一 笑 换裙 探春

为平 儿理妆

,
为香 菱
;
关于 《 红楼梦》 中 看来

,

在我
染 了 男 人 的 气味

就这样混账起
,
;
怕 藕 官 受 罚 便撒 谎 投鼠忌器宝 玉 瞒赃
, ,
将责 任揽 在 身 上



是 书 中 描 写 的 重 要内 容

这种 情

浅析《红楼梦》林黛玉人物形象

浅析《红楼梦》林黛玉人物形象

浅析《红楼梦》林黛玉人物形象摘要: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除了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之外,还在于其中对于每个角色的刻画。

其中,林黛玉在小说中又是一个中心角色。

她骄傲,她忧郁,她幽默。

她的这一人物,在曹雪芹的笔下,是中国古典女性的典范。

基于此,本文对《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林黛玉;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引言:《红楼梦》中林黛玉给读者的初步印象较为深刻,这个人物受人欣赏的地方就是她对爱情的执着与隐晦的才情。

看得越多,就会对这个人物的理解就越深。

她聪慧而又敏锐,思想单纯,勇于面对自己对宝玉的感情。

但也有些时候,她的言辞有些尖刻,不能设身处地地替别人考虑问题,也有些过分情绪化,不能真正地与这个世界接触。

林黛玉是小说中描写得最多、刻画得最好的一个重要角色。

一、林黛玉外在形象贾府的女子,个个都是美人胚子,却也是各有特色,若说宝钗美中多了几分妖娆,黛玉却是风姿绰约。

林黛玉进入荣国府后,曾有一篇关于她的侧面描述。

先是在人群中称赞她:黛玉年貌虽然小,但其气度和言语都很好,身材和脸蛋虽然娇柔,但有一种天然的浪漫气质。

后来王熙凤拿她跟“老祖宗”作对比,觉得她不仅容貌俊美,气质也与整个家族都崇拜的“老祖宗”相似。

宝玉第一次见到黛玉,作者的描述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人物容貌的描述首先是从双眼与双眉入手,黛玉的双眉如西施,清丽中带着几分柔弱,令人不禁为之动容。

相对于她的温柔,对比宝钗的雍容,更容易引起作者对她的关怀,从宝玉给她的取字“颦颦”这个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宝玉对她“病西施”神情的关注[1]。

二、林黛玉性格特征分析(一)性格表现《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其个性特点可以概括为:骄纵,刻薄,叛逆,执着,悲观,多愁善感,还有文学才华。

她之所以被娇生惯养,是由于她的母亲是贾家的千金,所以她受到母亲的影响养成了她的大小姐脾气。

浅析《红楼梦》续书之《红楼幻梦》

浅析《红楼梦》续书之《红楼幻梦》

浅析《红楼梦》续书之《红楼幻梦》
张默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卷),期】2012(000)011
【摘要】《红楼梦》的续书情况可以说是蔚为壮观.从高鹗之续开始,续书创作在清乾、嘉之后不断涌现,并有泛滥之状.孙楷第先生在《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中著录续书为十七种;一粟先生在他的《红楼梦书录》中著录了续书三十二种;冯其庸、李希凡先生主编的《红楼梦大辞典》对续书进行删筛挑选,著录续书四十种.而这些续书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但是其艺术价值总体上是不高的.【总页数】2页(P23-24)
【作者】张默
【作者单位】大连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11608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清代嘉庆年间《红楼梦》续书初步研究--兼论续书作者对钗黛二人的褒贬态度[J], 杨立琼
2.非经典作品的文本解读:《红楼梦》续书研究的新收获——评张云《谁能炼石补苍天——清代<红楼梦>续书研究》 [J], 詹颂
3.论《苔丝》和《红楼梦》的幻梦意识 [J], 王利荣
4.《红楼梦》早期续书:《红楼梦》的形象化批评 [J], 徐爱梅
5.《红楼梦》续书探微--以《红楼梦影》为例 [J], 张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红楼梦》情与理的观点

浅析《红楼梦》情与理的观点

浅析《红楼梦》情与理的观点作者:兰桂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6期摘要:读懂《红楼梦》最关键的就是对曹雪芹在小说中就“情”的阐述的理解。

曹雪芹之所以能把自己对“情”的理解融入到小说的创作中,是因为他有过家族兴衰人生欺负的经历。

本文主要对《红楼梦》中所表现的情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红楼梦》;情理由于作者心头弥漫着强烈而明确的悲剧意识,使得《红楼梦》成为我国古代悲剧文学艺术的巅峰作品。

只有在经历过情感幻灭、感受过人生的各种痛苦与挣扎并留在心里的情况下,才能使作者的悲剧意识穿梭在字里行间。

把曹雪芹的悲剧说成是红楼众儿女的悲剧也不为过,甚至可以说是“情”之毁灭的悲剧。

解析《红楼梦》中曹雪芹对“情”所表明的态度,有利于帮助我们对作者的创作旨意有更深的理解。

一、贾府的兴衰——宿孽归咎于“情”《红楼梦》从两方面开始讲述,首先是以宝玉与以钗黛为首的众儿女间的情感生活;其次就是贾府兴衰的全过程。

从两方面交织进行,相互映衬,最终达到同一种结局的效果。

众儿女是命运坎坷,而宝玉则是深陷情缘。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是指贾府“家亡人散各奔腾”以后。

从“宿孽总因情”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贾府的衰败是因为一个“情”字,读者之所以会轻易地认为作者对“情”的认识上有矛盾的态度,是因为作者那细腻的语句,不仅把贾宝玉和林黛玉和其他女子之间的情感故事表现的那么美好且令人惋惜,还将把贾宝玉和林黛玉放入贾府这个特定的小环境中,这个小环境实质上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从林黛玉的角度分析,她向往的是爱情、特立独行以及品行等综合的自由和平等。

但是,对特立独行和品行的渴望大部分需要以对爱情的憧憬来实现。

所以,她认为爱情和自己的生命是同样的重要,爱情和生命并存;没有了爱情,她将失去以往完美的容颜。

林黛玉把对爱情的憧憬体现在了贾宝玉的身上,贾宝玉已经成为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经过就林黛玉爱情的态度的讨论,狠狠的斥责着全部封建社会的高层建筑,包括封建政治统治、政治官僚以及成人之间的关系等等,谴责了封建主义的冷酷无情。

林黛玉艺术形象浅析2

林黛玉艺术形象浅析2

绪论林黛玉形象是曹雪芹倾尽心血塑造出的一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它的完美性是显而易见的,其时代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现代女性而言,我们不需亦步亦趋地模仿林黛玉,而是要从精神实质的高度去学习她的优点,从时代的高度去发扬那个时代的妇女所不具备的新品质,努力提高自身思想与文化素质。

林黛玉形象从《红楼梦》面世之日起,就是在被理解和被误解中度过的。

新时期红学正在呈现出百花争艳之势,然而对林黛玉而言,似乎又面临着一个新的厄运,尤其是在年青人中,黛不如钗的论调又相当流行,甚至径直以“讨嫌”来目黛玉了。

要正确评价林黛玉,我以为必须把林黛玉放在她所生活的时代的荧屏上去显影,不然就始终摆脱不了那个周而复始的被理解又被误解的怪圈。

林黛玉的结局是人所共知的。

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达到一种悲剧效果,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造成一种遗憾的美。

试想,如果林黛玉不死,成了宝二奶奶,成了贵族家庭的主妇,得偿所愿,那么,她的性格将如何发展?我想,曹雪芹把她处理成“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结局,是耐人寻味的,留给读者以无限的感慨。

看过《红楼梦》的人,大都承认林黛玉是书中的第一号女主角。

曹雪芹在这一形象上倾注了大量心血。

这一形象绝非凭空非而来。

它融铸了历史上许多人物的优点。

除了“四大美人”外,有赵飞燕、蔡文姬、绿珠、谢道蕴、李清照、朱淑真、叶小鸾、冯小青,此外,如神话传说中的娥皇、女英、素娥、洛神。

除女性外,其他如正直刚烈力絀遭危的鲧、心有七窍的比干、梦中化蝶的庄生、高标见妒的屈原、贾谊、采菊东篱的陶令、英年早逝的李贺……可以说是许多历史人物优秀人格的集合体。

她是美的化身,集外貌美、气质美、才情美、精神美于一身。

林黛玉艺术形象浅析一、外貌美一般来说,谈到林黛玉的美时,首先指的是外貌美,这似乎是一种常规。

由此想到历史传说和文学作品中有不少美丽的女性形象,如西施、王嫱、赵飞燕、杨玉环、崔莺莺、杜丽娘……曹雪芹对林黛玉外貌美的刻画,以写意传神的白描为主,并且少有集中的大段描写,作者着重写的是林黛玉的格调、气韵、风神、情致等等,无不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完整版)浅析《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完整版)浅析《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浅析《红楼梦》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的成功与否,决定着一部作品的生命。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集大成之作,《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是极为深广的,然而,它却不是不以惊心动魄的传奇情节和宏大场面引人,不以情节的曲折紧张取胜,而以细节描写的丰富、细腻、生动、深刻见长。

而是通过出色的细节描写,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再现了典型的社会环境,表现了重大的主题思想,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红楼梦》描写的大都是日常生活细节。

这些生活细节,组成了一幅春华秋月、结社吟诗、饱食起居、儿女痴情、婚嫁丧葬、家政经营等生活图景,是那样逼真,未见藻饰,妙若天成,充满着诗情画意,使其成为我国古典小说细节描写的典范。

一、通过人物形象的细节刻画,来表现人物性格细节描写可以单独分支,但一旦与人物描写相结合,就能最大限度地表现人物性格,更加鲜明有力地揭示作品的主题。

可以由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性格形象。

(一)、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在众人眼里,刘姥姥是个“女清客” ,是给贾母说笑解闷的对象。

殊不知外表村朴粗俗的刘姥姥其实深谙人情世故,能说会道,且别说此中人所不熟悉的乡野风味,她往往能有用极简单的几句话,就把大家的兴趣转移到自己身上来。

果然她的每次言谈都哄得贾府里老少主子开怀大笑,舒畅之至。

她的故事大概是小说中场面最热闹、气氛最轻松的地方。

不过,从小说艺术的角度看这几回,其作用绝不只是制造欢乐场面,而是要从一些细节的地方,刻画贾府,例如从食物、食具上写出贾府的奢侈无度——“一两银子一个” 的鸽子蛋,经过繁复精巧工艺制作的“茄鲞”,以及“雕镂奇绝”的黄杨木套杯,“四楞象牙镶金”和“乌木镶银”筷子,无不显示出贾府在“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际的气象,同时也下正是这种气象,预示了贾府日后的命运——以如此奢侈方式生活,不但在经济上是巨大负担,更必然造成家人子弟的不通事世务、一味享乐,与社会以、世人的完全隔膜。

可以说,贾府主子们在尽情享受人间锦衣美食的同时,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变成了荣华富贵的牺牲品,贾府的衰落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这种种富贵荣华促成的。

浅析《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浅析《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浅析《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摘要生于消费和娱乐时代盛行的时代,网络文学和碎片化阅读盛行,而阅读文学经典成为了一种提高学生素养的关键。

高中语文新课改设置“整本书阅读”单元不仅可以可以强化学生的经典阅读,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构建阅读整本书的经验。

而入选的《红楼梦》,这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古典小说作品,举国公认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有利于引导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将《红楼梦》列为高中语文整本书必读书是具有其代表意义的。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将《红楼梦》列为高中语文整本书必读书目是毋庸置疑的选择。

那么,究竟该如何指导学生来阅读这部经典的古典小说,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针对于《红楼梦》这部作品来说,将作品读透是很困难的。

首先,《红楼梦》阅读兴趣点低,学生大多用影视作品代替阅读,难以产生阅读兴趣。

其次,教师在组织《红楼梦》教学时,教学内容易偏离书中主要内容,不知该如何下手。

再次,教学生对《红楼梦》的主题认识深度不够,学生容易将此书理解成一本爱情小说。

针对以上问题,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方法,抓住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艺术价值和主旨这几个方面,详读经典,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整体感知,理清古典小说作品脉络,思考体悟,从而探寻作品主题。

一、精心设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一定是学生所感兴趣的。

《红楼梦》作为古典小说的代表。

本身就存在晦涩难懂的问题。

那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红楼梦》全书120回,不仅章节多,而且字数也多,每个章节都是伏笔千里。

但是书中的前五回则别出机杼,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全书的引子,既叙述了故事发生的缘由,也预示了故事发展的结局,是教师指导《红楼梦》整本书教学的纲领。

书中一共有这样几个神话故事是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

前五回叙述了三个故事:石头的故事、“木石前盟”的故事、甄士隐的故事。

浅析《红楼梦》中体现的女性主义思想

浅析《红楼梦》中体现的女性主义思想

浅析《红楼梦》中体现的女性主义思想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被世界公认为经典小说巅峰之作。

也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在小说中体现的女性主义思想尤为突出,它不仅现实地描绘了封建时代末期不同阶级的女性主义形象,而且从各个方面描绘了父权制度和封建制度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

《红楼梦》摆脱了老旧的刻板印象,新鲜别致。

正是因为这一点,女性可以追求平等和自由,不再遭受封建思想枷锁桎梏。

本文将从其女性主义思想详细展开。

关键词:女性主义;《红楼梦》;封建社会一、女性主义的起源及概念女性主义,又称女权主义,源自西方,译文理解成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伦理与政治运动。

女性主义从未将男性作为斗争对象,而是看做同盟者或合作者。

女权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古希腊时期,但真正意义上女性主义运动最早起源于法国,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就是来源于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

五四时期,传到中国,定为女权主义。

在西方,最初是指追求男女平等,争取选举权。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国家的妇女,基本上都争取到平等的政治权利,但在社会生活与人们的观念中,仍与男子不平等。

女权主义者开始认识到,这其中有一个性别关系、性别权力的问题,所以女权运动就变为分析男女为何不平等、男女的权力架构,强调其性别分析。

在该国也认识到,先讲女权是不行的,首要讲性别分析。

从女权主义—女性主义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而是认识的加深。

此外,女性主义的诞生与当时西方的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以及工业革命等各大领域的背景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女性主义运动主要经历了三次浪潮,从第一次追求权利平等,人人拥有平等的权利,到第二次质疑、抨击父权社会,直击社会上仍然存在的“男优女卑”的刻板现象,再到第三次开始意识到两性及女性间的差异,尊重两性问题,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两性问题,摒弃所谓的以女性视角或立场的眼光片面的看待问题的本质。

浅析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人物性格

浅析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人物性格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析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人物性格姓名:刘雅楠指导教师:尹秀茶系别:文学系专业:语文教育年级:11级学制:3年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浅析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人物性格论文摘要:《红楼梦》中关于王熙凤的文笔相当丰富,她泼辣,豁达,放诞无理,护短,阴险,心肠狠毒,就是这样一个可圈可点的角色串联贯通了几乎所有在贾府的情节,其中贾瑞,尤二姐等人与其发生故事更是突出了她的几个重要特点,作者笔下描绘的王熙凤极大的提高了后现代学者研究红楼梦的兴趣,王熙凤不仅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了一个阶级。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不光是王熙凤的个人命运,也是垂死的封建阶级和他们所代表的反动社会制度彻底崩溃的形象写照。

关键词:王熙凤阶级聪明糊涂毕业论文(设计)学术承诺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存在抄袭情况,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他人或其他教学机构取得研究成果。

作者签名:刘雅楠日期:毕业论文(设计)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了解并遵守衡水学院分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

即:学校有权保留或向有关部门送交毕业论文的原件或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开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及相关资料。

作者签名:刘雅楠指导教师签名:日期:日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指导教师填写)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我们先来看一个国内知名企业老总的会议流程: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卫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说到由于贾珍不善料理具体事务,因此拜托凤姐协理丧事。

通过对宁府服务人员的分工和职责的明确分派,迅速改变了丧事中的混乱场面。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凤姐是如何管理的。

首先凤姐对宁府的现状做了一个诊断,结论是:1、人口混杂,遗失东西2、事无专执,临期推诿3、需用过费,滥支冒领4、任无大小,苦乐不均5、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矜束对策是:1、明确主要责任人:来升家2、制定了丧事中的内务工作组织架构和人员编制,分别成立了:接待小组20人、礼仪小组20人、茶房小组4人、库管小组4人、报到小组8人、物料配送小组8人、安全保卫小组30人、各房日常管理小组(人数不详)共8个小组;3、明确了各小组的组织职责:(1)接待小组:每日在里头单管客人来往倒茶,别的事不用他们管(2)礼仪小组:单在灵前上香添油,挂幔守灵,供饭供茶,随起举哀,别的事也不予他们相干(3)茶房小组:单管在茶房内收管杯碟茶器(4)库管小组:照管酒饭器皿,少一件也是他们四个照赔(5)报到小组:单管监收忌礼(6)物料配送组:单管各处灯油蜡烛,纸扎,总支了来,然后按定数再望各处去分派(7)安全保卫组:轮流各处上夜,照管门户,监察火烛,打扫地方(8)各房日常管理组:按各房屋分开,某人守某处,某处所有桌椅古董起,至于痰盆扫帚,一草一苗,或丢或坏,就和守这处的人照算4、制定了考核标准:来升家的每日揽总察看,往后哪一行乱了,只和哪一行说活,或有偷懒的,赌博吃酒的,打架拌嘴的,立刻来回我。

红楼梦中的成语运用及其功能浅析(一)赤道中人 (2)

红楼梦中的成语运用及其功能浅析(一)赤道中人 (2)

《红楼梦》中成语运用的功能与效果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是通过语言表达形式来表现的,这些被《红楼梦》作者巧妙运用的语言材料,在词语的表现特征、表达作用上,可以说是已尽其极,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自然会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还有,清朝是最多研究关于诗体、词体的朝代,因为清朝之前的唐宋诗词,已臻巅峰,其后的明代时期的文学研究活动,后又加上清朝词体学的兴盛,其深刻影响自然漫及曹雪芹时期。

今朝评前朝的文学批评,无论观点如何,往往也促成文学的研究更进一步。

王易《词曲史》:“明人于词造诣未深,而好之则甚,词谱、词韵、词选、词话诸书纷作,……[1]”,可以说明清人对唐人的文学研究评价。

《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词作品,通过书中人物描画出词、诗的总括;故事中诗社的各样猜谜、诗、词、曲作品,和贾政令宝玉为大观园即将完工时题匾额楼牌字句,还有宝玉与其姊妹间的谈诗论词,无不说明曹雪芹是词作的大行家。

因此,作品中的语言,是大词家字斟句酌的绝作。

在许多特成心识的遣辞造句的句例中,可以看出作者是独具匠心的,在开卷第一回的“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中,不但说明作者对其高作十分慎重,同时也表述着作者心里的期望,虽然“我虽未学,下笔无文……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示阅者眼目……”来肯定对字的镕铸和提炼的自我要求。

无论哪一种语言,都可以在运用中表现出言语的美,把要表达的言语,以用字用得“对”和“好”作为准则,再加上“炼字”,使其读来“通情”和“达理”,使在语言的表达上起到美的作用。

这些经作者选用的熟语,在形式上有多样性,在结构上有整齐性、在音韵上又具和谐性,读来超级生动,且书中每回都层出不穷。

因此,有学者以为曹雪芹曾把那时流行或以为成心义但又将被人遗忘的谚语编排、整理和加工,然后运用在这一作品里。

也因此可以说《红楼梦》是作者呕心沥血的力作,在“谁解其中[1]鲍恒 .清代词体学论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味”期望的心愿下完成了至今仍赞不绝口的名著。

许多作家,都多有抱怨语言的“笨拙和无能”,但又不能不用这笨拙无能的工具来表达心中所想要说的话,所以常说其作品实是言不尽意,无可奈何之至。

浅谈《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浅谈《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浅谈《红楼梦》的悲剧意蕴作者:吴惠璇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第8期吴惠璇[浙江海洋大学人文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舟山316000]摘要:《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作品,展示了一个多重层次,又互相融合的悲剧世界。

笔者通过研读《红楼梦》原著,结合其他名家对《红楼梦》的解析,从四个方面入手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简而言之,《红楼梦》是一场社会悲剧、人生悲剧、理想悲剧和自我生存悲剧。

曹雪芹先生通过青春、生命、理想的一系列毁灭,表达了人生在世的终极体验必然是悲剧,但是当人体验并超越了悲剧时,就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悲剧超越人生价值《红楼梦》与一般小说不同,开篇第一回没有直接切入正文,而是采用了三个虚幻的故事作为开篇。

首先是石头补天神话,石头本无情,本无生命,天本无须再补,曹雪芹却偏偏赋予石头情感,由一僧一道讲述故事,故这部长篇小说又名《情僧录》。

这个名称的背后蕴含着浓厚的释家和道家思想,不仅是一僧一道,更体现了一个“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过程,即空——色——情——色——空。

两个“空”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境界,曹雪芹想要的“空”是有“情”的空。

其次,他还用了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的故事。

这可以算作还泪神话的故事,仙草下凡只为还泪,好像慢慢有了生命的感觉,这里面预示了人生就是一个还泪的过程。

眼泪是情感的外在宣泄,这就奠定了《红楼梦》婚恋悲剧的基调。

最后,小说写了甄士隐及《好了歌》的故事。

“好便是了,了便是好。

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那么“了”指什么呢?笔者认为,“了”就是一种对现实深沉的体验,体验情感的虚幻以及超越这种情感带来的感受,从而体验人生真正的价值。

笔者认为《红楼梦》从三个向度进行了人生阐释:现实社会的由盛到衰,如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人性价值的由生到死(性恶论,正邪两赋之人);情感价值的有情到无情,如第五回展示的“太虚幻境”。

浅析《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浅析《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浅析《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红楼梦》主要由不同的女性人物组成,不同的女性人物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追求,女性意识由此觉醒。

《红楼梦》中的女子虽大多出身于大家族(或生活在大家族中),受到封建思想的压迫,封建礼教的束缚,但这些女子在看待事物时往往有自己的思索和理解。

她们通过诗句和自己的反抗表达自己对女性独立的追求、对婚姻爱情自主的追求,“不满男尊女卑、追求人格独立和地位平等的要求,不甘为人附庸及对自我意识的肯定和追求”[5]。

这些思想相较于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具有先进的意义,因而女性意识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觉醒、表现、影响等方面出发,结合《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进一步论述《红楼梦》中的女性意识,进一步认识《红楼梦》中鲜活的、立体的人物形象。

一、女性意识的觉醒曹雪芹的巨著《红楼梦》有一个比较明显主旨便是对旧的封建制度的反抗——正是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导致贾林薛三人爱情悲剧的产生,结局可悲,但结果必然。

除去对封建制度的反抗,《红楼梦》中还出现了一些超出于那个时代的观念,比如贾宝玉认为女人都是水做的,是纯洁的;而男人则是泥做的,是些浊物。

结合反封建的主旨,本文认为,这个观念是《红楼梦》女性意识觉醒、出现的一个重要依据。

“西方国家关于女性意识的觉醒起源于19世纪中期,当时的女性渴望得到与男性同等的社会地位,渴望改变传统观念中女性处于弱势地位的思想。

”[1]也就是说,西方国家的女性意识觉醒诞生于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时期,那时的中国尚且处于传统的封建社会,更别提《红楼梦》的创作者曹雪芹所处的那个时代——那是一个封建礼教、封建等级森严的时代,三从四德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因此,贾宝玉这个观念的提出在那个封建时代是惊世骇俗的。

这种惊世骇俗的观念在当时并没有。

也不可能得到重视,反而会成为冷子兴等人酒馀茶后的一个重要谈资。

话虽如此,女性意识虽然在《红楼梦》中表现得没那么明显,但也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曹雪芹的厉害之处在于《红楼梦》中的各个女性形象都是丰满的,每一个女性——不管她出现的频率是多少,不管她的阶级地位是哪一层——都有自己的思想情感,都有自己的价值追求,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红楼梦
我曾经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曹雪芹成就了《红楼梦》家喻户晓,还是《红楼梦》成就了曹雪芹流芳百世?现在看来这个问题似乎毫无意义,我们既可以说曹雪芹用自己的人生体味铸就了《红楼梦》的辉煌,还可以说《红楼梦》至高的文学造诣谱写了曹雪芹的传奇,总而言之《红楼梦》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学之林中的艺术瑰宝。

古人云:“梅花香自苦寒来”,雪芹先生废寝忘食、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几乎将所有的热情和激情都融于其中,可谓:红楼一梦,人间百态,风情万种。

《红楼梦》自古直今,经久不衰,备受人们喜爱,喜爱的人群不尽相同,喜爱的感受也不尽相同,正如西方的一句名言:“读一千本《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相信现在很多人是先看电视后看书本的,我只想说自己是先痴迷书本后关注电视的,在如今这个金钱、权利、势力欲望膨胀的社会里,所有的商业电视唯利是图,因此电视的观赏性是远远逊于书本的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

我接触《红楼梦》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也非出于专注,全是无聊之时无聊之举而已,然后我竟在不知不觉中情不自禁的爱上了她。

近日纵观数回,欲将自己对《红楼梦》的卑微之识,粗陋之感轻描淡写几笔。

《红楼梦》之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一朵“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艺术奇葩,其实可以纵深到多个方面,多个角度,甚至多个领域。

直到现在许多专家学士也难以完全挖掘,我在此也自然不敢妄加评论,只是就其中的人物、诗词、社会这三个方面谈谈。

第一,饱满的人物形象。

众所周知《红楼梦》中不乏美女,她们不仅年轻漂亮,而且多才多艺,有的能歌善舞,有的吟诗作画,你说若妙女子般温柔,她又似伟大夫般豪迈。

史湘云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红楼梦》中记叙史湘云的判词写道:“富贵又如何,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湘江云逝楚云飞。

”她自幼父母双亡,尔后寄人篱下,虽道富贵千金,却是身世凄凉。

悲惨的人生遭遇使这个年轻富贵的女子变得成熟稳重,她识大体,会诗词,做事勤恳细心,对人热情大方,上受贾母王氏欢心,下迎宝钗袭人知趣。

她还和姐妹一起创办诗社,自号“枕霞旧友”,工诗善词,风格迥异,既有《供菊》中“弹琴酌酒喜勘俦,几案婷婷点缀幽”的清新淡雅,又有《对菊》中“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唯有我识君”的潇洒淋漓,通读全文,也不难看出她丰富的人物性格。

同样,《红楼梦》中林妹妹也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女子,她和史湘云有着类似的悲惨身世,自幼母亲离世,长成父亲患病逝去,自己也是身体虚弱寄生在外祖母家,文中既表现了她的才华,又表现了她的娇弱。

她多愁善感,心胸狭窄,清高孤傲,喜欢为小事斤斤计较、闷闷不乐,也喜欢钻牛角间、挖苦嘲弄,当然也有她温柔体贴的一面,例如《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中宝玉被打后黛玉哽咽劝道:“你从此可都改了吧!”只此黛玉一句,怕是别人千言万语都顶不住,人参鹿茸所不及呀!正是作者描绘的这些女性复杂的性格才使得她们的形象更贴切、充实,如果说通俗一点就是真正塑造了一个“人”。

第二,丰富的诗词曲赋。

《红楼梦》中无论是写人还是写物,都有精彩的句、段、篇、回,这些自然不可细说,光是其中的诗、词、曲、赋就俯恰皆是,令人目不暇接,赞不绝口。

金陵十二副钗判词中这样写到袭人:“妄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勘羡优伶有福,谁只公子无缘”。

仅此二十余字,慨括了袭人的性格、身份和结果,甚至可以简单地猜想她的经历。

她虽是一个温柔的年轻女子,但毕竟只是一个和顺的贵族下人,尽管对公子一心一意,百依百顺,但是一切只是仆人与主人的关系,换言之,袭人对宝玉的忠、痴都是一厢情愿,甚至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黛玉在《葬花吟》中末了写道“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而《红楼梦》第七十回宝钗在《临江仙》一词末了写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是消极主义者,多愁善感;一个是乐观主义者,潇洒阔达;他们亦有同命相怜之处,最终一个“玉带林中挂”,一个“金籫雪里埋”。

除此之外,从金陵十二
钗余下描写妙玉、可卿、巧姐判词中,自诗词本身来讲,手法高超,妙语连珠,有着极高的文学水平;自诗词作用来看,一简洁明了的大致慨括了人物形象,二在记叙和推动故事情节上已经构造了框架。

正因如此,在雪芹先生记叙前八十回病逝后,高鹗先生又完整的记叙了后四十回,其中一方面因为高鹗先生有极高的文学水平,更重要的一方面是雪芹先生为小说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第三,广阔的社会背景。

《红楼梦》中有着各种各样形形**的人物,小到刘姥姥,大到北静王,在此其间的奴仆丫鬟、公子小姐、官宦之士更不必多说,虽然他们在身份地位、权势名利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但是他们彼此内部之间存在某种必然联系,而且在某一程度上他们代表了当时社会不同阶级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不同阶级的人物生活。

在古代帝王专政统治下的社会中,百姓衣食不保,仕宦胡乱判案,贵族骄奢*移。

其一要说的是刘氏,文中的刘姥姥是一个朴实、勤劳、聪明的老百姓,尽管一年四季辛辛苦苦、忙忙碌碌操劳庄稼,可是到头来的收入仍然难以养家糊口。

就在关键时刻,她挺身而出,投靠远在金陵、声势显赫的贾家,在此之中虽然受尽嘲弄、博人欢笑,但是尝遍美酒佳肴,看遍俊山秀水,最重要是她最终挽救了整个家。

其二要说的是贾雨村,这贾雨村原是一个穷书生,因受甄老爷接济上京赶考幸中进士,又因为官期间受人排谴贬职,辗转到林家给黛玉授书,后受贾政恩惠官复原职,管制一方。

且说一日出了命案,死者是镇上一富家公子,凶手乃一方恶霸薛蟠,此人仗着自己的家势和舅母家的权势在当地胡作非为,尽干些违法的勾当。

贾雨村听信葫芦僧胡言乱语,胆小怕事,错判冤案。

这两件事情虽小,但作者表现的思想很强烈,在封建统治下的黑暗社会中,百姓没有温饱,更谈不上所谓的自由、幸福、平等。

不仅如此,从晴雯撕扇,宝玉摔玉这些细小的情节都可以引申到对社会黑暗的一种反抗。

另外我们应该明白贾府上上下下几百人之间演绎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缩影。

读罢全文,我最大的感受是《红楼梦》中的女子不仅年轻漂亮,而且聪明伶俐。

既不像《水浒传》中女子外号的那般“丑陋”,也不像《金瓶梅》和《羊脂球》中的女子身体的那般“肮脏”,她们给人一种全新的形象令人在脑海里久久回味。

当然,一切都只是我个人的浅识,末了,还是用雪芹先生的一诗做结吧: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