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的悲剧艺术

合集下载

红楼梦的艺术特点

红楼梦的艺术特点

红楼梦的艺术特点《红楼梦》就是一部具有深广的文化内涵与高度的思想内容的奇书,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的最高综合与体现。

“字字瞧来皆就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在艺术上,它达到了中国小说不可企及的高度,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与写法都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1、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

《红楼梦》就是具有高度现实主义的悲剧结构。

全书一百二十回,上半部“备记凤月繁华之盛”,下半部写“树倒猢狲散”的衰败局面,其中第五十四至第五十五回之间就是个转折,由喜转悲,由盛转衰,由荣转枯,第五十四回就是全书热闹的顶点,第五十五回便开始急转直下。

大体说来,全书按贾府的衰败阶段分为四大段落:第一部分(前5回):序幕。

对于全书有着纲领性作用。

它对全书的主题、主线、副线以及贾府家事、人丁、四大家庭之间的关系与十几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命运都作过或明或暗的概括。

第二部分(第6~55回):就是贾府的全盛时期。

第三部分(第66回~104回):就是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时期。

第四部分(第105回~120回):就是彻底衰落时期。

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百万巨著,作者组织了大大小小的故事,描写了无休无止的斗争,在这蔚为大观的历史长廊里,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宝黛爱情悲剧的发展始末,两者相互穿插交织,就是支撑这座艺术大厦的栋梁。

此处每一人物又几乎自成起讫的故事线索,又有如斗拱短柱。

条条线索、错落编织,所以《红楼梦》又有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的美称。

关于《红楼梦》结构的其她说法还有:近代的“四时气象说”(二知道人)、“二十一大段说”(王希廉)、张新之的“三大支说(张新之)以及当代的“波纹结构说”(无名氏)、“立体式建筑说”(周汝昌)、“复叠框架结构说”(曹涛)等。

2、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最主要的原因就就是人物描写的成功,因为人物就是小说的灵魂。

简析《红楼梦》的悲剧艺术

简析《红楼梦》的悲剧艺术

简析《红楼梦》的悲剧艺术摘要:综述了前人对《红楼梦》的研究,这篇论文认为悲剧美是一种最高艺术形态的创造,而《红楼梦》这座古代艺术的高峰创造的女性悲剧、家庭悲剧、人的毁灭之悲剧,在今天还有他不朽的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将永远闪烁不息的思想和艺术光芒。

道德分析它所创造的女性悲剧、封建婚姻悲剧在妇女得以解放的今天,同样常常上演,那是因为人们总拿婚姻作砝码去追逐金钱、名利、地位。

接着分析它所创造的家庭悲剧的历史、美学哲理意蕴。

再分析家庭悲剧彻底性在后四十回大打折扣及女儿悲剧最深刻之处在于身在悲剧中的人却不能感受自己的悲剧,最后分析人的觉醒才刚开始就见了人的毁灭。

关键词:悲歌、吞噬、才见觉醒、就见毁灭、不朽的价值。

一别林斯基说:“戏剧类的诗是诗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艺术的冠冕。

而悲剧又是戏剧类的诗的最高阶段和冠冕。

因此,悲剧包括戏剧类的诗的整个本质,容纳了它一切因素。

”可见,悲剧美是一种最高艺术形态的创造,而《红楼梦》以其浑然一体的整体悲剧艺术屹立成了中国古典小说艺术中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

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又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可见,只有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才是悲剧,女人如果只是花鸟,只是玩物,它们的毁灭顶多能搏得几声叹息,一番惆怅,《红楼梦》的悲剧之所以特别震撼人心,就因为它充分写出了被毁灭的女性不仅外形是美的,而且内心更美。

请看《红楼梦曲子》黛玉是“世外仙妹寂寞林”;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湘云是“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雾月光风耀玉堂。

”妙玉是“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艳,却不知太高人愈炉,过洁世同嫌”。

这难道不是一首荡气回肠的女性颂歌的大联唱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啊?全书无处不在的悲与愁,压抑着所有拜读《红楼梦》的人。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内容摘要:悲剧精神是《红楼梦》的精髓之所在,《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具有两方面标志性意义:一是《红楼梦》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神之大成;二是《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体现了一种新境界,即具有现代性意义的文化悲剧精神。

如果我们把《红楼梦》的悲剧艺术结构比作一幅意蕴丰富、深邃的油画作品,那么它则在结构上呈现为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

以人的情欲悲剧为近景,以婚姻、家族悲剧构成了中景,以社会历史文化为中心的悲剧则是这副图画的远景。

关键词:文化悲剧悲剧精神红楼梦现代性鲁迅先生说过,“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这尤其体现于《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中。

大致说来,《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具有两方面标志性意义:一是《红楼梦》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神之大成,堪称体现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神的典范之作;二是《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体现了一种新境界,即具有现代性意义的文化悲剧精神。

我们认为,文化悲剧精神就是《红楼梦》的精髓之所在,而不是像有的学者所说的,悲剧精神只构成了《红楼梦》意蕴的一个层面。

《红楼梦》的悲剧思想从其精神境界上看,既不同于古典的、亚里士多德式的、诗学性悲剧思想,也有别于近代的黑格尔式的、美学性悲剧思想,倒是更多的接近于现代性的、叔本华式的、文化悲剧思想。

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国维以叔本华文化悲剧思想为参照来研究《红楼梦》是极具慧眼的。

一、《红楼梦》文化悲剧精神的继承性纵观中国文化发展史,《红楼梦》无疑是一部荟萃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髓的经典之作。

在此,我们就对《红楼梦》的文化悲剧精神形成的基本原因做一番分析。

首先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人生际遇。

人们普遍认为,《红楼梦》很大程度上带有作者曹雪芹的自传成份,其中熔铸着曹雪芹家族变故及其个人成长经历中的人生体验。

曹家也曾是一个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

这个家族从两方面对曹雪芹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一方面曹雪芹的家族是书香门第之家。

其祖、父辈曹寅、曹頫等都是“颇嗜风雅”,能士,且有诗作留存于世并为人所称。

浅谈《红楼梦》悲剧的美学价值

浅谈《红楼梦》悲剧的美学价值

浅谈《 红楼梦》 悲剧 的 美学价值
杜 启蓉 ( 重 庆工 业职 业技 术 学 院
《 红楼梦》 以当时具有代表性 的贾 、 史、 王、 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纬线 . 以贾宝玉 、 林黛玉、 薛宝钗之间的爱情 和婚姻悲剧为经线 . 揭露 了 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与罪恶 . 暴露了封建 制度的落后性与腐朽性 . 预示着封建社会没落 与覆灭的必然性 它是一首贵族衰败的挽歌 作为家族小说 . 它切 中了中国文化的基本 精神 . 展示 了中 国人的生存状态 。中国人家的 观念是以血缘为纽带而 自然形成 的. 家族观念 非常浓厚 。对君而言 。 “ 国” 即是 “ 家” ; 对 臣而
化的精髓 和体验不同种族 、 民族所创造的社会 文明 . 这也就是校园文化 的渗透。 ( 二) 组织课外活动凸显校园文化 O中学的校际交流非常多, 比如 , 每年在 9 月份开学之初 会邀请澳大利亚 、 美 国、 英国的 中学生来石家庄 . 和学校的中学生联谊一个星 期 在这一周 的时间里白天两 国的学生一起上 课或参加各种演 出、 表演 、 游戏等 团体活动 。 晚

作者简介 : 杜启蓉( 1 9 6 3 一
) , 女, 重庆 , 重庆工业职
业技术学院 , 副教授 , 学士 学位 , 研 究方向: 文 化教 育类。 ( 责编 张景 贤) 学思考m. 贵州大学学报 , 2 O 1 4 ( 1 ) . f 2 1 马林. 学校文化体 系建设的探 索m. 当 代 教育科学. 2 0 1 0 ( 2 4 ) . f 3 1 张东娇. 论 学校文化 管理 中的价值重塑 与流程再造Ⅲ. 教 育科学, 2 0 1 4 ( 2 ) . 『 4 1 董兰. 浸润 国学精 髓构建学校文化啊. 现
同堂的贵族之家。 作者怀着对家族繁华 的留恋 和缅怀 . 怀着真诚的愿望探讨 了家族衰败的原 因极其必然性 . 为家族的衰败吟唱了一 曲无尽 的挽歌。 二、 它是一首婚姻爱情悲剧 的挽歌 《 红楼梦1 ) 可称之为古代 爱情 悲剧的千古 绝 唱。 爱情本是男女 间的 自然关 系, 是一种特 殊 的精神对象和精神情感 .而婚姻是爱情 的 社 会形式 . 是爱情的升华 和归宿 . 是家庭诞生 的依据 但在 当时虚伪 的伦理道德范畴 内 . 爱 情 是不见于社会 的。“ 父母 之命 、媒妁之言 ” “ 门当户对” 是婚姻 的一道界碑 儒道作为 当 时的正统之道 . 规定 了“ 男女授受不亲 ” , 程朱 理学 更是 扼杀 了人 性 . “ 失 节 事大 ,饿 死事 小。” 一座座贞节牌坊 . 就是一部部 中国妇女 的血泪史 在这样 的道德规范之下 .遵循个 性 .追求恋爱 自由的宝黛悲剧则是历史 的必 然 而作为封建社会缩 影的贾府及其卫道 士 们对婚姻的要求 : 一是传宗接代 。 病 如西子 的 黛玉 . 担 当不 起这样 的重任 : 二是 门当户对 。 当时 的婚姻 .实 际上是社会地位和政治利 益 的联姻 . 而寄人篱下 的黛玉 , 已无任何社会 背 景和 利用价值 : 第三。 以“ 三纲五章 ” “ 三从 四 德” 的道德来衡 量 . 男女之间的私相爱悦属 大 逆不道 。 作为追求爱

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

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

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华文学的巅峰之作。

其中,描绘了许多令人感慨万分的爱情悲剧,使读者深陷其中。

本文将从几个明显的爱情悲剧角度展开,探讨人物的命运和情感纠葛。

1. 薛宝钗与贾宝玉的爱情悲剧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富家小姐,她与贾宝玉无疑是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对情侣。

然而,尽管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却因命运安排的不公而无法走到一起。

贾宝玉生性多情,对薛宝钗颇有情意。

但由于家族背景和婚姻安排,贾宝玉最终娶了另外一人,与薛宝钗失去了幸福的机会。

这个爱情悲剧的发生揭示了封建社会家族和婚姻制度对个人情感的束缚和摧残。

读者由此可见到贾宝玉和薛宝钗深爱却无法在一起的痛苦,也对传统婚姻制度的无情感到思考。

2. 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林黛玉是红楼梦中另一个备受关注的女性角色,她聪明、敏感,也是贾宝玉的表妹。

尽管这对表兄妹之间有着深厚的友情,但两人之间的爱情也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林黛玉深爱着贾宝玉,但她不幸被订下了婚约,且因家族的变故而无法与贾宝玉走到一起。

尽管贾宝玉一直对林黛玉怀有深情,然而最终他因命运的安排而与别人结婚,使得林黛玉的爱情成为了她心中永远的痛楚。

林黛玉爱情悲剧表达了红楼梦中女性命运的脆弱和无奈,触动了读者对封建礼教对女性的不公和束缚的思考。

3. 贾宝玉与迎、探、惜、晴的爱情悲剧贾宝玉是书中的男主角,他与林黛玉之外还有其他几位女性角色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这也构成了红楼梦中的又一个爱情悲剧。

贾宝玉与迎、探、惜、晴皆有情意,却又无法满足她们所有人的期望。

他的花心和态度不断伤害着她们的心,最终也给自己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这一爱情悲剧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封建社会男权至上的问题,揭示了男性生活的自由与女性感情纠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总结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是小说的重要构成之一,通过描写不同人物之间深情的爱恋和无法实现的命运纠葛,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封建社会家族制度和婚姻制度对个人自由和幸福的限制,对女性地位和角色的思考,以及男女感情之间矛盾和冲突。

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浅析《红楼梦》

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浅析《红楼梦》

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浅析《红楼梦》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文学评论家,他对戏剧艺术有着深刻的见解。

他在《诗学》一书中提出了悲剧论,阐述了他对古希腊悲剧的观点和原则。

他认为悲剧是一种通过情节和人物塑造来引发观众悲伤和恐惧的艺术形式,是一种深刻的思想表达和情感交流的方式。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杰作,而它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共鸣。

本文将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的浅析,探讨《红楼梦》中悲剧元素的表现和内涵。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情节应当具有起承转合、波澜壮阔的特点。

悲剧情节的设定应当具有一种吸引力和紧张感,使得观众在观看时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

《红楼梦》中的情节设计正是符合了这一原则。

整个故事以贾宝玉的成长和命运为中心,反映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和荣辱。

从贾宝玉的出生、成长到最终的悲剧结局,贯穿其中的一系列事件,包括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都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这些情节的设置和展开,使得观众在阅读时产生了一种悲戚和感伤的情绪,符合了悲剧情节的要求。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中的人物形象应当具有高贵的身份和品德,但同时也存在缺点和错误,这样才能引发观众的悲悯和恐惧。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角色的塑造正是符合了这一原则。

贾宝玉作为贾府的公子,有着高贵的出身和优越的条件,但他却情深意重,对爱情和友情表现出一种执着和无奈。

林黛玉虽然是贾府的女儿,有着美貌和聪慧,但她的性情却柔弱而悲观,对爱情和命运充满了困惑和痛苦。

薛宝钗则是一个聪明而冷静的女子,她对外表的坚强和自持,掩盖了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这些角色的塑造和表现,使得他们成为了一个个富有魅力和魅力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展现出了他们的悲苦和痛楚,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中的语言和对白应当具有一种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红楼梦》中,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物的对白语言就具有一种深刻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浅谈《红楼梦》的悲剧思想

浅谈《红楼梦》的悲剧思想

浅谈《红楼梦》的悲剧思想作者:赵琰来源:《文学教育》 2016年第10期赵琰内容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四部名著当中最受争议的文学名著,在学术界中专门为她开辟了“红学”研究。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就像它的前言诗一样,变幻莫测。

笔者认为,《红楼梦》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她独特的悲剧色彩。

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在《红楼梦》中体现得非常完美。

本文将对《红楼梦》中的悲剧色彩进行浅析。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思想一、家族悲剧《红楼梦》讲述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大家庭由繁华走向衰败的生活。

在贾府这个大家庭里,每个人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看似和乐融融,其实从《红楼梦》中,看到更多的是人的自私自利,当自己的利益与别人发生冲突时,才显露出了人性的贪婪与自私。

书中赵姨娘为了让自己儿子获得贾府的家族继承权,竟然不惜昧着良心施法暗害宝玉,致使宝玉险些丧生,这种置亲人于死地的戏码,早在贾府上演得“风生水起”。

而另一边的公子姐儿依旧沉沦于贾府这个空壳所营造出来的吟诗作对的“书香生活”,他们并不知道灭亡的魔爪已悄无声息地伸向这个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大家族。

在这个大家庭里,亲情早已变得暗淡无味,作为专制家长的代表贾政来说,他与宝玉之间的父子情早已不复存在,血浓于水在这个腐朽奢靡的贾府荡然无存。

二、时代悲剧有人说《红楼梦》的悲剧是在于它所处的这个时代太腐败,但是曹雪芹当时也不可能在书中说得“太明白”,所以只得用贾府这一个“缩影”去映射当时清政府的腐朽封建。

曹雪芹并不懂什么叫封建王朝、封建思想,因为他本身就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只是他算是其中少有的含有“新思想因子”的觉醒的清朝人。

在《红楼梦》中,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双玉”之间的悲剧爱情,可是什么导致了这样一场看似完美的爱情走向死亡的呢?首先,从贾宝玉出生的那一刻便注定了他的婚姻就已沦为家族利益的一项工具,而不可能是一桩单纯的男婚女嫁。

悲凉之雾 遍被华林——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悲凉之雾 遍被华林——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作者:祁冰【内容提要】曹雪芹在清醒的悲剧意识观照下,将《红楼梦》全篇叙写成两种性质不同、审美价值各异的悲剧:封建贵族世家自相戕戮、美丑同归、兴衰荣辱迅速更替的家族悲剧;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儿悲剧。

在以上整体悲剧的外围,还弥漫着强烈的死亡意识。

这种由时代、文化乃至生命折射出的大悲剧真可谓"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意蕴;家族悲剧;女儿悲剧;死亡意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这部盖世无双的文学巨著,“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直至“泪尽而逝”,其创作显然是用生命书写的过程。

曹雪芹在经历了由富贵坠入穷愁潦倒的生活,遭遇了大起大落的悲欢离合之后,以其更为敏锐、深刻而又复杂的人生感悟,毅然回归现实,在清醒的悲剧意识观照下,将《红楼梦》创作成一个“悲凉之雾,遍被华林”[1]的悲剧。

于是,《红楼梦》的题材、主题、价值取向、写作背景及表现形式都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前朝名著有很大差别,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美学价值的发掘,更远远高出同时代的才子佳人小说,成为当时文坛及中国小说史上的顶峰之作。

纵观《红楼梦》,从作品的审美意蕴去探寻其中的悲剧内涵,在人生无常的感喟后面,全篇叙写了两种性质不同、审美价值各异的悲剧:“诗礼簪缨之族”、封建贵族世家自相戕戮、美丑同归、兴衰荣辱迅速更替的家族悲剧;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诸多“异样女子”命运不幸、“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女儿悲剧。

不仅如此,全书在百年望族的繁华衰亡中体验到人生的悲苦,在美的泯灭、情的落空中关涉着强烈的死亡意识。

曹雪芹在其家世遭遇变故后,以悲悯的心态和冷静的思考抒写悲情,正是这种反思和感悟,使作者对悲剧发生的必然性和挽救的无望性进行毫不虚饰地描写,在浓郁的悲凉氛围中,作品完成了对时代悲剧和文化悲剧的揭示,并从繁华落尽、人生无常的感伤和悲叹中超脱死亡,从而唤醒生命意识,肯定生命价值。

《红楼梦》的悲剧色彩

《红楼梦》的悲剧色彩

《红楼梦》的悲剧色彩《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细腻描绘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荣辱,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悲剧,并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艺术形式牢牢吸引着读者。

本文将从人物命运、生活环境以及重要事件等方面分析《红楼梦》的悲剧色彩。

首先,人物命运是构建《红楼梦》悲剧色彩的重要元素之一。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都有其自身的悲剧命运。

贾宝玉作为贾府的庶出儿,虽然天资聪颖,但却因为家族的迁离而被迫与心爱的林黛玉分离,最终以“温柔不敢越轨”的方式自愿投入了尘世红尘,坠入了情感的悲剧。

林黛玉则是命运多舛,她父亲的早亡、母亲的再婚以及自身的性格使得她在复杂的贾府生活中备受压抑,最终以身体衰弱、寿命减少的方式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薛宝钗虽然是一个美丽纯善的女子,但她在感情上却始终不如林黛玉,她所遭受的感情之痛也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悲剧元素。

其次,小说中描绘的生活环境也为故事增添了悲剧色彩。

故事背景设定在封建社会的贵族家庭,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无情。

贾府虽然富丽堂皇,但却没有真正的幸福,荣华富贵之下是虚伪、勾心斗角和权谋。

贾府的兴衰代表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兴衰,贾府最终的破产和灭亡预示了封建社会的覆灭,暗示了信仰的崩溃和道德的沦丧,给人一种深深的悲凉之感。

最后,小说中的重要事件也为《红楼梦》注入了悲剧的氛围。

例如,贾宝玉与林妹妹的分离,王熙凤与贾府的纷争,宝玉迷恋黛玉而无法与薛宝钗真正在一起等等,这些事件都以悲剧的命运发展,无论是因为家族利益的纠葛,还是因为感情的错位,最终都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这些悲剧事件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残酷,使读者陷入对人性的无尽思考。

综上所述,《红楼梦》作为一部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其悲剧色彩体现在人物命运、生活环境以及重要事件等多个方面。

这种悲剧色彩使得小说更具感染力,更引人入胜。

当代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无论是对于故事情节的把握还是对于思想内涵的理解,都不可忽视其中的悲剧元素,它们让《红楼梦》成为了经久不衰的文化瑰宝。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美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美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美悲剧, 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红楼梦》的价值在于写了美的毁灭, 是真正的悲剧,无数漂亮、聪慧的奇女子相继走上了毁灭的道路, 而且“越美, 也就被毁灭得越快、越惨、越彻底”, 令人为之扼腕叹惜。

这使《红楼梦》成了“ 彻头彻尾之悲剧”、“悲剧中之悲剧”。

因此, 本文以《红楼梦》中风华正茂的青年女性为关照对象, 着力刻画“群芳”的“美”与“悲”, 从而深刻领悟其中的悲剧意韵, 以警醒众生的浮沉之梦。

贾宝玉体现了曹雪芹的悲剧感受。

一《红楼梦》的价值在于写了美的毁灭《红楼梦》写了大量美的人物、美的景象的毁灭(“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描写了许多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 大观园里几乎所有的女子都是悲剧人物( 如黛玉、宝钗、妙玉、迎春、探春、惜春、李纨、晴雯、袭人、香菱…… ) 。

鲁迅先生指出:“在我眼下的宝玉, 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 证成多所爱者, 当大苦恼, 因为世上, 不幸人多。

惟僧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 得小欢喜, 少有罣碍。

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 与宝玉之终于出家, 同一小器。

”宝玉对人生悲剧不是熟视无睹,而是亲身经历, 故他的悲剧性比较丰满。

二《红楼梦》中的人物悲剧2.1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伤害在《红楼梦》的悲剧中, 不仅那些出身卑微的女性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就是那些身份高贵的侯门公府千金们, 也不能因为地位高贵而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这在无形中道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伤害。

比如, 一向具有叛逆思想、孤标傲世的林黛玉, 自然很难容于当时的封建礼法。

纵然才貌双全、心高气傲, 但毕竟是寄人篱下, 终身大事无人做主, 直到“泪尽夭亡”;且不说黛玉, 便是“安分随时”、“德言工容”俱佳的薛宝钗, 也难得善终, 在冥冥中成了“金玉良缘”的牺牲品;而已经登上封建时代至尊至贵地位的贾元春, 却更是“喜荣华正好, 恨无常又到”,“眼睁睁, 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消耗”;迎春则是误嫁了一个“中山狼”,婚后一年便被恶夫孙绍祖折磨致死;探春虽“才自清明志自高”, 却是改变不了其庶出的身份, 终是远嫁海隅, 就犹如那断了线的风筝, 一去难复返了;惜春是“勘破三春景不长”, 选择了出家为尼,“独卧青灯古佛旁”, 这实际是一种无奈的心态;及至那光芒万丈、“男子万不及一”的管家奶奶王熙凤,到头来却是“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最后还是两手空空;至于史湘云, 尽管“厮配得才貌仙郎”, 但“终久是云散高唐, 水涸湘江”, 重现“幼年时坎坷形状”, 也是如李纨一般命运, 青春守寡, 美景不长;即使是“金玉质”的妙玉,“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欲洁”终未洁, 身“陷淖泥中”⋯⋯2.2贾宝玉体现了曹雪芹的悲剧感受曹雪芹家庭的衰败与同时代《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很不相同, 曹家是突然衰败, 因犯罪抄家而衰败的, 一下子一落千丈, 曹雪芹带有深沉的幻灭的悲哀。

红楼梦的艺术特点赏析

红楼梦的艺术特点赏析

红楼梦的艺术特点赏析1、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红楼梦》是具有高度现实主义的悲剧结构。

全书一百二十回,上半部备记凤月繁华之盛,下半部写树倒猢狲散的衰败局面,其中第五十四至第五十五回之间是个转折,由喜转悲,由盛转衰,由荣转枯,第五十四回是全书热闹的顶点,第五十五回便开始急转直下。

2、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红楼梦》之所以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物描写的成功,因为人物是小说的灵魂。

3、丰富多样的文学手法,按照实际生活塑造人物,是《红楼梦》延伸阅读红楼梦一共有多少页不同出版社的书有32k、16k等大小不一致,还有绘画版,绣像版,珍藏版等不同规格,况且字号的大小也自然会影响到页数。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

此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

红楼梦的异名有哪些红楼梦的异名有《情僧录》、《石头记》、《金陵十二钗》。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的小说。

《红楼梦》是一部颇具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

红楼梦最后一回1、最后一回: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2、梗概:贾政去金陵安葬贾母,闻喜讯回京,于船中写家书时遇宝玉,僧道与之同去,政追不上。

只见白茫茫一片旷野,并无一人。

薛蟠回,誓改前非,香菱被扶正。

薛姨妈以李纨比宝钗,袭人不得已而嫁蒋玉菡。

士隐对雨村说,贾府将来要“兰桂齐芳,家道复初”。

红楼梦的艺术特点

红楼梦的艺术特点

红楼梦的艺术特点《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深广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思想内容的奇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的最高综合和体现。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在艺术上,它达到了中国小说不可企及的高度,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1、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红楼梦》是具有高度现实主义的悲剧结构.全书一百二十回,上半部“备记凤月繁华之盛”,下半部写“树倒猢狲散”的衰败局面,其中第五十四至第五十五回之间是个转折,由喜转悲,由盛转衰,由荣转枯,第五十四回是全书热闹的顶点,第五十五回便开始急转直下.大体说来,全书按贾府的衰败阶段分为四大段落:第一部分(前5回):序幕。

对于全书有着纲领性作用.它对全书的主题、主线、副线以及贾府家事、人丁、四大家庭之间的关系和十几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命运都作过或明或暗的概括。

第二部分(第6~55回):是贾府的全盛时期。

第三部分(第66回~104回):是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时期。

第四部分(第105回~120回):是彻底衰落时期。

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百万巨著,作者组织了大大小小的故事,描写了无休无止的斗争,在这蔚为大观的历史长廊里,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宝黛爱情悲剧的发展始末,两者相互穿插交织,是支撑这座艺术大厦的栋梁。

此处每一人物又几乎自成起讫的故事线索,又有如斗拱短柱。

条条线索、错落编织,所以《红楼梦》又有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的美称。

关于《红楼梦》结构的其他说法还有:近代的“四时气象说"(二知道人)、“二十一大段说"(王希廉)、张新之的“三大支说(张新之)以及当代的“波纹结构说”(无名氏)、“立体式建筑说”(周汝昌)、“复叠框架结构说”(曹涛)等。

2、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物描写的成功,因为人物是小说的灵魂。

浅论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浅论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内容摘要对于《红楼梦》的悲剧意义,一般的论述思路都是由个体联系整体,本文也是分别通过“人的悲剧”、“人生的悲剧”、“家的悲剧”、“社会的悲剧”来分析作品的悲剧意义,从而印证整部悲剧的必然性。

在论述“人的悲剧”时,是以尤三姐和晴雯作为例子,提出封建礼教通统治与束缚下悲剧的必然性,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坚持真我,但最后都逃不过悲惨的结局;用贾宝玉的不作为和王熙凤动机不纯的作为为例论述《红楼梦》反映的“人生的悲剧”,在论述悲剧命运的必然性的同时,为后面的论述做了铺垫;“家的悲剧”的必然性,不止在于贾家上下的骄奢生活,更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没有“爱”,贾府众人的生活目的只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却全然不顾“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道理,致使盛极一时的家族最终败落;作为一部优秀的小说,曹雪芹笔下的贾府完全是封建王朝氏族的缩影,是客观显示封建社会必然走向没落的写照,全文通过《红楼梦》悲剧意义的研究,来印证悲剧发生的必然性,同时,可以体会到作者“一把辛酸泪”那对于家道没落的悲泣和“谁解其中味”那无法改变结局的无奈。

充分肯定了《红楼梦》的艺术价值与魅力,是真正地悲剧中的悲剧。

《红楼梦》的悲剧意义《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璀璨的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的悲剧小说,无论我们对于《红楼梦》做出怎样的研究和评价,出于对曹雪芹及这部作品的尊重与认同,我们要将它作为一部悲剧小说来看待,所以,研究《红楼梦》的悲剧意义,首先,要对这部小说有较全面的认识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中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典型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中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精彩]论述《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精彩]论述《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论述《红楼梦》的叙事艺术一、《红楼梦》的叙事风格曹雪芹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感觉与把握内在和外在的世界,实在和空幻的人生,又以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感知艺术地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这就是写实与诗化的完美融合,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神秘感,既是高度的写实又充满了理想的光彩,既是悲凉慷慨的挽歌又充满青春的激情,它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显示出高雅的诗人小说的特征,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精品。

《红楼梦》又不同于严格的写实主义小说,作者以诗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着重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自觉地创造一种诗的意境,自觉地运用象征的形式,使作品婉约含蓄,有如雾里微露的楼台,是那样的朦胧又那样的壮观;是那样的历历在目,又是那样的难以企及。

它不象过去的小说居高临下的裁决生活,开设道德法庭,对人事进行义正词严的判决,而是极人物心灵的颤动,令人参悟不透的心理深度;人生无可回避的苦涩和炎凉冷暖,让读者品尝人生的况味。

整部小说象一首雄丽深邃又婉约缠绵的长诗,把中国古代小说从俗文学提升到雅文学的品位,成为中国小说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

二、《红楼梦》的叙事结构曹雪芹比较彻底地突破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采取了各种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连结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

青埂峰下的顽石由一僧一道携入红尘,经历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又由一僧一道携青埂峰下,这在全书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契合天地循环的圆形的结构,在这个神话世界的统摄之下,以大观园这个理想世界为舞台着重展开了宝玉与黛玉的爱情的产生、发展及其悲剧结局为主线,同时,体现了贾府及整个社会这个现实世界由盛而衰的没落过程。

从爱情悲剧来看,贾府的盛衰是这个悲剧的产生的典型环境;从贾府的盛衰方面看,贾府的衰败趋势促进了叛逆者爱情的滋生,叛逆者的爱情又给贾府以巨大的冲击,加速了它的败落。

这样全书两个世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交叉重叠的宏大结构。

甄士隐联系着神话世界和现实世界,贾雨村一头联系着甄士隐,一头联系着贾府,他们两人升沉好坏,出世入世两相对照,甄贾二宝玉两相映衬,使作品呈现出亦真亦假的变化,使神话世界、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叠影相加,形成一体,对全书作出理性的阐释。

浅析林黛玉艺术形象

浅析林黛玉艺术形象

浅析林黛玉的艺术形象《红楼梦》是我国清朝带有浓重悲剧色彩的宏篇巨著,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隐含着悲剧性特征,其中林黛玉是一个代表:曹雪芹将其塑造成一个独具灵性、异常聪颖而偏有多难命运的让人怜爱的少女形象。

1 、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悲剧色彩非常浓重凄凉的身世造成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孤高自许的独特个性。

她出身在一个走向衰弱的封建官宦家庭,却由于母亲去世的早,没能受到封建礼教、妇德等方面的熏陶和训练。

她接受了封建文化的教育,却因身体赢弱,功课上得不到严格的要求。

至于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等社会知识对她的影响显然非常有限了。

这也是她保持着纯真的个性的原因。

但是这样的个性使她在寄居的声势显赫,却又充满着仇恨的荣国府中“步步小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林黛玉不得不小心提防自己的行为,是否和别人合拍,以及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与做法,。

这是黛玉“自尊、自爱”的表现。

这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寄人篱下的生活是那样的的无奈、凄凉,更能让读者感到黛玉的可怜、可敬。

林黛玉纤弱多病让人怜爱。

故事中对于她的病有多处描述。

如其母亡故时黛玉旧症复发;如宝黛初次见面,宝玉送黛玉“颦颦”二字;而林听到宝玉将与宝钗成婚的消息时更是怨急攻心,在极度的悲哀中迷了心智,于是有了与宝玉相对傻笑的一段等等,让人们对她的纤纤弱质有清晰的印象。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并未花费太多笔墨描写林黛玉的外在美,却给人留下了非常精致的美丽形象。

小说写林黛玉的出世,用“仙草化身”让读者体会她的超凡脱俗,想像她的清秀非凡之美。

在人们的审美观念中,自然即是美,草木俱有天然韵致,不用说,一株得到天地精华、甘露滋养的“仙草”是何等的美丽!在安排林黛玉出场时,曹雪芹没有直接正面来描绘她的秀美,而是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借助于凤姐夸赞和宝玉的感受来表现林黛玉的绝代美丽。

凤姐心直口快,一见黛玉就惊叹到:“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贾宝玉的眼里,林黛玉是“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浅谈《红楼梦》的悲剧性

浅谈《红楼梦》的悲剧性
另一方面也与林黛玉 的那种与生俱来的、却 遭人嫉恨 的 扬才露己的个性 以及几近病态 的多愁善感、狭隘 自尊 不无关
收稿 日期 :2009一l1—25 作者简介 :赵 红军 (1957~),女 ,黑龙江哈尔滨人 ,高级教师 ;李冬轩(1985一),男 ,黑龙江齐齐哈尔人。

l1O 一
系。贾宝玉对薛宝钗是 “宝 姐姐 长、宝姐姐 短的 ”,加 之又有 一 个“金锁”的说 法 ,因 而林 黛玉 常 和他怄 气。正 是她 的这 种单 纯、执拗和 自尊 ,使 她决不 会轻 易 向当时 的社会规 范屈 就。当然她也会 不计 代价 、不虑 后 果地 表 达真 实 的 自我意 愿。她断不会像薛宝钗那样为迎合家长 的意愿 ,压抑 控制 自 己的感情 ,这也恰是林黛 玉与薛 宝钗的区别所在 。林 黛玉没 有母亲为她 的终身大 事做 主 和运 作 ,只 得顺 天应 命 抱残 守 缺。她决不会像凤姐那样 为实 现私 欲而去 挖空心 思不择 手 段 。林黛玉是红楼女儿 中最珍视 自身价值 ,并完全可 以为之 实现而不惜献 出生命的人 。“我为 的是我 的心”是她 自主意 识 的坦率告 白。在 旧时代 ,一切个人 的言行举 止都要符合 所 谓正统 的清规戒律 ,至于个体 的意愿 、个 人 的感情往 往会 被 视作异端邪念。她似乎 把“女 子无才便 是德 ”的训诫 完全抛
进行 的斗争中 ,建立起真挚的感情 ,萌生出爱 情的。可最终 , 他们 的这种美好 的爱情竟然被 毁灭 ,落得悲惨 的结 局 :黛玉 被逼而死 ,宝玉被迫出家 。总 体上说 ,这是 因为宝黛的爱情 不符合封建 家族利益 。从 礼教上看 ,黛玉是跟封建规 范“大 相悖谬 ”的叛逆 ,而作 为其情敌 的薛宝钗则 是品格端正的淑 女 。如果说 薛宝钗 的“金”是草 “木 ”之人林 黛玉 的克星,而 贾宝玉的“石”却 具 有两重 性。它既 可化为土 而生木 ,又可 经采炼而成金 ,所以有“木石前 盟”和“金 玉因缘 ”两种潜在 的可能性。在林黛玉代表的“木”字 和薛宝钗代表 的“金 ”字 上 ,可 以检索出中国文化 一连 串相关的意象及概念 :木近水, 金近火 ,阴柔与阳刚,寂寥 与活溢 ,虚无与 实有 ,悲观 精神与 乐观精神等等 。正是 中国人 自古 以来 对宇宙人生两 种不同 的本质认识 的外化体现。薛 、林二人是以两种对立 的审美规 范 、人格理 想和宇宙精神 的化身而存现的。贾宝玉这个人物 的意义便是在二者间去完 成取舍 ,从而也带来 了莫测的可能 性。面对非此即彼的相互矛盾 冲突的择取 ,贾宝玉的禀赋虽 倾 向于林黛玉 ,但实 际上他 是别 无选择 的。在封建 的“礼 ” 教面前 ,他是渺小 的,以他个人 的能力是无 法与整个封建 社 会抗衡 ,也无法与封建的婚姻制度抗衡 的。

《红楼梦》悲剧艺术探析

《红楼梦》悲剧艺术探析

《红楼梦》悲剧艺术探析《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古典小说,作者曹雪芹通过描述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历史长卷。

本文将探究《红楼梦》中的悲剧艺术,并分析其对读者的影响和启示。

曹雪芹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亲眼目睹了家族的衰落和社会的黑暗。

他将这种感受融入到了《红楼梦》的创作中,通过精细入微的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呈现了一幅封建社会的悲剧画卷。

《红楼梦》的悲剧艺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创作手法:曹雪芹采用了独特的手法来展现人物和情节。

例如,他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悲剧命运与贾母、王熙凤等人的虚伪狡诈进行了对比,使得悲剧效果更加突出。

同时,他还运用了暗示和隐喻等手法,使得小说的悲剧氛围更加浓厚。

审美特征:《红楼梦》的悲剧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的性格和命运都被深刻地刻画出来。

同时,小说中的情节安排也极具审美价值,使得读者在感受悲剧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人性的美好与善良。

思想意义:《红楼梦》的悲剧艺术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小说通过展现封建社会的黑暗面,批判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同时,小说中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使得读者在欣赏悲剧的同时,也能思考人生的真谛。

《红楼梦》的悲剧艺术对读者的影响和启示也是深远的。

它不仅让读者深刻地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也使读者在欣赏悲剧的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和人生的美好。

《红楼梦》还启示了读者在面对困境时,应该如何勇敢地面对现实、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自己的幸福。

《红楼梦》作为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古典小说,其悲剧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思想意义。

通过深入探究《红楼梦》中的悲剧艺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伟大的作品,同时也能从中汲取人生智慧和启示。

《活着》是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以作者独特的双层叙事结构和悲剧艺术特征,让读者深刻体验到了人生的苦难与生存的意义。

《红楼梦》中的悲剧美学

《红楼梦》中的悲剧美学

《红楼梦》中的悲剧美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瑰宝,它以其深刻的人物描写和悲剧色彩的叙事方式而广受赞誉。

这部作品中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悲剧命运。

本文将探讨《红楼梦》中的悲剧美学,并分析其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一、悲剧的背景与起因《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中心展开了一幅错综复杂的人生画卷。

悲剧的背景是贾府的衰败与荣华,正是这种矛盾,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贾府本是豪门世家,然而面对封建社会的种种不公与诱惑,以及家族的恶习和虚荣心的膨胀,最终导致了贾府的衰落。

而悲剧往往由人物的内在性格和外在环境两个方面引起,寻找悲剧发生的原因,有助于我们理解悲剧的美学价值。

二、人物性格的悲剧命运《红楼梦》塑造了众多深入人心的悲剧性格,这些人物的命运与其个人性格密不可分。

例如贾宝玉,他聪明敏感,具有艺术家的天赋和对美的追求,但他也情感脆弱、矛盾多样。

他的悲剧命运在于他无法摆脱封建传统和权力游戏的桎梏,最终导致了他的堕落和离散。

林黛玉则是一个悲剧性格的代表,她敏感又多愁善感,对世俗的虚伪和伪善心存不满。

她以其独特的个性追求真诚和自由,但却因为无法适应封建礼教而陷入了悲剧的命运。

三、社会环境的悲剧冲击《红楼梦》对于封建社会的描绘让人深刻地感受到悲剧的影响。

封建社会的重重禁锢和不义制度使人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

贾府的悲剧正是社会环境对其施加的巨大压力造成的,这意味着人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在这个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欲望和道德之间形成了矛盾,他们的内心被拉扯着无法自拔,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四、悲剧对人性的深刻剖析《红楼梦》通过悲剧的叙事方式,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在悲剧的冲击下,人物的欲望和命运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他们面临着无法逃避的命运,无论是内在的人性矛盾还是外在的社会环境,都使得他们无法自拔。

这一切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无法被彻底理解的本质。

在悲剧面前,人物的价值观和人生意义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令人深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内容摘要 (1)二、关键词 (1)三、正文………………………………………………(2—8)(一)《红楼梦》是一部女性的悲剧(二)《红楼梦》是一部家庭的悲剧(三)《红楼梦》是一部人的毁灭的悲剧(四)《红楼梦》的价值及其意义四、参考文献 (9)五、注释 (9)六、致谢辞 (9)试谈《红楼梦》的悲剧艺术桃源县西安镇中学卢凤云摘要:综述了前人对《红楼梦》的研究,这篇论文认为悲剧美是一种最高艺术形态的创造,而《红楼梦》这座古代艺术的高峰创造的女性悲剧、家庭悲剧、人的毁灭之悲剧,在今天还有他不朽的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将永远闪烁不息的思想和艺术光芒。

道德分析它所创造的女性悲剧、封建婚姻悲剧在妇女得以解放的今天,同样常常上演,那是因为人们总拿婚姻作砝码去追逐金钱、名利、地位。

接着分析它所创造的家庭悲剧的历史、美学哲理意蕴。

再分析家庭悲剧彻底性在后四十回大打折扣及女儿悲剧最深刻之处在于身在悲剧中的人却不能感受自己的悲剧,最后分析人的觉醒才刚开始就见了人的毁灭。

关键词:悲歌、吞噬、才见觉醒、就见毁灭、不朽的价值。

一别林斯基说:“戏剧类的诗是诗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艺术的冠冕。

而悲剧又是戏剧类的诗的最高阶段和冠冕。

因此,悲剧包括戏剧类的诗的整个本质,容纳了它一切因素。

”可见,悲剧美是一种最高艺术形态的创造,而《红楼梦》以其浑然一体的整体悲剧艺术屹立成了中国古典小说艺术中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

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又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可见,只有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才是悲剧,女人如果只是花鸟,只是玩物,它们的毁灭顶多能搏得几声叹息,一番惆怅,《红楼梦》的悲剧之所以特别震撼人心,就因为它充分写出了被毁灭的女性不仅外形是美的,而且内心更美。

请看《红楼梦曲子》黛玉是“世外仙妹寂寞林”;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湘云是“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雾月光风耀玉堂。

”妙玉是“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艳,却不知太高人愈炉,过洁世同嫌”。

这难道不是一首荡气回肠的女性颂歌的大联唱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啊?全书无处不在的悲与愁,压抑着所有拜读《红楼梦》的人。

《红楼梦》写出了女性的美丽、聪明、灵巧、纯真,写出了她们的血泪。

就拿林黛玉来说,林黛玉生于美女倍出的姑苏城,幼年丧母,童年其父亲林如海亦撒手西归,从小寄于贾府之篱下,其幼小的心灵早已铭刻着自卑,内心有一种不被理解的孤独,然其又秉绝对之姿容,具希世之俊美,“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还有“多愁多病”的身的病态美,两相对照,悲剧之味尽显其中,而贾宝玉则生于官宦世家的贾府,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阴阳严重不协调的贾府是贾府的希望,然其“无故寻愁觅恨”,“愚顽怕读文章”,“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冲突,矛盾,必然有悲剧产生,其本性的叛逆与环境的格格不入,相互映衬,必将上演一幕幕“情天幻海”贾府悲剧。

社会环境难以超越,生于那个年代,现实决定了悲剧的上演。

而不是他或者她。

书中充分写出了她的品格,她的思想感情,她的幻想和追求,她的高出流俗的见识……怎么才能让读者感她之所感,爱她这所爱呢?此书采用了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段,那就是写了女孩们的结社和吟诗,或自吟自咏,于是读者听到了黛玉的悲吟,知道:“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在她眼里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场所,知道清幽的潇湘馆里,她过的是“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直到“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纱窗湿”的凄凉长夜,而宝钗则深明画理,兼通医道,宽厚待人,行为豁达,黛玉没有实现婚姻,宝钗没有得到爱情,两人都是同一场悲剧的牺牲者。

环绕他们三人的还有一大群少女少妇。

史湘云,李纨青春守寡;惜春悲剧观绝望,青春出家;金钏儿跳井而死;秦可卿、鸳鸯含冤而死……这里面有封建婚姻制度的悲剧,有婢妾制度的悲剧,这不是某一个女性一个问题上的悲剧,而是那个社会里青年女性的普遍悲剧。

《红楼梦》这杯香醇的美酒是用她们的血泪酿成的。

《红楼梦》作为对女性的颂歌,不仅加强了它作为女性悲剧的力量,而且是它之所以能够写出女性悲剧的原因。

俗话说:“蓼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中国封建社会青年女性的悲剧不是到了清朝末年才有的,它早已演出了两千多年。

中国历史上,围城中,什么都吃光了,主帅便带头杀了爱妾,分给军士吃。

有才情的女子常有,但曹雪芹也是不常有的。

因为他把女人当人,尊重女性,才看得出这是悲剧。

“宫怨”诗,已经算是同情那些不得宠的嫔妃宫女了。

但也只不过替他们怨没有得到“君王宠幸”了。

如果用这个眼光看,贾元春,入宫受宠,全家沾光,“烈火亨油,鲜花着锦”总该不是悲剧了吧!可是,请看她奉旨回娘家省亲。

说不尽的繁华富丽之中,却是一片呜咽哽噎之声,“那见不得人的去处”使读者隐约窥见元春内心深处高出流俗的光辉。

曹雪芹眼中看得出的悲剧,在《红楼梦》的艺术世界里,就是贾宝玉眼中才看得出的悲剧。

鲁迅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几千年来被否认的女性的价值,仅仅在宝玉眼中充分反映出来,几千年来被遮掩住的女性的美,也仅仅在宝玉眼前拉开帷幕。

可以设想,如果从贾政、贾母、王夫人的角度来看,所有的悲剧都不成其悲剧,有的是咎由自取,有的是死有余辜,有的是命中注定,有的是活该……作者在尊重、颂歌女性的立场上才写出这惊心动魄,震撼灵魂的悲剧。

二《红楼梦》不仅仅写了那一批批象征青春、爱与美的女儿悲剧,也是一部贵族世家衰亡史。

首先从它在创作和修改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书名来看。

《石头记》“石头”是个具有多重隐喻内涵的象征体,其中包含石头城(江陵造曹家所在地)的意义,以《石头记》命名,反映家庭盛衰的创作构思,而《金陵十二钗》的命名,则反映了女儿悲剧。

其次以小说总纲的前与回的匠心独运来看:第1回目以“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与“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相对,神话构思,有石头下凡,又有绛珠还泪。

第2回,有演说贾府,又有黛玉丧母。

第3回,既有雨村复职,又有宝黛会面。

第4回既有护官符,四大家庭,又有薄命女。

第5回,既有暗示金陵十二钗命运的判词,又有与《好了歌注》相对应的形象概括。

第三,从人物形象说,主要人物贾宝玉和王熙凤是双重悲剧联系的纽带。

贾宝玉是爱情婚姻悲剧的男主角,是作者情感经历的寄托者,他既是女性崇拜者,又是诸女儿悲剧的目睹和亲历者。

作为贾府的继承人,他的判逆加速了家庭的败亡。

王熙凤是家庭悲剧也是一些女儿悲剧的制造者,同时又是这两个悲剧的承受者。

对贾宝玉,一则不钟情于“文章经济,官宦仕途”而独喜琼闺绣阁和玩脂弄粉,另一方面,对摆脱不了文章经济附庸风雅,他生活的环境不允许他只钟情艳曲,“寅时吃卯时粮”的庞大家族贾府需要他维系和支撑,所谓“父母之命不可违”,他不得不读八股,不得不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他的反叛,只限于不适合自己的方面,而没有从根本上认清根源--封建制度和礼教,因此,他的叛逆只能是一个无言的结局,他只能更加痛苦,而他的理想,美好的憧憬在痛苦的挣扎中渐渐淡去。

曾经生活在一起的姊妹们相继离去,自己生活的贾府日见衰败,他失望了,特别是在爱情婚姻方面,他无限钟情的林妹妹却不能得贾府统治者贾母、王夫人的认可和理解,这让他更加迷惘和痛苦,虽然他爱薛钗,但这种爱比不得他对林黛玉的爱,爱薛宝钗是因她天生丽质,文才德兼有,而钟情于林黛玉,则是对纯洁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是一种情感交融的爱,这种爱是基于双方的认识,理解而生发的矢志不渝的爱,“爱而不得所爱,但又不能忘其所爱”,这是人世间痛苦的莫过如此,在孤傲对抗庸俗,高洁对抗肮脏,美好的理想对抗冷酷的现实中,他失败了,他毕生理想,希望终为泡影,“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后无路可走”(鲁迅:《娜拉走后怎样》),安娜·卡列尼娜,她自杀了;马丝落娃,她堕落了,而贾宝玉,他能超脱的了吗?悲剧的结局或许是最好的选择,他走了,到大荒山无稽崖去了。

这不是贾宝玉的失败,而是整个社会的反抗者的失败,这当中固然有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但贾宝玉只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叛逆,而没有摧毁其真正的根源,也是造成他失败的原因,这种改良主义不彻底的批叛,则胜利的希望是渺茫的。

此正应了“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她是四大家庭联络有亲的代表和荣国府的实际掌权者,贾府各种矛盾的焦点,她的贪婪自私和阴险狠毒所制造的罪恶,成为贾府败落的重要原因,但在男权统治和支配下,她也逃脱不了“薄命司”女儿的共同命运。

第四,从《红楼梦曲》的创作自白来看,明显包含着两种情感和两重内容:一是对“当日闺女闺情”的追亿;二是对自我经历的某种追悔。

“追忆”之情化作“使闺阁昭惜”的创作动机,“追悔”之情则包括对“堂堂须眉”的自责和对家庭衰败的痛惜,并化作“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的创作愿望。

但这并非单纯的自我忏悔,而是对家庭悲剧的反思。

女儿悲剧和家庭悲剧,就是上述两种感情的创作心态在作品的实际体现。

总之双重悲剧之间相互有机联系。

大体而言,年轻女儿是形象主体,家庭盛衰构成基本环境。

家庭盛衰是小说中描写的整体生活内容,而儿女命运,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是小说的重心但不是全局,更不以宝黛爱情代替或浓缩《红楼梦》反映的广阔社会。

家庭悲剧是腐败事物的灭亡,对作者而言,它也曾有过美好的往昔;而女儿悲剧则是在家庭环境中发生的,是随着家庭悲剧发展的,其结果是美丑同归,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整体毁灭。

《红楼梦》的双重悲剧的创造,具有深刻的历史、美学和哲理意蕴。

一、《红楼梦》解剖了家庭内部矛盾的发展,揭示其没落的必然性,与此相联,《红楼梦》也对皇权、贵族集团、官僚政治等封建社会现实进行了广泛批判,但重点是贵族世家。

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末世。

内部统治者的腐败,继承者的荒淫堕落,清醒者的拳逆“自杀自灭”的内部争斗。

使这座看似金碧辉煌的大厦面临坍塌的必然。

在男性贵族腐朽无能的贾府不是没有能人。

王熙凤和贾探春是年轻女性佼佼者。

熙凤治丧、探春理家,都显示出来的才干。

她们都是贾府末世的“补天”者,而且又恰是毁者,这就是一个具有深度的层次上揭示出家族悲剧的历史意蕴。

二、《红楼梦》不仅仅是在一般意义上写出封建社会女性的不幸命运,更主要是表现了作者是带有朦胧近代色彩的美好理想与丑恶现实的矛盾。

这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悲剧性的冲突。

”所谓有“清净儿女”,不仅是作为个性生命实体,而且是作为腐朽的男权社会的对立面作为美、青春和爱的象征而受到赞颂的。

《红楼梦》编织了一个无可逃遁的命运之网,无论贵者贱者强者弱者逆者顺者天者都陷没其中,它显示丑恶现实对青春、美、爱和一切有价值的生命的《红楼梦》毁灭,表明这个社会的腐烂和不合理已经到了应当被整体否定程度了,女儿悲剧的美学意蕴就在于它具有近代色彩的女性美和人性美的颂歌和悲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