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中的22
浅论《红楼梦》中的刘姥姥(网友来稿)
操敏鲁迅先生的书中曾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密事、、、、、、”他说的可能也是这个意思。
但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我读《红楼梦》,最关注里面的贫民形象,也就是刘姥姥。
刘姥姥是一位真正意义的穷人,她那黝黑的皮肤,深深的皱纹,粗重的手掌,一口不太干净的黄牙,让人看起来都有点排斥她,正因为她不体面的外形,但足见了她乐观豁达,知足感恩,敢作敢为的性格。
在曹雪芹的妙笔下,更透露出了她内心的真、善、美。
刘姥姥的人物形象,被他塑造非常丰满成功。
我想从以下的三个方面来浅谈,让大家对刘姥姥的人物形象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一、初识刘姥姥之真――知足平衡,乐观豁达。
刘姥姥,何许人也,王狗的岳母,是个久经世代的老寡妇,她膝下无儿,只靠两亩薄田为生。
一个老村妪,女婿狗儿见她无依靠,便接来一起过活。
这年秋去冬末,狗儿家穷得叮当响。
一家四口人的生活无着落,他整天愁眉不展,在家生闷气。
这时,狗儿想到与荣国府世代有点瓜葛,于是点醒了狗儿,他想去荣国府接济。
这时,刘姥姥就听他一说,果断地站出来了。
在第六回中,她说道:“我也知道他的,只是许多时不走动,知道他如今是怎样。
这也说不得了,你又是个男人,又这样的嘴脸,自然去不得,我们姑娘年轻媳妇子,也难卖头卖脚的,倒还是舍着我这副老脸去碰一碰、、、、、、”从这些言语中看出了刘姥姥的用心良苦,这也反映了中国人不变的教育方式,她成了孩子的挡箭牌,宁可自己在外面受尽冷脸,受苦受累,也不愿意让子女去冒风险。
其实,王昆仑曾在他的《红楼梦人物论》,描写了刘姥姥进荣府过程评价道:“这是千千万万泥中的蚂蚁,向着天中的明月迸发的路程啊!”“蚂蚁”多么渺小呀!多么卑微呀!此时此刻,她内心矛盾交集,胸无成竹,六神无主。
但最终还是抱着:“谋事在天,成事在人”的念头,去踏一回“侯门深似海”之路。
她整理好复杂的心情,携着板儿,点头哈腰,千恩万谢地找到了荣府大门时,目睹到荣府的上上下下的非凡气势和富丽堂皇。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内容讲解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内容讲解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篇章,主要讲述了贾宝玉的病情、药物的治疗过程,以及贾母为宝玉请来的名医平儿的才情。
以下是对这一回的内容进行650字左右的简要讲解:
在第二十二回中,故事情节主要集中在贾宝玉的病情上。
宝玉因长期忧郁、思念黛玉,导致精神失常,身体逐渐衰弱。
贾母深感忧虑,为了宝玉的健康,决定请来名医进行治疗。
这一情节突显了贾宝玉的独特身份和对贾府的重要性。
医生的到来引起了整个贾府的轰动。
贾母为了确保宝玉的治疗效果,精心挑选了名医平儿,她不仅在医术上有过人之处,而且才情出众,是一个集医术与文学于一身的女性角色。
平儿的出现丰富了小说的人物群像,为后续情节埋下伏笔。
在平儿的医治下,贾宝玉的病情逐渐得到缓解。
平儿不仅懂得医术,而且机智聪慧,她用自己的才情和深厚的医学知识为宝玉调理身体,使其逐渐康复。
这展示了平儿不同凡响的女性形象,强调了她在贾府中的独特地位。
此外,第二十二回中也通过宝玉的病情描写,展现了小说中深厚的文学底蕴。
宝玉的病情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问题,更是一种心灵的折磨,通过对宝玉的精神状态的描写,作者成功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丰富了小说的情感层次。
总的来说,第二十二回是《红楼梦》中一个关键的篇章,通过对贾宝玉病情的描写和治疗过程的展示,展现了贾府内外的紧张气氛,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医生平儿的介入则为小说增添了一位重要而独特的女性形象,为整个故事注入了新的元素。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细读-文档资料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细读-文档资料《红楼梦》第二十二回细读一、以禅寄情为什么说这一回中宝玉谈禅是寄情?先从解偈分析,文中写道:宝玉写毕“自虽解悟,又恐人看此不解,因此亦添一支《寄生草》,也写在偈后”,显然这曲是宝玉真正创作目的之所在。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
肆行无碍凭来去。
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
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主回头试想真无趣!”这首解偈不仅是我们想起第十九、二十两回中的一些情节。
先看“悲愁喜”,在第十九回中袭人以赎身之论的骗词,惹得宝玉满脸的泪痕,若想留住袭人必须答应三点要求,宝玉欣然接受,袭人表态不再离开后,宝玉继而转悲为喜。
“亲疏密”在第二十回中,当黛玉嫉妒宝玉又在宝钗处玩时,宝玉讲了一遍“亲不间疏,先不僭后”的道理,表示相较于宝钗而言,他与黛玉的关系更为亲密。
“碌碌”二字是对宝玉生活状态的概括,宝玉平日里体贴姐妹丫头,总为别人操心,宝钗因此戏称他为“无事忙”。
从这一问三叹中蕴藏着宝玉多少的苦恼与无奈,他的生活重心就在于与姐妹丫头们的情,可叹的是他的一片真心却不被他人所理解。
解偈一曲旨在寄情,那么,《参禅偈》就可以理解为:彼此都想从对方那里得到感情的印证,而频添烦恼,看来只有到了灭绝情意,无需再证验时,方谈得上感情上的彻悟,到了万物归空,什么都无可证验时,才是真正的立足之境。
然而宝玉并没有真正的彻悟,黛玉续偈:“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指出“连立足之境都没有了,那才是真正的干净了”。
听了黛玉的续偈后,宝钗道:“实在这才方悟”。
宝玉之所以没有达到彻悟的境界,是因为他参禅诗中处处涌动着对黛玉等女子的感情,这显然不符合传统的禅悟须“情枯情了”才能成佛的禅宗的意旨。
二、钗、黛的不同态度钗黛二人对宝玉谈禅态度明显区别。
首先体现在钗黛二人对谈禅动机的判断上。
黛玉看了宝玉的一偈一曲后,“知是宝玉一时感忿而作,不觉可笑可叹,便向袭人道:‘作的是玩意,无甚关系’”,而宝钗看完后笑道:“这个人悟了。
浅谈《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形象及现实意义
浅谈《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形象及现实意义郭金宝摘要: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得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是一位聪明干练、精明果断、工于心计、善于交际、有胆有识的实权大管家.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她有女性解放、反对男权主义的思想。
我们要学习她保护和推销自己的积极乐观态度,以她得意忘形,终毁前程的悲剧为诫……透过王熙凤来了解封建社会,了解封建专制及怎样为人处世的方法,吸取她失败的教训,做一位生活的强者,有着巨大的意义.关键词:王熙凤; 贾府;实权大管家;现实意义《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颠峰之作,其思想意义、人物阵容、社会价值等深刻问题不是我辈之流所能说长道短的。
作为一个《红楼梦》的读者和学习爱好者,我只能以自己浅薄的见解来发表自己对书中“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的看法,谈谈自己的一点不成熟的感受。
一、王熙凤形象分析。
在整个清代,对《红楼梦》的看法分歧最大,什么古怪的意见都有,鲁迅曾对它们进行了概括指出:“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⑴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而我却对书中的各种人物情有独钟.《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巨著,其在人物塑造上也是空前的.里面人物众多,但却互不雷同,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性格,不论哪一种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而在众多人物中,又数贾母、贾政、贾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刘姥姥等人让人记忆深刻.其中,我最喜欢和欣赏的人是王熙凤。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得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用李希凡的话说就是“在《红楼梦》生活全景的形象世界里创造得最为成功的不朽的艺术典型.”⑵的确,从王熙凤身上,我们不仅看到她是一个小说中的艺术形象,而且给人一种活生生的真人感觉,仿佛她就在我们身边。
在大多数人的眼光里,王熙凤是一个阴险、狡诈、贪婪、恶毒的“母夜叉"形象。
而我认为这样的评价是不公平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任何人不可能天生阴险、恶毒,而且我们也不能主观臆断,单凭些表面现象就对别人妄加指责.王熙凤是个美丽、聪明、精明、干练的人。
浅谈《红楼梦》袭人
浅谈《红楼梦》袭人【摘要】在《红楼梦》之中,袭人这一角色颇具争议。
在登场数次的描写之中,体现了袭人的多面性,她待人接物温柔和善,尽职尽责对主子忠心耿耿可谓肝脑涂地,在数次冲突与矛盾之中都做到了不卑不亢有礼有节,同时,在对于宝玉教育的问题上,她也体现了相当的见地,尽管袭人颇为有心计,但亦只是以自保为主,从侧面映衬了在封建大家族之中自我保护的重要性;最后,本文依据原文得出结论:袭人确是一名至善至贤之人,既是一名温柔贤淑的好女子,也是一名被封建礼教毒害的苦女子。
【关键词】袭人心机深重心地纯良温柔贤淑《红楼梦》自成书以来便以其深厚的文学讨论价值而享誉四海。
而对于其中的袭人这一角色,古今红学家一直都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拨学者认为袭人心机深重,善使权术谋略,是封建伦理道德的卫道士,是中国古代奴性的代表人物;另一拨学者则认为袭人秉性温良,冲淡柔淑,是美好女性的化身,是美与爱的象征——据此,本文将对袭人这一角色进行剖析探讨,基于《红楼梦》原文,分析她究竟是一名心机深重的封建卫道士还是一位善良敦厚的美之化身。
袭人这一角色在《红楼梦》中初次登场,是在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
此处原文说道“宝玉之乳母李嬷嬷,并大丫鬟名唤袭人者,陪侍在外面大床上”以及“贾母因溺爱宝玉,生恐宝玉之婢无竭力尽忠之人,素喜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遂与了宝玉。
”曹雪芹在他笔下将袭人的登场写的平实无华,只说同李嬷嬷陪侍着宝玉在外面大床上——可是此时宝玉身边只有袭人和李嬷嬷二人,李嬷嬷是乳母,对宝玉有养育之恩,身份地位不可说不高。
那么袭人呢?她的身份和地位能和贾宝玉的乳母相提并论吗?此处曹氏用他平实的叙述告诉读者,当然是能相提并论的。
而接下去曹氏又继续写道贾母素喜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此处曹氏已然明显写出了袭人这一角色在贾母——亦是贾家上下——心中的形象,上述八字足矣。
试问,史老太君这等笑看四代同堂之人,看人看事早已深有造诣,袭人是表面做出来的心地纯良实则内心心机深重抑或是真真正正的心地纯良克尽职任,老太君会看不出来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此处袭人初登场,便已经写明了袭人是一位心地纯良的大丫鬟。
《红楼梦》杨宪益和霍克斯翻译对照--22
肯说出来,也皆因怕他恼.谁知你不防头就说了出来,他岂不恼你. 我是怕你得罪了他,所以才
使眼色.你这会子恼我,不但辜负了我,而且反倒委曲了我. 若是别人,那怕他得罪了十个人,
与我何干呢."
湘云摔手道:"你那花言巧语别哄我. 我也原不如你林妹妹,别人说他,拿他取笑都使得,只我说了就有不是.我原不配说他.他是小姐主子,我是奴才丫头,得罪了他,使不得!"
黛玉笑道:"彼时不能答,就算输了,这会子答上了也不为出奇.只是以后再不许谈禅了.连我们两个所知所能的, 你还不
知不能呢,还去参禅呢."
宝玉自己以为觉悟,不想忽被黛玉一问,便不能答,宝钗又比出"语录"
来,此皆素不见他们能者.自己想了一想:"原来他们比我的知觉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
寻苦恼."
想毕,便笑道:"谁又参禅,不过一时顽话罢了."
窗外只是吞声叫
"好妹妹".黛玉总不理他.
宝玉闷闷的垂头自审.袭人早知端的,当此时断不能劝.那宝玉只是呆呆的站在那里.黛玉只当他回房去了,便起来开门, 只见宝玉还站在那里.黛
玉反不好意思,不好再关,只得抽身上床躺着.
宝玉随进来问道:"凡事都有个原故,说出来,人
也不委曲.好好的就恼了,终是什么原故起的?"
们都喜喜欢欢的,你又怎么这个形景了?"
宝玉冷笑道:"他们娘儿们姊妹们欢喜不欢喜, 也与
我无干."
袭人笑道:"他们既随和,你也随和,岂不大家彼此有趣. "
试析《红楼梦》中的茶文化翻译
试析《红楼梦》中的茶文化翻译卢琰【摘要】中国茶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至清朝伟大著作《红楼梦》诞生之际已近成熟阶段. 《红楼梦》这部古典巨著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茶文化展示的淋漓尽致,书中多处都对我国的茶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描述.本文以杨宪益与霍克斯两位翻译大家的英译本为基,从茶具翻译、茶名翻译以及茶水翻译这三方面对《红楼梦》中的茶文化翻译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对我国茶文化翻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期刊名称】《福建茶叶》【年(卷),期】2015(037)006【总页数】3页(P233-235)【关键词】《红楼梦》;茶文化翻译;茶水;茶具;茶名【作者】卢琰【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咸阳 712046【正文语种】中文项目支持: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项目类别:规划基金,项目名称:两套中医译名标准化方案:问题与对策,项目编号:14YJA740019;西安市2015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名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医文化“走出去”的跨文化能力建构与实践研究。
项目编号:15W27。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自神农氏在尝百草的过程中发现了茶以来,中国的茶文化已经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
中国作为茶叶的第一故乡,是最早发现茶树与使用茶叶的国家,并日渐发展成为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见饮料,茶文化对我国人民根深蒂固的影响,其中“粗茶淡饭”这一词汇就是从此而来。
发展至明清时期,我国的禅文化已经达到了鼎盛的阶段,全书与茶相关的内容共有二百多处,最多的一章则有十多处,咏茶诗词共有十多处,作者甚至专门用一个章节对茶水进行描写——《品茶栊翠庵》;而文中所提到的茶品也是多种多样,有暹罗茶、老君眉等;茶具更是名目繁多,有茶壶、茶盘以及茶杯等。
因此,针对《红楼梦》中茶文化翻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与文学意义。
1 茶名翻译1.1 千红一窟《红楼梦》的第五回中所提到的茶名“千红一窟”,此茶主要长于放春山的遣香洞,用带有露汁的仙草百花烹制而成,故而被称为“千红一窟”。
《红楼梦》中主要的女性形象
浅谈《红楼梦》中主要的女性形象————————————————————————————————作者:————————————————————————————————日期:郑州轻院民族职业学院专科毕业论文题目浅谈《红楼梦》中主要的女性形象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学号院(系)指导教师完成时间浅谈《红楼梦》中主要的女性形象摘要“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先生以其生花之笔,写出一地、一时、一群人:一地是中国,一时是清初,一群人着重女性。
这一群女性不仅“超前”,而且“越界”,在全世界都已经或者至少是行将出生,在大观园女儿国中,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的莫过于林黛玉,形容娇美,聪明绝顶,坚贞纯情,才学横溢,并具有诗人的气质和独特的悲剧性格。
而她的叛逆的悲剧性格,则是她生命的主旋律。
心直口快,开朗豪爽,淘气,又不大瞻前顾后,甚至敢于喝醉酒后躺在园子里的青石板凳上睡大觉。
莫过于史湘云。
关键词:林黛玉/史湘云/性格目录摘要 (I)1 人物的身世 (1)1.1黛玉的身世 (1)1.2史湘云的背景 (1)2 人物的出场形象 (2)2.1黛玉病态出场 (2)2.2湘云热闹出场 (2)3 人物的才情 (3)3.1黛玉湘云风格比较 (3)3.1.1黛玉诗词哀怨 (3)3.1.2湘云诗词豪放 (3)4 人物的性格 (4)4.1黛玉湘云性格分析 (4)4.1.1黛玉敏感与忧愁 (4)4.1.2湘云豪迈宽厚与开朗豪迈 (5)4.2对人的态度 (6)4.3反叛精神 (7)5 人物的命运 (7)5.1林黛玉的命运 (7)5.2史湘云的命运 (8)6结论 (8)结束语 (10)致谢 (11)参考文献 (12)《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给世人美好的文学熏陶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美好的想象与思考。
百余年来,红学研究从未间断过。
其中以百计的鲜活的人物形象更是让人赞叹、思索、回味。
在《红楼梦》数以百计的女性形象中,林黛玉与史湘云是比较独特的,有鲜明的人物性格。
浅谈《红楼梦》中尤三姐形象
浅谈《红楼梦》中尤三姐形象作者:陈海娴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11期陈海娴内容摘要:尤三姐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小人物,作者着墨不多,总共四千字左右,却塑造出了一个个性特征极其鲜明的女性形象。
虽然所处环境污浊,但她能时刻保持清醒;面对男权社会物化女性、玩弄女性的现实,她以特殊的形式进行斗争;面对爱情理想的破灭,她用生命捍卫自身的尊严。
她用自己的悲剧人生控诉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摧残和迫害,是封建社会一面反封建的旗帜。
关键词:尤三姐清醒反抗决绝反封建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著《红楼梦》犹如一幅美丽生动的画卷,缓缓拉开,道不尽各种娇艳旖旎的女儿情态。
在这群钟灵毓秀的红楼女儿中,有这样一位奇女子,她没有显赫的出身、没受过良好的教育,却拥有一颗高贵的心。
她的出现,犹如一颗流星划过红楼上方浓厚的阴霾,虽短暂,却让人看到光明。
她敢于向封建礼教说“不”,以自己的方式向男权社会发起英勇抗争。
时至今日,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依然活跃于读者心目中,光芒耀眼,引领我们飞升!她,便是——尤三姐。
一.众人皆醉我独醒——清醒与颖悟尤三姐在贾府中的身份地位比较特殊,既不是贾府的千金小姐,又不是奴婢仆从。
《红楼梦·大辞典》中如此介绍二人:“尤氏继母从前夫那里带过来的女儿,在宁府虽有姨妹之分,实际与尤氏异父异母,似近实远,情同寄食”。
【1】所以,她们顶多算是贾府的远房亲戚,与同样投亲的林黛玉和薛宝钗地位有着巨大差异。
连作为贾母掌上明珠的林黛玉在贾府生活都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就怕行差踏错,落人话柄,更何况双尤依靠的是在宁府自身都活得窝囊憋屈的尤氏。
所以,她处的环境和地位决定了她虽早已看透衣冠楚楚之下这些皇亲贵胄的丑陋嘴脸,也清楚贾珍贾蓉之流企图霸占她们姐妹的心思,但因为寄人篱下,所以只能以虚与委蛇的方式灵活斗争。
目睹贾蓉和尤二姐的调情,她转过脸去,说道:“等姐姐来家再告诉她。
”面对贾琏的百般撩拨,眉目传情,她只是“淡淡相对”。
浅谈《红楼梦》中平儿的生存艺术和管理哲学
浅谈《红楼梦》中平儿的生存艺术和管理哲学【摘要】《红楼梦》中的平儿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角色,她以其独特的生存艺术和管理哲学而备受赞誉。
本文从平儿对待人际关系的策略、处事原则和方法、在家族管理中的角色、对待家庭成员的方法以及如何在复杂的家庭关系中生存等方面展开讨论。
平儿的生存艺术和管理哲学对现实生活有着深刻的启示,她的智慧和机智让人钦佩不已。
通过对平儿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总结,可以看到她在故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平儿的经历和智慧将给读者带来深刻的思考,引领人们探讨人际关系和家庭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关键词:《红楼梦》、平儿、生存艺术、管理哲学、人际关系、家族管理、家庭成员、复杂关系、现实生活、重要作用。
1. 引言1.1 介绍《红楼梦》中的平儿角色《红楼梦》中的平儿,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女性角色。
她是贾府中的丫鬟,出身低微,却凭借着自己聪明机智的头脑和独特的处世技巧,逐渐跻身于贾府中的要职,成为众人眼中的关键人物。
平儿的形象虽然不像林黛玉那样娇媚动人,却在世态炎凉中展现出了惊人的智慧和谋略。
在贾府中,平儿不仅是贾府主人贾母的得力助手,更是贾府众人心目中的得力干将。
她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能够灵活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策略,使得自己在家族中得以立足并获得尊重。
平儿同时也展现出了对待家庭成员的宽容和谅解,她能够以宽广的胸怀和理解的态度处理家庭中的矛盾和纷争,为家庭和睦和谐的氛围贡献了力量。
平儿的形象在小说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她不仅通过自己的生存艺术和管理哲学悄然影响着贾府的方方面面,更展现出了一个普通丫鬟在封建社会中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获得尊重和地位的可能性。
由此可见,平儿的形象对于小说整体的发展和情节的推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概述平儿的生存艺术和管理哲学在《红楼梦》中,平儿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角色,她的生存艺术和管理哲学也是备受瞩目的话题。
平儿作为贾府的丫鬟,虽然身份低微,却凭借着自己独特的才能和智慧在家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红楼梦22回主要内容
红楼梦22回主要内容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主要内容涉及宝玉与黛玉的相见和交谈。
在这一回中,宝玉和黛玉在荣府相遇,两人情感复杂,黛玉对宝玉
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同时,这一回还描写了宝玉与贾政、王夫人
的亲情交流,展现了贾政对宝玉的爱护和关心,以及王夫人对宝玉
的宠爱。
此外,这一回还描写了宝玉与凤姐的一段对话,凤姐对宝
玉的言行给予了一些教诲和规劝。
整体来说,第二十二回通过宝玉
与黛玉的相遇和交谈,以及宝玉与其他人物的互动,展现了人物关
系的错综复杂,以及各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浅谈《红楼梦》中“凡是”的语法化
浅谈《红楼梦》中“凡是”的语法化本文主要以《红楼梦》中的“但凡”和“凡是”为研究对象,结合《水浒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儒林外史》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对其语法结构、句法功能等因素的分析,研究了从“但凡”到“凡是”的语法化过程。
标签:但凡凡是语法化一、引言《红楼梦》作为我国著名的古典长篇小说,无论在文学还是语言方面都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是学者们研究语法化现象最常用的语料。
长期以来,人们对“凡是”的词性存有许多争议。
在《红楼梦》中“凡是”一词早已出现,而且与“但凡”这个词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本文拟以《红楼梦》中的“凡是”为基准来探讨其发展脉络。
经统计,在《红楼梦》中“凡是”一共出现了2次,而“但凡”出现的次数则较多,共有17次。
我们知道,“但凡”在古代汉语中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凡是,只要是”;另一种是“倘若,假如”。
可以清楚地看到“但凡”与“凡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但凡”的外延要比“凡是”大。
二、“凡是”的语法化过程本文主要围绕《红楼梦》成书年代的前后时期,结合《水浒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儒林外史》来探讨“凡是”的语法化过程。
“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虚词,用来表达虚的语法意义或语法观,无实在意义,只有语法功能成分这样一种过程系。
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称之为“实词虚化”。
(一)《红楼梦》中“但凡”的虚化现象“凡是”的演变与“凡”有着一定的关系,凡:象形。
金文字形,象造器之模范形。
原始意义是铸造器物的模子,后引申为凡是,表示概括。
而“但”本义是脱去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还表示范围,相当于“只”。
后来“但”与“凡”组合起来仍然保留表示范围“凡是”的意思,通常用在动词前起修饰限定作用,限定动词的作用范围。
到清朝时,“但凡”的这种实词意义已开始虚化,如《红楼梦》中:(1)但凡要说时,必须先用清水香茶漱了口才可……(第二回)(2)你但凡立的起来,到你大房里……(第二十四回)(3)我手里但凡从容些,也时常的上个供……(第二二十五回)以上例子中,“但凡”都作副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在句中作状语,说明范围、程度等。
浅谈《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
浅谈《红楼梦》中的饮⾷⽂化《红楼梦》把中国饮⾷⽂化表现的淋漓尽致,饮⾷是贾府家居⽣活的很重要的⼀部分,贾府有严格的饮⾷规矩,表现了封建⽂化的等级制度和饮⾷秩序,并且《红楼梦》中饮⾷期间追求吟诗作对的⽂化情趣,更加提⾼了饮⾷⽣活所带来的精神享受。
《红楼梦》中关于饮⾷的回⽬共有22回,⽽且这些饮⾷描写都以建筑为依托,从⽽更加具体表现贾府的⽣活主题,⽐如“荣国府归省庆元宵”(第17到18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第41回),都是饮⾷和建筑上升为主体,红楼饮⾷成为庭院⽣活的中⼼内容,以⾄于到了为了饮⾷⽽饮⾷、炫耀饮⾷⽽饮⾷的地位。
在《红楼梦》中,具体描述饮⾷的⽂字有很多,第8回:“作酸笋鸡⽪汤,宝⽟痛喝了两碗,吃了半碗碧粳粥。
”宝⽟回到怡红院,对晴雯说:“有⼀碟⾖腐⽪包⼦,我想着你爱吃……”这⾥说的就是碧粳粥和⾖腐⽪包⼦,⽽且描述很细致。
第14 回:“及收拾完备,更⾐洗⼿,吃了两⼝奶⼦碧粳粥,漱⼝已毕,已经是卯时⼆刻了。
”像这样的描述在《红楼梦》中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红楼梦》中描写的各种饮⾷有150种之多,真可谓是钟鸣⿍⾷之家,其中包括主⾷、副⾷、羮汤、⼩吃、点⼼、⽔果等,《红楼梦》中饮⾷⼗分讲究,烹饪精致,我们仅仅可以从⾷物的名字上就能看的出来。
当我们⼀看到名字的时候,就能情不⾃禁地产⽣⼀种想要吃的欲望,书中很多⾷物描写,很多都是由品尝味感到⾹的,也有嗅到的,⼤观园中吃烤⿅⾁,探春闻到⾁⾹味说:“你闻闻,⾹味这⾥都闻见了,我也吃去。
”(49回)《红楼梦》中的贾宝⽟最爱吃的东西就是胭脂了,胭脂本来是⼥⼈化妆⽤的,但是古代胭脂是⽤蜜熬制⽽成的,所以是可以吃的,贾宝⽟闻到⼥⼦⾝体上的⾹⽓的时候,就想去吃⼥孩⼦嘴唇上的胭脂。
第24回就写到,贾宝⽟距离鸳鸯很近,问到了鸳鸯⾝上的胭脂味,就说到:“好姐姐,把你嘴上的胭脂赏我吃了罢。
”可见贾宝⽟对于胭脂的喜爱到了何种痴狂的程度。
曹雪芹也很推崇茶道,在书中描写到茶的地⽅⾼达270处,饮茶也是⼀门很重要的饮⾷艺术,书中描写了很多种名茶,如六安茶、龙井茶、⼥⼉茶等,他们的制作以及饮⽤都遵循了茶道。
《红楼梦》灯谜(22回)ppt课件
《红楼梦》灯谜(22回)
制灯谜贾珍悲谶语
猴子身轻站树梢。
身自端方,体自坚硬。 虽不能言,有言必应。
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 你认为呢?
• 谜题:身自端方,体自坚硬。
• 虽不能言,有言必应。 (打一用物) • 谜底: 砚台
• 谜题: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打一 用物)
• 谜底: 爆竹
• 谜题: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 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通。 (打一 用物)
•
(10)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
(11) 数说湖南掌故 :
•
(12) 少年不识愁滋味
• (13) 草色遥看近却无
•
(14) 于今好运到门前
•
(15) 女孩男孩一个样
•
多官儿 惜春
史湘云 焦大
碧痕 来旺 平儿
• (16) 将在谋不在勇
智能
•
(17) 六王毕,四海一
秦邦业
•
(18) 兰香幽谷无人问
花自芳
• 谜底: 枕头,兽头
• 谜题: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
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
须当惜底:
更香
• 谜题: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 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 (打一
用物)
• 谜底: 竹夫人
• 谜题: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 虚,后事终难继。(猜一物)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贾宝玉与秦可卿的悲喜交集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贾宝玉与秦可卿的悲喜交集红楼梦第二十二回,题为《贾宝玉与秦可卿的悲喜交集》,讲述了贾宝玉与秦可卿之间发生的一段悲欢离合的故事。
下面将以小节方式来论述这一情节。
第一节:贾宝玉与秦可卿初次相遇在这一回中,贾宝玉与秦可卿初次相遇,他们的相遇是一个偶然的机会。
宝玉被王夫人派去妙玉庵借些鲜花,正好遇到了正在妙玉庵修行的秦可卿。
贾宝玉被秦可卿的美貌所吸引,心生好感,对她展开热烈追求。
第二节:贾宝玉与秦可卿的相知相恋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贾宝玉与秦可卿逐渐相知相恋。
宝玉常常前去妙玉庵探望可卿,两人互通有无,互诉衷肠。
他们的爱情由最初的羞涩转变为深情厚意,彼此没有保留地交流感情,取得了非常亲密的关系。
第三节:贾宝玉与秦可卿的悲喜交集然而,正当两人沉浸在幸福之中时,悲剧却降临了。
秦可卿被控诬陷,被贬为陈家庄的妓女,与贾宝玉的幸福生活被迫中断。
贾宝玉得知消息后,震惊不已,愤而前往陈家庄救出可卿。
然而,秦可卿的身体已经被摧残,她的美貌尽失,让宝玉心碎不已。
第四节:贾宝玉与秦可卿的命运转折秦可卿受尽了屈辱和折磨,她不愿回到贾府面对宝玉,选择自杀。
贾宝玉得知可卿的决定后,痛苦万分,他真切地感受到了悲剧的残酷。
宝玉与可卿的爱情故事以悲剧的方式落幕,两人的命运也注定了走向不同的道路。
综上所述,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贾宝玉与秦可卿的悲喜交集》讲述了贾宝玉与秦可卿之间的爱情故事。
他们的相识、相知、相恋以及最终的离散都是一段悲剧性的经历。
这一回扣人心弦的描写了爱情的辛酸和命运的无情,使人触动心灵。
红楼梦以其精妙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引起了人们对于人性、命运和爱情的思考。
浅谈《红楼梦》中某些细节描写蕴含的意义
浅谈《红楼梦》中某些细节描写蕴含的意义一、我对《红楼梦》细节描写关注的原因每次读《红楼梦》都会有不同感受,主要是看每个人是怎么读的。
我初次接触《红楼梦》时,是看青少年版《红楼梦》,已经记不清作者和出版社了。
青少年读物版的《红楼梦》是比较薄的一本书,对比原版删减了很多,而且里面会有编辑者对某些段落和某些语言的解释和阐述,多多少少带有编辑者一些个人主观的情绪在里面。
我读《红楼梦》那时也比较小,确实很多时候也看不懂语言背后的含义,所以我是很经常看了编辑者的理解,就会形成与其差不多的想法。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积累,就会形成自己的看法,有自己感受和理由。
再次阅读《红楼梦》是在高中那时候了。
高中课本有一篇《林黛玉进贾府》的《红楼梦》节选,把我对《红楼梦》的兴趣勾起来了。
老师对《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篇文章着重讲了王熙凤出场的那一段,令我现在的记忆犹新,也让我感觉发现了新大陆——原来看小说里的人物还可以这样看的。
王熙凤的出场是先闻其声,再见其人的出场,从这可以体现出王熙凤大气大胆、不怯场不畏缩的个性的特征,也看出王熙凤在荣国府的地位。
而贾母介绍王熙凤时,是打趣方式介绍的,要林黛玉叫王熙凤“凤辣子”,我们可以看出贾母对王熙凤的喜爱。
在文中写王熙凤在打量林黛玉时,更能瞧出王熙凤的性格、为人处事。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打量一回,仍送到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孙女儿,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到来招我。
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
’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将黛玉仍送回贾母身边,可以看出王熙凤也是很清楚贾母对黛玉思念之情,不愿惹贾母不喜。
而开始是笑着说黛玉如何如何好,而一提到黛玉的母亲便已经由笑转哭。
《红楼梦》|贾宝玉读庄子和续庄子,分别有何深意?
《红楼梦》|贾宝玉读庄子和续庄子,分别有何深意?《红楼梦》第二十一回,宝玉和袭人赌气,“也不大出房,也不和姊妹、丫头等厮闹,自己闷闷的,只不过拿书解闷”。
他随手翻开的书,是庄子的《外篇﹒胠箧》。
红楼无闲笔,《南华经》中那么多篇文字,作者唯独让宝玉读《外篇﹒胠箧》,必有深意。
读懂其中的深意,再结合第二十二回的“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就能理解宝玉最后为什么会出家。
《外篇﹒胠箧》告诉宝玉也告诉我们:聚宝居奇,是纷乱的开始。
“胠箧”的愿意是撬开箱子的意思,引申为盗贼。
《外篇﹒胠箧》告诉了我们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盗贼是怎么来的。
我们先来看原文: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因为人们喜欢收藏奇珍异宝,并把它们藏在箱子里,这就给了盗贼指引:只要寻找包装严实的箱子,就能快速找到珍宝。
如果大家都不重视珍宝,甚至“擿玉毁珠”,把珍宝毁坏,盗贼无珍宝可盗,自然就消失了。
珍宝,不但指物,也指人,就是被捧得很高的人,比如被贾母视为心肝宝贝的贾宝玉。
因为被贾母捧得很高,贾宝玉就成为了整个贾府的珍宝,这也成了贾宝玉的原罪。
因为他是闪闪发光的珍宝,就引来了妒忌甚至伤害,暗处有多少双眼睛盯着他。
比如赵姨娘贾环母子对他的毒害。
另外,因为贾宝玉被捧到高处,鸡犬升天,他身边的人也被捧到高处,于是怡红院成了众矢之敌,被婆子们眼红妒忌。
所以,聚宝居奇,是纷乱的开始。
这个道理,宝玉现在还不懂,但日后会懂。
等他意识到多少人因为他而薄命,他就会领悟曾经所读的这篇《胠箧》的真正内涵。
宝玉续庄子,说明他已经意识到了繁华会迷人心性。
读完《胠箧》,宝玉“趣洋洋,趁着酒兴,不禁提笔”续了一段: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
浅谈《红楼梦》中的相关法律问题
浅谈《红楼梦》中的相关法律问题1. 引言1.1 红楼梦简介《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
该小说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原名为《石头记》,后来被高鹗整理成《红楼梦》。
小说围绕着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展开,描绘了贾府的兴衰以及爱情、权力、家族等主题。
《红楼梦》虽然被称为小说,但其中融合了大量的诗词、戏曲和散文,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通过描绘各色人等的生活、情感、命运和道德观念,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矛盾与变迁。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红楼梦》不仅影响深远,也引发了许多关于文学和法律的讨论。
法律如何保护文学作品的版权?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否受到人格权的保护?文学作品中涉及的侵权责任如何界定?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在接下来的我们将详细讨论《红楼梦》中的相关法律问题。
1.2 法律与文学关系在《红楼梦》这部经典文学作品中,法律与文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法律在文学中扮演着保护文学作品和作者权益的角色,同时文学作品也反映了社会法律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人格权问题也是法律与文学关系的重要方面。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涉及到了人格权的保护。
人格权包括了人的姓名、肖像权、名誉权等方面,这些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法律规定了个人权利的保护范围和方式,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尊重他人的人格权。
法律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在《红楼梦》中得到了深刻体现。
通过对著作权、人格权等法律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法律规范和原则,促进文学作品与法律的和谐发展。
法律与文学的关系不仅体现了法律对文学的约束和保护,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法律的指导和支持,共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 正文2.1 著作权问题著作权问题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法律议题。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著作权是指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作者依法享有的财产权和人身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红楼梦》中的李纨
红楼梦的大观园中有一处这样一处地方,绕过斜阻的青山,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一座黄泥矮墙围着的院落。
墙头皆用稻茎掩护,院内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
院内各色佳蔬分畦而种,鸡鸭禽类安然相处。
这里有“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的田园风光,有人与自然地和谐相拥。
这里是富丽的贾府中的一块农田,这里住着贾府里最平淡朴实的女子——李纨。
元春省亲之后,贾府的姑娘小姐们依照元春的旨意一一搬进大观园,宝钗住进了蘅芜苑,黛玉住进了潇湘馆,贾宝玉的寡嫂李纨住进了稻香村。
李纨,贾宝玉的寡嫂。
她和王熙凤一样属于孙子媳妇辈的,但是她身上少了王熙凤的艳丽。
丈夫的早世犹如早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消了她的颜色,褪了她的芬芳,消散了她身上原本的青春。
年轻的李纨穿着素雅,性格温和,尽量地将她藏于热闹的贾府背后,悉心抚育儿子,最多不过是和家里的姐妹们结个诗社。
她尽可能地将她藏于热闹的贾府背后,她把自己隐居于稻香村。
虽然李纨的身上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但更让我们感到了隐者的智慧与超脱。
在贾府这样复杂的环境中,青春丧偶的李纨首先得是一座贞节牌坊。
诚然,这一点她可以做到,因为它所受的教育就足以使她做到。
李纨出身名门,诗书之家的传统使她有了读书的机会,但父亲并没有对她刻意培养,只信“女子无才便有德”,所以生了李氏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因取名为李纨,字宫裁。
李纨从小读的书也只有《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受的教育就是做符合传统道德的贤淑女子。
然而,贾府的环境并不是那样纯净,从焦大口中便得知贾家的淫乱,从贾珍到贾蓉到贾蔷,一个个都是好色之徒。
连惜春也因听到宁府的闲言碎语而准备跟尤氏划清界限。
在这样的环境中,李纨要将自己隐起来,隐到华丽的背后,隐到引不起别人的注意。
她先从环境上隐起,她将自己藏在贾府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大观园。
这个大观园除宝玉之外住的都是姑娘们,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姑娘们居住的地方男性是进不去的,李纨这就给自己筑了一道墙,当然也是一道保持清誉的防线。
在大观园中她住进有田园风味的稻香村,这个地方深得她公公贾政的喜爱,记得在大观园刚落成之后,贾政游园之后感觉几处都太奢华,唯独对稻香村的质朴有好感。
李纨住在这里自然就远离了贾府的奢华,远离了贾府的热闹,自己更是以一个农妇的身份自居。
在贾府这个名利场里,她将自己扮作一个普通的农妇,低调地生存着,低调到引不起人的注意,自然不会引来别人的闲言碎语。
稻香村这座农家小院又一次将李纨相隔在是非之外。
再有,李纨用衣着装扮将自己包裹在素净里,隐居在素净里。
虽然贾府的重大场合李纨也出场,但她的一身素净依旧能将自己隐藏在繁华之后。
相比之下,同为重孙媳妇的王熙凤就是太耀眼了,太高调了,太明艳了。
贾瑞打起恍若神仙妃子的王熙凤的坏主意就证明李纨将自己隐居起来对一个生存在贾府的寡妇来说是可以减少一些麻烦的,是可以保护自己的清誉的。
当然,李纨这枝能做到“竹篱茅舍自甘心”的老梅能在贾府这个名利场中放下繁华,超脱于繁华之外,还需要实在的事情填补现实生活中的空虚。
书中这样写到,自从贾珠死后,李纨就把自己的情爱封闭了起来,“惟知侍亲养子”,带领小姑子们读书做针线。
当然,能填补她内心极大空白的就是对儿子的坚守,也许抚育贾兰便是她生活的重心。
贾珠死后,李纨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对贾兰的培养上。
她对贾兰的培养是全方位的,不仅督促他读圣贤书,为科举考试做案头准备,还安排他习武。
书里有一笔描写,我们不应该忽略,第二十六回,宝玉在大观园里闲逛,顺着沁芳溪看了一回金鱼。
这时候,忽然那边山坡上两只小鹿箭似的跑了过来,打破了诗意,可爱的小鹿为什么惊慌失措?宝玉不解其意,正自纳闷,只见贾兰
在后面拿着一张小弓追了下来,一见宝玉在面前,就站住了,跟宝玉打招呼。
宝玉就责备他淘气,问好好的小鹿,射它干什么?贾兰怎么回答的,记得吗?说是这会子不念书,闲着作什么呀?所以演习演习骑射。
李纨望子成龙心切,对贾兰也是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要他能文能武。
这个贾兰也是没有辜负自己的母亲,红楼梦中对他的描写虽不多,但可以看出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他用心苦读,没有一点纨绔子弟的坏习气,最终考取了功名。
贾兰的成功是李纨悉心教导的结果,最终他也给自己的母亲带来了荣耀。
除此之外,李纨也就是跟姐妹、妯娌们解解闷。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办诗社,虽然她没有林黛玉的才情,却也比王熙凤雅多了。
也许有人觉得李纨不值得推崇,她无非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但是,毕竟能超越时代的人是少数的,李纨她只是封建社会的一名普通女子,能在贾府这样的环境中保全自己、成就儿子已经是不错的。
我觉得她的成功最重要的在于她身上有隐士的智慧,她能合理定位自己,选择低调,选择将自己隐居在大观园中的稻香村中。
这个稻香村里不再是豪门少妇,而是一个衣着质朴的农妇。
这样,李纨也就远离了是非,将流言飞语化作同情和关爱。
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平静了李纨的内心,更给了贾兰提供了一个好的成长环境,这里走出的不再是富家公子哥,一洗纨绔子弟身上的习气,李纨将儿子带进了农家子弟的小屋,给了他勤学苦练的最初的力量源泉。
李纨本可像王熙凤那样参与到贾府的管理中来,但她懂得对权和利的超脱,她选择将抚育儿子作为自己的事业。
当然这一选择也是智慧的,她从此成为贾府长辈眼里的孤儿寡母,不知是同情还是奖励,贾府的长辈在物质方面还是给了她最大的照顾。
最重要的是她将儿子培养成功了,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平和低调、不露锋芒、稳重踏实的李纨,她用隐者的超脱与智慧在逆境中求生存,将劣势转化为优势,赢得了最后的成功。
她就是大观园里的隐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