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基础训练题及答案(1)
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
2.真理的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 理论与实践的__具__体___ 的__历__史___的统一。如果我们不顾过程 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 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 转化为谬误。 3.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__条__件___ 和__范__围___ ,如果超出了这 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 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目录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1)认识产生于__实__践___ 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 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 _实__践____ 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 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 __实__践___ 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计划性、能动性(主动创造性),①④正确,故答案选B。人的
实践水平是由生产工具决定的,②错误。③与材料无关。
目录
【答案】 B 【点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 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 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 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 服务于实践。
目录
深剖细析 1.全面把握实践的含义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 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它是以客观事物为对 象的物质性活动。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 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017-2018学年高二政治 生活与哲学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练习题 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山东师大附中2015级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物理试卷命题:高三物理备课组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2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第Ⅱ卷必须用0。
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
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
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7个小题,共50分. 1~9题为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10~17题为多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每小题有两个或三个选项正确, 漏选得2分. )1.如图所示,一斜面固定在地面上,木块m和M叠放在一起沿斜面向下运动,它们始终相对静止,m、M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M、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则( )A.若m、M一起匀加速运动,可能有μ1=0,μ2=0B.若m、M一起匀速运动,一定有μ1=0,μ2≠0C.若m、M一起匀加速运动,一定有μ1≠0,μ2=0D.若m、M一起匀速运动,可能有μ1≠0,μ2≠02。
如图所示,x轴在水平地面上,y轴在竖直方向。
图中画出了从y轴上不同位置沿x轴正向水平抛出的三个小球a、b 和c的运动轨迹。
小球同时抛出,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和b初速度相同B.b和c同时落地C.a运动时间是c的两倍D.增大b的初速度,b与a可能在落地前相遇3.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α=30°的光滑斜面上,有一根长为L=0。
8 m的轻绳,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系一质量为m =0.2 kg的小球,沿斜面做圆周运动,取g=10 m/s2,若要小球能通过最高点A,则小球在最低点B的最小速度是( )A .4 m/sB .2错误! m/sC .2错误! m/sD .2错误! m/s4。
生活与哲学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检测题附答案详析教学提纲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检测题附答案详析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检测题附答案详析一、选择题1.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A.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B.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C.文艺工作者到革命老区演出D.某同学认真思考数学题2.“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下面对这一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A.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重要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感性认识真实可靠D.一切从实际出发3.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
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句话表明()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力亲为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4.由于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对地球的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
一方面呼吁人们“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另一方面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探索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解决。
这反映了()A.实践的发展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B.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D.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5.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有这样一段论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真理具有客观性D.真理具有反复性6.“多一次经历,就多一件本领。
”这说明()A.只要实践就能获得知识和本领B.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出真知C.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D.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7.鲁迅先生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
浩海学校高二化学生活与哲学第六课第一框练习
涝酒州涉消市浩海学校高二政治练习(必修)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出正确答案。
)1.实践是人们改造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A.自然界 B.人类社会 C.思维 D.客观世界2.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这说明实践具有()A.客观物质性 B.社会性 C.主观能动性 D.历史性3.“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
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这一论断是在强调:()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4.我国的“月球探测工程”计划在以前,向月球表面发射无人宇宙飞船,获取含有14种有用元素的月球岩石标本,再于返回地球,并将从这些岩石标本中提取出因太阳风而沉积在月球表面的氦3,希望在石油等能源枯竭时,将之作为未来可能的替代能源。
这主要表明(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B.认识的目的是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C.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D.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5.在十七大所作的报告中再一次强调,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
提出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论依据是()A.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来源和动力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D.意识是物质的反映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认识只能在实践中产生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C、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来源D、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7.下列成语或短句能够体现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有( )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②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③不经一事,不长一智④活到老,学到老⑤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⑥眼见为实,耳听为虚⑦兼听则明,偏信则暗⑧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A.①②⑤⑥ B.③④⑦⑧ C.①③⑤⑥⑧ D.②④⑤⑧8.“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探索真理的历程测试题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探索真理的历程测试题第一篇:《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探索真理的历程测试题《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探索真理的历程测试题一.选择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每小题2分,共计60分)1.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A.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 B.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 C.文艺工作者到革命老区演出 D.某同学认真思考数学题2.一千年前,李白作有“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的诗句,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
今天,我们通过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传回的图片清晰地感受到了月亮的倩影,千年梦想变为现实。
这说明: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D.实践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3.上述材料体现了下列哲学道理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③人的认识能力在一定历史时期是无限的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25年前36小时的气象预报一样可靠。
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
在这个意义上,天气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
据此回答4-5题4.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其哲学依据是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5.“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成分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6.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重“武装”,忌“包装”。
如果只讲“包装”,不讲“武装”,就失去了意义。
2022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 生活与哲学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同步练习(含解析)人教新课标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选择题1.以下对实践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A.实践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B.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C.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D.实践是人们认识和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解析:选B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项中选;A项中“主观世界〞说法错误;C、D两项改变了实践的外延。
2.据预测到本世纪30年代,一种可以进入人体的医疗纳米机器人将会出现,他们可以在分子层面上对人体的原子和细胞结构实现一系列操作以维护我们的健康,并将我们的各项身体数据信息传到云端,方便医生随时了解我们的身体情况。
这说明( )A.纳米机器人的出现将有助于人类认识的开展B.纳米机器人能够把握人类疾病的本质C.纳米机器人可以代替医生从事精准的医疗实践D.纳米机器人经历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解析:选A 纳米机器人方便医生随时了解我们的身体情况,说明纳米机器人的出现将有助于人类认识的开展,A项入选。
B项错误,机器人没有人所特有的意识,故不能把握人类疾病的本质。
C项错误,实践的主体是人,机器人不可以实践。
D项与题意无关。
3.2022年8月,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我国科学家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和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这标志着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全面领先。
材料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通过实践可以到达认识的终点③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④正确的认识是实践开展的动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B ②错误,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④错误,实践是认识开展的动力;①③正确。
4.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高考试题汇编)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高考试题汇编练习一、选择题1.(09安徽卷10)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②④2.(09海南卷18)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3.(09海南卷22)2009年3月28日20时30分到21时30分,全球24个时区的2000余座城镇以熄灯一小时的方式“接力”参加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旨在节能减排保护人类地球家园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我国从东到西众多城市的公众积极参与了这一活动,“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性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这说明①实践是主观见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②时间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③时间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④时间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4.(09浙江卷32)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2005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 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
6.《生活与哲学》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A组高中政治精品习题
【备战2021届高考·课课练】《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A组高考题 + 20届模拟题---- 教师版 ----1.(18全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认识论看,提出上述创新性重大论断表明()①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②改革发展的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③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可以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的过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已经转化,说明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改革发展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①②符合题意。
规律具有客观性,③中“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表述错误。
真理具有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④中“不断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表述错误。
2.(18江苏)2017年11月,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了两只猕猴。
很多人都以为,这项技术的突破并不大,因为22年前,美国已经诞生了克隆羊。
但实际上,当初的克隆羊采用的是胚胎分裂技术,而中国科学家采用的则是更为先进的体细胞克隆技术。
由此可见()A.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B.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才不会被推翻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条件的局限D.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2.C 22年前,美国用胚胎分裂技术克隆羊,22年后,中国科学家采用更为先进的体细胞克隆技术成功克隆了两只猕猴,这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ABD不符合题意。
3.(17海南)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画过一副《卖羊》的漫画:一个农人牵着两只羊,悠闲地走着。
哲学第六七课练习
《哲学生活》第六、七课练习题1.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利弗·威廉姆森接受采访时说:“当我回顾所研究过的课题时,重视实践,我感到十分重要。
”以下对实践认识正确的是 ( )①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②人的所有活动都是实践活动③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④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A. ①②B.②③ C. ①④ D.②④2.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①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具有客观物质性,因而实践是客观的②实践是一种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③实践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④实践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⑤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⑥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②⑤D.①②⑥3.自去年七月份中国国防部宣布正在改造一艘废旧航母以来,中国航母平台共进行了多次海试,按照既定计划开展了各项科研试验,达成了既定目标。
这一过程最能体现的实践的特征是()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C.实践具有社会性 D.实践具有历史性4.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成功发射。
“神舟九号”飞船的设计,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全国数以万计的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这体现了实践具有 ( )A、客观物质性B、主观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D、相对独立性5.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误在否认了()A.实践的历史性 B.实践的能动性C.实践的客观性 D.实践的主观性6. 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
这一观点否认了实践的()A、客观物质性B、无限上升性C、主观能动性D、社会历史性7. 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
这一谚语的哲学寓意是()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定认识 B.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C.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D.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8.德国思想家、文学家莱辛曾说:“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是否掌握真理,或者自认为真理在握;决定人的价值的是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同步练习及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对实践作出了科学的说明,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回答1~2题。
1.下列对实践认识正确的是①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②实践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③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④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才有了人类实践活动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2.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指A.人们从事的一切活动 B.主观活动以外的一切活动C.人有目的地从事的活动 D.直接现实性活动3.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
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人造或人为世界”的事实说明A.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4.“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孔子的这段话最能体现的哲理是A.认识要与时俱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认识要和实践相结合5.“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句话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6.右图漫画《描红》启示我们A.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C.事事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D.要深入实践,不断创新7.爱因斯坦说:“谁要是把自己标榜为真理和知识领域的裁判官,他就会被神的笑声所覆灭。
”这表明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B.人类永远不能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C.神或上帝是绝对真理的拥有者D.人类的认识是无限深化、发展的8.“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朝同一方向迈进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
”这句话说明A.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B.真理和错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C.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D.真理是有条件的9.达.芬奇曾经说过“热衷于实践而不要理论的人好像一个水手上了一只没有舵和罗盘的船,拿不稳该往哪里航行。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课时练习(答案不全)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一统天下的秦始皇曾下令修建长城去防御敌人,但却没想到制造导弹去攻击敌人。
从哲学上看,这体现了实践具有()A. 能动性B. 客观物质性C. 社会历史性D. 直接现实性2. “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
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
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
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4.下列对实践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有()①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具有客观物质性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③实践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④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5.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
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
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
由此可见()①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推动实践发展的动力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④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6.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牵挂着我们的一生。
然而,只有离乡的人才会想回乡,才会发现故乡故乡愈难回,乡愁便愈深。
2016哲学生活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测试卷及答案分析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测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A.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B.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C.文艺工作者到革命老区演出D.某同学认真思考数学题2.“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下面对这一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A.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重要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感性认识真实可靠D.一切从实际出发3.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
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句话表明()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力亲为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A.①②B.②③ C.①③ D.②④4.由于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对地球的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
一方面呼吁人们“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另一方面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探索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解决。
这反映了()A.实践的发展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B.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D.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5.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有这样一段论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真理具有客观性D.真理具有反复性6.“多一次经历,就多一件本领。
”这说明()A.只要实践就能获得知识和本领B.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出真知C.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D.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7.鲁迅先生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
如果诸葛亮出来说明,道是‘吃食不过是要发生温热,现在打起嘴巴来,因为摩擦,也有温热发生,所以等于吃饭’,则我们必须撕掉他假科学的面子,先前的品行如何,是不必计算的。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训练题(含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训练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B.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一切物质性活动C.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D.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2.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对“客观的物质性”应这样理解A.实践是与主观对立的客观事物B.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C.实践是带有强烈目的性的活动D.实践可以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3.马克思说过:“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这段论述主要说明的是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C.实践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社会活动D.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4.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的“登月”计划分为三个阶段:2000年到2005年,将进行环月探测,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2005年到2010年,将实现软着陆和月球车巡视;2010年到2020年,将实现软着陆和月球车采样返回。
2013年12月,我国实现了软着陆和月球车巡视。
这表明A.实践活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C.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征D.实践是一种能动性、创造性的活动5. 过去人们只知道把煤作为燃料,现在则可以通过煤的干馏,从中提取上百种化工产品,用于制作染料、药品、化肥、塑料、合成纤维等,以满足人类的不同需要。
煤的使用价值被不断发现说明A.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B.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C.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无限的D.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6.培根说:“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这段话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必须将认识用于指导具体实践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C.人们获得认识是为了判断是非D.学习书本知识不如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7.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积累。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复习检测题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复习检测试题第I卷一、单项选择题1.一场年度世态文字的评选中,“涨”,当选为中国2007年度世态文字:猪年猪肉涨了,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也涨了……。
美国入选的是象征着新想法和新科技结合的:“W00T”("数字时代一切皆能链接"),日本入选的是人们渴望诚信的“伪”(不断的不良食品风波)。
这些文字当选为年度世态文字,其根源是A.客观事物B.社会实践C.知识D.人脑2.下列活动不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的是A.医生治病B.法官办案C.《义务教育法》的颁布D.调节分配结构(08重庆卷)3.监管方式创新属于①认识创新②制度创新③实践创新④思维创新A.①②B①④ C.②③ D.③④4.“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
今天,我们通过“嫦娥一号”传回的图片清晰地感受到了月亮的倩影,千年梦想变为现实。
这说明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D.实践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5.甲乙两人去办事,路遇一河挡住去路,无桥亦无船,只能涉水而过。
甲说:“不知深浅,怎能过河!”乙说:“不去过河,怎知深浅!”。
从哲学上看,二人争论的焦点是A.实践是否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和认识何者起决定作用的问题C.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问题D.实践是否是认识发展的动力(07重庆卷)6.漫画的主题“晚了一步”体现了认识A.是实践的目的B.总是超前于实践C.总是落后于实践D.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7.中国古代天文观测是发达的。
我国最早用甲骨文记录了超新星的爆发,但我们没有进一步研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爆发。
《墨经》对所有的几何光学现象都有记载,但没有人问“光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往往强调“用”,能管用就好了,止步于应用,没有进一步进行哲学思考,理论的思维,往往停留在感性的阶段。
这启示我们A.应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B.应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C.应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D.应承认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8.许多老师反映:有不少学生把网络语言照搬到作文和日记中,如“PK(对决)”“PF(佩服)”“7456(气死我了)”等等。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6课课时活页训练 .doc
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解析:选C。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
A颠倒了主次关系,错误。
B 所说的“符合”不等于“见之于”,故不选。
客观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D不选。
2.2009年10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召开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这标志着深圳“大部门制”改革正式启动。
此次改革将减少15个政府机构,精简幅度达到1/3;改革也并不是简单的数量“加减”,而是针对产业管理、城市建设和管理、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合,改革效果如何,应当由老百姓说了算。
这是因为()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人民群众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解析:选B。
“大部门制”改革的效果应该由老百姓说了算的原因在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答案为B;A、D与材料中心无关;C说法错误。
3.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2005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天。
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
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
这一说法体现了()①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②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③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④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对“冰川豹蛛”的认识过程,材料体现了认识论的有关原理,故选D。
①表述错误,联系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③表述错误。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六课练习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认识的 来源和发展动力。中国共产党坚持实践 的观点,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创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中国共产 党形成的决策和理论,始终服务于中国 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 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站在新的起点 上,将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继续闯关,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 验和发展真理的不懈追求和永恒使命。
(06年四川)材料一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继续加强‘三农’工作。28个省(区、市)全部免 征了农业税,全国取消了牧业税。增加对种粮农民的 补贴和对产粮大县及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2005 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75亿元,比 上年增加349亿元。粮食总产量在上年大幅度增长的基 础上,又增产1454万叱,达到48401万吨。农业综合生 产能力得到加强,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 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 比上年增加422亿元。‛ 材料二 据业内人士分析,按照当前化肥、农药、农膜 等农资价格平均上涨幅度粗略计算,农资涨价至少使 全国农民增加生产性物质投入390多亿元,粮食平均每 亩物质投入比2003年增加20多元。 回答: 运用认识论原理,说明我国现阶段加大中央财 政支农这一决策的合理性。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六课 练习
非选择题
2009年4月以来,从墨西哥蔓延开来的流感, 最初被诊断为猪流感。后来,世界卫生组织等 权威机构研究发现,这种流感病毒实际包含猪 流感、人流感和禽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 段,于是将这种新型流感改称为A(H1N1)型流 感,我国称之为甲型H1N1流感。随着研究的 深入,诊断技术不断改进,防治手段逐步完善, 疫苗研制加速推进。 国外疫情一经发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 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力开展防控 工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卫生部、农 业部专门制订并下发了诊疗方案和应急预案。 各级地方政府及时采取措施,严格执行疫情零 报告制度、指定定点收治医院、成立防控和救 治专家组等,切实做好防控工作。 对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过程体现了有关人类 认识的哪些哲学道理?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练习题
求索真理的历程练习题1.在基本粒子研究过程中,预言介子存在的汤川秀树曾被物理学家玻尔反问道:怎么,你难道想说我们这个世界还有别的粒子?”后来,夸克发现者盖尔曼把自己的想法通过电话告知导师时,也遭到导师训斥道:这可是越洋电话,不要把钱花在此类无聊的游戏上好不好?” 材料说明()A.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是曲折的B.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C.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受实践水平的制约D.认识应该随着认识对象的变化而发展2.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我国先后向太空发射了55颗卫星,在天地之间搭起了“天罗地网”,构成我国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这一系统可以为地球村村民提供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
我国人网的智能手机里,70%以上都提供了北斗服务,可以说,‘北斗”离我们并不远。
这说明()A.我们周围的任何事物都与我们或多或少地联系着B.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个理想的世界C “北斗”是天地之间搭建起来的人为事物的新联系D.耗费人力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北斗用户的满意度3.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和北京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研制了一种基于石墨烯纤维的高度兼客磁共振成像(MRI)的深部脑刺微(DBS)电极,在帕金森症大鼠模型上, 实现了 DBS下整脑范围内完整深部功能磁共振成像(EMRI)脑激活图谱的扫描,发现YDBS 治疗帕金森症效果与不同脑区激话之间的关联,这一科技成果表明()①真理性认识必须通过科学实验进行检验和证明②认识的深化与发展取决于认识工具的日益完备③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④人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和利用是律为人类造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一颗种子很难抵御盐碱,但千千万万颗带着感情的种子却能依靠科技的力量,变坑洼盐碱地为平川良田。
中国农业大学师生接力帮助河北曲周从千年盐碱滩变身'米粮川”的故事,犹如一个“看得见的哲理”,谱写出科技为民、科学报国的生动诗篇。
中国农大师生的做法启示我们()①只有在贫穷落后的地方,知识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②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③推动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④来源于书本的认识,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5.银河系究竟有几条旋臂是天文学领域长期争论而未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
【高二政治试题精选】生活与哲学第6课练习一
生活与哲学第6课练习一
D 、营业员售货
2、我国通过制定“十五”计划指导今后五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体现了实践是
A 、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B 、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活动
c 、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D 、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3、在当代,人类的交往已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范围,世界各国有着紧密的联系。
任何国家的重大实践问题,都与整个世界密切相关。
这说明实践是
A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B 、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c 、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 、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4、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因为
A 、实践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B 、实践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
c 、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都是客观的物质的东西
D 、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
5、恩格斯说“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这里强调的实践的特征是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c实践具有目的意识性即能动性
D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6、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这告诉我。
们(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基础训练题一、单项选择题1.实践是A.主观的活动,也是客观的活动B.主观活动与客观活动C.客观的活动D.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有动A.蜘蛛结网 B .医生治病C .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D .人们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3、对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理解,下列正确的是:A、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B、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C、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D、实践活动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4、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马克思这一论述的含义是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5、恩格斯说:“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这说明A.人和动物的差别越来越大B.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有目的的活动C、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D.实践就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6、李时珍读了《本草经集注》后,问他父亲巴豆是否就是一种泻药。
父亲让他亲自试试。
试验结果的确能泻,如果大剂量服用,可以导致严重腹泻。
但是,如果服用巴豆适量,反而能治好慢性腹泻。
这则故事的本意在于说明A.一切要从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B.有良好的愿望加上自我牺牲精神,就能成就一番事业C.实践出真知D.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7、狄德罗认为研究自然有三种方法,通过观察搜集材料,通过思考把材料组合起来,通过实验证实组合的结果。
这蕴涵的哲理是A .认识的范围局限于自然界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8、唐代画家戴嵩曹作《斗牛图》,因其形象生动逼真,技法炉火纯青,一直被视作珍品。
一次此画被一牧童瞧见,牧童大笑道:“两牛相斗,从来都是尾巴紧贴屁股下面,哪有尾竖朝天。
”《斗牛图》终于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牧童知道两牛相斗从来都是尾巴紧贴屁股下面,说明了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9、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瞄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土里的沙粒。
这一事实说明A、当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10、自从20世纪80年代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便诞生了—门以0.1纳米一100纳米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新科学,这就是纳米技术。
目前纳米技术已经应用到光学、医药、半导体、信息通讯,一个新时代——纳米时代正在到来。
这说明A、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和扩展B、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C.现代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新的物质手段D.科学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促进作用11.“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与这首诗蕴含哲理相同的是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C.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D.天时人事日相倦,冬至阳生春又来12.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这体现的哲理是①认识是变化发展的②理论与实践应该相结合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读书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①②③B.①③C.①②D.①②③④13、“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
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4、“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
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这一论断是在强调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15、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C.社会需要决定科技水平的高低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6.面对能源短缺的情况,国家加大了能源利用方面的立法,如颁布《可再生能源法》、起草循环经济法等。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认识是实践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17、传说大禹治水时,在左手执“准绳”,右手拿“规矩”;“望山川之形,定高下之势”,“此数所由生也”。
这个传说表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18、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降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从哲学上看,这件事说明A.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也来源于合理想像D.真理是具体有条件的19.随着中国航天业的向前推进,一些新的课题又等待着我们去突破。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0、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不行而止矣。
行之,明也”这里所讲的行是指A.对事情要有耳闻B.对事情要亲眼见之C.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要亲身实践21.“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这说明A .实践决定认识B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C .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D .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2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A.客观性B.条件性C.反复性D.主观性23、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这说明了A .真理是普遍的B .真理是有条件的C .真理是主观的D .真理是绝对的24.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这是因为A.人能认识世界,但并不一定能正确认识世界B.真理具有客观性C.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D.客观世界是无限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是随着实践不断发展的25、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菊。
苏东坡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满地金”。
并以“秋菊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加以嘲讽。
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
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D.对同一现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26、“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唐诗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B.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C.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D.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27、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关注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表明 BA.真理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断改变B.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不止一个D.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毛泽东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回答28—29题:28、材料说明的主要哲理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D、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9、“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是因为①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②人类是世代延续的③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④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B、①②③④30、“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是社会的共识,但杨陵人认为这还不够,他们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并认为这是他们成功的经验。
这个经验体现了这样的哲学道理①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②知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③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④知识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力量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二、非选择题31、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实践证明,它促进了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32、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因发明DDT,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奖。
DDT因其稳定性、脂溶性、药效普遍性等特点,一度大量生产普遍使用。
后来发现DDT的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被绝大多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
化学工作者进行不懈的努力,研制出多种新型杀虫剂,代替了DDT农药,既能杀灭害虫,又能减少污染,避免了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从对DDT认识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哲学认识论的启示?33、辨析: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以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
参考答案1D 2B 3B 4B 5B 6C 7C 8B 9B 10D 11A 12A 13B 14B 15B 16A 17A 18B 19B 20D 21C 22A 23B 24D 25B 26C 27B 28C 29B 30C31题答: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说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得到实践的检验。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32题答:①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