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属称谓制度

合集下载

关于中国的称呼礼仪

关于中国的称呼礼仪

中国的称呼礼仪关于中国的称呼礼仪关于中国的称呼礼仪1亲属称谓是对有亲缘关系的人的称呼,中国古人在亲属称谓上尤为讲究,主要有:对亲属的长辈、平辈决不称呼姓名、字号,而按与自己的关系称呼。

如祖父、父亲、母亲、胞兄、胞妹等。

有姻缘关系的,前面加“姻”字,如姻伯、姻兄、姻妹等。

称别人的亲属时,加“令”或“尊”。

如尊翁、令堂、令郎、令爱(令嫒)、令侄等。

对别人称自己的亲属时,前面加“家”,如家父、家母、家叔、家兄、家妹等。

对别人称自己的平辈、晚辈亲属,前面加“敝”、“舍”或“小”。

如敝兄、敝弟,或舍弟、舍侄,小儿、小婿等。

对自己亲属谦称,可加“愚”字,如愚伯、愚岳、愚兄、愚甥、愚侄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亲属、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在亲属称谓上已没有那么多讲究,只是书面语言上偶用。

现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亲属称谓时,一般都是称自己与亲属的关系,十分简洁明了,如爸爸、妈妈、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等。

有姻缘关系的,在当面称呼时,也有了改变,如岳父--爸,岳母--妈,姻兄--哥,姻妹--妹等。

称别人的亲属时和对别人称自己的亲属时也不那么讲究了,如:您爹、您妈、我哥、我弟等。

不过在书面语言上,文化修养高的人,还是比较讲究的,不少仍沿袭传统的称谓方法,显得高雅、礼貌。

关于中国的称呼礼仪2职务称谓就是用所担任的职务作称呼。

这种称谓方式,古已有之,目的是不称呼其姓名、字号,以表尊敬、爱戴,如对杜甫,因他当过工部员外郎而被称“杜工部”,诸葛亮因是蜀国丞相而被称“诸葛丞相”等。

现在人们用职务称谓的现象已相当普遍,目的也是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礼貌。

主要有三种形式:用职务呼,如“李局长”、“张科长”、“刘经理”、“赵院长”、“李书记”等。

用专业技术职务称呼,如“李教授”、“张工程师”、“刘医师”。

对工程师,总工程师还可称“张工”、“刘总”等。

职业尊称,即用其从事的职业工作当作称谓,如“李老师”、“赵大夫”、“刘会计”,不少行业可以用“师傅”相称。

称谓习俗

称谓习俗

中国习俗Chinese Customs称谓习俗appellation customs♦亲属称谓родство♦亲属称谓的泛化родствообобщение♦谦称与敬称скромно называетиприветствие♦职业称呼语一、亲属称谓中国人重视亲属的称谓,辈分、性别指代清楚,本家族成员与外姓亲戚从称谓上就可以区分的一清二楚。

称谓反映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例如长幼有序、尊卑、亲疏。

长幼有序:受中国传统的“平衡”影响,古人称呼父辈时,以父亲为中心,年龄大于自己父亲的称为“伯bó”,如大伯、伯父;年龄小于父亲的称为“叔shū”,如小叔、叔父。

尊卑:为了体现卑者对尊者、晚辈对长辈的的敬重,采用“避讳bìhuì”的方法。

讳,即为尊者、长者的名字。

二、亲属称谓的泛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还十分强调人与人之间感情的融洽、和谐,因而把家庭本位向外推移,扩大大家庭单位以外的社会关系中。

①>爸爸大爷dà ye大娘dà niáng②=爸爸大伯dà bó阿姨ā yí叔叔shū shu③=你大哥dà gē大姐dà jiě小弟xiǎo dì小妹xiǎo mâi老弟lǎo dì④<你闺女guī nǚ娃娃wá wa三、谦称与敬称谦称自己,敬称对方。

谦虚称呼自己,赞美和敬重对方,体现中华民族“和”“善”的品质和理念。

谦称:愚,鄙,卑,小生,晚生,不才敬称:陛下,阁下,足下四、职业称谓姓+职业/职称常用的职业有:师傅shī fu大夫dài fu/医生yī sheng 老师lǎo shī常用的职称:教授jiào shòu校长xiào zhǎn g 主任zhǔ rân。

中国亲属关系称谓表,中国亲属关系称谓表

中国亲属关系称谓表,中国亲属关系称谓表

中国亲属关系称谓表,中国亲属关系称谓表直系亲属鼻祖:远祖父的父亲称为“鼻祖父”。

远祖:太祖父的父亲称为“远祖父”。

太祖:烈祖父的父亲称为“太祖父”。

烈祖:天祖父的父亲称为“烈祖父”。

天祖:高祖父的父亲称为“天祖父”。

高祖:祖父的祖父称为“高祖父”。

祖父的祖母称为“高祖母”。

曾祖:祖父的父亲称为“曾祖父”。

祖父的母亲称为“曾祖母”。

祖:父亲的父亲称为“祖父”,口语称“爷爷”。

父亲的母亲称为“祖母”,口语称“奶奶”。

父母:称为“父亲”。

父亲妻子成为“母亲”。

自己子:根据性别分别称为“子”、“女”。

子的妻子,称为“媳”;女的丈夫称为“女婿”。

孙:子女的子女,根据性别分别称为“孙”、“孙女”。

孙的妻子称为“孙媳”;孙女的丈夫称为“孙女婿”。

曾孙:孙的子女,根据性别分别称为“曾孙”、“曾孙女”。

玄孙:曾孙子女称为“玄孙”。

来孙:玄孙子女称为“来孙”。

孙:来孙子女称为“孙”。

仍孙:孙子女称为“仍孙”。

云孙:仍孙子女称为“云孙”。

耳孙:云孙子女称为“耳孙”。

兄弟姐妹同一父母的其他子女,合称为“兄弟姐妹”,又称“同胞兄弟姐妹”。

兄:父母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长者称为“兄”。

兄的妻子称为“嫂”。

中国亲属关系称谓表弟:父母的儿子中,比自己年幼者称为“弟”。

弟的妻子称为“弟媳”,或偏口语化称为“婶子”。

姐:父母的女儿中,比自己年长者成为“姐”。

姐的丈夫称为“姐夫”。

妹:父母的女儿中,比自己年长者成为“妹”。

妹的丈夫称为“妹夫”。

父之兄弟姐妹伯父:祖父的儿子中,比父亲年长者称为“伯父”。

伯父的妻子称为“伯母”。

叔父:祖父的儿子中,比父亲年幼者称为“叔父”。

叔父的妻子称为“叔母”,或偏口语化称为“婶”。

姑母:祖父的女儿称为“姑母”。

姑母的丈夫称为“姑丈”。

兄弟姐妹之子女侄:对于男性,兄弟的子女,根据性别,分别称为“侄”、“侄女”。

外甥:对于男性,姐妹的子女,根据性别,分别称为“外甥”、“外甥女”。

内侄:对于女性(包括其夫),兄弟的子女,根据性别,分别称为“内侄”、“内侄女”。

亲属称谓制度名词解释

亲属称谓制度名词解释

亲属称谓制度名词解释
嘿,咱今儿个就来唠唠亲属称谓制度!你知道啥是亲属称谓不?比
如说,咱叫咱爸咱妈,这就是亲属称谓呀!那为啥要有这么个制度呢?这就好比一个大拼图,把咱和咱的亲戚们都给归好类啦!
咱就拿“爷爷”“奶奶”来说吧,你想想,这两个称谓一叫出来,是不
是马上就知道是爸爸的爸妈呀!这就是亲属称谓制度的厉害之处呀,
一下子就把关系给点明咯!那再说说“舅舅”“舅妈”,这也是特定的称谓呀,代表着妈妈那边的亲戚。

你说要是没有这些明确的称谓,那不乱套啦?比如说,你不知道该
咋叫一个亲戚,那得多尴尬呀!这亲属称谓制度不就像是给咱指了条
明路嘛!就像在茫茫人海中给咱竖起了一个个清晰的路标。

咱再想想,不同的地方可能还有不同的亲属称谓呢!比如说有的地
方叫“外公”“外婆”,有的地方叫“姥爷”“姥姥”,这多有意思呀!这不就
像不同的文化开出的一朵朵独特的花嘛!
还有呀,这亲属称谓制度也反映了咱社会的结构和文化传统呢!它
可不是随随便便就有的。

它承载着咱对家庭、亲情的重视和传承。

咱每个人都在这个亲属称谓制度的大网里呢,它把咱们紧紧地联系
在一起。

它让咱知道咱是谁,咱从哪里来。

这难道不重要吗?反正我
觉得超级重要的呀!所以呀,亲属称谓制度可不是个简单的名词,它
背后有着深深的意义和价值呢!。

风俗礼仪之家族及亲戚辈分称呼(知识)

风俗礼仪之家族及亲戚辈分称呼(知识)

家族及亲戚辈分称呼我们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称谓比较多,但是几千年来规则只有一个,始终不变。

称谓的规律,可归纳出如下几条:一、家族中的至亲长辈、平辈都按例称呼,如父母、岳父母、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过去对直系小辈的传统称呼是用一“吾”字,如吾儿、吾孙等。

二、有姻亲关糸者加一“姻”字,如姻伯、姻兄、姻翁等。

三、在至亲长辈和平辈面前自称均按定例,如舅侄、表弟、内兄等。

四、直系长辈及外祖父对小辈自称不必另加谦辞,祖即称祖,父即称父。

五、对他人称自己长辈和平辈均需冠一“家”字,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具体称谓如下:对父:称呼为父(严父),自称儿(女儿);对母:称呼为母(慈母),自称儿(女儿);父的兄(嫂):称呼为伯父(母),自称侄(女);父的弟(妇):称呼为叔父(婶),自称侄(女);祖父:称呼为祖父,自称孙(女);祖母:称呼为祖母,自称孙(女);祖父的兄(嫂):称呼为伯祖(母),自称侄孙(女);祖父的弟(妇):称呼为叔祖(母),自称侄孙(女);祖父的父:称呼为曾祖父,自称曾孙(女);祖父的母:称呼为曾祖母,自称为孙(女);曾祖父的兄(嫂):称呼为曾伯祖(母),自称曾侄孙(女);曾祖父的弟(妇):称呼为曾叔祖(母),自称曾侄孙(女);高祖父的兄(嫂):称呼为高伯祖(母),自称玄侄孙(女);高祖父的弟(妇):称呼为高伯祖(母),自称玄侄孙(女);祖父的祖父:称呼为高祖父,自称玄孙(女);祖父的祖母:称呼为高祖母,自称玄孙(女);对兄:称呼为兄,自称弟(妹);对嫂:称呼为嫂,自称夫弟(妹);对弟:称呼为弟,自称兄妹(姐);弟的妻:称呼为弟妇(媳),自称夫兄(姐);对姐:称呼为姐,自称弟(妹);对妹:称呼为妹,自称兄(姐);对儿(女):称呼为吾儿(女),自称父(母);对孙(女):称呼为吾孙(女),自称祖父(母);对曾孙(女):称呼为曾孙(女),自称曾祖(母);对玄孙(女):称呼为玄孙(女),自称高祖(母);兄弟的子(女):称呼为侄(女),自称伯叔父(母);兄弟的曾孙(女):称呼为曾侄孙(女),自称曾伯叔祖(母);兄弟的玄孙(女):称呼为玄侄孙(女),自称高伯叔祖(母);曾祖的姐妹:称呼为曾祖姑,自称曾侄孙(女);曾祖姑的夫:称呼为曾祖姑丈,自称内曾侄孙(女);祖父的姐妹:称呼为祖姑(姑婆),自称侄孙(女);祖姑的夫:称呼为姑公,自称内侄孙(女);父的姐妹:称呼为姑母,自称侄(女);姑母的夫:称呼为姑丈(姑父),自称内侄(女)姐的夫:称呼为姐夫,自称内弟(妹);妹的夫:称呼为妹夫,自称内兄(姐);姐妹丈的父:称呼为姻翁,自称姻晚生;姐妹丈的兄弟:称呼为亲兄(弟)台,自称眷弟(兄);姐妹的子女:称呼为甥(女),自称母舅;姐妹的孙女:称呼为甥孙(女),自称舅祖;舅公、姑婆的子:称呼为表伯、叔,自称表侄(女);舅、姑的子女:称呼为表兄(姐)、表弟(妹),自称表弟(妹)、表兄(姐);表兄弟的妻:称呼为表嫂、弟媳,自称大表弟(妹)、大表兄(姐);舅、姑的孙(女):称呼为表侄(女),自称愚表伯(母)、愚表叔(母);表姐、妹的夫:称呼为表姐夫、表妹夫,自称眷弟(妹)、眷兄(姐);表姐、妹的子(女):称呼为表甥(女),自称表舅(母);女婿:称呼为贤婿,自称岳父(母);女的子(女):称呼为外孙女,自称外祖(母);女的孙(女):称呼为外曾孙(女),自称外曾祖(母);孙女的婿:称呼为外孙婿,自称眷拙;祖母的父(母):称呼为外曾祖(母),自称外曾孙(女);祖母的兄弟:称呼为舅公(祖),自称甥孙(女);母的祖(母):称呼为外曾祖(母),自称外曾孙(女);母的父母:称呼为外祖(母),自称外孙(女);母的叔(母)、伯(母):称呼为外叔祖(母)、外伯祖(母),自称外侄孙(女);母的兄弟:称呼为母舅,自称甥儿(女);母舅的妻子:称呼为舅母(妗子),自称(外)甥儿(女);母的堂兄弟:称呼为母舅,自称侄甥(女);母的姑丈:称呼为姑公,自称眷侄孙(女);母的姐妹丈:称呼为姨丈(姨父),自称襟侄(女);母的姐妹:称呼为姨母,自称甥儿(女);母的表兄弟:称呼为表舅,自称表甥(女);姨母的子(女):称呼为表兄(姐)、表弟(妹),自称表弟(妹)、表兄(姐);母舅的子(女):称呼为表兄(姐)、表弟(妹),自称表弟(妹)、表兄(姐);母的表姐妹:称呼为表姨,自称眷侄(女);母的表姐妹丈:称呼为表姨丈,自称表姨侄(女);母舅的婿:称呼为表姐夫、表妹夫,自称眷弟(妹)、眷兄(姐);对妻:称呼为贤妻,自称夫;妻的祖父(母):称呼为岳祖(母),自称孙婿;妻的父(母):称呼为岳父(母),自称子婿;妻的叔伯(母):称呼为叔岳(母)、伯岳(母),自称侄婿;妻的侄(女):称呼为内侄(女),自称姑丈(眷生);妻的侄孙(女):称呼为内侄孙(女),自称姑公(眷拙);妻的姑丈:称呼为内外姑丈,自称眷侄婿;妻的姨丈:称呼为内外姨丈,自称姨侄婿;妻的姐妹夫:称呼为襟兄弟,自称襟弟兄;妻的姐妹:称呼为姨姐妹,自称妹夫、姐夫;妻姐妹的子(女):称呼为襟侄(女),自称眷生(姨爹);妻的外祖(母):称呼为上外祖(母),自称兰婿;妻的舅父:称呼为岳舅,自称甥婿;夫的祖父(母):称呼为祖翁(姑),自称孙媳;夫的父(母):称呼为翁(姑),自称(媳);夫的叔伯:称呼为叔翁、伯翁,自称侄媳;夫的兄弟:称呼为夫兄、夫弟,自称嫂弟、嫂媳;夫的侄(女):称呼为侄(女),自称叔母、伯母;夫的姐妹丈:称呼为几姑爷,自称内兄嫂子、弟媳;夫的姨丈:称呼为姨大爷,自称姨侄媳;夫的兄弟妻:称呼为几娘,自称夫弟媳、兄嫂;夫的姐妹:称呼为几姑,自称弟媳、兄嫂;夫的姑:称呼为姑母,自称侄媳;夫的姨母:称呼为姨母,自称姨侄媳;叔伯母的兄弟:称呼为姻舅台,自称眷侄(女);兄弟的亲家:称呼为亲家,自称姻眷弟(妹);兄弟的岳父:称呼为姻翁,自称姻眷晚生;子的亲家:称呼为亲台,自称姻生;子的妻舅:称呼为舅台,自称眷生;孙的妻舅:称呼为舅台,自称眷拙;孙的亲家:称呼为亲台,自称姻拙;侄的妻舅:称呼为舅台,自称眷生;侄的女婿:称呼为侄孙婿,自称眷拙;子的岳父:称呼为尊姻兄,自称愚姻弟;子的岳母:称呼为亲家太太,自称姻侍生;亲家的父亲:称呼为太亲家,自称姻晚生;亲家的兄弟:称呼为亲家,自称姻眷弟;亲家的亲家:称呼为大眷望,自称眷弟;契父:称呼为谊父,自称谊男;契兄弟:称呼为兰兄、弟,自称兰弟、兄;世交长辈:称呼为世伯、叔,自称世侄;世交平辈:称呼为世兄,自称世弟。

家庭中称谓礼仪

家庭中称谓礼仪

家庭中称谓礼仪中国式大家庭里,各种各样的亲戚都有不同的称呼,天南海北,各地还都不太一样。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家庭中称谓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家庭中称谓礼仪古代把一个人的家庭关系称为“九族”,上四代,下四代,加上自己这一代。

中国人的家庭称呼,是根据血缘来划分的,内外有别,长幼有序。

基础:父母。

家庭基础是父母,因此也分为父系和母系两支。

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男权社会,因此,男孩继承父系这一支,而女孩则出嫁,成为别家人。

也有反过来的情况,被称为“入赘”,也叫“上门女婿”。

父亲和母亲,现在俗称爸爸和妈妈。

有人说“爸爸”,“妈妈”是人类的天性,并不对,“爸爸”,“妈妈”的叫法是500年前天主教进入中国后流行起来的。

在中国最流行的叫法是“爹”和“娘”,南方会加个“阿”字,叫做“阿爹”和“阿娘”,现在就变成“阿爸”和“阿妈”了。

对父亲亲属的称呼1(父亲的祖父祖母,即父亲的爷爷奶奶)称呼:曾祖父,曾祖母自称:曾孙,曾孙女2(父亲的父亲母亲)称呼:祖父,祖母=爷爷,奶奶自称:孙子或孙女3(父亲的后妻)称呼:继母自称:继子,继女4(父亲的大哥及其妻子)称呼:伯父,伯母5(父亲的弟弟及其妻子)称呼:叔父,婶母自称:侄子,侄女6(父亲的姐姐或妹妹及其丈夫)称呼:姑妈,姑父自称:内侄7(比自己年长的父亲的侄子及其妻子,侄子即是父亲的兄弟姐妹的儿子)称呼:堂兄,堂嫂自称:堂弟或堂妹8(比自己年少的父亲的侄子及其妻子,侄子即是父亲的兄弟姐妹的儿子)称呼:堂弟,堂弟媳自称:堂兄或堂姐9(比自己年长的父亲的侄女及其丈夫,侄女即是父亲兄弟姐妹的女儿)称呼:堂姐,堂姐夫自称:堂弟或堂妹10(比自己年少的父亲的侄女及其丈夫,侄女即是父亲兄弟姐妹的女儿)称呼:堂妹,堂妹夫自称:堂兄或堂姐END对母亲亲属的称呼1(母亲的祖父祖母,即母亲的爷爷奶奶)称呼:外曾祖父,外曾祖母自称:外曾孙,外曾孙女2(母亲的父亲母亲)称呼:外祖父,外祖母=姥爷,姥姥3(母亲的后夫)称呼:继父自称:继子继女4(母亲的哥哥或弟弟及其妻子)称呼:舅舅,舅妈自称:外甥,外甥女5(母亲的姐姐或妹妹及其丈夫)称呼:姨妈,姨父自称:外甥,外甥女对自己的兄弟姐妹亲属的称呼1(哥哥及其妻子)称呼:哥哥,嫂子自称:弟,妹2(弟及其妻子)称呼:弟弟,弟媳自称:哥哥、姐姐3(姐及其丈夫)称呼:姐姐,姐夫自称:弟弟,妹妹4(妹及其丈夫)称呼:妹妹,妹夫自称:哥哥,姐姐5(姑夫舅父姨夫的女儿及其丈夫)家庭中称谓礼仪中国式大家庭里,各种各样的亲戚都有不同的称呼,天南海北,各地还都不太一样。

亲属间的称谓和称呼方法一览

亲属间的称谓和称呼方法一览

亲属间的称谓方法和称呼方法一览一.有关亲属关系的基本知识 (1)1.什么是亲人、什么是亲属和亲戚 (1)2.什么是称谓,什么是称呼 (2)3.什么是血亲,什么是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 (2)? 4.什么是堂亲 (2)? 5.什么是姻亲 (2)? 6.什么是表亲,什么是姑表,什么是姨表 (3)?二.亲属间的称谓方法 (3)? 1.堂亲间的称谓方法 (3)? 2.表亲间的称谓方法 (4)?三.亲属间的称呼方法 (5)? 1.对父母的亲属的称呼方法 (5)? 2.夫妻间怎样称呼对方的亲属 (5)3.对表亲的称呼方法 (6)4.最重要的几条称呼方法小结 (7)5.亲属间的称呼方法一览 (7)四.答网上有关亲属间称呼的17问 (10)?快过春节了,最近网上广泛流传着对亲属的称谓方法和称呼方法的讨论。

我也在网上看了一些文章,颇有收获。

但是,我发现有的文章只介绍了常见的一些称谓和称呼,更多的文章只是讨论特定的亲戚怎样称呼的问题。

可是,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称呼问题还要复杂得多。

因此,我想把这种称谓和称呼根据规律把它们表格化,通用化。

我觉得还挺实用,因此,把它发表出来,供参考。

我估计可能有错,所以,真诚欢迎网友们提出修改意见,以臻完善。

我这篇文章是用北方人的称呼方法写的。

对南方人不一定适合。

但是,感谢秦始皇,他搞了个“书同文”,所以,称谓方法在全国是相同的,因为不论你在祖国的南方或北方,对“外祖父”、“姨母”、“舅父”这些称谓的理解是一致的。

知道了称谓,称呼方法也就解决了。

只是不同的地方可能有不同的称呼方法罢了。

比如:在我的老家(冀东)把伯父称为老爹;在东北称为大(da4)爷;在陕西称为大(da2);在广东则称为大伯。

又如,对外祖父,北方的大部分地区都称“姥爷”,但是,在陕西称“舅爷”;在广东则称“阿公”。

另外,在现代家庭中,子女没有那么多,所以,没有那么多样的亲属可称呼。

不少人肯定不能静心琢磨这些事。

但是,如果你有这方面的需要,欢迎在评论栏提出来,我们共同商量一下对他们的称谓是什么,然后你自己就可以根据当地的习惯选择对他们的称呼方法了。

中国家族及亲戚之间的辈分称呼大全

中国家族及亲戚之间的辈分称呼大全

中国家族及亲戚之间的辈分称呼大全中国家族及亲戚之间的辈分称呼大全我们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称谓比较多,但是几千年来规则只有一个,始终不变。

称谓的规律,可归纳出如下几条:一、家族中的至亲长辈、平辈都按例称呼,如父母、岳父母、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过去对直系小辈的传统称呼是用一“吾”字,如吾儿、吾孙等。

二、有姻亲关糸者加一“姻”字,如姻伯、姻兄、姻翁等。

三、在至亲长辈和平辈面前自称均按定例,如舅侄、表弟、内兄等。

四、直系长辈及外祖父对小辈自称不必另加谦辞,祖即称祖,父即称父。

五、对他人称自己长辈和平辈均需冠一“家”字,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具体称谓如下:对父:称呼为父(严父),自称儿(女儿);对母:称呼为母(慈母),自称儿(女儿);父的兄(嫂):称呼为伯父(母),自称侄(女);父的弟(妇):称呼为叔父(婶),自称侄(女);祖父:称呼为祖父,自称孙(女);祖母:称呼为祖母,自称孙(女);祖父的兄(嫂):称呼为伯祖(母),自称侄孙(女);祖父的弟(妇):称呼为叔祖(母),自称侄孙(女);祖父的父:称呼为曾祖父,自称曾孙(女);祖父的母:称呼为曾祖母,自称为孙(女);曾祖父的兄(嫂):称呼为曾伯祖(母),自称曾侄孙(女);曾祖父的弟(妇):称呼为曾叔祖(母),自称曾侄孙(女);高祖父的兄(嫂):称呼为高伯祖(母),自称玄侄孙(女);高祖父的弟(妇):称呼为高伯祖(母),自称玄侄孙(女);祖父的祖父:称呼为高祖父,自称玄孙(女);祖父的祖母:称呼为高祖母,自称玄孙(女);对兄:称呼为兄,自称弟(妹);对嫂:称呼为嫂,自称夫弟(妹);对弟:称呼为弟,自称兄妹(姐);弟的妻:称呼为弟妇(媳),自称夫兄(姐);对姐:称呼为姐,自称弟(妹);对妹:称呼为妹,自称兄(姐);对儿(女):称呼为吾儿(女),自称父(母);对孙(女):称呼为吾孙(女),自称祖父(母);对曾孙(女):称呼为曾孙(女),自称曾祖(母);对玄孙(女):称呼为玄孙(女),自称高祖(母);兄弟的子(女):称呼为侄(女),自称伯叔父(母);兄弟的曾孙(女):称呼为曾侄孙(女),自称曾伯叔祖(母);兄弟的玄孙(女):称呼为玄侄孙(女),自称高伯叔祖(母);曾祖的姐妹:称呼为曾祖姑,自称曾侄孙(女);曾祖姑的夫:称呼为曾祖姑丈,自称内曾侄孙(女);祖父的姐妹:称呼为祖姑(姑婆),自称侄孙(女);祖姑的夫:称呼为姑公,自称内侄孙(女);父的姐妹:称呼为姑母,自称侄(女);姑母的夫:称呼为姑丈(姑父),自称内侄(女)姐的夫:称呼为姐夫,自称内弟(妹);妹的夫:称呼为妹夫,自称内兄(姐);姐妹丈的父:称呼为姻翁,自称姻晚生;姐妹丈的兄弟:称呼为亲兄(弟)台,自称眷弟(兄);姐妹的子女:称呼为甥(女),自称母舅;姐妹的孙女:称呼为甥孙(女),自称舅祖;舅公、姑婆的子:称呼为表伯、叔,自称表侄(女);舅、姑的子女:称呼为表兄(姐)、表弟(妹),自称表弟(妹)、表兄(姐);表兄弟的妻:称呼为表嫂、弟媳,自称大表弟(妹)、大表兄舅、姑的孙(女):称呼为表侄(女),自称愚表伯(母)、愚表叔(母);表姐、妹的夫:称呼为表姐夫、表妹夫,自称眷弟(妹)、眷兄(姐);表姐、妹的子(女):称呼为表甥(女),自称表舅(母);女婿:称呼为贤婿,自称岳父(母);女的子(女):称呼为外孙女,自称外祖(母);女的孙(女):称呼为外曾孙(女),自称外曾祖(母);孙女的婿:称呼为外孙婿,自称眷拙;祖母的父(母):称呼为外曾祖(母),自称外曾孙(女);祖母的兄弟:称呼为舅公(祖),自称甥孙(女);母的祖(母):称呼为外曾祖(母),自称外曾孙(女);母的父母:称呼为外祖(母),自称外孙(女);母的叔(母)、伯(母):称呼为外叔祖(母)、外伯祖(母),自称外侄孙(女);母的兄弟:称呼为母舅,自称甥儿(女);母舅的妻子:称呼为舅母(妗子),自称(外)甥儿(女);母的堂兄弟:称呼为母舅,自称侄甥(女);母的姑丈:称呼为姑公,自称眷侄孙(女);母的姐妹丈:称呼为姨丈(姨父),自称襟侄(女);母的姐妹:称呼为姨母,自称甥儿(女);母的表兄弟:称呼为表舅,自称表甥(女);姨母的子(女):称呼为表兄(姐)、表弟(妹),自称表弟(妹)、表兄(姐);母舅的子(女):称呼为表兄(姐)、表弟(妹),自称表弟(妹)、表兄(姐);母的表姐妹:称呼为表姨,自称眷侄(女);母的表姐妹丈:称呼为表姨丈,自称表姨侄(女);母舅的婿:称呼为表姐夫、表妹夫,自称眷弟(妹)、眷兄对妻:称呼为贤妻,自称夫;妻的祖父(母):称呼为岳祖(母),自称孙婿;妻的父(母):称呼为岳父(母),自称子婿;妻的叔伯(母):称呼为叔岳(母)、伯岳(母),自称侄婿;妻的侄(女):称呼为内侄(女),自称姑丈(眷生);妻的侄孙(女):称呼为内侄孙(女),自称姑公(眷生)妻的侄孙(女):称呼为内侄孙(女),自称姑公(妻的姑丈:称呼为内外姑丈,自称眷侄婿;妻的姨丈:称呼为内外姨丈,自称姨侄婿;妻的姐妹夫:称呼为襟兄弟,自称襟弟兄;妻的姐妹:称呼为姨姐妹,自称妹夫、姐夫;妻姐妹的子(女):称呼为襟侄(女),自称眷生(姨爹);妻的外祖(母):称呼为上外祖(母),自称兰婿;妻的舅父:称呼为岳舅,自称甥婿;夫的祖父(母):称呼为祖翁(姑),自称孙媳;夫的父(母):称呼为翁(姑),自称(媳);夫的叔伯:称呼为叔翁、伯翁,自称侄媳;夫的兄弟:称呼为夫兄、夫弟,自称嫂弟、嫂媳;夫的侄(女):称呼为侄(女),自称叔母、伯母;夫的姐妹丈:称呼为几姑爷,自称内兄嫂子、弟媳;夫的姨丈:称呼为姨大爷,自称姨侄媳;夫的兄弟妻:称呼为几娘,自称夫弟媳、兄嫂;夫的姐妹:称呼为几姑,自称弟媳、兄嫂;夫的姑:称呼为姑母,自称侄媳;夫的姨母:称呼为姨母,自称姨侄媳;叔伯母的兄弟:称呼为姻舅台,自称眷侄(女);兄弟的亲家:称呼为亲家,自称姻眷弟(妹);兄弟的岳父:称呼为姻翁,自称姻眷晚生;子的亲家:称呼为亲台,自称姻生;子的妻舅:称呼为舅台,自称眷生;孙的妻舅:称呼为舅台,自称眷拙;孙的亲家:称呼为亲台,自称姻拙;侄的妻舅:称呼为舅台,自称眷生;侄的女婿:称呼为侄孙婿,自称眷拙;子的岳父:称呼为尊姻兄,自称愚姻弟;子的岳母:称呼为亲家太太,自称姻侍生;亲家的父亲:称呼为太亲家,自称姻晚生;亲家的兄弟:称呼为亲家,自称姻眷弟;亲家的亲家:称呼为大眷望,自称眷弟;契父:称呼为谊父,(义父,养父),,自称谊男;契兄弟:称呼为兰兄、弟,自称兰弟、兄;世交长辈:称呼为世伯、叔,自称世侄;世交平辈:称呼为世兄,自称世弟。

中国古人对亲属的称呼

中国古人对亲属的称呼

中国古人对亲属的称呼中国古人对亲属的称呼1、祖辈。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

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

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重慈”。

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

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

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2、曾祖辈(1)曾祖:即祖父之父。

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3、高祖辈(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

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4、父母(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古代文化常识之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之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之称谓
称谓是指按照社会规范和要求,采用不同的语言、文字称谓的事物、
人和社会职务的名称制度,是社会秩序及人身地位的重要标志。

在中国古
代文化中,称谓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家庭称谓
1、父亲:古代常以“父老”“祖宗”、“父公”,“公父”等称呼父亲;现代则一般以“爸爸”或“父亲”称呼。

2、母亲:古代常以”母老“”祖母“”母公“”公母“等称呼母亲;现代则一般以“妈妈”或“母亲”称呼。

3、兄弟姐妹:古代常以“兄弟”“兄嫂”“弟兄”等称呼同父异母
或同母异父的兄弟;现代则一般以“弟兄”、“姐妹”称呼。

4、爷、奶:古代常以“爷”“奶”称呼爷爷、外祖父和奶奶、外祖母。

5、堂兄弟、堂姐妹:古代常以“堂兄弟”、“堂姐妹”称谓同父同
母的兄弟姐妹。

二、官称
1、皇帝:古代常以“天子”、“皇帝”、“圣上”称呼皇帝;现代
一般以“皇帝”称呼。

2、皇后:古代常以“皇后”、“后妃”、“太后”称呼皇后;现代
一般以“皇后”称呼。

3、皇太子:古代常以“太子”、“长子”称呼皇太子;现代一般以“皇太子”、“太子”称呼。

4、太子妃:古代常以“太子妃”称呼太子的妻子。

5、太监:古代常以“太监”称呼宫廷官吏。

亲属关系称呼

亲属关系称呼

亲属关系称谓亲属称谓父亲,俗称爹、爸爸,少数亦称“大”、“大大”或“叔”;母亲,俗称娘、妈。

父亲的父、母,称祖父、祖母,俗称爷爷、奶奶;自称孙子、孙女。

父亲的祖父、祖母,称曾祖父、曾祖母,俗称老爷爷、老奶奶;自称曾孙、曾孙女。

父亲的兄、嫂、弟、弟媳,称伯父、伯母、叔父、叔母,俗称大爷、大娘、叔叔、婶子(婶婶);自称侄、侄女。

父亲的姐、姐夫、妹、妹夫,称姑母、姑父,俗称姑姑(阳谷等地叫妈妈或姑娘)、姑父;自称侄、侄女。

父亲弟兄(即叔叔、伯伯)的子女,称叔伯兄弟、叔伯姐妹,但面称多为哥、姐、弟、妹。

父亲姐妹(即姑母)的儿女,称姑表兄妹,但当面称呼时则多不带表字,而自称则呼为老表。

母亲的父、母,称外祖父、外祖母,俗称姥爷,姥娘;自称外孙、外孙女。

母亲的祖父、祖母,称外曾祖父、外曾祖母,俗称老姥爷、老姥娘;自称曾外孙、曾外孙女。

母亲的兄、嫂、弟、弟媳,称舅舅、妗子;自称外甥、外甥女。

母亲的姐、姐夫、妹、妹夫,称姨母、姨父,俗称大姨、大姨父、小姨、小姨父;自称外甥、外甥女。

母亲姐妹(即姨母)的儿女,称姨表兄妹,当面称呼时则多不带表字,而自称则呼为老表。

丈夫的父母,称公公、婆婆,主要用于向别人介绍,而直接称呼公婆时,一般与丈夫称呼相同,也有用自己儿女的口吻称公、婆为他(她)爷爷、奶奶的,自称儿媳妇。

丈夫,俗称老头子、俺那口子、孩子他(她)爹、爸,现多直呼其名。

丈夫的兄、弟,称老大伯、小叔子,当面称哥、弟;弟兄的妻子同称妯娌。

妻子的父、母,称岳父、岳母,俗称大爷、大娘,现城镇青年婚后直称爸、妈;自称女婿。

妻子,俗称家里人、老婆子、孩子他娘(妈),现多直呼其名。

妻子的兄、弟、姐、妹,俗称大舅子、小舅子、大姨子、小姨子,见面称哥、弟、姐、妹;其姐、妹的丈夫,俗称两乔、连襟,见面时称姐夫、妹夫,或哥、弟。

儿女亲家之间,互相尊称为大哥、大嫂。

父、母再婚后,子女称其再婚另一方为继父、继母,俗称晚爹、晚娘,或后爹、后娘,一般直称爹、娘,或爸、妈,忌称后爹、后娘。

六亲关系如何称谓?

六亲关系如何称谓?

六亲关系如何称谓?亲戚称谓* 直系血亲o 父系1. 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2. 高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o 母系1. 高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2. 高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o 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o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o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

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

o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o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o 来孙,昆/晜孙,仍孙,云孙,耳孙,夫妻间的由第五子代至九子代* 旁系血亲o 父系1. 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父、伯伯、大爷2. 伯母:伯父的妻子3. 叔:父亲的弟,也称叔父、叔叔4. 婶:叔叔的妻子5. 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姑妈,粤语“姑妈”专指父亲的姊姊,父亲的妹妹称“姑姐”6. 姑父:姑姑的丈夫,也称姑丈o 母系1. 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2. 舅母:舅舅的妻子,也称舅妈、妗母、妗3. 姨:母亲的姐妹,也称姨母、阿姨、姨妈、姨娘,有些地区“姨妈”专指母亲的姊姊,“阿姨”、“姨娘”则称母亲的妹妹4. 姨父:阿姨的丈夫,也称姨丈o 晚辈1. 侄儿:兄弟的儿子2. 侄女:兄弟的女儿3. 外甥:男性称姊妹的儿子4. 外甥女:男性称姊妹的女儿5. 姨甥:女性称姊妹的儿子6. 姨甥女:女性称姊妹的女儿* 姻亲1. 公公:丈夫的父亲,又称家翁,有时也直称爸爸,有些地区称“老爷”2. 婆婆:丈夫的母亲,又称家姑、家婆,有时也直称妈妈,广东称“奶奶”3. 岳父:丈人,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粤语称“外父”4. 岳母:丈母娘,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粤语称“外母”5. 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又称媳妇、新妇(粤语白读为pou5,音“抱”)6. 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7. 嫂:对兄长妻子的称呼8. 弟妹、弟媳、弟妇:对弟弟妻子的称呼9. 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10. 妹夫、妹倩:对妹妹丈夫的称呼11. 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12. 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13. 大伯子:对丈夫的哥哥的称呼,又称“大伯”14. 小叔子:对丈夫的弟弟的称呼,又称“小叔”15. 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粤语称“姑奶”16. 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又称“小姑”或姑妹17. 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又称“大舅”或内兄18. 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又称“小舅”或内弟19. 大姨子:对妻子姐姐的称呼,又称“大姨”或姨姐20. 小姨子:对妻子妹妹的称呼,又称“小姨”或姨妹21. 继父母22. 继子女* 配偶1. 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2. 妻子: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有些地区又称“太太”古今亲属称谓杂谈如何称呼自己的亲属,在称呼自家的亲属时,我们常会听到或见到“家、舍、亡、先、犬、小”这几个字。

中国人的称谓礼仪

中国人的称谓礼仪

中国人的称谓礼仪
中国人的称谓礼仪
家庭内部关系称谓:
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儿子所生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可分为孙子、孙女。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侄:哥哥或弟弟的子代,依性别又可分为侄子、侄女
外甥:姐姐或妹妹的子代,依性别又可分为外甥、外甥女
旁系亲属称谓:
父系旁系亲属称谓:
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
大妈:大爷的妻子
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
婶:叔叔的妻子
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母系旁系亲属称谓:
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
舅妈:舅舅的妻子
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
姨夫:姨的丈夫
外孙:夫妻间女儿所生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可分为外孙子、外孙女。

旁系亲属中较复杂的称谓:
叔叔、伯伯的孩子称堂哥、堂姐、堂弟、堂妹,姑姑、姨姨、舅舅的孩子称表哥、表姐、表弟、表妹,依次类推:
堂兄或堂弟(伯父、叔叔的儿子)的儿子称其为堂侄。

姑表兄或姑表弟(姑姑家的儿子)的儿子称其为姑表侄。

姨表兄或姨表弟(姨妈家的儿子)的儿子称其为姨表侄。

舅表兄或舅表弟(舅舅家的儿子)的儿子称其为舅表侄。

父系直系亲属称谓:
曾祖父、祖父、父亲;曾祖母、祖母、母亲
母系直系亲属称谓:
曾外祖父、外祖父、父亲;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

中国人亲戚关系的称谓及习俗

中国人亲戚关系的称谓及习俗

中国人亲戚关系的称谓及习俗所谓称谓:就是对你自己以及和你有关联的家族、亲属、师友及其他一些人的称呼。

目前流行的称谓,都是汉族的称谓。

一、家族方面的称谓对自己的父母称“父亲”、“母亲”。

男的自称“男”或“儿”;女的自称“女儿”。

称别人的父亲、母亲谓“令尊”“尊翁”和“令堂”“老堂”;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母亲谓“家严”“家父”和“家慈”“家母”。

对自己已故的父亲、母亲称“考”和“妣”;对别人称自己已故的父母谓“先严”“先父”“府君”和“先慈”“先母”。

对于后母称“继母”,其他如前。

对自己的祖父母称“祖父”、“祖母”。

男的自称“孙”或“孙儿”;女的自称“孙女”。

称别人的祖父、祖母谓“令祖父”和“令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祖父、祖母谓“家大父”和“家大母”。

对自己已故的祖父、祖母称“先大父”和“先大母”,或者称“王考”和“王妣”。

对自己的曾祖父母称“曾祖父”、“曾祖母”。

男的自称“曾孙”;女的自称“曾孙女”。

称别人的曾祖父、曾祖母谓“令曾祖”和“令曾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曾祖父、曾祖母谓“家曾祖”和“家曾祖母”。

对自己曾祖父母的父母称“高祖父”和“高祖母”,男的自称“元(玄)孙”;女的自称“元(玄)孙女”。

对父亲的兄嫂称“伯父”“伯母”,对父亲的弟弟、弟媳称“叔父”“叔母”。

男的自称“侄”;女的自称“侄女”。

称别人的伯父母、叔父母谓“令伯” “令叔”“令伯母” “令叔母”;对别人称自己的伯父母、叔父母谓“家伯”“家叔”“家伯母”“家叔母”。

如果伯叔很多,称“几伯”“几叔”“几伯母”“几叔母”。

对父亲的伯父母、叔父母称“伯祖父”“叔祖父”“伯祖母”“叔祖母”,男的自称“侄孙”;女的自称“侄孙女”。

称别人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同胞兄弟姊妹称“兄”“弟”“姐”“妹”或依排行加加一个“几”字。

男女自称同理。

对同族的兄弟姊妹称“堂兄”“堂弟”“堂姐”“堂妹”,也称叔伯兄弟姊妹,或依排行加一个“几”字。

《二年律令》中的汉代亲属制度

《二年律令》中的汉代亲属制度

《二年律令》中的汉代亲属制度《二年律令》是中国汉代时期的法令,由宣帝刘询于公元58年颁布,对汉代的亲属制度进行了详细规定。

以下是相关参考内容:1. 亲属等级:根据血缘关系和地位等因素,将亲属分为不同的等级。

亲属的等级包括外祖父、外祖母、外甥、外甥女等。

这些等级反映了汉代时期亲属关系的复杂和重要性。

2. 亲属称谓:《二年律令》规定了亲属之间的称谓,如兄、弟、姻、甥、侄等。

这些称谓可以清晰地表达出亲属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维系家族纽带。

3. 亲属财产:法令规定了亲属之间的财产继承和分配问题。

根据血缘关系和地位等因素,规定了不同的继承权和继承份额。

此外,法令还规定了财产的赠与、抚养费等问题,保障了亲属之间的经济利益。

4. 婚姻制度:汉代是一个重视血缘和婚姻关系的时期,因此《二年律令》也对婚姻制度作了明确规定。

法令规定了不同亲属间的禁婚关系,如兄弟之间、姊妹之间等,以保障家族纯粹性和避免近亲婚姻。

5. 养育制度:汉代的亲属制度中还涉及养育问题。

《二年律令》规定了亲属之间的养育义务和权益,并明确了在养父母、养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和继承问题。

6. 家族纪律:《二年律令》强调了家族纪律的重要性,规定了亲属之间的义务和责任。

亲属之间需要彼此尊重、帮助和支持,同时还要遵守家族的规章制度,维护家族的利益和声誉。

《二年律令》对于汉代亲属制度的规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明确了亲属关系的等级和称谓,规范了亲属的财产继承和分配问题,同时还加强了家族纪律的约束。

这些规定对于维系家族纽带、保障亲属关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亲属制度在汉代不仅仅是家庭私事的范畴,还与政治和社会地位息息相关,对社会秩序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些规定,家族成员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维护自身权益,促进亲属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年律令》对后世的亲属制度规范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后世法制发展的重要参考。

亲属称谓制度

亲属称谓制度

아가씨小姐(现在韩国也有忌讳,和中国一样)여러분各位,大家동창[同窗]老同学친구朋友(运用广泛)오랜친구老朋友학우[学友]同学부모님父母!딸女儿아들儿子그대你(用于爱人或亲密者,带有爱意…)I称谓与助词搭配나는 내가我저는 제가我(谦语)너는 니가(最常用)/네가/너가你)우리는 우리가我们저희는 저희가我们(谦语)나의简称为내我的저의简称为제我的(谦语)너의简称为네你的(因为发音和내很像,口语中有时为了避免误解或强调会用“니”누구谁누구세요? 谁啊?(有人敲门,就问一句)누가谁,什么人(主格代词,用语疑问句)注意:들有变成复数的功能,如:그들他们친구들朋友们韩语亲属称谓고조모[太祖母]증조부[曾祖父]증조모[曾祖母]조부모[祖父.祖母]할머니(조모) [奶奶]할아버지(조부) [爷爷]부모[父母아버지[父亲]아머니[母亲]고모[姑妈]이모[姨妈]아저씨[叔叔]아주머니[婶婶]외삼촌[舅舅]외숙모[舅妈]아들[儿子]딸[女儿]남편[ 丈夫]아내[ 夫人]형제[ 兄弟]자매[ 姐妹]형[哥哥](男人叫的)오빠[哥哥](女人叫的) 형수[嫂嫂](男人叫的)올케[嫂嫂](女人叫的)누나[姐姐](男人叫的)언니[姐姐](女人叫的)매부[妹夫]형부[姐夫]남동생[弟弟]여동생[妹妹]시아버지[公公]시어머니[婆婆]시아주버니[大伯]시누이[大(小)姑子]장모[丈母娘]사위[女婿]며느리[儿媳妇]처남[小舅子]처형[大舅子]처제[小姨子]조카[侄儿]조카딸[侄女]손자[孙子]외손자[外孙]손녀[孙女]외손녀[外孙女]中韩亲属称谓称谓是为了表示人们社会关系才产生的。

它区分了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从广义上讲,是指事物的名称、称呼。

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狭义的称谓指的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

如:父亲、师傅、支书等。

”也就是说,称谓是人们由于血缘等关系,以及社会地位、职业等而得来的称。

丧事礼仪知识-亲属和称谓

丧事礼仪知识-亲属和称谓

丧事礼仪知识-亲属和称谓(一)亲属亲属通常分为三种:配偶、血亲、姻亲。

1.配偶配偶就是夫妻,夫妻关系因结婚而发生,因离婚而解除。

2.血亲血亲就是有血统联络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分为自然血亲和法定血亲两种。

自然血亲是指出于同一祖先,有血统联系的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等。

法定血亲是法律承认的血亲,并无自然的血亲关系,如养父母、养子女。

旁系血亲:虽然不是与自己有直接的血亲关系,但是出于同一祖先,如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

亲等:亲等是表示亲属间的远近的程度。

在直系血亲,从本身往上或往下数以一世为一亲等,如自己与父母隔一代,是一亲等,与祖父母隔二代,是二亲等,往下数也相同。

旁系血亲则从本身往上数到同一祖先,再由该祖先数到要和本身计算亲等的人,二者相加的总世数就是亲等。

3.姻亲姻亲就是因婚姻而发生的亲属关系。

可分为"血亲的配偶",如兄弟的妻子、姐妹的丈夫;"配偶的血亲",如妻子的兄弟的妻子或妻子的姐妹的丈夫。

一般不承认"血亲的配偶的血亲"是姻亲,因为如果承认的话,姻亲的范围就太广泛了。

兄嫂、弟媳的父母,或姐夫、妹婿的父母都不是姻亲,俗称"亲家"。

(二)称谓对于称谓,我们的祖先是十分讲究的,丝毫必辨,如不谨慎,稍有差错,便会贻笑于人。

今天,我们虽然不必象先人那样讲究,但是,搞清楚亲属、师友、同志之间的称谓是很有必要的。

1.称谓的规律(1)凡家庭中的至亲长辈、平辈都按例称呼,如父母亲、岳父岳母、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

过去对直系小辈的传统称呼是用一"吾"字,如吾儿、吾孙等。

其它亲友可在尊者、长者前加一"尊"字,在晚辈、小辈前加一"贤"字。

(2)有姻亲关系者加一"姻字",如姻伯、姻兄、姻翁等,有世谊者加一"世"字,如世伯、世兄等。

姻世皆有者加"姻世"二字,均无者冠一"仁"字。

亲属关系及称谓大全

亲属关系及称谓大全

亲属关系及称谓⼤全主要亲属关系⽰意图亲属称谓⼤全1、祖辈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祖开始。

⾼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祖(⿐,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义是指所有⽗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

(2)祖⽗:⼜称为“王⽗”、“⼤⽗”、“祖君”。

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来称呼祖⽗;如今对祖⽗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可以称为“⼤母”、“王母”、“重慈”。

⼜因古⼈有妻有妾,所以祖母⼜有“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

祖母之称古今通⽤。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较晚。

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以称母亲,⼜作为对以婚妇⼥的较⼴义的称呼。

(6)堂祖⽗、从祖⽗、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兄弟妻⼦的称谓。

2、曾祖辈(1)曾祖:即祖⽗之⽗。

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王⽗”、“王⼤⽗”、“太公”、“曾太公”等称呼,⽐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3、⾼祖辈(1)⾼祖:即曾祖之⽗,古今多称为⾼祖⽗,也有称为“⾼祖王⽗”、“⾼门”。

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2)⾼祖母:指⾼祖之妻,或称“⾼王祖母”。

4、⽗母(1)⽗母:⽗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母”、“双亲”、“⼆⽼”、“爹娘”等古今通⽤的合称外还有“⾼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笔下的“所⽣”、“椿萱”等对⽗母的代称。

(2)⽗、⽗亲:是对⽗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亲为“公”、“翁”、“尊”、“⼤⼈”、“严君”、“爷”、“爹”、“爸”、“⽼⼦”等。

亲属称谓制度的六种模式

亲属称谓制度的六种模式

亲属称谓制度的六种模式有:
1.血亲-宗亲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父系社会中,亲属称谓以
父亲为中心,男性主导,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

2.婚姻-配偶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婚姻关系中,亲属称谓以
配偶为中心,女性主导,包括夫妻、公婆、岳父母等称谓。

3.收养-继亲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收养关系中,亲属称谓以
养子女为中心,男性或女性主导,包括养父母、养子女等称谓。

4.家族-亲族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大家族中,亲属称谓以家
族为中心,男性主导,包括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子女等称谓。

5.兄弟-姐妹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兄弟姐妹之间,亲属称谓
以兄弟姐妹为中心,男性或女性主导,包括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等称谓。

6.婚姻-亲家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婚姻关系中,亲属称谓以
夫妻双方家庭为中心,女性主导,包括亲家公、亲家母等称谓。

奥马哈式亲属称谓制度

奥马哈式亲属称谓制度

奥马哈式亲属称谓制度奥马哈式亲属称谓制度是美国奥马哈人民所遵循的一种特殊的亲属称谓制度,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个制度源自于美洲原住民奥马哈族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现今仍然在奥马哈人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遵循。

奥马哈式亲属称谓制度在亲属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关系,有助于维系家庭和社区的和谐,以及教导和传承奥马哈文化。

在奥马哈族中,亲属关系是由血缘和婚姻关系所决定的。

奥马哈人民将亲属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别,每个类别有不同的称谓。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奥马哈式亲属称谓:1. 父母和祖父母:父亲被称为“马卡”(Maca),母亲被称为“纳”(Na)。

外祖父称为“纳纳”(Nana),外祖母称为“马卡马卡”(Maca maca)。

2. 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分为同父异母和同母异父两种情况。

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被称为“莫坎”(Mocan),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被称为“东人”(Dongni)。

3. 儿女:儿子被称为“贝特”(Bet),女儿被称为“哥人”(Geran)。

4. 姑姨:父亲的姐妹被称为“哈坎”(Hacan),母亲的姐妹被称为“嘎卡”(Gaca)。

5. 叔伯:父亲的哥哥被称为“布坎”(Bucan),母亲的哥哥被称为“布尔”(Bur),父亲的弟弟被称为“恩”(Ene),母亲的妹妹的丈夫被称为“噶”(Ka)。

6. 堂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被称为“火一火人”(Huehre),以示他们和自己的兄弟姐妹有相同的血缘关系。

首先,奥马哈式亲属称谓制度有助于建立和维系家庭关系。

通过不同的称谓,人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亲属关系。

这种称谓制度使得奥马哈人民能够在家庭中区分各个成员的角色和地位,并建立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这种制度也有助于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感和互动,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最后,奥马哈式亲属称谓制度对奥马哈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种称谓制度,年轻一代能够学习和了解奥马哈族的文化、历史和价值观。

同时,这种制度也有助于传统知识和经验的传承,保护和弘扬奥马哈族的独特文化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아가씨小姐(现在韩国也有忌讳,和中国一样)여러분各位,大家동창[同窗]老同学친구朋友(运用广泛)오랜친구老朋友학우[学友]同学부모님父母!딸女儿아들儿子그대你(用于爱人或亲密者,带有爱意…)I称谓与助词搭配나는 내가我저는 제가我(谦语)너는 니가(最常用)/네가/너가你)우리는 우리가我们저희는 저희가我们(谦语)나의简称为내我的저의简称为제我的(谦语)너의简称为네你的(因为发音和내很像,口语中有时为了避免误解或强调会用“니”누구谁누구세요? 谁啊?(有人敲门,就问一句)누가谁,什么人(主格代词,用语疑问句)注意:들有变成复数的功能,如:그들他们친구들朋友们韩语亲属称谓고조모[太祖母]증조부[曾祖父]증조모[曾祖母]조부모[祖父.祖母]할머니(조모) [奶奶]할아버지(조부) [爷爷]부모[父母아버지[父亲]아머니[母亲]고모[姑妈]이모[姨妈]아저씨[叔叔]아주머니[婶婶]외삼촌[舅舅]외숙모[舅妈]아들[儿子]딸[女儿]남편[ 丈夫]아내[ 夫人]형제[ 兄弟]자매[ 姐妹]형[哥哥](男人叫的)오빠[哥哥](女人叫的) 형수[嫂嫂](男人叫的)올케[嫂嫂](女人叫的)누나[姐姐](男人叫的)언니[姐姐](女人叫的)매부[妹夫]형부[姐夫]남동생[弟弟]여동생[妹妹]시아버지[公公]시어머니[婆婆]시아주버니[大伯]시누이[大(小)姑子]장모[丈母娘]사위[女婿]며느리[儿媳妇]처남[小舅子]처형[大舅子]처제[小姨子]조카[侄儿]조카딸[侄女]손자[孙子]외손자[外孙]손녀[孙女]외손녀[外孙女]中韩亲属称谓称谓是为了表示人们社会关系才产生的。

它区分了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从广义上讲,是指事物的名称、称呼。

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狭义的称谓指的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

如:父亲、师傅、支书等。

”也就是说,称谓是人们由于血缘等关系,以及社会地位、职业等而得来的称。

亲属称谓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属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它是由各代婚姻关系构成的男女双方血缘关系排列的亲属次序确定的。

如:爸爸、妈妈、叔叔、哥哥等。

也就是说,亲属称谓,就是人们由于亲属关系(或者说是由于血缘关系)而得来的名称。

另外,亲属称谓也有尊称、谦称等各种各样的形式。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亲属称谓不仅可以印证一个民族现存的各种生活现象、思想观念等。

同时,还可以从亲属称谓中探寻到一些民族的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深沉的文化现象及发展变化等情况。

因此,亲属称谓并非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符号,而往往是一种文化的反射。

可以说,研究不同民族亲属称谓的内容和特点,可以探寻到不同民族的经济制度、家庭结构、伦理观念等文化现象。

韩汉中对父母的称谓[一]汉语的父母称谓受到了多个民族语言的影响,而韩国语父母称谓几乎没有受到汉语以外的其他民族语言的影响;[二]从构词角度来看,韩语的父母称谓有固有词、汉字词和汉字词词根+固有词词尾三种形式,汉语所独有的亲属称谓主要是口语称谓;[三]从方言的角度来看,韩语的方言差异程度较小,而汉语方言称谓具有丰富性和内部差异性等两大特征。

[四]韩语固有词父母称谓的尊谦等级细分而明确,按照尊谦的程度不同可以排列为,汉语父母称谓没有这么细分而明确的尊谦等级。

[五]另外韩语根据说话者的年龄和性别及被称呼人的性别对父母的称谓呈现明显的不同,汉语则没有这种差别。

个别单词的指代范围也不同。

(一)汉语亲属称谓词的构词方式汉语的亲属称谓词从构词上来说以重叠式复合词为主,如:姐姐、哥哥、嫂嫂、叔叔等。

汉语在词素的组合方式上略为复杂,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词的构成可以分成以下三种类型:1.基本核心型或非派生词,如: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侄、孙等。

这些称谓词表示各辈分中最亲近的血缘亲属,它们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单纯词。

2.描述型,如:姐夫、妹夫、弟妹等。

这类描述型称谓词大部分是由两个音节组合而成的合成词,有修饰关系,属于派生词。

3.复合型,如:父亲、母亲、爸爸、妈妈、堂兄、表姐等。

这类词属于派生词,但是两个语素之间不存在修饰关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汉语和韩语中的亲属称谓词大致可分为派生词和非派生词两大类,但由于各自语言本身的特点,在构词及构词分类上又有差异,韩语没有描述型的亲属称谓词。

汉语亲属称谓词的构成以重叠式复合词为主,韩语则主要是单音单纯词,另外还有少量的两个语素构成的合成词(其中又以“词根+词缀”的组合方式为主)和重叠式词语。

系。

汉语亲属称谓词大都属于这类复合词。

从语义上讲,韩语中分割表示亲属称谓词词义的标准主要是辈分,有些词不区分性别,如:dongshan()didigeg可以是哥哥也可以是弟弟或不区分直亲和非直亲,HENGNIM既可以用来称呼“堂兄”、“堂姐”,也是“表兄”、“表姐”的称呼,亲属称谓词较为模糊和笼统。

而汉语亲属称谓词明显多于韩语,且划分更具体、明确。

汉语亲属称谓词词义的划分除了性别和辈分之外,同时在同一辈分中也有独立的词语来承载长次关系及表达父系或母系的血缘关系。

如:“叔叔”、“伯伯”、“舅舅”、“姑姑”、“姨”等。

而韩语的DONGSHAN就对应了汉语中的“哥哥”、“姐姐”、“表哥”、“表姐”、“堂兄”、“堂姐”等词语AZEXI对应了汉语的“伯伯”、“(比母亲大的)舅舅”等。

2.在汉语交际中为了抬高对方,往往压低自己,于是有了一批表敬称和谦称的亲属称谓词,旧时常用,如尊称:“令尊”、“令堂”、“令爱”、“令公子”、“令千金”等,谦称:“贱内”、“拙夫”、“犬子”、“小儿”等。

这些礼貌称谓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人的社会性,而不突出个人的思想观念。

这也是和封建社会的宗法观念、等级观念相连的。

封建社会里一直提倡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男女有别、亲疏有别,因此,汉语亲属称谓词可以分为“明谦敬:拙荆,令尊。

”、“明亲疏:堂兄,族兄”、“明内外:祖父,外公”。

此类称谓语是汉语的古语词,主要在古典文学作品里常见和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很少出现。

韩语亲属称谓中亦有这类词语,它们主要来自于梵语和巴利语,主要运用于古典文学作品中对亲属的尊称,以及在对出家人的尊称中使用汉语的亲属称谓隐含着宗族内部的不平等关系。

比如汉语有堂亲和表亲之分。

“堂”为“同堂”即为内亲,“表”者“外”也,表亲即“外亲”。

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中,姑妈、姨妈和舅舅的子女是异姓,名为亲,实为客。

韩语中就没有这种情况。

3.从亲属称谓词的非亲属称谓用法上看,韩语和汉语也有相同的用法。

用亲属称谓词称呼非亲属成员,这种用法称之为亲属称谓的泛化。

言语交际中选择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成员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通过将非亲属成员纳入亲属关系网以表达亲近和尊敬之意,所以,亲属称谓词的泛化主要依据是亲密原则和尊敬原则。

亲属称谓词的泛化在汉语交际中极为普遍。

如:在汉语中,“爷爷”可以用来称呼和爷爷、外公年纪相仿的男性非亲属;“阿姨”用来称呼和姨、姑姑年纪相仿的女性非亲属成员,等等,在交际中表示尊敬、礼貌和亲近。

这种称谓其实有一定的社交功能,是为了拉近彼此关系而使用的。

在韩语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在称呼自己的爷爷称呼别人的爷爷时都在前面加上我们的,表示尊敬、礼貌亲近。

虽然两个民族的语言都有这种亲属称谓词的泛化现象,但是由于两种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亲属称谓词的泛化上仍存在一些差异。

由于韩语亲属称谓词本身具有很大的概括性,在数量上,韩语亲属称谓词的泛化就要少于汉语。

汉语中有些词的泛化在韩语中是没有的,如:“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等,依汉语的表达方式,在某些地区(主要是农村地区),长辈称呼非亲属晚辈,为了表示亲切,会出现诸如“大侄子”、“侄女”等称呼。

而在韩语里,一般长辈称呼晚辈都使用dar(孩子)以表示亲切 亲属称谓的泛化,原因主要归结于在人们日常交际中,将亲属称谓用于称呼非亲属时,可以增进双方之间的亲密度,消除距离感,联络感情。

另外,汉民族和韩民族都有尊老爱幼的传统思想观念,因此在亲属称谓词的泛化方面,韩语和汉语有着相同之处。

亲属称谓词的泛化,与封建宗法制关系有关,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倡导长幼,尊卑,重视长幼有序的宗法观念,这种观念就通过亲属称谓表现了出来。

韩国虽然没有那么长的封建制度,同样也深受封建思想观念的影响。

(四)形成汉语和韩语亲属称谓差异的原因不同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那么语言也会随之不同。

不同的语言环境产生不同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诸多语境因素,而不同的文背景造成了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也不尽相同。

1.民族杂居以及民族文化影响的不同造成亲属称谓的差异亲属称谓同民族的文化传统、社会人员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不同民族的社会交往往往会导致亲属称谓的交流,并在语言中留下记录。

而汉语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小,因此,在构词上受到的影响也较小。

2.社会制度以及发展程度的不同造成亲属称谓的差异韩语中亲属称谓跟韩国的社会制度及其发展程度也有很大的关系。

朝建立与政治相对应,在现代教育传进之前,韩国的科学与艺术是由佛教的和尚传下来的。

韩族人在接受教教育的同时也吸收了教中一些亲属称谓。

在韩国的封建领主或封建农奴制社会中,各社会等级的地位都是相对稳定的,他们都有各自的确切名称。

等级之间界限森严,在经济、政治、生活习俗、人名和亲属称谓等诸多方面,各等级均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因此,在亲属称谓方面,韩族统治阶级为了表明自己的高贵地位至于汉语,在古代虽然也有固定的专属于统治阶级的称谓,如:皇族的亲属称谓是在称谓前加“王”或“皇”字来表明身份和地位,如:“皇儿”、“王后”等。

但是,随着封建制度的崩溃瓦解,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在现代汉语里,已经不再运用这些亲属称谓词。

而现代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词之所以分割如此细密,还是与中国古代强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建宗族制度,以及汉文化的礼教传统密切相关。

汉语亲属称谓中“内外有别,长幼有序”。

这就反映了汉民族传统的家庭宗法文化,根据父系血缘,围绕家长,确定他们在家族或宗族中的身份。

3.统治阶级及上层人士等的思想观念不同造成亲属称谓的差 四汉语和韩语亲属称谓词在翻译中的对应关系(一)汉语和韩语的亲属称谓词不对等,导致汉语和韩语超额翻译现象的不可避免。

1.韩语对应汉语的多个词语2.汉语对应韩语的几个词语在某些情况下,汉语和韩语所要表达的亲属关系一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翻译时,会出现一对多的现象,如:父亲(书面称呼)、爸爸(口语称呼)翻译成韩语:(二)亲属称谓的非亲属称谓用法(即亲属称谓词的泛化)的翻译汉语的亲属称谓词在用来称呼别的非亲属的时候,常常用作“姓+亲属称谓”以表示尊敬和亲切,或者用作“名+亲属称谓”以表示亲切,如:“李叔叔”、“王阿姨”、“张爷爷”、“杨敏阿姨”、“瑞姐”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