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

合集下载

第三章_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10[1].10)

第三章_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10[1].10)

(2)境遇性的犯罪模式
• 所谓犯罪境遇,是指出现了诱发、促进犯罪行为发生的环 境和机遇,此种境遇的出现,具有行为人预料或计划之外 的偶然性、突发性和巧合性。
• 刺激型 • 胁迫型 • 从众型
第二节、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
人的犯罪心理是怎样形成的
这里所谈的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主要指上面介 绍的“渐进式”过程,因为这种模式符合大多数故意 犯罪的犯罪人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
防御机制
• 合理化作用 • 投射作用 • 认同作用
几种防御机制
他家那么富有,肯 定是不义之财,我 这是劫富济贫!
合理化作用
几种防御机制
打你一顿是应该的, 你也不是什么好人!
投射作用
几种防御机制
我要像他一样,活 出点人样来!
认同作用
韩国连环杀手柳永哲
• 在18~33岁的这15年里, 他先后14次犯下盗窃、欺 诈、暴力伤人和强奸等罪 行,累计服刑时间11年。 • 2002年9月至2003年7月, 33岁的柳永哲用残忍的方 式杀害了多名与自己无怨 无仇的女按摩师和处于富 裕阶层的老人共20余人, 创下了韩国历史上连环杀 手作案数量之最。
第 四 章 犯 罪 心 理 的 动 态 分 析
•犯罪行为发生的基本模式 •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 •犯罪行为的发生
第一节、犯罪心理形成的基本模式 Nhomakorabea渐进式突发式
机遇式
(一)渐进式之一
• 从少年期开始,通过不良交往和违 法偿试,逐渐发展为犯罪心理。 • 积习重,矫治难度大。
(一)渐进式之二
• 早期无劣迹,但在人生经历的某一个 阶段,受错误思想的腐蚀而走向犯罪。 • 恶习较浅,矫治相对容易。
• 这些年来,他几乎没有过过正常人的生活,只会做 些盗窃和恐吓之举。这样畸形的生活状态逐渐让他 产生了一种偏激的观念,认定自己所遭遇的种种不 幸都是因为有钱人,继而对富裕阶层的人们产生了 严重的仇视心理。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合计
657
100
二、犯罪动机的形成 (一)形成犯罪动机的基本要素
1.犯罪人不正当需要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基础
犯 罪 个人需要和欲望无止境地发展,脱离现实条件 人 的 个人不合理的生理需要常居优势地位 需 要 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处于对立状态 结 构
2.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在犯罪动机形成中也 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恶性转化
所谓恶性转化,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遇 到了意外情况,产生了动机斗争,形成新的犯罪动机; 或者强化了原有的犯罪动机,导致更严重的犯罪行为。
(二)犯罪动机转化的表现
其一,在犯罪过程中,按原有的犯罪动机, 顺利地达到犯罪目的,以完成犯罪活动而告终。 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没有发生重大意外的情 况,犯罪目的按原计划实现。这是犯罪动机实 施最通常的一种模式。
2.突变模式
(4)犯罪心理的突变模式向犯罪行为的转化
反应性行为,是指犯罪人实施的犯罪不是 出于预谋,未经过明显的意志活动,而是个体 在外部诱因刺激下产生的应答性反应。
其特点是:事先无预谋,犯罪行为表现为 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自动化的、带有反射性质的 应答性反应;刺激情境的出现是反应性行为出 现的重要原因;心理过程短暂或没有有意识的 心理过程(如应激反应)。
(3)畸形的知识、能力结构
由于不良环境的影响以及坏人的教唆,或者不 良行为的尝试,犯罪人懂得了许多损害他人、危害 社会的犯罪知识、经验,掌握了一些犯罪的技能和 本领,为他们从事犯罪活动打下了基础。
(4)盲目、冲动的性格特征
犯罪人的性格多属冲动型,他们理智性差,思 维狭窄,偏激固执,嫉妒心、虚荣心、报复心极强, 自制力差,冒险、侥幸心理强。
(2)分类:犯罪心理形成的渐变模式是犯 罪心理形成较为常见的模式,它又包括两种类 型,即原发型和继发型。

犯罪心理学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学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模仿和学习不 良行为模式
不良的认知
心理因素
行为因素 选择不良的行 为方式
意志的两极性
缺失的个性 倾向性 有害的行为 习惯
第一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二、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外因素
社会风气
工作场所和 职业因素
政治因素
社会宏观环 境因素
家庭 社会微观环 境因素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 不良群体 学校
定型阶段
消失阶段
犯罪行为实施后,犯罪目的达到,犯罪动机消失。或者,犯罪目的未达到, 犯罪人产生新的犯罪动机,原来的犯罪动机消失。
第三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三、犯罪动机的冲突斗争
犯罪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第三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第二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 第三节 罪动机的形成及发展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教学建议
自测练习题答案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一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四、实施犯罪过程中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
恶性转化 良性转化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四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

四、整体研究与分析研究
• 整体研究(holistic study)是把犯罪心理作为一个整 体,对犯罪人的心理全貌进行系统分析,如犯罪心理 结构、需要结构、动机体系、智力特点等。整体 研究可以揭示犯罪人犯罪心理的整体,以及各部分 的相互关系,从中找出犯罪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 但该类型的研究十分复杂,必须保证理论上和设计 • 上的全面、充分才行,因此容易顾此失彼,并且可能 出现遗漏和缺失。
横断研究
• 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类或某几类犯罪人心理进 行并列和比较的研究。可同时研究不同个体或群 体的心理特点,发现相互间心理活动的共性与差异。 • 例如,对不同类型犯罪人心理特征的比较研究,了解 影响犯罪心理的个体心理因素的作用。 • 横断研究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大大降低了研 究成本,省时省力易实施而成为许多学科的主要研 究类型。但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无法理解犯罪心 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难以确定各变量的内在相互 关系。
二、内省研究与客观观察研究
• 内省(introspection)是以个体报告并记录自己的意 识内容为资料的研究。 • 个体心理活动带有极大的主观性,个体的内省体验, 特别是犯罪心理,他人难以全面觉察。 • 心理测验中的自陈问卷、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口语 报告法等都属于内省研究,以内省方式可以获得个 体的主观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 其局限性在于,一是自我报告受研究者自身理论构 思和主观解释的影响二是无法作定量分析
• 纵向研究的优点很突出:便于了解犯罪心理 的形成、发展和持续变化的进程;所得结果 详尽、系统,有助于揭示量变、质变规律;易 于发现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变化中变量 间的因果关系。 • 但成本高,样本少而使结论不一定具普遍性; 同时,因时间较长,样本易流失,环境变化大而 出现不易控制的新变量;而且,同一方法的重 复使用,产生实验效应,影响结果的可靠性。

第三章_犯罪心理的静态分析(10.10)

第三章_犯罪心理的静态分析(10.10)

学校教育方法和态度的偏差

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不恰 当的、粗暴的训斥、辱骂、体罚、讽刺挖苦的 方式对待学生
学校教育方法和态度的偏差



校园暴力 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致使一些学生 在学校因学习成绩不佳而失去人格尊严 对学校和教师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与逆反心理 对学校教育的信赖、依附心理逐渐减弱甚至荡 然无存。 一些差生索性破罐破摔、厌学、逃学无所顾忌 开始在校内或社会上游荡、惹是生非、违法乱 纪、甚至实施严重危害社会的活动逐步走上了 犯
神经类型因素
神经类型
兴奋型 灵活型 安静型
情感活动
强烈 强烈 微弱
情感发生
迅速 迅速 迟缓
情感表现
明显 明显 不明显
运动
迅速 灵活 迟缓
情感与行 为特征
易激运、 果断 机敏愉快 多变浮躁 迟缓冷淡 沉着细心
抑制型
微弱
迟缓
不明显
不灵活
悲观胆小 敏感孤僻
主体神经类型的特点与其他心理因素相互联系而起作用,呈现出各自独特的犯罪特点
心理因素 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心理因素
主体的个性心理结构 中已存在与犯罪心理 形成有密切关系的不 良心理因素,犯罪人 通过这些因素,积极 地去选择吸收主体外 的不良因素,并内化 为犯罪心理
一、个性倾向性因素
需要
动机
价值观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 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 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
强烈的反社会意识
极端的个人主义
二、个体的人格特征
性格
气质
性格结构与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三)防御机制
是一种心理适应性反应。个人在生活中, 难免遇到各种挫折、打击或威胁,因而在 情绪上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 为减轻焦虑的痛苦,个人会从经验中学到 某种应付挫折、减轻焦虑的行为和心理活 动方式,这些适应性的行为方式,称为心 理防御机制。
合理化
用自认为合适的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 解,从而心安理得地去实施犯罪行为
第一节 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是一门科学、一门研究方法、 一门治疗技术。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弗 洛伊德(S.Freud)于19世纪末创立的 心理学流派,到20世纪20年代扩展到社 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发展成无所不包的 人生哲学,是20世纪内影响人类文化最 大的理论之一,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 第二势力。
3、保持机制
• 外部强化 :犯罪活动的结果对犯罪行为的 强化作用。 • 替代强化:观察他人的犯罪活动结果对主 体犯罪行为的强化作用。 • 自我强化:社会约束——法律惩罚和自我 约束——良心谴责的解除过程对犯罪行为 的强化作用。
行为主义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1、行为是习得的,强调 环境和教育的重要性。 2、为建立和矫正行为提 供了理论依据。
(二)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 (id)
本能冲动,受唯 乐原则支配.想干 什么就干什么.
现实化了的本我,受 “自我” 现实原则支配。要求行 (ego) 为和环境的要求相协调.
道德的我,受道 “超我” 德(完美)原则 良心:罚 的支配.对 “本 (superego)我”“自我”起 监督作用。 自我理想: 奖
• 2、人格的基本动力 • 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在于对自卑的补偿和 追求优越。 • 儿童对自卑感的对抗叫“补偿作用”。 • 补偿的过程中个体以追求优越为目标。 • 补偿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 的优越努力。这 种一推一拉的过程持续不 止,这就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3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课件

3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课件

终身。
第一节
对犯罪人的认识
第一节 对犯罪人的认识
对犯罪人的污名化
为什么难以客观公正 犯罪人特征的含义 研究犯罪人特征的意义
一、对犯罪人的污名化
给犯罪人贴标签:“十恶不赦”“丧尽天良”“不 耻于人类” 不良影响
对该类个人的群体排斥,增加了他们通过再社会化融入环
境的心理与现实成本,甚至可能据此产生对社会的仇视与 恐惧 刻板效应往往将个人特征替代整体特征,用个别案件衡量 所有案件
如何减少刻板印象?
经典回顾:罗伯斯山洞实验
1954年夏天,谢里夫等人(Sherif et al.,1961/1988)带着两组男孩去了位于俄克 拉荷马的罗伯斯洞穴公园举行夏令营。这两组小孩分别被命名为“老鹰队”和 “响尾蛇队”。每组人有自己的营地,并在那里举行一些活动,例如徒步旅行、 游泳、共同准备饭,这样过了大约一个星期。然后把两个小组的孩子放在一起, 并让他们完成一系列竞争性的活动,像篮球、足球和拔河比赛。结果发现,从一 开始,两个组的竞争就变得激烈起来,他们烧毁对方的组旗,争夺营地,一场几 乎是混乱的抢夺食物的战争也爆发了。在这样的情境下,研究者尝试了一种宣传 教育的办法,让他们互相称赞,结果没有起什么作用。接着研究者又试图让他们 在非竞争的条件下把他们组织起来,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当这些男孩一起看电
二、为什么难以客观公正
人们区分并标签人类的差异 主流文化的观念将被标签人与不受欢迎的性格特征(即消
极的刻板印象)相联系
主流群体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把“我们”从“他们”中分离 出来,将被标签的人置于独特的类别中 被标签的人经历着不公平的处境,丧失了地位和遭到歧视 被污名的程度完全视社会经济和政治权力的可得性而定, 只有一个群体有足够的影响力来左右公众对另一个群体的 态度的时候,污名才会存在

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一)侵犯性说
该理论主张,人之所以产生犯罪心理是 由于人的侵犯性本能突出发展之故。侵犯性 是动物赖以生存的本能之一,是生物演化的 结果。在愤怒、激情或激烈的争斗中,人与 动物一样,会表现出强烈的侵犯性。
但不能解释那些在平静状态下蓄意的犯 罪行为。
(二)利欲性说
该理论主张,人的求生存需求欲望是犯 罪心理的原动力。利欲是行为最基本的内驱 力。正常的欲求并不导致犯罪,谋求不正当 的补偿性满足是行为就成为犯罪行为。
(三)条件反射论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于1964年将经典条 件反射理论用于解释犯罪行为。他认为新的 “良心”只不过是一种条件反射,信差过程 是由于当儿童做了某种行为之后,父母、教 育者和他人给予时间上非常接近的奖惩。人 的社会化就是朝着正确的方向的探究反射的 形成,是学习社会规范的结果,是对道德性 和社会性行为的条件反射,没有完成这个过 程的人就容易犯罪。
二、大陆学者的观点
(一)内外因素论 (二)动力因素论 (三)系统模式论 (四)多因素论 (五)集合效应论 (六)综合动力论 (七)综合动因论
第三节 犯罪综合动因论
介绍犯罪综合动因理论。
一、犯罪综合动因论的含义
个体犯罪是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由 若干相互联系和作用的主体内外因素(子系 统)构成,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原因网络结 构。作为整体的个体犯罪原因,是其各子系 统因素整合形成的超越各子系统的整体现象 与表现。
生物化学因素包括: 人体摄入化学物质、营养成分 血糖水平、激素分泌水平(如睾丸激素、
雌激素、孕激素) 血液中的高铅含量 食物中某类维生素缺乏 气温
(四)神经生物因素与犯罪
该学说认为影响犯罪的神经生物因素包 括大脑结构、功能、化学、电活动等异常导 致犯罪。

犯罪心理学 第五版 罗大华 第3章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犯罪心理学 第五版  罗大华 第3章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学习目的和要求重点掌握:犯罪综合动因论含义和要点。

掌握:国内外各种个体犯罪原因学说的要点。

了解: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主体内外因素。

难点:主体内外因素在犯罪心理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犯罪心理结构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要深刻地理解犯罪心理结构理论,必须进一步研究犯罪心理结构的成因。

本章介绍了古今中外犯罪原因理论,并系统地分析了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内外因素和本书所持的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理论——犯罪综合动因论。

第一节国外个体犯罪原因学说述评一、生物学的原因论生物学派从纯生物性的角度研究犯罪产生的原因。

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Sokrates,前470~前399)认为,“凡面黑者,大都有为恶的倾向”。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进一步发展了骨相学说,认为人的头部形象与人的心智有关,犯罪人头盖骨的形状与正常人不同。

后来的人相学(Physiognomist)者拉法特(Laoater,1741~1801)也致力于探讨脸部构造及位置与反社会行为的关系。

他发现没有胡须的男人或有胡须的女人,狡猾的眼神、薄弱的下颚及傲慢的鼻子等生理特征,是观察某些人有犯罪倾向的重要指标。

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Cesare Lombroso,1835~1909)是这一学说早期代表的集大成者。

龙勃罗梭早年学医,并获得了医学和外科学学位,后来曾在军队作为军医服役,在都灵大学教授精神病学、临床精神病学和法医学。

龙勃罗梭的教育和职业背景使他对犯罪问题产生了兴趣,并且也具备研究犯罪问题的便利条件。

他以惯犯和重大犯罪者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解剖罪犯的头盖骨及身体各部位的研究,发现多次犯罪的人与正常人在生理构成上有很大不同,他们在生理特征上表现出一种返祖(atavistic)现象,由于这些身体上的缺陷使他们退化到原始野蛮阶段的人类一样的生活方式,并据此提出了“天生犯罪人”理论。

龙勃罗梭所称的天生犯罪人,在生理上有一些特殊标志,如面部不对称,颚骨和颧骨过大,嘴唇肥厚和外凸等。

犯罪心理学之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ppt课件

犯罪心理学之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ppt课件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
------ 葡蔗糖-泛影葡胺密度梯度离心法
[原理]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包括淋巴细胞、单 核细胞,其体积、形状和比重与其他细胞不同。红细 胞和多核细胞比重较大,为1.092左右,而淋巴细胞 和单核细胞比重为1.075左右。利用比重为1.077左右 的分层液作密度梯度离心,使一定比重的细胞按密度 梯度分布,从而将各种血细胞加以分离。
3、室温2000r/min离心20min。管内可分为四层 。
4、用毛细吸管轻轻吸出乳白色的单个核细胞,加 入另一支已含有2-5mlHank’s液的离心管中,混 匀。
5、室温下,1500rpm离心10min。
6、弃上清,重复洗涤一次。 用完全RPMI-1640 1ml定容,计数细胞,调整细 胞浓度。 一般每ml血可分离出1-2×106个单个核细胞。
4. 用吸水纸印干玻片,滴油,荧光镜显微镜下观察 。
结果
在荧光显微镜下呈绿色荧光者加1滴2%台盼蓝染液,作湿片高 倍镜检,计算活细胞百分率。活细胞不着色,死 细胞染成蓝色。一般活性应在95%以上。
材料
1. Ag PBMC 2. Ab1 兔抗人白细胞血清 (Ab1) 3. Ab2 FITC-抗兔单克隆抗体 (Ab2) 4. 洗涤液 5. 荧光显微镜
方法
1.制备抗原片: 吸管取1滴PBMC液体(约10ul)滴加到标本片 黑色圈圈背面中央, 静止5-10分钟,待PBMC干 燥。
2. 15 ul Ab1 加入玻片上37℃孵育30 min。 PBS洗3 次(3min/次)。
3. 玻片上加15 ml 荧光二抗 (Ab2) 湿盒内37℃孵育 30 min。PBS洗3次(同上,避光操作)
2.顿悟型
通过一件事的震撼,猛然醒悟,重新做人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 恶习较浅,矫治相对容易。
❖ 平舆县位于河南东南部的一个小县城.2001年9月,一 名高中男生失踪破了平静.到2003年,失踪的孩子突 然增多,且间隔时间越来越短,2月至4月不足百天时间 里,仅有11个孩子不见了!失踪的全是男孩,家多在农 村,在县城上高中,住校,平时喜欢在录像厅、网吧、
游戏厅等地方玩,身上没什么钱,被拐买和抢劫的 可能性不大……直到第18名被害人报案,真相才大 白于世!共有25人(警方公布17名)男孩遇害!
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
❖ 犯罪心理的形成 ❖ 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 ❖ 犯罪心理和行为的发生机制
一、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基本模式
渐进式
机遇式
突发式
(一)渐进式之一
❖ 从少年期开始,通过不良交 往和违法偿试,逐渐发展为 犯罪心理。
❖ 积习重,矫治难度大。 例:少年犯
(一)渐进式之二
❖ 早期无劣迹,但在人生经历 的某一个阶段,受错误思想 的腐蚀而走向犯罪。
❖ 犯罪行为有偶发性、突发性、极端性的特点,但犯 罪冲动的蓄积、爆发却有一定的必然性,犯罪心理 的构成既有教养、经历、性格因素,也有复杂的现 实因素,这就是“激情犯罪”的魔鬼诱惑——“心 魔”
❖ 所谓激情犯罪,一般被认为是当事人在某种外界因 素刺激下因心理失衡、情绪失控而产生的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学认为,激情是一种强烈情感的表现形式, 当人在外界强烈的刺激下,由于认识范围缩小,内 控能力减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 从而产生具有突发性、短暂性和难以抑制性等特点 的行为。青年人易冲动、自控能力相对较弱,更要 充分认清激情犯罪的特点、成因、危害和预防方法, 防止出现过激行为。
❖ 一个玩笑,一时冲动,一个家庭破碎。青年 小桑出现恋爱纠葛后,认为是一家小店的店 主韦某夫妇从中挑拨,遂产生不满。于是他 借机与韦某理论,当韦某拿其恋爱问题开玩 笑时,小桑怒气顿生,用木棍将韦某打倒在 地,酿成血案。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


• • •
案例分析
• 张某曾是某县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因家境贫困,不得不辍学在家。在家劳动 的日子艰苦又枯燥,张某很快就厌倦了。 一天,张某去镇上一位同学家里 玩。已成大款的同学热情的接待了他,张某坐在沙发上,在沙发缝隙中无意 触到了一样东西,打开一看,竟是一本有千元存款的活期存折,张某立即把 它放回原处,心里还咚咚直跳。张和同学继续谈话,同学说起最近借钱还钱 的人很多,他都记不清了,以后要建立专门账目,省得忘记。说者无意,听 者有心,张某一下想起了刚才摸到的存折,估计也是别人还的钱。“凭什么 你那么富我那么穷”,“一千元我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挣得”,“不拿白不 拿”,一连串的念头产生后,他竟坐不住了,手又鬼使神差的触到了那本存 折,如此几次,他已无心说话。同学正好因故离开房间,张某终于痛下决心, 拿了存折,告别同学走了。 揣着存折象揣着一团火,一连几天,张某坐立不 安,生怕被发现。结果却平安无事。张某终于到银行取出存款。一千元钱让 他潇洒了一段时间,钱花完了,他又到同学家以同样方法窃得一条金项链。 从此,张某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终于东窗事发,被捕入狱。 根据材料分析以问题: 张某是怎样走上盗窃道路的?犯罪心理是如何发展和 变化?
犯罪心理内外化机制
• 1、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 • 内化机制是以外界消极因素的学习和模仿为开端的,在具 有倾向性和选择性的反映活动中形成不健全人格,经由不 良行为的尝试,使此种行为习惯和态度定型化,进而萌生 犯罪意向。 • 认知的选择加工机制 • 模仿学习机制 • 角色扮演机制 • 自我强化机制
2、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
(二)犯罪动机的形成条件
1.犯罪人不良需要的产生
物质需要;性的需要;自我显示的需要;征服他人 需要;爱的需要;报复需要等 2.犯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人格缺陷 3.情景因素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必要条件

【刑侦 课件 幻灯】侦查讯问(第三章)犯罪嫌疑人心理

【刑侦 课件 幻灯】侦查讯问(第三章)犯罪嫌疑人心理

以上几张图据说作为美国犯罪心理测试之用。 好象静止的,但如果你跑几圈回来再看,结果会大不相同。
全套仪器
主机
呼吸传感器(胸部和腹部)
血压传感器
皮电和指脉传感器
反测谎
耦合剂(导电膏)、信号线、电源
三、影响犯罪嫌疑人心理的因素
(一)犯罪嫌疑人的自然条件。
(二)犯罪嫌疑人的社会经历。 (三)犯罪嫌疑人的犯罪经历。
(2)对仇视社会的犯罪嫌疑人,应转变其观念。
(3)对因侦查活动中的工作失误造成对立的犯罪嫌疑人,应改变方法。
(4)对愚昧对抗的犯罪嫌疑人,应对其进行教育感化。
(四)悲观心理
悲观心理是犯罪嫌疑人面对法律的惩罚而对自 己的前途、未来丧失信心的表现。
1、产生悲观心理的原因
(1)害怕被判处重刑,恐惧漫长的劳改生涯,产生自由无望前途渺茫是绝 望感。
百分比 是否
82.7 13.9 81.3 15.7 75.7 21.6 69.0 26.4 65.0 31.4 64.6 31.9 64.2 32.8 45.7 50.6 45.5 50.6
的法 4 有 3 2 1
. . .
.
权鉴鉴

定 进
定 结
行论
补 充 鉴
的 知 情
定 或 者
权 和 申
拒侦
绝 回
讯 过
答程
的 权 利
中 对 本



聘 请 律 师 提 供 法 律 帮 助
自 我

辩、
护 的 权
防 御
利性


重 新 鉴 定
请 对 司
的的 问权 题利
可等供强定诸 赔解利疑相
以违,制时如 偿除,人关 行法非措限针救 权超即有法我 使行法施和对济 。期申三律国

第三章: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

第三章: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

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第一节、犯罪行为发生的基本模式由个体犯罪的实际情况来看,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存在不同的模式,主要包括渐进式、突发式、和机遇式等。

(一)渐进式这是一种典型的犯罪模式,适合大多数的案例。

特点是:有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具有渐进性;由部分质变到整体质变具有渗透性;由朦胧意向到犯罪心理,具有自觉性;从产生犯罪欲求到犯罪决意具有预谋性。

渐进式之一•从少年期开始,通过不良交往和违法尝试,逐渐发展为犯罪心理。

•社会化不完全或是经历了错误的社会化•积习重,矫治难度大.例如:黄勇渐进式之二•早期无劣迹,但在人生经历的某一个阶段,由于经不起金钱,美女等的诱惑,或受到反动思想的腐蚀,渐渐腐化堕落而走上犯罪道路。

在其渐变过程中,原有的隐而不现的人格缺陷成为渐变的突破口,暴露出其社会化过程的不完全,种下了日后堕落的祸根。

•恶习较浅,矫治相对容易。

例如:雷政富(二)突发式犯罪人无劣迹无预谋,因突发情况或受到环境、气氛的刺激卷入犯罪。

时间短,具有突发性、无预谋、犯罪与突然发生的情况有关,具有情境性。

犯罪人不能适应情况变化,认知范围狭窄意志薄弱,不能自控,具有明显的情绪性,与行为人的性格缺陷有一定的关系.两种情况•(1)突然发生对个人至关重要的情况,多由人际冲突导致。

•这种突变模式最为常见。

例如:因恶语相加发生口角冲突,因财产纠纷矛盾激化。

因婚姻恋爱反目成仇等。

由于情况发生突然,行为人事先缺乏思想准备,且对方又不肯妥协退让.致使其难以适应,在不能自我控制的情况下,采取了不正当或不合理的暴力行为.加害于对方,而构成犯罪。

“激情犯罪"是指行为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环境、条件下,瞬间丧失理智,心理失衡,一念之差而发生的犯罪.激情犯罪大多是由人际纠纷的小事引起的,而且实施激情犯罪的犯罪嫌疑人90%以上都没有犯罪前科,只是因为一时的不冷静,才堕入犯罪的深渊。

有统计数据显示,激情犯罪在我国刑事犯罪案件中的比例已占到三分之一。

第三章 犯罪心理结构

第三章 犯罪心理结构

我们的认识:

犯罪心理结构,是指支持犯罪者实施犯罪行为 的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它是 犯罪者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 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在实施犯罪行为以 前已经形成。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特性 1、畸异性 2、共生性 3、隐蔽性 4、驱动性 5、整体性 6、客观性
(三)犯罪心理结构与个性心 理结构的关系
其一,犯罪心理结构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的 特殊表现形式或一个层面; 其二,个性心理结构的要素发生畸变就成为犯 罪心理结构要素; 其三,犯罪心理结构具有可塑性; 其四,犯罪心理结构的恶性发展导致“个性犯 罪化”,从而形成稳定的“犯罪个性”。
第二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组成要素
认知结构要素 动力结构要素
阴暗的世界观、病变的人生观、扭曲的道德观、淡薄的法纪观
(二)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类型
暂时型
表层弱化
假象型 渐进型
中层弱化
反复型
醒悟型
深层弱化
归属型
(三)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过程
内心斗争阶段
心理突破阶段
心理反复阶段
走向新生活阶段
(四)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动能系统
1、外界积极因素 第一,司法机关及时、公正的惩罚; 第二,执法机关“拯救灵魂”的责任心、智慧与行动; 第三,家庭、社会的积极激励作用。 2、主体因素 第一,对自己的罪行有触及灵魂的反思; 第二,有重新做人的强烈意愿和告别过去的勇气 第三,积极投身于健康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第四,有抵御诱惑和挫折的坚强意志。
主体外因素 惩罚的负效应 其他不良诱因
犯罪者原有不良心理因素的质变水平
主体因素
犯罪者犯罪体验的愉悦程度
行为定势的作用
(三)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 三 章
犯 罪 心
•犯罪心理形成 •犯罪者不良个性的形成 •犯罪动机的形成

•犯罪行为的发生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案例分析
• 强奸杀人犯曹某, 18岁, 身高一米八几,皮肤白哲,戴眼镜,外观文静。安徽 省某市2000年应届高中毕业生,高考之后,于2000年9月28日被该市中级人 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如果不是案发,此时的他,应该 坐在大学教室里学习,他的高考成绩已进入高校的录取线。
• 认知的选择加工机制 • 模仿学习机制 • 角色扮演机制 • 自我强化机制
2、犯罪心Leabharlann 的外化机制• 以主体具有的犯罪心理作为内因,在刺激和情景的诱发下, 产生犯罪动机,确定犯罪目的,进入犯罪决意,实施犯罪 行为。
3、内外化机制的关系与运行
• 内外化机制是相互衔接、渗透和相互作用的。
• 两种机制都以外部刺激和内部需要为动因,以不健全人格 和犯罪意向为中介,以特定情景和机遇为条件,其间,经 历若干心理环节和反馈作用,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犯罪心 理,引发犯罪行为。
案例分析
• 张某曾是某县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因家境贫困,不得不辍学在家。在家劳动 的日子艰苦又枯燥,张某很快就厌倦了。 一天,张某去镇上一位同学家里 玩。已成大款的同学热情的接待了他,张某坐在沙发上,在沙发缝隙中无意 触到了一样东西,打开一看,竟是一本有千元存款的活期存折,张某立即把 它放回原处,心里还咚咚直跳。张和同学继续谈话,同学说起最近借钱还钱 的人很多,他都记不清了,以后要建立专门账目,省得忘记。说者无意,听 者有心,张某一下想起了刚才摸到的存折,估计也是别人还的钱。“凭什么 你那么富我那么穷”,“一千元我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挣得”,“不拿白不 拿”,一连串的念头产生后,他竟坐不住了,手又鬼使神差的触到了那本存 折,如此几次,他已无心说话。同学正好因故离开房间,张某终于痛下决心, 拿了存折,告别同学走了。 揣着存折象揣着一团火,一连几天,张某坐立不 安,生怕被发现。结果却平安无事。张某终于到银行取出存款。一千元钱让 他潇洒了一段时间,钱花完了,他又到同学家以同样方法窃得一条金项链。 从此,张某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终于东窗事发,被捕入狱。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 犯罪行为有偶发性、突发性、极端性的特点,但犯 罪冲动的蓄积、爆发却有一定的必然性,犯罪心理 的构成既有教养、经历、性格因素,也有复杂的现 实因素,这就是“激情犯罪”的魔鬼诱惑——“心 魔”
❖ 所谓激情犯罪,一般被认为是当事人在某种外界因 素刺激下因心理失衡、情绪失控而产生的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学认为,激情是一种强烈情感的表现形式, 当人在外界强烈的刺激下,由于认识范围缩小,内 控能力减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 从而产生具有突发性、短暂性和难以抑制性等特点 的行为。青年人易冲动、自控能力相对较弱,更要 充分认清激情犯罪的特点、成因、危害和预防方法, 防止出现过激行为。
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
❖ 犯罪心理的形成 ❖ 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 ❖ 犯罪心理和行为的发生机制
一、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基本模式
渐进式
机遇式
突发式
(一)渐进式之一
❖ 从少年期开始,通过不良交 往和违法偿试,逐渐发展为 犯罪心理。
❖ 积习重,矫治难度大。 例:少年犯
(一)渐进式之二
❖ 早期无劣迹,但在人生经历 的某一个阶段,受错误思想 的腐蚀而走向犯罪。
独来独往的杀手吸引着他!
❖ 12岁时看过一部录像 《自由人》,感觉杀 手很酷!很想体验!
❖ 罪恶的种子开始播种 他的心田!
平淡无奇的生活
❖ 1990年,联中毕业。 ❖ 1991至1993年,在驻马店市一民办的电子技术学校
读书。 ❖ 1994至1995年,在驻马店市歌舞厅当音响师。 ❖ 1996年跟其姑父在驻马店市干建筑活。 ❖ 1997年在家务农,没有外出。 ❖ 1998年随父母在新疆伊犁打工。 ❖ 1999年在家务农,秋季到新疆拾棉花。 ❖ 2000年以后一直在家务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第一节、犯罪行为发生的基本模式由个体犯罪的实际情况来看,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存在不同的模式,主要包括渐进式、突发式、和机遇式等。

(一)渐进式这是一种典型的犯罪模式,适合大多数的案例。

特点是:有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具有渐进性;由部分质变到整体质变具有渗透性;由朦胧意向到犯罪心理,具有自觉性;从产生犯罪欲求到犯罪决意具有预谋性。

渐进式之一•从少年期开始,通过不良交往和违法尝试,逐渐发展为犯罪心理。

•社会化不完全或是经历了错误的社会化•积习重,矫治难度大。

例如:黄勇渐进式之二•早期无劣迹,但在人生经历的某一个阶段,由于经不起金钱,美女等的诱惑,或受到反动思想的腐蚀,渐渐腐化堕落而走上犯罪道路。

在其渐变过程中,原有的隐而不现的人格缺陷成为渐变的突破口,暴露出其社会化过程的不完全,种下了日后堕落的祸根。

•恶习较浅,矫治相对容易。

例如:雷政富(二)突发式犯罪人无劣迹无预谋,因突发情况或受到环境、气氛的刺激卷入犯罪。

时间短,具有突发性、无预谋、犯罪与突然发生的情况有关,具有情境性。

犯罪人不能适应情况变化,认知范围狭窄意志薄弱,不能自控,具有明显的情绪性,与行为人的性格缺陷有一定的关系。

两种情况•(1)突然发生对个人至关重要的情况,多由人际冲突导致。

•这种突变模式最为常见。

例如:因恶语相加发生口角冲突,因财产纠纷矛盾激化。

因婚姻恋爱反目成仇等。

由于情况发生突然,行为人事先缺乏思想准备,且对方又不肯妥协退让。

致使其难以适应,在不能自我控制的情况下,采取了不正当或不合理的暴力行为。

加害于对方,而构成犯罪。

“激情犯罪”是指行为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环境、条件下,瞬间丧失理智,心理失衡,一念之差而发生的犯罪。

激情犯罪大多是由人际纠纷的小事引起的,而且实施激情犯罪的犯罪嫌疑人90%以上都没有犯罪前科,只是因为一时的不冷静,才堕入犯罪的深渊。

有统计数据显示,激情犯罪在我国刑事犯罪案件中的比例已占到三分之一。

“犯罪行为的发生是偶然的,但是犯罪心理的形成是长期的。

”激情犯罪的行为人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特征与平常人有差异。

从社会地位来看,弱势群体更容易成为激情犯罪的主体。

从年龄上来看,青少年更容易发生激情犯罪。

一元钱,招来一生痛苦本科毕业生李某有文才也有貌才,去年在参加公务员考试中名列前茅,后去面试途中,因一元钱车费与售票员发生争执,因售票员出言不逊:"一块钱给你妈烧不了几张火纸",李某便不顾一切冲上去拳打脚踢,当场被巡逻民警带走,不但失去了就业机会,而且致人轻伤犯伤害罪被判处二年徒刑。

•(2)由特定气氛引起,在场者情绪激动,引起群体性骚乱。

在公众生活中,常有一些特定的环境与气氛。

容易使在场者产生情绪感染引起心理连动。

行为人由于年轻气盛,缺乏辨别是非和自我调节控制能力,情不自禁地卷入事态,而造成犯罪。

例如足球场上的暴力事件,街头暴力事件,闹事和不符合法律规定的示威游行等。

当然,也有一些犯罪人是趁火打劫,借闹事之机抢劫财物、调戏妇女,则属于受自身犯罪心理驱使的机会性犯罪。

如:钓鱼岛事件:2012年,“钓鱼岛事件”中,多个城市出现了日系车被打砸事件。

珠海3人砸日系车受审称钓鱼岛事件激起爱国心。

(3)由回避危险引起的突变模式即由于在突发性冲突中,受害一方防卫过当而造成的人身侵害行为,或由于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或由于应付假想的紧急危险(实际并不存在)而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害这一类犯罪行为。

这几种情况所以产生犯罪,主要是因为行为人在认知方面发生困难,举止失错而造成的,另有一种在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不适于紧急避险的人(如消防警察不能在火灾中紧急避险)逃避其应负的责任而触犯刑律,则属于缺乏责任心,义务感而渎职的品德缺陷。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

你在街上走,一条狼狗冲向你,你急中生智闪到一水果摊的后面,结果狗将水果摊撞翻,损失水果若干。

1,你自己不负任何责任。

因为紧急避险是法定的免责事由。

2,狗的主人负赔偿水果摊损失的责任。

动物致人损害的由饲养人和管理人承担责任。

3,狗是野狗没主。

你还是不负赔偿责任,但你要在自己受益的范围内对受害人给予适当的补偿。

所以,除非避险过当,是不用负责任的。

对于受害人的损失,如果有险情制造者由该人负责赔偿,没有险情制造者的由受益人在受益的范围内给予适当补偿。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刑法》第20条第1款的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但是行为人所实施的正当防卫行为不得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防卫过当是指防卫行为超越了法律规定的防卫尺度,因而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情况。

《刑法》第20条第2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案例:某日深夜,无业青年王某跟随独自走路回家的女青年李某至偏僻无人处,顿生恶念,逼迫李某欲与其发生性关系。

李某假装顺从,乘王某放松警惕时,从包里拔出电击器,将王某电倒在地。

李某见到王某在地上挣扎着爬起来,李某担心王某再施暴,遂拿电击器对着王某胸口又电击了一次。

李某见王某不动了,才慌忙跑离现场。

第二天,王某被人发现时已经死亡。

(三)机遇式:无预谋、见机起意•(1)机会型所谓犯罪机会,是指易于实施犯罪又不易被发觉的时间与条件。

钱财外露是抢夺的犯罪机遇。

室外放物或室内无人是盗窃犯罪的机遇。

财务制度不严是贪污犯罪的机遇。

女子深夜独行是抢劫和抢劫的机遇。

案例:女子网购后随手扔包装男子按邮寄地址进屋杀人•2011年7月,福建省厦门市一小区发生一起惨案:26岁的女白领刘艳在自己的家里,被人用刀残忍地杀害。

案发一周后,警方将犯罪嫌疑人陈海平抓获归案。

•刘艳是一家投资顾问公司的高级白领,陈海平则是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两人互不相识,更无仇怨,陈海平为何会对素昧平生的刘艳下此毒手?•近日,随着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该案作出终审裁定,谜底终于被揭开:原来,“厦门控”女白领刘艳,经常将留有自己电话、地址的网购物品外包装随手扔到小区的垃圾桶旁,被大学毕业后一直待业的陈海平无意中盯上,从而招来杀身之祸……•(2)境遇性的犯罪模式。

所谓犯罪境遇,是指出现了诱发、促进犯罪行为发生的环境和机遇,此种境遇的出现,具有行为人预料或计划之外的偶然性、突发性和巧合性。

行为人在此种境遇中发生犯罪行为,境遇的作用不可忽视,换言之,若无此种境遇,则犯罪行为有可能不发生,境遇性犯罪模式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刺激型。

被害人在发生争执后,以刺激性语言煽起了加害行为(如说:“你不杀我不是男子汉)。

行为人不堪忍受刺激而加害。

•2、胁迫型。

行为人受人威胁利诱,或处于从属关系不得不实施犯罪。

•3、从众型。

行为人因偶然机会参与一群人或团伙的活动,事先并不知要去犯罪,临时发现有人起意犯罪,其他人均赞成,受环境与气氛影响不得不从众行事。

第二节、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关于犯罪心理形成过程的机制问题,理论界做过许多研究,提出过许多的观点。

例如量变质变机制、刺激反应与反馈机制,其中比较有代表的是内外化理论。

•1、内外化机制(一)内化机制内化是社会成员将社会规范、习俗等社会精神文化,经过学习而转化为稳定的心理因素的过程,也就是说,一个人将人类知识、经验、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等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经验、价值与信念等。

•所谓内化机制,是指从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的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是个体经由言语、模仿、学习、实践等中介,将客观现实转化为主观映象,逐渐形成思想和意识的过程。

(有缺陷的社会化)•认知选择与加工机制;在原有的不良心理的基础上,主动的选择外界消极因素予以反映和加工,使外界因素接近融合,大量的外界的消极因素转化为个体的主观因素。

•模仿学习机制:模仿学习是主体自觉、不自觉的学习榜样的言行举止。

•角色扮演机制:扮演犯罪角色,进行违法尝试。

•自我强化机制:违法活动满足主体需要时,产生的自我肯定、自我奖赏或群体奖赏。

(二)外化机制•是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是以主体具有的犯罪心理作为内因,在刺激和情景的诱发下,产生犯罪动机,确定犯罪目的,进入犯罪决意,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

•预谋发动机制;这是最常见的模式,这种犯罪需要迫切、犯罪动机强烈、情境作用小。

•情境互动机制;•挫折反应机制;2、防御机制认同作用;合理化作用;过度补偿等防御机制有可能导致个体的违法犯罪。

第三节、犯罪行为的发生•一、犯罪情境•犯罪行为的发生除了具有犯罪心理外,还要具有一定的犯罪情境。

犯罪情境是指被犯罪人感知和清晰意识到,对犯罪行为的发生具有直接影响的具体环境。

•犯罪情境不同于犯罪环境,它是暂时的;犯罪情境不同于犯罪机遇,它是中性的;•(一)侵害对象•侵害对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犯罪情境。

对于犯罪恶习较深的罪犯他们会主动的寻找受害者。

对于初犯的偶犯来说,受现场自然存在的侵害对象的影响诱发了犯罪。

•例如,最近几年,农民工性犯罪和保安性犯罪的情况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案件也很多。

•一个农民工自述:“我是20岁左右的人,当然想女人,想多了精神上就受不了。

不怕你笑话,我有过半夜出去拦个女人强奸的想法。

我知道那是犯罪,所以只好拼命克制自己,寻找其他办法(发泄)。

”•夜晚在马路上行走的单身女性甚至是男女情侣遭遇到这种情况,性犯罪案件很可能发生,甚至出现暴力犯罪,在这种情况下的被害人是可以指责的,她们不应该在夜晚独自行走,客观上为性犯罪提供了可趁之机。

•保安性犯罪是一个社会潜在的毒瘤,保安性犯罪的动机和农民工相似,其手段的途径也几乎相同,一堆情侣在学校的角落约会,遭到保安的性犯罪,而被害人是可以指责的,她们不应该出现在人极少的角落里。

(二)现场条件•现场条件主要是指犯罪行为实施现场的时间、空间、物质环境等因素。

•例如城市盗窃犯常常选择上班时间家中无人时盗窃,农村窃贼选择偏僻的独家独院;扒窃一般选择在公共场所,抢劫犯一般选择荒郊野地、偏僻小巷。

•选择现场的原则是有利于达到犯罪的目的,同时确保自身安全,逃避惩罚。

(三)现场气氛•犯罪现场的气氛如何,对犯罪人是否产生压力及其程度有一定的影响。

•被害人是否反抗•目击者能否站出来制止•犯罪情境的三个方面是相互统一的。

犯罪行为的发生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遇到了错误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