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临床血液学检验名词解释小知识点,推荐文档

合集下载

血液检验名词解释

血液检验名词解释

血液学检验名词解释1.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以血红蛋白为标准,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110g/L,即可以为贫血。

2.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正常时外周血中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如比值增大,即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至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

常见于感染,尤其是化脓菌引起的急性感染,亦可见于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

3.Auer小体:在瑞氏或吉姆萨的血或骨髓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染红色细杆状物质,1条或数条不等,长1~6um,称为Auer小体(棒状小体),这种Auer小体仅出现在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故Auer小体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及分型有一定参考价值。

4.类白血病反应: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外周血中白细胞数大多明显升高,并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引起类白反应的常见病因有感染、恶性肿瘤、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失血等。

去除病因后,类白血病反应也消失。

5.网织红细胞反应: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病人相应给予铁剂或叶酸/viB12治疗后,网织红细胞升高,见于红细胞恢复,用药3~5天后,网织红细胞即开始上升,7~10天达高峰一般增至6~8%,治疗2周后网织红细胞渐下降,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才渐升高。

这一现象升为网织红细胞反应,可作为贫血治疗时早期判断疗效的指标。

也可用此现象作为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贫血的诊断性治疗。

6.原位溶血:幼红细胞未成熟未释放到外周血中之前就在骨髓中破坏,这种现象叫原位溶血。

又称为红细胞无效性生成。

7.代偿性溶血病:当溶血程度较轻,骨髓代偿能力足以补偿红细胞的损耗时,可不出现贫血,称为代偿性溶血病。

8.骨髓组织:是指由网状组织、基质、血管系统和神经构成的造血微环境以及充满其间的发育过程中的血细胞所组成、分布在骨小梁之间的腔隙中的组织。

完整word版临床血液学检验名词解释小知识点

完整word版临床血液学检验名词解释小知识点

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造血: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器官称为造血器官。

出生后的造血分为骨髓造血和淋巴造中胚叶造血、肝脏造血和骨髓造血;胚胎期造血分为:血。

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2EH):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髓外造血(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某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是)造血微环境(HIM 造血干细胞生存的场所。

: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干细胞(HSC 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的类似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的细胞群体。

:能形成脾结节的干细胞称脾集落形成单位。

CFU-S:是指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HPC造血祖细胞()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

:是一种成体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高度自我更新能力等干MSC)骨髓间质干细胞(细胞的共性,可在不同环境中分化成不同种类的细胞。

维护内环境稳定的细胞自主的有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生理形式,是调控机体发育、细胞凋亡:序死亡,又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或红细胞进入循环后很幼红细胞在骨髓内分裂成熟过程中发生的“原位溶血”,无效造血:快被破坏,称无效造血。

可以了解骨髓中各使用,骨髓细胞学检查:通过普通显微镜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最为简单、种血细胞数量、细胞形态有无异常等,从而诊断、协助诊断疾病,观察疗效及判断预后。

骨髓穿刺适应证:或一系以上细胞减少或增多,外周血不明原因的外周血细胞数量及成分异常:如一系和/(1) 中出现原始细胞等不明原因发热、肝肿大、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2) (3)不明原因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血沉明显增加等(4)血液系统疾病定期复查,化疗后的疗效观察祖细胞培养、血细胞染色体核型测定、造血干/(CD)(5)其他:骨髓活检、骨髓细胞表面抗原)如伤寒、副伤寒、败血症(分析、电镜检查、骨髓移植、微量残留白血病测定、微生物培养等。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大全1.血常规CBC:全血细胞计数2.血量:动物循环系统内所含血液的总量3.红细胞计数RBC:即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4.血红蛋白:红细胞的主要成分,由珠蛋白与亚铁血红素组成5.白细胞计数WBC:指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循环池)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6.白细胞分类计数DC:根据外周血中各种白细胞的特征识别五种白细胞,测定其相对比值(百分率)以及观察其病理变化的一种检验方法7..血小板计数:即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是出血与血栓形成实验室检查中最常用的实验之一8.抗凝: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抑制或除掉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9.抗凝剂:采用物理化学方法,除去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10.毒性指数:计算含有毒性颗粒的细胞数与所计数的中性粒细胞的比例11.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中比正常中性颗粒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有时颗粒很粗大,与嗜碱性粒细胞易混淆,有时又小而稀少, 散杂在正常中性颗粒中.12.亚铁血红素:血红蛋白色素部分,由铁原子及原卟啉区组成13.核象: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反应粒细胞的成熟程度.14.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细胞时称为核左移。

15.核右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此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16.网织红细胞Ret: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17.瑞氏染液: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18.异型淋巴细胞: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19.退行性变白细胞: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或溶解等变化20.血细胞比容HCT.PCV:一定体积中的全血中的红细胞所占容积的相对比例2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指红细胞群体中各个细胞体积的平均值,fl2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指红细胞群体中各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值,pg2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平均每升红细胞所含血红蛋白的浓度,g/L24.出血时间(BT):在特定条件下,皮肤小血管被刺破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的时间25.点彩红细胞:红细胞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是RNA变性沉淀的结果26.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成为颗粒,经碱性染料染色后,细胞内可见深染的颗粒27.嗜酸性粒细胞: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的髓系干细胞分化的嗜酸性粒细胞祖细胞。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血液学知识点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血液学知识点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血液学知识点一、血液学概述血液学是临床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血液的形态学、生理学和病理学变化,以及与其相关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血液学检验技术是血液学研究的重要工具,通过对血液样本的分析,可以获得有关血液成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重要信息。

二、血细胞计数与分类血液中的主要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细胞计数是血液学检验中最基本的项目之一,通过计算单位体积内血细胞的数量,可以判断血细胞的增减情况。

血细胞分类则是根据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特点,将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不同类型。

三、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是血液学检验中最常用的项目之一,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反映贫血程度;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可以用于判断贫血类型;白细胞计数可以辅助诊断感染和炎症等疾病;血小板计数可以判断出血和凝血功能的异常。

四、血液凝固功能检查血液凝固功能检查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等项目。

这些项目可以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正常与否,对于判断出血和凝血功能障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五、血型与免疫检测血型与免疫检测主要包括ABO血型、Rh血型、免疫球蛋白测定、自身抗体检测等项目。

ABO血型和Rh血型是判断输血安全和妊娠期间防止溶血反应的重要指标;免疫球蛋白测定可以评估机体的免疫功能;自身抗体检测可以辅助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

六、造血功能检查造血功能检查主要包括骨髓象、网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电泳等项目。

骨髓象可以评估骨髓中造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对于骨髓异常和造血功能障碍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网织红细胞计数可以反映骨髓中红细胞生成的活跃程度;血红蛋白电泳可以判断血红蛋白异常和地中海贫血等遗传性疾病。

七、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主要针对血液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等)的诊断和疗效评估,常见的标志物包括白细胞酯酶(WBC-esterase)、酸性磷酸酶(ACP)、髓过氧化物酶(MPO)等。

(完整word版)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重点

(完整word版)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重点

名词解释1. 输血医学:是由多学科交叉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围绕将献血者血液输给患者进行救治这一中心,进行研究、开发、应用,从而保障临床输血安全和有效的一门学科。

2. 反应原性:是指抗原与免疫应答产物能够发生特异性结合。

3. 完全抗体:在盐水介质中能够直接凝集红细胞的抗体,又称为盐水抗体,其性质都是为IgM类抗体。

4。

不完全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在盐水介质中未表现出可见的凝集反应称为不完全抗体。

5。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人类血小板抗原):通常将血小板表面由血小板特有的抗原决定簇组成,表现出血小板独特的遗传多态性,并且不存在于其他细胞和组织上的抗原称为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6。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失调,机体产生针对自身血小板相关抗原的抗体,从而引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7. 血液辐照技术:针对TA~GVHD采用的技术,有效灭杀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8. 滤器去除术:在保证血液的制剂质量前提下,,对血液制剂中供着白细胞进行有效的除清处理。

9. 成分输血:是把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血浆和血浆蛋白成分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加以分离提纯,分别制成高浓度、高纯度、低容量的制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输用,来达到治疗患者的目的。

10. 全血:是指将人体一定量的血液采集入含有抗凝保存液的血袋中,不作任何加工的一种血液制剂。

11。

红细胞输注: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类型红细胞制剂进行输血治疗,其主要目的是补充红细胞,纠正贫血,改善组织供氧。

12。

血液保护:是指通过减少血液丢失、应用血液保护药物和人工血液等方法,降低同种异体输血需求及其风险,保护血液资源。

13. 胎儿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胎血型不合所致的胎儿或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疾病.14. 输血不良反应:只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了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0%。

15. 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体温≥1℃,并以发热、寒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且能排除溶血、细菌感染、严重过敏等引起发热的一类输血反应。

血液学检验常考知识点

血液学检验常考知识点

血液学检验常考知识点一、造血检验1、血液学主要研究血液和造血组织,包括细胞形态学、细胞生物学;血液流变学、细胞和体液免疫、血液遗传学、血液生化学。

2、临床血液学检验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检验学实验方法为手段,分析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阐述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协助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监测的一门学科。

(一)造血器官与造血微环境1、胚胎期造血分为中胚层造血、肝脏造血和骨髓造血。

①中胚叶造血期:在人胚发育第2周末开始,到人胚第9周时止。

卵黄囊是最早的造血器官,卵黄囊壁上的血岛是人类最早的造血中心。

②肝脏造血期:始于胚胎第6周,3~6个月的胎肝是体内主要的造血场所。

③骨髓造血期:第14周时开始造血,胚胎第5个月时骨髓成为造血中心。

2、人出生后骨髓是在正常情况下是唯一能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场所,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3、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成人的红骨髓和黄骨髓各约占50%。

脂肪化的骨髓称为黄骨髓,主要由脂肪细胞组成,黄骨髓仍然保持有造血的潜能。

正常情况下,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较强。

成年后,红骨髓仅存在于扁骨、短骨及长管状骨的近心端。

红骨髓有丰富的血管系统,血窦是最突出的结构。

4、各类血细胞产生的顺序依次是: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5、生理情况下,出生2个月后,婴儿的肝、脾、淋巴结等已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

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6、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的内环境称为造血微环境,包括微血管系统、末梢神经、基质、基质细胞及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

骨髓基质细胞包括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脂肪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二)造血干细胞及分化调控▲20世纪60年代初,Till和McCulloch用小鼠脾集落生成实验及体外培养方法证实了造血干细胞的存在。

证实了每一个脾集落是由一个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

1、造血干细胞是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并有多向分化能力的最早的造血细胞。

临床血液学检验知识点

临床血液学检验知识点

临床血液学检验1、卵黄囊就是人类最初得造血组织。

血岛就是人类最初得造血中心。

2、造血正向调控得细胞因子:干细胞因子(SCF);集落刺激因子(CSF);白细胞介素3(IL-3)。

造血负向调控得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β(TNF-α、β);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干扰素α、β、γ(interferon-α、β、γ,IFN-α、β、γ);趋化因子(CK)3、有丝分裂就是血细胞分裂得主要形式。

巨核细胞则就是以连续双倍增殖DNA得方式,属多倍体细胞。

4、血细胞发育成熟中得形态演变规律(1)、细胞胞体由大逐渐变小(巨核细胞相反,由小变大)(2)、细胞浆颜色由深逐渐变浅(中幼红细胞阶段胞浆血红蛋白合成明显,故颜色发红)(3)、红系统胞浆中无颗粒,粒系统到中幼阶段颗粒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嗜中性,嗜酸性与嗜碱性)改变(4)、中幼阶段核仁消失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五级估计标准5、原粒胞质少,透明天兰色,无颗粒,早幼胞质多含紫红色非特异性得嗜天青颗粒。

6、原红边际有钝状或瘤状突起,有核周淡染区,网织红内含嗜碱性物质,7、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内形成巨噬细胞。

8、正常骨髓片中原巨核为0(多为产板巨),一张正常血片中可见巨核细胞为7—35个。

9、核发育落后于胞质,即幼核老质(巨幼红细胞贫血);胞质发育落后于核,即老核幼质(缺铁性贫血)。

核质发育不平衡(Pelger-Huёt畸形)*MDS病态造血时,可出现小巨核细胞,核浆发育失衡(老浆幼核)、粒细胞中颗粒过少或过多、Pelger-Huёt异常。

10、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红细胞可呈裂细胞11、对红细胞膜起屏障与保持内环境稳定作用得就是磷脂与胆固醇12、过氧化物酶(pox)染色: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出现棕黑色颗粒。

正常时,原粒阴性,自早幼粒细胞至成熟中性粒细胞均呈阳性反应。

嗜碱阴性,嗜酸阳性最强,单核只有幼单与单核呈弱阳性反应,其它除吞噬细胞有阳性外都就是阴性反应。

血液学临床必学知识点

血液学临床必学知识点

血液学临床必学知识点
以下是血液学临床必学的知识点:
1. 血液成分:血液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负责免疫和抵抗感染,血小板负责止血,而血浆则是含有各种营养物质、荷尔蒙、抗体和凝血因子等。

2. 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它含有铁,能够结合氧气。

血红蛋白水平可以反映出贫血的程度。

3.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负责止血的细胞碎片,它们可以聚集在血管受伤处形成血栓。

血小板计数可以反映出止血功能的正常与否。

4. 血浆凝血功能:血浆中含有多种凝血因子,它们可以在血液凝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血浆凝血功能可以通过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评估。

5.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它们能够识别和攻击病原体。

白细胞计数可以用来评估免疫功能是否正常。

6. 血型与配型:血液中存在多种血型系统,如ABO血型和Rh血型。

匹配合适的血型对于输血安全非常重要。

7. 血液病理学:血液病理学是研究血液病的学科,包括白血病、淋巴瘤、贫血等。

了解血液病的病理变化有助于诊断和治疗。

8. 血液常规检查:血液常规检查是评估血液状态的常用方法,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这些指
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血液病。

以上是血液学临床必学的一些知识点,对于了解和处理与血液相关的临床问题非常重要。

临床血液学检验重点

临床血液学检验重点

绪论一、概念(1)血液学:(2)临床血液学: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临床学科,主要包括来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血液病所致的继发性血液病(3)临床血液学检验:它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血液病为工作对象,创建的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二、血液学和临床的关系(1)血液学与疾病的关系:血液通过血管循环全身,各种组织都与血液密切接触。

全身各系统的疾病可以反映在血液变化中,血液系统疾病也可影响其他器官和组织的功能(2)血液学与检验的关系:血液学检验的检验医师和检验技师应能正确掌握各项有关血液疾病诊断和反应病情的实验;适应血液学的发展,建立有关新试验;能从事有关科学研究的实验工作;具有一定程度血液病的临床知识,对疾病能下诊断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一、造血器官与造血微环境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

造血器官胜场各种造血细胞过程称为造血1、胚胎期造血:分为三个不同的造血期(1)中胚叶造血期:时间:人胚发育第2周-第9周止。

卵黄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细胞是一些未分化、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聚集成团称为血岛。

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

(2)肝脏造血期:始于胚胎第六周,至胚胎第7个月逐渐退化。

肝脏造血的发生是由卵黄囊血岛产生的造血干细胞随血流迁移到肝脏后种植到肝脏而引起造血的。

3-6个月的胎肝是体内主要的造血场所。

(3)骨髓造血期:在胚胎第3个月张骨髓已开始造血,第8个月时,骨髓造血已高度发育,此时骨髓成为造血中心。

2、出生后造血器官(1)骨髓造血:出生后正常情况下,骨髓是唯一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场所,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是有活跃造血功能的骨髓。

从出生至4岁,全身骨髓的髓腔内均为红骨髓。

5岁后红骨髓脂肪化由远心端向近心端发展。

血液学检验名词解释word精品

血液学检验名词解释word精品

1.D_二聚体:是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多聚体的产物。

原发性纤溶亢进时,因血中没有纤维蛋白多聚体形成,所以D-二聚体不升高,只有在继发性纤溶亢进时才升高。

是反应原发性纤溶亢进的重要指标。

2.3P 试验:即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

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释放出FPA和FBP后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FM,纤溶酶可作用于纤维蛋白产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s,若存在继发性纤溶,FDPs(主要为X 片段)与FM 在血浆中同时存在,二者亲和力强,会形成可溶性复合物.硫酸鱼精蛋白可分离这种复合物,使FM 游离出来,并自行聚合凝固。

3. hams试验:(酸化血清溶血试验:PNH患者的红细胞由于膜有缺陷,对补体溶血效应的敏感性增加,这类RBC在酸化血清(PH6.4-6.5)中孵育,可被激活的补体破坏,产生溶血。

而正常RBC不被破坏,无溶血现象。

若血清经56C加热30min,使补体灭活,RBC M不被溶解。

4. MRL微小残留病灶):急性白血病患者经过诱导化疗或骨髓移植后,达到临床和血液学的完全缓解,但机体内仍然存留微量的白血病细胞的状态称为微量残留白血病。

在此状态下,仍然存在106-108个白血病细胞,这些细胞的增殖与侵袭是急性白血病复发的根源。

MRL的检测在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评估、复发的早期预测有重要作用。

5. 血红蛋白病:是一组由于珠蛋白肽链的结构异常或合成肽链速率改变,而引起血红蛋白功能异常而导致的溶血性疾病。

主要包括:珠蛋白合成障0碍性贫血,是因调节珠蛋白合成速率的基因缺陷引起;异常血红蛋白病,由珠蛋白基因发生突变所致的珠蛋白一级氨基酸构成异常。

6. 铁幼粒红细胞:胞质中出现蓝色铁颗粒的幼红细胞。

根据铁颗粒的多少、粗细分为型、型、型、型。

当幼红细胞胞质中存在铁颗粒5个以上,围绕核周1/3 以上排列时,称为环形铁幼粒红细胞。

7. 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异质性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以单纯髓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伴发育异常、无效造血以及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病风险增高为特征。

【汇总】临床血液学检验的13个知识点

【汇总】临床血液学检验的13个知识点

【汇总】临床血液学检验的13个知识点临床血液学与检验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工作对象,创造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

是医学科学中不可缺少的应用学科,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之一。

医学教育网现将临床血液学检验的13个知识点整理如下。

1.造血祖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是一群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

2.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表面抗原与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或在补体参与下使红细胞破坏加速而出现的溶血性疾病。

3.血红蛋白病-珠蛋白的合成由基因决定,当控制基因发生却是或突变时,珠蛋白合成障碍或合成结构异常的珠蛋白的肽链,导致红细胞形态结构,功能改变,破坏加速,出现以溶血性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

4.血友病-是一组由遗传性凝血因子Ⅷ,Ⅸ基因缺陷,基因缺失,基因突变,基因插入等引起激活凝血酶原酶的功能障碍而产生的出血性疾病。

5.血液凝固-血液由液体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称为血液凝固。

6.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不再制造红细胞,医学|教育网粒细胞和血小板,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又可重新制造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成为髓外造血。

7.溶血性贫血(HA)-是因某些原因使红细胞过早,过多的破坏,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所发生的一种贫血。

8.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外周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类贫血。

9.简述血细胞发育的一般规律。

除了巨核细胞由小到大,其余血细胞在由原始到成熟的过程中均是-胞体大-小,胞浆多-少,胞核大-小,染色质疏松-密集,核仁清楚-模糊-消失,核浆比大-小。

10.简述骨髓象低倍镜和油镜下观察的内容?低倍镜观察:取材、涂片染色情况是否良好;判断骨髓增生程度;巨核细胞计数分类;全片观察有无体积大或异常细胞。

油镜:有核细胞的计数及分类:200~500个;观察细胞的形态;有粒系、红系、单核系、淋巴系、浆系、巨核细胞系、非造血细胞、有无寄生虫、其他明显异常细胞。

(完整版)临床血液学检验知识点

(完整版)临床血液学检验知识点

临床血液学检验1、卵黄囊是人类最初的造血组织。

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

2、造血正向调控的细胞因子:干细胞因子(SCF);集落刺激因子(CSF);白细胞介素3(IL-3)。

造血负向调控的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β(TNF-α、β);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干扰素α、β、γ(interferon-α、β、γ,IFN-α、β、γ);趋化因子(CK)3、有丝分裂是血细胞分裂的主要形式。

巨核细胞则是以连续双倍增殖DNA的方式,属多倍体细胞。

4、血细胞发育成熟中的形态演变规律(1).细胞胞体由大逐渐变小(巨核细胞相反,由小变大)(2).细胞浆颜色由深逐渐变浅(中幼红细胞阶段胞浆血红蛋白合成明显,故颜色发红)(3).红系统胞浆中无颗粒,粒系统到中幼阶段颗粒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改变(4).中幼阶段核仁消失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五级估计标准5、原粒胞质少,透明天兰色,无颗粒,早幼胞质多含紫红色非特异性的嗜天青颗粒。

6、原红边际有钝状或瘤状突起,有核周淡染区,网织红内含嗜碱性物质,7、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内形成巨噬细胞。

8、正常骨髓片中原巨核为0(多为产板巨),一张正常血片中可见巨核细胞为7—35个。

9、核发育落后于胞质,即幼核老质(巨幼红细胞贫血);胞质发育落后于核,即老核幼质(缺铁性贫血)。

核质发育不平衡(Pelger-Huёt畸形)*MDS病态造血时,可出现小巨核细胞,核浆发育失衡(老浆幼核)、粒细胞中颗粒过少或过多、Pelger-Huёt异常。

10、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红细胞可呈裂细胞11、对红细胞膜起屏障和保持内环境稳定作用的是磷脂和胆固醇12、过氧化物酶(pox)染色: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出现棕黑色颗粒。

正常时,原粒阴性,自早幼粒细胞至成熟中性粒细胞均呈阳性反应。

嗜碱阴性,嗜酸阳性最强,单核只有幼单和单核呈弱阳性反应,其它除吞噬细胞有阳性外都是阴性反应。

【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二部分)

【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二部分)

【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二部分)第一章绪论1、血液学(Haematology)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包括血液和造血组织的生理、病理基础和临床各个方面.2、临床血液学(Clinical hematology)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结合的综合临床学科。

主要涉及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继发于其他组织器官原发病的继发性血液病。

3、临床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Clinical hematology and hematologyexaminations)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研究对象而创建的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在临床实验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的新兴学科。

第二章造血基础理论1.造血(hematopoiesis):是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造血主要涉及造血器官、造血细胞、造血微环境、造血调节、和血细胞发育、成熟、释放等。

人体造血器官主要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肝脾.2。

造血器官: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

3。

淋巴组织或淋巴器官:系指机体内以淋巴细胞(包括浆细胞)为主要细胞成份的组织结果而言。

4.血岛:人胚第二周末时,卵黄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细胞是一些未分化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聚集成团,成为血岛。

5.妊娠月数造血部位图(记住)出生前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卵子受精后逐渐分为内、中、外三个胚层,造血细胞均发生于中胚层;根据胚胎发育过程中造血中心的转移可将出生前造血分为三个阶段。

①卵黄囊造血期最早,人胚第2周末;主要生成RBC(第3周开始),肯定不生成Lc,粒c 不确定。

第一代幼稚RBC,第二代幼稚RBC。

②肝造血期肝脏造血9—24周,肝造血的干细胞是由卵黄囊迁移来的;以RBC为主,肯定不生成Lc,有粒c,巨核c。

脾脏造血始于第3个月;早期以RBC和粒c为主,第5个月有Lc生成,出生后成为终生制造Lc的场所。

临床血液学检验学重点复习重点总结

临床血液学检验学重点复习重点总结

一.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两个月后,骨髓外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EH)。

常见于儿童。

髓外组织无骨髓—血屏障结构,幼稚细胞不经筛选即可进入外周血循环,故常可导致相应器官肿大。

二.骨髓穿刺禁忌症:1.有出血倾向或凝血时间明显延长者不宜做,如为了明确疾病诊断也可做,但完成穿刺后必须局部压迫止血5—10min。

而严重血友病患者禁忌。

2.晚期妊娠的妇女做骨髓穿刺时应慎重。

三.有核细胞计数结果计算1.百分比:百分比是指有核细胞的百分比(ANC)。

在某些白血病中,还要计算出非红系细胞百分比(NEC):指去除有核红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外的有核细胞百分比。

2. 计算粒红比值(G/E):指各阶段粒细胞百分率总和与各阶段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之比。

四.正常骨髓象特点:见书P61表4—10健康成人骨髓象特点。

五.铁染色1.原理:健康人骨髓中的铁主要存在于骨髓小粒和幼红细胞中。

在酸性环境中与亚铁氰化钾作用,形成普鲁士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定位于含铁的部位。

2.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见书P65—66.六.过氧化物酶染色(POX)临床意义:见书P69—70.七.苏丹黑(SBB)染色的应用评价:见书P71. (注:SBB特异性低于POX,敏感性高于POX,细胞化学染色特异性比敏感性重要)八.贫血:指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比容低于相应的年龄组,性别组和地域组人群的参考范围下限的一种症状。

九.再生障碍性贫血(AA):1.概述:是因物理,化学,生物及某些不明原因是骨髓造血组织减少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造血干细胞疾病。

2.血象:见书P155—156. 以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降低为主要特征。

3.骨髓象:见书P156。

十.缺铁性贫血(IDA):1.概述:是因机体铁的需要量增加和铁吸收减少使体内储存铁耗尽而缺乏,又未得到足够的补充,导致合成血红蛋白的铁不足而引起的贫血。

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

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

【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一)粒细胞系统1、原始粒细胞(mye I ob I ast) : 10*18 p m,胞体圆或类圆形,核占细胞得2/3以上, 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核仁2勒个、较小、清楚;胞浆量少,染天蓝色,有透明感,无颗粒。

2、早幼粒细胞(promye I ocyte): 12*20 M m,较原粒细胞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细胞粗糙,染色质颗粒开始有聚集,核仁可见或消失;胞浆染淡蓝色、蓝色或深蓝色,含大小不等、形态不一得紫红色颗粒(即非特异性颗粒)。

3、中幼粒细胞(mye I ocyte)①中性中幼粒(neutrophi I i c mye I ocyte): 10*18 p m,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有凹陷,其凹陷处约占细胞得2/3"1/2,核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隐约可见或消失;胞浆量多,染淡红或少数区域略偏蓝,含大小一致得红色颗粒、即特异性颗粒(致少有一个区域)。

②嗜酸性中幼粒(eosinophi I ic): 15*20 um:核与中性中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粗大而均匀、排列紧密得橘红色特异性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basphilic):10'l5Mm,核圆形或椭圆形、但常常轮廓不清,核染色质较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含有排列零乱、大小不等数量不多得紫黑色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metamye I ocyte)①中性晚幼粒(neutropi I i c metamye I ocyte): 10~16 M m,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程度不趨过假设直径得一半,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无核仁;胞浆量多,浅红色,充满中性特异性颗粒。

②嗜酸性晚幼粒(eos i nophi I i c metamye I ocyte): 10*16 M m,核形及结构与中性晚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橘红色得、大小一致得嗜酸性特异性颗粒。

③嗜碱性晚幼粒(basophi I i c metamye I ocyte): 10*14 p m,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分布有少量嗜碱性非特异颗粒。

临床血液学检验(新)重点考试知识总结

临床血液学检验(新)重点考试知识总结

1,出生后造血分为骨髓造血和淋巴造血2骨髓造血:骨髓的造血细胞大部分来源于肝脏,部分来源于脾脏。

骨髓是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主要场所,骨髓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4血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即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不同。

这种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是血细胞失去某些潜能同时又获得新功能的过程。

5.血象和骨髓象检验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观察疗效及病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6粒细胞系统包括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粒细胞是由于胞质中常有许多颗粒而得名的。

颗粒从II型原始粒细胞开始出现,称为非特异性颗粒(又称为A颗粒、嗜天青颗粒、嗜苯胺蓝颗粒),从中幼粒细胞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即S颗粒:中性颗粒、嗜酸性颗粒及嗜碱性颗粒。

早幼粒细胞其胞体直径12~25um,较原始粒细胞大。

8骨髓穿刺:最为理想的穿刺部位是髂骨上棘(包括髂骨前、髂骨后上棘)10判断骨髓增生程度:骨髓中有核细胞的多少可以反映出骨髓增生程度。

11.粒红比值是指各阶段粒细胞(包括中性,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百分率总和与各阶段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之比。

12骨髓增生程度:(1)增生极度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亢进,常见于各种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白血病等。

(2)增生明显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3)增生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正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4)增生减低,反映骨髓造血功能降低(5)增生极度减低。

反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13.粒红细胞比值改变:(1)粒红比值增加:由粒细胞增多或有核红细胞减少所致。

(2)粒红比值正常:由粒细胞和有核红细胞比例正常或两系细胞同时增加或减少所致。

(3)粒红比值下降:由粒细胞减少或有核红细胞增多所致。

14.铁染色:(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骨髓中的铁分为细胞外铁和细胞内铁。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名词解释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名词解释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和评估人体血液成分和功能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治疗和监测。

首先,血液是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细胞以及血清等液体成分组成的复杂体系。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通过分析血液的各种成分和功能,为医生提供关于患者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

其中,红细胞检查是临床血液学检验的重要内容之一。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输送氧气到身体各个部位,因此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和质量与氧气的运输密切相关。

通过检查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布,可以了解患者的贫血、出血等状况,为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

白细胞检查也是临床血液学检验的重要内容之一。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它们可以识别和攻击体内的病原体,帮助身体抵御感染和疾病。

通过检查白细胞的种类、数量和功能,可以了解患者的免疫系统状况,为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

此外,血小板检查也是临床血液学检验的重要内容之一。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帮助血液凝固,防止出血。

通过检查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可以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为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血液学检验技术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血液学检验技术,如血液流变学检查、血液生化学检查等。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血液状况,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总之,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医学诊断方法,它通过分析血液的各种成分和功能,为医生提供关于患者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血液学名词解释(1) (1)

血液学名词解释(1) (1)

血液学名词解释:1.红骨髓:是指参与造血的骨髓,有着活跃的造血功能,因含有大量的造血细胞而呈红色。

2.黄骨髓:骨髓中的造血细胞被脂肪细胞替代成为黄骨髓。

3.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出生2个月后的婴儿,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能再造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殖性疾病以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可重新恢复造血功能。

4.造血微环境:造血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

5.造血:是指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6.造血干细胞:是指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的类似小淋巴细胞的一群异质性的细胞群体。

7.细胞化学染色:是细胞学和化学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科学,是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结合运用化学反应的原理对血细胞内的各种化学成分进行的方法。

8.普鲁士蓝反应:细胞内外铁与亚铁氰化钾反应,形成亚铁氰化钾蓝色沉淀。

9.铁粒幼红细胞:是指胞质中出现蓝色铁颗粒的幼红细胞,根据蓝色颗粒的多少及细胞,分为I型,II型及环形铁粒幼红细胞。

10.环形铁粒幼红细胞:是指幼红细胞胞质内含铁颗粒6个以上,并环绕细胞核排列超过核周径2/3以上者。

11.贫血:是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或血细胞比容低于相应年龄,性别和地域组人群参考值范围下限的一种症状。

12.溶血性贫血;是指由于某些原因使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所致的一类贫血。

13.血管内溶血:红细胞内在缺陷或外在溶血因素所致,红细胞在血管内被直接破坏,血红蛋白进入血浆,临床以血红蛋白症和血红蛋白尿为主要特征,遗传性多见。

14.血管外溶血:红细胞内在缺陷或外在溶血因素所致,红细胞不能在血管内被直接破坏而是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破坏,血红蛋白不直接释放进入血浆而是通过色素代谢变成胆红素,临床以高胆红素症和肝、脾大为主要特征,后天获得者少见。

15.纤溶系统:是将沉积在血管内外的纤溶蛋白溶解,起到修复、祛除和防止血管内外由于纤溶蛋白沉着引起的阻塞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造血: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

胚胎期造血分为:中胚叶造血、肝脏造血和骨髓造血;出生后的造血分为骨髓造血和淋巴造血。

髓外造血(EH):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造血微环境(HIM):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是造血干细胞生存的场所。

造血干细胞(HSC):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的类似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的细胞群体。

CFU-S:能形成脾结节的干细胞称脾集落形成单位。

造血祖细胞(HPC):是指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

骨髓间质干细胞(MSC):是一种成体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高度自我更新能力等干细胞的共性,可在不同环境中分化成不同种类的细胞。

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生理形式,是调控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定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死亡,又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无效造血:幼红细胞在骨髓内分裂成熟过程中发生的“原位溶血”,或红细胞进入循环后很快被破坏,称无效造血。

骨髓细胞学检查:通过普通显微镜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最为简单、使用,可以了解骨髓中各种血细胞数量、细胞形态有无异常等,从而诊断、协助诊断疾病,观察疗效及判断预后。

骨髓穿刺适应证:(1)不明原因的外周血细胞数量及成分异常:如一系和/或一系以上细胞减少或增多,外周血中出现原始细胞等(2)不明原因发热、肝肿大、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3)不明原因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血沉明显增加等(4)血液系统疾病定期复查,化疗后的疗效观察(5)其他:骨髓活检、骨髓细胞表面抗原(CD)测定、造血干/祖细胞培养、血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电镜检查、骨髓移植、微量残留白血病测定、微生物培养(如伤寒、副伤寒、败血症)及寄生虫学检查(如疟疾、黑热病)等。

骨髓穿刺禁忌证(1)有出血倾向或凝血时间明显延长者不宜做,如为了明确疾病诊断也可做,但完成穿刺后必需局部压迫止血5-10min。

而严重血友病患者禁忌(2)晚期妊娠的妇女做骨髓穿刺时应慎重。

骨髓稀释:①部分稀释:抽吸骨髓液时混进血液。

骨髓小粒、油滴少或不见,骨髓特有细胞少,有核细胞少,成熟细胞/幼稚细胞>3/5。

②完全稀释:抽出的骨髓液实际上就是血液,与血涂片的细胞成分完全一样。

干抽:是指非技术性原因而抽不出骨髓或只抽到少量血液。

常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极度活跃、骨髓增生减低、肿瘤骨髓侵润等情况。

骨髓增生程度,通常根据骨髓涂片中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的比值或高倍镜下的有核细胞数来判断,一般采用五级分类法。

即分为增生极度活跃,增生明显活跃、增生活跃(正常)、增生减低及增生极度减低~———————————————————————————————————————分级/ 有核细胞:红细胞/ 有核细胞数:一个高倍镜视野/ 临床意义举例增生极度活跃:1:1 / >100 / 各种白血病增生明显活跃:1:10 / 50-100 / 各种白血病、增生性贫血增生活跃:1:20 / 20-50 / 健康人、贫血增生减低:1:50 / 5-10 / 造血功能低下、部分稀释增生极度减低:1:200 / <5 / 再生障碍性贫血、完全稀释———————————————————————————————————————一般情况下,百分比是指有核细胞的百分比(all nucleate cell,ANC)。

在某些白血病中,还要计算出非红系细胞百分比(non erythroid cell,NEC),NEC是指去除有核红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外的有核细胞百分比。

———————————————————————————————————————粒红比值(granulocyte/erythrocyte,G/E):是指各阶段粒细胞(包括中性、嗜酸性、嗜碱粒细胞)百分率总和与各阶段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之比。

正常为2~4:1骨髓中各系列细胞比例粒细胞系统:占40%~60%红细胞系统:占15%~25%,平均20%淋巴细胞系统:占20%~25%单核细胞系统:<4%浆细胞系统:<2%巨核细胞:7~35个/1.5cm×3cm血片核浆发育不平衡:造血细胞发育过程是连续的,阶段的划分是人为的,可以看见介于两个阶段的“过渡型”细胞。

通常细胞质和细胞核的发育之间是彼此同步的,但有时也可能速度不同,称为“核浆发育不平衡”。

核质比:细胞核与细胞浆相对大小的比值。

细胞化学染色(Cytochemical stain):是细胞学和化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科学。

它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结合运用化学反应的原理对细胞内的各种化学物质(包括酶类、脂类、糖类、铁、蛋白质、核酸等)作定性、定位、半定量分析的方法。

基本步骤:固定、有色沉淀反应及复染。

骨髓中的铁分为细胞外铁和细胞内铁细胞外铁:反映体内贮存铁,主要存在于骨髓小粒的巨噬细胞中。

细胞内铁:存在于中幼、晚幼和成熟红细胞中的铁。

环形铁粒幼红细胞:是指幼红细胞胞质中蓝色颗粒在5颗以上,围绕核周1/3以上者。

成熟红细胞中出现铁颗粒称为铁粒红细胞。

骨髓活体组织检查(BMB):简称骨髓活检,是观察骨髓组织结构和空间定位,补充骨髓涂片检查的一有效方法。

适应症:(1)骨髓穿刺多次失败(怀疑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多发性骨髓瘤、多毛细胞白血病、某些急/慢性白血病及骨髓硬化症等)(2)血象显示全血细胞减少,反复骨髓穿刺均为“血稀”或骨髓增生低下,病态造血,怀疑再障、MDS及低增生性白血病的患者。

(3)某些贫血、原因不明发热、脾或淋巴结肿大、骨髓涂片检查不能确诊者。

(4)对白血病疗效的观察有指导价值。

———————————————————————————————————————骨髓穿刺与骨髓活检比较【取材方式】:用骨髓穿刺针抽骨髓液和涂片瑞氏染色后备检/ 用骨髓活检针取得一条骨髓组织,固定包埋切片后行姬姆萨染色后备检【优点】:操作简便/ 保持造血组织的天然结构,便于判断红髓和脂肪组织的比例涂片中细胞分布均匀,胞体舒展,染色良好,较易分辨各系原、幼细胞及其微细结构/ 可全面了解骨髓增生程度,有核细胞密度及其布局易于识别巨型变,巨幼样变和小巨核细胞/ 可避免血窦血的稀释细胞化学染色效果好,结果可量化/ 对骨髓纤维化、多毛细胞白血病有确诊作用,能提示MDS向AML的转化,对“干抽”有鉴别作用【缺点】:造血组织的天然结构已遭破坏,无法判断红黄髓比例/ 有核细胞群集,不易区分原、幼细胞的类型若抽吸过猛,导致血窦血稀释/ 难以观察细胞内的微细结构若遇“干抽”不能分析/ 细胞化学染色结果难以量化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er 简称FCM)是一项集激光技术、电子物理技术、光电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及细胞荧光化学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为一体的新型高科技仪器。

概括来说,流式细胞术就是对于处在快速直线流动状态中的细胞或生物颗粒进行多参数的、快速的定量分析和分选的技术。

贫血(anemia)是指患者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b)、血细胞比容(HCT)低于相应的年龄组、性别组和地域组人群的参考范围下限的一种症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诊断标准(海平面条件下):Hb(g/L)/ Hct / RBC(×10^12/L)成年男性:120 / 0.40 / 4.0成年女性:110(孕妇低于100) / 0.35 / 3.510天内新生儿:145;1个月以上新生儿:90;4个月以上新生儿:100;6个月~6岁儿童:110;6岁~14岁儿童:120(这一组只有Hb指标)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因为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使骨髓造血组织减少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造血干细胞疾病。

特征是造血干细胞功能障碍和(或)造血微环境功能障碍,造血红髓被脂肪组织所替代(红髓脂肪变),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类贫血。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伴发热),罕有淋巴结核肝脾肿大。

急性造血功能停滞(AAH):又称再障危象,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的自限性、可逆的骨髓造血功能急性停滞,血中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

病毒感染,尤其是人微小病毒B19感染是本病是主要原因,此外有些药物也能引起此病。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是以骨髓单纯红细胞系统造血衰竭为特征的一组异质性综合征。

特征是贫血和网织红细胞显著减少,白细胞和血小板正常。

缺铁性贫血(IDA):由于机体铁的需要量增加和(或)铁吸收减少,导致体内储存铁耗尽而缺乏,又不能得到足够的补充,致使用于合成血红蛋白的铁不足所引起的贫血。

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血清铁蛋白(SF):其含量能准确反映体内储存铁的情况,与骨髓铁染色有良好的相关性。

其减少只发生于铁缺乏症,且在铁缺乏早期就出现异常,是诊断IDA敏感的方法。

IDA时SF<14μg/L(女性<10μg/L)。

铁粒幼细胞贫血(SA):是因多种原因引起血红素合成过程发生障碍,铁不能与原卟啉螯合合成血红素而积聚在线粒体内,铁利用障碍致使血红蛋白合成不足和无效造血,机体出现贫血。

发病机制:铁利用不良血红素生成障碍和红细胞无效性生成。

巨幼细胞贫血(MgA):是由于维生素B12或(和)叶酸缺乏,使细胞DNA合成障碍,导致细胞核发育障碍所致的骨髓三系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及无效造血性贫血,也称脱氧核苷酸合成障碍性贫血。

特征:骨髓中粒、红巨核三系细胞出现巨幼变,外周血为大细胞性贫血。

在我国以缺乏叶酸导致的营养性MgA多见,因缺乏内因子导致的恶性贫血少见(北欧多见)。

溶血性贫血(HA):是由于红细胞自身缺陷(如细胞膜、能量代谢酶和血红蛋白分子缺陷等)或外在因素使红细胞存活期缩短,破坏加速,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一类贫血。

特征是红细胞过度破坏和红细胞生成活跃并存。

原位溶血:在骨髓内红细胞系分裂成熟的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使其在成熟和进入外周血循环之前就被破坏,,这种现象叫原位溶血。

又称为红细胞无效性生成。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是一种红细胞膜蛋白结构异常所致的遗传性溶血病,特点是外周血中出现较多小球型红细胞。

它是一种慢性溶血过程,伴有急性发作的溶血性贫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