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
血液学检验卫生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归纳(必背)
血液学检验卫生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归纳(必背)一、各类血细胞生成的顺序分别是: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二、骨髓有何细胞增生程度五级估计标准1、增生极度活跃: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1:1)、有核细胞均数(>100)见于:各种白血病2、增生明显活跃: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10:1)、有核细胞均数(50~100)见于:各种白血病、增生性贫血3、增生活跃: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20:1)、有核细胞均数(20~50)见于:正常骨髓象、某些贫血4、增生低下: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50:1)、有核细胞均数(5~10)见于:造血功能低下5、增生极度低下: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200:1)、有核细胞均数(<5)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三、1、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引起的贫血的疾病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再障、MDS、白血病、骨髓瘤、癌转移、骨髓纤维化、肾病、肝病、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2、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引起的贫血有: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型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3、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的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口形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不稳定血红蛋白病(红细胞内在缺陷)自身免疫性、药物诱发、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型不合输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化学、物理、生物因素致溶血(红细胞外在异常)四、不同类型的溶血性贫血的筛查和确诊实验1、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筛查实验(渗透脆性实验、酸化甘油溶血实验、自身溶血试验、Coombs试验)确诊实验(高渗冷溶血试验、膜蛋白电泳分析)2、G-6-PD-CNSHA:筛查试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Heinz小体生成试验)确诊实验(红细胞G-6-PD活性测定)3、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筛选试验(红细胞形态检查)确诊实验(PK活性定量测定)4、嘧啶-5‘-核苷酶缺乏症’:筛选试验(嘧啶核苷酸比率)确诊实验(嘧啶-5-‘核苷酶活性测定’)5、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筛查试验(红细胞形态检查)确诊实验(红细胞镰变试验)6、血红蛋白病:筛查试验(红细胞包涵体试验、异丙醇沉淀试验、热变性试验)确诊实验(血红蛋白电泳)7、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贫:确诊实验(Coombs试验)8、冷凝激素综合征:筛选试验(Coombs试验)确诊实验(冷凝集素实验)9、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症:筛查试验(红细胞形态检查、胆红素代谢检查、血型鉴定)确诊试验(Coombs试验、孕妇产前免疫抗体检查)10、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筛查试验(红细胞形态检查)确诊试验(Coombs试验、凝聚胺试验)11、PNH:筛查实验(Rous试验、蔗糖溶血试验)确诊试验(Hams试验)12、蚕豆病:筛查实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确诊试验(红细胞G-6-PD活性测定)13、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筛查实验(Rous试验)确诊试验(冷热溶血试验)14、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筛查试验(血小板计数、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确诊试验(止血与血栓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五、正常人血红蛋白电泳区带:HbA>95%、HbF<2%、HbA2为1.0%~3.1%六、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分类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通常为温抗体,IgG为主2、温反应性抗体型:IgG为主3、冷反应性抗体型:IgG为主4、冷凝激素综合征:几乎为IgM七、铁粒幼细胞贫血的诊断:血象:部分为低色素,部分为正色素,即呈两种红细胞并存的“双形性”,这是本病的特征之一。
血液分析知识点总结大全
血液分析知识点总结大全1. 血液与血液成分血液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液体基质和悬浮其中的细胞构成。
血液液体基质主要由血浆组成,而悬浮其中的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液成分的测试可以提供有关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
2.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它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细胞中。
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计数是血液检测中非常重要的指标,可以用于评估贫血的程度以及红细胞的生成情况。
3. 红细胞平均体积和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指的是红细胞的平均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则是指平均每个红细胞中所含的血红蛋白量。
这两个指标可以用于帮助诊断贫血的种类,比如巨幼细胞性贫血、小细胞性贫血等。
4. 红细胞分布宽度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用来评估红细胞体积或大小的变异性的指标,它可以帮助医生区分不同类型的贫血、鉴别贫血的病因等。
对于患者是否同时存在营养不良,慢性疾病或者缺铁等病理情况也有诊断帮助。
5. 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体积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碎片,主要参与凝血和止血过程。
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体积可以用来评估出血与凝血功能状况,比如在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中起到重要的诊断作用。
6.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体最主要的免疫细胞类型。
白细胞计数是用来评估机体对感染和炎症的应激反应,不同类型的白细胞比例的变化可以提示不同疾病的发生情况,如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细菌感染等。
7. 凝血功能测试凝血功能是确保血液在伤口处凝结和形成血栓以止血的重要生理过程。
凝血功能的异常可能会导致出血或血栓疾病。
凝血功能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因子分析、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的测定,有助于评估病人的凝血功能状况。
8. 免疫球蛋白测定免疫球蛋白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参与识别和清除病原微生物、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
血液检验知识点总结
血液检验知识点总结血液检验是一种通过分析血液成分来评估人体健康状况的常规检查方法。
在临床诊断中,血液检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分析血液中的不同成分,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在本文中,我们将全面总结血液检验的知识点,包括血液成分、常见的血液检验项目、检验方法和意义等方面。
一、血液成分1. 红细胞:红细胞是血液中的主要成分之一,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可以反映一个人体内氧气运输的能力,以及贫血等疾病的存在。
2. 白细胞:白细胞是人体的免疫细胞,可以在身体受到感染或发炎时增加数量。
检测白细胞数量和分类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感染程度和炎症部位。
3. 血小板:血小板是血液中的凝血细胞,主要负责止血和维持血液中的凝血平衡。
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异常会导致出血和凝血障碍。
4. 血浆:血浆是血液中的液态成分,包含水分、蛋白质、糖类、脂质和盐类等。
血浆中的各种物质对维持体液平衡和营养供应有重要作用。
5. 血液生化指标:血液中还包含了多种生化指标,如血糖、血脂、尿酸、肌酐等。
这些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体内代谢、肾脏功能、心血管健康等方面的情况。
二、常见的血液检验项目1. 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等指标。
血常规是最基本的血液检验项目,可以初步评估血液的基本情况。
2. 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指标。
凝血功能检查可以评估血液的止血功能和凝血系统的活性。
3. 血型鉴定:通过抗体和抗原的反应来确定一个人的血型,是手术和输血前必须的检查项目。
4. 血液生化检查:包括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
血液生化检查可以综合评估人体内代谢和器官功能的情况。
5. 免疫学检查:包括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分类等指标。
免疫学检查可以帮助评估人体的免疫功能和炎症状态。
三、血液检验的意义1. 评估健康状况:通过血液检验可以了解人体内的氧气运输、免疫功能、代谢情况和器官功能等方面的情况,有助于评估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按页整理精华版)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浓缩重点试卷出题重点[P.4]造血干细胞[名解]造血干细胞:是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通过造血微环境及造血因子等的诱导,分化为各系祖细胞,又进一步增殖、分化、发育、成熟为各系列血细胞。
造血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自我复制)及多向分化这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是机体赖以维持正常造血的主要原因。
[P.6]造血调控的研究/造血干细胞的调控/包括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机体通过造血调控机制调控造血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和凋亡),以维持体内各类细胞数量和比例的相对恒定,从而保证生命活动中机体对各类血细胞的需要。
[名解]造血调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造血细胞与造血微环境相互接触,通过与微环境中间质细胞、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并通过不同的信号转导通路启动或关闭一系列的基因,实现对造血细胞增殖、分化与凋亡的调控。
1966 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被科学家所认识,发现其对造血的调控是通过旁分泌和直接作用实施的。
[P.9]造血器官/什么是造血器官/肝脏造血/出生后的造血器官/造血微环境包括哪几个?(一3,二,三)[名解]造血器官: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
1.肝脏造血:「造血时间」人胚6周至第7个月。
「造血特点」产生第二代幼红细胞,4个月时可形成粒细胞。
此期造血大约在人胚发育的第6周开始,至第7个月结束。
肝脏造血的发生是由卵黄囊血岛产生的造血干细胞(HSC)随血流迁移到肝脏后而引发的。
在胚胎第6周,造血干细胞随血流迁入肝脏,在肝内增殖形成造血组织灶。
胚胎3~6个月,肝脏是主要的造血场所。
此期造血特点主要是以生成红细胞为主,约90%的血细胞为有核红细胞,仍然为巨幼型红细胞,但形态很快趋于正常。
不再合成Hb-Gower1和Hb-Gower 2.主要合成胎儿血红蛋白F(HbF),此为第二代幼红细胞。
胚胎4个月以后的脸肝才有粒细胞生成。
在肝胜造血的同时,造血干细胞也经血流进入胸腺、脾和淋巴结,在这些器官相继发生造血。
临床血液学检验(理论)核心考点
血液检验红细胞检验(一)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因为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使骨髓造血组织减少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造血干细胞疾病。
特征是造血干细胞功能障碍和(或)造血微环境功能障碍,造血红髓被脂肪组织所替代(红髓脂肪变),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类贫血。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伴发热),罕有淋巴结核肝脾肿大.【分型】国内根据其病程及临床表现和血象、骨髓象特征将AA分为急性和慢性.国外主要注重实验室特征,将AA依据严重程度分为重型(I 型、II 型)和轻型(I 型、II 型)①急性AA:起病急、进展迅速、病程短。
贫血呈进行性(加重),常伴有严重出血,出血部位广泛并常有内脏出血;半数病例起病时即有感染,严重者可并发败血症.治疗效果差,预后不佳,常在一年内死亡.此型又称重型再障— I 型。
②慢性AA:起病缓慢、病程进展慢、病程较长(一般在4年以上)。
以贫血为主,出血和感染较轻,经恰当的治疗,病情可缓解或治愈,预后较好.此型又称轻型再障.慢性AA病情恶化,血象和骨髓象转变为急性AA的表现,称为重型AA- II 型.【检验】1、血象:以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降低为主要特征,三系减少的程度各病例有所不同。
贫血多为正常细胞性,少数为轻、中度大细胞性。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明显减少.各类白细胞都减少,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减少尤为明显,而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血小板不仅数量减少,而且体积小、颗粒减少。
急性AA时,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常<0。
5×10^9;血小板<20×10^9/L;慢性再障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低,但各指标叫急性再障指标为高,达不到急性再障的程度。
2、骨髓象①。
急性再障:红髓脂肪变是AA的特征性病理改变,骨髓涂片可见脂肪滴明显增多。
多部位穿刺结果均显示有核细胞增生减低。
血检检验重点总结版
1蛋白C系统的组成包括:凝血高调节蛋白(TM)、蛋白C(PC)、蛋白S(PS)、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2骨髓增殖性疾病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3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①辅助判断急性白血病的细胞类型。
②辅助血液系统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③观察疾病疗效和判断预后,探讨发病机制。
4同时参与细胞抗凝与体液抗凝的因子有:AT-肝素,蛋白C系统,TFPI。
5骨髓检查诊断意见:肯定性诊断提示性诊断符合性诊断可疑性诊断排除性诊断形态学描写6胚胎期造血可分为:中胚叶造血期,肝造血期,骨髓造血期. 出生后造血:骨髓,胸腺,脾,淋巴结7各种血细胞都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8判断骨髓增生程度一般均以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比来进行。
9骨髓增生程度通常分成增生极度活跃,增生明显活跃,增生活跃,增生减低,增生极度减低五级。
10 FAB分类法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为L1, L2, L311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常见:毒性颗粒,空泡形成,退行性变,大小不均,杜勒小体12成熟红细胞染色异常有:卡波环,嗜碱性带奴才,豪焦小体13 我国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分类法:M1急性髓系白血病未分化型,M2急性髓系白血病伴成熟型,M3急性早幼粒白血病,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6红白血病,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14 异性淋巴细胞:1浆细胞型,2单核细胞型3幼淋巴细胞型。
15骨髓检查诊断的肯定性诊断: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戈谢病、尼曼--匹克病等.16血小板的止血功能粘附功能,聚集功能,释放反应,凝血反应,促凝作用,血块收缩17凝血因子: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7,9,10。
接触激活因子:11.12,PK。
促凝辅因子:5,8,vWF,HK18细胞化学染色临床上常用于:①辅助判断急性白血病的细胞类型。
②辅助血液系统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血液学一般检验高频考点汇总(必背)
血液学一般检验高频考点汇总(必背)一、血液生理概要1、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其中血浆占血液的55%,血细胞占45%。
2、血液在加抗凝剂后分离出来的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浆。
血液离体后自然凝固,分离出来的液体称为血清。
由于血液在凝血过程中会消耗某些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Ⅷ等,故血清中不含这些凝血因子,这是与血浆的主要区别。
3、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有:运输功能、协调功能、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防御功能。
4、血液的主要理化性质(1)血量: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约为(70±10)ml/Kg体重,成人为4~5升,占体重的6%~8%。
(2)颜色:动脉血因氧合血红蛋白(HbO2)含量高而呈鲜红色,静脉血因还原血红蛋白(Hbred)含量高而呈暗红色。
严重CO中毒呈樱红色。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是由于红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带负电荷。
(4)黏滞性:黏度主要与HCT和血浆黏度有关。
血浆黏度主要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球蛋白有关,它们浓度越高,血黏度越高。
健康成人全血黏度为生理盐水的4~5倍,血浆黏度为生理盐水的1.6倍左右。
(5)比密:血液比密男性为1.055~1.063,女性为1.051~1.060;血浆比密为1.025~1.030,血细胞为1.090。
(6)渗透压:血浆的渗透压主要为晶体渗透压,与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有关,特别是电解质。
正常人血浆渗透压为290~310mOsm (kg·H2O)。
(7)pH: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
二、血液标本的采集、送检、保存与处理1、采血的方法和部位:皮肤采血一人一针,WHO推荐成人使用左手无名指内侧。
婴幼儿选用足跟;静脉采血成人选用肘部静脉(压脉带不捆绑不超过1分钟)。
真空采血法是ICSH推荐的采血方法,也是临床常用的采血方法。
手工法做血常规时,采血的顺序依次为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型鉴定。
血液检测知识点总结
血液检测知识点总结一、血液检测的常见指标1. 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一种负责携氧的蛋白质,在血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检测血红蛋白水平可以了解到一个人的贫血情况,并进一步评估造血功能的情况。
2.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是负责携氧和二氧化碳的血液细胞,红细胞计数可以反映体内贮氧程度和造血功能的情况。
3.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负责止血和凝血的细胞元素,在血液检测中,血小板计数可以用于评估出血和凝血功能状况。
4. 白细胞计数(WBC)和不同白细胞亚群:白细胞是身体的免疫细胞,通过不同白细胞亚群的检测可以了解免疫功能和炎症情况。
5. 血糖(Glu):血糖是人体内能量的主要来源,通过检测血糖水平可以了解到一个人的糖尿病和胰岛功能的情况。
6. 血脂(TG、TC、HDL-C、LDL-C):血脂是人体内的主要能量来源之一,通过血脂的检测可以了解到一个人的心血管健康情况。
7. 肝功能指标(ALT、AST、ALP、TBIL、DBIL):肝脏是人体内的化学工厂,在代谢和解毒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检测肝功能指标可以了解到肝脏的健康状况。
8. 肾功能指标(BUN、Cr、eGFR):肾脏是人体内的重要排泄器官,通过检测肾功能指标可以了解到肾脏的健康状况。
9.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指标(Na、K、Ca、Cl、HCO3-):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对人体内部的稳态有重要影响,通过检测这些指标可以了解到体内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
10. 甲状腺功能指标(TSH、FT3、FT4):甲状腺是负责代谢和能量消耗的腺体,通过检测甲状腺功能指标可以了解到体内的代谢状况。
以上只是血液检测中的一些常见指标,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指标也非常重要,不同的疾病和健康状况需要不同的检测指标来评估。
二、血液检测的意义和应用1. 诊断疾病:血液检测是医生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血液中各种指标的分析可以确定一些疾病的诊断。
2. 评估健康状况:血液检测可以帮助评估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包括心血管健康、代谢健康、免疫功能等方面。
临床血液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临床血液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一、血液学基础知识1. 血液的组成血液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则起着免疫和防御作用,而血小板则参与血栓形成和凝血过程。
2. 血液的生成血液的生成主要发生在骨髓内,成熟的红细胞和白细胞会进入血液循环,而血小板则会在骨髓中成熟后进入血液中。
3. 血液的凝血机制血液的凝血机制是机体对出血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主要包括血小板功能、凝血酶原激活和凝血蛋白的合成等。
4. 血液的输血学血液的输血学是临床血液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血液检测和输血反应的处理等内容。
5. 血液的免疫学血液中包含了很多免疫细胞和免疫蛋白,对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起着重要作用。
二、血液病的分类和诊断1. 贫血贫血是临床上常见的血液病,主要指血红蛋白或红细胞数量减少,导致血液输送氧气能力下降。
贫血的分类包括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贫血的诊断需要通过血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平均容积等指标来进行。
2. 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障碍,导致出血时间延长或出现出血的症状。
常见的疾病包括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生成障碍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
3. 血浆蛋白异常血浆蛋白异常是指血浆中蛋白质的合成或分布出现异常,包括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多、γ球蛋白减少等情况。
常见的疾病包括多发性骨髓瘤、Waldenström氏病和淀粉样变性等。
4. 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是指机体对损伤部位进行止血的能力减弱或消失。
常见的疾病包括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和血栓形成相关的疾病。
5. 血液肿瘤血液肿瘤是指发生在血液及造血系统中的肿瘤性疾病,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6. 血液传染病血液传染病是指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包括病毒性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梅毒和疟疾等。
血液学检验重点
血液学检验重点血液学检验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检验血液样本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用于诊断、监测和评估疾病的状态。
血液学检验包括血细胞分析、血液生化指标和凝血功能检测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针对血液学检验的一些重点进行探讨和解析。
一、血细胞分析血细胞分析是血液学检验中最常见的一部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计数、形态学评估以及相关功能测试。
其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是评估贫血的关键指标。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可以反映炎症、感染和免疫功能等方面的情况。
而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是评估出血和凝血功能的指标。
二、血液生化指标血液生化指标是通过测定血浆或血清中的各种生化参数来评估机体的代谢功能和器官状态。
常见的血液生化指标包括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电解质和血糖等。
这些指标的异常可以提示肝炎、肾病、心肌损伤以及糖尿病等疾病的存在和严重程度。
例如,AST和ALT是常用的评估肝功能的指标,血尿素氮和肌酐则是评估肾功能的关键指标。
三、凝血功能检测凝血功能检测是评估机体出血和凝血功能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判断出血和凝血异常的类型和原因。
例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提示凝血因子缺乏,而国际标准化比值的增高可能与抗凝药物治疗相关。
四、其他血液学检验指标除了上述三个方面的检测,血液学检验还涉及其他一些指标的评估。
例如,C-反应蛋白是炎症反应的指标,血沉是评估非特异性炎症和感染的指标,血气分析可以评估氧合和酸碱平衡情况。
这些指标能提供更多关于疾病状态和机体功能的信息,对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血液学检验涵盖了血细胞分析、血液生化指标、凝血功能检测和其他相关指标的评估。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提供诊断和治疗的参考依据。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血液学检验结果仅作为一个辅助诊断依据,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血液学检验常考知识点
血液学检验常考知识点一、造血检验1、血液学主要研究血液和造血组织,包括细胞形态学、细胞生物学;血液流变学、细胞和体液免疫、血液遗传学、血液生化学。
2、临床血液学检验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检验学实验方法为手段,分析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阐述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协助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监测的一门学科。
(一)造血器官与造血微环境1、胚胎期造血分为中胚层造血、肝脏造血和骨髓造血。
①中胚叶造血期:在人胚发育第2周末开始,到人胚第9周时止。
卵黄囊是最早的造血器官,卵黄囊壁上的血岛是人类最早的造血中心。
②肝脏造血期:始于胚胎第6周,3~6个月的胎肝是体内主要的造血场所。
③骨髓造血期:第14周时开始造血,胚胎第5个月时骨髓成为造血中心。
2、人出生后骨髓是在正常情况下是唯一能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场所,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3、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成人的红骨髓和黄骨髓各约占50%。
脂肪化的骨髓称为黄骨髓,主要由脂肪细胞组成,黄骨髓仍然保持有造血的潜能。
正常情况下,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较强。
成年后,红骨髓仅存在于扁骨、短骨及长管状骨的近心端。
红骨髓有丰富的血管系统,血窦是最突出的结构。
4、各类血细胞产生的顺序依次是: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5、生理情况下,出生2个月后,婴儿的肝、脾、淋巴结等已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
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6、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的内环境称为造血微环境,包括微血管系统、末梢神经、基质、基质细胞及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
骨髓基质细胞包括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脂肪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二)造血干细胞及分化调控▲20世纪60年代初,Till和McCulloch用小鼠脾集落生成实验及体外培养方法证实了造血干细胞的存在。
证实了每一个脾集落是由一个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
1、造血干细胞是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并有多向分化能力的最早的造血细胞。
临床血液学检验知识点
临床血液学检验1、卵黄囊就是人类最初得造血组织。
血岛就是人类最初得造血中心。
2、造血正向调控得细胞因子:干细胞因子(SCF);集落刺激因子(CSF);白细胞介素3(IL-3)。
造血负向调控得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β(TNF-α、β);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干扰素α、β、γ(interferon-α、β、γ,IFN-α、β、γ);趋化因子(CK)3、有丝分裂就是血细胞分裂得主要形式。
巨核细胞则就是以连续双倍增殖DNA得方式,属多倍体细胞。
4、血细胞发育成熟中得形态演变规律(1)、细胞胞体由大逐渐变小(巨核细胞相反,由小变大)(2)、细胞浆颜色由深逐渐变浅(中幼红细胞阶段胞浆血红蛋白合成明显,故颜色发红)(3)、红系统胞浆中无颗粒,粒系统到中幼阶段颗粒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嗜中性,嗜酸性与嗜碱性)改变(4)、中幼阶段核仁消失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五级估计标准5、原粒胞质少,透明天兰色,无颗粒,早幼胞质多含紫红色非特异性得嗜天青颗粒。
6、原红边际有钝状或瘤状突起,有核周淡染区,网织红内含嗜碱性物质,7、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内形成巨噬细胞。
8、正常骨髓片中原巨核为0(多为产板巨),一张正常血片中可见巨核细胞为7—35个。
9、核发育落后于胞质,即幼核老质(巨幼红细胞贫血);胞质发育落后于核,即老核幼质(缺铁性贫血)。
核质发育不平衡(Pelger-Huёt畸形)*MDS病态造血时,可出现小巨核细胞,核浆发育失衡(老浆幼核)、粒细胞中颗粒过少或过多、Pelger-Huёt异常。
10、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红细胞可呈裂细胞11、对红细胞膜起屏障与保持内环境稳定作用得就是磷脂与胆固醇12、过氧化物酶(pox)染色: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出现棕黑色颗粒。
正常时,原粒阴性,自早幼粒细胞至成熟中性粒细胞均呈阳性反应。
嗜碱阴性,嗜酸阳性最强,单核只有幼单与单核呈弱阳性反应,其它除吞噬细胞有阳性外都就是阴性反应。
临床血液学检验重点
绪论一、概念(1)血液学:(2)临床血液学: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临床学科,主要包括来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血液病所致的继发性血液病(3)临床血液学检验:它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血液病为工作对象,创建的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二、血液学和临床的关系(1)血液学与疾病的关系:血液通过血管循环全身,各种组织都与血液密切接触。
全身各系统的疾病可以反映在血液变化中,血液系统疾病也可影响其他器官和组织的功能(2)血液学与检验的关系:血液学检验的检验医师和检验技师应能正确掌握各项有关血液疾病诊断和反应病情的实验;适应血液学的发展,建立有关新试验;能从事有关科学研究的实验工作;具有一定程度血液病的临床知识,对疾病能下诊断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一、造血器官与造血微环境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
造血器官胜场各种造血细胞过程称为造血1、胚胎期造血:分为三个不同的造血期(1)中胚叶造血期:时间:人胚发育第2周-第9周止。
卵黄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细胞是一些未分化、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聚集成团称为血岛。
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
(2)肝脏造血期:始于胚胎第六周,至胚胎第7个月逐渐退化。
肝脏造血的发生是由卵黄囊血岛产生的造血干细胞随血流迁移到肝脏后种植到肝脏而引起造血的。
3-6个月的胎肝是体内主要的造血场所。
(3)骨髓造血期:在胚胎第3个月张骨髓已开始造血,第8个月时,骨髓造血已高度发育,此时骨髓成为造血中心。
2、出生后造血器官(1)骨髓造血:出生后正常情况下,骨髓是唯一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场所,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是有活跃造血功能的骨髓。
从出生至4岁,全身骨髓的髓腔内均为红骨髓。
5岁后红骨髓脂肪化由远心端向近心端发展。
(完整版)临床血液学检验知识点
临床血液学检验1、卵黄囊是人类最初的造血组织。
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
2、造血正向调控的细胞因子:干细胞因子(SCF);集落刺激因子(CSF);白细胞介素3(IL-3)。
造血负向调控的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β(TNF-α、β);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干扰素α、β、γ(interferon-α、β、γ,IFN-α、β、γ);趋化因子(CK)3、有丝分裂是血细胞分裂的主要形式。
巨核细胞则是以连续双倍增殖DNA的方式,属多倍体细胞。
4、血细胞发育成熟中的形态演变规律(1).细胞胞体由大逐渐变小(巨核细胞相反,由小变大)(2).细胞浆颜色由深逐渐变浅(中幼红细胞阶段胞浆血红蛋白合成明显,故颜色发红)(3).红系统胞浆中无颗粒,粒系统到中幼阶段颗粒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改变(4).中幼阶段核仁消失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五级估计标准5、原粒胞质少,透明天兰色,无颗粒,早幼胞质多含紫红色非特异性的嗜天青颗粒。
6、原红边际有钝状或瘤状突起,有核周淡染区,网织红内含嗜碱性物质,7、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内形成巨噬细胞。
8、正常骨髓片中原巨核为0(多为产板巨),一张正常血片中可见巨核细胞为7—35个。
9、核发育落后于胞质,即幼核老质(巨幼红细胞贫血);胞质发育落后于核,即老核幼质(缺铁性贫血)。
核质发育不平衡(Pelger-Huёt畸形)*MDS病态造血时,可出现小巨核细胞,核浆发育失衡(老浆幼核)、粒细胞中颗粒过少或过多、Pelger-Huёt异常。
10、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红细胞可呈裂细胞11、对红细胞膜起屏障和保持内环境稳定作用的是磷脂和胆固醇12、过氧化物酶(pox)染色: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出现棕黑色颗粒。
正常时,原粒阴性,自早幼粒细胞至成熟中性粒细胞均呈阳性反应。
嗜碱阴性,嗜酸阳性最强,单核只有幼单和单核呈弱阳性反应,其它除吞噬细胞有阳性外都是阴性反应。
【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二部分)
【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二部分)第一章绪论1、血液学(Haematology)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包括血液和造血组织的生理、病理基础和临床各个方面.2、临床血液学(Clinical hematology)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结合的综合临床学科。
主要涉及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继发于其他组织器官原发病的继发性血液病。
3、临床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Clinical hematology and hematologyexaminations)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研究对象而创建的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在临床实验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的新兴学科。
第二章造血基础理论1.造血(hematopoiesis):是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造血主要涉及造血器官、造血细胞、造血微环境、造血调节、和血细胞发育、成熟、释放等。
人体造血器官主要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肝脾.2。
造血器官: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
3。
淋巴组织或淋巴器官:系指机体内以淋巴细胞(包括浆细胞)为主要细胞成份的组织结果而言。
4.血岛:人胚第二周末时,卵黄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细胞是一些未分化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聚集成团,成为血岛。
5.妊娠月数造血部位图(记住)出生前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卵子受精后逐渐分为内、中、外三个胚层,造血细胞均发生于中胚层;根据胚胎发育过程中造血中心的转移可将出生前造血分为三个阶段。
①卵黄囊造血期最早,人胚第2周末;主要生成RBC(第3周开始),肯定不生成Lc,粒c 不确定。
第一代幼稚RBC,第二代幼稚RBC。
②肝造血期肝脏造血9—24周,肝造血的干细胞是由卵黄囊迁移来的;以RBC为主,肯定不生成Lc,有粒c,巨核c。
脾脏造血始于第3个月;早期以RBC和粒c为主,第5个月有Lc生成,出生后成为终生制造Lc的场所。
临床血液学检验学重点复习重点总结
一.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两个月后,骨髓外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EH)。
常见于儿童。
髓外组织无骨髓—血屏障结构,幼稚细胞不经筛选即可进入外周血循环,故常可导致相应器官肿大。
二.骨髓穿刺禁忌症:1.有出血倾向或凝血时间明显延长者不宜做,如为了明确疾病诊断也可做,但完成穿刺后必须局部压迫止血5—10min。
而严重血友病患者禁忌。
2.晚期妊娠的妇女做骨髓穿刺时应慎重。
三.有核细胞计数结果计算1.百分比:百分比是指有核细胞的百分比(ANC)。
在某些白血病中,还要计算出非红系细胞百分比(NEC):指去除有核红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外的有核细胞百分比。
2. 计算粒红比值(G/E):指各阶段粒细胞百分率总和与各阶段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之比。
四.正常骨髓象特点:见书P61表4—10健康成人骨髓象特点。
五.铁染色1.原理:健康人骨髓中的铁主要存在于骨髓小粒和幼红细胞中。
在酸性环境中与亚铁氰化钾作用,形成普鲁士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定位于含铁的部位。
2.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见书P65—66.六.过氧化物酶染色(POX)临床意义:见书P69—70.七.苏丹黑(SBB)染色的应用评价:见书P71. (注:SBB特异性低于POX,敏感性高于POX,细胞化学染色特异性比敏感性重要)八.贫血:指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比容低于相应的年龄组,性别组和地域组人群的参考范围下限的一种症状。
九.再生障碍性贫血(AA):1.概述:是因物理,化学,生物及某些不明原因是骨髓造血组织减少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造血干细胞疾病。
2.血象:见书P155—156. 以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降低为主要特征。
3.骨髓象:见书P156。
十.缺铁性贫血(IDA):1.概述:是因机体铁的需要量增加和铁吸收减少使体内储存铁耗尽而缺乏,又未得到足够的补充,导致合成血红蛋白的铁不足而引起的贫血。
【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
【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一)粒细胞系统1。
原始粒细胞(myeloblast):10~18μm,胞体圆或类圆形,核占细胞的2/3以上,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核仁2~5个、较小、清楚;胞浆量少,染天蓝色,有透明感,无颗粒。
2。
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12~20μm,较原粒细胞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细胞粗糙,染色质颗粒开始有聚集,核仁可见或消失;胞浆染淡蓝色、蓝色或深蓝色,含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紫红色颗粒(即非特异性颗粒).3.中幼粒细胞(myelocyte)①中性中幼粒(neutrophilic myelocyte):10~18μm,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有凹陷,其凹陷处约占细胞的2/3~1/2,核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隐约可见或消失;胞浆量多,染淡红或少数区域略偏蓝,含大小一致的红色颗粒、即特异性颗粒(致少有一个区域)。
②嗜酸性中幼粒(eosinophilic):15~20μm:核与中性中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粗大而均匀、排列紧密的橘红色特异性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basphilic):10~15μm,核圆形或椭圆形、但常常轮廓不清,核染色质较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含有排列零乱、大小不等数量不多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metamyelocyte)①中性晚幼粒(neutropilic metamyelocyte):10~16μm,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程度不超过假设直径的一半,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无核仁;胞浆量多,浅红色,充满中性特异性颗粒。
②嗜酸性晚幼粒(eosinophilic metamyelocyte):10~16μm,核形及结构与中性晚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橘红色的、大小一致的嗜酸性特异性颗粒。
③嗜碱性晚幼粒(basophilic metamyelocyte):10~14μm,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分布有少量嗜碱性非特异颗粒。
【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资料
【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一)粒细胞系统1. 原始粒细胞(myeloblast):10~18μm,胞体圆或类圆形,核占细胞的2/3以上,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核仁2~5个、较小、清楚;胞浆量少,染天蓝色,有透明感,无颗粒。
2. 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12~20μm,较原粒细胞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细胞粗糙,染色质颗粒开始有聚集,核仁可见或消失;胞浆染淡蓝色、蓝色或深蓝色,含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紫红色颗粒(即非特异性颗粒)。
3.中幼粒细胞(myelocyte)①中性中幼粒(neutrophilic myelocyte):10~18μm,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有凹陷,其凹陷处约占细胞的2/3~1/2,核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隐约可见或消失;胞浆量多,染淡红或少数区域略偏蓝,含大小一致的红色颗粒、即特异性颗粒(致少有一个区域)。
②嗜酸性中幼粒(eosinophilic):15~20μm:核与中性中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粗大而均匀、排列紧密的橘红色特异性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basphilic):10~15μm,核圆形或椭圆形、但常常轮廓不清,核染色质较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含有排列零乱、大小不等数量不多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metamyelocyte)①中性晚幼粒(neutropilic metamyelocyte):10~16μm,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程度不超过假设直径的一半,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无核仁;胞浆量多,浅红色,充满中性特异性颗粒。
②嗜酸性晚幼粒(eosinophilic metamyelocyte):10~16μm,核形及结构与中性晚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橘红色的、大小一致的嗜酸性特异性颗粒。
③嗜碱性晚幼粒(basophilic metamyelocyte):10~14μm,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分布有少量嗜碱性非特异颗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一)粒细胞系统1. 原始粒细胞(myeloblast):10~18μm,胞体圆或类圆形,核占细胞的2/3以上,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核仁2~5个、较小、清楚;胞浆量少,染天蓝色,有透明感,无颗粒。
2. 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12~20μm,较原粒细胞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细胞粗糙,染色质颗粒开始有聚集,核仁可见或消失;胞浆染淡蓝色、蓝色或深蓝色,含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紫红色颗粒(即非特异性颗粒)。
3.中幼粒细胞(myelocyte)①中性中幼粒(neutrophilic myelocyte):10~18μm,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有凹陷,其凹陷处约占细胞的2/3~1/2,核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隐约可见或消失;胞浆量多,染淡红或少数区域略偏蓝,含大小一致的红色颗粒、即特异性颗粒(致少有一个区域)。
②嗜酸性中幼粒(eosinophilic):15~20μm:核与中性中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粗大而均匀、排列紧密的橘红色特异性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basphilic):10~15μm,核圆形或椭圆形、但常常轮廓不清,核染色质较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含有排列零乱、大小不等数量不多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metamyelocyte)①中性晚幼粒(neutropilic metamyelocyte):10~16μm,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程度不超过假设直径的一半,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无核仁;胞浆量多,浅红色,充满中性特异性颗粒。
②嗜酸性晚幼粒(eosinophilic metamyelocyte):10~16μm,核形及结构与中性晚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橘红色的、大小一致的嗜酸性特异性颗粒。
③嗜碱性晚幼粒(basophilic metamyelocyte):10~14μm,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分布有少量嗜碱性非特异颗粒。
5. 杆状核粒细胞(stab granulocyte)①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tab granulocyte):10~15μm,核凹陷程度超过假设直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以上,呈带状弯曲,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胞浆充满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eosinophilic stab granulocyte):11~16μm,核与中性杆状相似;浆内充满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basophilic stab granulocyte):10~12μm,核呈模糊杆状;胞浆内及核上分布有少量嗜碱性颗粒。
6. 分叶核粒细胞(segmented granulocyte)①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10~14μm,核呈分叶状,叶与叶之间有细丝相连或全断开,常分2~5叶,核染色质已浓集呈粗的小块状,染深紫红色;胞浆丰富,内含淡红色均匀细小颗粒。
②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eosino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11~16μm,核多分2叶,核染色质结构与中性分叶核相似;胞浆内充满粗大均匀一致的橘红色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baso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10~12μm,核可分3~4叶或分叶不明显;胞浆分布有少量大小不等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
(二)红细胞系统①原始红细胞(pronormoblast):15~20μm,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常呈钝角状或瘤状突起,核呈圆形,居中或偏位,约占细胞体的4/5左右,核染色质呈颗粒状较原粒细胞粗而密集,核仁1~3个不等,且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呈浅蓝色或暗蓝色;胞浆量少,染深蓝色、不透明,有油画蓝感,无颗粒。
②早幼红细胞(earlynormoblast):10~18μm,核圆形或椭圆形,约占细胞的2/3以上,核染色质颗粒有浓集现象,较原红细胞粗糙,核仁模糊或消失;胞浆量增多,染不透明蓝色或深蓝色,边缘可见瘤状突起。
③中幼红细胞(polychromatic normoblast):8~15μm,核圆形,约占细胞的1/2,核染色质凝聚呈条索状或块状,中间有明显空隙,如压碎饼干样或打碎墨砚感,无核仁;胞浆量相对较多,浆内由于已合成不等量的血红蛋白,可染呈不同程度的嗜多色性。
④晚幼红细胞(orthochromatic normoblast):7~10μm,核圆形居中或偏位,占细胞的1/2以下,核染色质致密聚集成结构不清的紫黑色团块状,无核仁;胞浆量较多,因已合成大量血红蛋白,常染浅灰红色或浅红色。
⑤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7.2~7.5μm,为晚幼红细胞刚脱核而成,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瑞氏染色为多嗜性红细胞,用煌焦油蓝活体染色后在细胞内可见蓝色细颗粒或呈线状或网状结构。
⑥红细胞(erythrocyte):正常红细胞平均为7.2μm,呈双面微凹之圆盘状,中央较薄,染色浅,边缘较厚,染色深,呈粉红色,无核。
(三)单核细胞系统①原始单核细胞(monoblast):15~20μm,胞体圆形或椭圆形,核较大圆形或类圆形,核染色质纤细,呈疏松网状结构,核仁1~3个;胞浆量较其它原始细胞丰富,灰蓝色,不透明,边缘不规则或有伪足状突起。
②幼稚单核细胞(promonocyte):15~25μm,核圆形或不规则形,易见扭曲、凹陷、切迹等改变,核染色质较原始单核细胞粗糙疏松,核仁可有可无;胞浆浅灰蓝色,不透明,可见细小颗粒。
③单核细胞(monocyte):12~20μm,核形态常不规则,有肾形,马蹄形,“S”形,分叶状,笔架形等,核染色质疏松呈丝网状或条纹状结构,无核仁;胞浆量较多,染不透明的灰蓝色,可见细小红色颗粒。
(四)淋巴细胞系统1.原始淋巴细胞(lymphoblast):10~18μm,胞体圆形或椭圆形,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核仁1~2个;胞浆量少,呈淡蓝色,透明,无颗粒。
2.幼稚淋巴细胞(prolymphocyte):10~16μm,核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仍较细致,核仁可有可无;胞浆量较少,淡蓝色,偶见有少许红色颗粒。
3.淋巴细胞(lymphocyte)①大淋巴细胞:12~15μm,核圆形稍偏于一侧,核染色质排列紧密均匀,深紫红色;胞浆量相对较多,染透明淡蓝色,可有少量大小不等的红色嗜天青颗粒。
②小淋巴细胞:6~9μm,核相对较小,呈圆形,核染色质紧密呈大块状,结构不清楚,染深紫红色;胞浆极少,似裸核样,如可见则呈淡蓝色,一般无颗粒。
(五)浆细胞系统1. 原始浆细胞(plasmablast):14~18μm,胞体圆形或椭圆形,核圆形,占细胞的2/3以上,居中或偏位,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网状,染紫红色,核仁2~5个;胞浆量多,染深蓝色,不透明,无颗粒。
2. 幼稚浆细胞(proplasmacyte):12~16μm,胞体多呈椭圆形,核圆形或椭圆形,占细胞的1/2,居中或偏位,核染色质较原浆细胞粗糙紧密,开始聚集,染深紫红色,核仁模糊或消失;胞浆量多,深蓝色或紫蓝色或呈蓝色火焰状,不透明,有时可有空泡及少数嗜天青颗粒。
3. 浆细胞(plasmacyte):8~15μm,核明显缩小,圆形,占细胞的1/3以下,偏于一侧,核染色质浓集成块状,常排列呈车轮状,无核仁;胞浆量丰富,染蓝色或紫蓝色,不透明,有时有泡沫感,浆内可含有小空泡及/或少量嗜天青颗粒,偶见胞浆中有较大的红色或淡蓝色透明的球状物,称Russell小体,是球蛋白聚集而成。
(六)巨核细胞系统1.原始巨核细胞(megakaryoblast):15~30μm,胞体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核染色质较其他原始细胞粗,呈粗网状或细条索状结构,染深紫红色,核仁2~3个,淡蓝色,不清晰,不规则;胞浆量较少,不均匀,不规则,染深蓝色,无颗粒。
2.幼稚巨核细胞(promegkaryocyte):30~50μm,外形不规则,核亦不规则,有重叠,可扭转呈肾形或分叶状,核染色质呈粗颗粒或粗网状或局部浓集呈小块状,排列紧密,核仁可有可无;胞浆量增多,常有伪足状突出,染蓝色或浅蓝色,在近核处出现或多或少的很细小红色嗜天青颗粒。
3.巨核细胞(megakarycyte)①颗粒型巨核细胞:40~70μm,可达100μm,外形不规则,核较大,形态不规则,多呈分叶状,核染色质较粗糙,排列紧密呈团块状,紫红色,无核仁;胞浆量丰富,染粉红色,夹杂有蓝色,内含大量细小红色颗粒,常聚集呈簇,但无血小板形成。
②产板型巨核细胞:40~70μm,可达100μm,形态大致与颗粒型巨核细胞相似,唯有不同的一点是胞浆内充满细小的红色颗粒及数量不等的血小板。
③裸核型巨核细胞:是产板型巨核细胞的胞浆解体后,释放出大量血小板,仅剩一个细胞核,称之为裸核。
4. 血小板(platelet):胞体很小,2~4μm,呈圆形、椭圆形,逗点状,不规则形,中心部位有细小紫红色颗粒,无细胞核,涂片上血小板常三五成群堆集出现。
(七)其他细胞1.组织嗜细胞(tissue basophilic cell):又称肥大细胞(mast cell),12~20μm,呈圆形,椭圆形,梭形,三角形等,核小,呈圆形或椭圆形,居中或偏位,核染色质模糊,结构不清;胞浆充满圆形、大小一致的深紫色嗜碱性颗粒。
2.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8~22μm,形态极不规则,多呈梭形,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呈网状,多无核仁;胞浆量少,染淡蓝色,边缘常模糊不清,常沿核长轴的两侧或一端呈尾状伸出,可有细小紫红色颗粒。
3.纤维细胞(fibrocyte):胞体较大,不规则,多为长尾形,核圆形或椭圆形(1~数个),核染色质呈或细或粗的网状结构,核仁1~2个,不清晰,成熟者无核仁;胞浆丰富,多在细胞两端,染淡蓝色,边界模糊,内含纤维网状物及少许嗜天青颗粒。
4.成骨细胞(osteoblast):胞体较大,20~40μm,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单个或多个成群分布,核圆形或椭圆形,常偏于细胞一侧,核染色质排列呈粗网状,染深紫红色,核仁可有1~3个;胞浆丰富,染深蓝色或灰蓝色,边缘常呈模糊云雾状。
5.破骨细胞(osteoclast):胞体巨大,60~100μm,形态不规则,颇象巨核细胞,核小、数量较多,3~100个不等,圆形或椭圆形,大小大致相等,边缘清晰,彼此独立,无核丝相连,随意排列,核染色质呈粗网状,几乎每个核都有一个蓝色核仁;胞浆丰富,染淡蓝色或浅红色,含大小不等的紫红细小颗粒。
6.脂肪细胞(fatty cell):30~50μm,胞体圆形或椭圆形,核较小,形状不规则,常被挤压在一边,核染色质呈细致密网状,无核仁;胞浆内充满大量空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