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S专家共识》解读

合集下载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2020)要点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2020)要点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2020)要点帕金森病(PD)是一种以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早期PD的药物治疗显效明显,但经长期口服药物治疗后,逐渐出现疗效减退及运动并发症。

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是在脑内核团或特定脑区植入刺激电极,通过脉冲电刺激调控相关核团或脑区的功能,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

1987年,法国Benabid将DBS应用于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治疗,至今已逾30年。

该疗法于1998年在我国首次使用,目前在国内已得到广泛开展。

DBS疗法可显著改善PD患者的运动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长,需要接受DBS疗法的患者将进一步增加。

一、患者的选择(一)PD的诊断原发性PD的诊断符合我国2016年发布的《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或符合2015年国际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会(MDS)原发性PD的诊断标准。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1. 原发性PD,或者遗传性PD、各种基因型PD,对复方左旋多巴反应良好。

2. 药物疗效已显著减退,或出现明显的运动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3. 出现不能耐受的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到药物疗效。

4. 存在药物无法控制的震颤。

5. 除外严重的共存疾病:(1)有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

(2)有严重(难治性)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病。

(3)有医学共存疾病影响手术或生存期。

(三)术前评估DBS术前需进行系统评估,评估PD患者的运动症状、运动并发症、非运动症状、生活能力等要素。

(四)手术时机1. 病程:原则上,病程≥5年的PD患者建议行DBS手术治疗。

病程<5年,但符合原发性PD临床确诊标准的患者,手术适应证明确,建议病程放宽至4年。

以震颤为主的PD患者,经规范的药物治疗震颤改善不理想且震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经过评估后建议放宽至3年。

2. 病情严重程度:有“开关”现象的症状波动患者,关期的HoehnYahr 分期为2.5~4.0期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肌张力障碍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肌张力障碍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肌张力障碍危象的识别和处理
• 识别:肌张力障碍危象,又称肌张力障碍风暴或肌张力障碍持续状态,是一种严 重而罕见的运动障碍急症。临床特征包括快速恶化的全身型肌张力障碍,严重的 躯干扭曲或姿势异常,伴发热、大汗、心动过速、呼吸急促、横纹肌溶解等,可 进展为延髓功能障碍和呼吸衰竭。
• 治疗方法:①寻找诱因并给予相应处理:如治疗感染、恢复以往用药、排除设备 故障或更换脉冲发生器等。②支持性治疗:包括气道保护、镇静和疼痛控制等。 静脉注射咪达唑仑是首选药物,其他常用的药物还包括丙泊酚、巴比妥类药物和 非去极化肌松药如泮库溴铵等。③控制肌张力障碍症状:单独或联合应用口服抗 胆碱能药物、苯二氮䓬类药物、巴氯芬等,也可以采用鞘内注射巴氯芬治疗。④ 手术治疗:若患者对上述治疗效果欠佳,应及时进行DBS的手术评估。
唑吡坦等。
药物治疗
• 推荐意见: • (1)抗胆碱能药物如苯海索可用于治疗肌张力障碍,特别是对于全身型和节段型
患者,对儿童和青少年患者更为适合。 • (2)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迟发性肌张力障碍以及抗精神病药物、甲氧氯普胺
等引起的急性肌张力障碍,可以应用抗胆碱能药物。 • (3)儿童起病的全身型和节段型肌张力障碍患者治疗应首选多巴胺能药物进行诊
断性治疗。 • (4)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主要用于治疗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 • (5)苯二氮䓬类药物、巴氯芬、抗多巴胺能药物有一定临床用药经验,尚缺乏大
规模对照研究证据。
药物治疗
• (二)肉毒毒素治疗,推荐意见: • (1)肉毒毒素治疗颈部肌张力障碍疗效肯定(A级推荐),是颈部肌张力障碍治疗的一
• 采用制动治疗、感觉训练等治疗方法,对手部肌张力障碍有一定疗效。 • 多项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的研究发现低频、针对特定皮质如运动前区的多次治

2020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解读

2020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解读

2020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解读2012年第一版《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发布,对于规范我国DBS的手术开展起了重要作用。

随着国内外相关指南的更新,人们对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有了新的认识,《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于2020年发布。

此版共识是在国家“十三五”课题支持下,由27所医院、5大领域、39位专家共同完成,与旧版相比,新版内容更丰富、更全面、更前沿。

共识正文分为四部分:患者选择:更精准、更科学、更人性化;手术治疗:步骤描述更详细具体,增加靶点选择指导;术后管理:涉及药物、程控、康复、护理及患者教育;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增加对DBS相关并发症预防、处理的建议,包括手术、硬件、刺激相关并发症。

此外,第二版专家共识包含3个附录:附录1术前评估:详细介绍评估内容及应用量表,涉及左旋多巴反应性评测、头颅结构的影像学检查、神经功能障碍的整体评估、Hoehn-Yahr分期、运动并发症评估、认知功能评测、神经心理评估、自主神经功能评测、其他非运动症状评估、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评估、服药情况和左旋多巴等效剂量换算等;附录2手术步骤和靶点精准定位:对术前准备阶段、电极植入阶段、植入延伸导线和脉冲发生器及靶点坐标的影像学定位、入颅点及植入电极的角度轨迹、MER辅助靶点功能定位进行详细规范,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外科进行手术;附录3术后药物管理:包括DBS术后不同阶段的药物治疗建议、DBS术后药物治疗与程控关系、DBS术后药物调整次序和原则。

手术治疗1. 手术团队新版专家共识阐述了建立团队的必要性,在神经内外科、心理科和精神科的基础上,增加了康复科、影像科和麻醉科(必要时)。

(1)为了判断是否适合手术、手术的风险与近远期疗效以及确定最佳手术靶点,有必要建立一支DBS团队。

(2)团队至少由神经内、外科医生组成,必要时还应包括内科、心理科、精神科、康复科、影像科及麻醉科医生或相关技术人员等。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2020)要点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2020)要点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2020)要点Parkinson's disease (PD) XXX characterized by tremors。

muscle rigidity。

slow movements。

and postural balance disorders。

While early drug therapy for PD is effective。

long-term use can lead to XXX(DBS) was introduced in the 1970s and XXX was first used in China in 1998 and has since been XXX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As China'XXX grows。

the number of patients XXX increase.I。

Patient nA。

PD Diagnosis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PD should follow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PD in China's 2016 guidelines or the 2015 XXX Disorder Society (MDS)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primary PD.B。

XXX1.Primary or ic PD with a good response to levodopa.2.XXX's quality of life.3.XXX.4.XXX.5.n of severe comorbidities: (1) significant cognitive impairment。

(2) severe (intractable) n。

anxiety。

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几个常见误区

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几个常见误区

帕金森病在几十年前还被划归为临床少见病,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中国人的平均寿命随之延长,帕金森病作为老年疾病在临床上也越来越常见。

它是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改变类疾病,因为脑干黑质内铁蛋白沉积而导致细胞进行性凋亡,多巴胺分泌逐渐减少,从而引起多巴胺能神经元网络功能失调。

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单纯应用药物治疗无法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还伴有药物相关副作用,生活质量低下。

对患者实施脑深部电刺激手术干预,能显著改善病患的相关临床症状,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

安全性强,有效性高,治疗方式可逆,是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的特点,已成为临床治疗帕金森病的必要手段。

了解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僵硬、震颤和运动迟缓等症状。

它的病理基础是多巴胺神经元的损失和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

在正常情况下,多巴胺神经元从黑质向纹状体传递信号,控制身体运动的协调性。

然而,帕金森病患者的多巴胺神经元受到损害,导致多巴胺水平降低,从而影响了身体的运动控制。

脑深部电刺激手术的特征脑深部电刺激(DBS)是通过立体定向技术在人体大脑特定核团或区域植入刺激电极,利用局部脉冲刺激调节大脑网络信息传递而影响部分核团或传导束的功能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症状的治疗方式。

脑深部电刺激技术已然存在数十年,一般被用作处理运动障碍性疾病,比如特发性震颤、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等。

DBS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定位。

手术前,医生通过核磁共振成像(MRI)等技术确定患者大脑的特定区域。

2.植入电极。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在患者的头部开一个小洞,然后将电极插入大脑深处的目标区域。

3.外部调节器。

电极通过一根导线与外部植入的调节器相连,医生可以通过调节器来调整电极的电刺激强度、频率等参数。

4.调试。

在手术后的几周或几个月内,医生会对调节器进行调试,找到最适合患者的电刺激参数。

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治疗的误区误区一:等我实在受不了了,才需要做这种手术。

药物涂层球囊中国专家共识与临床应用解读

药物涂层球囊中国专家共识与临床应用解读

药物涂层球囊中国专家共识与临床应用解读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中单纯普通球囊扩张、裸全属支架(BMS )及药物系统支架(DES )的应用,极大的改善了患者预后,但支架内再狭窄(ISR )、支架内晚期血栓形成、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 )等挑战依然存在。

DCB的出现为我国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为使这一新技术在我国冠状动脉疾病治疗中得以规范应用,基于多项国内外临床硏究,二十多位国内PCI领域知名专家经过循证论证和会议讨论,制定了《药物涂层球囊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该共识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DCB的作用机制及特点、DCB的临床适应证及循证研究、DCB的临床使用流程和注意事项。

V DCB的作用机制及特点DCB是携带有抗增殖药物的半顺应性球囊。

预扩张使靶病变产生微损伤后,药物球囊送至靶病变处,球囊扩张时,其表层抗增殖药物可快速、均一且足量渗入血管壁而发挥长时间抑制血管内膜增生的作用。

与DES 不同,DCB表面无任何合成聚合物,无全属网格残留,避免炎症反应及其影响内皮愈合风险具药物非缓释技术可加速靶病变愈合和内皮化,从而降低晚期血栓风险并缩短DAPT时间。

同时DCB治疗避免了异物置入,为患者保留了必要时的后续治疗机会。

2. DCB的临床适应证及循证研究多项临床试验证实了DCB在治疗支架内再狭窄、小血管病变、分叉病变等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

2・1、支架内再狭窄迄今为止,DCB应用于ISR的经验最多,结果最鼓舞人心。

针对BMS -ISR病变FACCOCATH - ISR硏究2年随访结果证明了DCB较普通球囊安全性更好,且可降低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

PEPCADU硏究显示” DCB的疗效至少与第一代DES相当,耐受性良好,且不需要再次置入支架。

针对DES - ISR病变,ISARDESIRE - 3硏究显示z DCB的疗效与第—代DES相当,且DCB更具安全性。

PEPCADChinalSR研究证实了DCB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第一代DES相当,DCB可以避免再次置入支架,是治疗DES - IS R的更优选择。

《神经认知障碍精神行为症状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要点

《神经认知障碍精神行为症状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要点

《神经认知障碍精神行为症状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要点精神行为症状群(neuropsychiatric syndrome,NPS)可见于神经认知障碍的不同时期,包括轻度行为损害(MBI)与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群(BPSD)。

MBI是较认知障碍出现更早的行为和情感症状,如动机缺乏、情绪不稳定、冲动控制障碍、社交不适切、异常的信念和观念等,可增加个体发生痴呆的风险,或者是痴呆的早期症状。

BPSD可出现在痴呆病程中的任何阶段,其可加重患者的社会生活功能障碍,给患者本人、家属和照料者造成较大的心理痛苦,影响生活质量,增加了医疗和照护负担,这往往也是患者接受住院治疗的主要原因,是痴呆临床治疗的重点和难点。

一、概述(一)流行病学概况BPSD患病率因采用的评估工具、评估对象来源不同而有所差异。

(二)发病机制概况1. 生物学因素:2. 心理学因素:3. 社会学因素:二、主要临床表现临床实践中,BPSD可见于不同亚型的痴呆患者(表1)。

依据症状出现频率、影响他人程度以及潜在风险可将BPSD分为需要紧急精神药物治疗和仅在需要时在非药物干预基础上联合短期精神药物干预,以及仅需非药物干预等3类症状群;具体见表2。

(一)需要紧急精神药物治疗的症状1. 攻击行为:2. 激越:(二)仅在需要时在非药物干预基础上联合短期精神药物干预的症状1. 妄想:2. 幻觉:3. 抑郁:4. 焦虑:5. 睡眠紊乱:6. 脱抑制:(三)仅需非药物干预的症状1. 错认:2. 游荡:3. 淡漠:4. 进食行为改变:三、临床评估(一)精神与行为症状背景信息1. 生物因素:2. 心理因素:3. 社会与环境因素:(二)量表评估比较常用的BPSD评估工具见表3。

四、临床管理原则与方法(一)管理原则BPSD的管理应遵循个体化原则,贯穿痴呆的全病程,即从无症状期的预防直至严重行为紊乱的干预。

目标为减轻或缓解症状强度或频率、照料者负担,改善患者及照料者生活质量。

在抗痴呆药使用的基础上,临床首选非药物干预,只有当非药物干预无效或者BPSD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影响治疗依从性,患者难以服从照料或者存在紧急情况或安全问题时才使用药物治疗。

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意识障碍是临床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近些年由于急诊与重症医学的发展,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是昏迷病人比例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确诊断治疗,早期预警,减少发病率和病残率,是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临床治疗需求急剧增加,慢性意识障碍的检测,评估以及干预方式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引起了高度的重视。

神经影像脑网络功能,神经电生理等技术的进展,大大提高了临床的诊断精度以及对疾病的认识。

以神经调控为中心的综合治疗,也为未来功能性疾病治疗带来了希望。

2018年以来,美国,欧洲,英国相继出版了慢性意识障碍诊断及治疗的指南,梳理总结规范了该领域的一些诊疗新进展以及规范。

近几年国内慢性意识障碍的研究及临床干预也非常活跃,在此时推出专家共识,对于规范引导及推动我国慢性意识障碍事业,具有重要作用。

天坛医院赵继宗院士多年来一直关注意识障碍领域的工作,天坛医院也在加大该领域的研究以及临床工作的推进力度。

最终出版《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尽管这个领域的很多研究结果尚在初步阶段,需要临床观察,但已经对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有了相当大的示范及指导作用,本共识的出版对于指导和规范统一国内的临床治疗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意识障碍(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DoC)是指各种严重脑损伤导致的意识丧失状态,如昏迷、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VS)和微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

慢性意识障碍(prolonged DoC,pDoC)是指意识丧失超过28d的意识障碍。

脑外伤是pDoC的首位病因,非外伤病因主要包括脑卒中和缺氧性脑病(如心肺复苏后、中毒等)。

pDoC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丘脑-皮层和皮层-皮层连接的破坏是主要原因。

中央环路假说提出丘脑-额叶-顶、枕、颞叶感觉皮质的连接是意识的基本环路,该环路完整性的破坏将导致pDoC。

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
杨正明;陈坚;雷霆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年(卷),期】2000(5)2
【摘要】自1947年Spiegel等将立体定向技术应用于帕金森病(PD)的治疗以来,该技术经历了从兴盛~衰退~再兴盛的历史发展过程。

其衰退的原因是由于70年代L-多巴等抗PD药物的应用,使该病的治疗效果有了极大的改善。

但遗憾的是长期应用抗PD药物会产生许多严重的并发症,并且长期应用抗PD药物后其疗效也逐年减退,即产生耐药性。

对这些不能耐受药物或产生耐药性的PD患者,应重新考虑采用立体定向手术方法。

【总页数】2页(P70-71)
【关键词】脑深部电刺激术;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技术
【作者】杨正明;陈坚;雷霆
【作者单位】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11
【相关文献】
1.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 [J], 李立宏;高国栋;王学廉
2.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1例报告 [J], 赵长地;薛健
3.脑深部电刺激:帕金森病外科治疗适宜技术——《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
法专家共识》解读 [J], 高国栋; 王学廉; 李楠
4.脑深部电刺激:帕金森病外科治疗适宜技术——《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解读 [J], 高国栋; 王学廉; 李楠
5.人性化护理干预用于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价值 [J], 张满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肌张力障碍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中国专家共识

肌张力障碍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中国专家共识

肌张力障碍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中国专家共识肌张力障碍是位列帕金森病、原发性震颤之后的第三大运动障碍疾病,致残率高并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传统肌张力障碍的定义为:一种不自主、持续性肌肉收缩引起的扭曲、重复运动或姿势异常的综合征。

近年来,随着学界对疾病认识的深入,肌张力障碍的定义已更新为:一种由肌肉不自主间歇或持续性收缩所导致的异常重复运动和(或)异常姿势的运动障碍疾病;异常重复运动及异常姿势呈现扭曲样、模式化特点,可合并震颤;随意动作可诱发或加重不自主动作及异常姿势,伴有“溢出”肌肉的激活。

肌张力障碍作为不自主运动的形式,还可伴有以下特征:不自主运动、动作特异性、缓解技巧或策略(感觉诡计)(sensory tricks or gestes antagonistes)、镜像肌张力障碍、零点、溢出或泛化、肌张力障碍性震颤。

其治疗策略的制定主要依据病因学分类及临床特征。

以往,肌张力障碍根据起病年龄(早发型、晚发型)、症状分布(局灶型、节段型、多灶型、偏身型、全身型)以及病因(原发性或特发性、肌张力障碍叠加、遗传变性病、发作性肌张力障碍、继发性或症状性)进行临床分型。

其中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指不伴其他潜在病理改变的单纯型肌张力障碍;继发性指伴有已知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的肌张力障碍。

由于该分类的局限性,2013年以后学界普遍接受以临床特征及病因两大主线为基础的新分类法。

按临床特征分类包括:发病年龄(婴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成年晚期)、症状分布(局灶型、节段型、多灶型、偏身型、全身型)、时间模式[包括疾病进程(稳定型、进展型)和变异性(持续型、动作特异型、发作型、日间波动型等)]、伴随症状(单纯型、复合型、复杂型)。

按照病因学分类包括:神经系统病理性(有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证据、有结构性病变证据、无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或结构性病变证据)、遗传或获得性、特发性。

需要特别指出,现有的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肌张力障碍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高级别临床研究证据中,患者的纳入标准大多依据2013年之前的病因分类方法。

2020版:药物球囊应用国际专家共识解读(全文)

2020版:药物球囊应用国际专家共识解读(全文)

2020版:药物球囊应用国际专家共识解读(全文)目前药物洗脱支架(DES)仍然是冠心病的主流介入治疗方法,但药物球囊(DCB)已成为某些冠脉病变新的治疗措施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其在一些特殊病人群体及特殊部位的病变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除了指南推荐的DCB可用于支架内再狭窄(ISR)外,最近的随机临床研究显示,DCB治疗原位小血管病变和伴高出血风险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此外,对于冠脉其它原位病变可能亦具有良好的治疗前景(例如,分叉病变、大血管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糖尿病)。

根据最近发布的大量临床试验数据,DCB国际共识小组对DCB使用建议进行了阐述,总结了DCB 的历史背景及发展历程、技术建议、可能的适应症和未来前景。

由于在输送球囊的设计、所用药物的剂量、制剂和药物释放动力学之间有非常重要的相关性,因此不同的DCB之间具有“类效应”现象似乎并不存在。

文章于近期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的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子刊上,以下对共识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及讨论。

该国际共识较既往DCB共识更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不存在DCB 之间的“类效应”:由于球囊的设计、药物种类、药物剂量剂型、药物释放动力学及塑形剂不同,不同DCB之间疗效存在差别;2.DCB使用适应症的拓展:首次提出每例PCI从开始都应该以使用单纯DCB策略为目标,提出了从病变到临床两种适应症范畴,但目前DCB除应用于ISR和小血管原位病变外的其它病变尚需更多的临床证据;3.强调更加充分的病变预处理的重要性:预处理球囊与血管直径比有原来的0.8:1提高到1:1,以达到即刻的最大管腔获得;4.双联抗血小板(DAPT)时程大大缩短:对于稳定性冠心病或仅基于病变因素考虑,术后仅需要1个月DAPT。

对于出血极高危病人或需要近期外科手术患者,可考虑术后即采用单联抗血小板治疗(SAPT);5.雷帕霉素类DCB产品已获欧盟审批上市,但其临床疗效尚待进一步验证。

鉴于DES远期仍有较高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需要较长的DAPT时程,如能在不使用永久植入物的情况下防止再狭窄,应该是一种最佳的治疗方式。

右美托咪定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2版)

右美托咪定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2版)

右美托咪定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2版)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药右美托咪定具有多种药理特性,在麻醉学领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随着其临床应用经验的积累,以及观察到其对术后寒战和谵妄等的明确治疗作用,有必要对《右美托咪定临床应用指导意见(2013)》进行补充和修订,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药理学特性右美托咪定是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药,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α2受体产生相应的药理作用。

右美托咪定通过作用于蓝斑核α2受体及激动内源性促睡眠通路而产生镇静催眠作用,使患者维持非快动眼Ⅲ期自然睡眠状态,这种镇静催眠状态的特点是患者可以被刺激或语言唤醒,并且在镇静催眠过程中不会产生呼吸抑制。

右美托咪定还有抗焦虑、降低应激反应、稳定血流动力学、镇痛、抑制唾液腺分泌、抗寒战和利尿等作用。

此外,右美托咪定与其他镇静镇痛药物联合使用时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能显著减少其他镇静镇痛药物的使用量。

右美托咪定可经静脉内泵注、肌内注射、鼻腔点滴、颊黏膜或口服给药,然而右美托咪定有显著的肝脏首过消除作用,因此口服生物利用度仅有16%。

右美托咪定有较高蛋白结合率,在血浆中,94%的右美托咪定和白蛋白以及α1-糖蛋白结合,能容易地穿过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

非房室分析显示右美托咪定分布半衰期(t1/2α)为5-10min,稳态分布容积(Vss)约118L;消除半衰期(t1/2β)为2-3h,清除率约39L/h。

静脉输注合适的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定的起效时间为10-15min;如果没有给予负荷剂量,其起效时间和达峰时间均会延长。

右美托咪定静脉输注0.1~2.5 ug·kg-1·h-1呈现线性动力学特性,持续输注半衰期(t1/2CS)随输注时间增加显著延长,若持续输注10 min,t1/2CS为4min,若持续输注8h,t1/2CS为250min。

右美托咪定体内生物转化由肝内葡萄糖醛酸化和细胞色素P450(CYP2A6)所介导,95%代谢产物通过肾脏排出体外,5%经粪便排泄。

婴幼儿脑损伤神经修复治疗专家共识主要内容(全文)

婴幼儿脑损伤神经修复治疗专家共识主要内容(全文)

婴幼儿脑损伤神经修复治疗专家共识主要内容(全文)本共识所界定的婴幼儿脑损伤是指婴幼儿时期由于各种围生期高危因素、感染、创伤、意外窒息、中毒、脑血管病等所致的中枢神经损伤,临床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癫痫发作、视听障碍、社会交往和心理行为障碍等[1,2,3]。

本界定不包括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先天性脑畸形所致的脑损伤。

神经修复治疗是通过采用神经保护、组织工程或细胞移植、神经电刺激、药物、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等各种综合干预措施,促进被破坏或受损害神经的再生修复和重塑,恢复神经功能[4]。

婴幼儿期是神经发育的关键期,未成熟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因此,神经修复治疗对婴幼儿脑损伤尤为重要。

当前临床上对婴幼儿脑损伤的诊治尚无统一方案,存在认识不足或诊治过度等问题。

基于这一背景,由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分会儿童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发起,组织国内相关领域26位专家,共同制订了《婴幼儿脑损伤神经修复治疗专家共识》,目的在于为临床医师提供一个对婴幼儿脑损伤治疗有一定循证医学依据的方案。

共识意见的证据和推荐级别依照GRADE标准[5]。

证据级别分为高、中、低和极低4级(表1)[6]。

根据对共识推荐意见的证据支持级别、效益、风险、负担和费用的综合判断,推荐级别分为强推荐和弱推荐2种(表2)。

强推荐的含义是大多数患者应该接受推荐的方案,弱推荐的含义是不同的选择适合不同的患者。

GRADE对推荐强度的二元分类的优点在于它为患者、临床医师和决策者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这尤其适用于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临床情况,也常是共识制订时选择的分级方法。

表1GRADE证据质量4个等级含义(2011版)[6]Table 1Meaning of 4 levels in GRADE evidence quality (2011 edition)[6]表2GRADE推荐强度的定义[5]Table 2Definition of strength of recommendations in GRADE[5]1 急性期脑保护治疗脑损伤急性期和早期主要采用神经保护治疗,目的在于阻断神经细胞损伤所涉及的病理生理机制的恶性循环,减轻毒性通路的活化和继发性脑损伤,促进神经细胞存活和再生。

药物涂层球囊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药物涂层球囊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药物涂层球囊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要点DCB在治疗小血管病变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疗效和安全性,适用于直径≤2.5mm的冠状动脉病变。

2.2.2分叉病变DCB在治疗分叉病变方面也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和安全性,但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证实其长期疗效。

三、DCB的操作技术DCB的操作技术与普通球囊的操作技术相似,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球囊直径应与病变段直径相匹配;2.球囊应充分扩张,保持一定时间以确保药物充分释放;3.应避免球囊在病变段内移动;4.球囊应在病变段内停留2~3分钟,以确保药物充分吸收;5.术后应根据患者情况考虑是否需要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四、DCB的并发症及处理DCB的并发症与普通球囊相似,但由于药物的存在,DCB可能会出现药物过敏反应、药物洗脱等问题。

在操作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

术后应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随访计划,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及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

总之,DCB作为一种新型的介入治疗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疾病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使用DCB时,应注意技术操作规范,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风险。

尽管支架技术平台不断进步,但冠状动脉小血管(内径2.25~2.80mm)置入支架后的再狭窄发生率依然很高。

前瞻性PEPCADⅠ研究是DCB治疗高危小血管病变的首个临床研究。

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显示,DCB组晚期管腔丢失显著优于DCB+BMS组,DCB组节段内再狭窄率更低。

12个月和36个月临床随访显示,DCB组MACE(包括靶病变血运重建、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或死亡)发生率更低。

因此,研究提示使用单纯DCB治疗方案处理小血管病变优于___联合治疗。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专家共识》提出单纯DCB治疗可能是小血管病变治疗的优选方案。

尽管技术策略不断改进,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仍具挑战性。

双支架技术操作复杂,ISR和血栓更易发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时间或许更长。

儿童抽动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7实用版)解读(郭中孟)

儿童抽动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7实用版)解读(郭中孟)
目前国内外多数学者倾向于采用DSM-5中的诊断 标准,简述如下。
DSM-5抽动障碍的诊断标准
短暂性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 ①一种或多种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 ②抽动1 d发作多次,几乎每天发作持续时间至少4
周,但不超过1年; ③既往无慢性TD或Ts病史; ④18岁以前起病; ⑤TD症状不是直接由某些药物(如兴奋剂)或内科 疾病(如亨廷顿舞蹈病或病毒感染后脑炎)所致。
4.2.2 教育干预 在对TD进行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对患儿的学习
问题、社会适应能力和自尊心等方面予以教育干预。
策略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
鼓励患儿多参加文体活动等放松训练,避免接触不 良刺激,如打电玩游戏、看惊险恐怖片、吃辛辣食 物等。
家长应与学校老师多沟通交流,并通过老师引导同 学不要嘲笑或歧视患儿。
表1.治疗抽动障碍的常用药物
治疗方案
(1)一线药物:可选用硫必利、舒必利、阿立哌唑、 可乐定等。从最低起始剂量开始,逐渐缓慢加量 (1~2周增加1次剂量)至治疗剂量。
(2)强化治疗:病情基本控制后,需继续治疗剂量 至少1~3个月,称为强化治疗。
(3)维持治疗:强化治疗阶段后病情控制良好,仍 需维持治疗6~12个月,维持剂量一般为治疗剂量 的1/2~2/3。强化治疗和维持治疗的目的在于巩 固疗效和减少复发。
(4)停药:经过维持治疗阶段后,若病情完全控制, 可考虑逐渐减停药物,减量期至少1~3个月。用 药总疗程为1~2年。若症状再发或加重,则应恢 复用药或加大剂量。
(5)联合用药:当使用单一药物仅能使部分抽动症 状改善,难治性TD亦需要联合用药。
(6)如共患ADHD、OCD或其他行为障碍时,可转 诊至儿童精神∕心理科进行综合治疗。

《中国法布雷病诊疗专家共识(2021年版)》的解读

《中国法布雷病诊疗专家共识(2021年版)》的解读

《中国法布雷病诊疗专家共识(2021年版)》的解读法布雷病的临床表现法布雷病临床表现多样,常为神经、肾脏、心脏、皮肤、胃肠道、眼等受累,其中,肾脏、心脏、脑是病程中后期主要受累脏器。

值得注意的是,2021版共识不仅将受累部位的临床表现与常见发病年龄相对应,还更清晰地指出法布雷病的临床分型(经典型和迟发型)特征,有助于临床医生规划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表 1 法布雷病的临床分型法布雷病的诊断检测方法与流程诊断检测方法2021版共识提出法布雷病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常用检测方法主要包括α-Gal A活性检测、基因检测、生物标志物检测、组织病理学活检。

•α-Gal A 活性检测仅对男性可靠;•基因检测能确定基因突变类型,协助判断临床表型,指导家系筛查,但意义不明的基因变异(VUS)解读还需结合底物及衍生物水平、病理等综合判断;•常用的生物标志物是GL-3 及Lyso-GL-3,后者更为敏感,对于疾病的诊断、筛查及治疗监测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病理检查在电镜下可见典型病理特征「髓样小体」,但并不是必须检测项目。

诊断流程法布雷病缺乏特异性症状,容易漏诊误诊。

临床表现疑似法布雷病的患者,根据性别选用不同的诊断方法。

2021版共识新增诊断流程,为临床医生提供清晰、易辨的诊断思路。

图 1 法布雷病诊断流程法布雷病的治疗法布雷病作为一种多脏器受累的疾病,需多学科合作参与治疗和管理,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其中酶替代治疗(ERT)治疗是关键。

01治疗前评估根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差异,患者确诊后需对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全面、准确的基线评估。

2021版共识修订了治疗前评估肾脏、心脏、神经、实验室检查的相关内容,较2013版更全面、准确。

02治疗方法(1)ER T:通过外源性补充基因重组的α-G al A,替代患者体内酶活性降低或完全缺乏的α-G al A,促进G L-3的分解,减少G L-3和Ly so-G L-3在器官组织的贮积,改善相应症状,阻止或延缓多系统病变发生。

2021中国肢端肥大症诊治共识主要内容

2021中国肢端肥大症诊治共识主要内容

2021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脑深部电刺激手术的中国专家共识主要内容摘要: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DBS手术的诊疗行为,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我国的实际应用情况,相关领域专家经过充分讨论,编写了《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脑深部电刺激手术的中国专家共识》,以指导和规范机器人辅助DBS手术的临床实践和推广应用。

1 概述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手术是通过立体定向方法进行精确定位,在脑内特定靶点植入刺激电极进行电刺激,从而改变相应核团兴奋性,以达到改善帕金森病及肌张力障碍症状,控制癫痫发作,缓解疼痛、痴呆、精神疾病等的一种神经调控疗法,现已成为治疗神经外科功能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1-3]。

在过去的30余年间,DBS技术在国内外逐渐成熟,其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舒适性得到公认,其中DBS手术辅助设备的不断改进是提高电极植入精度、减小误差、保障手术安全的关键[4-5]。

近年来,神经导航技术与计算机的结合诞生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其原理与三维立体定向框架不同,这项技术涉及多模态影像处理、自动识别注册、自由机械臂传感等[6]。

其比框架更擅长处理空间信息,在沿着精确规划路径引导DBS手术方面具有明显的精准优势,临床应用已证实机器人辅助DBS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7-10],但目前,国内外缺少相关的临床指南与操作规范。

据此,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DBS手术的诊疗行为,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我国的实际应用情况,相关领域专家经过充分讨论,编写了《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脑深部电刺激手术的中国专家共识》,以指导和规范机器人辅助DBS手术的临床实践和推广应用。

2 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的技术特点2.1 机器人手术精准度高神经外科机器人辅助DBS手术的优势主要在于手术精度的提高及自动化带来的相应受益。

文献报道[11-17]:机器人辅助DBS手术的电极植入误差平均约0.5 mm,机器人突破制约立体定向框架手术精度提高的瓶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BS疗法后开机(即进行第1次程控)的时机:脑水肿消退,患者一般 情况好即可开机,术后2~4数的设定:绝大多数频率130 Hz,脉宽60 μs,电压根据 患者的反应调整,一般不超过3 V。但脚桥核DBS频率较低。
➢长期DBS参数的变化:术后前几年参数需要较多调整[6],丘脑 底核(STN)-DBS 电压变化较大,较少超过3.5 V;频率变化 其次,较少超过170 Hz,脉宽相对变化较少。绝大多数为单极 设置,较少双极;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极设置的比例稍有增加。
体激动剂); ➢目前不能满意控制症状,疗效明显下降或出现了棘手的运动波动或异动症,
影响生活质量或为药物难治性震颤,或对药物不能耐受。
患者选择——病情严重程度
➢关期 Hoehn-Yahr 2.5-4期。
患者选择——共存疾病
存在以下情况者不适宜手术:
➢有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且此认知障碍足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如社交、工作和药物服用等)。
术后管理——MRI
➢接受DBS疗法后,若病情需要行头颅影像学检查,颅脑CT无需调整参数 即可进行;颅脑MRI只能在1.5T进行,检查前要将患者的脉冲发生器电 压回零、关机。
➢接受DBS疗法后,PD患者及家人应详细阅读神经刺激系统患者手册 (中文版)。
理想的患者DBS治疗流程
神内医生初步筛选 DBS中心专家小组评估
术前评估——运动评估
运动波动、异动症患者对复方左旋多巴的反应性极为重要。良好的反应 性预示着DBS疗法的良好效果。评估运动障碍和复方左旋多巴反应性,多使 用UPDRS-Ⅲ作为评价工具。开期的持续时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运动症状 改善程度。左旋多巴冲击试验(levodopa challenge test) 是判断DBS疗 法疗效的重要预测指标。
术后管理——药物
➢PD患者接受DBS疗法后开始使用抗PD药的时机:术后清醒并可自己 摄食时
➢DBS疗法后用药方案:初始同术前,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用药,以最 小有效剂量控制患者的运动症状。术后1个月内即可减少服药的数量 及种类,大多数患者在术后3个月至半年开始进行药物调整,LED减 少30% ~70%。DBS疗法后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及复方多巴制剂是最 常使用的抗PD药。
符合上述各项标准者,病人和家属有手术意愿及良好依从性, 可考虑转入DBS诊疗中心,进一步的筛查和评估。
术前评估
✓MRI ✓运动评估 ✓认知测试 ✓精神测试
术前评估——MRI
✓检查是否存在可能构成手术禁 忌或增加手术难度的其他异常, 如脑萎缩;评估选择手术靶点。 如MRI不适用,也可行CT检 查替代。
原发性PD
遗传性 PD
基因型 PD
DBS适应症
患者选择——诊断和病程
诊断 病程
英国脑库诊断标准or
①5年以上;
中国原发性PD诊断标准: ②确诊的原发性PD患者,
①原发性PD
以震颤为主,经规范药
②遗传性PD或各种基因 物治疗震颤改善不理想,
型PD
如患者强烈要求尽早手
术以改善症状,经过评
估后可放宽至病程已满
左旋多巴冲击试验
被试者试验前72 h停服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试验前12 h停服复方左 旋多巴制剂及其他抗PD药物。本试验由2位未参加病例筛选的神经科医 师进行评测。试验药物应采用复方左旋多巴标准片,服用剂量以之前每 天早上第1次服用的抗PD药物换算为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vodopa equivalent dose, LED)的1.5倍。空腹状态下,先进行UPDRS-III评分 作为基线,随后口服多潘立酮10 mg,30 min后服用复方左旋多巴标 准片,随后每30min进行1次UPDRS-III评分,至服药后4 h。计算 UPDRS的最大改善率,最大改善率=(服药前基线评分–服药后最低评分) /服药前基线评分×100%。
立体定向手术 术后随访
对的患者 对的时间 对的疗法
重拾希望
(直接定位、间接定位) ▪ 对患者进行局部或全身麻醉,消毒、铺巾、钻孔进行立体定向靶
点微电极记录 ▪ 微刺激或 粗刺激 ▪ 植入刺激电极并测试 ▪ 通过影像学辅助验证刺激电极位置,固定刺激电极并缝合创口 ▪ 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术区消毒、铺巾,皮下囊袋及
隧道制备 ▪ 植入刺激器并与延伸导线连接,缝合创口
中国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疗法 专家共识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组
目录
1 共识制定的重要意义 2 DBS团队 3 DBS疗法的适应证 4 患者选择 5 评估检查 6 术前用药指导 7 立体定向手术 8 术后管理
背景和目标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疗法已经成为治 疗中晚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的有效方法。
严重认知障碍(痴呆)是DBS的禁忌证。约40%的晚期PD患者会伴 发痴呆症状。由于DBS对于PD患者非运动症状的影响尚不肯定,且治疗 目的在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因此术前已诊断痴呆的患者暂不建议手术治 疗。建议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学组和神经心 理学与行为神经病学组制定的帕金森病痴呆的诊断与治疗指南推荐的简要 评估方法进行评估,也可进行MMSE、MoCA、ADAS-Cog、韦氏成人 智力量表等检查。
➢明显严重(难治性)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病。 ➢明显医学共存疾病影响手术或生存期。
患者选择——合理的术后预期
医师在手术前,应就手术预期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建议包括:
➢手术不能解决所有的症状,部分症状不能通过手术缓解。 ➢手术能缓解的症状是引起病人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不能根治帕金森病,疾病会进展。 ➢不是所有病人手术后都能够减药或停药。 ➢患者需要知晓手术的益处和风险。
左旋多巴冲击试验
▪ 在试验过程中,监测患者心率、血压等,记录不良反应。以2位评分者的平均数作 为受试者服用复方左旋多巴的最大改善率。改善≥30%提示DBS疗法可能有良好 疗效。如除震颤外的症状持续存在,提示DBS疗法效果较差。
▪ 需要指出的是,该试验对难治性震颤疗效的预测价值不大。
术前评估——认知测试
➢更好地规范我国DBS疗法的适应证和流程 ➢进一步加强神经内、外科之间的密切配合与合作
新纪元—《中国帕金森病DBS专家共识》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45(7):541-3
➢ 2012年同时在《中华神经科杂志》和《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上发表 ➢ 国际上第一个最全面、最详尽的帕金森病DBS专家共识
伟大的历史时刻
分工
总负责:陈生弟、高国栋
DBS TEAMWORK
DBS团队的作用是针对患者 个体评估判断是否适合手术、手 术的风险与近远期疗效、以及确 定最佳手术靶点(如进行手术)。
DBS疗法的适应证
➢ 服用复方左旋多巴曾经有良好疗效。 ➢疗效已明显下降或出现严重的运动波动
或异动症,影响生活质量。 ➢除外痴呆和严重的精神疾病
3年以上。
患者选择
➢诊断 ➢病程 ➢年龄 ➢药物使用情况 ➢病情严重程度 ➢共存疾病 ➢合理的手术预期
患者选择——年龄
➢患者年龄应不超过75岁; ➢老年患者进行受益和风险的个体化评估后可放宽至80岁左右; ➢以严重震颤为主的老年患者,可适当放宽年龄限制。
患者选择——药物使用情况
➢对复方左旋多巴曾经有良好疗效; ➢已经进行了最佳药物治疗(足剂量,至少使用了复方左旋多巴和多巴胺受
术前评估——精神测试
严重及难治性精神障碍者是DBS疗法的禁忌证。建议使用汉密尔顿抑郁 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评估情绪障碍,神经精 神量表(NPI)、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 评估精神障碍。对于重度抑郁 焦虑及显著精神障碍不建议接受DBS疗法。然而,目前在进行DBS疗法前 评估中尚缺乏统一的安全性评估标准,因此,根据经验,患者应能够清楚地 叙述自己的病史及阅读和签署知情同意书。
术前用药指导
由于术中要观察DBS的即刻疗效,术前停药或减量服用抗帕金森病药物是 必要的。通常术前3天停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术前12小时停用左旋多巴类药 物,以使患者术中应处于相对“关”期状态(要保证患者术中能配合)。
立体定向手术
▪ 对患者局部麻醉,并安装立体定向头架 ▪ 进行影像学(MRI或CT)检测,定位靶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