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与人的尺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先,这是一个本书精髓尚未完全理解的半吊子写的,所以想看专业性很强的评论的人,唉不好意思,让您失望了~

其次呢,这是一份短时间内赶出来的结课论文,所以深刻的见解没有,我就以一个初学者的身份把它放到这里,大家没事休闲一下,笑一下,O(∩_∩)O哈哈~

正文开始啦,为以后可能会写到这本书读后感的人提供一个小思路~

摘要:一直认为,美学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审美差异让美的标准千差万别。但是芦原义信从实际出发,对比西方与本国的街道特征与差异,提炼出具有实用参考价值的街道美学标准。天津的街道因为历史和气候、环境原因,整体来看与西欧相比差距很大,不过与日本倒有些相通之处。本文就将该书内容与天津的部分街道情况相联系,粗浅的分析一下有关街道的美学。

1.街道,生活必需

街道是人与外界真实接触的媒介之一,其对人的影响不言而喻。人有群居的天性,也有私密的需求——房屋应运而生;群居的人们在阡陌之间建成的N个房屋又形成了街道,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帮助、娱乐和人车通行等。所以,最早的街道,实用性很强,美观上可能要打点折扣。随着人们的安全感和生活得到保障,人对周围环境美的需求开始滋生——毕竟街道是人人必须的交通之道,而街道的美,也因此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芦原义信引用了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的一句名言:“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很明显,一座城市的街道就是这座城市的名片和妆容,其带给人的印象从侧面折射出一个城市的内涵、文化和艺术品位。

芦原义信把部分西欧美丽的街道与日本的实地情况相对比、研究,深刻的说明了街道考虑以人为本的重要性,街道应该不仅仅具有交通的功能,还能为来往的人群提供一种美的享受,美的启迪,美的熏陶。身在长街,感受舒适的心理尺度,欣赏美丽的街头巷道,人与人之间驻足聊天,微笑招手,或仅仅是淡淡的擦肩而过,都可以使人从繁重的工作重负与琐碎的生活压力中跳脱出来,放松的徜徉在美丽舒适的街道环境中。

2.是什么影响了街道的差异

在构成街道的房屋特征上的差异方面——主观上,是由于国家之间的不同文化与生活习惯,造成西欧与日本在界定内外空间上的视角差异;客观上,由于当地的温度、湿度、降雨量及盛产的材料等原因,房屋的特征都在潜移默化中被影响着,变化着,所以相互之间对比很强烈。

欧洲与日本的房屋建筑特征对比简列(表)

欧洲日本

【房屋材料】砖石(砖石结构)木材(梁柱结构)

【防护性】强弱

【抗震性】弱强

【空间气氛】外部秩序空间内部秩序空间

可以看出,欧洲的房屋建筑较厚重,存在感强,容易构成空间感,也容易给人以安全感;日本因地震频繁,木材丰富,所以相较欧洲,房屋建筑造的轻巧单薄,通透感很强。

意大利与日本的街道特征对比简列(表)

意大利日本

【街道(主要)功能】交通、生活交通

【街道与沿街建筑关系】内外渗透内外泾渭分明

【造成差异的部分原因】家、街一视同仁家是内、街是外

注重沿街美化沿街多为围墙,不注重美化

简而言之,对周边环境的不同看法与生活习惯的巨大差异造成了前者与后者之间的强烈对比。意大利和希腊以石砌的住宅为主,建筑紧邻街道,室外像家里的空间一样铺装好精致美丽的地面,室内外像中国的四合院一样,充满了生活气息,创造出极有人情味的环境景观。中国的胡同就有这种神韵,房屋之间围墙依然在,但人与人之间并未因为围墙的存在而显得陌生。春日下棋,夏夜纳凉,秋天喝茶,冬晨寒暄……不很宽敞的外部空间把人们身的距离和心的距离一起拉近,人们对这种随意的生活氛围具有高度的认同感。显然在这方面,中国的老一辈们很善于运用距离的影响,营造一种怡然自得生活气氛。

而欧洲人对外部的街道空间普遍有维护感,在他们的生活中,街道与室内空间一样重要,所以他们对美化和维护街边环境这点上十分积极。美国和悉尼的人们在此方面也是如此,他们认真的布置沿街的环境,在前院种植着修剪整齐的草坪和姹紫嫣红的花卉。但是日本可能因为国土狭小紧张的关系,街道旁没有多少宽裕的地方自发的绿化,所以在这方面上,二者的差异来的无可奈何。同样的,中国的房屋在国土紧张的压力下夹缝发展,也实在是不容易。既要满足人口增长的住宅要求,又要营造让人高度认同的街道环境——这个平衡点如何把握,把握的度在哪里,都是大部分中国住宅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

3.广场,如何施展魅力

意大利的广场驰名中外——整齐美观的铺装街面,富于变化的广场边界和路线,深具艺术气息的雕塑作品,设计舒适的休息长椅……再加上穿梭其中、驻留其间、游戏于此的人群和温暖的阳光,一个彻底放松,自由自在的小天堂冉冉而出。经过芦原义信仔细的考察,认真的思考,深入的研究,得出结论:能够形成一个“图形”的广场边界,空间明确的铺装面,具有良好封闭空间的“阴角”和良好比例的高宽比的广场,是实至名归的广场应该具有的特征。

另一方面,广场是街道的扩展,是街道这条线上的点;“点”有聚集性,也有辐射性,因此,一个优秀的广场,是人群停留和聚会和交流、休闲和流通的空间首选。广场的休闲特性,使它成为人群聚集的热门场所。

在街道两旁,很少有为行人提供驻足的设施和场所。街道上的点缀多半是单一或者整齐划一的——一排排路灯延伸而去,整齐划一的植物间隔而立。广场不同,它富于变化,需要周全的考虑与规划;不仅考虑内部系统的设计,还要考虑它和周边街道以及建筑的关系。站在广场上任一地点,向四周望去,越过花

团锦簇姹紫嫣红、充满变化弥漫香气的植物、设计匠心独运的雕塑和水声潺潺的喷泉,广场自然形成的一个图形空间给人以美和舒适的感觉,让人们不会乏味的装饰与配件,彻底放松的氛围和设施,是广场引人入胜的关键。

想想身边的广场设计,水平良莠不齐,差异极大。以******现代教育中心前的广场来说,除了上下课时有人熙熙攘攘的来来去去,极具人气,其他时间的广场几乎就像空地一样,鲜有人驻足休憩。偶尔看见几对恋人在下沉式小广场的两侧低语,也是稀疏得很。宽阔、无遮无拦、一望到边的广场,把现代教育中心完全的呈现了出来。可这现代教育中心就像一个光杆司令,没有威风的战车,没有彪悍的手下——这广场没有一点可以衬托“教育中心很重要”的因素,全靠教育中心“全身挂满军功章似的自我烘托”——那两旁的深色配楼……

不过如果广场两旁的树木能够长成参天大树,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一点缓解。在树荫下放置舒适的长椅,广场再布置一些富于个性的雕塑,如果还有一些学生优秀作业的临时展出——我想它的丰富不呆板一定会吸引学生们的驻足欣赏。到了晚上,灯光再丰富一些,尤其是台阶处的光线应该稍微亮一点,避免同学们像瞎子一样小心翼翼的试探,摸索着下台阶这种囧状。从这些细微之处出发,完善广场设计,优质广场一定呼之欲出。

4.阴角,努力营造温暖的小世界

芦原义信强调,“阴角”比外部空间的转角豁缺者质量更高。“阴角”的封闭式围合空间可以给人带来更高的安全感,倘若空间最重要的四角均有道路通过,重要的转角因道路而或缺了,不能形成由建筑外墙直接围合的城市空间。根据塔式格心理学的原理,那种“阴角”空间要比转角或缺者更具封闭性,从而给人以安心、亲切的感觉。

略带夸张的类比一下:当一个人站在路边的人行道上,望向川流不息的车流时的心态;当一个人站在车水马龙的车行道中,望向身边穿梭而过的车流时的心态;(前提是你很安全)体会一下,二者肯定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心态我们都体验过,车流里车流外,心率绝对不一样。也许,外部空间的转角豁缺者就是因为人的这种天性,从而不如“阴角”更适合人的生活。

但是“阴角”空间至少多大,才能给人带来足够的安全感呢?芦原义信没有说。但从**的和平路的情况联想一下,它也有类似于“阴角”的空间,不过形成此空间的建筑后退的不多,空间呈狭长型,可以说,基本没有什么围合感,也更别提什么起到吸引人群的作用了。参考街道与建筑的宽高比,再依据人的尺度概念,一个比例合适的“阴角”,其长宽比应该在1附近,这样比较容易达到匀称的视觉效应。以道路上的单面“阴角”为例,面向街道的“宽”就不说了,垂直于街道的“长”应该算到已有道路的纵切线,这样才比较符合人的视觉心理。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想,等待大师们的验证。

5.偏爱高处寒

从生理上讲,我们不喜欢仰视别人,因为人体的结构就是如此,长时间昂头与长时间低头相比,哪个轻松?答案不言自明。所以我们的身体就告诉我们,低头看人的感觉更轻松。从心理上讲,人都有成为众人景仰对象的潜在需求。如果可以,被人认同——被人敬仰——被人膜拜,这个三级跳恐怕没人想拒绝吧。喜欢而被人膜拜体现在哪?最简单的,就是视觉的水平线,就是俯视他人。所以——我们喜欢高处,就是因为有俯视众生的感觉,有强烈的满足感。也因此,俯视景观一直都是人们理想的休闲心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