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关心. 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初探——以大明宫遗址保护为例[J]. 东南文化, 2011(1)27-31
大明宫遗址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保护对策
大明宫遗址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保护对策【摘要】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法,针对大明宫遗址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遗址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对策及建议,以促进大明宫遗址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明宫遗址;开发;保护;对策遗址性旅游资源是人文旅游资源中的一个突出代表。
它作为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部分,展现的不仅是遗存的实物形态,还包括对应的人文表达方式,民俗风情、礼仪庆典、艺术活动是其独特性的体现[1]。
大明宫遗址于2009年被确定为国家级的大遗址保护示范区,它不仅是唐代建筑遗迹和珍贵的文物史迹,更是我国盛唐文化中的精髓。
为了更好的开发大明宫遗址,在尽力保护原有遗址的基础上开发了大明宫遗址公园,也将大明宫遗址纳入了城市规划的整体中来。
因此,有限制性的、良好的大明宫遗址的旅游资源开发可以为旅游资源的保护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必须正确认识到大明宫遗址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促进大明宫遗址的可持续发展。
1大明宫遗址简介大明宫是中国唐代长安城最大的一处皇宫,是唐代著名的三大宫殿之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城北的龙首原上。
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平面略呈梯形,占地面积约3.2平方公里。
因位于太极宫东北,又名”东内”。
始建于贞观八年(公元634)。
名永安宫,次年改名大明宫。
龙朔二年 (公元662)重加修建,改名蓬莱宫。
咸亨元年(公元670)又改名含元宫,长安元年 (公元701)复名大明宫。
原宫墙周长为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门,已探明的殿台楼亭等遗址有40余处。
自龙朔三年直到唐末迁都洛阳,大明宫一直是唐王朝的皇权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也是我国古代规模最为宏大的宫殿区[1]。
2大明宫遗址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2.1 遗址区内环境恶劣整治乏力遗址内环境遭受破坏的主要方式为违章建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为了改善本身的居住环境。
扩建、翻新自家宅院;另一方面,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增多,村民为了增加额外收入在自家院落或田地建房、招徕房客,从中收取租金。
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策略
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策略摘要: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是实现大遗址保护的有效方式,也是现阶段最具参考价值的大型遗址保护措施,解决了城市化发展与遗址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促进了遗址保护工作的发展,已经受到了社会大众的认可,是加强大遗址保护、深化大遗址利用和展示的有效途径,是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本文就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遗址保护;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策略大遗址记录了环境演变、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既是考古学研究的重点,也是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建筑、生态等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考古遗址公园属于一种新型的遗址保护模式,解决了城市化发展与遗址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促进了遗址保护工作的发展,已经受到了社会大众的认可。
考古遗址公园需要将具有价值的人文环境、周边历史等为游客展示出来,让他们可以体验历史、感悟历史,提高民族凝聚力,实现遗址保护工作与经济、文化事业的有序发展。
就目前来看,常见的大遗址保护模式包括三种类型,即保护规划、四有工作与考古遗址公园,这三种保护形式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别,到底采用何种保护模式,还需要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1 大遗址的相关理论阐述1.1 大遗址的概念与特点关于大遗址的概念最早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大遗址就是“中国文化遗传中规模特大、文物价值突出、影响深远、可以反映我国古代历史各个阶段的历史文化信息水利设施、城址、遗址群、陵寝墓葬等遗址群与遗址。
一般认为自2000年国家文物局批复《圆明园遗址保护规划》起,“遗址公园”的概念即在人们中间传播开来。
而此后几年间,我国文物主管部门和学术界较多使用“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遗址公园”或用二词互相指代、定义。
实际上考古遗址公园在我国已非新事物,早在1987年安阳建成了殷墟博物苑,这其实就是今天所说的“考古遗址公园”。
进入21世纪北京陆续建成了元大都遗址公园、明城墙遗址公园、明皇城遗址公园、圆明园遗址公园等,最近几年我国各地完成或已具雏形的考古遗址公园还有高句丽遗址、金沙遗址、三星堆遗址、鸿山遗址、偃师商城遗址、良渚遗址等,正在建设中的还有秦始皇陵遗址、大明宫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等。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大明宫遗址发展状况及整治的对策和建议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大明宫遗址发展状况及整治的对策和建议题目:大明宫遗址发展状况及整治的对策和建议班级:12级旅游管理(1)班姓名:刘利学号:0302120117编号:15一、选择研究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原因大明宫作为大唐帝国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是中国古代古典建筑的巅峰之作,更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皇家宫殿遗址,规模宏大,形制完整,遗迹、遗物埋藏丰富,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文物序列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保护及周边城市环境的改造,得到了国家乃至世界高度关注和鼎力支持。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对大遗址保护及其相关的知识做一定的了解。
而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给我们提供了学习认识的极佳范例。
考察时间:2014年11月23日地点:大明宫二、大明宫遗址概况1大明宫遗址的基本情况大明宫位于唐长安城东北,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唐高宗时期再次进行大规模扩建,至龙朔三年(公元663年)终于竣工。
大明宫与太极宫、兴庆宫合称“三大内”,从相对位置关系而言,大明宫亦被称为“东内”。
自龙朔三年知道唐末迁都洛阳,大明宫一直是唐王朝的皇权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也是我国古代规模最为宏大的宫殿区。
唐大明宫遗址是西安四大遗址之一,位处今西安市东北,占地约3.2平方公里。
早在1961年,几杯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新世纪后,大明宫遗址的保护更被纳入国家“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
2保护遗址的意义与价值大明宫是最能代表盛唐时期宫廷建筑思想和成就的杰作,其宫内建筑严格按照前朝后寝,居中为尊,左右相对的规划制度。
这种布局形式是中世纪社会政治理念在建筑商的完美体现,成为唐以后中国宫殿建筑的固定格局。
现存资料和考古发掘表明,与大唐大致同时期的渤海上京城宫城、日本平城京宫城等皆是临摹借鉴大明宫形制而设计规划的。
甚至,此后北宋东京宫城以及明清北京紫禁城也都是继承了大明宫的建筑布局和形式。
因此,大明宫不仅在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师上,而且在世界宫殿建筑史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实现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双赢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实现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双赢2010-12-09 08:52转载自《西安晚报》开栏语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越来越受到政府、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应地,如何有效保护利用文化遗产,成为新时期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西安市委、市政府立足于西安实际,直面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突出的难题,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新思路、新模式,在充分保护文化遗产本体、优化文化遗产周边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将文化遗产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共赢,堪称我国乃至东方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
从今天开始,本报开设“东方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专栏,逐一解读西安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以飨读者。
“外表蓬头垢面,内涵气象万千”,这是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前这片土地的真实写照。
70年前,河南人遭受大水灾,沿铁道逃荒到这里就住了下来。
从那时起,这一片面积巨大的昔日皇宫成了难民的家园,被西安人称为“道北”。
如果没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而是继续对这一具有极高价值的文化古遗址进行被动保护,那么,这里将依旧持续着每天10万余工作和生活在遗址之上的人们,对遗址的蚕食和破坏;这里的众多居民也将依旧蜗居在几平方米的棚户中,带着对西安其他城区居民生活水平的羡慕和渴盼;也极少有市民了解或关心,被誉为“丝绸之路之东方圣殿”的大明宫,有着怎样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
而这一切,伴随着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建成开放,终于庄严地画上了句号。
让群众乐于接受遗址铭记历史许多年来,大明宫遗址一直蜷缩在古城西安东北的凋敝角落里,少人问津。
人们只知道,“道北”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许多人“宁睡城南一张床”,也“不住道北一间房”。
那么,究竟该如何改变“蓬头垢面”的遗址,让市民和游客兴致勃勃而来,理解和认识其内涵的“气象万千”?又该如何保护好这些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遗产,同时让“道北”地区的居民切实享受大遗址保护带来的巨大实惠?2007年10月,西安市委、市政府做出一项重大决策,启动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项目,即在创新性保护遗址的前提下,对大明宫遗址区19.16平方公里实施“整体拆迁,整体规划”,实现周边环境的优化,提升区域居民生活质量,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明朝的历史遗迹与遗址保护
明朝的历史遗迹与遗址保护明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历史遗迹和遗址对于我们了解明朝文化、艺术和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这些遗迹和遗址在长时间的历史变迁中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失。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对其进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一、价值与重要性明朝历史遗迹和遗址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这些遗迹和遗址不仅见证了明朝壮丽的建筑风格和优秀的艺术成就,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它们是我们研究和了解明朝时期的重要来源,对于揭示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保护现状目前,明朝的历史遗迹和遗址的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由于古建筑环境的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一些遗迹和遗址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和倒塌现象。
此外,旅游开发和城市建设等因素也对这些遗迹和遗址的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三、保护措施为了更好地保护明朝的历史遗迹和遗址,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对历史遗迹和遗址的保护意识,提高公众对其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
其次,要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加强对遗迹和遗址的监管和管理。
同时,应加大投入,加强技术支持,开展科学的修缮和保护工作。
最后,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建立相关的保护法规和规章制度。
四、活化利用保护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历史遗迹和遗址本身,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活化利用。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将遗址转化为文化旅游景区,吸引更多的游客和研究者前来参观和学习。
同时,还可以在遗址周边建设相关设施,如博物馆、图书馆等,为人们提供更多了解明朝历史和文化的机会。
五、国际合作与交流明朝的历史遗迹和遗址不仅对我国有着重要意义,也对世界范围内的研究者具有重要价值。
因此,我们应积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利用国际经验和资源,共同推进历史遗迹和遗址的保护工作。
同时,还可以组织国际学术研讨会议、展览等活动,为国内外学者提供学术交流和合作的平台。
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几点思考
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几点思考作者:张喻星来源:《砖瓦世界·下半月》2019年第04期摘; ;要:为了实现大遗址保护,我国近些年来采取了一种崭新的模式,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这对于有效保护大遗址,守护精神文化标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考古遗址公园必须要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进行建设,因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我国的重要历史遗址,让文物火起来,所以不可以急于求成,应该遵循考古、保护、展示、利用的原则,使各项工作稳妥开展。
本文主要对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展开具体分析。
关键词:大遗址保护;遗址;遗址公园;思考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开始关注大遗址保护和考古公园建设之间的相关性。
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对于大遗址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也提高了人们保护大遗址的自信心。
但是在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的过程中,“具体应该怎样做,以及开展这项工作具体是为了什么”等这些问题引发了人们的深刻思考,本文就这几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一、我国大遗址保护及遗址公园建设现状(一)何为大遗址所谓的“大遗址”包含着方方面面的信息,比如政治、宗教、军事、农业等多个方面的历史文化信息,并且这些历史文化信息均能够反映我国历史中各个时代的发展阶段,所以这些信息的价值比较重大而且影响也比较深远,尤其对于一些大型的城址、陵寝墓葬等遗址或者遗址群对于现在的人们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的深入挖掘,目前出土的大遗址已经有很多处,比如在山东省就有将近五十处大遗址列入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并且在其它省份也有很多的大遗址,比如在山东省就有“十二五”规划中重点扶持的十二项大遗址保护规划项目。
(二)何为遗址公园建设早在2000年就已经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列入到了文化遺产保护领域,受到了国家以及文物局的重视,随后在发展过程中相继出现了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和大明宫遗址公园,这些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又使得其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地位得到加强。
在《良渚共识》中对于考古遗址公园曾经规定:考古遗址公园是建设在保护遗址和当地环境基础之上的,并且能够提供包括休闲、教育、游览以及科研在内的多种功能,是从我国遗址保护实践出发的具有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特色的新型产物。
基于茶文化背景下大遗址保护与景观规划途径——以唐代大明宫遗址为例
2018年第07期西安社科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大遗址保护与景观规划途径研究161N05作者简介:王洁(1981-),女,陕西咸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
1大遗址保护现状1.1硬件修复技术大遗址文化的保护工作包括原遗址硬件保护和遗址软文化保护。
硬件保护是软文化宣传的基础和景观规划设计的必然要求。
因此,现今全国各地遗址的保护工作首先以修复硬件为主。
当今的遗址硬件修复保护技术以巩固地基、建筑构造重筑及外表涂漆修复三部分为主。
第一,在原遗址地基基础的占地面积和整体构造不变动的情况下,对地基进行加固。
大明宫遗址经唐宋元明清等数千年的地理环境变化影响及湿度、雨水的侵蚀,地基稳定性下降。
因此,在不改变大明宫南宽北窄楔形地基平面的前提下,加固地基是硬件修复技术的第一步;第二,在不改变建筑基本内部结构时对组织进行重筑,将现代元素加入古代建筑中。
为空调、供氧机甚至电梯等方便现代大众旅游参观的设施提供空间位置。
大明宫遗址每日接待客流量过万,每个宫殿的空调安装及城墙门的现代监控,在不改变其内部结构的情况下进行了合理的安装;第三,对遗址外表进行重新涂漆修复,在不改变原有古朴外表的情况下重新上色。
让遗址在现代城市建筑中不突兀,也不改变其原有的审美观感。
1.2本地居民迁移我国现今各省市遗址保护与景观规划的主要问题就是大量本地居民的迁移赔款及住所解决问题。
在遗址文化的周边的居住人群,多以从事农耕、养殖业生产的农民为主。
若将农田改建成景区,拆后居民除能得到补偿款外并没有额外的能够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因此,许多居民因为缺乏城市工作能力和目标,不愿意离开原有地区,造成迁移难、建设慢的问题。
唐代大明宫遗址一改以往“硬性迁移”的政策,在茶道影响下实施“以人为本的软性迁移”。
一方面,对于愿意迁移且有城市工作能力的人,政府除补偿拆迁款及提供相应住房。
对有教育需求的家庭提供学区房,对有养老需求的家庭提供郊区房;另一方面,对于没有工作能力的本地居民,大明宫遗址的景观规划组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集合一切可用资源将本地居民列入当地旅游工作人员名录中。
张关心. 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初探——以大明宫遗址保护为例[J]. 东南文化, 2011(1)27-31
内容提要: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是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是大遗址保护实践和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结合的有益探索,也是目前最具现实意义和操作性的一种大型遗址保护途径。
大明宫遗址公园是我国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其建设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考古发掘资料为支撑,对大明宫范围内的多处遗址进行了较科学、完整的保护展示,并因地制宜制定了绿化方案。
目前大明宫遗址的保护已逐步走向成熟,其组织规划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考古遗址公园大明宫遗址保护管理中图分类号:K878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9-09-10作者简介张关心(1963~),男,西安市大明宫遗址保管所文博馆员,主要研究方向:大遗址保护与管理。
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初探———以大明宫遗址保护为例张关心(大明宫遗址保管所陕西西安710016)建设考古遗址公园,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考古遗址公园?由于考古遗址公园出现的时间很短,对其概念学术界仍然在不断地讨论与研究之中,笔者认为考古遗址公园应该是以考古研究与遗址保护为基本,以遗址所容载的主文化元素为展示主题,以弘扬传统文化、教化民众为目的,兼具公众教育、文化传播、大众休闲功能的公众场所。
如何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关于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的良渚共识》指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应准确把握定位,以保护展示遗址本体及其内涵价值为根本目的,根据不同遗址各自的特点,紧扣其内涵和价值,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展示方式,形成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行为应确保遗址的完整保存,各类设施及景观设计应以遗址内涵及价值的展示为前提;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应以持续开展遗址的考古、研究与保护工作为基础,做好可行性研究和调查论证工作,秉承科学严谨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循序渐进、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是中国大遗址保护实践和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加强大遗址保护、深化大遗址利用和展示的有效途径,是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是目前在我国最具现实意义和操作性的一种大型考古遗址保护途径,是新时期大力创新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重要体现。
遗址公园的开发与保护——以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为例
Value Engineering0引言大明宫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是盛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宫殿。
现已发现的40多处宫殿阁亭遗址,大多集中在城北太液池的四周,主要有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清思殿、宣政殿和紫宸殿等宫殿遗址。
2005年起,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正式启动“大遗址保护项目”,大遗址项目库的建立、专项经费的设立、大遗址保护规划体系的初步建立、相关规划编制、经费管理、绩效考核等办法出台。
我国的大遗址保护展示工作在“十一五”头三年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
它不仅是“丝绸之路”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龙头,还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永久会址。
2007年10月,遗址区保护项目全面启动。
遗址公园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总投资120亿元,其中,搬迁安置费用约90亿元,考古、文物保护展示及公园建设约30亿元。
1大明宫开园现状的分析1.1大明宫遗址公园保护的现状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已经对大明宫遗址进行了大量发掘研究,但考古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遗址公园内已确认的遗址主要有丹凤门、重玄门、玄武门等宫门宫墙遗址,以及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麟徳殿、三清殿大福殿、望仙台、御道、太液池等宫殿建筑遗址,以这些遗址为基础清晰地构成了大明宫遗址的皇宫建筑结构。
遗址公园保护的创新点体现在:整体保护,整体展示;大规模,完整保护;保护与展示结合。
借助现代科技,对夯土层进行修复加固,确保遗址能够传承,这种保护展示手法,既具有东方大遗址保护的理念,也有国际大遗址保护的先进经验。
在场址上依照其原有结构搭建木框架,唤起古今的思考与对话,如含元殿遗址等。
再例如紫宸殿遗址,在地面以上做了隔离层,这个项目首先利用树木,修剪出紫宸殿的意象,通过轻钢和原木勾勒出宫殿轮廓。
唐大明宫遗址主要为土质遗址,保护难度大,需要探索适合中国土木结构建筑遗址保护的理论,在这方面已做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邀请中国遗产研究院做了《大明宫复原研究》,启动了1:15的微缩景观展示;目前仍然在与牛津考古合作开展研究,探索展陈环境下的土遗址保护问题,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修缮大遗址。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初探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初探作者:张林鹏王新文来源:《丝绸之路》2010年第24期[摘要]大明宫是大唐帝国的统治中心和国家象征,大明宫遗址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皇家宫殿遗址,也是丝绸之路跨国申遗的龙头项目和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展示的新探索。
如何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大明宫遗址公园遗产旅游是当前颇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本文从哲学、规划、管理三个层面讨论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途径。
[关键词]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K87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4-0101-06往事越千年,在尘封千年后的一片废墟中,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正在遗产保护工作者和建设者的汗水中一天天破茧成蝶。
如何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遗址公园旅游的发展,既是一项颇具现实意义的研究项目,也是一个具有厚重学术价值的课题,本文初步讨论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途径。
一、大遗址保护的新探索——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一)大明宫及大明宫遗址大明宫是唐都长安三大宫城之一,时称“东内”,因其规模最大、制度完备、皇帝朝寝时间最长,被看作是大唐帝国的统治中心和国家象征。
大明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由唐大明宫所开创的宫殿建筑布置方式,奠定了东亚中古及其后的古代宫殿制度,是唐以后中国宫殿建筑之范本。
大明宫不仅是大唐帝国的统治中心和国家象征,也是唐文化的重要载体,大明宫内的宫廷文化代表着大唐文化的精华,充分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大明宫遗址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皇家宫殿遗址,规模宏大,格局完整,遗迹、遗物埋藏丰富,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文物序列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1961年,国务院将大明宫遗址列入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随着丝绸之路跨国界申遗工作的开展,大明宫遗址已成为丝绸之路申遗的龙头项目,成为象征盛唐时代和丝绸之路的文化符号。
(二)大遗址保护的新探索——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地上一无所有,地下气象万千”是中国大遗址的真实写照。
城市有机更新理念在遗址地区规划中的应用——以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地区整体改造为例
城市生活质量大为下降,也严重影响了城市中心功能作用的发挥。
自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城市中大量工业制造业外迁至城市边缘和郊区,以金融、商业、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占据城市经济主导地位和城市中心区。
城市更新的有效手法是赋予原有设施新的功能并加以再利用,将废弃的交通运输码头、工厂拆除开发成新的用途或改造成博物馆.展览馆及商业综合体等公共服务空间。
例如,芝加哥的海军码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基本处于闲置状态,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对其进行再开发,并引入贸易展示等功能,使其逐步发展为由水晶宫、节日大厅、公园和家庭宾馆组成的多功能公共设腌,聚集了娱乐、购物、休闲,餐饮和展示等城市功能,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码头地区带来了再次繁荣。
西方发达国家的旧城更新特别注重对城市历史文化要素、遗迹的保护和利用,各个国家均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保护历史街区的政策性法规。
在旧城建设中除注重对旧建筑的单体保护外,还加强了对历史街道、广场等城市空间和城市肌理的保护;通过划定历史保护区,对城市历史文化遗址地图1区位图段和历史街区整体环境进行保护。
1.2国内城市有机更新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历经了30年的大规模建设和快速扩张。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城市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展转向又好又快的发展,我国城市将步入以更新、再开发为主的发展阶段。
然而,因经验不足和认识的滞后,城市更新往往采用大拆大建、推到重来的更新改造方式,结果导致更新后的城市功能结构、社会肌理和环境氛围与城市原有的部分不相协调。
20世纪90年代,杭州旧城改造在汲取以往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特别注重对原有城市功能和空间肌理的保护与继承利用,事实证明是十分成功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用地功能的改变上较谨慎,较大规模的用地功能改变仅限于原工业与教育用地,未对居住区进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对保护旧城区的城市活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基于大遗址保护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思考
基于大遗址保护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思考
张超
【期刊名称】《新丝路:上旬》
【年(卷),期】2022()8
【摘要】大遗址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大遗址保护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对结合社会背景的现代化保护模式进行了有效的构建。
通过相关实践可以发现,在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时,需要充分借鉴国内外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并要根据我国在保护大遗址方面的具体实践,科学、合理地制定保护对策,以此来增强相关保护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为了进一步提升大遗址保护水平,需要全面建设考古遗址公园,从而促进我国精神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文章具体分析了大遗址保护的相关概念,对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探讨,介绍了我国在保护大遗址方面的发展历程,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设对策。
【总页数】3页(P0181-0183)
【作者】张超
【作者单位】济南市章丘区龙山文化传承保护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
【相关文献】
1.浅议遗址公园建设在大遗址保护中的重要意义--以泗洪县顺山集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实践为例
2.关于大遗址保护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研究
3.大遗址保
护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4.大遗址保护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5.张西明张黎调研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时强调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全力推进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文物单位保护规划的几点认识
百家论坛钟州对文物单位保护规划的几点认识孙盛文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摘要:文物的保护规划工作是对文物进行管理的一项重要 措施。
根据文物工作者的研究发现,文物保护单位对文物进行 的保护开发能够对文物的开发和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 着文物价值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文物保护工作的目的已经被大 家所熟悉,通过以文物综合利用展示为主要目的,能够实现文 物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但是,当前也有很多 的文物保护单位对文物的管理和保护不够重视,这些实际问题 都需要通过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和处理,通过这些体系的 调整和逐步完善,使得这些计划得到认真的落实。
关键词:文物单位;保护;规划;认识1.文物保护部门开展保炉规划工作的基本情况文物主管部门在实施文物的保护开发和规划的过程中,应 该依照相关法律的有关规定,进行文物的保护规划工作。
在我 国所有的文物保护工作应该依照《文物保护法》中的规定进行 处理,并同时应该明确的提出相关文物的保护规划的总体情况。
我国文物管理体系对相关的文物保护规划工作做出了明确的规 定,只要被评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所有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胜 古迹和历史街区等一切不可移动的文物都应制定相关的保护措 施,并且应该以公告的形式进行告知。
我国的各级人民政府应 该对本行政区域的历史古迹进行管理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2•当前文物保护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2.1对相关文物保护单位的性质区分不足。
根据我国相关 的文物保护法规的规定,对于不可移动的文物应该将其区分为 古建筑、古遗址、古代石刻以及近现代的重要史迹等。
这些不 同类型的不可移动文物,应该根据他们的自身价值和特点进行 分类整理,对于这些具有相关研究价值的文物也应该分别对待。
例如,作为我国极为重要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哈尔滨 圣索菲亚教堂就是一座典型的建筑。
遵义会议会址的主要价值 就是反映了我们党的重要历史事件,对于这些历史事件具有重 要的纪念意义。
对于众多的文物保护建筑,应该侧重近现代的 重要历史事件和对历史有突出贡献的人物纪念,如延安的毛主 席旧居,天津的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就是对我国开国领袖的纪 念。
大明宫遗址公园规划中的大遗址保护得失分析
大明宫遗址公园规划中的大遗址保护得失分析唐大明宫始建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十月,竣工于玄宗开元初,前后历时七十余年。
大明宫本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其父李渊消暑而选长安城北禁苑中的龙首原高地所建,后经多次扩建,成为唐代三大宫(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中最为壮丽辉煌的宫殿。
大明宫再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毁废于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存世达270年,它见证了唐王朝的兴衰更替。
大明宫南北长2500 米,东西宽 1200 米,平面似锲形,面积约 3.5 平方公里,为明清故宫的四倍,是“中国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
1.2唐大明宫遗址唐大明宫遗址位于位于西安市的东北部,明城墙以北Ikm处,处于自强东路—玄武路、太华路—建强路和坑底寨之间。
距市中心约3公里。
自20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大明宫遗址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勘探发掘。
大明宫内的遗址,绝大部分埋在现在地面以下,截止2012年底,能确定的遗址共30余处。
现已基本探明了大明宫遗址宫城的范围、形制、门址的位置及主要宫殿分布及位置范围,并重点发掘麟德殿、含元殿、三清殿和玄武门、重玄门、右银台门等多处遗址,并陆续对己探明遗址实施保护措施。
1.3唐大明宫遗址公园2003 年国家文物局批准通过了《唐大明宫遗址保护总体规划》;随着《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唐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示范园区暨国家遗址公园工程相继启动,围绕着唐大明宫大遗址的全面保护开发工作正在逐步地展开。
图1 遗址公园范围图据《西安唐大明宫国家遗址保护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规划》确定,唐大明宫遗址公园的范围为:南至规划拟建的自强东路,北至重玄路及玄武路,东至太华南路,西至规划的建强路,总面积为3.84平方公里(如图1所示)。
其中包括唐大明宫主宫城区遗址、翰林院遗址、北夹城遗址和部分东、西夹城遗址,遗址面积约3.28km2。
二、大明宫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概况2.1空间处理规划具体的空间处理手法为:大轴线景观体现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宏伟气势.显示出大明宫辉煌的历史。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保护工程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近期,省政府研究室对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保护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与大明宫研究院共同研讨,最终以调研报告的形式汇报调研结果。
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赵正永批示:“此报告很好,可印发”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清云对报告予以充分肯定、并要求对报告中提出的有关问题认真研究,及时总结。
现将本文全文附此,供大家参阅、学习。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保护工程建设情况调研报告省政府研究室唐大明宫是世界最宏大的宫殿之一,其遗址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丝绸之路申遗工作的重要节点。
大明宫遗址区规划面积为19.16平方公里,其中遗址公园面积3.2平方公里。
这一工程建设,是21世纪大遗址保护利用的一次新探索。
为深入挖掘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的重大意义,重构特征鲜明的中华盛唐文化符号,并对其他大遗址保护利用提供借鉴,我们近期组成调研组,对大明宫遗址公园保护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考察、走访,与大明宫遗址保护办公室、大明宫研究院进行了座谈,召集了有关文物、规划、建筑等方面的15位专家举行了座谈会,形成此报告。
一、重新审视新形势下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保护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大遗址作为民族历史文化符号,历来被世界各国所重视。
特别是在当前应对经济危机、加快结构调整、面向未来争取发展主动权、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下,大遗址保护对保护历史、彰显人文、创造未来、造福人民的作用越来越显现。
我们必须站在复兴中华民族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入认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对中华盛唐文化符号和载体的重构再现唐代是中国封建时期最繁荣昌盛的代表,是中外史书上最华丽的篇章。
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典型代表。
唐大明宫是世界上最早的宫殿之一,始建于公元634年,比白金汉宫、凡尔赛宫、卢浮宫等世界著名宫殿都要早千年以上,是举世闻名的唐长安城中最为辉煌壮丽的建筑群,体现了公元6-9世纪的盛唐文化。
“考古遗址公园”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考古遗址公园”相关研究现状评述摘要:随着国家对“大遗址”保护的高度重视和相关实践的开展,近年来,“考古遗址公园”作为大遗址保护的一种创新方式,其相关实践激增,有关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
主要体现在对“考古遗址公园”的内涵、定位及发展历程,规划设计,展示阐释设计,景观绿化以及公园旅游开发建设等方面的探讨。
在系统的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就“考古遗址公园”理论与实践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评述,提出展示与阐释规划设计对于考古遗址公园相关理论与实践工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考古遗址公园研究评述引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专有名词,属于大遗址保护利用的一种探索方式,在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持续列入到“十一五”和“十二五”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
近年来,“考古遗址公园”相关实践和研究成果逐年递增。
综合分析当前有代表性的文献,考古遗址公园的相关研究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国内考古遗址公园研究主要内容1)“考古遗址公园”内涵、定位及发展历程的探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中指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 。
单霁翔在担任国家文物局长期间,奠定了考古遗址公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基础[1]。
目前对考古遗址公园概念研究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公园制度、考古学、社会效益等方面探讨了考古遗址公园的定位,进而阐释其内涵[2-4](李宏松,王新文,夏晓伟);二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考古遗址公园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当前大遗址保护中的优势[5-7](从宇,李库,李爱民)。
关于考古遗址公园的发展历程,学界普遍认为考古遗址公园的实践早于理论研究。
在1983年,《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就将圆明园遗址确立为遗址公园,后来北京又相继建成了团河行宫、元大都城垣、皇城根、明城墙等遗址公园;世纪之交,遗址公园的概念正式进入文化遗产保护领域。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初探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初探
张林鹏;王新文
【期刊名称】《丝绸之路》
【年(卷),期】2010(000)024
【摘要】大明宫是大唐帝国的统治中心和国家象征,大明宫遗址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皇家宫殿遗址,也是丝绸之路跨国申遗的龙头项目和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展示的新探索.如何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大明宫遗址公园遗产旅游是当前颇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从哲学、规划、管理三个层面讨论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途径.
【总页数】6页(P101-106)
【作者】张林鹏;王新文
【作者单位】大明宫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16;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8.3
【相关文献】
1.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公示语翻译初探 [J], 薛雨;张建芳
2.基于因子分析的遗产旅游地社区居民敏感度研究——以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例 [J], 刘新颜;延军平;肖爱玲;詹新惠
3.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景观设计初探 [J], 李淑琴
4.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公众感知度提升策略研究——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例 [J],
席岳婷;邓斌
5.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当选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大明宫遗址保护方式探析
唐大明宫遗址保护方式探析
肖爱玲
【期刊名称】《遗产与保护研究》
【年(卷),期】2016(001)003
【摘要】唐代大明宫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竣工于高宗龙朔三年.是唐代著名的大三宫殿之一,是唐代政治中枢,不仅改变了隋唐长安城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秩序,而且对中国古代都城空间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中期以来,大明宫宫城规模、形态、布局、空间结构等在考古、建筑、历史等学界的共同研究中日渐清晰.21世纪初以来,大明宫遗址成为中外遗产保护专家关注的焦点.2010年10月1日,大明宫国家遗址考古公园对外开放.然而几年过去了,笔者经过多次问卷调查,发现大明宫遗址保护与旅游存在着社区旅游文化敏感性不高、景点可视度不够、游客参与度不够等问题,实质上就是大众对大明宫遗址的历史文化遗产内涵价值和保护价值认识不足所致的对遗址本体的不理解.利用历史文献资料,系统梳理了唐大明宫及大明宫遗址文化内涵、特征及其在中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探索大明宫遗址等古都类遗址的具体保护方式.
【总页数】12页(P18-29)
【作者】肖爱玲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4
【相关文献】
1.唐风园林研究——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例 [J], 张宁;吕凯
2.遗址公园模式在城市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唐大明宫遗址公园为例 [J], 王军
3.从宫殿到遗址再到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大明宫绿化景观研究 [J], 王璐艳;刘克成
4.探析大明宫遗址公园历史文化与规划设计的融合 [J], 詹秦川;马一涵
5.唐大明宫遗址保护方式探析 [J], 肖爱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大明宫遗址的历史底蕴和保护的若干问题
作者: 李春林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研究室,北京100710
出版物刊名: 理论导刊
页码: 125-128页
主题词: 唐大明宫遗址;宫城建筑遗址;历史内涵;本体保护;展示利用
摘要:大明宫是盛唐时期的产物,是东亚乃至世界宫城建设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建筑群。
它的建筑基本反映了《周礼》关于王宫建制的理念。
民国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遗址的保护问题印被纳入西安城市规划。
受到一定的重视。
近年来,大明官遗址的保护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要立足遗址的历史内涵,以文物法为依据。
以保护遗址为基础,造福当地,改善城市环境,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遗产保护过程本身就是意义——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关强访谈录
遗产保护过程本身就是意义——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
司司长关强访谈录
关强
【期刊名称】《中国名城》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中国大遗址积淀了中华几千年文明,对现在的社会、精神文明和核心价值都有很大作用.大遗址作为古代人类的重要居住点,大多位于现代城市之下或是临近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建设项目与大遗址相关联,多数表现为一种对立的关系.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而文物保护工作也是必须要做的,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和最终的保护结果不是绝对意义,遗产保护过程本身就是意义.
【总页数】4页(P54-57)
【作者】关强
【作者单位】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相关文献】
1.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县(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代码编制工作和重新制作第一至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主卷·文字卷工作的通知 [J], 无
2.澳门社会文化司崔世安司长拜会国家文物局并表示庆澳门申遗成功更着眼长远保护 [J], 无
3.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馆藏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强和改进馆藏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 [J], 无
4.国家文物局关于发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的通知 [J], 无
5.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是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是大遗址保护实践和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结合的有益探索,也是目前最具现实意义和操作性的一种大型遗址保护途径。
大明宫遗址公园是我国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其建设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考古发掘资料为支撑,对大明宫范围内的多处遗址进行了较科学、完整的保护展示,并因地制宜制定了绿化方案。
目前大明宫遗址的保护已逐步走向成熟,其组织规划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考古遗址公园大明宫遗址保护管理中图分类号:K878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9-09-10作者简介张关心(1963~),男,西安市大明宫遗址保管所文博馆员,主要研究方向:大遗址保护与管理。
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初探———以大明宫遗址保护为例张关心(大明宫遗址保管所陕西西安710016)建设考古遗址公园,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考古遗址公园?由于考古遗址公园出现的时间很短,对其概念学术界仍然在不断地讨论与研究之中,笔者认为考古遗址公园应该是以考古研究与遗址保护为基本,以遗址所容载的主文化元素为展示主题,以弘扬传统文化、教化民众为目的,兼具公众教育、文化传播、大众休闲功能的公众场所。
如何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关于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的良渚共识》指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应准确把握定位,以保护展示遗址本体及其内涵价值为根本目的,根据不同遗址各自的特点,紧扣其内涵和价值,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展示方式,形成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行为应确保遗址的完整保存,各类设施及景观设计应以遗址内涵及价值的展示为前提;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应以持续开展遗址的考古、研究与保护工作为基础,做好可行性研究和调查论证工作,秉承科学严谨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循序渐进、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是中国大遗址保护实践和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加强大遗址保护、深化大遗址利用和展示的有效途径,是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是目前在我国最具现实意义和操作性的一种大型考古遗址保护途径,是新时期大力创新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重要体现。
我国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的大明宫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一次有益探索。
大明宫是唐长安城最重要、最宏伟的皇宫,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再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毁废于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存世达270年,它见证了唐王朝的兴衰更替。
大明宫遗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明宫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历经五十余年。
1957年3月~1959年5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队对大明宫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勘探和重点发掘,发表了考古发掘报告《唐长安大明宫》;随后又重点发掘了三清殿、清思殿、含耀门、含元殿、太液池、丹凤门遗址等。
考古成果和相关史料表明,大明宫遗址地处现西安市区东北部,宫区占地约3.26平方公里,平面为一南宽北窄的楔形,宫区整体格局保存完整,宫城四至与11座城门位置清楚,东内苑与三面夹城范围明确。
经对宫区内68处遗址勘探确定,地面上仍留存有含元殿、麟德殿、重玄门、蓬莱岛、望仙台、东北城角等十余处遗址遗产保护理论27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初探的夯土基台。
大明宫遗址的保护一直为各级政府所重视,1981年西安市人民政府成立大明宫遗址保管所,2005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实施了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唐大明宫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多年来文物管理部门对各处遗址进行了保护与展示,在遗址区域多次树立并完善保护标志,并建立了数字化的“四有”档案系统,对遗址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目前,大明宫遗址的保护已逐步走向成熟和规范,在全国大遗址保护工作中走在了前列。
大明宫遗址因处于城市建成区,多年来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经济建设和群众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
作为国家“十一五”大遗址保护的重点工程和“丝绸之路”联合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遗址保护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谐共进,推动大明宫遗址保护与考古研究工作向纵深发展,将大明宫遗址建设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最适合的途径。
笔者作为大明宫遗址的保护管理工作者,参与了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在工作实践中深刻认识到: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指导方针和每一个环节都关系到考古遗址公园的性质和文化遗产的命运,因此必须组织专家组对前期的项目论证、规划设计和审批加强监察管理,并严格督察监理公园建设全过程,防止不科学的建设行为对文化遗产造成损毁。
为此笔者认为应针对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对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各个阶段和各方面进行更广泛的讨论和研究,以促使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更加成熟和规范。
一项目组织与规划(一)项目组织与实施的监督管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由于涉及征地、拆迁安置、园区及城乡规划和管网的规划衔接等政府职能,因此必然由地方政府来组织与实施,但由于建设资金短缺的困扰和遗址公园经济效益回报的长期性及不确定性,以及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状况与政策导向所决定的建设资金来源的多元性,这些因素对考古遗址公园的性质、建设方向和运营管理的左右都令人担忧,因此建立一整套缜密有效的科学监督管理体系,确保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正确发展方向尤为重要。
建设者可考虑将公园考古和遗址保护的规划与实施方案细化并前置与遗址公园整体规划同时审批,公园内的建设项目必须经国家文物局审批后方可动工,基层文物管理机构独立于公园建设领导机构之外进行监管,专家组定期督察公园建设并具有一票否决权等。
(二)规划指导思想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必须在以下思想指导下进行: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为指导;以考古勘探、发掘和科学研究资料为依据;以长久、完整、真实地保护遗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遗址的整体格局、形制、重要建筑遗存以及地形、地貌等决定遗址价值和风貌的一切物质元素为保护的重点;以覆土封闭保护展示、砌体封闭保护展示、原址建棚保护展示、考古发掘现场展示等可逆性保护展示方式为保护展示的基本手段。
在确保考古研究、遗址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改善遗址公园内外环境风貌和生态环境,积极研究和展示遗址蕴藏的文化内涵,逐步使考古遗址公园成为考古研究、遗址保护、公众休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三)规划原则1.坚持完整性、真实性的保护原则完整保护与遗址价值和风貌相关的一切物质元素,包括原址,原地形、地貌,遗址的规模、形制和基本格局的保护。
在不改变遗址原状的前提下,有效改善公园内外的环境风貌和生态环境。
2.坚持考古研究为基础、遗址保护展示为主体的原则遵循考古与遗址保护工作规律,在既往考古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公园建设规划,制定科学缜密的公园建设考古计划和长远考古规划;遗址保护与展示必须以考古成果为基础,兼顾全面性和有效性,坚持最小干预、可逆和可识别的原则,确保考古和遗址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坚决遏制破坏性的建设、利用行为,同时防止对遗址的保护性、研究性破坏。
遗址公园内严格禁止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以外的其它建设工程,为游客服务的配套设施可规划在公园边缘,若在园内可设计为移动模式。
3.坚持绿化园林工程为遗址保护和展示服务的原则绿化是遗址保护和展示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变城市生态环境的客观需要。
绿化要从遗址实际出发,为保护展示遗址服务,遗址公园周边建设保护性标志林带;遗址区内有建筑基址的地方覆土种植不同品种的草本植物,无建筑基址的地方种28《东南文化》2011年第1期总第219期植木本植物,较大范围的空地种植生态花木、景观林木等。
4.坚持遗址公园内外环境风貌相互协调的原则参照《唐大明宫遗址整体保护规划》建设控制地带,在遗址公园周边设定一定区域,制定法规控制建筑的高度、形制、风格、体量,保证公园内外环境风貌的协调。
(四)规划范围为确保全面、完整、真实地保护并展示大明宫遗址,依据《唐大明宫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规划范围不应小于:北二环—太华路以东500米处(建华路)—自强东路—未央路—北二环闭合道路中心线所围合的范围。
总面积9平方公里。
二考古发掘考古工作是遗址公园建设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首要工作,是遗址公园建设工作的依据。
大明宫遗址的考古工作虽然已开展了50年,却由于资金、人员和考古专业自身的运行周期等原因的制约,已完成的考古发掘工作量仅占遗址总量的5%左右,由此可知今后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古工作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考古工作是一项缜密而严谨的科学工作,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和运行规律,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前的准备工作和建设过程中都必须结合工程建设工作制订科学而有序的考古工作计划,遵循考古运行规律,达到两者有机结合。
应坚决摒弃因工程需要而组织的突击式、集团军作战式的大规模考古工作,例如2009年春季,为配合“万棵大树进大明宫”活动,要求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要完成整个遗址公园范围内的考古勘探,结果可想而知。
大明宫遗址公园的考古发掘工作,应遵循典型性、必要性、抢救性原则。
典型性即所挖掘遗址在同一类遗址中最具代表性、完整性及可展示性;必要性即项目建设是否为遗址保护展示所必需而无法它选区域的;而抢救性则是遗址面临崩塌等突发情况而亟需发掘以给保护工程提供资料支持的。
在考古规划的实施实践中,可针对项目建设和遗址保护的需要先行安排局部区域的考古发掘,为整体遗址的保护展示提供基础支持,同时必须坚持必要性原则,切不可实施地毯式考古发掘工作。
遗址公园内每一个建设项目所涉及的范围,必须进行科学全面的考古发掘。
为尽量减小考古工作对遗址的损坏,考古专家认为大遗址的考古发掘面积达到遗址总面积10%足矣。
大明宫遗址的考古工作是长期且繁重的,考古遗址公园的开园并非考古工作的结束,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公园内可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进行开放式考古,即让广大游客和周边群众参观考古工地,增加观赏兴趣,提高全民素质,同时彰显考古遗址公园主题,此举虽会增加管理成本,但与收获的社会效益相比还是值得的。
公园外的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在有计划的考古工作基础上,继续加强基本建设中随工清理的考古工作,不能因公园建成而使这一区域的遗址管理工作失控。
三遗址保护展示(一)要全面、真实地保护并展示大明宫遗址,首先要保证遗址的完整性东内苑和宫区中北部的三面夹城区域,是大明宫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大明宫考古遗址公园相关规划中,东内苑被分割在规划范围外,夹城区域未规划任何遗址保护展示项目。
相关史料和考古成果表明,该区域内分布有大量遗址,如翰林院、藏库、龙武军和神策军及御林军驻地、飞龙厩、内重门、龙首殿、龙首池等,除西夹城南端部分外夹城其它区域均未进行详细的考古勘探和发掘。
遗憾的是,公园建设过程中在此区域没有作任何遗址展示却设计开挖了与历史不符的水系,缺乏科学与谨慎态度,这是我们今后工作中要注意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