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本土文化教案
乡土文化课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乡土文化课适用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乡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4. 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1. 乡土文化的定义及特点。
2. 当地乡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内涵。
2. 如何将乡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乡土文化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
2. 学生收集家乡乡土文化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家乡风景、民俗、美食等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乡土文化。
2. 提问:什么是乡土文化?它有哪些特点?二、讲授新课1. 乡土文化的定义:乡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文化。
2. 乡土文化的特点:- 地域性:乡土文化与地域环境密切相关。
- 民族性:乡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 历史性:乡土文化是历史的见证。
- 传承性:乡土文化需要代代相传。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家乡有哪些乡土文化元素?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保护乡土文化?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 提问:如何将乡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二、讲授新课1. 乡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 举办乡土文化活动,传承优秀传统。
- 创新乡土文化表现形式,提高文化影响力。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为家乡的乡土文化传承和发展做贡献?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鼓励学生关注家乡的乡土文化,为家乡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幼儿园童谣传唱本土文化传承教案

幼儿园童谣传唱本土文化传承教案教案主题:幼儿园童谣传唱:本土文化传承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本土文化的重要性;2.培养幼儿的音乐表达能力;3.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1.本土童谣的资料和录音;2.字卡和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利用图片和字卡引导幼儿认识本土童谣,如《妈妈洗衣服》、《小白兔乖乖》等,询问幼儿是否听过这些童谣。
2.解释本土文化的概念,引导幼儿思考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的重要性。
二、呈现(15分钟)1.在幼儿面前播放本土童谣的录音,让幼儿边听边欣赏,并根据歌词内容和旋律情感,感受和理解童谣的意义。
2.分组向幼儿展示一些本土童谣的图片,让幼儿猜测童谣的名称和内容。
三、学唱童谣(20分钟)1.选择一首简单易学的童谣,如《妈妈洗衣服》。
首先,教师带领全班幼儿学唱童谣,重复几次直到幼儿掌握歌词和旋律。
2.将全班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学唱不同的本土童谣。
3.每个小组分别找出属于自己童谣的字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和编排动作,准备展示给全班。
四、展示和交流(25分钟)1.每个小组轮流展示自己学唱和编排的童谣,全班鼓励和欣赏。
2.展示完毕后,教师引导幼儿交流对本土童谣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幼儿谈论自己喜欢的童谣以及其中的故事和意义。
五、总结(10分钟)1.教师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和收获,回顾幼儿学习了哪些本土童谣,并强调本土文化的传承重要性。
2.鼓励幼儿在家里和朋友之间继续传唱本土童谣,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
教学延伸:1.邀请幼儿了解并带来家乡或祖籍的本土童谣,与班级分享。
2.制作本土童谣的歌谱和唱片,并邀请家长参与,共同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
教学评价:1.观察幼儿在学唱本土童谣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2.观察幼儿与小组成员合作的情况;3.通过幼儿的表演和交流,了解幼儿对本土童谣的理解和感受。
本土民族文化教案

本土民族文化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本土民族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本土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2. 掌握本土民族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3. 培养学生对本土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教学内容:1. 介绍本土民族文化的概念和意义。
2. 选择一个本土民族,介绍其历史背景、地理分布和主要特点。
3. 探索本土民族的语言、服饰、食物、音乐、舞蹈和传统节日等方面的文化元素。
4. 分析本土民族文化对当地社会和全球文化的影响。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视频或故事等方式引发学生对本土民族文化的兴趣,并提出相关问题。
知识讲解:2. 介绍本土民族文化的概念、意义和多样性,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和尊重本土民族文化。
案例分析:3. 选择一个本土民族,介绍其历史背景、地理分布和主要特点,可以选择当地的少数民族或其他学生感兴趣的民族。
文化元素探索:4. 分组让学生探索本土民族的语言、服饰、食物、音乐、舞蹈和传统节日等方面的文化元素,可以通过互联网、图书馆或采访当地居民等方式获取信息。
展示与分享:5. 让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分享所了解到的本土民族文化元素,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文化影响分析:6. 引导学生思考本土民族文化对当地社会和全球文化的影响,讨论其在经济、社会、艺术等方面的重要性。
拓展活动:7.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本土民族文化,可以通过观看相关纪录片、参观相关展览或与当地居民交流等方式。
评价与反思:8. 对学生的参与度、表现和理解程度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反思本次学习对他们的意义和启发。
教学资源:- 图片、视频或故事等相关资料- 互联网、图书馆等获取信息的工具- 小组展示和交流的场所教学扩展:1. 结合本土民族文化教学,开展相关的手工制作、美食制作或舞蹈表演等活动,加深学生对本土民族文化的体验和理解。
2. 邀请当地的本土民族代表或专家进行讲座或座谈会,让学生直接了解和交流本土民族文化。
教学反馈:1. 学生展示和交流的内容是否准确和全面。
2021秋冀教版品社四上《乡风乡俗》word教学设计

2021秋冀教版品社四上《乡风乡俗》word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南阳历史悠久,形成专门的风俗人情。
通过说说家乡的风俗主题班会,使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人情,激发学生热爱美、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得到人文的滋养、审美的陶冶。
学生能用自己的形式表现家乡的风俗、人情,培养学生的观看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以及收集相关资料、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的风俗人情。
如划龙舟、元宵迎灯会、唱豫剧等。
2.在教师指导下,收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美、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得到人文的滋养。
教学预备:1.督促学生在课前利用业余时刻向长辈了解家乡特有的风俗和文化。
2.教师应提早查阅一些相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时刻: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南阳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形成自己专门的风俗人情,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家乡的风俗、人情。
二、学生说一说家乡的风俗1.分小组讨论交流,南阳有哪些风俗适应?2.小组选派代表上台介绍家乡的风俗适应。
3.图片介绍家乡的豫剧,学生通过图片介绍豫剧特点、风格以及唱腔,有哪些剧目。
另外组的学生补充介绍。
4.介绍龙舟节假日,说一说什么缘故形成那个风俗?请跟着家长去看过的同学说一说当时的场面。
其他学生补充。
5.介绍元宵迎灯,图片出示迎灯场面。
学生介绍家乡的灯文化,通过实物图片等介绍。
6.介绍花市、庙会,让学生说一说花市的情形及庙会、佛事等活动三、除了这些,你还了解南阳有哪些风俗适应吗?学生上台讲并展现收集到的资料。
四、出一期宣传家乡风俗、人情的宣传报1.分小组整理资料2.设计宣传小报3.优秀作品课外展现。
我的教案《南阳汉代画像砖石艺术欣赏》

课题: 南阳汉代画像砖石艺术欣赏邓州市龙堰一初中曹向前教案背景及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设置,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本课学习内容以南阳地方历史文化---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利用了解学习中国古代艺术瑰宝画像砖画像石概况,艺术特点,制作方法,,培养热爱家乡、热爱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高尚情感,并以制作画像石(砖)为练习题,运用阴刻线、凸线浮雕等画像石画像砖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作,在研究性的学习中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验造型的乐趣,提高创造能力。
在作业设置上让学生课前准备河泥(本地黏土可以替代陶泥)或吹塑板泡沫两种材料的任一种供课堂联系选择。
本课以欣赏为主,制作为辅.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课前搜集地方报刊图片或者上网查阅画像砖、石的资料,感受画像砖、石的艺术美感,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意识。
2、动手仿制一块画像砖,在制作过程中体验造型的乐趣,提高动手造型的能力。
教学重点:1、汉代画像砖、画像石所呈现的内容、思想内涵及其艺术风格,时代特点。
2、画像砖画像石的制作方法,过程。
教学难点:1、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历史价值及艺术特点.2、画像砖,画像石制作过程所体现的构图,空间,线条等造型元素理解和运用。
教法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启发式、直观演示、情境教学等进行教学,突出教学重点。
加深感受和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进而产生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南阳画像石》、仿制的画像砖范例学生——河泥、铅笔、颜料、刻刀/小竹片【教学过程】1、导入探究(1)教师播放视频《南阳画像石》,让学生们看到画像石的发现过程,激发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导入新课。
(2)把学生分组,展示收集到的图片,讲解、交流作品故事,背景简介。
通过欣赏各种类型、各种题材的画像砖、石为后面的深入鉴赏、创作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情景导入法:(1).设计视频情景导入,可以创设丰富生动的情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2).自主学习,作品故事的交流可以让学生立体的理解画像石的历史文化价值。
幼儿园本土文化教案

幼儿园本土文化教案幼儿园本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本土文化的概念,并能够列举一些本土文化的特点和传统节日。
2.培养幼儿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3.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本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2.认识一些本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和传统节日。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导入(10分钟)利用幼儿园的公共区域搭建一个小型展览馆,展示一些本土文化的图片,如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民间艺术品等。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展览馆中的图片,并引发他们的好奇心:“这是什么展览?这些图片是什么?我们平常是不是也经常可以看到这些东西呢?”2.态度引导(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和本土文化相关的童话故事书,如《三只小猪》、《红帽子》等。
教师向幼儿们介绍这些故事都是属于我们国家的本土文化,他们有很多特点,比如故事里的主人公、故事情节、戏剧性的对抗等。
教师引导幼儿们谈论自己喜欢的本土文化,激发他们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主体活动(30分钟)教师组织幼儿们参观一些本土文化展示品,如传统手工艺品、传统戏曲剧目等。
教师向幼儿们讲解这些展示品的特点和背后的故事,激发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教师安排幼儿们参与一些本土文化活动,如传统舞蹈编排、传统乐器演奏等。
4.延伸活动(20分钟)教师与幼儿们一起制作本土文化手工艺品,如剪纸、捏泥人等。
教师播放一些与本土文化相关的动画片、电影,让幼儿们在欣赏的同时,加深对本土文化的理解。
5.结束活动(10分钟)教师向幼儿们复述本节课的内容,并强调本土文化的重要性。
教师鼓励幼儿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多了解本土文化,同时激发他们对其他文化的兴趣,形成多元文化的认知。
四、教学评价教师观察幼儿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他们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对本土文化特点的认识程度、在展示和活动中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等。
通过幼儿们的言语表达、作品展示和团队合作等方式,评价他们在本节课中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小学一年级地方文化教案认识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小学一年级地方文化教案认识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一、引言本教案旨在帮助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了解和认识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将有机会亲身参与其中,加深对地方文化的认知,培养对传统价值的尊重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了解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2.培养学生对本地区文化的认同感和骄傲感;3.培养学生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和理解。
三、教学重点1.了解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2.培养学生对本地区文化的认同感和骄傲感。
四、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教具;2.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导入(约5分钟)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本地区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和猜测。
2.认识本地区的传统文化(约1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的方式,介绍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如传统节日、传统习俗等。
同时,简要解释相关文化的由来和意义,让学生初步了解。
3.探究本地区的风俗习惯(约20分钟)教师可以以小组讨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学生探究本地区的风俗习惯。
引导他们思考以下问题:a.什么是风俗习惯?有哪些常见的风俗习惯?b.本地区有哪些独特的风俗习惯?他们的来历和意义是什么?c.你认为保持本地区的传统风俗习惯有什么重要性?4.亲身体验传统文化和风俗(约30分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具体的亲身体验活动,如传统手工制作、传统舞蹈学习等,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5.总结与反思(约1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本节课的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a.你在这堂课中学到了哪些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b.你认为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对人们有什么影响?六、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拓展作业,让学生通过访问社区资源、采访长辈等方式,深入了解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进一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乡土文化课教案模板及范文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乡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对象:初中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地点:教室、学校周边环境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学生调查问卷3. 学校周边环境图片或视频资料4. 乡土文化相关书籍或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乡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二、新课学习1. 教师讲解乡土文化的内涵,包括传统习俗、民间艺术、历史遗迹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乡土文化的特点和传承方式。
三、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家乡文化调查,包括采访长辈、实地考察等。
2. 学生将调查结果整理成报告,分享给全班同学。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理解。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调查活动中的收获。
二、乡土文化展示1. 学生展示自己的调查报告,分享家乡文化的特色。
2. 教师点评,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
三、乡土文化传承与保护1. 教师讲解乡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保护家乡文化的具体措施。
四、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设计家乡文化宣传海报或视频,提高家乡文化的知名度。
2. 学生将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互相学习、交流。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乡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乡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
南阳本土文化在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中的开发和利用

南阳本土文化在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中的开发和利用作者:景晓君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19期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
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近年来,本土文化由于其优秀的发展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独有的艺术魅力以及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独特的教育价值,在学前教育领域越来越被重视并迅速得到发展和完善。
如何将南阳的本土文化融入到幼儿园的课程和环境创设中,让幼儿生活在带着浓厚的本土文化气息的环境中,充分体验家乡文化的深厚内涵,深刻感受家乡的悠久历史,从而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和身为家乡人的自豪感是我们一直努力研究的课题。
本文拟就围绕南阳本土文化在区域活动环境中的开发和利用谈一点粗浅体会。
关键词本土文化区域活动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最重要的教育形式之一,是幼儿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和主题教育目标创立立体化育人环境,即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有效运用集体、小组和个别相结合的活动形式,组织幼儿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的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
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有利于幼儿个体充分发展,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传统意义上的区域活动在内容和材料的投放中缺少了非常重要的一环:即对本土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利用,因此本文仅就此问题探讨一些我园的做法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在开发本土资源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对家乡南阳的历史文化底蕴做了深入的了解和挖掘。
南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3000年的建城史,为楚汉文化的发源地。
西汉时为全国六大都会之一,东汉时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故有“南都”、“帝乡”之称。
曾孕育出“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 范蠡、“智圣”诸葛亮、“谋圣”姜子牙、名相百里溪等历史名人。
幼儿园本土传统文化教案

幼儿园本土传统文化教案一、前言幼儿园阶段是孩子们开始建立自己价值观和文化意识的重要时期。
本土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培养幼儿的文化认同感和审美意识至关重要。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幼儿园本土传统文化的有针对性教学活动,帮助孩子们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其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1.认识并了解本土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汉字书写的基本技巧,并能正确书写几个常见的本土传统文化词汇;3.鼓励幼儿参与传统文化艺术活动,如剪纸、中国结等;4.培养幼儿对本土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内容1.本土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汉字书写的基本技巧;3.常见的本土传统文化词汇;4.传统文化艺术活动。
四、教学准备1.本土传统文化课本或教材;2.普通纸、剪刀、彩色纸、颜料等;3.每人一块毛笔、墨汁、练字纸等。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向幼儿简单介绍本土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是指华夏民族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 2. 汉字书写通过示范和实践,教导幼儿正确的汉字书写技巧。
可以选择一些与本土传统文化相关的汉字,如“中国”、“传统”、“文化”等,让幼儿练习正确书写。
### 3. 词汇学习让幼儿学习一些常见的本土传统文化词汇,如“京剧”、“核桃”、“龙舟”等。
通过图片、声音、手势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激发幼儿的兴趣和记忆力。
### 4. 传统文化艺术活动组织幼儿参与传统文化艺术活动,如剪纸、中国结等。
通过亲自动手制作,让幼儿亲身体验到传统文化的趣味和价值。
### 5. 总结对本堂课学习内容进行简单总结,回顾幼儿的学习成果,并鼓励幼儿多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活动。
六、教学评价1.观察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2.通过问题问答、练习册等形式检测幼儿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3.结合幼儿的作品和活动情况,进行评价。
七、教学延伸1.鼓励幼儿在家里和朋友之间分享所学的传统文化知识;2.组织幼儿参观传统文化展览或演出,拓宽视野,增长知识;3.建立幼儿传统文化习俗观察记录本,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和思考;4.组织幼儿参与本土传统文化活动,如过年、端午节等。
南阳本土文化教案

南阳本土文化教案教案标题:南阳本土文化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南阳本土文化,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南阳本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心。
3.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增进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1. 了解南阳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掌握南阳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和文化遗产。
3. 学习南阳的传统艺术形式和文学作品。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南阳本土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的差异和联系。
2. 激发学生对南阳本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
教学准备:1. 南阳本土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料。
2. 南阳本土文化的书籍、文章或文学作品。
3. 学生的笔记本和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南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南阳本土文化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南阳,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回忆。
二、学习南阳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15分钟)1. 分享南阳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介绍其举办时间、活动内容和意义。
2. 引导学生讨论南阳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的特点,比较其与其他地区的异同。
三、了解南阳的文化遗产(15分钟)1. 展示南阳的文化遗产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介绍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引导学生思考南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问题,讨论其对当地文化的影响和重要性。
四、学习南阳的传统艺术形式和文学作品(20分钟)1. 分享南阳传统艺术形式(如皮影戏、豫剧等)和文学作品(如《红楼梦》等)的相关资料。
2. 鼓励学生观看南阳传统艺术表演或阅读南阳的文学作品,体验其中的艺术魅力。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南阳本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复习学习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南阳本土文化,提出个人想法和建议。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南阳本土文化调研,撰写调研报告或制作展板,展示给其他班级或学校。
2. 邀请南阳本土文化的传承人或专家进行讲座或互动交流,深入了解南阳本土文化。
初中写作乡村文化教案

初中写作乡村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乡村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提高对乡村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乡村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乡村文化的内涵:包括乡村的历史、民俗、风情、景观等方面。
2. 乡村文化特点:朴实、自然、和谐、环保等。
3. 传承乡村文化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乡村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乡村文化。
2. 讲授:介绍乡村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乡村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3. 实践:分组进行乡村文化调查,让学生亲身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
4. 分享:各小组汇报调查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讨论。
5. 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传承乡村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乡村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 实践法:分组进行乡村文化调查,让学生亲身参与。
3. 讨论法:分享调查成果,进行评价、讨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乡村文化的认识程度。
2. 学生在调查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3. 学生对传承乡村文化的态度和行动。
六、教学资源1. 乡村风光图片。
2. 乡村文化资料。
3. 调查表。
七、教学建议1. 课前引导学生搜集乡村文化相关资料,了解家乡的文化特色。
2. 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3. 课后鼓励学生走进乡村,亲身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培养家乡情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乡村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乡村文化的情感。
同时,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使学生在感受乡村文化魅力的过程中,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幼儿园本土文化教案(10篇)_1

幼儿园本土文化教案(10篇) 幼儿园本土文化教案(篇1)活动名称:中国的传统节日活动目标: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
2、能乐观用语言描述过节时的特点。
3、培育幼儿与他人共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怀他人的情感。
4、探究、发觉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预备:PPT。
活动过程:1、谈话引题。
很久以前,我们的爷爷的爷爷,他们小时候不能和我们现在一样过儿童节、圣诞节,不过他们也会过节,那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
2、出示PPT,展现传统节日画面。
(1)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2)师:春节我们会做些什么事情?幼:贴春联、挂灯笼、拜年、逛庙会……出示PPT,关心幼儿更直观地感受节日的氛围。
(3)依次出示其他节日。
3、总结。
这些传统节日,始终连续到现在,我们每年都会过这些节日,我们回家到日历本上去找找,不要错过下一个节日哦。
幼儿园本土文化教案(篇2)一、活动目标:1.知道端午节是夏天的传统节日,了解端午节特有的习俗。
2.能和同伴一起策划如何过端午,并大胆介绍共享。
3.感受传统节日的特色和趣味。
二、活动预备:1.阅历预备:幼儿知道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吃过粽子。
2.物质预备:PPT图片;菖蒲艾叶、虎头鞋、香袋、五彩绳等实物;策划表格、水彩笔。
三:活动重难点:重点:了解夏天传统节日端午节特有的习俗。
难点:能和同伴分工合作,商议完成端午活动策划表,并大胆介绍共享。
四、活动过程:(一)活动导入,激发爱好:出示老鼠一家的图片,问:这是谁呀?(二)通过绘本故事引出端午节,初步了解节日习俗: 1.出示图片一师:老鼠一家住在走道的夹层里,成了小娟家的邻居。
每一天,小娟家的厨房里都有香味飘过来。
这天,厨房飘出来的香味又浓又特殊,三只小老鼠嘴馋极了,“是什么的香味? ”鼠爸爸说:“我去看看!”过了一会儿拖回来一个不是方的、不是圆的东西。
2.出示图片二、三问:这是什么呀?你觉得像什么?你吃过粽子吗?你吃过什么口味的粽子?我们通常在哪个节日要吃粽子?端午节在什么时候?端午节是夏天的一个传统节日,什么是传统节日呢?今年的端午节很快就要到了。
乡土文化课教案模板及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乡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认识到乡土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乡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2. 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教学难点:1. 如何将乡土文化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2.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乡土文化资料3. 学生写作素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家乡的印象。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的了解,教师总结。
二、新课导入1. 教师介绍乡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学生了解乡土文化的特点,如地域性、历史性、民俗性等。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列举家乡的乡土文化现象,如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特色美食等。
2. 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乡土文化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收集家乡的乡土文化资料。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新课导入1. 教师介绍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2. 学生了解乡土文化保护的方法,如挖掘、整理、传承等。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家乡的乡土文化传承下去。
2. 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写作指导1. 教师引导学生从家乡的乡土文化中寻找素材,进行写作。
2. 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家乡乡土文化的作文。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了解程度2.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3. 学生作文的质量范文:家乡的乡土文化我的家乡位于我国东南部的一个小镇,这里风景秀丽,民风淳朴。
家乡的乡土文化丰富多彩,让人流连忘返。
家乡的传统节日独具特色。
每年农历新年,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挂灯笼,欢声笑语充满大街小巷。
乡土文化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乡土文化课二、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乡土文化的内涵,认识到乡土文化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4.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和传承乡土文化。
三、教学对象初中学生四、教学时长2课时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乡土文化的内涵、特点及价值。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和传承乡土文化。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乡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引起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家乡的乡土文化了解多少?二、新课讲授1. 乡土文化的内涵- 介绍乡土文化的定义、起源和发展。
- 分析乡土文化的特点,如地域性、民族性、历史性等。
2. 乡土文化的价值- 强调乡土文化对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 举例说明乡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三、实践环节1. 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校园内的乡土文化景点,如校园内的古树、古建筑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将乡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乡土文化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乡土文化,传承和发扬家乡的优秀文化。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回顾乡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参观校园时发现了哪些乡土文化元素?二、新课讲授1. 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介绍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 分析乡土文化传承的途径,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
2. 乡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以具体案例说明乡土文化在旅游、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应用。
- 分析乡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前景。
三、实践环节1.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我为家乡文化代言”活动,让学生结合家乡的乡土文化,设计宣传海报或视频。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设计的作品,并互相评价。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乡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本土文化教案怎么做

本土文化教案怎么做标题:本土文化教案怎么做教案目标:- 了解和理解本土文化的重要性- 掌握本土文化相关的词汇和知识- 培养尊重和欣赏本土文化的态度-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认知水平教学资源:- 图片、视频或幻灯片展示本土文化元素- 本土文化相关的读物、音频或视频材料- 小组活动所需的材料- 学生的笔记本和学习用具教学过程:1. 导入 (5分钟)- 利用一段视频或图片展示华人传统节日、习俗或风土人情,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介绍本土文化 (10分钟)- 向学生介绍本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解释为什么了解本土文化对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增进自我认同感的重要性。
3. 提供相关材料 (15分钟)- 呈现一些有关本土文化的读物、音频或视频,让学生自主阅读或观看,并提供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 学习本土文化的词汇和知识 (20分钟)- 教授与本土文化相关的词汇和知识,可以使用幻灯片或图片进行辅助教学,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重要概念。
- 进行一些互动练习,例如带图片的选择题、填空或配对词汇练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5. 小组活动 (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本土文化元素,例如传统服饰、节日习俗或风俗习惯。
要求他们通过自主查找相关资料,设计一份海报或展示板来介绍该元素,包括重要内容和相关图片。
- 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海报或展示板,并向其他同学做简短的解释。
6. 总结和评价 (5分钟)- 与学生一起总结本堂课所学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和了解本土文化,提供一些建议和资源。
教案扩展:- 鼓励学生深入了解某个具体的本土文化元素,并以小组形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展示。
- 安排到本土文化相关的场所进行实地考察,例如博物馆、文化村或传统工艺制作坊。
注意事项:- 确保教案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语言水平,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活动。
- 鼓励学生尊重不同文化背景,避免刻板印象或偏见。
家乡文化教案模板范文初中

教学对象:初中生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家乡的历史、地理、民俗等方面的文化特色。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展示家乡文化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家乡的历史文化背景。
2. 家乡的地理环境及特色。
3. 家乡的民俗风情。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乡文化的调查与整理。
2. 如何运用多种方式展示家乡文化。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调查问卷、采访记录、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家乡风光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谈对家乡的认识和感受。
2. 提问:家乡有哪些特色?为什么你会这样认为?二、新课讲解1. 讲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背景,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沿革、重要事件等。
2. 讲解家乡的地理环境及特色,如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
3. 讲解家乡的民俗风情,包括节日习俗、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
三、活动开展1. 分组调查:学生分组,每组负责调查家乡的一个方面,如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民俗风情等。
2. 采访:每组学生采访家乡的老人、专家等,了解家乡的过去和现在。
3. 整理资料:每组学生整理调查和采访资料,形成一份家乡文化报告。
四、展示交流1. 每组学生展示家乡文化报告,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
2.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3. 教师点评,总结各组的表现。
五、总结与反思1. 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分享自己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2. 教师总结,强调家乡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传承和弘扬家乡文化。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参与调查、采访、展示等活动的积极性。
3. 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程度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文化遗址、博物馆等,加深对家乡文化的了解。
2. 鼓励学生参加家乡的文化活动,如民俗节庆、民间艺术比赛等。
3. 鼓励学生将家乡文化介绍给更多的人,传播家乡文化。
传承宝贵的本土文化创新多彩的区域活动—— 以南阳市实验幼儿园为例

传承宝贵的本土文化创新多彩的区域活动——以南阳市实验幼儿园为例作者:柳笑影邓璇来源:《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21年第4期柳笑影邓璇河南省南阳市幼儿园本文系2020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重点课题——幼教集团视角下的城乡幼儿户外游戏融合互补及均衡发展实践研究〔2020〕.JCJYB20161327的阶段性成果【摘要】南阳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深厚,作为南阳幼教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从中挖掘适合幼儿的本土文化元素,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使幼儿从小了解南阳历史、风土人情,从而热爱和传承本土文化,把爱祖国、爱家乡的种子根植于幼儿内心,从小树立牢固的民族文化自信心。
【关键词】本土文化区域活动创新秉承陈鹤琴教育思想,结合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8年教育部《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幼儿园教师要传播优秀文化”的政策要求,幼儿园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现代中国娃”为办园理念,培养幼儿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认同感,激发幼儿学习、探究、传承文化的兴趣。
一、环境创设,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环境是文化的载体,幼儿园在环境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让幼儿园移步换景,处处感受到文化的气息。
(一)公共环境幼儿园在公共环境中体现文化元素,让幼儿置身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
三栋楼的走廊围绕不同的文化内容创设环境:第一,利用自然材料制作二十四节气主题吊饰,丰富幼儿文化知识,增强审美情趣;第二,将幼儿的传统民间游戏照片和图画做成墙饰,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加强游戏体验;第三,通过幼儿绘画的方式展现趣味成语故事的内容,拓展幼儿认知经验,促进语言表达。
除了走廊,在班级门口公共区域根据节日、季节,师幼共同参与创设环境。
例如,教师和家长收集秋季的农作物,布置晒秋环境,让幼儿与环境互动,加深对立秋和农耕文化的感受与体验。
(二)班级环境围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各领域目标,每个班级设置了传统文化游戏区,小班组结合幼儿兴趣,开设了中华美食坊,中班组结合角色游戏,创设了黄梅戏剧院、剪纸工坊、汉服馆、中药房,大班组着眼于科学领域,创设了造纸区、扎染坊、象棋区、皮影区等,在区域环境中提炼文化经验,呈现游戏轨迹。
南阳本土文化活动教案及反思

南阳本土文化活动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南阳本土文化活动教案及反思教案目标:1. 了解南阳本土文化的特点和重要性。
2. 掌握南阳本土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南阳本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教学内容:1. 南阳本土文化的介绍和解读。
2. 南阳本土文化活动的策划和组织。
3. 学生参与南阳本土文化活动的实践和体验。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视频或故事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南阳本土文化的兴趣。
2.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南阳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主体:3. 介绍南阳本土文化的历史背景、特点和代表性元素。
4. 分组讨论,让学生了解南阳本土文化的各个方面,并展示他们的发现。
5. 设计南阳本土文化活动,如传统手工艺制作、民俗表演或传统美食制作等。
6. 指导学生策划和组织南阳本土文化活动,包括场地选择、物资准备和活动流程安排等。
7. 学生实践和体验南阳本土文化活动,并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总结:8. 学生展示他们参与南阳本土文化活动的成果和心得体会。
9. 引导学生反思南阳本土文化活动对他们的意义和影响。
10. 结合学生的反馈,总结南阳本土文化活动的优点和改进之处。
教学反思:在教案撰写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
2. 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能否激发学生对南阳本土文化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3. 教学步骤是否合理,能否引导学生有效地实践和体验南阳本土文化活动。
4. 教学评价是否科学,能否全面评价学生对南阳本土文化活动的理解和参与程度。
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教案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对南阳本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阳本土文化教案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南阳市的历史、地理、民族、文化艺术以及南阳市的社会发展等广泛内容,发展学生的历史意识,形成对现实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做懂礼貌、身心健康的少年。
2、帮组学生人事自我、适应社会、学会学习、增长智慧、懂得生活、体验幸福,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家乡南阳的风土人情、特色小吃。
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建设家乡,教学准备:
南阳市基本市情、相关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一些问答,调起同学们的疑问、兴趣
二、简介南阳:
南阳,古称宛,河南省辖地级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带,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
南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2000多年的建城历史,为楚汉文化的发源地。
南水北调,源起南阳淅川。
南阳淅川是世界最大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所在地和重要的核心水源区之一。
南阳历史文化
一、方言
南阳本土语言为南阳话,是中原官话的一个分支,又有自己的语言特色。
南阳为秦汉之际经济文化要地,秦实行“书同文”的政策,许多古音古字古词得以保留于民间至今。
南阳又是中原与南楚交融之地,文人墨客云集,南阳方言中既有浓郁的中原韵味,又有鲜活的儒学风彩,其生活用语、歇后语、民谣的幽默风趣以及所体现的古代文化的质朴,表情达意准确生动,是南阳历史、文化、民俗的活化石,极富表现力,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宗教
道教在东汉时期开始在南阳传播,其在南阳建立的玄妙观,与北京白云观、山西长清观和西安八仙庵一起并称为全国道教四大十方丛林。
而佛教何时传入南阳已无法考证,始建于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的弥陀寺是南阳现存佛寺中最早的建筑。
另外,罗马教廷于1844年在靳岗设立的天主教南阳教区,曾长期掌管河南省的教务,法国人安巴都为首任主教,现存有靳岗天主教堂。
根据南阳官方2008年的统计,南阳市有52万多人信教,其中基督教14万多人,伊斯兰教12万多人,道教14万多人,佛教10万多人,天主教2万多人,信教群众约占南阳市总人口4%。
三、饮食
南阳人多以面食作为主食,桐柏等部分地区以大米为主。
饺子的始祖“娇耳”就发源于南阳。
南阳人早餐以羊肉汤、牛肉汤、糊辣汤、油条、油烙馍、豆腐脑、煎饼、水
煎包、小笼包、菜合(韭菜盒子)等为主。
午饭主食各类面条,比如汤面、捞面、蒸面条、浆面条、炒面,糊汤面,臊子面,炝锅面,扯面等。
晚餐俗话说叫“喝汤”,一般“苞谷糁”或“面疙瘩”配馍和菜。
南阳的地方特色食品有:淅川酸菜、南阳油茶、桐柏豆筋、玄妙观斋菜、镇平烧鸡、博望锅盔、界中米醋、新野臊子、唐河肘子、白土岗辣子鸡、阎天喜饺子、方城烩面等。
四、民歌
南阳民歌大多为劳动、生活和爱情等内容,有着浓厚纯朴的生活气息。
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
南阳地区的民歌种类由于受所处地理环境的直接影响,各类民歌首先得以发展的是山歌、田歌及劳动号子,其次是灯歌、小调等。
五、戏曲
南阳曲艺种类繁多,流派纷呈,历史上南阳曲艺的“三大支柱”大调曲、三弦书、鼓词影响最大,在三个主要曲种的基础上,清末和民国时期逐渐引进了评书、坠子、相声、莲花落等曲种,清代中叶以后,活跃在广大民众中的戏剧种类有20多种。
六、节会
南阳主要的节会为“两节一会”,即“中国南阳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中国南阳玉雕节暨国际玉文化博览会”以及中国南阳月季文化节等与之相关的“经贸洽谈会”。
七、著名人物
1、先秦:姜尚、百里奚、范蠡、孟明视、熊绎、屈原、申伯。
2、秦汉:张衡、刘秀、刘玄、张仲景、张释之、左雄、直不疑、杜延年、阴丽华、樊宏、朱晖、邓禹、吴汉、贾复、岑彭、朱祐、马武、刘隆、马成、陈俊、杜茂、任光、杜诗、灵思何皇后、何进、何苗、邓绥、邓猛女、杜周、茨充、孔仅、逢纪、李松、赵憙,李通,郭丹。
3、三国魏晋南北朝:诸葛亮、何晏、范晔、范缜、范宁、吴敬怀皇后、范云、范泰、范晷、范坚,范汪,范弘之,范甯,韩嵩,庾信、许攸、黄忠、魏延,韩暨、吕乂,张辅、文聘、李严、邓芝、邓艾、甘宁、韩暨、来敏、陈震、赵彦深,刘之遴。
4、隋唐五代:岑参、岑文本、张巡、刘洎,韩翃、张建封,张皇后。
5、宋元:王坚
6、明清:铁铉、马殿甲、王鸿儒,王鸿渐,吴阿衡,柴升,李仁,彭凌霄,李蓘。
7、近现代
(1)政治军事:习仲勋、彭雪枫、许永跃、赵东宛、赵延年、彭森、张保庆、郭树言、宋照肃、李金明、彭小枫、李栋恒、王富玉、王富卿、曹克明、付志方、刘满仓、骆玉林、郑新立、庹震、张文显、常万全、戚建国、王玉发、马顺遂、刘永贵、王旭东、姬延芳、宋文斌、贾锡太、宋育英、左军、郭旭恒、柳建伟,刘启文,李清和,尹中卿,黄玮,别廷芳,张苏军,孙菊生,杨子强。
(2)文教:二月河、周大新、柳建伟、张一弓、田中禾、周同宾、卧龙生、周梦蝶、痖弦、冯钟璞、白国伟、徐旭生、王德炳、袁宝华、吴云鹏、张文显、付子堂、张清杰、申长雨、刘炯天、王光谦、闵智亭,赵世超,刘海年,冯沅君,阎仲彝。
(3)文体:张丰毅、周春秀、冯永、李杰雅、陈融雪、董栋。
(4)科技:冯景兰、杨廷宝、冯友兰、董作宾、丁声树、陈凤桐、张炳熹、杜祥琬、杨士莪、王占国、余永富、张勇传、袁晴棠、张国伟、朱晓东、王光谦、王永民、刘炯天、申长雨。
(5)工商:李晓鹏郭德英,吕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