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鑫梅胃病方(广州中医药大学名老中医)

合集下载

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邓铁涛处方拾穗——收录邓...

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邓铁涛处方拾穗——收录邓...

QQ校友∙首页∙我的主页∙好友∙班级∙学校∙应用张海生退出 | 设置换肤NEW建议钟映明∙主页∙日志∙状态∙相册∙留言板∙分享∙礼物∙投票∙好友<<返回列表|上一篇下一篇转载| 分享该日志| 评论| 举报【转】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邓铁涛处方拾穗——收录邓...转载自:♂酷Qoo唲√转载于:今天 23:58 | 分类:中医学习材料阅读:(0) 评论:(0)很实用的一张贴:一、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方〔组成〕党参18克,白术12克,云苓15克,柴胡9克佛手片5克,乌贼骨(或瓦楞子(煅))15克,甘草5克。

〔功效〕健脾益气,舒肝和胃。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

〔加减法〕嗳气反酸者加砂仁、元胡或合用乌贝散(乌贼骨85%,浙贝母15%研为极细末),每服2~3克。

肝气郁结者加白芍、枳壳、郁金,或左金丸。

肝郁化火或胃热过盛者合用三黄泻心汤。

脾胃虚寒者加黄芪、桂枝、法夏或附桂理中汤。

兼吐血便血者加侧柏叶、白及、阿胶、田七末(炒)。

胃阴亏虚者加麦冬、石斛、玉竹等。

另一法:临睡前麦芽糖一汤匙,吞服。

二、治萎缩性胃炎方〔组成〕太子参30克,云苓12克,淮山药12克,石斛12克,小环钗12克,麦芽30 克,丹参12克,鳖甲30克(先煎),甘草5克,田七末3克(冲服)。

〔功效〕健脾养胃,益阴活络。

〔主治〕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

〔加减法〕脾胃气虚较甚者加黄芪或参须(另炖);湿浊偏重者加扁豆、鸡蛋花、苡仁等;肝郁者加素馨花、合欢皮、郁金等。

三、治胆汁返流性胃炎方〔组成〕吴茱萸1~3克,川连3~5克,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甘草5克,威灵仙15克,桔梗10克,枳壳5克。

〔功效〕健脾疏肝,降逆止呕。

〔主治〕胆汁返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胃窦炎。

四、治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方〔组成〕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甘草5克,白芍15克,台乌12克,威灵仙15克。

〔功效〕健脾益气,缓急进食。

温胃健脾 散寒化湿怎么解决

温胃健脾 散寒化湿怎么解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温胃健脾散寒化湿怎么解决
导语:脾胃虚弱,或者是体内有太多湿气寒气的话,自然对健康就会带来影响,而且很容易让你的身体受到更多疾病的伤害和威胁,因此大家就需要了解,
脾胃虚弱,或者是体内有太多湿气寒气的话,自然对健康就会带来影响,而且很容易让你的身体受到更多疾病的伤害和威胁,因此大家就需要了解,可以起到温胃健脾散寒化湿的方法,以下就为大家具体介绍,这些有效的调理和解决方法,帮助自己更好地保证健康,避免受到更多疾病的危害。

吃美味与进补一同进行,口福享了,身体也补了,两全其美!中医师推荐了几味冬令特别适合女性补身的日常和名贵方:☆一些材料简单,价格不贵的补方,简单实在,日常食用最好!
日常第一味:黄芪10g、麦冬(或玉竹)10g 份量:单人量功效:健脾胃补气阴日常第二味:太子参10g、茯苓10g 份量:单人量功效:益气健脾胃日常第三味:党参10g、山药10g 份量:单人量功效:健脾胃,可加枸杞10g来平补肝肾☆材料名贵点的方,适合偶尔一味,与日常方无孰好孰坏之分,只有喜好不同之别而已。

名贵第一味:冬虫草5条份量:单人量功效:补之佳品,能舒缓疲劳,调理内脏功能名贵第二味:西洋参5g 份量:单人量功效:与鸡、鸭、瘦肉、鸽、鹌鹑共炖补身益气名贵第三味:灵芝10g 份量:单人量功效:一年四季都适合食用,尤其对补身有益,扶正固本因为现在很多时候,对自己的健康问题,其实人们都不太重视,所以就是这样一个心理让更多的疾病有机可乘,因此希望通过上面所介绍的方法之后,大家可以更加注重这些身体保健,达到最有效的,健脾胃去湿气的效果。

肠胃病效验方特效方集锦

肠胃病效验方特效方集锦

肠胃病效验方特效方集锦根治一切胃肠疾病的特效秘方:根治一切胃病的仙方洪真大居士是佛门高德之士。

出自中医世家,现任某医院院长一职。

穷其一生研究,根治一切胃肠疾病,全部临床应用效验如神:乌贼骨150克、制元胡50克、黄氏50克、鸡内金150克、制白术50克、猪苓50克、乌梅50克、大黄5克。

加工成粉,如果胃寒或胃凉者加良姜50克。

(良姜性极热,有些人的胃受不了可以适当减少分量).一天两到三次,饭前一小时或半小时各服一汤勺(6--10克)。

严重者可以每次加服云南白药一粒。

重者一般3到5天见效,轻者一次见效.一般1--2副药可以根治。

有效率98%。

无任何毒负作用.。

不要吃冷的,冻的,凉性的。

不要饿过头,也不要吃饱,保持在七八分饱就好。

不要吃完饭就躺下。

一天可以多次服药,三次或四次,但一定要空腹,也可以在痛时或胀时服药.东西不要煮烂吃,对胃没好处,反而更难治!此方通治:各类胃炎、溃疡、胀痛、消化不良、胃肠动力不足、肠炎等一切胃肠疾病。

有效率98%以上。

无毒无任何副作用。

已在临床应用中治好无数患者,实乃天下奇珍“痞积散”治胃病良方:柴胡6—12克、半夏6—12克、黄芩6—10克、炙甘草6—10克、枳实15—30克、白芍6—15克、白术6—15克、丹参10—20克、元胡10—15克、大黄6—10克。

便溏为脾虚应去大黄舌苔白泛清水为寒,加干姜6—10克温中;苔黄而口苦为热,加黄连3—9克清热。

胃酸过重,加乌贼骨15—30克抑酸;胁下痞硬加牡蛎15—30克软坚。

;食少为胃弱加焦三仙6—12克。

胃病用药量宜轻,要视病人强弱、病之久近而灵活处方。

胃病为常见病,打碎作散剂最方便。

治各种胃病,凡符合胀、呕、痛、酸、闭者,不论新久,用之均效,百发百中。

一个治慢性胃炎的验方:健脾清胃汤:黄芪、党参、制半夏各12克、蒲公英15克、陈皮、木香、山楂、神曲各9克、干姜2克、黄连、炙甘草各6克。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主治浅表性胃炎,一般连服3—5剂可愈。

浅谈许鑫梅教授对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浅谈许鑫梅教授对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浅谈许鑫梅教授对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黎线美;杨晓军【摘要】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辛开苦降法代表方,主治少阳证误下而兼脾胃虚弱,中阳伤而生寒,邪热内陷中焦,脾胃不和,升降紊乱,气机壅塞的寒热错杂证。

许鑫梅教授从事临床工作50余载,临证时方随法变,药因证异,做到诸药配伍与病机环环相应,丝丝相扣,临床上应用经方时融会贯通,异病同治,取得了良好疗效。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6(031)020【总页数】3页(P2936-2938)【关键词】许鑫梅;半夏泻心汤;中医药疗法【作者】黎线美;杨晓军【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州510000;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科广州510000【正文语种】中文许鑫梅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广东省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级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

许鑫梅教授在临床工作50余载,一直推崇脾胃学说,在脾胃系疾病治疗方面有很多自己独到的体会,对经方的应用也有独到之处,尤其是在应用半夏泻心汤时能抓准病机,做到诸药配伍与病机环环相应,治疗心下痞满疗效显著。

余有幸跟师学习,现将许鑫梅教授对半夏泻心汤的运用心得总结如下。

半夏泻心汤出自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49条:“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其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甘草、人参七味中药组成。

主治少阳证误下而兼脾胃虚弱,中阳伤而生寒,邪热内陷中焦,脾胃不和,升降紊乱,气机壅塞的寒热错杂证。

方中重用半夏,为全方之君药,和胃降逆止呕;黄芩、黄连苦寒泄热;干姜辛温散寒,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更佐人参、大枣、炙甘草健脾益气,补虚和中,兼生津液,既可防芩、连之苦寒伤阳,又防夏、姜之辛热伤阴[1]。

七味相合,使寒热得除,气机得畅,升降复常。

张仲景以此方衍化出如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等方剂[2]。

许鑫梅教授在临证时经常指出三泻心汤皆可治痞,临床运用以呕吐、下利为主要依据。

慢性胃炎从郁论治

慢性胃炎从郁论治

慢性胃炎从郁论治许鑫梅慢性胃炎无典型与特异的临床症状,有一部分病人以胃部疼痛为主者应归在“胃痛”范围;大多数病人表现为消化不良症状,与中医之“嘈杂”相似;也有部分病人尤其是伴有萎缩性胃炎者,表现为胃纳差、胃部似有物堵塞感,但按之虚软,应归在“胃痞”范围内。

引起慢性胃炎的原因甚多,如气候易变季节,尤其不耐寒湿之邪侵入;饮食不节致胃腑纳、腐负担过重,或浓茶、烈酒及对胃有损害的药物直接损伤胃膜;精神因素对慢性胃炎的发生与发展更具有明显影响。

本病病位在胃,脾胃同居中州,肝胆肠及其他脏腑与脾胃关系密切,上述各种原因均可造成胃膜受损,胃络失养,气血运行不畅,郁而产生气滞、胃热、血瘀、湿阻等,均致胃腑纳腐乏力,通降失和,遂成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一个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久病多表现为虚中夹实、寒热错杂,如脾胃虚弱、胃阴不足,夹有各种郁而成邪实证。

慢性胃炎的治法甚多,但可归纳在《丹溪心法.六郁》中提出的气血火食痰湿六郁之中,现简要论述慢性胃炎从郁论治如下。

1 肝胃气郁证治宜疏肝解郁、理气和胃本证系木郁土壅、纳腐不力而表现为胃部饱胀,以进食后为甚,或胃部胀痛连胁,嗳气频作,得矢气而稍适,或恶心欲呕,口苦泛酸,大便排出不爽,舌边尖红,脉弦。

此证多见于慢性胃炎活动期、糜烂性胃炎,因情志不畅而诱发,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川楝子、郁金等加强理气解郁之力。

对于这类病人要特别注意其发病之因而解之。

如有一位30多岁的女性患者,胃部胀痛连胁不适已3月,伴消瘦乏力等症,经辨证为肝胃气郁证,用药近月尚未见效,细问起病之因,其父患胃癌于月前病故,丧父之痛未除,自觉胃部不适,恐惧胃癌之疾传染缠身,故坐卧不安,消瘦乏力。

行纤维胃镜检查仅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经解释后患者顾虑消除,再服药数周而愈。

2 血瘀郁滞证治宜活血化瘀、理气解郁本证多见于一些慢性疾病伴发胃炎者,如糖尿病致胃轻瘫,或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等,表现为胃部饱胀,其饱胀感与是否进食关系不大,食量减少,往往伴有面色苍白、身体消瘦、体倦乏力、头晕心悸等。

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治胃病十方

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治胃病十方

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治胃病十方1. 兰洱延馨饮(梁剑波)胃神经管能症:慢性胃炎,胃痛而伴胃脘灼热胁嗳气纳呆等,肝郁气滞,湿浊阻痹者。

R: 佩兰10g 延胡10g 普洱茶5g 厚朴5g 炙甘草5g 素馨花12g功效:有芳香解郁,行气止痛之功.2. 养阴建中汤(姚奇蔚)胃痛胃胀嘈杂灼热,口干苦等肺虚肝热胃阴不足型萎缩性胃炎:R: 北沙参30g 石斛20g 怀山药130g 焦山查30g 桑寄生2 0g 玉竹20g 青代10g 白勺 10g 浙贝10g功效:有养阴建中之效.用法:在服法上要求冷水浸过药面浸泡10分钟煮沸后改用文火1 5分钟服取药液约400ml。

3. 滋胃饮(周仲瑛)萎缩性胃炎或溃疡并发胃炎久治不愈,胃酸缺乏者,尤以胃脘隐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食少便秘为主症。

R:乌梅肉6g 炒白勺10g 北沙参10g 大麦冬10g 金钗石斛10g 丹参10g 生麦芽10g 炙内金5g 炙甘草3g 玫瑰花3g 功效:有滋养胃阴,舒肝柔肝之效。

此方为经验方,方似不出奇,确含妙理,复胃阴者,莫若苦寒;复酸味者,酸甘化阴,足资吾等效法。

4. 健运麦谷芽汤(赵芬)慢性胃炎之脾不建运者,有增进食欲之效:(为脾胃良方,对胃炎有卓效)R:麦芽30g 谷芽30g 内金15g 山药15g 党参10g 甘草5g 用法:加清水超过药面一寸,浸泡一小时,沸后继沸5分钟即服,不宜久煎。

功效:有健脾和胃,复元益气之功。

5. 沙参养胃汤(李振华)适应于各种慢性胃炎之属脾胃阴虚者:R: 沙参20g 白芍20g 麦冬15g 山楂15g 石斛15g 知母1 2g 花粉12g 内金10g 丹皮10g 乌梅10g 陈皮10g 生甘草3 g功效:养阴和胃,理气清热。

6. 和中消痞汤(李寿山)适应于浅表性,反流性和萎缩性胃炎:R: 党参15g 丹参15g 蒲公英15g 白芍15g 制半夏10g 黄连3g 甘姜3g 炙甘草6g功效:有益气健胃,辛开苦降,和中开痞之功(此方溶古方三首为一炉,适用于寒热错杂证)7. 脘腹蠲痛汤(何任)凡急慢性胃炎,胃十二肠溃疡,胃N官能症,慢性肠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胰腺炎,内脏植物N功能紊乱等所致之痛属气血不调者均可服用:R: 延胡索9g 川楝子9g 生甘草9g 乌贼骨9g 制香附9g 沉香曲9g 白芍12g 蒲公英 20g 台片6g功效:有缓解脘腹疼痛之效。

知名老中医名录

知名老中医名录

第一批全国500名老中医名单(含第二批,第三批)之广东在指导老师合计:59 人序号姓名批次省市单位专业1何炎燊1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2林品生1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分院中医科3钟明远1广东省平远县人民医院中医科4周伯康1广东省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医科5周瑞石1广东省6刘明1广东省7刘佥1广东省8梁剑波1广东省广东省肇庆市中医院中医科9冯耀南1广东省中医科10邱志楠2广东省广州医学院一附院中医科11邱健行2广东省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中医科12罗致强2广东省中山大学附一院中医科13骆继杰2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中医科14王孟庸2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中医科15郑志道2广东省广东省湛江市第二中医院中医科16夏洪生2广东省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17陈一鸣2广东省汕头市中医医院中医科18孙外主2广东省19黄火文2广东省20杨守玉2广东省中医科21孙康泰2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22靳瑞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中医科23黄春林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24李丽芸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25邓晋丰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26余绍源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27邱健行3广东省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中医科28刘伟胜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29彭胜权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30禤国维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31陈纪藩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32王士贞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33丘和明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34许鑫梅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35赵立诚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36周岱翰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中医科37陈全新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38刘庆思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科39梁冰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40罗笑容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41崔学教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科精品文库42陈基长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科43陈镜合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44欧阳惠卿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45蔡炳勤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46张梅芳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47林应强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48何世东3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49骆继杰3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中医科50陈福如3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中医科51陈渭良3广东省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中医科52钟广玲3广东省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中医科53夏洪生3广东省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54邓铁涛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科55王伯章3广东省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56黎家玉3广东省广东省阳江市中医院中医科57沈英森3广东省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科58孙外主3广东省59刘石坚3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继承人合计:67 人序号姓名批次省市单位专业1刘石坚1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中医科2李渊泉1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分院中医科3林炽强1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分院中医科4黄淼松1广东省平远县中医院中医科5李蕴华1广东省平远县中医院中医科6吕雄2广东省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中医科7林佑武2广东省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8聂梦伦2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中医科9李惠林2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中医科10苏余平2广东省广东省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中医科11林育华2广东省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12李海平2广东省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13叶镇鹏2广东省汕头市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14周洁2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中医科15袁青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中医科16李芳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17黄健玲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18陈文治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19方坚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20张学斌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21陈延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22戈焰3广东省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中医科23陈海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24李柳宁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精品文库25张赐安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26李红毅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27林昌松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科28邱宝珊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29胡莉文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30古学奎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附一院中医科31杨晓军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32邝卫红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科33杨忠奇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34林丽珠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三肿瘤科中医科35陈秀华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36郭元琦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暨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37黄宏兴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科38周红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其他39杨华萃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40许尤佳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41王峻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42陈铭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43郑晓辉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中医科44黄枫3广东省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45李思宁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46叶志中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47李坤寅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48许丽绵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49桂泽红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50王树声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51梁凤鸣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52邱波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53吴山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54宁为民3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55郑义候3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中医科56廖欣3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中医科57刘青3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中医科58张兆华3广东省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中医科59陈逊文3广东省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中医科60徐志强3广东省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中医科61吴峰3广东省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中医科62曹田梅3广东省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63吴伟康3广东省中山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中医科64黄泽辉3广东省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65黎小妮3广东省广东省江门市五邑中医院中医科66黎俏梅3广东省暨南大学中医科67艾立新3广东省广东省江门市五邑中医院中医科。

治胃病的偏方

治胃病的偏方

治胃病的偏方治胃病的偏方:治胃病的偏方:胃病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治胃病的偏方有胃痛经验方,胃气痛方,胃脘痛方,胃气痛奇方,肝胃气痛方,御寒暖胃膏,心气痛神方,愈痛散,猝暴心气痛方,心胃气痛方,茴姜汤,二姜汤,栀姜饮,仓卒散,韭汁牛乳饮,五香汤,桂心三物汤。

治胃病的偏方胃病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胃息肉、胃结石、胃的良恶性肿瘤,还有胃黏膜脱垂症、急性胃扩张、幽门梗阻等。

胃痛经验方组成:炒蒲黄30克,炒五灵脂30克,防己30克,干姜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

每服9克,沸汤调服。

适应证:胃痛。

来源:明万全,万氏家传广嗣纪要愈痛散(二)组成:五灵脂10克,炒延胡索10克,煨莪术10克,炒高良姜10克,当归1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

每服6克,热醋汤调服,不拘时候。

适应证:急心痛、胃痛。

来源:宋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心气痛神方组成:苍术15克,香附15克,白芍15克,高良姜15克。

用法:白芍酒炒,苍术、香附盐水微炒,共研为细末。

每服3克,开水冲服。

适应证:心气痛。

来源:清黄伯垂,经验良方大全猝暴心气痛方组成:五灵脂45克,炮姜15克。

用法:上药共研末,热酒冲服。

适应证:心气痛。

来源:清黄伯垂,经验良方大全心胃气痛方组成:草果18克,延胡18克,五灵脂18克,乳香18克,没药18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

每服9克,酒调服。

适应证:心胃气痛。

来源:清黄伯垂,经验良方大全胃气痛方组成:香附30克,炒砂仁15克,生甘草9克,荔枝核9克。

用法:上药共研末。

每服6克,黄酒或姜汤送下。

适应证:胃痛。

来源:清不著撰人,增补神效集茴姜汤组成:茴香75克,青皮(去白)30克,高良姜30克,天台乌药30克。

用法:高良姜酒浸炒,天台乌药泔浸1日夜,炒黄为度,上药锉散。

每服9克,水70毫升,姜5片,枣1枚共煎,空腹服。

适应证:心腹胀满,气滞走痛。

来源: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胃脘痛方组成:五灵脂10克,广木香10克。

六个伤寒论胃病小验方

六个伤寒论胃病小验方

伤寒论治疗胃病六个小验方在古代中国,医学与哲学、宇宙学相互交融,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疗体系。

中医学,这门古老的科学,以其全面而细致的理论体系,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希望与康复。

其中,胃病作为常见疾病之一,中医古籍中记载了众多疗效显著的验方。

今天,就让我们探寻这些珍贵的知识宝库,从《伤寒论》这本医学经典中汲取智慧,介绍六则治疗胃病的中医验方,每一则都将详细说明克数与配伍,以期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1. 理中丸出自《伤寒论》的理中丸,是治疗脾胃虚寒的基本方剂。

主要成分包括:人参30克、干姜30克、白术30克、甘草(炙)20克。

将这些药材研磨成粉末,以蜜为丸,每次服用9克,温开水送下。

此方可调和脾胃,温中止呕,适用于胃痛、呕吐等症。

2. 保和丸保和丸同样源于《伤寒论》,主治食少腹胀、消化不良。

其配方为:茯苓30克、陈皮30克、半夏30克、连翘30克、莱菔子30克,共研细末,制成丸剂。

每次服用6克,一日三次,饭后温水送服。

该方能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3. 四君子汤此方也来自《伤寒论》,用于治疗脾胃气虚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方剂组成包括:人参45克、白术45克、茯苓45克、甘草(炙)30克。

水煎服,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四君子汤能益气补中,强健脾胃。

4. 香砂六君子汤《伤寒论》中的香砂六君子汤是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味而成,它增加了木香和砂仁两种药材。

具体用量为:人参30克、白术30克、茯苓30克、甘草(炙)20克、木香15克、砂仁15克。

水煎取汁,每日一剂,分二次温服。

本方适用于脾胃虚弱,湿阻中焦所致的胸闷、纳差。

5. 枳实导滞汤枳实导滞汤见于《伤寒论》,主治湿热内蕴,气滞食积。

方剂组成:枳实45克、厚朴45克、生姜45克、大枣45克、甘草(炙)30克。

水煎服,日一剂,饭前服用。

本方疏肝理气,和胃导滞。

6. 清胃散最后一个验方清胃散也来源于《伤寒论》,它专门针对胃热引起的口苦咽干、恶心呕吐等症状。

配方为:黄连30克、升麻30克、柴胡30克、枳实30克、竹茹30克、生地黄30克。

知名老中医名录

知名老中医名录

第一批全国500名老中医名单(含第二批,第三批)之广东在指导老师合计:59 人序号姓名批次省市单位专业1何炎燊1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2林品生1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分院中医科3钟明远1广东省平远县人民医院中医科4周伯康1广东省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医科5周瑞石1广东省6刘明1广东省7刘佥1广东省8梁剑波1广东省广东省肇庆市中医院中医科9冯耀南1广东省中医科10邱志楠2广东省广州医学院一附院中医科11邱健行2广东省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中医科12罗致强2广东省中山大学附一院中医科13骆继杰2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中医科14王孟庸2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中医科15郑志道2广东省广东省湛江市第二中医院中医科16夏洪生2广东省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17陈一鸣2广东省汕头市中医医院中医科18孙外主2广东省19黄火文2广东省20杨守玉2广东省中医科21孙康泰2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22靳瑞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中医科23黄春林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24李丽芸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25邓晋丰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26余绍源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27邱健行3广东省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中医科28刘伟胜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29彭胜权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30禤国维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31陈纪藩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32王士贞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33丘和明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34许鑫梅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35赵立诚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36周岱翰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中医科37陈全新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38刘庆思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科39梁冰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40罗笑容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41崔学教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科42陈基长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科43陈镜合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44欧阳惠卿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45蔡炳勤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46张梅芳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47林应强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48何世东3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49骆继杰3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中医科50陈福如3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中医科51陈渭良3广东省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中医科52钟广玲3广东省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中医科53夏洪生3广东省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54邓铁涛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科55王伯章3广东省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56黎家玉3广东省广东省阳江市中医院中医科57沈英森3广东省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科58孙外主3广东省59刘石坚3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继承人合计:67 人序号姓名批次省市单位专业1刘石坚1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中医科2李渊泉1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分院中医科3林炽强1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分院中医科4黄淼松1广东省平远县中医院中医科5李蕴华1广东省平远县中医院中医科6吕雄2广东省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中医科7林佑武2广东省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8聂梦伦2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中医科9李惠林2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中医科10苏余平2广东省广东省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中医科11林育华2广东省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12李海平2广东省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13叶镇鹏2广东省汕头市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14周洁2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中医科15袁青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中医科16李芳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17黄健玲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18陈文治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19方坚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20张学斌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21陈延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22戈焰3广东省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中医科23陈海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24李柳宁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25张赐安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26李红毅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27林昌松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科28邱宝珊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29胡莉文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30古学奎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附一院中医科31杨晓军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32邝卫红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科33杨忠奇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34林丽珠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三肿瘤科中医科35陈秀华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36郭元琦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暨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37黄宏兴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科38周红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其他39杨华萃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40许尤佳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41王峻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42陈铭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43郑晓辉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中医科44黄枫3广东省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45李思宁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46叶志中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47李坤寅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48许丽绵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49桂泽红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50王树声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51梁凤鸣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52邱波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53吴山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54宁为民3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55郑义候3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中医科56廖欣3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中医科57刘青3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中医科58张兆华3广东省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中医科59陈逊文3广东省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中医科60徐志强3广东省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中医科61吴峰3广东省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中医科62曹田梅3广东省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63吴伟康3广东省中山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中医科64黄泽辉3广东省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65黎小妮3广东省广东省江门市五邑中医院中医科66黎俏梅3广东省暨南大学中医科67艾立新3广东省广东省江门市五邑中医院中医科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许鑫梅教授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

许鑫梅教授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
2 土 虚 木 乘 之 脾虚 肝 郁
胸骨有梗阻感或声音嘶哑、咳嗽、咯痰等症状 ,咽部检查
呈现咽部黏膜充血 、淋 巴滤泡增生;或黏膜萎缩 、黏下血 管显露 ,或兼有扁桃体红肿等征象。许教授将这临床现象 称之为 “ 胃容物反 流 至 咽喉 部 ,腐 蚀 咽 喉 黏膜 所致 ;或 因鼻、 口、咽喉等局部病灶 的细菌或其分泌的毒素吞咽入 胃,对 胃造成长期反复的刺激而形 胃病 ;另外还有不少 患者素患 咽部疾病 ,时常服用抗消炎药或各种寒凉 中成药后引起或 加重 胃肠道症状 。许教授认为 ,脾 胃二经循行均 经过咽喉 部,且咽喉 胃互 相连接 ,如 《 重楼 玉钥 ・ 喉科 总论》说 : “ 咽者 ,咽,主通利 水谷 ,为 胃之系 ,乃 胃气之通 道也” , 咽与 胃生理和病理上密切相关 ,病变互相影 响,临床常需 联合治疗 ,治疗上以四君子汤为基础酌情加用千层纸、桔 梗 、射干 、岗梅根、玄参等 ,常获 良效。 4 上下兼顾 辨大便治 胃咽 许教授根据 中医整体观 念 ,治上 不忘顾 下。胃咽合 病 ,时常与大便失常相互影响。因此,根据大便情况正确 选择治疗 “ 胃咽合病 ”的药 物。咽 痛便稀 者用 诃子 、岗 梅 、火炭母 ;咽痛便干者用牛蒡子 、木蝴蝶、胖大海 、土 牛膝 ;气虚便稀者用党参 、黄芪 、山药;气虚便干者用太 子参、五爪龙 、玉竹;胃热便 稀者用 黄连 、白花蛇舌草 ; 胃热便于者用黄芩 、蒲公英 ;胃胀便稀 者用 山楂 、神 曲; 腹胀便干者用 麦芽 、鸡 内金 、莱 菔 子;腹 痛便稀 者用木 香 、乌药、救必应 ;腹 痛便于者用 白芍、枳实、厚朴 ;睡 眠欠安 ,便稀者用酸枣仁 、五味子 ;睡眠不安干者用柏子 仁 、夜交藤 。这类治疗 胃咽合病 的 中药 ,既能消 除 胃病 证 ,能纠正患者大便 的异常,上下兼顾 ,一举两得 。

许鑫梅教授经验-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许鑫梅教授经验-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诊断:(1)胃脘痛 (2)喉痹
证属肝脾不和 ,痰火上炎;治法 :健脾疏肝 ,化痰降气 ,佐以利咽。 方以健脾疏肝安胃汤加味



太子参、岗梅各 30g,白术、茯苓 、郁金 、浙 贝母 、木蝴蝶 各 15g,柴胡、白 芍 各12g,法半夏、射干各 10g,砂仁 (后下)、甘草各 6g。
疗效及随访
胃咽同治,过寒过热皆不宜
• 胃咽同病概念
有的慢性胃炎、食管炎、溃疡病患者伴有咽喉部或胸骨后有梗阻感。 咽部检查呈现咽部黏膜充血 、淋巴滤泡增 生,或兼有扁桃体红肿等征象 。
•发病机制
患者胃内容物反流至咽喉部;鼻、口、咽喉等局部细菌或 其分泌 产生的毒素吞咽入 胃,对 胃造成长期反复 的刺激;患者素患咽部 疾病,时常服用抗菌药或各种寒凉中成药后加重胃肠道症状 。
谢谢!
处方1-辨为脾虚胃热
处方1:木瓜、沙参各15g,白术、半枝莲、生地黄各20g,乌 梅、白芍、桃仁各12g,三棱10g,太子参、重楼各30g,甘 草6g。上方连服1月后,诸症消除。
处方2-脾胃虚弱
太子参30g,白术、茯苓、沙参、木瓜、半枝莲、重楼各15g, 白芍12g,桃仁10g,鸡内金、甘草各5g。3个月后复查胃镜 病理活检未见不典型增生。随访1年半,症状未复发。
许鑫梅教授简介

相濡以沫,相忘于江湖

医身病,更医心病
• “咽胃相关” 疏肝安胃汤
1. 治病之要,平衡概之治胃病 2.
胃咽同治,过寒过热皆不宜
3. 调肠益气,润降结合愈虚秘
治病之要,平衡概之治胃病
升降并调
慢性胃病可见胃气上逆之症,又有脾气不振之象,故治疗升降药
物同用。如取柴胡配赭石,若胆汁反流,柴胡配黄芩而泄胆热。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确定201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名单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确定201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名单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确定201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12.07.23•【文号】国中医药人教函[2012]149号•【施行日期】2012.07.2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确定201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名单的通知(国中医药人教函〔2012〕14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各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切实做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传承工作,探索建立中医药学术传承和推广应用的有效方法和创新模式,根据《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下达2012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通知》(财社〔2012〕13号)要求,我局确定了210名201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专家并予以公布。

同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是传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培养中医药传承人才的重要载体,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项目负责部门和依托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开展评估、考核和指导工作,为建设项目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二、各建设项目依托单位要根据《201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工作任务方案》(国中医药办规财发〔2012〕27号)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为工作室的建设提供便利条件和必要支持,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部门和各依托单位需按要求填报《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任务书》(附件)一式5份(A4纸单面打印、普通装订),并加盖公章,于8月15日前寄送我局人事教育司师承继教处,同时将任务书电子版文档发送至受理电子邮箱。

项目任务书格式已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府网站(http://)上发布。

岭南名医录

岭南名医录

2016年版《岭南名医录》出炉啦!这份名录来自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通过一年时间的“为医护人员点赞”活动,选出点赞数排名在前1000名的三级医院医生,经过专家组评选,挑选部分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整理而成,可以说是一份十分靠谱的就医指南哦~赶紧收好啦~ 广东发布2016-03-13心血管内科高血压病、心律失常、房颤、心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脏病、高血脂、冠心病、风湿病等1.广东省人民医院:姚桦、林曙光、耿庆山、林展翼、吴书林、林纯莹、陈纪言、张智伟、范瑞新、陈泗林、谭宁、张斌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董吁钢3.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黄铮、刘伊丽4.广州军区总医院:邱健5.广东省中医院:黄春林、吴焕林、邹旭、陈秋雄6.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景峰、聂如琼7.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陈爱华、刘映峰、杨平珍8.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王清海9.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冼绍祥、冯存伟1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刘世明1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何启扬1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陈晞明13.广州华侨医院:张爱东14.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潘宜智15.深圳市人民医院:董少红16.梅州市人民医院:钟志雄17.东莞康华医院:贾国良18.茂名市人民医院:梁岩19.汕头市人民医院:陈平20.云浮市人民医院:张志广21.珠海市人民医院:石理22.中山市人民医院:黄炫生心脏外科冠心病、风险性心脏病、心瓣膜病、心脏外伤、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等1.广东省人民医院:庄建、陈寄梅2.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杨艳旗3.广东省中医院:阮新民4.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邹小明5.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钟凯、张希6.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谢少波7.东莞市人民医院:周建平呼吸内科慢阻肺、支气管哮喘、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燕斌、谢灿茂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钟南山、陈荣昌、黎毅敏、李时悦3.广东省人民医院:高兴林、郭纪全、郑勤伟、李静4.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张天托5.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江山平、李建国6.广东省中医院:张忠徳、林琳7.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陈正贤8.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蔡绍曦9.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挪富10.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吴洁文内分泌科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低下、代谢性疾病等1.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翁建平、曾龙驿、陈燕铭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肖海鹏、李延兵3.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严励4.广东省人民医院:杨华章、邝建、吴文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赛美、朱章志6.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黄萍7.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沈洁8.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薛耀明9.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胡春玲10.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徐谷根11.中山市人民医院:梁干雄12.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孙辽13.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张帆14.东莞市人民医院:张秀薇肾内科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肾病综合症、多囊肾、肾结石狼疮肾炎等1.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侯凡凡、张训2.广东省人民医院:史伟、郝文科3.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魏连波、罗仁4.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姜宗培5.广东省中医院:杨霓芝、刘旭生6.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阳晓、余学清7.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徐安平8.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邹和群消化内科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肠炎、胰腺炎、食道炎、胃食道反流综合症、肝硬化、胆囊结石、消化道肿瘤、克隆氏病等1.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刘思德、智发朝、张亚历、姜泊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旻湖、曾志荣、钟碧慧3.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胡品津、郅敏4.广东省人民医院:王启仪、沙卫红5.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聂玉强、周永健6.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吴斌7.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其奎、黄开红8.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何敏9.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戈焰、邱健行10.广东省中医院:罗云坚、余绍源、黄穗平1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鑫梅、劳绍贤、刘友章12.清远市人民医院:彭铁立13.深圳市人民医院:王立生14.潮州市人民医院:孙光裕15.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李明16.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周宇风湿科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病、产后风湿等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岫岩2.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吴启富、肖长虹3.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余步云、黄建林4.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纪藩5.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李天旺6.广东省中医院:何弈婷7.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黄建林8.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孙尔维9.广州华侨医院:周毅10.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王庆文神经科脑血管疾病、偏头痛、脑部炎症性疾病、脊髓炎、癫痫、帕金森、脑瘫、老年性痴呆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海军、曾进胜、盛文利、李玲、张成、黄正松2.广东省人民医院:王丽娟、徐书雯3.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彭英、陶恩祥4.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高聪、潘英5.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李中6.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胡学强、陆正齐、彭福华、陈晓红7.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漆松涛、潘速跃8.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许治强、梁燕玲、钱东翔9.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田时雨、李铁林、柯以铨、张世忠、段传志10.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谢炜、陈宝田11.广东省中医院:黄培新、刘茂才、梁伟雄、黄燕、李铁林、蔡业峰、杨志敏1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林培政13.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田时雨14.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高敏15.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李方成16.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彭彪17.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章成国18.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吴军19.江门市中心医院:钟建新、伍益20.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陈树丹精神心理科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孤独症、多动症、心理干预等1.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张晋碚2.广州华侨医院:潘集阳3.广东省人民医院:林勇强4.广州市精神病医院:陆小兵蒋泽宇肝胆外科肝胆管结石、肝炎、肝硬化等1.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吕志平2.广东省中医院:池晓玲谭志健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朝曦4.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方驰华高毅5.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夏金堂6.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薛平7.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谷维立8.深圳市人民医院:鲍世韵9.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杜发斌10.佛山市中医院:蒋开平儿科感染性肺炎、脑膜炎、智力发育障碍、腹泻、支气管、急性贫血、性早熟、癫痫、肾病、心理发育1.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曾其毅、王斌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蒋小云、丘小汕、杜敏联3.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邹小兵4.广东省人民医院:翟琼香、何少茹、谢衍铭5.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王波、陈运彬、杨杰、乐盛麟6.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崔其亮7.中山市博爱医院:付四毛8.广州市中医院:肖达民9.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余德钊、周永霞10.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周名秀、龚四堂、耿岚岚、周晓光、张丽、刘丽徐翼、陈欣欣11.广东省中医院:许尤佳1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德晖13.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麦智广14.汕头市中心医院:林明祥15.东莞市人民医院:袁慧珍16.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吕波17.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林霓阳生殖医学专业不育不孕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灿权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刘见桥、龙晓林3.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梁晓燕4.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刘风华妇科妇科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盆腔炎、宫颈炎1.广东省中医院:李丽芸、王小云、黄健玲、梁雪芳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玉珍、罗颂平3.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杨冬梓4.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生秀杰5.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罗喜平6.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杨越波7.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石堒8.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谢波9.广州华侨医院:谢杏美10.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李光仪11.东莞康华医院:田可歌12.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吴瑞芳13.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李志凌产科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产前诊断1.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余艳红、钟梅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游泽山、梁润彩3.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侯红瑛4.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张建平5.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牛建民、尹爱华6.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崔咏怡、何平7.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陈敦金、李映桃8.深圳市人民医院:林琳华9.中山市人民医院:陈泳珊10.云浮市人民医院:丁红梅耳鼻喉科中耳炎、听力下降、胆脂瘤、扁桃体炎、慢性咽炎等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文卫平、史剑波、许庚2.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郑亿庆、邹华、关中3.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李源4.广东省人民医院:陈少华、张思毅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阮岩6.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黄振先7.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张官萍8.广东省中医院:李云英9.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李湘平10.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谢民强11.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樊韵平12.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王跃建泌尿外科肾尿路结石、肾上腺疾病、前列腺疾病、肾肿瘤、膀胱肿瘤1.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黄健、姚友生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曾国华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刘平、高兴成4.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戴宇平、陈凌武、陈炜5.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刘春晓6.广州军区总医院:胡卫列、何恢绪7.广东省人民医院:刘久敏8.广州华侨医院:苏泽轩9.广东省中医院:陈志强10.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杨国胜11.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刘肇华12.清远市人民医院:曾健文骨科骨折、腰脊椎疾病、人工关节置换、断肢再接、关节软骨损伤、骨肿瘤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廖威明、顾立强、杨军林、刘少喻、徐栋梁、朱庆棠、沈靖南、刘小林2.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金大地、黎庆初、蔡道章、樊仕才3.广州军区总医院:吴增辉、尹庆水、夏虹4.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沈慧勇、黄东生、高梁斌、李春海5.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王昆、戎利民6.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史占军、朱青安、陈建庭7.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靳安民8.广东省人民医院:郑秋坚、王义生9.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许学猛、范德辉10.广州华侨医院:查振刚、林宏生11.广东省中医院:黄宪章、刘金文、刘军、周英祝、林定坤1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邵敏13.惠州市中医院:谭志宏14.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彭汉士、黄枫、梁德15.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黄东、李贵涛16.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张光明17.佛山市中医院:刘效仿18.汕头市中心医院:林本丹19.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巫洪波眼科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眼肿瘤、眼外伤、角膜病、屈光不正、小儿斜视、弱视等1.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刘奕志、陈伟蓉、文峰、刘泉、王智崇、黄挺、葛坚、余敏斌、卓业鸿、张清炯、吕林、张少冲、刘文、何明光、林晓峰、郑永欣、黄丹平、杨华胜、陈家祺、梁小玲、林小铭、吴明星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沙翔垠3.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李勤4.珠海市人民医院:侯光辉5.茂名市人民医院:江波口腔科口腔肿瘤、牙髓炎、种植牙1.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院:廖贵清、侯劲松、曾融生、张志光、李彦、高燕、林正梅、凌均棨、毛学理、郑有华、许跃2.广东省口腔医院:章锦才、张雄、周磊、曾雄群、刘曙光、郑俊发、周会喜、薛国初3.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潘朝斌、陈伟良4.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翁志强皮肤科1.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赖维、陆春2.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郭庆3.广东省人民医院:董秀芹4.广东省中医院:禤国维、范瑞强、陈达灿5.广东省皮肤病医院:杨斌、陈永锋麻醉科1.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黑子清2.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曹铭辉感染科1.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汪能平、侯金林、骆抗先2.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高志良、李刚、林炳亮、谢冬英针灸科1.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王升旭2.广东省中医院:陈全新、符文彬、徐振华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家维、庄礼兴、李素荷中医科1.广东省人民医院:王昌俊2.广东省中医院:林启展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冼建春4.汕头市中心医院:吴芳汀5.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泽雄6.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杨宏志7.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冯崇廉8.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吕英9.广州华侨医院:沈英森10.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洪杰斐11.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钟启腾急诊科1.广东省人民医院:覃铁和、曾红科、陈纯波2.广东省中医院:梅广源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南4.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黄子通5.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陈晓辉6.揭阳市人民医院:李奕琏康复科1.广东省人民医院:张鸣生2.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窦祖林3.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马超4.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刘悦5.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潘翠环6.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王于领7.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常燕群普通外科1.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向国安、高鹏2.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李国新、雷尚通3.广东省人民医院:杜嘉林、李勇4.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黄宗海、俞金龙5.广州华侨医院:王存川6.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卫洪波7.中山市人民医院:师天雄8.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李建文9.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王芝钧10.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李威11.江门市中心医院:周毅12.梅州市人民医院:吴祖光13.茂名市人民医院:陈斌14.汕头市中心医院:王小忠器官移植科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晓顺、王长希、朱晓峰、陈立中整形外科1.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高建华2.广州华侨医院:刘宏伟影像科1.广东省人民医院:丛淑珍3.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刘鸿圣4.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吕明德肿瘤专业部分专家胸部肿瘤肺癌、气管癌、食管癌、纵隔肿瘤、胸膜肿瘤、胸壁肿瘤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戎铁华、王欣、林鹏、张兰军、龙浩、傅剑华2.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陈刚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赵健、李洪胜4.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建行5.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杨劼胃肠胰癌胰腺癌、直肠癌、胃癌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周志伟、陈映波、万德森、潘志忠2.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林锋、彭俊生、陈双、汪建平、兰平、任东林、王磊、康亮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崔书中4.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韩方海5.深圳市人民医院:夏利刚肝癌1.广东省人民医院:区金锐、简志祥2.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捷、闵军、陈涛、陈汝福3.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升平、陈敏山、元云飞、郭荣平4.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周杰6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陈规划、杨扬乳腺癌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杨名添、王曦、谢小明2.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姚和瑞、宋尔卫3.广东省人民医院:廖宁4.广东省中医院:林毅、刘鹏熙、司徒红林5.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韦伟妇科肿瘤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子宫肉瘤、外阴癌、阴道癌、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等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继红、张彦娜、郑敏、李艳芳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姚书忠3.广东省人民医院:李志刚鼻咽癌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钱朝南、麦海强、郭翔甲状腺癌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杨安奎、宋明、郭朱明、张诠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深明3.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彭汉伟泌尿肿瘤肾上腺皮质腺瘤、肾上腺皮质腺癌、肾上腺囊肿、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无功能的肾上腺肿瘤、和肾上腺转移癌、列腺癌、阴茎癌、膀胱肿瘤、睾丸肿瘤、尿道癌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韩辉、周芳坚、刘卓炜2.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林天歆血液肿瘤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吕跃2.广东省中医院:梁冰、李达3.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娟4.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林东军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周淑芸、刘启发6.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苏永忠神经肿瘤脑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听神经瘤、转移瘤、颅咽管瘤、血管母细胞瘤、神经纤维瘤等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忠平、牟永告2.广东省人民医院:詹升全肿瘤内科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姜文奇、张力、李宇红、李志铭、徐瑞华、林桐榆、黄慧强、夏良平2.广东省中医院:刘伟胜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锐深4.广东省人民医院:杨衿记、马冬5.广州市中医医院:张华6.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李爱民、张军一7.广州市肿瘤医院:潘春华8.东莞市人民医院:王在国9.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杜彩文生物治疗科分子靶点药物、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细胞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郑利民、张晓实放疗科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马骏、罗伟、吴少雄、孙颖、刘孟忠、夏云飞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秀萍肿瘤介入治疗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叶小卫2.珠海市人民医院:陆骊工儿童肿瘤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孙晓非2.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方建培3.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罗学群分子诊断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建永核医学科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樊卫临床研究中心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洪明晃影像介入中心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沛宏、范卫君、黄金华、张福君、谢传淼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建勇中医科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蓓、胡丕丽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邬晓东、苏旭春病理科1.广东省人民医院:刘艳辉2.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云径平、谢丹。

名老中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经验

名老中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经验

沈舒文,全国名老中医,教授,着名中医消化病专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30余载,学验俱丰,对脾胃病的治疗有独特风格和经验;本期介绍其运用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食道炎、胃寒经验;一、半夏黄连配枳实,消痞散结治痞满;痞满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半夏配黄连是张仲景半夏泻心汤的核心配伍组药,体现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的配伍组方治疗思想;金元时期李东垣兰室秘藏中的枳实消痞丸是在半夏泻心汤、枳术丸的基础上取其核心配伍衍化而来,治疗脾胃虚弱,寒热互结之痞满;沈老其法而不泥其方,抽取辛开苦降,消痞散结之半夏、黄连、枳实,作为配伍组药之核心,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寒热互结,脾胃气滞之胃脘痞满;若病发于脾胃气虚,而见胃脘痞满,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常配人香砂六君子汤;典型病例:刘某某,女,42岁;胃脘痞满,伴疼痛5年余,近3年来逐渐加重,困倦乏力,不思饮食,嗳气,排便不畅,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报告:中度萎缩性胃炎;病理报告:伴中度肠上皮化生;舌质暗红,苔厚腻微黄,脉沉细弦;中医诊断:胃痞,证属寒热互结,脾虚胃滞;治疗予以消痞散结,健脾行气之剂;处方:法半夏、佛手各10克,黄连6克,枳实、党参、白术、刺猬皮、生牡蛎、枸橘各 15克,穿山甲5克研末冲服,半枝莲 30克,炙甘草4克;患者服药14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再以上方化裁调治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半年后胃镜检查报告: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检报告:慢性萎缩性胃炎;二、小陷胸汤配苏梗,开结降气治食道炎;沈老认为,反流性食道炎若胸骨后不适,胃脘痞满,反流,口苦,为痰热互结,胃气逆阻为患,用张仲景小陷胸汤半夏、黄连、瓜蒌配苏梗形成配伍组药开痰结、降胃气治疗;其中半夏与黄连配伍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润降,得半夏;黄连清热开结化痰,配苏梗宽胸润降胃气;若胸骨后有灼热感,口干不欲饮,为胃阴不足,此组药配自拟滋胃汤太子参、麦冬、石斛以润为降,反酸配刺猬皮制酸和胃;典型病例:李某某,男,62岁;患者近两月逐渐出现胸骨后不适,偶有灼痛,泛酸,呃逆,伴咯痰黏稠,咯之不爽,口苦,舌红苔黄稍腻,脉滑;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B级;中医辨证为痰热结胸,胃气逆阻;治以辛开苦降,清化痰热,润降胃气;处方:法半夏、瓜蒌、浙贝母、桔梗、苏梗、佛手各10克,黄连、旋覆花各6 克,刺猬皮15克,炙甘草5克;7剂,水煎分早、晚服;二诊:胸骨后灼痛较前好转,但食入后反酸,呃逆,胃脘疼痛,咯黏痰,咯之不利,夜间休息差,舌淡红,苔黄少,脉缓; 中医证属痰热,气血不畅兼阴虚,治以清化痰热,滋阴润降,行气活血;处方:法半夏、蒲黄、佛手、麦冬、瓜蒌、五灵脂各 10克,太子参20克,石斛12克,苏梗8 克,刺猬皮15克,黄连、炙甘草各6克; 14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温服;三诊:患者症状基本消失,舌稍红, 苔薄白,脉沉细;再服二诊方加减调治1 月,症状完全消失;复查胃镜刀;:食管黏膜未见异常;三、良附丸配炙黄芪饴糖,温中补虚治胃寒;良附丸出自于良方集腋,由高良姜、香附组成,高良姜温胃散寒止痛,香附理气活血止痛,两者相伍共具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作用,用于治疗寒凝气滞之脘腹冷痛;炙黄芪、饴糖,取黄芪建中汤甘温补中,缓急止痛主要配伍之效;四者相伍形成配伍组药,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寒凝气滞之胃脘冷痛,泛吐清水,舌淡苔白滑,脉沉迟;若消化性溃疡属脾胃虚寒者,加桂枝10克,白芍15克,为黄芪建中汤核心配伍,温健中宫之气,和营卫;泛吐清水甚,加白术15克健脾气, 益智仁12克摄脾涎;典型病例:刘某某,男,49岁;患者 5年前渐觉胃脘疼痛胀闷不适,曾在西安市某医院做胃镜,诊断为胃溃疡;经多家医院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症状时轻时重;近日感胃脘喜温喜按,胀闷冷痛,畏寒肢冷,食欲极差,不食不饥,体重日减,乏困无力,强食过多则口吐清水涎沫,大便稀溏,舌胖有齿痕,质暗,苔白, 脉沉细;临床诊断:胃溃疡;中医辨证:中阳不足,寒凝气滞;治法:温补中气,散寒开胃;处方:炙黄芪20克,党参、刺猬皮、白芍各15克,饴糖30克烊化,高良姜、肉豆蔻、香附、檀香各10克,鸡内金12克,砂仁后下、桂枝、炙甘草各5 克;14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服药后,患者胃脘偶有隐痛,胀满不适,嗳气,纳食增加,但食量未及病前,舌质淡,苔白,脉沉弦缓;治法:温益中阳,健脾和胃;处方:炙黄芪30克,高良姜12克,香附、旋覆花各8克,饴糖 30克烊化,白术、刺猬皮、木瓜、枸橘各15克,佛手10克,白蔻仁、炙甘草各 5克;14剂,水煎早晚服;三诊:患者服药后,除饮食过饱后偶发胃脘胀满外,余无不适,纳食恢复正常,精神好转;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胃镜报告:浅表性胃炎轻度;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治胃病十方慢性浅表性胃炎饮食保养饮食上调养总原则:无刺激性,含低纤维质,易于消化,具有充足营养的饮食;少食多餐;进餐时要放松,保持心境高兴;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发多与饮食因素有关,如持久饮用烈性酒、浓茶、咖啡、过量的辣椒调味品和摄取过咸、过酸与过粗糙的食物重复刺激胃粘膜;更紧张的另有不公道的饮食风俗、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或由于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长时间缺乏使胃粘膜变性;主要浮现是上腹饱闷感或疼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烧亲信胀等症状;鉴于饮食对浅表性胃炎的致病有关,以是饮食调治对治疗浅表性胃炎有侧重要的意义;1.避免吃各种刺激性食物如烈性酒、浓缩咖啡、生蒜芥末等对胃粘膜有损伤的食物,同时避免吃过硬、过酸、过辣、过冷、过热和过度粗糙的食物;可选用易于消化食物并注重罕用油炸、油煎等烹饪办法;食物宜平淡软烂;2.增添营养、注意选择营养代价高的蛋白质食品和维生素丰硕的软食,如牛奶、豆腐、胡萝卜和一些发酵的食品,食物要细嚼慢咽;3.饮食要有规律,守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养成杰出的饮食习惯,减轻胃部承担;三次正餐食量较少可于餐间准时加餐;留意食物搭配,最好有干有稀,有蛋白质食物也有少许主食;慢性浅表性胃炎保健小处方1、糊口有规律,表情悲观,戒烟忌酒,切勿暴饮暴食或饥饱不均;2、少食多餐,避免难消化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如咖啡、辛辣之物;3、有胃闷胀、泛酸、嗳气者,宜用吗丁啉或胃复安,饭前半小时服用;4、有胃部胀痛者,可用解疼剂或其他有止痛作用的胃药;5、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有少少数人恶变胃癌,是以每一年须举行一次胃镜复查;慢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遭到各种致病因子的反复侵袭而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由于粘膜的再生改革,最后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病因病机、西医熟悉病因一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免疫因素为主要因素;饮酒、饮食不节、精神因素、可致胃粘膜损伤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及胆汁反流等为其诱发因素;病理浅表性胃炎的炎症限于胃小凸和粘膜固有膜的表层,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及固有的膜细胞浸润,引起粘膜充血、水肿、排泄;多发于胃窦,偶然有大批糜烂及出血,部分患者在胃窦有较多的糜烂灶,或伴疣壮突出,称慢性糜烂性或疣状胃炎;萎缩性胃炎,炎症深化粘膜固有膜,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使粘膜层变薄,粘膜皱襞平展,甚或消失,常伴随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部分患者幽门括约肌功能平衡,使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胃,因为该内容物有胆汁的返流,而引发胆汁返流性胃炎;慢性胃炎多合并胆结石或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熟悉脾胃衰弱为其内涵因素,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劳劳过度为其引发因素;饮食不节,积滞不化,郁遏气机;忧思末路怒,肝失疏泄,气滞胃腕;过度辛勤则耗耗伤气血,过度安闲则气机不舒;脾胃素虚,加上以上诸因素致气机不顺畅,郁滞胃脘,起落变态是本病的根本病机;症状辨证缓性胃炎年夜多无较着症状,部门患者呈现上背饱胀没有适、胃脘隐痛、喧闹嗳气、厌食恶古道热肠等;普通胃体胃炎可睹厌食、体重加沉,或伴血虚;胃窦胃炎或陪胆结石,特别是胆汁返流较多者,可引发慢性腐败而出现明明痛苦悲伤、喧闹、炽热等,严峻时可泛起小量上消化讲出血,如呕血、乌便等;慢性胃炎在中医书本中多属胃痛、痞满、嗳气、嘈杂等范畴;本人经多年索求,归纳出脾胃虚弱、睥虚积滞、胃气上逆、肝胃不和等证型,可归并肝胆火胜、肠腑湿热等;中医治疗以健睥消积、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主;以枳实消痞丸为主加减枳实消痞丸系金元时期明医李东垣所创,"治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食;"原方为丸剂,我经多年摸索,用本方加减做汤或浓缩加工做丸散剂,治疗慢性胃炎,效果很好;枳实10-12g、黄连10-20g、生姜6g、半夏10g、厚朴10-15g、人参10-20g、炙甘草6g、白术10-15g、茯苓10g、麦芽15g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见胃痛、胃胀、痞满、嗳气、嘈杂、泛酸、恶心、食欲欠安等症状者均可用本方辨证加减治疗;虚寒者,减黄连加砂仁、吴茱萸;肝胃反面者,合柴胡疏肝散;怒火犯胃者,合金铃子散加黄芩;胃气上顺较着者,加苏梗,肝胆火甚者,加柴胡、黄芩;肠腑湿热者,加木香;用量可按寒热真假删减;保健常识1公道饮食,以防积滞伤及脾胃;2戒烟酒,忌过食辛辣,以免对胃粘膜的反复刺激;3连结表情愉快,以避免情志刺激;4劳逸结合,以调和胃肠功能;病历举例张学伍,男,35岁,因胃脘胀痛,嘈杂于2003年3月8日救治;自述患慢性胃炎10余年,时轻时重,此次复收并加重4月余,多方治疗无效;现觉胃脘胀痛显明,食后减轻,伴嘈杂嗳气,轻度恶心,大便秘结,疲惫气短;胃镜提醒:胃体部粘膜红白相间,以红相为主;胃窦部粘膜充血、水肿,可见糜烂和渗出;查:患者瘦削,面色无华;中上腹压痛;舌苔厚稍黄,脉沉稍弦;西医诊断:慢性浅表糜烂性胃炎;中医辨证:脾虚积滞、胃气上逆;中医治疗:健脾消积,和胃降逆;处方:枳实肤炒12g、黄连吴茱萸水炒12g、生姜6g、半夏姜炙10g、薄朴姜炙10g、人参10g、炙甘草6g、白术土炒15g、茯苓10g、炒麦芽15g、苏梗12g、黄芩8g、瓜蒌12g、陈皮10g6剂,每日1剂,水煎服;嘱:戒烟酒,忌辛辣;二诊:2003年3月14日,自述胃脘胀痛减轻,食欲好转;原方加砂仁8g,减黄连4g,连服18剂;三诊:2003年4月6日,自述胃脘胀痛、嘈杂嗳气基本消失,恶心消失,精神食纳好转;本方增减服2月余,诸症消失,精神食纳转佳;随访2年正常;许红容,男,46岁,内受古乌海市人,5005年8月8日,因慢性胃炎、胆囊炎复发,胃脘胀痛网上述诊;患者慢性胃炎、胆囊炎、胆结石反复发作12年,时轻时重;本次1月前复发,多方治疗不见好转,现觉胃脘灼热,胀痛明显,痛及胸胁,伴厌食恶心,嘈杂嗳气,心烦头昏,便秘尿黄,口干口苦,舌苔厚腻而黄;胃镜提醒: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辨证:肝胃不和,合并肝胆湿热;中治疗疗:疏肝和胃,清利湿热;以枳实消痞合柴胡疏肝散为主:枳实肤炒12g、黄连10g、生姜6g、半夏姜炙10g、厚朴姜炙10g、党参10g、炙甘草6g、白术土炒15g、茯苓10g、炒麦芽15g、柴胡12g、枳壳10g、白芍10g、川芎8g、香附15g、黄芩10g、瓜蒌12g6剂,每日1剂,水煎服;嘱:戒烟酒,忌辛辣;二诊,2005年8月15日,诸症减轻,胃脘灼热及心烦头昏基本消失,口苦基本消失,食纳较前好转;原方去黄芩,照原法再服6剂;三诊:2005年8月22日,胸胁疼痛、嗳气、嘈杂及恶心消逝,口苦消逝;胃脘胀痛大减,饮食转佳;枳实消痞精选,部分稀释,加工散剂900g,每次10g,每日2次,中断服用远2月,诸症消失;2.腐败性胃炎食疗一慢性胃炎的饮食治疗1.注重食器具有营养的食物;多吃些高卵白食物及高维生素食物,包管机体的种种营养素足够,避免贫血和营养不良,对贫血和营养不良者,应在饮食中增添富露蛋白量和血红素铁的食物,如肥肉、鸡、鱼、肝、腰等内净;高维生素的食物有深色的新颖蔬菜及生果,如绿叶蔬菜、西红柿、茄子、红枣等;每餐最好吃2--3个新颖山查,以刺激胃液的分泌;2.注意食用酸碱均衡;当胃酸分泌过量时,可喝牛奶、豆乳、吃馒头或面包以中和胃酸,当胃酸分泌减少时,可用浓缩的肉汤、鸡汤、带酸味的生果或果汁,以刺激胃液的分泌,帮忙消化,要避免引起腹部胀气和含纤维较多的食物,如豆类、豆成品、蔗糖、芹菜、韭菜等;当得了萎缩性胃炎时,宜饮酸奶,因酸奶中的磷脂类物资会牢牢地吸附在胃壁上,对胃粘膜起保护作用,使已受伤的胃粘膜获得修复,酸奶中独有的成分乳糖分解代谢所产生的乳酸和葡萄糖醛酸能增加胃内的酸度,抑制有害菌剖析蛋白质产生毒素,同时使胃免遭毒素的腐蚀,有利于胃炎的治疗和恢复;3.当口服抗菌素治疗某些炎症性徐病时,应同时饮用酸奶,即弥补了营养,又避免了抗菌素对人体产生的副作用,由于酸奶中含有大量的活性杆菌,可使抗菌素药物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征象从头取得均衡,同时回护了胃粘膜;二胃痛的中医饮食治疗胃痛,中医称为胃脘痛,属于消化体系疾病;引起胃脘痛的主要缘故原由有:病邪犯胃,感受外寒;过食生冷或肥甘美味,或暴饮暴食等;忧思愤怒,气郁伤肝,肝失疏泄,气逆犯胃;再者是饮食、劳倦等因素久伤脾胃,导致中气不足、脾胃虚寒;中医按"辨证施治"的原则,对分歧病症治法各别,可根据病情选方治疗;1.取鲜姜3--5片,红糖适量,以滚蛋水沏泡,趁热饮服,服后取微汗;适用于冷气犯胃的胃痛;2.用大葱3--4段,死姜3--5片,黑胡椒里适当,以开火冲泡;或于水上煮葱、姜半晌,服时可减少许食盐调味,再放胡椒面,趁热饮汤;合用于果感触感染冷凉的胃痛;3.取粳米100克,牛肉松25克或别的肉松;将粳米用常法煮粥,到场肉紧调匀,趁热用食;适用于脾胃虚寒而至的胃痛;三急性胃肠炎的中医饮食治疗急性胃肠炎是胃肠粘膜的急性炎症;多发于夏春季候;以上吐下泻、脘腹疼痛为重要临床症状;在中医属于呕吐、泄泻范畴,中医以为本病的产生,系受寒湿之邪或贪凉感觉寒湿,过食生冷肥腻,乃至毁伤脾胃,运化变态而致病;1.取鲜藕1000--1500克洗净,开水烫后捣碎取汁,用开水冲服,天天2次服完;或用去节鲜藕500克,生姜50克,洗净剁碎,用消毒纱布绞取汁液,用开水冲服;2.用粳米60克,砂仁细末5克,将粳米加水煮粥,待熟后调入砂仁末,再煮沸1--2开后便可,日夕服用;3.取鲜土豆100克,生姜10克,榨汁,加鲜橘子汁30毫升调匀,将杯放热水中烫温,每日服30毫升;4.用玉米芯750克,黄柏6克,干姜6克,共研细末,每日3次,每次3克,温开水送服;5.取绿茶、干姜丝各3克,沸水冲泡,加盖浸30分钟,代茶频饮,每日数次;6.用白豆60克,略炒研粉,藿香叶60克,晒干为末,夹杂为散;每次10克,每日4--5次,姜汤收下;7.与车前子30克,纱布包,加水500毫升,煎余300毫降,来渣,加粳米密饭汤,分2次温服;8.用葱白适量,捣碎炒熟,放肚脐部位,用胶布固定暖脐;每日1--2次,连用很多天;慢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遭到各种致病因子的反复侵袭而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由于粘膜的再生革新,末了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病因病机、西医熟悉病因一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免疫因素为首要因素;饮酒、饮食不节、精神因素、可致胃粘膜损伤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及胆汁反流等为其引发因素;病理浅表性胃炎的炎症限于胃小凹和粘膜固有膜的表层,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及固有的膜细胞浸润,引起粘膜充血、水肿、渗出;多发于胃窦,有时有少量糜烂及出血,部分患者在胃窦有较多的糜烂灶,或伴疣壮突出,称慢性糜烂性或疣状胃炎;萎缩性胃炎,炎症深切粘膜固有膜,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使粘膜层变薄,粘膜皱襞平展,甚或消散,常伴随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部份患者幽门括约肌功能掉调,使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胃,因为该内容物有胆汁的返流,而引起胆汁返流性胃炎;慢性胃炎多归并胆结石或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认识脾胃虚弱为其内涵因素,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劳逸过度为其诱发因素;饮食不节,积滞不化,郁遏气机;忧思愤怒,肝掉疏鼓,气滞胃腕;过度辛勤则耗耗伤气血,过分安闲则气机不舒;脾胃素虚,加上以上诸因素致气机不畅,郁滞胃脘,起落正常是本病的基本病机;症状辨证慢性胃炎大多无显着症状,部份患者出现上腹饱胀不适、胃脘隐痛、嘈杂嗳气、厌食恶心等;一样平常胃体胃炎可见厌食、体重减轻,或伴贫血;胃窦胃炎或伴胆结石,特别是胆汁返流较多者,可惹起急性糜烂而出现显着疼痛、嘈杂、炽热等,宽重时可出现小量上消化道出血,如呕血、黑便等;慢性胃炎正在中医册本中多属胃痛、痞谦、嗳气、嘈纯等范围;本人经多年摸索,归纳出脾胃健壮、睥虚积滞、胃气上逆、肝胃不和等证型,可兼并肝胆火胜、肠腑湿热等;中医治疗以健睥消积、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主;以枳实消痞丸为主加减枳实消痞丸系金元时期明医李东垣所创,"治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食;"原方为丸剂,我经多年探究,用本方加减做汤或浓缩加工做丸散剂,治疗慢性胃炎,结果很好;枳实黄连生姜人参炙甘草茯苓麦芽等10余味中药用量、加减和煎服法:视病情轻重、病程是非、个别差别和辨证成果而定;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见胃痛、胃胀、痞满、嗳气、嘈杂、泛酸、恶心、食欲欠安等症状者都可用本方辨证加减治疗;虚寒者,减黄连加砂仁、吴茱萸;肝胃不和者,合柴胡疏肝散;怒气犯胃者,合金铃子散加黄芩;胃气上逆显着者,加苏梗,肝胆火甚者,加柴胡、黄芩;肠腑湿热者,加木香;用量可按寒热虚实增减;保健知识1合理饮食,以防积滞伤及脾胃;2戒烟酒,忌过食辛辣,以免对胃粘膜的反复刺激;3保持心情愉快,免得情志刺激;4劳逸结合,以调和胃肠功能;慢性胃炎的治疗一临床浮现慢性胃炎的病程迁延,部分患者可无任何临床显露,但大多数可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分外是胆汁反流存在时,常显示为连续性上中脘部疼痛,可于进食后当即出现,可伴有胆汁性呕吐和食道炎的体现;胃体胃炎和胃窦胃炎可有不同的临床特性;胃体胃炎一般消化道症状较少,有时可出现明显厌食、体重减轻,可伴有贫血多系缺铁性贫血,在我国唯一少数发生恶性贫血;胃窦胃炎的胃肠道症状较明显,有时颇似消化性溃疡,可有反复小量上消化道出血,以至出现呕血,系胃粘膜屏障蒙受损坏而发生急性糜烂所致;慢性胃炎多无显着体征,有时可出现上腹部轻度压痛;舌质、舌乳头萎缩、贫血、消瘦等施展阐发;二辨证分型1.肝胃气滞型胃脘胀痛,饱闷不适,食后尤甚;痛无定处,胃痛连胁,热气频做,矢气较舒,或有恶心吐逆、泛酸;苔白薄,脉沉弦等;治宜舒肝和中、和谐胃气为主;2.胃热阴虚型脘痛固执,胃中有灼热感,疼痛多无规律性,但夜间和空肚为多,得食较缓;口干而苦,颧赤,心烦易喜,脉弦细而数等;治宜疏肝泄热、养阴清热为主;3.脾胃虚寒型胃皖部隐约作痛,喜温喜按,食欲消退,饭后饱胀,消瘦,面色无华,神疲倦力,手足不温,舌浓,苔白,脉沉细有力等;治宜健脾益气、温中和胃为主;4.湿热型上腹痛、刺痛或绞痛,拒按,口臭,大便于结或溏,舌质红,苔黄而腻、脉弦数;治宜健脾清热化湿;三食物疗法1.肝胃气滞型1生姜橘皮煎中国食疗学:生姜、橘子皮各20g,水煎,每日2-3次;2砂仁木香冲剂民间验方:砂仁5g,木香1g,藕粉、白糖适量;制法:将砂仁、木香研成面,和藕粉搅匀;食法:加白糖冲服,每日二次;3党参20g,柴胡6g,陈皮3g,黄米大米炒至焦黄50g;用法:上药加水4碗煎至一碗半,代茶饮;隔天一次,连服1-6天;常见疾病饮食疗法4砂仁煮猪肚经验方:猪肚1个,砂仁末10g,胡椒粉、花椒姜、葱、猪油、盐、料酒、味粗各适量;制法:将猪肚洗净,切片放入锅内煮沸,捞去俘沫,下入砂仁末、胡椒粉、葱、姜等调料,煨至汤烂;食法:饮汤食肚;5萝卜丝饼中国食疗学:白萝卜洗净,制成丝,用素油煽炒五成熟,加肉末,调匀为馅备用;面粉适量,加水揉拌,合面团稍软,成片,挖夹萝卜丝馅,烙成小饼,每日吃1-2个小饼,每日3次;2.胃热阴虚型1麦冬茶中国食疗学:麦冬、党参、北沙参、玉竹、天花粉各9g;将上药共研成粗末;当茶饮,每服1剂,每日1次;2番茄汁半杯,山渣汁一盅,混匀服下;一日2-3次;经验方3石斛12g,玉竹9g,大枣5枚,粳米60g;石斛、玉竹煎汤后去渣,入大枣、粳米煮粥食,天天1剂,连服7-8天;平易近间验方3.脾胃虚寒型1每次可用鲜牛奶150-200ml,生姜汁一汤勺,白糖少量,放瓦盅内,隔水炖服;民间验方2白胡椒15g,猪肚1个;用法:将胡椒略打坏,放入治净的猪肚内,并留少量的水份,然背面尾用线扎紧,放沙锅内慢火炖至烂熟,调味服食;隔2-3天服一次,连服3-5次;常见病饮食疗法3猪肚粥养生益寿百科辞典:猪肚500g,洗净,加水煮七成熟,捞出,切成细丝备用,再以大米、猪肚丝各100g,猪肚汤适量,煮成粥;可加葱姜、五味调料;常常食用,可治脾、胃虚寒症;4木瓜500g,生姜30g,米醋500g;用法:共放瓦锅中加水煮汤,分2-3次吃完;2-3天1剂,可常服食;经验方4.湿热型1薏米、白扁豆煎剂中国食疗学:薏米30g,白扁豆30g,佛手9g,山药30g;将上述各味洗净,加水煎;每日1剂,连服7-10天;2赤小豆山药粥摄生益寿百科辞典:赤小豆50g,生山药陈者良30g,白糖适量;用法:先煮赤小豆至半熟后,放进山药去皮切片煮至成粥,加糖,朝起作早饭食用;3海蜇大枣膏摄生益寿百科辞典:海蜇500g,大枣500g,红糖250g;制法:将大枣、海蜇洗净,加红糖水共煎成膏状备食;逐日2次,每次服1匙;4红萝卜粳米粥养生益寿百科辞典:红萝卜25g,水马蹄250g,粳米60g,陈皮9g;制法:先将萝卜和马蹄洗净,煮熟,再参加粳米和陈皮,煮粥食;每日1剂,迟早食;四药酒疗法1.肝胃气滞型1胡桃青果皮60g,侵入250ml烧酒中,密闭7-10日后用,每次3-5ml;2乌稍蛇或蝮蛇,用高梁酒或米酒浸一年以上,根据各入酒量每次约饮10-30ml摆布,每日2次;2.胃热阴虚型甘蔗汁和葡萄糖各1盅,混淆服,每日日夕各一次;民间验方3.脾胃虚寒型喷鼻菜汁1000g,葡萄酒500ml;用法:将喷鼻菜浸进酒中,3往后,往叶,喝酒,痛时服15ml;官方验圆 4.湿热型蒲公英全草25g,水煎服,逐日1剂,分早、中、早3次,每次加米酒一汤勺,连服7-10日为一疗程;平易近间验方五茶疗法1.肝胃气滞型1二绿茶江西中医药:绿萼梅6g,绿茶6g;上二味,沸水冲泡5分钟即可;每日1剂,不拘时温服,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功;2玫瑰佛手茶食疗本草学:玫瑰花6g,佛手10g,上二味,沸水冲泡5分钟即可,代茶饮;每日1剂,不拘时温服,具有理气解郁,和胃止痛之功;2.胃热阴虚型徐长卿、北沙参、当归各3g,黄蔑,乌梅肉、生甘草、红茶各;上药共研为粗末,滚水冲泡;食法:代茶频饮,每日1剂,连服三个月为一疗程;3.脾胃虚寒型茶叶6g,老姜10g,水煎服;每日1剂;履历方4.湿热型茶叶、白沙糖各250g;用法:上二味加水适量,煮数沸,候冷沉淀去渣,贮于干净的容器中加盖,于枯燥区储藏;经6-12往后,若色如陈酒,结面如罗皮,便可服用;若已结面,则只要7-14日,便可饮服;用法:每日2次,早、晚将上茶蒸熟后各服1调羹;具有和中化湿清热,消炎敛溃之功。

邝卫红治疗慢性胃炎经验介绍

邝卫红治疗慢性胃炎经验介绍

·6·山 西 中 医 2020年6月第36卷第6期 SHANXI J OF TCM Jun.2020 Vol .36 No .6邝卫红治疗慢性胃炎经验介绍陈秋铭 邝卫红 吕东勇关键词:邝卫红;慢性胃炎;名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156 (2020) 06-0006-02作者简介:陈秋铭,男,硕士,主治医师,广东省汕头市中医医院 (汕头 515000) ;邝卫红,广东医科大学;吕东勇,广州中医药大学。

通讯作者:邝卫红,E-mail:****************邝卫红教授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许鑫梅学术继承人,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长期致力于中医脾胃病的临床工作。

邝教授临床治疗慢性胃炎遵循“中焦如衡,以平为期”的原则,针对患者体质,综合判断,采用适中法度,多获良效。

笔者有幸跟随邝教授学习,现介绍其治疗慢性胃炎经验如下。

1 平虚实慢性胃炎属于中医胃痛、胃痞等范畴,病因不一,病情复杂,不易治愈,容易复发,病程较长。

慢性胃炎病程一般较长,影响因素多,或因实致虚,或因虚致实,临床常表现为虚实夹杂。

邝教授认为该病之虚多表现为脾气虚,实多表现为气滞、血瘀、食积、湿阻及肝胃积热,辨证须分清虚实之轻重,运用平和之药平补平泻,方能取得良效。

如慢性胃炎见纳差,乏力,饥不欲食等脾虚不运、胃气阴虚症状,治疗应健脾益气,但不宜峻补,重在平补中气,方用四君子汤。

气虚为主用党参,气阴虚可用太子参,慎用边条参、红参等偏燥热之品,防其助热上火。

胃阴不足者,当养胃阴健脾运,药用山药、石斛、百合等养胃阴而不助湿。

著名脾胃专家董建华认为治胃以通降为大法[1]。

慢性胃炎常出现食积,大便不通等标实症状。

邝教授认为食积者,当消食助运,若大便烂者加炒麦芽,大便硬者加鸡内金。

脾虚大便不通可予健脾运下,可用枳术丸,邝教授常重用生白术30~50 g运脾通便;若为脾阴不足,大肠失润,宜健脾润下,加用郁李仁、火麻仁等。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雷力民;许鑫梅
【期刊名称】《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年(卷),期】2003(003)005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1例患者分为动力障碍样FD和溃疡样FD 2组,以四君子汤为主方加减治疗,用量表的方式,采用主观症状半定量计分法,进行治疗前后的疗效指数、症状积分症状改善情况的比较.结果:2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6.3%和80%,症状积分治疗前后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症状明显改善.结论:中医学在西医认为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功能性疾病领域中有明显的优势.
【总页数】2页(P45-46)
【作者】雷力民;许鑫梅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附院消化科,广州,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附院消化科,广州,5104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
【相关文献】
1.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可行性 [J], 张春蓉;
2.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J], 胡丽萍
3.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J], 顾文婷
4.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抑郁研究进展 [J], 赵颖;张小琴
5.中医药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J], 苏燕婷;文黛薇;蔡棱柢;阳磊;李燕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