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数据传输安全技术要求-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
物联网安全技术国家标准
![物联网安全技术国家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3e1603b55270722182ef714.png)
物联网安全技术国家标准2018年12月28日,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的27项国家标准正式发布,涉及到物联网安全的有:GB/T 37044-2018 《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安全参考模型及通用要求》GB/T 36951-2018 《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感知终端应用安全技术要求》GB/T 37024-2018 《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感知层网关安全技术要求》GB/T 37025-2018 《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数据传输安全技术要求》GB/T 37093-2018 《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感知层接入通信网的安全要求》再也不会有人说,IOT安全国家没有标准了。
国家标准的出台,非常不易,值得行业相关人士仔细品读,比如物联网安全参考模型及通用要求》从2014年信安标委就开始着手,到2019年7月实施,花了5年多时间。
我们来看下标准中说的物联网安全参考模型:上面这个图也就是将通用参考模型和安全要求全都画上去了。
物联网安全架构是从安全防护需求角度描绘物联网系统安全功能。
物联网安全措施是从实际实施的角度描述物联网系统安全因素。
措施和架构都分别有基础设施+安全技术来保障,共同支撑物联网安全对象。
物联网安全对象包括但不限于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旅游,智慧政府,智慧社区,智慧家庭等。
其他的安智客也不做解读了,现在还是草案。
值得注意的是:物联网信息系统中感知终端的安全技术要求分为基础级和增强级两类。
感知终端至少应满足基础级安全技术要求;处理敏感数据或遭到破坏对人身安全、环境安全带来严重影响的感知终端,或GB/T 22240-2008规定的三级以上物联网信息系统中的感知终端应满足增强级要求。
物联网数据传输安全技术要求也分为基础级和增强级两类。
处理一般性数据传输应满足基础级安全技术要求;处理重要数据、敏感数据,涉及重大安全问题的数据传输应满足增强级安全技术要求,或参考等级保护或其他相关标准中安全等级划分内容。
物联网感知层接入信息网络的安全技术要求中基础级和增强级,比如对于设备标识,基础级要求是信息网络接入系统中的设备应具备可用于通信识别的物联网系统中的唯一标识。
物联网终端安全技术规范的安全数据传输
![物联网终端安全技术规范的安全数据传输](https://img.taocdn.com/s3/m/73d4c3c4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c1.png)
物联网终端安全技术规范的安全数据传输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物联网终端设备的数量正不断增加,各种智能家居、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应用逐渐成为现实,但是物联网终端设备安全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此,物联网终端安全技术规范中安全数据传输显得十分重要。
一、物联网终端设备的安全问题物联网终端设备的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 软件安全问题:终端设备的软件安全是物联网系统最容易受到攻击的地方之一,如操作系统的漏洞、应用程序的漏洞等。
攻击者可以通过这些漏洞入侵设备,甚至控制设备,造成严重后果。
2. 网络安全问题:物联网终端设备必须通过互联网进行通信,网络安全问题也是终端设备的安全威胁之一。
网络攻击者可能利用网络中的漏洞,对终端设备进行攻击。
3. 物理安全问题:在实际应用中,物联网终端设备通常会暴露在公众场合中,如智能门锁、智能监控摄像头等,如果终端设备没有物理安全保障,那么攻击者可能会通过暴力破解或恶意破坏设备。
二、安全数据传输的要求安全数据传输是确保物联网终端设备安全的基础之一。
安全数据传输的要求有以下几点:1. 保障机密性:数据传输过程中要保证数据的机密性,不能被未授权的用户窃取或泄露。
2. 保障完整性:数据传输过程中要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不能被未授权的用户篡改或损坏。
3. 保障可用性:数据传输过程中要保障数据的可用性,不能因为攻击或其他原因导致数据传输失败。
4. 实现认证授权:数据传输过程中要实现认证授权,确保只有授权用户才可以访问传输的数据。
三、物联网终端安全数据传输技术规范为了保障物联网终端设备的安全,物联网终端安全技术规范提出了以下数据传输技术规范:1. 使用可靠的传输协议:物联网终端设备要使用可靠的数据传输协议,如TLS、IPSec,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2. 使用加密算法: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使用AES、DES等加密算法保证机密性。
3. 防止中间人攻击:使用数字证书认证和公钥加密技术,防止中间人攻击,确保只有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数据。
物联网中的数据传输安全技术
![物联网中的数据传输安全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8f76d526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b9.png)
物联网中的数据传输安全技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量的设备和传感器被连接到互联网上,形成了庞大的物联网系统。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物联网中的数据传输安全。
本文将探讨物联网中的数据传输安全技术,以保障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一、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是保护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未经授权的第三方访问的关键技术。
在物联网中,数据经常在设备之间通过无线网络进行传输,因此需要采用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
常见的加密算法有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
对称加密使用相同的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而非对称加密则使用一对密钥,即公钥和私钥。
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密,可以有效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获得敏感信息。
二、身份认证技术在物联网中,设备和传感器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交互,因此需要确保交互双方的身份合法可信。
身份认证技术可以验证设备或用户的身份,并确保只有授权的设备或用户才能访问数据。
常见的身份认证技术包括基于密码的认证、数字证书和生物识别技术。
通过合理运用身份认证技术,可以有效防止非法访问和数据泄漏。
三、访问控制技术访问控制技术是物联网中数据传输安全的关键环节之一。
通过访问控制技术,可以确保只有授权的实体能够访问特定的数据。
物联网中的访问控制技术主要分为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和基于策略的访问控制。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将权限分配给不同的用户组或角色,而基于策略的访问控制则根据具体的数据访问策略进行控制。
通过合理配置访问控制策略,可以有效控制数据的访问权限,降低数据泄露的风险。
四、数据完整性验证技术物联网中的数据完整性验证技术可以检测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被篡改或损坏。
其中最常用的技术是哈希算法。
哈希算法通过对数据进行哈希运算,生成唯一的哈希值。
接收方在接收到数据后,重新通过相同的哈希算法计算哈希值,并与发送方发送的哈希值进行比对,从而验证数据的完整性。
通过数据完整性验证技术,可以及时检测到数据篡改的行为,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五、安全数据传输协议为了进一步增强物联网中的数据传输安全,需要采用安全的传输协议。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设计技术要求-物联网安全要求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设计技术要求-物联网安全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36c3b6d8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69.png)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第4部分:物联网安全要求1范围本标准依据《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第4部分:物联网安全扩展要求》,规范了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安全设计要求对物联网系统的扩展设计要求,包括第一级至第四级物联网系统安全保护环境的安全计算环境、安全区域边界、安全通信网络和安全管理中心等方面的设计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物联网系统安全技术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也可作为信息安全职能部门对物联网系统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的依据。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5069-2010信息安全技术术语GB17859-1999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T 22240-200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B/T 25070-2010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GB/T 22239.4-XXXX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第4部分:物联网安全扩展要求GB/T XXXX物联网第2部分:术语GB/T XXXX物联网第3部分:参考体系结构与通用技术要求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定级系统classified system按照已确定安全保护等级的物联网系统。
定级系统分为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和第四级物联网系统。
3.2定级系统安全保护环境security environment of classified system由安全计算环境、安全区域边界、安全通信网络和(或)安全管理中心构成的对定级系统进行安全保护的环境。
定级系统安全保护环境包括第一级物联网系统安全保护环境、第二级物联网系统安全保护环境、第三级物联网系统安全保护环境、第四级物联网系统安全保护环境以及定级系统的安全互联。
物联网安全技术及其防护措施
![物联网安全技术及其防护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9e0da3c1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01.png)
物联网安全技术及其防护措施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物联网安全问题的存在可能会导致个人信息泄露、设备篡改和网络攻击等风险。
因此,研究物联网安全技术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物联网安全技术及其防护措施,以帮助您更好地保护自己和自己的设备。
一、物联网安全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是为保护物联网设备和网络免受恶意攻击而开发的一系列技术手段。
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物联网安全技术:1.身份认证技术:身份认证技术用于确认物联网设备和用户的身份,防止未经授权的设备访问网络。
常见的身份认证技术包括密码验证、指纹识别和双因素认证等。
2.加密技术:加密技术用于保护物联网设备和网络上的数据传输安全。
通过将数据进行加密,即使被截获,攻击者也无法解读其内容。
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是常见的加密技术。
3.安全协议:安全协议用于确保物联网设备和网络之间的通信安全。
常见的安全协议包括HTTPS、SSL/TLS和IPSec等。
4.漏洞扫描和修补:漏洞扫描用于发现物联网设备中的安全漏洞,而修补则是指根据扫描结果对漏洞进行修复。
这是保持设备安全的重要步骤。
5.安全审计:安全审计是指对物联网设备和网络进行监测和记录,以检测任何可能的安全漏洞或入侵行为。
通过安全审计,可以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应对潜在的威胁。
二、物联网安全防护措施除了上述的安全技术之外,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防护措施来提高物联网设备和网络的安全性。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防护措施:1.使用强密码:使用强密码是保护设备和网络安全的基本措施。
强密码应包括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并且长度不应少于8个字符。
同时,还要定期更改密码,防止密码泄露。
2.定期更新固件和软件:物联网设备的制造商通常会提供固件和软件的更新,以修复已知的安全漏洞。
因此,定期更新固件和软件是保持设备安全的重要措施。
3.分离物联网网络:将物联网设备连接到独立的网络上,与个人电脑和其他智能设备分离开。
2020年专业技术人员网络安全知识公共课培训题库 - 多选 (答案)
![2020年专业技术人员网络安全知识公共课培训题库 - 多选 (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dbb1d8d0d233d4b14e699a.png)
151.信息收集与分析的防范措施包括()。
A、部署网络安全B、减少攻击面C、修改默认配置D、设置安全设备应对信息收集152.对于信息安全的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信息安全是一个系统的安全B、信息安全是一个动态的安全C、信息安全是一个无边界的安全D、信息安全是一个非传统的安全153.应用层安全服务系统包括()等。
A、系统安全B、应用软件安全C、数据存储安全D、大数据处理安154.主动防护根据采用的技术可以分为两种,分别为()。
B、信息拦截过滤C、数字加密155.计算机病毒可能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abcd156.身份认证一般依据以下几种基本情况的组合来鉴别用户身份,包括()。
A、用户所知道的东西,如口令,密钥等。
B、用户所拥有的东西,如印章,U盾等C、用户所具有的生物特征,如指纹,声音,虹膜,人脸等157.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工程学在安全意识培训方面进行防御的措施是(?)。
B、知道什么是社会工程学攻击C、知道社会工程学攻击利用什么158.计算机后门的作用包括()。
abcd159.数据安全有以下哪几种()潜在的安全问题。
abcd160.DIC体系主要由哪三个基础平台构成()。
A、数字版权登记平台B、数字版权费用结算平台D、数字版权检测取证平台161.无线网络协议存在许多安全漏洞,给攻击者()等机会。
abcd162.数据内容面临的常见安全威胁有以下三个方面()。
A、数字内容盗版B、隐私保护D、网络舆情监控163.电脑病毒特点有哪些()。
A、寄生性B、传染性C、潜伏性164.管理风险的方法,具体包括()。
abcd165.防火墙的主要功能包括()等。
A、审计和报警B、网络地址转换,代理,流量控制与统计分C、包过滤166.《网络安全法》第二次审议时提出的制度有()C、明确重要数据境内存储D、建立数据跨境安全评估制度167.大数据技术包括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是挖掘并展示数据中信息的系列技术和手段。
abcd168.大数据的发展将改变经济社会管理方式,促进行业融合发展,以及()。
信息安全技术 政务信息共享 数据安全技术要求
![信息安全技术 政务信息共享 数据安全技术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c4afa50a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b4.png)
信息安全技术政务信息共享数据安全技术
要求
信息安全技术在政务信息共享中具有重要作用,数据安全技术也是必要的要求。
为了保障政务信息的安全,有效的信息安全技术和数据安全技术措施是必须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 访问控制技术:限制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访问政务数据和信息,避免未授权的访问和篡改。
2. 数据加密技术:对政务数据和信息实行加密措施,保证数据安全性。
3. 安全审计技术:建立安全审计机制,监测政务信息的使用情况,发现并及时处理问题。
4. 数据备份技术:定期对政务数据和信息进行备份,避免数据丢失。
5. 安全传输技术:实现政务数据和信息的加密传输,保证数据传输过程的安全。
政务信息共享需要综合考虑信息利用与信息安全之间的平衡,采用上述安全技术和措施,可以有效地保障政务信息的安全,促进信息共享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物联网安全技术国家标准
![物联网安全技术国家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24097fe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90.png)
物联网安全技术国家标准物联网安全技术国家标准第一章引言1.1 背景本文档是物联网安全技术的国家标准,旨在规范物联网系统的安全性要求,保护用户数据隐私和网络安全。
1.2 目的本文档的目的是为物联网系统的设计、开发和运维提供统一的安全标准,确保系统的可信度和可用性,防范安全威胁和风险。
第二章术语和定义2.1 术语在本文档中,以下术语的定义适用:a) 物联网系统:由许多相互连接的物理设备、传感器、网络和软件组成的系统;b) 用户数据:由物联网系统收集、处理和存储的与用户相关的数据;c) 隐私:个人或组织对其信息的控制权和保护权;d) 网络安全:保护网络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使用、披露、干扰、破坏或篡改的能力;e) 安全风险:可能导致物联网系统受到威胁或损害的潜在事件或行动。
2.2 定义a) 安全等级:衡量物联网系统安全性的等级,包括高、中、低三个级别;b) 安全策略:定义和规范物联网系统安全要求的文件;c) 安全控制:在物联网系统中应用的技术和措施,用于保护系统的安全性。
第三章物联网系统的安全要求3.1 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3.1.1 用户身份验证a) 用户身份验证机制应采用强密码,并支持多因素身份验证;b) 用户密码应定期更新,并采用加密存储方式;c) 禁止使用默认密码或简单密码。
3.1.2 设备身份验证a) 物联网设备的身份验证机制应采用公钥基础设施(PKI);b) 物联网设备应定期更新其身份验证证书。
3.1.3 访问控制a) 物联网系统应采用访问控制列表(ACL)来控制用户和设备的访问权限;b) 分级访问控制应根据用户的角色和权限进行控制。
3.2 数据隐私保护3.2.1 数据采集和传输a) 数据采集过程中应尽量减少采集的数据量;b) 数据传输应使用安全通信协议,如加密传输;c) 敏感数据应进行加密处理。
3.2.2 数据存储和处理a) 存储用户数据的数据库应具备良好的权限控制和访问审计机制;b) 敏感数据应进行加密存储,在处理过程中应尽量采用加密计算。
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关于印发《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国家标准报批稿的通知
![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关于印发《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国家标准报批稿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1eb4c7f2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d1.png)
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关于印发《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国家标准报批稿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公布日期】2007.06.27•【文号】信安字[2007]12号•【施行日期】2007.06.2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标准化正文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关于印发《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国家标准报批稿的通知(信安字〔2007〕12号)各有关单位:《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国家标准基本成熟,通过了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审查,已形成国家标准报批稿,正在报批过程中。
为推动正在进行的全国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经信安标委主任办公会议同意,现将该国家标准报批稿先印发给你们,供在工作中参考。
特此通知。
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二00七年六月二十七日附件:《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0000-0000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ology-Baseline for classified protec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前言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公安部和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评估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力、任卫红、李明、袁静、谢朝海、曲洁、李升、陈雪秀、朱建平、黄洪、刘静、罗峥、毕马宁。
引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国务院147号令)、《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号)、《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公通字[2004]66号)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公通字[2007]43号),制定本标准。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基础安全技术要求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基础安全技术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36f8b0f3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dd.png)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基础安全技术要求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安全问题成为各行各业所共同面临的挑战。
特别是对于信息系统和网络基础设施方面,信息安全技术的要求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网络基础安全技术的角度探讨信息安全技术的要求,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身份验证技术要求身份验证技术是网络基础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要求实现可靠、高效的身份验证,以确保只有授权用户可以访问敏感信息和网络资源。
常用的身份验证技术包括密码、令牌、生物识别等。
在选择身份验证技术时,应综合考虑系统的安全性、易用性和实施成本。
同时,为了避免常见的安全漏洞,如弱密码或默认密码,密码安全策略也必不可少。
二、访问控制技术要求访问控制技术是信息安全中的关键环节,要求能够实现对系统资源和数据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访问控制技术包括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强制访问控制和自主访问控制等。
在设置访问控制策略时,应综合考虑用户权限、资源分类和安全需求,确保只有合法用户可以获得授权的访问权限。
三、数据传输安全技术要求在网络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是至关重要的。
数据传输安全技术要求网络通信采用加密协议和安全传输层,以防止数据被窃取、篡改或伪造。
常用的数据传输安全技术包括SSL/TLS协议和VPN技术。
同时,对于电子邮件和文件传输等敏感数据的传输,还应考虑采用加密算法和数字签名等方式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四、网络防火墙技术要求作为网络基础安全的主要组成部分,网络防火墙技术要求能够实现对网络流量的监控和过滤。
网络防火墙可以根据策略规则对网络数据包进行检查和过滤,阻止潜在的攻击和恶意流量进入网络。
此外,网络防火墙还可以记录网络活动并生成安全日志,为后续的安全审计和调查提供支持。
五、漏洞管理技术要求漏洞管理技术要求能够及时检测和修复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漏洞。
通过定期的漏洞扫描和安全评估,可以及时发现网络系统中的弱点和漏洞,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加固。
此外,漏洞管理技术还应与厂商和第三方安全组织保持紧密合作,及时获取最新的漏洞信息和安全补丁。
物联网感知设备安全通用技术要求草案-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
![物联网感知设备安全通用技术要求草案-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51d57f7fa0116c175e0e4807.png)
《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感知终端应用安全技术要求》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起草单位,协作单位,主要起草人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考察时提出“感知中国”的概念.北京、江苏等地纷纷提出智慧城市的规划,物联网应用广泛开展,物联网安全成为焦点问题.北京信息安全测评中心自2011年就开展物联网安全研究,包括《物联网及其应用安全防护方法研究》、《北京市政务物联数据专网安全测试研究》、《北京市政务物联数据专网安全性测试》、《物联网安全测试方法和测试平台》等.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北京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在2013年11月向市质监局申报了《物联网感知设备安全通用技术要求》并得到批准。
根据《关于印发2014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京质监标发〔2014〕36号),《物联网感知设备安全通用技术要求》列入了2014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是一类项目(即标准制定项目),是一项推荐性标准。
在地方标准工作基础上,北京信息安全测评中心联合其他单位2014年底申报制定《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感知设备安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关于通报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4年信息安全标准项目的通知》信安秘字[2015]003号,隶属于WG5/WG6工作组),标准制定单位为:北京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北京时代凌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威海北洋光电信息技术股份公司。
由于本标准不仅关注感知类产品的功能和性能安全,而且更关注该类产品的部署和应用安全,而用“感知设备”容易让读者误以为仅仅关注产品的功能和性能安全,并且感知设备容易与传感器概念混淆,根据标准制定过程中的专家意见,把标准名称调整为《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感知终端应用安全技术要求》.二、制定标准的必要性、意义、研究目标和内容随着物联网在感知中国和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应用,安全保障越来越迫切。
国家专门成立了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
物联网安全技术国家标准
![物联网安全技术国家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10aea4cc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2c.png)
物联网安全技术国家标准本文档旨在提供物联网安全技术国家标准的详细范本,供参考使用。
该标准主要关注物联网领域中的安全技术,旨在确保物联网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保护用户隐私,防止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
1、引言1.1 编写目的1.2 文档范围1.3 参考文献2、术语和定义2.1 物联网2.2 安全性2.3 可靠性2.4 隐私3、安全需求分析3.1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3.2 安全需求定义3.3 安全需求分解和细化4、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4.1 身份认证技术4.2 访问控制模型4.3 访问控制策略设计5、数据保护5.1 数据加密和解密5.2 数据完整性验证5.3 数据备份与恢复6、通信安全6.1 网络安全协议6.2 消息传输安全性6.3 数据传输加密7、设备安全7.1 设备认证7.2 设备固件安全性7.3 设备更新与漏洞修复8、系统安全8.1 系统整体安全设计8.2 安全监测与警报机制8.3 安全管理与审计9、物联网平台安全性评估9.1 安全需求验证9.2 平台安全测试和评估9.3 安全审计和认证10、安全应急响应10.1 安全威胁识别与评估10.2 威胁应急处理机制10.3 安全事件响应与处置11、附录11.1 相关附件附件:1、附件一、物联网安全技术国家标准相关图表2、附件二、案例研究报告法律名词及注释:1、物联网:指通过互联网和各种通信技术实现的各种物体之间的智能连接和信息交换的网络系统。
2、安全性:指物联网系统在面临各种威胁和攻击时保持数据和功能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能力。
3、可靠性:指物联网系统在各种环境和条件下保证稳定运行和数据交换的能力。
4、隐私:指个人或组织对其个人信息的保护要求和权益。
全文结束。
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标准分析
![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标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7021779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45.png)
力、自我跟踪能力与自我检查能力等,在各类信息的分析过 程中,需要采用的技术包括信道检测技术、软件安装及管理技 术、信息转换技术、相关信息的传递技术等,只有在所有技术 得到科学使用的情况下,才可以防范各项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亚安装方法。在软件的安装过程中,软件本身必须 要能够持有相应的安全管理证书,并且不论是对于局域网还是公 共网络,存在的安全保障证书必须要能够定期或不定期更新,唯 有如此才可以让整个软件系统运行中,可以实现对安全管理系统 的认证和分析。此外在获得了最终性的安全分析结果之后,整 个系统之内所安装的各种软件,都必须要能够受到监管,尤其是 对于局域网系统,要禁止外源性的U盘和移动硬盘接入,日常工 作中,只能够使用机构或者相关部门本身持有的U盘或者移动硬 盘,让其中已经装配的各类软件在计算机系统内离线安装[2]。
(2)信息传递方法。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必须要能够 根据各类信息的具体传递方法、传递原则和相关的硬件设施进 行分析,在当前的工程中,已经开发出的5G通信系统具有良好 的信息传递能力和信息交互能力,因此在后续的工作过程中,只 需要将各类数字的网络接口直接和5G通信系统进行关联即可。 在获得了这类数据的分析结果之后,可以把最终产生的所有信息 进行直接性的传递,而在得到了传递结果之后,以固定方向的模 式传递给相应的管理体系,从而解密处理获得数据串,并识别其 中所含有的所有信息。
(3)自跟踪能力。自我跟踪能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 是针对各类数据的传递方向跟踪,另一个是针对各类数据的处 理模式跟踪,前项工作主要应用于分析当前通信过程是否存在隐 蔽信道,同时当发现隐蔽信道时,要能够立即跟踪该信道的数据 传输对象,从而研究当前已经出现的攻击手段。针对后项工作, 则需要根据所有数据类型、所有数据的使用方法、使用原则和使 用规模,对最终取得的专业化工作结果进行分析,当发现实际取 得的数据和预期标准之间具有较大差别时,则可认定在系统的 运行过程中存在问题,需要采取科学方法将其排除。
2023-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大数据基本要求-1
![2023-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大数据基本要求-1](https://img.taocdn.com/s3/m/f919a193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ac.png)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大数据基本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信息安全的保护需求越来越高。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措施之一。
如何实现网络安全等级保护,需要可靠的技术手段和大数据基本要求。
下面将从几个步骤来阐述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大数据基本要求。
第一步:建立安全策略体系信息安全在任何行业中都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网络安全同样如此。
因此,建立安全策略体系是开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重要步骤,需要制定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安全策略,制定安全运营程序和应急响应程序,以保障网络安全。
需要建立信息安全管理部门或负责人进行统一的安全运营管理,同时,要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来监测并防范不安全进程的发生。
第二步:加强边界保护在开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时,边界保护是非常关键和必要的。
这需要采取一些技术手段,如访问控制、防病毒、防火墙、入侵检测、蜜罐等等,在网络系统边界上对网络流量进行监测,查杀病毒和恶意软件,并限制未授权的访问操作。
第三步:建立可信安全模型在大数据的环境下,对网络数据的安全防护也需要建立可信安全模型,防止未经授权的数据访问和传输。
可信安全模型可以采用较高的安全技术,如加密、安全隔离、数据控制等,建立安全通道来保障网络数据的安全传输和存储。
第四步:采用安全认证技术在现代的互联网环境中,采用安全认证技术也是非常必要的。
有些安全认证技术如单点登录、智能识别等,应用非常广泛。
通过安全认证技术可以实现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传输安全等功能,保障网络系统的安全。
总的来说,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大数据基本要求非常重要。
要建立完整的安全策略体系,加强边界保护,并建立可信安全模型,采用安全认证技术等综合手段,以保障网络系统的安全。
我们相信这些技术手段也将会持续的更新升级,适应不断变化的网络安全环境,推动网络安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机器人行业标准清单汇总
![机器人行业标准清单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e853fe3d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b0.png)
45
电气/电子/可编程电子安全相关系统的功能安全 第7部分:技术和措施概述
GB/T 20438.7-2017
46
电气/电子/可编程电子安全相关系统的功能安全 功能安全概念及GB/T 20438系列概况
GB/Z 29638-2013
47
机械安全 安全继电器技术条件
GB/T 38225-2019
48
机械电气安全 安全相关电气、电子和可编程电子控制系统的功能安全
73
机器人智能化评价 第3部分:视觉
T/CEEIA 602.3—2022
74
机器人智能化评价 第4部分:听觉
T/CEEIA 602.4—2022
75
机器人智能化评价 第5部分:轨迹自适应
T/CEEIA 602.5—2022
76
机器人智能化评价 第6部分:运动性能
T/CEEIA 602.6—2022
智能化
GB 28526-2012
49
道路车辆 功能安全
GB/T34590.1—2017
50
可编程序控制器 第6部分:功能安全
GB/T 15969.6-2015
51
机械电气安全 GB 28526和GB/T 16855.1用于机械安全相关控制系统设计的应用指南
GB/T 34136-2017
52
服务机器人 电磁兼容 通用标准 抗扰度要求和限值
100
机器人 服务机器人模块化 第1部分: 通用要求
101
机器人机构的模块化功能构件规范
102
机器人分类
103
机器人噪声试验方法
104
机器人 服务机器人性能规范及其试验方法 第1部分:轮式机器人运动
《信息安全技术人脸识别数据安全要求》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
![《信息安全技术人脸识别数据安全要求》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https://img.taocdn.com/s3/m/cbb07aa2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fc.png)
《信息安全技术人脸识别数据安全要求》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已经不再是一种未来的概念,而是已经普遍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无论是在手机解锁、社交媒体平台、门禁系统,甚至是公共场所的监控系统中,人脸识别技术都已经成为了一种便捷且高效的身份识别方式。
随之而来的是对于人脸识别数据安全的担忧和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委员会制定了《信息安全技术人脸识别数据安全要求》,旨在规范和保护人脸识别技术中的数据安全,保障用户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安全。
本文将就该标准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
人脸识别技术本身具有一定的隐私泄露风险。
在人脸识别系统中,用户的面部信息会被采集、存储和应用于识别身份,因此对于这些面部信息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信息安全技术人脸识别数据安全要求》中明确规定了对于采集、存储和传输的人脸数据应采取加密保护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涉及到的信息也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基本的面部信息外,人脸识别系统还可能会获取用户的其他个人信息,如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等。
在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时,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不受侵犯。
《信息安全技术人脸识别数据安全要求》也对此进行了规定,要求在数据采集处理过程中要尊重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人脸识别数据的安全不仅仅在于存储和传输环节,对于数据的使用和共享也同样重要。
人脸识别技术在社会治安、公共安全、商业营销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在数据共享和使用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的数据管理机制,明确数据的归属和权限控制。
《信息安全技术人脸识别数据安全要求》对于数据共享与使用方面也有专门的规定,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应用,人脸数据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信息安全技术人脸识别数据安全要求》的推出,有助于规范和保护人脸数据的安全性,提高人脸识别技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物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安全技术应用
![物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安全技术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130b15e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a2.png)
物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安全技术应用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都与物联网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
但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如何保障物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安全,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物联网环境下信息安全的挑战物联网环境下信息安全面临着种种挑战。
首先,在物联网中,设备的数量庞大,设备之间相互连接,形成了复杂的网络。
控制设备的人员分散,管理难度大。
其次,物联网设备往往长时间处于工作状态,容易遭受恶意攻击,防范难度大。
而且,在物联网中,设备的智能性越来越高,数据的规模、种类和处理速度不断地增加,导致数据泄露、数据篡改、数据丢失等问题日益严重。
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物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二、物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安全技术为了解决物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信息安全技术。
以下是一些物联网环境下常用的信息安全技术。
1.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信息安全领域中最基本的技术之一。
在物联网环境下,加密技术可用于保护设备之间的通信。
通过使用加密技术,可以避免敏感数据被黑客窃取或篡改。
加密技术可以分为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两种方式。
2.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一种检测和阻止恶意攻击的网络安全设备。
防火墙可以阻止未经授权的数据访问和传输,同时保护网络中的服务器和设备免受攻击。
在物联网环境下,防火墙技术可以用于隔离内外网,保护物联网环境内的设备以及网络通信。
3.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技术是指在网络中检测异常活动,防止网络被黑客攻击的技术。
入侵检测技术包括入侵检测系统(IDS)和入侵防御系统(IPS)两种。
入侵检测技术能够为物联网环境下的网络通信提供可靠的保障。
4.身份验证技术身份验证技术是辨别用户身份的一种技术,可以通过用户名、密码、生物特征等因素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
在物联网环境下,设备的数量庞大,身份验证技术可以用来限制设备的使用,确保设备只能被授权的用户使用。
《信息安全技术人脸识别数据安全要求》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信息安全技术人脸识别数据安全要求》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d112438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31.png)
《信息安全技术人脸识别数据安全要求》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人脸识别技术的快速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
人脸识别数据的安全问题愈发凸显,如何保障人脸识别数据的安全性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信息安全标准化对人脸识别数据安全的要求,通过对人脸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数据安全问题以及信息安全标准化对人脸识别数据的要求进行分析和总结,为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以期促进人脸识别技术与信息安全标准化的结合与完善。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然后深入探讨人脸识别数据安全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接着,将详细分析信息安全标准化对人脸识别数据的要求,包括数据加密、隐私保护等方面。
最后,结合实际案例和研究成果,总结人脸识别数据安全的关键要求,并展望未来在该领域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人脸识别技术在信息安全标准化方面的重要性及应用前景。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信息安全技术在人脸识别领域的应用,重点关注人脸识别数据的安全性要求。
通过分析当前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安全问题,结合信息安全标准化的相关要求,提出对人脸识别数据安全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加强人脸识别数据的保护,确保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推动人脸识别技术的合理应用与发展。
文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2.正文2.1 人脸识别技术介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一种生物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人脸识别技术利用人脸的生物特征信息来进行身份识别和验证,是一种非常便捷和高效的识别方式。
人脸识别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步骤:人脸采集、人脸特征提取和人脸匹配识别。
首先,通过摄像头等设备采集用户的人脸图像,然后提取人脸的特征信息,如眼睛、鼻子、嘴巴等位置和大小关系,最后将提取的特征与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模板进行比对,从而完成身份验证。
信息安全的最新技术
![信息安全的最新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ccba005f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c1.png)
信息安全的最新技术信息安全一直是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技术手段也不断涌现,以更好地应对安全威胁。
本文将探讨信息安全领域的最新技术,并解析它们在保护数据安全方面的作用。
一、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兴技术,正逐渐被应用于信息安全领域。
区块链通过分布式的数据存储和密码学技术,实现了数据的去中心化管理和不可篡改性。
这使得数据的安全性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升。
区块链技术在信息安全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区块链可以用于构建安全的身份验证机制。
传统的身份验证往往依赖于中心化的机构,容易受到攻击和窃取。
而区块链通过存储加密的身份信息,实现了去中心化的身份验证,提高了安全性。
其次,区块链可以用于存储安全日志和审计信息,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二、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人工智能通过分析大量的数据和学习人类行为模式,能够及时发现和预测安全威胁。
例如,机器学习算法可以通过分析网络流量和异常行为,识别出潜在的网络攻击。
除了安全威胁的预测和检测,人工智能还可以应用于密码学领域。
传统密码学方法往往存在密钥管理和密码破解的难题,而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模拟人脑的智能能力,加强密码系统的安全性。
三、物联网安全技术随着物联网的普及,物联网设备也成为了信息安全的一个薄弱环节。
物联网设备往往存在漏洞和脆弱性,容易被黑客攻击和入侵。
因此,物联网安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势在必行。
为了提升物联网设备的安全性,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新的技术手段。
例如,边缘计算技术可以将数据的处理和存储离散到物联网设备本身,降低了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风险。
此外,物理层安全技术可以通过硬件措施保护物联网设备的安全。
例如,采用信号屏蔽和物理加密等方式,防止黑客对无线信号进行监听和干扰。
四、量子密码学技术量子密码学技术被认为是将来信息安全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
传统密码学方法在未来可能会面临量子计算机的威胁,因为量子计算机具备破解当前加密算法的潜力。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数据处理安全要求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数据处理安全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86cfd20d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cd.png)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数据处理安全要求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安全技术和网络数据处理安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因此,采取有效的信息安全技术和网络数据处理安全措施来保护网络安全,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就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安全体系。
这套安全体系应包括密码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数据完整性技术、可信计算技术、日志审核技术以及安全检测技术等等。
其次,在安装和使用网络时,应该特别注意安全漏洞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缩小漏洞的影响。
同时,还要确保网络安全的可持续性,不断更新网络安全技术,定期进行安全审计,以及及时发现并修复安全漏洞。
此外,网络数据处理安全也是网络安全的重要部分。
在进行网络数据处理时,应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避免网络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例如,在网络数据处理过程中,应采用安全加密技术,保护网络数据不被第三方非法访问,并且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还应采用安全传输技术,防止数据被篡改或者传播。
最后,为了确保网络安全,还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规范管理网络安全,及时发现安全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网络安全。
总之,信息安全技术和网络数据处理安全是网络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一套安全体系,安装安全补丁,定期进行安全审计,检测安全漏洞,以及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以保障网络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数据传输安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1任务来源物联网被认为是下一代IT潮流,设备将能够通过网络传输客户和产品数据。
汽车、冰箱和其他设备连接物联网后,都可以产生并传输数据,指导公司的产品销售和创新。
同时,消费者也可以使用连接物联网的设备收集自己的信息,比如现在的智能手环可以收集每天走多少步,心跳次数和睡眠质量等数据。
目前,物联网领域标准不一,让物联网市场碎片化。
例如智能家居系统使用一套标准,医疗健康系统优势一套标准,甚至同样的领域,厂商的软件也指支持自己的设备。
没有厂商愿意生产支持所有设备的通用程序,因此,集成数据和创建无缝的客户体验就成了难题。
特别地,物联网安全标准的缺乏也让用户担心不同的设备如何保护客户数据的隐私和安全。
隐私和安全是市场的敏感区域,如果物联网不能够保护好数据,很可能陷入危险的境地。
”有鉴于此,为了推进物联网产业在中国快速、健康的发展,2014年12月,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将“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数据传输安全技术要求”课题下达给北京工业大学。
本标准工作组由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央财经大学、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等组成。
本项目最终成果为:《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数据传输安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
1.2主要工作过程主要工作过程如下:1)2015年3-4月,课题组结合各参与单位的意见和实际系统的安全测评,进行任务研究分工,研究国内外相关标准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和各成员返回意见对标准草案编制方案进行了初步规划。
2)2015年5月,明确标准研制思路,项目组编制标准草案。
3)2015年6月,组织了标准草案研讨会,讨论已制定内容,根据研讨会各成员专家意见对内容进行完善。
4)2015年6月,进行信安标委专家研讨会,收集整理专家组修改意见,对草案下一步写作及修改内容进行制定。
5)2015年7月,进行第二次成员单位研讨会,讨论信安标委专家研讨会会议内容及修改办法。
6)2015年6-9月,调研国内外物联网现状,与成员单位物联网企业进行交流调研,进行资料收集整理。
7)2015年9-12月,整理现有资料和调研结果,根据国内外物联网信息与安全技术标志研究报告。
8)2016年1月,与公安物联网小组进行研讨会,交换意见。
9)2016年2月,结合目前所有研究结果,对草案内容进行补充,按照信安标委专家要求尽快形成标准草案稿,征求意见表,编制说明。
10)2016年3月-2017年3月,结合目前研究现状和各专家意见,对草案进行修改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
二、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2.1编制原则本标准的编写遵循感知终端部署技术、短距离传输技术与网络数据传输技术相结合、在传统网络安全技术的基础之上,突破物联网本身的特性,继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致力于为新兴的物联网厂商和企业在产品安全问题上引导路线扫除障碍、致力于物联网由雏形向逐步成熟推动其进一步发展。
在比较传统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共性与特性的前期充分准备下,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自己的对物联网的整合观点和架构,分析其各个部分的结构和安全威胁隐患,并研究应对措施,从而提取安全要求共性,站在可执行性的角度对物联网感知层和网络层的数据传输制定安全技术要求。
同时工作组在标准编制的过程中一贯坚持自主知识产权、成本和易用性等主要衡量指标,跟踪和融合国际相关领域技术发展态势,聚众家所长的基本指导思想,并遵循以下原则:1. 基于团队合作与自主研发,高水平高质量完成物联网数据传输安全技术指导。
2. 技术上继承了传统的互联网信息安全防护基本机制。
3. 从实现功能、优化成本、推进产业化等因素出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线,以面向应用为原则,作为评判技术方案的依据。
4. 工作组成员单位进行产品开发和互联互通验证,同时听取专家意见,形成客观标准技术。
5. 充分考虑未来产品的应用需求和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标准实施是开放是建立,递进式推进。
此外,在标准写作和采标上,我们将遵循以下原则:1. 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技术,并贯彻国家有关政策与法规;2. 标准编制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3. 标准内容要符合中国国情,广泛征求用户、企业、专家和管理部门的意见,并做好意见的正确处理;4. 面向市场,参编自愿;标准编制工作与意见处理,应坚持公平、公正,切实支持产业发展;5. 合理利用国内已有标准科技成果,处理好标准与知识产权的关系;6.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开展标准验证试点工作,并充分利用国内已有的各类可信计算重点项目、示范项目的建设经验,处理好标准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之间的关系;7. 尽可能吸纳成熟的技术和已有共识的框架结构,适当的提出前瞻性的规范。
引导交换体系应用向着成熟稳定和良好结构的方向发展。
8. 面向实际应用需求,重点解决具有共性的交换问题,而不涉及应用面狭窄或者使用落后技术的交换应用,或者纯学术研究型交换技术和不成熟的技术。
9. 标准结构和编写规则,按照GB/T1.1-2000执行。
2.2主要内容1)研究对象我们对国内外物联网框架进行研究,研究传统三层框架以及六域模型,确定物联网数据传输安全技术要求。
《物联网白皮书(201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中提出的物联网框架中,以及各机构提出的物联网框架中都把物联网分为三层框架。
即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图1)。
图 1 物联网三层传输框架三层模型中数据传输在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中都有发生。
另外,物联网基础组提出物联网六域模型(见图2),将物联网分为六个域,其中通信模型描述了物联网域间及域内实体之间网络通信关系。
用户域智能设备接口运维管理域信息资源交换系统网络市场资源交换系统网络资源交换系统运行维护系统网络运维管理系统移动通信终端互联网终端专网终端无线局域网终端用户终端传感器网络结点标签读写设备非IP 音视频设备IP 音视频设备位置信息采集系统对象域法规监管系统网络感知控制系统标签图 2 六域传输模型2)传输安全问题感知层是物联网的信息源头,本层中包含各种类型的传感器、条码识读器、射频识别设备和生物识别设备,通过这些设备感知物理世界中各类客体对象,获取对象的信息并将其数据化。
网络层主要用于把感知层收集到的信息安全可靠地传输到信息处理层,然后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进行信息处理,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有效感知及有效控制。
物联网数据传输信息安全威胁是指利用任何手段能够使感知层、网络层的信息产生、读取和传输遭到破坏的情况。
感知层的信息安全威胁包括信号感知安全威胁和数据传输安全威胁。
感知层的信号感知安全威胁发生在“被感知对象”,“传感设备”以及处于被感知对象和传感设备之间的“感知信号通道”三个环节上,分别表现为针对被感知对象的安全攻击、针对传感设备的安全攻击和针对信号环境的安全攻击。
网络层的信息安全威胁主要体现在保障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3)标准主要内容本标准通过规物联网数据传输安全参考架构,并按照分级思想,把数据传输安全分为基础级和增强级。
为了有助于实现基础级与增强级要求,有从另外一个角度(身份、行为、能力)描述安全属性。
最后给出安全能力自查表以助于使用者考查自身安全能力级别,并给出参考实施指南以供实施参考。
主要包括内容如下:前言引言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物联网数据传输安全概述4.1 物联网数据传输安全模型4.2 安全防护范围4.3 安全分级原则5 基础级安全技术要求5.1 数据传输完整性5.2 数据传输可用性5.3 数据传输隐私5.4 数据传输信任5.5 信息传输策略和程序5.6 信息传输协议5.7 保密或非扩散协议6 增强级安全技术要求6.1 数据传输完整性6.2 数据传输可用性6.3 数据传输保密性6.4 数据传输隐私6.5 数据传输信任6.6 信息传输策略和程序6.7 信息传输协议6.8 保密或非扩散协议附录 A (资料性附录)数据传输安全能力要求与自查表A.1数据传输安全能力要求A.2数据传输安全能力自查表附录 B (资料性附录)物联网域模型与层模型的比较三、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以及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或与测试的国外样品、样机的有关数据对比情况本标准自主研发。
经查阅,无国内外同类标准四、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本标准是在物联网已有标准体系中针对数据传输的安全方面提出的技术要求,在物联网的整体技术框架中,无论是从感知层到网络层,还是由网络层到实际应用层,数据的获取和通信无处不在,数据从产生到获取到存储到应用及最后的消失,就是无数个数据的生命周期组成了物联网这个庞大的系统,也是无数数据的流动和通信成就了物联网在现实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因此数据是关键,数据的安全性,直接影响到网络的安全性关乎整个物联网的安全性。
国际国内现有的相关物联网的标准技术,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物联网整体架构标准;物联网感知层标准;物联网网络层标准;物联网应用层标准;物联网共性技术标准等。
本标准是安全技术要求标准,属于共性技术标准范畴。
可用于指导感知层和网络层有关数据传输层面的技术革新和企业在感知层和网络层的相关产品开发。
本标准在已有框架和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分析结合制定而来,与物联网其他技术标准是继承、结合、相互适应又融会贯通的关系。
其他标准与本标准之间,前者使技术成为可能,后者使行为得到规范和保护,只有二者相辅相成,齐头并进,才能推进整个物联网行业真正向前发展。
五、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编制过程中未出现重大分歧。
其他详见意见汇总处理表。
六、国家标准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或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建议本标准是物联网中数据传输部分通用安全技术要求标准,建议将本标准作为推荐性标准发布实施。
七、贯彻国家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包括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过渡办法等内容)本标准作为国家物联网信息安全相关标准体系的一部分,配合实施。
八、其他事项说明本标准不涉及专利。
标准编制组2017年3月【本文档内容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们将会做得更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