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和基本模式
• 2、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 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 社会保障制度。 • 3、社会福利;包括广义的社会福利和狭义的社 会福利。 • 4、社会优抚:是指政府对军人等从事特殊工作 者及其家属予以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 • 5、社会互助:指在政府鼓励和支持下,社会团 体和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加的扶弱济困活动。 •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功能 • 1、保障基本生活; 2、维护社会稳定; • 3、保持社会公平; 4、调节社会经济。
第二节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
• 一、社会主义保障制度的建立(1949~1957年) • 1951年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构筑了我国社会保障 制度的基本框架;1953年修订《劳动保险条例》使社会 保障覆盖面扩大;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也逐步 建立起来;1950~1957年,在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 会优抚等方面也有一系列的制度建设。 • 二、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1957~1965年) • 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完善养老保险;完善医疗 保险;完善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制度。 •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停滞与弊端(1966`1976年) • 1、社会保障制度的停滞。表现在:各项管理机构被撤 销,社会保障基本无人管理;各项保障法律法规实际被 废止;退休费用的社会统筹被取消。 • 2、弊端:覆盖范围狭窄;保障层次单一;缺乏社会共
• 2、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采取个人账户、基金预筹 的方式,稳步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 3、完善优抚安置制度。逐步实现优抚安置制度法制化 和社会化。
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 (二)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思路 • 4、发展农村 的社会福利。坚持社会福利 社会办的方针,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发展。 • 5、发展农村 社会互助制度。引导参与社会捐赠、社会 帮扶、邻里互助等社会互助活动,使之形成经常化、制 度化、规范化。
三、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
wenku.baidu.com
• (一)失业保险的改革。包括建立待业保险和建 立最低工资制度及城市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 (二)医疗保险改革。医疗保险改革的总目标是 建立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账户相结合的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 (三)养老保险改革。从1986年开始,我国的养 老保险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 • (四)工伤保险改革。1996年,劳动部发布了 《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对工伤费用的 缴纳、工伤人员的待遇等都有作了较详细的规定。
二、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 • 1、工业革命之前,社会保障制度就已经有了萌 芽;社会保障制度的真正产生是与产业革命分不 开的。 • 2、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原因:社会化大生产要 求建立社会化风险化解机制;阶级斗争的尖锐化 要求缓和社会矛盾;社会保障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 3、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最早在德国产生,以后各 国普遍实行。
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 (一)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是我国 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建立和完善全 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农村社 会保障总体水平很低,发展不平衡。 • (二)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思路 • 1、发展农村 的社会救济制度。在建立农村居民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灾民救助 制度。
• (四)当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 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爆露了福利国家的弊端, 各国纷纷对原来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
三、当今世界主要的社会保障模式
• (三)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 • 1、基本特征:建立个人账户;个人账户资金投入资本 市场运营;养老保险待遇完全取决于其个人账户积累额。 • 2、新加坡模式。 • 3、智利模式。
一、健全养老保险制度 (一)我国养老保险仍然存在的问题 1、国家对老职工有隐性负债。 2、养老保险费用收缴困难。 3、挪用基金现象严重。 4、资金存储管理混乱。 5、基金保值增值措施难以奏效。 (二)中国养老保险改革的展望 1、通过多种形式偿还政府对老职工的养老金隐性债务。 2、完善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管理体制。 3、逐步放松养老基金投资营运的政府管制。
Ú Ò µ » ¼ ¾ ¶ È
Ú ¶ µ þ ¼ ¾ ¶ È
Ú È µ ý ¼ ¾ ¶ È
Ú Ë µ Ä ¼ ¾ ¶ È
第一节、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和基本模式
• (一)什么是社会保障:它是国家通过立法的 形式,对公民因年老、疾病、伤残、孤寡、失 业、死亡及灾害而造成生活困难时,为其提供 基本生活保护的一种制度安排。 • (二)社会保障的内容 • 1、社会保险:国家通过立法,多渠道筹集资金, 对劳动者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 减少劳动收入时给予经济补偿,使他们能够享 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制度。它是社会保障制 度的核心,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共济性和非 营利性的特点。
• 6、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实践证明,合作医疗是 农民群众欢迎的保障项目,应在积极试点的基础 上,稳步推进。 • 7、发展农村社会服务网。要逐步形成功能齐全、 服务优良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
第八章思考题
• 1、重要概念:社会保障;城市居民最低 生活保障制度。 • 2、为什么要对传统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 革? • 3、试述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 设想?
三、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
• • • • • (五)改革后的社会保障体制的特点。 第一,保障面有所扩大。 第二,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实现 了积累制同现收现付的初步结合。 第四,社会保障经费的收缴有了法律依据,保障 基金铁发放越来越社会化。
第四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化
• • • • • • • • • • •
二、健全医疗保险制度
• (一)医疗保险模式 • 世界各国的医疗保险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免费医疗模 式;二是美国模式,只对65岁以上的人实行医疗保险; 三是新加坡的“个人医疗账户”模式。 • (二)我国医疗模式存在的问题 • 保障范围狭窄,社会化程度低;医疗保险费用的征集有 困难;企业负担过重管理机制不健全。 • (三)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展望 • 1、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 • 2、加强医疗保险费用的征集和管理。 • 3、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 4、加强医疗服务管理。
• 2、对于社会保障的性质,一般认为具有收入再 分配和提高劳动者生活水平的功能。
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各种主张
• 3、对于社会保障的模式,有三种意见:一是主 张实行彻底的养老金现收现付制;二是主张通过 个人账户实行养老金的完全积累制;三是主张实 行“部分积累”制。 • 4、对于管理体制,一种意见主张由政府统管; 另一种意见主张一部分由政府统管,一部分由政 府监管。 • 5、对于保障资金的保值增值问题、保障的主 体 和资金来源问题等也有不同的看法。
第三节、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 一、对传统社会保障体制进行改革的原因。 • 主要是它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表现 在: • 第一,保障面过窄。享受各种社会保障的对象 仅限于国家机关、事业和企业的职工。 • 第二,不能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由于失业的 产生,必须解决失业职工的后顾之忧。 • 第三,现收再付制已不能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要 求。 • 第四,“企业保障”难以为继。
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各种主张
• 1、对于社会保障的内涵,主流观点认为应包括:社 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 个人积累保险等。也有人认为,应由三部分组成,即 一块是主要由国家财政支撑的保障项目,包括社会救 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区服务。一块是由国家 法律强制实行的社会保障项目,包括养老、失业、医 疗、工伤、生育保险和住房保障等。还有一块是遵守 自愿原则,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保险项目。
二、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 (二)第一次世界经济大危机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发 展 • 1929~1933年的大危机,使各国政治家和学者试图找到 一种能医治资本主义痼疾的救世良方;凯恩斯的理论为 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扩大财政支出、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成为提高有效需求的主要措施之一。 •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福利国家的产生和社会保障制 度的进一步发展 • 1、英国1941年成立社会保障服务委员会,1948年宣布 建成了福利国家。 • 2、英国的的福利制度影响到了整个欧洲。
三、健全失业保险制度
• (一)我国目前失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 1、失业保险资金单一,不能满足需要。 • 2、失业保险范围小,不利于劳动者在全社会范围内合 理流动。 • 3、失业保险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管理机构不健全,社 会化程度低、分散性大,再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 • (二)进一步推进失业保险改革的展望 • 1、扩大失业保险金的筹集渠道,努力增加失业保险金 的数量。 • 2、要逐步扩大失业保险范围。 • 3、加强监督 • 4、把失业救济同促进再就业结合进来。
第八章 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 保障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 第一节、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和基本模式 •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和基本功能 • 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重要 保证,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 要环节。它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产物,也是经济发 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 ² « ¿ ÷² Î ¿ ±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