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的公司治理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1、引言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维护国家利益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权力过于集中、决策缺乏透明度、激励机制不完善等。
为了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和治理水平,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
2、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问题2.1 权力过于集中在许多国有企业中,公司决策权往往集中在高层领导手中,缺乏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
这导致了决策过于主观和个人化,容易产生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
2.2 决策缺乏透明度部分国有企业的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相关信息不对外公开,缺乏有效监督。
这给了一些内部人员和外部利益相关方机会,可能导致不正当行为的发生,并损害国有企业的利益。
2.3 激励机制不完善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相对而言较为僵化,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容易导致员工积极性不高,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3、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措施3.1 强化权力制衡机制通过建立健全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制度,推动企业决策过程的民主化和规范化。
加强决策程序的透明度,明确决策的公开和公正原则,有效防范权力寻租和腐败问题。
3.2 加强信息披露和监督要求国有企业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信息披露,并建立完善的内部和外部监督机制。
加强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等关键信息的监督,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3 完善激励机制国有企业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包括薪酬激励、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激励。
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企业绩效。
4、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国有企业治理相关的法律文件、公司章程等。
5、法律名词及注释5.1 董事会:指国有企业中负责决策的集体机构,由公司股东选举产生,并负责指导和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
5.2 监事会:指对公司经营情况进行监督的机构,由股东选举产生,独立于董事会。
现代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现代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的问题及相关建议现代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效率,也影响着国有企业的形象和声誉。
本文将就现代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问题分析1.1 股权结构不清晰在现代国有企业中,存在着股权结构不清晰的问题。
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国有资产由国家所有,而实际控制权却可能被少数股东所掌握,这种情况导致了企业的管理权和经营决策权受到了影响,甚至可能导致了违法违规的行为。
1.2 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往往比较薄弱,监督机制不健全使得企业管理层存在着滥用权力的可能,导致了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由于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较为僵化,内部监督机制的改善难度也相对较大。
1.3 盈利能力低下在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中,盈利能力低下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较低,导致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不足。
这不仅影响了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了国家资产的增值。
1.4 缺乏市场竞争意识现代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中还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大多数企业过分依赖于国家政策和资源的支持,忽视了市场的竞争和变化。
这种情况导致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低下,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问题。
二、解决建议2.1 完善股权结构国有企业应当加强对股权结构的监督,并严格执行相关规定,确保股权结构的透明和公正。
国有企业应当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引导国有资产市场化运作,推动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改革,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2 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国有企业应当加强内部监督机制的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和监督机制,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督和约束。
国有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2.3 提高盈利能力国有企业应当注重提高盈利能力,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提高经营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盈利能力。
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指中国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建立现代化的企业治理体系来提高企业的治理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首先,在中国特色国有企业中,现代公司治理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过程和公司治理行为。
公司治理结构是指企业内外部治理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等。
公司治理过程是指企业的决策、监督和沟通等活动的开展,包括信息披露、内外部沟通机制的完善等。
公司治理行为是指企业高层管理者和股东的行为,包括高层管理者的职责和义务、股东的权益保护等。
其次,中国特色国有企业在现代公司治理体系的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一方面,通过加强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等治理机制,完善了企业内外部的权力制衡机制。
另一方面,中国特色国有企业加强了公司治理过程的监督和沟通,提高了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增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此外,中国特色国有企业还注重加强公司治理行为的规范,增强了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责任心和诚信意识。
再次,中国特色国有企业在治理能力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提升。
一方面,通过现代公司治理体系的建设,企业的决策效率和执行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企业在经营决策和战略规划上更加注重市场导向和效益导向,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公司治理的监督和沟通机制,中国特色国有企业加强了内部的合作与协同,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能。
此外,中国特色国有企业还注重提升员工素质和能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最后,中国特色国有企业在推进现代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企业治理结构的建设还不够健全,董事会和监事会等机制的作用和效果有待进一步加强。
另一方面,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企业应加强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此外,中国特色国有企业在激励机制的建设和员工培训方面还有待加强。
国企相关的管理制度有哪些

国企相关的管理制度有哪些一、公司治理结构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其管理制度的基础,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
董事会由董事长、董事和独立董事组成,负责企业的战略决策和监督经理层的日常经营。
监事会由监事和职工代表监事组成,负责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监督。
经理层由总经理、副总经理和各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日常经营管理。
二、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国企的组织架构一般由总部和各分支机构组成,根据企业规模和业务需求可以设立不同的部门和岗位。
管理体系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生产制造、研发创新等各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流程。
三、人力资源管理国企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员工招聘、培训、绩效考核、激励和福利等方面。
为了确保员工的权益和企业的长久发展,国企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激励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四、财务管理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需要建立规范的会计制度和财务预算制度,确保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合法、合理清晰。
同时,还需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防止财务风险和失误。
五、市场营销国企需要建立市场调研、市场推广、销售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以满足客户需求和确保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
六、生产制造国有企业的生产制造管理制度需要建立完善的生产计划、供应链管理、生产工艺和质量管理,以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七、研发创新国有企业需要建立创新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以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八、安全环保国有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安全环保管理制度,确保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促进可持续发展。
以上这些管理制度是国有企业运行管理的基本框架,建立健全这些管理制度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经营目标,保障员工的权益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国企还需要根据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不断优化和完善管理制度,适应市场变化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一、前言国有企业(State-owned Enterprises,SOEs)是指由政府全称或部分所有或控制的企业。
作为国家资本的代表,一直以来,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支柱性产业。
然而,由于其性质上的特殊性,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着很多问题。
本文将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总体分析、独立董事制度和股权激励制度两方面进行分析及完善建议。
二、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总体分析1. 国有企业法律地位不明确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法律地位应是国家所有制,但实际上,因为历史和制度上的原因,国有企业法律地位极为复杂,同时与政府部门有过于亲密的关系。
这造成了其对外往来的不便,对于其经济效益的发挥与政府的关系密不可分,且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约束不够严格。
2. 国有企业总监事会作用机制不透明国有企业总监事会是我国国有企业的最高监管权力机构,其职责是监督企业的日常经营、决策和管理。
然而,由于总监事会内部机制不透明、组成人员多为以企业负责人、部门负责人为主,导致其监督效果欠佳,以及深度参与企业运营和决策等问题发生。
3. 政府部门干预过度长期以来,政府部门与国有企业关系过于紧密。
政府在对国有企业进行领导和管理时,仍然存在着过度干预的现象,表现为指定企业经营方向、限制国内外资本独立进入等。
这导致了国企经营效益欠佳,市场化程度不够,吸引外部资本较少等问题。
三、独立董事制度完善建议独立董事是指不属于企业管理层、不持股的外部人士,为企业提供独立的监督和审议作用。
在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独立董事的职责应该如下。
1. 审查公司决策与立法合规性独立董事应该对于公司的重大决策、战略等进行审查,保证公司决策的合法合规。
同时,应该建立合规指导意见和培训机制,增强董事的合规意识和能力。
2. 独立监督企业内部管理与运营独立董事应直接参与股东会和董事会,对公司内部管理、运营及财务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和监督,减轻对经营决策的干涉和压力,确保董事会的经营决策符合企业利益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和市场化运营机制

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和市场化运营机制
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和市场化运营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机构。
这些机构要明确职责,相互制衡,形成有效的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
2.市场化运营机制:在遵循国有资产监管制度的前提下,推进企业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市场化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
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3.风险管理机制: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机制。
加强对关键岗位的管理和监督,防止出现腐败等问题。
4.社会责任履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包括环境保护、公益慈善等方面。
同时,也要注重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5.国际化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推动中国国有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
通过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合作交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总之,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和市场化运营机制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不断探索和实践,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新修订《公司法》国有企业公司治理30条

新修订《公司法》国有企业公司治理30条2023年12月2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
新修订《公司法》出台后,陆续收到朋友们关于实务中如何根据新修订《公司法》执行认定等相关问题,小编从企业实务的角度整理新修订《公司法》在股权投融资、组织机构设置、国家出资公司、董监事的权责利四个方面共30条内容。
一、股权投融资相关规定1、要求注册资本限期缴纳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而言限期认缴,新公司法第47条新增规定,“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由股东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五年内缴足。
”此条虽然仅规定了对于公司成立之日的股东实缴注册资本期限的要求,但结合新公司法第二百二十八条“有限责任公司增加注册资本时,股东认缴新增资本的出资,依照本法设立有限责任公司缴纳出资的有关规定执行”的规定,表明了对于公司成立后的新增注册资本同样适用五年实缴期限。
对于股份有限公司而言实缴,根据新公司法第98条规定,“发起人应当在公司成立前按照其认购的股份全额缴纳股款。
”实践中,对于通过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情况而言,通常均已在改制时通过净资产折股方式完成实缴并验资;因此,本条在实践应用中主要对于以发起方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提出了实缴期限要求,需要发起人进一步关注。
2、设立存量公司调整的过渡期根据新公司法第266条的规定,“本法施行前已登记设立的公司,出资期限超过本法规定的期限的,除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应当逐步调整至本法规定的期限以内;对于出资期限、出资额明显异常的,公司登记机关可以依法要求其及时调整。
具体实施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可以看出,考虑到公司法本次修订前已有诸多公司设立,且根据现行有效的《公司法》(即2018年10月最近一次修改的《公司法》,“现行公司法”)规定,并未设置股东实缴期限,因此,对于新公司法实施前(即2024年7月1日前)已登记设立的公司(“存量公司”)给予了允许逐步调整的过渡期。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指通过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规范治理行为、提升决策效率和风险防控能力,使国有企业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提高竞争力和发展能力。
要实现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国有企业应根据其性质和规模,建立符合现代化要求的公司治理
结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并明确各部门和各层级的职责和权限。
2.规范治理行为:国有企业应加强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董监事的任职资格、选择程序和业绩
考核等规范管理,确保领导层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廉洁自律。
3.提高决策效率:国有企业应加强内部沟通与协调机制,充分发挥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决策作用,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
4.强化风险防控能力:国有企业应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对市场风险、经营
风险和信用风险等的监测和控制,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5.加强信息披露和监督机制:国有企业应主动向社会公开企业的财务信息、经营情况和治理结
构等,接受社会和股东的监督,提高透明度和公信力。
只有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国有企业才能实现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国企公司治理方案

国企公司治理方案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国有企业中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方案显得越来越重要。
这项工作不仅可以规范国有企业的经营行为,提高企业效益,更可以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
公司治理方案的意义国企公司治理方案是一种指导国企经营决策、保障国有资产安全、提高企业效益、确保管理者职责履行的制度框架。
其意义在于:1.规范管理行为:国企管理者必须在严格的公司治理框架下行使职责,从而避免管理权的滥用。
公司治理方案明确了各级管理者的职责与权限,以及相应权利限制和必要的制约约束,从而规范其管理行为,以保证其职责履行。
2.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国有企业是中国国家重要的财富,资产安全是国有企业最基本的安全保障。
国企公司治理方案可以防止各级管理者侵吞公款及其他国有资产,提高资产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维护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
3.提高企业效益:国企公司治理方案可以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能够更好地提升国企的生产效率、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从而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动力。
国企公司治理方案的制定国企公司治理方案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法合规:制定公司治理方案必须遵循法律法规,尊重监管机构及政府管理部门的规范要求,确保公司治理方案合法合规,有效稳定。
2.全面系统:制定公司治理方案需要全面系统地考虑各类资源、业务、阶段、风险等多方面的因素,确保制定出全面系统、科学合理、有效稳定的治理方案。
3.适应性强:公司治理方案需要考虑企业自身特点、市场需求、经营环境等因素,使治理方案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决策。
4.风险控制:制定公司治理方案需要重视风险管理,制定风险控制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和控制风险,确保公司治理风险在可控范围内。
5.长期稳定:公司治理方案的制定需要考虑长期性和稳定性,使公司治理方案能够适应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具有可持续性。
公司治理方案的主要内容国企公司治理方案包括机构设置、管理流程、制度建设、制度执行、内控制度、监督机制、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国资国企公司治理情况汇报

国资国企公司治理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国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国资国企公司治理情况的汇报如下:
首先,国资国企在公司治理结构上不断完善。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加强了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和指导,推动国有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了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监督作用,提高了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其次,国资国企在内部治理机制上持续优化。
国有企业加强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建立了健全的内部审计和监察机制,加强了内部员工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提升了企业内部的管理效能和风险防范能力。
再次,国资国企在股权激励和激励约束机制上不断创新。
国有企业积极探索股权激励机制,建立了多元化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员工持股、股权激励计划等方式,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此外,国资国企在信息披露和社会责任履行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国有企业加强了信息披露的规范化和透明度,不断提升了社会责任
履行的水平,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环保活动,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信任。
总的来看,国资国企公司治理情况在不断改善和进步,但也面临着
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国资国企将继续加强公司治理结构建设,
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创新股权激励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强信息披露
和社会责任履行,推动国有企业健康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可持
续发展目标。
以上就是国资国企公司治理情况的汇报,希望相关部门和领导能够
给予关注和支持,共同推动国资国企公司治理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
关于国有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论述

关于国有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论述
国有企业完善公司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的论述有以下几点:
1. 国有企业是国家资本的主要载体,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和社会责任。
完善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2. 完善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可以提高企业的透明度和决策效率,减少人为干预和腐败行为的可能性。
透明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让企业的经营活动更加公开、公正,增强市场的信心和投资者的信任。
3. 公司治理可以帮助国有企业建立健全的内部管控机制,防范和化解风险。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及时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保护国有资本的安全和稳定。
4. 完善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可以增加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利益导向。
公司治理结构应该充分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促进企业在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平衡好股东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关系。
5. 国有企业完善公司治理还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和国际投资,促进企业的国际化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总之,国有企业完善公司治理对于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保护国有资本的安全和稳定,增强市场的信心和投资者的信任,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国企的公司治理

第一局部:存在问题国企治理硬伤约束比鼓励更紧迫公司治理问题的发生,根源于现代公司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别离及由此发生的委托—代办署理问题。
公司治理布局包罗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各层组织架构,也包罗上述组织架构的责权划分、制衡关系及其配套机制。
其关键在于企业能否明确、合理地配置公司股东、董事会、经理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对代办署理进行有效的鼓励与监督。
在我国,国企的公司治理布局是老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这主要表示为三大硬伤,它们环环相扣。
首先,政企始终无法真正分开。
国企的“企业家〞往往是由当局委派,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企业家,不少企业的目标更多是与政绩挂钩,而非纯真的利润最大化。
由于政企无法完全分开,公司治理布局的优化问题就无法彻底解决。
其次,我国尚未能形成尺度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这一环也与政企不分问题密切相关。
最后,大都国企未能成立起良好的鼓励与约束机制。
对不少国企老总来说,首先是确保不克不及犯错,赢利倒是其次。
以长虹为例说,这两年长虹业绩滑坡,倪润峰安然无恙;而早先长虹赚得盆满钵满时,他也没有因此大富。
正是由于存在上述三大硬伤,国企的公司治理布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
目前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市场已经将公司治理布局改称为企业治理布局,着重解决的已不是如何防止犯错,而是如安在不犯错的根底上缔造价值,但其核心仍然是约束机制。
因为不管有没有鼓励机制,城市发生造假、越轨行为,必需以约束机制加以防范、治理。
日前举行的中央企业纪检监察工作会议指出,“企业法人治理布局还不敷尺度,企业内部权力制衡机制还不敷健全,这是个别企业发生败北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
〞随着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主要负责人违法违纪事件的相继曝光,保监会负责同志由衷感慨:“目前保险公司治理主要问题是‘形似神不至’,董事会、股东大会、薪酬委员会等各专业委员会包罗万象、门类齐全,但有的公司办理却很混乱。
一文读懂“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建议收藏)

一文读懂“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建议收藏)近年来,国有企业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健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有效提升了企业治理能力水平,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综合国力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推进国有企业治理体系建设,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根本,紧扣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这个核心,突出权责边界划分这个关键,着力构建定位准确、权责衔接、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加快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
公司治理的概念来源于美国,按照世界银行在《中国的公司治理与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课题报告中:是指这样的一套工具和机制(比如合同、法定权利和市场),他们可以被股东用以影响管理者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可以被固定收入索取者,如银行和雇员,用以控制股权的代理成本。
从学术角度,公司治理结构就是法人治理结构,体现为董事会制度、独立董事会制度、监事会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独立的外部审计制度和股权激励制度等公司治理制度。
从公司法角度,公司治理则是“三会一层”的权力架构:股东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
由股东会/股东大会选举和任命董事会及其成员、董事会对股东会/股东大会负责;股东会/股东大会选举和任命监事会及其成员、监事会对股东会/股东大会负责;由董事会任命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等高级管理人员,称为执行层,对董事会负责;监事会负责监督董事会和经理执行层。
公司治理主要涉及三种“人”:企业家、职业经理人、资本家。
在实际理解角度,站在这个三种“人”不同的视角,公司治理的内涵各有侧重。
公司治理是企业家/决策层比较陌生但是却比较重要的话题。
特别是对于公司的战略执行,只有解决好股东层面、董事会层面、经理人面的制度和决策机制,监督三者之间各自决策的内容、顺序和权力,企业的战略执行才具有了宏观层面的制度保障。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公司治理是老板工程,在我们的企业管理咨询实践中,老板的意愿往往从根本层面影响着企业的战略规划与执行的顶层建设、企业发展中的效率与风险、以及组织裂变中的授权与分权。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一、概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是国有资本运作的重要环节。
然而,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权力过于集中、决策不透明、内部监管机制不完善等。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方案。
二、权力过于集中1.问题表现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中存在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
董事长和高管团队往往集中决策权,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
2.形成原因(1)国有企业股权结构相对集中,少数股东支配着企业的控制权;(2)董事长和高管团队缺乏有效监督和制衡。
3.完善方案(1)推动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增加非国有股东的持股比例;(2)建立健全董事会制度,增加独立董事的比例,提高公司决策的公正性和透明度;(3)加强对高管团队的监督,建立绩效考核和回报机制。
三、决策不透明1.问题表现在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决策常常不透明,缺乏信息公开和沟通渠道。
2.形成原因(1)企业内部信息不对外公开,导致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2)公司与投资者、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沟通渠道不畅通。
3.完善方案(1)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内外部相关方分享企业决策和业绩信息;(2)加强公司与投资者、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沟通与合作,增加对外公开形式的多样化。
四、内部监管机制不完善1.问题表现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管机制相对薄弱,导致股权滥用、职权滥用等问题。
2.形成原因(1)监管职责不明确,导致监管部门职能分散、重叠等问题;(2)内部监管机制设计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
3.完善方案(1)明确监管职责,强化监管部门的统一领导和协调能力;(2)建立健全内部监控和风险控制机制,加强内部审计等制度建设。
附件:(根据具体情况,提供相关数据、案例、资料等附件)法律名词及注释:(根据具体情况,提供相关法律名词的解释)。
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制度

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制度是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的,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发展需求。
以下是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制度的一些主要特点:1. 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设立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负责行使国有股东权益,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和管理。
-强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
2. 法人治理结构:-引入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设立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强调法人治理结构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董事会负责企业经营决策,监事会履行监督职责,经理层负责公司日常经营管理。
3. 股权激励机制:-推行股权激励,引入员工持股计划,以激发员工积极性,提高企业经营绩效。
-通过员工持股和股权激励,形成企业全员共享企业发展成果的机制。
4. 董事会独立性:-强调董事会的独立性,设立独立董事,提高董事会的决策独立性和专业性。
-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加强对公司经营、财务状况的监督。
5. 信息披露和透明度:-提倡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公开企业经营状况、财务信息等重要信息。
-改进公司治理报告制度,使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公司治理状况。
6. 社会责任:-强调企业社会责任,注重环境保护、社会公益等方面的履行。
-鼓励国有企业在扶贫、就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7. 市场化运作:-鼓励国有企业实行市场化运作,引入市场机制,提高经济效益。
-引入股权多元化,促进国有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推动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
8. 党委领导和公司法人治理的有机结合:-党委领导和法人治理结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领导作用。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公司治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确保国有企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这些特点体现了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制度的一些主要方面,旨在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透明度和效益。
这也是中国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规章制度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提升企业治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和稳健运营,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国有企业公司治理规章制度适用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活动。
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是指国有企业按照法定程序开展的管理活动,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和其他公司治理机构的活动。
第三条国有企业公司治理规章制度的制定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原则,保障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活动的规范和有序进行。
第四条国有企业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推动公司治理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
第五条国有企业应当按照公司治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机构,划分职责权限,明确工作流程,强化内部监督,促进公司治理机制的协调运转。
第六条国有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风险控制体系,加强内部控制,防范各类风险,确保企业的安全运营。
第七条国有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层的监督和评价,提升企业运营效率。
第八条国有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公布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等信息,提升企业透明度,保护股东权益。
第九条国有企业应当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第十条国有企业应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公益活动,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二章公司治理机构第十一条国有企业应当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等公司治理机构。
第十二条股东大会是国有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行使公司的最高管理权。
股东大会可以决定重要事项,选举董事、监事等公司治理机构成员。
第十三条董事会是国有企业的执行机构,负责企业日常经营管理。
董事会应当定期召开会议,审议并决定企业重大事项,推动企业发展。
第十四条监事会是国有企业的监督机构,负责监督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工作。
监事会应当加强内部监督,保障国有资产安全。
第十五条经营管理层是国有企业的执行团队,负责企业的具体经营管理。
现代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现代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的问题及相关建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渐减少,但其在国家战略性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地位仍然举足轻重。
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
目前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
本文将就现代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期望能够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1. 执行与监督机制不完善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中往往存在着执行与监督机制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的所有权结构较为复杂,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比较严重,导致企业决策执行难以得到有效的监督和落实。
国有企业的监督机制往往过于僵化,监督职能不够强化,企业管理者在决策和执行中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约束,导致了管理能力和效率的下降。
2. 人事任命与激励机制不足国有企业在人事任命与激励机制上存在诸多问题。
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往往由政府任命,而非市场竞争产生,导致了企业管理层的能力和素质无法得到充分保证。
国有企业在激励机制上也存在问题,现行的薪酬制度缺乏市场竞争的灵活性和有效性,难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 股东权益保护不力国有企业在股东权益保护上存在较大问题。
国有企业的股东普遍是政府机构或者其他国有企业,他们往往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状况了解不足,难以有效行使股东权益,导致了企业在股东监督和市场约束方面存在严重缺失,企业管理层在决策和执行中存在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容易出现腐败和违法行为。
4. 信息披露透明度不高国有企业在信息披露透明度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作为国有企业,其在资产重组、重大投资行为和经营状况披露上往往缺乏透明度,信息披露不够及时和准确,难以为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足够的信息依据,导致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市场不确定性加大。
二、相关建议1. 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体系要完善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体系,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执行与监督机制。
国企公司治理案例

国企公司治理案例
以下是一些国企公司治理的案例:
1. 中国石化:中国石化是中国最大的石油和化学品生产商之一。
在2009年,他们进行了一项重大的公司治理改革,通过增加董事会成员数量和引进外部董事来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和监管。
2. 中国移动:中国移动是中国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之一。
该公司采取了许多举措来增强公司治理,包括建立一个独立的审计委员会和董事会的独立性评估机制,并实行股东提名董事的制度,以确保公司决策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3. 中国铁建:中国铁建是中国最大的铁路基础设施建设企业之一。
该公司采用了多种措施来加强公司治理,包括建立独立的审计、风险管理和道德委员会,以及实行股东提名董事和选举的制度。
以上这些国企公司治理案例都表现出了公司愿意积极采取措施
来提高透明度和监管,确保公司决策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并加强公司治理结构的独立性和监管机制。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示范企业典型经验做法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示范企业典型经验做法以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示范企业典型经验做法为主题,本文将介绍一些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的典型经验做法。
一、健全的治理结构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通常建立了一套健全的治理结构。
这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三个层级的治理机构。
董事会负责决策和监督,监事会负责监督和审计,经理层负责日常经营管理。
三个层级之间相互制衡,形成了有效的公司治理框架。
二、明确的权责分工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中注重明确的权责分工。
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形成了一个高效的管理机制。
董事会制定战略和决策,监事会进行监督和审计,经理层负责具体的经营管理。
这种明确的分工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实现目标,提高效率。
三、职业经理人制度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中引入了职业经理人制度。
通过招聘专业经理人,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专业化和科学化。
职业经理人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
同时,职业经理人制度也有效地避免了亲情、权力等因素对企业经营的干扰。
四、多元化的董事会成员国有企业的董事会成员通常具备多元化的背景和经验。
董事会成员来自于不同领域和行业,拥有各自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这种多元化的董事会成员能够提供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和建议。
五、有效的信息披露和沟通机制国有企业注重信息披露和沟通机制的建立。
企业及时向股东和社会公众公开相关信息,包括财务报表、经营情况、公司治理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企业建立了有效的内部沟通机制,以确保信息的流通和共享,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六、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国有企业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发管理层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激励机制包括薪酬激励、股权激励等,能够激励管理层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出更好的贡献。
同时,约束机制包括绩效考核、问责制度等,能够对管理层进行监督和约束,保证企业的稳定运行。
七、注重社会责任履行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中注重履行社会责任。
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中的公司治理

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企业决策和执行过程的监督,防止权 力滥用和违规操作。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完善企业制度,推动国有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企业长期 稳定发展。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加强资产监管
通过公司治理改革,加强对国有 企业的资产监管,建立健全的资 产管理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确 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保值增值。
比较研究
将同行业或同地区的企业进行比较 ,找出最佳实践和改进空间。
04
评估结果分析
财务绩效分析
分析财务指标的变化趋势,识别影响 绩效的关键因素。
非财务绩效分析
探讨非财务指标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 系,揭示潜在的竞争优势。
治理结构优化建议
根据治理结构指标的评估结果,提出 优化董事会结构、完善厚、技术先进等优势,但也存在体制机制不灵活 、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现状分析
1 2 3
股权结构单一
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较为单一,国家股占比较大 ,其他股东持股比例较低,这导致公司治理结构 不够合理。
董事会制度不完善
国有企业董事会制度存在缺陷,如董事会成员任 免、薪酬激励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董事会的决 策效率和独立性。
防止利益输送
防止国有企业在决策和执行过程 中出现利益输送问题,加强对权 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防止权力
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提高资产运营效率
通过公司治理改革,提高国有资 产的运营效率,推动国有企业实 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03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改革的方向
完善董事会制度
建立专业、多元化的董事会
董事会成员应具备丰富的行业知识和经验,能够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同时 ,董事会成员的来源应多元化,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存在问题国企治理硬伤约束比激励更紧迫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根源于现代公司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及由此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
公司治理结构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各层组织架构,也包括上述组织架构的责权划分、制衡关系及其配套机制。
其关键在于企业能否明确、合理地配置公司股东、董事会、经理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对代理进行有效的激励与监督。
在我国,国企的公司治理结构是老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这主要表现为三大硬伤,它们环环相扣。
首先,政企始终无法真正分开。
国企的“企业家”往往是由政府委派,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企业家,不少企业的目标更多是与政绩挂钩,而非单纯的利润最大化。
由于政企无法完全分开,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问题就无法彻底解决。
其次,我国尚未能形成规范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这一环也与政企不分问题密切相关。
最后,多数国企未能建立起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对不少国企老总来说,首先是确保不能犯错,赢利倒是其次。
以长虹为例说,这两年长虹业绩滑坡,倪润峰安然无恙;而早先长虹赚得盆满钵满时,他也没有因此大富。
正是由于存在上述三大硬伤,国企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
目前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市场已经将公司治理结构改称为企业治理结构,着重解决的已不是如何防止犯错,而是如何在不犯错的基础上创造价值,但其核心仍然是约束机制。
因为不管有没有激励机制,都会产生造假、越轨行为,必须以约束机制加以防范、治理。
日前举行的中央企业纪检监察工作会议指出,“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够规范,企业内部权力制衡机制还不够健全,这是个别企业发生腐败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
”随着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主要负责人违法违纪事件的相继曝光,保监会负责同志由衷感叹:“目前保险公司治理主要问题是‘形似神不至’,董事会、股东大会、薪酬委员会等各专业委员会应有尽有、门类齐全,但有的公司管理却很混乱。
”部分公司虽然组建了“三会(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但新瓶装旧酒,并未真正按“三会”的规则运行,表现为公司治理运作不协调,董事会会议召开程序不规范,公司决策不公开,公司信息不透明,监事会监督难以深入,股东权益不能得到保障等。
国企公司治理中也存在“弱股东”现象产生“弱股东”现象的原因不是国企公司股权分散,而是股东权利受到限制、没有到位。
公司治理理论告诉我们,股东有三项基本权利,即公司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公司经营者的选聘权和公司收益的分配权。
但目前体制下,股东权利受到限制,比如公司经营者选聘权没有到位,导致董事会权责“先天不足”。
对国企公司经营者缺乏现代企业意义上的选拔机制,仍然实行任命政府官员式的管理模式,从而无法真正形成董事会与经理层人员的委托代理关系,进而无法建立起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之间“层层产生,层层负责,相互制衡”的机制。
国企公司治理实践存在董事会决策质量和决策效率的失衡董事会是决策机构,决策质量和决策效率是董事会制度的两条生命线,且二者有机统一,不可偏废。
决定董事会决策质量和决策效率的前提是董事的决策能力,而制约董事决策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董事自身的素质,董事应为“巧妇”;二是董事要知情,否则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董事知情权落实难在国企公司治理中绝非个别现象,国企外部董事普遍反映受到“信息梗阻”的困扰,如外部董事不能及时看到公司文件报表,不能列席公司有关会议,不能及时知晓公司重大事项等,甚至部分资料是“出口转内销”,靠报纸和互联网了解公司状况,导致外部董事决策依据的信息不完整、不准确、不及时。
部分国企公司治理中“内设”监事会作用受限中国《公司法》汇集各国特点,公司治理框架中既有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又有监事会。
监督工作的灵魂是独立,保证监事会监督工作的超脱、客观、公正,需要两个方面的前提条件:一是组织形式上,监事会应由股东外派;二是工作报酬上,监事会人员应从派出机构取薪。
由于很多国企尤其是国有金融企业监事会由“外派”转为“内设”,实际上形成了“董事会监督经理层—经理层管理监事会--监事会监督董事会”的怪圈,导致监事会的权利受限,监督难以到位。
国企公司治理理念有待深化我国缺乏现代公司治理理念和文化传统,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形成的是“一把手”文化,人们习惯于传统体制下的管理模式。
部分国企负责人甚至抱怨,“我工作勤奋,尽职尽责,组织上为什么还派来董事会、监事会?”认为建立公司治理机制是对其不信任,是叠床架屋,是强加给他的东西,不理解、不适应,以至于不欢迎、不认可。
国企公司外派董事选拔和评价机制有待完善有伟人曾讲过,“制度确定后,人就是决定事业成败的第一位因素”。
董事会制度是一部“好经”,但要念好,关键是选好、用好董事。
可喜的是,无论是国资委还是汇金公司,在董事人员的选聘和评价考核方面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体系,建立了董事人才“储备库”;遗憾的是,我国尚未形成成熟的董事人才市场,也缺乏完善的董事人员价值评估机制,而市场和机制的培育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国企公司高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有待规范2009年开年以来,无论在深陷危机泥潭的华尔街,还是频频曝出天价薪酬的国内市场,部分国企公司高管人员“高薪”、“限薪”都已成为热门话题。
“有的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偏高、高得离谱!一个人就把成百上千人的饭碗都端了,势必引起病态的无序攀比,影响企业长远健康发展。
”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在2009年全国“两会”小组会上炮轰国企高管高薪,并提交了《关于限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高薪酬的建议》。
这位代表指出,“在国有企业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往往一个企业高管的薪水是总经理、董事长自己决定的,尽管通过了企业的董事会,但是一般都是高票通过,所以等于是自己给自己发工资,‘钦定’现象较普遍。
” 这位代表指出的问题可谓入木三分!第二部分:如何解决外部董事之于国企外部董事制度对于国有企业的实际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实现决策权与执行权分开。
大企业的重大决策,尤其要集中集体的智慧,强调制衡,不能搞一人负责制。
同时,执行性事务要提高效率,令行禁止,下级服从上级,强调个人负责,不能互相掣肘。
大企业的决策层与执行层的运行规则是不一样的,决策权与执行权应当分开。
但是,中国大企业的高管往往是个人意志极为强悍,常常主导行政事务。
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之下,就更应该建立外部董事制度,不能继续让大多数董事在执行层兼职,而要使决策权与执行权分开。
外部董事价值就在于超脱其二是实现董事会集体决策。
如果没有外部董事,董事会成员与经理人员重合,即使董事会集体决策,但副总经理对总经理负责的体制,还是会影响董事独立表决权的行使。
建立外部董事制度之后,除总经理之外,董事与经理人员不重合,董事根据自己的判断独立行使表决权,就可以保障董事会真正实现集体决策。
其三是实现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管理。
这是董事会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法人治理结构的一个根本制度,其前提是外部董事占多数,避免董事与经理人员重合,自己管理自己。
其四是有利于更好地代表出资人利益。
一般情况下,外部董事在个人利益上不依赖这个职位,而更多地是做贡献,除了表决权外,无其他权力,比较超脱。
这种角色有利于更好地代表出资人的利益,妥当处理出资人、企业、经理层、职工之间的利益关系。
角色这么重要,人选就自然重要,所谓“得几个好外部董事,就能安企业之天下”。
首先,合适的人选不只是指专业程度合适,个人修养、立场、其他综合能力也要合适。
只有专业的人,才能提出专业的意见,这是前提。
所以,应该有更多外部董事出身于法律、财务、投资等领域。
其次,慎重处理企业的“老领导”在外部董事中占有的比例。
当下中国很多企业将“老领导”作为外部董事的候选人,他们固然在管理与决策方面有经验,对企业也了解,但若比例过高,则容易失去外部董事的独立性,甚至还容易因观念落后而导致决策失误,另外还有可能引发新旧领导群体之间的矛盾。
再次,就是要防止不合适的外部董事带来负面效应。
决策者出于实际利益考量,将“关系户”放进外部董事队伍中,对公司短期利益可能有所帮助,但很容易影响董事会的长期战略,甚至可能导致“权钱交易”。
孟子尝言:“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因此,对外部董事的选择要公私分明,不能因为关系或面子而让外部董事成为一些人钻法律空子的掩护,给企业埋下隐患。
让名人当外部董事靠不住另外,还要谨慎考量经济学家在外部董事中的作用。
曾经有几位经济学家和笔者在一个董事会共事,名气很大,但研究领域和学术倾向往往与企业战略或产品没有任何关联;即使有关联,也无法提供实际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有的经济学家兼职很多,没有时间参加董事会的会议,无法履行职责。
所以,聘请此类经济学家担任外部董事,是不恰当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对于外部董事的选用,要允许他们各有千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他们对一些事务有异议,提出质疑,乃至予以否定,都是正常的,都是职责所在。
若不同的观点能够通过讨论而最终共识,那就更有利于决策的周全、谨慎和无害。
中国现在的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国有控股,股权高度集中,内部人控股董事会,监事会如同摆设。
大股东既能控制董事会、监事会的提名权,又能控制股东大会的否决权。
这样产生出来的外部董事,能否起到监督作用,是值得怀疑的。
目前在中国,外部董事人才匮乏,一些上市公司就请名人、退休高官、专家、学者。
可是,这些名人兼职过多,精力和时间都有限,立场的独立性、专业性也不够,责任心也不强,所以名人的效应是靠不住的。
况且,现有和潜在的人选,都没有机会接受专业培训。
外部董事也需要监督,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组织和领导机制,使松散的外部董事形成一个高效的有机组织,以实现“沟通出效益”,奠定公司治理之根本国企治理新趋势--董事会绩效考核一、国企管理新趋势——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国家资产管理部门(国资委)成立后,无论是央企(中央直属企业)还是地方国企,改革在很多方面取得了进展,改革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是国有企业改革整体上并不尽如人意,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公司治理结构建设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方面,作为从计划经济脱胎出来的国有企业,政府仍然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等仍由政府(国资委)或组织部门任免,三者交叉任职现象比较普遍,董事会与经营层之间的职责不清、权限不明,甚至一些企业因此造成领导班子不协调,内耗比较严重。
另一方面,公司法中没有对外部董事(包括独立董事)在获取任职国企相关信息时做出明确规定,造成外部董事对企业信息的获取渠道不畅通,造成了实际工作中“董事不懂事”的现象(即董事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不熟悉,不能为首席执行官提供支持和服务,在董事会会议上发表不出具有说服力的意见)大量存在。
笔者认为,要解决公司治理结构建设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完善董事会的运作,而完善董事会的运作,就要对董事会进行考核,需要建立董事会的业绩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