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沈从文的边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沈从文的《边城》
摘要
长期以来,人们对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的解读都倾向于“人性美”的一面,认为《边城》是一幅描绘人性美的风俗画,一首讴歌人性镁的赞美诗。本文将同样对沈先生的《边城》进行论述,但论述的重点主要是换个角度去解读《边城》,探寻其“人性美”光环下的真正内蕴。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内蕴
正文:
《边城》自问世以来,就被称为是“歌颂人性的至美”、“表现人性美中的力作”,是“人性美的赞美诗”。阅读《边城》,可以确实的感受到,书中的人生形式是那么诗意盎然,田园牧歌的情调令人心驰神往,淳朴自然是优美人性的表现,主人公翠翠的冰清玉洁,晶莹剔透也着实令我们感慨万千,可以说翠翠美好的灵魂是人性美的盖世范本。沈从文先生自己也曾说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然而,《边城》真的纯粹是一首人性美的颂歌吗?《边城》中的人性真的是优美而健全的吗?我觉得执有这种看法的人,仅仅看到了作品中美丽的光环。事实上,当我们对作品的思想内蕴作进一步的探究,就会发现在人性美光环的笼罩下,却有着人物非正常死亡、离家出走、爱情破灭等一系列极度不协调的事件。沈先生曾经争对读者自己这部作品的评价时这样说过:“我作品能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卖椟还珠。你们能够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够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显然,沈先生认为自己的作品并没有被大多数读者所完全理解。的确,很多读者对《边城》的解读只停留于文字优美,故事动人这一层面上,缺乏对其内在意蕴的探究。
那么沈先生为何要将不完美写进优美的《边城》?又为何故意将《边城》中美好爱情设置成悲剧,让整部作品总是笼罩于一片淡淡的忧郁之中呢?作品的背后为何有作者隐伏的悲痛呢?
沈先生是京派主要代表作家之一,作为京派作家的他在写作观念上注重表现对淳朴、原始人性、人情的赞美。沈先生之所以重视讴歌淳朴、原始、美好的人性,重要的根源就是他对近代中国特别是都市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人性异化现象的憎恶与不满。他看到大都市生活的丑恶和腐败的一面,看到资本主义金钱势力对一切的腐蚀和扭曲,因而更加怀恋和向往较多保留着古朴民风的内地农村,尤其是湘西一带留存着不少原始风俗习性的农村。
当年,青年的沈先生因为不满当时现实湘西社会黑暗、罪恶的统治,忍受不了家庭既定的生活道路,所以他怀着对新的人生和新的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从荒僻、闭塞、落后、黑暗的湘西来到大都市的北京。然而,欢迎他的并不是一个明媚和谐的世界,而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集团共同统治的黑暗天地。都市的一切更令沈先生感到深恶痛绝,他开始转而怀念起湘西那还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污染的人性美、人情美和未被完全摧毁的淳朴民风。沈先生的社会理想是希望用古老的湘西文化给这个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一种蓬勃的原始生命力。但是,当他回到湘西却又痛苦地发现湘西社会的隐患和烂疮:湘西文化已不像过去那样纯净,它正在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人们内心深处已产生了唯实唯利的价值观;统治者残害无辜,人民活得糊涂而悲惨;湘西人民与自然妥协,结果终将不适应潮流,被赶出历史舞台。回到家乡的所见令沈先生十分心痛与失望。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沈先生的大部分作品在渲染湘西人民朴素敦厚的风情人情的同时,在其中又或明或暗地挑剔湘西社会的隐患和烂
疮。好在五四运动的精神给沈先生巨大的思想鼓舞,使他愈来愈相信要脱离目前的苦难,唯有重造有型的社会和无形的观念。因此,重造国家、重造民族品德成了他文学创作最热切、最坚定的追求,接着发生的大国难更加加深了他以创作经典去改造国家、重造民族品德的信念。
不可否认,《边城》以大量的篇幅对湘西人性美进行了热情的描绘和歌颂。从而体现作者“理想的人生形式”,对生命自由的追求,但这毕竟是其美好的意愿,不能代表作品的全部内涵。事实上,《边城》的结尾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变奏,一个特定的结局,却也是现实意义上的悲剧。这个悲剧显示人在生命瞬间的不确定性。但这并不是作品的最终指归。作品的主干及结局旨在通过这种不“确定性”。揭露人性的阴暗面—深藏于民族心灵中的瘤疾。正是这种瘤疾,在关键时候兴风作浪,最终成为主宰人物命运的因素。沈先生明了故事的全部原因,但他对“人性向善发展”的追求,又使其不忍心过于痛揭人性的阴暗面,不忍心将主人公的命运推向悲剧的结局,他渴望笔下的人物都会有一个合理的人生安排,因此,他不惜花费大量笔墨来表现人性美人情美的一面。然而,即使他使人物越过了现实的障碍,漠视封建宗法和金钱势力而追求自由爱情,却无法拭去传统天命思想投射在淳朴人性中的阴影。正是由于这阴影,才造成了优美人性的不健全,演出了一场不知归期的悲剧。
一、人物缺乏主体意识
让我们走进《边城》,去认真地考察《边城》中人物的行动,
就可以发现他们作为人的主体意识的明显缺乏,缺乏现代人所具有的那种主动追求,积极沟通的性格。
翠翠是个带着童稚气的纯情少女,她常常“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没有人能体会一个少女的感情,她也从不主动地向他人倾诉,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而翠翠在感情的表达上也是羞涩的、含蓄的,在爱情的追求上更是不勇敢、非主动的,从整部小说来看,翠翠似乎一直生活在一种梦幻中,对于爱情她始终消极等待甚至回避状态,因而现实离她更加遥远,尽管她和傩送两人一个有情,一个有意,但最终却有情人难成眷属。翠翠自始至终从没有采取能代表她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主体性的行动,相反,当机会来临的时候,她却把它放走了。翠催对待爱情的所有表现,很大程度上说明,翠翠是被动地而不是主动地,是不小心失足滑入爱河中而不是奋不顾身地跳入爱河中。由于她性格上的缺陷,决定了她没有能力抓住属于自己的爱情,是她自己亲手葬送了本该属于她的幸福。
或许我们不能这样苛求翠翠,她不过是一个才十六岁、情窦初开的怀春少女,但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何曾与人主动地交流过自己的情感,敞开过自己的心胸?
勤劳朴实、任劳任怨、乐善好施的老船夫,对于天保、傩送两兄弟的选择,他一直没有明确告诉过翠翠,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翠翠爱情的顺利进展。老人在抑郁而死之前仍在争取翠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