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十二章 思考题答案详解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第十二章思考题答案详解

宏观经济学第十二章思考题答案详解

宏观经济学第十二章思考题答案详解第十二章思考题详解一、思考题A:基础知识题(一)判断题:1、(对)。

例如当A国拥有的某项B国资产升值(比如其直接投资的一个公司的价值增加),考虑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A国居民所拥有的B国资产减去B 国居民所拥有的A国资产大于A国对B国的贸易净值(NX)。

2、(对)。

这都导致投资需求增加相同的数量(一套住房),因此对当年的GDP 贡献相同。

3、(错)。

无论是张三还是李四的行为都导致了GDP增加一个煎饼的数量——同等支出导致同样的产出增加。

4、(错)。

GDP虽然是不错的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福利的指标,但是由于它不能很好的反映闲暇、环境质量、收入分配等因素,因此不能肯定说人均GDP高就一定时福利水平高。

5、(对)。

因为转移支付不以交换当年的商品和劳务为目的,它仅是财富的转移。

(二)选择题:1、(D)2(D)3(D)二、思考题B:名校试题及历年考研真题(一)判断题1、错误。

GDP虽然是不错的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福利的指标,但是由于它不能很好的反映闲暇、环境质量、收入分配等因素,因此不能肯定说人均GDP高就一定时福利水平高。

2、正确。

因为转移支付不以交换当年的商品和劳务为目的,它仅是财富的转移。

(二)选择题1、(C)2、(A)3、(C)4、(C)(三)计算题1、(1)GNP=2000 + 6000 + 4600 + 9500 =22100亿元(2)NNP=22100- 6000 =16100亿元(3)NI=16100 - 1500 =14600亿元(4)PI=14600 - 560 -60 + 80 =14060亿元(5)DPI=14060 -500 =13560亿元2、(1)按收入法计算GNP,得GN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100+10+30+30=170(2)按支出法计算GNP,得GN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90+60+30+(60–70)=170(亿元)(3)政府收入=所得税–转移支付=30–5=25(亿元)政府预算赤字=政府支出–政府收入=30–25=5(亿元)(4)因为收入=消费+储蓄+(税收–转移支付)所以储蓄=收入–消费–(税收–转移支付)=170–90–25=55(亿元)(5)净出口=出口–进口=60–70=–10(亿元)三、思考题C:课外延伸(一)―GDP至上‖形成的背景在中国语境下,数字总与政绩高度相关。

宏观经济学第十二章的习题与答案

宏观经济学第十二章的习题与答案

宏观经济学第十二章的习题与答案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判断题(F, T)1农民生产并用于自己消费的粮食不应计入GDP( F )。

2?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产出一定等于收入,但不一定等于支出。

(T)F3?当我们测度一个特定时期所发生的事时,我们涉及的是一个流量。

(T )4?在进行国民收入核算时,政府为公务人员加薪,应视为政府购买。

(T)5. 用支出法计算的GD包括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的总和。

(T )~F6. 用收入法计算的GD中包括折旧,但折旧不属于要素收入。

(T)7. 用支出法计算GD时的投资是净投资。

(F)&住宅建筑是消费者的耐用品,在国民收入帐户中,被作为消费者支出处理。

(F )9?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所说的储蓄恒等于投资,是指计划的储蓄恒等于计划的投资。

(T )F10. 对一个国夕卜净要素收入为负的国家而言,GD应小于GNP (F )11. 同样是建筑物,如被居民和企业购买属于投资,如被政府购买则属于政府购买。

(F )斤12. 用收入法核算GDP 寸,政府公债利息应计入GDP因为政府举债有相当部分用于生产性目的。

(F )13.个人收入即个人消费支出与储蓄之和。

( F )1.F2.F3.T .4.T5. F6.T7 .F8.F9.F10 . F11.T12.F13 .F二.单项选择题1、GD核算中的劳务包括(C) DA.工人劳动 B .农民劳动 C .工程师劳动 D .保险业服务2、下列产品中不属于中间产品的是:(B)A .某造船厂购进的钢材B .某造船厂购进的厂房C .某面包店购进的面粉D .某服装厂购进的棉布3. 已知某国的期初资本存量为30000亿美元,它在该期生产了8000亿美元的资本品,资本折旧为6000亿美元,则该国当期的总投资与净投资分别为(D)A 2 000亿美元和24 000亿美元B 、8 000亿美元和36 000亿美元C 8 000亿美元和6 000亿美元D 、8000亿美元和2000亿美元4.在一个四部门经济模型中,GDP= (B)A.消费十净投资十政府购买十净出口B.消费十总投资十政府购买十净出口C.消费十净投资十政府购买十总出口 D ?消费十总投资十政府购买十总出口5、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的变化将直接影响(D)A GDP B、NDP C、NI D 、PI6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总投资的是(A)A.商业建筑物和居民住宅B、购买耐用品的支出C商业存货的增加 D 、购买设备的支出7.名义GD为1100,实际GD为1000,则GDP折算指数为(C)A. 9 . 09 B . 90. 91 C . 1 . 11 D . 1108、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B)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B .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c.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D .保险公司收到一笔家庭财产保险.9、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小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A )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B .小于,C.等于:D .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10、今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去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说明(D )。

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12版)课后习题详解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圣才出品】

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12版)课后习题详解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圣才出品】

第12章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一、概念题1.预期性货币政策(anticipatory monetary policy)答:预期性货币政策指为了对估计到的未来将会发生的问题(例如通货膨胀的压力)作出反应而采用的货币政策。

比如,在一个预先防范的货币政策的例子中,央行不是对总需求与通货膨胀压力的现有情况作出反应,而是对经济如果增长过快,会发生通货膨胀的这种担心作出反应。

该政策的基本问题是:确定货币政策时,应当往前看。

2.投资税减免(investment tax credit)答:投资税减免指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在一定条件下允许纳税人以用于某些方面的投资抵免一定税款的政策措施。

实行这种政策,表明国家是鼓励税收减免的,即国家为支持投资而在税收方面作出优惠的减免税的规定。

这种政策对鼓励和吸引投资有一定成效。

我国在改革开放中也使用了这种政策。

3.资产组合失衡(portfolio disequilibria)答:资产组合失衡指当人们在现行的利率而不是他们意愿的利率上选择持有更多某种资产(例如货币)时的情形。

资产组合指通过对不同资产进行组合,在追求最大收益或预期收益的同时,借助于非系统风险的消除以降低投资风险。

实际余额的增加将会导致资产组合的失衡,即在现行利率与收入水平上,人们持有的货币超过了他们的需要,这使资产组合持有人设法购买其他资产以降低其持有的货币量,因而改变了资产价格及其收益。

也就是说,货币供给的改变使利率发生了变动。

4.基点(basis points)答:基点在金融方面是指债券和票据利率改变量的度量单位。

利率一般以年化百分比为单位报价,1个基点是l个百分点年利率的l%。

5.流动性陷阱(1iquidity trap)答:流动性陷阱指即使利息率降到零也无法把储蓄动员出来加入到直接投资和消费中,即曲线是水平时的状况,又称“凯恩斯陷阱”。

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

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十二版课后答案完整版

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十二版课后答案完整版

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1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内容简介知择学习网的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1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严格按照教材内容进行编写,遵循教材第12版的章目编排,共分24章,每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复习笔记,总结本章的重难点内容;第二部分是课(章)后习题详解,对第12版的所有习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目录第1章导论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第2章国民收入核算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第3章增长与积累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增长与政策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第5章总供给与总需求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总供给和菲利普斯曲线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失业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第8章通货膨胀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第9章政策预览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第10章收入与支出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货币、利息与收入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第12章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第13章国际联系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第14章消费与储蓄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第15章投资支出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货币需求16.1 复习笔记16.2 课后习题详解第17章联邦储备、货币与信用17.1 复习笔记17.2 课后习题详解第18章政策18.1 复习笔记18.2 课后习题详解第19章金融市场与资产价格19.1 复习笔记19.2 课后习题详解第20章国家债务20.1 复习笔记20.2 课后习题详解第21章衰退与萧条21.1 复习笔记21.2 课后习题详解第22章通货膨胀与恶性通货膨胀22.1 复习笔记22.2 课后习题详解第23章国际调整与相互依存23.1 复习笔记23.2 课后习题详解第24章前沿课题24.1 复习笔记24.2 课后习题详解内容第2章国民收入核算2.2 课后习题详解一、概念题1.经过调整的GNP( ( adjusted GNP)答:经过调整的GNP指以具有不变购买力的货币单衡量的国民生产总值。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第二版)答案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第二版)答案

《宏观经济学》习题解答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理论1、(1)政府转移收入不计入GDP,因为转移收入是收入的再分配,并不对应着当年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根据定义,不应计入。

(2)购买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它在第一次被购买时已经统计过了。

(3)购买普通股票不计入GDP,因为普通股票的买卖是财富在不同形式之间的转移,与当年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4)购买一块地产不计入GDP,因为地产并不是当年所生产的产品。

2、当社会保险税增加时,受到影响的是PI和DPI。

因为PI是由国民收入NI加减了若干包括社会保险税在内的项目后得到的,而DPI又是由PI扣除个人纳税后的余额,所以,它们会受到影响。

3、在两国产出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GDP总和保持不变。

理由是:两国和其他国家间的贸易额不影响分析的结论,可假定为零,这样甲国的出口品X甲全部出口到乙国,等于乙国的进口品M 乙,而乙国的出口品X乙也全部出口到甲国,等于甲国的进口品M甲,则有:GDP甲=C甲+I甲+G甲+X甲-M甲,GDP乙=C乙+I乙+G乙+X乙-M 乙,合并前,GDP甲+ GDP乙= C甲+I甲+G甲+ C乙+I乙+G乙,合并后,甲、乙两国成为一个国家的两个地区,甲国卖给乙国的产品X甲(=M乙)不必从乙国的GDP中扣除,但这部分产品也不能再计算在甲国的GDP中,因为它已经包括在乙国的C、I和G之中了,乙国卖给甲国的产品也是同样处理,结果GDP甲+ GDP乙= C甲+I甲+G甲+ C乙+I乙+G乙依然成立.4、(1)用最终产品法计算GDP,GDP等于最终产品的价值,即40万美元。

(2)银矿公司增值10万美元,银器制造商增值30万美元。

用增值法计算GDP为10+30=40万美元。

(3)工资为7.5+5=12.5万美元,利润为2.5+25=27.5万美元。

用收入法计算的GDP为12.5+27.5=40万美元。

5、(1)1998年的名义GDP为1450美元。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二章--习题答案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二章--习题答案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二章--习题答案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宏观经济学》习题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习题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习题及答案第十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一、判断正误并解释原因1.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既便两国产出不变,其GDP亦不能与原来两国GDP之和相等。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合并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

GDP是对一国或一地区一定时期内全部最终产出的市场度量,只要合并前后两国产出不变,合并后的GDP亦应与原来两国GDP之和相等。

2.国民收入核算中,净投资可以为负,但总投资无论如何不能为负。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若存货的缩减额加上折旧额超过了新生产的建筑和设备的总价值,净投资为负;若存货的缩减额超过了新生产的建筑设备的价值,总投资也为负。

3.既然折旧和间接税不是要素收入,按照收入法这两项不应计入GDP。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GDP是当年全部最终经济成果的市场价值,折旧和间接税无疑应包括在里边。

如将此两项排除在外,核算得到的就将不是GDP,而是大致相当于NI的一个指标了。

4.个人从公司债券和政府债券上都获得利息收入,则按照收入法,两种利息都应计入GDP。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收入法之“收入”,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形成的收入而非最终收入。

个人从公司债券中获得的利息被视为要素报酬之一种,而政府公债利息属转移支付,属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答案1.C2.B3.C4.A5.A6.C7.C8.B9.D10.A11.C三、计算1.据表13-1提供的某国经济数据(单位:亿元),求该国相应年份的GDP、NDP、C、I和In(净投资)。

表13-1指标第一年第二年解:第一年各指标数值为:新产建筑55C=消费掉的消费品=90亿新产设备1010元新产消费品11090I=新产建筑+新产设备+年消费掉的消费品90110底消费品的库存量-年初消费品的库存量估计一年现有建筑的折1010=5+10+50-30=35亿旧元估计一年现有设备的折1010In=I-估计一年现有建筑的旧折旧年初消费品的库存量3050-估计一年现有设备的年底消费品的库存量5030折旧=35-10-10=15亿元GDP=C+I=90+35=125亿元NDP=GDP-(I-In)=125-20=105亿元同理可得第二年各指标的数值为:C=110亿元,I=-5亿元,In=-25亿元GDP=105亿元,NDP=85亿元2.某年发生了以下活动:(a)一银矿开采了50千克银,公司支付7.5万美元给矿工,产品卖给一银器制造商,售价10万美元;(b)银器制造商支付5万美元工资给工人造了一批项链卖给消费者,售价40万美元。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10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2章总需求Ⅱ:应用IS-LM模型【圣才出品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10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2章总需求Ⅱ:应用IS-LM模型【圣才出品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10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2章总需求Ⅱ:应用IS-LM模型【圣才出品第12章总需求Ⅱ:应用IS-LM模型1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用IS-LM模型解释波动★★★★★1.财政政策使IS曲线移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如增加政府购买或减税)会使IS曲线右移,当货币供给不变时,均衡利率就会上升,产出增加;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如减少政府购买或增税,使IS曲线左移,假定货币供给不变,则均衡利率下降,产出减少。

但IS-LM模型中均衡收入的变化小于凯恩斯交叉中均衡收入的变化,原因是在凯恩斯交叉中假定利率不变,而在IS-LM模型中利率会发生变化。

如政府购买增加,在产品市场上,使计划支出增加,收入增加;在货币市场上,收入增加会使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增加,导致实际利率上升;实际利率的上升又会抑制产品市场上的投资,使投资减少,抵消部分政府购买带来的计划支出和收入的增加。

2.货币政策使LM曲线移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因为短期价格水平P是固定的,所以实际货币余额供给增加,LM曲线右移,假定财政政策不变,则均衡利率下降,产出增加;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使实际货币余额减少,LM曲线左移,假定财政政策不变,则均衡利率上升,产出减少。

货币政策也是通过影响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最终实现两个市场同时均衡。

如增加货币供给,在货币市场上,人们实际持有的货币量大于意愿持有量,因此会减少实际货币余额持有量,使得利率下降,货币市场重新恢复均衡;利率下降刺激产品市场上计划投资增加,使得投资和产出增加。

这一过程也被称为货币传导机制,即货币政策如何影响产出和就业。

3.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相互作用在现实中,一种政策对经济的影响要受到其他政策的制约,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共同对经济发挥作用。

因此,当分析一种政策变动时,必须作出它对其他政策影响的假设。

比如,要考虑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对经济的影响,就要看中央银行对此政策做出何种反应。

宏观经济学第12章 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学第12章  习题答案

案例1: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说:“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没有GDP这个发明,我们就无法进行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比较;贫穷与富裕的比较;没有GDP 这个总量指标我们无法了解一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快还是慢,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

因此GDP就像一把尺子,一面镜子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

GDP如此重要,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到底什么是GDP,美国经济学家曼昆在他的风靡世界的《经济学原理》中指出,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曼昆认为,准确理解GDP的要点是:①GDP是按照现行的市场价格计算的;②GDP包括在市场上合法出售的一切物品和劳务,例如你购买了音乐会的票,票价就是GDP的一部分;③只算最终产品,不包括中间环节;④是一个国家之内的,例如外国人暂时在中国工作,外国人在中国开办企业.他的生产的价值是中国GDP的一部分.如果你要判断一个人在经济上是否成功,你首先要看他的收入。

高收入的人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一国的整体经济。

当判断经济富裕还是贫穷时,要看人们口袋里有多少钱。

这正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作用.GDP同时衡量两件事: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量的总支出。

GDP既衡量总收入又衡量总支出的秘诀在于这两件事实际上是相同的。

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这是为什么呢?一个经济的收入和支出相同的原因就是一次交易都有两方:买者和卖者。

如你雇一个小时工为你做卫生,每小时10元,在这种情况下小时工是劳务的卖者,而你是劳务的买者。

小时工赚了10元,而你支出了10元.因此这种交易对经济的收入和支出做出了相同的贡献.无论是用总收入来衡量还是用总支出来衡量,GDP都增加了10元.由此可见,在经济中,每生产一元钱,就会产生一元钱的收入。

高鸿业版_宏观经济学每章课后习题答案全

高鸿业版_宏观经济学每章课后习题答案全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西方经济学 宏观部分 课后答案

西方经济学 宏观部分 课后答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上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答:联系:首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为补充的。

其次,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再次,宏观经济学并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简单加总或重复。

最后,两者共同构成了的整体。

区别:1)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

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

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的最大化。

3)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4)基本假设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宏观经济学则假定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等。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理论、与、开放经济理论等。

微观是就看到了眼前,宏观是看到了眼前,但也看到了未来。

微观是个体,而宏观是大局。

有的事从眼前来看是合理的,但你是从长远来看就是不合理。

这种事很多的,比如一个活动主体,一个企业现在要一个资源项目,从微观来看就是合理的,因为现在这个资源很有市场,会增加企业的,但要是从宏观上看,就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个资源是高的,国家政策所不支持的,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资源以后就会被其他的资源所代替,就会没有市场,企业就会失去盈利能力,甚至破产。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习题详解(第12章 失业理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习题详解(第12章 失业理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第五篇宏观经济问题与政策第十二章失业理论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哪些失业是可以消除的?哪些失业是无法消除的?为什么?答:周期性失业是由于整个社会对商品和劳务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引起对劳动力的需求不足,而一个社会劳动力的供给在短期内是不变的,这样就会出现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失业。

周期性失业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

国家积极干预经济刺激有效需求,周期性失业可以消除。

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都是难以避免的,它们与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水平、与经济周期无关。

因此,它们也被统称为自然失业。

自然失业一般被认为是经济社会所难以消除的,因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总是存在的,它与周期性失业、经济运行周期及总需求水平无关,因而是相对稳定的,是一个国家能够长期持续存在的最低失业率。

2.摩擦性失业是不是一种自愿失业?答: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信息的不通畅或者劳动者与岗位的匹配需要时间等诸多因素的作用,造成社会总是有一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

产生摩擦性失业的原因是寻找工作需要成本。

在一个动态的经济中,各行业、各地区的劳动需求是经常变动的,这种变动必然导致劳动力的流动,而在劳动力的流动过程中总有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这就形成了摩擦性失业。

自愿失业是指在现有工作条件下能够就业,但由于不愿接受工作条件而失业的情况。

在弹性工资和完全竞争条件下,当劳动者在现有的工作条件下能够就业,但因为工资低或其他原因不愿意接受工作条件时就出现了自愿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不是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率而宁愿不工作,是由于经济在调整过程中,或者由于资源配置比例失调等原因,使一些人需要在不同的工作中转移,使一些人等待转业而产生失业即“摩擦失业”。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每章课后习题答案全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每章课后习题答案全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

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12版答案完整版

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12版答案完整版

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1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内容简介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1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严格按照教材内容进行编写,遵循教材第12版的章目编排,共分24章,每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复习笔记,总结本章的重难点内容;第二部分是课(章)后习题详解,对第12版的所有习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目录第1章导论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第2章国民收入核算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第3章增长与积累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增长与政策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第5章总供给与总需求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总供给和菲利普斯曲线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失业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第8章通货膨胀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第9章政策预览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第10章收入与支出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货币、利息与收入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第12章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第13章国际联系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第14章消费与储蓄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第15章投资支出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货币需求16.1 复习笔记16.2 课后习题详解第17章联邦储备、货币与信用17.1 复习笔记17.2 课后习题详解第18章政策18.1 复习笔记18.2 课后习题详解第19章金融市场与资产价格19.1 复习笔记19.2 课后习题详解第20章国家债务20.1 复习笔记20.2 课后习题详解第21章衰退与萧条21.1 复习笔记21.2 课后习题详解第22章通货膨胀与恶性通货膨胀22.1 复习笔记22.2 课后习题详解第23章国际调整与相互依存23.1 复习笔记23.2 课后习题详解第24章前沿课题24.1 复习笔记24.2 课后习题详解内容第2章国民收入核算2.1 复习笔记1 国内生产总值(1)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国内生产总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既定时期内,一国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12第十二章 中国经济转型的演进与展望)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12第十二章 中国经济转型的演进与展望)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第十二章中国经济转型的演进与展望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中国经济转型有几个主要的阶段?答: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逐步开始了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根据市场化程度的发展状况,中国经济转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79年3月陈云指出: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两个部分:计划经济部分、市场调节部分。

第一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第二部分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需的。

在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中这一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确认。

(2)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利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确立了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为下一步改革指明了方向。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对中国经济转型路径选择的理论解读主要有哪些?答: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学家更加热衷于对中国经济转型的经验提供理论解读,其中影响较大的理论观点有以下三种。

宏观经济学 第十二章答案

宏观经济学 第十二章答案

• (4)1999Real GDP=Nominal GDP=1850(美元) 1998RealGDP=10×100+1.5×200+1×500=1 800(美元) Real GDP变动百分比= (18501800)/1800=2.8% (5)从(3) (4)的计算结果看,“GDP的变化 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价格做衡量 实际GDP的基期的价格”这句话是对的。
• (4)PDI=NDP – 间接税 –公司未分 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 政府转移支付–个人所得税 =NDP – (T – 政府转移支付)–公 司未分配利润=4300 – 990 – 0=3310 (5)S=PDI – C= 3310 – 3000=310
7.解:

答:(1)储蓄=DPI-C=4100-3800=300 • (2)因为:I+G+(X-M)=S+T • 所以:I=S+(T-G)-(X-M)=300- 200-(-100)=200 • (3)政府支出G=1100
第十二章
• 1.答:都不应当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 支付是已计入GDP的税收的一部分,另一 方面,对于政府转移支付的接收者来说, 转移支付是无偿的,因而也不是他们提供 要素服务的报酬;旧卡车的价值在其生产 的年份已计入GDP,现在对它的买卖本身 只是其所有权的转让,并没的转让,并没有增加最终产品;地产 是自然资源其买卖本身并没有增加最终产 品。
8.解
• 答:因为储蓄—投资恒等式是从国民收入 会计角度看,实际储蓄(即没有 用于消费的收入都计为储蓄)总是等于实 际投资(即没有用于消费的支出都计为 投资,如厂商没有卖出去的产品被计为非 计划存货投资)。
• 如果这两个国家合并前相互之间存在着贸 易关系,但所交换的商品都是中间产品, 那么,合并将对GDP总和没有影响。因为, 合并前后两国之间的进出口总额作为中间 产品都不能被计入国内消费、投资或政府 支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思考题详解
一、思考题A:基础知识题
(一)判断题:
1、(对)。

例如当A国拥有的某项B国资产升值(比如其直接投资的一个公司的价值增加),考虑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A国居民所拥有的B国资产减去B 国居民所拥有的A国资产大于A国对B国的贸易净值(NX)。

2、(对)。

这都导致投资需求增加相同的数量(一套住房),因此对当年的GDP 贡献相同。

3、(错)。

无论是张三还是李四的行为都导致了GDP增加一个煎饼的数量——同等支出导致同样的产出增加。

4、(错)。

GDP虽然是不错的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福利的指标,但是由于它不能很好的反映闲暇、环境质量、收入分配等因素,因此不能肯定说人均GDP高就一定时福利水平高。

5、(对)。

因为转移支付不以交换当年的商品和劳务为目的,它仅是财富的转移。

(二)选择题:
1、(D)2(D)3(D)
二、思考题B:名校试题及历年考研真题
(一)判断题
1、错误。

GDP虽然是不错的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福利的指标,但是由于它不能很好的反映闲暇、环境质量、收入分配等因素,因此不能肯定说人均GDP高就一定时福利水平高。

2、正确。

因为转移支付不以交换当年的商品和劳务为目的,它仅是财富的转移。

(二)选择题
1、(C)
2、(A)
3、(C)
4、(C)
(三)计算题
1、
(1)GNP=2000 + 6000 + 4600 + 9500 =22100亿元
(2)NNP=22100- 6000 =16100亿元
(3)NI=16100 - 1500 =14600亿元
(4)PI=14600 - 560 -60 + 80 =14060亿元
(5)DPI=14060 -500 =13560亿元
2、
(1)按收入法计算GNP,得
GN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100+10+30+30=170
(2)按支出法计算GNP,得
GN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90+60+30+(60–70)=170(亿元)
(3)政府收入=所得税–转移支付=30–5=25(亿元)
政府预算赤字=政府支出–政府收入=30–25=5(亿元)
(4)因为收入=消费+储蓄+(税收–转移支付)
所以储蓄=收入–消费–(税收–转移支付)
=170–90–25=55(亿元)
(5)净出口=出口–进口=60–70=–10(亿元)
三、思考题C:课外延伸
(一)―GDP至上‖形成的背景
在中国语境下,数字总与政绩高度相关。

尤其在官员的观念中政绩出数字,数字出政绩表现更加强烈。

―从重视GDP,到追逐GDP,到唯GDP,最后到直接在GDP上做手脚,污染GDP。

在GDP压倒一切的同时,被它毁灭、掠夺、扭曲、过度消耗和牺牲的东西也许更多。

‖GDP成了官员的成绩单、功绩表。

官员们为了取得好成绩,只一味地关注和强调经济的数字性增长,―GDP至上‖、―任期经济‖、―形象工程‖等现象比比皆是。

(二)―GDP至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表现在:(1)重外延、轻内涵;(2)重规模、轻结构;(3)重投入、轻产出;(4)重经济、轻民生;(5)重投资出口、轻消费;(6)重短期、轻长期。

(三)―GDP至上‖的纠正
无论是怎样的改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把激励搞对‖。

特别是,从地方政府角度来看,如何保证他们有足够动力去配合实施本地区的结构调整目标?地方官员的激励源于现有干部评价考核选拔机制,其中最关键的指标又是经济政绩。

这就使得地方政府在GDP与环境、民生等政策目标产生冲突时不可避免地会倾向于取GDP而舍其他。

如果这种政策偏好的根源不能彻底清除,没有一个综合平衡上述诸目标的考核机制,―十二五‖规划编制得再周全也只能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