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20多年来
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同志们: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当前,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处理好可实现“双赢”,处理不好则两败俱伤。
这一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
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富民强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良好的环境是高质量生活的必要条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悖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初衷。
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反过来会制约经济的增长,甚至制约一些产业的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第三,发展经济要有可持续性。
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给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环境条件是我们必须负起的历史责任。
综上所述,保护和改善环境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之一,解决今天的环境问题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及如何发展的问题。
二、当前我县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对发展的影响、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逐步增加了投入,加大了重点地区的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初步控制,一些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取得进展。
但是,当前环境问题依然相当突出,形势严峻。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要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推动环保事业最强大的力量。
要发动群众为环保献计献策,鼓励群众对违法排污企业检举报告。
要支持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创建活动,支持和引导环保社团和环保志愿者开展的各种宣传教育活动。
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实现环境保护跨越发展严重的环境污染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我们不能再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初期严重污染环境、后来再治理恢复的路子。
我国改革开放20年间取得的成就
我国改革开放20年间取得的成就
1. 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增长。
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中国的GDP 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8%以上,其中在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GDP年增长率为9.9%。
2. 对外开放:我国实现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参加了WTO等国际组织,开展了广泛的对外经济活动。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3. 改革改制:我国进行了许多重大改革,如国有企业改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税制、金融体制改革等,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4.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GDP人均收入从1980年的194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8619美元,城市和乡村居民生活水平均不断提高。
5. 科技创新:我国加强了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在高科技领域大胆创新,如载人航天、高速铁路、北斗导航等。
6. 社会发展:我国在改革开放20年期间,发展了现代教育、医疗、公共卫生等社会领域,人民的文化素质、健康水平等大幅提高。
7. 生态环境保护:我国投资巨大用于环保技术开发和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的
进展,如治理了北京中国的雾霾问题、防止了国内许多地区的土壤污染等。
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作文
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作文篇1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为了证明这一事实,我利用暑假时间和妹妹做了一次调查,当了一回小记者。
吃完早饭,我就和妹妹骑自行车来到一个离家几公里外的乡村。
一路上微风习习,树叶被吹得沙沙作响,好像欢迎我们,我的心里感到无比惬意。
自行车沿着平坦的公路路进入村庄,眼前一派好景象:一座座小楼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地展现在眼前;一条条笔直的水泥路通往村内。
原先低矮破旧的瓦房区已是旧貌换新颜,幢幢楼房大有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势。
走到一户农民的家中,知道我们的来意后,热情的农户把我们领进宽敞的客厅。
坐下来后,他连忙给我们端来热茶。
大伯满面春风的和我们交谈起来。
“请问大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农民能富起来?”我问道。
大伯自豪的说:“的确,农村是发生了巨变。
就拿家用电器来说吧,以前,一个村只有一部黑白电视机,看电视的时候,屋里挤满了人。
现在,20几寸的大彩电已进入各家各户,以前洗衣服都是用手搓,天气冷的时候,手都搓红了。
如今,洗衣服再也不用犯愁了,洗衣机省时省事;有了电饭锅,煮饭方便极了;出门也不用步行,摩托车会载你出去;热水器、煤气炉是再平常不过的了。
再拿农业来说吧,以前人们认识差,见识少,一户只种两三亩水稻,只能够一家人糊口。
如今,家家户户都种上几亩果树,承包了十几亩鱼塘,还养起了猪、鸡、鸭等。
人们立体养殖,效果很好。
”听着大伯的一番诉说,令我们赞叹不已,妹妹问道:“既然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那人们的知识水平也提高不少吧?”“现在讲科技致富,没有知识不行,县里拨款办学校,许多农民都看到了知识的益处,都纷纷外出学技术,以前因没钱而失学的孩子很多,现在几乎没有了,个个都争着上大学……”大伯越讲越起劲。
这次调查使我认识到,改革开放后,农村变了,人民不但生活水平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也提高了。
望着农村的变化,我感觉到了时代跳动的脉搏,听到了社会前进的步伐,预感到我们的祖国将会有巨大的腾飞,这就要求我们这一代更努力去奋斗!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作文篇2爸爸告诉我,我家刚进城的时候,住的是筒子楼,房子很小,只有不到13平方米的一间屋子,家里只有一台21寸黑白电视、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柜子、四把椅子等生活基本用品。
改革开放摘要
【摘要】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公认。
同时应当看到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和即将发生的深刻变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大量的矛盾甚至会集中出现。
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可从多个方面、不同角度体现出来,它不仅反映在基尼系数这个总量指标上,而且也体现在收入分配的各个结构方面。
要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必须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问题。
【关键词】收入差距公平效率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公认。
同时应当看到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和即将发生的深刻变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大量的矛盾甚至会集中出现。
中国的发展面临关键的临界点。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显示,从人均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这样一个时期是多事之秋。
能否顺利地度过这一临界点,将决定着中国社会能否进入一个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的轨道。
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可从多个方面、不同角度体现出来,它不仅反映在基尼系数这个总量指标上,而且也体现在收入分配的各个结构方面。
首先,从绝对水平看,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已经排在了世界前列。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城乡居民基尼系数2002年超过警戒线为0.45,2004年达到0.47,2006年更是达到了0.496。
其次,从分布结构看,收入差距广泛存在于社会经济的各主要方面。
一是城乡差别。
按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只有三个国家超过了2,中国是其中之一。
2004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了3.53:1。
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享有各种补贴、劳保福利和社会保障等隐性收入,以及农民尚需从纯收入中扣除柴草等不可能成为消费基金、“三提五统”和用于再生产的部分,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差距约为5:1-6:1。
社科院一份研究表明,如果把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世界最高。
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
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大城市机动车交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长期以来形成的自行车交通系统和汽车交通系统共存的模式仍未得到彻底地改变,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认清自行车交通在我国城市交通中的地位和作用、构建一个合理的自行车道路网络,以达到减少自行车交通与机动车交通的相互影响,充分协调两者之间的时空资源,营造人性化的自行车出行空间和协调有序的出行环境显得具有现实意义。
2 自行车交通问题剖析造成我国目前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时空资源分配不合理、高峰期交通拥堵等现象的原因很多,归根结底主要是目前对自行车交通存在着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两方面的双重误区。
交通的目的是实现人和物的移动,而不是车辆的移动。
应当根据各种交通方式运送人和物的效率来分配道路空间的优先权。
确切地说,就是为公共交通、自行车和行人提供优先;在制定交通管理战略时应把道路空间优先分配给公共交通和自行车[1]。
重庆等山城除外,自行车交通在我国平原地区的大城市居民出行结构中一般占30%左右,部分城市甚至达到60%,如此比例的出行本应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而事实上,由于长期以来对自行车交通的漠视,对其在我国城市交通中的定位认识不清,导致在政策层面上,自行车被归为不符合“现代化”交通系统要求,部分地方政府采取消极地、不鼓励自行车使用的政策;在规划设计层面上,表现在相关规划中对自行车交通研究过少,使得许多城市的综合交通规划完全成了机动车交通规划;在管理层面上,作为弱势群体之一的自行车交通者的合法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如部分城市在综合交通规划中仅仅只考虑了机动车交通系统的建设,而对占绝大部分出行方式的自行车交通和行人交通关注较少;为保障机动车的通畅,部分城市甚至鼓励机动车高峰时段“机动车强占自行车道,而自行车强占进人行道”的现象……表1 我国部分大城市自行车交通出行比例马鞍山石家庄徐州扬州南宁天津秦皇岛年份2003 2000 2003 2003 2003 2000 2003出行比例(%)30.9 54.7 54.7 60.6 26.0 52.8 49.7从方法论上来看,传统的自行车路网规划仅仅作为机动车道路交通规划的延伸,往往将自行车道路和机动车道路的功能定位混为一谈,规划过程中没有真正结合自行车自身的交通需求、交通特性等方面去研究如何构筑一个良好的自行车交通体系。
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阶段与基本特征
近几年,许多跨国公司将亚太地区总部从日本东京、中国香港等城市移往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其中很多为全球500强企业。到2005年底,外商在北京市设立的外资独立法人研究机构已经达到239家,投资性公司146家,由商务部和北京市认定的地区总部45家。2005年5月底,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103家(经过认定的达到54家),投资性公司达到115家。跨国公司服务业务向中国的转移,为北京、上海等城市发展总部经济,进而在价值链分工中占据高端地位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2.服务业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呈现新格局
服务业是全球跨国投资数额很大,比重较高的行业。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国服务业以前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并不多,项目数和引资额都大大低于制造业,服务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还处于起步阶段。截止2002年,我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为2880.14亿美元,仅占合同总金额的34.78%。
总体来看,尽管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核心领域,但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重要领域。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对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见表)
(四)加工贸易的飞速发展使其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桥头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企业为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企业做贴牌生产,积极开展加工贸易。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我国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主要是港商,并以中小企业为主。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大量台商到大陆投资,这些企业大都是为跨国公司代工的制造性企业。90年代后期以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直接到中国进行投资,大量制造业务使用了外包方式。据估计,对外开放以来,直接或间接与加工贸易有关的外商直接投资约占我国制造业引进外资总额的80%左右。从加工贸易的发展过程看,我国经历了从“三来一补”到进料加工、从“两头在外”的作坊到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从简单技术加工装配到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为主的结构转换,这代表着我国加工贸易不断转型升级的轨迹。我国早期的加工贸易以纺织、服装、玩具、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企业来华从事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高,2001年,加工贸易出口机电产品882.7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60%,占全部机电产品出口的74.3%。自从我国实行加工贸易政策以来,加工贸易取得了“爆炸式”增长,使我国形成了强大的制造能力,加工贸易在促进经济增长、贸易发展、增加就业、保持外汇平衡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加工贸易的技术与管理“外溢效应”也极大地促进了相关企业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一直占据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2005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额达到了4165亿美元,同比增长27.0%,占我国出口总额的54.6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09中考政治复习专题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09中考政治复习专题之一-----"改革开放30周年"专题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1)表现: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人民实现了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国际地位日益提高.(2)具体事例:"神舟"系列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的成功发射;青?铁路的建成通车;奥运会与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等.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变化:①经济实力大大提高②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实现从贫穷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的两大跨越)③综合国力显著增强④国际地位日益攀升⑤人口增长有效控制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等. 主要原因:①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③坚持党的领导④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⑤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⑥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等.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举例说明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1)生活用品的变化:手机,电脑等已经成为群众的日常用品;轿车步入寻常百姓家,家用电器不断更新;农村盖起了别墅;饮食更加注重营养等.(2)休闲方式的变化: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电视,上网,旅游,健身等休闲娱乐方式丰富着人们的生活.4,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正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请例举出三个这样的事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合作医疗;义务教育实行真正的免费教育;陈旧的校舍得到翻建和维修;城镇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等.5,调查途径:假如让你对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做一个调查,你采取哪些途径问卷调查,走访座谈,上网查找等.6,班级要出一期黑板报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你可以按哪几个板块来展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或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7,请为学校设计两项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活动.A,举办"改革开放30周年"座谈会;B,举办"改革开放30周年"有奖征文活动;C,举办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成果展览;D,举办"改革开放30周年"知识竞赛活动.8,结合所学知识,为安徽"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提出几点建设性建议.(或请你为当地政府怎样加大改革开放的步伐,提高改革开放水平提出合理建议).①统筹兼顾,缩小城乡和地区差别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低耗能,重环保"的绿色企业③积极引进人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贯彻"科技兴省","人才强省"战略④关注"三农",努力增加农民收入⑤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公民素质⑥积极发展对外9,谈谈对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必要性)的认识(即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1)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改革才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才能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对外开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要发展就必须走向世界.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紧跟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10,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给我们什么启示(1)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2)我们要亳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4)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5)对外开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我们要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自己.11,改革开放的目的,重要作用是什么(1)目的: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2)作用: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12,改革的必要性和实质是什么(1)必要性: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存在种种弊端,因此必须进行改革.(2)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3,从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可以得出哪些基本结论和经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党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必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贯彻落实科教兴国,自主创新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等.14,面对改革开放的大趋势,我们中学生应如何去做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事业的艰巨性,积极宣传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争做改革事业的拥护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同时,我们还应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加强学习,努力实践,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参与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做好充分准备.贸易,促进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30年重要成就
改革开放30年重要成就成就一:中国社会和谐稳定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启动,象征着国家试图寻求更有活力的社会发展理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逐步走向注重效率的活力发展的社会形态,通过经济发展和繁荣带动社会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发展;2006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以人本民生为主导,使各阶层各群体的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中国社会进入和谐稳定的新时期。
成就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经过努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资源配置由原来的行政分配逐步过渡到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取得突破,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日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市场价格机制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
成就三: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645.2亿元,2007年上升到246619亿元,连续5年增速达到或超过10%。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重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航天事业不断创新,体育事业蒸蒸日上。
成就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7年的13786元,增长了40.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5.8元提高到2007年的4140元,增长了30.5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1978年末的210亿元增加到2007年末的172534亿元。
1978年全国的绝对贫困人口约有2.5亿,2006年农村贫困人口降低到2148万人。
联合国和国际有关组织认为,在消灭贫困方面,中国政府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是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成就五:交通发展日新月异1980年以后,我国交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0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00多公里。
我国乡村居民居住方式的历史变迁
我国乡村居民居住方式的历史变迁[摘要]人类在产生之初主要是依靠天然洞穴作为防风御寒的栖息之所,秦以降乡村住所形制主要是土木结构的建筑物,民国时期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开始出现。
新中国成立后30年乡村居住形式变化不大,其形式大致为草房、瓦房、石板房、平顶房等。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乡村居住形式发生了巨变:房屋由草木结构向砖瓦结构再向钢筋水泥结构发展;居民点由集中向分散发展,单家独院日益增多;农民在市郊购房、城镇建房的数量日渐增多;一些富村或乡镇企业对一些弱村穷村进行兼并;室内家具由传统式向新式、现代组合式发展;一场不甚起眼但又与居住形式密切相关的“厕所革命”在广大乡村悄然兴起。
当前乡村族居方式变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乡村住房、市郊农村私房买卖、村庄兼并、农村房屋建筑、乡村聚居环境等均须实行规范化。
[关键词]当代中国乡村/居住方式/演进“安居乐业”是中国的一句老话。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地穴———草屋———砖瓦房———钢筋水泥楼,居住形式的变化反映了人类创造历程,一部人类社会的居住史正是凝聚在了这不同的建筑之中。
本文仅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居住方式的历史演进作一粗浅探讨。
一、新中国成立后30年间乡村居住形式的渐变人类在产生之初主要是依靠天然洞穴作为防风御寒的栖息之所,至春秋战国时代,社会下层庶民的居住状况略有改善,简陋的草舍茅屋乃是常见的存身之处。
秦以降,在华夏人即后来的汉族人生活的传统农业区,住所形制主要是土木结构的建筑物。
到晚清、民国时期,在广大乡村主要保留传统的土木结构立体院落式低层建筑的同时。
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开始出现,这是中国乡村居住史上的一场革命。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乡村农民住的大凡仍是旧房老屋,居住条件无甚改变。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开始好转,改善居住条件被村民提到了议事日程,有不少农户开始了翻建新居。
但总的来看,直至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乡村居住形式变化不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的伟大历史转折★宋海庆一1978年我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了20年的光辉历程。
这二十年中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大发展,是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伟大历史转折带来的。
这一伟大转折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有其特定的历史性内涵:一是深刻性。
突出表现在它是一场革命性变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中解脱出来,实行改革开放,其目标取向是要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种革命,不同于过去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第一次革命,不是以暴力的方式进行的夺取政权式的革命,但就它引起的社会多方面深刻的变革和解放生产力来说,同样是有革命意义的,因此可称之为“第二次革命”。
二是全局性。
这种转折,不但是经济的转变,而且包括政治、生活、文化诸方面的转变;不仅涉及到所有制结构、经济决策结构、经济调节结构、经济利益结构、经济管理结构,而且涉及到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化体制等方面。
总之,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教育等各个领域。
正因为有这样广泛的变革,才使得这场历史大转折带有全局意义。
三是艰巨性。
在大转折中,中国社会充满革故鼎新的创造。
这种创新,是在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东方大国进行的,这使得整个转折经历着许多困难和艰辛。
在历史大转折中,我们在科学地把握时代特征和形势的基础上,在正确地分析国情的基础上,打破了旧的传统模式,开拓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能否在理论上得到正确回答,在实践中得到切实解决,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
我国中小企业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
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摘要】”我国中小企业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经营方式和灵活的生产方式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一些特点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融资、技术创新、管理水平低下以及企业人才匮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从管理创新,制度改革以及实施品牌战略,加强企业财务财务管理等方面加以改革和提高,促进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对策我国中小企业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经营方式和灵活的生产方式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一些特点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融资、技术创新、管理水平低下以及企业人才匮乏等系列问题。
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一)中小型企业获得的信贷支持较少据统计,300万私营中小型企业获得银行信贷的仅占10%。
乡镇,个体私营,三资企业短期贷款占银行短期贷款的比重也特别的低。
(二)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渠道不畅企业经营的初始资本主要来源于个人积累及向亲朋好友借款,主要为内源融资,资本额少,资金是企业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但融资难却是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先天性问题。
在各种融资方式中,银行信贷是重要的资金来源,但由于中小企业在自用资产、信用名声等方面的虐势,使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通常不愿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三)财务管理能力弱当前中小企业的财务普遍存在两方面问题。
一时内部控制弱,企业领导专权不受约束、财务控制执行不力、基础管理薄弱、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等。
二是资金不足时融资困难。
主要体现在融资成本高,风险大,资信相对较差,造成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
在产品销售上,无力支撑市场竞争所必须的庞大营销费用,在销售上处于劣势。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一)中小企业自有资金严重匮乏我国中小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企业的发展主要靠自身积累内源融资所以中小企业发展大多依靠自身积累,这一特点也极大的制约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中迈向光辉的新世纪_我国高等教育20年发展历程回顾
1993 年初党 中央、国务院 颁布了
中 国教育改革 和发展纲
要 , 1994 年 6 月党中央国务院又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二 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1995 年 3 月颁布了 教育法 , 今年又 颁布了 高等教育法 。 1996 年江泽民总书记在纪念交通大学 百年校庆时讲话提出, 高等学校要做到 全面适应现代化建 设对各类人才的培养需要, 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 , 从 而进一 步明确了高 等教育在 社会主 义市场经 济条件 下的努 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理清了改革思路, 明确质量意识和效益 观念, 高等教育进入深层次改革与发展阶段。 20 年来, 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全国普通高等教育、 成 人高 等教 育共 为社 会培 养输 送了 专科 以上 毕业 生 1801 万 人, 其中专科毕业生 1213 万人, 本科毕业生 545 万人, 研究生 43 万人, 高等学校还为各行各业成千上万的从业人员实施了 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目前, 我国高等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 已跃居世界前列, 每年本专科毕业生数量占世界首位。恢复 高考以 来培养的大 批高级专 门人才 已成为我 国经济 建设和 社会各 条战线上的 骨干和中 坚力量 , 对我国 经济的 持续发 展、 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发挥了巨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 没有高等教育 20 年的迅速发展, 就不可 能有今天改革开放 的繁荣局面。 20 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保持了较快的发展, 其速度居世 界前列。普通高校数量从 1977 年的 404 所增加到 1997 年的 1020 所, 规模效益明显提高。 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由 1977 年的 27. 3 万人, 增加到 1997 年 100 万人左右, 年递增近 6. 9% ; 在 校生规模从 60. 8 万人增加 到 1997 年的 317. 4 万人, 年递增 8. 6% 。同时, 成人高等教育也取得了较大发展。招生人数从 1980 年的 20. 4 万人增加到 1997 年的 100. 4 万人, 年递增约 9. 8%; 在校生人数从 49. 7 万人增加到 272. 5 万人, 年递增 约 10. 5% 。此 外, 研究生的培养能力显著增强, 招生规模同 样保持较高 的增长速度。 1978 年恢复 招生时当年 招生人数 仅为1. 1 万人, 到 1997 年, 研究生招生和在校生人数分别达 到 6. 4 万人和 17. 6 万人。1978 年我国国在学研究生已达 17. 6 万人, 其中 博士生 4 万人, 授予的学位, 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学科门类。 全 国有权授予学士学位的高等学校共 584 所; 有权授予硕士学 位的单位共 688 个, 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共 8611 个; 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单位共 326 个, 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 业点 1824 个,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381 个, 国家还正式
中国当前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中国当前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三.当今中国的国际地位新中国从建立的第一天起,其影响就是世界性的。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大。
当今世界,中国因素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反映在涉及全球的和平、安全、经贸、环境、文化等各个领域。
国际影响力增大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明显标志,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理性地看待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对于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概括而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持续增强的经济实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和中国特色的和平发展模式。
第一,中国已跻身于全球主要经济体前列,成为世界经济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
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6971.64亿美元,增长10.7%;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8.2万亿元,进出口贸易额为1.42万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9.9%和23.2%;而2004年我国GDP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并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庞大市场之一,连续多年是吸引外资最多国家,并拥有8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
尽管目前中国占世界经济的总量和全球贸易的份额并不算高,但2004年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达18.2%,贸易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16%。
国际舆论公认,中国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发动机”。
中国努力发展与各国的互利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和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和南南合作,推动各国的共同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持续增大,与世界经济关系不断加强,各国在经济运作中都难以忽视中国因素的存在。
第二,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一贯坚持原则,伸张正义,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强调大小国家一律平等,赞成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功典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功典范义乌地处浙江中部,面积1105平方公里,下辖6镇7街道。
2005年底全市人口160余万,其中户籍人口68万,外来建设者近100万。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义乌市坚持“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从“鸡毛换糖”、马路市场起步,通过繁荣发展小商品市场,积极推进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成功道路。
特别是近年来,义乌市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注重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实施“八八战略”,建设“平安浙江”、文化大省、“法治浙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有力地促进了小商品市场加快提升,经贸国际化不断发展,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党建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呈现出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并向全面小康社会快速迈进。
——相对落后的农业小县发展成实力雄厚的经济强市。
从1982年到2005年,义乌的生产总值、财政收入、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年均增幅分别达24%、25%、36%。
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00.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400美元;财政总收入3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6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86.2亿元、贷款余额355.8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为2.9∶46.2∶50.9。
义乌在2004年度全国百强县(市)中居第15位,城市综合竞争力已跃居浙江省县级市首位。
——资源贫乏的丘陵地区培育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短短20多年,义乌市场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和国际性的小商品采购基地,共有41个行业、1900余个大类的40多万种商品在这里展贸交易,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商品海洋、购物者天堂”。
2005年,全市实现商品市场成交额389亿元,其中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达289亿元,连续15年居全国专业市场榜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及其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及其成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逐渐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与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经济也存在着周期性波动。
本文将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特点1. 快速增长期改革开放初期的20年间,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下,中国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以及国内资本的投入。
这种快速增长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GDP年均增长率超过了10%。
2. 高波动期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和国际贸易的扩大,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相对波动的阶段。
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出现明显的波动,GDP增速从20%以上下降至5%左右。
这种高波动的特点一方面是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如亚洲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等;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国内结构性问题的累积,如产能过剩、投资过快等。
3. 稳定增长期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进入中高收入阶段,政府开始调整经济发展模式,从高速增长转向稳定增长。
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率相对稳定,维持在6%到7%左右。
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经济政策来稳定市场,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
4. 新常态期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所谓的“新常态”。
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从过去的两位数降至6%以下。
新常态期的主要特征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成因1. 国际经济环境的波动中国作为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对国际经济环境的波动比较敏感。
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贸易争端等外部因素都会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导致经济周期的波动。
2. 结构性问题的累积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增长带来了许多结构性问题的累积。
比如,投资过快导致的产能过剩问题,劳动力市场的矛盾,资源环境约束等。
这些问题逐渐积累并爆发出来,给经济增长带来了波动性。
3. 政府政策的调控中国政府在经济周期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新中国近2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近2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自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在过去的近20年里取得了许多伟大的成就。
这些成就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教育改革、环境保护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等。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伟大的成就。
首先,新中国经济在近2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实现了长期稳定的高速增长。
经济结构逐渐优化,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加速进行,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在全球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科技进步在新中国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中国的科技实力大大提升,成为许多领域的领导者。
中国在高铁技术、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些科技成就不仅带来了社会发展的新机遇,也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口碑和竞争力。
教育改革也是新中国近20年来的重要成就之一。
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得到了全面发展,各类高校数量不断增加,并在世界范围内提高了声誉。
教育资源的平均分配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教育公平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此外,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也得到了重视,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更多的专业人才。
环境保护方面,中国在近20年里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举措。
国家大力推动节能减排,注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同时,中国还大力整治污染和治理环境问题。
这些措施在改善环境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积极与国际社会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
最后,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中国通过参与联合国及其机构、举办二十国集团峰会、倡导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方式,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发挥重要作用。
新中国近2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无疑是中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这些成就为中国人民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条件,也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赢得了尊重和影响力。
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仍面临许多挑战,需要继续努力,不断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中国贫富悬殊撼动社会稳定
中国贫富悬殊撼动社会稳定 中国贫富悬殊撼动社会稳定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中国在经济高速发 展的同时,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也出现不断扩大的趋向。
据世界银行 1997 年的报告,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 0415,而国内有 关专家测算,这个数字现已超过 05。
据对北京、广州、南京、哈尔滨、兰州五城市 300 户穷人和富人家庭 的调查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城市家庭的贫富分化课题组于 2003 年完成, 中国城市家庭存在严重的贫富分化。
从收入和消费两方面分析,近年来城市贫富分化呈现结构性特征。
结构性、制度性的因素和缺陷对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现状有十分重要 的影响。
特征一收入水平悬殊,两极分化显现 在西方发达国家,最富裕的 20 人口的财富一般是最贫困的 20 人口的 6-7 倍,在美国,这个比例为 10 倍。
国家统计局 2002 年的抽样调查显示,中国 20 最高收入家庭与 20 最 低收入家庭的差距是 15 倍。
城镇收入最高的 20 家庭的人均年收入是收入最低 20 家庭的 508 倍; 收入最高的 10 家庭为收入最低 10 家庭的 79 倍, 比 1992 年扩大了 46 倍。
现实生活中可感受到的贫富差距远远高于平均数字,且低于平均收入水平的困难群体正在扩大。
接受本次调查的富人家庭年人均收入为 812740 元,穷人家庭年人均 收入为 35174 元,两者相差 23 倍左右。
按月人均收入计算,穷人家庭是 42 元,而富人家庭最高为 5 万元, 后者是前者的 1000 倍以上。
由于受样本和其它因素的限制,以上数字还远不是贫富差距的极端反 映。
从收入差距的形成和变化来看,贫富差距在近 10 年中越拉越大,社 会已出现两极分化的特征。
1988 年城镇居民货币收入的基尼系数为 023,1995 年达到 033,2000 年又比 1995 年上升了 10-15,收入差距扩大的速度甚至已超过了农村。
惠州导游词的介绍
惠州导游词的介绍早在十年前,惠州已进入中国大中城市“投资硬环境40优”、“综合实力50强”的行列,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广大投资者所认同。
近两年来,惠州把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作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战略举措,加大了城市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惠州导游词介绍1各位团友:你们好!欢迎大家到我们的美丽城市惠州来旅游!我是你们这次旅游的导游员。
我姓甘。
这位司机是刘师傅,我们代表我们的旅行社欢迎大家参加惠州一天游。
我们将提供优质的服务,如果大家有什么需要,也可以提出来,我们会尽量满足你们的要求,我首先祝朋友们今天玩得开心,玩得惬意,玩得尽兴。
能对惠州这座充满迷人魅力的城市以及它的青山绿水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谢谢!大家知道,惠州是一座著名的全国旅游城市。
下面我给大家作个简单的介绍。
我们惠州市从1988年开始撤惠阳地区行署建立为市,现在不仅管辖惠城和惠阳两个区,而且管辖了惠东,博罗和龙门三个县。
整个惠州市面积有10792平方千米,十分宽阔。
人口也有280.5万个人可谓是“人口与面积并重”哦。
大家知道我们惠州隋唐时候叫做什么吗?谁可以答得出来的,呆会我有奖给他。
对!答对了,叫循州。
北宋天禧五年才改为惠州。
刚才答对的那位朋友,呆会我送一份精美的礼物给你!其中我们大家现在看到的惠城区面积有1411平方千米,人口有64.8万。
不对!正确的说法是64.8035人。
其中你们的到来就是为我们惠州市区一下子增添了35个人口。
你们说对吗?区内管辖9个街道办事处,11个镇。
现在我们所处的惠城区南北部多丘陵,中部多台风,东江及其支流西枝江就汇于我们的市中心。
惠州气候1月均温13度,7月均温28.3度,年均降水量1700毫米。
农业主种稻,兼种甘蔗花生,黄豆,水果等。
工业以轻工业为主,有化工,食品,纺织,服装,五金等部门。
无酒精啤酒,多功能电话机等产品行销国内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维持了长时期的、外力推动的增长期,但是从近期的宏观经济走势看,我国经济增长缺乏稳定持续的推动因素,投资和出口这两个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变量正在逐渐变弱。
要继续维持我国经济的增长,外力推动将让位于内力拉动,即让位于微观经济主体企业的不断发展、升级。
只有依靠微观经济主体的发展和国内消费需求的扩张才能继续维持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的持续增长。
从近年我国企业的发展看,企业数量和效益都有大幅度的提高,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2004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达到21.95万个,中小企业达到360万个,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187,220.7亿元,工业增加值达54,805亿元;企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
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经济增长与企业效益偏离、经济增长对宏观政策的支撑力较弱,以及企业行为对经济调整的适应性较差等一系列问题。
同时,由于微观经济基础薄弱,也影响了我国社会有效就业等问题的顺利解决。
因此,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创造与改善推动企业成长的环境,壮大微观经济基础,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
一、发展中小企业,构建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坚实基础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2004年,我国经工商行政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36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6%。
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9%、出口额的68%、税收的48%是由中小企业贡献的。
中小企业是我国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载体。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多,适应性强,已成为安置社会就业的主渠道,吸纳了全国75%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口。
同时,中小企业已成为技术与机制创新的主体,中小企业创新动力强、机制灵活的特点,使中小企业在我国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004年中国专利的66%是由中小企业发明的,74%的技术创新和82%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开发完成的。
“十一五”期间,要释放新的经济能量,使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就必须发展具有较大增长潜力的中小企业,构建支持我国经济增长的坚实基础。
发展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稳步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长期发展战略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发展中小企业,对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构建我国多元化的微观经济主体,保持市场活力与竞争效率;扩大就业渠道,解决我国GDP增长与就业非同步增长的矛盾;促进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发挥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中的作用;支持大企业大集团的形成以及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促进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对中小企业发展提出了“实行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提高与大企业的配套能力”,“形成产业内适度集中、企业间充分竞争,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的战略部署。
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颁布了我国首部《中小企业促进法》,明确了国家扶持发展中小企业的一系列政策。
但是,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还有许多现实的问题与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障碍依然存在。
主要表现在:还没有把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置于战略的高度,在“十五”计划中提出的“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提法,依然把中小企业发展放在从属地位。
在实际操作中,也缺乏对中小企业应有的支持,为中小发展服务的融资体系和服务体系没有真正地建立,促进中小发展和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没有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在基层没有得到切实执行,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小、技术层次低、发展模式粗放、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这与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是不匹配的。
为构建我国经济增长的坚实基础,我国应将中小企业的发展置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支持和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
具体政策建议如下:(一)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纳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要从国家层面制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在财政金融政策、投资政策、服务政策等各方面制定支持、帮助中小企业发展的综合性措施。
在制定国家“十一五”规划时,要提出并制定专门性的中小企业发展战略,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一个长期的、稳定的发展目标;要根据中小企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困难,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将《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财税、资金政策落到实处。
为提高中小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管理,提高政府在战略制定、宏观指导、政策协调、服务管理方面的能力,建议成立更高层次的政府管理机构,如“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局”,专门进行中小企业的政策制定、协调、管理,建立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实现融资机制创新,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要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需要进一步进行融资机制创新,寻找和建立适合中小企业融资需要的新的融资机制,拓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第一,成立专门性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社区银行。
要借鉴国际经验,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专门的融资服务。
第二,拓宽融资渠道,发展金融租赁。
金融租赁是将传统租赁、贸易与金融方式有机融合为一体、以租赁物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为特征的新型融资方式。
金融租赁作为一种融资和融物相结合的融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有效解决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要加大对金融租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在相关法律、融资渠道、业务发展、信息服务等方面为金融租赁业务的发展提供支持。
第三,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扩大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范围。
进一步放宽中小企业在股票融资、发行债券等方面的限制,拓展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范围,支持和鼓励更多的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
第四,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成立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
通过政策引导、企业投资,支持民间资本组建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培育上规模、上档次、出名牌、具有市场竞争实力的中小企业。
(三)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加快各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第一,加快建立以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家、地方、行业信用担保体系。
第二,探索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
第三,加快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
充分发挥政府协调作用,实现工商、税务、公安、海关、银行、技术监督等部门联网的信息共享体系,为金融机构确定中小企业信用提供依据。
(四)完善中介服务,建立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发展面向中小企业、服务收费较低的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教育培训、管理咨询、市场营销、技术开发和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服务,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通过成立中小企业行业协会,建立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市场上下沟通、横向联络、内外协调、行业自律的运行机制。
(五)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进一步落实国家在有关“税收政策上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的条款,尽快出台促进和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改善企业制度,创造有利于企业成长的制度环境我国经济增长中存在的一个显著现象是,在我国经济总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投资收益率却在不断下降,产生了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背离,即所谓“宏微观悖论”。
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背离,致使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
要转变这种状况,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就必须消除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背离的现象,在微观层面进一步加强企业制度的改造,创造有利于企业成长的制度环境,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
企业制度建设中难度最大的仍然是国有企业改制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我国始终无法进入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良性循环的轨道,也难以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我国现在还有105万家国有企业,其中大多属于竞争性领域,对其进行改制,是“十一五”期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对国有企业的改制,可以尽可能地降低改制成本,避免更多的矛盾,提高改制的效益,防止在经济发展放慢、企业濒临危机或破产之时所增加的矛盾和阻力发生。
目前我国企业制度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不是改制的方案与方法问题,而是要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与利益问题。
只有在综合权衡各方面的关系,照顾到国家、企业和职工三方面利益的基础上,才能选择最优和可行的方案。
我国企业改制中,需要权衡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兼顾公平和效率公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保证各方利益不受到侵害,尤其是要保障职工的利益不受到损失,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弥补职工因改制而造成的损失。
公平的另一方面体现在企业资产转移过程中均衡价格的实现,要在综合考虑企业各方利益和企业潜在收益的基础上,通过公开、竞争的竞价方式确定企业资产,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以及由此造成的不公平。
在考虑公平的同时,也要考虑效率,如果改制不产生效率,甚至效率下降,就失去了改制的意义。
为提高改制的效率,需要在改制过程中精心挑选,选择有能力的、能胜任的企业和企业家参与企业改制。
(二)改制模式既要符合国情,又要符合市场竞争的要求国有企业改制,实际上是产权制度改革,也就是企业控制权的转移问题。
在产权制度改革中,企业产权如何在国家和个人之间进行重新配置,直接关系到改制的效率问题。
按照效率原则,将国有企业产权转移给个人持有,由个人资本掌握企业控股权通常是最有效率的,事实证明,这种改制也是比较成功的。
但是,根据我国国情,如果将国有产权全部转移给个人资本掌握,将失去我国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控制权也将丧失。
选择既符合国情,又符合市场竞争要求的改制模式,才是我国国有企业改制的最佳选择。
从这一要求出发,选择国有与民有的合资或合作的产权契约方式,即股份制的改制方式,是我国国有产权制度改革的较优选择。
通过产权权益的合理配置,确定既有股权约束,又有激励机制的股权分配比例,能够在保持企业竞争力的前提下,有效保障国有权益的实现。
(三)产权制度改革与配套措施的配合改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配套措施的配合,才能取得最终成功。
具体来说,我国产权制度改革,需要覆盖面较宽的社会保障体系来确保职工的利益;需要相应的税收政策,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缩小收入差距;需要健全的法律规范政府和企业的行为,防止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出现腐败和国有资产的流失;需要在法制建设的同时,完善执法环节;更需要按市场经济规则塑造银企关系和资本市场的基本规则,为企业创造更加平等的融资环境。
产权制度改革与上述各类配套措施是相辅相成的,缺少任何一样都可能会导致改制出现矛盾、冲突、缺陷和失误,甚至导致改制的失败,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各类与产权制度改革相适应的配套措施与政策,促进和保证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