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图国际专家共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监测的管理方案解读2019

合集下载

颅内压监护治疗创伤性脑损伤受质疑

颅内压监护治疗创伤性脑损伤受质疑

对于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而言,常规的标准护理仅仅就是实施开颅手术,这是由华盛顿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和玻利维亚及厄瓜多尔的六所医院的同事共同制定的。

一项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上的研究表明,颅内压监测(严重脑外伤的标准护理)与基于影像和临床检查的诊断与治疗相比并无明显不同。

Randall Chesnut 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一名神经外科医生,在西雅图的港景医学中心工作,并且是这项研究的主要研究者。

他说,在脑外伤的治疗领域中,这项研究具有变革意义,我们之前的治疗都是由颅内压的数值来指导的,而并不是按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来治疗。

该研究是第一个有关脑外伤的国际性随机对照试验,它是由美国卫生研究所资助。

这种类型的研究在拉美还是首例。

当出现脑外伤时,控制患者的颅内压低于20 mm(毫米汞柱)是首要治疗,即使此时患者需要实施开颅手术。

颅内压上升说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的)和血管(血管的)组织正在受到压迫,并且可能会导致永久性脑损伤和死亡。

Chesnut 说,我们推测,一个主要问题是20mm(毫米汞柱)并不是一个决定治疗标准的神奇数字,患者需要的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治疗方案。

《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难治性颅内压增高是指在经过标准治疗后仍然无法控制颅内压的病情。

该病情常见于重度颅脑损伤、脑肿瘤、脑脓肿、颅脑手术等高危病例中,并且常常伴随多器官功能衰竭。

针对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监测和治疗问题,中国专家联合制定了《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下面是该专家共识的主要要点。

1.颅内压监测:颅内压监测是评估颅内压增高程度和病情变化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颅内压监测方法包括外科置管和全身皮肤下重力引流系统,而现代技术中数字化脑内压监测装置(DTI)则具有更高的精度和安全性。

2.维持脑灌注压:有效维持脑灌注压是控制颅内压的关键。

常见的维持脑灌注压的方法包括合理控制血压、调整呼气末正压(PEEP)水平和维持血氧饱和度。

3.脑复苏:对于伴有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患者,脑复苏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脑复苏的目标是尽可能减少细胞缺氧和复苏脑组织。

常见的脑复苏措施包括恢复血流量、降低体温和合理使用镇静药物。

4.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控制难治性颅内压增高中起着重要作用。

具体的药物包括高渗药物、镇痛药物、镇静药和神经肌肉阻滞剂等。

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和具体情况,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5.神经监测:神经监测是评估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的关键手段,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神经功能损害。

目前常见的神经监测方法包括脑电图(EEG)、脑组织氧合饱和度监测(NIRS)和脑功能监测(BIS)等。

6.手术治疗:对于难治性颅内压增高患者,手术治疗是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主要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颅骨开窗术、去除颅内占位性病灶和行颅骨去除术等。

手术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来选择最适合的技术与方式。

7.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患者,治疗原发病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积极治疗原发病,才能有效控制颅内压增高的发展,减轻患者的痛苦。

综上所述,《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根据国内外临床实践和专家经验,对于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监测与治疗给出了具体的指导和建议,为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处理该病症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监测及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监测及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监测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的应用及护理。

方法:对3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

结果:本组患者31例。

9 例ICP 0.69-1.96KPa(5~15mmHg),生命体征稳定;15例ICP 2.65-5.33KPa(20~40 mmHg),处置后病情恢复良好;7例ICP高于5.33KPa(40 mmHg),4例行急诊开颅血肿清除术挽回生命,3例患者死亡。

结论:重型颅脑损伤行颅内压监测,有利于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监测;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严重,损伤后直接造成的继发性损害是颅内高压,病死率及致残率极高,且术后常并发继发性脑出血、脑水肿、脑血管痉挛等。

邱炳辉[1]等认为重型颅脑损伤最重要的就是防治继发性损伤,而降低颅内压和维持合适脑灌注压是防治继发性脑损伤的基础。

ICP监测目前已被认为是直接诊断颅内高压最迅速、客观和准确的方法,也是观察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判断手术时机,指导临床用药和评估预后的必备手段之一。

颅内压监测是采用专门的监测仪,通过探头和传感器,依靠压力应变的原理来持续动态测定ICP的一种方法。

此方法简便,测压准确,是检测ICP最准确的方法[2]。

本科自2014年2月~2015年10月对3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持续ICP 监测,现将其应用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1 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9例。

年龄最大75岁,最小21岁,平均年龄31.5岁。

所有患者有明确外伤史,交通伤18例,坠落伤7例,暴力伤4例,其他伤2例。

急诊科复苏及维持气道通畅后紧急收入神经外科。

受伤到入院的时间2-72h,GCS评分≤8分,其中3-5分12例,6-8分19例。

CT扫描硬膜外血肿8例,硬膜下血肿10例,脑挫裂伤和(或)脑内血肿7例,弥漫性脑损伤4例,开放性脑损伤2例,其中多发伤患者7例,以伴有四肢及肋骨骨折多见。

重型脑外伤颅内压监控

重型脑外伤颅内压监控

伤后第2天,ICP监测后
25mmHg
伤后第2天
ICP 初压24mmHg
ICP 25-36mmHg
25mmHg
伤后第3天
• 高渗脱水治疗 • 镇痛、镇静 • 维持血钠的目标值145-155mmol/L • 维持血浆白蛋白>35g/L • 维持血浆渗透压目标值300-320mmol/L
病例一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第7天 第8天 第9天
2 监测数值准确性的判断 结合临床、CT、按压两侧颈静脉后观察ICP变化
3 给予降颅压治疗的阈值 未去骨瓣:大于20mmHg 或25mmHg, 大骨瓣减压后:大于15mmHg
4 主要的并发症 穿刺道损伤出血、感染、脑脊液渗漏
5 监测持续的时间 一般7-10天
ICP监测的停止时机
1.一般7天内撤机,不超过14天; 2.ICP稳定于15mmHg以下24-36小时; 致数据不准
血钠
137.3 148.2 151.1 138.5 147.8 143.0 146.1 141.7
(mmol/L) 144.7
146.2
148.2
血浆渗透压 296 311 (mmol/L)
血清白蛋白 46.6 (g/L)
323 307 39.2
316 305 41.3
311 307 38.5
25mmHg
左侧额颞部脑挫裂伤清除术后
监测示颅内压逐渐下降恢复正常, 避免右侧手术或去骨瓣,术后2天患者清醒
mmHg
术后颅内压变化 20
15
10
5
0
1
2
3
4
5
6
7

系列1
例3,男,45岁,坠落伤,GCS 8分

颅内压增高的监测与治疗专家共识

颅内压增高的监测与治疗专家共识

颅内压增高的监测与治疗专家共识内压(ICP)增高可引起严重不良后果,常见于颅脑外伤、颅内感染、脑血管病和脑肿瘤等脑疾病。

准确监测颅内压变化,合理确认颅内压干预界值,有效控制颅内压,成为降低病死率,改善神经功能预后的关键。

颅内压监测一颅内压监测指征急性重症脑损伤伴颅内压增高临床征象,影像学检查证实存在严重颅内病变和显著颅内压增高征象时,可考虑颅内压监测,以评估病情、指导治疗(专家共识,A级推荐)。

二颅内压监测技术1.有创性颅内压监测有创ICP监测优选顺序为脑室内、脑实质、硬膜下、硬膜外(2~3级证据,B级推荐)。

颅脑外伤(TBI)首选脑室内ICP监测,脑出血(ICH)首选同侧脑室内ICP监测,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LHI)可选对侧脑室内或同侧脑实质ICP监测(2~3级证据,B 级推荐)。

2.无创性颅内压监测可选择眼压计测量眼内压(2级证据,C级推荐)或眼部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1级证据,B级推荐)分析ICP,也可试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体感诱发电位(SEP)、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和脑电图(EEG)技术分析ICP(2~3级证据,B级推荐),但准确性有待监测与分析技术改进,可靠性尚需更多研究证实。

颅内压增高的治疗一ICP干预界值TBI患者部分颅骨切除减压术前ICP(脑室内或脑实质)干预界值为20 mmHg(2级证据,B级推荐),术后ICP干预界值为15 mmHg(4级证据,C级推荐)。

应避免ICP≥20 mmHg持续30 min以上,或ICP≥25 mmHg持续10 min以上,或ICP≥30 mmHg持续5 min以上(2级证据,C级推荐)。

LHI患者部分颅骨切除减压术前和术后ICP(脑实质)干预界值均为15 mmHg(4级证据,C级推荐)。

ICH的脑出血ICP干预界值为20 mmHg,脑室出血ICP干预界值为30 mmHg(2级证据,B级推荐)。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ICP(脑室内或脑实质)干预界值为20 mmHg(2级证据,C级推荐)。

颅脑手术中的颅内压监测和控制

颅脑手术中的颅内压监测和控制

颅脑手术中的颅内压监测和控制颅脑手术是一种高风险的医疗过程,需要高度的专业技术和仪器设备的支持。

在颅脑手术过程中,颅内压的监测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颅脑手术中颅内压的监测方法和控制措施,以及其在手术中的应用。

一、颅内压的监测方法1.1 脑室内压监测脑室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是指脑实质和颅内其他内容物对颅骨内的压力。

脑室内压的监测是颅脑手术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将导管植入脑室内,可以获得连续准确的颅内压数据,并能够进行及时调整。

1.2 颅内压监测仪颅内压监测仪是一种专门用于监测颅内压的设备。

它通过连接到患者的脑室导管或者通过其他传感器,实时地记录颅内压变化,并将数据传输到监护系统中。

医生可以根据监测数据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颅内压的控制措施2.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颅内压控制的一种常见方法。

通过使用降低脑组织代谢和减少脑血管收缩的药物,如甘露醇、地塞米松等,可以有效地降低颅内压。

此外,还可以通过应用镇静剂和肌松剂来减少患者的脑代谢率,从而降低颅内压。

2.2 头位调整颅内压的控制还可以通过头位调整来实现。

通常,将患者的头部抬高至30度左右的角度,有助于降低颅内压。

此外,还可以通过调整患者的体位,如侧卧位或半卧位,来减少脑组织的水肿,从而降低颅内压。

2.3 呼吸支持颅内压控制还需要注重患者的呼吸支持。

维持正常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对颅内压的控制至关重要。

通过调整患者的通气参数,可以控制动脉二氧化碳分压的水平,从而调节颅内压。

三、颅脑手术中的颅内压监测和控制的应用在颅脑手术中,颅内压监测和控制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通过颅内压的监测,医生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颅内压状况,并对手术过程中的异常做出及时反应。

其次,通过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药物治疗、头位调整和呼吸支持,可以有效地降低颅内压,保护患者的脑组织。

此外,在一些复杂的颅脑手术中,颅内压的监测和控制也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手术计划的制定。

颅脑创伤患者脑监测技术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颅脑创伤患者脑监测技术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04
脑电图监测在颅脑创伤中应用
脑电图基本原理及波形识别
脑电图(EEG)是通过电极记录大脑 皮层神经元的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 。
波形识别是EEG解读的基础,需熟悉 各种波形的正常表现和异常变化。
EEG波形包括α波、β波、θ波、δ波等 ,各有不同的频率、振幅和形态特点 。
脑电图在颅脑创伤中作用和价值
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通过监测可以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为制定治 疗方案提供参考。
常用血流动力学参数解读
血压
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 脉压,是反映循环状态的重要
指标。
心率
心率的变化可以反映心脏的代 偿能力和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 性。
中心静脉压
反映右心房或胸腔段腔静脉内 压力的变化,可了解全身血容 量与右心功能之间的关系。
流行病学现状分析
01
发病率
颅脑创伤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不同地区
、年龄段和性别的统计数据,颅脑创伤的发病率存在差异。
02
死亡率
颅脑创伤的死亡率较高,尤其是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死亡原因主要包括
颅内血肿、脑挫裂伤、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03
伤残率
颅脑创伤患者即使经过积极治疗,仍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
挑战
如何将这些先进的监测技术普及到基层医院,让更多的颅脑创伤患者受益,是未 来需要面临的挑战。
倡导多学科协作救治模式
组建多学科救治团队
共识倡导组建由神经外科、神经内科 、重症医学科、影像科等多个学科组 成的救治团队,共同参与颅脑创伤患 者的救治。
制定多学科协作流程
制定颅脑创伤患者多学科协作救治流 程,明确各学科的职责和任务,确保 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陈刚; 黄源【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9(011)010【总页数】3页(P121-123)【关键词】颅脑损伤; 颅内压; 有创颅内压监测; 预后【作者】陈刚; 黄源【作者单位】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庆 401520; 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重庆 4015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颅脑损伤是因暴力引起的常见外伤,可单独存在,也可合并其他外伤。

重型颅脑损伤即伤后昏迷6小时以上,或者发生再次昏迷者,此类患者颅脑损伤严重,并危及生命安全,且经治疗后仍会伴有意识障碍、癫痫、感觉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多种后遗症[1-3]。

加强对颅内压的监测更利于掌握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能够尽可能的降低死亡率,减轻后遗症发生程度,利于改善患者预后[4]。

因颅内压无创监测设备技术及精度相关要求较高,临床尚不能推广应用,因此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仍是临床最常用的颅内压监测方法。

本研究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应用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旨在探讨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现将结果示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

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2)参与研究时处于生存状态;(3)患者对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为中轻度颅脑损伤者;(2)合并脑血管疾病、颅脑肿瘤或其他相关疾病者;(3)存在脑部、脊柱等短期手术史者;(4)合并凝血、免疫、精神等功能障碍者。

对照组中女13例,男17例;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42.7±4.5)岁;受伤至入院时间1~14 h,平均时间(6.8±2.5)h;弥漫性脑损伤12例,脑挫裂伤6例,硬膜下血肿例9,硬膜外血肿3例。

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的应用及护理

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的应用及护理
M ie aAn seil1 99, 57 nr v etso , 9 65: 5— 5 9. 7
复 张性 肺水 肿 是胸 腔 闭 式 引 流 术 后 的 危重 并 发症 , 旦 发 生 , 须 立 即 夹 闭 胸 腔 引 流 管 , 置 一 必 安
[] 4 盛招 云, 洪海 兰. 复张后肺水 肿的护理 干预 [ ]临床肺 科杂 肺 J.
11 对 象 本 组 l . 5例 , l 男 2例 , 3例 ; 龄 女 年 l -7 岁 , 均 4 . 8 2 平 2 5岁 ; 拉 斯 ( S 评 分 : -5 格 0c ) 3
作者简介 : 吴亚萍 (9 9一)女 , 16 , 大专 , 主管护师 , 护士长
收 稿 日期 :0 6—1 —0 20 1 9
志 ,0 6 1 ( )2 7—2 8 2 0 , 12 :7 7.
持 续 颅 内压 监 测 在 重 型 颅 脑 损 伤 术 后 的应 用及 护 理
吴亚 萍
( 台州 市 中心 医院 , 江 台州 3 80 ) 浙 100
摘 要: 目的 总结持续颅 内压监测在重 型颅损 伤术后 的应用 及护理 。方法 对 1 重型 颅脑损 伤术后患 者进 行 5例
维普资讯
颅 内压( tcail rsr, P 是神经 外科 临 ir rna pe ueI ) n a c s C
分 8例 ,-8分 7例 ; 6 硬膜 下血 肿 3例 , 内血 肿 4 颅
床重要观察指标 , P I 监测能及时准确地反映每个瞬 C
间颅 内压变化 , 并据此帮助诊 断、 时判断病情 、 导 及 指 治疗及 估计 预后…。20 1 05年 1 至 20 月 06年 5月 , 本 院对 l 5例重 型 颅脑 损伤 术 后患 者进 行 持 续 IP监 C

颅内压持续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颅内压持续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颅内压持续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颅脑损伤是指由于外力作用或其他原因导致的颅骨受伤、颅脑组织损伤和破坏,引起颅内损伤或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

重型颅脑损伤是指损伤程度较重、病情较为严重的颅脑损伤。

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术后治疗中,颅内压持续监护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措施,可以及时监测患者的颅内压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将探讨颅内压持续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一、颅内压持续监护的原理颅内压持续监护是指通过植入颅内压监测仪,实时监测患者的颅内压情况。

颅内压监测仪通过测量颅内压力、脑脊液动力学和脑灌注压等参数,来反映患者的颅内情况,包括脑水肿、颅内出血、颅内压增高等情况。

通过持续监测颅内压,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颅内压增高的情况,防止脑组织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1. 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的情况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常常出现颅内压增高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脑水肿、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原因导致的。

通过颅内压持续监护,可以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的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降低颅内压,减少脑组织损伤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2. 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不同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颅内压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通过颅内压持续监护可以实现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脱水、降颅内压药物的使用剂量和频率,使治疗更加精准有效。

3. 临床疗效的评估通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颅内压持续监护,可以实时跟踪患者的颅内压情况,观察治疗的效果。

当颅内压得到有效控制,脑组织得到较好的灌注,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康复率。

4.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5. 对医疗措施的指导1.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颅内压持续监护可以及时监测患者的颅内压情况,实施及时有效的降颅内压措施,减少脑组织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通过颅内压持续监护,可以及时预防并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包括脑水肿、颅内感染、脑脊液漏等。

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指南解读

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指南解读

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指南解读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极其严重且危急的疾病,具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为了提高救治效果,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相关的救治指南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指南进行详细解读,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重型颅脑损伤的定义与诊断重型颅脑损伤通常是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在 3 8 分之间,伤后昏迷 6 小时以上,或在伤后 24 小时内意识恶化再次昏迷 6 小时以上者。

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外伤史、临床表现(如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瞳孔变化等)以及影像学检查(如头颅 CT、MRI 等)。

头颅CT 是诊断颅脑损伤的首选方法,能够快速明确颅脑损伤的类型、部位和程度。

二、院前急救院前急救是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

在现场,急救人员应首先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和鼻腔的异物、呕吐物等,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同时,要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维持循环稳定,纠正休克。

对于有明显颅脑外出血的患者,应进行加压包扎止血。

在搬运患者时,要注意保持头部和脊柱的稳定,避免加重损伤。

三、院内急诊处理患者到达医院后,应立即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查。

包括再次评估生命体征、GCS 评分、完善头颅 CT 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

对于有脑疝形成迹象的患者,应立即采取措施降低颅内压,如快速静脉输注甘露醇、呋塞米等脱水药物。

四、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重型颅脑损伤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手术的目的是清除颅内血肿、挫伤坏死的脑组织,解除脑受压,降低颅内压。

手术指征包括颅内血肿量大(幕上血肿量大于 30ml,幕下血肿量大于 10ml)、有明显的脑受压症状和体征、脑疝形成等。

手术方式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等。

在手术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正常的脑组织和血管,尽量减少手术创伤。

五、非手术治疗除了手术治疗外,非手术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

开展洼田饮水试验的原因
开展洼田饮水试验的原因
➢吞咽障碍
脑卒中 常见的并发症
吞咽障碍
脱水 营养不良 肺部感染 窒息甚至死亡
洼田饮水试验优点&缺点
• 优点: ➢1.明确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 ➢2.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 ➢3.避免不必要的留置胃管 ➢4.及早予置鼻胃管鼻饲能有效减少肺部感染
的发生率 • 缺点:
• 有创颅内压监测的方法有脑室内、 脑实质内、蛛网膜下腔、硬膜下和硬膜外。 脑室内置 管是目前的金标准,其在监测烦内压的同时可通过 释放脑脊液来降 低颜内压,该方法相对准确、漂移少。微小探头监测应该置入皮层下或者骨 板下至少 2 cm。颜内压探头的置人手术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B-2)[11], 监测的时程一般不超过14天。
神经功能监测
• ICP CPP • CBF • 神经电生理 • 神经影像
ICP CPP
• 本共识建议颅内压监测指征: • (1)颅脑损伤:①GCS评分 3 ~8分且头颅CT扫描异常(有血肿、挫裂
伤、脑肿 胀、脑疝或基底池受压)(B-2);②评分3 ~8分但 CT无明显 异常者,如果患者年龄> 40岁,收缩压< 90 mm Hg(l mm Hg = 0.133 kpa)且高度怀疑有颅内病情进展性变化时,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考虑 进行颅内压监测(c-3) [2];③Gcs 9-12分,应根据临床表现、影像资料、 是否需要镇静以及合并伤情况综 合评估,如患者有颅内压增高之可能, 必要时也行颅内压监测。 • (2)有明显意识障碍的蛛网膜 下腔出血、自发性脑出血以及出血破人 脑室系统需 要脑室外引流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实施颅内压监测 (c-3)。 • (3)脑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可根 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 (4)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 ,合并顽固性颅内高压可以进行频内 压监测并脑室外引流附注控制颅内压 。

重症颅脑损伤颅内压监测护理

重症颅脑损伤颅内压监测护理

重症颅脑损伤颅内压监测护理发表时间:2019-09-05T10:20:43.647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6期作者:张苗苗宋海霞苏嫦娥刘礼燕[导读] 颅内压增高(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是患者颅内病症与继发性病变的一种现象,也是神经外科病症造成患者死亡的一大因素。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81集团军医院重症医学科河北张家口 075000)摘要:监测颅内压已成为颅脑损伤患者的中心监护措施之一,颅内压监测的护理也成为护理人员的重点护理项目。

关键词:颅脑损伤;颅内压监测颅内压增高(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是患者颅内病症与继发性病变的一种现象,也是神经外科病症造成患者死亡的一大因素。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是应用传感器与监护仪动态对患者颅内压进行测定的手段之一,当前颅内压监测是一种诊断患者颅内高压最为迅速、与准确的方式,也是观察罹患脑部病症患者实际病症情况改变、观测患者手术时机以及指导患者应用临床药物的重要方式之一。

颅内压监测比较快捷,测量患者高压比较准确,也是监护ICP最为准确的手段。

颅内压监测还可以兼做脑室外持续引流而达到减压效果,还可进行脑室内药物注射治疗等。

目前临床上颅内压监测多为有创方式,使用繁琐,患者发生的相关并发症多,所以,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相关护理人员不仅要对患者ICP的改变进行密切的观察,还要注重做好护理工作,避免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现总结如下。

1颅外因素对ICP影响的观察和护理(1)呼吸道因素: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长期卧床,常常并发肺部感染,痰多,容易导致呼吸道不畅,表现为舌根后坠,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下降,脑供氧不足,导致脑水肿加剧,ICP升高。

此时应多翻身拍背,协助排痰,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改善通气功能(2)躁动因素;部分颅脑创伤患者表现为:躁动不安,可伴有四肢肌张力增高,血压升高,发热等,致ICP:升高,此时适当使用镇静剂,肌松剂,患者精神状态平稳后,ICP可恢复(3)尿潴留或大便困难,意识不清,卧床易导致尿潴留或大便困难,表现为烦躁不安,腹压,血压升高,ICP升高,查体发现膀胱区饱满,留置导尿管后放出大量尿液,肛检可及大便硬结,予肛塞开塞露或予清洁灌肠(4)引流管因素,当引流液突然减少,ICP升高,则应考虑到引流管不畅,引流管内因血凝块或坏死脑组织,脉络丛的碎片阻塞,阻塞部位往往位于三通开关的远端,如阻塞部位位于三通开关的近端,则ICP.不会升高,因此要注意鉴别,引流管不畅可予生理盐水或含尿激酶的生理盐水冲洗。

基于颅内压检测数据中西医结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及护理

基于颅内压检测数据中西医结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及护理

基于颅内压检测数据中西医结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及护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颅内压检测数据在重型颅脑损伤(TBI)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西医和中医在治疗和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时都有各自的优势,因此结合两种医学理念和方法,可以更有效地帮助患者康复。

本文将就基于颅内压检测数据中西医结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及护理进行探讨。

一、西医治疗与护理西医治疗和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时,首要任务是通过颅内压检测数据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同时采取各种必要措施降低颅内压,保护患者的脑组织。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依据颅内压检测数据确定治疗方案颅内压监测是评估TB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手段。

根据颅内压监测数据,医生可以判断患者的颅内压是否升高,及时调整用药和治疗方法,以避免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

在西医治疗过程中,颅内压监测数据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2. 使用降颅内压药物对于颅内压升高的TBI患者,西医常常会使用降颅内压药物来减轻颅内压,保护脑组织。

这些药物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呋塞米等,可以通过不同途径降低颅内压,缓解患者的症状。

3. 采用手术干预对于一些重型TBI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颅内压监测数据仍然升高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干预。

这种干预包括去除颅内血肿、减压术等,通过手术的方式减轻颅内压,保护脑组织。

4. 监测病情变化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通过颅内压监测数据实时了解患者的颅内压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中医注重整体调理和病因治疗,对于TBI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同样能发挥积极作用。

结合颅内压监测数据,中医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过中药治疗和针灸推拿等方法促进患者的康复。

1. 中药调理结合颅内压监测数据,中医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病情特点,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痰止咳等功效的中药来调理患者的身体,帮助患者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组织的供血和营养状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雅图国际专家共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监测的管理方案解读2019
翻译:常涛杨彦龙郭清保史正华鲁华山
审校:李立宏
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急诊科重症创伤中心
概述
1. 42位不同地区、洲际的临床专家(神经重症专家10人,神经外科专家23人,神经病学专家5人,创伤外科专家2人,急诊内科专家2人)组成协商工作组。

2. 八次重复问卷调查及评论,面对面会议包括小组讨论,全体修订、投票表决的形式,达成共识的方案需要获得至少80%的专家同意。

最终形成0级基础管理方案(图1)和3级干预方案(更高的级别存在更高干预的风险)(图2),18项干预措施,10项不宜应用措施(表1);危重神经功能恶化及管理的方案(图3);根据交通信号灯模型对颅内压撤除、中断镇静评估神经功能状态的意见制定热图(图4,5)。

3. 专家意见汇总方式德尔菲法。

4. 患者影像评估方法采用Marshall CT分级,术后患者的影像分级与术前评估方法一样,例如术后的表述方法为EML/DI IV。

5. 讨论部分:专家共识(简称共识)借鉴2016版颅脑创伤救治指南启动颅内压/脑灌注压管理阈值为22mmHg/60mmHg。

共识并非要求临床医师僵化的按照三级方案进行临床干预,如果低级别治疗方案无效,医师应该对颅内压异常的时长保持警惕,并且考虑采取更高级别的强化治疗方案,例如大脑半球肿胀导致中线严重移位,初始颅内压高,更倾向于跨级别治疗而非采取逐级治疗。

0级的镇静、镇痛目标是使患者舒适、耐受呼吸机,而非控制颅内压(图1);1级的镇静、镇痛治疗目标是控制颅内压。

在没有PbtO₂监测的情况下,轻度过度通气都要谨慎。

专家委员会没有比较不同高渗溶液哪个更好,也没有对低剂量或高剂量进行推荐。

巴比妥诱导昏迷时要进行EEG监测,滴定治疗的浓度上限是产生爆发抑制,此时增加剂量不期望降低ICP,反而增加毒性作用。

对于共识不推荐的应用的治疗方案,专家组认为在某些情况下,经验丰富的临床专家可在不经常和谨慎考虑的情况下合理使用这些方案。

6. 未达成共识的问题:对本版共识是否需要解决以下三大方向问题,专家意见不一致: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管理、区别治疗是否存在脑自动调节功能、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管理;在计算机化瞳孔测量、持续泵入高渗盐水、吲哚美辛控制颅内压、持续或间断性引流CSF亦未达成一致。

*推荐在使用甘露醇和高渗盐水渗透治疗时的血钠浓度阈值为155mEq/L,渗透压阈值为320mEq/L。

**肌松剂应用时首先试验性应用,降低颅内压有效时继续应用。

†Rosenthal G.et al 2011。

‡巴比妥类药物只有证实在控制颅内压有效时才能继续应用,持续应用剂量不能发生爆发抑制;避免发生低血压。

图2.基于共识的颅内压指导下的重型颅脑损伤处理方案。

右上方提示层级与治疗方案选择的原则。

低层级的措施比高层级的副作用小,应当首先被应用。

升级层间的治疗方案时应当重新评估病情,对治疗无效的因素进行补救。

CPP 脑灌注压,EEG 脑电图,EVD 脑室外引流, ICP颅内压,MAP 平均动脉压,PaCO2二氧化碳分压。

图4.专家共识意见之ICP可接受的患者撤除颅内压的安全性。

热图是每个共识委员会成员对患者在不同条件(瞳孔、GCS运动评分,修订的CT分级,ICP可接受的时长,控制颅内压时采取的治疗强度0级,1级,2级或3级)下撤除ICP监测可能性的汇总分析。

绿色,黄色和红色分别代表“安全撤除”、“谨慎撤除”、“不能撤除”,过渡颜色意味着中间转化趋势。

使用时,选择代表ICP治疗历史的热图,然后根据所呈现的变量选择恰当的单元格来反映患者撤除ICP的风险。

相应单元格颜色代表委员会成员对患者在该状态时撤除ICP的态度,最终还需治疗医师评估该措施的价值做决定。

AP 异常瞳孔,CT 计算机断层扫描,DI弥散性损伤(根据Marshall CT评分诊断),GCS 格拉斯哥评分,EML 清除占位病变(根据Marshall CT评分诊断),ICP 颅内压,NP 正常瞳孔。

图 5.不同级别措施控制颅内压后,准确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时中断镇静治疗安全性的专家意见。

热图代表委员会成员对不同状态(瞳孔、GCS运动评分,修订的CT分级,ICP可接受的时长,控制颅内压的治疗强度0级,1级,2级或3级强度)下中断镇静评估神经功能状态的倾向性。

绿色,黄色和红色分别代表“安全中断”、“谨慎中断”、“不能中断”,过渡颜色意味着中间转化趋势。

使用时,选择代表ICP治疗历史的热图,然后根据所呈现的变量选择恰当的单元格来反映患者中断镇静的风险。

相应单元格颜色代表委员会成员在患者该状态时对中断镇静治疗的态度,最终还需治疗医师评估该措施的价值做决定。

AP 异常瞳孔,CT 计算机断层扫描,DI弥散性损伤(根据Marshall CT评分诊断),GCS 格拉斯哥评分,EML 清除占位病变(根据Marshall CT评分诊断),ICP 颅内压,NP 正常瞳孔。

李立宏教授注解与评价
1. 德尔菲法注解:德尔菲法最初产生于科技领域,后来逐渐被应用于任何领域的预测,如军事预测、人口预测、医疗保健预测、经营和需求预测、教育预测及评价、决策、管理沟通和规划工作。

典型特征:吸收专家参与预测,充分利用专家的经验和学识;采用匿名或背靠背的方式,能使每一位专家独立自由地作出自己的判断;预测过程几轮反馈,使专家的意见逐渐趋同。

2. 共识参考文献13注解:诱导血压变化评估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 Type1(被动相关性):MAP升高或降低,ICP同步升高或降低,这种情况被认为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完全受损。

Type2(压力稳定相关性):MAP波动时ICP无或者轻微波动,这种情况被认为血管自动调节功能正常,但ICP变化不大可能与脑顺应性相关。

Type3(主动相关性):MAP升高或降低,ICP 同步降低或升高,这种情况被认为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完全正常。

具体方法:去氧肾上腺素诱导MAP50-100mmHg波动血压波,MAP升高的过程中Type1转为Type2/3的交点为下位阈值点,进一步升高MAP时,Type2/3转为Type1的交界点为上位预值点。

临床管理的最佳CPP稍高于下位阈值点;上位阈值点意义尚不清楚。

对于全程都是Type1的治疗目标不再是维持恰当的CPP,应该是颈静脉应饱和度监测或脑组织氧分压监测,脑血流综合管理(举例及机制见附图1)。

3. 对拔除颅内压的热图注解(图4):植入ICP后颅内压一直正常,无论患者状态如何,也最好保留颅内压探头≥48h;植入ICP后颅内压轻度增高,经过1级治疗颅内压能够接受,最好保留到72h;植入ICP后颅内压中-重度增高,经过2-3级治疗颅内压能够接受,最好留置颅内压>72h。

4. 对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态中断镇静治疗安全性的注解(图5):采用1级治疗措施控制颅内压后,不论患者的状态如何,ICP能够接受的程度持续24h,需要评估神经功能状态而中断镇静治疗时较安全;采用1级治疗措施但既往可能需要2级或3级措施控制颅内压时,不论患者的状态如何,ICP能够接受的程度持续>48h,需要评估神经功能状态而中断镇静治疗时较安全;采用2或3级治疗措施控制颅内压时,不论患者的状态如何,ICP能够接受的程度持续>72h,需要评估神经功能状态而中断镇静治疗仍需谨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