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合集下载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

信息技术涵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

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难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

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捑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

课程围绕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培养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二)基本理念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公民课程标准面对网络和数字化工具不断普及的现实,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敏感度和适应性,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利用信息社会中的海量信息、丰富媒体和多样化技术工具,优化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现代科学性、技术性和应用性的学科。

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信息社会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要求。

具体目标如下:1.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使其具备信息获取、加工、分析和应用的基本能力;2.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具备信息技术应用的创新和实践能力;3.培养学生的信息伦理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使其能够合理、规范、安全地利用信息技术;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跨学科综合应用能力,使其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信息技术应用人才。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编程语言-网页制作-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安全与伦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办公软件应用-数据处理与分析-图像处理与制作-网络资源获取与整理-网络搜索与筛选-网络信息发布与分享-多媒体资料的编辑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3.信息技术实践与创新能力-分组协作实践-项目开发实践-程序设计和编码-网页制作和排版-多媒体技术创作-数据库设计与应用-网络安全实践-信息技术创新实践4.信息技术伦理与安全-信息技术伦理概念与原则-信息安全意识教育-网络数据保护与隐私保护-网络安全技术与方法-信息技术应用规范第三部分: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案例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跨学科整合教学法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设备-在线教学资源-虚拟仿真软件-数据库应用软件-网页制作工具-编程开发工具第四部分:评价策略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日常评价、作业评价、实验评价、项目评价等,形成全面的学生评价体系。

评价重点应放在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上,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实际水平考核。

(完整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完整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二)基本理念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二)课程目标三、课程结构(一)设计依据(二)结构(三)学分与选课四、课程内容(一)必修课程(二)选择性必修课程(三)选修课程五、学业质量(一)学业质量内涵(二)学业质量水平(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六、实施建议(一)教学与评价建议(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附录附录1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附录2项目教学案例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

信息技术覆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

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

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

课程圈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增强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第一部分:前言信息技术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学科。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标准需要不断更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本次修订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使得信息技术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第二部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本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和软件,进行信息的获取、处理、传递和应用。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能够主动获取和利用信息,具有正确的信息判断能力和信息伦理意识。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在信息技术领域进行创新实践,开展自主设计和开发工作。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其能够在信息技术领域中进行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

第三部分: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和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三个方面。

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知识、网络技术知识、信息安全知识等内容。

学生应该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网络基本知识、信息安全意识等方面的知识。

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和软件进行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应用的能力。

学生应该掌握文档处理、图像处理、多媒体处理、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应用技能,并能够运用这些技能进行实际工作和研究。

3.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设计和开发工作的能力。

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软件开发和应用程序设计,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第四部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和应用。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概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概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概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概览[序]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育部对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全面改革,发布了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这一课程标准进行全面评估,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标准。

[1. 背景介绍]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过去长期内以软件应用为主,对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相对薄弱。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教育部发布了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围绕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 课程目标和任务]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制定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信息化时代所需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课程的任务是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3. 课程内容和要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注重学科知识与实际能力的结合,通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工具应用、信息技术系统开发等模块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课程还要求学生具备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从事信息技术相关工作的综合素质。

[4. 课程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针对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课程标准提出了多种教学方式,如实验教学、项目教学、研究性学习等,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评价方面,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文的评估,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内容和要求。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6)(一)课程性质 (6)(二)基本理念 (6)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6)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7)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7)4.培育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7)5.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 (7)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8)(一)学科核心素养 (8)1.信息意识 (8)2.计算思维 (8)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8)4.信息社会责任 (9)(二)课程目标 (9)三、课程结构 (9)(一)设计依据 (9)1.以立德树人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9)2.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设置课程结构与内容 (9)3.参照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 (10)4.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发展特征 (10)(二)结构 (10)(三)学分与选课 (11)四、课程内容 (11)(一)必修课程 (11)模块1:数据与计算 (11)【内容要求】 (11)【教学提示】 (12)【学业要求】 (13)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 (13)【内容要求】 (13)【教学提示】 (14)【学业要求】 (14)(二)选择性必修课程 (15)模块1:数据与数据结构 (15)【内容要求】 (15)【教学提示】 (15)【学业要求】 (16)模块2:网络基础 (16)【内容要求】 (16)【教学提示】 (17)【学业要求】 (17)模块3:数据管理与分析 (18)【内容要求】 (18)【教学提示】 (19)【学业要求】 (19)模块4:人工智能初步 (19)【内容要求】 (20)【教学提示】 (20)【学业要求】 (20)模块5:三维设计与创意 (21)【内容要求】 (21)【教学提示】 (21)【学业要求】 (22)模块6:开源硬件项目设计 (22)【内容要求】 (23)【教学提示】 (23)【学业要求】 (24)(三)选修课程 (24)模块1:算法初步 (24)【内容要求】 (24)【教学提示】 (25)【学业要求】 (25)模块2:移动应用设计 (25)【内容要求】 (26)【教学提示】 (26)【学业要求】 (27)五、学业质量 (27)(一)学业质量内涵 (27)(二)学业质量水平 (27)水平1质量描述 (27)水平2质量描述 (28)水平3质量描述: (29)水平4质量描述: (29)(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30)六、实施建议 (30)(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30)1.教学建议 (30)(1)领会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31)(2)把握项目学习本质,以项目整合课堂教学 (31)(3)重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加强学生探究性学习 (33)(4)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 (33)2.评价建议 (33)(1)评价的原则 (34)(2)评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34)(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37)1.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37)2.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 (37)3.命题建议 (38)(1)关注品徳教育,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38)(2)以考查学科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核 (38)(3)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命题指标,关注学生发展,突出能力考核 (38)(三)教材编写建议 (40)1.教材编写指导原则 (40)2.教材的内容选择 (41)3.教材的内容编排 (41)(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42)1.关于师资 (42)2.关于基础设施设备 (43)3.关于教学资源 (43)附录 (43)附录1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43)(一)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与表现形式 (43)1.信息意识 (43)2.计算思维 (44)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44)4.信息社会责任 (44)(二)水平划分与描述 (44)素养1:信息意识 (44)素养2:计算思维 (45)素养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46)素养4:信息社会责任 (46)附录2 项目教学案例 (47)“使用灯语交流信息”项目活动 (47)【学科核心素养】 (47)【内容要求】 (47)【学业要求】 (48)【情境设置】 (48)【项目主题】 (48)【项目活动】 (48)【拓展思考】 (49)【项目实施说明】 (49)【课时建议】 (49)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三、课程结构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三、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三、课程结构(一)设计依据1.以立德树人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课程设计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思想、文化内涵和育人因素,引导学生健康的技术价值追求,提高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发展与创新的能力。

2.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设置课程结构与内容依据学分和课时规定,紧扣学科大概念体系,精心选择和架构课程内容与结构,选择课程内容,确保知识结构清晰、难易梯度合理,控制内容负荷,提供适度的认知挑战。

3.参照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依据我国基础教育的国情,借鉴国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参照先进课程体系的设计思想和已有经验,调整和优化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模块,提高课程标准的前瞻性。

4.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发展特征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理论性、工具性和实践性并重的特征,设计活动情境,注重学生在项目中学习;依托快速发展与日益更新的信息技术工具,保持对新技术成果的开放性,鼓励师生共同学习。

(二)结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组成。

课程结构如表1所示。

表1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是全面提升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强调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是每位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学习的基础。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包括“数据与计算”和“信息系统与社会”两个模块。

高中信息技术选择性必修是根据学生升学、个性化发展需要而设计的,分为升学考试类课程和个性化发展类课程。

选修性必修课程旨在为学生将来进入高校继续开展与信息技术相关方向的学习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创造提供条件。

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数据与数据结构”“网络基础”“数据管理与分析”“人工智能初步”“三维设计与创意”“开源硬件项目设计”六个模块。

其中,“数据与数据结构”“网络基础”“数据管理与分析”三个模块是为学生升学需要而设计的课程,三个模块的内容相互并列;“人工智能初步”“三维设计与创意”“开源硬件项目设计”三个模块是为学生个性化发展而设计的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进行选学。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一、前言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涵盖了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软件开发等多个领域。

为了辅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我们特制定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本标准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的训练,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次修订的主要目的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使之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通过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软件开发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信息技术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信息素养水平,增强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践和项目实践等方式,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课程应该通过团队合作和项目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课程内容1.计算机基础知识。

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等内容。

学生应该能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构成,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

2.程序设计与开发。

学生应该通过学习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和开发方法。

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设计、Web开发等内容。

3.网络技术。

学生应该通过学习网络结构、网络协议、网络安全等内容,了解网络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掌握网络管理和安全的基本方法。

4.信息系统应用。

包括办公软件的使用、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大数据应用等内容。

学生应该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了解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和大数据应用的基本原理。

5.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

学生应该通过课外实践和项目实践等方式,探索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锻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等进行了全面修订,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一、课程目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使其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和表达能力,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信息社会生活和工作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1.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具备积极的信息获取、评估、利用和创造的意识,掌握信息获取的方法和技巧,具备信息筛选、分析和评价能力,具备信息伦理和法律意识。

2.提升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学生掌握多种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具备信息加工、表达和传播能力,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信息安全和保护意识。

3.促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具备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能够开展信息技术相关的创新实践和研究,具备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创新能力。

二、课程内容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应用和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1.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获取、评价、利用和创造的基本能力和相关伦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2.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3.信息技术应用:包括办公软件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网页制作和设计、图像处理和设计等方面的具体技能和应用。

4.实践环节:包括信息技术项目实践、信息技术案例分析、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等方面的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

三、教学要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求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要求。

1.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突出信息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信息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旧课程标准突出综合实践性,新课程标准突出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课程。

新课程标准强调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从而成为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二)基本理念新旧都是5个基本理念,新旧不同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

首次提出立德树人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有效利用信息、媒体、工具,优化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帮助学生成长为有效的技术使用者、创新的技术设计者和理性的技术反思者.2。

课程结构由选修和必修两个模块,调整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个模块,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

3.强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激发学生开放、合作、协商的行动意识,鼓励运用计算思维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4.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分级体系为依据,注重情境中评价和整体性评价,评价方式促进基于项目的学习,完善标准化纸笔测试和上机测试相结合的学业评价。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新课标详细阐述了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从四个核心要素进行了具体描述,分别是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其中,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计算思维是采用计算机方式界定问题,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去学习和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

新旧共同点是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新课程目标旨在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了全面性和全体性。

课程通过提供丰富的资源,帮助学生掌握概念,了解原理,认识价值,学会分析问题,形成多元理解能力,成为合格时代公民.三、课程结构方面在设计依据上,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紧扣课程方案设置结构,参考国际标准突出前瞻性、体现学科自身发展特性,使得课程结构更为科学合理、有针对性。

2017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7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7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布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指导和规范文件,旨在明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供指导。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课程目标:明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价值目标。

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硬件知识、网络知识、数据库知识和程序设计知识;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学生具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问题求解的能力;情感与价值目标要求学生具备正确的计算机伦理和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明确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等。

其中,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基本构造、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等;网络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网络安全等;数据库技术包括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设计与管理等;程序设计包括计算机程序基本概念、算法与程序设计等。

三、教学方法:提出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实验研究等多种教学方法。

这些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评价方法:明确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方法,包括考试评价和综合评价。

考试评价主要包括知识与技能考核,可以通过笔试、上机实验等形式进行;综合评价主要包括学科综合素养的考核,包括学习态度、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总之,2017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规范,为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教师可以根据这一标准,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17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7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7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必修课程包括“数据与计算”“信息系统与社会”两个模块,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数据与数据结构”“网络基础”“数据管理与分析”“人工智能初步”“三维设计与创意”“开源硬件项目设计”六个模块,选修课程包括“算法初步”“移动应用设计”两个模块。

在必修课程中有机融入了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在选择性必修课程中设置了模块4“人工智能初步”,要求通过模块学习,学生应该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及概念,能描述典型人工智能算法的实现过程,通过搭建简单的人工智能应用模块,亲历设计与实现简单智能系统的基本过程与方法,增强利用智能技术服务人类发展的责任感。

在课程实施方面,2017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建议:1. 把握信息时代要求,注重新知识、新技术、新软件的学习和掌握,注重与义务教育阶段和大学阶段课程的衔接。

2. 关注学生发展需求,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

3. 结合普通高中教育实际,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学习和发展。

4. 关注学生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和活动,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5.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通过项目式学习、问题解决等方式进行探究和创新。

6.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方式,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7. 加强与学科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8. 积极开展校际合作和区域性活动,加强经验分享和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

同时,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2017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1. 评价目标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2.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纸笔测试、上机操作、作品评价、小组讨论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

3. 注重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采用标准化的评分标准和程序,确保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可比性。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一、前言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已经成为普通高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内容、教学要求等进行了详细规定,并于2020年进行了修订,以适应当下的教育需求和技术发展。

二、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加工、利用和传递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和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力。

三、课程内容1.基本操作技能。

包括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操作系统的使用、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和网络应用技术等内容。

2.编程与应用开发。

包括基本的编程语言学习、应用程序开发和网页设计等内容。

3.数据处理与信息安全。

包括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数据分析技术和信息安全意识等内容。

4.多媒体技术应用。

包括图像处理、视频制作和音频处理等内容。

5.信息技术与社会。

包括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信息化对社会的影响和信息伦理等内容。

四、教学要求1.突出实践性。

信息技术课程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教学要求教师注重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2.注重跨学科融合。

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和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强调综合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注重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行全面评价,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4.关注现实需求。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需要关注社会和行业的需求,及时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使其符合当下的发展趋势。

五、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
2017年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在2017年发布的中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标准也在出版发行。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发展了30多年,已经成为必修科目,是面向社会服务的一门重要学科。

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现有的2017年版课程标准已不能满足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需求,2020年修订版本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更新了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内容,使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更切合现实生活和社会需要。

首先,2020年修订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更新了语言学习内容,大幅度扩展了语言课程内容,强调学生通过探究和尝试,设计新的软件系统运行环境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创新和发现问题解决办法的能力。

其次,2020年修订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增加了网络安全课程,开设网络安全课程,通过多样的样例和案
例,以及网络攻击和防御实践,教育学生建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应对网络安全威胁能力。

此外,在2020年修订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也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要注意的职业道德和道德准则,还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通过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让学生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在社会中的不同应用,树立正确价值观和心态,并在实际技能的学习与应用中结合,让学生更加系统的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更加丰富自身综合能力。

总之,2017年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已经更新为2020年修订版,更新了课程内容,更新后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让学生能够学习到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也能在实践中更加系统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社会参与和职业道德意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5)(一)课程性质 .................................................................................................................. 5(二)基本理念ﻩ5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5)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ﻩ6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ﻩ64.培育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6)5.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ﻩ6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ﻩ7(一)学科核心素养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1.信息意识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2.计算思维 (7)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7)4.信息社会责任ﻩ8(二)课程目标ﻩ8三、课程结构ﻩ8(一)设计依据ﻩ81.以立德树人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82.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设置课程结构与内容ﻩ83.参照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ﻩ94.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发展特征ﻩ9(二)结构ﻩ9(三)学分与选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课程内容....................................................................................................................... 10(一)必修课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

它是高中学生在接受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四个核心要素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共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具体内涵表述如下。

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

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够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分析数据中所承载的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愿意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

2.计算思维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

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

具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学生,能够认识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性,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习惯;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操作技能,用于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助力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第一部分:前言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进行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旨在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意识和信息素养,使他们能够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开发、数据处理、程序设计等方面的技能。

3.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在信息技术领域进行探索和实践。

4.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伦理和社会责任意识,引导他们正确、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网络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建立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体系。

2.动态网站开发学习HTML、CSS、JavaScript等技术,了解网站的基本结构和设计原理,具备基本的网站开发能力。

3.数据库应用学习数据库的基本概念、SQL语言,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4.程序设计与开发学习基本的算法和程序设计原理,掌握至少一种编程语言,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5.信息技术与创新实践进行一定的项目实践,包括信息系统设计、数据处理、程序开发等方面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创新能力。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1.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2.实践操作为主课堂教学要以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为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

3.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在项目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引导他们在团队中协作解决问题。

4.注重思维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第五部分:评价方式1.能力测试通过编程作业、网站设计、数据库查询等能力测试,评价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一、课程背景和意义信息技术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它贯穿于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通过统一的课程体系和内容要求,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就业做好准备。

二、课程目标1.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计算机硬件、网络、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使其能够正确理解和利用信息资源。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使其能够在团队中发挥作用。

5.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安全意识和职业道德,使其能够健康、安全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

三、课程内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计算机基础知识: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包括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网络等内容。

2.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学生掌握办公软件、图像处理软件、多媒体制作软件等的基本操作技能。

3.程序设计:培养学生掌握至少一种程序设计语言,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信息安全:介绍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安全意识和应对策略。

5.数据库应用:介绍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掌握数据管理和查询的基本技能。

6.信息技术与社会:介绍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伦理和道德观念。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当多样化,包括讲授、实验、案例分析、课外阅读、实践操作等。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资源、实验室设备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此外,学校应当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信息技术竞赛、项目实践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一、课程目标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信息技术文化素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具备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具有信息化时代所需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课程内容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多媒体技术-程序设计与开发2.信息技术应用-办公自动化应用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数据库应用-信息安全应用-网络应用3.信息技术与社会-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信息技术的伦理道德问题-信息技术的法律法规4.信息技术与创新-信息技术下的创新思维-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设计-信息技术与创新的案例分析5.信息技术实践-使用计算机进行问题求解-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交流-进行多媒体设计与制作-数据库设计与应用实践-信息安全技术实践三、课程要求1.学生在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方面要求掌握计算机系统基本原理、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基础知识,并能够进行实际应用。

2.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要求具备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技术、数据库应用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3.学生要具备信息技术与社会、经济、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基本了解,能够在信息社会中健康、安全、积极地参与。

4.学生要具备信息技术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设计和实践活动。

5.学生要具备信息技术实践技能,能够灵活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进行问题解决和学习交流。

四、课程实施1.课程设置根据课程标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可分为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

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等内容。

拓展课程主要包括信息技术与社会、信息技术与创新等内容。

2.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程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授课、案例分析、实验操作、项目实践等。

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二)基本理念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二)课程目标三、课程结构(一)设计依据(二)结构(三)学分与选课四、课程内容(一)必修课程(二)选择性必修课程(三)选修课程五、学业质量(一)学业质量内涵(二)学业质量水平(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六、实施建议(一)教学与评价建议(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附录附录1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附录2项目教学案例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

信息技术覆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

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

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

课程圈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增强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二)基本理念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课程标准面对网络和数字化工具不断普及的现实,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敏感度和适应性,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利用信息社会中的海量信息、丰富媒体和多样化技术工具,优化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课程标准引导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个人与社会关系、思考信息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履行个人在信息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成长为有效的技术使用者、创新的技术设计者和理性的技术反思者。

2.设计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课程结构遵循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和个性化学习需要,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层次性、多样性和选择性。

课程的必修部分致力于构建我国高中阶段全体学生信息素养的共同基础,关注系统性、实践性和迁移性;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部分致力于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问题情境的复杂度,为学科兴趣浓厚、学科专长明显的学生提供挑战性的学习机会。

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课程内容紧扣数据、算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等学科大概念,结合信息技术变革的前沿知识与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感悟信息技术学科方法与学科思想;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在课程中嵌入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和情境;结合数据加工、问题解决和信息系统操作的真实过程,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增强他们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实现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

4.培养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课程实施考虑到不同背景和知识基础的学生,倡导多元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开放、合作、协商和注重证据的行动意识,使其积极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交互性、真实性的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运用计算思维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体验信息技术行业实践者真实的工作模式和思考方式;创造机会使学生感受信息技术所引发的价值冲突,思考个体的信息行为对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影响。

5.构意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课程评价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分级体系为依据,利用多元方式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采集学习数据。

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学习,优化教学,评估学业成就;注重情境中的评价和整体性评价,评价方式和评价工具应支持学生自主和协作地进行数字化问题解决,促进基于项目的学习;完善标准化纸笔测试和上机测试相结合的学业评价,针对专业能力较的学生,可引导其完成案例分析报告或研究性论文。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

它们是高中学生在接受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

四个核心要素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共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具体内涵表述如下。

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

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够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分析数据中所承载的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作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愿意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

2计算思维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

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

具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学生,能够认识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性,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习惯;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操作技能,用于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助力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

4.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

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既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人的食法权益,又能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有积极学习的态度、理性判断和负责行动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

课程通过提供技术多样、资源丰富的数字化环境,帮助学生掌握数据、算法、信息系统、信息社会等学科大概念,了解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认识信息系统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学会运用计算思维识别与分析问题,抽象、建模与设计系统性解决方案,理解信息社会特征,自觉遵循信息社会规范,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过程中形成对人与世界的多元理解力,负责、有效地参与到社会共同体中,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合格中国公民。

三、课程结构(一)设计依据1.以立德树人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感想课程设计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思想、文化内涵和育人因素,引导学生健康的技术价值迫求,提高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发展与创新的能力。

2.披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来设置课程结构与内容依据学分和课时规定,紧扣学科大概念体系,精心架构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内容,确保知识体系清晰、难易梯度合理,控制内容负荷,提供适度的认知挑战。

3.参照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依据我国基础教育的国情,借鉴国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参照先进课程体系的设计思想和已有经验,调整和优化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模块,提高课程标准的前瞻性。

4.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发展特征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理论性、工具性和实践性并重的特征,设计活动情境,注重学生在项目中学习;依托快速发展与日益更新的信息技术工具,保持对新技术成果的开放性,鼓励师生共同学习。

(二)结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组成。

课程结构如表1所示。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是全面提升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强调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是每位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学习的基础。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包括“数据与计算”和“信息系统与社会”两个模块。

高中信息技术选择性必修课想是根据学生升学、个性化发展需要而设计的,分为升学考试类课程和个性化发展类课程。

选择性必修课程旨在为学生将来进入高校继续开展与信息技术相关方向的学习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创造提供条件。

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数据与数据结构”“网络基础”“数据管理与分析”“人工智能初步”“三维设计与创意”“开源硬件项目设计”六个模块。

其中,“数据与数据结构”“网络基础”“数据管理与分析”三个模块是为学生升学需要而设计的课程,三个模块的内容相互并列;“人工智能初步”“三维设计与创意”“开源硬件项目设计”三个模块是为学生个性化发展而设计的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进行选学。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是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业发展、职业选择而设计的自主选修课程,为学校开设信息技术校本课程预留空间。

选修课程包括“算法初步”“移动应用设计”以及各高中自行开设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

(三)学分与选课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的学分为3学分,每学分18课时,共54课时。

必修课程是本学科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依据,学生学完必修课程后,可参加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学生在修满信息技术必修学分的基础上,可根据兴趣爱好、学业发展和职业倾向,学习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发展个性化的信息技术能力或达到更高的学业水平。

选择性必修和透修课程中,每个模块为2学分,每学分18课时,需36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