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职高高一像山那样思考教案.doc

合集下载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含多场景)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含多场景)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像山那样思考》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课文《像山那样思考》的阅读与分析。

2.讨论与思考:如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自然和环保问题?3.写作练习:以“像山那样思考”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自然景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引出课文《像山那样思考》。

2.阅读课文:让学生阅读课文《像山那样思考》,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考方式。

4.讨论与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自然和环保问题。

例如,从人类的利益出发,我们可能会破坏自然环境;而从自然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

5.写作练习:让学生以“像山那样思考”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思考方式,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环保的看法。

6.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继续思考和总结课文中的观点,并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四、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2.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写作质量:评价学生的写作练习,看他们是否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思考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

4.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回家后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总结和思考。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像山那样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自然和环保问题。

通过讨论和写作练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观点和思考方式,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完整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完整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完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关键概念。

(2)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3)培养批判性思维,对文章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2)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分析文章的论点和论据。

(3)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2)培养同理心,理解其他生物和自然环境的感受。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导入: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兴趣。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3. 内容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点,解释关键概念。

4. 案例分析: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案例,分析其意义和启示。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观点,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反思自己的思考方式。

三、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像山那样思考》原文。

2. 多媒体课件:教师准备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3. 参考资料:与文章主题相关的文章、研究报告等。

4. 讨论工具:用于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的工具,如白板、投影仪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等。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批判性思维:评估学生在分析和评价文章观点时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团队协作能力: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时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兴趣。

2. 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3. 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点,解释关键概念。

《像山那样思考》的教案范文

《像山那样思考》的教案范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对文章深入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主题:《像山那样思考》2.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3. 教学难点:对文章深入思考和批判性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4. 深入思考: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观点进行批判性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5.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反思自己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认识和行为。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主要观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 学生对文章深入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文章《像山那样思考》。

2. 与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 分组讨论的道具或工具。

六、教学准备:1. 提前准备文章《像山那样思考》的打印副本。

2. 搜集与文章主题相关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图片、视频或新闻报道。

3. 准备分组讨论的问题列表,以便在课堂讨论时使用。

4. 准备黑板或电子白板,以便于记录学生的重要观点。

七、教学方法:1. 互动式阅读:鼓励学生提问,共同探讨文章中的难点。

2. 案例分析:通过展示真实的环境保护案例,让学生联系文章内容进行思考。

3. 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结构和主要观点。

4.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2. 初读文章: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文章,了解大意。

3. 精读文章: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深入理解作者观点。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像山那样思考”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2.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关系。

3.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像山那样思考》2. 讨论话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3. 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关于和谐共生的项目计划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你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怎样的?”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像山那样思考》,教师提问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话题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4.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设计项目计划,通过实际行动践行和谐共生理念。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学生讨论能力的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思考深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实践活动评价:评价学生项目计划的创意、实施能力和对和谐共生理念的践行情况。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像山那样思考》2. 参考资料: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章、视频等。

3. 实践活动材料:学生分组设计项目计划所需的材料。

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鼓励学生提出独特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在实践活动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践行和谐共生理念的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案例分析:以《像山那样思考》为例,分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关系。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设计范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设计范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分析和评价文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主要内容概述:本文以山为比喻,提出了人类应该像山一样思考,即从宏观的角度去观察、理解和处理问题,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重点词汇和短语:like mountn thinking, observe, understand, harmonious coexistence.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接受像山一样思考的理念,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像山一样思考。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文章的内容和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风光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2. 阅读: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 讲解: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4.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像山一样思考。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内容和观点,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6. 总结: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强调像山一样思考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阐述和逻辑性。

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和改进方向。

六、教学拓展1. 引入相关书籍和文献:推荐学生阅读与环境保护、生态思考相关的书籍和文献,如《自然的智慧》、《地球宪章》等,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2. 观看环保纪录片: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纪录片,如《地球脉动》、《家园》,以加深学生对自然环境问题的认识。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完整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完整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完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2)掌握文章中提到的“山的智慧”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3)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观点;(2)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探讨山的智慧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2)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文章作者、出处及文章发表的时间,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为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做好铺垫。

2. 文章主要观点:(1)山的基本特征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地位;(2)山所具有的智慧,如沉稳、坚韧、包容等;(3)人类如何从山那里汲取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中提到的山的智慧;(2)如何将山的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山的智慧与人类智慧的关系;(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山峰,激发学生对山的兴趣,为学习文章内容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标记出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章中的关键观点,如山的智慧、人类如何从山那里汲取智慧等,分享讨论成果。

4.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环境保护、人际关系等,探讨山的智慧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5. 总结提升:五、课后作业1. 根据文章内容,总结山的智慧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山的智慧解决问题;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能否阐述山的智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是否能将山的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主要概念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主要内容概述:文章以山的视角来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像山那样思考”的理念,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2. 重点概念和观点:a. 山作为自然界的智者,具有超越人类智慧的思考方式。

b. 人类应该从山的思考方式中汲取智慧,学会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c. 山的思考方式是一种整体性、长远性的思考,人类应该学会从整体和长远的视角看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 案例分析:教师提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并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像山那样思考”的理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和写作:评估学生在作业和写作中的表现,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观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提问,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文章《像山那样思考》原文及注释版。

2. 与文章相关的视频材料,如自然环境保护纪录片、生态学讲座等。

3. 案例研究材料,包括不同地区生态环境的案例分析。

4. 讨论问题指南,用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 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像山那样思考》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课文中的关键概念和观点。

3. 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像山那样思考》,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回答相关问题。

3. 讨论与分析: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概念和观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4. 案例研究:让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和措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估。

2. 学生讨论、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估。

3. 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的评估。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像山那样思考》。

2. 自然风光图片。

3. 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资料。

4. 小组讨论记录表。

5. 心得体会模板。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有关大自然的图片、视频和文章,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2. 课堂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3. 阅读理解: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像山那样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4.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6. 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项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课题。

7. 总结与反思: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七、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设计范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设计范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设计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思考自然界的智慧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1.2 教学内容介绍山在自然界中的角色引导学生思考山如何思考1.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享个人观点1.4 教学步骤1.4.1 观看图片或视频:展示山的自然景观,引发学生对山的思考1.4.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山的特点和山如何思考1.4.3 分享观点: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1.4.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强调山的智慧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第二章:山的智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如何展示智慧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如何从山中学习2.2 教学内容分析山的特点和山的智慧探讨人类如何从山中学习2.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享个人观点2.4 教学步骤2.4.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山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2.4.2 分享观点: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2.4.3 案例研究:介绍一些人类从山中学习的例子,如登山、生态旅游等2.4.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强调人类从山中学习的重要性第三章:环境问题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引导学生思考环境问题对山的影响3.2 教学内容分析当前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探讨环境问题对山的影响3.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享个人观点3.4 教学步骤3.4.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3.4.2 分享观点: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3.4.3 案例研究:介绍一些环境问题对山的影响的例子,如山体滑坡、森林砍伐等3.4.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第四章:保护山的行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保护山的行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可以为保护山做些什么4.2 教学内容分析保护山的行动的种类和效果探讨个人如何参与保护山的行动4.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享个人观点4.4 教学步骤4.4.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保护山的行动的种类和效果4.4.2 分享观点: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4.4.3 案例研究:介绍一些个人参与保护山的事例,如植树造林、减少污染等4.4.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强调个人参与保护山的重要性第五章:课程总结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并总结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本课程的理解和感悟5.2 教学内容回顾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对本课程的理解和感悟5.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享个人观点5.4 教学步骤5.4.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对本课程的理解和感悟5.4.2 分享观点: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5.4.3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第六章:生态系统服务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服务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6.2 教学内容分析山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如水源保护、碳捕获等探讨这些服务对人类社会的影响6.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享个人观点6.4 教学步骤6.4.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山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6.4.2 分享观点: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6.4.3 案例研究:介绍一些山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的实例,如水坝建设、生态旅游等6.4.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强调保护山的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性第七章:文化与山的联系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化与山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对环境保护的影响7.2 教学内容分析文化与山的联系,如宗教、艺术等探讨文化对环境保护的影响7.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享个人观点7.4 教学步骤7.4.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文化与山的联系7.4.2 分享观点: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7.4.3 案例研究:介绍一些文化对环境保护的影响的实例,如山节、环境教育等7.4.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强调文化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第八章:全球视野下的山地问题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全球范围内的山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全球山地问题的解决方案8.2 教学内容分析全球范围内的山地问题,如气候变化、土地退化等探讨全球山地问题的解决方案8.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享个人观点8.4 教学步骤8.4.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全球范围内的山地问题8.4.2 分享观点: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8.4.3 案例研究:介绍一些全球山地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实例,如国际合作项目、可持续发展等8.4.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强调全球合作解决山地问题的重要性第九章:创新与可持续性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创新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9.2 教学内容分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探讨创新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9.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享个人观点9.4 教学步骤9.4.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9.4.2 分享观点: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9.4.3 案例研究:介绍一些创新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的实例,如绿色能源技术、循环经济等9.4.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强调创新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第十章:课程反思与行动规划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整个课程内容,进行反思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环境保护行动10.2 教学内容回顾整个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环境保护行动10.3 教学方法个人反思分享个人行动规划10.4 教学步骤10.4.1 个人反思:让学生独立反思整个课程内容,思考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感悟10.4.2 分享观点: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环境保护行动规划,包括目标、行动计划和实施策略10.4.3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行动规划,强调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和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设计范文,共包含十个章节。

(完整版)《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完整版)《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02
教材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本文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一篇重要课文,对于提高学生 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培养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03
教材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 和阅读方法;学习本文之后,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学生 的文学视野和思维深度。
学生特点与需求
01
学生年龄段与认知特点
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或改进意见,培养创新意 识和实践能力。
05 教学反思与改进策略
教学效果回顾及总结
01
02
03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回顾本课教学目标,分析 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 的差距。
教学方法运用评价
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 客观评价,总结其优缺点 。
学生表现评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评估他们的学习状态、 参与度和掌握情况。
相关视频与图片资料
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等资料,辅助课堂教学。
在线测试与互动平台
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在线测试、互动讨论等,丰富教学手段。
校园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环保主题活动
结合课文内容,开展以环保为主 题的校园活动,如垃圾分类、植
树节等。
校园文学创作
鼓励学生创作与环保、自然相关 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
01
通过阅读文本,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大山的深情描绘,进 而感悟到自然之美。
02
组织学生开展户外活动,亲身体验大自然的魅力,培养 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03
鼓励学生用画笔、相机等工具记录自然美景,分享自己 的感受和体验。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及责任感
结合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树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完整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完整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完整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介绍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1.2 教学内容介绍山的基本特征和生态系统。

探讨为什么说“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优秀的学习和思考方式。

分析山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和人类与山的关系。

第二章:山的特征和生态系统2.1 山的特征介绍山的基本特征,如高度、坡度、山脉的分布等。

探讨山的地形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2 山的生态系统介绍山上的植物和动物种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探讨山上的生态系统如何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第三章: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3.1 什么是“像山那样思考”解释“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强调山的稳定、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3.2 像山那样思考的意义探讨为什么说“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优秀的学习和思考方式。

分析“像山那样思考”对个人成长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影响。

第四章:山在自然界中的作用4.1 山的水文作用介绍山对水文循环的影响,如降水、径流和水质的保持。

4.2 山的气候作用探讨山对气候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和风的形成。

第五章:人类与山的关系5.1 人类对山的利用和影响分析人类如何利用山资源,如农业、林业和旅游业。

探讨人类活动对山的影响,如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

5.2 保护山的重要性强调保护山的重要性,如维持生态平衡、保护水源和生物多样性。

探讨保护山的措施和方法,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推广可持续发展。

第六章:思考与问题解决6.1 山的观察力探讨山如何通过观察来理解和应对环境变化。

分析如何运用观察力来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案。

6.2 山的耐心与坚持强调在解决问题时需要有耐心和坚持的态度,如同山一样不被外界干扰。

通过实例讲解耐心和坚持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七章:创新思维与山7.1 山的灵感介绍山如何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分析自然环境中的山如何成为艺术家、作家和思想家的灵感来源。

《像山那样思考》的教案范文

《像山那样思考》的教案范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像山那样思考》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内容】1. 简要介绍作者和文章背景。

2. 引导学生通读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步骤】1. 开场提问:你们对山有什么印象?山对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2. 教师简要介绍文章作者和背景。

3. 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主旨。

4.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

5. 教师总结学生观点,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小组讨论的参与度来评价教学效果。

第二章:分析文章结构【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逻辑关系。

【教学步骤】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2. 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举例、对比等。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逻辑关系。

4. 学生进行口头汇报,阐述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5. 教师总结并点评学生的分析。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和小组讨论的参与度来评价教学效果。

第三章: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自然环境。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教学步骤】1. 教师提问:文章中如何描述人与自然的关系?2. 学生自主阅读文章,找出相关观点。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4. 学生进行口头汇报,阐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5. 教师总结并点评学生的讨论。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和小组讨论的参与度来评价教学效果。

第四章:感悟文章主旨【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主旨,像山那样思考。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

3. 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发表时间和文章的背景。

2. 主要观点:文章主张人类应该像山一样思考,即以长远和宏观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关注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3. 论据和论证:分析文章中使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如比喻、举例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文章的背景、主要观点和论据进行讲解。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分享自己的看法。

3.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学生分析案例与文章观点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文章,理解主要观点和论据。

3. 讲解和讨论:教师对文章进行讲解,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4.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学生分析案例与文章观点之间的联系。

5. 总结和反思: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反思自己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文章主要观点的理解。

3. 批判性思维:评估学生在分析案例和综合分析问题时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文章中的观点与其他作者的观点,如《自然不可知论》等,探讨不同观点之间的异同。

2. 相关话题讨论:组织学生探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当今社会的实际应用,如低碳生活、节能减排等。

七、实践环节1. 小组项目:学生分组完成一个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小项目,如调研、宣传活动等。

八、教学资源1. 文章文本:《像山那样思考》原文及相关评论文章。

2. 视频资料:关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纪录片或视频资料。

3. 网络资源:环境保护组织网站、可持续发展相关报道等。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精选5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精选5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精选5篇)《像山那样思考》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狼嗥的含义。

2、感悟文章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

3、提高对大自然美景的哲理感悟力。

4、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由狼嗥引出的哲理思考,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词语积累嗥叫驯服残羹聆听悚然湍急蠕动饿殍艾蒿二、文本研习1、快速地阅读全文。

思考: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起、缘由。

2、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他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3、除了这些事物,还有什么也有感受?是怎样的感受呢?——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5、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是“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

6、“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那么一开始“我”是怎样的呢?——先是和芸芸众生一样,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

7、是什么使他的认识发生了转变?——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

8、让我们齐读第六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性认识、一时触动表述出来的。

——作者通过一段猎杀狼的亲身经历,写出自己的触动。

9、有同学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捕捉到的?——写狼“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与狼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形成对比,反衬人的冷酷。

——“一只小狼正拖着一条腿”,让人顿生怜悯之心。

——“无动于衷”的岩石不如说是在指责人的无动于衷。

10、作者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又是如何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山失去了狼,鹿因数目过多而死去。

11、有了触动以后,作者又从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坏和退化中,进一步得到验证:此时作者意识到要保护环境。

作者的认识从肆意猎杀与破坏,发展到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应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剑拔弩张的矛盾关系,但人类的印迹似乎还很重。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像山那样思考”。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1.2 教学内容文章主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学会像山一样思考。

文章结构:介绍山的特点、山与人类的关系、思考方式。

重点词汇: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文章主旨、阐述山的重要性和思考方式。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思考和观点。

2.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让学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

步骤二:讲解文章主旨,阐述山的重要性和思考方式。

步骤三:分析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步骤四: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思考和观点。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情况,鼓励积极发言,提高课堂参与度。

评价标准:发言内容准确、表达清晰、思考深入。

3.2 课后作业评价评价标准:内容充实、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第四章:教学拓展4.1 组织一次户外活动带领学生去山区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体验山的美丽和神秘。

通过观察和感受,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增强环保意识。

4.2 举办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围绕“像山那样思考”的主题,进行演讲和分享。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提醒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5.2 教学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找出不足之处。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第六章:教学资源与工具6.1 教学资源文章《像山那样思考》文本。

与文章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关于山的环境保护纪录片。

参考书籍,如关于生态学、环境伦理学的相关著作。

6.2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用于展示文章内容、视频资料和图片。

笔记本电脑:用于教师备课和学生作业提交。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界的智慧,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

1.2 教学目标了解山的基本特征及其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学会从山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山的智慧。

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1.3 教学内容山的基本特征:地理学角度的山、生态学角度的山山的智慧:山的稳定性、山的生命周期、山的生态系统第二章:山的智慧2.1 课程背景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山在自然界中的智慧,学会从山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2 教学目标了解山在自然界中的智慧,学会从山的角度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3 教学内容山的基本智慧:山的稳定性、山的生命周期山的生态智慧:山的生态系统、山的生物多样性第三章:山的稳定性3.1 课程背景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山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保护山的重要性。

3.2 教学目标了解山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认识到保护山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3 教学内容山的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山对地球生态平衡的影响。

第四章:山的生命周期4.1 课程背景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山的生命周期,认识到自然界的规律,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

4.2 教学目标了解山的生命周期,认识到自然界的规律。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

4.3 教学内容山的形成过程及其生命周期。

山的消亡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山的生态系统5.1 课程背景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山的生态系统,认识到保护山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2 教学目标了解山的生态系统,认识到保护山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生态观念。

5.3 教学内容山的生态系统特征及其功能。

保护山对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第六章:山的生物多样性6.1 课程背景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山的生物多样性,认识到山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像山那样思考》的教案范文

《像山那样思考》的教案范文

《像山那样思考》的教案范文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思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2 教学内容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的思考。

分享《像山那样思考》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山的态度和智慧。

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和故事分享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自然的看法和体验。

第二章: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少对自然的影响,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2.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和分享的方式,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人与自然的对话,增强学生对自然的责任感。

第三章:探索和谐共生的路径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思考并提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法。

引导学生实际行动,参与环保活动。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法,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

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

3.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和分享的方式,促进学生思考和行动。

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第四章:案例分析与讨论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分析真实案例,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解决环境问题。

4.2 教学内容分析真实的环境问题案例,让学生了解问题的背景和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

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并反思自己在课程中的学习和体验。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完整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完整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选取个性化(de)角度表现哲理(de)写法.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de)人与自然关系(de)意识.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本文所阐述(de)道理对保护我们(de)生存环境(de)意义.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2、领会本文所阐述(de)道理对保护我们(de)生存环境(de)意义.教学难点1、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de)生态伦理(de)思考.2、学习选取个性化(de)角度表现哲理(de)写法.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今年美国好莱坞有一部大片——阿凡达,影片展示了未来世界,由于地球资源日益枯竭,人类为了掠夺新(de)资源,启动阿凡达计划,攻击潘多拉星球(de)故事.阿凡达虽然只是一部科幻电影,但却给观众引出了人自然科学(de)话题.长久以来,人类一直将自己看作是地球(de)霸主,大自然(de)主人.由于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无节制地开采,滥捕、滥杀、滥伐,使许多(de)物种濒临灭绝,严重地破坏了生态(de)平衡.面对日益恶化(de)生存环境,和越来越严重(de)能源危机,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de)行为.那么,究竟人类应该站在什么角度去思考应该如何去思考我们来听听美国(de)奥尔多利奥波德在半个世纪前给出我们(de)答案——像山那样思考.二、简介作者:“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被称为是美国环境伦理(de)播种者.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对大自然有着浓厚兴趣,他在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名为沙乡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年恢复生态平衡探索,直到去世.他把自己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沙乡年鉴与瓦尔登湖并誉为自然人文写作(de)典范,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世纪之书”人文类十大必读好书.它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de)亲知和体悟.其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沙郡岁月)中收录(de)一则随笔三、自读课文,自主探究:体会奥尔多·.利奥波德优美(de)文笔和深邃(de)思想,注意文中(de)生字词,并思考问题:文章(de)题目是“像上那样思考”,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怎样(de)思考呢是谁要像山那样思考那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1、字词:嗥叫(háo)驯服(xǜn):顺从,使顺从蔑视(miè)迸发: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如:火山迸发.毛骨悚然 (sǒng) :形容十分恐惧,悚然:害怕(de)样子.湍急 (tuān)蜿蜒 (wān yán):①蛇类爬行(de)样子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嬉戏(xī)蠕动(rǘ):①昆虫爬行;②泛指像虫类爬行一样地动.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衷,内心.饿殍 (piǎo) :被饿死(de)动物或人(de)尸体.艾蒿 (ài hāo)2、审题:文章(de)题目是“像上那样思考”,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怎样(de)思考是谁要像山那样思考那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明确:“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诗意(de)表达,警示人类应该像山一样思考自身与万物之间(de)关系.文章开头就是对一声狼嗥进行特写,接着就叙述了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对这声嗥叫(de)反应,进而指出在这些明显而迫切(de)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加深刻(de)、只有这座山才能听懂(de)含义.从文中我们可以知道,牧牛人和猎人(de)思考都是出于对其眼前利益(de)思考,而山却是一种具有生态保护意义(de)思考.因为山是长久地存在着(de),所以能够从更长远、更全面(de)利益来看待问题,它能兼顾生物之间(de)相互关系,看清狼是生物链上重要(de)一环.人类为了眼前所谓(de)利益和安全,目光短浅地牺牲了长远(de)利益,很明显是不对(de),“太多(de)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de)危险”,所以,我们才要像山那样去思考,认清与自然(de)关系,平等地对待万物,我们与万物(de)关系和山与万物(de)关系是一样(de),我们人类并不比一座山高明.四、合作探究:1、梳理课文全文共十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一、狼嗥及其含义(1~3)二、作者认识(de)由来(4~7)三、作者(de)更深层(de)思考 (8~10)2、课文分析:<一>4-7自然段(狼嗥及其含义):●、狼嗥思考:是什么引起了思考明确:是狼,是狼(de)那“一声深沉(de),骄傲(de)嗥叫”.提问:狼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说出一些与狼有关(de)成语.参考:狼狈为奸、狼奔豕突、狼吞虎咽、狼心狗肺、狼烟四起、狼子野心狼狈不堪、引狼拒虎、狼前虎后、鬼哭狼嚎、声名狼藉、狼心狗行……提问:这些成语最大(de)共同点是什么明确:(感情色彩上)贬义.小时候我们就听过小红帽(de)故事,故事里狼(de)极其地狡猾.狼在中国人看来,几乎成了“邪恶(de)化身”.但是,狼(de)存在却有着鲜为人知(de)意义.思考: 文章开篇就是对这声狼嗥特写,这一段表达了一种怎样情感注意抓住一些关键性(de)词语.(学生齐读第一段)明确:关键性词语:“深沉(de)”、“骄傲(de)”、“不驯服(de)”、“对抗性(de)”、“悲哀”、“蔑视”等.这声狼嚎既是狼痛苦(de)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de)号角.这声嗥叫是深沉(de),它隐藏着更加深刻内涵,等课文大致分析完了,再回过头来思考这样问题.(最后总结:这一声音传达(de)是对自己所受(de)不公平待遇(de)一种反抗,是对未来世界毁灭性痛苦(de)呐喊,是对人类错误认识人及其错误行为(de)蔑视.这虽然写(de)是狼(de)内心世界,但却是作者思想(de)体现.)●、狼嗥(de)含义(深层含义只有山能客观听取):(1)1、2自然段: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以及山(de)认识思考:面对这声狼嗥,留意有哪些事物它们反应是怎样或者说,这声狼嗥对于不同(de)生物,分别有着怎样(de)意义(学生齐读第2段)明确:对于鹿-----它是死亡(de)警告(威胁,死亡)对于松林------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de)预言(撕杀,战斗)对于郊狼------是即将分得一份残羹剩饭(de)允诺(食物)对牧牛人------是银行账户透支(de)威胁(损失)对于猎人------是狼牙抵制弹丸(de)挑战(挑战)这里,运用排比句,列举了这声狼嗥对于不同生物(de)不同意义,增强了气势,具有强烈(de)感情色彩.作者将一个严峻(de)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de)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de)关注与思考.思考:作者是怎样概括他们(de)反应(de)明确:“明显而迫切(de)希望和恐惧.”思考:除了这些事物,还有什么也有感受是怎样(de)感受明确:作者进而指出,在这些明显而迫切(de)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de)、只有这座山才能听懂(de)含义. 因为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客观地聆听这声狼嗥.也就是说,深层含义只有山能客观听取.(2)3自然段:一般人(de)认识思考:第三段又写到了谁(de)感受是怎样(de)感受明确:文章往下还写到了一般人,也就是“不能辨别其隐藏含义人”,对这声狼嗥反应,他们其实也属于第一类事物,他们理解也是肤浅,直接,表面.但“不堪造就(de)新手”连这最浅层(de)意识也没有.思考:那么文章接下来写到,面对这声狼嗥留意还有谁呢明确:是“我”,是“我”对这声狼嗥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认识”.<二>4-7自然段(作者认识(de)由来,作者对狼(de)看法发生了怎样(de)转变自然界如果失去了狼会怎样)1、思考:作者(de)认识,很明显有一个发展变化(de)过程,作者以前(de)观点是怎样(de)明确:从前认为狼是坏(de)捕食者,吃掉了对人们有用(de)鹿,该杀.用文中(de)话说也就是“在那些年代里,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de)机会.”这句话说明了人们(de)愚昧在当时(de)普遍性.“在一秒钟之内,我们就把枪弹上了膛,过度(de)兴奋竟使我们无法瞄准.”“在一秒钟之内”,看见狼时这样一种本能(de)、自然(de)反映体现了人(de)愚昧;“过度(de)兴奋”写出了人们意识不到自己(de)残忍和无知,竟然还非常高兴.“当时我很年轻,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de)时期.那时,我总是认为, 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de)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de)天堂.”思考:后来作者还是这样认为吗明确:显然不是思考:那作者(de)想法、观点是什么时候转变(de)呢明确:“我自己对这一点(de)认识,是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de)那一天开始(de)”思考:再具体点,哪一刻、哪一场景触动了作者(de)心灵明确:“我们到达那只老狼(de)附近时,正好看见在它眼中闪烁着(de)、令人难受(de)、垂死时(de)绿光”“令人难受”这几个词语细腻地刻画了狼受伤垂死时(de)眼神,这样,就与上文“我们”(de)兴奋形成了鲜明(de)对比,反衬人(de)残忍.思考:“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de)东西”“在看到这垂死时(de)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这种观点”是什么“新(de)东西”又是什么明确:“这种观点”:从前(de)观点,也就是前面讲到(de),“没有狼(de)地方就意味着猎人(de)天堂”“新(de)东西”:新(de)观念,对狼(de)负罪感.2、思考: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de)地方就意味着猎人(de)天堂”当人们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de)狼后,天堂出现了没有出现了什么情况明确:“自那以后,我亲眼看见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de)狼.我看见过许多刚刚失去了狼(de)山(de)样子,看见南面(de)山坡由于新出现(de)弯弯曲曲(de)鹿径而变(de)皱皱巴巴.我看见所有可吃(de)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先是衰弱不振,然后死去.这样一座山看起来就好像什么人给了上帝一把大剪刀,叫他成天只修剪数目,不做其他(de)事.结果,那原来渴望着事物(de)鹿群(de)饿殍,和死去(de)艾蒿丛一起变成了白色,或者就在高出鹿头(de)部分还留有叶子(de)刺柏下腐烂掉.——这些鹿因其数目太多而死去(de).”(鹿死山秃)这里,作者就写到了它认识(de)另一个由来:众多狼(de)死去,众多狼死去之后,鹿数目增加以致饿死.作者连用了几个“看见”,这样一组排比句,给人一种紧迫感,增强了文章(de)气势,写出了狼接二连三地被消灭后出现(de)严重后果.“这样一座山看起来就好像什么人给了上帝一把大剪刀,叫他成天只修剪树木,不做其他(de)事.”是一个比喻句,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被鹿群蚕食(de)速度之快.“这些鹿是因其数目太多而死去(de).”这个结果恰好说明了生态之间有自己特殊(de)调节方法,人不遵从就会出现严重后果.五、作业布置:1、预习下面(de)课文.2、思考这篇哲理散文(de)独特新颖之处.六、板书:一、狼(de)嗥叫及其含义:1、狼嗥2、狼嗥(de)含义(深层含义只有山能客观听取).(1——3)二、作者认识(de)由来: A一只狼(de)死去(发现狼——打死狼——狼眼中垂死时(de)绿光给予(de)启示)B 众多狼(de)死去——鹿数目增加以致饿死(4——7)三、作者更深层(de)思考:(8——10)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文章(de)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并对文章(de)题目作了讲解,紧接着我们重点分析了文章(de)前两部分.今天,我们来学习文章(de)第三部分,以及欣赏这样一篇哲理散文(de)艺术特色.二、复习:回顾上节课对文章结构(de)把握:(一)狼嗥及其含义:1、狼嗥2、狼嗥(de)含义(深层含义只有山能客观听取).(1——3)(二)作者认识(de)由来:1、一只狼(de)死去(发现狼——打死狼——狼眼中垂死时(de)绿光给予(de)启示)2、众多狼(de)死去——鹿数目增加以致饿死.(4——7)(三)作者更深层(de)思考:(8——10)三、8-10自然段(作者更深层(de)思考):思考:当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de)狼,当众多(de)狼死去之后,面对着那一座座无狼出没(de)山,利奥波德想到了什么呢明确1、破坏(de)草原很难恢复:(学生齐读第8段)“正像当初鹿群在对狼(de)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样,那一座山将要在对它(de)鹿(de)极度恐惧中生活.”“一片被太多(de)鹿拖疲了(de)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恢复.”用了拟人(de)修辞手法.“疲惫”一词生动地说明了生态平衡被破坏后恢复(de)艰难.狼(de)存在对鹿来说就是一种威胁,甚至意味着死亡,所以鹿对狼具有一种恐惧.因为人类将狼赶尽杀绝,突出失去狼(de)制约后,鹿就大量(de)繁殖,这样就超过了草原(de)承受范围,因此,这时候,鹿对山(de)生态破坏是可怕(de),是灾难性(de),所以,山恐惧鹿.这句话点明了生态平衡是一个自然法则,人们破坏了这个法则,就会带来大(de)灾难.人类没有看到这一点,不能像大山一样和野生动物和平相处,破坏了生态平衡,使自身生存环境(de)安全受到威胁.2、牧牛人杀死狼也不是好事.(学生齐读第9段)作者进一步扩大了范围,写到牛群和沙尘暴,呼吁人们要“像山那样(de)思考”,要长远地、全面地去思考问题,要维持生态平衡.3、太多(de)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de)危险.(学生齐读第10段)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更长远地来思考问题,不能只顾眼前暂时利益.思考:“我们大家都在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奋斗着,鹿用轻快(de)四肢奋斗着,牧牛人用套圈和毒药奋斗着,政治家用笔,而我们大家则用机器、选票和美金.所有这一切带来(de)都是同一种东西:我们这一时代(de)和平.”这是什么意思明确:作者用了类比(de)手法,揭示人与动物一样,都在为和平、安全、繁荣和舒适而奋斗.同时也隐含着,人们不能为了自身(de)目光短浅(de)“和平与发展”,牺牲与我们和谐共处(de)自然和我们赖以生存(de)环境.思考:“这个世界启示在荒野”是什么意思明确:这是梭罗一句名言.“荒野”,即人类文明未曾涉足(de)地方,荒野中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并没有高低尊卑之分.那么,荒野给我们(de)启示是我们人类要运用自己(de)智慧、胸怀去感悟、理解自然(de)法则,并拿出实际行动改变为了自身利益而给大自然带来(de)巨大危害.文章到此就把作者先前以人类为本位、为中心认识,发展为了万物之间都是平等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所有一切时所采取平等态度.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生灵中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权力.思考:思考“大概,这也是狼嗥叫中隐藏内涵”,狼嚎究竟有着怎样(de)更深层(de)内涵明确:这就与首节前后呼应,也回到了我们开始留下问题.这节其实也是此文文眼.(学生齐读第1段)联系上面对作者思想与主张分析,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万物之间都是平等,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这虽然写(de)是狼(de)内心世界,但却是作者思想(de)体现.这里,反映了作者深沉(de)忧患意识,作者想让读者从狼(de)嗥叫中认清人与自然(de)关系,平等地对待自然万物.四、小结(为什么我们要像山那样思考呢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怎样(de)思考)思考: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怎样(de)思考谁要像山那样思考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明确:“像山那样思考”赋予山以人(de)灵性,它是一种诗意(de)表达,形象而深刻.同时,它又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de)短语.意思是说,在处理人与自然(de)关系时,人类应该把自己看成是大自然(de)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并不是地球(de)霸主,也不是大自然(de)主人,人同万物(de)关系和山同万物(de)关系没有什么区别,人应该像大山一样去思考,要客观地、从长远利益去思考人与自然(de)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平等对待一切(de)思想和生态保护意识.五、写作特色:1.形象鲜明,富有诗意和哲理.(1)为了引发人们思考“人和大自然”(de)关系,作者塑造了野狼(de)形象来进行抒情,阐明哲理.文中还塑造了另一只被射杀(de)老狼(de)形象.不管是不驯服(de)野狼,还是倒在人类枪口下(de)老狼,都是富有悲剧色彩(de)形象.因为它们(de)叫声都是不为人类所理解(de),而只有大山才能听得懂.这一形象(de)塑造,意在提醒人们要和野生动物和平相处,维护生态平衡.(2)同时,除了文章所塑造(de)独特(de)形象之外,文章(de)语言是非常形象生动而且具有诗意(de).例如:第4段,作者发现狼时,狼毫无防备,摇晃着尾巴,和小狼正在自由自在地活动,小狼则“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作者用了“喜气洋洋”“嬉戏”等拟人性(de)词语形象地写出了狼(de)生存状态,这时候(de)狼与自然处于一种和谐(de)状态,但是,当狼遭到猎杀时,情景则不一样,“那只狼已经倒了下来,一只小狼拖着一条腿,进入到那无动于衷(de)静静(de)岩石中去.”“无动于衷”:衷:内心;无动于衷:心里一点都不受感动,一点都不动心.这里,无动于衷是一种拟人(de)手法,写岩石(de)无动于衷,也是写人(de)无动于衷,写人(de)冷漠无情.同样,“我们到达那只老狼(de)附近时,正好看见在它眼中闪烁着(de)、令人难受(de)、垂死时(de)绿光”,这样一些语句是不是也非常(de)具体可感呢作者形象地写出了老狼垂死是(de)情形.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悲哀(de)情绪,一种沉重(de)心情,一种对狼(de)深深(de)负罪感.再如:第7自然,写了失去狼之后山(de)样子,这一段作者用了许多(de)“我看见”所组成(de)排比,具体可感.同时,又用了这样一个比喻句“这样一座山看起来就好像什么人给了上帝一把大剪刀,叫他成天只修剪数目,不做其他(de)事.”比喻句,本体是鹿,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被鹿群蚕食(de)速度之快.从反面告诉人们:地球上(de)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de)关系.总之,作者将一个深刻(de)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de)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de)关注与思考.(3)在描写和叙述(de)基础上,不少议论、抒情(de)语句包含了作者对人类与自然(de)关系(de)深刻思考,蕴涵了深邃(de)哲理.如“太多(de)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de)危险”,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运用发展(de)眼光来看待问题,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还如“这个世界(de)启示在荒野”,作者以此告诉人们:荒野中(de)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de),它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de).作者由先前(de)以人类为本位、为中心(de)认识,发展为万物之间都是平等(de)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时所采取(de)平等态度.综观全文,作者将科学(de)事实和诗意(de)描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首先沉浸在一种诗(de)氛围之中,让我们去思考,去感悟.2.用排比表达强烈(de)情感.文中多处用了排比,例如第2自然段、第7自然段、第10自然段,一连串(de)排比加强了行文(de)气势,表达了强烈(de)情感,即对人类破坏生态平衡行为(de)痛心,同时它又是一种呼吁,它呼吁人们与大自然、野生动物和平相处.语言文字性很强,充满着诗意美.3、以独到(de)视角表达理性(de)思考.本文是探讨人与自然关系(de)文章,讨论(de)是生态平衡(de)大问题.但作者没有进行冗长(de)说教,而是改变角度围绕一声狼(de)嗥叫,讨论狼对鹿、对牛羊(de)意义,狼对大山(de)意义,让狼和大山来回答环境(de)保护问题,这种换位思考(de)方式,可谓新颖独特.这种写法也可以说是以小见大.4、结构严密,首尾呼应.文章开头写狼(de)嗥叫引人深思,结尾点出狼嗥带给人们(de)启示,首尾呼应.文章内部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层层推进,脉络分明.六、扩展延伸: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如果不能像山那样思考,会有怎样(de)危害除了文章所讲到(de)危害,你还能列举出哪些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去想一想,写一写你们自己对保护环境和生态这一话题(de)思考.七、板书:一、狼(de)嗥叫及其含义:1、狼嗥2、狼嗥(de)含义(深层含义只有山能客观听取).( 1——3)二、作者认识(de)由来: 1、一只狼(de)死去(发现狼——打死狼——狼眼中垂死时(de)绿光给予(de)启示)2、众多狼(de)死去——鹿数目增加以致饿死.(4——7)三、作者更深层(de)思考:1、破坏(de)草原很难复原.2、牧牛人杀死狼也不是好事.3、太多(de)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de)危险.(8——10)(平等对待,保护生态,像山那样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像山那样思考目标理解? ?通过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培养学生认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通过体味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思考,引导学生树立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 通过讨论理解含义丰富的语句的过程,教会学生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的方法。

? 通过学习作者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培养学生构思、立意的写作能力。

教学建议建议一:采用情境导入,指导阅读法、比较阅读法*教学过程建议1.本文可从多角度设计情境导入,如:(1)从狼的角度来导入。

①(出示狼的图片)你能说出有关这个动物的成语吗?比有比,看谁说得多。

豺狼成性豺狼当道豺狼虎豹狼子野心狼心狗肺鬼哭狼嚎虎狼之势虎穴狼巢引狼入室狼吞虎咽狼狈不堪如狼似虎狼狈为奸狼心狗肺狼烟四起②问:这些词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感情色彩上)贬义。

即使我们提到的“与狼共舞”这个源自美国经典电影的讲述人与狼和谐关系的词语,传到中国便成了“与邪恶的人或事物接触”的意思。

狼,成了“邪恶的化身”,但鲜为人知的是,我们如果再不留意,就将与狼诀别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散文《像山那样思考》。

(2)由人对自然的破坏而受到自然惩罚的事实引入,提出问题“人与自然应该怎样和谐相处?”比如由“怒江建坝” “三峡大坝”等人类对自然的干扰破坏现象入题。

理解成语“休戚相关”“唇亡齿寒”的涵义,领悟人与自然“不可或缺”“息息相通”的关系。

(3)用大量具有浓厚表现力、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录像等导入引起学生的思考。

图片要多样,有美丽的大自然,有被人类破坏的自然,正反对比,触目惊心。

2.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示例:一、导入二、学生阅读文本,研习文本,实现多重对话:1.学生阅读文本,按问题做点评注问题例举:本文体现了作者的哪些思想?在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把你的感触与理解写在你有所体会的语句边上。

2.学生在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同桌互相交流看法,实现生生对话。

3.学生发表看法。

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最有感触的句子,再结合语句谈谈理解与体会。

4.教师总结学生观点,概括课文的主旨。

三、课文拓展,比较阅读1.拓展阅读史怀哲的《我的呼吁》,感受同样高贵的灵魂,并通过比较体会《像山那样思考》这篇文章语言上诗意地表达之美。

2.与同为美国的生态学家,无论思想上(都主张自然万物皆是平等一员的生态伦理观念),还是生活方式上(都有一段在荒野居住的经历,并依据这些独特的经历写成了各自的绿色经典著作),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的梭罗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

建议二:采用电教法、诵读法、实践法* 教学过程建议1.用大量具有浓厚表现力、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录像等来导入,激发学生的思考。

(图片要多样,有美丽的大自然,有被人类破坏的自然,正反对比,触目惊心。

)2.要求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阅读文本,特别是要运用诵读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的诗意美及思辨色彩。

3.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树立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示例:一、运用多媒体展示环境恶化前后的图片,导入课文。

二、阅读文章,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旨。

1.初读:快速阅读,清除生词障碍,并标注好相关字词2.再读: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并思考:⑴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4-6 自然段)⑵自然界如果失去了狼会怎样?(7-9 自然段)⑶为什么说狼的嗥叫只有大山明白?(1-3 自然段)①狼的嗥叫有什么特点?②不同的角度写狼的叫声其表层意思是什么?深层含义又是什么?③为什么说狼的嗥叫只有大山明白?(4)结合一些环保的漫画以及当今环境恶化的现实,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学生谈)3.诵读:读出本文在形式上,特别是在语言文字上的特色。

(作者所使用的语言文学性较强,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充溢着诗意美。

这就与他的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溶为一体,使全文熔诗意美与思辨色彩于一炉。

)三、课外实践1.以小组形式,组织“我与自然”、“走进自然”的主题实践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访谈、参观等形式感受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设计好实践活动的目标和具体环节,设想需达到的预期目的)大家还记得这样一幅公益广告吗?拍卖最后一滴无污染的水,最后一株无污染的植物,当我们一味的追求物质进步,而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那留给我们的只能是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

要知道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

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

大地上的一切生命,包括那些无言的和无助的、甚至濒临绝迹的动物与植物,都拥有自己不可抹煞的生命的尊严、履历与故事。

芸芸众生,他们都是自然的子民,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势必影响到整个生物链的平衡,都会给这个世界带来可怕的灾难。

2.在生态环保方面,世界上德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做的很好,德国教科书每页的左上角都有一张小小的自然图片,用意无非就是教育它的下一代要在享受自然的同时融入自然,热爱自然。

而日本人更的无时无刻不在为环保做着宣传。

读一读下面这首诗歌,请你作为一名环保志愿者,写一段宣传文字。

附: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日本 ] 谷川俊太郎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森林寂静无语,屏住呼吸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人还在继续铺路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大海汹涌的波涛是枉然的呻吟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人还在继续修建港口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大街变得更加热闹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人还在建造公园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人彼此变得十分相似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人还在继续相信未来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建议三:采用“文本研习”法*教学过程建议1.由于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文,因而更应该注重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进行“文本研习” ,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与思考时间,让他们走进文本,从而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重对话。

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注重研习方法的指导,如加圈点,写批注,作摘录,品效果,谈心得,说体会等,从语言入手进行解读的方法,更体现了“自主式”的学习方法。

朗读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迁移、拓展的能力)3.精心设计预习作业,培养学生收集、筛选、整合资料的能力。

4.在文本研习后,可提醒学生本文“思考”的思维方式:诗意叙写→哲学思考→顿悟升华。

*示例:一、教师可从题目入手设置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去研习课文:( 2 分钟左右)①“象山那样思考”是指谁要像山那样思考?②思考什么?③怎样思考?“像山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④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思考?二、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按要求做点评注:( 15 分钟左右)要求可以由教师针对学生情况老提出,比如本文体现了作者的哪些思想?在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把你的感触与理解写在你有所体会的语句边上。

(意在突出学生,重视学生阅读的真实体验)学生交流评点的内容,教师也可出示自己的评点内容,构建课堂的多重对话平台。

三、学生在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同桌互相交流看法,实现生生对话。

(5 分钟左右)四、学生发表看法。

( 5 分钟左右)五、教师根据详实的资料和有关生态方面的理论,并针对刚才学生发表的看法来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

( 10 分钟左右)六、教师总结,布置作业,结束课文。

( 3 分钟左右)借用纪伯伦的话“我不比侏儒高大,也不比巨人矮小”,对人类来说,我们们只是平凡的。

品味寂寞,品位自然,咀嚼生命的意义,需要人类自身先付出努力。

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

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

七、布置作业①从课文走向生活,结合单元目标布置实践活动主题:“走进大自然” 、“我和自然”。

②阅读一段材料,为2009 年“世界环境日”拟一个主题,并简述理由。

1972 年 6 月 5 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 6 月 5 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

同年 10 月,第 27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

“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如下:1994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1995 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1996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1997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1998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1999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2000 2000 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2001 世间万物生命之网2002 让地球充满生机2003 水——二十亿人民之所系2004 海洋存亡匹夫有责任2005 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中国主题: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2006 莫使旱地变荒漠2007 冰川消融,后果堪忧教学资料作者简介“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 )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

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

1949 年,《沙郡岁月》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沙郡岁月》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

文笔优美,思想深邃。

被誉为“绿色圣经”。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背景介绍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的满目疮痍。

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的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做法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荒原化的危险。

重点字词嗥叫( háo)驯服(xǜn)蔑视(miè)迸发(bèng)艾蒿 (ài hāo)疲惫(bèi)饿殍(piǎo)蜿蜒(wān yán) 拾遗:①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

如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②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如拾遗补阙。

蜿蜒:①蛇类爬行的样子。

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蠕动:像蚯蚓爬行的样子。

饿殍:饿死的人。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衷”也做“中” 。

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湍急 (tu ān)毛骨悚然 (sǒng)作者观点(一)作者的“土地伦理观”思想的精髓。

土地伦理思想精髓:认为土地不仅仅是土壤,它还包括气候、水、动物和植物。

人只是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一员,人类必须改变他在共同体中的征服者的面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