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读书笔记之欧阳光明创编
教育教学专著学习笔记之欧阳音创编
教育教学专著学习笔记。
1《维果茨基教育专著选》读书笔记1.言语自我中心言语在机能意义中表现越强,其句法特性在简化和谓语化方面也显示得更加鲜明。
内部语言的机智能力表现得越强烈,它的句法结构的特点就越鲜明。
2.链式复合的原则机动地、暂时地将一些单个的环节连成统一的锁链,并通过这一锁链的一些个别环节转移意义。
3.复合思维构成复合思维发展中的第二阶段是将物品和物品的具体印象结合成特别的组合,这些组合在结构上非常像通常所称谓的成套收集品。
4.皮亚杰理论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质与他的心里本性必然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因而这种自我中心性质始终是合乎规律地、不可避免地、稳定地表现出来,不受儿童经验的制约。
5.思维和言语思维和言语的关系可以简略地用两个相交的圆来表示,两个相交的圆表明言语和思维的过程的一定部分是重合的。
6.思想思想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既反映事物本身的情况,同时也包括一个人的情感与意志。
就是说,思想一方面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另一方面也表达出一个人的主观意志。
作为表现思想的形式的语言,也就具有这样两种属性,就是说,语言具有二重性。
一是显真性。
是指它能够说明、显示客观事物的真实情况,即显示真理。
二是示意性。
是说能表示出一个人的主观意图或看法。
语言的二重性体现在具体语言中,即表现了语言的两种价值,就是显真值和示意值,二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比较复杂的情况。
7.语言语言是思想的外壳。
无论什么样的思想,不借助于语言,是无法表达出来的。
一般来说,语言分为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图画语言、声象语言、实物语言(如雕塑)、行为语言、身体语言等。
其中,行为语言就是人们的行动,从表达思想来说,一个人的行动也是一种语言。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比较多的语言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接触比较多的还有图画和声象语言。
8.在一定阶段前两种发展按不同路线进行,互不依存。
9. 儿童只有在过度年龄期结束其智力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达到概念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读书笔记我们认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是让孩子的周围不光有自然世界,而且也有劳动、创造、建设的世界,因为人的美在劳动中显示得最为鲜明。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之欧阳索引创编
教育学考研:311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1(超长)欧阳索引(2021.02.02)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①揭示教育规律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三、教育学的产生与成长1,教育学的萌芽最早呈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理论的阐发,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所以只能说是教育学的萌芽或者雏形。
2,自力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成长:原因:(1)教育学的创建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主要是来源于教育实践成长需要;(2)教育学的创建与近代以来科学成长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成长奠定是有着密切关系;(3)教育学的自力同一些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4)教育知识的丰富沉淀。
内容:(1)1632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自力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2)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年夜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一部教育学著作。
(3)1693年,洛克出版了《教育漫画》,提出了完整的身世教育理论体系。
(4)1762年,卢梭出版享誉全球的《爱弥儿》,建议自然教育。
(5)1776年,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年夜学开始讲授教育学,教育学列入年夜学课程的开端。
(6)1781年,裴斯泰洛齐出版了《林哈德与葛笃德》。
赫尔巴特集成了康德的教育学讲座,并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版标记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自力的学科。
标记:(1)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概念和术语方面: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和规模;(3)研究办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办法;(4)结果方面:呈现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专家和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年夜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5)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年夜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年夜学课程的开端;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否决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办法和功效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办法探索儿童的心理成长特点及其智力成长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变革的基本依据;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克不及采取思辩的办法也不克不及采取实验的办法,而只能采取精神/文化科学的办法即理解和解释的办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办法是“唤醒”和“陶冶”。
《有效教学方法》的读介绍模板笔记之欧阳光明创编
《有效教学方法》的读书笔记欧阳光明(2021.03.07)读了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儿童研究评价家加里.鲍里奇所著的《有效教学方法》一书,收获很大。
书中认为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行为是1、清晰授课2、多样化教学3、任务导向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5、确保学生成功率“清晰授课”是指教师向全班呈现内容时清晰程度如何。
“多样化教学”是指多样地或灵活地呈现课时内容。
丰富教学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提问题,可以问许多不同的问题,把它们与课时节奏与序列结合起来,就可以产生出富有意义的多样化教学。
另一方面指教室里物质的质地、多样的视觉效果都能增加教学的多样性。
“任务导向”是指把多少课堂时间用于教授教学任务规定的学术性学科。
教师用于教授特定课题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
与任务相关的问题有:讲课提问用了多少时间?鼓励学生咨询或独立思考用了多少时间?组织教学并使学生做好学习准备用了多少时间?评估学生行为用了多少时间?绝大多数的研究者都认为,如果教师把大多数的时间用于教授切题的内容,那么他的课堂上学生就能取得更高的成就。
“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这一行为致力于增加学生学习学术性科目的时间。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最多的机会,去学习那些将要评估的材料(我们可以理解为将要学生掌握并要考查的内容)。
学生实际投入学习材料的时间,称为投入率。
它是指用于学习的时间百分比,在这段时间里,学生真的在学习,忙于教学材料并从教师提供的活动中收益。
有时尽管老师可能在任务导向地教学,也可能为学生提供了最多的内容,但学生可能并没有投入学习,这意味着他们并没有积极地思考、操作或使用教师提供的内容。
这种不投入可能涉及对或隐或显的情感、精神上的漠然。
比如看起来精神集中但实际上却在走神。
要增加学生的投入率,可以从这几方面做起:(1、)制定规则让学生满足个人的或程序性的需要,不必每次都得到教师的许可。
(2、)四处走动监督学生课堂作业,并同学生交流表明你注意到了他们的进步。
师德师风读书笔记之欧阳文创编
师德师风读书笔记孙学明师德主要从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
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但是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
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
因此,可以说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
师德才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
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为人师表”。
首先就要特别强调教师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要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
具体地说——教师的作用在于“教育”学生,教会学生做人的根本,形成学生高尚的人格。
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进取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高尚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以及信、义、诚、达、礼等一些优秀的人格层面,这就是做人的根本。
正如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孙奇逄所说,教人读书,首先要使受教育者“为端人,为正士,在家则家重,在国则国重,所谓添一个丧元气进士,不如添一个守本分平民”。
但是,关键还在于教师本身是否具备这些品质。
学生对老师的信奉程度是同其受益程度成正比例的。
西汉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扬雄指出:“务学不如务求师。
师者,人之模范也。
”教师只有处处要以大局为重,克服个人主义,自觉遵守宪法和社会公德守则,遵守校纪校规,以模范行为为学生做出表率才可能教育学生遵规守纪。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之欧阳与创编
《给教师的建议》念书笔记利用暑假假期,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
苏联今世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着他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帮忙,让我布满信心……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阐发,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产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第一点是第二条“老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一看这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
是啊,我们经常这样谈论“老师也是人,老师的压力也是相昔时夜的,应付学校各种各样的检查,做课题,搞教研、进修、培训、评职称、提高教学质量、白日要上课,晚上有时还要加班……忙了一天,只想坐下来看看电视、聊聊天,抓紧抓紧,哪有精力念书?教师的时间究竟从哪里来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和懊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
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念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天不竭注入思想的年夜河。
念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酿成单调有趣的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实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奇妙。
我不该该总是埋怨没有时间,埋怨事情太多,我应该在自己所教学的数学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知识,应该只是九牛一毫。
明白了这些事理,一切埋怨都抛到了一边。
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那位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并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年夜约15分钟。
”这段答话给我启开了一个窗口,使我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奇妙。
教育类读书笔记之欧阳光明创编
爱的奉献欧阳光明(2021.03.07)——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有感寒假期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
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深深地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实践所吸引。
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
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
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
”这一点,对于我们音乐教师尤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
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
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
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得到熏陶。
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
”我想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
对一个腼腆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经常是表现平平的孩子,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称赞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小动作,就会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给他们信心,同时也亮丽了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
教育教学心得体会之欧阳光明创编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教育教学心得体欧阳光明(2021.03.07)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参加工作七年来,在学校领导和老教师的关心和帮助下,不断地总结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教训,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
工作这些年以来,在教育教学方面也有一些心得体会,现总结如下:一、以身作则,树立威信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待,建立一个平等的师生关系。
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己首先做到。
这样,学生才能信服,才能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
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威信,才能给学生以榜样的示范作用。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学认为:“教学活动既是以传授知识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的情绪中的人际交往活动。
”因此,每一节课都是师生双方情感体验的过程。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情感基础。
在工作中,我以真诚、平等的心态与学生相处,我的真心换得了学生对我的诚意。
在孩子心中,我不仅是老师,更是一位可以信赖的大朋友。
他们愿意把心里话对我讲,学习和生活上有了困难愿意向我寻求帮助,课堂上,在对联知识的探索中,课堂气氛既严肃又轻松,大家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甚至已经下课了他们也经常围着我问这问那,从孩子们的神情和言谈中流露出他们对知识的喜爱与渴求。
在实践中我也体会到,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转化成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可激发学生产生自信、自强、奋进向上的决心。
三、教学形式要多样,激发学生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老采用一种教学形式,这样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没有新鲜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容易在课堂上开小差。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
除了利用多媒体教学外,在上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会将全班分为若干组,每组有小组长,进行比赛,比速度,比成功率,比美观,这样,学生们在“玩”中就自然学到了东西。
教育读书笔记之欧阳与创编
教育读书笔记今天读了一本《走进学生的心灵》的书,作者把把教师的职业境界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把教育看做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规范、要求;二是把教育看做出于职业责任的活动;三是把教育看做出于职业良心的活动;四是把教育活动当做幸福体验。
比较这四个层次,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第四条,当一个好班主任就应该把教育活动当成是一种幸福的体验。
相信许多教师都有类似的体验。
一、作者说:“班主任是把祖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连接起来的人格和智慧的桥梁,班主任的劳动铺就了一条学生成才之路。
为了学生早日成才,他们总是默默无闻地辛勤耕耘着。
岁月消融了他们的青春,劳累熬白了他们的鬓发,他们义无反顾,无怨无悔。
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使自卑的心灵自信起来,他们使懦弱的体魄强壮起来,他们使狭隘的心胸开阔起来,他们使迷茫的眼睛明亮起来;他们让愚昧走向智慧,他们让弱小走向强大。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为人类播撒着希望的种子,为人类传递着科学和文明的信息。
当他们的学生以出色的成就回报社会时,他们就会体验到耕耘者的幸福。
喜看桃李满天下,这难道不就是一种幸福的体验?!”说得一点都不错,教师在燃烧自己的时候,会有一种为了全人类的幸福感伴随着,用自己的青春谱写传奇。
二、书中还谈到:教育机智的问题。
班主任工作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常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
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机智。
如果班主任缺乏教育机智,就无法做好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
班主任的教育机智主要表现在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和"对症下药"等方面。
“随机应变”是指班主任在遇到偶发事件时,能根据事件的不同性质和特点恰当地处理问题。
“因势利导”是指班主任在遇到棘手的突发事件时,能够审时度势,即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出发,利用并调动学生心理的积极因素,排除消极因素,巧妙地处理问题;从而使学生扬长避短,增强克服缺点的内在力量,并自觉主动地提高学习效率和按照教育要求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育理论著作读书笔记之欧阳文创编
教育理论著作读书笔记杜威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著名的代表人物。
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的影响。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其中闪烁着教育改革思想的光芒,成为一本国际性的教育名著。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通过“教育及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这三大经典命题来阐述知与行的关系,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鲜明地体现为涵盖课程、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教学所设计的重要方面的“从做中学”原则,故此,人们普遍将杜威与“从做中学”相链接。
可以说,“从做中学”理论成为了杜威标志性的教育思想,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一、对杜威“从做中学”理论的基本理解通过阅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层面对杜威“从做中学”的理论有了初步的理解。
1.“从做中学”的涵义。
杜威认为“从做中学”是“涉及一切活动,它包括使用各种中介的材料、用具以及使用各种有意识的用以获得结果的各种技巧,它涉及各种工具和材料去进行的表现和建造一切形式的艺术活动和手工活动,只要它们包括为了达到目的的有意识的或深思熟虑的努力……它们还包括要动手的科学研究,对研究材料的搜集、对器具的管理、工作进行中和记录实验情况所需的活动程序”。
[1]因此,杜威的“从做中学”包括艺术创作、手工活动和科学探究三层基本涵义。
2.“从做中学”的合理性依据。
(1)“从做中学”是儿童学习能力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育》中,把儿童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说教学是“连续重建的工作,应从儿童现有的经验进入有组织的真理研究的阶段”。
他认为儿童由4至8岁为通过活动和工作而学习的阶段,所学的是怎样做,方法是从做中学,所得的知识得自应用,并为着应用,不是为了储备。
由8到12岁为自由注意学习阶段,在这第二阶段中儿童能力渐强,可以开始学习间接的知识,但间接知识必须融合在直接知识之中。
第三阶段为12岁以后,属于反省注意学习时间,学生从此开始掌握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科学知识或事物规律,并且随而习得科学的思维方法。
正面管教读后感之欧阳与创编
正面管教读后感(一)暑假在家读了美国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家简尼尔森的“让数百万孩子、家长和老师受益终身的经典之作”的《正面管教》这本书,该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涉及孩子心理、行为、认知、教育等方面的经典理论,使我受益匪浅。
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骄纵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书中主要介绍了如何运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获得这种能力。
书中用了非常多的例子来告诉我们如何有效地与孩子沟通。
书中还列举了很多阻碍沟通的语言,同时还告诉我们改善沟通的话。
让我明白了怎么样才能改善沟通。
首先,核实能改善沟通。
我们要多去发现学生的真是想法和感受。
可以通过核实,问启发式问题来促进沟通。
其次,探询会促进沟通。
我们可以用好奇心增进情感联结并改善沟通。
比如一种简单的探询方式就是要求“多告诉我一些”还可以接着说:“然后呢?然后呢?”孩子们不需很多鼓励就会告诉你他们的。
想法和感受。
他们需要的是知道老师对他们的观点真正感兴趣。
只要我们不评判、打断或纠正他们,她们就会告诉我们很多。
再次,邀请会鼓励合作。
邀请学生多参与一些有助于他们变得能够自我指导的计划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如果一味地指挥会招致被动会主动的抵制与反叛。
然后,肯定也是一种沟通方式。
要寻找机会肯定孩子们的成就和独特性,特别像美术这种学科,就更需要我们美术老师发现每个孩子所特有的艺术感悟。
不能要求他们的画面一定要达到你所期望的那样。
当我们要求过多并且急于求成时,他们就会丧失信心。
就像书中讲到一个叫杰森的五年级孩子,在课堂上如何的捣蛋,杰森的老师在开始也试到这些惩罚,留下抄几遍课文,请他站起,送校长办公室,而结果是杰森只会做鬼脸。
之后老师怎样运用鼓励,给与尊重和友善的态度,在杰森每取得了一点小小的进步,哪怕是今天的课堂只是比前两天的课堂少了几声乱叫,老师都会鼓励并回以微笑,终于让这个孩子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越来越愉快地相处。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之欧阳与创编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教育的目的》这一本书里面说的内容本来就是怀特海的演讲内容,我们可以通过文字看到很多的论点和论据,讲得相当精辟深刻,值得好好琢磨一番。
在这里,我就结合《教育的目的》中的其中两个论点来谈谈我的想法吧。
第一,“培养一个儿童如何思维,最重要的是必须注意我所说的那种“呆滞的思想”——这种思想仅为大脑所接受而不加以利用,或不进行检验,或没有与其他新颖的思想有机地融为一体。
”怀特海这里所说的呆滞的思想,恰恰能反应现在社会上许多由于考试而拼命读书的现象的出现。
教育有什么用?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正确地理解生活,过去的知识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们能够帮助我们的头脑聪慧,使我们能够自信地面对现在。
那为什么社会上越发地出现这种呆滞的思想,单单背诵要考试的知识,而没有联系实际情况,没有利用从书本上纯学习到知识转化成我们现实生活中可以灵活运用的知识?在中国,存在很多的学校都是为了考试而读书,尽管有些老师总是在叮嘱我们,不要为了考试而学习知识,但是在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中,我们总是很难从做法上从想法上转化我们的观念,这也是教育的悲哀吧。
教育沦为人生存的工具。
文化?根本不在我们的考虑之中了。
如果教育没有让我们正确地理解生活,让过去的知识更有价值,让我们变得更有智慧,那教育的本来的方向不是偏了吗?那么教育的最后结果,只会让我们沦为学习的工具了。
所以,我觉得在教育中,我们必须摒弃这种呆滞的思想,让我们学习到的知识作为启发我们新思想的工具,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让我们向一个更好的方向去发展,去创新,而不是仅仅地循环知识。
第二,“从联系的角度看,课程应是整体的、协调统一的,而不是片面、零散和各自为阵的。
他明确指出:要消除扼杀现代课程活力的各学科之间互不联系的严重现象,教育不能只是给学习者提供一种游离于生活和实践之外的多个科目的目录单,“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
”在怀特海的演讲中,他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点,就是现在课程各门学科之间存在着互不联系的严重现象,确实是存在这种现象,而很多的学生,往往从偏科的情况上很好的反应这样的情况,各科有各科的说课老师,各科有各科的学习方法,各科有各科的重点难点,确实是这样,为了更好地让学习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从分科目来教确实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很多人会忽略课程是整体的、协调统一的特征,所以才会出现各科目各自为阵的情况,在学生接受各科知识的熏陶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要自发地给各科的联系上做一个整理,让我们学习到的知识做一个宏观上的整理,教育不是让学生游离与各学科的目录单,而是让我们学习到的知识给我们作为更好的引导,让我们去理解、探讨新知识,从旧知识中看到教育的本质,再让我们从本质中引发我们的思维去学习更深层的知识,更好地带我们去理解生活,感受生活。
教师读书笔记之欧阳文创编
最近读了《赏识你的学生》一书,读后感受颇多。
全书用许多生动的案例诠释了“期待效应”试验、“需要条理”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教育理论知识,阐释了实施“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可行性,通过一个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教育故事,喊出了教师要善待每一个生命的教育理念。
一、让人人都享受一份关爱德育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对学生偶然的毛病和闪失,不要过分求全责备,因为教师偶尔也会有叛变品德的言行。
学生在形成良好品行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教师的关爱。
爱,是一种重视,一种呵护。
我们要站在珍视每个生命价值的高度去关爱每个生命个体的生长,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去呵护学生的自主成长权。
我们要重视每个个体的存在,每个人都是同样重要的。
所有的人都应该获得成长,不管是优秀的,还是成长有困难的,甚至是家庭特殊的,要不带任何功利的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获得他人的欣赏和赞美。
因此,当教师能够以“赏识”的言行看待学生,就会激励起学生无穷的勇气,唤醒他深埋的潜能,鼓舞他向着胜利之路年夜踏步前进。
而要让教师拥有“赏识”这一宝贝,根本就是要激倡议教师的爱,让教师出于爱来工作,而不但仅把教育当作一个职业或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天性,热爱他人的孩子是神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欣赏孩子每一个幼稚的想法和行为。
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以宽容之心看待孩子,理解孩子身上存在的缺乏。
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理解、接受、运用“赏识”这一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的花园中耕耘二、让人人都享有一次机会“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是新的课程理念。
每一个学生的潜力是巨年夜的,而成长潜能的金钥匙就是自信心。
学生在形成良好的品行过程中,尤其是后进生特别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
鼓励和表扬的力量年夜于批评和处罚的力量。
学生在校接受教师的表扬和赞扬中,他会自觉地放年夜自己的优点,对自己表示出强烈的自信,极力使自己变得优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
《教育与数学教育》读介绍模板笔记之欧阳光明创编
《教育与数学教育》读后感欧阳光明(2021.03.07)王振红读了这本书对我的感触很深,使我懂得了好多数学的道理,对我的学习有了更大的帮助,书中谈论到很多小学数学的问题,让我学到很多。
这本书有理论有实际,紧密联系这我国当前教育的实际。
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更加使我感受到教育不仅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数学教育如同数学问题一样需要探究,教育规律如同数学技巧一样让人着迷。
同时数学史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十分有效、不可或缺的工具。
不但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对于提高其数学方面的素质修养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启发学生的人格成长、发展其认知能力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 使得很多学生有畏难心理,荷兰数学家和教育家赖登塔尔就批评那种注重逻辑严密性、而没有丝毫历史感的教育乃是“把火热的发明变成了冷冰冰的美丽”。
因此, 如何构建数学与人文之间的桥梁,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成了教师的首要任务。
数学是各个时代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
数学对整个人类文明产生了不容质疑的影响,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两方面都是这样。
数学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影响,最突出的是反映在它直接或间接参与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物质生活方式的三次重大的产业革命。
比如,第一次产业革命的主体技术是蒸汽机、纺织机等,它们的设计涉及对运动与变化的计算,而这只有在微积分发明后才有可能。
又如,原子能的释放,首先是由于爱因士坦利用数学工具导出的著名公式揭示出质能转化的可能性。
而现在的航天事业的发展更离不开数学的参与。
“神舟飞船”的历次成功飞行都离不开数学家的参与。
数学对于人类精神文明的影响同样也很深刻。
比如,日心说的决定性胜利是在牛顿用当时最新的数学工具——微积分和严密的数学推理从动力学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出发推演出太阳系的运动之后。
哥白尼的学说得到证实恰是通过这样的事实:天文学家加勒根据几位数学家在数学上的推算和预报找到了一颗新的行星——海王星。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之欧阳语创编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我的理想》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读完之后,我禁不住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问自已: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竭充分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立异精神的教师?
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要做的即是要有丰富的学识吧,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
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成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并且是一条奔跑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干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不然,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一要勤于念书,充分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竭获得充盈,不会枯竭,才干源源不竭地使自己布满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念书、念书、再念书。
”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能从这本书学习点经验,所以比较关心书中对理想教师的描述。
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布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
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布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立异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竭充分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波折弯腰的教师。
总之,我读了教育类这书籍,感受很深,引起的我的思考,以前我是很是喜欢看教育类的书籍,但在这几年没怎么看过,是因为没有,可现有了,我就看看,不管是那么忙,我在休息时城市看看,从中学到一些经验,有些随机带到教学活动中去。
了解以后教育的须要,特别是这位教授写的<我的教育理想>,我读的几次,感受很深,受益非浅。
港沿幼儿园陈海燕。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之欧阳理创编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求学时,我就看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那时怀揣教书育人的梦想,知道了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知道教育的崇高;现在,我又开始读这本书。
对于刚刚走上讲台,又初次担任班主任的我来说,再读这本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老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一看这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
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
”平常我也是这样抱怨。
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各小时挤的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给学生谈心等,还要抽出时间搞教研;下班回家还要忙家务。
可是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和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
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天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
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该在自己所教学的数学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应该只是沧海一粟。
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
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那位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教育类书籍读书笔记之欧阳术创编
教育类书籍念书笔记——《教育是慢的艺术》念书笔记“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
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看待学生的缺乏缺陷甚至毛病……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
”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教育是慢的艺术”呢?一、“慢”而不“怠慢”。
我会经常遇到有一部分属于“问题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基础较为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在生活及其他方面,早恋、打斗斗殴等现象不时产生,给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年夜难度。
作为教师,我们经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宽容。
对此,我频频思虑着如何将他们引上良性成长的轨道。
如果对这部分学生“怠慢”,就意味着保持他们,后果不堪设想;相反我认真思考,修改了自己的否定性思维。
虽然他们的坏习惯很难修改,但其实不是不成救药;虽然他们在学习方面起点比较低,但仍然可以有所作为;虽然他们进步的速度比较慢,但其实不即是达到终点的速度就慢。
我会想办法的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告诉学生“火车理论”:一个跑得慢的人搭上一辆快车,和一个跑得快的人搭上一辆慢车,最后,先达到终点的是跑得慢但搭上快车的那个人。
我会鼓励、启发、引导、耐心、宽容、等待等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逐渐调整和理顺好自己的状态,再差的学生都有它的基础点,就从每个学生的具体基础点做起,自然生长点开始,逐渐延续增长,让学生体会到胜利的喜悦,自然就会产生兴趣,而继续续下去。
二、“慢”需要感悟。
我们老师在我们的教学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怙恃,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
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共同的理解、共同的发明。
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工具。
作为老师,尤其如我们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师,看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平等看待每个孩子,不克不及戴“有色”眼镜。
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即使我们心中有不满,有怒火,都应该压制自己。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之欧阳学创编
念书笔记摘抄(一)▲教师进行劳动和创作创造劳动的时间好比一条年夜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时常念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
——苏霍姆林斯基▲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干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陶行知▲教育的艺术就是理解如何引导。
——爱弥尔▲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念书兴趣,做教员的不成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讲给学生听,最好是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比及学生是在不克不及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他。
——蔡元培▲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总是周密的考虑,他所讲授的知识将在学生的头脑获得怎样的理解,并根据这一点来挑选办法。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点宽恕可能会让他人感激一生,一点爱心可能会让他人温暖一生,一句祝福和鼓励的话语可能会让他人幸福一生。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嘲讽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学会让头脑平静的生活。
▲心灵的年夜门不容易叩开,可是一旦叩开了,走入学生心灵世界去,就会发明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就会在那里找到谜底。
——魏书生▲学生超出教师是教育的幸事;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超出,我看则是教育的哀思。
为了培养出最优秀的学生,我必须使我自己成为最优秀的教师。
再忙也要留出思考的时间,一小时的思考胜过一周的忙碌。
知识只是奠定教师课堂教学的底气,而思考却给教师带来灵气,一切有底气和灵气的教师在课堂上才会有年夜气,才会表示出教育机智。
教师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一个没有思想的教师也就没有了教书育人的灵魂,孩子正常的精神生长也无法在他手中完成,更不成能培养出文化的巨人。
教师优秀读书笔记十六篇之欧阳法创编
教育是艺术——读《教师人文读本》有感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
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人,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布满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和敬慕。
我们支出了爱,获得的是更多的爱。
读过《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爱,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终的是爱,最多的爱。
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人生的年夜航船上确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员还是梢公,是年夜副还是士兵。
每个人在世界上所饰演的角色不合,关键在于定位。
冥冥中有双年夜手在指挥着我,从师范中学习的艺术到工作中教的课好似是风马不接的事情。
但要想教好课不也是一门艺术吗?有句话说:“活在当下”。
其实,每个人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虽然从出身到长年夜,基本是家长在为自己做主。
但今后还有漫长的几十年,仍然有自己选择的机会,是选择努力踏实地度过还是空虚而归,全在自己。
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直到现在也拾不起来。
工作上的杂事与生活中的事情搅得没有时间,没心情(其实我知道这些都是找借口)。
既然经常思考,我想这件事很快会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断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看待学生的态度,看待家人的态度。
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明学生的长处与潜力。
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工作几年,能够获得学校领导和家长的肯定,心里自然很高兴,但又觉得自己做得实在是太少了,有点愧对家长的信任,领导的表扬。
“公平公正”“爱心”“教师的成长”“教师的专业”等等,新教育为教师提出了那么多的努力标的目的。
所谓坚持,所谓勤奋,所谓的所谓……。
教师自身的前进动力,外在的推动力.不管怎样,都去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师,努力的教师。
在《教师人文读本》中,还收录了古今中外很多名家的各种类型的文章,每一篇都让我有所获益。
《学习的革命》一文告诉我:“做教师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你才会认真地教每一个人。
教育理论笔记之欧阳地创编
教育理论笔记第一章第二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把教育问题作为学术问题提出代表人:勒图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孟禄劳动(社会)起源说:具体观点如下1、人类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2、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3、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4、教育至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5、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二、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所善也。
)(一)教育的定义广义教育: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随机性)狭义教育:以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特点有三: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的实践活动;有专业的教育者;通过特定的组织形式实现。
更狭义的教育:德育(二)教育的本质特点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质的规定性。
三、教育的要素(一)基本要素: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一切中介的总和)(二)要素之间的关系1、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
2、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
3、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总之,教育者、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就是三者的互相对立并互为中介运动和发展的。
四、教育的发展过程(一)古代教育其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三)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实质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近代教育变化表现在: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教育理论自修笔记1之欧阳语创编
周弘《教你赏识孩子》读后感主要观点:在这本书里,作者从一个父亲的角度谈了他对自己聋哑女儿周婷婷的教育历程,怎样把一个三岁半时还一个字不会说,震耳雷声都听不见的女儿周婷婷养成了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并用这种方法,在中国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早慧聋童。
作者经过18年的生命体验,把追蝴蝶的教育方法提升为赏识教育,这是一种神奇而又普通的教育方法,也是一种新鲜而又古老的教育方法。
我的收获与思考:读罢老师撰写周弘《教你赏识孩子》的一书,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细细回想一下原来我的父母在教育我的时候,运用的方法很多都和书中所提及的方法雷同。
不觉得油然感到自豪,为我能有这样的父母而自豪,虽然我的父母没有给与向我同龄人的大把大把的零花钱,虽然我的父母没有给与向我同龄人生活的奢华,但我却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由他们给我的信任、尊重、理解,时时刻刻给我激励,在我人生的十字路口给我提醒,用博大的胸怀宽容的对待我的不足,我觉得我生活、生长的非常快乐,我感到自豪。
我能有这样的父母而感到骄傲。
赏识教育的核心是尊重。
家长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赏识孩子,尊重生命,让孩子得到真正的快乐,这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
把孩子当成一个人来尊重,而不能把家庭和单位里积累的怨气发泄到孩子的身上,孩子毫无反抗能力,对孩子发泄最安全。
其结果可想而知,教育难以公正。
同样的也应用赏识的目光看待所教的学生,因为他们同样也是自己的孩子。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多是要花费精力,找到他们的优点,不断给予肯定。
正所谓“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
用赏识教育让孩子在舒展的状态下学习效率可以成倍提高,孩子可以快乐地成长。
每个家长都是天生的教育家,每个孩子都有天才的潜能。
或许你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
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这是当今课改中提到的一个重要理念,要让孩子充分释放潜能,可以从赏识孩子开始。
因为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赏识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看得起”,对孩子而言,就是“你真棒,你真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教育学》读书笔记摘抄:
欧阳光明(2021.03.07)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人类特有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在有较完善的文字形态时,就出现了学校。
教育为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提供保证,同时,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二战后的教育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用于国际交流。
这些变化既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力量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更新的结果。
3、教育学的思想来源(1)、孔子的教育思想。
A,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B,孔子的最高的教育目的是道德教育。
“礼”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
C,教育内容上孔子主张“六艺”。
D,孔子倡导启发试的教育方法。
(2)、《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
A,《学记》高度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B,《学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
C,《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D,《学记》同样重视启发性教学。
4、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来说,通常以赫尔巴特及他的《普通教育学》、杜威及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作为代表人们和作品。
赫尔巴特与他的《普通教育学》: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赫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的基础。
《普通教育学》共分三篇:第一篇阐述“教育的一般目的”,论述了儿童管理的目的和方法,教学应以发展多方面的兴趣为目的。
第二篇论述多方面兴趣的对象、教学的过程等,他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借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时间,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认为学生应该学习的应该是统一体的,提出明了、联
想、系统、方法四个形式阶段。
第三篇讨论道理性格的形成及其通过教育形成儿童性格的理论。
强调儿童的兴趣是教育的出发点,强调教师、教授、教材的主导作用,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强调道德教育,纪律和管理是教育的主要手段。
赫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心得:
最近通过阅读《当代教育学》后,让我受到了一些启发,下面我就总结一下我自己的感受。
我认为老师要想把认真准备的课在讲课中得到完全的实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有几个方面要满足:一是要目标明确。
就是指上课时老师明白这堂课要让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些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等,也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在一节课上,师生的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进行,教师上课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时插科打浑,为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时把内容引申出去,涉及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以外的某些知识,甚至有相当广度,只要是有利于目标的完成,都是可以的。
但是,漫无目的地讲故事、做游戏、炫燿知识、东拉西扯,做那些与实现目标无关的事,应予以否定,对学生也同样,教师要及时发觉并纠正学生努力完成任务。
二要内容正确,是指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应该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教师就要及时予以纠正,学生心目
中的教师往往是崇高的、万能的,他们会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对待学生的疑问应持谦虚、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要轻易作出没有把握的回答。
教师的虚心、严谨的治学态度能感染学生,使他们潜移默化、逐渐形成科学的态度。
三要重点突出并且方法得当。
就是指在一节课上教师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点内容的教学上,不要对所有任务和所有内容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对细枝末节的知识可以蜻蜓点水地一带而过,对重点知识、概念和原理要花力气教学,对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懂、弄清、熟练掌握。
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善于选择方法,创造性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方法本身无所谓好坏,但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使用范围,教师上课运用的方法要与教学情境相适合。
总之,教学的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只要认真的学习与探索,同时保证有正确的态度,相信我们都可以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