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2学时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一、适用对象普通高考和对口高考升学学生二、适用专业护理专业三、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护理专业的专业课,开设在第二学期。
本课程前导课程为《正常人体结构》、《医用化学》后续课程有《基础护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外科护理学》等。
四、设计思路《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设计思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紧紧围绕护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准确把握本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强调打牢医学知识基础,科学安排各种教学活动和教学形式,有效利用案例教学、信息化教学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手段,建立科学有效的课程考核办法,确保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先进性和创新性。
五、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熟悉常见病原生物的种类和主要生物学性状;(2)掌握常见病原生物的致病性、传播途径和特异性防治原则;(3)理解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临床常见的免疫现象和某些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免疫学基础知识在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中的基本应用;(4)掌握病原微生物实验中的无菌操作基本要求,建立无菌观念,为掌握护理操作技术打下基础;(5)能初步辨认常见病原生物的形态特征;(6)能熟悉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7)能了解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结果分析及注意事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理解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的相关概念;(2)会做简单的病理分析。
(3) 能初步辨认常见病原生物的形态特征;(4) 能熟悉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5) 能了解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结果分析及注意事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理论课程,使学生认识到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2)学生能够自觉运用所学其它科目的基础知识分析、理解知识点及其作用的良好习惯;(3)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应用具体的操作中去;(4)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具备用于钻研、善于合作、交流的协作意识;(5)培养爱岗敬业的崇高使命感和责任感。
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PPT课件

3.带菌状态
致病菌在隐性感染或显性感染后并 未消失,在体内继续留存一定时间, 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并不断向体外排菌,成为重要传染 源。
主要为G+菌: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白 喉棒状杆菌、产气荚膜梭菌、金黄色葡萄 球菌、链球菌
次要为G-菌:痢疾杆菌、鼠疫杆菌、霍乱 弧菌
外毒素由细菌分泌到细胞外,而志贺氏菌 和大肠杆菌的外毒素由细胞溶解后才释放 到细胞外
毒性作用强,并对组织有一定选择性
肉毒毒素最强-神经毒素
1mg能杀死2亿只小鼠,毒性比KCN大1万倍。肉 毒毒素能阻断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眼和 咽肌等麻痹:眼睑下垂、复视、斜视、吞咽困难。严 重者呼吸麻痹而致死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引起疾病的性能称为致病性,质的 概念,由细菌种属决定
细菌引起疾病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量 的概念,细菌毒力有强弱之分
毒力常用:半数致死量/半数感染量 表 示(LD50/ID50)
细菌的毒力
侵袭力
菌体表面结构 侵袭性酶
菌毛等粘附因子 荚膜与糖萼
具有良好抗原性
0.4%甲醛处理脱毒 ,保留抗原性成 类毒素
类毒素
注入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具有中和作用, 产生抗毒素
结构:外毒素由:
一种无毒B的亚单位肽链与易感细胞受体 结合
另一种A亚单位肽链为毒素中心,决定毒 素的毒性效应
二者单独对机体或组织细胞无致病作用,因毒素 结构的完整性是致病的必备条件
无毒亚单位(B)的抗原性强 提纯后可作为良好的亚单位疫苗,又
“感染与免疫”微课教案

“感染与免疫”微课教案吴卫辉(),潘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300071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20年10月,10(5):6-7ISSN 2095-1574 CN 11-9307/R DOI 10.3868/j.issn 2095-1574.2020.05.002专题基金项目:2020年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B201005506)通讯作者:吴卫辉,E -mail:*******************.cn教学背景“感染与免疫”是微生物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章节。
该部分内容十分庞杂,既包括细菌的致病机制和过程,也涉及宿主的免疫系统和防御机制。
引起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等,各种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和繁殖方式各有其特点。
免疫系统可分为先天性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而获得性免疫系统又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因此,学生在学习时不容易抓住主线,教师在微课讲授上也有一定的困难。
为了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掌握感染过程及宿主免疫应答的作用和机制,本微课以感染的进程作为讲授的主线,将人体抗感染机制、细胞应答,以及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串联起来,使学生建立一个感染与免疫的整体框架。
教学目标本课程为微生物学中感染与免疫内容的入门介绍课程,旨在使学习者对免疫系统和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过程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为其深入学习感染与免疫奠定基础。
本课程包括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的抗感染机制。
(2)掌握免疫细胞的类别、分化和功能。
(3)了解感染过程中宿主的免疫应答。
(4)了解细菌和病毒的致病过程。
(5)了解疫苗免疫的基本原理 。
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分析免疫学涵盖范围广,涉及的细胞种类多,且不同细胞间有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例如,先天免疫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应答、清除、激活炎症反应、抗原递呈,以及对获得性免疫细胞的定向分化;而获得性免疫细胞在发挥抗感染作用的时候与先天免疫细胞有密切的联系,如抗体介导的调理吞噬作用。
微生物第九章总结

二, 吞噬细胞及其吞噬作用
吞噬细胞:是一类存在于血液,体液或组织中,能进行变形虫运动,并能吞噬,杀死和消化病原体微生物等异常抗原的白细胞,最主要的吞噬细胞有两类,其一为多行核白细胞中的嗜中性粒细胞;其二为以巨噬细胞。
2. T细胞表面有其独特的表面标志。包括表面受体和表面抗原两类。E受体指T细胞上能与绵羊红细胞相结合的受体,可是周围的绵羊红细胞结合在其周围而形成一玫瑰花状物。
3. 按T细胞的功能来介绍几个亚群:
(1)调节性T细胞:<1>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主要功能是辅助B细胞,促使其活化和产生抗体。<2>抑制性T细胞:可抑制TH,TC和B细胞的功能,由它控制淋巴细胞的增殖。
四, 正常体液或组织中的抗菌物质
(一)补体:为一补体系统,是指存在于正常人体或高等动物血清中的一组非特异性血清蛋白。补体的本质是一类酶原,能被任何抗原—抗体的复合物激活,激活后的补体能参与破坏或清除已被抗体结合的抗原或细胞,发挥溶胞作用。
(二)干扰素:是高等动物细胞在病毒或dsRNA等诱生剂的刺激下,所产生的一种具有高活性,广谱抗病毒等功能的特异性糖蛋白。功能是能抑制病毒在细胞中增殖和免疫调节作用以及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等。
(三)环境因素:详见书P290
三, 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
(一)隐性传染:如果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菌的毒力相对较弱,数量又较少,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真的轻微损害,且很快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因而基本上不出现临床症状者。
医学免疫学大纲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II》本科课程质量标准课程编号:11012201(医学寄生虫学II)、11012201(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II)课程名称: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II(包括医学寄生虫学II、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II)英文名称: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II(Medical Parasitolog y、Medical Immunology,Medical Microbiology)总学时:72学时。
(理论授课:36学时;实验课:36学时)学分:4学分适用对象:口腔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护理学专业、药学专业、药物制剂专业课程考核: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70%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30%。
其中包括实验考核(10%)、学习态度和平时表现(10%)和课程网络阶段考核/期中考核(10%)。
第二部分《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II》本科课程质量标准课程编号:11012201课程名称: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Ⅱ英文名称:Medical Immunology,Medical MicrobiologyⅡ总学时:48学时(理论授课:24学时;实验课:24学时)学分:4学分。
适用对象:口腔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护理学专业、药物制剂专业、药学专业、临床药学专业课程考核: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70%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30%。
其中包括实验考核(10%)、学习态度和平时表现(10%)和课程网络阶段考核/期中考核(10%)。
医学免疫学是当今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它已广泛渗透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领域,并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和交叉学科。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应答的规律和效应、以及有关疾病的发生机理、诊断与防治的科学。
医学微生物学则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遗传与变异、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诊断和防治原则。
(一)《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

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微生物是自然界中最微小的生物,它们在各种环境中都有存在,包括人体内。
微生物的种类繁多,有些对人体有益,有些则可能引发感染。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
一、微生物的感染微生物感染是指微生物进入人体并导致疾病的过程。
这些微生物可能是细菌、病毒、真菌等。
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或微生物数量过多时,人体容易受到感染。
感染可能通过以下途径发生:1、空气传播:有些微生物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例如流感病毒和结核分枝杆菌。
这些微生物在空气中传播,当人们吸入时可能受到感染。
2、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指人体与微生物直接接触而导致的感染。
例如,握手或拥抱可能将细菌从一个人的手传播到另一个人的手或面部。
3、食物和水源:食物和水源可能被微生物污染,导致人们摄入后受到感染。
例如,食用未煮熟的肉或饮用污染的水可能导致肠道感染。
二、免疫系统与微生物感染的斗争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防御系统,它可以帮助人体识别和消除入侵的微生物。
免疫系统由多种细胞组成,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这些细胞通过以下方式参与免疫反应:1、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会识别并攻击入侵的微生物。
当淋巴细胞识别到微生物时,它们会分裂并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可以与微生物结合并消除它们。
2、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是一种大型白细胞,它们可以吞噬并消除入侵的微生物。
巨噬细胞还可以向其他细胞发出信号,招募它们参与免疫反应。
3、NK细胞:NK细胞是一种自然杀伤细胞,它们可以识别并攻击被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
NK细胞还可以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协调免疫反应。
三、免疫系统的弱点与微生物的逃避机制尽管免疫系统非常强大,但有时它也会受到挑战。
有些微生物具有逃避免疫系统的能力,使它们能够在人体内生存并繁殖。
这些微生物可能通过以下方式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1、变异:有些微生物可以通过基因突变来改变它们的表面抗原,从而避免被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例如,流感病毒的表面抗原经常发生变异,导致每年都需要接种新的流感疫苗。
微生物学(周德庆版)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传染与免疫是代表病原微生物与其宿主相 互关系两个方面,是关于寄生关系内容 的进一步深化。
1
第一节 传染
一、传染与传染病
新发传染病.flv 2
传染病: 由活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与由其它致病因素引起的疾
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有病原 体,有传染性,有流行性、地方性和季节性,有免疫 性。
33
第四淋巴细胞
同时具备T细胞和NK细胞特征的淋巴细胞,称为 NKT细胞。这是继T细胞、B细胞、NK细胞和K细胞 之后的第四类淋巴细胞。 人体内有少量具有自身免疫性的TDTH细胞,有时会对自 身组织产生攻击性,并导致自身免疫病,如全身性红 斑狼疮、皮肤和内脏硬化症、慢性风湿性关节炎以及 口舌眼球干燥综合症等。研究已证明NKT细胞可抑制 这些自身免疫病。此外,它还有抑制癌症转移和延缓 人体衰老等作用。 红斑狼疮.flv 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膝关节.flv
42
43
第四节 免疫学方法
传统免疫学方法又称为血清学反应。
29
2、免疫细胞 指一切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主要包括淋巴细胞、粒 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它们均来自骨髓多能干 细胞。
免疫活性细胞:一类能接受抗原刺激,并引起特异性 免疫反应的细胞。主要指T细胞和B细胞。单核细胞与 巨噬细胞也可列入。
T细胞:起源于骨髓,在胸腺中成熟,然后转移到外 周淋巴器官,其功能是执行细胞免疫。
红、肿、痛、热和功能障碍是炎症的五大特征(炎症)
24
四、正常体液或组织中的抗菌物质
补体、干扰素、溶菌酶、乙型脑素等 1、补体
存在于正常机体体液中的非特异性的血清蛋白,具有 能扩大和增强抗体的“补助”功能,故称补体。30种 成份,主要有9种。 通常以无活性形式存在于正常血清和体液中。补体能 被任何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由无活性形式转变为 对病原体具有杀灭作用的活性形式,称为补体激活。 3条激活途径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抗菌免疫在抵御细菌等微生物感染中发挥关键作用,有效防止和控制病原体的繁殖和扩散,维护机体健康。
抗菌免疫的概述
非特异性抗菌免疫主要由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介导,通过吞噬、杀伤、诱导凋亡等方式清除体内感染的细菌。
非特异性抗菌免疫
特异性抗菌免疫主要由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识别细菌等微生物抗原,活化并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产生细胞免疫系统与抗菌免疫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系统具有防御、自我稳定和免疫监视功能,可抵御病原体的入侵、清除体内异常细胞及维持内环境稳态。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抗菌免疫的定义
抗菌免疫是指机体对抗细菌等微生物感染的免疫应答,是机体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xx年xx月xx日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CATALOGUE
目录
细菌的感染免疫系统与抗菌免疫细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应用细菌的耐药性
01
细菌的感染
细菌感染的途径
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或气溶胶传播,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空气传播
接触传播
食物传播
性传播
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分泌物或被污染的物品传播,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
免疫逃逸
03
免疫应答
人体对细菌感染会产生免疫应答,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以清除感染并预防再次感染。
细菌的毒力与致病性
01
毒力
细菌的毒力是指其在人体内繁殖、扩散和引起病变的能力,与细菌的种类、数量、毒力因子等有关。
02
致病性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

一、教案名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二、课时安排:每章安排2学时,总共10学时。
三、教学目标:1. 了解病原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2. 掌握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功能。
3. 理解病原体感染人体后的免疫反应过程。
四、教学内容:第一章:病原生物概述1.1 病原生物的概念1.2 病原生物的分类1.3 病原生物与人类疾病的关系第二章:细菌2.1 细菌的基本结构2.2 细菌的繁殖方式2.3 细菌的致病机制第三章:病毒3.1 病毒的基本结构3.2 病毒的繁殖方式3.3 病毒的致病机制第四章:真菌4.1 真菌的基本结构4.2 真菌的繁殖方式4.3 真菌的致病机制第五章:寄生虫5.1 寄生虫的基本结构5.2 寄生虫的繁殖方式5.3 寄生虫的致病机制五、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结合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病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病原生物的致病机制。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提问:评价学生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2. 教学视频3. 案例资料4. 课后作业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章:2学时2. 第二章:2学时3. 第三章:2学时4. 第四章:2学时5. 第五章:2学时九、教学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病原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与人类疾病的关系,了解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功能,理解病原体感染人体后的免疫反应过程。
培养学生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知识的兴趣,提高其综合素质。
十、课后作业:1. 病原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2. 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2学时
1、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由主宰或执行机体免疫功能 的器官、组织和细胞所组成的一个系统
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和免疫分子
第九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2学时
(1)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 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胸腺、法氏囊 (鸟类)等
免疫细胞:指一切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主 要包括淋巴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 细胞,它们均来自骨髓多能干细胞
免疫活性细胞:一类能接受抗原刺激,并引 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细胞,主要指T细胞和B 细胞
T细胞:起源于骨髓,在胸腺中成熟,然后转 移到外周淋巴器官,其功能是执行细胞免疫
第九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2学时
发烧:内、外源性热原物质作用于下丘 脑导致发热
化脓:死亡白细胞与破坏裂解的靶细胞 共同酿成脓液
第九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2学时
二、宿主的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 (二)特异性免疫
第九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2学时
(二) 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是指机 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 产生的免疫应答反应
第九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2学时
一、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一)感染的途径与方式 (二)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
第九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2学时
(一)感染的途径与方式
外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的感染, 如病体、健康带菌体
内源性感染:当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 调或某些因素致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 宿主体内的正常菌群可引起感染
外周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居住和发生免 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粘 膜相关淋巴组织
第九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2学时
第九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2学时
胸腺
第九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2学时
法氏囊
第九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2学时
淋巴结
第九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2学时
脾脏
第九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2学时
(2)免疫细胞
第九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2学时
3、细胞因素
吞噬细胞:具有吞噬入侵的病原微生物 等颗粒的能力
吞噬细胞的种类:多形核白细胞和单核 细胞
第九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2学时
第九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2学时
第九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2学时
4、炎症
炎症: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所表现的一 系列局部和全身性防御应答,红、肿、 痛、热和功能障碍
第九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2学时
2、体液因素
补体系统:是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球 蛋白,在抗原抗体反应中有补充抗体的 能力;激活补体攻击侵入细胞导致溶解, 其作用无特异性
干扰素:由活细胞产生的一种诱导蛋白, 当它再作用于其他细胞时,使其他细胞 立即获得抗病毒和抗肿瘤等多方面的免 疫力
第九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2学时
第九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2学时
1、生理屏障
表面屏障:连续、完整的结构阻挡病原 菌的侵入或分泌的化学物质有抗菌作用, 如皮肤与粘膜
局部屏障:形成特殊结构阻挡病原菌的 感染,如血脑屏障、血胎屏障等
共生菌群:正常菌群通过营养竞争或者 产生抗生素,抑制多数病原菌的生长, 如大肠菌群
第九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2学时
特点:相对毒性较弱;作用相似,没有 器官特异性
第九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2学时
项目 产生菌 化学成分 释放时间 致病特异性 毒性 抗原性 制成类毒素 热稳定性
外毒素
内毒素
革兰氏阳性菌为主 革兰氏阴性菌
蛋白质
脂多糖(LPS)
一般随时分泌 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
不同外毒素各不相同 不同病原菌的内毒素作用基本相同
外毒素(exotoxin):G+在生长过程中 合成并分泌到胞外的毒素,如破伤风痉 挛毒素、白喉毒素等
特点:通常为蛋白质,抗原性强;可选 择作用于特定的组织器官;毒性作用强, 但毒性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 感
第九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2学时
3、内毒素
内毒素(endotoxin): G-的细胞壁成 分——脂多糖(LPS) 于菌体裂解时释放, 作用于白细胞、补体系统等,引起发热、 白细胞增多、血压下降及微循环障碍, 有多方面复杂作用
第九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2学时
1、感染的途径
高等动物(人):呼吸道和消化道,伤 口,垂直传播等
植物:自然孔口,如气孔、水孔、蜜腺 等,伤口,种传等
第九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2学时
2、感染的方式
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 直接侵入 介体传播
第九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2学时
3、感染的影响因素
病原体的毒力和数量 宿主的抗病性 环境条件:温度、湿度等
强*
弱
完全抗原,抗原性强 不完全抗原,抗原性弱
能
不能
差
耐热性强 第九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2学时
二、宿主的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 (二)特异性免疫
第九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2学时
(一)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机体在长期的种系发育 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天 然防御功能
特点:同一种的所有个体都具有;没有 专一性,对所有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均发 生作用
第九章 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 (2学时)
一、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二、宿主的免疫 三、免疫检测技术
第九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2学时
免疫学的几个概念
病原微生物:是指寄生于生物(包括人) 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
感染:是指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 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
免疫:是指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第九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2学时
一、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一)感染的途径与方式 (二)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
第九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2学时
(二)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
致病性:又称致病力,是指微生物在寄 生过程中侵染危害寄主使之发病的能力
侵袭力:微生物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 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
毒素:微生物产生的对宿主有高度致病 性或毒性的一类微量化学物质;按其来 源、性质2学时
1、侵袭力
吸附和侵入能力:通过菌体结构附着在 宿主细胞表面
繁殖与扩散能力:通过水解性酶类使组 织疏松、通透性增加
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抗吞噬和 体液杀菌物质的能力,有助于病原菌于 在宿主体内存活
第九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2学时
第九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2学时
2、外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