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

合集下载

关于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教案

关于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教案

关于陆地生活的动物优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陆地生活的动物的特点及其适应环境的方式。

2.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陆地生活的动物的特点及其适应环境的方式。

2. 教学难点: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生理和行为特点。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陆地生活的动物的特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具体方式。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动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准备问题讨论表格,用于小组讨论。

3. 准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展示陆地生活的动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陆地生活的动物。

2. 陆地生活的动物的特点:介绍陆地生活的动物在生理和行为上的特点,如防止水分散失、支持身体运动、呼吸方式等。

3. 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分析动物如何通过形态、行为等方式适应陆地生活,如沙漠动物的节水策略、森林动物的伪装策略等。

4. 案例分析:以具体的动物为例,分析其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和方式,如骆驼、仙人掌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其他动物的适应策略,填写讨论表格,并分享讨论成果。

6. 保护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动物保护,提倡保护生态环境。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实地考察,让学生观察和了解身边的陆地生活动物,加深对动物适应环境的理解。

2. 开展动物保护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保护意识和行动力。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设计方案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提出问题:下面是一些陆地上生活的动物的照片,你能html?url=/img2011/16/89/d/03.jpg/show/1/9/defda3e2cf370fb1.html
教学方法
本节课从同学们熟悉的陆地动物,分析了陆地生活的动物对于环境的适应和结构特点
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挖掘课程资源,延伸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探究心理特点,利用网络的教学手段,丰富知识含量,体现人文关怀。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独立进行实验观察,在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训练科学探究技能和研究方法。运用网络辅助教学,使课堂充满自然的气息。
教学重点:1.陆地生物的适应条件;2.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通过对比,总结出陆地环境和水中环境的显著不同。
学习者特征分析
所教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年的生物学,对生物学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同时已经形成了独立思维、概括判断等多种学习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学习基础。同学们非常喜欢生物学这门科学,学习兴趣特别浓厚。
师:简单介绍一下蚯c0MPK.html
1、观看完视频回答问题
问题一:身体分节有什么意义呢?
预设:可使身体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总结环节动物的特征。
问题二:蚯蚓的体节和刚毛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陆地上生活的动物蚯蚓生物说课八年级

陆地上生活的动物蚯蚓生物说课八年级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 和资料分析,培养观察、 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观念,提高环保意识。
蚯蚓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分解者
蚯蚓以腐叶、朽木等有机 物为食,将有机物分解为 无机物,促进物质循环。
土壤改良者
蚯蚓的活动能够改善土壤 结构,增加土壤透气性和 肥力,有利于植物生长。
促进生物多样性
蚯蚓是许多动物的食物来源,它们的存在为其他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有助 于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蚯蚓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参与有机物质的分解和能量的流动,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 重要作用。
05 蚯蚓的利用价值与保护
CHAPTER
蚯蚓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01
蚯蚓在土壤改良中的作用
蚯蚓通过在土壤中活动,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气性和
排水性,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
02
蚯蚓作为有机肥料
蚯蚓以腐叶、有机残渣等为食,通过消化作用将有机物转化为肥料,这
种肥料富含氮、磷、钾等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有助于植物的生长。
03
蚯蚓在养殖业中的应用
蚯蚓可以作为饲料喂养一些鱼类、鸟类等动物,也可以作为宠物直接饲
陆地上生活的动物蚯蚓生物说 课八年级
目录
CONTENTS
• 课程引入 • 蚯蚓的解剖结构 • 蚯蚓的繁殖与生长 • 蚯蚓与土壤的关系 • 蚯蚓的利用价值与保护 • 学生活动与实验设计 • 课程总结与展望
01 课程引入
CHAPTER
课程目标与意义
01
02
03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蚯蚓的生物 分类、形态特征、生活习 性以及在陆地生态系统中 的作用。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陆地生活的动物的特点和适应性。

2.分析陆地生活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陆地生活动物的特点和适应性。

2.教学难点:陆地生活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动植物,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动物是陆地生活的吗?(二)新课内容1.陆地生活动物的特点(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提问:这些陆地生活动物有什么共同点?2.陆地生活动物的适应性(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提问:这些陆地生活动物是如何适应陆地环境的?3.陆地生活动物与环境的关系(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提问:这些陆地生活动物是如何与环境相互适应的?(三)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一组陆地生活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动物是如何适应陆地环境的。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请学生结合教材,列举三种陆地生活动物,并简要介绍它们的特点和适应性。

2.家长签字确认。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使学生了解了陆地生活动物的特点、适应性和与环境的关系。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课堂气氛活跃。

2.学习效果:学生能够掌握陆地生活动物的特点、适应性和与环境的关系。

3.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家长签字确认。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提供观察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陆地生活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补充1.陆地生活动物的特点(1)教师展示不同陆地动物的图片,如狮子、熊猫、kangaroo (袋鼠)。

陆地生活的动物蚯蚓(说课)

陆地生活的动物蚯蚓(说课)

03
通过学习蚯蚓,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培养环保 意识。
课程目标
01
知识目标
了解蚯蚓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理特征以及在生态 系统中的作用。
0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0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树立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理念。
陆地生活的动物-蚯 蚓(说课)
目录
• 课程导入 • 蚯蚓的生物特征 • 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蚯蚓的繁殖与保护 • 蚯蚓的教学活动设计
01
课程导入
课程背景
01
蚯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物,对土壤的改良和肥 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02
蚯蚓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征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过程。
蚯蚓的消化系统能够分解复杂的有机物质,如纤维素和木质素,使其成为植物可利 用的营养物质。
蚯蚓的排泄物富含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改良
蚯蚓的活动能够疏松土壤,增加 土壤的透气性和排水性,有利于
植物根系的生长。
蚯蚓在土壤中挖掘通道和洞穴, 有助于提高土壤的微生物活性,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蚯蚓的认识 和保护意识,引导人们合理利用土地 资源,减少对蚯蚓生存环境的破坏。
05 蚯蚓的教学活动设计
观察实验
观察蚯蚓的外形特征
让学生通过观察蚯蚓实物或图片,了解蚯蚓的形态、颜色、大小等基本特征。
观察蚯蚓的运动方式
通过观察蚯蚓在土壤中的运动,让学生了解蚯蚓如何通过肌肉收缩和舒张来移 动身体。
繁殖
蚯蚓雌雄同体,交配后产 卵茧,卵在卵茧中孵化成 幼蚓。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1一、教学目标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二、重点和难点1、引导学生概括出陆地上的动物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与思考等的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三、课前准备学生:制作观虫器,并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搜集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教师:搜集有关陆地动物生活环境的图片;准备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资料;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所实验。

四、课时分配三课时五、教学过程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二、蚯蚓实验:观察和饲养蚯蚓环节动物的主要持征: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兔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动物栖息地的保护1、观察并说出陆地各种环中的动物以及它乌的运动方式并进行想像。

2、观察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片,并进行描述。

3、对比总结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显著不同。

4、观察分析课本上的图片资料,讨论交流,概括出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环境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1、各小组描述采集蚯蚓的环境,介绍并展示蚯蚓。

2、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外部形态。

3、对比观察蚯蚓的运动。

4、归纳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并进一步概括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1、观察有关免的生活的录像片,描述免的外部特征。

2、观察兔的运动并测量其前后肢的长度。

3、观察比较兔和狼的牙齿。

4、观察兔的内部结构。

陆地生活的动物归纳出陆地动物适应环境的主要特点,并概括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各小组汇报调查和搜集的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结合课本大熊猫的有关资料分析出保护动物栖息地的重要性,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中班陆地野生动物教案及反思

中班陆地野生动物教案及反思

中班陆地野生动物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中班陆地野生动物教案及反思教案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认识不同的陆地野生动物。

2. 培养学生对陆地野生动物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3. 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力。

教学准备:1. 图片或卡片,展示不同的陆地野生动物,如狮子、大象、长颈鹿等。

2. 课堂布置:创建一个小型的陆地野生动物展览区,展示相关的图片、模型或图书。

3. 教具:黑板、粉笔、画笔等。

教学过程:引入:1. 创造一个激发学生兴趣的环境,展示一些陆地野生动物的图片或卡片,并询问学生是否认识这些动物。

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卡片上的动物特征,例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主体:1. 通过展示不同的陆地野生动物图片或卡片,介绍每种动物的特征和习性。

可以使用简单的语言和生动的表情来描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鼓励学生参与互动,询问他们对这些动物的了解和观察。

例如:“你知道大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或者“你觉得长颈鹿的脖子有多长?”3. 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他们对不同动物的印象,例如颜色、大小、动作等。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描述,帮助他们扩展词汇和语言表达能力。

4. 组织一次小型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仿不同动物的动作和声音。

例如,学生可以模仿狮子的咆哮或大象的喷水动作。

总结:1. 回顾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再次展示一些陆地野生动物的图片或卡片,并询问学生对这些动物的认识和了解是否有所提高。

2. 强调保护陆地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教案反思:本节课的教案设计注重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通过展示图片和卡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的陆地野生动物,激发他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

此外,教师还要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在总结环节,教师应当重点强调保护陆地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自身做起,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包括在地表生活的动物,地下穴居的动物,水陆两栖的动物,能在空中飞行但需要在陆地上栖息活动的动物,它们都是陆地生活的动物,都是与各自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那么你们知道陆地环境与水环境相比有哪些不同点吗?(学生分组讨论观察质疑)
引导学生总结出:陆地环境比较干燥,湿度较小;陆地环境的昼夜温差比较大;缺少水中的浮力;陆地环境中有气态的氧;陆地环境复杂多变……
梁邱三中备课簿2012.9
本备课簿,页码不限,可以根据自己备课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每栏的大小
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同学们,你们是在什么地方找到蚯蚓的?
(湿润的土壤中,有机物丰富的土壤中,有一定温度的土壤中……)
蚯蚓有哪些特点与环境相适应呢?各小组取一条活的蚯蚓,根据实验提纲进行观察并记录。(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1.体形的观察:蚯蚓的身体呈__色、_____形,由许多____状的体节组成。有肉质唇的一端为身体__端,另一端为__端。
5.把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其运动情况。蚯蚓(能、不能)向前运动,速度(较快、较慢)。
提问:
1、谁能说一说蚯蚓有哪些特点?
2、右手触摸蚯蚓的体壁,是否感觉有黏液?知道为什么吗?
3、蚯蚓的体表比较湿润对它有什么意义吗?
4、你们知道蚯蚓的身体分节有何意义吗?
5、谁能描述一下蚯蚓的运动情况?
6、实验结束后你们准备怎样处理蚯蚓呢?
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分配任务
【一组】观察蚯蚓
【二组,】小白兔的生活习性;调查、
【五组】搜集当地陆生动物的种类、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
并了解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
合作展示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段录像,看一看录像中都有哪些动物,他们又是如何生活和运动的。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一、教学目标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二、教学策略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注意到教材的编写特点,要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典型动物的介绍,得出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特点,重点关注运动、呼吸等方面。

本节强调通过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并让学生也知道这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

建议教师前要亲自对“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对兔的“观察与思考”等栏目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实践并结合当地的实际作出相应的处理,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活动。

同时明确要求学生一定要动手参与实践活动,如制作观虫器、饲养蚯蚓等。

教师应充分注意“陆地生活的动物”既包括在地表生活的动物、在地下穴居的动物,水陆两栖的动物,也包括能在空中飞行但需要在陆地上栖息活动的动物。

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并概括出它们适于在陆地环境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的共性;同时完成新程标准所要求的对环节动物和哺乳动物特征的概括。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丰富,建议用3时完成。

要注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教学活动并注重实效。

建议每节前都布置学生下进行观察、调查和搜集材料;上再进一步认真观察、对比、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然后进行总结概括。

第1时,建议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总结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显著不同。

如湿度、温度、缺少水中的浮力、气态氧的环境等;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教科书提供的图片资料或当地常见陆地生活动物的情况,通过讨论、交流、填写记录表等教学活动,总结概括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刺激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大班-科学-陆地上的野生动物-教案

大班-科学-陆地上的野生动物-教案

陆地上的野生动物大班科学活动目标●认识几种有代表性的陆地野生动物,了解它们的特征。

●对我国珍稀的陆地野生动物感兴趣,有保护动物的意识。

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幼儿认识一些陆地野生动物。

●课件准备:“陆地野生动物”组图;“珍稀陆生动物”组图;《保护野生动物》歌曲视频。

活动过程●出示组图“陆地野生动物”,引导幼儿了解陆地野生动物的含义。

——你认识这些动物吗?——你知道它们住在哪里吗?(森林、草原)——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陆地野生动物)小结:有的动物居住在森林里,有的动物居住在草原上,森林和草原都属于陆地,所以这些动物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陆地野生动物。

●出示组图“陆地野生动物”,引导幼儿了解陆地野生动物的类型和特征。

——陆地野生动物可以分为哺乳类、鸟类和爬行类。

谁是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动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小结:1)豹子、老虎、狮子属于哺乳类动物。

哺乳类动物最显著的特征是胎生和哺乳,胎生是指小动物是动物妈妈直接生出来,哺乳是指动物妈妈能分泌乳汁喂养小动物;大部分哺乳类动物表面有皮毛、四肢灵活。

2)猫头鹰、老鹰、孔雀属于鸟类动物,是鸟妈妈从蛋里孵出来的。

鸟类动物有羽毛;尖尖的嘴巴很坚硬,叫作喙(huì);有一对翅膀和一对脚,大部分能够飞行,也有少数不会飞。

3)蜥蜴和蛇属于爬行类动物。

大多数爬行类动物的手脚长在身体的侧面,因此不便直立,所以它们的腹部常贴着地面爬行;蛇没有脚,是特殊的爬行类动物,它能依靠鳞片快速爬行。

●播放组图“珍稀陆地野生动物”,引导幼儿了解我国珍稀陆地野生动物的情况。

——陆地野生动物中,有一些是我国的珍稀动物,你认识吗?小结:珍稀动物是珍贵且数量稀少的动物。

由于我国人口多,人类活动范围广,使许多珍贵的野生动物被迫躲在边远的山区、森林、草原、沼泽、荒漠等地区生活,并且将来很多种类的动物都有濒临灭绝的危险。

●播放歌曲视频《保护野生动物》请幼儿欣赏,引导幼儿萌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大班科学陆地上的野生动物教案

大班科学陆地上的野生动物教案

大班科学陆地上的野生动物教案引言:科学是培养幼儿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学习野生动物,幼儿可以发现自然界的奥秘,并学会尊重和保护动物。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份大班科学课教案,旨在帮助幼儿了解陆地上的野生动物,并激发他们的科学探索兴趣。

导入:1. 导入幼儿对动物的兴趣- 利用课前准备好的绘本或玩具等展示动物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2. 提问引导思考- “你们见过哪些野生动物呢?它们生活在哪里?”- “你们想知道关于野生动物的更多有趣事情吗?”探索:1. 观察与比较动物的特征- 准备一些动物模型或绘制它们的图片,让幼儿观察不同动物的外貌特征。

- 引导幼儿发现动物的体型、颜色、身体覆盖物(毛、鳞、羽毛等)的差异。

2. 探究动物的栖息地- 展示一些陆地动物的图片,并引导幼儿观察它们所生活的环境。

- 引导幼儿思考动物选择特定栖息地的原因。

3. 探索动物的食物链- 利用图片或绘本演示动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 引导幼儿思考食物链中不同动物的角色和重要性。

4. 学习保护野生动物- 引导幼儿了解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如森林砍伐、盗猎等。

- 引导幼儿思考如何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资源。

实践:1. 制作动物模型- 提供不同动物的剪纸素材和材料,让幼儿一起制作属于自己的动物模型。

- 引导幼儿描述动物的特征,并展示他们的作品。

2. 观察野生动物- 安排校园或社区的野生动物观察活动,如观察校园中的鸟类、昆虫等。

- 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并描述所观察到的动物。

3. 艺术创作- 鼓励幼儿利用多种材料进行艺术创作,如用画笔描绘野生动物,或用橡皮泥塑造动物形状。

- 引导幼儿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对野生动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总结:- 回顾本课的主要内容,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回答课上学到的知识。

- 引导幼儿分享对野生动物的新认识和体会。

- 鼓励幼儿积极保护野生动物,从身边小事做起。

结束语:通过这堂大班科学课,幼儿可以了解陆地上的野生动物、栖息地、食物链等基本概念,并培养对自然界的探索兴趣和保护意识。

陆地生活的动物

陆地生活的动物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目的1. 要求学生知道陆地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2. 初步学会做“动物生活需要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

3.培养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陆地生活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教学难点差异法进行实验,以判明事物的因果联系。

课前准备:蚯蚓、课本第12页图片资料等。

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提问:我们在上节课里已经学习了很多水生动物的知识。

说一说,你还认识了哪些动物?讲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陆地生活动物知识。

二、学习新课1.认识陆地生活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看图:课本第12页插图。

提问:⑴图中有什么动物?⑵蝴蝶生活在什么地方?⑶蛾生活在什么地方?它多在什么时间活动?⑷丹顶鹤生活在什么地方?⑸骆驼生活在什么地方?⑹金丝猴生活在什么地方?⑺白熊生活在什么地方?讨论:蝴蝶多在白天活动,蛾子多在夜间活动;白熊生活在冰天雪地里,骆驼可以生活在干旱的沙漠里……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呢?讲解:以上事实说明,这些动物都必须生活在陆地环境里2 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复杂多)⑴出示图片:蛇、乌龟、甲鱼(有甲板或鳞)昆虫(外骨骼)目的:防止水分蒸发⑵出示第13页骆驼图片:放大足用途:支撑躯体和运动的器官。

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缘等方式。

觅食、避敌。

⑶出示第13页气管、肺图片:用途:陆地生活的呼吸器官⑷出示狼捕食鹿的图片:说明:对复杂的环境作出反应。

3.认识适宜蚯蚓生活的环境讲述:下面,我们就研究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

讨论:根据你以往的观察说一说,蚯蚓需要什么样的环境?讲解: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研究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

实验一:蚯蚓对明暗环境的反应讲解:实验的方法。

小结: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实验二:蚯蚓对干湿环境的反应讨论:怎样实验才能达到实验目的?讲解:实验的方法。

小结: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体壁来完成)提问: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知道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总结: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大班科学教案陆地野生动物

大班科学教案陆地野生动物

大班科学教案陆地野生动物大班科学教案:陆地野生动物引言: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中,了解动物世界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其中,陆地野生动物是幼儿最为熟悉的一类动物。

通过学习陆地野生动物,幼儿们能够增加对自然界的认识,培养对动物的兴趣,锻炼观察力以及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一、目标:1. 认识并了解各种陆地野生动物;2. 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描述能力;3.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流程:1. 导入环节(5分钟)- 利用幻灯片或图片让幼儿们观赏一些陆地野生动物的图片,引发幼儿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此话题的好奇心。

2. 概念引入(10分钟)- 引导幼儿讨论他们所熟知的陆地野生动物,并逐一列出来。

同时,利用绘本故事、小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介绍其中一些常见的陆地野生动物,例如:老虎、狮子、大象等。

3. 观察动物(15分钟)- 在教室里设置一个小型的“动物园”,利用玩具动物模型或者制作简易的动物展示牌,供幼儿观察。

同时,可以通过视频播放、图片展示等方式来介绍一些更为特殊的陆地野生动物,如:考拉、袋鼠等。

4. 语言表达(15分钟)- 鼓励幼儿们依次描述所观察到的动物,引导他们观察动物的外貌特征、食物习性、行为习惯等方面,并引导幼儿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来描述这些特征。

5. 华语教学(15分钟)- 教师介绍动物名称的拼音,并与幼儿一起学习认读。

在认读动物名称的同时,也可以复习一些形容词和动词,如:大、小、喜欢吃、能跑等。

6. 制作动物手工(20分钟)- 引导幼儿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陆地野生动物,利用彩纸、剪刀、胶水等材料,一起制作动物模型。

同时,可以引导幼儿们口述一些与所选择的动物有关的信息,例如:这种动物的脸上有什么特征、这种动物的身体是什么颜色等。

7. 反思总结(10分钟)- 与幼儿一起回顾整个课堂内容,让幼儿列举学到的陆地野生动物名称,并回答老师的提问。

同时,鼓励幼儿进行小结,分享自己对这堂课学习的感受和想法。

三、延伸活动:1. 动物大冒险游戏:设计一个动物大冒险游戏,让幼儿们扮演不同的陆地野生动物,在游戏中模拟动物的行为、寻找食物等,增强他们对动物的理解。

三年级科学上册 观察陆生动物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 观察陆生动物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观察陆生动物教案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和研究陆生动物,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特点和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 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 图片和样本:蜗牛、蜘蛛、蚂蚁、蝴蝶等- 观察记录表- 铅笔、纸、尺子等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观察蜗牛步骤:1. 教师出示蜗牛的图片和样本,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的外形特点,并让学生用尺子测量几只蜗牛的壳的大小。

2. 学生观察蜗牛的爬行方式,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3. 学生进一步观察蜗牛的觅食行为和食物来源,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4.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蜗牛的特点和性,并进行小结。

第二课时:观察蜘蛛步骤:1. 教师出示蜘蛛的图片和样本,引导学生观察蜘蛛的外形特点,并让学生画出蜘蛛的网状结构。

2. 学生观察蜘蛛的捕食行为,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3. 学生进一步观察蜘蛛的活动范围和栖息地,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4.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蜘蛛的特点和性,并进行小结。

第三课时:观察蚂蚁步骤:1. 教师出示蚂蚁的图片和样本,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外形特点,并让学生观察蚂蚁的行走方式。

2. 学生观察蚂蚁的团队合作和分工,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3. 学生进一步观察蚂蚁的食物搬运和巢穴建造行为,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4.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蚂蚁的特点和性,并进行小结。

第四课时:观察蝴蝶步骤:1. 教师出示蝴蝶的图片和样本,引导学生观察蝴蝶的外形特点,并让学生了解蝴蝶的生命周期。

2. 学生观察蝴蝶的飞行方式和传粉行为,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3. 学生进一步观察蝴蝶的觅食和栖息性,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4.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蝴蝶的特点和性,并进行小结。

教学延伸- 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其他陆生动物进行观察,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 学生可以通过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总结,加深对陆生动物的认识。

总结通过这次观察陆生动物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提高了观察力和动手能力,还了解了不同陆生动物的特点和习性。

关于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教案

关于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教案

关于陆地生活的动物优秀教学教案第一章:陆地动物的特征与适应1.1 教学目标了解陆地动物的一般特征探讨陆地动物如何适应环境1.2 教学内容陆地动物的特征:皮肤干燥、四肢行走、肺呼吸等陆地动物的适应:挖掘洞穴、伪装保护、快速奔跑等1.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不同种类的陆地动物,让学生观察其特征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陆地动物如何适应环境1.4 教学评估小组汇报:每组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问并回答问题第二章:哺乳动物的适应与繁衍2.1 教学目标了解哺乳动物的特征探讨哺乳动物如何适应陆地生活并繁衍后代2.2 教学内容哺乳动物的特征:哺乳、毛发、温血等哺乳动物的适应:哺乳动物如何寻找食物、水源和伴侣哺乳动物的繁衍:繁殖策略、抚育后代等2.3 教学方法视频播放:播放有关哺乳动物适应和繁衍的视频片段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哺乳动物的适应和繁衍策略2.4 教学评估小组汇报:每组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问并回答问题第三章:爬行动物的适应与生活习性3.1 教学目标了解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探讨爬行动物如何适应陆地生活3.2 教学内容爬行动物的特征:鳞片、冷血、产卵等爬行动物的适应:晒太阳、寻找食物和水源等爬行动物的生活习性:爬行动物的活动规律、食物选择等3.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不同种类的爬行动物,让学生观察其特征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爬行动物的适应和生活习性3.4 教学评估小组汇报:每组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问并回答问题第四章:鸟类的适应与飞行生活4.1 教学目标了解鸟类的主要特征探讨鸟类如何适应陆地生活并进行飞行4.2 教学内容鸟类的特征:羽毛、鸟喙、心脏四室等鸟类的适应:飞行、寻找食物和水源等鸟类的飞行生活:飞行的原理、羽毛的作用等4.3 教学方法视频播放:播放有关鸟类适应和飞行生活的视频片段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鸟类的适应和飞行生活4.4 教学评估小组汇报:每组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问并回答问题第五章: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的适应5.1 教学目标了解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的特征探讨它们如何适应陆地生活5.2 教学内容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的特征:外骨骼、多对腿、无脊椎等昆虫的适应:飞行、挖掘洞穴、寻找食物等其他无脊椎动物的适应: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等的生活方式5.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不同种类的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让学生观察其特征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的适应方式5.4 教学评估小组汇报:每组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问并回答问题第六章:两栖动物的适应与生活环境6.1 教学目标了解两栖动物的特征探讨两栖动物如何适应陆地和水中生活6.2 教学内容两栖动物的特征:湿润的皮肤、变态发育等两栖动物的适应:双重生活环境、呼吸方式等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水域和陆地6.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两栖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其特征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两栖动物的适应和生活环境6.4 教学评估小组汇报:每组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问并回答问题第七章:reptiles and amphibians 的适应与生活习性7.1 教学目标了解reptiles and amphibians 的特征探讨reptiles and amphibians 如何适应陆地生活7.2 教学内容reptiles and amphibians 的特征: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reptiles and amphibians 的适应:晒太阳、寻找食物和水源等reptiles and amphibians 的生活习性:活动规律、食物选择等7.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reptiles and amphibians 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其特征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reptiles and amphibians 的适应和生活习性7.4 教学评估小组汇报:每组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问并回答问题第八章:鸟类的生活习性与生态角色8.1 教学目标了解鸟类的生活习性探讨鸟类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8.2 教学内容鸟类的生活习性:筑巢、迁徙、觅食等鸟类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捕食者、食草者、分解者等8.3 教学方法视频播放:播放有关鸟类生活习性和生态角色的视频片段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鸟类的生活习性和生态角色8.4 教学评估小组汇报:每组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问并回答问题第九章:哺乳动物的生态角色与保护9.1 教学目标了解哺乳动物的生态角色探讨哺乳动物保护的重要性9.2 教学内容哺乳动物的生态角色:食物链中的位置、栖息地维护等哺乳动物保护的重要性: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等9.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哺乳动物保护案例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哺乳动物的生态角色和保护措施9.4 教学评估小组汇报:每组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问并回答问题第十章:总结与反思10.1 教学目标总结陆地生活的动物的特征与适应反思人类如何保护陆地动物的生态环境10.2 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陆地动物的特征、适应、生态角色等讨论人类如何保护陆地动物的生态环境:减少污染、保护栖息地等10.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人类如何保护陆地动物的生态环境学生展示: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想法和建议10.4 教学评估小组汇报:每组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问并回答问题重点解析重点:1. 陆地动物的一般特征及其如何适应环境。

人教版生物教案 陆地生活的动物

人教版生物教案 陆地生活的动物

课题课型使用者上课时间5单元第1章第2节陆地生活的动物新课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兔的观察,阐明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2.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通过对兔的观察与思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动物栖息地的保护”的学习,提倡学生向身边的人群宣传“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观点,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问题讨论法,通过设疑引学,示例讨论、分析理解,答疑解惑、卫生保健等环节,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动物栖息地保护”的学习,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重点1.观察兔的形态结构,总结兔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2.总结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明确保护动物栖息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具有“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难点1.观察兔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2.观察兔的形态结构并总结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的组织教学。

3.能使学生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导】:[组织教学,分组观察,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如下:首先要求学生给自己小组的小动物量体温,测量体温时间约需15分钟,并提醒学生要注意在观察小型哺乳动物要小心,别被动物咬伤、抓伤。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简单复习上节课内容,进而设问导入新课。

如教师可做如下设问:兔有哪些特点与它的生活环境相适应呢?哺乳动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

通过观察与分析,得出兔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是我们这节课的难点。

【学】:[分组讨论、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本组所备小型哺乳动物并汇报本组观察及讨论的情况,教师及时给予激励评价,并及时纠正学生汇报时的不妥之处和不妥说法,培养学生应该用科学的语言,准确的观点来阐明兔与其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特点,使学生养成对待每一个知识点的科学态度。

教师:现在,首先请大家把体温表取出,看一下你们组的动物的体温,然后把体温表放好,各小组要将本组的小动物看护好或放入笼中。

陆地生活的动物学案教案

陆地生活的动物学案教案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师寄语: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重点难点:本节的重点是总结概括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刺激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通过对蚯蚓的实验、观察、讨论、交流,描述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通过对兔的“观察与思考”,总结出陆地生活的动物类群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特点,并概括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本节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比较能够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的特征。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 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说出陆生动物与陆地干燥环境相适应的一系列的特点。

2、描述蚯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3、介绍家兔的形态特点和饲喂方法。

二、导入新课前面我们通过对水生动物的学习,知道了水生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那么,陆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它们又是怎样适应环境的呢?三、合作探究(一)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请同学们观察分析教材第12-13页图片资料,讨论交流,概括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环境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1、2、3、4、(二)蚯蚓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14—15页“饲养和观察蚯蚓”实验,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小组内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各小组描述采集蚯蚓的环境及生活习性。

2、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外部形态(身体的分节情况、触摸感觉其腹面的刚毛及体表是否有黏液,有什么作用;如何区别身体的前后端等)。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设计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设计

《陆地生活的动物》(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想本节课进行的是《陆地生活的动物》这一节的第三课时的讲授,在前两节探究了陆地环境和水生环境的基础上,学生对本节课将要学到的内容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再加上本节课的实验动物是学生身边经常见到的家兔,因此教学过程的组织比较容易。

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探究学习需要提供必要的实验材料和实验过程中的辅导,因此教师应在课前对哺乳动物的内部结构,以及哺乳动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有充分的准备。

此外,为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动物栖息地保护的意义,还应多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新闻报道等资料。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对兔的观察,阐明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2.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1.通过对兔的观察与思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动物栖息地的保护”的学习,提倡学生向身边的人群宣传“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观点,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动物栖息地保护”的学习,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三、重点难点重点:1.观察兔的形态结构,总结兔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2.总结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明确保护动物栖息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具有“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难点:1.观察兔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2.观察兔的形态结构并总结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的组织教学。

3.能使学生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方法谈话式、分组实验式、演示式、启发式、归纳总结式五、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1)家兔内部构造的教学软件。

(2)多种哺乳动物生活习性等的教学软件或录像剪辑。

(3)动物栖息环境、哺乳动物自然保护区的教学软件或影像资料。

2.学生准备:体温表1只。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分组观察,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如下:首先要求学生给自己小组的成员量体温,测量体温时间约需15分钟。

关于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教案

关于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教案

关于陆地生活的动物优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列举出常见的陆地动物及其特征。

学生能够理解陆地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陆地动物的运动方式。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陆地动物的特征。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陆地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陆地动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和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陆地动物的特征及其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不同陆地动物的运动方式。

2. 教学难点:陆地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生理和行为特点。

不同陆地动物运动方式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图片或视频资料:陆地动物的图片或视频。

卡片:陆地动物的特征和运动方式。

地图:展示不同陆地动物的分布。

2. 教学场地:教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陆地动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陆地动物。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陆地动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2. 新课导入:介绍陆地动物的定义和特征。

讲解陆地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如呼吸系统、皮肤、运动方式等。

3. 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陆地动物的运动方式,探讨其适应性和多样性。

每组汇报:分享各自观察和分析的结果。

4.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陆地动物,制作卡片,描述其特征和运动方式。

展示卡片:每组轮流展示制作的卡片,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和讨论。

5. 小结与作业:总结陆地动物的特征及其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种陆地动物,调查研究其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下节课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参与度、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计划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包括对陆地动物特征的理解、运动方式的掌握等。

陆地生活的动物学案设计教案

陆地生活的动物学案设计教案

1、能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描述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阐明蚯蚓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3、阐明兔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4、强化“生物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5、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1)陆生动物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重点(2)描述蚯蚓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特点(3)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4)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5)关注动物的栖息地2、难点:(1)陆生环境与水生环境的差别(2)设计制作观虫器(3)观察蚯蚓(4)兔适于陆地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4学习过程一、情景引人1、观察P12页图片描述这些动物的栖息环境2、假设水中生活的动物如鱼到陆地生活需要克服哪些困难?(引出陆生环境与水生环境的不同,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任务一:比较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不特点对比分析教材中的图片,讨论总结填表。

学习任务二:举例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学生自学教材P13结合图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2、小组讨论交流完成表格3、结合学习内容归纳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特点(1)结构:(外骨骼、鳞、甲)(2)器官:(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3)呼吸器官:(气管和肺)(4)反应:(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发达,能对多变的环境及时作出反应)学习任务三:了解蚯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1、学生观察和饲养蚯蚓,各小组描述采集的环境介绍并展示蚯蚓观察器的制作方法及饲养过程,互相质疑。

(指导观察方法:先整体后局部做好学生思想动员,消除部分学生恐惧心理)2、探究活动:观察和实验(1)蚯蚓的生活环境(2)外部结构特点(身体的分节情况、触摸感觉腹面的刚毛及体表是否有黏液、如何区别身体的前后)(3)生理特点(对比蚯蚓的运动)(呼吸)小组在进行实验、观察、讨论交流时严格按设计好的实验步骤操作,随时作好记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1一、教学目标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二、教学策略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注意到教材的编写特点,要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典型动物的介绍,得出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特点,重点关注运动、呼吸等方面。

本节强调通过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并让学生也知道这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

建议教师课前要亲自对“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对兔的“观察与思考”等栏目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实践并结合当地的实际作出相应的处理,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活动。

同时明确要求学生一定要动手参与实践活动,如制作观虫器、饲养蚯蚓等。

教师应充分注意“陆地生活的动物”既包括在地表生活的动物、在地下穴居的动物,水陆两栖的动物,也包括能在空中飞行但需要在陆地上栖息活动的动物。

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并概括出它们适于在陆地环境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的共性;同时完成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对环节动物和哺乳动物特征的概括。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丰富,建议用3课时完成。

要注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教学活动并注重实效。

建议每节课前都布置学生课下进行观察、调查和搜集材料;课上再进一步认真观察、对比、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然后进行总结概括。

第1课时,建议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总结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显著不同。

如湿度(干燥)、温度(昼夜温差大)、缺少水中的浮力、气态氧的环境等;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教科书提供的图片资料或当地常见陆地生活动物的情况(注意包括能在空中飞行的动物),通过讨论、交流、填写记录表等教学活动,总结概括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刺激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第2课时,完成对陆地生活动物中的地下穴居类群的观察和概括。

建议课前布置学生制作观虫器,并饲养和观察蚯蚓;课上引导学生实验、观察、讨论、交流。

教师应引导并鼓励学生设计有创意的实验。

在总结概括出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的基础上,通过简介水蛭和沙蚕,完成有关环节动物主要特征的总结。

第3课时,完成对陆地生活动物类群的观察和概括。

鉴于兔与人同属哺乳动物,而有关人的知识已在七年级下册详细介绍过,因此本课时教学的侧重点是通过对兔的“观察与思考”,总结出陆地生活的动物类群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特点,并完成新课标中要求的关于哺乳动物主要特征的概括。

此外,关于陆地生活动物栖息地保护的教学要引起教师的特别重视。

因为这对培养学生的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等情感态度有重要作用。

建议课前师生共同调查、搜集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的历史、现状、前景、措施等资料,课上由教师或学生进行介绍,师生共同交流,以期在学生思想中产生“一定要保护好动物栖息地”的共鸣。

实验——饲养和观察蚯蚓蚯蚓无脊椎动物,环节动物门,寡毛纲。

种类约有1 800多种。

我国已有记录的有229种。

各地常见的为巨蚯蚓、穴居生活的环毛蚓。

蚯蚓体呈长圆柱形,长约30 c左右,由70~100个以上体节构成,除第1节和最后1~2节及生殖带外,每个体节上都有环生刚毛数十至百余条。

生殖带环状,由14~16节三节合并而成,无刚毛,仅有雌性生殖孔1个(在第14节腹面正中央)。

在18节腹侧有雄性生殖孔1对。

体前端的第6~7、7~8、8~9的节间沟两侧有受精囊孔3对、环状心脏位于第7、9、12、13节内。

无大肾管,有多数小肾管。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产卵1~3个,放在蚓茧(卵袋)中,在蚓茧内受精,经1月左右孵出(图4)。

蚯蚓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并改善结构,还能促进酸性或碱性土壤变为中性土壤,增加磷等速效成分,使土壤适于农作物的生长。

由于蚯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因此,用作畜、禽和水产养殖业的饲料,都能取得增产的效果。

蚯蚓在药物学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是常见的中药材,有解热、镇痉、活络、平喘、降压和利尿等作用。

蚯蚓体内可分泌出一种能分解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纤维的特殊酶,因此,树叶、稻草、畜禽粪便、生活垃圾、活性污泥和造纸、食品工业的下脚料等,都可以是它的食料。

蚯蚓能够在一定程度内消除环境污染。

因此,近年来,许多国家都成立了蚯蚓养殖工厂,并把蚯蚓养殖工厂称为“环境净化装置”。

由于蚯蚓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汞、铅和镉等微量金属,这类金属元素在蚯蚓体内的聚集量为外界含量的10倍。

因此,有些科学家认为蚯蚓可作为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监测动物。

人工饲养蚯蚓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的产业。

目前我国也在积极开发中。

1.蚯蚓适于在具有一定温度和湿度、温差变化不大、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穴居生活。

一般昼伏夜出。

蚯蚓是雌雄同体的动物,异体受精。

靠体壁中的环肌、纵肌和刚毛之间的配合运动,以土壤中的枯枝残叶等有机物为食。

2.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能分泌黏液而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

蚯蚓体壁分布有毛细血管,血中含血红蛋白,可携带氧气。

大气中的氧可溶于体壁的黏液中,再进入蚯蚓体壁的毛细血管中进行气体交换。

如果蚯蚓的体表干燥则无法完成上述功能。

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于是穴居在土壤中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

3.动物身体分节,可使身体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

蚯蚓的’体节就有上述功能。

蚯蚓刚毛的末端,可与周围环境粗糙的表面相接触,以有所支撑,与环肌、纵肌协调作用完成运动。

4.深层潮湿的土壤能为蚯蚓提供适宜的生存、生活的环境及繁衍的条件,一般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气态氧、食物和便于避敌的栖息场所等。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2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识别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

2、通过比较能够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的特征。

3、使学生能够列举一些陆生动物类群、懂得一些简单的分类学知识。

能力目标1、通过比较水、陆环境的不同,培养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倡导学生向人们宣传”保护环境、关爱生命”活动,使学生能应用生物学知识尝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对各类陆生动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彩缤纷的自然界生机盎然、千姿百态,使学生能确立热爱自然的情感态度。

2、通过对大熊猫等稀有、珍贵动物的学习,使学生对野生珍贵稀有动物产生关注之情,让学生知道有些动物已经濒临灭绝,唤醒学生保护稀有动物的意识。

3、通过对大熊猫等珍贵稀有动物栖息地学习,使学生关注动物栖息范围正在缩小,确立要保护动物栖息地的紧迫意识,形成随时宣传保护自然、关注珍稀动物的观念,并要与不法行为作斗争。

教学重点1、使学生说出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

2、通过比较使学生能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生存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各类陆生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征,使学生阐明陆生动物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教学方法演示法、归纳总结法、启发式教学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1)多种陆生动物生活片断的光盘或影像资料或教学软件。

(2)不同类群代表动物的干制标本或净制标本。

2、学生准备:(1)家养宠物或陆生动物图片。

(2)瓶装小活鱼,每组一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复习总结,实验导入]教师用谈话式和组织学生做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对水生环境进行总结,进而引出陆生环境与水生环境的区别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如下引课。

教师:请各小组将本组准备小鱼拿出来,放在课桌上,观察鱼的活动,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鱼不能”站立”了。

学生:小鱼不能吃东西了。

口与鳃不停地闭合。

学生:小鱼不能游泳了,可是能蹦!教师: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

如果长时间把鱼放在外面,鱼会怎样呢?学生:不能呼吸死了。

教师:对,这就是俗话说的”鱼儿离不开水”的道理。

那么,现在大家来思考,水给了鱼儿什么?学生:水能让鱼儿”站”在水中。

学生:鱼在吞水呼吸的同时,也把食物吃进去了。

学生:水里有鱼需要的氧气。

教师:很好!大家说得非常好!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投影片总结水生环境可供水生动物生存的原因。

同时,要提醒学生学会运用生物学语言描述生物学现象,请大家对照投影片上的内容,看自己哪一点说得不好。

投影内容如下:1、水中有大量可供水生动物食用的饵料。

2、水中有溶解于水中的溶解氧,可供水生动物呼吸。

3、水中昼夜温差不大,对动物来说是一种温和的环境。

4、水对水生动物还有浮力,解决了动物支撑体重的问题。

教师:与水生动物相比,陆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呢?现在,请大家看一段录像内容。

[观看录像,推进新课]教师播放有关多种陆生动物生活片断的录像内容或光盘。

观看录像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避免学生只看”热闹”,不看”门道”。

根据片中具体情节,教师应首先让学生列举片中出现的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积极参与意识;其次,让学生描述片中出现动物的生存环境,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陆生动物生存环境与水生环境的区别,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师生可进行如下活动,以突出本课时重点。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