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速度说课稿复习过程
初中物理的速度的讲解教案
![初中物理的速度的讲解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ca838b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42.png)
初中物理的速度的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 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3. 能够运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 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1. 速度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速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教学实例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实例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2.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需要考虑时间和路程两个因素。
二、速度的概念(10分钟)1. 介绍速度的概念: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 解释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参数。
三、速度的计算公式(10分钟)1. 给出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
2. 解释公式中的符号:速度用字母 v 表示,路程用字母 s 表示,时间用字母 t 表示。
3. 示例计算:给出一个实例,让学生根据路程和时间计算速度。
四、速度单位及换算(10分钟)1. 介绍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
2. 解释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 m/s =3.6 km/h。
3. 示例换算:给出一个速度值,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
五、应用速度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 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速度的概念解决。
2.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中需要用到速度的哪些知识点。
3. 学生解答,教师点评。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 强调速度在描述物体运动状态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而引入速度的概念。
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应用,并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最后,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运用速度的知识点,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说课稿速度
![初中物理说课稿速度](https://img.taocdn.com/s3/m/86cb14a3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86.png)
初中物理说课稿速度尊敬的各位老师、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速度。
速度作为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次说课,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三个方面: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物体运动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速度的定义:介绍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是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 速度的计算: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 v = s/t,并通过对公式的分析让学生理解速度的计算方法。
3. 速度的单位:介绍速度的国际单位是米每秒(m/s),并让学生了解其他常见的速度单位,如千米每小时(km/h)。
4. 速度的分类: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并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两种速度的应用场景。
5.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规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3.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案例分析: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接下来,我将具体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汽车行驶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汽车的运动,并提出问题:“汽车是快还是慢?我们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从而引出速度的概念。
速度说课稿
![速度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739fd7e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03.png)
速度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五章第二节《速度》。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公式以及速度的单位。
具体内容包括:1. 速度的概念: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 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
3. 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2. 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实际问题计算。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难点: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速度公式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三角板、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如汽车、自行车等,思考它们运动的快慢是如何比较的。
2. 讲解速度的概念:通过示例,讲解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 推导速度公式: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并解释其含义。
4. 介绍速度单位:讲解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等。
5. 例题讲解:选用教材中的典型例题,讲解速度公式的应用,引导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速度公式计算。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计算一些实际问题,如:一辆汽车行驶100公里需要多长时间等。
7.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心得与困惑,互相学习。
六、板书设计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速度 = 路程 / 时间单位:米每秒(m/s)、千米每小时(km/h)等。
七、作业设计(1)一辆汽车行驶100公里需要多长时间?(2)一名运动员跑步速度为8米每秒,跑100米需要多少时间?答案:(1)t = 100km / 80km/h = 1.25h(2)t = 100m / 8m/s = 12.5s2.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如何比较不同交通工具运动的快慢,并简要说明原因。
初中物理速度的说课稿
![初中物理速度的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a6379a1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59.png)
初中物理速度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基本概念——速度。
速度作为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将能够理解速度的定义、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速度的概念。
首先,我会简要介绍速度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和实际例子来加深学生对速度的理解。
接下来,我将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使用公式计算速度,并在课堂上进行练习。
最后,我们会探讨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与其他物理概念的联系。
一、速度的概念速度是描述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距离的物理量。
在初中阶段,我们主要关注标量速度,即不考虑运动的方向,只关注大小。
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也可以用千米每小时(km/h)表示。
通过定义,我们可以引出速度的基本公式:v = Δs / Δt其中,v 表示速度,Δs 表示物体移动的距离,Δt 表示移动所花费的时间。
二、速度的计算在理解了速度的定义之后,我们将通过几个实际例子来学习如何计算速度。
例如,如果一个学生在100米的赛跑中用时12秒,那么他的速度就是:v = 100m / 12s ≈ 8.33m/s这个计算过程简单直观,学生可以通过类似的例子来加深对速度计算的理解。
在课堂上,我会提供不同的情景,让学生练习计算速度,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答。
三、速度的实验验证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速度的概念,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
比如,使用两个不同重量的小车,让它们从同一高度滑下,观察它们到达底部所需的时间。
通过比较不同小车的速度,学生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质量对速度的影响。
四、速度的应用速度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例如,在交通出行中,我们经常需要估计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所需的时间。
通过速度和距离的关系,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所需的时间。
此外,速度也与力和加速度等其他物理概念紧密相关,这些将在后续的课程中进一步学习。
五、总结与作业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总结速度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并强调速度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速度的快慢说课稿
![初中物理速度的快慢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ef0df0f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26.png)
初中物理速度的快慢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基本概念——速度的快慢。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速度的知识。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速度的定义、速度的计算公式以及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 理解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速度。
3. 能够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并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将速度的概念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速度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物体运动的快慢。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3. 通过小组讨论和实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首先,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引入新课。
比如,让两个学生在操场上跑步,其他学生观察并讨论谁跑得更快。
通过这个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自然过渡到速度的概念。
2. 讲解速度的定义接下来,我会讲解速度的定义: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会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比如骑自行车和步行,为什么我们说自行车快。
3.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然后,我会介绍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即v = s/t。
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公式的形式,并解释每个符号的含义。
4. 实例分析为了加深理解,我会提供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分析,比如计算汽车在一定时间内行驶的速度。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解题能力。
5. 小结与作业最后,我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作为家庭作业,以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物理速度说课稿
![初中物理速度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b971247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99.png)
初中物理速度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速度的概念,理解速度与路程、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提高他们的物理解题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教学内容时间分配速度的概念10分钟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20分钟速度的计算公式与实例分析30分钟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如何准确的理解速度这一物理概念,能够灵活的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通过实际的例子模拟运动过程,让学生理解速度公式的意义和运用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授速度的概念、路程、时间和速度关系,理论上让学生能够掌握速度的概念。
2.实验法:通过移动器材和计时器进行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速度和其公式的应用。
3.合作探究法:通过问题引导、讨论、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科学问题、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过程设计A. 速度的概念1.首先,让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的内容,回答“什么是运动?”等问题,能够把知识点串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今天的学习内容,也让他们有记忆起点。
2.介绍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速度在物理中的作用,提供一些例子进行讲解。
B. 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1.通过引入如下问题,例如:小明跑了10米,用时2秒,这个情况下小明的速度是多少?。
通过学生的自由回答,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老师可以继续通过问答等方式强化学生对公式的记忆,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物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 速度的计算公式与实例分析1.提供一组运动过程的数据,为学生演示如何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和合作讨论,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2.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物理世界、提高解题能力,让学生成为有批判思维的科学家。
人教版初中速度说课稿模板
![人教版初中速度说课稿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167fd08b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cd.png)
人教版初中速度说课稿模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速度》这一单元。
本单元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是学生在学习了运动和力学基础知识之后,对物体运动状态的进一步探究。
通过对速度这一概念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为后续学习动能、势能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速度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能够区分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了解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掌握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速度问题的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通过对速度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对于瞬时速度的理解,特别是在非数学化的实际情境中如何把握瞬时速度的概念。
速度图像的解读以及通过图像获取运动信息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实验演示和多媒体教学,增强直观性和互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
2. 教学手段:利用PPT展示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图像,以及相关的动画演示。
通过实验设备,如秒表、测速仪等,进行现场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速度的测量过程。
组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活动,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汽车行驶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汽车的运动状态,自然引出速度的概念。
2. 讲解新知:明确速度的定义,介绍速度的计算公式v = Δs/Δt,并解释其中各个物理量的含义。
初中物理物体的速度教案
![初中物理物体的速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91b3a4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37.png)
教案:初中物理——物体的速度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对物体运动状态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速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速度的单位及其换算。
3. 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4. 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一些运动场景,如赛车、跑步等,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运动状态。
2. 提问: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介绍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2.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3. 介绍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是米/秒(m/s),还有千米/小时(km/h)等。
4. 讲解速度单位的换算:1m/s = 3.6km/h。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速度,如自行车、汽车、火车等。
2. 分析这些物体速度的计算方法,如自行车速度约为5m/s,汽车速度约为100km/h等。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计算一些简单物体的速度。
2.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五、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0分钟)1. 举例说明速度在交通运输、体育比赛等领域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速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车辆是否超速等。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2. 提问:如何提高物体的速度?如何减小运动过程中的阻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速度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速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学生互评:让学生互相评价对方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和练习题,让学生掌握了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速度问题教案试讲模板初中
![速度问题教案试讲模板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36c8a981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57.png)
教案试讲模板:速度问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速度知识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 常见速度问题及解决方法3. 速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公式,解决速度问题的方法。
2. 难点: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速度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行程问题,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1. 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通常用v表示,单位是米/秒(m/s)。
2. 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时间。
3. 常见速度问题:a. 相遇问题:两物体从相对位置出发,相向而行,求相遇时间。
b. 追及问题:一物体追赶另一物体,求追上所需时间。
c. 相对速度问题:两物体同向运动,求相对速度。
4. 解决速度问题的方法:a. 画图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的路线图,直观理解问题。
b. 列出方程:根据题意,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方程。
c. 解方程:求解方程,得到未知数的值。
d. 检验答案:将求得的答案代入原题,检验是否合理。
3.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速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拓展:设计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速度知识解决,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解决速度问题的方法。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速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速度概念、计算公式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解决速度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速度知识的灵活性。
初中速度说课稿
![初中速度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d503af0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24.png)
初中速度说课稿初中速度说课稿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的物理量,定义为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初中速度说课稿,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一:初中速度说课稿一、说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作用、分析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
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2、学情分析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
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
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根据上述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初二物理说课稿10篇
![初二物理说课稿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a5287ab8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a8.png)
初二物理说课稿10篇初二物理说课稿1我是来自南八家初中的田富,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效果这几方面对本节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上一节讲述的是“运动的描述”,通过这一节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运动”,而本节课教材通过“想想议议”栏目提出问题(“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入课题,并且学生讨论总结后直接得出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在小学数学课中,学生学习过计算速度和路程的问题,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从简单的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对物理的学习。
二、学生分析中学生对速度、路程等物理概念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本节课还是喜欢物理又害怕难,喜欢的是以前接触过速度的计算,怕的是利用物理公式解决速度问题还是第一次,特别是数学底子薄的学生。
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自信显得特别的重要。
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看鲜明、生动、不平常的现象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直线运动的快慢四、重点难点重点:建立速度的概念和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难点: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五、教学方法1、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当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2、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速度单位的换算。
六、教学程序设计(一)课题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2004年奥运会上刘翔夺冠”的实录引入课题。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事例导入课题,更具有吸引力,效果要比教材“想象议议”引入更好。
教师提问:刘翔用了12秒88跑完了110米,你们想知道他有多么快吗?(二)新授课程1、首先学生看教材“想想议议”栏目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
初中人教版物理速度说课稿
![初中人教版物理速度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377a480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09.png)
初中人教版物理速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人教版物理中的“速度”这一章节。
本章节是学生在学习了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之后,对物体运动状态的进一步量化和描述。
通过对速度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为后续学习动能、功率等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速度知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速度与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速度图像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器材:多媒体课件、实物直尺、秒表、小球、斜面等。
2. 教学环境:教室内应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小球滚动实验,确保安全。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 通过播放生活中常见运动物体的视频,如汽车行驶、运动员跑步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 提问学生:如何描述这些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速度的概念。
2. 速度的概念- 定义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 通过实例解释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 引导学生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和实际应用。
3. 速度的计算- 介绍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 / t,并解释公式中各个变量的含义。
- 通过几个简单的计算题,让学生练习速度的计算。
4. 实验探究- 利用小球和斜面进行实验,测量小球从斜面顶端滚到底部的时间和路程,计算速度。
- 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引导他们分析实验结果。
5. 速度图像的理解- 通过多媒体展示速度-时间图像,解释图像中各部分的含义。
- 让学生通过图像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匀速直线运动、加速运动等。
6. 课堂小结- 总结速度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图像的理解。
初中物理说课稿速度人教版
![初中物理说课稿速度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3f2fdbf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11.png)
初中物理说课稿速度人教版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物理——速度。
本节课是第八章《运动和力》中的第一课时,主要围绕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行讲解。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
2. 学会使用速度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了解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2. 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态度,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 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速度单位的换算。
(二)教学难点1. 速度图像的理解与应用。
2. 相对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播放一段汽车行驶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汽车的运动状态,引出速度的概念。
2. 与学生一起回顾之前学习的路程和时间的概念,为速度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解1. 定义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 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 / 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3. 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
4. 单位换算:1 m/s = 3.6 km/h,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
(三)实验操作1. 利用学校的运动场或操场,设计实验让学生测量某人或物体的速度。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并计算速度。
(四)课堂练习1. 通过几道计算题,巩固学生对速度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讨论相对速度的概念,并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相对速度的计算方法。
(五)小结与作业1. 总结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换算。
初中物理运动快慢说课稿
![初中物理运动快慢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63de634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34.png)
初中物理运动快慢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基础而重要的知识点——运动的快慢。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速度的概念,能够计算物体的运动速度,并通过实验和实际问题来加深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首先,我会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接着,我将详细阐述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新课讲解、课堂练习和小结四个部分。
最后,我将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
教学内容与目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动的快慢是一个基础概念,它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物理量。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速度的定义,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将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导入新课。
比如,我会问学生:“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在同样的时间内,骑自行车会比走路快?”这样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新课讲解在新课的讲解中,我将首先介绍速度的定义,即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一起推导出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即v = s/t。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我会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
课堂练习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一些计算题和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
例如,给定一段路程和时间,让学生计算物体的速度;或者描述一个场景,让学生判断哪个物体运动得更快。
通过这些练习,学生能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小结在课程的最后,我会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强调速度在描述物体运动状态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物体的运动,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教学评价与反思在课后,我将通过作业和测验来评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初中物理速度的变化说课稿
![初中物理速度的变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aff6795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39.png)
初中物理速度的变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点内容——速度的变化。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速度变化的基本概念,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我们将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速度变化的概念。
比如,汽车加速行驶、运动员跑步加速等,这些都是速度变化的实例。
通过这些例子,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速度是如何变化的。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速度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
在讲解匀速直线运动时,我会通过演示实验,如滚动小球沿直线滚动,来帮助学生理解速度不变的含义。
而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我会通过动画演示物体先加速后减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在学生对速度变化有了初步认识之后,我们将引入速度时间关系公式。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我会详细讲解速度时间关系公式的推导过程,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应用。
例如,通过计算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到一定速度所需的时间,让学生理解公式的实际意义。
为了加深学生对速度变化知识的理解,我会设计一系列的课堂活动。
首先是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生活中的速度变化实例,并尝试用速度时间关系公式来解释。
其次是实验操作,学生将分组进行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实验,通过测量小车的速度和时间,验证速度时间关系公式的正确性。
在课堂活动的最后,我将组织一次小测试,测试内容包括速度时间关系公式的计算题和速度变化现象的解释题。
通过这次小测试,可以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最后,我将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速度变化知识在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中的重要性。
同时,我也会提醒学生,虽然我们已经学习了速度时间关系公式,但在实际问题中,速度变化可能更为复杂,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在作业布置方面,我会要求学生完成一些关于速度变化的练习题,以及一篇关于速度变化现象的小论文,以此来巩固和深化他们对速度变化知识的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学生们能够对速度的变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速度说课稿
![初中速度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c8a93a4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e7.png)
初中速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物理中的“速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速度”这一概念是初中物理运动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的路程和时间概念的深化,也是后续学习加速度等知识的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体运动的快慢,然后引入速度的概念,使学生能够定量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材还安排了速度的计算和单位换算等内容,以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速度”这一概念之前,学生已经对路程和时间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还缺乏系统的了解。
初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物理现象充满好奇心,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并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分析。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能够进行速度的计算和单位换算。
(3)了解常见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速度的计算和单位换算,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速度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速度的单位换算。
2、教学难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
(2)速度的计算和单位换算。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换算等知识。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体运动的快慢,帮助学生建立速度的概念。
初中物理速度说课稿模板
![初中物理速度说课稿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6b9b2400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c2.png)
初中物理速度说课稿模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中的“速度”这一章节。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七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本章节位于初中物理教材的第二册,是学生在学习了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之后,进一步探究物体运动规律的重要内容。
速度作为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连接力学和运动学的桥梁。
本章节内容主要包括速度的定义、计算方法、单位及其换算,以及速度图像的解读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了解速度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并能通过实例计算物体的速度。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学会如何测量和记录物体的运动速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单位换算。
2. 教学难点:速度图像的解读和应用,以及速度与时间、位移关系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速度的测量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不同速度的运动视频,引发学生对物体运动快慢的讨论,自然过渡到速度的概念。
2. 讲解新知- 清晰定义速度的概念,介绍速度的计算公式,并举例说明。
- 讲解速度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练习单位换算。
3. 实验操作- 指导学生进行速度测量实验,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4. 应用拓展- 通过速度图像的解读,让学生理解速度与时间、位移的关系。
-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学生对速度计算的理解和应用。
5. 课堂小结- 总结速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强调速度图像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 布置相关习题和实验报告,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和深化理解。
初中物理人教版速度说课稿
![初中物理人教版速度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573764a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ac.png)
初中物理人教版速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人教版中的“速度”这一章节。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我们来看教材分析。
本章节位于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第七单元,是学生在学习了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之后,进一步学习运动规律的重要内容。
速度作为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连接力学和运动学的桥梁,对于学生理解后续的加速度、牛顿运动定律等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将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需要掌握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单位换算;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实验和实际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运用速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针对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速度的概念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难点是速度与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以及单位换算的正确应用。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和问题解决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同时利用实验验证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首先是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前一章节的力学知识,引出速度的概念,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其次是探究新知,通过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速度的计算方法和单位换算。
最后是巩固提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速度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板书设计上,我将采用提纲式板书和图文结合的方式。
板书将分为四个部分: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换算和实际应用。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适时在黑板上进行标注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速度这一物理概念,掌握其计算方法,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同时,我也期待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初中物理速度教案
![初中物理速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4ae767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5f.png)
初中物理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
3. 让学生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问题解答。
4.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通常用符号 v 表示,单位是米每秒(m/s)。
2. 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
其中,路程是指物体运动的距离,时间是指物体运动所花费的时间。
3. 速度公式的应用:通过速度公式,可以计算物体在一定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或者在一定路程内所花费的时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运动员跑步、汽车行驶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2. 讲解速度的概念:介绍速度的定义、符号及单位,让学生理解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解释速度公式中各量的含义,让学生明白速度是如何计算的。
4. 应用速度公式:举例说明速度公式的应用,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和问题解答。
5. 动手实践: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测量物体的速度,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 举例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3. 实验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测量物体的速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掌握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设计实验、测量数据、分析结果等方面。
4.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速度的题目,检验学生对速度知识的掌握水平。
初中物理说课稿速度怎么写
![初中物理说课稿速度怎么写](https://img.taocdn.com/s3/m/b3e47962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cd.png)
初中物理说课稿速度怎么写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一节初中物理课,主题是“速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及评价方式都将在接下来的说课中详细阐述。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速度的知识。
具体目标如下: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速度的定义,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将速度的概念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汽车行驶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自然过渡到速度的概念。
2. 讲解速度概念明确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通过实例说明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v)等于路程(s)除以时间(t),即 v = s / t。
3. 速度的计算通过几个实际问题,如百米赛跑、汽车行驶等,让学生练习计算速度,并讨论不同情况下速度的变化。
4. 速度的应用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如步行上学的时间、骑自行车的速度等,让学生探讨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 实验探究安排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测量小球滚动的时间和距离,亲自计算速度,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6. 课堂小结总结速度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强调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思考与速度相关的现象。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实验操作,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
2. 结果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速度说课稿
第二节、速度(说课稿)
姜堰市张甸初级中学李秀芹
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速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介绍我对《速度》这一节内容的理解和处理。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速度一节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速度这一概念是在学习了长度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的基础上将要学习的一个新概念,速度概念的建立为下一节直线运动的学习提供了准备,也为今后密度、压强、功率等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速度的计算是初中物理第一次接触的物理量的计算,规范的解题格式为学生今后进行物理量的计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以及初中物理的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知道日常生活中测量速度的方法;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表达能力;通过速度的测量,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记录的表格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速度概念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和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对以速度取胜的奥运健儿的介绍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同时树立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速度的概念;测量速度的方法以及有关速度的计算。
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和理解;速度的单位换算。
二、说教法
本节课采取小组合作探究与讨论交流的教学模式,教学辅助手段主要是多媒体课件。
三、说学法
通过引导和组织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能力、比较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多媒体展示:猎豹追捕羚羊和奥运会百米赛跑的视频,引入课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说明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进而把他们引入到比较纸锥下落快慢的情境中来,激发他们的探究动机和求知热情。
利用桌上两张完全相同的纸,你能设计一个实验使两张纸下落的快慢不一样吗?学生分组活动并请学生到讲台前演示(有的学生把纸揉成团、有的学生甚至折出了纸飞机……),通过比较,学生发现改变纸的形状可以使纸下落的快
慢不同。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展示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让他们猜想从同一高度落下时谁下落快,将他们的猜想列到黑板上。
接着演示实验,并要求他们边观察边思考:怎样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容易得出:谁先落到地面谁快。
有没有其他的比较方法?如果不能找出,教师引导他们思考:两纸锥在空中时怎么比?此时学生可能会受到引入新课时百米赛跑视频的启发想到谁在下面谁快。
进而归纳出两种方法:1:相同路程比时间;2:相同时间比路程。
为加深学生对这两种方法的理解,用动画模拟游泳比赛,动画能够记录运动员游泳的成绩,也可以在运动员游泳过程中暂停,通过观看动画可以很明显地得出裁判员比较游泳快慢的方法和观众的比较方法。
我设计以上的情景,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的亲身体会,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能力和科学的比较方法。
利用游泳比赛生动的动画,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巩固所学知识。
2、讲授新课
板块一:速度概念的建
立
为了突破速度概念这一难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在中学生运动会上小明100米跑的成绩是12秒,小华200米跑的成绩是26秒;两位运动员所用时间相等,路程也不等,如何比较他们的快慢? 学生讨论后很自然地会想到用“路程/时间”来比较两人的快慢.你所计算出来的路程是多长时间内的路程?学生回答是1S。
并且路程越远,运动越快。
用的是哪一种比快慢的方法?学生答:相同的时间比路程。
你能用另一种方法进行比较吗?学生思考后回答:时间/路程。
你所计算的时间是通过多少路程的时间?学生答:1m。
并且时间越多,运动越慢。
两种方法哪一个更符合人们的常规思维呢?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点拔说明物理学上采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来比物体运动的快慢。
此时,教师对“路程/时间”的结果进行分析,告诉学生:1s、1min、1h都称为是单位时间,从而揭示出速度的定义。
我通过前面比较两纸锥下落快慢的活动,观看游泳比赛的动画以及比较两名运动员运动快慢,其目的是让学生建立速度的概念就很自然,这样既突破了本堂课的难点,又体现了学法中的观察法与比较法,并且为今后学习密度、压强、功率等物理量奠定了基础。
多媒体板书速度的课题
本着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内容,都应由学生自主获得的原则,所以针对问题采用先自学后讨论的方法。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13页,思考3个问题:(1)速度的定义;(2)速度的物理含义;(3)速度的计算公式。
板块二:速度单位的换算
速度的公式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它是描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简洁语言,通过多媒体投影每个字母,要求他们说出其物理意义。
教师根据速度的公式说明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和时间的单位组合而成,物理上称为是复合单位。
由于速度单位的换算是难点,教师利用板演的形式把m/s和Km/h的换算过程展示给学生,教给学生复合单位换算的方法。
为后面密度单位的换算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