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智慧与为政之道

合集下载

国学之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国学之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国学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学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国学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哲学、历史和文学的学问,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理念。

本文将从这个角度来阐述国学之道,探讨其对个人修养、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1.修身:个人道德修养在国学中,修身是人们修养自我的重要一环。

修身强调个人品德、道德修养和内在的精神追求。

在修身过程中,个人应该注重培养良好的品德,塑造正直、宽容、谦卑、有纪律、守信的价值观念。

修身还包括学习国学经典,在经典中汲取智慧和道德的力量,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2.齐家: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国学强调齐家,即建设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

这涉及到个人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方式、家庭价值观的传承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

在齐家的过程中,国学倡导孝敬父母、尊重家族传统和培养家庭成员间的感情。

通过家庭的齐治,个人可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也为社会安定做出贡献。

3.治国:良好的社会治理方式治国是国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国学所倡导的治国理念是以仁政为核心,追求公平、公正、公开、公正的治理方式。

国学要求领导者要高尚的品德、明智的决策、公正的为政。

同时,国学还注重君子道德,鼓励政府官员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以身作则,为人民提供良好的榜样。

4.平天下:和谐稳定的社会国学对于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有所贡献。

“平天下”强调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这需要社会各阶层的人们相互尊重、互相合作,追求共同的利益,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

国学所倡导的社会价值观,如仁、道、义、和、礼等传统观念可以指导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结语国学之道旨在推动个人的修养,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

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因此,我们需要从国学中汲取智慧,把这些理念内化于心,付诸于行动,为创造一个和谐、富强的国家和世界而努力。

国学的精神将继续影响和引领我们的生活,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建设美好未来。

孔 子的智慧为政之道

孔 子的智慧为政之道

孔子的智慧为政之道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孔子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

他的思想和智慧不仅在教育、伦理道德方面影响深远,在为政之道上也有着极为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主张。

孔子认为,为政者首先要有良好的品德修养。

“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一观点强调了领导者自身的正直和榜样作用。

如果领导者能够以身作则,行得正、坐得端,那么下属和民众自然会效仿,整个社会也会形成良好的风气。

相反,如果领导者自身品德败坏,那么上行下效,社会秩序必然混乱不堪。

一个品德高尚的为政者,应当心怀仁爱,关心民众的疾苦,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只有真正站在民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制定政策,才能赢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

在用人方面,孔子主张“举贤才”。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与能否任用贤能之人密切相关。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意思是说,为政者应当先给各级官员做好表率,宽容他们的小过错,同时选拔有才能的人担任重要职务。

对于贤才的标准,孔子看重的不仅仅是才能,更重要的是品德。

只有德才兼备之人,才能担当起治理国家的重任。

而且,在选拔人才时要公平公正,不能任人唯亲,要广纳贤才,让有能力的人都有机会施展才华。

孔子还强调,为政者要注重礼治。

“克己复礼为仁”,礼是社会秩序的规范和准则。

为政者应当带头遵守礼仪制度,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也要通过礼来治理国家。

礼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使社会秩序井然。

在一个有礼的社会中,人们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国家自然能够繁荣昌盛。

在经济方面,孔子提倡“使民以时”。

这意味着为政者在安排民众劳作时,要考虑到农时,不能违背农业生产的规律,以免影响民众的生计。

同时,要关注民生,减轻民众的负担,让民众能够安居乐业。

只有民众生活富足,国家才能稳定繁荣。

在施政方针上,孔子主张“宽猛相济”。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过于宽松的政策可能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过于严苛的政策则可能引起民众的反感和反抗。

因此,为政者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宽和猛两种手段,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

国学智慧为人处世书籍

国学智慧为人处世书籍

国学智慧为人处世书籍国学对于现代人来说,可能显得有些陌生,但事实上,国学中蕴含的古代智慧,对于现代人的人生处世、道德修养、文化积淀等诸多方面,仍然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

在国学经典中,有不少关于为人处世的书籍,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

《论语》是中国儒家思想中的经典之一,其中的“学而篇”、“为政篇”、“里仁篇”等都涉及到了为人处世的问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孔子所提到的为人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句话里面包含了人们在自身修行、家庭和谐、国家治理及世界和平等多个方面需要关注的因素。

《大学》是另一本儒家经典,其内容主要是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其中提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即提倡个人从身边小事做起,做到诚实守信,心存敬畏,善于思考,尽力做到自己最好,在身边的亲人、朋友处处体现仁义之心,在社会中扮演有意义的角色。

《三字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本国学经典,其中涉及了对于为人处世的一些基本道理,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爱人如己,恶人如恶”、“百善孝为先”等等。

这些话语简短明了,对于孩子以及广大读者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除此之外,还有《庄子》、《道德经》等经典,其内容也常常涉及到为人处世的问题。

大多数这些经典中所强调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只是表述方式不同,以及强调的要点不同。

例如,《道德经》中讲到“弱者道之,强者失之”,意思是做人要讲道义,重情义,不要只看重实力和权力,这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总的来说,国学经典中涉及到的为人处世的道理,虽然看似古老,但却深刻而具有时代性,可以为现代人们提供很多有价值的思考。

读者在掌握这些经典的内容时,不仅可以为自己的道德修养提供借鉴,还可以在处理人际关系、处理社会问题等方面提供很好的指导作用。

领导干部学习国学的意义和方法

领导干部学习国学的意义和方法

领导干部学习国学的意义和方法一、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都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学习国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习国学有利于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国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和伦理道德,它强调人伦之道、孝道、仁义道德等传统的道德观念。

领导干部学习国学,可以从中感悟到传统道德的深刻内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树立正确的为政之道和为人之道,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操守。

学习国学有利于开阔视野和增长知识。

国学涵盖了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和学术思想,其内容丰富多彩,包括儒家经典、道家经典、佛家经典、史学典籍、文学著作、诗词歌赋等,学习国学可以帮助领导干部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学识水平,开阔自己的学术视野和思维格局,增长知识和见识,对于拓展自己的思维领域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都有积极的意义。

二、学习方法领导干部学习国学需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以下是一些学习国学的方法推荐:阅读经典著作。

领导干部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国学著作进行阅读,比如《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还可以选择《庄子》、《老子》、《道德经》等道家经典,或者是《金刚经》、《心经》等佛家经典,通过阅读这些经典著作,领导干部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领悟其中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修养。

学习经典诗词。

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导干部可以学习一些古代诗词,比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通过学习古代诗词,领导干部可以领略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和艺术价值,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参观文化遗迹。

中国古代文化遗迹众多,领导干部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化遗迹进行参观,比如故宫、颐和园、长城、陵墓、寺庙等,通过亲自感受和了解这些文化遗迹,领导干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自己更有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国学与领导智慧修身篇

国学与领导智慧修身篇
“忠”,就是要热爱祖国,忠于职守 “孝”,就是要孝敬父母,尊老敬贤 “仁”,就是要以人为本,富有爱心 “义”,就是要坚持正义,保持节操 “礼”,就是要注重礼仪,尊重他人 “智”,就是要提高素质,服务社会 “信”,就是要诚信守法,言行一致
5、官德
(1)官德的涵义:领导干部从 政道德即官德,指的是各级领导 干部恪守职业道德,严守官德, 保持政治操守,是当政者从政德 行的综合反映,是为官之魂,从 政之本,用权之道。
第二、讲官德,必须情为民所系,就 是为官者从心灵深处要时刻牵挂着人 民群众的冷暖,同人民群众同呼吸、 共命运,建立一种水乳交融的鱼水真 情关系。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强调的 “为民、务实、清廉。”它们组成了 现代“官德”的基本内核:“为民” 是官德的核心,所谓“在其位,谋其 政”也;“务实”是官德的基础,扎 扎实实地为民办事,才能树立和落实 科学发展观;“清廉”是官德的内在 要求,为官者要公字当头,永葆共产 党人的浩然正气。
国学与领导智慧 ——修身篇
提纲:
1、修身:做人有原则 2、处世:世道多坎坷 3、为政:仕途当谨慎 4、用人:领导大方略 5、谋事:成功靠运筹 6、应变:困境见真智
前言
1、国学的涵义:国学,在我们心眼里, 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 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 故”,研究这一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 问,就是“国故学”,省称“国学”。 --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 国学的名称起于近代。近代以来, 西学东渐,为了区别于西学,于是称 中国本有的学术为国学。 --张岱年《国学入门丛书.序》
(4)对于新时期应该如何提高 领导干部的官德
第一、讲官德,必须保持自身廉
洁,关键在于第一次。把好了第 一次,就掌握了主动,就能在各 种腐蚀诱惑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此言不谬。第一道防线 被冲破了, 往往会兵败如山倒;第一道闸门 一旦打开,欲望的洪水 就会一泻

为政之道——《论语》读后感800字

为政之道——《论语》读后感800字

为政之道——《论语》读后感800字•相关推荐为政之道——《论语》读后感800字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为政之道——《论语》读后感8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为政之道——《论语》读后感800字1我的书架上有一本天蓝色的小书,白色的书脊,书身短小而精悍,上面赫然印着二个墨色大字—————“论语”。

这本书朴实无华,却凝聚着灼灼无尽的智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万物复苏的初春,我们班主任老师方爸爸带着我们全班同学共读《论语》。

初读时,我的兴趣都在那些精辟的译文上。

慢慢的,我开始迷上这三言韵文里悠深的内蕴与意义。

我细细地读它,品它,这些文字如镜子般让我明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也觉察了自己的不足。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从不疲倦,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难呢?”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孔子告诉学生们:“你们以为我有所隐瞒吗?我对我们无所隐瞒!我没有一点不向你们公开,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在《论语》里也强调,尊敬师长,懂得长幼有序,要学礼懂礼等。

这点,带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因为在我的成长中有许多德艺双馨、温柔和蔼的老师教育我,帮助我。

他们无私奉献,孜孜不倦,任劳任怨,在我心间播下了美好的种子,他们让我心生敬意,尊师成了我品行里特别重要的部分。

我们的班主任方爸爸已经执着地在三尺讲台精心耕耘了近三十年了。

但是,他把每一天都当作他最重要的日子,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他最亲爱的孩子。

他用智慧与情怀谱写最美的师德篇章。

我常常看见他在办公室里伏案凝眉,埋头苦作的样子;我也经常听到他与别人交谈时饱腹诗书,虚怀若谷的话语;我时刻感受到他对我们的悉心关怀与温暖呵护;我还看见过他在教室里废寝忘食,毫无怨言地改着同学们的作业……我对方爸爸充满了敬意,每次课后在校园里,远远看见方爸爸,我都有女儿见到父亲般的亲切感,当我大声地喊着:“方爸爸!”他的脸上立刻会漾起一个大大的微笑,那朵微笑,含着满满的欣慰与慈爱。

国学智慧与领导力

国学智慧与领导力

国学智慧与领导力国学智慧与领导力导言:领导力是一个多维度且复杂的概念,包含着对组织的愿景、目标的明确,对员工的激励、指导与支持,以及对团队的协调与决策等多方面的要求。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学智慧,秉承着几千年的历史与智慧,正是一种可以用来培养和塑造领导者的重要资源。

本文将探讨国学智慧如何与领导力相结合,并展示其中的智慧和启示。

一、国学智慧的内涵国学智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涵盖了儒、道、佛等不同学派的智慧。

传统儒家思想倡导的“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互助,强调德行与修养的培养;道家思想注重个体的本性发展,倡导“无为而治”的理念,通过顺势而为、追随天道的方法来实现领导力的发挥;佛家思想强调平等和慈悲,通过慧眼洞察众生,以智慧和仁爱来引导组织和团队。

这些国学智慧都有助于培养领导者的品格、能力和视野。

二、国学智慧与领导力的结合1. 领导者品格的培养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君子”品德,强调慎独、诚信、忍耐等品质,这些品德都是领导者必备的素养。

领导者需要以身作则,做到正直、宽容、守信,以积极的榜样影响和激励员工。

而道家思想强调内省与修身养性,鼓励领导者保持冷静与平和的心态,从容应对挑战与困难。

2. 领导者能力的提升国学智慧中的智慧与洞见,为领导者提供了审时度势的能力。

儒家的“治国平天下”告诉领导者要关注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并及时调整策略与方法;道家的“随顺天道”启示领导者要学会适应变化,善于随机应变;佛家的“智慧”告诉领导者要用心智与智慧决策,具有远见卓识。

3. 领导者视野的拓展传统儒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处于自然和社会之中,强调人的主体地位。

领导者需要超越个人利益和小团体利益,站在整体、长远的角度,制定组织的发展目标与战略。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与整体的融合,领导者需要思考如何平衡组织的利益与员工个人的发展需求,实现双赢。

佛家思想注重广大众生的福祉,领导者需要具备慈悲之心,关心员工的成长与幸福,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组织氛围。

国学智慧,助力职场领导力提升

国学智慧,助力职场领导力提升

国学智慧,助力职场领导力提升在快速变化的现代职场环境中,领导力不仅是推动团队前进的引擎,更是塑造企业文化、引领组织变革的关键力量。

然而,面对日益复杂的管理挑战,传统的领导力理论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此时,我们不妨从博大精深的国学智慧中汲取灵感,探索一条融合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领导力提升之路。

本文将从国学中的几个核心思想出发,探讨它们如何助力职场领导力的提升。

一、儒家思想:仁爱为本,以德服人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核心在于“仁爱”与“德治”。

在职场领导力的提升中,儒家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启示:1.1仁爱之心,凝聚团队儒家强调“仁者爱人”,即领导者应具备深厚的仁爱之心,关心下属的成长与福祉。

在职场中,这意味着领导者不仅要关注业绩指标,更要关注员工的心理状态、职业发展及生活需求。

通过倾听员工的声音、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领导者能够建立起与员工之间的深厚情感联系,从而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1.2以德服人,树立威信儒家提倡“为政以德”,即领导者应以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行为来影响和感召下属。

在职场中,这要求领导者以身作则,树立正直、诚信、勤奋的榜样形象。

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领导者能够赢得下属的尊敬与信任,进而在团队中树立起不可动摇的威信。

这种威信不是靠权力压制得来的,而是基于下属对领导者品德的认同与敬仰。

二、道家思想:无为而治,顺应自然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追求无为而治。

在职场领导力的提升中,道家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以下智慧:2.1授权赋能,激发潜能道家认为“治大国若烹小鲜”,即治理国家(或团队)应像烹饪小鱼一样细心谨慎,避免过度干预。

在职场中,这要求领导者学会适当授权,给予下属足够的自主权和决策空间。

通过授权赋能,领导者能够激发下属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工作中发挥更大的潜能。

同时,授权还能减轻领导者的负担,使其有更多精力去关注战略方向和团队文化等更高层次的问题。

2.2顺应变化,灵活应变道家强调“顺应自然”,即要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

《国学智慧与领导力》

《国学智慧与领导力》

国学智慧与领导之道课程背景:在现今这个多变、充满冲击与变革的经营环境里,领导者个人的影响力和领导力不可低估,提升中高层管理的领导力素质至关重要,基于当今时代的发展,单一文化属性的领导力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市场开拓、激励下属、团队建设等诸多问题,那么让我们一起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国学经典的智慧提升事业领导力、从而成为高效的导师型领导者、成就企业基业长青,营造美满富足人生。

课程收益:●通过学习国学智慧,提升领导者带团队的智慧与魅力●通过学习国学智慧,加强领导者治人心的方式与技巧●通过学习国学智慧,实现育人和励人的双重领导艺术学习内容:儒释道三家领导力智慧:1)厚德载物:儒家领导力智慧强调道德的力量2)道法自然:道家领导力智慧强调自然的力量3)明心见性:禅宗领导力智慧强调觉悟的力量课程时间:2天,6小时/天课程对象:企事业中高层领导、企业重点培养的优秀干部课程方式:老师讲授+案例分析+学员讨论课程大纲第一讲:儒家的领导智慧篇——道德的力量一、向儒家学习领导力通过学习儒家的领导智慧达到1. 领导者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管理下属,同时更好地与上级相处2. 能够做到对企业忠诚不二,对上级承诺负责,对下级仁爱教育3. 在企业工作中能够成己成物,乐于奉献、承上启下,相得益彰二、儒家领导力: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1. 儒家领导力之激励属员自强不息2. 儒家领导力之指挥属员在位谋政3. 儒家领导力之监督属员廉洁奉公4. 儒家领导力之强调属员身正示范5. 儒家领导力之发展属员自我提升6. 儒家领导力之面对属员慎言敏行案例:孔子的领导为政之道和他的领导力思想:“仁义礼”能够得到发扬与传承案例:王阳明的领导为政之道和他的领导力思想:心即理、事上炼、知行合一第二讲:道家的领导智慧篇——自然的力量一、向道家学习领导力通过学习道家的领导智慧达到1. 解密慈不掌兵的真实含义与企业职员管理过程中道家的领导智慧2. 能够做到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清晰统筹,人生职业生涯的自我规划3. 指导团队成员面对企业工作成果中能够有功不自傲,有事多担当道家领导力: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致虚极守静笃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二、道家领导力之为政三宝1. 道家领导力之慈为团队成员增加自动自发动力2. 道家领导力之俭为企业事业提供永续经营密码3. 道家领导力之不敢为天下先的不有不恃不居三、道家领导力为政五事1. 作而不辞:道家领导力之教育属员工作心态2. 生而不有:道家领导力之指导属员工作技巧3. 为而不恃:道家领导力之规划属员工作环节4. 长而不宰:道家领导力之指挥属员工作方向5. 功成不居:道家领导力之预防属员工作纰漏案例:老子亲民:让他的领导力思想:“道法自然”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应用案例:褚时健褚老的老而弥坚志在千里的豪迈与担当第三讲:禅宗的领导智慧篇——觉悟的力量一、向禅宗学习领导力通过学习禅宗的领导智慧达到1. 领导者在管理岗位中学会为下属树立信心和信念即思想统一的重要性2. 领导者在企业工作中运用禅宗智慧,自我和下属都要懂得释怀与敬畏3. 揭晓心灵与觉悟的强大能量,在管理工作中已能够达到禅宗领导智慧禅宗领导力: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二、禅宗领导力为政之道——事业开拓明心见性1. 禅宗领导力之调度属员掌握正识正念2. 禅宗领导力之启发属员学会利他则久3. 禅宗领导力之带领属员明白服务大众4. 禅宗领导力之告诫属员做到允执厥中5. 禅宗领导力之携手属员共享春花秋月案例:伟人毛泽东说释迦牟尼与共产党人的共同点案例:达摩祖师东渡传经;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案例:稻盛和夫先生的白手起家与身患癌症后的力挽狂澜第四讲:总结篇一、国学智慧与领导之道学习并在企业工作中使用国学的领导智慧:“道”“器”“术”“法”1. 国学智慧领导力之企管模式——企业文化2. 国学智慧领导力之仁者爱人——企管根本3. 国学智慧领导力之能群善分——角色定位4. 国学智慧领导力之克己复礼——企管核心5. 国学智慧领导力之中庸之道——企管艺术6. 国学智慧领导力之执两用中——动态平衡7. 国学智慧领导力之忠恕之道——企业伦理8. 国学智慧领导力之赦过举才——用人之道9. 国学智慧领导力之礼让好学——企业愿景10. 国学智慧领导力之突破局限——其命维新案例:颜氏文化传人颜真卿的敢于担当案例:揭秘百亿方太背后的文化驱动力案例:日本涩泽荣一义利结合《论语与算盘》案例:儒家思想是中国最牛的企业管理思想——马云案例:海尔集团儒家思想和儒家智慧实践在企业中的应用案例:从有制而为到无为而治——-基于君子文化的德胜洋楼为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本课程把一些耳熟能详国学故事融入其中。

《论语》中的“为政之道”

《论语》中的“为政之道”

《论语》中的“为政之道”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学,但是政治思想却是十分丰富的。

关于“为政之道”,中国的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都曾经有过深刻的阐述。

其中孔子的“为政之道”即“德政”思想深远影响了历史政治的发展,不管是名义上,还是实践上,“为政以德”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政治的重要特征。

孔子“为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思想是尽人皆知的。

孔子“德政”思想重要集中在《论语》中。

孔子从政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他的一生却总是孜孜不倦地追求恢复“周礼”。

他认为以道德和礼教来治理这个国家才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我们今天也把这种治国方略称为“德政”或者“礼治”。

孔子一去两千五百多年,他的思想至今仍然为人们所借鉴、吸收。

在社会矛盾日益突出、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今天,“德政”思想对于社会矛盾的缓和,社会管理的有序,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

一、为政的理念——“政者,正也”政治也许是人类事务中最扑朔迷离,最令人难以琢磨的,同时又与每个人利害攸关的现象之一。

那么为政的理念究竟是什么呢?有一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当时鲁国政治上最有权力的人季康子(鲁哀公时的正卿,)问孔子,什么是政治呢?孔子说,政治就是正道。

所谓政治的道理,就是领导人民、社会走上一个正道。

假如君王能够以正道统帅老百姓,又有谁敢不听从呢?一个反问号加强了这种语气。

“正”是对“政”核心理念的最佳诠释。

孔子把“政”解释为“正”,认为政治乃是符合礼仪的道德。

儒家强调“礼治”、“德政”实质上就是要求为政者按照礼法来进行统治,并强调为政者应该以身作则,自己本身首先要正,即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只有“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者才能很好的进行统治。

季康子当时是一个当权者,所以孔子对他说了如此语重心长的话,希望他能有所警醒。

那么怎样才算“正道”的政治呢?曾经叶公问孔子治国的诀窍,“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子路》),管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得民心,这样就能使近处的老百姓因受其惠泽而喜悦,远处的老百姓能慕名前来归服。

国学智慧与为政之道

国学智慧与为政之道

145二O 一六年 第三期我国古代先贤就是以“修心”作为每一个为政者的内在修炼过程,以“修行”作为每一个为政者的外在修炼过程,通过这一“内外兼修”的过程,从而真正实现为政者“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这是中国国学的为政智慧,也是每一个为政者需要遵循的为政之道。

国学智慧与为政之道□ 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教授、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心秘书长 刘志伟“国学”一词,最早出现于2800年前春秋时期典籍《周礼》:“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随后,约2200年前西汉初年典籍《礼记》又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近代学者孙诒让指出:“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

”由此可见,“国学”在中国古代,原是指称国家一级的学校。

唐代以降,历代学者开办学馆、书院,其中一些学者进而将其称作“国学”,“国学”的涵义随之演变为古代学馆、书院所传授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

因此,人们当今所谓“国学”,也就是指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形成、发展和延续至今的传统学术文化。

在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中,大量涉及如何治理国家、如何从政为官的思想和观点。

这些思想和观点对历朝历代为政者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十分丰富而系统的治国理政学说和从政为官理论,成为每一个中国政治家和领导人获取政治智慧、吸收道德滋养、塑造人格魅力、形成领导风格的重要精神来源,成为每一个中国政治家和领导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丰富理论宝库。

近代学者邓实曾经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

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

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一、素质修炼:为政之道的器、识、见素质,原是一个生理学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它是心理活动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各门学科对素质的解释不同,但都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作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的。

国学智慧与领导力提升心得

国学智慧与领导力提升心得

国学智慧与领导力提升心得
《国学智慧与领导力提升心得》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领导力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素质。

而国学智慧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和道理,可以为我们提升领导力提供有益的启示。

在我个人的领导力提升过程中,国学智慧给了我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国学智慧强调的“仁爱”理念,让我领悟到了作为一名领导者,要尊重和关爱他人。

一个
有仁爱心的领导者,能够倾听下属的意见,理解他们的需求,并在处理问题时考虑到他们的感受,这样才能让团队凝聚力更强,工作氛围更加和谐。

其次,国学智慧重视“忠诚”和“诚信”,这启迪了我在领导团队时要以身作则,做一个值得信赖
的领导者。

只有通过自己的诚实守信,才能赢得下属的尊重和信任,从而有效地领导他们建立一个忠实的团队。

再者,国学智慧提倡的“中庸”思想,让我认识到领导力不只是强势一方,更需在处理矛盾时做
到平衡处理,做到中庸。

在决策中,要有谋略,站在全局的高度,始终保持冷静和理性。

这种中庸的思想在领导管理中可以化解矛盾,让团队和谐共处。

最后,国学智慧中的“孝道”理念,让我明白一个领导者也应该像孝顺父母一样孝顺员工,关心
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只有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对待员工,才能建立起一种温暖的领导风格,激励员工全力以赴完成工作。

总的来说,国学智慧为我在提升领导力过程中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指导。

作为一名现代领导者,需要继承和发扬国学中的智慧,将其融入到实际的领导管理中,成为一位有思想、有情怀的领导者。

希望能够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将国学智慧与现代领导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好地推动个人和团队的发展。

国学智慧与为政修身 (1)

国学智慧与为政修身 (1)

国学智慧与为政修身1当今时代,一名优秀的管理者,不仅需要一定的业务技能和相当的管理经验,还应该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

由于长期来存在重业务轻人文的现象,业务知识多于管理知识,管理知识又多于人文知识的状况相当普遍。

人文知识已经成为部分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

这势必影响领导技能的提高,同时,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带来的心理压力将令人不堪重负。

文学、美学、历史等学科与经营业务虽然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是,可以帮助人们健全心智,提高修养,拓宽视野,触类旁通,激活创造力。

儒家的操守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479年。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因宋国政治变动,逃到鲁国。

孔子的父亲做过鲁国的小官,在孔子幼年时就去世了。

孔子在清贫中度过了青年时代。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卫灵公》)孔子教人诗、书、礼、乐、易、春秋。

《诗》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

“风” 就是民歌。

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

“雅”是宫廷的诗歌,分为大雅小雅。

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

“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对中国后世诗歌的发展有深广的影响。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书》,用今天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

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相传孔子曾把它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

在儒家思想中,《书》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焚书令》,给《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

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即季氏只能用四佾,鲁昭公应用六佾,周朝天子可用八佾。

国学智慧学习体会

国学智慧学习体会

国学智慧学习体会引言概述:国学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国学智慧,我们可以汲取古人的智慧,提升自身修养。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来探讨国学智慧学习的体会。

一、培养品德修养1.1 学习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国学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仁爱、孝道、忠诚等价值观念。

通过学习儒家思想,我们可以培养出高尚的品德修养,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1.2 崇尚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强调适度、平衡。

通过崇尚中庸之道,我们能够避免极端,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稳定。

1.3 尊重他人与自我反省:国学智慧强调尊重他人,注重礼仪与谦逊。

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自我反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发展智慧思维2.1 学习经典著作:国学智慧的经典著作如《论语》、《大学》等,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智慧。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著作,我们可以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2 培养文化素养:国学智慧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学习国学可以拓宽我们的文化视野,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

这种素养不仅有助于我们对世界的理解,还能够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2.3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国学智慧鼓励人们独立思考问题,不盲从、不轻信。

通过学习国学,我们能够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受外界干扰,形成独立的见解和判断。

三、提升人际关系能力3.1 学习待人处事之道:国学智慧强调待人以诚、以礼相待。

通过学习国学,我们能够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处理人际关系更加得心应手。

3.2 培养沟通技巧:国学智慧注重言行一致,强调言辞的准确与得体。

通过学习国学,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沟通技巧,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3.3 培养包容心态:国学智慧强调包容与宽容,尊重他人的差异。

通过学习国学,我们能够培养出包容的心态,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他人,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四、塑造优秀领导力4.1 学习古代圣贤的领导智慧:国学智慧中蕴含了古代圣贤的领导智慧,如孔子、孟子等。

国学与领导力古代智者的智慧对现代领导者的启示

国学与领导力古代智者的智慧对现代领导者的启示

国学与领导力古代智者的智慧对现代领导者的启示导言古代中国文化的瑰宝,国学,是长期积累起来的智慧之源。

这些古代智者对领导力的理解和实践,对现代领导者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探讨一些古代智者在领导力方面的智慧,并剖析其对现代领导者的启示。

一、孔子的教诲孔子是古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

他强调君主应以德治国,通过德行的力量来影响和激励他人。

他的“仁德”理念提醒着现代领导者,要注重道德修养和品格塑造,以身作则,赢得下属的尊敬和信任。

另外,孔子还提倡“三纲五常”,即上对下的尊敬、父亲对儿子的慈爱、夫妻之间的和睦,以及忠诚、孝敬、正直、谦虚和宽厚。

这些价值观的倡导,使现代领导者明白了一位优秀领导者应具备的良好品质和行为规范。

二、老子的无为而治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提出的“无为而治”理念,对现代领导者提出了深刻的思考。

他主张领导者应当有能力放下个人欲望,学会倾听他人的建议,并善于利用团队成员的力量。

他强调,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当像水一样,柔软而具有穿透力,能够无拘无束地流动和适应环境的变化。

这一理念对现代领导者具有启示意义,鼓励他们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挑战,在决策中注重依靠集体智慧和合作精神,以实现组织的整体成功。

三、墨子的爱与公平墨子是古代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提倡以爱和公平来引导社会,强调道德和公正的重要性。

墨子的理念对现代领导者敦促了以公平和正义的原则来处理内外事务,并且注重整体的利益。

现代领导者需要从墨子的理念中汲取启示,把关爱员工和维护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观。

要通过建立和谐的工作环境,激励员工的潜力,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

结语古代智者的智慧对现代领导者的启示是无可替代的。

他们的思想和实践给予现代领导者以重要的经验和指导,帮助他们塑造卓越的领导风格和建设性的人际关系。

因此,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国学智慧,将其融入现代领导力的发展中,推动组织的良性发展。

通过将古代智慧与现代领导理念相结合,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挑战。

国学经典对领导力的启示

国学经典对领导力的启示

国学经典对领导力的启示中国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藏着丰富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这些经典融汇了古代圣贤的思想和经验,对于领导力的培养和提升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论语》、《大学》和《中庸》三部国学经典入手,探讨其对于领导力的启示。

一、明智而谦逊的领导风格《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领导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需要不同的戒慎。

领导者应当在年轻时戒慎色欲,保持纯洁清廉,不被浮华的物质所迷惑;在事业蓬勃发展时戒慎斗志,不被权力蒙蔽心智;在年老体衰之时戒慎得意,不被自满情绪所困扰。

这种明智而谦逊的领导风格将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和人际关系,提升团队合作效率。

二、博学多才的领导能力《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其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视为儒家的根本思想。

作为领导者,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炼,掌握广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做到修身齐家,具备向上管理和横向协调的能力,为团队和组织做出积极贡献。

领导者应当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领导能力,才能更好地引领团队走向成功。

三、中正平和的领导智慧《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强调了中正平和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

其中,“中庸之道,日新月著”启示了一个领导者应具备的智慧。

领导者需要在处理各种复杂情况下保持冷静,秉持公正和中立的原则,尽可能避免极端偏激的行为和观点,而是通过平和稳健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只有持有中正平和的态度,领导者才能得到团队成员的尊重和支持,有效地推动团队的发展和进步。

四、以身作则的领导榜样在国学经典中,一个重要的领导力启示就是领导者要以身作则。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名言:“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告诫我们,一个真正的领导者应当追求内在的修养和道德品质,注重自身的高尚行为和言谈举止。

国学智慧在领导力培养中的应用

国学智慧在领导力培养中的应用

国学智慧在领导力培养中的应用古往今来,无论是在政治、商业还是社会管理等领域,领导力一直是一项重要的能力。

而在现代社会,人们对领导力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

为了寻求有效的领导力培养方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国学智慧,并试图将其应用于领导力培养中。

本文将探讨国学智慧在领导力培养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局限性。

国学智慧注重人性,强调个体的修养和品德。

在领导力培养中,国学智慧鼓励领导者自勉,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

孔子曾说过:“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这句话强调领导者应该成为大家学习的对象,以身作则,亲近人心。

领导者应该具备道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道德标准,并且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格魅力。

只有通过自身的修炼,才能够感召他人,发挥领导作用。

同时,国学智慧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领导力培养中,国学智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曾国藩说过:“治国之道,莫非以和为贵。

”这句话凸显了和谐、团结的重要性。

在领导力培养中,领导者应该懂得倾听员工的声音,尊重不同的意见,并且善于创造一个和谐、包容的工作环境。

只有建立积极向上的沟通氛围,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团队的创造力。

此外,国学智慧还强调“明德”,即明确的道德规范。

尧舜、周文王等古代君主都倡导明德治国。

在领导力培养中,领导者应该具备明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坚守原则,不做出违背道德伦理的举动。

同时,领导者应该对团队成员要求严格,建立健康的价值观念,激发员工追求卓越的动力。

然而,国学智慧在领导力培养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国学智慧强调个人修养,但忽略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现代领导力强调的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在国学智慧中并不突出。

其次,国学智慧的理念在当代社会并不完全适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领导力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国学智慧可能并不完全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最后,国学智慧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理论支持,无法提供完整的领导力培养体系。

综上所述,国学智慧在领导力培养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古代政治智慧国学对现代政务的启示

古代政治智慧国学对现代政务的启示

古代政治智慧国学对现代政务的启示在现代社会,政务管理是一个重要的领域,涉及到国家的治理和发展。

虽然时代不同,但古代政治智慧国学中的一些思想和原则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探讨古代政治智慧国学对现代政务的启示,以期为现代政务管理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一、仁政思想的启示古代政治智慧国学中,仁政思想是一种重要的理念。

仁政强调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民生福祉,注重公平正义。

这一思想对现代政务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仁政思想提醒我们,政府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政府的一切行为和决策都应该以民众的福祉为核心,关注人民的需求和利益。

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仁政思想强调公平正义。

政府在处理各种事务时,应该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政府应该加强法治建设,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二、德治理念的启示古代政治智慧国学中,德治理念是一种重要的思想。

德治强调以德为基础,以道德规范来管理国家和社会。

这一思想对现代政务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德治思想提醒我们,政府官员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政府官员应该以身作则,做到廉洁奉公、诚实守信,树立良好的榜样。

只有政府官员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够有效地管理国家和社会。

其次,德治思想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政府应该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公民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素养。

只有公民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才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治国理政的启示古代政治智慧国学中,还有许多治国理政的智慧和原则,对现代政务管理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古代政治智慧国学强调君主的明智和善治。

现代政务管理中,领导者的智慧和能力至关重要。

领导者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才能,善于分析问题,制定科学的政策和决策,推动国家的发展。

其次,古代政治智慧国学强调政府的廉洁和清正。

现代政务管理中,反腐倡廉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薛永武:国学智慧——“为政以德”的管理智慧

薛永武:国学智慧——“为政以德”的管理智慧

薛永武:国学智慧——“为政以德”的管理智慧开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薛说人才管理是一门科学,领导是一门艺术。

在原始社会,氏族首领凭借着氏族成员的素朴道德维系着正常的社会秩序。

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社会治理则需要法制与德治并行不悖,二者相辅相成。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则最早明确提出了“为政以德”的国家治理理念,显示了他对领导科学与艺术的深刻领悟。

原文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道德是衡量行为正当的观念标准,是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社会一般都具有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

只涉及个人、个人之间、家庭等私人关系的道德,称私德;涉及社会公共部分的道德,称为社会公德。

由道德的定义来看,道德既是个人的自我约束与规范,主要体现在个人的自律,也是社会对社会具体成员的外在约束和规范,主要体现为社会的他律。

管理者需要掌握领导的科学和艺术。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看,从领导科学与艺术的角度来看,仅靠法制是显然不够的,因为法制主要体现在刚性的他律,而不是个人自我约束的自律。

孔子说的“为政以德”,客观上揭示了领导科学与艺术以及国家治理的一条很重要的基本规律,即通过道德教化,使社会每个成员都能够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调节和控制个人的行为,使个人的言行都符合社会既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

根据人的本质以及社会发展规律来看,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大部分并不涉及法律关系,而更多地体现为道德关系,或者说是非法律关系,因此决不能用法律关系来理解、判断与取舍道德关系。

从儒家注重文以载道,到中央提出的“以德治国”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际上都是看到了道德在和谐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道德也是一个公民素质和文明的具体表现。

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必然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法公民;反之,一个道德低下的人,很可能也是一个不遵纪守法甚至是违法乱纪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智慧与为政之道刘志伟我国古代先贤就是以“修心”作为每一个为政者的内在修炼过程,以“修行”作为每一个为政者的外在修炼过程,通过这一“内外兼修”的过程,从而真正实现为政者“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这是中国国学的为政智慧,也是每一个为政者需要遵循的为政之道。

“国学”一词,最早出现于2800年前春秋时期典籍《周礼》:“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随后,约2200年前西汉初年典籍《礼记》又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近代学者孙诒让指出:“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

”由此可见,“国学”在中国古代,原是指称国家一级的学校。

唐代以降,历代学者开办学馆、书院,其中一些学者进而将其称作“国学”,“国学”的涵义随之演变为古代学馆、书院所传授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

因此,人们当今所谓“国学”,也就是指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形成、发展和延续至今的传统学术文化。

在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中,大量涉及如何治理国家、如何从政为官的思想和观点。

这些思想和观点对历朝历代为政者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十分丰富而系统的治国理政学说和从政为官理论,成为每一个中国政治家和领导人获取政治智慧、吸收道德滋养、塑造人格魅力、形成领导风格的重要精神来源,成为每一个中国政治家和领导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丰富理论宝库。

近代学者邓实曾经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

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

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一、素质修炼:为政之道的器、识、见素质,原是一个生理学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它是心理活动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各门学科对素质的解释不同,但都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作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的。

换言之,个体生理、心理成熟水平的不同决定着个体素质的差异。

然而,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与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活动是在遗传素质与环境教育相结合中发展起来的。

人的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内在的和相对稳定的特征。

那么,为政者治国理政必须具备和修炼哪些素质呢?对此,国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智慧与深刻启迪。

择其大要者,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器”是为政者治国理政的首要素质。

器,即为政者的胸襟、度量。

早在3000年前,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周文王就指出,为政者的胸襟与度量决定了其事业大小与成败,他在《周易》中说:“器有大焉,高天厚地。

唯其能容,容而不盈,故见其大。

”正如中国古代圣贤所言:故大器者,厚载万物,有所用也;兼纳百川,有所容也;为绳墨校,有所正也。

由此可见,所谓“器”、“大器”,就是为政者是否具有宽广的胸襟与度量。

换言之,也就是为政者是否具有“宽容”的素质。

所谓宽容,首先,就是要求为政者能够“宽容”他人之短、他人之过;其次,就是要求为政者能够“容纳”五湖四海、四面八方。

古人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从人性角度而言,每个人都会有缺点,每个人都可能出错误,为政者不应该求全责备;从人的差别性角度而言,大千世界,各色人等,知识、智慧、能力、素养、性格千差万别,为政者不能要求他人办事一个水准;人们信息掌握不对称、认识水平不一致、思维角度不同一,为政者也不能要求他人完全事如己愿。

否则,为政者只能做孤家寡人,正如古人所谓:“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徒。

”宽容也是为政者能办事、办成事的必备素质。

2500多年前,学生子贡曾经问老师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人们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孔子回答:“那就是‘恕’!”所谓“恕”,也就是对他人要宽容之意。

蔺相如对廉颇的宽容,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鲍叔牙对管仲的宽容,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壮举;李世民对魏征的宽容,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泰山不辞抔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

是宽容,成就了山的高大;还是宽容,成就了海的辽阔。

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刘邦之所以能够推翻秦王朝,战胜楚霸王,就是因为胸怀宽阔,能够容纳各种人才。

在他的麾下,樊哙以屠狗为业,郦食其是混迹乡里的酒徒,周勃是编织养蚕器具的工匠和举办丧事的吹鼓手,陈平是乡里的贫寒子弟,张良是沦落为刺客的贵族后裔,韩信是有“胯下之辱”的乞丐,萧何是沛县狱吏。

相反,项羽气度狭窄,仅有一名谋士范增,还不能见容,结果霸王别姬,自刎乌江。

宽容还是一剂良药,它能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

安徽省桐城市老城区西南角,现今有一个名叫“六尺巷”的普普通通小巷子。

然而,这个长约100米、宽约2米的普通小巷,历史上却有着一段不普通的故事。

原来这个“六尺巷”,曾是清朝康熙年间官至宰相的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府邸,鹅卵石路面,小巷的一边为“宰相府”张宅,另一边为吴家的普通民居。

据《桐城县志略》记载,张英在北京朝廷担任宰相时,其家人和吴姓邻居因建房占地闹起了纠纷,两家剑拔弩张、互不相让。

张家人便给在朝廷当大官的张英写信讲了此事,期待他出面干涉。

张英看信后,没有倚仗自己的官威欺压邻居,而是回信赋诗一首劝解道:“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看完,便主动让出三尺空地。

邻居吴家深受感动,也将墙退回三尺,两家和好如初,这就是“六尺巷”的由来,至今传为美谈。

第二,“识”是为政者治国理政的基本素质。

识,即为政者的知识,这是每个为政者胜任治国理政使命的基本素质,正如《周易》所言:“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而所谓“知识”,按照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指出的,可以进一步区分为“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

所谓间接知识,通常是人们经过学习所获得的理论知识,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学识”;所谓直接知识,通常是人们通过亲身参加社会活动所获得的实践知识,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见识”。

知识,作为每个为政者治国理政的基本素质,中国自古人们就既强调间接知识,要求为政者热爱学习和善于学习,注意将学识的深度与学识的广度结合起来,刻苦学习,永不自满,努力做一个“饱学之士”;中国自古人们更加强调直接知识,要求为政者高度重视社会实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善于总结实践经验,要求为政者善于打通学识与见识之间的壁垒,努力做一个“善行之人”。

学识、间接知识,我国古人称之为“知”;见识、直接知识,我国古人称之为“行”。

有关“知”与“行”二者相互之间关系的认识,即所谓“知行观”,成为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史始终的一个论题。

早在隋唐时期,“知”与“行”的关系和比较问题就已被突出和强调;宋代以降延续到明清时期,更成为中国历代哲学家讨论的重要范畴。

从中国古代圣哲孔子开始,就既重视“学”——间接知识,又重视“习”——直接知识。

因此,“学”与“习”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绝不可二者偏废。

我国明朝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王阳明强调了“知行合一”的观点,清代著名思想家王船山一脉相承,始终反对“离行以为知”的认识论,始终强调“知行相资以为用”的思想。

同时,他还进一步强调了“行”在人们认识事物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曾经明确指出“知不必兼行,而行必兼知”。

王船山以“知源于行”、“力行而后有真知”为根据,进而又论证“行”是“知”的基础和动力,“行”包括“知”和统率“知”。

综观人类历史上许多重大文明成果,都是在亲身经历、深入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总结的结果。

早在我国春秋时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不器”的论断,明确指出,“君子”应该多见才能识广,绝不可像各适其用的器皿而见识局狭。

唐代诗人李白如果没有穿行陡峭和险奇的剑阁蜀道、长江三峡,写不出《蜀道难》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样的绝佳诗作;唐代诗人杜甫如果没有经历“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的生活苦难,写不出《三吏》、《三别》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绝佳诗作。

古人言:“事事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对于为政者而言,间接知识固然重要,因为,人们不可能凡事亲历亲为,为政者提高自身才干能力离不开学习他人经验、理论和思想这一途径。

然而,正如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为政者更应该重视从亲身实践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直接知识。

清朝著名政治家曾国藩一生高度重视直接知识的积累与历练,一再告诫自己的亲属子女和门生故吏要“见多才能识广”,他在京城为官10年期间,三度回乡省亲,都有意识地考察了解沿途民情民意、山川形胜、经济物产,积累自己的“见识”。

要而言之,直接知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知识实现了知识与实践的统一。

众所周知,知识是人类对事物和事物运动的认识,即把识别万物实体与性质的“是”与“不是”定义为知识;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即指人类改造社会和自然一切有意识的活动。

二者既有着鲜明的区别,又有着紧密的联系。

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而人类的一切实践,如果要想达到预期目的,都离不开知识的指导和帮助。

如果说间接知识是他人实践的成果,那么,直接知识则是自己社会实践的成果。

直接知识对于为政者而言,不仅完成了“实践”向“知识”的飞跃,而且,同时也实现了“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即人们常常所说的——既能言之,又能行之。

实际上,“知行合一”、善做善成才是真懂、真知!二是直接知识内容更加鲜活、记忆更加牢固、运用更加自如。

对于一个为政者而言,由于直接知识源自于自身亲身经历,因而,对于这一事物和事物运动方方面面就有更加深切的认识和了解,对于这一事物和事物运动本质规律就有更加深切的情感和体认,对于这一事物和事物运动关节和要害就有更加深切的理解和把握,也就自然记忆更加深刻、运用更加自如。

因此,古今中外许多著名思想家在“知”与“行”的问题上,虽然都突出强调了二者的重要性,但又绝不将二者“平分秋色”,更不是重“知”而轻“行”,往往都是更加重视和强调“行”。

第三,“见”是为政者治国理政的重要素质。

见,即为政者的眼光、视角。

所谓眼光、视角,曾国藩曾经指出,那就是要求为政者识人断事必须做到“高明”与“精明”。

所谓高明,曾国藩进一步指出,即“人见其近,我见其远”。

古往今来,许多为政者就是因为鼠目寸光,缺乏“高明”的眼光和视角,在治国理政过程中被“浮云遮望眼”,因而误国误民,甚至误了卿卿性命。

2200多年前,战国末期秦国宰相吕不韦在其《吕氏春秋》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史实:春秋时期,齐国君主桓公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任用自己过去的政敌管仲为相,因此,齐国率先崛起为春秋五霸之首。

然而,还是这位桓公随后因为目光短浅,重用了易牙、竖刁、常之巫和卫公子启方等奸佞小人。

为此,管仲曾经向桓公进言,必须远离这伙寡忠少义的奸佞小人时,桓公说:“易牙烹了亲子,让我品尝人肉的滋味;竖刁不惜阉割自己身体,以终身侍奉我;常之巫精于占卜生死,为我消除病祸;卫公子启方日夜守护在我身侧,连父亲病危直到亡故都不回国探望照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