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冠心病诊疗现状和进展
中国冠心病诊疗现状和进展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在冠心病的诊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中国冠心病诊疗的现状和近年来的进展。
一、冠心病的诊断方法冠心病的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中国的冠心病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方法:1. 临床症状和体征医生通过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初步判断是否患有冠心病。
常见的症状包括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体征有心律失常、心音异常等。
2.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是冠心病诊断的常规检查方法之一。
通过测量心脏的电活动,医生可以了解心脏的功能状态以及是否存在心肌缺血。
3. 心肌酶谱检查心肌酶谱检查是确认心肌损伤的重要方法。
当心肌损伤发生时,心肌细胞内的酶会释放到血液中,通过检测这些酶的含量和活性,可以判断是否患有冠心病。
4. 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通过向心脏动脉内注入造影剂,医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和血流状态。
二、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中国在冠心病的治疗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针对不同阶段和病情的患者,医生会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针对轻度和中度冠心病患者,药物治疗是首选方法。
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控制患者的症状、减少心肌供氧需求。
2. 冠脉血运重建对于冠心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要进行冠脉血运重建手术。
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这些手术可以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减轻心肌缺血程度。
3.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导管植入狭窄的冠状动脉部位,扩张血管并植入支架,恢复血液流畅。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冠心病诊疗的现状中国目前在冠心病诊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诊断手段和治疗方法不断创新。
各大医院的心内科设备先进,专业医生队伍不断壮大,为冠心病患者提供了更好的诊疗条件。
冠心病的超声诊断现状及进展
化 、 块 负 荷 、 质 池 大 小 , 量 斑 块 纤 维 帽 厚度 以及 血 管 重 斑 脂 测
构 情 况 , 断 斑 块 的稳 定 性 , 期 识 别 易 损 斑 块 , 导 治 疗 。 判 早 指 冠 状 动 脉 斑 块 的 不稳 定程 度是 临床 心血 管事 件 发 生 、 展 中 发 的 另 一 重 要 因 素 , 管 内超 声 诊 断 不 稳 定 性 斑 块有 较 高 的 特 血 异 性 和 敏 感 性 l 。“ 管 重 构 ” 在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发 展 过 程 _ 2 血 ] 指
变 化 。基 于 冠 状 动 脉 内 情 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进 行 诊 断 , 声 检 查 技 术 手 段 超
有: 经胸 多普 勒 超 声 心 动 图 ; 管 内超 声 及 近 年 来 兴 起 的 虚 血
拟 组 织 学 成 像 血 管 内超 声 技 术 。造 影 剂 增 强 的 二 次 谐 波 多
普 勒 技 术 使 得 经 胸 多 普 勒 超 声 心 动 图 记 录 冠状 动 脉 血 流 速 度 成 为 可 能 。C it等 _研 究 发 现 , 造 影 剂 增 强 的经 胸 多 aai 】 用
善 的预 测 敏 感 性 更 高 , 特 异 性 降 低 。周 肖等 研 究 发 现 , 但
织 。临 床研 究证 实 , 拟 组 织 学 成 像 血 管 内 超声 对 于 不 同 类 虚
发 挥 着 重 要 的作 用 , 们 将 结 合 冠 心 病 的 病 理 、 理 发 生 机 我 生 制 介 绍 心 脏 超 声 技 术 对 冠 心 病 诊 断 的 各 种 评 价 方 法 及 进 展
童 锴 , 光 , 楠 智 杨
关键词 : 心病; 声检查 ; 冠 超 冠状 血 管 造 影 术 ; 室重 构 心
冠心病的最新研究进展是什么
冠心病的最新研究进展是什么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冠心病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首先,在诊断技术方面,多排螺旋 CT(MDCT)冠状动脉造影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与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相比,MDCT 具有无创、操作简便、患者接受度高等优点。
它能够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斑块的性质和分布,为冠心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此外,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CMR 可以评估心肌的灌注、活力和纤维化情况,对于判断心肌缺血的范围和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在治疗方面,药物治疗依然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础。
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和降脂药物不断涌现。
例如,普拉格雷和替格瑞洛等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在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方面显示出了更好的疗效。
同时,PCSK9 抑制剂作为一种新型的降脂药物,能够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冠心病患者的血脂管理带来了新的选择。
介入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与传统的金属支架相比,生物可吸收支架在完成支撑血管的任务后,可以逐渐被人体吸收,避免了金属支架长期留存体内可能带来的并发症。
此外,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旋磨术和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也为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在外科治疗方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技术不断改进。
微创手术方式的应用,如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减少了手术创伤,缩短了患者的恢复时间。
同时,对于手术时机和适应症的选择,也有了更精准的评估标准。
基因治疗是冠心病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研究人员正在探索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复或改善与冠心病相关的基因缺陷,从而达到治疗冠心病的目的。
虽然目前基因治疗仍处于实验阶段,但为未来冠心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另外,关于冠心病的预防,研究发现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超声对冠心病的诊断现状及研究进展
临床价值 ,其能够快速 的分辨病变的程度 、性 质
等 , 早 确 诊 , 期 治 疗 。而 血 管 内超 声 对 于诊 断 及 早 左 主 干 以及 右 冠 状 动 脉 的开 口病 变 ,效 果 也 非 常 显著 [ 。 但 是 其 在 临床 应 用 中 , 目前 也 存 在 诸 多 缺 陷 。 比如 , 管 内超声 诊 断 冠 心病 。 比于 冠 状 动 脉 造 血 相
中 的应 用
经 过对 众 多文 献 分 析 发 现 ,血 管 内超 声 应 用 于冠 心 病 诊 断 具 有 多 方 面 的优 势 ,hr E等 人 、 E aaS K ho P等 人 、er alnJ B r C等 人 ,一 大 批 学者 和 医生 y 均对 此 进 行 了 报 道 。血 管 内超 声 诊 断 冠 心 病 中 , 能够 对 冠 状 动 脉 造 影 的模 糊 性病 变 的检 查 .更 具
化 、 变 形 态 、 位 、 质 等 方 面 均 具 有 良好 的识 病 部 性 别性和反应性 , 能够 通 过 钙 化 情 况 、 块 负荷 以及 斑
2 冠心 病 疾病 中心 肌 方面 反 应征 状
冠 心病 患 者 冠 状 动 脉 粥样 硬 化 等 炎症 性 反 应
稳定性 、 维帽厚度等反应情况识别病征 , 纤 给予早
超 声 检 查 技 术 手 段 应 用 于 诊 断 心 血 管 疾 病 临
影检查 能够提供更多 的病征资料 ,但是其对 于纤
维斑 块 、脂 质 斑 块 以及 斑 块 内出 血 、血 栓 等 斑 块
组成 方 面诊 断 时难 以准 确 区分 ,是 一 大 限制 。 而
冠状动脉生理功能诊断研究进展(完整版)
冠状动脉生理功能诊断研究进展(完整版)近年来,随着对冠心病(CHD)认识的不断深入,有关其发病机制、分类、筛查、诊断技术,与及器械和药物治疗的研究均取得了较大进。
特别是在冠状动脉生理功能诊断方面,近几年涌现了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有的研究甚至影响了指南的推荐。
在当今的CHD介入时代,血运重建是CHD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但无论国外还是国内指南均强调是否需要血运重建还取决于心肌缺血的范围及严重程度。
诊断CHD的金标准是冠状动脉造影(CAG),但它评估病变是否致心肌缺血的准确性较差。
因此,近年研发出了许多单独或联合CAG评估病变功能的技术,主要有血流储备分数(FFR)、瞬时无波形比值(iFR)、冠脉CTA、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血管成像FFR(FFRCT)、定量冠状动脉造影FFR(QFR)等。
本文就上述功能评价指标在2018年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FFRFFR是由Nico Pijls 等提出的一项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功能性指标, 其定义为在腺苷等药物诱发心肌内微循环最大充血状态下, 冠状动脉病变远端血管内压力与近端血管内平均压力的比值, 正常值为1 , 当冠脉狭窄时, 血管FFR 的减少程度可定量反应病变使冠脉供血区域内心肌血流量的减少程度[1]。
既往的一系列FFR研究(DEFER和FAME研究)表明,FFR <0. 75 定义病变诱发心肌缺血的特异性为100% , 而FFR > 0. 80 排除病变导致心肌缺血的敏感性达95%[2, 3]。
2018年有关FFR的研究主要有FAME 5年随访结果、GZ-FFR及FUTURE研究。
1.1 FAME 研究5年随访结果对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稳定型CHD能否长期获益,国内外学者一直存在争议。
在多血管评价中比较FFR和血管成像的FAME II研究用其5年随访数据证实,在冠脉狭窄功能性评价金标准FFR的指导下,对存在FFR<0.8冠脉病变的稳定型CHD患者,行PCI联合药物治疗的长期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该研究结果于5月22日发表于NEJM 杂志。
冠心病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冠心病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的心肌缺血性疾病,是危及人类健康的一种严重疾病。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取得了许多进展。
1. 诊断方法的进展(1)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冠状动脉造影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通过检查造影结果,可以明确病变部位和程度。
在造影技术方面,进展主要在行动脉造影(CTA)和磁共振造影(MRA)方面,这些技术在放射线暴露和病人负担方面较传统冠状动脉造影有优势。
(2)心肌灌注显像技术:心肌灌注显像技术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可以监测心肌的血液灌注情况,对于早期冠心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作用。
心肌灌注显像技术包括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SPECT)和心脏CT灌注成像(CTP)等,这些技术能够较好地评估心肌缺血程度。
(3)生物标志物诊断技术:生物标志物是一种指示机体生理或病理状态的物质,在冠心病诊断中使用的最多的生物标志物是血清肌钙蛋白(cTn)和心肌特异性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通过检查这些生物标志物的含量,可以评估心肌损伤的程度和部位。
(1)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导管技术将支架插入到狭窄部位,以扩张狭窄部位并恢复动脉血流的方法。
随着支架技术和药物的不断改进,介入治疗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方法。
目前,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应用已经成为介入治疗的主流。
(2)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主要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它通过搭桥使血液绕过狭窄部位,恢复心脏血流。
CABG适用于多支血管病变或支架置入无效或不适用的患者,但手术创伤大,恢复周期长。
(3)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主要针对中度或单支血管病变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减轻心脏负担、控制病情发展等方法来缓解症状。
总之,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在不断改进。
未来,随着新技术和新药物的不断问世,我们有信心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冠心病。
C反应蛋白和microRNA应用于冠心病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C反应蛋白和microRNA应用于冠心病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摘要】冠心病主要由血管壁炎症反应所导致,容易引发心肌梗死、室颤等恶性症状,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占据首位。
CRP和microRNA近年发现的冠心病相关因子,本文就这两个因子的生化功能及其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并阐明其应用于冠心病早期诊断技术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冠心病;CRP;microRNA1 高敏CRP:冠心病新的危险因素CRP是一类由肝脏产生,与炎症、组织损伤以及感染有关的急性期蛋白,具有高度的灵敏性。
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高敏CRP、IL6、细胞粘附因子1等在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冠心病事件的风险性息息相关。
CRP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可能原因有以下两点:①CRP可以和血浆中的LDL和VLDL选择性结合,然后随着LDL和VLDL沉淀于动脉血管壁,导致动脉血管壁硬化变性。
②CRP对组织因子具有强大的刺激作用,进而在血管壁血栓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Liuzzo等[1]观察了35位患有不稳定型心绞痛、但无心肌梗死的患者,发现当高敏CRP在血浆中的浓度大于3 mg/L 时,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心源性猝死发生的几率增加。
来自ECAT心绞痛研究小组的数据显示,高敏CRP的标准偏差增加可使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的相对危险度(RR)升高。
有学者认为,高敏CRP对冠心病危险度的预测价值远远大于TC、HDL、LDL等常用于冠心病危险分层的生化指标,与IL6、细胞粘附因子1等相比也具有较大的优势,并且对那些有胸痛症状但CTnI为阴性的患者而言,升高的血浆CRP可为冠心病的诊断提供有利的参考。
Paul等[2]对28263名健康妇女(无心肌梗死、心绞痛、中风的病史)的血液样本进行CRP 定量测定,在年龄吸烟匹配分析中发现,CRP含量高的妇女,发生心肌梗死和中风的概率是CRP水平正常或较低的妇女的7倍,提示CRP可作为健康中年妇女预测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还将CRP与其他常用的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得出了CRP对于预测高血压、家族遗传性冠心病等疾病具有显著性优势的结论。
冠心病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冠心病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1. 引言1.1 冠心病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概述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而导致的一系列心血管症状,包括胸痛、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等。
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压力的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呈上升趋势,成为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疾病之一。
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方法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近年来,肿瘤标志物、心肌损伤标志物、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核素显像等检测方法的发展,为早期诊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使冠心病的诊断更加准确、及时。
在治疗方面,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心血管病防治工作的加强也为预防冠心病的发生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手段。
本文将对冠心病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能为冠心病患者及医护人员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帮助。
2. 正文2.1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导致心肌供血不足而引起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冠心病是全球范围内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之一。
对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研究表明,冠心病的发病率与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有关。
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冠心病的发病率也会逐渐增加,尤其是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
男性患冠心病的风险要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更容易受到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有关。
遗传因素也是影响冠心病患病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明显增加。
生活方式因素也在冠心病的发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高脂高糖饮食、缺乏运动、吸烟等,都会增加患冠心病的风险。
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冠心病至关重要。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为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的发病规律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提供了指导性意义。
12导联心电图联合动态心电图和冠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12导联心电图联合动态心电图和冠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研究进展自荷兰生物学家Einthoven1903年发明心电图以来,目前已经成为检测、诊断人类心脏疾病尤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12导联心电图是诊断冠心病最简便、常用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地反映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动态心电图、冠脉造影在诊断冠心病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拟从12导联心电图的发展史及优缺点,动态心电图发展史及优缺点,冠脉造影发展史及诊断冠心病的优缺点,以及三者联合诊断冠心病研究进展四个方面展开综述。
标签:12导联心电图;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造影冠心病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病变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暂时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心脏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心悸气短,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在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加重,休息后缓解[1]。
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可引起心绞痛、心肌梗塞、各种心律失常、急性心衰和心源性休克等急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目前我国拥有冠心病患者超过1000万,并逐年以超过20%增速发展,是我国居民死因构成中上升最快的疾病之一。
因此,对冠心病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非常重要,其中心电图就是诊断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112导联心电图发展史及诊断冠心病的优缺点心电图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图形的技术,经过长期的发展目前心电图已经成为一门比较完善的科学,在诊断心脏疾病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世界上第一台采用弦线电流计和光学记录方法制成的心电图机是1903年由荷兰生物学家Einthoven发明的,可记录出每个电动周期的心脏电位变化曲线,因而命名为心电图,Einthoven当时发表了《一种新电流计》的论文,标志着心电图临床应用的时代已开始[2]。
其实早在1901年他便首次描记出满意的P-QRS-T波群,而心电图发展的基础则追溯到1842年法国科学家Mattencci首先发现心脏电活动;1904年Einthoven提出Einthoven三角概念,即三个标准导联心电图(Ⅰ、Ⅱ、Ⅲ)。
冠心病的研究进展与新治疗方向
冠心病的研究进展与新治疗方向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也是导致心脏病和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冠心病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本文将以综述的形式,介绍冠心病的研究进展以及新的治疗方向。
一、冠心病的病因研究1. 关于冠心病的遗传因素的研究冠心病在一定程度上与遗传因素有关。
目前,许多研究已发现了多个与冠心病相关的基因,如APOE、IL6和MTHFR等。
通过逐渐解析这些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实现个性化的冠心病预防和治疗。
2. 冠心病的环境因素研究除了遗传因素,冠心病的发生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吸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研究表明,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加强锻炼、戒烟等措施,可以显著降低患冠心病的风险。
二、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1. 冠脉造影技术的进展冠脉造影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通过揭示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和部位,帮助医生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近年来,冠脉造影技术在影像质量、放射剂量和便利性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冠心病的诊断提供了更好的工具。
2. 介入治疗的新进展介入治疗是目前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对于合适的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等技术可以快速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缓解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近年来,微创技术的应用使得介入治疗更加安全和有效,同时也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 新型药物治疗的突破药物治疗在冠心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一些新型药物的研发为冠心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突破。
例如,针对冠心病的抗凝血药物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此外,一些针对冠心病的代谢调节药物也逐渐进入临床应用,对改善患者的血脂代谢和心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4. 基因治疗的前景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基因治疗成为冠心病治疗领域的一个新方向。
目前,科学家正在研究针对冠心病相关基因的基因治疗方法,通过修复或替代异常基因,达到治疗冠心病的目的。
冠心病冠脉微循环障碍检查手段的研究进展(2020完整版)
冠心病冠脉微循环障碍检查手段的研究进展(2020完整版)近年来,随着对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发病机制及诊疗手段认识的深化,人们发现仅解决心外膜冠脉血管的病变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CHD患者的症状及预后。
随之冠脉微循环障碍(CMD) 便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1],但CMD目前尚缺乏完全可靠的检查手段以有效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因而对其检查方法的重视与完善便显得尤为紧迫。
下面笔者便就CMD现有的检查手段作一综述。
1 CMD 的定义、分类及评价指标CMD是指冠状前小动脉、微小动脉等共同组成的冠脉微循环系统受到一种或多种致病因素影响后,结构和(或)功能异常而导致心肌血液供需失衡,最终出现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等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2]。
前小动脉直径为100~500 μm,微小动脉直径<100 μm,其在冠脉造影时均不能显示。
按其发生的临床基础可分为四种类型:无心肌疾病和阻塞性冠脉疾病的CMD;阻塞性冠脉疾病的CMD;心肌疾病的CMD;医源性CMD,包括PCI术后、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及心脏移植术后等[1]。
2017年我国学者在CMD专家共识中将之分为三种类型:不合并阻塞性冠脉疾病的CMD、合并阻塞性冠脉疾病的CMD 及其他类型CMD[3]。
目前,虽然心内膜心肌活检可观察小冠脉,但因其有高度侵入性,且对微循环不能进行功能评估而难以在临床应用,所以现多以测量冠脉血流量( CBF) 和冠脉血流储备(CFR)来评估冠脉微循环。
对于CHD患者,心外膜动脉阻塞性疾病常常与CMD共存[4]。
而CFR 降低在没有心外膜阻塞性狭窄的情况下,作为CMD的标志才比较可靠。
这是因为CFR是通过静脉注射半衰期短的腺苷、双嘧达莫、乙酰胆碱等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剂[5],对心外膜大动脉和冠脉微循环实现最大血管舒张时,对其流量进行综合测量而获得的CBF 或心肌血流量(MBF)与基线时相应指标的比值。
但临床中,很难区别这两种情况对心肌灌注的影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病变。
该疾病既可发生在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左、右冠状动脉等处,也可分布于各个分支血管,严重威胁着全球人类的健康。
1. 中医方面的研究进展中医认为冠心病具有“痰瘀阻络、气滞血瘀”、“痰郁气滞”、“瘀阻冠脉”等病因病机。
从中医角度来看,冠心病的发病与体质虚弱、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多种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冠心病主要是通过清理血管、改善循环、调节心脏功能等方式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目前,中医治疗冠心病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技术,如针灸、中药疗法、推拿按摩等。
对于冠心病的治疗,中医强调综合调理,既要治标又要治本,通过改善患者体质、调理心脏功能、清理血管堵塞等多方面来进行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治疗冠心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为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2. 西医方面的研究进展西医认为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严重者可引起心肌梗死。
目前,西医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心脏搭桥手术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扩血管药物、控制血脂药物等;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等;心脏搭桥手术则是通过植入人工血管来绕过狭窄的冠状动脉段,达到恢复心肌供血的目的。
在冠心病的西医治疗中,药物治疗是首选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发展,改善患者的症状。
而对于一些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介入治疗和心脏搭桥手术则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通过这些方法的应用,西医在治疗冠心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3. 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进展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临床实践的不断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疗效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既可以通过西药治疗来缓解症状,又可以通过中医治疗来改善患者体质,达到治疗的目的。
冠心病疾病研究报告
冠心病疾病研究报告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在过去几十年里不断上升。
本篇文章旨在探讨冠心病的研究进展、病因和治疗方法,以及与该疾病相关的健康问题。
一、冠心病的定义和病因冠心病,即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脏病变。
它通常是由于动脉硬化导致动脉壁厚度增加,导致冠状动脉内腔狭窄或闭塞。
这种情况下,心肌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和养分,从而导致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冠心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等。
遗传因素在冠心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某些基因突变可能会增加个体患冠心病的风险。
此外,生活方式也是冠心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高胆固醇饮食、缺乏体力活动、吸烟和酗酒等习惯都会增加患者患冠心病的风险。
二、冠心病的研究进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关于冠心病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近年来,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方法的兴起为研究冠心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
许多研究集中在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从而早期发现和诊断冠心病。
这些生物标志物可以是基因、蛋白质或代谢物,通过对它们的检测,可以预测冠心病的风险,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此外,一些研究还尝试利用新的影像学技术,如心脏CT扫描和磁共振成像,来评估冠心病的病情。
除了病因的研究,冠心病的治疗也在不断进步。
药物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例如抗血小板药物和降脂药物可以有效预防冠心病的进展。
此外,冠脉血管成形术和搭桥手术等介入治疗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患者中。
三、冠心病与其他健康问题的关联冠心病与许多其他健康问题有关联,包括高血压、高血糖和肥胖等。
冠心病和这些疾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共同促进了心血管疾病发展。
因此,预防和管理这些健康问题对于降低冠心病的风险至关重要。
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动脉硬化和心脏负荷过重,进而增加患冠心病的风险。
因此,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冠心病非侵入性影像诊断技术的优缺点及研究进展
冠心病非侵入性影像诊断技术的优缺点及研究进展冠心病为目前临床上常见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临床诊断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作为金标准,随着科技的进步,诸多影像诊断技术问世,使冠心病的诊断工作迈向了新阶段。
本文从负荷心脏超声、心脏磁共振、心脏多排螺旋CT、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等诊断技术方面进行阐述,总结了冠心病非侵入性影像诊断技术的优缺点和研究进展。
标签:冠心病;非侵入性影像诊断技术;优点;缺点;研究进展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对我国人口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现阶段在临床上针对冠心病的诊断而言,冠状动脉血管造影为金标准,但是其属于有创检查,且造价较高,因此临床广泛应用受限。
随着科技的进步,在要求安全性更高、花费更合理的基础上,诸多非侵入性影像诊断技术问世,在冠心病诊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
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冠心病非侵入性影像诊断技术的优缺点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目的,从负荷心脏超声、心脏磁共振、心脏多排螺旋CT、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等方面展开了阐述,详见下文。
1 负荷心脏超声目前,在临床上负荷心脏超声为对冠心病、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常用的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手段。
调查结果显示,负荷心脏超声的诊断准确性同冠脉造影比较无明显差异,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负荷心脏超声存在较多的限制性。
曾有文献报道[2],负荷心脏超声对冠心病进行诊断时的敏感性为88%,特异性为79%,在平板车运动后若是没有及时展开负荷心脏超声影像采集,则会显著降低诊断敏感性,特别是针对一些病变不是十分严重的患者,敏感性下降更加明显。
曾有学者指出[3],负荷心脏超声在女性患者中的诊断敏感性、准确性更高,其对1000例可疑冠心病女性患者展开了负荷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发现,敏感性为81%,特异性为86%,准确性为84%。
1.1负荷心脏超声优点负荷心脏超声在对冠心病进行诊断时同样存在诸多的优势,与其他非侵入性操作比较,其可以实现在最低价格下为临床診断提供更多的、更具辅助作用的信息。
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的研究进展冠心病的研究进展1、引言1.1 定义冠心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疾病,常见的症状包括胸痛、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
1.2 目的本文旨在总结冠心病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等方面的内容。
2、病因研究进展2.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冠心病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一些基因突变与冠心病的易感性和进展相关。
2.2 环境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也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
2.3 免疫和炎症反应免疫和炎症反应在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3、发病机制研究进展3.1 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狭窄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其形成机制涉及血管内皮损伤、脂质沉积和纤维斑块形成等。
3.2 血小板聚集与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是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的重要机制。
4、诊断方法研究进展4.1 临床表现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胸痛、心电图改变和心肌酶学指标的升高等。
4.2 影像学检查放射性核素显像、超声心动图和计算机断层扫描等影像学检查对冠心病的诊断有重要作用。
5、治疗策略研究进展5.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冠心病的基础,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血脂药物和抗心绞痛药物等。
5.2 心脏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等心脏介入治疗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6、结论本文总结了冠心病的研究进展,包括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等方面的内容,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参考。
附件:1、冠心病患者病历样本2、相关研究论文摘要法律名词及注释:1、冠心病: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疾病。
2、心绞痛:由冠状动脉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胸痛。
3、心肌梗死:冠状动脉血流阻塞导致的心肌坏死。
4、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的病变。
5、血小板聚集:血小板在血管内壁聚集成血栓。
6、放射性核素显像:使用放射性示踪剂观察心肌血液供应情况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冠心病诊断的新进展
定量 的分析 。常 规冠状动 脉超 声可 以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
性质 、大小、部位 , 而彩 色多普勒超声还可 以对冠状血 管的血流 流速 、压力阶差、时相间期等提供定量的数据 ,e ir等“ Sno 报道 超 声心动图在冠状动脉狭窄的早期影像学诊断 中其灵敏度 明显 优于s E T 8 % V 3 P C (6 S 4 %,P .0 1 。即便如此 , <0 0 0 ) 常规冠脉 超 声的分辨 率仍 很低 , 仅能对大血管 的起始段 成像 , 对分支血管
病变严重程度及经 皮经腔 冠状动 脉成 形术 术后疗 效的评价及再
狭窄 的预测 、心肌梗死病人 出院前的心功 能评估 、心功能的评 估 、客观安排病人 活动量 、体育疗法 运动处方的确定 、运动员
作 者 简介 :3 8 0 3 0 0新余 市 人 民 医院心 内科 ( 万红 梅 )
考价值 。本文1例 ( 9 5 6 占1 .%)I P C 患者在瘙痒 出现前血清甘胆
双 源C 双源C T, T的 时 间分 辨 率 达 到8 ms 3 ,对心 率 过 快 、 不 规则 及 屏 气 有 困 难 的 患 者 进 行 成 像 ,无 需 使 用 降 低 心 率 的 D受 体 阻 断 剂 ,也 不 必进 行 多扇 区采 集 和 重 建 。双 源 C T技 术 能够 通 过 一
的检 查 目前 尚有 一 定 的 难 度 。
综述 。
1 无创诊 断技术
1 1 生 化 标 记 物 生 化 标 记 物 仍 然 是 CHD 的 早 期 .
筛 查 的 研 究 热 点 。 一 些 新 的生 化 因子 如 血 清 淀 粉 样 蛋 白
A ( s r m a l i A , S eu my od AA) 高 敏 C反 应 蛋 白( ih 、 hg - sn i vt C e cie r ti h —C ) e s ii t y ra tv p oen, s RP 、妊 娠 相 关蛋 白A ( A P A)、 B 脑 钠 肽 ( NP 、胎 盘 生 长 因子 ( 1 F) P P — 型 B ) P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心病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6-06-04T11:27:30.803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2月第3期作者:霍子琪
[导读] 但螺旋CT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电离辐射,因此,它是否可作为CHD常规检查手段的研究仍需深入探讨。
霍子琪通讯作者:王清松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邮编200433
摘要: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先进基础的支持下,冠心病诊断技术逐步完善,进而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丰富的方法。
本文探讨了冠心病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旨在全面认识冠心病的诊断技术。
关键词:冠心病;诊断技术;进展
引言: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而造成的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者冠状动脉功能障碍,从而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此疾病直接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
近几年,随着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CHD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临床诊断过程中,由于部分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因此需要综合检查,为了保证诊断的准确性,本文对现有的CHD诊断技术进行了整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检查是最为常见的检查手段,对于CDH患者而言,其病理变化为心肌缺血、心肌损伤及心肌坏死,其在心电图上的表现分别为T波变化、ST段移位及病理性Q波。
根据国内学者研究显示,动态心电图及心率变异性指标中的ST、ST/HR、SDNN,三者对CHD诊断价值显著。
同时,相关学者指出,ST/HR斜率及指数诊断CHD的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ST段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临床诊断实践中,心电图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CHD的可能性,为了提高诊断的可信度应结合其他诊断方法及指标。
2 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造影(Cerebral angiography,CAG)作为诊断CHD的金标准,其能够准确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其病变支数,因此,为临床诊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AG主要是借助导管解剖冠状动脉,并展开放射影像学检查,其诊断价值在于明确了患者是否存在CHD,并为其提供适合的治疗方案,同时也能够判断其预后。
3 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
近几年,螺旋CT技术迅速发展,它弥补了CAG的不足,如:较高的费用与风险,最新的技术为64排螺旋CT,其扫描速度及精度将明显提高。
根据国内学者报道可知[1],螺旋CT检查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特异性与灵敏度分别为96%与89%、其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与97%。
国外学者研究了64排螺旋CT检查不典型胸痛冠心病患者的诊断情况,其结果为螺旋CT检查,诊断效果显著。
但螺旋CT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电离辐射,因此,它是否可作为CHD常规检查手段的研究仍需深入探讨。
总结:综上所述,CHD诊断技术日渐成熟,但临床实践中仍存在不足,为了提高诊断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应规范诊断方法,并结合循证医学原则,制定新的诊断标准。
相信,CHD诊断技术将不断提高,其诊断方法将日渐丰富。
参考文献:
[1]高珊,刘克坚,邱强,等.冠心病诊断技术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24(4):318-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