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融资结构发展过程
中国社会融资结构
中国社会融资结构均衡化明显加速周子勋央行日前公布数据显示,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亿元,创出个月新低,与此前机构普遍预计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均值在亿元左右的水平相去甚远。
而社会融资却显得十分活跃,年—月社会融资规模为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万亿元。
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亿元。
在月份人民币贷款占融资规模之比为,也创出新低的同时,信托、票据及企业债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占比则达到了,超过了人民币贷款,这无疑说明融资结构均衡化明显加快。
所谓社会融资结构,是指间接融资及直接融资的构成和比例。
间接融资,是金融机构作为中介,首先通过存款、发行有价证券等方式暂时将社会闲置资金归集,再通过贷款、贴现等形式提供给需求方,主要指银行信贷。
直接融资,是资金闲置方与资金需求方通过直接协议实现资金转移,主要指债券及股票市场。
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比例适当,社会融资结构才算合理。
从中美整体社会融资结构的对比来看,年,美国国内债券总额及股票市值合计万亿美元,银行信贷总额为万亿美元,直接融资规模是间接融资的近倍;而中国年末全部债券市场规模与股票市值合计万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万亿,直接融资规模仅为间接融资的倍。
再将企业从直接融资渠道和间接融资渠道获取资金的比例进行比较,美国约为∶(年末数据),欧洲约为∶(年末数据),而中国为∶(年末数据)。
通过数据对比不难看出,发达经济体以直接融资为主,自然是市场渠道发挥主要作用;而我国是以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为主,商业银行的利差观念、信用定价等行为模式会直接作用于市场,这些非市场化的因素会干扰市场机制发挥必要的作用。
毋庸讳言,优化社会融资结构一直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大议题。
尤其是月日,一行三会共同发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期末,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提高至以上。
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日前在《行政管理改革》也撰文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社会融资结构将全面优化,直接融资比重显著提高,争取“十二五”期末直接融资比重能够占到社会融资总量的—。
融资的七个步骤从策划到实施的全过程
融资的七个步骤从策划到实施的全过程融资是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常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无论是创业初期还是企业扩张阶段,融资都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然而,融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经历一系列步骤以确保成功。
本文将介绍融资的七个步骤,从策划到实施,帮助企业了解全过程并迈向成功。
第一步:确定融资需求和目标在进行融资之前,企业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融资需求和目标。
这包括确定需要融资的金额、融资用途和融资方式等。
通过仔细分析企业的资金需求和预期目标,可以为后续的融资活动奠定基础。
第二步:制定融资计划一旦明确了融资需求和目标,企业需要制定详细的融资计划。
融资计划应该包括融资方案、融资时间表、资金用途和还款计划等内容。
制定融资计划有助于企业有条不紊地推进融资活动,并为投资者提供清晰的融资信息。
第三步:筹备必要的文件和材料在开始融资活动之前,企业需要准备必要的文件和材料。
这通常包括商业计划书、财务报表、营业执照、股权结构等。
这些文件和材料对于投资者来说是评估企业价值和风险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准备充分并保持准确性。
第四步:寻找合适的投资者融资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找到合适的投资者。
企业可以通过与风险投资公司、银行、私募股权基金等机构联系,或者通过展会、论坛等渠道与潜在的投资者建立联系。
寻找合适的投资者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这是融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第五步:商谈与合作协议一旦找到合适的投资者,企业需要进行商谈和协商。
在商谈过程中,双方将讨论融资金额、股权比例、投资回报、风险分担等诸多事项。
最终,双方将达成一致并签订融资合同或投资协议。
商谈与合作协议的过程需要谨慎处理,确保双方的权益得到充分保护。
第六步:融资审批与结算一旦商谈完成并达成协议,企业需要进行融资审批和结算的程序。
这涉及到与相关机构办理融资手续、制定合同文件、支付融资款项等。
企业需要仔细遵守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确保整个融资过程合法合规。
第七步:监督和管理资金在完成融资程序之后,企业需要监督和管理融资资金的使用。
我国企业融资结构分析
我国企业融资结构分析罗希佳提要本文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简要分析了融资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优化融资结构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优序融资;融资结构;绩效;制造业F83:A一、我国企业融资结构现状(一)内部融资。
1990~2003年部分发达国家非金融企业内部、外部融资比例。
(图1)从平均水平看,内部融资比例高达55.71%,外部融资比例为44.29%;而在外部融资中,来自金融市场的股权融资仅占融资总额的10.86%,而来自金融机构的债务融资则占32%。
从国别差异上看,内部融资比例以美、英两国最高,均高达75%,德、加、法三国次之,日本最低。
从股权融资比例看,加拿大最高达到19%,美国、法国次之,均为13%,英国、日本分别为8%和7%,德国最低仅为3%;从债务融资比例看,日本最高达到59%,美国最低为12%。
企业不仅具有最高的内部融资比例,而且从证券市场筹集的资金中,债务融资所占比例也要比股权融资高得多。
我国企业融资行为发生在资本市场发育尚未完善的背景之下,虽然根据现有统计数据无法确知企业的内部资金与外部资金的确切比例,但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目前倚重银行贷款提供大量运营资金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我国企业融资结构中内部融资比重相比发达国家则偏低,有研究表明,内部融资比例不到25%,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内部融资所占的比例。
而且我国上市公司有着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在外部融资中,股权融资所占比例高于债券融资。
(二)外部融资。
我国企业2000~2007年外部融资情况如表1所示。
(表1)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外部融资存在如下三个问题:1、银行信贷是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来源,占比平均高达85%以上。
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银行负担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应由财政承担的职能,造成国有企业基本上依靠银行贷款而生存的局面。
另外,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较晚,且很不发达,所以其他所有制企业缺少直接融资渠道,从而也形成了高负债的局面。
国有企业融资结构的变迁
结 构 的回顾
1 .国家主导型 的财政融资结构 8 0年代前 ,我 国工业企 业融 资结
行贷款 , 致了银行的经营 困难 。可见 导 财政 拨款改银 行贷 款 并没有 改变事 实
上 的资金供给 制。国家与国有企业 、 国
有银行 的“ 父子” 关系 , 决定 了这种产权
不分的 内源融 资的局限性。
构参照前苏联的模式 , 由国家财政投资 建厂,由国家财政拨款维持企业运 转 , 企业生产的利润全部上缴 国家 , 国家对 企业花钱多少全 包 , 企业 可 以无忧无虑 地躺在 国家的怀抱里等 、 、 , 靠 要 这就形
成 了国有企业的平均主义大锅饭。 2 .银行主导型 的信贷融资结构
是 资金 ̄ , 率下降 , IM J 国有 企业大面积亏
比例 的分红派息 向社会 发行企业债券 , 从社会上积聚 资金 , 当时企 业职工和社 会 居民对企 业集 资和 购买企 业债 券还 都比较踊跃。 但是 由于国有企业经营上 的种 种弊病 和国 家管理 监督 机构 的不
完善 。 致使一些企业不但分 红派息不能
二 、国有 大 中型 工 业企 业融
企业实行监督 。 以保证银行贷款 的安 全 们 有些企 业 弄虚作假 , 害股 民 . 坑 只想 性和盈利性。 国手 中大 量的储 蓄存款 吸 引到企业 的建设 和发
展中来。
发挥信贷融资结构的作用
国有企业 目前 的主要 融资 渠道 还 是银行。银行 既要承担企业融资的重 要 使 命 。又 要不被企 业 的呆账坏 账所 困 扰, 既要盘活 企业运 营资金 , 又要保 证 自身的经济效益 , 这就要求银行 必须建 立比较完善 的监督机 制 . 银行把钱借 给
2 .建 立有力 的银 行监管机制充 分 结构开发的重点。 问题是企业要想把社 会上的 闲散资金集 中起来 , 不仅需要企 业花大 力气 改革 . 亏为盈 . 塑 国有 扭 重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分析
从股权融资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方式主要包括首次公开发行(IPO)和增发。
IPO是指企业首次发行股票向公众募集资金进而上市交易,我国的IPO市场在过去几年陆续放开,大量新股上市。
增发则是指已经上市的公司通过发行新股向股东以及符合条件的投资者募集资金。
近几年,我国上市公司的增发规模逐渐减小,新股上市的数量也有所减少,但总体规模仍然较大。
从债权融资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的债权融资方式主要包括公司债、企业债以及银行贷款。
公司债和企业债是指上市公司向债券市场发行债券来融资,这种融资方式相对较为灵活,且可以选择不同的期限和利率,吸引了一部分上市公司的融资需求。
银行贷款则是指向银行申请贷款,作为上市公司的主要债权融资方式之一,其利率较低、期限较短,适合短期流动资金的周转。
总体来说,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呈现股权融资为主,债权融资相对较少的特点。
这种融资结构一方面反映了我国股权市场相对发达,对企业的融资渠道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另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股权融资一旦发生问题,可能会对上市公司经营和治理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我国上市公司应当在融资结构方面寻求平衡,逐渐发展多元化的融资方式,降低融资风险。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上市公司融资的监管,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项目融资 程序流程
简述项目融资基本程序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3-12 一般来说,项目融资的程序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投资决策、融资决策、融资结构分析、融资谈判和执行。
(1)投资决策阶段 对于任何一个投资项目,在决策者下决心之前,都需要经过相当周密的投资决策的分析,这些分析包括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工业部门的发展以及项目在工业部门中的竞争性分析、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内容。
一旦作出投资决策,接下来的一个重要工作是确定项目的投资结构,项目的投资结构与将要选择的融资结构和资金来源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时,在很多情况下项目投资决策也是与项目能否融资以及如何融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投资者在决定项目投资结构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包括:项目的产权形式、产品分配形式、决策程序、债务责任、现金流量控制、税务结构和会计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2)融资决策阶段 在这个阶段,项目投资者将决定采用何种融资方式为项目开发筹集资金。
是否采用项目融资,取决于投资者对债务责任分担、贷款资金数量,时间、融资费用以及债务会计处理等方面的要求。
如果决定选择采用项目融资作为筹资手段,投资者就需要选择和任命融资顾问,开始研究和设计项目的融资结构。
(3)融资结构分析阶段 设计项目融资结构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完成对项目风险的分析和评估。
项目融资的信用结构的基础是由项目本身的经济强度以及与之有关的各个利益主体与项目的契约关系和信用保证多构成的。
能否采用以及如何设计项目融资结构的关键点之一就是要求项目融资顾问和项目投资者一起对于项目有关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确定项目的债务承受能力和风险,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融资方案。
项目融资结构以及相应的资金结构的设计和选择必须全面反映投资者的融资战略要求和考虑。
(4)融资谈判阶段 在初步确定了项目融资方案以后,融资顾问将有选择地向商业银行或其他投资机构发出参与项目融资的建议书、组织贷款银团、策划债券发行、着手起草有关文件。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融资方式融资结构与创新能力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融资方式融资结构与创新能力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结构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上市公司通过融资方式能够有效地满足其资金需求,从而增强其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本文将从融资方式、融资结构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探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一、融资方式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主要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两种方式。
股权融资是指公司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投资者购买股票成为公司的股东,享有相应的权益。
债权融资是指公司向金融机构发行债券或贷款来融资,公司需要按照约定的期限和利率向金融机构支付利息和还本。
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股权融资是主要的融资方式。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大、投资回报周期长,因此投资者更倾向于通过股权投资来获取长期稳定的回报。
与此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能够通过股权融资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加入,扩大公司的规模和影响力,从而提升其市场竞争能力。
二、融资结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对其发展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融资结构主要包括长期融资和短期融资两种形式。
长期融资是指公司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来筹集长期资金,用于长期投资和项目建设。
短期融资是指公司通过银行贷款或者短期债券来筹集短期资金,主要用于日常经营和周转资金。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长期融资是主要的融资结构。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长期的科研开发和项目建设,因此长期融资能够为企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保障其持续的发展和创新能力。
与此长期融资也能够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和债务压力,提升企业的资本实力和竞争优势。
三、创新能力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创新能力是其发展的关键。
创新能力包括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两个方面。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通过科研开发和技术进步,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管理创新是指企业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提升生产效率和经营绩效,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分析摘要:不同于发达国家,我国上市公司融资以外源融资为主,内源融资为辅。
尽管以银行体系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方式仍然是我国企业外部融资的首要选择,然而以债券融资、委托贷款融资、信托融资以及股票融资为代表的直接融资体系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国内企业融资的重要补充手段。
关键词:融资结构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一、发达国家企业融资结构分析融资结构是指企业在筹集资金时,由不同渠道获取的资金之间的有机构成及其比重关系。
有别于资本结构,融资结构是一种增量概念而非存量概念。
从资金来源角度看,企业的融资方式可以划分为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
1、内源融资为主,外源融资为辅研究发达国家企业融资结构,可以看出美国企业主要以内源融资为主,占比超70%,外源融资中则以债权融资为主。
表1:1979-1992年美国非金融企业融资结构(%)资料来源: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flow of funds accounts. various issues.2、两种企业融资模式目前发达国家的企业融资主要有两大模式,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另一种是以日德为代表的银行导向型融资模式。
简单来说,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就是以资本市场为基础,以直接融资为核心的融资模式,其典型代表是美国。
下表显示,以发行债券和股票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方式是美国企业的核心外部融资渠道。
表2:1980-1995 年美国非金融公司融资结构(%)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economic,1995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是主要以银行为金融媒介筹集资金的模式,典型代表是德国的全能银行体系和日本的主银行体系。
根据日本银行数据,1962~1989年间德国和日本企业外部融资构成中间借款占比超过70%。
二、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分析1、外源融资为主,内源融资为辅;债权融资为主,股权融资为辅由于国内尚无权威机构发布企业融资结构数据,本文参考李义超(2003)的研究方法,以1999年以前上市的非金融企业为样本,分析其在2000~2011年间融资来源中各项的占比。
我国直接融资方式发展趋势及政策
业债券市场发展的直接原因 。 全国企业债券不 能及时偿债的数据很难取得 , 但是从报刊得到的 信息及某些正式渠道获得的说法表明不容乐观 。 信用是金融市场的生命 。我国许多发债企业不仅 不在乎自己的信誉 , 而且严重破坏了整个企业债 券市场的信用 。这种失信于投资者的行为直接导 致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举步维艰 。
2. 将企业债演变成“准国债”是企业债券市场 难于发展的根本原因 。自 1987 年国务院颁布《企 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加强股票债 券管理的通知》, 对企业债券进行统一管理以来 , 发行企业债券大多是为计划中的建设项目筹集资 金 ⑧。也就是说 ,把“企业债券”作为弥补政府投资 计划缺口 ,解决投资资金不足的工具 。同时 ,债券 的期限 、利率 、金额都由政府决定 ; 这些“企业”没 有还本付息能力时 , 政府也必出手相援 。这在本 质上已经把企业债演变成“准国债”, 并给企业债 券融资带来了一系列的扭曲 : 一是使发债企业行 为扭曲 , 导致发债企业推卸债务责任 。二是使企 业债券被视为“金边”债券 , 弱化了投资者的风险 意识 。三是造成资本市场利率结构扭曲 (发债企 业不能自主确定利率) 导致企业债券的信用风险 大于国债 。
2. 直接融资的覆盖范围不全 。首先 , 企业直 接融资中依然存在事实上的“所有制歧视”现象 。 国家在安排企业上市发行股票 、债券融资时 ,一般 选择国有企业 ,对非国有企业考虑较少 ,每年通过 直接融资方式筹集的数百亿乃至上千亿元资金中 的 90 %以上注入了国有企业 , 非国有企业在全社 会直接融资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很低 , 缺乏直接融 资渠道 。其次 , 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广 大中小企业缺乏直接融资渠道 , 尤其是一些高科 技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十分狭小 , 严重影响中小 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此外 , 还造成了一 些企业为争取上市而盲目搞企业兼并重组 、拼凑 资产规模 ,致使上市后经济效益下滑甚至亏损 ,影 响股票市场的稳定发展 。再次 , 直接融资工具品 种不足 , 融资工具除国债外 , 主要是股票 、企业债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发展趋势
一、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定义与区别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955年一篇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的题为?从金融角度看经济增长?的论文。
“直接融资〃定义为资金盈余者与短缺者相互之间直接进行协商,或者在金融市场上由前者购置后者发行的有价证券的资金融通活动。
“间接融资〃定义为资金盈余者通过存款等形式,将闲置的资金提供银行,再由银行贷款给短缺者的资金融通活动。
1996年,朱铭基同志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时提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首次将此概念引入中国,这个概念的提出与中国当时的宏观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在上世纪90年代,商业银行转制不久,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不良资产率处于较高水平,即使在1999年到2000年期间剥离出1.4万亿元的不良资产,4家国有银行2002年的不良贷款余额仍高达1.8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6.62%,而直接融资因为省去了金融中介的效劳本钱,可以有效降低融资利率,带来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同时,也有助于分散系统性金融风险,直接融资是企业直接面对投资者,风险只会在相关投资者中扩散;而间接融资高度依赖银行,一旦银行破产将造成巨大的信用危机,甚至整个金融体系都会瘫痪,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更是无法估量。
日本经济曾长期依赖间接融资,上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后,银行大量破产,金融体系遭到重创,企业融资的主渠道阻塞,实体经济元气大伤,这也是其“消失10年〃的重要原因。
在此背景下,为了防止风险过多集中于银行,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就成为必然之举。
直接融资亦称“直接金融〃。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资金盈余单位通过直接与资金需求单位协议,或在金融市场上购置资金需求单位所发行的有价证券,将货币资金提供给需求单位使用。
直接融资是以股票、债券为主要金融工具的一种融资机制,这种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直接融通资金的场所,即为直接融资市场,也称证券市场,直接融资能最大可能地吸收社会游资,直接投资于企业生产经营之中,从而弥补了间接融资的缺乏。
我国上市公司短期融资结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分析
我 国上 市 公 司 2 0 0 8年 ~2 0 1 1年 短 期 融 资 总 额 明显呈 上升趋 势 , 从 2 0 0 8年 的 3 2 5 9 0 . 0 6亿 元 增 长 到 2 0 1 1年 的 5 8 7 1 7 . 2 1亿 元 , 增 长 比例 达 8 0. 1 6 %, 可见 我 国上市 公 司对 于短期 融资 的偏 好程 度越 来越
笔 者 主要 以 上 市 公 司 作 为 研 究 对 象 , 采 用 描 述 性 统计 分析 以及对 比分 析 , 研 究 上 市 公 司 短 期 融 资 的 结 构 与 趋 势 。通 过 研 究 , 试 图 回 答 以 下 3个 问 题 :
图1 2 0 1 1年度各短期融资发生额 单位 : 亿元
以 2 0 1 1年 我 国 2 3 4 2家 上 市公 司 作 为 研 究 对 象, 分 析 上 市 公 司 短 期 融 资 的 结 构 以 及 对 于 短 期 负 债、 商 业信贷 、 商业 票 据 、 短 期 融 资 券 四种 短 期 融 资 方 式企 业 的偏 好 。2 0 1 1年 我 国 上 市 公 司 短 期 融 资 总额达 5 8 7 1 7 . 21亿 元 , 其 各 种 短 期 融 资 的 发 生 额 如 图 1所 示 , 其 中 短 期 借 款 占 短 期 融 资 总 额 的 3 9 %, 商 业 信 贷 所 占 比重 为 4 9 . 2 6 %, 这 两种 短 期融 资 方 式 几 乎 占据 了 我 国 上 市 公 司 短 期 融 资 总 额 的 9 0 % 。可 以看 出 , 我 国上 市 公 司有 倾 向于 短期 借 款
2 0 1 3年 6月 第1 2期 总第 2 8 6期
内 蒙 古 科 技 与 经 济
I n ne r Mo ng o l i a Sc i e n c e Te c h no l o g y & Ec o no my
我国融资结构发展过程
我国融资结构发展过程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形势不稳定和不确定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令人称赞。
融资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它发展的态势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形势。
本文将着重介绍我国融资结构发展的历程,并说明其发展趋势。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时期(1949年-1978年)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通过计划性融资来推动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这种融资标志性的代表是国家发行的债券,虽然债券的利息较低,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融资方式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
此外,在这个时期,商业银行的负责范围也非常有限,主要的任务是为国家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然而,计划经济的体制有很多缺陷,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导致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由于融资方式的单一性,长期以来缺乏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导致经济发展缓慢,企业投资效率低下。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2000年)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开始逐渐放手经济,在融资方面也开始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
对于融资制度的改革,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变化:金融机构的创新,融资市场的发展和直接融资的开展。
金融机构的创新在改革开放的前一段时间,当时的银行形式有限,如中国人民银行只有一个分支机构,并缺乏国际化的经验。
随着改革的推进,中国建立了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证券市场、保险行业等,这些新的金融机构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金融体制的不足。
融资市场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中国证券市场的开放无疑已经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发展助推了中国融资结构的多样化和资本运作的国际化。
直接融资的开展从融资渠道来看,债务融资不再是唯一的融资方式,直接融资得以广泛开展。
这种融资方式可以使得企业可以直接通过市场融资,免去了通过政府固定渠道融资的繁琐程序。
第三阶段:新时代(2000年至今)在新时代到来之前,我国融资结构中,间接融资仍然占主导地位。
但是在近年来,人们已经开始关注直接融资的发展情况,这种融资方式给企业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机会。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及优化
[ 关键词 】MM 定理 ; 股权融资; 融资结构优化 [ 中图分类号】 1 1 6 F2. 2
一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6 1 6 1 060 . 1- 17- 7( 0 ) 0 8 4 6 2 20 0
进行 了修正 , 存在企业所得 税 的条件 下 , 过调整 在 通
一
l 8一
维普资讯
20 第 2 06 期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总第 8 期 4
业增加较多的债务 。因此 , 越是高质量的企业 , 负债 比率就会越高 , 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负债 比率正相关。
总之 , 企业融资一般会遵循 内源融资、 债务融资 、 权 益融资这样的先后顺序 。 () 3 企业控制理论。2 世纪 8 年代后期 , 0 0 有关 融资结构的研究重点逐步转向企业控制权的争夺与 融资结构的关系。 由于普通股有投票权而债务没有。 因此 , 企业的融资结构必然会对企业控制权的分配
Ca i ] Co p r t n F n n e , h h oy o n e t p t , r o ai i a c T eT e r fI v s— a o
m n 文章, et ) 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 提出企业 的
价值和融资结构无关。该理论是建立在完善的市场 上, 很难用到实践当中,9 3 1 年两位经济学家对定理 6
信息经济学 、 委托代理理论和契约理论等新 的经济 学研究方法在融资结构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 逐渐形
成 了以詹森 ( ne 、 耶斯( es, J sn)梅 e My r) 罗斯( os、 R s)利
兰 (e n ) L l d 等学者为代表的现代融资结构理论 。其 a
中主要 包括 :
我国融资结构发展过程
我国融资结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计划经济时期在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融资结构主要依靠国家计划和政府指令性融资。
国家通过实行银行信贷计划、财政调控和内部融资等方式,实现经济的融资需求和方向的调控。
这一时期,国家垄断经济体制下,融资资源的配置严重依赖于政府的指导与控制。
第二阶段:市场化初期开放初期,我国开始逐步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允许个体和企业自由经营和投资,金融体制也开始向市场化方向转型。
此时,国家开始推出金融市场试点,发展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同时,银行也逐步推进,推出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并引入了竞争机制,使得金融机构在资金供给上更加灵活多样。
第三阶段: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融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这一时期,金融体系逐渐健全,市场化程度逐步加深。
由于经济增长迅猛,融资需求快速增加,企业融资多元化的特点逐渐显现。
银行贷款仍然是主要的融资途径,但是直接融资市场也逐渐兴起,包括债券、股票和私募股权等。
此外,随着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兴起,房地产信贷和股票投资也成为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
第四阶段:金融与风险防范为了应对金融风险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我国进一步加大金融力度,提高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
在这一阶段,我国央行推出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包括宏观审慎政策,以及实施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等,促进融资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同时,我国金融市场也在进一步完善,发展私募基金、金融衍生品等新兴金融市场,为企业提供更多元化的融资选择。
第五阶段:创新科技与融资结构变革当前,我国正面临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也推动了融资结构的进一步变革。
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兴起,创新创业带动企业对融资方式的改变。
尤其是科技型企业的崛起,引入了风险投资和新三板市场等融资途径。
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个人和小微企业融资更加便利和多样化。
总的来说,我国融资结构发展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化经济的转变过程,由政府主导到市场驱动的转变过程,由传统融资方式到多元化、创新融资方式的转变过程。
我国债务融资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和路径演化
03 02 O5 12 _ 5
占GDP比重 ( l %
1 9 82
1 2 54 1 .7 59 1 4 57 1 9 43
以用 博弈 论 的观 点 进 行解 释 :如 果把 制 度 视 为一 种博 弈 均 衡 ,那 么可 以认 为企 业 债 务融 资 制度 变迁是 从 一个 博 弈均 衡 到 另 一个 博 弈均 衡 的动 态过 程 。在 这个 过 程 中 ,政 府和 企 业是 两个 最 重 要 的参
业家在与其他 行为主体 的博弈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地位 。
通 过 对 新 中 国 成 立 后 我 国 债 务 融 资 制 度 变 迁 的 历 史 回 顾 , 可 以 发 现 无 论 是 银 行 制 度 变 革 还 是 企 业债 券 市 场 发 展 ,
宪 法 秩 序 和 意 识 形 态 下 ,政 府 提 供 新 的 制
度安排 的能力和意愿是决定 制度变迁的主
关 键词 :债 务融 资 制度 变迁 企 业债 券 市场 银 行 贷 款
续性 、金融 工 具 和金 融机 构 的设 置服 从
政 府 的 偏 好 和 效 应 函 数 , 以 及 关 系 型 债
新 制度 经济 学的制 度 变迁理 论认 为 ,
当技 术进 步或 者 其他 原 因导 致要 素 相对 价格
纪7 0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后 ,处于计划经济 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 中的银行制度。 经过多 年的发展 , 已经初步建立 了与市场经济要求 相符合的银行体 系 ,但是仍存在诸 多问题 , 主要体现在不 良贷款比例过高、 国有银行的
产 权 和 治 理结 构 混 乱 等 方 面 。 国企 业债 券 我
新制度经济 学家一般将制 度变迁分 为
我国企业融资结构分析
资中, 金融市场的股权融资仅占融资总额 来自
2 、股权融资比重逐渐上升,发展很快。 融资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的 1. %,而来 自 06 8 金融机构的债务融资则占 20 年 以来 , 01 随着我 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 ,
3%。 2 从国别差异上看, 内部融资比例 以美、 英 尤其是股权分置改革等 的推进提 升了资本市 年前上市的沪深两市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下
2 0 03 2 0 O4 2 0 05 2 0 o6
20 07
296 9 3 2O6 4 6 267 4 1 367 2 8
、
我国企 业融资结构现状
( 内部融资。19 ̄20 年部分发达 一) 90 03 国家非金融企业内部、 外部融资比例。( ) 图1
19 2o 9 0 3年部分 发达 国家非金融企业 内外部融资比例
中, 银行负担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应由财政
( 小结。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三) 我国企业
承担的职能, 国有企业基本上依靠银行贷 的融资次序与优序融资理论并不一致 , 次序 造成 其 款而生存的局面 另外,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较 为: 银行贷款、 股权融资、 内部融资和企业债券
图 1 19 ̄20 年部分发达国家非金融 90 03 企业 内部、 外部融资 比 例
银行从自身资金安全的角度考虑, 开始对资产
二、 我国企业融资结构绩效分析( 以制造
本文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 分析制造业
( ) 一 样本选取及 变量设计。 本文选取20 05
从 平 均 水 平 看 , 内部 融 资 比例 高 达 负债率过高的企业进行信贷限制, 因此我国企 业上市公 司为例) 5 . %, 5 1 外部融资 比例为 4. %; 7 4 9 而在外部融 业的资产负债率近几年逐步下降。 2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也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融资结构的好坏关系到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并且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组成上市公司融资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股票融资。
上市公司股票融资是一种集资方式,它的基本模式是向公众发行股票(一般指可转换公司债),从而吸收资金。
2. 债券融资。
债券融资是指上市公司向社会发行借款凭证(通常是公司债券),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按照一定利率支付利息和本金。
这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融资方式。
3. 银行贷款。
银行贷款是上市公司通过向银行借款来筹集资金的一种方式。
这种融资方式通常用于短期经营资金的周转和紧急融资。
4. 合作伙伴投资。
这是指上市公司与其他企业或投资者合作,共同投资某一项具有良好前景的项目。
二、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特点1. 多元化融资。
上市公司融资可采取多样化的融资方式,在股票融资、债券融资、银行贷款、合作伙伴投资等多个领域都存在融资的机会。
2. 资金效率高。
现代上市公司一般采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方面的资源来融资,因此在资金效率方面表现出色。
3. 风险较高。
上市公司的融资立足于市场,并且一些融资方式还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因此存在着较高的风险。
4. 压力大。
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市场的竞争直接相关,因此每一种融资方式的成功与否都会受到社会和股东的关注。
在这种压力下,上市公司需要不断发展、创新,以应对各种挑战。
三、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分析1. 资产负债率分析资产负债率是指公司债务在总资产中的比例,通常越低说明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越小。
上市公司应该尽可能的把自身的负债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保持充足的流动性,否则就会陷入负债过重的境地。
2. 股权集中度分析股权集中度指公司的股权中,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在总股本中的占比,通常股权集中度越高就越容易产生僵局。
因此,上市公司应该尽可能的减少股权集中度,加强股东间的平衡,以免出现危机。
我国融资结构的变化
融资结构也称资本结构,它是指其业在筹集资金时,由不同渠道取得的资金之间的有机构成及其比重关系。
融资结构指金融体系的构成结构。
现代金融制度中包括以银行为主的媒介间接融资的金融机构体系、服务于直接融资的金融市场体系,和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的金融监管机构体系。
各种体系发挥特有功能为资金融通提供高效便利的金融服务。
a融资格局由财政主导型转向金融主导型b在金融主导型格局下,直接融资的比重正在逐步扩大,但间接融资仍占主导地位。
c间接融资体系中,多种金融机构和非国有金融机构融资比重逐步扩大,国有银行贷款比重下降,但仍占主导地位。
d直接融资体系中,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得到发展,其中股票市场融资比重上升较快。
企业融资结构对管理者财务激励约束功能企业融资结构是由企业采用各种筹资方式筹资而形成的,企业典型的融资方式分别为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
企业采用不同的融资方式就有不同的融资结构,不同的资本来源其风险与成本不同,从而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和约束也不同。
通常情况下,企业都采用债务筹资和权益筹资的组合,由此形成的资本结构成为“搭配资本结构”或“杠杆资本结构。
融资结构对公司治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已成为共识。
融资结构通过公司治理在企业委托人(股东和债权人)与代理人(内部经营管理者)之间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解决相关人的利益冲突,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
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研究回顾20世纪70年代,Weston & Brigham根据企业不同成长阶段融资来源的变化提出了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该理论把企业的资本结构、销售额和利润等作为影响企业融资结构的主要因素,将企业金融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后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Weston & Brigham对该理论进行了扩展,把企业的金融生命周期分为六个阶段:创立期,成长阶段Ⅰ、成长阶段Ⅱ、成长阶段Ⅲ,成熟期和衰退期。
该理论提出在企业各个阶段的融资来源为:(1)在创立期,融资来源主要是创业者的自有资金,资本化程度较低;(2)在成长阶段Ⅰ,融资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留存利润、商业信贷、银行短期贷款及透支、租赁,但存在存货过多、流动性风险问题;(3)在成长阶段Ⅱ,除了有成长阶段Ⅰ的融资来源外,还有来自金融机构的长期融资,但存在一定的金融缺口;(4)在成长阶段Ⅲ,除了有成长阶段Ⅱ的融资来源外,还在证券市场上融资,但存在控制权分散问题;(4)在成熟期,则包括了以上的全部融资来源,但投资回报趋于平衡;(5)在衰退期,则是金融资源撤出,企业进行并购、股票回购及清盘等,投资回报开始下降。
历史融资融券规模
历史融资融券规模自从融资融券业务在我国证券市场中得到推广以来,其规模逐渐增长,为股市注入了新的活力。
融资融券业务的发展不仅仅是一项金融创新,更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回顾融资融券规模的发展历程。
最早的融资融券规模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当时我国资本市场刚刚开放。
由于融资融券业务在国际市场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国也开始试水这项业务。
当时的规模较小,仅仅局限于少数几家证券公司和一些大型机构投资者。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融资融券规模逐渐扩大。
1992年,我国首次正式发布了有关融资融券的法律法规,为其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自此以后,融资融券业务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资本市场逐渐成熟,融资融券规模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
尤其是2007年,我国证券监管机构发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融资融券业务发展的政策,使得融资融券规模迅速膨胀。
许多证券公司相继推出了各种融资融券产品,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关注和参与。
然而,随着融资融券规模的不断扩大,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在2015年的股市大崩盘中,融资融券业务的风险得到了彻底暴露。
许多投资者因为过度使用融资融券业务而遭受重大损失,引发了市场的恐慌。
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我国证券监管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融资融券业务进行了限制和规范。
自此以后,融资融券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在规范发展的同时,也保证了市场的稳定。
目前,我国融资融券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历史融资融券规模的发展经历了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风险暴露阶段和规范控制阶段。
通过不断的改革和监管,我国融资融券业务逐渐成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机会,也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融资融券业务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资本市场的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我国融资结构发展过程中国上市公司主要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
在传统体制下,财政、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是一种“三位一体”的关系,国有企业融资基本上依赖于财政拨款和银行的指令性、政策性贷款,融资成本很低,形成了国有企业长期以来比较单一的融资结构和信贷款约束。
据相关资料显示,截止到1998年底,全国六万多家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达到64%,流动负债率更高达96%,短期偿债能力持续恶化。
国企所面临的“软预算约束”使得它们偏好于债权融资,也就是实际上的所谓“吃银行”,国有企业的这种融资行为也被称为债权融资偏好。
但是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与国有企业却有大的差异。
一方面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都比较低,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仍倾向于股权融资,甚至有些公司资产负债率接近于零,举债能力很强且融资成本较低的情况下,仍然采用配股或增发股票融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基本上没有上市公司在达到配股资格和增发股票条件而放弃其利用股权再融资的机会,存在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
1997年以后,证监会推出了一系列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和市场操作的制度,提高了股权融资的门槛,股权融资受到一定的抑制,但由于银行的惜贷、债券市场融资成本高,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偏好依然没有改变,再融资逐渐由配股向增发和股性很强的可转债券转变。
股权融资偏好[5]13-27, [6]16-24和债券市场欠发达造就了我国上市公司与啄食理论[7]187-221相悖的融资顺序:股权融资-银行融资-债券融资-留存收益[8]60-72,形成了以外部融资主,内源融资为辅的融资结构。
一、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现状分析一、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股权结构趋向合理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严重的制度缺陷:股权过于集中,国有股一股独占,一股独大;国有股权虚置,经营者成为企业实际所有者,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公司治理结构混乱,经营者集公司决策权、委托权于一身,委托代理关系严重失衡。
股权分置作为中国股市最根本的制度设计,一直为非流通股股东提供了天然的制度屏障,严重地侵蚀了广大中小股民的合法利益、长期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宣布进行试点,开始解决我国上市公司股票的流通性分置问题。
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获得了实质性进展。
到2006年底,尚未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只剩40家,占全部1421家上市公司的2.81%,市值比重只占2.15%。
1虽然,股权分置改革的重大意义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全显现出来,但是,毋庸置疑,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进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使其呈现出新的特征。
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进行,使公司的控股股东的持股数有所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
通过对57家已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2005年7月和2006年7月两年的公司财务中报的分析,发现第一大股东的平均持股比例由48%下降至40%。
2同时,非流通股实现上市流通后,资本的逐利性增强了股权的流动性,所以,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高度集中的状态有所好转,呈现出了分散的趋势。
二、负债结构不合理,债券比重小企业融资方式包括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外源融资包括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债务融资又包括银行借贷和债券融资,可谓形式多样。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债权结构的特点为:一是以外源融资为主,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表现为外源融资比重过高。
1995年至2004年,对于未分配利润大于0的上市公司,内源融资平均只有不到15%,85%以上是外源融资,而未分配利润小于0的上市公司,外源融资更是达100%。
1二是银行贷款融资在外源融资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而直接债权融资份额偏低,企业债券融资工具选择机会少。
2006年底,银行贷款在我国金融资产中的份额占54%,而债券仅占22%。
2三是债权集中度高,债权融资绝大多数来源于国有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机构作为唯一的大债权人身份非常突出。
四是负债结构严重失衡,流动性负债比例偏高,长期负债很少使用。
3三、存在股权融资偏好由于考虑到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美国上市公司筹措资金的顺序安排往往是先负债后股权,但我国上市公司却存在对于股权融资的过度偏好。
也许是出于对高资产负债率的心有余悸,我国企业一旦经过股份制改造获准上市,便把股票融资作为公司融资的首选途径,不但极力扩大发行额度,而且公司的分配方案也较少采取现金股利形式,而多以股票股利为主。
上市公司把股票市场作为一块免费的蛋糕,试图切得更大的一块。
统计表明,我国只有极少数上市公司发行过公司债券,与之鲜明对比的是各上市公司配股之风盛行。
其实,上市公司本身在获取贷款上比其他中小企业容易得多,但就目前上市公司自身而言,却更倾向于权益性融资。
2006年仅计算初次发行股票融资额(A+H)就达5500多亿元,而同期发行的企业债券不到1000亿元,历史年份数据也显示我国企业对股权融资的偏好。
二、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治理结构。
本章首先分析了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在联系,认为融资结构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形成的基础,三、公司治理的现状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我国公司融资方式却始终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治理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市公司为例):1.股权治理方面的国有股一股独大。
股权治理主要通过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方面起作用。
对于内部治理,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份大部分为国有股,外部的流通股比较少,而且流通股比较分散。
每个外部的小股东持有的股份数比较少,其是否参加投票、参加表决等,对形成决议的影响不大,而且小股东更像机会主义者,比较关注估价的高低而不是公司的事务。
所以对于小股东,凭借自己持有的股份,对经营者施加压力的力量是极其有限的。
这样,公司的股东就无法有效地实施投票权和争夺代理权。
股权决定了其在董事会的权利,由于股权治理的失效,导致了董事会的内部治理同样失效。
另外,代表国家行使控制权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并不能获取剩余索取权。
那么公司经理人员掌握了企业实际控制权,并以此侵蚀“外部人”(主要是国家)的合法权益,造成了公司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和“所有者缺位”并存的现象。
很显然,这样的上市公司是很难实现有效的股权内部治理机制的对于外部治理,股权的高度集中势必使流通股比例过小和中小股东持股非常有限,资本市场上的股票抛售并不能对公司控制权有本质的影响,这使得资本市场上对上市公司经营者有极大压力的退出和接管机制失效。
而且,在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股票的价格并不能真实的反应股票价值,而更多的包含了一些投机的因素,那么股东就无法通过购买和抛售股票对上市公司形成外部治理。
股权所有者的管理者———政府,对公司只有控制权而没有剩余索取权,收购并不能给其带来新的收益,相反,其原有的收益也可能丢失,那么让国有控股公司的股权控制着转让对国有控股公司的控股权将变得非常困难,也就是说,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损失的不可补偿性对其兼并收购机制形成很大的障碍。
并且,由于上市公司的很大部分国有股处于不流通状态,那么像收购和兼并等外部治理机制很难发挥作用。
在目前已经实施的收购和兼并,也更多的是一种政府行为,市场行为比较少。
所以,我国上市公司的外部治理同样失效。
2.债权治理方面的信用约束软化。
在目前,我国债权融资主要是银行借款,下面分析一下在银行借款融资的外部治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银行对公司的干预措施对公司起着外部监控作用,是对公司内部人控制随意性的一个重要制衡,对完善公司控制权安排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现阶段,由于银行的特殊性质,我国国有银行的产权改革尚未起步,一方面使银行不能按照市场规律和商业化原则来配置资本,另一方面使银行与上市公司的债权债务关系模糊,银行缺乏应有的动力和激励机制去阻止和避免信贷资金向低效率公司的流入,以及去积极监督信贷资金的使用和强化债权约束。
国有上市公司与银行之间的债务,从其起源看,含有过多的行政干预或政府意志,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真正债务。
银行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会更关心银行资产的账面价值而非实际价值。
银行既没有内在动力,也无外在压力去监督公司借贷资本的运用。
此时国有上市公司面对最大的债权人银行时,几乎不需要考虑放弃部分控制权或部分财产权,作为偿债的承诺。
这样,国有上市公司缺乏有效的外部的银行债权治理机制,再加上目前我国破产清算制度欠成熟与实施进展缓慢,难以对债务人构成潜在的压力和威胁。
规范的破产制度一直未在实践中实施,基本上是一种政府行为。
作为国有上市公司最大债权人的国有银行被排斥在破产清算工作之外,对清算没有表决权,导致公司破产往往银行损失最大。
银行债权资本仅仅表现为筹集资金以弥补投资和财务缺口,不具备实质性的信用约束,没有起到优化资本结构和通过破产清算对公司形成压力来实施对公司的治理。
3.融资倾向方面的股权偏好。
我国上市公司在融资倾向上偏向于股权融资。
在我国现行的经济条件下,股权融资的约束所受外部较少,进行股权融资时,上市公司所花费的成本较低,而且在上市公司大股东因产权关系无法顺利实施控制时,公司经营者的压力大大减轻,经营上往往会偏离或不全力执行既定的经营方针。
而且这种融资方式存在着弊端,因为其债权的控制作用不够明显,并且从最优资本结构角度看,债务融资较其他融资方式还有一定的避税优势。
所以,在公司治理方面以股权融资为主的融资方式存在严重的缺陷。
四、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