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中庸之道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练习:课时跟踪检测(一)+为政以德+Word版含解析.doc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练习:课时跟踪检测(一)+为政以德+Word版含解析.doc

课时跟踪检测(一)为政以德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格调B.子适卫,冉有仆.仆:倒在地上C.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D.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攻:攻打解析:选C A项,格:至,来。

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

B项,仆:驾驭车马,赶车。

D项,攻:批判,指责。

2.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含义。

(1)曰:“富.之。

”富:____________________(2)于斯三者何先.先:____________________(3)既来.之,则安之来:____________________(4)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善: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使动用法,使……富裕(2)名词作动词,把……放在前面,先做(3)使动用法,使……来(4)形容词作名词,守道义的人,优秀的人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于”的用法和意义。

(1)于.斯三者何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冉有、季路见于.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季氏将有事于.颛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虎兕出于.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季氏富于.周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季康子问政于.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介词,在(2)介词,引出动词的对象,可不译(3)介词,对(4)介词,从(5)介词,比(6)介词,向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则修文德以来之.②临之.以庄B.①有耻且.格②且.尔言过矣C.①固而.近于费②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D.①既富矣,又何加焉.②子为政,焉.用杀解析:选A A项,均为代词,指人;B项,连词,表递进,而且/连词,表并列,并且;C项,连词,表并列关系,并且/连词,表修饰关系;D项,疑问语气词,呢/疑问代词,哪里。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中庸之道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中庸之道 Word版含解析.doc

2014-2015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中庸之道 作业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A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至:到达 B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 适:亲近 C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由:遵循,遵从 D .乡原.,德之贼也 原:通“愿”,谨慎老实 解析 A 项至:达到极点。

指最为适用、最为宝贵。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B ) A.⎩⎨⎧ 必也狂狷乎.君子亦有恶乎.B.⎩⎨⎧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狷者.有所不为也 C.⎩⎨⎧ 恶勇而.无礼者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D.⎩⎨⎧师与商也.孰贤子曰:“未可也.。

” 解析 B 项均为代词,“……的人”;A 项语气词,表感叹/语气词,表疑问;C 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D 项助词,表停顿/语气词,表判断。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A .无适也,无莫也B .乡原,德之贼也C .然则师愈与D .不得中行而与之解析 A 项中“莫”通“漠”;B 项中“原”通“愿”;C 项中“与”通“欤”。

4.下列加点的字都属词类活用,其中与“必也狂狷乎”中的“狂狷”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B)A.博.我以文B.孰能为之大.C.曾皙后.D.风.乎舞雩解析B项与题干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狂狷:狂放的人,狷介的人。

大:大司仪。

A项博:形容词用作动词,丰富。

C项后:名词用作动词,留在后面。

D项风:名词用作动词,吹风。

5.名句填空。

(1)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第七课 求诸己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第七课 求诸己 Word版含解析.doc

第七课 求诸己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舍.昼夜 舍:停止 B .小人之过也必文.文:少,小 C .君子亦党.乎 党:动词,偏袒,包庇 D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讼:责 2.对下面各组中加点的词解说正确的一组是( )⎩⎨⎧ ①德之.不修,学之不讲②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③不知其.仁也④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A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B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C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D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君取于吴,为同姓B .非不说子之道C .孙以出之D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4.下列句子与“不患莫己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学之不讲B .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C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D .子将奚先5.名句填空。

(1)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______!不舍昼夜。

”(3)子贡曰:“君子之过也,________________;过也,__________________;更也,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画。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

高二语文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主题四第十四课中庸之道Word含答案

高二语文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主题四第十四课中庸之道Word含答案

第十四课中庸之道颛孙师姓颛孙,名师,字子张。

春秋末期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

出身微贱,且犯过罪行,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

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

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

他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

在忠、信的思想上深受孔子教育影响,把孔子关于忠、信的教导写在大带上,以示永远不忘,并在实践中收到明显效果。

他鄙视品德修养低下者,认为缺乏道德,行为不坚强,信仰不坚的人有了不为多,没有不为少。

他随孔子周游列国,曾被困于陈、蔡。

他提出,士应该看见危险便肯豁出生命,看见所得便考虑是否该得,祭祀时考虑是否严肃认真,居丧时则应悲痛哀伤。

他与人交往注重宽宏豁达,他喜欢同比自己贤能的人交朋友,主张“尊贤容众”。

他在与朋友相处过程中能做到不计较过去的恩怨,就是眼前受到别人的攻击、欺侮也不计较,故被称为“古之善交者”。

他又办事勇武,在孔门弟子中是忠信的楷模,后人称其有“亚圣之德”。

他生活上不拘小节,不讲究外观礼仪,不追求衣冠整洁美观;随和从俗,与墨家相近,在观点上与墨家有相通之处。

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即以其配祀孔子。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为“陈伯”。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封“宛邱侯”;度宗咸淳三年(1267)尊为“陈公”,并升为“十哲”之一,从祀孔子。

儒学讲求的中庸之道,主张在矛盾对立的两极中做出优化选择,追求人与人,或人与事之间的“和”——谐调。

中庸之道追求的“中”的确切位置,是优化选择决定的,坐落在过头和不及之间的“无过无不及”的“临界位置”。

过头和不及是事物的两种极端化倾向,或者说两种错误倾向,孔子认为都不足取。

孔子主张凡事有度,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于中道。

孔子鄙视那种善恶不分、含糊苟且、两头讨好、“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折中主义者。

总之,中庸之道是一种反对走极端,主张在异见、对立之间寻求协调统一,找出对各方统筹兼顾,具有宽大包容性和广泛满意度的黄金中道,体现了和平理性、稳步渐进、损失最小、收效最大,以实现谐调为目的的优化决策路线。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十四课 中庸之道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十四课 中庸之道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中 庸中庸是儒家著名的伦理思想之一。

中,即中正,不偏不倚;庸,即平常,不变。

中庸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没有过头或不及的态度。

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一种道德境界,“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如果达不到中庸,就会出现“不中”,不中就是“过”或者“不及”。

《论语·先进》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做得过分和做得不够都不符合道德标准。

做事不走极端,不过分,不把事做绝,不把话说绝;注意分寸,掌握深浅,适可而止。

后人这种为人处世的原则方法,就跟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有关。

1.字音字形(1)狂狷.(juàn) (2)讪.(shàn) (3)徼.(jiāo ) (4)乡原.(yuàn) (5)攻讦.(jié) (6)椟.(dú)2.重要词语(1)其至.矣乎:达到极点,指最为适用,最为宝贵 (2)民鲜.久矣:少 (3)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亲近 (4)义之与比.:接近,靠近 (5)不得中行而与.之:交往 (6)必也狂.狷乎: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7)小大由.之:遵循,遵从 (8)君子和.而不同.:和,和谐。

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即对立的统一。

同,等同。

指无差别的同一(9)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好,喜欢;恶,厌恶 (10)乡原,德之贼.也:仇敌,敌人 (11)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毁谤 (12)恶徼.以为知者:强取,掠夺 (13)恶讦.以为直者:揭发别人的隐私或过错3.通假字(1)然则师愈与.:通“欤”,疑问语气词 (2)无莫.也:通“漠”,淡漠 (3)必也狂狷.乎:通“獧”,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 (4)乡原.,德之贼也:通“愿”,谨慎老实 (5)恶徼以为知.者:通“智”,聪明 (6)恶不孙.以为勇者:通“逊”,谦逊4.虚词用法(1)也⎩⎪⎨⎪⎧ 师与商也.孰贤: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第一个为句中语气词,表停顿,第二、第三个为句末语气词,表肯定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句末语气词,表否定乡原,德之贼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2)与⎩⎨⎧师与.商也孰贤:和,连词义之与.比:和……在一起,介词然则师愈与.:欤,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不得中行而与.之:结交,动词5.特殊句式(1)然则..师愈与:这样,那么……(2)乡原,德之贼也:判断句(3)恶徼以为..知者:把……当做6.成语积累(1)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的折中的处世态度。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练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克己复礼+Word版含解析.doc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练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克己复礼+Word版含解析.doc

课时跟踪检测(二) 克己复礼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归:赞许 B .旧谷既没.没:尽 C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中:中间 D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动词,行君道 解析:选C C 项,“中”当“得当”讲。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周监于二代B .甚矣吾衰也C .盖十世希不失矣D .则民无所错手足解析:选B A 项,“监”通“鉴”,借鉴;C 项,“希”通“稀”,少;D 项,“错”通“措”,放置。

3.下列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有是.哉,子之迂也 B .曾是.以为孝乎 C .无乃尔是.过与 D .是.可忍,孰不可忍 解析:选C A 、B 、D 三项的“是”均为代词,这。

分别为:A 项,“有是”,到了这种地步;B 项,“曾是”,竟然把这;D 项,“是可忍”,这可以容忍。

C 项,“是”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尔是过”,指责(动词)你们(宾语)。

4.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事,弟子服其.劳 B.⎩⎪⎨⎪⎧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人而.不仁,如礼何 C.⎩⎪⎨⎪⎧ 夫君子之.居丧予之.不仁也 D.⎩⎪⎨⎪⎧衣夫.锦,于女安乎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解析:选C A 项,表推测语气,大概/代词,他的;B 项,连词,表转折关系,却/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C 项,同为助词,处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D 项,指示代词,那/句首语气词,引出后面的议论,不译。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甚矣吾衰也A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B .有是哉,子之迂也C .野哉,由也D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解析:选D 例句为主谓倒装句,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吾衰也甚矣”。

A 、B 、C 三项均为主谓倒装句,与例句相同。

2020—2021学年语文版高中选修《论语》选读 14《中庸之道》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0—2021学年语文版高中选修《论语》选读 14《中庸之道》同步练习(含答案)

《中庸之道》同步练习(含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6分)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②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③齐①必变食,居必迁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饣壹而饣曷②,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③。

唯酒无量,不及乱。

(《论语·乡党》)[注]①齐:通“斋”。

②饣壹而饣曷:指食物腐败变味。

③食气:指主食。

(1)小如饮食者也常蕴含着大道理,如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

孔子认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简析其中蕴含的孔子的什么思想。

(2分)(2)上述材料中,孔子一方面明确批判“耻恶衣恶食者”,大加赞赏颜回“箪食瓢饮”;另一方面又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对饮食极为讲究。

你认为这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分)答案(1)中庸。

席上肉虽然多,但不要比主食吃得多。

只有酒不限量,不要醉就可以了。

这体现了孔子折中、适当、不走极端的处世原则。

解析(1)解答本题,首先应理解这句话的含意,再结合《论语·乡党》里的内容,可以知道,这段话反映的是“中庸”的思想,体现了孔子折中、不走极端的处事原则。

(2)解答本题,应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即“矛盾”还是“不矛盾”,然后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

第一句,“批判‘耻恶衣恶食者’”,《论语·雍也》中说“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里肯定颜回的“安贫乐道”;《论语·里仁》中说“士志于道”,“士”指的是“君子”,这是说君子应追求正道,这两处都是强调“道”。

第二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对饮食极为讲究”,对饮食的重视强调的是“礼”。

(2)不矛盾。

前者孔子之所以反对讲究吃穿,是对“道”的强调。

高二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学案-语文版6

高二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学案-语文版6

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仁者爱人作业一、基础知识.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弟:通“悌”,敬爱兄长.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对人尽心竭力.何事.于仁!必也圣乎事:事情.愿无伐.善伐:夸解析事:止,仅。

.对下列句子中的“于”字的用法与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②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③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④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解析①和②均为介词,表对象,“给”或“向”。

③和④均为介词,表处所,“在”。

.下列各句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尧舜其犹病诸.己欲立而立人.老者安之.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解析项“病”,名词用作动词,以为难;项第二个“立”,使动用法,使……站立;项“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逸。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非尔所及也.固相师之道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席也解析、、三项都是判断句,项是宾语前置句。

.名句填空。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管仲相.桓公:辅佐()一.匡天下:完全()吾其被.发左衽矣:通“披”,披散()微管仲:无.下列各句句式与“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不相同的一项是().何谓也.甚矣吾衰也.子将奚先.未之有也解析例句与、、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项是主谓倒装句。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第六课 君子之风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第六课 君子之风 Word版含解析.doc

第六课 君子之风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子义以为质.质:根本,基础 B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陋:破旧 C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 愤:因困惑不能解除而感到憋闷 D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文:修饰。

这里指对外在形式如仪容、举止、礼节等的修饰和讲求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B.⎩⎨⎧ 何以文为.君子义以为.质 C.⎩⎨⎧ 曲肱而枕之.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D.⎩⎨⎧不义而.富且贵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下列各句中,不含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饭疏食,饮水B .而耻恶衣恶食者C .贤哉,回也D .曲肱而枕之4.下列各句与“贤哉,回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甚矣吾衰也B .岁不我与C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D.非尔所及也5.名句填空。

(1)子曰:“志士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_____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

”(3)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者动,仁者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高二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学案-语文版15

高二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学案-语文版15

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与国之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

”(《论语·为政》)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

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

……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如是则以丘亦足矣。

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

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

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

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求诸己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求诸己 Word版含解析

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

“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

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

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是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就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待你的行为。

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

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

“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含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

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力,才可以生活。

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

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受、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体现。

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设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

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

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做什么。

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起来,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欲求和愿望。

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现。

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第二课 克己复礼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第二课 克己复礼 Word版含解析.doc

第二课克己复礼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项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B.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C.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D.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B.有事,弟子..服其劳C.有酒食,先生..馔D.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3.下列加点的词语与所给例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有是哉,子之.迂也A.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B.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C.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D.临之.以庄,则敬4.下列句子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A.是社稷之臣也B.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C.曾是以为孝乎D.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郁郁乎文.哉文:文采B.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不议:无可非议C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错:错误 D .有酒食,先生..馔 先生:老师 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都相同的一组是( )A.⎩⎨⎧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投诸.渤海之尾 B.⎩⎨⎧ 是.可忍也是.谁之过与 C.⎩⎨⎧ 八佾舞于.庭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 D.⎩⎨⎧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钟鼓云.乎哉 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三年不为乐,乐必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新谷既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衣.夫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期已.久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第十五课 敬鬼神而远之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第十五课 敬鬼神而远之 Word版含解析

第十五课 敬鬼神而远之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 文章: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指所写的文章B .慎终追远. 远:远代的祖先C .侮.圣人之言 侮:轻慢D .樊迟问知. 知:通“智”,聪明2.对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仁者先难而.后获②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③吾不与.祭,如不祭④夫子之言性与.天道A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C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D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3.下列句子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 .焉能事鬼B .慎终,追远C .吾力犹能肆诸市朝D .子不语怪、力、乱、神4.下列句子不属于古汉语固定句式的一句是( )A .公伯寮其如命何B .师与商也孰贤C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D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5.名句填空。

(1)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曰:“务民之义,____________________,可谓知矣。

”(3)子曰:“君子有三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

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

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公伯寮其如命何!”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季路问事.鬼神 事:服事 B .夫子固有惑志..惑志:困惑 C .道之将废.也与 废:废止 D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 愬:进谗言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 子服景伯以.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 D.⎩⎨⎧ 君子敬而.无失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8.下面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礼治”等道德观念,从来不相信世间有鬼神,也反对别人信奉鬼神。

【新步步高】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第十四课 中庸之道 Word版含解析

【新步步高】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第十四课 中庸之道 Word版含解析

第十四课中庸之道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

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它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它动人的魅力。

1.字音字形(1)狂狷.()(2)讪.()(3)徼.()(4)乡原.() (5)攻讦.() (6)椟.()2.重要词语(1)其至.矣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民鲜.久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义之与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不得中行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必也狂.狷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小大由.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君子和.而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乡原,德之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恶居下流而讪.上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恶徼.以为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恶讦.以为直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通假字(1)然则师愈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无莫.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必也狂狷.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乡原.,德之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恶徼以为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恶不孙.以为勇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虚词用法(1)也⎩⎨⎧ 师与商也.孰贤: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乡原,德之贼也.:(2)与⎩⎨⎧师与.商也孰贤: 义之与.比: 然则师愈与.: 不得中行而与.之: 5.特殊句式(1)然则..师愈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乡原,德之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恶徼以为..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成语积累(1)中庸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过犹不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和而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礼之用,和为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名句积累(1)君子和而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第十课 学以致其道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第十课 学以致其道 Word版含解析.doc

第十课 学以致其道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肆:制作器物的场所,作坊B .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聪明C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俭:约束D .事君能致.其身 致:奉献,献出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古之.学者为己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B.⎩⎨⎧ 敏以求之者.也不贤者.识其小者C.⎩⎨⎧ 敏于事而.慎于言切问而.近思D.⎩⎨⎧ 仁在其中矣.吾必谓之学矣.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诲女知之乎B .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C .就有道而正焉D .今也则亡4.下列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A .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B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C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D .子闻之,曰:“是礼也。

”5.名句填空。

(1)子曰:“古之学者为己,________________。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子夏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樊迟请学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

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第一课为政以德Word版含解析

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第一课为政以德Word版含解析

第一课为政以德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lùn)仆.人(pú)何以伐为.(wéi)B.社稷.(jì) 颛.臾(zhuān) 买椟.还珠(dú)C.虎兕.(sì) 大禹.(yǔ) 分崩.离析(bènɡ)D.后羿.(yì) 聚敛.(jiǎn) 偃.仰啸歌(yǎn)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C.求!无乃尔是过与D.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区别B.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去:离开C.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劝:努力D.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若:像,如同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1)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4)子为政,焉.用杀A.(1)和(2)相同,(3)和(4)相同B.(1)和(2)相同,(3)和(4)不同C.(1)和(2)不同,(3)和(4)相同D.(1)和(2)不同,(3)和(4)不同5.《论语》这部书是______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是记录______时期我国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__及其________言行的书,全书共________篇;内容涉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的道理等方面。

宋代朱熹把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编为“四书”。

6.名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民无信不立。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则安之。

2021年高中语文《中庸之道》课时1课堂作业 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

2021年高中语文《中庸之道》课时1课堂作业 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

2021年高中语文《中庸之道》课时1课堂作业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一、基础积累1.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2.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二、基础知识巩固性训练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A.民鲜.(xiǎn)久矣必也狂狷.乎(juān)B.恶称人之恶.(wù)者恶居下流而讪.(shàn)上者C.恶果敢而窒.(zhì)者恶徼.以为知者(jiāo)D.恶不孙.(xùn)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jiē)2.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A.师也过,商也不及..,狷者有所不为也(努力向前)..狂者(比不上)狂者进取B.有所不行..(不可以):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貌节制)C.恶居下流..直者(把…当作)..而讪上者(卑鄙无耻)恶讦以为D.恶果敢..(懂得道理)..而窒者(果断而勇敢)人不学,不知道3.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不正确的一项()A.其至.矣乎(达到极点)然则师愈.与(严重)B.过犹.(如同)不及无适.(亲近)也,无莫也C.义之与比.(靠近)小大由.(遵从)之D.乡原.(谨慎老实),德之贼也恶居下流而讪.(毁谤)上者4.选出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A.知和而.和 B.君子和而.不同C.恶勇而.无礼者 D.恶居下流而.讪上者5.选出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A.师与商也.孰贤 B.狷者有所不为也.C.亦不可行也. D.乡原,德之贼也.6.选出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A.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如果找不到中庸之人来跟他交往,那就一定结交狂放的人、狷介的人吧。

】B.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大概快要到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C.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只知和谐于是一味追求和谐,但如果不以礼来节制和谐,那也是不可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中庸之道 作业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A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至:到达 B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 适:亲近 C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由:遵循,遵从 D .乡原.,德之贼也 原:通“愿”,谨慎老实 解析 A 项至:达到极点。

指最为适用、最为宝贵。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B ) A.⎩⎨⎧ 必也狂狷乎.君子亦有恶乎.B.⎩⎨⎧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狷者.有所不为也 C.⎩⎨⎧ 恶勇而.无礼者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D.⎩⎨⎧师与商也.孰贤子曰:“未可也.。

” 解析 B 项均为代词,“……的人”;A 项语气词,表感叹/语气词,表疑问;C 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D 项助词,表停顿/语气词,表判断。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A .无适也,无莫也B .乡原,德之贼也C .然则师愈与D .不得中行而与之解析 A 项中“莫”通“漠”;B 项中“原”通“愿”;C 项中“与”通“欤”。

4.下列加点的字都属词类活用,其中与“必也狂狷乎”中的“狂狷”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B)A.博.我以文B.孰能为之大.C.曾皙后.D.风.乎舞雩解析B项与题干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狂狷:狂放的人,狷介的人。

大:大司仪。

A项博:形容词用作动词,丰富。

C项后:名词用作动词,留在后面。

D项风:名词用作动词,吹风。

5.名句填空。

(1)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

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A.不得中行而与.之与:跟从B.小大由.之由:遵从C.乡原,德之贼.也贼:盗贼D.恶居下流而讪.上者讪:讥笑解析A项与:交往。

C项贼:损害。

D项讪:毁谤。

7.关于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B)(1)不得中行而与之.礼之.用,和为贵(2)狂者.进取恶称人之恶者.A.两个“之”相同,两个“者”也相同B.两个“之”不同,两个“者”相同C.两个“之”相同,两个“者”不同D.两个“之”不同,两个“者”也不同解析之:代词,代指言行合乎中庸之道的人/结构助词,的。

者:辅助性代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后,……的人。

8.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孔子认为,“狂者”流于冒进,敢作敢为;“狷者”流于退缩,不敢作为。

这两种人的作为都不合乎中庸之道,因此不能与这样的人交往。

B.“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和”,既指处事的调和、协调,也指人际关系的和谐。

二者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其中“礼”是目的,“和”是手段。

C.孔子认为,被乡民视为忠厚老实的人,只会妨碍中庸之道的实行,因此应对他们给予否定。

D.子贡和孔子所厌恶的人尽管不尽相同,可是这些人都是不合“礼”“义”的要求,违背了中庸之道的人。

解析A项“因此不能与这样的人交往”错。

B项“其中‘礼’是目的,‘和’是手段”错,将二者的关系颠倒了。

C项孔子否定的是那些表面上忠厚老实,实际上与坏人同流合污、阿世媚俗的人。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这样做了)也有行不通的时候:只知和谐为贵而一味求和,不以礼仪加以节制,那也就行不通了。

(2)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译文:憎恶把剽窃别人的见解当作聪明的人,憎恶把不知谦退当作勇敢的人,憎恶把揭发别人当作直率的人。

(二)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1题。

①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②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10.这两段文字体现了孔子的中和/中庸/中庸之道思想。

11.请结合第②段文字,说说你对孔子这一思想的看法。

答案这段文字体现的孔子中庸思想是从人性论角度讲的。

所谓中节,就是符合社会行为一般规则,能与社会人群和谐相处。

淳朴人性是天下之大本,和谐原则是天下之达道,中庸原则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规则,对我们当今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谈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有其独到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方法。

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但影响了他的一生,而且影响了后世几千年,影响了整个华人世界和全世界的思想界。

孔子一生推行仁政和德政,用仁、义、礼、智、信教化民众,追求天下大同,主张“和而不同”。

他的思想基础和世界观就是“中庸”,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中庸之道”。

孔子在政治上推崇周公,多次盛赞舜帝,称舜帝是大智大圣,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何谓“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道。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是不偏不倚,中正,无过不及。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不易谓之庸,不偏离正常。

孔子在强调个人修养方面也特别注重行中庸之道。

子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都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当这些情绪未发泄时,我们的情绪就处于心平气静,中庸平稳,但有时因发生了异常的变故,人就会有情绪的变化和波动,只要是适当、有节制,不过度与激烈的发泄,就是温和平和。

这意思是说,人与人相处,行中庸,遇事心平气和,包容共济,相互谦让,文明处世,礼貌待人,人们就会减少摩擦与争斗,化解社会矛盾,实现人们的和谐相处。

人们都行中庸,不但人们之间可和谐相处,而且中庸之道还能使天与地处于融洽的位置,阴阳能平和,天下万物才能生长发育。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整个社会才能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现在正处于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时代,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为人处世更要多一些中庸的方法。

包容他人,善待他人,服务他人,做到“心中无富贵,眼中无贫贱,言行无势利,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不能以权压人,恃钱欺人。

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以心换心,感动他人。

使每一个人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都得到迸发,每一个人都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而勤奋工作和努力奋斗。

这样,人们就会生活得幸福安康,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在对外交往上也是这样,不能以狭隘的国界和意识形态来划界,要以诚相待,共谋发展。

如果我们过分强调价值观上的分歧,就无法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做生意和发展经贸往来。

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上要讲原则,寸步不让。

在经济往来上,文化交往上还是要多融通,多交流,利于沟通和走向天下大同。

要以邻为伴,与邻为善。

广交四海朋友,共同走向繁荣进步。

过去我们一度过分强调事物矛盾的一面和斗争的一面,讲斗争性多了,因而说中庸之道就会受批判和遭冷遇;而且在很大的层面上形成了非左即右、不红即黑、不好就坏这样的思维和处世定势,没有中间地带,没有调和余地,因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十分僵硬,冲突和纷争很多。

在人与自然方面也是不持中庸,与天作斗争,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影响了可持续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更要以人为本,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中华民族有和的传统,历来主张“和为贵”。

做生意和气生财,居家过日子家和万事兴,友邻之间和睦相处,国家之间和平共处。

君子处世也有原则,就是和而不同,对思想意见不同的人,不排挤对抗,而能求同存异地和睦相处。

“和而不流”,对小人也能和气相处,但不苟同,不与他们同流合污。

当然,现在对违法犯罪者还要给予坚决的打击。

孔子一生践行中庸之道。

如何行中庸呢?他说:“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的不足,不敢不勉,言顾行,行顾言。

”孔子对中庸的道理、道德标准、中庸言论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努力去学习,说的话和行为要一致,行为和说的话要一致。

中庸,孔夫子一生都在这样做。

行中庸,个人要有好的修养,人人都要有很强的自律意识。

勤学善行。

“非礼不动,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他一直认为,勤苦好学就接近了“智”;学以致用,努力行善,就接近了“仁”;知道什么是羞耻,不做不道德的事,就接近了“勇”。

“智”“仁”“勇”是修身养性的基础,也是行中庸之道的要旨。

情感语录1.爱情合适就好,不要委屈将就,只要随意,彼此之间不要太大压力2.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身边,在此之前,你要做的,是好好的照顾自己3.女人的眼泪是最无用的液体,但你让女人流泪说明你很无用4.总有一天,你会遇上那个人,陪你看日出,直到你的人生落幕5.最美的感动是我以为人去楼空的时候你依然在6.我莫名其妙的地笑了,原来只因为想到了你7.会离开的都是废品,能抢走的都是垃圾8.其实你不知道,如果可以,我愿意把整颗心都刻满你的名字9.女人谁不愿意青春永驻,但我愿意用来换一个疼我的你10.我们和好吧,我想和你拌嘴吵架,想闹小脾气,想为了你哭鼻子,我想你了11.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

其实你若真爱一个人,内心酸涩,反而会说不出话来12.生命中有一些人与我们擦肩了,却来不及遇见;遇见了,却来不及相识;相识了,却来不及熟悉,却还要是再见13.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遇见14.世上总有一颗心在期待、呼唤着另一颗心15.离开之后,我想你不要忘记一件事:不要忘记想念我。

想念我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也在想念你16.有一种缘分叫钟情,有一种感觉叫曾经拥有,有一种结局叫命中注定,有一种心痛叫绵绵无期17.冷战也好,委屈也罢,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你一句软话,一个微笑或者一个拥抱,我都能笑着原谅18.不要等到秋天,才说春风曾经吹过;不要等到分别,才说彼此曾经爱过19.从没想过,自己可以爱的这么卑微,卑微的只因为你的一句话就欣喜不已20.当我为你掉眼泪时,你有没有心疼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