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大纲(新课标版)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大纲版)(含解析版)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大纲版)一、选择题美国M公司在我国投资建设某电子产品生产厂,零部件依靠进口,产品全部销往美国,产品的价格构成如图所示.据此完成1~3题.1.(4分)M公司的电子产品生产厂可以在全球选址,主要是因为()A.产品和零部件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B.产品技术要求高,需要多国合作C.异国生产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D.能降低原材料成本,扩大国际市场2.(4分)M公司将电子产品生产厂由美国转移至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A.市场广阔B.劳动力价格低C.交通运输方便D.原材料丰富3.(4分)我国进一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下列措施最有利的是()A.扩大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国际引进B.提高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利益比重C.加大电子信息产品高附加值环节的投入D.限制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国际引进三、标题4.(4分)如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4~6题.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A.热带雨林B.热带草原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5.(4分)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A.海拔高B.种源丰富C.火山灰深厚D.光照充足6.(4分)K岛处于()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四、标题7.(4分)当中国南极中山站(约69°S)处于极夜时,甲、乙两地分别于当地时间5时40分和6时20分同时看到日出.据此完成7~8题.甲地位于乙地的()A.东北方向B.西北方向C.东南方向D.西南方向8.(4分)当中国南极中山站(约69°S)处于极夜时,甲、乙两地分别于当地时间5时40分和6时20分同时看到日出.据此完成7~8题.这段时间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A.暴风雪席卷欧洲北部B.澳大利亚东南部容易发森林火灾C.好望角附近炎热干燥D.墨西哥湾热带气旋活动频繁五、标题如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据此完成9~11题.9.(4分)该农业生产紧缺的自然资源是()A.土地资源B.水资源C.生物资源D.太阳能资源10.(4分)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A.地形B.气候C.公路交通枢纽D.港口11.(4分)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A.位置适中B.资源丰富C.气候宜人D.经济中心九、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66分)12.(3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如图示意某国南部沿海地区.该地区河流含沙量大,沿海水浅.18世纪,随着大规模的土地开发,该地区交通运输需求大增,于是开凿了几乎与海岸平行的沿海运河.M河自北向南纵贯该国中部,是该国重要的航道,H港为该国南部沿海最大港口.(1)分析图示地区沿海运河开凿前的水运条件.(2)分析沿海运河开凿工程量较小的原因.(3)简述沿海运河航道航运优势.(4)说明H港发展成为该国南部沿海最大港口的地理条件.13.(3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理新课标变化对比+解读,附87条高考地理成因类问题分析思路整理

地理新课标变化对比+解读,附87条高考地理成因类问题分析思路整理2022版《地理新课标变化对比+解读》,附87条高考地理成因类问题分析思路整理_课程_素养_教学2022版《地理新课标变化对比+解读》一、整体变化二、变化要点概括1.新增了核心素养;2.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划分,全球观,宇宙观凸显;3.新增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一方面给教师教学指明方向,另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4.新增了附录一地理活动参考示例,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5.新增了附录二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示例。
三、具体变化1.课程性质两版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有所不同:2022年版课标首先从地理学的特征与性质切入,突出地理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其次论述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强调地理课程与小学科学、小学道德与法治等课程的衔接及其与初中其他课程的相关性,渗透跨学科教学的思想,同时关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与高中地理课程的层级关系,全面体现了2022年版课标的修订思路。
2.课程理念修订后的课程理念共包括五个方面:①坚持育人为本,确定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地理课程目标;②优化课程结构,搭建基于地理空间尺度的主题式内容框架;③活化课程内容,优选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理素材;④推进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地理教学方式;⑤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
这五条课程理念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宗旨,覆盖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
3.学业质量2022年版课标将学业质量纳入其中,地理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将地理课程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进行了有机统一,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相应的价值观等。
2022年版课标根据不同课程内容的教学特点和学习方式,将课程内容的五个主题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①“地球的宇宙环境”与“地球的运动”;②“地球的表层”;③“认识世界”与“认识中国”。
【新高考】高中地理必修和选修I课程设置方案

【新高考】高中地理必修和选修I课程设置方案一、课程简介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规定,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把地理科目包括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中,与之配套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对地理课程共设计了3个必修模块和7个选修模块。
3个必修模块,是全体学生共同必修的地理课程。
每个模块2学分(36课时),共计6学分。
和现行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比较,《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的3个必修模块涵盖了高一地理(必修)和高二、高三地理(选修)的大部分内容,还增加了部分现行教学大纲中没有的知识点,内容增加、课时减少,教学难度相应加大。
必修模块中,《地理1》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紧扣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在突出自然地理内容时,又注意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联系与融合。
《地理2》以人文地理内容为主,主要阐述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地关系的内涵。
《地理3》以区域为载体,选择典型案例,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同时介绍了体现时代气息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7个选修模块中,《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属于自然地理的范畴;《旅游地理》、《城乡规划》属于人文地理的范畴;《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属于文、理兼有;《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属于技术范畴,文、理兼有。
每个模块2学分(36课时)。
二、课程设置根据《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和《陕西师大附中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的规定,我校按照省级示范性高中所需要达到的要求,准备为学生开设3个地理必修模块和7个选修I模块的全部课程。
为保证教学秩序,我们建议,高一学年上学期学校只设置必修内容,按正常的行政班教学。
以后逐步增设选修内容,选修I 尽可能少跨班或不跨班,选修II学生可跨班级选修。
1.课表安排表1 陕西师大附中高中地理课程开课计划表2.教师安排必修模块继续按照学校的正常课程安排思路,即每位高中老师都要了解新课程,都能讲授新课程的必修课。
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大纲卷)(含解析版)

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大纲卷)一、第I卷共5小题,每小题0分,共1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如图示意2008年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的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2题.1.(4分)图示四个国家中,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的是()A.中国B.美国C.印度D.日本2.(4分)借助图示资料可以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A.单位GDP能耗B.碳排放量C.能源进出口量D.煤炭自给率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之间存在“吞吐”关系,如图示意该支流出口处1970~2000年间年净径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径流之差)和年净输沙量(输出泥沙量和输入泥沙量之差).根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3~5题.3.(4分)下列个时间段中,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的是()A.1970年~1976年B.1977年~1984年C.1980年~1989年D.1989年~2000年4.(4分)该支流流入()A.黄河B.长江C.辽河D.黑龙江5.(4分)1983年以来,年净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支流流域()A.建设用沙量增加B.兴修水库和森林覆盖率提高C.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加大D.连续干旱6月上旬某地约5时(地方时)日出,据此完成6~7 题.6.(4分)该地可能位于()A.亚马孙河河口附近B.地中海沿岸C.北冰洋沿岸D.澳大利亚7.(4分)A.正东、正西B.东南、西南C.东北、西北D.东南、西北如图示意某地区人口密度.读图,完成8~9题.8.(4分)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①纬度②河流③降水④地形.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9.(4分)甲、乙两地都形成了特大城市,与甲地相比,乙地形成城市的区位优势是()A.地形平坦B.水源充足C.陆路交通方便D.水陆交通枢纽如图示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某时的气压系统,该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据此完成10~11题.10.(4分)24小时后甲地主要吹()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11.(4分)30﹣48小时之间,甲地可能经历()A.持续晴朗高温天气B.连绵阴雨天气C.强对流降雨天气D.沙尘暴天气二、第Ⅱ卷(非选择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2.第Ⅱ卷共4页,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12.(36分)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图中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上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近年来,每至棉花收获季节,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1)推断并说明这些国营农场的分布规律,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2)距消费市场较远却并未影响该区域上商品棉销售,请解释原因.(3)说明该区域商品棉生产的限制性因素.(4)分析该区域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13.(2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广州等地陆续发现了南越王墓等重要历史遗迹,这些发现对研究岭南历史有重要价值.材料一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开凿灵渠,攻打百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秦汉之际,中原战乱,秦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举兵兼并三郡,自称南岳武王,定居番禹(今广州市).于通向内地的各个关口屯兵,“绝道聚兵自守”刘邦称帝后,民生凋敝,无力南征,遂封赵佗为南越王,“与剖府通使”,命其“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开通关市.南岳国乘机发展,广泛使用铁器,海内外贸易也相当活跃.吕后执政,汉朝“禁南越国关市铁器”,赵佗遂自称南越武帝,举兵北犯,战争持续了一年多,吕后去世后,双方罢兵休战.赵佗又以财务收买附属于汉朝的闽越等部族,势力所及,“东西万余里”,“以兵威边”.赵佗以皇帝自居,“与中国侔(对等)”.汉文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谴使对赵佗“自立为帝”的行为予以谴责,赵佗迫于压力,表示“去帝制”,继续“为藩臣,奉贡职”.但在内部,“窃如故号名”.汉武帝决心彻底解决南越国问题,要求南越国赵兴入朝,“用汉法,比内诸侯”.南越国相吕嘉等杀汉朝使者及主张“内属”的南越王、王太后,“发兵守要害处”.公元前111年,汉军十万分数路越岭,平定南越并将其地分设为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据《史记》等材料二如图示意灵渠位置.(1)从军事角度指出秦开凿灵渠的主要目的,并说明原因.(2)说明灵渠的开凿对当时区域间联系的意义.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大纲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第I卷共5小题,每小题0分,共1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如图示意2008年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的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2题.1.(4分)图示四个国家中,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的是()A.中国B.美国C.印度D.日本【考点】97:能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专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52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分析】材料题,呈现非常规知识,引导考生结合所学知识,迁移转化,阐释新鲜问题.该题应注意分析图文信息.【解答】解:结合图示中各国的煤炭消费量及本国的总人口数即可求出人均煤炭消费量。
全国统一高考地理(新课标i ii iii )

全国统一高考地理(新课标i ii iii )全国统一高考地理(新课标I II III)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空间分布及其形成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作为一门学科,地理学可分为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两大分支,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共同形成了我们对地球的全面认知。
地理学的核心概念是地理空间,地理空间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地域性,即某地域对于其他地域的归属关系;二是联系性,即地理空间中的各个地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三是差异性,即地理空间中不同地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新课标中,地理学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了解各种地理现象及其相互关系;二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发展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地理观察、调查和分析的能力。
新课标地理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方面。
自然地理学的内容涵盖了地理空间要素、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与环境等方面;人文地理学的内容涵盖了人口与城市、经济与发展、人文环境与地域文化等方面。
这些内容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的自然与人文状况,从而增强他们对地球的认知。
在新课标中,地理学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一定的改进。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通过实地考察、模型制作、数据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强调运用地理知识进行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种地理学教学方式的改革,不仅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的来说,新课标地理学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实践性更强的地理教育。
通过学习地理学,学生不仅可以了解自然与人文的联系,还可以提高自己对地球的认知。
希望全国统一高考地理教学能够发挥这些优势,培养更多对地球有深入认知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2023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版

2023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版
一、考试范围
- 自然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 区域地理学
二、考试要求
1. 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了解地
球的构造、地表形态、气候与气候区、水文地理、生物地理等内容。
2. 理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了解人
口与城市、农业与工业、交通与通信等内容。
3. 了解区域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国
内外重要区域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
三、考试形式
1. 选择题: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考查对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
知识的掌握。
2. 解答题:包括简答题和论述题,考查对地理学基本概念、理
论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四、备考建议
1. 熟悉教材:认真阅读教材,深入理解相关概念和知识点。
2. 多做题:通过做大量题,巩固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
3. 多进行实践:进行地理实地考察,加深对地理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4. 注重综合能力培养:将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培养综合能力。
在备考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和练习,提高地理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只有全面准确地理解相关地理概念、知识和方法,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第一部分选择题1. 下列区域中,居住人口最多的是()A. 西藏自治区B. 内蒙古自治区C. 广西壮族自治区D. 青海省正确答案:C解析: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其居住人口数量超过了其他选项。
2. 下列城市中,被称为“黄金之都”的是()A. 北京B. 长沙C. 乌鲁木齐D. 西安正确答案:A解析:北京被称为“黄金之都”,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重要的地位。
第二部分填空题1. 中国最长的内河是()。
答案:长江2.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
答案:撒哈拉沙漠第三部分解答题1. 请简要解释城市化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解答:城市化对环境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导致了大量土地利用和资源消耗,给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
其次,城市化加速了人口流动和聚集,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增加了城市管理和社会问题的挑战。
2. 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解答: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中心轴线自行旋转的运动,一天完成一次,使得地球产生昼夜的变化。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迹,一年完成一次,导致季节的变化。
第四部分简答题1. 解释地貌的形成原因。
地貌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地壳构造运动、水力作用、风力作用和冰雪作用等。
地壳构造运动造成了地壳的抬升和沉降,形成了山脉和盆地。
水力作用和风力作用通过流水和风力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塑造了各种河流、湖泊和沙漠地貌。
冰雪作用主要是指冰川的侵蚀和运动,形成了冰川地貌。
2. 简述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范围。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集成了地理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功能的综合技术系统。
它的应用范围包括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灾害防治等各个领域。
通过GIS,可以进行空间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为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第五部分判断题1. 北京是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
()答案:错误2. 埃及是非洲的联合国会员国。
2024新课标卷高考地理试卷

选择题下列哪项不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条件?A. 地形B. 市场需求(正确答案)C. 水源D. 气候下列关于城市化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 城市化水平通常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B. 城市化进程往往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C. 城市化必然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正确答案)D. 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下列哪项不是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A. 地球表面由若干巨大的板块构成B. 板块边缘是地壳运动最活跃的区域C. 板块内部稳定,不易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D. 板块之间可以相互碰撞、分离或滑动(正确答案)下列关于水循环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 水循环只发生在海洋和大气之间B.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通过蒸发、降水等环节不断循环的过程(正确答案)C. 水循环对人类生活没有影响D. 水循环只发生在白天下列哪项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A. 经济因素B. 政治因素C. 自然环境因素D. 个人兴趣爱好(正确答案)下列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A.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正确答案)B.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现象,公转产生四季变化C. 地球自转周期是一天,公转周期是一年D. 地球自转和公转都是围绕地轴进行的下列哪项不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A. 公平性B. 持续性C. 共同性D. 无限增长(正确答案)下列关于工业区位选择的说法,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 工业区位选择应考虑原料、市场、动力等多方面因素B. 工业区位选择应尽可能靠近消费地以减少运输成本C. 工业区位选择完全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导向(正确答案)D. 工业区位选择应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下列关于旅游资源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 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B. 旅游资源具有可创造性,可以人工打造C.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D. 所有自然景观都是旅游资源(正确答案)。
2024年全国高考地理大纲更新版

2024年全国高考地理大纲更新版高考,作为我国选拔人才的重要考试,其大纲的每一次更新都备受关注。
2024 年全国高考地理大纲也迎来了新的变化,这对于广大考生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首先,在知识体系方面,新版大纲更加注重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
地理不再是孤立的学科,而是与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例如,在讲解气候变化时,不再仅仅局限于地理学科内的大气环流、洋流等知识,还会涉及到化学中温室气体的成分和作用,物理中能量的传递和转化,以及历史上不同时期气候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等。
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要求考生具备更广阔的知识视野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能力要求上,新版大纲着重强调了考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学科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大纲鼓励考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通过实地考察、调研等方式,亲身体验地理现象,收集地理数据,分析地理问题。
比如,要求考生对当地的河流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河流的水文特征、河岸的地貌类型,以及河流与周边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并提出合理的开发和保护建议。
这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加深考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新版大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考生需要掌握常见地理信息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如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等。
能够运用这些技术获取、处理和分析地理信息,为解决地理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在考试内容的侧重点方面,新版大纲增加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考查力度。
区域发展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
考生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资源优势和发展瓶颈,探讨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例如,对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考生要能够分析其面临的问题,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2011年新课标地理大纲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 变。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 问题。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人口与城市 分析不同人口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及 地区分布。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 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运用实例,解释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原 因。 运用中心地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解释城市化对地 理环境的影响。 2、产业活动与地域联系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 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结合实例说明农 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举例说明产业活动中 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方式的 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 途径。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然选择;认识在可持 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责任。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 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 理的对策措施。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 展的方法与途径。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 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 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高三地理教学大纲

高三地理教学大纲以下是一份高三地理教学大纲的示例,供您参考。
请注意,具体的教学大纲应根据学校的课程要求、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定制。
高三地理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高考地理考试的重点和应试技巧。
4.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环境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 经线、纬线和经纬网- 地图的基本要素和读图技能2. 自然地理- 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壳运动- 气候类型、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 水循环与水资源- 陆地与海洋- 自然资源与能源3. 人文地理- 人口与城市- 农业与农村发展- 工业与产业布局- 交通运输与地理联系- 文化与旅游4. 区域地理与地理信息技术- 世界主要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中国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5.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策略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地理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5.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1. 平时作业与测验:定期布置作业和进行测验,检测学生的学习进度。
2. 考试:组织期中和期末考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3.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小组活动等。
4. 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表现和报告撰写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高三教学的地理教材。
2. 地图册、图集:提供各种类型的地图和图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3. 多媒体资料: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4. 实验设备和材料:如地球仪、气象仪器等,用于实地考察和实验教学。
高三地理新学期教学大纲

高三地理新学期教学大纲目标-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问题解决能力- 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地球与地图- 研究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和运动特征- 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和使用方法2. 第二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研究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规律- 了解地球与其他天体的相互作用3. 第三单元: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研究中国的地形、气候、水文和生物资源分布特点- 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4. 第四单元:人口与城市- 分析人口增长与分布的规律- 研究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5. 第五单元:经济地理- 研究全球经济格局及其变化趋势- 探讨经济全球化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影响6. 第六单元: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理研究方法- 研究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培养地理研究和实践的能力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进行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定期组织实地考察和实验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提问,促进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考核方式- 课堂参与和表现占成绩的30%- 作业和实验报告占成绩的30%- 期中考试占成绩的20%- 期末考试占成绩的20%注意事项- 学生应按时完成作业和实验报告,参加考试和实践活动- 学生应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积极与教师和同学交流- 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研究中的问题- 教师应鼓励学生发展自主研究能力,提供适当的研究资源和指导。
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

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引导教师进行地理教学,制定一份系统全面的地理教学大纲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地理教学提供指导和参考。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水平;2.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问题解决能力;3. 促进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4.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意识。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 自然地理部分1.1 地球与地球运动1.2 地理环境与人口分布1.3 地貌与地壳运动1.4 气候与气候变化1.5 水资源与水环境1.6 土壤与农业1.7 生物资源与环境保护2. 人文地理部分2.1 人口与城市2.2 农业与农村发展2.3 工业与城市发展2.4 交通与通信第三部分:教学方法与手段1. 情景教学法:通过情境设置,提供具体的环境背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2. 实验教学法:通过开展实际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或全班讨论,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多媒体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丰富地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理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实践意识。
第四部分:教学评价1. 学情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困难,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2. 知识评价:通过测试、测验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反馈教学效果。
3. 能力评价:通过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情评价、知识评价和能力评价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地理学科综合素质。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一、前言本教学大纲是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结合新课程标准,旨在指导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
2.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兴趣。
4. 塑造学生的环保意识、人地协调观念和全球观念。
三、教学内容1. 地球与地图1.1 地球的形成与结构1.2 地球运动1.3 地图的编制与阅读1.4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2. 自然地理2.1 气候系统2.2 陆地地表形态2.3 水资源与水循环2.4 土壤、植被与生态系统2.5 自然资源与灾害3. 人文地理3.1 人口与城市3.2 农业与工业3.3 交通与通讯3.4 区域发展差异与合作3.5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4. 中国地理4.1 地理特征与区域差异4.2 东北地区4.3 华北地区4.4 华东地区4.5 华中地区4.6 西南地区4.7 西北地区4.8 广东省情5. 世界地理5.1 地理特征与区域差异5.2 亚洲5.3 欧洲5.4 非洲5.5 美洲5.6 大洋洲5.7 国际地理组织与活动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等,提高教学效果。
3. 组织实地考察、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开展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地理素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2. 关注学生的过程表现,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3. 运用地理学业考试、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等多种评价手段。
4. 定期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六、教学时间安排根据新课程标准,高中地理教学时间为两年,共计约180课时。
2023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地理真题(纯答案版)

参考答案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文科综合地理学科一、选择题1.C2.B3.D4.A5.C6.A7.B8.B9.D 10.A11.C二、非选择题12.(1)泰北山地地势起伏大,适合大叶种茶树的生长;泰北山地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酸茶具有清凉、提神等作用。
(2)酸茶主要销往泰北山区,红碎茶主要销往曼谷及周边地区。
原因:泰北山地民族有吃酸茶习俗,因此酸茶主要销往泰北山区;曼谷经济相对较发达,人口稠密,市场广阔,红碎茶主要销往曼谷及周边地区。
(3)可以促进茶叶的种植生产规范化,保证茶叶原料的质量;有利于茶产品的生产的规范性,从而提升茶叶品质,提高茶叶市场竞争力;有利于降低采购和销售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4)优化监管服务体系,促进茶文化繁荣发展;丰富茶文化内涵,深化茶旅全要素融合;依托数字技术,加强茶文化国际传播。
13.(1)冬季内源类有机物占比高;夏季内源类有机物占比低。
(2)流域内降水丰富,大量降水形成地表径流,冲刷土壤中的腐殖质并进入河流后汇入湖泊;夏季气温高,光照充足,大量废水汇入湖泊中引起藻类等的大量繁殖,进而浮游生物排放和降解增强。
(3)秋季藻类物质生长条件弱于夏季,对氧气的消耗较少,水中氧气较多,有利于有机物的降解;秋季降水减少,光照条件优越,光起到催化作用,有利于有机物的降解。
(4)洪水期泄洪会造成大量含有污染物质(点源和面源形成的污染物通过径流汇入)的洪水大量进入湖泊,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增加。
(5)洪泽湖为地上湖,湖水水位较高,汛期时接受到的河流流水补给相对较少,甚至湖水流出补给其它水体,只有当洪泽湖湖水外调后,水位下降时,接受到外界较多的径流汇入,由此造成其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常滞后。
第1页/共2页第2页/共2页。
高三地理新学期教学大纲

高三地理新学期教学大纲目标本学期地理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全面掌握高中地理知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自然与人文现象,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地理思维和地理观念,以及提高他们的地图阅读和信息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地理基本概念和方法- 学习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了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学派。
- 掌握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 学习如何进行地理实地调查和制作地理报告。
2. 第二单元:自然地理- 学习地球的结构和地壳运动,了解板块构造和地震、火山的形成。
- 探索地球的气候与气象,学习气候变化和天气预报的原理。
- 研究地球的水资源和水循环,了解水污染和水资源管理的问题。
- 掌握地球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学习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 第三单元:人文地理- 学习人口与城市地理,研究人口增长与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 探讨农业与农村地理,了解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 研究工业与城市地理,掌握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及其影响。
- 了解交通与通信地理,学习交通网络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
教学方法1. 组织课堂教学,讲授地理知识和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地理问题。
2. 进行地理实地考察和调查,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和实践地理技能。
3. 制作多媒体课件和展示,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4.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小组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5. 使用地图、图表和统计数据进行信息分析和解读,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评估1. 定期进行知识测试和考试,评估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2. 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和报告,评估他们的实际操作和表达能力。
3. 进行小组项目和研究报告,评估学生的合作和独立研究能力。
4. 考察学生的地图阅读和信息分析能力,评估他们的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资料1. 《高中地理教程》2. 《地理学导论》3.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4. 《人文地理学概论》5. 《自然地理学导论》6. 《地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以上为高三地理新学期教学大纲,具体教学进度和教材安排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024高考新课标地理试卷

2024高考新课标地理试卷一、下列关于地球自转的说法,正确的是A.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B.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24小时,这被称为一个恒星日C.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D. 地球自转是地球公转的基础(答案)C(解析)A项错误,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B项错误,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23时56分4秒,这被称为一个恒星日,而24小时被称为一个太阳日;C项正确,地球自转使得地球表面不同地区交替面向太阳和背离太阳,从而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D项错误,地球公转和自转是两种独立的运动,并非公转基于自转。
二、下列关于大气层的说法,错误的是A. 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低层,包含了人类生活的大部分天气现象B. 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臭氧层主要分布在此层C. 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是飞机飞行的主要层次D. 热层气温极高,能吸收太阳的高能辐射,保护地球免受紫外线的伤害(答案)C(解析)A项正确,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低层,包含了云、雨、雪、雾、霾等大部分天气现象;B项正确,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臭氧层主要分布在此层,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C项错误,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但飞机飞行的主要层次是对流层顶部和平流层,因为这两层气流相对稳定;D项正确,热层气温极高,能吸收太阳的高能辐射,包括紫外线,从而保护地球。
三、下列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说法,正确的是A. 板块边缘是地壳最为稳定的区域B. 板块内部活跃,多火山地震C. 地球上的六大板块都是相互碰撞挤压的D. 板块运动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答案)D(解析)A项错误,板块边缘,特别是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最为活跃的区域,多火山地震;B项错误,板块内部相对稳定,而板块边缘活跃;C项错误,地球上的六大板块并非都是相互碰撞挤压的,也有相互张裂分离的;D项正确,板块运动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包括碰撞、张裂、滑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课标版)
1.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被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课程的内容,确定高考地理科考试内容。
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索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上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柑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
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昔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有关内容。
对所列考试内容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必考内容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1.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大气受热过程。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变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1.人口与城市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的含义。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摹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巾的成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数字地球的含义。
选考内容
选考一:旅游地理
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2)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进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
2.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3.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的设计
(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及其影响;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
(2)收集旅游信息,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4.旅游与区域发展
(1)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2)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选考二自然灾害与防治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2)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地震、抛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2)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刚。
3.自然灾害与环境
(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4.防灾与减灾
(1)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
(2)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选考三:环境保护
1.环境与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资源总是及其产生的原因。
(2)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生态环境问题的成用及其形成的般过程
(2)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4.环境污染与防治
(1)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2)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5.环境管理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为。